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错位与异化

时间:2022-01-20 09:03:19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错位与异化

新课程改革已十年有余,走进课堂,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某些理念,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了某种繁华的景象,在看到变化的同时,也明显地感到,由于教师对语文课程性质与目标、价值与功能认识模糊,导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些错位与异化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重人文性,轻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改前,教师对工具性都比较重视,往往忽略了人文性;而课改后,在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的问题上,教师又常常顾此失彼,在处理二者关系上出现了新的偏颇——强调人文性而淡化工具性。反映到课堂上就是,着重突显人文精神的体验和感悟,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注重语感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课文内容一带而过,教师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讨论、拓展,忽视了让学生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的常规教学。

第二,重教学过程,无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体现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层面,即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涉及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取舍。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确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意义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倾心于课文内容表层或字面上的理解,努力变换教学形式,往往忽视对教学目标的研究与探讨。在教学实践中,重教学过程轻教学目标的现象屡屡发生,主要表现在:(1)错将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2)注重知识技能目标,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不重视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也就是说,不是以学定教,而是延续以往的以教定学。(4)教学日标的设定随意性太大,一些教师一直习惯于照抄教学参考资料上的教学要求。对教学目标理解和执行上的偏差,是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很多教师上课很随意,也很盲目,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两张皮,教学目标单一,教学任务不明确。

第三,重语言理解,轻语言运用。关于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一向存在这样的误区——语言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学生只要理解了,就自然而然地会运用了。因此,小学六年学生学过的词语和句式不计其数,但真正积累下来的却不多,能在说话或写文章时灵活运用的学生更是少之甚少。这更说明小学语文教学在语言学习上严重不到位,这也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笔者所在教研室曾对市区一些学校进行了多次学业水平抽测,问题最大的就是语言运用。词不达意、用词不准、句意不明、语病、标点不会使用等问题比比皆是。造成这种局面,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只注重语言的表面理解而不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干系重大。

第四,重课内阅读教学,轻课外阅读实践。《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因循“一支笔”“一本书”的模式,重课内、轻课外,重课文阅读教学、轻课外阅读实践,课堂教学抓得紧,课外阅读放任自流,课外阅读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观念上认为搞好课内教学是必做的硬性任务,而课外阅读则为可有可无的软性或弹性工作。即使勉强搞出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对读什么、怎样读、读多少,教师也实在缺少必要的指导。

第五,重形式的多样,轻内容的导向。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弘扬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小学语文教师确实在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上下了不少功夫,但也出现了自主变自流、合作有形式没实质、泛化理解与探究等问题。不少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而用大量的精力设计教学活动。课堂上热热闹闹,而教材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阐发、共同挖掘和共鸣产生。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即兴发挥消失——不能有效引领或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课堂只能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上述问题具有共性,是改革和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它,认真研究,不断改进,这些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笔者建议,小学语文教师在践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语文教学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共生共长,有机结合——“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巧“借力”,借助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亲近文本,用心阅读,在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智慧与情感、人格与精神等多方面的自然生成。通过默读、浏览想象、言说、朗读、诵读、移情等多种方式的教学逐层推进,逐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仅注意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出现语文基本功不扎实的缺陷。突出语文的人文性是对的,但是必须明确人文性要通过语言文字知识的渗透,不能为了突出人文性而淡化语言形式。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既要教学生做人,又要教学生学习语文;学生既要学做人,又要学好语文。

第二,“三维目标”一体。《课程标准》别强调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目标,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发展所必备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内容与目标一一对应,将“三个维度”割裂开来,而是要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每节课都应有所侧重地落实。三维一体,不可偏一而废他。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在备课时,就要考虑以“三维目标”设计教学。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目标,这样才有可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准确理解并较好地体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整合。

第三,加强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过程大致由三个环节构成:语言的理解(吸纳与获取)——语言的积累(整合并储存)——语言的表达(施放和输出)。这三个环节中,“语言表达”最为重要。如何加强语言的运用呢?(1)教师要有学语言、用语言的意识。学生语言的贫乏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把“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集合起来。(2)加强语言实践活动,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言。(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结合,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动嘴说一说,动笔写一写,提高练说练写的质量。(4)沟通课堂内外,引入生活的“活水”,增加语言储备与运用的实效性,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四,树立“大阅读观”。叶圣陶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视野从“纸本书”向“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社会活动)延伸,把阅读的途径从“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校外阅读”“家庭阅读”“社会阅读”扩展,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去阅读大自然,去阅读社会,去领略大自然,去感悟人生。“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阅读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学要不断地开发、利用资源,让阅读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五,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相辅相成。任何一节小学语文课都有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构成: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两者之间有着盐与水一样的关系。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形式。完成特定教学内容的最恰当、最和谐的教学形式都不是多样的,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来传授特定的教学内容,往往可以收到其他教学形式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多样固然重要,它可以唤起兴趣,开阔视野。然而,用心、仔细地阅读却是语文教学获益的根本所在。就阅读教学而言,立足文本是不容忽视的前提。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形式,一味在形式上创新花样,脱离、偏离、忽略文本,无异本末倒置。一篇课文,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课文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发散思维,是《课程标准》要求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形式应当为内容服务,也一定能够为内容服务。因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必须服务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内容。

上一篇:“视像语言”背景下听说读写能力之延展 下一篇:金融危机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