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研判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5 12:02:05

综合研判报告

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一)全镇总体情况。目前,全镇村(社区)“两委”干部配置完备,共计95人(另有不是两委干部的常职干部1人),其中党支部委员57人,村委会委员83人,交叉任职45人。在“两委”干部中,有正式党员80人,预备党员4人,无党派人士1人,女干部40人;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25人,45—54周岁的42人,54周岁以上的2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0人,高中(中专)学历59人,初中学历26人,无小学学历者。2016年换届以来,有15名村(社区)“两委”干部受到纪律处分,尚在处分影响期内的有2人。经过认真考察,各村(社区)“两委”班子运作顺畅,“一把手”能够驾驭全局,其他成员能够摆正位置,各项规章制度执行落实到位,干部干事创业氛围浓厚,能够怀着饱满的热情把工作落地落实,怀着强烈的责任心服务好群众;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效果明显。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周密组织。镇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就如何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班子综合分析研判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组建了由书记、镇长担任组长的研判工作领导小组和联村领导任组长的11个工作组,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对工作组成员开展了研判动员培训。

(二)深入研判,狠抓落实。工作组到村实地调研了活动阵地维护使用、“一肩挑”及“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等情况。通过班子互评的方式,了解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德才表现、主要特点、主要不足,收集干部对于如何顺利推进换届工作的意见建议和个人意愿想法。通过集中座谈的方式,向党员、群众代表了解“两委”班子运行、工作成效、服务群众、存在问题等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通过随机入户走访的方式,询问党组织运行、党员干部作风等情况。各村(社区)组织50人现场填写了《村(社区)“两委”班子综合分析研判调查问卷》,参与问卷调查的群众代表比例不少于60%。

(三)认真分析,形成材料。各工作组认真梳理汇总,将有关资料上报领导小组进行分析研判,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撰写形成了综合分析研判报告,为做好换届工作提供基础性参考。

三、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村班子成员结构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较为老化,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在48周岁,党支部书记45周岁以下的仅有1人。二是文化程度不高。初中学历36人,大专以上学历仅有14人(含1名镇派干部),花园村4个干部均为初中学历,坭金村、老桥村、金马村初中学历干部占比过半。

(二)部分村后备干部储备不足。19个村(社区)有愿意担任村干部的后备干部仅有30人,没有符合任职条件的后备干部。

(三)部分干部理论素质不高。一些干部只重视搞业务,不愿意花精力学习理论知识,从而导致政治作风工作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四)部分支部书记进取意识不足。一些支部书记工作标准不高,思想观念不开放,发展意识差,特别是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上无长远规划,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四、下一步打算

(一)全面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制定村干部培训规划,加大培训力度,分层次、全覆盖推进村干部学习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切实提升村干部理论水平与履职能力。

(二)继续完善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继续通过“四个一批”壮大后备队伍,对于没有合适后备干部的村,继续深挖发掘,把符合条件且有意愿的毕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吸纳进来。

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2篇

(一)专项整治重点

1.不作为的问题。重点整治对群众办事态度冷漠、推诿扯皮,对上级布置的任务敷衍应付、拉帮结派、工作不在状态、不敢担当等问题。

2.乱作为的问题。重点整治不讲规矩不按程序办事、不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决策、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办事不公、强占强拆、作风粗暴、村务财务管理不规范、假公开或公开不到位等问题。

3.贪腐谋私的问题。重点整治贪占挪用挥霍集体财务、套取骗取国家补贴补助款、截留克扣冒领惠民资金、滥用权力吃拿卡要中饱私囊等问题。

4.执法不公的问题。重点整治暴力执法、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问题。

(二)专项整治方法步骤

1.深入动员部署(11月上旬)。11月3日前各管区、村庄、科室、居委会(以下简称各单位)要抓紧召开专门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上级有关要求,进行安排部署。

2.全面排查问题(11月中旬)。各单位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对照专项整治重点认真开展自查,开发区将抽调精干力量,逐个村进行摸底排查。各单位要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逐一调查核实;对排查出的问题,要全面梳理分析,区分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贪腐谋私、执法不公等四类,列出问题清单,集体进行研究,确保到事到单位到人头。问题责任清单于11月20日前报开发区基层组织建设办公室(1309房间)审核把关。

3.集中整改落实(12月中旬)。各单位要按照问题责任清单内容不等不靠,坚持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公开透明整治,实行边查边改边曝光,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确保把上级和开发区党工委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对问题突出的单位,由开发区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工作分工和基层联系点进行蹲点指导、督促整改。各单位要结合“三严三实”专题学习研讨和基层单位组织生活会,逐项对照检查,分析问题根源,提出整改措施。年底前,全区将集中通报一批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反面典型案例。

12月20日前,各单位要将专项整治工作情况形成专项报告报开发区基层组织建设办公室,同时报电子版。

(一)研判内容

1.村级班子建设方面。重点围绕村“两委”班子整体运转、作用发挥和群众威信等方面进行研判。具体包括:村级班子是否团结,搭配是否合理,整体运行是否正常;党支部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情况,工作开展是否得力,后备干部培养是否正常;村“两委”班子职数,连选连任情况,交叉兼职数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村“两委”成员的个人经历、个性特点和工作开展情况,搞好分类分析;村“两委”干部坐班、值班等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力落实,党员群众对村“两委”班子及其成员认可度、满意度,对班子及成员整体评价。

2.党员队伍建设方面。重点围绕党员队伍结构、党员作用发挥、党内生活落实等方面进行研判。具体包括:村庄党员数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学历、职业分布、社会关系、是否存在派性矛盾;近年来发展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情况;“”、民主评议党员、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是否落实,是否定期开展党员集中培训;注重党员的个体研判,重点围绕参加组织生活、重点工作表现、日常作用发挥、维稳等方面进行分析;群众对党员队伍和党员个体的总体评价。

