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执法范文

时间:2023-03-11 02:04:14

综合执法

综合执法范文第1篇

摘要:城市管理是依法治市、依法治城、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能和永恒课题。综合执法是法治建设的需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必须保证法治的统一性,发挥立法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规范权力加强监督、依法行政来推动我国法治的实现。关键词:法治;法治理念;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依法治国1法治及其理念的价值诠释1.1法治的概念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原理、精神写作论文及法治化的操作技术,它构成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法治理论的基本框架。因此,理解法治的概念是对法治理念的把握和解释。法治概念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它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开始关于法律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的争论。著名的“儒法之争”,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治理国家主要是靠法律,即“圣人之治(即人治)”还是主要靠个别贤明的君主,即“圣法之治(即法治)”。在西方,第一个主张依法治国者,可以说是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在著名的《政治学》一书中,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在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法治”的理解和认识异常活跃,纷纷提出了对法治精义的看法和解释。有学者通过认同西方社会亚里士多德以来对法治的几乎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基本解释,认为法治的基本精义在于法的至上地位和法的善德质素,后者决定着前者,更具有根本意义。法的至上地位意味着不仅只有手段的功用,而且有目的和价值意义;法的善德质素要求法治不只在实施层而,更在立法层面。同时,法治作为价值理想,与自由、平等、正义、秩序、效率、民主等多元价值具有亲合关系。有学者从价值理念的角度出发,认为法治除了“治国方略”之外,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是一种理性的法制模式,是一种理性的法律精神,是一种理性的社会秩序。1.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2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与法治2.1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法治的具体实践从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实践来看,中国法治化进程是由国家启动的,基本上是以政府推进为主的政府推进和社会演进结合型。从根本意义上,反映了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元化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理论深入和展开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回应,需要在实践中具体地操作中国法治化道路选择,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则是法治理念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实践。城市管理是依法治市、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能和永恒课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根源于市场化改革的推动、行政机构精简和行政处罚的执法法治化要求,以解决在城市管理领域中比较混乱的行政处罚行为,《行政处罚法》将综合执法中的集中处罚纳入了法治化的轨道。城市管理的法治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体现,是法治社会成熟与否的标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地方行政区域的具体实施,它使法治理念得以启动和深入,使法逐步由纸上的条文融入了公民的生活中,从而为法治国家最基本的“制度与人”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2.2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法治的具体化,与法治政府具有密切关系城市管理领域综合执法作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以及改革方向之一提出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就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试点工作再次发出了专门通知,要求各省政府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高度,充分认识实行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制度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执法体制。综合执法作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模式,其与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城管综合执法与责任型政府关系密切,责任行政要求行政系统行使职权时权责对等,行政执法权高效有序地运作,这是因为,“良好的法律秩序是法律规范实施的结果,也是检验是否厉行法治的一个重要标志。”城管综合执法将以往分散行使的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明确执法主体及其权限和责任,为“政府权力再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城管综合执法也体现了治理型政府的要求。治理型政府以“最好服务、最高效率”为目标,城管综合执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行政处罚领域的三乱现象,使无序变为有序,保证行政管理体制的统一和稳定,有力地推动法治政府的建设。同样,依法行政也对综合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必须要做到秉公执法、文明执法,杜绝粗暴执法,从而为政府树立良好的行政执法形象。3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及展望在中国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如何具体实现法治的方略,体现法治的价值和要求是对我国法制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开展和深入,作为依法治国在地方行政区域内的法治实践,为中国法治化的实现提供了一条符合实际的道路。3.1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1)立法不足,法律滞后。行政执法,顾名思义就是行政机关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行政执法离不开法律适用,当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将抽象的法律规定具体运用于人、行为和事实并对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作出判断和决定时,就属于法律适用。城管综合执法作为行政执法的一种模式,在其执法的过程中也必然涉及法律适用。不同的行政执法模式各有其执法依据,就目前各地城管综合执法的法律现行的立法并不能完全适应城管综合执法的实际,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①中央立法过于原则,欠缺可操作性;②地方立法位阶较低,权威性不足;③执法依据分散,处于“借法执法”的尴尬局面;④部分执法依据存在着相互冲突的现象。(2)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综合执法机关的行政处罚权来自于行政职能机关的转让,各行政职能机关都交出一部分行政处罚权给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实施机关,由其独立行使,变多家执法为一家执法。然而,这种转让并不是传统理论中的依法转让,其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还不完善,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①行政管理权与综合执法权完全割裂,管理与处罚难以衔接。“有关行政职能部门与综合执法机关之间的职责冲突,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执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比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之前的职责交叉问题还要大。”②综合执法部门与原职能机关执法职能转移不完整,执法界面不清晰。根据行政法的理论,一个完整的行政处罚权是不能被分割的,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在部分职责职权的划定上,却分割了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行政处罚权。(3)执法主体定位不准,执法手段不足。现在执法队伍的执法主体资格是根据《行政处罚法》第16条的规定,在国务院法制办批复后,通过各级政府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予以确定的,由于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原来是由其他的法律或法规明确授予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在行政处罚权执法主体资格转移过程中就存在着法律间的冲突。特别是试点工作实施以后,一些新颁布或修改的法律法规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内的行政处罚权仍明确规定授予其他行政主管部门,这也给综合执法队伍的执法主体资格带来了问题。在管理上依然采取运动式的监管模式,而且执法手段较为单一,整治效果不明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实践中,还面临一个相同的难题: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以后没有行使行政强制权的权力,城市管理难以有效的进行。3.2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完善途径法治是一个目标,是一个庞大的、理想而又可以实现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是漫长的、艰苦的,这个过程由一系列活动所组成,是旨在实现法治的一系列具体活动的总和。充分认识到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及实现理想法治目标的必然性,更加紧迫地推进法治的进程,要着重从以下方面做起:(1)改革管理体制。“从法治的发展角度着眼,如果一种制度设计是值得并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我们就必须为它的建构迈出第一步,哪怕会遭遇种种阻力,甚至阻力过大而使得这一步走歪了。毕竟,任何制度文明的发展都是在学习、矫正、积累的过程中完成的。”一个城市的管理工作,特点是城管行政执法体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管理工作的成效问题。因此,研究确立科学合理的城管行政执法新体制,对于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率至关重要。通过职能、权力、机构、人员的转变与调整,以及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统一执法程序和文书等配套制度的建设,使权力彻底与利益脱钩、真正与责任挂钩,从而最终建立一整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2)制定法律规范。任何一项制度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尤其是对于以行政权重构为核心的城管综合执法制度而言,更需要立法权的全面规范。关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地方性法规可作全面立法的立法选择,“所谓全面立法就是指在一部或若干部法律、法规中对行政综合执法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作出系统规定,并将有关的主体、内容、程序等全部列举出来。”法规具体可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主体地位问题;②人员设置问题;③执法手段问题;④执法职能及范围划分问题;⑤执法程序问题。(3)重塑执法理念。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要求,切实改变“重处罚轻服务”的现象,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树立权利本位、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在执法方式上做到多样化、人性化、社会化,做到执法公开、公平、公正、公信,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内部监督制度建设,做到权力与利益脱钩、与责任挂钩,全面提高队伍和人员的素质,从而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确立与完善作出贡献。参考文献[1]程燎原著.从法制到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孙莉.依法治国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3]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4]沈荣华.现代法治政府论[M].华夏出版社,2000.[6]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综合执法范文第2篇

