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范文

时间:2023-03-21 20:31:03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范文第1篇

关键字: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教学实践 反思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是集数控加工、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于一体的新型课程。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校开设了这门课程。根据数控加工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实际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合理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知识结构,本课程在理论要求方面难度较高,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教学的一些见解。

一、在教学方法上,展开互动式教学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具有多变性、综合性、典型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五大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既有一般又有特殊,既有新授又有复习,既有理论又有实训,既有工作原理又有编程方法,既有典型零件程序又有复杂实用案例,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一定要根据本课程不同教学内容及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我们教师还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如何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发挥广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上多下功夫。

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上,尤其是数控指令及应用、编程方法和实际应用等教学内容上,最适宜于采取双边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大胆引入“行为引导学”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地创造出一个可以实现双边互动式教学的环境和气氛,通过创设情境、巧设疑问、共同讨论、动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开展双边互动式教学。不仅是老师传授给学生编程方法等,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给出的任务书,从各方面获取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完成任务书的同时,不自觉地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介绍了一些基本指令后,让每个组的学生自己讨论这些指令能解决的基本问题,并动手画有关的图形,有兴趣的加工出实物,供学生参观他们所做的成果。

二、在选择课题上,合理地改革教材

我们知道,用于教学的数控编程教材,在编写时一般是按照:基本原理、基本指令、基本应用、基本操作等分成各个独立的章节。编者按照结构严谨性进行编书,教师实施教学时,则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而开展教学。这是教材使用者要注意处理好的问题。如果任课老师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就是要将全部基本指令学习完毕,再学习基本应用,基本学习完毕再进行基本操作的学习。这样,在一段期间内学习完所有指令,学生学习后的印象不深刻,容易混淆,到基本应用的学习时,又得重新对所涉及的指令进行学习,效率不高。

为此,我在数控编程教学中采用了课题式单元教学,重新自编教学内容。搜集了上百个数控编程应用实例,并通过筛选、整合成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由几个同类实例组成。每个课题以一个应用实例为主题。由几个应用同类指令的实例课题组合成为一个教学单元,全部教学内容分为五个教学单元。五个单元主题分别是数控编程原理、FANUC系统的编程与操作、广数系统的编程与操作、SIEMENS系统的编程与操作和中级职业技能综合例题分析。这样老师精选设计的每个实例课题有一定的科学性、连贯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又要包含本课程的所有知识点。

三、在实习过程中,教学方法更新

目前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实践教学上,由于我们教师所编写的实训指导书详尽有余,明明白白,学生在实习实训时只需要进行程序输入、对刀等简单操作即可顺利完成。这种实习实训教学方法,目前已被我们教师广泛认可和采用,但至少我认为:没有问题的、不需学生动脑的实习实训是毫无意义的。教师只有指导学生运用数控编程方法亲自编程操作,在实习实训中既动手又动脑,既能发现问题又能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从本质上学好这门课程。

首先在编写实习实训指导书时,我们教师应该根据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实际设备情况,针对本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实习实训教学同样要做到因材施教,采取因人而异的分层教学,所有学生在实习实训中都能够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培养。除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做完基本的实习实训项目外,还要安排一定量的选修实验项目和研究性课题,师生共同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对于大型的实训项目,如减速箱传动件等,还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教学形式,将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由教师明确各小组在实训中的任务和目标,从而培养广大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四、在巩固教学成果时,吸引学生的兴趣

㈠ 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有保证。

每个课题以实例为重点,这些实例都是来自我们身边的生活、生产。学生对教学课题感兴趣,认识到所学的东西有用,能解决现实问题,学习热情是自然地高涨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要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时机,结合教材特点,把兴趣的东西引入课堂,从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跟着提高。教师积极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逐渐地由学生提出问题,自行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㈡ 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题实例来自生产、生活、要处理及注意的有关问题我们都向学生交待清楚,引导学生具体的处理办法、解决方法步骤、方向。通过多个实例的学习、实践与积累,学生能逐渐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㈢ 提高竞争意识巩固所学知识

我们知道,适度的压力是动力的泉源。为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我们任课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单元过关制度来增强学生学习的适度紧迫感。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控仿真系统;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理论及实践;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270-02

0 引言

目前在机械制造行业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数控加工,自然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也就与日俱增了。但因为数控设备的价格很昂贵,很难做到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操作数控机床的时间,并且如果学生操作失误,很容易造成数控设备的损坏,既占用了设备加工时间,又增大了风险。因此,如何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更多的相关专业人才,就成为摆在广大职业院校的一道难题。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这一问题,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现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数控仿真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缺乏实践操作机会的问题,因为该系统可以通过进行数控加工全过程的演示,比如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虚拟仿真数控机床的操作、工件加工和测量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到数控机床的各项程序指令和基本操作方法,为今后的实际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分析数控仿真系统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发现,它作为前期的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了一种最安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