3.民主管理执行方面。重点围绕村庄党务村务管理的规范有序、民主协商、公示公开等方面进行研判。具体包括:“阳光村务”村级集体管理决策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决策办理程序,是否严格执行“六议两审四公开”和“六步式”办理程序;党务村务是否做到每月及时公开和全程公开;“四日合一”、全民议事等活动开展是否到位;是否存在因决策办理程序不民主、不公开而导致的案件,案件出现的原因及查处措施;党员群众对村庄民主管理的总体评价。

4.村庄集体经济方面。重点围绕村集体增收、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和资产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研判。具体包括:村庄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年度经营性收入;村庄特色产业、优势资源,目前开发利用情况,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村庄经济发展前景和潜力;村庄资产、资源对外出租、出让和处置情况,合同签订、合同履行是否正常;村庄负债数额,负债原因,是否存在隐患以及化解对策;村庄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是否规范。

5.村庄特色工作方面。重点围绕村庄强化基层基础、提升民生民意方面的有效做法进行研判。具体包括:村庄在项目建设、

招商引资、城市管理、环境卫生整治、征地拆迁、集体增收、社会治理、党员作用发挥、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村级民主制度化建设以及村规民约制定、良好村风民风养成等工作中的创新点子和特色做法,挖掘不同层面的工作典型,认真总结提炼先进做法和经验,将研判工作向深层次推进、广领域拓展、高质量提升。6.存在和潜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围绕软弱涣散状况、矛盾纠纷、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进行研判。具体包括:班子是否团结,村干部主要精力是否放在村级事务上;村“两委”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能否按要求开展工作,能否胜任职务;是否存在宗族派性矛盾,有无后备干部力量;组织制度是否健全,党内活动能否正常开展;党务村务民主管理、民主公开是否到位;村庄日常管理存在的其他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

(二)研判方式

1.调研调度研判。以管区为单位,结合群众满意度调查、大走访等日常工作开展,深入党员群众全面走访调研,真正访出实情、查出隐情。同时,党工委将定期调度纪委、组织、宣传、、公安、招商、城建、农业、民政等站所,掌握村庄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对村庄进行定性评价。

2.阶段工作研判。根据重点工程项目拆迁、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阶段性重点工作安排,及时采取工作调度、明察暗访、督查考评等方式,对村级班子和村干部抓工作落实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研判,对存在潜在问题的及时提醒,实现研判与工作推进双促进。

3.重点跟踪研判。对存在班子不团结、党务村务管理混乱、宗族派性严重、组织制度落实不严等问题的软弱涣散村庄,要着力重点突破,组成专门工作班子,深入开展排查,重点跟踪研判,找准症结所在,切实将问题摸清、摸细、摸透,及时化解矛盾问题,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4.专项应急研判。坚持问题导向,对因拆迁、财务、等突发性事件,导致村庄矛盾纠纷集中的,成立由党政班子成员具体牵头,纪委、组织、公安、、经管、管区等部门参与的工作组,靠上集中整顿,查找问题源头,研究解决措施,确保短时间内扭转村庄面貌。

5.年度集中研判。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利用年初、年底或村“两委”换届选举前等时机,组派专门研判工作组,通过召开述职述廉测评会议、发放民主测评票、个别谈话了解等形式,组织开展集中研判,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通过综合分析进行定性定量研判,形成综合研判报告。

(三)研判程序

1.组成研判班子。为把村庄党务村务综合研判工作抓紧抓实,党工委成立研判工作领导小组,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牵头抓总、统一调度,各管区书记、组织、纪委、财政审计等党政班子成员具体负责。各管区挑选政治觉悟高、党性强的同志分别成立工作组,负责本管区村庄党务村务综合研判工作的开展。

2.召开述职述廉测评会议。召开村“两委”、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支部书记向党员和村民代表报告村“两委”全年工作;对班子整体和班子成员个人、党员队伍整体和党员个人进行民主测评,对整体测评分先进、一般、后进三个等次,对个人测评分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并分类做好测评结果统计汇总工作。会后,述职述廉报告、会议记录、照片和测评结果统计汇总表务于11月20前上报基层组织建设办公室,同时报电子版。

3.个别谈话了解。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退职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部分“两代表一委员”、产业大户、威信高的群众、贫困户代表进行个别谈话,围绕研判内容,了解班子、个人存在的问题,党员群众的反映和诉求,由研判工作组逐人谈话,做好记录并签字备存。

4.汇总研判情况。测评、谈话结束后,在研判组形成研判报告的基础上,召开专题党委会议,听取研判组工作汇报,对各村研判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认真比较对比,对各村的研判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将结果分成较好无明显问题、存在部分问题和存在明显问题群众反映强烈三个等次。

5.反馈研判结果。形成研判反馈结果后,要及时向村庄反馈研判的基本评价、存在问题和整改建议,对研判结果较好的,以鼓励、支持的形式提出合理化工作建议;对研判结果一般的,帮助进一步理清思路,提档升级;对研判结果较差的,针对查找出的问题,明确指出改进、努力的方向,限期整改。

6.跟踪督促整改。村庄在接到综合研判反馈意见后,要及时向党工委上报整改

承诺书,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及完成时限,党工委将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对存在有章不循、有令不行等问题的,要视其情节轻重,进行诫勉谈话并限期整改,确保村级组织健康运行。开展村庄党务村务综合研判是准确把握村庄运转状况、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管区、工作组、村庄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工作推进落实。各村党支部书记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履行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的重要任务,按照要求逐项研判,把村情民情彻底摸清;各管区书记要根据责任分工,抓好各自分管领域的研判工作;每名包村干部要积极作为,主动发现、及时上报所包村庄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形成齐抓共管、立体研判的工作格局,确保取得实效。党工委将加强对党务村务综合研判工作的监管,对思想上不重视、信息掌控报告不及时或存在弄虚作假等行为严肃处理,对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村庄党务村务综合研判开展情况将作为全区基层党建工作督查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导。11月中旬之前召开测评会议,完成38个村庄党务村务综合研判工作,按照要求形成研判报告于11月20日前上报基层组织建设办公室,同时报电子版。