文章标题:城管综合执法现状及反思

不论对于执法者,还是行政相对人,“暴力”都不该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在一个现代文明国家,暴力的强制手段,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剥夺公民财产的行为,永远应该受到最严格的限制,并依宪法和法律而行,依司法程序而行。与此同时,对已经形成共识并正在探索实践的制度创新,不宜轻率否定、随意抛弃,更不能指靠多用强制手段来支撑旧格局。

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以下简称城管执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几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最大、经济最为平稳、快速发展的几年,随着经济的高速运转,城镇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模急剧增大,城市流动人口急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城市管理中出现的矛盾也愈来愈多,越来越繁杂。然而,由于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滞后,加之各行政机关“为己争利”的思想,致使城市管理过程中“七八顶大盖帽围着一个破草帽”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或执法空档现象屡见不鲜,各部门“分兵把守,各管一摊”的行政管理体制已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解决城市管理执法中存在的上述难题,国家根据行政处罚法及其它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原则,部署实施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改革。

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

城市管理执法改革后,以前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空档现象有了明显改观,但是,由于执法权力相对集中,矛盾也就相应集中,主要反映在城管执法依据不足、城管执法手段单一、城管执法程序不严、城管执法暴力倾向严重、城管执法责任脱节、城管执法经费匮乏、城管执法队伍不强、执法理念滞后、执法环境不佳等等问题。以上种种矛盾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城管执法者与行政管理相对人暴力冲突不断、城管执法者随意扣押相对人财物、“砸摊子”、“抢车子”等粗暴、野蛮执法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都造成了城管执法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紧张,大大损害了公民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同时也制约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

然而,我们所见到了上述现象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后,综合执法机构的职能、责任发生了横向转移,但由于原有机关的工作人员、编制、经费和其他职能并未随之转移,这就导致了城管执法机构获得的权力、人员编制和经费是有限的,而管理职责和义务却是无限的,由于缺少必要的强制手段和防护装备,城管执法人员既没有人身安全保障,也缺乏执法权威,以致出现北京城管执法人员李志强被小贩剌死这样极端的案例。尽管城管执法的现状不容乐观,问题又并非简单的只言片语可以厘清,但社会舆论往往同情弱者,因此,对城管执法过程中不当行为的无情指责、各种争执的演变就成为了“最弱势群体”与“最委屈执法者”之间的“恩怨”纠缠。面对城管执法中的上述“两难”局面,政府相关人物和部门、城管执法人员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呢?

三、对城管执法现状的几点反思

㈠更新城市管理理念

城市管理者应当顺应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摒弃“一刀切”、“简单化”的管理理念,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比如针对小商小贩,可以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域进行分类管理,设定不同层级的限制进行管理,比如分为禁止区、限制经营区和开放区,让管理相对人在张弛有度的制度框架内自由选择,而不是让这些“弱势群体”为政府的“管理缺位”而埋单。事实上,很多国际化的大都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等城市中,街头的小摊、小贩和流浪者都作为一种独特的风景在城市的缝隙中生存,而不是被完全推出城市,因为管理者没有这样的权力,也没有这样的能力。

㈡反省执法目标

在一个现代文明国家,暴力的强制手段,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剥夺公民财产的行为(如城管执法中动辄就没收工具、扣押财物等),永远应该受到最严格的限制,并依宪法和法律而行,依司法程序而行。应当明确,城管执法的目的不是与其他部门争利,更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为了使城市的运行更为流畅,使城市生活的人能够感觉更加和谐;不是以暴力将小摊小贩赶出城市,而是更加“善意”地进行管理,使管理者乐于按政府制定的规则活动。因为一个法治政府如果允许它的执法者可以随意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此尤指财产权),那么这样的执法行为不但不符合法治精神,而且与法治政府的目标也会越来越远。

㈢创新执法机制

现行的城管执法机构,其职能都继受于其他部门,且缺乏法律保障,因而显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影响了执法效果,解决此问题必须创新执法机制。如原有执法机构的有些职能多由综合执法机构行使更便利、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就应彻底交由城管执法机构。并且在职权转移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编制、人员的转移,否则就会导致机构的膨胀,从而加重社会的负担,这也与综合执法机构的建立初衷相悖。同时,还应重视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衔接。比如城管执法遇到暴力抗法时,可与公安部门进行“联动式执法”。当然,机制创新的目 标是为了建立更加便民、高效、有权威的综合执法体制。

㈣完善城市管理配套政策

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城管执法机构强制性管理是不够的,各种配套社会政策都必须跟进。如当前政府推行的消除“零就业家庭”、低保等解决了低收入人群、下岗职工的生计问题。对无照商贩流动经营问题,政府要考虑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和建设,如天水市有几十万城市人口,但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型菜市场只有四、五个,以致马路当市场,菜贩满街跑的现象屡禁不止,也不可能禁止,这就与城市发展很不协调;同时,也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办照成本,为其办理经营执照,最终将其纳入城市管理的正常范围。

总之,市民要生存,城市要管理,经济要发展,面对不同的价值取向,解决城市管理发展中的新问题往往都找不到现成答案,这需要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同时,一个文明社会的秩序应建立在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上的秩序,而不能为了秩序而去剥夺一些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只有这样,社会的运行才能和谐,法治社会的目标才能在正常的运行轨道上逐步得以实现。

综合执法范文第3篇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地进入城市化快速扩张的阶段。各类人员纷纷涌入城市,小摊、小贩剧增,“杂、乱、脏”问题开始凸显,这就对长期“重建设、轻管理”的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城市管理的需求骤增,中国的城管队伍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势而生”。

“七八顶大盖帽”合成“一顶”

近10年来,城市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七八顶大盖帽”共同执法。工商、市政、规划、园林、环保等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责,分头执法,出现了“多头执法、重复处罚”问题。再加上授权不明确、执法方式不规范,违法执法事件在各地时有发生,城管陷入了体制和法制的困境。

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在一些省、市,实施行政处罚的队伍超过几十支,而且每年还要增加3至5支;有的政府部门下面还“依法”设置了七八支执法队伍。结果,一方面行政执法机构林立,行政执法队伍臃肿,“七八顶大盖帽,管着一顶破草帽”,执法扰民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之间职权交叉重复,行政执法力量分散,行政执法效率低下,难以形成有效的经常性管理。同时,由于多年来行政机关的权力与利益没有完全脱钩,有的行政机关把执法权当成为本机关谋取利益的手段,有利的事情争着管,无利的事情都不管,不仅造成重复处罚,也滋生了,甚至滋生腐败。

有关专家指出,在我国城市管理领域中,绝大多数管理部门的传统模式是“一条龙”管理,从立规矩到执行,从管理、审批到监督、处罚,都由一个部门决定。部门自己给自己设定权力,又自己去行使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行政执法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自己违法审批、自己又去监督查处,无法从制度上解决滥用权力、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