1 数控仿真系统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1.1 利用数控仿真系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成本。数控设备价格昂贵,数量有限。数控仿真系统通过计算机大量配置终端,彻底解决了数控机床数量不足的难题。同时数控仿真系统不存在安全问题,若操作失误,系统会及时报警,并不会出现安全事故。不仅巩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教学成本,是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教学前期良好的辅助教学手段。

1.2 利用数控仿真系统,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中,数控程序批阅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繁琐。应用数控仿真系统,学生程序出现小的失误,数控仿真系统会及时报警,帮助学生改正编程过程中的错误。数控仿真系统自带的考试功能能够自动记录学生操作过程的失误,自动评分,极大的减少了教师工作量,提高教学质量。

1.3 利用数控仿真系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按照传统的方法在课堂上讲授编程指令,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指令的内涵以及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学生会感觉空洞、枯燥、提不起兴趣,而利用数控仿真系统进行多媒体教学,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编程指令的实际加工应用,学生可以将所学的指令在数控仿真系统上进行模拟加工,发现编程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讲解,让编程指令变得具体、形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 利用数控仿真系统,可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师把数控机床操作的课程安排在实训车间来讲授,其一受数控机床数量的限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不足;其二学生操作一旦出现失误,轻则造成刀具或者机床的损坏,重则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进行数控机床实际操作之前,应先利用数控仿真系统,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控仿真系统采用的操作面板和按键功能与实际的数控机床完全相同,学生可以在数控仿真系统上自己动手操作机床来加深理解。即使操作过程中有失误的地方,仿真系统也只是及时出现报警提示,而不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各种操作练习,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经过了大量的数控仿真系统的操作练习,再到数控机床进行实际操作,就会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1.5 利用数控仿真系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学生在学习数控编程时,如果不利用数控仿真系统进行验证,很难发现编程过程中出现的小的失误。利用数控仿真系统,即使再小的错误,如数字0输成字母O,坐标值掉了小数点,字母Z输成数字2等等,数控系统都会及时报警,程序无法运行。因此要在数控仿真系统上正确的运行程序,必须保证输入的程序是正确无误,这就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数控程序没有60分、90分,只有0分和100分。

1.6 利用数控仿真系统,可以实现网络教学和远程培训。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职业院校还应担负起社会劳动力的培训任务,利用数控仿真系统和网络搭建的平台,进行远程教育将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它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扩大培训人员的数量,缩短了培训的周期。

2 数控仿真系统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2.1 数控仿真系统只能检查程序的对错,无法检查程序的好坏。数控仿真系统对数控程序编写技巧、加工工艺安排无法检查。教师应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这些问题,学生应结合所掌握的加工方法,进行加工工艺安排,然后在数控仿真系统上进行模拟练习。

2.2 数控仿真系统只能完成加工过程,不能检查加工质量。数控仿真系统在切削速度、进给量、吃刀量等对加工质量的影响无法体现,实际加工中的刀具磨损在数控仿真系统里也不存在。在数控仿真系统里,只要程序是正确的,加工完成后的尺寸就是丝毫不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刀具磨损、各种加工参数的设置都会影响最终的加工结果。数控仿真系统的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放松对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的认识。因此数控仿真系统只能用于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教学前期辅助教学,不能完全抛开实际机床的实习内容,后期还要安排适当的实习时间,通过实际操作来纠正以上不足。

综上所述,数控仿真系统尽管毕竟和实际机床还是有很多区别,无法真正替代实际机床,但是数控仿真系统减少了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对于学生动手操作机床的能力培养,也起到了提高和增强的

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长有.数控仿真应用软件实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周金元.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鄂州大学学报,2009(02):74-77.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控机床;理实一体化;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25-02

一、课程概述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是高职院校数控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编程知识及操作数控机床的能力。因高职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一般都不高,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往往会造成学生在实践的时候什么也不会,使教学陷入困难的境地。《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数控机床基本知识、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数控线切割机床的编程与操作、自动编程软件的应用等。这些内容实践性强,需要将理论上所学的各种数控机床的编程及加工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机床上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合理的编程方法和机床的操作技能。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基本理念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合理选择教材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理实一体化教材要摒弃传统的专业教学课程方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各个知识点分解实践训练任务,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知其然。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教材应根据高职院校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要求编写。在内容组织上,注意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以够用为度;编程与应用部分应注重实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四、《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课堂讲授加仿真演示相结合。课堂上讲授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首先通过仿真软件将一台仿真机床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认识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和操作方法。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会接触数控机床的编程,数控机床的程序由各种功能指令组成,一次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指令的用法及编程规则,所以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通过数控机床仿真软件演示每一个指令的用法,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编程指令的理解,同时也熟悉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例如,数控车床的编程与操作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首先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对数控车床的基本结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有感性的认识。接下来是数控车床编程的基本指令的学习,每个指令的学习又可以通过仿真软件进行演示,让学生真正理解每个指令的用法。最后,对车削加工零件进行编程及仿真加工,为实际操作数控车床加工做好准备。传统课堂讲授模式一般是先介绍编程指令的功能、编程格式等,很难让学生学会指令的实际用法,课堂讲授的同时加入仿真演示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2.实训车间操作示范。经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及仿真演示,学生还没有达到可以独自操作数控机床的程度,因为操作仿真软件和操作实际机床还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即使对数控机床的编程很熟悉,对仿真机床的操作也很熟练,但面对实际机床也会存在畏惧心理,这时要求授课教师进行操作示范。操作示范场所安排在实训车间,操作示范的内容包括:机床的操作流程、数控加工程序的输入、加工工件装夹、刀具的安装、工件的加工过程、加工结果的分析。操作示范完成后,学生对数控机床加工的整个过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下一步的实践打下了基础。操作示范要求示范教师要一边示范,一边将理论知识应用在操作示范过程中,让学生不仅学习了数控机床的操作,也理解了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

