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艺术范文

时间:2023-02-24 16:29:24

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范文第1篇

李健(1988.12-),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省;学历:研究生。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综合绘画。

摘 要:材料是装饰绘画的主要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材料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翻开艺术史册,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时代的艺术品有着不同的材料运用,这体现了各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和发展轨迹。在传承、交融和演化了多种文化的今天,综合性的材料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艺术领域。当代艺术家们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研究新材质、新工艺,通过材料的丰富及工艺的多样化,打破传统艺术的局限,向着多元化、自由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从本质上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对材料的束缚,极大的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语言。多种多样的材料不仅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拓展了艺术创作的空间,而且顺应了现代人追求多变的生活状态,满足了人们在视觉与情感上的双重享受。

关键词:综合材料;表现语言;当代艺术;运用

一、什么是综合材料绘画艺术

综合材料绘画是相对于现代绘画中的部分非传统材料的绘画作品来讲的,可以理解为以综合材料为媒介的绘画作品,而并非单一的画笔作画。艺术家们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能,让画面具有特殊肌理,纹理,运用装饰规律和表现方法来加强其艺术效果,形成具有装饰意味形式感的画面,打破传统绘画作品精细,规整的绘画效果来表达他们的主观情感。它是自由的、创新的被附着在几大画种之上,只要可能,任何可以想到的材料都可以被冠以艺术的名义所利用,就算是一块石头,一堆废纸或一些废弃金属或布片等等这些普通不过的材料只要被艺术家安放到画面上,它们便能以艺术的名义登堂入室,成为响当当的艺术品。综合材料艺术的首次出现是在1908年的西方,当时以毕加索为代表的一批画家运用一种新的技术与材料,将墙纸、乐谱、油画布、硬纸板等材料拼贴到画面中。并模仿油漆匠利用类似梳子的工具制造木纹的效果,他们把沙子、木屑及颜料混合以制造特殊的质地,试图制造出各种肌理效果,后来这一创作时期被称为“综合的”或“拼贴的”立体派。立体派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07年到1910年的初期立体派,呈现了多视点的表现法。二是1910年到1911年的分析的立体派,这个阶段的立体派画面风格趋向空间平面化。三是综合的立体派,画家们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集中地表现于单一的平面上,造成一个总体经验的效果。立体主义逐渐改变了艺术家创作观念和综合材料的运用。艺术家陆续采用混合材料,他们突破传统艺术形式,开拓新思维。演变至今天,综合材料绘画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存在,而是由于本身媒介材料的自由多变和技法风格的复杂新颖,它已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思维而存在。不仅仅是受到了艺术家们的喜爱,同时它也满足了人们在艺术审美上的多种需求,为人们带来多样化的选择与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二、综合材料的表现语言

(一)材料的审美性。任何材料都具有它自身的美性,《考工记》将“材有美”确认为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综合材料装饰画中,材料作为其内容的载体,是表现的工具。不同的材料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感应。材料拥有重量、体块、硬韧度、色彩及肌理等固有属性。我们的生活本来就处在一个物质材料的世界中,每天都在有意或无意的接触者各种各样的物质材料,使得我们早已熟知他们的属性。例如:平整光滑、坚固凝重的石质材料;纹理清晰的木质材料;给人以亲切柔和温暖感觉的竹质材料;反射性强、坚硬牢固、张力强大、冷漠,却美观新颖、高贵具有时代感的金属质材料;而纺织纤维品,如毛麻,丝绒,锦缎与皮革质地材料给人以柔软舒适、豪华典型之感;玻璃材质则是洁净、明亮和通透。

不同自然属性的材料美,在艺术家的视觉中转化成不同的心理感应美,经过他们恰当的艺术表现,赋予材料一种特定意义的审美价值,产生极其丰富的心理效应。

(二)材料的情感性。被运用于装饰画作中的材料,不仅是要体现画面的视觉美感,而它也是艺术家们积极交流情感的媒介,赋予材料以人文含意和组合特性,并运用于绘画中,使画面成为一个和谐而又复杂的系统,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天地。我们所看到的优秀的综合材料绘画,正是因为艺术家能善于抓住材料的情感,并正确运用的结果。由于艺术家的加工设计,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都已经不再是物质材料本身,而是彻底改变了材料的审美性,赋予了它们新的精神内涵。当材料被运用于绘画中时,它的就已从视觉领域进入了情感领域,而两者却也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作品的情感力度的变化就是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情感状态的变化。这样一来,所有艺术品便有了不同的情感格调,或激昂宣泄、或粗犷豪放、或潇洒随意、或深沉细腻,就如生活中形形,不同性格的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

三、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

谈到综合材料的运用,这不得不说到当代一位著名女艺术家尹秀珍,她的作品通过利用对旧物的拼接,传达了对于现代社会全球化与同化问题的探索。她利用回收的材料形成一种雕塑性的记忆文献,在高度城市化、现代化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急速变化中,试图将那些通常会被忽略的事物个性化,以暗示生命的个体性。艺术家解释说:“在高度变化的中国,‘记忆’似乎比任何事物都消逝得更快。所以保存记忆已经成为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尹秀珍将记忆作为审视其周围政治、社会以及环境构想的批判工具。作品的主题包含了记忆、过去和当下,以及人与其生长在其中的不断变幻的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通过将旧物聚集在一个新的语境之下,尹秀珍成功地将过去的经历与当下的体验和状态编织在一起。就这样,在试图传达全球性变化之下个体生命状态的过程中,她将“记忆”与“经验”融合起来。她的装置作品《思想》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衣领和袖子从巨大的蓝色大脑雕塑表面伸出或吊下来;这些被废弃的衣服似乎要挣脱集体意识对灵魂的掌控。这件雕塑还有一个小口,个人可以从中进入到里面,对这一结构精心的金属框架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她的作品里“软绵绵”的气质源自艺术家由此而成名的材料:二手服装的面料。

材料的创新和运用,让装饰绘画艺术从平面走上立体,从单一走上多元。中国在不断的对西方的学习中,把综合材料艺术演变到当代艺术中来,这是一个必然。传统绘画中只依靠看到的客观自然作画,所表现的只是自然的一个局部和一个片面,随着现代人的生活变化:客观与微观,速度和多变,机器对人的帮助和制约,绘画自然也被要求表现出多样复杂性。由此可见,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综合材料是现阶段乃至今后长期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形式。

只有符合时代感的艺术才是有感染力的艺术。综合材料在绘画艺术中的运用,符合时代主题,不仅改变了传统绘画艺术在外部形式的变化,综合多种材料,工艺和表现手法而且带来了创作思维,意识及格调的更新,更加丰富和完善视觉艺术的魅力。(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滕非《材料新视觉》湖南美术出版,2000.

[2] 张国龙《当代艺术,材料,空间》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6

[3] 辛敬林《装饰设计新语言》重庆出版社,2001

[4] 周长江《解读材料》上海书画出版设2004年8月

综合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影 综合性 特性 艺术媒介

媒介(intermediary),字典上解释是:“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物”。而在电影这个艺术形式中的“双方”是人与艺术。

众所周知,人类到目前为止大致共有连电影在内的七个艺术门类,即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和电影。而从媒介界定的意义上,电影可以表述为:以具有画面性质的连续影像为依托的影像和声音的综合媒体。这种表述也可以理解为对于电影本性的表述。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电影媒介的特性就是由电影本体的特性所决定的。

我们首先应对“电影电视根本不是‘综合’艺术”进行辨析。

意大利的电影先锋派人物卡努杜于1911年提出:电影是三种时间艺术和三种空间艺术的综合,这三种时间艺术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空间艺术是建筑、绘画、雕刻。从此起,电影便被认为是一种综合艺术。

然而这一理论却遭到了质疑,在《电影理论:新的诠释与话语》_一书当中,周传基先生就十分坚决与明确地提出:“电影电视根本不是‘综合’艺术”的观点。要想说明电影艺术具有怎样的综合性,当然要先证明它是具有综合性的,所以针对周先生的观点做以下的论证。

正如周传基先生所说的:“每件事物都是和其它任何事物存在于某种关系之中,”但这种联系有很多种,比如:对比、相似、相异、同一等等,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存在于联系之中的,这个是首先都承认的。同时周先生又说“事物又总是存在于某个系统中的,一旦事物与事物之间确立了某种关系就形成了新事物,比如H2O,”诚然氢气和氧气在这个新的系统中所具有的作用自然是它们在孤立存在时所没有的,“氢的特性是自燃,氧的特性是助燃,它们和火分别是这样一种关系,然而二氢一氧却可以用来灭火。”周传基先生认为应该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新的事物,而不应该再在最初物质的生成基础物质的特点上大作文章,这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却忘记了新的发展是建立在旧的条件基础之上的,是需要基础和条件两重作用的,例如还看H2O的生成,首先需要足够多的氢气和氧气,并且,需要一个燃烧的条件,否则只是单纯的叠加、相加自然不具有新事物的任何属性。周先生还说:“新观念还会发展为更新的观念,”这也是肯定的,也许就在不远的未来就会有新的第八种、第九种……艺术的诞生,但是难道所有的艺术的诞生都是空中楼阁吗?都是无本之木吗?肯定是更深层次的综合,就象在一个空间内画圆(如下图)

最初的圆或者线的产生时期,空间很大,它们彼此之间可能没有丝毫的联系,或者联系很少,但当出现的圆或线越来越多的时候,方框内的空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小。于是新的圆或者线就当然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对旧有圆或者旧有线的重叠,也就是说会有交叉的产生,但是能说它不是综合的吗?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综合是并集的结构,而不是交集的结构。

周先生又说:“在对系统的研究中,必须分出客观系统和主观系统。客观系统的客观性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比如二氢一氧的系统就是客观系统,”按这种分析方法,笔者也尝试着找电影中的客观系统,那么即使在元素最少的电影当中,比如无声电影,即使没有重叠音乐的圈,但按“一格静态画面的二十四分之一秒的间歇运动”这一理论,那么无声电影至少是有绘画的特性的;如果电影是以人作为反映的对象的话,那么它与舞蹈便也有了可重合的地方;如果这还不足以是最极端的例子,不具有代表性的话,那我们举抽象电影的例子,再假设抽象电影并没有配乐,那么它至少有一些线条(如果有,就具有了绘画的客观系统);一些物体造型(如果有,就具有了雕塑的客观系统),难道有其它六种艺术中任何一种客观系统都丝毫不搀杂的电影吗?笔者才疏学浅尚未找到。