为了调整执法格局,减少执法扰民,提高执法效率,1997年,一项名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开始实施。截至2006年底,除经国家批准的23个省、自治区的79个大中城市和3个直辖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外,一些省、自治区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又批准了200多个地方开展此项工作。据专家初步估算,城管综合执法队伍如今已发展到几十万人。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任曹康泰表示,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由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是改变目前行政执法队伍膨胀、职责交叉、效率低下以及推诿扯皮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

据杭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党委书记、局长赵荣福介绍,与全国其他试点单位一样,该局自2001年9月9日成立以来,依法承担了“市容环卫、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市政公用、环境保护、工商管理和公安交通”等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据了解,各试点城市通过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合并了被老百姓称为“大盖帽”的行政执法队伍,原有执法队伍被撤销或者相应精简。经过改革,多数地方执法人员总数比原有人员减少了20%至30%。

在管理体制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试点单位实行了审批与管理,监督与执法的分离,行政执法局只有处罚权没有审批权。据悉,杭州市城市管理办公室行使了监督权,从而形成了“两条龙舟”竞赛的城管新格局。

“权力过于集中,失去了制约,容易产生惰性,有了监督,在机制上促进我们积极作为,依法办事。”赵荣福告诉记者,5年多来,该局查处各类违法案件70多万起,有被诉讼的案件,但无一败绩,基本实现了行政执法的规范化,推进了城市管理的高效能。

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有利于克服多头执法、委托执法等执法方式的缺陷,在城市管理领域容易形成合力,使得执法更加主动和高效,同时为管理与处罚、监督与执法的适当分离,纠正行政管理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角色错位,改变以往“乱作为、不作为”以及“执法惰性”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城管综合执法的困惑

“七八顶大盖帽”变成“一顶”,综合执法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执法扰民的确少了。然而,集中执法也集中了矛盾。直接面对群众的城管综合执法,由于改革尚处于试点阶段,队伍素质、法律法规、职能划分还不能尽如人意,出现了不和谐的杂音,“暴力执法”,“暴力抗法”事件屡屡发生。

城管执法人员粗暴对待群众的事件,近些年来屡屡见诸全国各大媒体。诸如:石家庄一辆城管执法车将一名孕妇拖了100米左右,导致孕妇不省人事;山东省高青县城管执法队员将多人严重打伤;江西省宜春市城管队员撞倒一名老大娘,还阻止目击者打110和120,然后把老大娘送到医院木椅上便一走了之……

与此同时,城管遭遇暴力抗法而受到伤害的事件,也是此起彼伏。

2006年8月11日,北京市海淀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海淀分队副队长李志强在执法过程中被抗法者崔英杰刺伤身亡。

2004年4月1日下午,杭州市江干区城管执法局采荷中队队员在执法过程中,蛮横的摊主竟将整锅热油都泼在了城管队员傅志敏的脸上。据医院诊断,傅志敏为2%深二度烧伤。暴力抗法者俞水明被判有期徒刑两年。

……

不少专家表示,城管与小贩之间矛盾的激化出于“利益自保”。小贩以小摊谋生,城管则靠管理小贩“吃饭”。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下,“城管绩效”直接影响到城管的“饭碗”能否端稳。因此,面对生存,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难免产生过激的情绪。毋庸讳言,在城管综合执法尚处在试点阶段,改革的不深入和体制遗留的弊病,使得“综合执法”这个新生事物面临了诸多窘境。

――目标的困惑:为保“脸皮”丢弃“肚皮”。

城市要“脸皮”,小贩为“肚皮”,这对“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注定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将长期存在。赵荣福谈到,如何处理“脸皮”和“肚皮”是城管的理念问题。目前,一些城市确实走了歪路,为了城市形象甚至不择手段。据悉,在某些大城市,采取了严管方式,向小贩大打出手。有些城市还推出了“三快令”――上手要快、动手要快、逃得要快。特别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城管大都“看菜吃饭”,依靠罚款来“创收”。

目标是行动的向导。从各试点单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区的综合执法依然未能跳出先前“人治”和“拳头”的执法惯性,抛弃了执法的“综合性”思维,只顾“脸皮”不顾“肚皮”,带来的则是冲突的升级和矛盾的激化。

――职责的困惑:权限模糊,规范不足。

“没人管就找城管”,城市综合执法队在实践中俨然成为了城市的“打杂队”。在一些地区,连计划生育、发老鼠药这些工作都让城管执法人员去干。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只要市民有意见的,市长担心的,城管就可以管”。这极有可能带来的是城管管辖范围的扩张。责任加重的同时,也增加了权力。一些专家表示,城市发展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城管职责范围就有可能扩大一次。

城市管理研究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指出,1997年北京市宣武区城管监察大队成立时,只有5项职能,但到了2006年,北京城管部门5000多人负责14大类、308项的管理业务。这些业务分属交通、工商、园林、卫生等许多部门分管的行政工作,城管权力的范围、边界异常庞杂、含糊。

权限不清直接带来了执法的不规范,执法的正当性遭受了各方的质疑。

而另一方面,“两权”分离之后,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一些地区出现了审批部门与执法部门相互推诿的问题。

有城管队员表示:“城市中一些街道生活垃圾,我们发现了就要对乱倒垃圾者进行处罚,而市容环卫部门是否在这里规划了垃圾中转站,我们无从得知,只能靠经常性的检查来杜绝此类现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

――执法的困惑:于法无据,孤军奋战。

没有专门法规是困扰城管执法的最大问题。据悉,目前城管执法涉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数十种,杭州市清理出了80多部。执法依据多、内容杂、操作难,“借法执法”成为了城管依法办事的唯一途径。不少人士表示,要依法行政,管好一个城市,连法律都没有,怎么管好呢?

赵荣福坦言,相关的法规面太宽,层很薄,操作性不强。太原市城管执法局的同志也指出,表面上看相关的法律和规章不少,但是原来制定的各项法律都是为解决某一个问题而制定的,相互之间在立法之初就没有彼此呼应,导致实际执法过程出现法律漏洞或者法律矛盾。另外,不少法律法规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弹性”太大,在实践中无法操作。

一位基层城管干部坦言,由于没有一部城管法,使得城管部门在开展执法工作中无法可依,底气不足,还容易惹上官司。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城管执法中,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力,各自为政,甚至在有的地方还存在冷眼旁观、互不买账的内耗。

此外,普通民众往往比较同情小贩,对城管则多少带有情绪上的排斥。

城管执法缺乏相应的依托和配合,未能实现“合力效应”,而是孤军奋战,执法的艰巨性由此可想而知。

在种种不利因素的作用下,有的试点单位成效甚微,甚至陷入了停顿,而更多的则是迎难而上,积极应对,走出了一条条极具特色的城管新路径。

和谐城管的路径探索

“解铃还须系铃人”。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靠改革来解决。“和谐城管,谋求多赢”无疑是当下城管部门的共同目标。在现实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摆在城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城管要管好,必须要立法”,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城市管理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生活秩序和安全。不少人大代表纷纷建言,希望通过立法规范城管执法队伍。城管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用什么形式执法,必须要规范。立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开出一份综合执法的权力清单,从源头上确立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规范和保障城管的执法行为。

