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观匹配角度看朋友

时间:2022-01-19 07:23:07

【摘要】科技时代,人际关系活跃的假象背后是对真情实感的侵蚀。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对泛化和完美化的朋友观进行探讨,从价值观匹配的角度将朋友做了全新的阐述,为人们对朋友一词的重新定义、在当下时代更好的自处提供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朋友,友谊,价值观匹配。

一、缘起

从古至今,人们都没有停止过追逐自己的同伴。然而,什么是朋友,人们拥有朋友是为了什么?

过去,人们就对真假朋友有一些界定,比如患难见真情,认为凡是顶着友谊的名义的利益之交,一开始就是假的。也有哲学家提炼出了真友谊的必要条件,比如亚里士多德指出,友谊可分出三种,基于(1)利益;(2)快乐;(3)德性。基于利益与欢乐的友谊牵缠在一起,是一种双方互利或是相互取乐的低级形式的友谊,这样的友谊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而真正的友谊必然地超过(虽然时常也包括)利益与欢乐,奠基于德行之上。它是以熟悉、知识与相互信任作为前提的。因此能克服时间与偶然事件的考验,但必须慢慢发展。

而到了科技时代,全球的人被连结在一起。人们对朋友的界定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朋友的泛化。近亲不如远友,喜乐忧愁首先被网友知道。但个体间的认识非常不全面,网上、手机名单上的万个好友,瞬间就能屏蔽失去联系。另一方面是朋友的完美化。人们追求理想的友谊,希望付出能得到完全的回报,并在朋友心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但是,对真友谊的界定偏颇导致人们一边期待着伯牙子期似的知音之情,一边感叹着知音难寻。

二、探讨

首先是朋友观的泛化。友谊不能仅仅等同于认同,还需要真正意义上心灵的交流。 依赖科技的交流只有话语或者物质上的互动,而失去了肢体和眼神的沟通。没有了真实世界作为媒介,朋友之间表面上认同了彼此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实际可能只为获得一种被认同的乐趣,借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依附和相伴,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的理解上面,这样的相处,既不对等,也不自由。

再是朋友观的完美化。这种朋友观要求朋友之间的完全认同和无私奉献。一方面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要朋友完全理解自己的价值观。然而,不同的先天条件、人生轨迹会孕育出不同的价值观,人们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难免混合着偏见、执着、岁月与情爱。因此,不同的个体不可能产生完全相符的价值观,如果把价值观的完全认同作为真朋友的标准,自然孤独寂寞。

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却并非不可调和。泛化的朋友是低级形式的相互认同,那么可追求健全的独立人格之间价值观的相互匹配。完美化的朋友要求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产生的价值观的完全匹配,那么可要求价值观的部分匹配。两种都是对友谊理解的偏颇,但都能从价值观匹配的角度来调解。

价值观匹配是本质上是一种心灵交流,是一个寻找彼此价值观区域重合处的完整过程。它的前提是以下两点:

首先是双方拥有独立健全的人格。独立人格要求人们能够自我认同,即对自我独特性的认识,能把自我与环境区分开来,不需要依附他人的价值体系而存在。健全人格则要求人们对世界有个全面的认识,能将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协调,并且能够与他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只有这样,价值观匹配的过程才能顺利的展开。

其次是人的价值体系的多重性。如前文所述,个体之间的价值观不可能完全重合。人与人的心灵交流,正是寻找价值观区域重合的过程。也正是价值观的匹配,让拥有不同精神世界的个体有了深入的精神上的交流。

基于此,价值观匹配就有了存在性和必要性。从价值观匹配的角度看,友谊的形成,就是一个价值观匹配成功的过程。价值观匹配的区域范围越大,友谊愈牢固。这不同于泛化的朋友观的表面上的认同,也不同于完美化的朋友观要求的价值观的完全匹配,但又满足了朋友的独一无二性的要求。在每一个价值观的区域,该朋友在这里的位置都是独一无二的。价值观匹配角度下的友谊,是一种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独立健全的人格之上,以熟悉、知识与相互信任作为前提,不随时间和偶然而改变。因为一个人的价值体系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而形成完善,是稳固和难以改变的。

三、结论和应用

从价值观匹配的角度看待朋友,能给科技时代的人们脱离喧嚣的孤独,找到友谊真谛提供一种思路。也很好的解释了一些现象。

1、一个人能有多个真朋友,而这个人的朋友之间却不一定能成为朋友。因为人的多重性,人不同区域的价值观有不同的朋友来匹配。而不同的朋友之间,有可能因为价值观不能匹配或是有的区域有冲突而无法成为朋友。

2、朋友之间会有矛盾和磨合。因为价值观之间只是部分匹配,朋友之间若是在匹配探寻过程中或是想扩大区域的范围,很可能就产生不匹配的结果。因此朋友之间需要不断磨合找到适合彼此友谊安放的精神领域。就连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都是局限在音乐这样一个区域的。

3、人会因交友导致价值观的改变。在与朋友价值观不断匹配磨合的过程中,价值观会有一个融合和互相兼容的过程。因为价值观本来就是通过认识不断完善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

参考文献:

[1]莫蒂默.阿德勒(美),西方名著中的伟大智慧,海南出版社,2002

[2]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新周刊专题“喧嚣的孤独:为什么我们更依赖科技而不是彼此”,2012.4.15

作者简介:彭译萱(1992-),女,湖南郴州人,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保险财会。

上一篇:浅析报刊效益型发行 下一篇:论联合利华在我国的品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