但是笔者赞同周传基先生的观点,不一定“电影电视就不能没有‘文学性’”,也不是“反对电影中的文学性就是反对电影自身”。然而周先生举了美国电影导演马摩里安的例子,说这个导演初次拍电影,“虽然他不懂电影,可是他懂戏剧,电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戏剧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他只要把电影拍的不像戏剧,那就是电影”。请注意“不像”这个词,之所以有“不像”的说法,首先两个事物是有联系的,这样才有可比性,如果是这样的句子“xxx导演虽然他不懂电影,可是他懂种庄稼,他只要把电影拍的不像种庄稼,那就是电影”可以吗?比如:如果发现了外星人,人们会说:外星人长的不像人类或者像某种生物,而不会说“外星人长的不像火车”这样的句子。

周先生反对的观点是:“人们所认为的电影是综合艺术,说的是电影是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线性+平面+静态+线性的综合。”综合不是简单的相加,就象H2和O2没有燃烧的条件仅仅是叠加在一起是不能生成新物质――水的。同时,电影也不一定就一定是四门艺术的相加,有的可能是六门艺术中的两种,有的是六门艺术中的三种、四种等等这都有可能,行成的是一种C66-6(6种艺术本身)排列组合,但是,无论怎样,即使仅仅是两门艺术的综合,也是一种综合的形式,(因为如果只有一门艺术,那就是那门艺术本身),然而这种综合是要发生微妙的变化的,形成一种新的既不同于原始元素的,但又有相同之处的新的“元素”,就如同苹果和梨的嫁接,在有合适的温度、水分等等的条件下成活了,形成了新的“苹果梨”这种具有梨和苹果双重特点的同时也有很多苹果和梨所没有的特点的新的物质。当然,也有嫁接不成功的可能,同理,艺术也是这样。

同样笔者也认为周先生的观点:他所认为不能用“艺术局限论”来研究艺术,就像我们不能说水果和蔬菜孰优孰劣一样,任何事物都是存在的个体,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同样也都有其优点。但是周先生一项一项地排除了电影电视中的各种别的属性,先是文学性。在排除电影中的文学性的时候,周先生举了“花”的例子。说“花这个概念,文学无论费多少笔墨也不可能把一朵花描绘得准确无误,也就是说文学家只能通过文字的描写引起读者的通感,使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一次再创造。”当然,文字是抽象的,这是公认的事实。周传基先生用文学的这个特点来比较电影的逼真性的特点就如同田忌赛马,用自己最优秀的马去和人家最弱的马去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方式合适吗?那如果用电影的这个特点跟绘画艺术的特点来比较呢?那不是恰巧就说明了电影具有绘画性吗?

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自然跟别的 艺术有本质的不同,否则电影就会被认为是从属于其它艺术之中的了。周传基先生也认同:“文学的时空结构似乎和电影电视的时空十分相像,确实,对于叙事性的电影电视来说,文学的叙事结构有可资借鉴之处,”正是因为这个“可资借鉴”的说法,不正是体现了电影电视的“文学性”吗?如果本质相同,那又怎么能把电影单独分离出来?

同样,周先生也承认电影电视与戏剧有相同的地方,他说“故事电影电视与戏剧相同的地方在于,观众都在观看一场演出,它们的‘流程’都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像机的“一只眼睛”帮我们有选择地选择景别,同时传达给我们,这使得电影电视面前的观众的主动性较戏剧的观众更小。

周传基先生讲绘画与电影电视的区别:“不同的民族风格的绘画各有一套独特的编码和语言成规,这些语言是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这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认为这更多是针对创作者来说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而无论哪个民族的儿童最初看图画的时候一定都能看懂无论中国画的花朵还是西洋画的花朵。周先生又说:“电影电视的语言是根植于生活的。是不需要学习就能看懂。”那么难道绘画的语言就是不是根植与生活的喽?同时他的“不需要学习就能看懂”的说法,笔者认为跟上面的角度似乎有所不同,上面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的,而这句话却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的,角度不同能相提并论吗?无论哪个种类的画的接受者要先学习才会欣赏画吗?如果是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的,“不同民族风格的绘画当然各有一套独特的编码和语言成规,这些语言是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那么是不是说电影电视的创作难道就没有一套独特的编码和语言成规了吗?难道是可以不学就会的吗?另外,周先生说“电影电视不存在‘画面构图’”,这样的话就令人有些迷惑了,既然不存在,那么摄影专业这么多年都在研究什么,难道仅仅只是纯粹的器械的知识吗?只是物理知识的学习吗?另外,周先生也承认电影一格格静态画面的二十四分之一秒的间歇运动,难道每幅画面有画面构图的,连起来就消失了?就不用了?还是每个单幅的画面上就根本没有呢?

周传基先生也赞同:“电影电视的灵活而自由的连续的时空关系是电影电视所特有的。它既不同于现实也不同于其它任何艺术形式的规律。”看来,这个观点是无论赞成还是反对“电影电视艺术综合论”的学者都认同的观点,自然,一事物之所以是此事物是要有它独特的个性,否则就直接被归入别的类就可以了。比如人们都认为鬼神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并且鬼神与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我们说古希腊的神就更多的具有人性,但是并不能因为这样就说鬼神是人或者人是鬼神,这是一样的道理。

另外,电影电视理论力图用姊妹艺术的规律和观念并非是来“改造”电影电视,也不是“结果是姊妹艺术的清规戒律拴住了电影电视的是手脚”。这种综合艺术论所更试图实现的是用姊妹艺术的规律和观念来解释阐述电影电视,毕竟电影电视的出现要比其它六门艺术晚很多年,就如同一个环境中来了一个新面孔,如果向别人介绍的时候,介绍者肯定是找听众都熟悉的元素,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他与我们都认识的某某是怎样的关系”或者“他长的象我们都认识的某某。”这样,就可以是解释边的容易理解一些,而且会加深人的认识。同样道理,在艺术的大环境中也是这样。

综合艺术范文第3篇

一、陶瓷综合装饰的表现方式

1)釉上和釉下的彩绘,这种是彩绘的一种综合装饰的形式,它是指将作品同时进行釉上和釉下的彩绘工艺。这种表现手法是通过传统的“斗彩”演变而来的,狭义上的釉上釉下的彩绘方式,是将青花画在釉下而釉上则用彩色花纹等进行绘画。在现代的“斗彩”中,其装饰的手法更加的丰富,最常见的集中集中手法就是将釉下的青花与其它的装饰手法进行综合,例如青花斗彩、青花加彩、釉上色地青花、釉里红斗彩、釉下五彩斗釉上彩等。虽然说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出现在陶瓷上,但因为艺术的效果会有一定的差别,就使得他们之间的不足之处能够被另一方所弥补。向釉下彩的颜色会比较清新雅致,就像青花瓷。而釉上彩的颜色则是明亮娇艳的。所以,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在一起后,两者之间能够进行弥补,将陶瓷的整体艺术感的表现力增强。

2)雕刻与彩绘的结合,在现代的玻璃器皿中经常会看到使用雕刻的手段进行装饰,而陶瓷也是一样的,可以利用对其表面进行雕刻来进行装饰,而将雕刻的花纹与彩绘相结合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陶瓷综合装饰手法。这种装饰手法具有两个特点,就是多元性和两重性,同样具有这两个特点的陶瓷综合装饰手法有釉与彩绘、釉与坯等。雕刻是指在陶瓷的土坯上进行装饰的一种是手法。彩与坯的综合装饰手法是指釉上、釉下彩绘或者是色釉彩绘和不同的陶瓷土坯进行装饰的手法。这种装饰手法能够将陶瓷的质地、颜色、粗细等不同明显的表示出来,比如影青/半刀泥青花玲珑、泥胎新彩、紫砂镶嵌等。在陶瓷的泥坯上进行雕刻还能够将陶瓷的材质有点充分的体现出来。

3)肌理与刻或彩绘。这种装饰手法在陶瓷的综合装饰手法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在字典上肌理是指人或动物的皮肤上的纹理,而在陶瓷中则是指陶瓷使用的材质质感,就比如陶泥、白瓷泥、紫砂泥等,每一种泥的特点都不用,比如陶泥在制作的时候比较容易塑性但是它不容易定型、白瓷泥或紫砂泥则是在塑性的时候比较困难,但是其定型的能力比陶泥强,在烧制过程中不容易变形。而且各种材质的泥在风干后都会出现不同的肌理,主要分为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比如木纹、叶文等自然肌理以及笔触、刀纹、墨迹等人工肌理。用陶瓷肌理进行艺术装饰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意想不到的效果直接使作品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地。

二、艺术魅力

1)创意美,无论是哪个事物想要发展都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所以,一件精美的陶瓷作品,需要不断的进行制作手法、装饰手法的改善和创新才能使其达到精美的程度,曾有人说过“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所以,艺术的创作都离不开生活,将生活中的美通过另一种方式进行表现。因此,现代的陶瓷装饰艺术不仅将传统的技术和风格灵活的运用了起来,还将创作者的个性、文化内涵以及生活中的美表现了出来。陶瓷的综合装饰方式能够将各种信息融合在一起,它能够充分将陶艺家们的创意、理念和个性表现出来,让观赏者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陶瓷作品中所蕴含的意义。