在深化体制方面,不少专家指出,关键的因素在于“划分清楚综合执法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边界”,特别是在城管管理的“结合部”,该由谁管必须明确。近些年来,杭州市城管局梳理、解决了60多个城市管理边界盲区的划分,界定管理职责,明确了管理要求。

在实际城管执法过程中,与其他部门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形成执法合力,是各试点单位探索的又一路径。

一方面,从执法力量配置和专业性而言,借助一些部门的专业性知识和经验,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执法效率。据了解,2006年,杭州市城管局与工商部门联手开展户外广告的大规模整治活动;与市环保局联合发出了禁噪公告;与城管办开展创建“规范化养犬社区”活动。在技术合作上,城管局的人行道违章停车管理系统与交警支队的现有数据库系统进行互联,实施车辆信息资料共享、相关数据的自动交换等功能,进一步提高了人行道违法查处的效率。

另一方面,从行政活动的不同阶段来分析,行政许可、行政规划以及行政审批等活动,先于行政执法,两者互动而非孤立。有学者指出,相关职能部门的行政行为是城管机关行政行为的先期行为,可以预示城管机关的行政行为的手段和目标。而城管机关在行使处罚等职能时可以对先期的行政行为进行评价,及时发现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先期行为的不足之处,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

据悉,杭州市通过市、区两级联动,规划、建设、管理、执法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初步形成了城市政府统一领导、城区政府具体实施、各级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城市管理体系。

为了保障各部门之间联系、协调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杭州市建立了市、区两级城市管理综合协调工作网络,通过制定落实全市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城区城管办工作例会等制度,为市、区及部门间的联系、沟通、协调、联动搭建了工作平台。同时,按属地管理和责任主体唯一的原则,建立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牵头的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动态协调区域内城市管理的突出问题,加强街道(乡镇)与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综合执法范文第4篇

(一)自身执法检查授权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整体协调

一是部分执法检查项目只有监管权而无处罚权,影响了监管效果。如县级人民银行因不具备对金融机构统计违规行为处罚的权限而失去了监管的震慑力;个人征信数据质量的现场检查必须在征信中心返还数据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使得监管范围比较狭窄等。二是基层央行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缺乏监管工作的整体协调,出现了同一项目上下级重复检查或同一机构不同部门重复检查的现象。

(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缺失,监管主体权责不清

随着金融主体发展多变,属地金融机构到域外设立分支机构、域外股份制银行来属地设立分支机构等现象较为普遍。然而,由于目前地市间人民银行尚无建立起或者尚无完全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监管协调、协作机制,对这些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情况和风险控制情况的部分监督管理工作出现了真空地带,在防止由域外金融机构出现的局部风险而导致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手段上乏力。同时,由于金融创新不断深化和功能性监管的需要,单纯的机构分业监管的模式已难以适应基层金融的改革发展。人民银行对基层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具有反洗钱监管职能,但却无法与只设到省一级的保监、证监机构进行有效的协调沟通;由于人民银行与银监部门的监管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叠,有的地方两个部门形成了信息共享却无法实现有机协调,形成了多头监管、重复监管和金融机构被动应付检查的尴尬局面。

二、开展金融监管协作援助的探索

为解决综合执法检查面临的问题,2012年人民银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在综合执法检查工作中,探索实施了《金融监管协作援助办法》,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金融监管协作援助的形式和金融监管协作援助适用的情形

金融监管协作援助的形式具体包括:县级支行之间的监管协作与援助;中心支行科室的相互监管协作与援助;中心支行科室与各县级支行之间的监管协作与援助。金融监管协作援助适用的情形包括:县级支行自行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受检查人员、检查内容、检查范围等因素限制,不能有效完成检查任务的;中心支行科室因工作需要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受检查人员、检查内容及检查权限等因素限制,不能有效完成检查任务的;中心支行金融现场监管协调办公室(以下简称“监管协调办”)同意采用的其他金融监管协作援助情形。

(二)金融监管协作援助的申请与审批程序

中心支行科室或县级支行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工作,需要申请监管协作与援助的,按照监管协作与援助项目(专业)、时间、原因、援助部门、援助人数及专业结构等内容准确详实填写相关申请表,监管协调办在初步审核同意援助申请的基础上,组织拟定监管协作援助方案,制作审批表。审批表经分管监管工作行领导签署意见后,监管协作援助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三)金融监管协作援助的管理

金融监管协作援助的管理突出四个方面:一是援助人员的管理。二是援助人员返回。三是申请支行(科室)与援助人员在有关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由监管协调办负责具体工作协调。四是援助工作的考核与激励。

三、进一步深化协作援助办法的思考

(一)探索开展跨区域、跨级次监管协作援助

为加强诸如属地金融机构到域外设立分支机构、域外金融机构来属地设立分支机构等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提高防范由域外金融机构出现的局部风险而导致系统性风险能力(如张家口市商业银行设立唐山迁西支行、石家庄辛集支行),探索建立河北省内不同地市间人民银行、地市级人民银行与其非所辖县支行间金融监管沟通协调和协作援助机制。

(二)探索开展跨行业、跨专业监管协作援助

适应对交叉性金融业务、跨市场金融产品以及信贷、保险、证券业务相互渗透、交叉的金融业务或产品的金融监管及综合执法检查工作需要,探索建立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行业间的金融监管沟通协调和协作援助,建立起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火墙”;立足现有基层人民银行监管人员实际情况,从培养复合型监管队伍高度出发,以对某一区域所有金融机构或选择单一金融机构开办多种复合型金融交叉业务、跨市场金融创新业务实施执行人民银行金融管理政策综合执法检查为抓手,在河北省人民银行系统内部建立跨行业、跨专业金融监管协作援助。通过以查代训,尽快打造出一支在执法检查实践中,业务素质全面、工作作风过硬,能查、会查、敢查的综合型监管队伍。同时,通过实施协作和援助,达到解决和化解人民银行执法检查工作中因检查人员、检查内容、检查范围等受限的问题和矛盾。

(三)建立健全制度,实现协作援助常态化

首先,应扩大协作援助的范围和内容。由单纯的人员援助拓展到金融机构属地人民银行与该金融机构在辖外分支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之间监管信息方面的征询与共享,由人民银行内部间的援助逐步拓展到人民银行与保险监督管理部门、证券监督管理部门、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援助协作。其次,鉴于目前保监会、证监会只设在省级层次,应由石家庄中心支行综合执法检查部门领导牵头,建立起纵向由河北省人民银行各地市中心支行,横向联合保监会、证监会省级机构为成员单位的综合执法检查协作援助网络组织,各成员主体因开展工作需要申请援助,统一由石家庄中心支行综合执法检查部门调配、协调;明确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征询的内容、日常联络、应急联系等方面的具体方式。第三,建立起涵盖银行、保险、证券等多种金融业务方面的人才库,为实施协作援助提供人才保障。第四,明确援助协作的形式,可包括对金融机构日常金融管理及综合执法检查信息的征询、涉及因开展执法检查需要某项业务技术人员的援助、对监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师资力量、援助人员的管理等。