1.成立领导小组。开发区成立开展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专项整治暨村庄党务村务综合研判工作领导机构,严格落实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强化督促检查。开发区成立组织、纪委、督查室等部门的专门督查组,对专项整治暨村庄党务村务综合研判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同时,市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专门督查组,采取明察暗访、集中检查、调查核实等方式,对各镇党委、各单位党组织专项整治情况进行督查,并调阅部分部门、镇(街道)、村(社区)整改落实工作方案。专项整治暨村庄党务村务综合研判工作情况作为今年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

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3篇

2011年以来,中国网络舆情服务领域构成了以软件开发商、媒体、政府以及科研机构等为代表的多元格局,基本上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具体来说,诸如各地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这些舆情服务对象,他们开始购买舆情监测软件,接受一些较为专业的舆情分析服务,以此形成内含预警、监测、分析、报告、等要素在内的网络舆情应对模式。国内市场对于网络舆情服务的需求仍在日益扩大,这条产业链如燃烧着的荆棘,渐渐向纵深蔓延。

然而在这一行业如火如荼的背后,无论是各地政府部门,还是一些注重网络品牌形象的大型企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网络舆情研判中的“冷热失衡”。在某种意义上,如何有效化解这一舆情研判领域内的失衡现象,无疑是网络舆情应对模式顺利实现升级,以适应当今舆情传播路径渐趋复杂化的关键。

何谓“冷”与“热”

当今网络新媒体应用日益深入渗透到社会各领域,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不仅仅要正确认识到网络舆情研判的重要性,更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主动融入到网络舆情的科学运用中来,把形成科学有效的舆情监测与研判机制和确保网络舆情安全作为推进网络问政工作的第一要务。

纵观各地政府部门的舆情研判实践,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流行的趋势”:这些政府机构纷纷与舆情监测软件开发商合作,引进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节省了大量人力,摆脱了以“人海浏览法”为主的传统模式,向实现“黄金四小时”法则靠近,及时充分、全面准确地收集各类舆情信息,迅速形成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或简报。另外,面对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与舆论传播的畸形多变,政府部门也与一些网络舆情研究性机构接触,参与相关的舆情应对培训班,试图全方位地掌握提炼舆情信息的策略方法,提升舆情应对水平。

应该说,围绕着网络舆论热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等而展开的舆情研判,无论是改进硬件设施,还是通过学习提升应对技巧、规避应对误区,这些都是相当必要的,而且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研判体系的重点。市场上各舆情服务主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将大量资本聚合投入这一产业。在此,为理清网络舆情研判脉络,不妨将这些舆论场上各方位的投入、博弈都归为网络舆情研判中的“热表现”。

那么,所谓网络舆情研判中的“冷”,则是“反思性研判”、“事后研究”,从舆情事件的生发根源或本质上进行专题性或综合性研究等。网络舆情研判的“本地化”策略即是其中一种。实际上,通过这种“冷”性研判可以更为清晰地识别社会的各种变化,反映深度的社情民意,从根源上了解民众利益诉求或社会不公现象的形成过程,及时发现隐藏着的社会矛盾,以寻找到最为有效的化解之策。这也是舆情分析的题中应有之义。

具体而言,网络舆情研判中的“冷”主要体现在,各地党政部门或企业单位平安无事时,从易引发社会舆论危机的话题入手,进行系统性研究。也就是说,将这些引发网络或导致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源头,以不同标准进行重点分类,如按社会热点可分为收入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教育问题、房价问题、金融投资问题、三农问题等。每一类形成综合性数据库矩阵,包括问题或事件的历史根源、发展过程、信息对比、媒体传播路径等。在占有这一社会问题所有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性研究或透视,并做出合乎事态发展逻辑且基本准确的预测。

“冷热”失衡

对于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研判,“冷”与“热”都不可缺位,否则既不能有效应对舆论危机,化解社会压力,更会造成网络舆情研判体系内乱象丛生。当前网络舆情研判中,过于重视“热”而淡化“冷”。这种“冷热失衡”是当前网络舆情研判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仅仅依靠漫天散网式舆情巡视,实际上这未必真正能有效且快速地发现、提取最有价值的舆情信息。更有甚者,编排不合理的舆情简报或过于报喜不报忧,而让决策者信息认知失真,这又何以有效合理地舆论引导?

舆情应对之“热”的背后却是积重难返。日常的舆情信息渠道严重堵塞,事后深度研判的机制远未形成,这些舆情研判的“冷操作”继续被淡化。

网络舆情研判中的“冷热失衡”,即表现在即时研判与深度研判的脱节,过于注重机械化监测,却完全忽视无“功利”可言的纵深研究。

“冷热”辩证法

如果这种网络舆情研判中的“冷热失衡”再不改观,各地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公关无疑会继续深陷于这一不可逾越的困境。为规避或改观“冷热失衡”,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网络舆情研判中“冷”与“热”的辩证关系,即以“即时研判”为绝对主导和以“深度研判”为主要支撑的两种舆情应对模式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正确处理“冷”与“热”的关系,一方面网络舆情研判不能不“热”,必须大力投入,全面提升舆论危机处理技能,以适应信息量之大、涉及面之广、传播之迅疾等为特征的新媒体传播环境,在“黄金四小时”甚至“黄金两小时”内“先声夺人”,第一时间扼杀引发舆论危机的“苗头”,实现“灭火”功能。

