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范文

时间:2023-03-19 01:59:52

化学发光

化学发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免疫传感;快速检测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049-01

近年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备受人们的青睐,主要是因为此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强特异性、广适用面和设备简单等特点。在临床医学、食品药物等领域,此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抗原与抗体间的识别。生物分子的体积大、扩散率比较小,所加之对识别微电具有空间阻碍作用,所以受到传质速率和反应动力学控制的免疫反应速率一般都会比较低。传统的免疫分析方法需要的温育时间比较长,大大限制了样品测试的通量和适用范围。所以为了缩短免疫分析的时间,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扩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应用范围。

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化学发光分析是一种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辐射光的强度来进行物质含量确定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是化学发光系统和免疫反应的完美结合,主要是利用化学发光的相关物质对抗体或者是抗原进行标记,等到与需要进行测定的抗原或者抗体反应之后,再利用分离游离态化学发光物质的方法,使得加入到化学发光系统中的其他相关物产生化学发光,然后进行抗原或者是抗体的定量或者是定性的检测。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主要使用4类标记物,分别是异鲁米诺及其衍生

物、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鲁米诺和吖啶酯衍生物。在目前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中,以酶为标记物的化学发光是应用的主流。常用的标记酶是碱性磷酸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利用酶来做标记物主要是因为酶具有相应的化学发光底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比较广泛。

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中不可避免的会利用到标记技术,而标记技术是现代免疫分析的关键性技术之一。新的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在目前的社会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展示了非常不错的发展前景。在实际标记技术的应用中,纳米技术广泛的用于生物标记,主要是因为纳米粒子具有非常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具有信号放大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量子点就是一种半导体纳米颗粒,所以在发光免疫分析法中被大量的使用。

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应用

(一) 快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传统的免疫分析方法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由于时间的延长往往会导致免疫试剂吸附在管道的内壁上,这样就会造成不同测定间的信号交叉,对于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具有严重的影响。为了实现免疫分析的高通量,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可以通过利用外场的驱动或者是利用溶液来进行有效混合策略,以此来达到加快抗原或者是抗体等大分子的传质速率。在实际中,还可以通过提高整个反应体系的温度来进行免疫反应动力学的加速,这样也可以实现快速的免疫检测。

在提高传质速率的方法选择上,主要有四种备选方案,分别是改变电渗流、超声波驱动、电磁搅拌和电场驱动。通过这种提高传质速率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实现快速检测,一般在3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检测工作。除去提高传质速率的方法,外力驱动的加速也会提高检测,在实际应用中,利用外力驱动的加速效果,可以在16分钟内完成整个测定分析工作。

(二) 多组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多组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也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一种重要应用。在单个的分析流程中,同时实现多组分的检测,具有的优势非常显著。利用这种方法,不仅所需要的时间短、样品的消耗量比较少,而且分析的通量高,分析成本整体较低。这些优势都是免疫分析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未来免疫分析的发展研究热点。多组分免疫分析模式主要有两种实践模式,分别是:多组分同时检测模式和顺序检测模式。在实际应用当中,同时检测模式往往会与空间分辨技术,还有阵列检测器同时进行结合检测,而顺序检测一般是在同一个时间期限内对多个组分进行分别检测。近年来由于安培免疫传感器阵列在多组分免疫分析中的广泛应用,多组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方法获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多组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广泛使用得益于其他技术的长足进步,也就是说多组分化学发光免洗分析的发展要建立在与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基础上,所以这种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三) 高灵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从过去的实践经验中得知,现有的检测手段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都不是很理想,所以选择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越来越重要。纳米技术快速发展和在检测中的应用为实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高灵敏度提供了可能。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纳米粒子在生物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信号放大的功效对于高灵敏免疫分析方法的构建非常有帮助。

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粒径的纳米粒子可以增强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化学发光 ,在试验中,38 nm 粒径的纳米粒子的增强效果最为显著。通过实验,合成的特殊形状的不规则金纳米粒子,对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的催化活性是普通纳米粒子的100倍。在试验中,将抗体固定在不规则金纳米粒子表面后发现,会形成夹心免疫复合物,这中复合物对于信号的放大,其效果更加的显著。也正是通过试验得知,将纳米粒子广泛应用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时,由于其信号放大的效果显著,测定分析的敏感性和准确度显著加强。

三、发展与展望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在目前的生命科学领域、食品、药物的测定等方面被广泛的使用,而且随着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测定范围和深度肯定会逐渐增加。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其本身就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灵敏度较高、测定速度快等突出的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优势会被充分的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适用范围也会更加的广泛。再者,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未来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相关的技术会得到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这对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来说,是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力。

结束语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因为其优势突出所以在目前的各个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不断的加深对此方法的认识深度,不断地提高利用此方法的技术,使这种技术更好的为现代的测定工作来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晨,吴洁,宗晨,徐洁,鞠合.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与应用进展[J].分析化学,2012,01:3-10.

[2]金茂俊,邵华,金芬,王静.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应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02:42-46.

[3]金茂俊,王静,杨丽华,杜鹏飞,邵华,金芬,王珊珊,佘永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03:840-845.

[4]肖勤,林金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5,06:929-938.

[5]魏光伟,余永鹏,魏文康,罗胜军.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0,03:97-102.

化学发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临床检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应用;阳性检出率

化学发光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现象,利用化学发光现象可以进行免疫分析检验,这种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在此之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免疫酶技术、免疫荧光技术以及放射免疫技术等进行临床检验,这几种检验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应用上均存在一定的缺陷。而随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临床检验中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易于控制以及污染少等优点逐渐显现出来,因此越来越受到了医学界的青睐。我院近年来也在临床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应用方面做出了许多临床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内收治的两组共100例乙肝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验其血样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对比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用于临床研究的100例乙肝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内收治的,其中男性患者有52例、女性患者有48例,各占总数的52%、48%;年龄在20-75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47±3.6)岁;病程在5个月-23年之间不等,平均病程(8.72±2.13)年;所有患者均自愿提供血液样本进行检验。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仪器分别选用瑞士罗氏公司所生产的E601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北京普朗公司所生产的DNM-9602A酶联免疫检测仪,试剂分别选用瑞士罗氏公司所生产的ECLIA检验试剂和沈阳惠民公司所生产的ELISA检验试剂。