综合执法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按照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的工作原则,改革和创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完善执法运行机制,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运作高效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长效机制,切实有效地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努力实现三个基本目标:一是通过理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管理体制,依法确立综合执法主体,较好地解决有关部门职能交叉、多头执法、执法不规范、效率不高等问题;二是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执法运作,打造高素质管理队伍,较好地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高执法队伍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三是通过加大综合执法和专项治理力度,较好地控制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构建整洁、有序、文明、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实现我镇城市管理全面彻底好转。

三、工作任务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任务。按照我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上一流水平”的工作思路和“整体稳步推进、分步实施、务求实效”的工作原则,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建立组织管理体系,夯实综合执法工作基础。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组建过程中,各有关单位必须高度重视,从基础抓起,切实做好“五定”工作。

1、定组织领导。

成立*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镇长担任,副组长由*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副局长、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镇规划建设办副主任担任。成员单位由镇经贸办、规划建设办、公用事业服务中心、规划所、工商分局、公安分局、财政分局、环保分局、技术监督站、医院、医药公司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领导小组作为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织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能为:统筹协调全镇城市管理与执法工作,研究解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重大问题,互通管理与执法信息,互动管理与执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副局长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承办和处理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及领导交办事项。各村(社区)要参照本实施方案,成立城市管理领导小组。

2、定职能范围。

经省政府批准,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行使本市城市规划、市政、环境卫生、绿化、环保、工商、食品安全、非法行医等8个方面法律、法规、规章中有关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以及履行省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简称“8+1”职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作为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派出机构,其职能范围是:在辖区内以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名义行使以上职能,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查处职责范围内的各种违法违章案件,承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和镇委、镇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

3、定管理体制。

(1)执法建制。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为市政府直属行政机构,具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行政处罚主体资格。*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为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派出机构,列入镇人民政府组成部门,实行市、镇双重领导,以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名义执法。

(2)管理体制。要建立、完善统一领导,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分级负责,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体制,形成一个执法主体、二级执法、三级管理,科学分工,责任明确,齐抓共管,高效运作格局。

(3)管理关系。根据东机编[*]245号文件“实行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规定,在人事管理方面,*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正副局长由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管理;一般干部、工作人员人事管理由*镇人民政府管理;在财政管理方面,*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公务员、城管执法员和临工工资待遇,以及办公场地、执法装备、专项经费、日常管理费用等参照市公安部门做法,实行市、镇两级财政供养,分级管理;在业务管理方面,由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统一领导,垂直管理,日常工作以块为主,属地管理。

4、定执法队伍。按照东府办〔*〕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全面清理整合原城监中队、城管执法人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协管员人数按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在编公务员总人数的3倍配置,实行单列管理。通过清理整合和充实,实现“精简、统一”执法队伍,提高协管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效能。

各村(社区)要组建城市综合管理办公室。将原有的村(社区)一级城管队伍,过渡为城管办人员,人员工资待遇由村(社区)属地解决。该办名称,为“××村(社区)城市综合管理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村(社区)分管城市管理干部兼任。通过管理重心下移,实行三级管理,将管理触角延伸到基层,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城市管理体制。

5、定经费保障。按照“分级负责、两级财政供养、属地包干”的原则,行政执法专项编制人员经费由市财政核拨,其他执法配置、专项费用、日常管理等费用列入镇财政年度预算,确保经费安排到位。

(二)落实各项规范化管理,确保依法行政。

1、规范学习培训制度。制定学习和培训制度,所有执法人员必须在上岗前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经考试通过,取得执法资格后持证上岗;建立、完善学习轮训制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为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创一流管理水平打下基础。

2、规范执法行为。贯彻落实东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行政处罚及相关程序规定,向社会公示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及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分局的具体职能、执法程序、处罚标准。明确执法职责,规范执法行政处罚行为,保证处罚行为合法、有效,充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规范目标量化管理。在实施网络化、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建立、完善目标责任制,对目标进行层层分解、量化到人。通过“定人员、定岗位、定区域、定任务”,将执法工作分解细化,落实到执法小组或个人。制定统一的考核考评办法,把平时工作绩效与年终考核、考评结合起来,把执法绩效与评选先进、奖励挂钩,形成责任明确、权责统一、奖勤罚懒的岗位责任制,充分调动广大执法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执法效能。

4、规范罚没款管理。对行政处罚所得“罚没款”,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罚款决定与罚款分离的实施办法》和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款项必须严格存放在指定的统一银行帐户,使用财政部门制发的统一罚没票据;罚没款和拍卖款项须全额上缴,不得截留,挪作他用。

(三)建立完善“五项”配套机制,确保执法有效运作。

1、建立、完善部门协调沟通机制。各有关部门在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互通信息、协调衔接工作。各相关部门在行政管理中发现违法行为属*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职能范围的,应及时移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处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作出处理后应将处理结果报送相关部门备案;*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在执法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属相关部门处罚范围的,应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处理后,应将处理结果报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备案。

2、建立、完善联动执法机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要进一步理顺执法管理体制,明确多元责任主体职责、权限,不断探索联动执法机制,完善执法模式。各村(社区)城管队伍在属地管理中,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属综合执法部门职能范围的,应及时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通报,并协助执法分局办案;对重大、重要违法违规案件或跨镇案件、查处有困难的案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要及时向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报告,并实行联合办案;对强制性执行案件由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组织各方力量,强制执行。

3、建立、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内部各种管理制度,包括领导班子会议制度、执法人员管理制度、错案追究、错案赔偿制度、信息化管理制度等,使各项工作在制度的规范下健康、有序、高效地运行。

4、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廉政建设,实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向社会公开行政执法的职责范围、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处罚标准,增强行政执法透明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内部监督,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监督作用;做好绩效和行风评议工作;设立行政投诉电话,接受市民投诉;建立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过错赔偿、责任追究制度。

综合执法范文第6篇

>>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的民本服务 完善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权制度 基于法治理念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研究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创新机制的探析 北京市流动摊贩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调研 西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研究 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区域综合执法”新模式探索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探析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研究 探索综合执法模式 促进卫监事业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现状及公众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加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研究综述 谈谈如何加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浅析如何加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浅谈城市综合执法之现状及对策 街道综合执法改革的建邺探索 浅析城市管理文明执法 城市管理如何破解执法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何瑞琪.“大城管”来了,“走鬼”不见了[N].广州日报,2015-01-01.

郭明.地方政府改革的动力机制分析:以广东省顺德区容桂街道为例[J].社会主义研究,2014(6):78-84.

黄玮圻.广州市流动商贩的管理对策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2009.

李小军,林洁芳,杨芳.广州流动摊贩治理的进展、挑战及完善[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13-20.

梁怿韬.“公安+城管”综合执法模式拟全市推广[N].羊城晚报,2014-12-18.

冯伟林.地方政府政策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4):25-28.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EB/OL].(2015-04-05)[2016-06-28]..