3.学生练习加教师指导。有了前期学习的基础,学生可以开始实际加工练习。加工练习场所是实训车间,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练习数控机床操作加工的基本技能,教师在旁边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让学生能真正学会、学好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练习结束后,教师总结学生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例如数控车床加工练习,先给学生零件图纸,首先是对零件图纸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加工方案。然后是进行数控程序的编制,程序编好后输入数控系统,检查校验,最后安装毛坯进行加工。

五、适合理实一体化的师资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也不同于实习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是因为在上课的同时要求学生动手,不同于实习实训课是因为在学生动手的同时随时要停下来讲授理论。所以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为在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包括动手方面的,也包括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动手过程中的问题,所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老师不但对自己的学生有多少能力了如指掌,同时对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设备要运用自如,运用自如不但要会,还要会调,更会简单的维修。针对这些要求,学校应组建一支业务能力比较高、肯钻研、要求上进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正常的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六、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旨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融为一体。一方面,提高了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就在学生中间,就在学生身边,这种方式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边积极总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班级人数较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合理的班级人数应该在20人左右。

七、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一定要认真分析课程性质,充分利用教学设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杜家熙.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赵华.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模块化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邓刘生.浅谈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2,(5).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控机床;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37-02

课程改革背景

近年来,数控加工已成为制造加工业的主要力量。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本行业进行大力扶持。我国数控机床年消费超过60亿美元,台数超过10万台。进口和消费机床连续8年排名世界第一,数控机床生产和操作所占市场份额的迅速提升,使得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目前,国内数控人才缺口率高达65%,缺口量达200万人,尤其缺乏数控机床操作等高技能人才。因此,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零件的程序编制、工艺处理等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基础厚,实践技能强”的高技能人才。面对一边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一边是工厂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却招聘不到的市场现状,如何才能满足企业对毕业生“不仅能用,而且好用”的期望,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课程组成员通过对相关数控企业进行调研得知,数控技术人才的主要就业岗位有加工工艺员、数控编程员以及数控操作工等。这些岗位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有过硬的实操能力。因此,为培养学生“厚基础,强技能”的综合水平,将数控编程理论课程与数控机床加工实践课程合二为一,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是一门培养数控机床操作、维护、程序编制、产品检验、车间管理等职业岗位群基础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实施地点为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课程教师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担任,课程的实施过程即产品的生产流程。

(二)适应生产性实训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校内实验实训设施虽较完善,但综合性生产实训场地不够,还不能完全满足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要求,并且运行模式不能满足工学结合、校企一体、为行业企业服务的需要。因此,须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形式,即按照一个完整的生产链要求,整合校内现有实训条件,引进企业优势资源,按实际生产中的不同功能规划生产车间,建成设施完善,工位充足,集生产、教学、培训、科研、技术服务与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并营造出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及管理模式,形成“专业+企业+师生员工”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育高端技能型人才。

这种模式的建立,使学生可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为载体,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从事煤矿机械零件工艺编制、加工、产品检验、机床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工作,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和职业岗位,使学生在完成生产任务、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职业素质。还可以解决企业加工设备、操作技术工人有限的问题,降低产品订单的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在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为学校创造效益,最终实现校企双赢。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组成及功能如图1所示。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依据高职突出职业性的特点,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强于思辨能力。高职教师的特点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而高职的就业特点是“双证”毕业,直接上岗。

教学内容按照“真设备、真标准、真项目、真生产”的四真原则设计。真设备即教学条件为真实并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真标准即课程教学标准依照真实的职业标准;真项目即教学项目采用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真生产即教学过程按照真实产品的生产流程(教学设计如下页图2所示)。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采用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师、双真、双证”,融“教学做”于一体

