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0 08:13:49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困境;拓宽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怕写作文是存在于中小学生中的普遍现象。从教学层面上看,作文教学形式的单一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要走出这一作文教学的困境,应创新作文教学形式,拓宽作文教学课堂,牢记“功夫在诗外”的道理,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的同时,更要懂得观察体验生活的重要意义和掌握收集作文素材的方法,使他们“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样,学生写作时便水到渠成,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学生本来不想写什么文章,可经老师一提醒,便觉得大有可写了”。针对小学生的教学实际及其独特的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可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课文,作文知识的殿堂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关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处理课文时,不能只满足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习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作文知识并加以积累。

(一)从课文中领悟观察方法

在小学课文中,大多是一些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而不同类型的文章,作者在写作时的观察点也不一样。写人的文章,作者常侧重于抓住反映人物特点的某件事来写,如《詹天佑》一文,文中就抓住了詹天佑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修建京张铁路及在修路过程中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这几件具体事来说明詹天佑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写景的文章,作者就侧重于抓住突出景物特点的事物进行观察,然后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就抓住桂林山和水的特点来突出桂林独具特色的美。状物的文章有写动物,写植物的,写动物的文章,作者一般都是抓住动物的外形与生活习性即吃食、睡觉、活动等特点进行描写,如《翠鸟》一文,作者就是抓住翠鸟的外形、飞行及捕鱼这一特点写出了翠鸟的美丽与灵活;而写植物的文章,作者一般都会抓住植物的外形特点即茎、叶、花、果等来进行描写,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作者就抓住杨梅树,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来写。对于这些课文,教学时就不能简单地处理成某个人、某件事、某样景、某件物的介绍,而应着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的方法。

(二)从课文中领悟写作顺序

在小学阶段,所出现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都很注意文章的顺序。写人的文章,大多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抓住事物的几个方面写。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作者先介绍事情发生的原因,列宁去姑妈家时,不小心打碎花瓶;然后介绍经过,姑妈发现后问是谁打碎时,谁也不承认;最后写结果,列宁给姑妈写了封信,承认自己打碎花瓶一事。《一夜的工作》就是从生活俭朴、工作劳苦两方面写。记事的文章,一般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如《飞夺泸定桥》。写景的文章,有的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如《三峡之秋》;有的按地点的转换顺序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有的抓住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写,如《桂林山水》、《林海》。状物的文章,一般抓住事物的几个方面,如《翠鸟》、《鲸》等。这些写作顺序,我们都应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中领悟。

(三)从课文中领悟表达方法

恰当地选用表达方法会使文章增色不少。如何表达,也可从课文中领悟。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在描写山水的特点时,就抓住山水的特点,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方法突出桂林山水别具一格的美,表达得如此生动、精妙。教学时,如果用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句段与“漓江的水很静;漓江的水很绿;漓江的水很清”作比较,学生不就能领悟到表达的技巧吗?有的文章运用先概括描述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如《索溪峪的野》;还有的文章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如《鸟的天堂》等。这些表达方法,我们都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从中感悟并加以运用。

二、电视,作文生动的课堂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认知的整体性、想象的直观性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小学生作文教学也应适应这种心理特征,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直观声像,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电视是集声音、图像为一体的媒体,通过图像,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通过声音,把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而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看电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兴趣爱好,电视无疑是学生习作生动的课堂。为此,在作文教学中,便要充分发挥电视的作用,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

(一)借助电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说是写的基础,学生能说了,写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对于刚入学不久的低年级的小学生,除了通过让他们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父母或别人听来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外,还有一条途径便是看电视。电视中的动画片是一、二年级的孩子最爱看的,动画片中生动的情节能很快地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牢记心中。这时,老师携同家长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在家里,让孩子把故事讲给父母听;在学校,老师有计划地安排一节课,让孩子把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给老师、同学听。这样,学生不但不会有负担,而且给了他一个表现的机会,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语言得到了发展。

(二)借助电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写作是对生活的反映。要反映生活,就必须学会观察。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写作中显得尤为重要。电视能把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来。如果老师能很好地利用电视这一媒体指导学生观察,那就形象、直观多了,这样有利于学生领悟观察方法。我在教三年级语文时曾经叫同学写过一篇作文――《有趣的活动――贴鼻子》。我先组织学生做“贴鼻子”的游戏,然后叫学生写,可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却很空洞,不具体。归结于一个原因就是不会观察。于是,我又重做“贴鼻子”游戏,并录下来,然后让全班同学看。在学生看之前,指导学生观察:贴鼻子的人怎么走,怎么贴,下面的同学反应怎样;轮到自己时,你的心情怎样,想了些什么?最后再让学生写。结果,同学们就能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里活动来写,把贴鼻子游戏的趣味性表达出来了。后来,我便有意识地布置学生看电视,然后把电视内容写下来,尤其强调:把反映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节写下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渐渐地丰满、具体了。