梅雪卿.公安+城管的车陂模式应警惕过度执法[EB/OL].(2014-12-22)[2016-06-28]..

综合执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五化” 牧政综合执法 探讨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43-0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大大促进了畜牧业生产发展。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如红心鸭蛋、瘦肉精产品等,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损害,这都是因为畜牧业发展速度过快,牧政综合执法部门监管不完善,执法要求不严格,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因此,为保证畜牧人民的经济利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及生活质量安全,提高牧政综合执法水平,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五化”推进牧政综合执法。

1 畜牧兽医行政综合执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法律制度不健全

就目前在我国关于畜牧方面的法律法规来说,牧政综合执法的法律制度是不完善的,举例来说,自国家发行《畜牧法》以来,一些省级(直辖市)等都没有相关的具体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我国的牧政综合执法法律制度不健全,执法人员在监管过程中没有具体的监管范围、依据标准等;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执法力度不强,惩罚力度低,使得很多畜牧企业为经济利益而不断的知法犯法。

1.2 执法主体不明确

目前在我国,只有地方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两个牧政综合执法的主体;同时,又因为受到地域、编制等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畜牧企业无法受到管理机构的行政监管。就直接会影响到对畜牧业中的饲料、养殖及产品生产的监管不到位,进而食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危害人民生活。

1.3 执法部门不配合

因为我国关于牧政综合执法法律制度不健全,就导致了我国很多地方没有专门的牧政综合执法行政管理机构,致使管理机制不完善,各个监管机构之间工作不配合,沟通不协调,互相推卸责任,互相争取利益。

1.4 行政执法不全面

在牧政综合执法监管过程中,工作人员执法不全面,只注重对逃避检疫、违法经营病死禽畜行为的监管,忽略了对畜牧产品的生产、经营等方面等的监管,使得很多加工畜牧产品的企业钻空子,在产品生产上做手脚,进而食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

2 坚持“五化”推进牧政综合执法

2.1 健全机构,实现执法专业化

全面执行农业部办公厅的《关于扎实推进基层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意见》,科学合理的设立牧政综合执法行政管理机构,使得各个管理部门之间分工合作、职责明确、上下级之间工作管理关系清晰,管理机制规范化,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使得执法专业化,进而更好地促进牧政综合执法的发展。

2.2 整合职能,实现执法统一化

在牧政综合执法管理部门中,把机构中的执法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管理,使管理部门实现职能清晰明确,权责明确,执法统一;全面认真执行牧政综合执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全面统一的安排执法人员进行行政监管工作,使各个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相互沟通、协调配合,努力实现执法统一化。

2.3 健全制度,实现执法规范化

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要求上下级之间、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平级之间等权责明确,分工合理,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标准,完善责任制度。二是健全行政处罚相关制度,是指在对畜牧业农民或企业进行监管时,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认真执行行政处罚相关制度,做到严格严肃处理,公平公正处理,努力做到使畜牧业农民或企业对处罚结果信服。三是建立行政执法考评制度,这是针对工作执法人员的,是指对执法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公务考评,考评结果是作为执法人员年度考核、晋升、奖励、处罚的依据,目的是要求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秉公处理,认真执行,努力工作。

2.4 夯实基础,实现执法科学化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可以对执法工作人员展开培训,也可请相关专家对执法工作人员进行授课,加强执法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法律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知识,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完善执法设施,科学合理配置执法构成中所需的执法设备,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条件,引进先进的执法设备,如红外线测温仪等,努力提高牧政综合执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要努力改善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提高工作人员的生活基础水平。

2.5 强化监督,实现执法常态化

大致有三方面的措施:一是严格动物卫生执法,具体是说认真贯彻实施动物卫生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动物屠宰检疫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执法力度,严格实施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检查宰前检疫关、宰后同步检疫关、“瘦肉精”检测关等五个环节,严肃监督检查未经检疫的动物或者产品进入市场进行买卖。二是认真执行委托执法,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经营的监督执法,检查畜牧企业是否存在无证经营、证件不全经营等情况,有规律对畜牧业企业的产品生产进行检查监督,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三是实施部门之间联合执法,具体是指与工商、卫生、质检、公安等管理机构之间联合执法,各部门之间分工合作、沟通协调,建成多部门之间联合管理综合执法,各个管理机构之间努力为建设安全的食品质量而共同努力,努力提高牧政综合执法,努力实现执法常态化。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健全机构,实现执法专业化;整合职能,实现执法统一化;健全制度,实现执法规范化;夯实基础,实现执法科W化;强化监督,实现执法常态化。坚持“五化”推进牧政综合执法,提高牧政综合执法水平,促进畜牧业积极健康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扎实推进基层畜牧兽医综合执法的意见.农办牧[2010]4号.2012.1.20.

综合执法范文第8篇

自2004年至今,根据党中央的部署,我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正式启动,通过各级文化主管单位的协同分工,创设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从近年来我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效来看,通过执法工作的稳健推进,极大地净化了各地的文化市场,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文化产品。在看到前述工作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的同时,各级文化主管单位以及文化执法部门应当充分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持续上升,随之而来的,便是我国同世界各国在文化产业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由此使得各种文化业态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这便给我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同时现行的文化体制也亟需深入改革。考虑到这一现实要求,各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连同各地的文化主管单位,对现行文化综合执法体制加以更新、补充和完善,以便确保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能够当前一个时期我国文化总体发展水平与发展趋势相匹配。面对国内文化市场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侵犯著作权、黄赌毒等不良信息、非法出版物等问题,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将之作为重要的执法内容,常抓不懈,同时应当尽量避免陷入以往“运动式”执法的执法误区。还有就是,广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市场管理问题,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推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更好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二、如何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

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需要完善管理规章,落实岗位责任,积极为广大执法工作人员创设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契机,打造专业的执法队伍,为辖区内的文化机构从业者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同时需要注重执法办案质量的提升。1.完善管理规章,落实岗位责任。基于切实提升综合文化执法力度的考虑,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秉承法治原则,同时应当制定完备的管理规章,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行政执法效率,要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对于执法工作人员采取责任倒追制,以便确保责任能够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还有就是,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注重提升执法人员的职业伦理观,以便使其能够自觉抗拒腐败,公正执法。此外,要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制定精细化管理方案,量化考核,规范业文化市场经营行为。2.积极为广大执法工作人员创设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契机。首先,各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通过系统、科学的制定建设,形成严格、规范的内外部执法监督机制,以此实现对综合执法工作人员执法活动的有效约束和监督,督促每一名执法工作人员在文化执法的过程之中,能够做到不偏不倚、公正廉明;其次,各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为广大执法工作人员组织专题培训,通过培训的形式,帮助广大执法工作人员实现理论素养的增强和法律素养的提升,进而使综合文化执法队伍的整体执法能力得到增进;最后,各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为辖区内的文化机构从业主与法定代表人组织培训,以便督促其能够合规经营与守法经营。3.打造专业的执法队伍。各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在招聘、录用执法工作人员时,应当严把审核关。对于一些在文化执法工作中表现欠佳的工作人员,要帮助其认真分析问题的成因。还有就是,各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全面落实综合执法责任制,严格确定不同岗位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通过落实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方式强化文化市场执法监督。4.为辖区内的文化机构从业者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各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为辖区内的文化机构从业者进行法制教育,以此提升其守法经营的意识,并能够在日常的生产、经营的过程之中,自动给予文化综合执法人员的执法工作以配合和协作。5.注重执法办案质量的提升。各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举报受理制度等,统一执法办案文书格式,对举报、检查、立案、调查、处罚、结案等各个环节做出了严格规定,确保办理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依据正确,处罚内容适当,从而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三、结语

随着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成熟以及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文化综合执法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文化综合执法部门而言,应当打造一支具备较高理论素养、法律素养以及执法能力的现代执法工作人员队伍,并在日常执法工作中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以此实现自身执法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殷星辰,汤道刚.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面临的法律困境与对策建议[J].新视野,2007(4):24-26.

