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变声期的声乐训练

时间:2022-01-19 12:03:02

谈变声期的声乐训练

传统声乐教育认为变声期是声乐训练的,变声期严禁进行声乐训练,否则可能对少年儿童的声带造成伤害,影响到少儿变声期结束后的声乐学习。19世纪中期的声乐教师、间接喉境发明者加西亚就认为应禁声,当代美国歌喉问题权威布罗德尼兹认为:男18―19岁、女16―17岁之前不宜多练声。但也有很多观点主张练唱的量和内容应进行适当的选择,不必完全禁声,认为可以进行声乐训练。19世纪末期,著名的喉科专家马肯齐亚认为可以进行声乐练习;我国戏曲界一种主张绝对不能唱,一种主张唱坏了再喊出来就是金嗓子。从国内外对歌唱演员的调查来看,大多在变声期均未停止过练唱,且因幼小开唱,有一定方法,往往很顺利。我国京剧界的许多著名演员,如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在变声期就没有停止过练唱。

笔者经过对少年变声期生理特点的分析和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如果声乐训练在变声期以后再进行,就会错过少年接受能力最强的最佳学习阶段,不利于学习和掌握声乐技能、技巧和歌唱器官机能的训练,更不利于优秀声乐演唱者的培养。实践证明,变声期的声乐训练是可行的,关键在于训练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笔者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中,积极探索变声期声乐训练的方法,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的训练方法。对这些新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不仅对声乐教师针对变声期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广大青少年学习音乐和歌唱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变声期的生理特点

变声期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是由少年时代进入青年时代的标志。从单薄娇嫩的童声变为丰满结实的成人声音,虽然变化很大,但它并不是一种突变,而是经过变声初期、变声中期和变声末期三个阶段,大约一至两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逐渐完成的[1]。男性变声期约发生在13至15周岁,全过程约6个月至2年,因个体差异,所以变声的时间早晚与变声过程的长短也有所不同。变声期男孩的声带从幼童时的6~8毫米长,逐渐增长到20~24毫米,并且在增长的同时,相对变宽增厚。喉头前后径增长1厘米,喉结明显突出,这些变化导致了男孩的声音出现显著改变,稚气的童声逐渐消失了。发音频率低,声调变得粗而低沉。变声前,男女音色、音域没有太大区别,通过变声期,男性声音的音调频率要逐渐降低一个八度,与女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女性变声期比同年纪的男性要早1~2年,大约在11至13周岁,这时女孩的颈、肩、胸部和四肢皮下脂肪逐渐增多而显得丰满起来,皮肤细腻。从声音变化上看,有些女孩虽然唱歌仍是童声,但说话时有的词语开始出现粗涩的声音,唱歌时本人觉得嗓子有些不听使唤,声音不稳定,发高音较困难,嗓子容易疲劳等。声带从幼童时的6~8毫米,逐渐增长到15~18毫米,并且同时相对变窄,但喉部突出不明显,声音变化也不明显,常不被人们所察觉。女性变声后音域约降低1至3度左右,也有个别人的音域与变声前相同。

二、变声期声乐训练的方法

从变声期的生理特点可以看出,女性变声期前后的变化幅度不大,音色及音域的变化都很微小,因此,女性的声乐训练在变声期前或变声期就可以开始。而变声初期和变声中期是男声嗓音变化最大的时期,声带严重沙哑、唱歌走调、声音不听使唤,声带和咽喉部充血、水肿严重,此时发声很困难。对变声初期和变声中期的男声不应进行声乐训练。变声末期的男声声音基本稳定,只是声音还不够成熟,可以进行声乐训练[2]。

男性变声期与女性变声期有较大区别。变声期前的男声和变声期前的女声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都属于童声类,但男声童声的训练也就是变声期前的训练有别于女声变声期前的训练,女声多用胸声加头声的歌唱训练手法,男声则只用胸声歌唱(即男声训练不加假声)的训练手法。

变声期是歌唱训练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有别于成人的正常声乐训练。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指导变声期的学生歌唱,不仅能保持学生学习歌唱的积极性,还可有效地起到保护嗓音,促进嗓音健康发育的作用,并且对锻炼声带的耐力、张力、弹性及呼吸肌肉群的协调配合、控制气息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好处[3]。要做到科学合理,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选用合适的教材,歌曲音域不能过宽。一般来说最好控制在八度以内,歌曲的调不能定的过高,要根据儿童的变声情况来定歌曲的调。唱歌时的音量和力度不宜过大。2、讲究科学的训练方法,加强气息训练。要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气息支持来歌唱。平时练唱时尽可能用轻声。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先从容易发声的自然音区练起。可多练练“哼呜”练习,女声在唱到较高音区时,可引入假声。男声以练(中声区)自然音区为主。3、教给学生保护用嗓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在唱歌以外的时间里尽量少说话,少用嗓子。采用一些无声练习法来对学生进行气息控制力的训练。4、合理安排教学,练唱时间适度。在少年变声期时练唱的时间应适度,不宜持续过长,否则很容易引起声带疲劳甚至受到损伤。5、讲授与嗓音健康相关的科学卫生知识。在课堂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向学生讲解变声期的生理卫生知识及噪音保护知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对待变声问题。