(三)借助电视,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学生学会了观察,还应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电视中的故事具有条理性,连贯性,这就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电视中的故事叙述下来。我女儿读三年级时,我们坐在电视旁看了一段“海狮的表演”,看了一会儿,我就对她说:“你看,海狮的表演多精彩!你看时注意海狮表演了哪些节目,怎样表演的,注意它的动作、神态。”看完后,我又问她:“你能把刚才海狮的表演写下来吗?”她爽快地答应了我,并在40分钟内写好了《海狮的表演》。她一气呵成,不用总问我怎么写了,还写得生动有趣呢!

三、模仿,作文体验的课堂

模仿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是儿童的天性。年龄越小,越需要依赖模仿来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如低年级学生造句要从模仿相同结构、相同语气的句子开始,说话要从模仿老师的示范开始……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创新,创新固然好,可连最起码的基础都没有,创新从何谈起?所以笔者认为,小学生作文应从模仿开始,模仿是学生作文体验的课堂,从模仿中体验作文的表达方法,从模仿中体验作文的布局谋篇。如学完《桂林山水》一文后,我也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方法写我们家乡的部级自然风景区――三百山。语感较好、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就知道模仿,他们抓住三百山的树、瀑布、小动物来写,还能用上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重点突出,写得非常棒!虽然还有同学写得不够好,但只要充分地处理好课文,利用好课文,让每一篇课文都成为很好的习作例文。让学生从模仿到创新,相信学生的作文会越写越好!

作文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性;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以下谈谈笔者的拙见。

一.作文要展现个性,展现个性化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对写作的内容和方法,限制得过于死板。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学生的生活与经历,气质和性格,知识与爱好等都是互不相同的。这些不同往往影响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千差万别;对事物的感受认识千差万别;对文本的体味鉴赏千差万别;对不同体裁的好恶千差万别;对情感的表达抒发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千差万别决定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思想感情的开放性;文体形式的多样性。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强行规定学生必须用一样体裁,写一样的内容,抒一样的情感,论一样的主旨呢?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自主确定体裁;自主进行构思;自主选择内容;自主把握立意;自主决定篇幅。

二.作文要全面开放,促进作文教学与时俱进。

《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其实这也就是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策略,使作文教学与课程改革能很好地融合。

1.展示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写作空间的开放。写作是最具有开放性的,囿于课堂的作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校外去认识、感受丰富的生活,不断扩大写作领域。教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风景名胜、农贸市场等,都应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每个学生写作的源头,让本应充满生命气息的作文走出窒息灵魂的传统训练樊篱,再现其亮丽的色彩。

2.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实现思想情感的开放。新课标“实施建议”中的“表达与交流”部分里写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里的“真情实感”,应是学生写作时的态度是否为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是否渗透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我们的作文教学在这一点上应该宽容些,允许学生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哪怕它们中有错误之处,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实现思想情感的开放。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将人格的形成(包括价值观的形成,认识事物能力的形成,思想情感的形成)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达成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3.采取先放后收的方法,实现作文教法的开放。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即学习写作时不必强调种种规矩,让学生放胆去写;就像小孩学走路一样,首先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而不用人扶的勇气,此时什么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在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心理,让他们首先进行自主写作,不管文章长短,也不论文体怎样,先放开他们的手脚,激活他们的写作需求,使他们的文章真正成为思想情感的文字表现手段,再逐步地加以规范,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哪一种表现方式才是最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文章样式,从而由此拓宽写作空间,最后掌握文章的多种表达形式,写出优秀的作文。

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作文教学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决不能削弱、包办甚至取代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而必须充分尊重和启发、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写出独具个性的、内心的真情实感和主观感受。笔者认为,没有个人的主观感受就谈不上写作的自主。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让学生自主作文并不断创新,就能找回作文的个性,使作文教学在课改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曹旭东,龙美蓉,湖南郴州市北湖实验中学教师。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陈述了作文教学之现状,接着分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改善作文教学现状。一.作文要展现个性,展现个性化的生活和思想情感。二.作文要全面开放,促进作文教学与课程改革融合。其中第二个方面又分三点进行论述,1.展示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写作空间的开放。2.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实现思想情感的开放。3.采取先放后收的方法,实现作文教法的开放。最后总结并展望预期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性;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以下谈谈笔者的拙见。