1.2.2 检验方法

令100例患者清晨空腹,抽取其静脉血液作为检验样本,然后分别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验其血样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操作步骤如下:①采用还原剂将待测血样进行预处理;②在血样标本中加入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并进行恒温培育,使其与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③分别加入经生物素标记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和经钌标记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使其与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结合;④加入由链霉素包被的磁珠以形成固相复合物;⑤待电极表面吸附磁珠后使用三丙胺清洗液进行冲洗,从而令电极表面结合物发生发光反应;⑥根据检出光信号来确定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数量,光信号越强,则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数量越少。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操作步骤如下:①在血样标本中加入经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酶结合物并进行恒温培育,使酶标抗体与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经竞争结合微孔板上固相抗原的结合位点;②洗涤血样标本后加入底物,从而令结合于固相的酶标抗体显色;③根据结合于固相的酶标抗体数量来确定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数量,结合于固相的酶标抗体数量越少,则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数量越多。

1.3 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临床研究中所记录的数据皆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对所有计数资料均采取t检验,对计量资料均采取卡方检验,P

2 结果

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验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7%,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验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为79%,两组检验结果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对比表

3 讨论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临床上近年来所推广使用的一种新型标记免疫检验技术,它具有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易于控制以及污染少等优点。在应用学科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一级学科为免疫学、二级学科为应用免疫、三级学科为免疫学检测和诊断。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主要包括有两个反应过程,即免疫反应过程和化学发光反应过程,其整个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在抗原或者抗体上面标记化学发光物质或其他发光的酶标记物,使其发生免疫反应,也即发生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从而形成复合物,然后再在复合物中加入氧化剂或发光底物,使复合物发光,最后再根据经仪器检测所得到的发光强度与待测物质的浓度所呈现的线性关系来达到浓度测定的目的。其中,能够发生化学发光的物质大多都是有机化合物,而其发光反应也大多都是氧化反应,这主要是因为有机化合物的氧化反应能够提供足够的中间体,当这些中间体具有了较高的能量后,就能够释放光子发光。总体来说,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主要可以分为发光物免疫测定、发光酶免疫测定以及发光辅助因子免疫测定等几种类型。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是人体发生乙肝病毒感染后最易产生的检测指标,它的临床检测率非常高,通常情况下,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样中的高效价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可高达90%以上。近年来,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的检测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主要以乙肝患者血样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的检验为例来研究临床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应用,并将其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对比。本组所选取的100例乙肝患者均为自愿提供血液样本进行检验。根据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验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7%,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验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为79%,两组检验结果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肖美莲. 临床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应用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3,09:623-624.

[2]刘爱国.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3,14:75-76.

[3]梅.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及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4,23:102-103+156.

[4]施丽娟,张建明.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4:454-456.

化学发光范文第3篇

某些化学反应可产生发光现象,反应所产生的化学能,激发分子或原子,当被激发的分子或原子回到基态时,无法承载之前吸收的化学能,这些化学能便以辐射的形式释放出去,产生发光现象。不同性质、不同量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的能量差异,决定发光广谱大小、范围,通过分析这些差异,可定量测算空气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成分与量。化学发光分析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相较于传统的物质质量分析法,化学发光法操作与实现路径简单,光谱分析误差与准确率可基本满足需要。如对硫化物进行火焰化学发光反应,测定精度可达到0.02μgS,以一氧化碳与臭氧进行气相化学发光反应,测定NO精度可达1ppb.以化学发光反应分析物质成分准确度较高,不易受其它因素干扰其主要原因有二:

1)化学发光广谱是由化学反应本身决定的,化学反应决定受到激分子或原子在整个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而化学反应可通过控制物质成分实现精准控制;

2)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较少:同一种物质与之发生反应可产生发光效果的物质成分种类较少;不同化学反应产生的光谱多不相同。通过对一种光谱进行分析,便可较容易的分析出是哪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常用的动态多功能空气污染监测设备,便可对空气进行实时监测,无需进行分离、沉淀等预处理。化学发光反应符合率、精确度较高,应用于空气污染测定,无需太多复杂的设备,一般只需滤光片与光电倍增管即可。同时因化学反应、设备操作、分析过程较简单,应用化学发光测定空气污染,速度极快,可实现连续、实时测定,有助于获取更多的样本。总而言之,化学发光法是一种理想的空气污染监测技术。

2几种常见空气污染物及其化学发光法测定

2.1一氧化碳测定测定碘的五氧化物与一氧化碳产生化合反应中碘含量的增减是检测一氧化碳含量最精确的化学检测法,但该法仅适用于烟道气与废水中的一氧化碳测定,测定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灵敏度较差。利用装有氨磺酰苯酸银的硅橡胶膜渗透装置,滤过一氧化碳,生成淡黄色-褐色胶态银,可测定2~80μ/l范围内的一氧化碳,但该法反应速度较慢,不适合环境空气一氧化碳实时监测。目前综合效益最好的测定法为:通过元素钯与酸性氯化物溶液中的碘酸盐发生还原反应,萃取阴离子,以焦宁G为反离子,在535nm处测定萃取物的吸光度,精度范围达到1μl/L,适用于测定交通环境空气中的一氧化碳。

2.2氮氧化合物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是国家环境保护部关于环境空气氮氧化合物检测的推荐方案,其基本原理是:建设一套具有两支吸收瓶的反应设备,第一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氮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粉红色偶氮染料,滤过的一氧化氮通过氧化管中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生成二氧化氮,被第二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吸收发生反应。应用分光光度法对产生粉红色偶氮染料过程中的光谱进行测定,其在波长540nm处吸光度与吸收瓶中的二氧化氮含量密切相关,计算两只吸收瓶中的偶氮染料可测定环境空气中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水平。该法适用性良好,准确度高,反应溶液稳定,保存时间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氮氧化合物检测方法。

2.3二氧化硫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国家标准推荐技术方案,该技术起源于美国,自1982年引入我国,并逐渐得到推广,经过十数年验证改进,其技术路径已基本成熟。该技术主要实现路径与原理如下,通过吸收瓶中盐酸副玫瑰苯胺储备液吸收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对产生的二氧化硫化学反应进行分光光度法检测,计算二氧化硫含量。工作场所检测标准为:标准曲线浓度范围0.60μg/ml~1.60μg/ml,对所生成的化合物在575nm处分光度在20℃±2℃水浴环境下处理15min进行显色对比分析,检出上限为1.6μg/ml,实际标准限为:0.45μg/ml;环境空气监测标准为:标准曲线浓度范围0.050μg/ml~1.000μg/ml,测定波长577nm,20℃显色,时间20min[5]。该法适应性强,在多个省市地区经过实证验证,抗干扰能力极强,试剂无剧毒、廉价易得,吸收效率高,溶液室温下稳定性强易保存,采样最佳吸收范围与光度宽度范围易于控制,技术易于掌握,是一种较理想的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监测方法。