2)工巧美,陶瓷不仅只有彩绘和上釉等装饰手法,他还能够通过刻画等方式进行装饰,所以,在人们欣赏陶瓷作品的时候,总会感染其的精巧、工整、光泽等,所以,当刻画等技巧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也能够让人们感叹其蕴含的美。可以说技术的好坏是能够让人直观的感受到的,而表现则是通过花纹、图形等所蕴含的意义来让人们感受的,所以说,技术和表现完美结合后,造就出的陶瓷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3)和谐美,和谐就是将多种的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但是却让人感觉丰富却不杂乱,在陶瓷的综合装饰手法中,就将“和谐”这一词语体现的淋漓尽致,就像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综合装饰手段,釉下青花釉上色彩,这种交相辉映的表现手法使得人们眼前一亮,让陶瓷作品不仅具有了釉下彩的沉稳内敛和清新雅致,还具有了釉上彩的鲜艳亮丽、活波生动。在陶瓷综合装饰的手法中,有许多这样的能够将“和谐”的感觉表现出来的手法,由此可见,人们为何如此喜欢欣赏我国的陶瓷作品了,人们能够通过对陶瓷的欣赏,从其装饰中寻找情趣和韵味,这种感觉就像是寻宝一样让人们感觉到刺激和兴奋,因此,我国陶瓷的综合装饰手法的整体把握一定要保证其最终的视觉感能够达到和谐、统一。

三、总结

综上所述,陶瓷从诞生开始,就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艺术发展之一。陶瓷能够通过不同的装饰来体现不同的信息,让人们受到不同的视觉冲击,比如刻画与彩绘相结合的手法,能够让观赏者们在感叹其刻画的精致时又感受到其彩绘中所蕴含的文化。所以,我国的陶瓷艺术不仅具有传承和创新的意义,还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的综合装饰手法来展现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魅力。

综合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小学艺术师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艺术教育的主体部分。小学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点,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小学艺术师资建设的改革与创新,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社会需要综合艺术素养高的艺术教师。因此,当今的高师院校培养出高素养的综合艺术人才是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尤其是小学艺术教师,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滞后于现代社会的需求,目前,全球多数国家的小学艺术师资培养在进行课改,朝着综合性艺术方向发展将成为了当代教育发展中的一种趋势。

一、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界定及其特征

综合艺术素养人才是指在其专业领域内有着较深的造诣,又表现艺术多方面的才能和见解,具备丰厚的知识基础和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内涵的有思想,有创新力的多能型艺术人才。这种人才能够站在本专业的学术前沿探索和创新艺术,对姊妹艺术能科学地吸收与借鉴,从而秉承艺术,发展艺术,而且还来自于其广泛涉猎的其他学科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甚至数学、物理和化学等。正是由于其对这些知识的综合掌握,进而进行转化、加工和处理,迸发出艺术灵感与思想碰撞的火花,才使艺术得到更好的升华。这类高素养的综合艺术人才应该是我们高师院校培养的重要目标。

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的基本特征。

1、多才多艺:表现在艺术上多方面的才能和见解,能够在很多与艺术有关的领域中大显身手。

2、知识综合:一是基础宽厚,知识面广。综合艺术素养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二是知识的交融。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轻易的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的重要标志。

3、能力综合:一是能力的综合性。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但又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拓宽知识面和形成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发挥其综合功能。二是能力的创新性。综合型人才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碰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这也是人的创造力的迸发,是人的智能的飞跃。

二、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的研究意义

1、进行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的研究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许多家长迫切要求教育界为其子女提供更优质的小学教育,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突出培养孩子艺术素质和潜能开发的小学艺术教育,同时也是培养小孩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满足家长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重任,只有建立科学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前瞻性的艺术型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大批急需的应用型、艺术型小学教育师资,才能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小学艺术师资的客观需要,才能为社会提供小学教育人才的有力支持,才能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

2、进行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的研究是目前我国小学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市场经济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用人单位需求,培养高素养的综合艺术人才是高等师范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性问题。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艺术教育新道路,首要问题在于建立科学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它直接制约着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国内高师院校艺术教育专业多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艺术型小学教育人才“特色化”发展道路为主。而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小学艺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小学艺术教育,将艺术与科学和人文知识融合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培养模式,立足当代教育与艺术实践,建构科学可行的高等综合艺术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高素养的综合艺术人才,就是通过有关的艺术专业基本理论、艺术专业方法、专业技能的训练.达到多学科融会贯通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是一种建立于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人格教育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创造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的教育。

三、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思路

小学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在整个小学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当前各地区小学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需要,确立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竞争能力的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小学艺术师资。采用“综合+特长”课程培养模式。前两年(以本科学习为例)以专业基础必修课学习为主,专业技能学习为辅。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体现涵盖小学教学各艺术学科的综合性教育为主,同时注重体现艺术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以适应“以综合性艺术课程为主”的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课程改革需要。后两年着重进行“特长”培养,开设专业方向必修课与选修课,即在综合学习各艺术学科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同时侧重音乐、美术、舞蹈三个主干艺术学科(课程模块)的技能学习,并再此基础上选择一门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或舞蹈)作为主攻方向,选修一些与艺术有关的基础课程和人文社会类课程,提升专业发展基础,成为该学科的综合型小学艺术教师。

1、整合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艺术素养人才培养方针。专业特长生的选修课程,应尽量体现综合性教育,同时注重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以适应“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专业方向选修课是在学生学习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选择一门学科(音乐、美术或舞蹈)作为主攻方向,侧重艺术专业基础教学,为将来成为该学科的综合性艺术教师,逐步发展为综合型艺术教师奠定基础;专业特长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和爱好,选修一些课程,在某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或比较熟练的技能,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某个方面的工作能力;注重教育实践课程,是培养综合艺术素养人才成长的重要课程,教育实践为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真实环境,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在教育实践中提高专业素质,在教育实践中理解艺术教育、研究艺术教育、逐步形成专业化的艺术教育能力和艺术情境。

2、艺术学科交叉学习

艺术学科交叉是指两门以上不同艺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相互渗透,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过程的证实,形成了更为有效的学科群。学科群的应用过程也就是新学科产生的过程。综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同于通才教育培养模式,也不同于专才教育培养模式,它是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对综合型艺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出现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通过修读第二学历(学位)或辅修跨学科的其他专业等途径,使本科生获得本专业以外的第二(甚至第三)个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能适应跨专业、跨学科工作和研究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

3、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倡导理论艺术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走产学研道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操作能力,不能仅仅几次演出、画展就能解决什么问题,要系统性的实践,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各种实践强的专业操作能独立完成,多参加观摩演出、画展和讲座等。再就是利用专业教育信息化技术,采取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思维开放。选取教材侧重视野开阔,民主科学,采用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全国统编教材、规划教材。这样培养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才能与时俱进。

4、整合资源,逐步形成特色的专业学科群

学科群是若干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或重大的科研项目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科群体。学科群的建设与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科间的综合优势,并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为了克服综合艺素养术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薄弱、办学经验不足等局限,学科建设应注重发展相关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技术渗透为前提,组建跨系、跨学科的学术团队,建设以科研攻关为任务的跨系、跨学科的研究中心,积极引进优秀教育资源、科研资源,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如师资、教学条件等),以此为依托,探索以音乐、舞蹈和美术相结合为背景的学科群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科群的师资队伍与学术团队。

5、建立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了解教学问题、发现教学问题,并提出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措施并跟踪验证,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检查有效保障与监督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手段。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效果、教学信息员收集反馈教学信息等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可以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并且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6、加强高师队伍建设

当前,一些高师院校师资队伍编配和师资薄弱对培养高素养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还存在一些差距,培养高素养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需要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有扎实的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支撑,因此高师院校要建立一种使用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制,使相近学科的教师能更好地交流合作,以共同立题研究、共谋学科发展方式逐步形成学科群,同时重视教师个体业务水平的提升,开展教研活动,实行帮扶政策,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年轻教师,最终建设一支富有教学经验、高素质、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高师艺术队伍。

四、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1、实践对艺术教育的作用

在小学艺术师资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艺术实践环节,对培养艺术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艺术实践是小学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本专业学生获得个体直接经验的源泉,艺术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实际的操作和教学体验,学生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将已有的理论知识得到理解、升华,自觉转化为行为,真正成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综合型和研究型的小学艺术教师。

2、艺术教育实践的内涵

艺术教育实践的内涵包括:教师艺术专业技能练习,艺术教育见习,艺术教育实习,艺术教育研究。

3、实习学校为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实践提供平台

艺术实践离不开学校和相关演出、教育等机构的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是艺术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前提。为此,实习学校帮助艺术学生转化为艺术教师的角度出发,帮助艺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供师德素养,发展对学生的爱心和专业献身精神,以树立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使命感。通过见习和实践,能使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提高艺术学科交叉实践和教学能力,把专业实践和高师所学知识加以融合。

结语

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是时展的需要,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小学教育迫切需要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宽广、综合艺术素质高和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艺术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当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困难,如师资压力、学科整合困难、课程开设可行性等,但相信能克服困难,在实践中摸索,在反思中成长,今天,教育界的同仁们遇上了一个好时代,一个富有挑战又充满机遇的时代,相信高师院校完全有能力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的精英人才和“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去开辟新的教育领域、新的世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求繁荣,努力探索和构建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的培养,完成时代所赋予我们光荣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关文信.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运行模式初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8

[2]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全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8

[3]王瑾.高职教育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6

[4]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5]游洁,刘琼.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6]田建国,周光讯著.大学教育综合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

综合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材料选择 雕塑创作 综合性

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下,新材料不断涌现,雕塑艺术不断提高,惊世之作不断地在大环境下呈现。七年留学经历,我对材料在雕塑中的运用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

一、雕塑中的综合材料

何谓雕塑的综合材料?所谓的综合材料就是利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材料,被一件雕塑作品所运用,体现材料本身的肌理因素、材质因素、构成因素、技术因素等形成的一种新的材料语言与物质属性。

雕塑的综合材料具有以下特性:

(1)具有协调性。雕塑的综合材料各有属性和相互间隔性,通过艺术家对材料的色和质的把握,达到协调统一。

(2)具有情感性。雕塑的综合材料的形式语言是艺术家表达对世界的认知和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是表达特定内涵的中介体。

二、雕塑艺术中的材料运用

世界各国的雕塑艺术都是在单一的雕塑材料及艺术创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雕塑一般运用的材质大多有泥土、石膏、石材、青铜、树脂、玻璃、纤维、不锈钢等材料,传统的以泥塑为基础的铸铜及木雕、石雕等雕塑形式。传统雕塑材料依然可以看到客观的材料,所表现的仅仅是雕塑本身的一个局部和一个片面。西方雕塑材料已由单一走向综合,我国雕塑材料也开始从单一走向综合,单一的雕塑材料日益衰落,雕塑的综合材料逐渐兴起。工业文明的到来,为雕塑在材料的选择上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选择性有了前所未有的多种可能。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特征的各种新颖的材质很自然就被运用到雕塑中。随着科技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材料相配合的技术在现代雕塑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综合材料成为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三、综合材料在雕塑中的运用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新材料不断出现,为雕塑艺术提供了许多新的材料,雕塑的创作活动不再受任何单一风格的支配。综合的雕塑材料日益兴起。在雕塑领域中,新材料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种类日益增多。同时种类繁多的综合材料为雕塑艺术增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使雕塑创作更具灵活性与生动性。