[2]郭睿.基于服务型政府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模式创新[J].学理论,2010(6):38-39.

[3]付光河.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文艺生活旬刊,2013(1):208-208.

[4]祁佳.浅谈如何提升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职业素养[J].鄂尔多斯文化,2014(1):44-45.

[5]刘创举.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振奋精神,努力工作,迎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新挑战[J].文化市场,2011(2):35-35.

[6]欧阳坚.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努力开创文化市场监管工作新局面[J].文化市场,2009(5):6-7.

综合执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综合执法;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DF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随着城市的发展,为了有效解决城市管理中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重复处罚等现象,综合执法应运而生,并在城市的综合管理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也常发生一些如等事件,使得综合执法的开展脱离了既定的轨道,人们不禁反思,行政管理中综合执法的出路在哪里,怎样才可以更好地在当前的社会管理中实施综合执法,针对此现象,笔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能为构建和谐城管执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对行政管理中综合执法偏离现象的分析

(一)侵害执法对象人身权及财产权现象

当前的发展条件下,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城市的行政管理应当以维持城市发展秩序为目标,但其目标的实现决不能以违法行政管理为代价,当前的媒体、微博等暴露出的执法人员恶性执法、对执法对象进行人格侮辱等现象大量存在,甚至演变为暴力侵害,执法对象的合法生产资料有时也会被没收、破坏等,严重侵害了被执法者的人身权、财产权等。

(二)执法手段变味,脱离了立法目的

当前的发展中,促进城市合法、有序以及和谐发展史综合执法的目的,其执法的手段则应紧紧围绕立法目的的实现来进行,但现实发展中,部分城管采用强制手段让经营者停止营业,并时常扣留或没收甚至破坏其生产资料,以此为手段实现其短期执法目标,另外,一些城管公然谋私,一位收缴罚款,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是加以良性引导和制止,使得这种综合执法失去了实际的意义,脱离了立法的目的。

(三)执法主体在执法中不注重行政程序

在我国法制社会建设中,行政程序起着规范行政权的作用,更是实现行政法治的重要前提,具有绝对的严格性,使得实际操作中的行政程序具有极其重要的法律地位,如《新政处罚法》要求执法主体做到“三公开”,具体的表现为执法中身份、依据以及处罚的公开,但不口否认,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监擦机制,加之部门利益、管理的不善,使得新时期城市管理中的城管工作根本没做到和落实“三公开”,这些都为行政执法中违法行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1]。

(四)部分执法人员不懂法或知法不守法行为

当前的城市综合执法中,执法的主体懂法守法是实施有效执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自身做到懂法并模仿守法,才能促进执法环节的公平公正以及有效性,但不口否认,当前的这种执法活动中,其执法人员的不懂法或知法不守法行为大量存在,必然造成被执法主体的权益被侵害,被执法主体与执法者之间的冲突也在所难免,对社会秩序及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完善行政管理中综合执法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综合执法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是法制国家,依法行政是加快法制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在现实的运作中,基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的现状,城管工作是促进城市发展的有效组成部分,应当加快立法进度,以法律法规为基础,来树立城管这一综合执法者的法律形象与规范,针对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在相关部门仔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配套的部门规章或行政法规,使得整个城市执法活动的开展有法可依,不断提高综合执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服务。同时,应当提高立法水平,对新时期发展中城管工作的发展趋势及规律进行研究,使得制定的法律具有一定的超前型,便于执法的更完善进行,另外,应当确立立法价值服从伦理正当性原则,从道德的高度出发,形成对当前社会弱势群体的有效保护。如失地农民、下岗职工等等,尽量在立法时考虑到他们的利益,相比于道路的通畅和市容的整洁,我们更应当优先考虑生存权[2]。

(二)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市民素质

作为被执法者及群体,市民在综合执法的实施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新时期城市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公众的参与,所以,提升公民文明意识迫在眉睫,这也是实现城市行政管理目标的重要基础。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当对城市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并使其尽可能理解和支持城管的执法工作,不断增进法治意识。此外,还应当加大对文明执法的宣传力度,可借助新闻媒体及定期普法教育来实现,做到执法程序、非法实施以及处罚标准等电费全面公开化,进行透明执法,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促进社会有序发展。

(三)规范城市行政执法程序,确立程序价值

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实体性法律法规是有效展开执法工作的基础,此外,也应当重点严格化对程序法的遵守,二者相辅相成,同等重要,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行政主体在做出影响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时,应当考虑到民主性,一定要积极听取相对人的意见,简而言之,执法者要给被执法主体为自己辩解和防卫的机会,这样不但体现了法治强制性,更体现了道德方面的以理服人;作为行政机关,应当积极坚持公开原则,使得所做的行政行为可以全面接受公众的监督,确保执法的透明性;另一方面,自己不得作为设计自己的案件的法官,正如法庭审判中被告-不能作为自己的证人一样,对于出现行政主体对行政纠纷有争议的情况,应当执行法律程序,履行完全手续,提交司法仲裁机构进行仲裁等,环环相扣,实现依法执法和公正透明执法。应当促进行政程度在行政活动中的事先设置,杜绝专横执法等不合理执法的出现,进而保障行政机关办事公平且高效,促进城市的更快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发展中,行政管理中综合执法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综合执法中依然存在执法对象人身权或财产权侵害等的现象,本文在分析以上现象的基础上,从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市民素质以及完善综合执法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对综合执法的高效合理实施进行了积极探讨,以期能为促进我国城市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石飞.大庆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李敦智.浅议城市行政管理综合执法活动中的矛盾及化解[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01:152-153.