2.4铅元素测定铅是一种有毒重金属,危害极大,近年来,血铅中毒事件频发,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空气铅含量水平不断上升,严重威胁城市居民生命健康。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国家环保总局推荐的空气铅含量测定技术方案,通过吸收瓶滤过膜直接采集空气中的铅元素,经消解制备,直接吸入空气,通过乙炔火焰进行原子化,获得283.3nm分光度,一般采用空心阴极灯测定,据吸光度与金属浓度定量分析。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也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环境空气铅元素测定方法,将富含铅元素的溶液吸入空气,经过石墨管,在高温环境下原子化,发生发光效应,通过铅空心阴极灯发射谱线,测定波长283.3nm,一般来说辐射光特征与其居石墨管的距离有关,两者呈反比,通过测定能量吸收情况,计算铅元素浓度,进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灵敏度、精确度并无优劣之分,均适用于空气中铅元素测定,但从实践操作来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操作更简单,影响吸光度因素较少,抗干扰能力更强,回收率更高,适用于日常连续监测。

2.5臭氧监测测定大气中臭氧含量的方法较多,包括碘量法、紫外线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靛蓝二磺酸钠(IDS)分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等,其中IDS是目前我国环保总局推荐方案,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抗干扰能力强、试剂稳定等优点。IDS溶液吸光度曲线与浓度密切相关,在1610nm处达到最大吸收波长。IDS与臭氧以1∶2摩尔比进行反应,通过计算吸光度,分析溶液浓度改变情况,进而定量测算出臭氧含量。

3小结

我国空气污染状况较严重,城市地区空气质量堪忧,“雾霾”横行,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生产生活,增加居民罹患各类呼吸系统疾病风险,给社会与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成为城市居民心中的痛,恶劣的城市空气质量还给社会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带来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空气污染治理已刻不容缓。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是治理空气污染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城市地区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已基本成熟,技术标准可满足实际需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各种主客观干扰因素,监测准确性尚有待提高。基层环保工作者应积极提升自身工作素质,学习和掌握各种空气质量监测方法,树立质控意识,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为城市环境空气改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化学发光范文第4篇

2013年第6期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年6月ChemicalEngineering&Equipment161论专述综FI-CL是将流动注射技术和化学发光分析法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高灵敏度微量和痕量分析技术。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克服了化学发光法选择性差、重现性低、稳定性差等缺点,将两者的优点有机结合,使得FI-CL被广泛的应用于分析化学中的药物分析、环境监测和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

2FL-CL在环境监测上的应用

随着对FI-CL研究的深入,其适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现在对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多并日趋成熟。该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环境监测的各个方面,在对大气、水、土壤的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将近几年来对其在这几个方面的应用作简单的综述。

2.1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是研究的最深入和最多的,在无机物和有机物方面的应用均很广泛。无机金属污染物的测定FI-CL技术在水质金属污染物监测分析方面发展快速,目前已有的文献报道主要集中在钴、铬、锰、铜、铁、汞、锑、锡等等。范顺利[4]等在碱性条件下,利用流动注射耦合化学发光法建立了水样中痕量锑的分析测定方法,线性范围为0.1~100μg/L,检出限达到了0.03μg/L,在对1.0μg/L的锑(Ⅲ)标准溶液连续11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0%。其后,范顺利[5]等又成功地利用FI-CL技术,在HCl介质中,采用KMnO4-甲醛-Sn(Ⅱ)为强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锡的测定分析方法,线性范围为0.1~30μg/L,检出限为0.04μg/L,对1.0μg/L的Sn(Ⅱ)标准溶液连续11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1%,这两种方法均适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金属污染物的测定。庞雪华[6]等利用Co(II)对H2O2-鲁米诺发光体系具有强催化作用,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Co(II)的新方法。方法用于水样中钴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胡涌刚[7]等基于Cu2+与铁氰化钾及鲁米诺在碱性条件下产生化学发光的原理,利用铁氰化钾代替KCN,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痕量铜的方法,该法不仅灵敏度高,且不使用剧毒药品,不会造成二次环境污染。FI-CL不仅可以测定单一金属污染物,而且还可以同时测定多个元素,李立华[8]等就建立了FI-CL测定硬度的新方法,为连续自动检测水中硬度提供了可能。无机非金属污染物的测定近年来FI-CL技术在无机非金属污染物监测方面发展迅猛,研究主要集中在无机氮、无机磷、无机硫、砷等等。龚正君[8,9]等采用H2O2-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对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进行在线分析,建立了同时测定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新方法。此法已用于环境水样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同时监测,且结果表明,最大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4%。杜建修[10]等基于硫离子对H2O2-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的增敏作用,建立了测定痕量硫的FI-CL的新方法,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已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硫的测定。刘杨[11]等基于酸性条件下高锰酸钾氧化As(Ⅲ)产生化学发光,六偏磷酸钠与甲醛对该体系有显著的增强作用这一原理,据此建立了FI-CL测定水中砷的新方法,将本法应用于水样中砷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1%。有机污染物的测定FI-CL技术对水体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已经很成熟,对酚类、苯胺类、甲醛等一些主要的有机污染物研究较多。李丽清[12]等研究了高锰酸钾-过氧化氢-苯酚的化学发光行为,对各种影响化学发光强度的因素进行了试验,改进了实验条件,建立了FI-CL测定苯酚的方法。方法可用于废水中苯酚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国标的分光光度法测得值一致。王术皓[13]的研究发现,在碱性介质中,高碘酸钾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对苯二酚对此反应具有极强的增敏作用,并据此建立了测定对苯二酚的方法。方法检出限为8.5×10-9mol.L-1,用于河水中对苯二酚的测定并测得其回收率在93.4%~104.4%之间,并且探讨了对苯二酚的增敏机理。杜凌云[14]等在碱性介质中,铁氰化钾直接氧化邻苯三酚产生化学发光信号,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测定邻苯三酚的新方法。应用于湖水中的邻苯三酚的测定,结果较好。李莉[15]等的研究找到了测定苯胺的分析方法,发现以多聚磷酸作为介质时效果最为理想。而有一些研究[16,17]发现FI-CL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测定单一的有机污染物,还可以用于测定衡量有机物污染综合指数--COD。