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冷”,惟有冷静时思考才有立足全局的底气,从而针对性地化解相关舆情事件。因为日常监测分析,通常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领域的一些基本常识进行。依此路径推进,自然会得出一套舆情应对策略。先不管这些技术层面上的努力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而要在消除舆论负面因素的同时转害为利,“借鸡生蛋”扩大正面影响,这须依赖舆情工作者或分析师对相关事件的深度分析能力。这就要求舆情工作者或舆情分析师在舆论危机出现前后,对相关问题有深入研究,全面准确地掌握事件演变的内在路径。

因为只有通过深度且综合性研判,增加全局把控能力,掌握事态发展本质,抓住应对危机的关键不放,才不会走弯路或以免在应对过程中再生变数。一些地方政府在未出现舆论危机时,无视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的对接融合,无视官方网站上的民意诉求且平台处于瘫痪状态,而一旦舆论危机袭来,就手忙脚忙应对失当,甚至进一步激化网民情绪。

事实上,辨证认识与对待舆情研判中的“冷”与“热”,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或舆论危机突发性背后的必然因素。一言概之,只有“冷热有度”,或掌握即时研判与深度研判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以此作为一条重要的舆情工作准则,才能真正地形成有效且科学的网络舆情研判体系。

王小杨

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舆情管理;实情研判;即时研判;深度研判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0)06-0041-02

网络舆情管理是各级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网络舆情研判工作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环节。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容易把社会“网络舆情研判”简单地理解为地方政府对社会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鉴于此,本文旨在厘清两者的关系,并探讨如何进行网络舆情研判工作,这也是一个网络舆情管理的基础性问题。

一、网络舆情研判与网络舆情处理的关系

网络舆情研判和网络舆情处理是地方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两大具体措施。网络舆情研判是指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系统收集、分析和归纳,提取并整理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预警性、线索性和资料性的信息或报告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从基础的、散乱无序的内容中提取专门而有序的综合信息。

网络舆情研判和网络舆情处理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又具备了各自不同的内涵。舆情必须及时应对,这就是舆情处理。而网络舆情研判是网络舆情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网络舆情处理不能局限于研判工作,它还包括网络舆情管理内容。同时,网络舆情研判也不能将眼光仅仅停留在具体处理阶段的研判工作,还应该从收集到的信息中提取网民关注的话题、事件,挖掘和统计网民的看法、态度,从中发现舆情中的热点话题,预测热点话题的发展趋势,并对过热的话题和可能发生的预警信息。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研判不等于网络舆情处理。

二、网络舆情研判的两种模式:即时研判和深度研判

1.即时研判。所谓即时研判,是指在网络舆情的具体处理中,网络舆情管理者根据本拨舆情的具体内容以及运行的具体情况,对本拨舆情产生的直接原因、本拨舆情的“意见领袖”以及其他意见进行分析,着重对本拨舆情的发展与政府部门的应对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拨舆情下一步的发展状况作出预判。即时研判是网络舆情处理的重要手段,它既是舆情处理工作应当具备的内容,同时,对舆情的预判又是接下来舆情处理的基础。即时研判的内容包括:一是刺激本拨网络舆情产生的中介性社会事项。这是本拨网络舆情的产生源,对它的具体研究与分析是处理本拨网络舆情的首要环节。当然同时需要分析出现这一事项的直接原因,以全面了解本拨舆情的信息,在舆情处理时不至于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二是政府响应状况。主要分析政府响应行为与舆情处理的要求是否合拍。三是信息透明程度。信息公开与透明是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理的黄金法则,而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恰恰又是网络舆情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判。四是政府后续行为与舆情后续发展的相关性。这是即时研判的关键性内容,对这种相关性的把握将决定舆情处理的成败。

2.深度研判。所谓深度研判,是指在舆情处理完毕之后,舆情管理者为了全面了解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特点以及网络舆情运行过程中舆情主体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对所有舆情信息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深度研判是在即时研判之后所作的一次更系统的研判工作,两者的目的不同。即时研判的目的在于能够及时处置网络舆情,后者则侧重于网络舆情运行规律性特征的把握以及对网络舆情主体思想状态的把握。深度研判的内容包括:一是中介性社会事项发生、发展的特点以及规律分析。这是政府管理的应有内容,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排摸社会非稳定因素的过程。二是网民的网络舆情表达方式。这是当前网民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针对性管理和做好预防工作必须考虑的因素。由于网友的言论既有具有建设性观点,也有一些缺乏理性的具有煽动性的发言。因此,对网民舆情表达方式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对网民网络舆情表达方式深度研判的基础之上。三是网络舆情中所显示的思想观念。这是新时期网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信息社会中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要加强对这一内容的研判。

三、依据研判与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政府网络舆情研判制度

1.确立有效的舆情收集制度。舆情收集是舆情研判工作的基础,同时,舆情收集总是与舆情应急处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舆情收集中既要有宏观规划,又要有微观实施,从而实现舆情收集工作的可测化。可以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舆情信息采集模块和网络舆情研判模块,前者可以包括通用采集和聚焦采集以及页面内容提取,后者包括数据预处理、内容分词和文本聚类等。

2.建立分级分层的研判工作制度。在政府层面成立网络舆情研判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小组,确立由宣传部门牵头,公安部门、专项内容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信息化行业主管部门参加,各单位积极参与协作的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需要成立两个层面的研判组织:一是即时研判的组织机构。这一机构主要是由具体的行政职能部门自行组织,而具体行政职能部门的确定以刺激网络舆情的具体的中介性社会事项所涉及的行政职能为依据。二是深度研判的组织机构。这一机构可以由宣传部门牵头,公安部门、专项内容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信息化行业主管部门参加。