“双师”执教,即教师队伍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职教师组成;“双真”运行,即在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企业的真实生产实例,融“教学做”为一体;获得“双证”,即通过实施“双师”执教,“双真”运行,在做中教、做中学,学生最后获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

(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实现校企共赢

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生产订单。实训内容采用真实的生产订单,实现来料加工、效益型实训。(2)生产人员。实训指导教师为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实训学生为企业的“准员工”。(3)生产设备。实训加工设备采用与企业同步的生产设备,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以及加工中心。(4)生产流程。实训流程按照企业产品真实的生产流程进行组织。

(三)单元教学采用“五步法”

单元教学采用“五步法”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1)下达任务。学生以生产小组为单位召开班前会,传达学习及操作任务、要求、劳动分工及安全注意事项,劳动监管与检查、考评等。(2)任务讨论。项目组成员一起讨论任务单,分析所需知识与技能以及任务分配。(3)任务指导。在各组进行任务分析与实施过程中,专兼职教师对其进行指导、讲解及答疑。(4)任务实施。各生产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零件的装夹、刀具的选用、零件的加工等相关工作任务。(5)总结任务。召开班后会,进行产品质量检测,总结当日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四)实施“三按四检”考核方案

总体考核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考核思路摒弃了传统考试内容重理论、轻能力,形式单一化、缺乏创新的平面考核,改为产品设计、现场演示、产品加工、取证、答辩等形式多样的立体考核;摒弃了考试时间静止不变、考试环境静止不变、考试过程静止不动的静态考核,不仅使学生手动、大脑动,还要身体动(进行实操)、嘴动(进行答辩)、环境动(从教室到实训车间)、时间动(从学期末变为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整体实现动态考核。

具体考核方案 本课程的考核方案参照企业“三按四检”的质量检测标准,考核标准依据企业按图纸、按工艺、按技术的“三按”要求,考核形式遵循企业自检、首检、巡检、终检的“四检”形式(具体如图3所示)。

实施效果

以“四真”原则为基本依据的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改革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对原有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施了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将原有专业课程技能融入生产过程中,教师边教边学,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让每一名学生对工作过程及岗位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在教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学生的取证率高达96%以上。

同时,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围绕机械设计、机械加工技术等应用,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通过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课程实施,为中平能化集团、平高集团等煤矿设备生产企业加工零部件,缓解了企业订单交付时间紧、加工设备及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真正起到了“取之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江波,章继涛.数控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职业技术,2010(1).

[2]顾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10(5).

[3]葛卫国.数控课程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3).

[4]丁刚.《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项目教学法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0(9).

[5]甄久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8).

作者简介: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范文第5篇

1、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数控技术的逐渐成熟,数控机床在机械加工等行业得到了普及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制造工艺技术,相应的数控编程与操作的专业人员十分紧张,目前急需培养一大批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编程、加工工艺与操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职业院校的现状

近几年来,国家政策倾向职业教育,使得大批学生涌入职业院校,但是职业院校尤其中职院校的硬件建设远远没有跟上学生增长的速度,实习设备配比不均衡,造成人机比过大不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独立操作时间。

3、学生的基本情况

高级工大专班生源来自于中专毕业生和高考落榜生,因此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并且参差不齐,所谓“差”,不仅表现在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还表现在道德水平低,学习方法不得当[1]。由于长时间接受应试教育且没有取得成功,他们大都厌倦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对理论性的知识没有兴趣并且对此失去了信心。他们内心渴望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一种新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由个体差异悬殊,且同时抱有学习梦想的学生组成的群体。因此,运用恰到好处的教育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开展《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改革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课程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性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是高级工大专班的自考科目,是数控加工工艺的后续课程,是学生在校内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专业课,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该课程涉及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等专业工种。每个工种的专业性都很强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编程指令极容易混淆。该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顺利获得大专学历,同时更关系到学校为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质量。

2、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单纯的理论教学方式,内容枯燥乏味。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多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受到抑制,变成书本和分数的奴隶。教师受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束缚,一味要求学生适应自己,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成就感被扼杀,其结果自然会造就一批分数低的“差生”。即使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也是纸上谈兵,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不能满足当今用人企业的需求。

3、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首先,优化后的教学模式不但能使学生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学到过硬的操作技能,学生很容易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联系到一起。同时,学生能够顺利的通过高自考,为顺利走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再次,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将学校有限的教学设备充分利用起来,以便于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最后,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拓宽就业面。

三、《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1、教学方法实施的总体思路

针对当前学生特点及本课程的重要性,为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学有所得,教师要坚持“缓起步,慢爬坡”的总体教学思路,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在课程初期放缓讲课速度,把知识给学生讲懂讲细,争取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逐步提升教学速度。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实践性较强的章节时,力求“理论够用为度,重在培养动手能力”。理论和操作合理的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运用有限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做中学,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模式的构思与设计

教学模式:采取分阶段教学模式,在编程部分采取理论实操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原有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操作环节,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同步。

