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微课的开发与探索

时间:2022-01-09 12:40:30

高中化学微课的开发与探索

摘 要: 本文在对微课相关理论梳理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及化学学科的教学现状,提出高中化学微课开发的必要性,探索微课开发的基本程序,旨在为高中化学微课的开发提供参考性思路。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微课 开发必要性 基本程序 开发意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及远程网络教学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其更亲民的价格得到广泛普及,传统的课程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成为现代教学的新的手段。中学掀起了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热潮,微课在中学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被广泛认可。

1.关于微课

1.1微课的定义。

自从微课兴起至今,人们对微课含义的界定各不相同。在国内,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他对“微课”做了最新的界定: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1]。胡老师强调微课是视频型的在线网络课程,并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如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黎教授认为微课除视频外,还可以是录音、PPT、文本等形式,并包含学习清单和学习活动的安排。

南京师范大学的张一春教授这样评价微课: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3]。张教授的观点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定义微课为一个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1.2微课的特点。

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相比,微课依托于互联网媒介,时间比较短,更有针对性,更适应网络学习者的需求。具体来说,“微课”的特点主要有:第一,时间短。微课最突出的特征是“微”,时间为3分钟~20分钟。相比于传统课堂的45分钟,微课更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第二,内容精悍。“精悍”指的是教学过程完整,内容精简,不拖泥带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检测、评价等。第三,容量小,使用方便。微课资源容量较小,使用方便,支持移动学习,对教学场地、教学对象、教学设施要求不多,电脑、手机或ipad都可以在线播放,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实现资源的共享。

2.高中化学微课开发的必要性

2.1高中学生学习特点。

受各地区中考对化学学科的考查比例较小及很多县区高中因扩招的影响,现在的高中新生化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化学学习中怕苦、怕累,缺乏勤奋进取的精神。他们的年龄基本在15岁~18岁,注意力比较稳定而持久,并能长时间稳定地集中在毫无直接兴趣但有间接兴趣的学习任务上[4]。高中生对信息技术兴趣较大,手机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声情并茂、生动有趣的微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可以很好地保存和共享,满足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和课后自主复习的需求;微课学习时间较短,符合学生学习持续专注时间不长的特点。

2.2化学学科特点和教学现状。

化学是高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新的课程标准、教材编排中,增加了实验、自主探究的比重,但仍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室不能保证全班60多名学生都看清教师实验操作的细节;在实验室,不能保证60多名学生都有实验操作的机会。目前,我校化学学科平均一学期安排70课时左右,课堂教学的时间不能保证知识点、技能点的熟练掌握。因此,以微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微课俨然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新方式。

3.高中化学微课开发的基本程序

高中化学微课开发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选题、教学设计、脚本编写、素材的收集和整合、微课制作、和评价。

3.1选题。

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重要的一环,良好的选题可以事半功倍地进行讲解、录制。选题时遵循“宜小不宜大”的原则,将课程的内容分解成若干知识点,一节微课一般讲授一个知识点。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重点难点内容制作微课,选取的内容要适合多媒体表达,可以重复使用。如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中研究物质的空间构型时用到的“杂化轨道理论”是高中的一个难点,就可以用动画模拟杂化的过程并制作成微课。

3.2教学设计。

选题之后,针对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如明确三维的教学目标,选取严谨充实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认知规律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教学的重难点如何突破,科学、全面、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价等。撰写教学设计方案、考虑后期采用的制作方法。

3.3脚本编写。

脚本是对微课设计的文字表达,目的是确定微课的“分镜头”组成和设计思路,脚本是微课制作和验收的依据。微课脚本一般由任课教师编写,作为制作的依据提供给其他技术人员。编写脚本时可以运用二维表格将微课的每个场景表达出来,如:

3.4素材的收集和整合。

素材的收集和整合是必要的。围绕着教学内容,收集微课制作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并将这些资料进行有序地整合,为微课的制作提供素材。如“杂化轨道理论”中用到的:甲烷的比例模型、碳原子的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过程动画模拟视频等。

3.5微课制作。

微课最终呈现的效果是由媒体决定的,微课的主要制作方法有PPT法、录屏法、摄像法、全自动录播法等。制作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综合运用多种制作方法。如《常见实验仪器的识别和使用》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录屏法,首先根据教学设计制作好PPT,然后在电脑上运行PPT,教师带上耳麦开始讲课,同时运用录屏软件录制屏幕上的PPT和教师讲课的音频,后期进行视频编辑、修改。而《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化学性质部分的制作则适宜采用摄像法,使用多机位拍摄教师实验操作的场景,然后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后期制作,包括添加字幕、解说、背景音乐,制作片头、片尾等。

3.6与评价。

制作好的微课可以上传到学校的相关网站,由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信息的采集和维护,同时建立学生对微课的评价窗口,统计微课的访问量,收集对微课的意见和建议,实时反馈微课对课程教学的辅助作用。

4.高中化学微课开发的意义

4.1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开创学习新体验。

电脑、手机的普及,网络宽带的加速,使得微课可以遍及课堂内外,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平台,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微课学习内容可以永久保存,可供学生随时查阅和修正,满足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4.2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微课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从选题、教学设计到授课环节反复打磨,能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广泛搜集资料,制作PPT、视频,加速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教学内容的精简浓缩,增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归纳总结的逻辑性;多名授课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合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在学习和了解微课的情况下,更应该结合高中化学教材为广大高中生制作微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化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相信微课将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又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1.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10-12.

[3]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4]艾元元.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D/2015/03/115)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下一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微课”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