2.2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

FI-CL技术也同样可用于大气环境监测,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可用于测定空气中的CO2、CO、NO,而FI-CL技术在测定空气中的甲醛、二氧化硫都有不错的表现。邵晓东[18]等基于甲醛对Luminol-H2O2化学发光体系的增敏作用,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快速测定甲醛的新方法;谢成根[19]等则利用反相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建立了新的空气中痕量甲醛分析方法。李世凤[20]等研究了利用Na2CO3作为吸收液测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的新方法,并且对影响该反应的化学发光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2.3在土壤监测中的应用

目前对FI-CL技术在土壤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对土壤中微量金属元素方面。高向阳[21]等首次利用FI-CL对土壤中的铬进行了分析测定,成功地建立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吉爱军[22]等利用锑(Ⅲ)对鲁米诺-双氧水化学发光体系的催化作用,建立了一种直接测定土壤中锑(Ⅲ)的新方法。将该法应用于土壤样品中锑(Ⅲ)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0%~105%;方卢秋[23]的研究发现在碱性条件下,NBS氧化腐殖酸可以产生强烈的化学发光信号,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测定土壤中腐殖酸含量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

3展望

FI-CL是一种高灵敏度微量及痕量分析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重现性好、线形范围宽、检出限低、且不需外加光源、操作简单方便、仪器设备简单便宜、易于实现自动化和连续分析等优点,作为一个高效的微量分析技术已成为当代分析化学领域中研究的热点,目前其已广泛应用于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尤其在药物分析、环境分析化学、材料科学、化学检测、等研究领域发展迅猛。随着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监测工作也已经越来越重要,快速、有效地对环境要素进行监测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所以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如何利用FI-CL技术,使其更好地为环境监测服务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化学发光范文第5篇

鲁米诺(5-氨基-2,3-二氢-1,4-二杂氮萘二酮,也称3-氨基邻苯二甲酰肼)因其结构简单、易合成、水溶性好,以及发光量子效率高等特点,鲁米诺是最常用的液相化学发光试剂之一。自从1928年Albrecht首次报道了鲁米诺与氧化剂在碱性溶液中的化学发光反应以来,人们对该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就一直十分活跃,使得该化学发光体系被应用于许多领域之中。

White等通过比较鲁米诺体系的化学发光光谱和3-氨基邻苯二甲酸根离子的荧光光谱,提出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的发光体。在碱性条件下,鲁米诺首先被氧化为叠氮酮,然后形成桥式六元环过氧化物中间体,分解后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能量产生化学发光。下面笔者简要介绍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的机理,详细地总结近五年来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应用进展。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分析应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应用最为广泛。许多过渡金属离子对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反应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李正平等发现铁蛋白催化,产生很强的化学发光信号,建立简便灵敏的检测铁蛋白的化学发光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10μg/L,检出限为0.36μg/L,为铁蛋白作为纳米粒子标记物及直接检测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戴路等报道了一种新的测定雌性激素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方法。在碱性条件下,金银复合纳米粒子能显著地增强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而雌性激素能明显地抑制该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建立了测定天然雌激素(雌酮、雌二醇和雌三醇)的化学发光方法。该方法已用于孕妇尿样中雌激素总量的测定。刘振波等基于人的血清白蛋白对鲁米诺-过氧化氢-叶绿素铜钠化学发光体系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可连续测定人的血清白蛋白的新方法。

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陈效兰等发现在碱性介质中,铁氰化钾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头孢拉定对该体系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基于此并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测定头孢拉定含量的化学发光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6~160mg/L,检出限为0.028mg/L。本法已用于胶囊中头孢拉定的测定。邓娜妮研究了盐酸阿比朵尔在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体系中的后化学发光反应。据此建立了测定盐酸阿比朵尔的流动注射后化学发光分析法。在对这一后化学发光反应的动力学性质、化学发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一些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申婧等基于阿魏酸对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的抑制作用,建立了阿魏酸的流动注射抑制化学发光分析法,阿魏酸浓度在之间时与化学发光强度减小值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将其应用于复方当归注射液中阿魏酸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鲁米诺-高碘酸钾化学发光体系。王瑞琪等发现在碱性介质中,镧(III)对鲁米诺-高碘酸钾体系的化学发光反应有显著的增敏作用。据此,建立了测定镧(III)的反相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并将此法用于合成样品的测定。屈颖娟等基于蒽醌类药物在碱性条件下对高碘酸钾-鲁米诺体系的化学发光信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这一现象,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一种直接测定蒽醌类药物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马明阳发现,当向已充分反应的高碘酸钾与鲁米诺混合溶液中注入异烟肼时,又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化学发光反应并检测到较强的化学发光信号,建立测定异烟肼的流动注射后化学发光分析法。

鲁米诺-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高锰酸钾是化学发光反应中常用的强氧化剂。Fernando等基于在碱性介质中,N-甲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西维因、克百威和灭虫威对Luminol-KMnO化学发光体系有增强作用,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并同时测定了三种农药在水样和蔬菜中的残留量。沈祥根据次黄嘌呤对高锰酸钾-鲁米诺-SO体系化学发光具有增敏作用,建立了SO的化学发光方法。余宇燕等发现在碱性条件下茶多酚对鲁米诺-KMnO化学发光体系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据此建立了茶多酚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法。Easwaramoorthy等利用在pH=12.0磷酸介质中,KMnO可以氧化鲁米诺产生稳定的发光,扑热息痛的加入会抑制发光,建立了扑热息痛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并用于片剂中扑热息痛的测定。吕九如等人发现,当把碱土金属离子注入已充分反应的鲁米诺和高锰酸钾混合溶液中时,又发生了新的化学发光反应。牛卫芬等利用高锰酸钾-鲁米诺后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测定奋乃静的高选择性分子印迹-后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所建方法的线性范围为,检出限为3×10g/L,已用于人尿液中奋乃静含量的测定。

鲁米诺-溶解氧化学发光体系。李菁菁等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得平均粒径约10nmSnO粒子,将该纳米粒子加入到碱性鲁米诺-溶解氧化学发光体系中,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明显增强,这种增敏作用与纳米SnO的加入量以及体系中溶解氧的浓度有关,可用于溶解氧的测定。