教师配备:每班配备两名双师型教师,每名教师都能够承担理论、数控车操作、加工中心操作教学。

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按17周制定,每周上5天课,每天4课时。共计340学时。

设备要求:加工中心4台、数控车床4台(数控系统尽量与教材统一)

3、教学过程的整体安排

为了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我将本门课程的实施过程安排如下:

(1)基础性理论教学阶段(20学时)

在该部分主要通过讲授法讲解数控机床发展史、数控机床工作原理、数控机床特点、数控系统的分类等基础内容。可采取大量的多媒体信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同时可以配合参观让学生亲临操作现场,揭开数控机床的神秘面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础编程阶段(20学时)

由于程序指令在不同类型数控机床上含义不同,因此在此阶段主要讲解G00、G01、G02、G03等描述轨迹的基础指令,刀具半径补偿指令和M功能指令,为后期分工种学习奠定编程基础。在这个阶段教师一定要照顾到班里所有同学的学习状况,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体现“缓起步、慢爬坡”的总体教学思路。实践证明,只要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听懂,练会,后期的编程基本上不会出现问题。学生上课听得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了,教师的课堂管理压力也就相应减少了。

(3)分工种操作阶段(240学时)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教材要求学生掌握数控车工、加工中心、数控铣工的操作方法。考虑到机床数量有限,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操作机床的机会,我们建议采取分组教学。具体地说,本班学生有40人,把他们分成两个小组,即数控车组和加工中心组,进行分头学习,经过6周时间互换学习工种。

在实习具体工种的时候,要紧贴教材内容,补充相关工种所必须的编程指令。具体地说,数控车工实习后要求学生能够对一般回转体类零件进行熟练加工(包括工艺、编程、刀具选择);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G71和G73编制加工程序。在实习过程中添加学生平时比较厌烦的刀具相关知识,通过操作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实习加工中心时,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二维轮廓、型腔以及孔的加工方法,并且能够熟练操作机床。考虑到数控专业学生多,学校数控设备少,实训时间少,上机单独操作时间更少的现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可以合理利用数控仿真软件,学生通过仿真练习可达到进一步熟悉数控程序的编写,进一步熟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与加工中心机床加工中等难度零件的方法。

经过了实际动手操作,学生对数控车和加工中心编程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对于理论编程题能够做到灵活运用,不会像以前一样死记硬背了。

(4)理论知识复习阶段(60学时)

该阶段主要是帮助同学复习本书重点、难点问题,查漏补缺。为数控编程这门统考课做最后的冲刺。采用练习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

四、《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教学模式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新教育模式改革的成功需要一支理论基础深厚,技能过硬且全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职业院校应该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是自考科目,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

五、新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效果

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这门课程合理的拆分成不同的阶段,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学生考试的通过率提高了20%,而且动手操作机床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我们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用人企业的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01-02

人的一生是在“做题、做事、做人”中度过的,有成就者大多好学习、善做事、能为人。机械学科的应用人才一般是在做事中学习和为人的,较为严谨,因此,数控专业课程的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做事。做事是一个行动过程,因此,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核心课程的学习,放在行动过程中进行,工学结合是最佳选择。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是我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可以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为一体,突破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构建学习领域,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就可完成一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老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教授知识的老师,更成为工厂中传授技艺的师父。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学环境既要适合于理论教学、又要适合于技能实践,老师现场指导学生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典型工作任务,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是工作,工作过程是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这种教学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避免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能让基础文化偏弱的中职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更准确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我正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一、《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学习领域的课程特征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主要是通过解构原来学科化的专业课程和部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基于工作过程来重构学习情境。学习领域课程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更要通过教学设计实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零件工艺分析、程序编程和零件加工的专业技术能力,获得职业岗位的就业能力。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就可完成一个典型的综合性工作任务。该课程主要特征如下:

1、注重培养学生的零件工艺分析、编程和机床操作的实践能力,强调实践性、能力性和职业性;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设置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团队合作能力。

3、学时安排相对灵活,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易于面对面地进行沟通,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活动,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每一位学生均可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

4、教学情景更接近于生产实际,学生通过对工作过程的亲身体验,能够真正理解学科内容,懂得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养成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并成为终身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是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与身心修养共同作用的过程,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数控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中尤具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二、《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学习领域的课程学习目标与授课对象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应服务于机类工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为此,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学习领域课程目标设计上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其核心是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过程学习,让学生体验干数控的“苦”(主要是知识与能力的难度、要求的苛刻等)与“乐(产品加工与创新的快乐)”,体验机械人的特有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培养干机械应有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工期意识、合作意识等)和人格特质(诚实、守信、认真、执着、不怕苦、抗挫折、探究与创新等性格特征);培养机械人特有的“价值观”(通过干机械造福他人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关实用价值理念、零件工艺分析、程序编制、工件装夹、加工方法机床操作、策略方法的知识与技能;有关社会需求及任务识别、产品设计与制造的知识与技能;有关人际沟通、人际互动的知识与技能;有关数控专业初、中、高级不同职业技能水平的知识与技能。