3.加强研判队伍建设。宣传部门、公安部门要组建一支网络舆情研判队伍;在各职能部门中要建立网络舆情日常研判队伍。同时,要建立几支专家队伍:一是网络舆情分析师,二是危机谈判专家,三是心理干预专家,四是新闻发言人队伍。但最主要的是具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舆情管理经验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地方政府应当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队伍。

4.确立科学的研判期间。深度研判工作要讲究确立科学的研判期间,形成舆情研判例会制度,定期对网上重大的舆情进行研判,特别是要对重点网站后台监控系统过滤掉的有害信息进行分析,掌握更具动态的、深层次的舆情。

5.采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研判方式。深度研判要根据超脱于具体舆情压力的特点,结合研判时间充沛的优势,采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研判方式。网上研判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注重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建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该系统除了网络舆情分析模块外,还应该建立用户权限管理模块、系统管理配置模块、综合查询模块、热点话题发现模块、敏感话题提取模块、话题趋势预测模块和预警形成模块。网下研判可采取大规模的访谈、调查问卷、专家学者座谈以及依托大学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方式进行研判,以提高研判的质量。

6.借助社会力量建立舆情会商制度。舆情研判应当会商。首先,在既定的研判体制内建立会商制度,最大限度地整合力量,确保舆情研判结果的科学性。其次,以“舆情会商室”的名义在网民中倡导建立舆情会商制度,这是“网上来网上去”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的具体体现。在浩瀚如烟的网民中培育理性团体,构筑网民联动的舆情处置机制。

四、探索建立多种机制,充分运用研判结果

1.建立网络舆情预警信息机制。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必须转化为政府层面的预警信息机制。当然这种信息工作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和网络舆情管理的实情确立预警信息的范围,并探索经常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确保预警工作真正起到引导舆论、化解矛盾的效果。

2.建立区域性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可以选择本区域内有一定影响的网络舆情样本,设计相应的舆情处理考核的指标体系并设置对应分值,将舆情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研判内容和深度研判内容进行科学选择,组织专家对照指标体系进行打分,根据分值确定排行榜进行社会。

3.建立年度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制度。在一定区域内,对网络舆情的各要素进行科学分析,内容包括网络舆情主体状况、刺激产生网络舆情的中介性社会事项的特点、政府部门应对舆情的行为特点以及两者的相关性分析,面向社会进行全面的报告。

4.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成果的社会交流平台。网络舆情的社会交流涉及具体的研判内容,也必然延伸到网络舆情分析手段与系统的讨论,延伸到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设。因此,必要的网络舆情研判成果交流平台建设,将有利于网络舆情管理条件的进一步完善。

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5篇

刘吉夫,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早年从事地震地质研究,曾于2002年考入中国地震局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陈颐院士。毕业后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师从现任副校长史培军,精力也转向地震灾害基础研究。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彼时,刘吉夫的博士后研究尚未出站,但震后不久,就在史培军教授的带领下,先后参加了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和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多次奔赴地震现场开展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并参与完成了汶川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刘吉夫率组对“灾情综合研判与风险分析技术研究”之子课题“地震灾情综合研判与风险分析技术研究”开展了攻关工作,希望能够通过整合多源数据,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人口和建筑物、生命线工程易损性研究和损失评估的基础上,综合研判地震的灾情发展趋势,分析其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洪水灾害等次生灾害风险,研制灾情综合研判与风险分析系统,建立一套快速反应、运行可靠、准确决策的灾情综合应急研判与风险分析技术体系。同时,通过研究地震转移安置的快速评估方法、优化模型和效益评估模型,开展地震转移安置快速需求与资源供给评估、优化和效益评估,为应急救灾决策提供服务。如果该研究圆满完成,将会实现地震灾情综合研判与风险分析领域的两大创新,即上述建立一套科学的“地震灾情评估与风险分析系统”以及“地震灾情综合研判和风险分析系统”。

但是,尽管目标明确,刘吉夫所面临的难题却不会因此而减少。从数据获取上来说,由于我国目前数据共享机制匮乏,获取高质量的历史灾害数据和实时灾情尚有一定难度。再加上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建筑物结构种类多样,生命线工程数量众多,需要开展大量实地调查研究,难度较大。另外,次生灾害(地质灾害和洪水灾害)灾情评估和风险分析、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模型集成也是他需要攻克的重大技术难题。

玉树:调研与沟通一般重

2010年“4・14”玉树地震之后,作为国家减灾委现场灾害损失评估组专家的他,又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

为了满足国务院迅速查明一线情况的要求,刘吉夫一行6人,克服了高原缺氧等困难,对灾区人员伤亡、医护措施、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破坏等众多情况进行了细致周密的调查,终于在一周之内将地面460多个点的现场资料全部搜集齐备。在刘吉夫的认知中,玉树地震比较特殊。一是地处高原高寒地区,严重缺氧;二是玉树是一个少数民族群居地,其中尤以藏族为主,占了少数民族人数的95%;三是玉树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灾后重建中对生态保护的要求比较高。到玉树,他和工作组的伙伴们闯过了“高原反应”的第一关,又开始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沟通。“如何在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我们并没有充足的经验。所以,真正开展工作的时候,我们发现不是很了解藏族同胞,同样地,他们也不是很了解我们。当时,、医疗队、志愿者,还有我们的地震监测工作队等,进驻了几万人,大多数都是汉族人,大家彼此之间都需要一个沟通和适应的过程。”刘吉夫举例说,“到玉树后,我们需要进行现场的调查和评估,但是必须有藏族导游随行,不然,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我们很难与之交流。”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刘吉夫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将自己携带的干粮送给藏族孩子等等。逐渐地,他们同藏族同胞之间的关系融洽起来。而看到他们很累或者因为爬山透不过气的时候,藏民们也会热心地将从废墟里挖出来的奶茶、牦牛肉等送给他们。在那种物资缺乏的时刻,他们最终也没有接受那些食物,却对藏民们的情谊深表感动。他认为,这种沟通不仅是开展震后调研的关键,也是进行灾后重建的必备因素。