一.作文要展现个性,展现个性化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对写作的内容和方法,限制得过于死板。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学生的生活与经历,气质和性格,知识与爱好等都是互不相同的。这些不同往往影响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千差万别;对事物的感受认识千差万别;对文本的体味鉴赏千差万别;对不同体裁的好恶千差万别;对情感的表达抒发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千差万别决定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思想感情的开放性;文体形式的多样性。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强行规定学生必须用一样体裁,写一样的内容,抒一样的情感,论一样的主旨呢?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自主确定体裁;自主进行构思;自主选择内容;自主把握立意;自主决定篇幅。

二.作文要全面开放,促进作文教学与时俱进。

《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其实这也就是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策略,使作文教学与课程改革能很好地融合。

1.展示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写作空间的开放。写作是最具有开放性的,囿于课堂的作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校外去认识、感受丰富的生活,不断扩大写作领域。教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风景名胜、农贸市场等,都应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每个学生写作的源头,让本应充满生命气息的作文走出窒息灵魂的传统训练樊篱,再现其亮丽的色彩。

2.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实现思想情感的开放。新课标“实施建议”中的“表达与交流”部分里写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里的“真情实感”,应是学生写作时的态度是否为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是否渗透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我们的作文教学在这一点上应该宽容些,允许学生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哪怕它们中有错误之处,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实现思想情感的开放。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将人格的形成(包括价值观的形成,认识事物能力的形成,思想情感的形成)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达成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3.采取先放后收的方法,实现作文教法的开放。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即学习写作时不必强调种种规矩,让学生放胆去写;就像小孩学走路一样,首先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而不用人扶的勇气,此时什么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在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心理,让他们首先进行自主写作,不管文章长短,也不论文体怎样,先放开他们的手脚,激活他们的写作需求,使他们的文章真正成为思想情感的文字表现手段,再逐步地加以规范,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哪一种表现方式才是最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文章样式,从而由此拓宽写作空间,最后掌握文章的多种表达形式,写出优秀的作文。

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作文教学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决不能削弱、包办甚至取代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而必须充分尊重和启发、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写出独具个性的、内心的真情实感和主观感受。笔者认为,没有个人的主观感受就谈不上写作的自主。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让学生自主作文并不断创新,就能找回作文的个性,使作文教学在课改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曹旭东,龙美蓉,湖南郴州市北湖实验中学教师。

作文教学范文第3篇

一、个别辅导,因材施教

人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个性差异。过分强调共性,忽视差异,不管是对优生还是差生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作文教学首先必须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层次;其次,要科学地把握不同的训练要求;第三,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四,注重个别辅导,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最终定能达到殊途同归。 对待不同的学生和水平应该要按层次的标准来看待,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减少束缚,宽松习作氛围

目前作文教学沿袭了传统作文教学专制的教学模式(教师命题讲解文体结构和写作要求提供范文分析写作技巧模仿范文进行习作),教师总是以自己的责任和权威,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强迫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一定的标准去写作;学生只能奉命而作,依样画瓢,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此之后,学生思维受束缚,个性受限制,思维遭定势,作文无生气。孰不知,习作如创作,也需要一种自由的习作氛围,让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愉悦的课堂中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其次,要减少命题作文,多一些只给范围的开放性较强的作文,减少束缚,增加作文的自主性。

三、以生活为源泉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不要认为“只有课堂才是习作的殿堂,课本才是习作的源泉”,不准也不敢让学生离开课本,离开课堂。他们一味采用封闭的教学模式,专注于模仿范文,套用“路子”,让学生在一个预先划定的框框里施展“拳脚”,创造“吹牛”作文。这种脱离生活这个在课堂的“闭门造车”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应该把学生引入校园内外那片沸腾的生活海洋,让学生在投身生活、观察生活之中,汲取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接受生活无私的馈赠。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为人民服务等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次,要拓展语文实践活动天地,组织故事会、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第三,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寻找生活场面,选取精彩镜头,勤写观察日记,积累作文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积累学习和模仿

课文是写作的范例。通过对一篇篇精美范文的观察、研习、化用(能动模仿),可以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之中,得到启发,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获得语言和语感的积淀,为学生写作找到拐杖和依靠。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正是从读学写、读写迁移的写照。因此作文教学要正确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抓住读写结合点,在积累上下功夫。首先,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穿插作文辅导,使学生从读学写,“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体会迥异的写作风格,领悟、借鉴不同的写作技巧;第三,在积累写作知识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品赏、摘抄优美词句,建立“语言宝库”,积淀语感,积累语言。