1.综合材料在雕塑的创作中手法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

雕塑中的材料语言作为艺术表现的肌理体态,是一种可以利用机器或者人为的拼接、折叠、转换、演绎的特殊语言形式,不同的材质呈现出极为丰富多彩的肌理效果,材质的刚与柔、细腻与粗糙、厚重与轻柔等比较,其不同的材质特性在作品中相映生辉,不断刺激着人的视觉神经,强烈的肌理视觉效果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不同的材料拥有不同的属性,在使用和制作工艺时展现出它们的特质,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应和心理认知。艺术家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时,最初也许会被它们的肌理、品质吸引而受到启发,并激起对雕塑创作的欲望。

俄罗斯籍雕塑家达尼柳科・波利斯是一位非常注重综合材料语言表现力的民族艺术家。他喜欢选择熟粘土、水泥、清漆、石膏粉同胶水混合堆接形成的抽象雕塑,使这些抽象雕塑作品取得特殊的肌理效果。其徒弟廖莎,平时喜欢收集废金属、树根及形态很奇怪的石头,把这些材料进行焊接、拼贴和胶合,其中废金属有生锈的痕迹有时可以直接使用,有时要用锤子把金属砸扁、烧熔和变形,有时他干脆使用烧焦的木块,最后将形态各异的石头把这些材料进行混合使用,这些材料被重新提取、夸张和重新组合构成的抽象雕塑不仅大大丰富了艺术的语言表现力,还有利地强化了他的独特的艺术观念。

2.综合材料在创作中更具随意性和不可复制性。

艺术家要利用材料与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材料的综合魅力。我毕业创作期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迪马,在他的雕塑创作中广泛地运用和被转换成特质的各种材料,他在不停地尝试着新材料,在表现形体和空间中寻找着具有特色的材质语言,揭示并发现了材料的另一个动人世界。他可以在制作的过程中很娴熟地将坚硬材料制成的形态各异的器皿,可以很随性转换成另一种柔软的视觉效果,亲近而又疏离,时而又将固体的材料瞬间转换成流动的形态,在各种形体间交流穿梭,充满了超现实的幻觉,瞬间形成一种有时光流动的“动感雕塑”。他用特殊的手法将硬质材料堆砌出的列车飞驰的造型,材料显示出了速度感和疏密感。作品很有动感,并被简化到抽象的程度。这作品一反传统的材料处理方式,发挥出了材料的随性。迪马比较有意思的一个雕塑作品是拿有弹性的废旧轮胎堆积成为雅典娜神庙的形状。材料的质感又是那么显眼,能够感受到作品在空间中的巨大的张力。这两件雕塑作品其实是迪马对不同材料实体的直接随意的拼用和衔接,其实是一种材料表现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并且具有鲜明而强烈的视觉形象,从而到达心理领域去体悟和感受纯净的自我情感。这些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艺术家们对材料的敏锐掌握,材质感的运用和创作时瞬间蹦出的灵感,从而发挥出材料的独特魅力。

闻名遐迩的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的不可复制的惊世之作《包裹德国国会大厦》,用超过10万平方米的丙烯面料和1.5万米绳索,包裹了整栋德国柏林国会大厦。单是材料与质感的转化已足够使人脉搏加速。在这个公共空间中巨大的艺术品存在的那段时间里,人们似乎被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建筑物给迷住了,人们从四面八方向他聚集、讨论、拍照、狂欢……被包裹的国会大厦展出时间仅两周,但是吸引游客的人数则多达500万人。

四、综合材料在雕塑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变化,客观与微观、节奏与速度、机器对人的帮助和制约下雕塑自然也按要求表现出多样化。近年来,在中国当代雕塑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使用综合材料,综合材料是现阶段乃至今后长期应用,已被广泛认识和使用。如今,雕塑逐渐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在材料这个领域里,综合材料的艺术语言使用趋向于综合性。综合材料只是雕塑的前提条件,不是雕塑艺术的全部,艺术家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新的比较和探索,这表明艺术走向综合发展的趋势。中国在对西方艺术的不断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把综合材料艺术演变到当代艺术中来,这是必然。

参考文献:

[1]石德全.造型材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3-19.

[2]赵兰涛,刘乐君,刘水淼.综合材料艺术实验[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61-66.

[3]贺万里.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24-28.

[4]谭勋.雕塑综合材料教学[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11-12.

综合艺术范文第6篇

综合装饰集造型、纹饰、色彩、材质、工艺、技法等装饰要素于一体,将各装饰要素有机地组合、巧妙地安排、整体地建构,以形成综合的审美效应和艺术特征。

从综合装饰的特性来看,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其一、创作者必须从整体构思,他的任何创意必须将各装饰要素统一整合为一体才有意义;其二、一件陶瓷艺术品中必须同时运用和组合两种以上不同属性的装饰形式和工艺技巧;其三、作品最后的装饰效果必须是综合效应的统一体,必须能从所使用的每种装饰形式中分离出来,并具独立的意义。

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综合装饰的发展历史悠久。纵观中国陶瓷历史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元代以前的陶瓷装饰常用的是刻划纹或印纹,主要以泥胎上的工艺处理为主。例如早在彩陶文化时期就有在陶衣上用毛笔和颜料彩绘以及用工具在坯胎上刻划、印贴、捏塑等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综合的装饰手法和技巧。从新石器时代起,综合装饰就从未中断过,在整个陶瓷发展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均可寻觅到综合装饰发展的足迹。

综合装饰由于大量运用了坯釉材质的特性以及工艺处理技法,主要是以“做”为主的陶瓷装饰来说,形象塑造更为抽象、内涵更为深沉、形式美感更为突出,具有自然本质的美和人为创造的美。综合装饰的美学特征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创意美、纹饰美、材料美、工艺美、整体美等诸方面。

综合装饰的创意更具有装饰艺术的独创性、装饰艺术的新颖性、装饰艺术的奇妙性、装饰艺术的情趣性。陶艺家往往借助各种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含蓄地、独特地、深刻地抒发和流露自己的人生观、历史观和审美观。

综合装饰材料美就是材料所给予人视觉和触觉的审美心理感受,通过材料的光泽、色彩、肌理、质感等形式要素表现出来。综合装饰一般使用四种类型的材料;土质材料、釉质材料、装饰材料、异质材料。综合装饰材料美总是以自然美和表现美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自然美是指材料本质所固有的天然美,而表现美是指人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组合编排后所展现的美。但大多数情况往往同时具有自然美和表现美,而且总是在对比中求得和谐。因为质地的对比、肌理的对比、色彩的对比、光泽的对比能赋予材料美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有了材料,还要对材料进行精美的加工和技巧的处理,综合装饰中工艺表现手段和方法的技巧性及精巧性,是所谓的“工巧美”。当欣赏一件综合装饰艺术作品时,可以透过作品的技巧表现去深思、去遐想、去探索陶艺家潜在的精神力量和内心世界;也可从陶艺家在表现作品内涵的手段和技巧上,感悟到陶艺家在驾驭材料、因材施艺中的能力和气质,在陶艺家鬼斧神工的技艺、巧夺天工的本领中得到一种美感享受。例如当我们欣赏一件高温颜色釉刻瓷加彩的综合装饰艺术作品时,不仅会被光彩夺目的色釉和美丽的纹饰所吸引,享受到它的釉色美和纹饰美,而且还会被陶艺家用力均匀而有节奏的“刀笔”、精微细心的刻瓷技巧以及所蕴含着的“力度”、“巧劲”所打动。人们在欣赏陶瓷综合装饰艺术作品时,能从表现技巧的工巧美中,获得不同的审美愉悦。诸如精工细作、精巧入微的精巧美;娴熟流利、迅疾如风的速度美;技法奇特、巧夺天工的奇巧美;胸有成竹、落笔有声的深沉美;技法奇特、巧夺天工的奇巧美;胸有成竹、落笔有度的秩序美;技艺复杂、高难精深的精湛美;工技繁多、长工久制的耐力美;技意相谐、恰到好处的适度美;自由无度、熔融含混的朦胧美等。

综合装饰作为一种装饰艺术类型,装饰美是它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它是陶艺家在装饰意识和装饰观念的指导下,将装饰的诸因素协调融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有别于写真性绘画,纯客观性艺术的装饰效果和装饰作用,给人以主观性、程式化、秩序化的装饰美感。综合装饰的装饰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在装饰性构图中重写实的,也有重写意的,也有两者兼容的。如果从“装饰性”艺术形式来看,综合装饰的装饰美可以从装饰性的形象美、装饰性的构图美、装饰性的色彩美、装饰性的意识美和装饰性的效果美等多方面综合地表现出来。

综合装饰将各构成要素,诸如创意美、形体美、纹饰美、色彩美、肌理美、材质美、工艺美、技巧美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统一、整体的审美特征。它最忌讳各构成要素的分离对抗和个体突出,因此,综合装饰比其他装饰类型更注重整体性。凡是一件完美的综合装饰艺术作品,都能将各构成要素和各要素的审美特征合理地、有序地、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以整体美作用于人的审美心理。

传统中国陶瓷创作方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陶瓷花鸟画创作来讲,就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体察花、翎毛、草虫的形状结构和神态,以求得造化之理,从观察中产生艺术创作的激情和构思,并通过陶瓷花鸟这一特定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和抒发自我情感与意念,就是心源的有感之情。在这种大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中,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化的境界。这使得陶瓷花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不尽画外之意。要到达这种艺术境界的高度,就必须加强基础训练,要结合一些必要的写生、速写和默写,以积累素材,为创作提供丰富的灵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勤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女艺术家。