3、“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体验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过程,让学生抽象概括出产品加工的一般过程(即整个过程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对象、时空、手段、方法等),理解整个过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各阶段的先后关系、因果关系、辩证关系)和一般特征(系统性、计划性、行动性、逻辑性、跳跃性、回旋性等),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吃苦耐劳、灵活性、突发性、顿悟与灵感等)。

4、本课程授课对象:中、高职院校数控专业学生、数控培训班学生和企业。

三、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工学结合一体化教材

1、《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师必须实现“理实一体、学科综合”的特质。一般来说,从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研究经验,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个性特征,并能恰如其分的加以引导。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教师既有其出色之处,也会有其不足之处,上述特质集于一身并都表现出色的教师十分罕见。因此,实施《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应该根据工作任务的特点及其教学需要,聘请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及特长的教师或企业技术骨干组成教学指导团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

2、教学过程中使用教材是根据学院现有场地、设备以及各种教学资源按照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思路进行编写的,将教学内容分为一个个可实施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紧密结合的项目,即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选取来自工厂生产一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相关的操作技能,也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培养了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从而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目的,培养的学生到了工厂以后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

四、《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学习领域课程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过程体现完整行动模式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要坚持科学与人文,学习、做事与做人相统一的原则,做中学的原则,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反思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合作性原则,群体激励原则和资源整合原则。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在进程上应该坚持“工作过程导向原则”, 其教学形式也应体现完整行动模式的六个方面,即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任务检查与评价、任务拓展。

1、任务描述:介绍任务的环境、用途、要求与目的。

2、任务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思路、技能点和知识点。

3、相关知识:完成任务需要的一些背景知识,为实施任务做理论和技能知识铺垫;以及一些任务不可能涉及的知识和技能。

4、任务实施:介绍任务完成的具体步骤,并要求叙述完成任务的详细操作步骤(前面任务中涉及与讲过的操作步骤可简单叙述),对每一操作,一定要有该操作对应效果的描述或具体工艺效果、原理的叙述说明;对于程序设计,这里是代码的具体实现,对于一些重点的语句或代码模块,还要有适当的注释说明。

5、任务检查与评价:通过应用工量具检查任务结果,讲述完成任务的重要思想、方法、知识点、技能点、不便于在操作步骤中描述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完成任务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使学生加深此类相关技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任务拓展:主要介绍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或者任务难度相比前一任务较大的内容,是为了弥补项目实施步骤中没有介绍的,或者不方便介绍的内容,使学生根据所学技能知识完成新的学习任务。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学习领域课程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最终要指向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这个产品既可以理解为制作的一个物品,也可以理解为排除的一个故障,还可以理解为所提供的一项服务。 典型工作任务学习培养学生主要职业能力有:

五、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现代的职业教育贯彻的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仅以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考评依据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用工学结合一体化理论指导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改革,坚持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需要为根本依据,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仅上课教师自己说了算,还必须让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评价。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评价重在过程,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完成任务情况,期末按企业标准产品进行零件加工测试,请企业技术人员评价,专业理论知识考核评价等几部分,按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操零件加工考核占30%,专业理论知识占40%,得出学生最终的总成绩,这样,平时教学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待学习与工作的态度。学生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实用性,尽可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作为专业教师还应强化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到企业跟班实习,及时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同时,将企业的工作形式与发展趋势,渗入到学校课堂当中,作为学生学习知识与企业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我们的班主任还要时时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家长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这样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我们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毕业生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六、结束语

以‘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开展《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为上好机械专业的相关课程带来了诸多的好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我校也已经被广为接受,但具体实施起来在一些方面还不是很到位,比如项目化的课程在真实性、完整性和趣味性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教师的教学理念、技能水平、教学方法和对企业生产的认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等。我将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为培养企业适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占军. “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06,(18).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范文第7篇

一、《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数控技术发展迅速,生产数控系统的厂家众多,而不同厂家生产的数控系统在编程与操作上又有较大的差别。各学校因办学条件的差异,配置的数控机床及设备也有所不同,所以需要的相关教材也会有所差别。例如常见的数控系统有日本的FANUC系统、德国的SIEMENS系统、国产的华中系统、广数系统等,这些数控系统在编程与操作上都有所不同。各学校因各种条件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数控系统及各种型号的数控设备都配齐。而现在出版的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教材,所讲述的数控系统或设备型号和各学校现有的数控设备都会有所差别,教材上有些内容也不太实用,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例如现在出版的很多教材普遍以日本的FANUC和德国的SIEMENS两大数控系统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讲述,而现在各学校主要配置的国产华中数控系统,在教材上都没有相应的内容。再如现在各学校普遍采用的投入少、效果显著的数控仿真系统教学软件,在很多教材上也很少出现。所以,只有各学校开发校本教材才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可以立足于校情,根据学校现有的数控仿真系统教学软件及数控设备的配置情况,并结合校企合作企业的生产情况,参考机床厂家的编程与操作说明书,选择两大数控系统的编程与操作作为重点,进行全面的讲述,对其他数控系统的不同之处也要有所介绍。所以,有针对性地开发具有本校特色,实用性强的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校本教材很有必要。