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自觉地积累经验所得,为课堂教学和学生直接的服务。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容削弱,训练计划的安排、训练目标的调控、训练过程的组织、训练难点的指导、训练结果的评估都离不开教师的作用。

作文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作文难 生活实例

作文难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面对作文,学生是“横眉冷对作文纸,俯首干啃钢笔头”,语文老师则是仰天长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对于作文,师生真的是“想说爱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这一领域都做了苦苦的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可是收效甚微。我亦是如此。最近,到省里听了数节作文观摩课,聆听了专家们关于作文教学的讲座,似乎有所悟:作文教学对于师生来说可能就隔着一层窗户纸,如果我们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可能就会别有洞天。我试图跳出语文这一圈子,结合一些生活实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譬如盖楼房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高楼之所以高“万丈”,关键在于地基。地基须挖得深、筑得牢,否则无论楼房设计得多么合理,建筑材料如何地先进,外部如何地粉饰,内部装修得如何华丽,都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

作文教学也是这样,阅读就是楼房的地基。如果学生的阅读量不够大,底蕴不丰富而我们拼命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写作技巧:教学生如何立意,如何选材了;如何构思了;如何遣词造句了;怎样开头了;怎样结尾……学生听起来云遮雾罩、不明就里,写出的文章读起来仍是味同嚼蜡,索然无味。

鉴于此,我认为: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教师们的阅读教学。如果抛开了阅读教学来谈作文教学,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譬如裁衣服

一名出色的裁缝,做了一件漂亮的上衣。这件衣服的领子极精致:扣眼缝得极板正,所钉的扣子新颖,款式也很时髦,料子也非常好。前提是这位裁缝一定得清楚:这件衣服是做给谁穿的。

一些语文老师为了上好一节作文课,精心做了准备。先对此节课进行了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确定了重难点关键,并对各个环节进行了周密的考虑。又上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来补充所设计的教案的不足,并对所选的资料进行了取舍。整堂课设计得可谓天衣无缝。但是老师心里一定要清楚这节课是给什么样的学生上的,上完课的整体效果会怎样。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两个学生,而是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文化底蕴不一样;理解能力不一样,接受能力不一样。如果我们就准备了一件“衣服”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试穿,无论这件衣服做得多么好,穿在学生身上也不一定合适。

鉴于此,我认为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应针对学生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进行不同的教育,进行不同的辅导,做到有的放矢,方能不悖作文教学的规律。

三、譬如烧瓷器

瓷器师烧制瓷器,他一定得把握火候。火候适当,烧出的瓷器才会精美绝伦,光彩夺目。如果这批瓷器烧制成功的适宜温度是1000摄氏度,可是才烧到500摄氏度就停火了,将会怎样呢?

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是否也有这种情况发生呢?上了一节作文指导课,并布置学生写作文。学生的习作交上来之后,我们对其进行精心的批改,批改之后又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讲评,指出习作中的一些优缺点,让学生改正。学生修改之后是继续批改呢?还是就此罢休呢?修改吧,这次作文已经耗时太多了,我们还得讲授新课呢,赶不上进度怎么办?如果一篇文章耗时过多,一学期最低八次作文训练的目标怎么完成?不修改吧,存在的问题怎么办?

如此一来,我们的作文训练在有些时候或流于主观因素,或流于客观条件,就在不了了之之中结束了,存在的问题也就没从根本上解决,这就是所谓的火候不到。

如何把握作文训练的火候呢?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语文老师应放开手脚去做,不要拘泥于形式。什么时候去批改,怎样去批改,应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可以老师面批,可以生生互批,也可以学生自批。无论哪种方式都应该做到位,即应该到火候。

作文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探索 阅读 生活 多写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身为语文教师,能培养学生深刻的理解流畅的口语表达,言辞优美的习作一直是我的理想目标,可是一直没有达到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去年我带了一个农村住宿班的孩子,他们来自农村,语文基础差,底子薄,想要写出一篇象样的作文确实是一件难事。我曾经问过学生最不愿意做的作业是什么?回答是写作文。即使写了也是东一句、西一句的拼凑,没有主题,像流水帐,更谈不上言辞优美。每次批到这样的作文令我痛心,我不断反思,向老教师请教,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思考,探究,逐渐积累了一点体会和方式、方法,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