笔者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和课外实践对花鸟有着独特的见解,并在创作中以独特的综合装饰表现手法,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如作品《如梦令》用浅浮雕的手法在坯瓶上雕刻出仙鹤、荷花,烧制成形后加以彩绘。不注重客观的描摹,而重情意的抒发,画面清幽、静穆。在设色方面,大胆地打破传统的色彩搭配,让视觉效果更加柔和和舒适,细腻的画面描绘,更凸显了荷花的高洁与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与风格跃然瓷上。

艺术在不断的摸索和追求中,需要创新和发展。拘泥于传统只会形成跟风,难以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通过多年的创作和实践,潜心绘画,作品构景,取意、造景、施艺都能独出心裁。传统与现代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相对而存,任何一门艺术形式在其未完全展露其形式之前都不会终结,时代的更替、思想的变迁。只是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土壤和水分,当充满奇思妙想的现代思维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相互碰撞,更能擦出令人期待的光芒。我想今天的中国很需要一批像这样的艺术革新者,很需要一批具有突破精神的实干家,在中西互溶古为今用的探索中,开启民族艺术的现代之路,使传统的陶瓷艺术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开出更为艳丽的花朵,历史的车轮需要我们这批陶瓷人去努力付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进一步地延伸和发展。

叶 慧 江西上饶铅山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在大学期间学习陶瓷艺术设计,对现代民间青花、综合装饰以及现代陶艺等方面进行探求。

综合艺术范文第7篇

自艺术诞生时,艺术的材料媒介便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不管处于何种环境,在何种发展过程中,艺术创作与表现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有何种限制,人类总能凭着自己的智慧找到恰当的艺术创作材料。通过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祈愿和理想。当代中国的艺术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面对西方艺术的强大冲击,致使艺术发展格局必然更新。比如说材料的发展,人民对审美质量的提高和各民族的交往,都给我们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多的启示。而综合材料的运用,则能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好的平台、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更有利于我们艺术创作者内心情感世界的表达

关键词:综合材料 艺术创作 形式语言

1、综合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渊源

综合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始于20世纪初,随着20世纪艺术发展的进程,它渐渐成为现代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表现手法,可是要追溯它的渊源,我们得从原始社会谈起。原始社会人类的艺术创作及其材料就有共通之处。比如说原始陶器、洞窟壁画和大地艺术等,都是世界各地区原始艺术共通的形态。从原始人类开始用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勾勒野牛的形状起,到近现代艺术家开始购买工业材料进行绘画,材料作为艺术创作语言的载体,随着艺术创作表现形式的变革,而发生一次又一次变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其在历史长河中的自我沉淀,也离不开各个时期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的改革和创新。艺术创作材料和工具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伴随着艺术思想的变革和技法的更新而发生的。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尝试用素描材料和色粉笔结合,使绘画技法通过综合材料的运用获得丰富的表现效果。在20世纪初,立体派画家波拉克和毕加索将现成的材料引入绘画创作中,油漆工人出身的波拉克将真的漆工用的木头纹理放入画面中,试图打破传统绘画中的那些“虚假的真实”即在二维平面上描绘三维的传统透视作画技法。他们还将木屑报纸甚至香烟都粘贴在画面上,他们这一时期的创作被称为综合和拼贴的立体派。波拉克和毕加索将综合材料引入艺术创作的初衷是为了表达对传统绘画“虚假的空间”的背叛。当他们在立体派绘画中越走越远,感觉没有办法时,索性将字母、数字,直到现成的物品都直接拼贴到画布上,而形成所谓的“综合材料绘画”,这可以看作是绘画中综合材料运用的开端。在他们之后一些现实主义画家也纷纷开始不同程度的运用综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而在他们作品中运用多样的材料和多变的技法,表现出充满幻觉的艺术境界,这也充分显示了他们对材料运用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体验。

而在中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风格、样式、材料等各方面的独特性。中国古代绘画样式,材料的丰富性,也是为世界艺术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在远古及其此后,我国历代都有各种材料媒介的杰出艺术创造。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纸、砚等绘画材料是有严格规定而是一成不变的。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很多化解觉得这种严格规定的传统材料制约了他们的创作。在艺术创作中被束缚了手脚,于是就有了画家出于融合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目的而进行反对中国传统绘画材料进行改革的实验。比如林风眠先生将水粉颜料掺入墨中,使中国画面目一新,呈现出一种色彩鲜艳,丰富厚重的画面效果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艺术界中的国际交流日趋活跃,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信息的迅捷传播以及在现代艺术精神的感召下,更是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尝试使用 多种综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

2、以综合材料为基础展开的自我艺术创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我们想做某件事时工具是很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能被我们利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多,但如何运用综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让材料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我觉得我们考验从以下做起。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依据材料不同的特性来对其进行分类和总结,然后,依据自己创作表现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利用。如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纸,安全性好,能很好地被我们加工利用,效果又好。生活中常见的泥,各种彩泥和单色粘土等,出了这些还有布、竹、木、草、叶、各种果实、线、塑料泡沫等材料。现实生活中各有有形废弃物比如(玻璃、陶瓷、塑料、金属等材料)。各种现代包装盒等等,总而言之,只要是适合我们艺术创作的材料,有适合于我们内心情感表达需要的材料,我们都可以对其进行加工利用,最后更容易融入到我们的画面当中。

3、综合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材料是艺术创作根本所在,而把材料综合运用手法归结为技术问题是非常浅薄的,因此综合材料在我们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不仅仅要包含表达方式的超越,艺术观念的突破和视觉习惯的变革,材料的开发和综合材料在艺术创作中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综合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可塑性和随机性因素,带给艺术语言无穷的魅力,以及他在表达审美主题复杂,微妙的感觉方面时所具有的丰富潜能。富有创作力的我们不满足已拥有的或已掌握的材料,我们了于寻求发现未知的新表现空间和乐于在材料的运用上进行反复的选择,实验和提炼。艺术就是不断的革新和超越自我的过程,但我们不能为了材料而材料,应该是为了艺术而材料,材料只是我们使用的工具而已。最后,我们在选择,运用材料的时候得表现出材料背后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胡伟.绘画材料的表现艺术[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4-1

综合艺术范文第8篇

鉴赏能力是一种经过培训而得到的欣赏艺术作品和自然景物的能力,是对一种复杂的视觉或听觉构图以及它们的深奥的意义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同与艺术创作和表演技能,这是一种审美鉴赏的技能和能力,是一种认识性的能力,是一种通过训练而得到的操作性能力,它与不经意的习惯不同,技能是一种通过培训而获得的智能,最终目的却是要帮助学生获得一种默契的知识和无法说清的诀窍,在各门类艺术的欣赏中,作为一种认知性的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不同艺术样式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规律,进而运用这些知识和规律去欣赏具体的艺术作品。

艺术欣赏:主要是从绘画、雕塑、书法、舞蹈、音乐、戏剧、影视等艺术样式的艺术特性、基本表现手段和名作赏析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系统性、艺术性讲解。艺术的综合主要是从艺术特性、表现手段和名作赏析三个方面进行讲解。不同艺术样式的艺术特性和表现手段。抓住重点、核心,切入关键知识,避免面面俱到的介绍,把具体艺术体裁、历史形态、流派以及象征、变形、夸张等手法放在个部分讲解。

一、在艺术特性上,侧重不同艺术样式在情感意蕴表现、艺术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基本规律,从时间与空间、立体与平面、动态与静态、造型与非造型、具象与抽象、视觉与听觉、实用与审美、单一与综合诸方面进行论述。可分为:1、造型的视觉静态艺术(绘画、雕塑、书法)2、非造型的听觉动态艺术(音乐)3、造型与非造型、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视觉视听综合艺术(舞蹈、戏剧、影视)。

二、在表现手段上,着重讲解不同艺术样式的形式因

其构成的艺术表现性,说明多种艺术手段及其塑造形象、表现情感的功能特性。既强调不同形式因素的基本形式美的要求,又说明不同形式因素与特定情感意味的审美对应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对不同色彩、线条、形体、旋律、节奏、音色等的形式感。注意有层次性、条理性地讲清楚某种艺术手段的多种表现功能。

三、在名作赏析上,侧重艺术性的欣赏,避免过多的讲

述生平事迹,历史背景,艺术主题的说明和故事情节等的描述要简明扼要。着重讲解赏析不同艺术样式的作品如何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欣赏时按手段形式、表现特色进行有层次的讲解,主要目的是通过作品的赏析进一步掌握特定艺术的表现规律。在作品中将艺术的普遍手法(象征、夸张、变形、抽象等)考虑进去,并注意选择不同时代、流派、风格、体裁的名作进行赏析,强调艺术作品的审美理想的联系。

艺术是人类审美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在艺术理论础上的艺术欣赏主要可以冲两个方面把握:

(一)、情感意蕴的领悟

艺术的情感意蕴是丰富微妙的,既有具体性的情感态度,又有抽象的情感意味。具体性的情感态度是对具体社会、时代、情景、事件、人物的爱与憎、赞扬与批判的道德性、伦理性的情感评价。它主要体现在具象征性、叙事性的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当中。抽象的情感意味主要是情感力度和概括性的审美情调。它主要体现在音乐、舞蹈、书法、抽象绘画、抽象雕塑等艺术样式中。前者相对明确清晰,后者模糊朦胧。

在艺术表现中,苏珊.朗格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性的形式,就是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一是具体明确的情感(喜、怒、哀、乐、爱怨、希望、嫉妒等),既具体情感。一是抽象、模糊、无名的情感。既抽象情感。

当我们面对几何装饰、建筑、音乐作品时,并不感到有象人一样的叹息,等具体情感,但当把这些看成好象是一些符号,通过它交流心理状态,再同旋律、节奏等结合在一起,这便是抽象的移情。从不同表现情感内容的角度,可以将艺术分为具体情感艺术和抽象情感艺术。前者包括具象绘画、具象雕塑、书法、音乐、表现性舞蹈等。可以通过具体事物、场景的描绘,表现明确的具体审美情感。后者则以色彩、线条、形状、等传达宽泛、朦胧的抽象审美情感。直接表达情感力度,正是音乐、书法等抽象情感的特长。文学在表达情感是只能是说明和描绘,而音乐却能同时表达感情的内容,又能表达感情的强度。