鲁米诺的其他化学发光体系。宋正华等人发现肌红蛋白能够与鲁米诺在碱性条件下反应产生化学发光,建立了克林霉素的化学发光法。鲁米诺-NBS/NCS化学发光体系[152-158]已成功应用于药物、食品、及环境分析中。石文兵利用鲁米诺-AuCl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测定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钠、盐酸雷尼替丁、美诺西林钠、双嘧达莫和盐酸奋乃静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瞿鹏等建立了流动注射抑制化学发光法测定头孢曲松钠的化学发光法。

对鲁米诺各发光体系研究总结发现,鲁米诺化学发光分析法已经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鲁米诺自身与这些氧化剂反应产生了较强的发光信号,方法的背景信号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方法灵敏度的进一步提高。高效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等其他分离方法的联用必将扩大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应用范围,将会更好地促进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

化学发光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泛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在医学、食品、药品等众多领域广泛使用。传统的免疫分析需要的培育时间长,因此,提高分析的时间和效率是当前研究人员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化学发光分析是根据化学反应产生的辐射光的强度来确定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将化学发光系统与免疫反应相结合,用化学发光相关的物质标记抗体或抗原,与待测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后,经过分离游离态的化学发光标记物,加入化学发光系统的其它相关物产生化学发光,进行抗原或抗体的定量或定性检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使用最多的4类标记物为鲁米诺、异鲁米诺及其衍生物,吖啶酯衍生物,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

以酶为标记物的化学发光仍然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主流,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与碱性磷酸酶(ALP)是两种常见的标记酶,均有其相应的化学发光底物,在临床检验中有广泛应用,开发催化活性更高、稳定性更好、发光动力学曲线更符合免疫分析的酶和底物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研究热点之一。

三、PEC免疫分析的基本装置

PEC分析需要在光电检测系统中实现.该系统主要包括激发光源、吸收池以及三电极体系的电化学装置.在光激发条件下,电解质溶液中光电活性材料的表面将发生电荷的分离与跃迁,电极表面发生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在外电路产生电流,这一过程由电化学装置所记录并用于特定检测对象的测定.

PEC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免疫反应前后光电流信号的变化。在一个简单典型的PEC免疫系统中,免疫探针分子(通常是特异性的抗体或抗原)首先被固定在光电换能器(transducer)表面作为识别元件(recognitionelement),抗原(或抗体)作为待测物与探针分子在电极表面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光电流信号的增强或降低.本节将介绍PEC免疫传感界面的基本构建过程,主要包括光电极的选择与制备、免疫探针分子的固定等重要步骤。

1、电极材料的选择与制备

PEC检测的基本模式决定了其在免疫传感中必须使用特定的光电活性电极.而免疫探针分子则在这种电极表面固定,随后的免疫识别反应也在该表面发生,所以光电活性材料的选择和制备与免疫传感的检测性能密切相关.理想的光电活性电极应该具有较低的电子空穴复合率,以便获得稳定的光电流密度.一般而言,在PEC免疫传感中,光电活性电极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设计的检测路径与传感过程.常用的电极有整体电极和氧化铟锡(ITO)修饰电极.整体电极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电极(TiO2NTs),ITO修饰电极则由ITO基底和光电修饰材料两部分构成.

2、免疫探针分子的固定

电极制备好后,免疫探针分子的固定是传感器制备中重要的一步,直接决定着传感器性能的优劣.原则上,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可以使用的固定方法都可以用于PEC传感.但因后者使用的电极材料有所不同,所以具体采用的固定方法往往和电极材料的种类以及实验的设计有关.另外,为了保证探针分子的准确定位与吸附以使探针分子在固定后保持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并形成具有适宜厚度、密度、多孔性的敏感膜,同时为了避免非特异性吸附和结合的干扰,在固定这一步骤中需对电极的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严格控制,因此需要对实验条件进行多重优化以便确定最佳条件.具体来讲,考虑到免疫探针生物分子具有不稳定性,其固定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固定过程条件温和,防止生物分子变性,而且固定在电极表面后也能保持良好的活性;

(2)固定后,敏感层与电极表面接触紧密,同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四、光电免疫检测的分类与传感机理

和其他的免疫分析方法一样,PEC免疫分析也可以简单地分为非标记型和标记型两大类.结合不同的实验设计,相应的传感机理也有所区别.

1、非标记型光电免疫传感器

非标记型光电免疫传感器通过直接测定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形成时的光电流信号的变化来确定待测物的浓度.在非标记型光电免疫传感中,由于省去了对待测物的标记过程,且样品前处理过程简单,极大地简化了制备和操作步骤,因此该类型的相关研究工作在免疫传感器领域一直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但是,由于其检测原理大多基于免疫复合物形成前后所产生的位阻效应变化,因此检测信号的变化幅度往往非常有限,在检测灵敏度方面尚有待提高.目前对非标记型光电免疫传感器的研究工作主要侧重在对新型光电基底的利用和目检测物的多样化.Cosnier的非标记型PEC免疫工作中,钌联吡啶配合物上被衍生连接了吡咯和生物素,然后利用吡咯的电聚合作用实现了光电物质在电极表面的固定.然后通过生物素-亲和素的连接作用,将标记有生物素的霍乱毒素固定到光电物质表面.当向溶液中加入待测的霍乱毒素抗体(anti-choleratoxinantibody)时,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光电物质表面产生更强的位阻效应,阻碍电子受体向电极扩散,从而导致光电流降低.该方法很好地实现了霍乱毒素抗体的免疫测定,检测限可以达到0.5μg/mL。

2、标记型光电免疫传感器

非标记型免疫分析法虽然有着很好的简易性,但是由于其负载量低以及无法实现信号放大,它在检测灵敏度方面仍然需要改进.在此情况下,标记型免疫传感分析应运而生.在不同的检测系统中,可以通过标记引入信号分子或实现信号放大.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分子因为易于与抗体或抗原结合,且可在短时间内将大量底物分子转化为具有电化学活性的产物,因此常被用做标记物.常用的标记酶有葡萄糖氧化酶(GOx)、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与碱性磷酸酶(ALP)。