1.阅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大量的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大抵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写作的时候就会有厚积薄发的酣畅。很多文学青年就是从大量阅读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文学大师鲁迅也曾经说过:“写好作文没有固定的方法,只有多读书多积累。”我坚信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名著,优秀的散文,但在作文上依然不见成效,我为此而感到苦恼。有学生说:“老师,我读了、看了,可是在作文上用不上。”提出一个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借鉴呢,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首先,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好词好句好段进行作品分析,如在学朱自清《背影》一课,其中一段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动作描写,其中“爬”“挪”“蹒跚”等一些词用的非常准确,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同人物选用恰当词语表达他们的行为。其中有一个学生作文里写道:“父亲出门时母亲看到父亲的鞋带开了,连忙蹲下来为父亲系上鞋带,父亲用手扶去散落在母亲额上的头发。”这一动作细节描写很感人。通过对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品析增进了学生感悟。学生作文不在是搜肠刮肚,也不是随意附丽,而是一种心灵的驰骋,真实生活的展示。

其次,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有自己的体悟。我们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并有所创新。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人:他们的劳动,工作的情形,说话言行举止,通过实践体验,学生的作文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一篇让我很受感动,刘佳的一篇《我追寻的梦想》一文写道,父母种地归来的情景:母亲回来没有顾上洗一把,就到水缸里“舀”了半瓢水一溜气的喝下去,体现了母亲一上午的劳累饥渴;父亲脸上还一直流着汗水,身穿的背心被汗水浸透,汗渍依然清晰可见。象这样的句子都是学生仔细观察的结果,这样生活的内涵和纯正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才会让我们心动。

2.多写、才能会写

巴金曾谆谆告诫文学青年们: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还必须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热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2.1 开展丰富多采的作文活动,改变作文教学单一单调的状况。如我校每周校报就是激发学生写作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活动。

2.2 在课堂上对一篇优秀的文章开展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品析后练笔。一次,我们做课外阅读,题目是《我读自然》一文,文中描写了一年四季优美的景色。为了激发学生描写的创作热情,我分成小组开展竞赛的形式,把自己喜欢的季节找出来进行品析。如,戚雪品的是“雪花随风漫天飞舞”,其中的“随”字,她是这样品的:因为冬天下雪是漫天飞舞,到处都是雪。写的既真实,又符合实际。同时“随”字也体现了自然的无拘无束,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喜爱。还有很多同学说的都很好。我看学生的热情来了,让他们进行自我创作,结果同学们都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了,既有自己独特的创作,又很真实。

作文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作心善于引导

海伦凯勒在《我生活的故事》中写道:“她(莎莉文老师)认识到孩子的心灵就像浅浅的溪水,教育就像溪道,溪水沿着崎岖的溪道千回百转,一会儿映出花朵,一会儿映出灌木,一会儿映出朵朵轻云,一路上风景不绝。”其实,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那条蜿蜒的“溪道”, 只要老师不断的思考、创新,让学生尽情的展现自己的文采和个性,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一定能够一路欢歌,激荡出美丽的浪花。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更有效的服务于学生的写作实践呢?

一、教师要有平常心和爱心。

应试教育下,大部分教师只把作文教学的目的定位在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其实我们的作文教学并非为了让学生都成为作家,或者都能在作文大赛中获奖,更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作文教学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的:让学生能够用书面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笔谈的方式跟别人交流沟通,让别人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要求并不过分,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有了这样的平常心,作文教学才会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还必须有爱心。很多老师都在抱怨农村学生的作文底子薄、基础差,同时又受到“语文皮厚”,“难啃”,“短期内很难提高”等思想的影响,所以对于那些作文学困生大多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看到这类学生的作文不愿精批精改,甚至只是搭眼一瞅就随便打个分数了事。也正是这种态度才把我们的学生推得越来越远。面对作文学困生,老师需要付出的是更多的精力和爱心。凭着一颗爱心,莎莉文老师都能为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海伦 凯勒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我们面对的是眼明耳聪的学生,也一定能够引领他们走上作文那芳草飘香的大道。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