(二)、艺术形式的体味

1.对艺术形象的把握

艺术是审美情感的形象性表现。从题材看,有与主题直接联系的题材,如浪漫主义美术中的海难、战争题材,现实主义中的农村、劳动者题材。有与主题无直接关系的题材,如印象主义绘画中的草垛、教堂、、立体主义美术中的房屋、树木、人体等。

从对形象的理解看,有具体形象,如具体的人物、风景山水、花鸟、静物等。有变形形象——“不象”之象,如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人的绘画、中国写意画等。有抽象形象——“无象”只象,由纯粹的点、线、面构成,如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马列维奇的抽象绘画等。在非造型性艺术(音乐)的听觉想象形象中,有自然生态的模拟形象,视觉形态的联想形象和心理情态的抽象形象等。

不同艺术样式在艺术形象塑造方面有自己的特性和规律。在造型艺术中,绘画的形象更具体丰富,雕塑单纯简单,书法是塑造字形的抽象形象。音乐的听觉形象是联想性、抽象性的。舞蹈以人体自身构成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直接性、强烈性。戏剧在集中的矛盾冲突中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影视是自由调度的镜头来表现各种形象更直接细微。

艺术家为了表现个性化、时代性的情感,而选择恰当的题材,来塑造最具表现力的形象。新古典主义美术崇尚永恒理想的古典美,以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传说和端庄静穆的人物形象为主要题材;而浪漫主义展现放纵的激情,表现海滩、战争、厮杀场面。

在艺术作品中,许多形象塑造是理想化、夸张化、变形化、抽象化。比如梁楷的《泼墨仙人》以夸张变形的造型、奔放的笔势和酣畅淋漓的泼墨刻画一个充满醉意的仙人形象。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中的大卫形象雕塑成一个体格雄健、体现着理想化的男性美的青年巨人。只是用了夸张手法,其大卫只是个牧羊少年。另外,同是女性人体,提香的丰肥亮丽,布歇的娇艳透明,鲁本斯的浑圆健硕,还有安格尔的《大宫女》通过对宫女肌体的变形描绘,表现出舒展流畅、婉转起伏的形式美意味。还有浪漫主义形象塑造更是强调理想化的夸张、变形、虚构,如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等。《国王与王后》是亨利.摩尔的代表作,富有现代意味的,以夸张、变形的造型塑造坐在大自然中的两个人,躯体拉长,结构简练,眼睛被镂空成一个洞,称“摩尔洞”,远看自然而神秘的童话般的灵性感。

2.在表现手段的感受上

不同的艺术样式有其独特的形式因素、表现手段:如绘画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笔触、肌理;雕塑的形体、质感、起伏、明暗、材质、环境;书法的笔画、结字、章法、墨色;音乐的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和声、音色、调式、调性、曲式;舞蹈姿势、动作、表情、构图、节奏;戏剧的动作、台词、结构、音响、造型因素;影视的画面构图、镜头、蒙太奇、光影、色彩、声音等。

从绘画、雕塑构图来看,可分:三角形、S形、之字形、V形、方形等。例如《掷铁饼者》S形,具有旋转起伏的旋律感。《自由引导人民》三角形,具有稳固坚实之感。舞蹈》卡尔波的作品,将女青年环形的手臂连接与男青年V形手臂伸展结合,既有环绕的律动,又有升腾展放的姿态。水平线构图开阔、平稳;垂直线构图肃穆庄重又有升腾之感;曲线、弧线构图波动舒缓;斜线构图动荡冲击.崇尚和谐静穆的古典主义的绘画大多是水平、垂直线和金字塔形的构图。在突出运动感的巴洛克绘画中,是大斜线、对角线为主的构成线,且给人以有冲出画面的势态。优美秀丽的洛可可美术看重舒缓畅达的曲线弧线。张扬激情的浪漫主义绘画则是对立冲突的斜三角、交错的纵横线为主。

在音乐形式中,音调的连续上行的旋律,给人以激昂、乐观、冲击力;连续下行则是悲观、忧伤、肃穆。比如进行曲多是上行的,例如: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聂耳的《毕业歌》以级进的上行旋律表现热血沸腾的豪迈激情。二拍、三拍、四拍不同的节拍体现或明快或柔和或宽广稳健的情调。就象大调的明快、欢乐气氛,小调的暗淡委婉深沉情绪。复调手段可同时描绘不同的音乐形象,能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同一形象的不同侧面和多样情感。冼星海的《怒吼吧,黄河》以其层层迭起的复调来描绘波涛汹涌的黄河景象,表现出激奋的气氛。在音色上,我国的竹笛清脆,二胡温和(例<<二泉映月>>),萧的淳厚而雅,琵琶明亮清新(例<<高山流水>>);西洋乐器中,双簧管纯净,单簧管的开阔,长笛的流畅清润,大管的浑厚沉郁,小号嘹亮高昂,长号圆润辉煌,大号高贵雄伟。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用甜美的小提琴音色和实的大提琴音色来分别表现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形象。比才的〈〈卡门序曲〉〉中各种的乐器,不同的演奏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它同不同的绘画材料一样,表现的手法不同则效果不同。虚实轻重缓急各不想同。

在舞蹈动作中,双手双臂的交叉是封闭的手势,举手叉腰摆动等是具有自信、喜悦、兴奋情感的意味。在舞蹈构图中,斜线呈有力的推进之势,具有开放性奔腾性的感情,径直向前的竖线,具有强力的动势,有急迫感和压力感,例如:05年春节晚会的舞蹈《千手观音》中构图时有直线时有斜线,时缓时急,充分表达作品思想感情及内涵。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有一场景是娘子军战士和群众一起排成的队伍,向观众径直走来,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在综合艺术的戏剧和影视,具有更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力。戏剧以演员的动作,形体、言语、动作等为手段,有充分利用道具、布景、灯光、色彩、音乐、音响等进行多角度的艺术刻画。例如:〈〈中国式离婚〉〉连续剧,在陈道明和蒋雯丽的表演下,使作品充分反映了中国当代婚姻现状,既三种婚姻状况(心的背叛、身的背叛、身心的背叛),通过三个不同家庭的婚姻,来反映现实。在娱乐的同时也很深刻地给现代婚姻状况一个警示。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中的色彩用的非常好(绿黄白蓝)等,加之章子怡的舞蹈表演,再通过开阔的场景和技术摄影,使剧本很有艺术欣赏价值。

色彩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影视中都存在。同样的形式因素在不同艺术家手中有不同的艺术处理,具有了不同的情感表现意义。古典主义绘画、安格尔绘画的白色体现是朴素、淡雅、圣洁;蒙克的白色则弥漫着恐怖、悲哀、死亡。

形式因素的表现性具有鲜明的时代审美风貌。从色彩上看,古希腊单纯静穆的素色无色;中世纪张扬神性光辉的色彩斑斓;文艺复兴色彩写实和谐;巴洛克的运动感的色相明度对比;洛可可的在银白之上的透明鲜丽;新古典主义以素描为主的中间色、调和色;浪漫主义的激情强烈与纷杂;现实主义以描绘劳动人民为主的沉实凝重;印象主义的瞬间的光色明亮跳跃;野兽派表现的装饰情趣的纯粹鲜明;表现主义充满悲情的浓郁狂乱等等,不同时代,不同艺术流派的绘画有多样化的追求。坚持教育创新,坚持创新教育,坚持艺术创新,愿教育充满希望,愿艺术充满生机,愿国家充满希望,未来充满希望!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教师所努力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目前可以用“问题解决法”即是教师为学生装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思路,或是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在高中艺术欣赏课中,欣赏《蒙娜丽莎》达•芬奇作品和齐白石的《虾》,在教会学生如何欣赏基础上,你又怎样表现它?怎样表现作品内涵,方式方法灵活多变,主要能反映积极向上,生机活力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学生表达方式不一:有画出来的、剪贴的、写诗的、写心得体会的、还有直接说出来的,或是表演形式表达出来的,充分利用自己特长来发挥。另外,还可以用“评论性思维的培养”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大家提出看法,相互间进行不断评论。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直接目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校学到的东西,必需与实践结合,才能变得活起来,才有生机,只有经过实践,知识才能变得更丰满,更深刻。也就是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在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上,可以采用一个主题绘画作品,一场特色演唱会,一套优美摄影作品,出版报,设计班徽班歌,和主题班会等,都可以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为等方面能力最好的机会。那些贴近生活,重在实践行动的作业,对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最有效果的。

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是他们终身受益无穷的财富。例如:艺术课上的制作,剪纸,贴画,泥塑,对印画,歌唱中的跑调现象等。让学生大胆去设想,敢于创新,敢于动手动口,鼓励参与,树立信心的勇气,确信那独一无二的作品是自己的佳作,允许失败,敢于面对挫折,勇敢地再去尝试,这对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起到了锻炼。

另外,兴趣是学习首要,实践是掌握知识的关键,交流是激发人的思维和创造的源泉。这三点不可分割。将快乐引人课堂,用心去交流,用愉快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切实为学生搭建合作实践舞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各种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的新型课程实验,将大大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例如:把艺术课(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等)综合上,让艺术融为一体,使美术课中输入音乐作品,让音乐与绘画结合起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手、脑、口、四肢等多种感官利用,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高艺术效果,从中更好的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因为艺术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联系的。它比以往传统的授课形式——单纯的美术课或音乐课更有趣,学生感兴趣,有生机活力,还可参照学生多数建议,自编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采用些室外上课,游戏,并把流行音乐现代服饰引入课堂等。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形式灵活多样,充分体现艺术的创造性,更好地把握机会,有利于提高培养学生“艺术感”的都可行。以至于历史地理的综合,双语教程综合等,都是我们教学所要改革实践的课题。

总之,不同的艺术样式的艺术特性,在不同的作品赏析中突出艺术性、审美性,着重赏析不同的艺术样式的代表作品如何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集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注重在系统讲解、相互比较中具体恰当地把握各艺术样式的欣赏规律,抓住重点、核心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使学生扥到艺术方面的全面提高,更加有利与提高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艺术素养及欣赏水平,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满足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需求;同时对提高和完善国民素质起到促进作用。

