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力院校教学的分析

时间:2022-01-11 11:24:17

关于电力院校教学的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电力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电力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促进关键能力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电力院校;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按职业岗位(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其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内容、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构建自身的教学体系。

1 电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资金投入不足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当前各级政府更为重视的是知名度高的重点名牌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对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而言,扶持的力度相对较小。电力高职院校是典型的工科院校,实践教学需求的资金量特别大。有限的财政拨款和较少的生员收费显然难以支撑庞大的实践教学的支出,捉襟见肘的实践教学也就难以实现能力的培养。

1.2 教学设备不完善、实践环境差

电力企业是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其设备、材料和技术更新很快。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要将发电站、变电站的大型设备和模型浓缩到校内进行模拟实验是不可能的。目前的电力高职院校教学设备大都远远落后于电力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在很多电力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中,设备的规格型号过时、品种单一、残损严重,许多还是企业赠送的淘汰设备。实践教学的设备不能与生产现场同步,实践就无法做到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能力也就无法满足电力企业的需求。同时,学生到电力企业实习的阻力也较大,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职业技能与素质,企业往往只能接收学生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秩序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参观考察,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显然起不到多大作用。

1.3 师资力量较弱

目前电力高职院校基本上是由电力系统主管,院校本身没有人事权,教师的录用由主管部门负责。从学校到学校,仍是电力高职院校进人的主渠道,坚持着传统的以学历为重的录用标准和出卷考试的选拔方法。这样选拔出的师资本身就缺乏实践经验,自身的技能和实践能力不强,他们自然或不自然地将其研究生或本科时接受到的传统教育带入高职教学,要消除这种自身理念的负面影响比加快师资的技能培养更难。为了弥补教师技能的不足,电力高职院校纷纷出台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然而当前针对院校教师的各类培训,走形式、看重经济利益的较多,用考卷考试的较多,而手把手教技术的过少。经过培训,许多专业老师手中多少有了几本电力、人事或劳动部门的证书,但实践能力还是没有多少提升。

1.4 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电力高职院校大多办学时间不长,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新技术的发展应用给办学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如大多数院校没有系统地思考作为电力企业生产者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岗位素质;更没有深入地思考如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安排实验、实训、实习时目的不明确,教师对通过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应用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和适应未来职业的哪些要求等缺乏系统思考。大多数学生仍处在被动实践状态,按教师的规定完成实验,却很难保证实验的效果,更谈不上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

2 改革电力院校实践教学,促进关键能力的培养

2.1 改革教学内容

从宏观角度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操作运行的技能培养;二是测试、调试和分析计算能力的培养;三是研究、设计和开发能力的培养。电力高职院校理论教学课程应综合相应工种的应知部分,实践教学要融合相应工种的技能部分,立足于培养第一层次的操作运行技能,把关键能力中的职业行为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在第一层次的实践教学中实现。为此,应删减大部分理论公式的推导和繁琐的数值计算,转向注重理论公式的工程实用性,大量增加能够实践操作的模块教学;尽量删除一些已过时设备的内容,增加一些先进设备和现代化装置的运行与维护检修的内容;围绕电工、电子、电机三门专业基础课和电力系统、发电厂电气设备、高压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等专业主干课安排实践教学。电力高职院校应当紧密结合电力工程实际,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效性,建立以强化关键能力培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主的实践内容。

2.2 改革教学方法

在电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现场式、模块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按照生产现场要求来施教。将以验证理论为主的传统实验逐步转为综合性、操作性和设计性试验。在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应先对理论方法进行阐述,然后运用大量的案例进行论述,运用多媒体技术、电视录像、电子教案、光盘、CAI课件、模拟软件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模拟阐述理论与方法在实践工作中的运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主动探求方法。具体应做到实践前有预习,明确实践模块的目的、内容、要求和方案;实践过程中认真听讲解、仔细观察、精心操作与专心思考;实践后及时记录要领、归纳方法、总结经验、撰写报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驾驭矛盾的能力,这就是关键能力中的生存发展能力。学生具备了生存发展能力,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都能从容应对。

2.3 改革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大多数电力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沿用普通高校教学模式,即先学公共课,再学专业基础课,最后才学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安排。我们提倡应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科学分析电力岗位生产的实际需要,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将关键能力培养融合贯穿在实践教学中,创造出各种实践形式。一则可以学工交替;二则可以边学边做,亦工亦学;三则可以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四则可以分成若干实践模块,彼此衔接、相互递进。电力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电力系统主管部门的资源优势,建立稳定的、充足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提供保证。想方设法引进或培养学科带头人,创造条件让学科带头人在电力行业内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和理论,能够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困难,使企业有求于院校,主动为院校实践提供服务。

2.4 改革教学考核体系

电力实践教学要实现考核方法的全过程化,设置相应的考核形式,把考核重点放在关键能力和岗位技能的掌握程度方面。考评体系要与行业用人标准一致,命题上以现场操作为主并与职业资格鉴定接轨。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考核不能只看结果而要注重过程,将考核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在日常实践教学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对其工艺与工序进行监督,定期进行操作测试,检查学生的实践总结和报告。教师还应设计科学的考核体系,设置若干个观察点,从自我控制能力、质量安全意识能力、分析能力、协调能力等多项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价,客观给出考核分数。

参考文献:

[1] 王敏.关键能力培养的要求和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3).

[2] 胡姚菊.浅谈如何提高烹饪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实效性[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2).

上一篇:王珞丹 吃什么也不如王府菜 下一篇: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节水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