“任何一个老师都能把孩子领进教室,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使孩子乐于学习。”因此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循循善诱”的能力,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素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永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热爱周围的蓝天白云、鸟语花香,体验人间的悲欢离合和自身的喜怒哀乐,积累自己每一天每一时刻的每一点感受,关注周围发生的一切给自己的感触较深的事,并鼓励学生把这些感触、感受用随笔或日记的形式记下来。高兴的事写一写,让自己在写的过程中,以另一种方式去重新品味这一种喜悦;悲哀、气愤的事情写一写,让自己郁闷的心得到舒展,心中的恼恨得到发泄。这样学生就能自然感到写的乐趣与意义,从而产生写作的冲动。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神游万里,思接千载,不必跋山涉水,就能赏遍世界上的名山大川,并且能够与古先哲仁人对话,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感受他们思想的深邃。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走进书的世界,让他们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陶冶情操,积累词汇,增长知识,从中学习写作的技能。那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提笔在手,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

三、不要视 “仿写”如洪水猛兽。

史蒂文斯曾经说过,初学写作的人,一般都会本能的模仿自己最钦羡的作品,然后以一种惊人的变化力来转化它。哪怕是伟大的作家,也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才能驾驭所有拥塞在思想道旁文字的领域。

仿写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就如同初学书法者必须经过临摹阶段一样,因为这个阶段经历了“模仿――体验――转化――推陈出新”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与尝试的过程。只有经过尝试,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方法才能逐渐形成。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老师要正确的评价学生“仿写”的做法,不能动辄就给学生加上“抄袭”的枷锁,并应及时激励和表扬学生在仿写过程中冒出一些他们的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帮助他们找到具有个性化的独特的写作方式,逐步走向自主作文。

四、教师要改变评价机制。

作文评价在作文教学中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因为它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与其由老师来完成,不如放权让学生自由评价,原因有二:第一,同龄人对同龄人的习作更能产生共鸣,他们的评价更中肯,更符合实际,也更能被习作者所接受。第二,让学生自由评价反馈的速度要比教师评价来得及时,参与评价的面更广,有利于习作者及时得到多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激发再创作的积极性,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当然作为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可以作出适当的点拔,告诉他们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习作者的习作自由,在此基础上畅所欲言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让习作者心服口服地接受自己的观点。自主评价的操作过程可分为“作者自评――小组评议――集体评议――批评与反批评”几个步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批评与反批评”这个步骤,我们要积极鼓励习作者与评价者拥有不同的观点,并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与辩驳,在评价过程中营造百家争鸣的热烈气氛。

作文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120-01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初中作文教学的要求很明确:“写作要真实,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从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我们会发现,它特别强调三点:第一,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感情必须要真挚。第二,写出个性,有创意。第三,注重联想和想象。

做为新课标的实施者,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尤其是我们农村学校,如果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那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农村孩子的发展将会受到重大的影响。怎样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我们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在教学中我们总结出如下经验:

一、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农村作文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学生喜欢写,不怕写,对作文产生兴趣。兴趣从何而来?我觉得从获得成功的快乐中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无济于事。”为了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我们就要让他们在作文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听写结合,以说促写,下笔成文。在初一的作文教学中,我常常会让学生听故事写作文。课堂上老师讲一个故事,情节、人物都不要太复杂,让学生认真听,然后再把听到的故事写下来。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要符合这个要求的,作文就算合格,给80分。慢慢的就提高要求:比如要运用描写,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评价的时候也是因人而异,作文成绩好的,要求高一点,水平低的就要求低一点,无论是哪一位同学,都以激励和表扬为主,让每一位同学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训练了几次听写作文后,就可以提高到说写作文了。

二、丰富学生作文的题材

学生对作文有了一些兴趣,那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还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如何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老师要做好引导,自然、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电,天体运行都是活的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所以我们农村的孩子更要就地取材,好好的读读大自然这部活书了。

青翠的山峦,流淌的小溪,雪白的梨花,破土的新芽,葱郁的田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一幅幅绝妙的画卷。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去看,去听,去闻,去感受,去体验,去拥抱大自然,敞开心扉,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的对话……再用笔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悟到的用文字记录下来,那不就是最美的作文吗?

农村孩子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多彩的农家生活。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谈到:“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这段话告诉我们,文章要写的内容其实就是生活本身,要真实的反映生活。

农村孩子虽然远离精彩纷呈的都市生活,但他们有自己朴实的农家生活,那也是作文的大好题材啊。小河里摸鱼,捉了蜻蜓喂蚂蚁,萤火虫做灯笼,那也是农村孩子才能享受到的趣事!春天播种的喜悦,夏天养蚕的辛劳,秋天收获的快意……这丰富多彩的农家生活,城里孩子是体验不到的,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样的作文会充满生活气息的。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爱自然,爱生活,鼓励“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样学生作文就不会觉得没什么写的了。

