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的印钞机

时间:2022-01-19 11:43:10

如果说李开复、周鸿祎、马云等等在某部电影结尾作为时代楷模而被致敬,那么郭敬明这部拍给粉丝、好奇心过度的媒体人以及那些憋足了劲的吐槽大军的《小时代》,则是用最后那个可能会闪闪发亮的票房数字,在向郭敬明不太光亮的少年时代与亮瞎眼的青年时代致敬。

郭敬明自己沾沾自喜地转发了微博,数据显示《小时代》在全国十二个城市的预排片场次已达43.17%,其中郭敬明的第二故乡上海最给力,北京和天津有三家影城在首映日全天只放映《小时代》一部电影,几乎是每隔五分钟排一场,这种碾压级别的节奏,简直就是郭敬明对业界前辈们无声的示威—现在、这里、当下,这是我小时代的时代。

在一篇郭敬明的专访里,曾经提到他与妈妈最初在上海几年的不适,进地铁不会刷卡走旋杆,工作人员过来帮忙之后用上海话咕哝了一句,妈妈没听懂还说了一句“谢谢”,而郭敬明听懂她的意思是“,笨死了”,这是个令很多初到上海的外地同学们似曾相识的细节,在今天被重提出来别有一番韵味,隆重的、傲慢的和虚有其表的上海曾经唾弃过这个少年,现在以满满排片的方式拥抱了这个少年。是的,无论是从外形还是言行他似乎没有长大也从未变老,但是他坐拥亿万豪宅摆满了名贵家具与饰物却明明白白地告知,他已经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商人作家。

童年和少年时代不好经历积蓄下来的能量,爆发时间越延后,结果越吓人。郭敬明的报复心终于摊薄拉长于岁月里,他写书出书,他抄袭,抄袭之后被爆出来表示只赔钱不道歉,他的书与十五到十八岁少年们欲望挣脱桎梏、痛苦毁灭梦想的心理高度契合,再到后来他自己成立工作室,网络创办公司,开始大张旗鼓地赚钱。他从来就不是一个珍视文字热爱文学的人,在小说里(姑且称之为小说)他肆意安排人物的命运,情节憋到死胡同就让人物跳楼自杀或得个癌症死掉作结,他热衷于使用各种夸张的耸人听闻的名词和动词,在名词和动词的间隙就是各种英文名牌。所以《小时代》的女主人公顾里的出场方式只有这么三种“她拎着LV的包出现了”,“她甩着Prada的包包出现了”,“她提着Chanel的包包出现了”……还没看电影的我被各种预告片震惊到无以复加,四个姑娘穿着晚礼服从高架桥上呼啸而过的样子让我久久不能平复心情。小说已经写得足够浮夸,诉诸视觉之后对于传统的、具有初步分辨能力的观众们来说,都会变成一场异常华丽的噩梦,声誉比较好的影评人们基本已经给出2/10以下的分数,甚至不如前一阵子引发全民吐槽的《富春山居图》。

即便如此,当我出于好奇下载了《小时代》三部曲看到第二部中间的时候再也忍不住删掉了,也决定这一次不会去看《小时代》。我对郭敬明没有鄙视,只有震惊,视角跳跃到脱线的叙事方式如此混乱,跟这个已经被拼贴碎片冲击的体无完肤的时代如此契合,辅以各种空洞华丽的描写,几乎每一个角色都能看出郭敬明的分身,他的欲望、报复心、他在脑补中干翻这个世界,让那些曾经轻视他的、蔑视他的、敌视他的、把他当做韩寒的反面教材的人们,统统在这部电影的几亿票房面前尊其为公主,叩头如捣蒜。

《小时代》未映先红,粉丝们默然无声站成一列坚定的票仓,影评人们的毒舌能量蕴积满满。但仍有一些微弱的声音来自媒体人,他们认为《小时代》的关键在于背后那些新的可怕的东西,比如对欲望的表达,比如一些颠覆性的拍电影的技法,但是这些东在一颗巨大危险的包装成糖果的烟花里,爆炸之后就烟消云散,最多最多你只能说《小时代》是郭敬明个人的一个大礼包,而对于电影,尤其是当下已经这么糟糕的中国电影市场,毫无帮助。

写到这里我发现自己真的是很老了,同时也庆幸和沾沾自喜自己早生了这么多年,小时候除了读课本,只被爸妈允许看《红楼梦》和《一千零一夜》。青春期被安妮宝贝扫了个尾巴,没有来得及赶上郭敬明在女中学生里人手一本的热闹。据说首映这几场坐满了年少无畏、雄心勃勃且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的妹子,郭敬明是他们的神,而他们是郭敬明的印钞机。 首映这几场坐满了年少无畏、雄心勃勃且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的妹子,郭敬明是他们的神。

柏小莲

资深媒体人

专栏作家

上一篇:刘弘:全民娱乐看大剧 乐视筹谋视频黄金时代 下一篇:一只暖壶一杯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