综合执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禹城市;水利;综合;执法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为深入贯彻山东省水利厅的水政执法的三项制度,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保障水利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近年来,禹城市水务局严格按照山东省水政执法的三项制度和山东省转发水利部《关于开展水资源专项执法检查活动的通知》的要求,结合禹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水利综合执法和水资源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确定了水行政执法的工作重点和内容,明确了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建立了台帐制度,对发现的违法事件进行了针对性的尝试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思考问题。

一、禹城市水行政执法现状

水行政执法工作,其内容包括水行政许可、处罚、征收、强制等诸多方面,在水利部门拥有的行政权力中,有多项涉及到执法工作,执法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水利部门自身的形象。近几年来,禹城市市水行政执法工作严格按照山东省水政执法三项制度和《关于开展水资源专项执法检查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水事违法案件逐年下降,水事秩序井然有序。禹城市水务局在市行政服务大厅设立了两个窗口,开展开放式服务,积极推动执法关口的前移。近年来通过体制改革,禹城市水务局改变了水利部门多头执法为由一支队伍综合执法的混乱现状,整合了执法资源,降低了执法成本,提高了执法能力,树立了水行政执法的良好形象,提升了水行政执法的地位,有利于“人、水、法”和谐社会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困绕水行政执法工作的诸多问题依然存在,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协调。

1、执法队伍能力不强。禹城市水政监察大队共专职水政监察员有30人,兼职水政监察员若干。水政大队人员中,法律或水利专业人员仅占三成左右,且年龄以中年以上人员最多,最近几年来几乎没有年轻人补充到水政监察队伍;车辆和技术装备也不足,每个中队分配不到一辆车和取证器材。致使执法效率不高,执法效果不好,有时还会发生行政执法程序不规范的问题。

2、执法管理不够规范。水政监察大队的部分中队工作秩序不正规,巡查责任落实不好,建立的管理制度不太符合禹城市水行政执法的实际。部分水政监察人员作风松散、案件处理不太及时、查处程序不太正规、卷宗整理不规范、服务意识弱、精神状态差、执法监督流于形式等现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严重影响了水行政执法乃至水利系统的形象。

二、推进水利综合执法的必要性

分析禹城市水行政执法现状,表面上看主要是职能与制度上不健全和管理上不严格等问题,实际上并不这么简单。过去理清职能更多的是在内部分工上做些调整,在责任上做些明确要求,在制度和管理上制定出些具体的强化措施,很少触及执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致使执法和管理中的问题变成了老生常谈,年年定措施,年年签责任,年年改进不明显。

近几年来,国家推出了水务一体化建设,要求涉水的一切事务要统一领导于一个部门下管理,禹城市水务局借国家的这一形势,在全局内的水利执法工作上采取了一体化建设的试点工作,过去由多个部门多头执法的现状改为由一支队伍——水政监察大队来实施。水政监察大队内设水行政综合执法科、水资源法规科、水资源费征收科、水保监督管理站、水利执法服务窗口(市行政服务大厅)和水政执法办公室,集行政审批、行政收费和行政处罚三权为一体,对外统一行使行政执法权,解决了多头执法、交叉执法和执法推诿问题。通过这一作法,促进了禹城市水利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禹城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加大了禹城市社会发展的步伐。

综上所述,随着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和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统筹思路的明确,水行政执法的任务将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相对集中执法职能,理顺执法关系,整合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

三、加强水利综合执法的措施

(一)加强水利综合执法要提高整体素质   

 依法治水对于水行政主管部门来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提高水行政执法的整体素质,是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的关键。如何去提高整体素质?根据禹城市水务局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领导认识要加强。现在我国涉水的法律和法规很多,在执法过程中,领导认识的程度不同,执法的力度也不同。因此,造成了行政执法难,行政干预大等问题。较为典型的是,在水行政执法过程中,有的领导置水法律法规于不顾,一旦水行政执法与自己分管的工作有冲突时,不思影响,不计后果,乱拍板,乱表态,致使执法工作难到位。二是队伍素质要提高。队伍素质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水行政执法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要鼓励水行政执法人员参加法律法规、水政水资源、水保等相关专业的培训、学习,同时很有必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三是制度建设要健全。要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工作考核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规定水政大队和水政监察人员相应的责、权、利,把法定的权利进行分解、量化、细化,明确执法范围、权限、程度、标准和责任,制定配套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另外,要落实错案追究和行政赔偿等制度,促进水行政执法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树立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的责任心;必要的执法装备和车辆也要配备,这是执法中保障性的问题。   

(二)加强水利综合执法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作为水政执法人员,其工作是否公平、公正,是否能具体落实到位,与执法人员个人的思想观念,认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执法前, 至少应先解决好以下两个方面的认识问题:一是要解决为谁执法的问题。其中一种是为自己执法,做事为了自己的升迁。有利于自己前途的事就用心去做,不利于自己前途的事就不屑去做;说话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知道;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这样的人,为的是名,图的是利,哪还谈得上秉公执法?还有一种是为人民执法,为群众办事。他们在执法过程中,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为谁执法的标准,这样的水政执法人员,办事效率、执法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只有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去执法,只有把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的水政执法人员,才是党和政府的福,才是老百姓的贴心人。二是要解决怎样执法的问题。作为合格的水政执法人员,要牢固树立“落实就是责任,落实就是水平”的思想,坚持尊重以经济建设为前提,以求真务实为基础,以落实到位为目标,把执法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在精心组织、用心巡查、耐心解释、细心协调中,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要依靠人民群众去执法,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去执法,具体工作中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的时候,矛盾就化解了,工作也落实了。   

(三)加强水利综合执法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执法工作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执法者的品质。要想执好法,做老百姓最关心的,送老百姓最需要的,才能取信于民,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要想执好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处理好 “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执法者与当事人的关系。这里指的执法者是水行政执法者。而水行政执法,就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行政管理活动中执行水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执法必须体现合法、公正、公平、公开、及时的原则。而当事人则是违反水法律、法规规章等水事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一个是管理者,一个是被管理者。因此,这就产生了相互联系的矛盾。如何来化解,这就要求我们如何去执法。所以执法要做到证据确凿、事实充分,在合法的前提下执法;执法时在敢于执法、善于执法的同时,要文明执法,依法办事,应处处时时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只有这样,执法者与当事人之间才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化解矛盾,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二是处理好水政大队与相关部门的关系。涉水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较多,有部分就会涉及到其他部门。在利益面前,公与私是很明显的。因此,在执法时就要求水政执法人员去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对那些职责交叉、职责重叠的案件,要搞好协调。例如:水务一体化后城镇供水执法仍属建设部门的问题;有的案件需要多部门联动执法的问题等。这就要求水政执法人员视情况妥善处理。三是处理好合理与合法的关系。在这里所提倡的合理并非是要办人情案、关系案,对个别影响不大、涉及面小的案件,在合法的同时,对当事人要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达到以教育扩大影响的目的,这就是要求合理。当然,对一些性质恶劣、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典型水事违法案件,可以多部门联动,重点查处、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重点打击,以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

 四、实施水利综合执法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施水利综合执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执法理念的转变,一部分人认为,综合执法是对部门职能的削弱;一部分人认为,综合执法能力的增强,可以加大收费和处罚力度,为部门增收。因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防止重执法轻管理的现象发生。用执法取代管理,等待违法事实的产生,有意实施处罚,违背了水务体制改革的初衷;

二要防止片面追求收费、罚款的倾向。收费要做到依法依规,不能擅自提高标准,增加项目,也不能随意“减、免、缓”;

三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也要兼顾当地的经济发展,采取恰当的方法落实当地优惠政策;

上一篇:品牌塑造范文 下一篇:海洋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