二、《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要求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校本教材的开发要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论知识应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技能操作要以实践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可操作性要强,要让学生真正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材的编写上要参考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理论教学要与实训教学一体化,实训教学要与企业生产一体化。例如:在数控编程与操作的例题设计上,就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加工图纸,灵活选择材料。原来教材上的一些例题零件图的加工材料要求就不合理,都是一些金属材料,如果都用金属材料进行实训,效果虽然较好,但是材料及刀具的损耗很大,加工出来的产品又没有实用价值,浪费很大,并且学生在刚开始操作时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校本教材可要求学生在初期进行数控实训时,在数控车床上用硬圆木棒或尼龙棒来代替金属材料进行加工,数控铣床上用石蜡或硬塑料板来代替金属材料进行加工;实训的中期,可用铝或铜材料进行加工;实训的后期,可按校企合作企业的产品要求进行正规的产品加工。这样既可以节约材料,提高设备及刀具的使用寿命,也利于保证设备及学生的人身安全,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让学生到企业工作时能够快速地从学校学生转换为企业工人。

三、《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校本教材开发时要注意的事项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因为现有的教材编写不合理,所以,在开发校本教材时,在参考其他的教材及机床厂家的编程与操作说明书时,要避免照搬照套现象的出现,不能盲目跟风、追求数量及眼前功利,为完成任务或个人私利而开发教材。参加编写校本教材的老师应该是既掌握了扎实的数控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技能,更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双师型”教师。在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前,编写人员应在校内外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明确学校在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了解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要深入企业,及时掌握企业生产岗位对人才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要把企业的一些典型零件加工案例、新工艺、新技术纳入到教材中。

数控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作为数控专业主要专业课程的《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的校本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在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到学生能否快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可以说,校本教材质量的高低体现了一所学校在该专业的综合实力和教学水平,对老师来说,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教材任重而道远。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范文第8篇

引言

项目教学法是当前职业教育中的一种得以广泛运用的“做中学、做中教”式教学法,其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师生之间的活动是互动的,适合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应用。近几年,随着我院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硬件设备不断完善,也为项目教学法在数控专业技能课上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1.项目教学法简介 1.1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1.2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有着显著的区别,详见表1: 表1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教学方法

比较项目

传统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教学目标

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

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

教学形式

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 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

交流方式

单方面互动为主 小组成员之间及学生与老师之间多向交流

参与程度

学生服从老师指挥,参与度较低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主动参与

激励手段

以外在动力为主,难以持久 内在动力得以充分调动,可持久

特色 老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补充授课内容 老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

1.3实施项目教学法应具备的条件

1.3.1教材中项目的有效性

项目的设计应符合中职学生的就业预期,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地融合多门课程的知识点;项目的难度必须适中,在中职学生当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经过适当努力能够完成;同时要使各种技能得以有效重复,让学生达到熟能生巧。

1.3.2教学设备的配套性

既然要给学生提供模拟的工作环境,就必然要求学校配备“够用的工作设备”,创造准工作活动的氛围,使学生在工作(教学)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有效提高其职业能力。

1.3.3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完整性

教师必须储备更完整的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使知识点融会贯通并得到必要的整合。

1.3.4教师指导过程的开放性

教师应引导教学过程从可控课堂向自由课堂、构建学习演变,并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开放教育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2.《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作为控加工专业本核心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编程技能和数控机床操作加工的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2.1《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概述,详见表2:

表2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技能要求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系统介绍常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的知识和方法,以及数控机床的使用和维护。主要包括数据技术基础、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编程与操作、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技术以及数控机床的使用和维修等。尤其是操作,不仅介绍了基本操作方法,更有具体详细的加工操作步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通过对数控加工过程中有关工艺分析、数值计算、基本的编程功能指令等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控机床的结构;掌握FANUC系统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程序编制方法及自动编程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数控机床特性和实际需要的零件图要求编制加工程序的能力、调试程序的能力和运用现有数控机床加工零件的初步能力。

2.2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大多数为数控加工专业二年级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理论课程,进行了钳工、车工实训,已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和机械加工工艺知识,并基本掌握了普通车床的操作技能,为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具体项目案例分析 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学”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五个教学阶段。

2.3.1确定项目任务

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任务。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获取工作任务的信息,从而引出要解决工作任务的兴趣,设置情境,引入项目。