最近,基于光电化学、酶联免疫方法和生物催化沉积的协同作用,本课题组报道了用HRP标记的放大型PEC免疫分析方法.在CdSQDs修饰的ITO电极表面,通过免疫反应形成夹心结构Ab1-Ag-Ab2-HRP免疫复合物,然后利用BCP反应在电极表面形成不溶物覆盖层.此外,因为HRP在410nm的实验条件下有很强的光吸收性质,所以在该体系中HRP除了引发BCP反应,还能够竞争性的吸收入射光,协同提高了检测灵敏度.该工作以小鼠IgG为模型分子,实验结果表明可以实现对待测物的高灵敏检测.因为很多种酶都可以被引入该系统并且引发相关BCP反应,所以本工作为发展高灵敏性的PEC免疫分析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基于该工作结合纳米金标记放大技术,我们进而实现了对前列腺肿瘤标记物(prostate-specificantigen)的高灵敏检测。

五、发展与展望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设备简单等优点,近年来在环境、临床、食品、药物检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实际检测常常需要对大量、复杂、低丰度的样品进行测定,因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逐渐向快速、高通量、高灵敏检测的方向发展。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应用进展,涉及到降低温育时间,多组分检测,以及信号放大技术。这些例子都证明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可操作性。为了更好地适应临床、环境等领域的实际应用,需要大力发展微型化、集成化和自动化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纳米与传感技术的进步,新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原理与高灵敏的免疫分析方法将得到不断发展,开发催化活性更高、稳定性更好、发光动力学曲线更符合免疫分析的酶和底物并推广到临床检测,发展新型标记技术用于信号放大,建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方法,都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研究重点。

六、结束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进步,化学光电免疫分析方法也将进一步完善,并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彭芳,荣,司士辉,等.光电化学型半导体生物传感器.化学进展,2008,20:586593

[2]夏邦世,吴金华.Kappa一致性检验在检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29(1):83-84.

化学发光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甲状腺疾病;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应用;效果

甲状腺疾病为常见临床疾病,常通过检测患者甲状腺球蛋白进行诊断。传统检测方法为放射免疫技术、血凝法等,但检测效果不甚理想。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具有稳定性高、灵敏度高和操作方便等优点,标本用量较少,且标记物易得[1]。现搜集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接诊的甲状腺疾病45例、甲状腺肿瘤45例、甲亢45例患者,对其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接诊的甲状腺疾病45例患者作为甲组,平均年龄是(29.32±10.25)岁,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23例、22例;将甲状腺肿瘤45例患者作为乙组,平均年龄是(29.39±10.25)岁,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24例、21例;将甲亢45例患者作为丙组,平均年龄是(29.48±10.22)岁,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25例、20例;将同期正常体检人群45例作为丁组,平均年龄是(30.07±1.12)岁,男性和女性分别是22例、23例。甲组、乙组、丙组和丁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受检者空腹情况下采3ml血,抗凝剂选择肝素钠,通过放射免疫技术对血浆甲状腺球蛋白进行检测;后选择化学发光免疫全自动分析仪检测。比较甲组、乙组、丙组和丁组假阴性、假阳性和检测浓度。对比不同检测方法的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假阴性及假阳性结果 与放射免疫技术相比,四组经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假阴性及假阳性率较低,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检测结果比较情况见表一。

表一 四组假阴性及假阳性结果对比

2.2 甲状腺球蛋白检测浓度 与放射免疫技术相比,经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的甲状腺球蛋白浓度较高,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不同检测方法甲状腺球蛋白浓度比较情况见表二。

表二 四组不同检测方法甲状腺球蛋白浓度对比

2.3 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 与放射免疫技术相比,四组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较高,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不同检测方法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比较情况见表三。

表三 四组不同检测方法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对比

3 讨论

放射免疫技术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较大,试剂有效期较短,且具有一定放射性,限制临床应用。该技术又分为发光反应和免疫反应,在抗原或抗体上标记化学发光剂,将其与待测标本抗体或抗原经特异性反应相互结合,产生复合物,通过磁场对结合态、游离态进行分离,加入发光底物或氧化剂,促使物质氧化,产生激发态中间体,跃迁至基态,发射光子,经发光强度检测进行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2]。该技术主要适用于肿瘤标志物分析、心脏疾病标记物测定、激素分析等。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主要依靠检测甲状腺球蛋白判断,因此,必须加强对患者甲状腺球蛋白的定量检测[3]。在本文研究中,对甲组、乙组、丙组和丁组分别进行放射免疫技术及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结果显示,甲组经放射免疫假阴性率为8.89%,经化学发光免疫假阴性率为2.22%;乙组分别为11.11%、2.22%;丙组分别为6.67%、0%;丁组假阳性率分别是4.44%、2.22%,表明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可有效检测甲状腺疾病,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较低。甲组、乙组、丙组和丁组经不同方法检测甲状腺球蛋白,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浓度均高于放射免疫技术,表明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有效检测甲状腺球蛋白具有重要作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均高于放射免疫检测,表明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具有较高的检测特异性及灵敏度,符合率较高。

综上认为,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大,能为临床诊断甲状腺疾病提供有力依据,应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晓霞.化学发光免疫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16(17):50-51.

[2] 翟艳,王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及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1(18):68-69.

化学发光范文第8篇

孔铭:其实科华生物这次定增筹划了很久,我觉得投资者应该先了解一下背景――在2013年,公司原大股东徐显德、沙立武就与有关投资机构讨论所持公司股份协议转让事宜。两位股东均已年逾六十,近年来渐渐退出公司管理层,此次股份转让引入LAL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

定增方案一直陆续推进到2015年1月30日,公司修改增发预案,拟以15.77元/股向LAL公司非公开发行2029万股,募集资金3.2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LAL公司以现金认购全部股份。

LAL是由方源资本设立的持股目的公司,公司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公司丰富的行业经验与方源资本的投资经验相结合,有益于公司寻求外延式突破发展。

科华生物这样的轻资产型公司,未来业绩增长主要还是看创新。我们可以先看看2014年的情况,2014年公司共有24项化学发光试剂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覆盖癌胚抗原、肿瘤相关抗原、甲状腺素、胰岛素、甲胎蛋白等多个检测项目,同时公司的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卓越C1800、卓越C1820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与传统的酶免法相比,化学发光法具有精确度高、定量与检测速度快等优点,代表了免疫诊断的最新发展方向,目前国内高端医院仍以进口产品为主。公司在化学发光领域开始步入收获期,“仪器+试剂”格局已经构成,预计今明两年仍是化学发光试剂获批的高峰期。同时,经过一年的市场推广期后,我们看好今年下半年化学发光产品步入放量增长期。

《动态》:市场一直是以一个高成长公司来观察科华生物的,但2014年业绩增速偏低,应该说不太符合市场的预期,往后看的话,业绩增速能否恢复?