综合艺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艺术综合课 后现代教育 生态式艺术教育 分科教学

引言

教育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系统。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其本质也是教育的竞争。在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浪潮的影响下,我国2001基础课改纲要明确提出实施艺术综合课,学校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师资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开设艺术综合课,还是音乐、美术分科课程。艺术综合课是根据时展、教育主流,学生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催生出来的结果,较之传统的艺术分科型课程来说,艺术综合课更符合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以及培养具有健全、完整人格学生的需要,然而它的出现却遭到艺术教育改革中前所未有的争议。

艺术综合课为何是符合潮流发展的?它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的艺术综合课的实施困难的原因在哪里?我们应怎样面对艺术综合课?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呼唤艺术综合课

1.时展的需要

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一股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文化思潮。在此思想影响下的教育出现了后现代教育。较于现代主义教育强调各个学科的分离来说,后现代主义教育主张各个不同学科的融合,以及知、情、意的融合。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多次组织专门的会议,探讨学科的综合问题,课程的综合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课题。

而对于艺术教育来说,现代主义的艺术教育其学科大多呈分离状,忽视了学科本身的综合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的关系。后现代教育观下的艺术教育不仅重视艺术各学科之间的综合,还十分强调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艺术课程开始呈现多样化,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艺术学科课程,它是指制定融各艺术门类为一体的艺术教育总目标,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各门类依然相对独立。实施这种课程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是在艺术教育的总目标下,分为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门类,根据每一个艺术门类的特征制定内容标准,而每一门类内容标准的最后一条标准是:建立这一门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第二种类型的是分科课程,是指在强调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在部分单元加入一门或数门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综合性教育,比如日本、英国。第三种类型是综合性艺术课程,是指综合数门艺术科学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德国小学把音乐、学术两科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韩国小学低年级把音乐、美术、体育三科综合作为快乐课,中国台湾地区正在推行的“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中国香港正在按照学习领域实施的艺术综合课,等等。

艺术课程的综合化是世界艺术教育的发展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滕守尧先生也提出了“生态式艺术教育”,并且成为了中国实施艺术综合课的理论依据之一。生态式艺术教育重视艺术通感的能力,比如在欣赏中国古典舞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中国书法线条流动的美感;重视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比如用黄金分割点的原理去欣赏美术作品。这些都是艺术综合课所体现的原则。

2.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艺术发展长期以来一直走的是综合的道路,书画本是一体,诗词与音乐也不分家,乐舞、说唱、戏曲都是综合的艺术形式,在民族艺术发展中,音乐和舞蹈又是共存的。

而西方在艺术发展之初也不谋而合走综合的道路。由古希腊的酒神颂歌发展而来的悲剧就是一种戏剧、诗歌、音乐和舞蹈合而为一的综合艺术形式,以及发展后来形成的歌剧、舞剧都是综合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发展艺术从最初的综合分化、细化形成不同的分立的艺术门类,如:音乐、美术、建筑、舞蹈、文学,等等。这些学科的细化、精化经过长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为世界文化增添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与此同时,不同的门类互相融合又产生了新的综合艺术形式,比如电视艺术、电影艺术,等等。

因此后现代的影响下,艺术也越来越回归综合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始广博的接纳各种艺术形式,“横向可包容本土与国外、高雅与通俗;纵向可拼接、挪用传统与现代、古典与当代的一切艺术,展示了及宽容的艺术观念”①,艺术开始了新一轮的综合,因此,艺术教育也要迎合、适应艺术的发展,由传统的分科走向综合。

3.综合艺术的心理学基础

艺术是一种融合了各种感知觉体验的形式。这也是我们能够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各种体验的基础。“根据感知觉为依据可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视听艺术(舞蹈、戏剧、电影等)和想象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②,因此,在艺术综合课中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能够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感知觉,而视听结合的方式是艺术教育较为有效和合理的方式。因此感知觉的综合性是艺术综合教学得以实现的基础。

感知觉为我们的体验提供了基础,那么在体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统觉和通感,这两点是我们提倡艺术综合课的最为重要的心理依据。举个例子来说统觉就是你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体觉等都参与感知大海得到的综合感知。统觉是不同感知的融合,而不是机械的感知觉相加。比如我们在听宗教音乐《主啊怜悯我吧》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视觉上的补偿,这时通过音乐带给我们的体验我们可以想到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可以想到宗教美术作品《鲁昂大教堂》。而通感简单说就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比如:听到大三和弦,我们的感觉是饱满、明亮的,而小三和弦给我们的感觉暗淡、柔和的;看到杂乱无章的粗犷线条给我们紧张感,而有序柔和的线条给我们舒适感。而通感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广泛存在,中国书法是一种无声的音乐,具有鲜明的节奏与韵律,书法也是一种舞蹈,千姿百态,行云流水,其线条和形状犹如舞蹈流动的点、线。

也正是以上心理现象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艺术综合课得以有效地实施。

4.艺术综合课的优势分析

综合课的提出是针对于以前的传统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强调学科领域内部的分化和独立,忽视了他们之间的横向知识联系,把本来紧密相连的学科知识分化的越来越细,越来越细,这样的课程不利于学生对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严重背离了学校教育的初衷和目的。因此,为了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使之趋于平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艺术综合课应运而生。艺术综合课是一种将各种艺术门类中的具有内在关联的(如通感、通失、情感、价值、功能等)课程内容及其相关的非艺术学科课程内容统一整合在一起的课程模式。与传统的课相比,对综合课的优势主要是软化了各个艺术学科之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整体认知能力,并且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简单说就是艺术综合课更易与学生的世界发生联系,各种艺术形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一个简单的广告也包含了美术、音乐、电视等众多的艺术形式,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也是包含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蕴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形式的。其次,艺术综合课较之重视技能的分科课程来说,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的获得。并且视觉、听觉等多种感知觉更加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象和艺术感悟。

艺术综合课不仅仅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的,并且有诸多的优势,在课改的历程中,综合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从最初被人质疑到逐渐接纳重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1999年新课改实施,艺术综合课已经被正式的作为课程理念写入艺术课标中,至今也有十多年的时间,为何这样的综合形式艺术课仅仅只在个别大城市的个别学校中实施却没有遍地开花呢?

二、艺术综合课实施困难的原因分析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思想(流派)、课程政策(行政)、课程组织(结构)、课程实施(包括教师培训及课程观念的更新)的全方位的改革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尤其对于新生事物来说,改革就愈显得困难多多,阻力重重了。对于艺术综合课来说,也亦如此。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艺术综合课难以实施的原因。

1.对“综合”二字理解的差别

艺术综合课是在后现代课程理论下形成的,其综合的含义是构建整体联系的课程,按照内在逻辑关系有机结合的课程形式。然而一说到艺术综合课,很多人会很自然而然地想到音乐+美术、音乐+舞蹈就等于艺术综合课,这样的“综合课”实施起来,就是各个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的、机械叠加起来的课程,与之前的分科课程来说不够系统化,与真正的艺术综合课相比,又缺少内在联系。而事实上,艺术综合课并非并列的关系,而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图),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基于艺术学科之间的通感的。在正确理解了综合的含义下,我们如何综合?既然我们说综合是寻求内在关联的,那么这种关联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的,比如:从审美的角度出发,选取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反应悲剧美的作品综合在一起,以悲剧美为线索进行整合;从艺术与情感的角度出发,将反应同一情感的艺术作品结合一起;可以根据艺术风格、流派的不同分类组合,阐述不同艺术形式中反应的现代主义;可以根据艺术发展的时间的顺序,讲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不同艺术的风格特点;根据民族的划分,欣赏某一民族的歌舞艺术;当然艺术还可以广泛的和生活、科学等相结合形成更多的课题。这样的课题虽然包含了不同的艺术学科,却不是机械地将没有关联的知识强行整合到一起的。这样的综合才是有效的综合,有效的综合是一个新的整体,这个新的整体各部分虽然没有整体的特性,它们之间却具有内在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是任何形式任何介质。

此外,我们强调的综合是一种更好地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有很多老师为了综合课而综合,强行将一些没有联系的知识拉到一起,这就失去了我们综合课本身的目的和艺术教育的价值。

艺术综合课是一种在分科的基础之上,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建构课程形式,艺术课程不仅仅是对单门艺术的感受的机械叠加,而是形成更大的“审美统觉”,综合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一种智慧的综合。因此,在综合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两点,一是是否有效综合,二是综合是一种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可以说正确的理解综合是艺术综合课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

2.传统分科教学形式的根深蒂固

艺术综合课的实施离不开支持,没有支持任何好的想法和政策都无法顺利推行。对于综合课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来说,其直接的阻力就是传统分科教学的思想根深蒂固。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1999年新课改之前,艺术课程一直都是分科形式进行的,分科教学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老师来说也便于实行,纵观我国艺术课程的历史演变过程,音乐课、美术课始终是各扫门前雪,没有过交集,加上分科式的课程也有自身的优点,这些年也不断地朝着更为完善的方向发展,因此无论是从学校的角度还是教师的角度来说,分科的教学形式都是深入人心的。面对突然出来的艺术综合课人们难免抱着怀疑、审视的态度,而这个质疑就包括我们上述提到的对综合理解上的偏差。

因此在时代要发展、教育要进步的情况下,固守旧事物(分科艺术课程)的发展对于新事物(艺术综合课)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阻力。基于人们对综合的理解不同,加上长期以来分科教学的根深蒂固,都使得教育工作者面对艺术综合课望而却步。而这仅仅是微观层面致使艺术综合课实施困难的原因。从宏观的角度看,艺术综合课实施困难的原因还有以下两点。

3.多元文化下教学内容的选择

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实施多元文化课程是必然的选择。教学内容是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要素,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判断,影响着课程的建构与发展。对于一门综合课来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为重要。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今、中、外、经典、流行,这么丰富的资源,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选择什么知识是课程知识观的关键,同时也是艺术综合课实施的难点之一。

艺术本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在学好本土文化的情况下,吸取好的外来文化,如何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选择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成为了艺术综合课令人头痛的原因。因此,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我们的艺术综合课应该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况下选择有意义的知识进行组织,并且在学生喜爱艺术综合课的基础之上逐步引领学生学习有价值的内容。