三、变声期前及变声期训练的具体实践

在变声前的训练以及变声期的训练,教师应有高度的责任感。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变声期嗓音变化常识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变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由少儿到成人必然经过的一个阶段,要正确对待变声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既要符合变声特点,又要诱发歌唱积极性,只要细心观察、耐心指导、区别对待,就能使少儿的嗓音得到健康的发展[4]。教师要正确引导,教他们科学用嗓,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讲述少儿自然优美及科学的声音标准,使之明确少儿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

1、正确的发声训练

少儿的声音实际上存在至少两个声区,据国内外专家的多方实践证明,训练少儿歌唱发声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把头声歌唱、追求音质的美放在首位。目前世界上少儿发声歌唱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胸声歌唱即全真声歌唱;一种是头声歌唱即真假声结合(混声)称为“美声”,这种歌唱方法是理想而科学的少儿歌唱方法。用头声一直下行使用到e1或d1,把g1和d1之间的声音训练得和胸声区的声音一样,具有相同的力度。这样最大的好处在于十分安全。

用沉重的胸声大声歌唱,声音苍白而不圆润、音色发干刺耳,高音喊叫而吃力,脸红筋绷,甚至失声,久之就会对歌唱失去兴趣和信心,最终成为歌唱的牺牲品。用纯净、优美、轻松自如的头声歌唱,追求音质美,不强求音量,歌唱时声带与喉部负担较小,不易疲劳,优美而富有朝气,没有力竭之感,轻松自如,显然这才是应该采用的科学而符合少儿心理、生理的训练方法。

变声期的发声训练应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由浅入深;坚持正确的歌唱姿势;运用正确的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发出有气息支持流畅而饱满的歌声[5];科学地运用头声歌唱的同时,重视常用音域的训练,待常用音域获得美好声音后,再逐步向高、低音扩展;声音要上下统一,唱高音要注意喉头稳定,还要挂上胸腔共鸣,使声音稳定,不飘、不虚。唱低音要保持头声高位置不撑不压,放松自然,唱中音区要自然丰满;练声或歌唱力度要适当,声音要响而不躁,轻而不虚,高而不喊,低而不压,加强呼吸能力的控制力训练,使歌声能强、能弱、能渐强、能渐弱;扩展音域时,要训练学生声音走动灵活,行腔自如,高、中、低声音统一,音色圆润等。发声练习可从f2或e2开始,用头声唱,进行下行音阶或音程训练,训练次序可按下面的例子依次进行。

“哼鸣”练习

(1)

(2)

(3)

哼鸣练习最好放在每次练声的开头来做,可以用下行音阶或下行音程来练。一般从上往下哼比较好。容易找到“头声”的感觉;从中声区开始哼,然后逐渐向上下两头扩展;哼鸣练习有两种方法,一是闭口哼鸣,二是开口哼鸣,唱中低音区可用闭口哼鸣,唱到较高音区时可用开口哼鸣,但无论是开口哼鸣还是闭口哼鸣,唱出的声音应该是一样的、统一的才对。

“呜”字练习

(1)

(2)

(3)

“抖唇”练习(“打嘟噜”练习)

抖唇练习的好处在于能够帮助学生体会横膈膜、小腹的支持力,而且也比较容易使学生找到头声的感觉。

(1)

(2)

(3)

在对男性少儿进行基本发声训练时,要把握好音域,变声期前发声练习的音域低音不要超过b,高音不要超过d2。变声末期的发声练习的音域低音不要超过g,高音不要超过d2,以中声区训练为主,发声练习与女性练习有所不同,可用上下行五度音阶或上下行五度音程来练声。歌曲选择要挑选一些音域幅度小的歌曲,定调时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上下浮动。如:

“哼鸣”练习

(1)

(2)

“抖唇”练习

(1)

(2)

(3)

“呜”字练习

(1)

(2)

“母音”练习

(1)

(2)

(3)

以上发声练习共同的要求是尽量唱得要连贯、圆润、均匀,唱得要慢一些,加强横膈膜的锻炼,体会横膈膜的呼吸支持感。声乐老师还可根据少儿的特点编一些带歌词的练习,防止发声练习枯燥无味,从而提高少儿学习声乐的兴趣。

2、少年发声中常见的几种错误及纠正方法

由于少年所具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常常会在发声训练中产生一些错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了少年发声中常见的几种错误及纠正方法:

(1)喉音,是由于失去气息支持,喉部肌肉紧张,舌根用力所导致。纠正方法:正确运用胸腹式呼吸法,运用呼吸支点和气息控制力发声,使舌自然放松,多练习闭口哼鸣。(2)鼻音,软腭塌下,声音闭塞,晦暗的重鼻音。纠正方法:提软腭,放松大舌根,多练习唱开口母音,调整声音着力点。(3)颤抖,由于紧张、气息控制不佳和盲目模仿所导致。纠正方法:加强气息控制,各部肌肉自然放松,使歌唱器官正常运动。严重时在教师指导下多练习直声或长音练习(就是把一个单音延长来唱,要求唱的平稳、均匀)。(4)白声,盲目追求高音、音量、喊唱所导致。纠正方法:控制音量,注意以头声位置歌唱,加强呼吸控制,使声音柔和圆润。(5)气声,是由于盲目模仿所导致。纠正方法:加强咬字及声带闭合,使声音结实明亮。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少儿训练的时间长短、音域幅度及歌曲选材上应该注意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发声训练的练声曲,一定要科学选用,要体现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方法性。如:哼鸣练习、抖唇练习、各母音练习、扩展音域练习、以情带声唱词练习等,都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严禁疲劳训练,每天训练半小时左右,即:发声10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再唱歌15~20分钟即可。这样既能使声带和呼吸肌肉群得到有效锻炼,又不使之过度疲劳而受到损伤。

训练时还要把握好音域的幅度,不能唱得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将会拉伤声带,要严禁创伤性训练。初学的学生,音域要控制在c1――e2之间。经过一段时间(大约半年以上)的训练,再逐步半音半音向两头扩展音域。

另外,从歌曲选材上要尽量挑选一些中外优秀的、适合学生年龄段的歌曲,在歌曲定调时要灵活一些,可根据学生的音域范围来定调。中国歌曲可选用如《二月里来》、《苏武牧羊》、《渔光曲》、《卖布谣》、《牧羊歌》、《牧羊姑娘》、《塞外村女》、《长城谣》、《大海啊,故乡》、《故乡的小路》、《高高太子山》、《飞吧,鸽子》等;外国歌曲可选用《握别》、《小蜜蜂》、《摇篮曲》、《土拨鼠》、《莎丽楠蒂》、《铃儿响叮当》、《樱花》、《可爱的家》、《小杜鹃》等。

4、不同阶段的不同训练方法

由于变声期分不同的阶段,针对各个阶段,其训练的方法也有区别。变声前或变声初期男女声训练时,可在学生自然音域内进行轻声短时间练习,减少或停止大音量和高音训练,提醒学生节约用声。女声在变声中期训练时,教师要在教学中耐心对学生嗓音变化予以关照,改变教法或内容,以训练中声区为主;可进行单纯的呼吸训练,同时多用听唱、欣赏等手段提高歌唱素质。单纯的呼吸训练可以用下面两种方法练习:第一种方法是发“Si”(嘶)拉长音,气息从舌齿之间缓慢有控制地均匀吐出(声带可不发声,只是气息经过舌齿的气流声),让学生体会呼吸时有没有支点,当发现学生发的“Si”声不能延长时,便证明了他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气息支点,教师此时要多做示范,不要急于要求马上掌握,当学生能够找到气息支点发长音时,就进一步要求学生发出的声音要平稳、连贯、均匀,逐步体会气息支点,也就是呼吸肌肉群保持气息的能力。第二种方法是抖唇练习,这种练习可以是有声的,也可以是无声的,嗓子不舒服时可采用无声练习。其方法是:嘴唇轻闭,用闻花香的方法深吸气,然后将气息有控制地吐出,上下嘴唇随之发出震动;这一练习能很快体会到气息的支点,因为没有气息支点,上下嘴唇便会马上停止抖动,若没有停止抖动,就一定会有气息的支点。此项练习是检验呼吸支点的最有效练习,可让学生每天坚持练习5分钟左右。变声后期,需解除学生思想负担,了解变声期的特点、规律及保护和训练相结合的益处,正常进行发声歌唱练习和高音训练。

四、健康的生活习惯

变声期除了正常的声乐训练以外,老师还应该经常提醒学生做到以下几点:有规律的生活,保持良好的睡眠;注意身体健康,劳逸结合,精神愉快;不要大音量长时间的发声,因为变声期的喉头和声带变化较大,常出现充血、水肿,所以不能长时间过度地使用嗓子,如连续朗诵、演讲、唱歌和大声喊叫都是应该禁止的;注意饮食卫生,多吃富含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质的食物,还应摄入B族维生素和钙质,忌吃刺激性过强的食物,如咖啡、烟酒、辣椒、大蒜及过烫或过凉的食物等。伤风感冒时要及时治疗,并可适当停止训练。

五、结语

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和保护下,少年不仅可以安全顺利度过变声期,还因为进行了早期训练,能够使少年在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学习和掌握发声技能和歌唱技能的训练。早期对声带进行科学的训练,使声带的拉力、耐力、弹性等机能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及共鸣腔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成人以后的声乐演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1] 陈石萍:《少年变声期合唱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厦门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 张春卉:《少女变声期的歌唱训练》,《攀枝花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3] 王建蓉:《浅谈变声期学生的声乐教学指导》,《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 徐冬梅:《变声期的嗓音训练与保护》,《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5] 金帆:《对少年变声期声乐辅导的探索》,《音乐探索》2008年第4期。

刘 笃: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教授

上一篇:纹章学影响下的欧美大学校徽 下一篇:东方艺术对现代设计初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