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事——让习作训练无声化

时间:2022-01-19 07:46:50

每周一事——让习作训练无声化

作文训练既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老师感到棘手的问题。翻开学生的作文本,不少习作要么胡编事件,要么素材陈旧,语言干瘪,无自己的真情实感。剖析此种“习作低能”现象,笔者认为不是学生的吸纳不够,而是学生的习作兴趣与习作潜能未得到挖掘。动了许多脑筋,我尝试在班上进行“每周一事”训练,收效较好。

做法:

1.建立个人记事本。开学伊始,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正规的本子用作记事,适当装饰封面,自主起个名称,并写上自己的姓名。

2.提示记事内容。可以写一周内发生在校内外的任何一件事,听到、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都可写,既可写好人好事,也可写不良现象。

3.指导记事方法。记事时间与地点各人自由决定,可以在学校里完成,也可以在家里完成,但求把事件写清楚、写具体,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或情感更好。

4.坚持记事评价。每周一老师收记事本,查阅后,一方面推荐“优秀记录”在班级“学习园地”展示,对于特别优秀的可帮助修改后向有关报刊投稿;另一方面,每周全班集中抽读10篇记事,由全体学生评价,同学认为写得精彩的,向家长送喜报。一学期下来进行汇总,得到喜报超过5次,或在“学习园地”发表超过3篇,或在报刊上发表过1篇以上的同学,老师为其“出版”个人作品集。

反思:

1.隐去“作文”这一概念,缓解习作压力。在记事活动中,笔者刻意避免提及“作文”二字,也不用什么“习作”、“周记”之说,让学生心理上没有“作文”的压力,反倒有某种新鲜感,实质上就是一种平常化生活化的习作训练。

2.培养了观察能力,丰富了习作素材。学生怕写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提笔不知言何事,觉得没东西可写。可见,怎样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坚持做好“每周一事”的训练,相信学生无素材的苦恼会减少许多。“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语)学生为了完成“每周一事”,一改过去对生活的熟视无睹,开始留心生活,并逐渐形成了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如此一来,许多鲜活的事儿就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犹如超市里的物品任由选择,有效解决了习作中“无米之炊”的难题。

3.消除了写假事、说假话和抒假情的不良习作行为。学生习作较多存在写假事、说假话、抒假情的现象,这是学生的作文敷衍行为所致。没有切身体验,哪有个人的独特感受,又哪能写出感人的习作?“每周一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每周记事里陈述的都是真实的事情,在他们的娓娓表述里,不乏“闪亮的火花”,常出现意外的妙笔。实践表明,只有写真人真事,才可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拓展了训练时空,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表述自。平时的作文指导训练,一般两节课连上,老师当堂指导后,学生即刻动笔。试想,按照规定的习作内容与要求,要在有限的习作时间里写出有质量的习作,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困难确实不少。而写“每周一事”,事件素材自己选,篇幅长短自己定,完成时间也较灵活。这样一来,学生拥有了表述的自,有充裕的时间酝酿、记录与修改,又有激励机制作保障,习作质量的提高也就有了保证。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邗江李典学校

上一篇:论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下一篇:“认识直角”教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