而关于玉树地震倒塌房屋数目可观,刘吉夫在国家减灾委论坛上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玉树地区的房屋多为藏族建筑,其主体用木、黄泥砌成,屋顶却是用水泥钢筋浇筑成形形的款式,是典型的重屋顶而轻墙。这种头重脚轻的建筑,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就容易倒塌。另外,采挖冬虫夏草是玉树地区的重要经济来源。据说,挖一个月的冬虫夏草可以卖到八九万。四五月份,正是采挖季节,所以,高山峡谷河流两边的房子一栋挨着一栋,房屋密度很大,人也很多,地震一来,整个儿跟多米诺骨牌似的,根本没办法疏散。”

在严密的调研结果和深刻的思考基础上,刘吉夫撰写出玉树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至此,他已两次成功应对地震灾害,这不仅向世界展现了北京师范大学在灾害科学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而且汶川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和玉树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获得国务院审议通过后,也为国家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

震后:将预防提上日程

身临两大地震现场后,刘吉夫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预防。

“我国大陆处在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包围之中,构造比较特殊,很多地震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国的地震研究很有特色,也吸引了国外很多灾害学家的关注。可以说,在理论和方法上,我们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但是技术和工程领域却不是很出色,今后,我们应该对此有所侧重,为后代造福。”他认为,正因为中国地震的特殊性,更要加强地震预防教育,要从学生抓起,逐层深入。

汶川地震后,受成都教育局所托,刘吉夫在地震预防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并撰写了两部中小学防灾减灾教材,希望能够通过汶川地震的教训,将互助互救的技能提高起来,贯彻到中小学生的头脑中,防患于未然。“从整体上来说,其实,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也应该设置安全课,否则,从整个安全教育体系上就会出现断层。只有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形成完整健全的灾害预防体系,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该校在防灾减灾方面就有很多的实战经验,既有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有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环境学院等,课程设计上比较系统,形成了深厚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且在该领域人才辈出,完全具备进行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能力。

对于防灾减灾,刘吉夫总是强调“意识”,只有加强防范意识,才能培养出强大的防范能力。这种重视,不应该单纯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重视,而应该是社会主流意识上的重视。“相对于安全生产,显然,我们对防灾减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充分。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不是朝夕可至的,它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目前,刘吉夫依然专注于地震灾害研究。“其中一个是地震灾害综合评估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在灾害发生时自动评估出人员伤亡及转移数量以及粮食等物资的运输状况,以便于快速救灾,满足转移、安置人口的需求;一个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工作,用以了解在国土上,哪些地方灾害的风险等级高,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地区做出不同的规划。”

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6篇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与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拆迁(以下简称房屋征收与拆迁),在项目实施前,都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第三条市、县(市、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西区、风景名胜区的维稳办对各自区域内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

县(市、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西区、风景名胜区的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职能单位)具体负责各自区域内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仪征市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化学工业园区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参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西区、风景名胜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第四条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是:

(一)合法性评估。主要评估实施项目是否符合房屋征收与拆迁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二)合理性评估。主要评估补偿安置方案是否兼顾到各方面群体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否能为多数被征收拆迁人认可。

(三)可行性评估。主要评估项目实施的时机是否成熟,补偿安置资金和安置房源是否已经落实到位。

(四)安全性评估。主要评估项目实施后是否会引发重大社会矛盾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这些隐患能否得到有效消除。

第五条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

(一)制定评估方案。评估前,由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职能单位)、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部门和实施单位、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项目的拆迁人等组成项目风险评估工作小组,根据评估的要求和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特点,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评估具体内容、方法步骤和时间要求,保证工作有效开展。

(二)广泛听取意见。评估工作启动后,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将征收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在项目所在地进行公示,让被征收拆迁人充分了解。采取召开座谈会、重点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广泛听取各有关部门、房屋征收拆迁有关单位和被征收拆迁人的意见、建议。实施项目应当履行听证的,需组织由被征收拆迁人和公众代表参加的听证会,评估工作小组综合各方面因素形成项目风险评估初步报告。

(三)分析研判预测风险。由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职能单位)牵头,组织维稳、、综治、监察、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成立属地房屋征收与拆迁风险评估报告研判小组,对提供的项目风险评估初步报告进行分析研判,对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作出评估预测和分析研究,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应急预案。

(四)作出评估报告。根据房屋征收与拆迁风险评估报告研判小组的分析研判结论,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形成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第六条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名称、征收与拆迁的目的和范围、拟实施时间和期限、项目范围内住户和单位状况及房屋和土地使用权状况,发改、国土、规划等部门对项目符合各项规定的认可材料或批准文件等。

(二)补偿安置方案公示和征求群众意见情况。包括补偿安置方案在项目现场公示后群众的反映;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建议;依法应当履行听证程序项目的听证情况;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修改的情况。

(三)对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评估预测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

1、补偿标准、安置房地点、腾仓过渡期限等补偿安置方案是否合法合规。

2、补偿安置资金和安置房源是否已经落实。

3、因搬迁给特困企业和住房困难家庭带来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是否得到妥善处置。

4、房屋拆除施工安全是否考虑周到。

5、有可能引发不稳定的其它因素及其化解措施和预案是否制定。

(四)明确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风险防范和维稳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

(五)对项目做出可以实施、暂缓实施或不予实施的评估结论。

第七条项目属地的维稳办要全程跟踪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过程,对评估报告进行认真审核,并作出明确的备案意见。