孔铭:公司2014年业绩增速放缓,一方面受行业整体增速下滑影响,另一方面公司主动加强内控,对终端客户进行谨慎筛选,依靠“仪器+试剂”模式进行销售的仪器投放量减少,从而影响后端试剂销售。预计未来随着化学发光仪器新产品的推广,公司将适当加大投放力度,业绩有望迅速恢复。

公司近年一直受到产能瓶颈影响,生产线全部满负荷运行。2015年漕河泾本部金标生产楼改建项目与松江真空采血耗材新生产季度即将投入使用,公司产能瓶颈得以突破,收入有望快速增长。

《动态》:您说科华生物2015年及以后主要看新产品的创新升级,能否更具体的来分析一下?

孔铭:好的,现有已上市诊断试剂类公司共同的问题是产品线的老化,目前集中在生化、免疫领域,国产化已经较高,成长性不足。分子领域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获批不足。

与其它诊断试剂类公司不同的是,在现有的产品线上,科华生物的创新升级聚焦于化学发光和POCT两大类。

POCT其实是“快速检测试剂”(point of care-testing)的简称,其意义是指:“在接近病人治疗处,由未接受临床实验室学科训练的临床人员或者病人(自我检测)进行的临床检验,是在传统、核心或中心实验室以外进行的一切检验”。

与临床实验室检验相比,POCT具有检测快速,标本简单且不需要处理,使用操作简单等优点,适合门诊快速检测,家庭自我检测等领域,是检验科学的发展方向。目前占到美国体外诊断市场约30%的市场份额。

随着国内医疗改革创新的不断涌现,例如民营资本、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变革的出现,更快速便捷的检测需求将逐步放大。

公司2013年获批干式化学分析仪,在POCT技术平台方面取得突破。目前已经获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纸条(干化学法)、尿素测定试纸条(尿素酶法)、α-淀粉酶测定试纸条(EPS法)等多种与干式化学分析仪配套的诊断试剂。另外公司在研的胶体金产品(如检测)也将是POCT中比较有潜力的品种。

《动态》:请再讲讲化学发光产品的情况。

孔铭:化学发光化免疫分析技术,是继放射免疫技术(RIA)、酶联免疫诊断技术(ELISA)荧光免疫技术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之后又一市场领导技术,现在已经成为国外的主流技术,并带领国内免疫诊断市场快速发展。其具有放射免疫的高灵敏度,线性范围广,又具有酶联免疫操作简便快速的特点,易于标准化操作,试剂保质期长,且测试中不使用有害物质,从而成为非放射性免疫分析法中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

化学发光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激素检测、肿瘤标记物、内分泌功能、传染性疾病等各项检测;这些领域适用人群的基数较大,且处于扩张过程中,由于其相对优势,化学发光的市场增速较快,而且主要的市场参与者为外资,包括贝克曼、罗氏、雅培和西门子等;其仪器主要是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并且封闭式的使用配套的相关试剂。外资企业通过仪器的投放垄断性的带动试剂产品的增长,占据了三级医院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

我提示投资者注意,科华生物的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2014年获批,相关的配套试剂也在陆续获批当中。

《动态》:从业绩增长空间看,科华生物还是很有潜力的,但目前科华生物动态市盈率接近40倍,市场的担忧仍集中在估值偏高,这方面您有什么观点?

孔铭:我认为诊断试剂行业价值的整体提升推升公司投资机会。

从大的逻辑上来说,从传统的生化、免疫试剂,到化学发光、POCT 检测,到更新的基因检测。伴随着各种新的检测技术的兴起,行业正在产生新一轮的投资机会。无论是从药品受压的角度,还是从提高检验效率的角度,新的检测手段在医院市场面临更大的需求。我看好能够借助研发或者并购,拓展到新的检测领域的公司。

化学发光范文第9篇

【关键词】胰岛素(IRI);光量子数;前胰岛素原;胰岛素原;化学发光免疫法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areliablemethodforthedeterminationofinsulin.MethodsGatherfastingagglutinatingblood,centrifugalizethemrespectivelytogettheserum,whichweredirectlysetoninstrumenttodetermine.ResultsLinearrang:0~335.0mIU/L,senitivity:themeanquantumof0mIU/LIRI,10.1mIU/LIRI,152.0mIU/LIRIand335.0mIU/LIRIwere3808,30350,357399and684567.Specificity:whenthecontrolserumwasdetermined,themeasurevlaluewaswithinthestandarddeviation(SD),95%-105%.Precision:N=60CV≤5%.ConclusionChemiluminescenceisareliable,stablemeasurementmethodfordeterminationofinsulinwithhighsensitivity,precisionandspecificity.

【Keywords】insulin;quantum;preproinsulin;proinsulin;chemiluminescence

胰岛素(IRI)是一种蛋白质激素,这是由胰岛中的β细胞所合成、储存和分泌的。IRI的功能是调节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水平。IRI初期是在β细胞中,以一种大分子量(分子量为1200)前胰岛素原的形式存在。前胰岛素原是一条由110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前体。前胰岛素原被切除掉24个氨基酸序列后形成胰岛素原(分子量为9000),胰岛素原是胰岛素和C-肽的前体[1]。IRI是由两条氨基酸链组成的。最初,IRIA链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B链是由30个氨基酸组成;而C-肽是由31个氨基酸组成。IRI是随餐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高低而产生应答的。

IRI水平虽然不是糖尿病患者常规诊断方法,但是IRI水平的检测对于空腹低血糖患者、普通人群中的胰岛素耐受患者、β细胞分泌功能异常患者的意义非常大[2,3]。

1材料与方法

1.1原理IRI的测定是一种直接化学发光技术和双抗体两点夹心免疫分析法相结合的测定方法。第一种抗体称为标识抗体,是由单克隆抗胰岛素抗体标记吖啶酯形成的;第二种抗体称为固相化抗体,是由单克隆抗胰岛素抗体以共价键的方式与顺磁性颗粒相结合形成的。血清中的胰岛素与相应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后产生光量子,其光量子数的多少与血清中胰岛素的浓度成正比,经标准曲线计算即可求得血清IRI的浓度水平。

1.2仪器与试剂仪器:BAERACS-18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试剂(双试剂)及标准液由广州宝迪有限公司提供。