在时间和地域上,我们应该从现代的、身边的一些流行的艺术形式学起,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知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相符合的,他们并不陌生而且熟悉甚至是喜爱。由此过渡到古代的、国外的一些经典的艺术,在有了兴趣和一定的艺术反面的基础之后,在推行这些内容来说,相对比较容易,学生也不会过度的排斥。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把握住本土文化为主体的、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的重要原则。

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于艺术综合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吸收进来,另一方面,在众多文化中保持和发扬本土文化也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4.师资条件不成熟

教师是艺术综合课实施的关键人物,艺术综合课再好,没有适合的教师去实施都是纸上谈兵。艺术综合课一门高度综合了各种艺术形式,甚至是跨领域学科知识的一门课程,因此能够胜任这门课的老师要至少精通一门艺术并且掌握其他两到三种艺术类学科的基础,并且还能够善于从学科之间发现有效的联系,并且加以组织整合,甚至还要了解各种知识比如人类学、文化学等,因此对于老师的要求是极高的。然而现实的确是残酷的,在一次调查中有的结论是“音乐教师能教美术课的不超过音乐教师总人数的2%;能教舞蹈课的不超过音乐教师总人数的8%”,能教戏剧课的几乎是零④,面对这样的现状,艺术综合课的确面临着很大的质疑。而且在现在的师范院校中,大都设有音乐专业、舞蹈专业、美术专业等艺术类专业,但是很少有某一个专业兼学其他的艺术学科,在这样的现状中,艺术综合课的道路的确难走。

但是事实也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悲观,作为正在发展中的艺术综合课,我们的教学形式也在创造探索和进步中,教学模式不是死的,教育工作者绝不可以拘泥于模式,一个真正了解了艺术综合课内涵的老师是可以根据情况打造出适合自己能力的综合课。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我们提到了分科式的综合课就是解决师资力量的一种方法,分科式综合课是指“在教学中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中的某一门作为学科主题的主要教学内容达到综合艺术教学,其学科目标的设定,主要以‘切入’的艺术学科为主”⑤。比如,以音乐课为主,在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中,适当融合音乐、美术、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这样形式的综合课不仅保持了学科特点,同时还有利于艺术综合课由点及面的展开,并且也考虑到了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是解决艺术综合课师资条件不成熟的有效办法。

综合课的问世使得艺术教育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同时,作为新生事物它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和质疑。艺术综合课是在根据世界教育改革背景下,以及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下提出的新的构想,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尽管艺术综合课自从诞生以来,一直在“冷板凳”上孤独的发展,它的实施范围并不广泛,但是它也带着自身的优势迎接挑战。艺术综合课是顺应教育的发展,是迎合了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抱着正确的态度对待新生事物。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教育才能突破自身领域的局限性,走出传统模式的禁锢,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实现更大的价值。

注释:

①滕守尧.理解与实践高中艺术新课程――与高中艺术教师的对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7.

②彭文民.艺术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90.

③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225.

④宋森.对艺术综合课的几点质疑.中国音乐教育,5:42.

⑤牛晓牧.生态式艺术教育案例与解析.南京出版社,2008.3:10.

参考文献:

[1]滕守尧.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牛晓牧.生态式艺术教育案例与解析[M].南京出版社,2008.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标教师研修手册艺术课程标准研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4]滕守尧.理解与实践高中艺术新课程―与高中艺术教师的对话[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5]胡志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6]芦苇.综合性艺术课程及其教育价值的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4.5.

[7]苏涵琼.关于艺术课程“综合”内涵的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5.3.

综合艺术范文第10篇

民族艺术是指某一民族为了表达美而进行的行为或创作的事物,其形式是非常多样化的,包括绘画、雕塑、皮影、音乐、陶瓷、舞蹈、服饰等,具有意味性、时代性、民族性。从文化意义上来说,民族艺术能够体现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反映现实生活、民族风格和气派。文中所说的民族艺术是指能够与现代综合材料相结合的有形事物,如绘画、雕塑等。民族艺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批判地继承、改造旧的艺术形式,用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品。

二、现代综合材料的工艺表现

1.当代综合材料的材料属性及工艺

(1)金属材料的运用金属材料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种,常见的钢、铁等属于黑色金属,而铜、铝等则属于有色金属。金属材料的质地刚硬、表面光滑,有一定的光泽感和反射力,给人以冰冷的感觉。其具有耐磨、耐高温、韧度强等性能,艺术创作者能够根据金属材料较强的变形能力设计出形状各异的艺术品,或制造不同的肌理影响金属材料的反光效果,形成个性化的视觉效果。现代冶炼技术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提升,焊接、锻造、铸造等金属材料加工技术,也创造性地应用到了艺术品的创作中。同时,在宣扬环保的今天,更加提倡把废旧的金属材料“变废为宝”,创作成有价值的工艺品。以金属为材料还有一大优势:金属材料具有抗氧化、耐腐蚀的特点,制成的艺术品能够保藏较长的时间。

(2)软材料的运用所谓软材料就是指质地柔软的材料,包括天然与人造两种,天然的软材料包括羽毛、棉、麻、毛发等,散发出一种天然之美,在艺术作品中能够流露出真实淳朴的感觉。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新材料应运而生,其丰富多样性使软材料呈现出新异的效果,也使软材料艺术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软材料的特殊质地能够实现金属材料所不能做到的编织效果,通过编、织、盘、捻、连等方式,其编织方式会产生独特的编织肌理,如精细、平整、粗犷、立体,形成了软材料特有的魅力。另外,软材料在触觉上也不同于金属材料,柔软、天然的触感回归了原始之美。

(3)有机高分子材料的运用有机高分子材料是现代综合材料的代表,是一种新型的化学材料,包括树脂、有机玻璃、合成橡胶、塑料、合成纤维等。合成硅胶可以用来翻制模具。树脂和有机玻璃都具有透明性强、坚硬、光滑、抗腐蚀的特点,在一定的温度下,艺术创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将其进行变形处理。2.在艺术品中对现成品材料的利用现代综合材料还包括现成品材料,也是对环保思想的发扬。现成品材料包括刀、叉、盘等日常生活用品,螺丝、螺帽等工业用品,电脑零件等高科技产品,等等。现成品材料的特点是已经经过人工制造,并且具有一定的色彩、质地、形态。奇思妙想、巧妙运用是艺术语言中最强有力的表达形式。现代综合材料变化多样,创作者在充分熟悉了材料的性能、特征、制作工艺后,方可着手创作。材料本身是粗糙、质朴的,但是艺术家把材料与思想完美结合,就能够体现出材料的质感美,作品承载着创作者的内心情感。

三、民族艺术与现代综合材料的融合

材料的特性就是人们通过感官系统对材料质感形成的综合印象,不同的材料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尽相同。材料的基本属性是物理特性和心理感受。综合材料与中华民族艺术的结合使民族艺术的色彩美感、质地、肌力、光泽上都得到了新的提升。这样的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审美体验,以一种创新的形式重新体现了民族艺术的文化内涵。综合材料与传统材料的差异化形成了人们感官上的个性化,促进民族艺术以更丰富的表达形式调动和感染接受者。

1.色彩美感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中色彩是最能表达感情变化和最具有冲击力的元素,民族艺术中红色代表热情,白色代表纯洁,黑色代表神秘。材料是艺术创作中色彩的载体,分为自然颜色的材料和人工颜色的材料。传统民族艺术通常以纯天然物质作为材料,而综合材料的色彩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实现纯天然物质所不能表现的颜色,更为丰富、更具有冲击力。

2.质地美感材料的质地美是给人们的另一种直观的视觉感受,包括材料本身的软硬程度、轻重程度、干湿、粗细等。传统民族艺术经常使用的木质材料给人们带来一种光泽暗淡、纹理杂乱的感觉,而金属质材料则给人带来一种冰冷、强反光性的感受。一些现代综合材料可能看起来是轻柔、飘逸的,但

3.肌理美感肌理是指因材质不同而在材料表面上形成的不同纹理结构。传统民族艺术中的纯天然材质肌理比较单一,如树木表皮粗糙的纹理、石头光滑的肌理等。民族艺术创作要合理选择、创造和运用现代综合材料、工艺手法,创造出新的肌理,将天然肌理与人工肌理结合运用。

4.光泽美感将光投射在一件艺术品的不同面上会产生高光和投影,呈现一系列色调明暗的变化,从而产生光泽美感,也使得艺术品极富空间感。光可以使艺术品产生一种神秘感,能够增强或阻碍人们的感知。失败的光线处理会使艺术品变得模糊、失去视觉冲击力,而成功的光线即使照在简单的艺术品上,也能增加它的吸引力。现代综合材料的魅力就是能够将光线隐藏于艺术品之中,令光线本身成为一种雕塑媒介,使民族艺术富有更多变的光泽美感。

5.心理美感心理美感是指人们对材料的颜色、质地、形态、肌理、内涵、光泽等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人们常常根据以上的直观信息感受艺术品,如,陶瓷是高雅的,皮革是手工的,布料是温暖的,塑料是轻巧,等等。在实际的民族艺术创作中,可以建立传统材料与现代综合材料性能的不同组合,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并接收材料,产生更丰富的心理感受。艺术创造本身是具有偶然性的,甚至是在偶然效果的刺激下创造出来的,但这也是其魅力所在。所以,现代综合材料在民族艺术中的应用必然会带来独特的心理美感,使材料成为艺术品的内在精神语言,提高其艺术价值。

6.形式美感民族艺术遵循形式美的表现规则,材料的表现形式与民族艺术的完美结合、高度和谐统一,形成了艺术品的表现力。创作者进行创作时,首先要理解形式美,然后再进行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创造。在运用现代综合材料时,要注意虽然其表现形态变化多样,但是最终要达到和谐的效果。和谐之中也存在差异,形成对比、非对称美,最终达到视觉上的均衡。

7.文化内涵中华民族艺术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品位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综合材料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向着多元化发展。用现代综合材料创作的艺术品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气息,与传统民族艺术的结合是艺术创作上的突破性进展。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并不矛盾,综合材料常常表现社会与时代性质,与民族艺术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能够将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上一篇:基层农业技术范文 下一篇:舞蹈表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