第八条对已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的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项目属地的维稳办应会同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乡镇(街道)等责任部门和单位全程跟踪,及时发现和化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将不稳定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

第九条各有关部门、单位应积极主动落实房屋征收与拆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各项要求,年终将该项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考核内容。具体考核按《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考核办法(暂行)》(办发〔〕69号)执行。

第十条对不认真履行房屋征收与拆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职责而造成影响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人员的责任。

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涉稳信息;信息网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023-01

一、重视信息工作,彰显主动性

加强涉稳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工作是做好维稳工作的关键。各级组织要以情报信息引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构筑“党委领导,主管部门牵头,信息员保障,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涉稳情报信息社会化工作模式,做到党政挂帅、机构健全,不断提高驾驭复杂维稳局势、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涉稳信息收集、报送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主要领导要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分管领导要亲自研判信息,各基层组织和职能部门要确定专门信息人员具体抓,及时收集、报送带倾向性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深层次、内幕性、预警性和行动性的涉稳信息。要把涉稳信息工作贯穿维稳工作的整个过程,完善重点时期涉稳涉访信息研判处置工作,增强对涉稳事件的跟踪上报和处置过程的监控,为维稳工作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服务,牢牢掌握维稳工作主动权。

二、建立信息网络,彰显针对性

健全完善的涉稳信息网络是提供及时、准确信息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横到边,纵到底,无盲区”的要求,将涉稳情报信息的触角延伸至各个层面,延伸到车间班组、社区和小区,将网络扩展到辖区和单位的每一个部位和角落,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积极整合基层人力资源,全面收集信息并及时上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面广的涉稳情报信息采集网络。要结合维稳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广泛获取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社情、民情、敌情,有效掌控社会动态,及时报送各种涉稳信息,实现涉稳信息“全地域覆盖,全天候掌控”。

(一)切实拓宽情报信息的收集渠道

为了及时排查掌握各类社会不稳定因素,积极畅通信息渠道,建立专职、兼职和特情三支信息员队伍。各基层单位都要明确至少一名专职涉稳信息员,负责收集本地本单位涉稳信息。让开展“大走访”工作的政工干部为兼职信息员,定期深入到基层单位车间(队)、班组、员工队伍中,排查、了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从各类不稳定群体中物色建立一批特情信息员,通过教育感化、生活救济、感情联络等方式,及时了解不稳定群体深层次、内幕性信息。通过三支信息员队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渠道多方收集掌握涉稳信息,可以从明、暗两个视角获取相关信息和动态,可以避免信息情报的片面化。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及时从网络媒体获取本地预警性、苗头性涉稳信息。

(二)加大投入,确保经费

涉稳信息的获取需要一定的费用,必须有适当的经费予以保障,各级单位要本着花钱卖信息、花钱保稳定的思想,由财政部门投入必要的经费,用作涉稳信息奖励资金,充分调动涉稳信息员工作的积极性,及时上报有价值的涉稳信息。同时,投入必要的培训经费加强对专兼职维稳信息员的培训,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工作能力。

三、强化信息机制,彰显有效性

(一)涉稳信息应报必报机制

重大节日和敏感时期实行涉稳信息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每天将各基层单位的涉稳情况报办、维稳办。凡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及可能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苗头,均属涉稳信息报送范围,发现一起,报送一起,做到应报必报,不得迟报、漏报和瞒报。主要包括“”等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情况;其他宗教问题引发的不稳定情况或事件;政治骚乱、暴乱、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以及其它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社情动态;可能引发“打、砸、抢、烧”等突发事件的各种信息;可能到北京和省、市、县党政机关聚集、群访的各种动向;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经济损失或社会影响的各种事件和事故;正在发生的围堵、冲击政府机关和重要警卫目标的事件;聚众阻断公路交通干线等事件;涉及国外、境外人员的事件;治安械斗、医患纠纷、偶发事件、自然灾害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或事件等都必须做到随时发现立即上报。同时,上报信息要做到要素完整。涉稳信息报送要素要整。苗头信息要报送诱因、涉及人员的范围及其诉求,可能形成的规模和后果。事件信息要报送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数、表现形式、现场状况;发生的原因、涉及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采取的控制处理措施、事态发展预测等。涉及重大、紧急、突发涉稳事件的信息,必须在事发后半小时内上报;情况特别紧急的,在第一时间内先电话告知,边处置边报告,并随时续报事态发展及后续处置情况。

(二)建立涉稳信息分析研判机制

收集涉稳信息后,精确的分析研判是适应信息引领实战的关键环节。在涉稳信息研判中,建立分级研判和分类研判制度,对大量的涉稳信息,尤其是各类线索迹象信息开展深度分析挖掘,形成分析结论和研判意见,引领实战应用。涉稳情报信息研判平台的初步建立和有效使用,使维稳工作既能从整体上把握维稳工作走势,也能具体掌握某些群体活动规律,从而提高了决策部署的科学性、准确性。各级办、维稳办每日要及时汇总,认真分析研判,仔细核实研究信息真伪,衡量信息价值,去伪存真,分类梳理,建立台帐,各级组织要对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建立包保责任制,制定化解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明确解决时限,建立电子台帐,实行跟踪动态管理,真正做到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早提醒、早发现、早纠正;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建立涉稳信息实战指挥机制