2.3.2制定计划 学生根据工作任务的具体情况,进行图纸和加工内容的分析,确定加工的工序和质量精度的要求,计算主轴转速、进给速度、切入深度(背吃刀量)和加工余量等,根据现有的数控加工设备和刀具量具的具体情况,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的方式,最终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 2.3.3项目实施 在此阶段,首先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将学生分组,每组不同层次学生合理搭配,并选出组长。各小组必须严格按照制定计划执行,每位成员应积极参与,根据制定的计划和决定,开展对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同时教师在完成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重过程中的细节,注意观察和总结,并做好记录。 2.3.4检查评估 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估,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测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

2.3.5归档或结果应用

项目工作的结果,应该归档或运用到企业和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3.效果与反思 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听”的被动式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为动力”的职业教育理念。

但是,一种新的教学法的尝试,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认真地分析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我们的目标,关注课堂,关注教学,我们一定会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自身实际的项目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教学法读本》,陕西省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办公室:2007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微课 创新设计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及,微博、微电影、微信等新兴媒体迭出不穷,人们已经步入微时代,这些微媒体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为了适应微时代下的微学习,“翻转课堂”和“微课”已经成为教育研究和信息资源建设的热点。把“翻转课堂”与“微课”有机结合并应用到“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改革中,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目前学生的情况,创新设计并制作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型微课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按需学习的需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有利于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拓展。

1微课的定义及特征

微课的全称为“微型教学视频课例”,也可称为“微课例”或“课例片段”,是以精小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在时间上具有短小精悍的特征,支持个性化学习、翻转学习、在线学习、按需学习等学习方式。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最早由美国提出,学生更多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自我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师生之间主要是交流互动,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创新设计等。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微课作为课前预习环节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二者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增加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

2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创新设计

在微课制作时,关注介绍微视频的拍摄和剪辑等技巧比较多,忽略了微课作为课程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设计,相关研究比较少。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微课创新设计,不仅要考虑视频的拍摄和编辑,更要注重微课的设计,只有二者的有机融合,方能制作出精彩的微视频。创新微课设计开发主要环节如下。

首先,梳理选择哪些内容需要制作成微课并做好系统规划。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到微的特点,又要兼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所以在内容的安排上有其独立的特点,也要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要认真梳理课程的知识和技能重难点,针对数控加工中基础的、有代表性的知识重难点或技能节点制作相关微课(如:FANUC数控系统面板介绍、工件的装夹、刀具的选择安装、夹具的选择安装、切削用量的确定、数控机床对刀操作要领、G90指令的使用、G71指令的使用、G73指令的使用、螺y件加工及典型的教学项目载体数控加工操作演示等),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连贯的“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微课资源库。

其次,微课的创新设计制作要坚持“目标明确,讲解透彻,操作演示过程清晰”的原则,遵照“内容设计-情境引入-提出问题-应知讲解-操作演示-媒体设计-视频编辑-学习小结”的制作流程。科学精心的创新设计,方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清楚相关知识技能要点;精彩的情境导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需求;巧妙的的问题设置,引发学生在观看微课时的思考;精辟的应知讲解,抓住学生专注学习的几分钟;熟练规范的操作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数控机床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注意的技能点,有助于职业素养的养成;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媒体设计,能提升微课的制作质量和表现力;简短的学习小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所讲授的知识点和应该注意的技能操作要点。

最后,微课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学资源,在创新设计时还要考虑与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微教案、微课件、微任务和微思考等)的互补。例如:学生在自学“G71指令的使用”微课时,配套相关的微任务(单调递增形状简单阶梯轴的加工)和微思考(非单调递增手柄形状的轴类零件该如何进行加工呢)等。这样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呈现实时开放的教学生态环境,教学效果会更好。

3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是我校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技能的职业岗位核心课程。翻转课堂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所以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微课在教学中的灵活应用及推广。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为微课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师把制作完成的微课上传至我校的“微课程云平台”,如图1所示,生成微课二维码,粘贴在数控实训室、教室或上传至“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微信群中,学生借助手机等移动终端可随时随地扫码观看;学生自学时可通过“微课云平台”的留言区、课程微信群和课程QQ群等方式与老师、学生在线沟通、讨论;实操加工时也可边看边做,反复观看学习,提高数控机床操作能力。课堂上师生更多的是互动交流,分析数控加工工艺、探讨数控程序的编制等。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微课创新设计应用,构建的是一个实时、开放、线上线下互动的教学环境,如图2所示。

4结束语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微课作为创新设计制作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把复杂的数控机床操作过程以碎片化、情境化、可视化、移动化的微视频形式展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应用,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和按需学习的需求,又适应了微时代下的微学习。通过科学的微课创新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教师教学更加灵活多样,因材施教。该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完善,相信对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五轴数控机床范文 下一篇:数控切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