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词证据的审查与运用研究

时间:2022-01-15 09:26:48

言词证据的审查与运用研究

摘要 自从有了纠纷和诉讼,言词证据就开始在诉讼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言词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不仅体现了法律对真实性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当代刑事诉讼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关怀。本文作者结合审查环节的司法实践,在厘定言词证据的划分标准和审查标准的基础上,提出言词证据在刑事检察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分析,以期更好地提高案件质量,促进公正执法。

关键词 言词证据 证人证言 鉴定意见

一、言词证据的划分厘定

在我国,言词证据是与实物证据相对应的一种证据分类方式,一般认为,言词证据是指以人的陈述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言词证据的内容是陈述人直接或间接感知的与案件有关的事实,通过询问或讯问取得的陈述,然而陈述又往往固定于笔录中,如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询问笔录,对证人的询问笔录,法律规定证人可以提供书面证言,犯罪嫌疑人也可以提供书面供词,在我国笔录被归于言词证据的范畴。从比较法的视野来看,笔录在英美法中受到了十分严格的限制,这主要归因于反传闻规则的作用,相比较而言,大陆法系对笔录是否允许作为证据限制不如英美法系严格,但对笔录的归类均纳入书证中,因为人的陈述与陈述的保全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尤其是在庭审中对笔录的调查程序,与对人证的调查程序相比有很大差异。在我国由于传闻规则的空白,直接言词原则贯彻不力,笔录这一言词证据的载体成为了庭审调查的主要内容,宣读笔录成为了主要的证据调查方式,书面庭审取代了言词审理,成为主要的审判方式。这种变异现象与言词证据的范围界定息息相关,按目前的状况,言词证据并不等同于人证。

笔者认为界定言词证据,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第一,言词证据必须具有主体,主体应该是能提供事实的自然人;第二,言词证据的内容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非无根据的想像;第三,言词证据是陈述人对所感知的有关案件事实的陈述,言词证据的本质即是人脑对案件事实的主观反映。

在下面的行文中,笔者按照目前的通说认为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鉴定意见均属于言词证据。

二、言词证据的审查判断标准

对言词证据依何种标准进行审查判断,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应依下列标准进行:

(一)客观性标准

传统证据理论认为,证据或是案件事实发生时对客观外界产生的影响,或是案件事实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留下的影像。尽管这些印象在人脑感知、储存、再现过程中不可避免打上了人的烙印,掺杂了主观因素,但这些感知或反映必须以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来揭示材料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客观联系的。

(二)关联性标准

在对言词证据进行审判断时,应审查其与案件事实有无联系以及联系的紧密、强弱程度。在审查判断时,既不能主观臆断,也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一旦处理不慎容易导致冤假错案。

(三)合法性标准

合法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形式合法。其次是来源必须合法,要求言词证据的出处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再次,收集的程序必须合法。

三、言词证据的审查与运用分析

科学的方法是正确、客观、全面审查判断言词证据的必要保证。只有方法对,效果才能好。因此,对各类言词证据应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审查判断。

(一)对刑事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1、审查判断被害人的精神状态。如有的被害人出于对犯罪分子的愤恨,可能会故意夸大犯罪事实和情节,以求严惩罪犯;有的被害人受人利诱、威胁而不敢说出事实的真相或先证后翻,例如张某某案,被害人报案后受到嫌疑人家属利诱,最后翻证,称二人是自愿发生关系,并非;有的被害人为报复他人而故意编造虚假事实与情节等。因此,必须注意观察和判断被害人陈述时的心理因素和精神状态。

2、审查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的关系。一般而言,刑事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素不相识或关系正常,其虚假陈述的可能性较小;相反,如果刑事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利害关系,那么其陈述中出现虚假成份的可能性就较大;如夸大事实情节,加重犯罪嫌疑人罪责,或缩小、隐瞒事实真相,为嫌疑人开脱罪责,因此,对刑事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前的关系应进行审查判断。

3、审查判断刑事被害人陈述内容前后是否矛盾,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对于刑事被害人陈述内容与案件其他证据存在矛盾的,也应进一步查证,以判明真伪。