1.3方法取血清于样品杯中,置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调整好检测参数:血清25μl+第一试剂50μl于37℃孵育5min,加第二试剂250μl于37℃孵育2.5min,用蒸馏水对反应杯进行分离、抽吸、清洗,最后分别加300μl酸试剂和碱试剂到反应系统中进行反应发光,读取光量子数,再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结果。

1.4标准曲线制备采用两点定标法,将标准血清0.0mIU/L和138.0mIU/L安放于仪器的定标位置上,编入测定程序,上机测定自动打印出标准曲线。

2结果

2.1精密度取混合血清分成两份,一份当天测定60次,结果IRI的值为22±0.8mIU/L,其对应的CV值为1.8%;另一份做批间试验,测定10次,测定统计值为21±1.2mIU/L,其对应的CV值为2.8%。

2.2灵敏度0mIU/L的IRI,其平均光量子数为3808,10.1mIU/L的IRI,其平均光量子数为30350,152.0mIU/L的IRI,其平均光量子数为357399,335.0mIU/L的IRI,其平均光量子数为684567。IRI测定的范围为0~335.0mIU/L。

2.3回收试验在IRI为25mIU/L的血清中分别加入浓度为1mg/L的胰岛素原、浓度为500μg/L的C-肽、浓度为1mg/L的胃泌素、浓度为1mg/L的胰高血糖素、浓度为1mg/L的胰泌素进行回收试验,分别测得其回收率为:100.8%,95.1%,96.6%,100.2%,101.6%。

2.4线性分析对一份定值血清稀释不同浓度,观察测定体系光量子数的变化量,即为IRI与光量子数的关系。结果显示:IRI在本法的测定范围是0~335.0mIU/L。当IRI大于335.0mIU/L时,开始偏离线性。因此对浓度高的标本必须先进行适当的稀释,然后测定。

2.5干扰试验当溶血(Hb>5g/L)、黄疸(胆红素>0.2g/L)时,对结果干扰甚微。

2.6正常参考值取100份经我院体检合格者的血清,其中男50份,女50份,年龄19~55岁,平均37岁。检测结果IRI:20.5±17.5mIU/L。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3讨论

目前定量测定IRI的方法不多,过去一般用放射免疫法,该法测定步骤繁琐,为半自动化操作,测定时间长达3天,测定范围窄,且使用试剂具有放射性,对操作人员造成身体伤害及对周围环境形成污染。现在基本已被化学发光免疫法所代替,该法测定步骤简单,为全自动化操作,测定时间短,全过程最短为半小时即可完成,而它使用的试剂安全无放射性,为一般化学试剂,对操作人员无伤害,对周围环境污染甚微。不过它也有缺点:其试剂为抗体试剂,有效期短,容易失效,定标周期短,一般为2周。在试剂的有效期内和定标周期内,对血清标本进行测定,其结果非常准确可靠。综上所述,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胰岛素(IRI)是目前首选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康格非,巫向前.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6.

2ChevenneD,TrivinF,PorquetD.Insulinassaysandreferencevalues.DiabetesMetab,1999,25(6):459-476.

化学发光范文第10篇

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食品和环境中,在酸性条件下能与胺类化合物形成致癌的N亚硝胺类化合物。因此,亚硝酸盐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亚硝酸盐的分析方法主要有紫外分析,荧光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紫外分析法涉及复杂的重氮化反应,荧光分析需要特异荧光探针,均具有一定局限性。

清华大学林金明课题组自2002年以来,致力于化学发光检测亚硝酸盐的分析方法研究。该方法的主要原理,可以阐述如下:亚硝酸盐和过氧化氢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过氧亚硝酸。过氧亚硝酸在碱性条件下,转化为过氧亚硝酸盐,过氧亚硝酸盐的分解可以产生单线态氧,当其跃迁回基态时,其能量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该光信号由光电倍增管检测。表面活性剂和荧光物质可极大增强该体系化学发光强度(Anal. Chim. Acta, 2002, 474: 107~114)。当二氧化碳存在时,过氧亚硝酸根可与其反应生成ONOOCO2-,该物质分解为 NO2• 和CO3•-。 CO3•-质子化后形成的HCO3•自由基,通过自聚合产生二氧化碳分子二聚体(CO2)2*,该激发态物质以光辐射形式释放能量并产生CO2。 据研究发现,棉花等固相材料对该体系有较大的增敏作用(Anal. Chim. Acta, 2004, 510: 29~34)。

为了进一步提高亚硝酸根离子检测的灵敏度和稳定性,林金明课题组通过微波加热的方法,合成一种荧光产率高、稳定好且水溶性的碳点。通过研究发现该碳纳米材料与NaNO2H2O2体系作用时,可观察到非常强的化学发光现象,并且光强与1.0×10-7至1.0×10-5 M浓度范围的亚硝酸钠有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课题组对碳点增强NaNO2H2O2体系的化学发光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该发光现象建立了一种高灵敏,操作简便且干扰小的化学发光流动注射分析方法,用于测定牛奶和水样中亚硝酸钠(Anal. Chem., DOI: 10.1021/ac202039h)。

通过化学发光光谱可知该体系的最大发光波长为520 nm, 该位置与荧光碳点的荧光发射峰接近,由此确定该体系的发光体为荧光碳点。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可观察2,2,6,6四甲基4哌啶(TEMP)与单线态氧作用而形成的特征信号。利用该技术观察碳点加入NaNO2H2O2化学发光体系后单线态氧量的变化。研究发现,碳点的加入并没有增强单线态氧的信号,由此可知,化学发光信号的增强并非由单线态氧引起的。通过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对反应后的碳点进行观察,发现其g值发生明显的偏移。该结果表明,碳点在化学发光反应之后,其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抗坏血酸,硫脲等对碳点 NaNO2H2O2发光体系的发光强度有明显抑制作用,这表明自由基,尤其是羟基自由基,对体系的发光具有重大贡献。上述研究不仅对NaNO2H2O2体系的化学发光机理有了更为明朗化的认识,而且也对碳点发光的光学机理有了深入的了解。碳点增强NaNO2H2O2的化学发光的机理,可以归结为NaNO2H2O2体系中的自由基对碳点的作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可作为电子供体,往碳点注入电子,使其形成CDs-; 过氧亚硝酸和羟基自由基等作为电子受体,往碳点内注入空穴使其形成CDs+。CDs-与CDs+的电子空穴复合过程,产生激发态的CDs*。当CDs*返回基态时,便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

上一篇:高考化学范文 下一篇:化学品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