三、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以读带写

作文,更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腹有诗书语自华”,要想提高作文的水平,阅读是不可少的,尤其是阅读名著,积累字词,优美的语句,阅读给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在没有名著可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解决读的问题呢?只有充分的利用好教材,挖掘教材的潜力,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元朝学者程端礼通过比喻将读写关系论述得十分具体:“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扇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这段话深刻揭示了读写结合的关系:读书是“销铜”,指理解消化所读内容;读书是“识模”,指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技能技巧;作文是“随模铸器”,将自己的写作内容倒入已成定型的模子之内,文章便写成了。“读”要下功夫,付出辛勤,而“写”就轻松得意了。

作文教学范文第8篇

1.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便有力地证明了“知、好、乐”三者的主次关系,也就是说“乐之者”是办好诸事的前提。作文训练中激发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是学好作文的关键。

当前,大多数作文教学一般是老师出题,学生安规定的要求,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内写出老师规定的字数来的作文,学生非常厌倦这种任务式的作文方式。要激起学生作文兴趣,就要让学生感受多彩的生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在生活中学会写作。其实,学校、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奇异美丽的自然风光都会反映到学校,家庭中来。从师生之间亲密的导学关系,同学之间真挚的友谊,父母子女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悠悠的故乡情,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只要引导学生处处留意,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去关心生活,感受生活,真情体验生活发掘生活的美,即便是意见不起眼的小事也可以写出我们的真情实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才不会空洞无物。

2.注重积累 苏轼在《文说》中有一段话,精辟的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时说:“语文如万泉源,不择的皆可出”,说明心中有方源泉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是写不出好作文的,从而揭示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社会生活是一个万花筒,是一幅幅包罗万象的画卷,这里面的社会万态,人情冷暖,时代变迁无疑会给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带来巨大的冲击,产生积极地表达欲望,形成他们对是非曲直,假恶美丑的评价。茶余饭后,街头巷尾都会出现形形的人,各种各样的事,千奇百怪的现象。只要我们让学生留心观察,就会给写作带来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

从阅读中积累。读书,是知识的中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是学生扩宽视野,获取更多知识,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由于学生的大量阅读,细心观察,作文的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了,写作文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作文就可以写好了,使学生有强烈的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范文第9篇

怎样上好作文课?怎么教会学生作文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认真备课、编写教案、指导作文的时候,要做到三个结合。

1.结合实际备好课

行家说,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对作文教学来说,备学生就更重要了。所谓备学生就是根据学生实际来准备指导课。学生实际,就是班级全体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作文的实际水平。

生活实际,指的是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你不能站在一班城市学生的讲台上,去大讲农村农民的春耕与夏作。反之,你也不能站在一班农村学生的课堂上大讲红绿灯与斑马线。这就是所谓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吧。

作文实际,指的是班级学生作文时的实际能力与水平。如果班级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落后面大,备课时,教师就应立足大多数,抓基础训练,抓基本功的提高。如果学生作文只存在个别人有问题,如标点出错、词语搭配不当,教师应侧重个别指导。如果班级学生作文时,有畏惧感、厌倦感,教师则应因势利导,发现闪光点,表扬先进,培养作文情感。

2.结合阅读上好课

课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对语文学习来说更是如此。它不但是学习阅读的文本,更是学生作文时的“范文”。怎么利用好这一范文呢?我的做法是:

2.1 抓特点,培养过渡能力。有一阵子,我发现学生作文总存在写完这件事,就不知道怎么写下一件事了。在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我发现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事与事之间,上下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讲读时,我让学生重点体会,反复领悟。作文时,学生张媛就写出了:我的父亲不但勤俭持家,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地方。

2.2 赏佳句,培养表达能力。初一第一学期,写过几篇作文后,我发现很多学生语句平淡,用词单调。不论是景,还是记事都很枯燥。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上,让学生揣摩比喻拟人手法在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方面的奇特作用。作文时让学生模仿训练。果然,学生余畅在《春天的田野》中就写出了“春风一吹,那些麦苗就像喝醉了酒似的,你推着我,我推着你,欢欢喜喜地拥向了远方。”的生动句子。

3.结合生活训练作文

学生生活虽然各有不同,但从范围上讲,大致可以分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对学生而言,重点是前面两种。

初一第二学期,在教完第一单元后,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我拟设了这样一组文题:《从 小学到彭场一中》、《我的初一生活》、《读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力图唤起学生记忆长河中的浪花,训练他们的写人记事的能力。