(二)对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审查判断

1、审查嫌疑人供述的内容是否合情理,前后供述是否一致、有无矛盾。如果犯罪嫌疑人所供述的情节不合乎犯罪发生的一般规律,或其供述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时而翻供,则不可轻易相信,贸然使用,必须进一步调查核实,判明真假。

2、审查犯罪嫌疑人供述是在何种情况下提供的,事前有无串供或受外界影响等情况。对于以非法取证手段取得的供述,在审查环节可能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在王某某等三人盗窃案中,嫌疑人王某某提出在侦查机关办案中遭受长达30几个小时的疲劳审讯,提出其供述是非法证据应当予以排除,承办人经过核实侦查机关的办案区域使用表发现侦查人员在对其讯问中有保证其休息的记录,并非其提出的疲劳审讯,并且其供述和其他同案犯的供述、证人证言相互印证,达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标准。

3、对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审查判断必须结合其他证据进行对比分析。例如黄某某诈骗案,嫌疑人黄某某一直辩解自己不知情,是背后另有主谋指使其实施一系列诈骗行为,而本案的被害人的陈述和其他证人证言、通话记录等证据能够相互印证,共同证实黄某某使用假身份证、假行驶证、假车牌从工厂拉取一车钢材后转手卖与他人的犯罪事实,最终承办人将该案至法院。

(三)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

一般证人与案件的处理结果并无直接联系,其主观上提供虚假证言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应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证人的作证能力、品格、操行以及与案件的关系、记忆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例如公诉机关办理的案件中,还要看证言与其他证据相吻合,注意排除证人证言与其他证据之间的矛盾。如张某某贩卖案中,公安机关出具的抓获经过描述为“在犯罪嫌疑人张某某裤兜里搜出一包疑似”而证人证言描述为“从张某某座位下面的地板上查获一包用塑料袋包装的疑似”,虽然该矛盾并不影响最终定案,但如果没有经过补充侦查予以排除,那么在法庭上必定成为被告人、辩护人的口实,使出庭陷于被动。

(四)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

1、审查判断鉴定过程中的证据链条是否完整。从痕迹物证的提取到检验的整个证据链条上,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有可能导致证据链条缺损,影响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因此,对鉴定意见进行审查判断时,应先审查证据链条是否完整,如痕迹物证的提取方法、保管方法等是否存在缺失或差错。

2、审查判断鉴定机构是否合法。我国实行鉴定机构资格制,只有享有鉴定权的鉴定部门所作的鉴定意见才具有法律效力。只有当法定鉴定机构不能进行鉴定时,才能委托其他具备鉴定条件的部门进行鉴定。因此,应对出示鉴定意见的鉴定机构的鉴定资格进行审查判断。

3、审查判断鉴定人的鉴定资格。首先应审查鉴定人是否具备鉴定所需的专业知识。这应从鉴定人的专业职称、所受的专业教育、从事鉴定工作年限、鉴定案件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其次,应考察鉴定人与案件的关系,是否具有法律规定应该回避的情形。

4、审查判断鉴定条件是否具备、检验是否充分、论证是否合理。审查判断鉴定条件是否具备;检验是否充分,应考虑鉴定人使用的检验方法是否科学、先进,是否符合标准化方法;论证是否合理,应重点审查鉴定人使用的论据有无科学道理,能否进行合理的解释。例如在危险驾驶案件中,血液提取、保管、送检程序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如抽取血样不应采用醇类药品对皮肤进行消毒、血样中应添加抗凝剂或使用抗凝管以防止血液凝固;鉴定过程和方法是否符合相关专业的规范要求,如不得使用己被废止的GA/T105―1995方法进行血液酒精含量鉴定。

5、审查判断鉴定意见与案件内其他证据是否有矛盾。将鉴定意见与本案之中的其他证据进行印证,看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若两者之间不存在矛盾,而其他证据确凿、充分,可以确认鉴定意见的可靠性。反之,若鉴定意见与本案其他证据有矛盾、案件当事人对检验方法有争议、鉴定条件不充分,则应对鉴定意见进行重新复核、鉴定。

上一篇:基于需求理论优化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下一篇:合作共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