初二时,我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开学没多久,在其他任课教师的配合下,班纪班风有了很大的好转。一次主题班会后,我结合班级的发生的变化,拟设了这样一组文题《“雷锋”就在二(8)班》、《刻苦学习的……》、《她改变了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学生李文涛说:这样作文,我们既有学习的榜样,又有文章可做。

我们彭场有数十家无纺布工厂,工厂的工人绝大多数是从农村来的妇女,班里的学生,不少是她们的子女,还有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子女。结合这一特殊生活,我拟设了这样一组文题:《爸爸(妈妈)我好想你》、《妈妈当上了工人》、《我的妈妈变了》。

经过这些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写作训练,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我的教学工作也受到了好评。

作文教学范文第10篇

鉴于此,我认为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主动培养学生自评自改作文的能力,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

今年年初,伴随各科课堂教学改革试验的展开,我校在语文组全体教师中开展作文教学改革试验,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和尝试,一种较系统、较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逐渐成形,我把它称之为“作文修改互助互动教学模式”。

在介绍“互助互动”教学模式之前,我先说说写作文这一环节,作文改革后,我们要求学生当堂作文,45分钟内审题、拟题、构思行文,完成习作,避免了学生课余抄袭作文的现象,还能培养学生快速习作的好习惯,以前两周一次作文,很多时候,是在课后完成,这样学生写作文时就拖拉,抄袭,达不到训练目的。下面,我就我校作文“互助互动”教学模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互助互动”教学模式”是以“改—导—议—评—悟”五个环节为基本步骤的修改作文教学新模式。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

一、做好互动准备

1.动员。杜甫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写作态度。贾岛推敲的故事,更是炼字锤句的佳话。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有《红楼梦》。依据这些事例让学生明白,其实好作文就是在多修改、多评价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让学生明白并且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修改作文。

2.分组。为了确保这一改革能够得到良好组织和有效调控,我们把学生分成五至七个互动小组(每小组10人左右,有正副组长各一人)。分组时,考虑以下原则:从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考虑自愿组合;从水平方面考虑互补组合;还要遵循可变性原则:从动态方面考虑可变组合(水平提高比较明显的人才应及时调换小组,以扶“贫”济“困”)。

二、评改

这种模式,将作文的修改放在课堂这片主阵地上,将批阅、修改、讲评的自放给学生,采取“分组互批,改—导—议—评—悟”的五步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评改作文。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改。

1.制定标准,即从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修辞手法、错别字、标点符号、卷面等常规方面制订出评价的常规标准,印发给学生,供其长期使用。另外根据本次作文的具体写作要求,从文章的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制订出评价的特定标准。这一标准,可板书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

2.提出改评要求:(1)明确意义,端正态度。(2)积极参与,团结互助。(3)严肃认真,高度负责。(4)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3.明确改评互动形式:学生依据标准批改他人作文。可以是组内成员间的互相修改,也可以随意地分发作文来修改,还可以抽签来修改。

第二步:导。

学生互批过程中,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一方面教师向学生传授修改的具体方法、步骤。帮助学生解决评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推选范文和拟写评语,另一方面随时发现并订正学生评改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第三步:议。

学生个人修改完成后,交流评改体会。操作时可分两个步骤。一是小组内交流。先让修改者与复评者之间进行对话,挑选一篇好习作,一篇不成功的习作。二是小组外交流。组与组互相交换评选出的好作文,在对比中选出最优秀的作文,然后让作者先说出自己这篇作文的写作构思,推选一位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朗读后学生自由发言,谈文章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这些不足之处应该怎样去修改。在发言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去感悟自己的文章还存在什么问题。最差的文章拿到班内去讨论、分析,指出哪些地方存在问题,怎样去克服,最好不提作者的姓名,由别人代读为好。

第四步:评。

“分组讨论”结束后,在批阅的基础上结合修改作文的十个方面标准,学生对修改的作文,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语要求准确、严密、中肯,既要肯定优点,也要指出不足,还可以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另外,可以通过开展作品朗读会、办班级刊物、墙报、投稿、展览等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才华,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鼓励学生写出更有个性的作文。

第五步:悟。

作文返还学生。认真阅读自己经过修改后的文章及评语后阐述个人意见。可从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体验、文章得失、表达技巧的使用等方面来谈。课后重新修改自己的文章,上交教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五环节”可灵活调整,视具体情况而定。另外这种“互助互动”式的作文修改教学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还需要反复实验不断修正,以落实实效,克服弊端。

“优秀的学生习作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弥补美的过程,学生学会了修改作文,就能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这样才能写出富有个性的成功作品。

上一篇: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范文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