在涉稳信息运用环节,按照“集中研判、分别使用”的原则,建立涉稳情报信息的分类运用制度。同时,定期召开涉稳信息研判和联席会议,使专业研判与综合研判双向互动,体现涉稳情报信息贴近实战、服务实战、引领实战的作用。涉稳信息价值分析确定后,各单位的办、维稳办要及时向党委维稳领导小组汇报,并根据领导指示,通过涉稳信息平台和电话通知等方式,对维稳工作迅速做出安排部署。各基层单位按要求,逐人落实包保措施,对不稳定人员做到“彼动我知,未动先知”,确保涉稳重点人员始终掌握在位、在线、在控之内,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对发现涉稳重点人员失控的,要启动维稳应急处置预案,立即组织力量到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要道排查劝返,需要赴京、到省的,要立即派出精干人员做好接访劝返工作,确保不发生影响稳定的案事件。

(四)建立信息严格奖惩机制

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8篇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从落实工作责任、深化日常了解、注重分析研判、加强动议审查、强化任前把关、严格追究责任六个方面,对严防“带病提拔”提出了总体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落实责任机制、访查机制、研判机制、节点机制外,更需要创新工作方法,在微观技术层面抓好落实,特别是要运用逆向思维,注重从问题和教训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要聚焦典型“负面案例”,通过选取案例、查找症结、堵塞漏洞“三步走”的案例分析方法,切实防止“带病提拔”。

突出代表性,选好典型案例。选取负面案例,必须突出代表性,代表性越强,就越具有普遍意义。在选择标准上,要聚焦选任标准不严格、选任程序不规范、廉洁把关不到位三个方面,将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筛选出来,作为案例分析的初步对象。在选择范围上,要突出“三个筛选”,即从公开通报的典型案例中筛选,从本地区发生的典型案例中筛选,从外地发生的典型案例中筛选,坚持做到一般与重点相结合,域内与域外相结合,确定典型案例。在选择路径上,要注重结合上级部门巡视检查、本地区自检自查结果,重点从干部选任“一报告三评议”及群众举报中选出典型案例。在选择主体上,可在组工系统内部采取干部监督部门与干部管理部门联动的方式,也可采取组织部门、纪检部门、检法部门等互动的方式,保证选择结果的客观性、代表性。在此基础上,采取综合筛选的办法,选取交集度高的案例,作为最终研究分析的对象。

抓住本质性,探究问题症结。在选好典型案例基础上,要对其进行研机析理,把握其本质特征、主要特点、内在联系及发展趋向。首先,要将反面典型案例按性质、层级、程度分类管理,编制目录索引,专门组卷,建立案例库,方便调阅查询。其次,要组织专门力量,分门别类地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会诊,探究问题症结。比如,在资格条件方面,着力查找在身份、级格、年限、处分等方面把关不严的问题;在选任程序方面,着力查找在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及酝酿等环节上的漏洞;在廉洁自律表现方面,着力查找纪检监察机关、群众举报反映的问题。此外,还要对“带病提拔”人员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及核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扫描和解析,准确诊断反面案例的病理。第三,要将解析会诊的结果进行综合汇总,建立“一报一据一图”。“一报”即综合分析报告,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办法,反映选任中的根本性问题;“一据”即选任大数据,用量化方法反映各类问题的结构情况;“一图”即将大数据形象化为柱状图、曲线图,直观地呈现各类问题的比重及发展趋势。通过“一报一据一图”,为锁定症结、强化防范提供重要依据。

强化针对性,堵塞选任漏洞。案例分析的价值在于分析结果的实践应用。要坚持一般性与个别性相结合,用反面案例分析中取得的规律性成果指导具体的选任工作,把案例分析成果转化为防止“带病提拔”的成功实践。要加强对选任工作的分类管理,以不同类型的反面案例为参照,对分属不同类别的情况,根据同质性特征采取相应的方法措施,提高工作精度和应对效率。同时,要针对干部选任问题多发易发节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加长选任短板,堵塞选任漏洞。要加大档案审核力度,对拟提拔人选严格审核其“三龄两历一身份”,严肃纠正涂改、造假等问题,对档案问题严重的,一律取消任免资格。要加大意见征求力度,对拟提拔人选向纪检监察机关征求意见,存在党风廉政问题的,一律取消选任资格。要加大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力度,拟提拔人选凡故意瞒报、欺骗组织的,一律取消选任资格;对相关问题不能作出合理说明的,暂缓任用。要加大群众举报核查力度,对在干部考察期间、任职公示期间的举报案件,要高度重视,特别对线索清晰、事实清楚的案件要深查严纠,坚决滤除“带病者”。要加大干部选任纪实力度,对五大环节40个工作节点进行全程纪实,实行痕迹化管理,作为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此外,还要注意关注社会舆情、网络空间等的反映,通过新的传播媒体捕捉问题线索,及早进行甄别研判,防范选任违纪问题的发生。

(作者单位:抚顺市委组织部)

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9篇

为贯彻落实省委*书记8月3日针对《*都市报》相关报道作出的有关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批示精神以及赣州市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会议精神,*市及时召开市委常委会和政法委全体会议专门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建立健全了情报收集研判、部门协调联动、责任倒查、经费保障等四项工作机制,提高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针对性、持续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领导,周密部署,以强有力的工作措施纵深推进全市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强化线索摸排,建立情报收集研判机制

全市各级充分认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困难性和艰巨性,将线索摸排作为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来抓。一是建立重要信息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发挥电视媒体作用,通过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等方式,广泛发动群众,深挖社会潜在的黑恶势力及保护伞。对于举报人提供的重要线索,一经查实,视其价值程度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二是建立要情报告制度。各乡(镇、街道)、各单位依照《维稳信息工作规程》,严格信息报告程序和要求,实行不稳定因素每天零报告制和治安乱点、突出治安问题周报告制,及时发现全市突出治安问题以及社会不稳定苗头和隐患,深挖黑恶势力犯罪线索,切实掌握工作主动权。三是建立情报研判机制。对重大情况、重要信息、摸排出的重要线索,由市打黑除恶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组织各成员单位每星期进行一次分析、研判,并在市委常委会上专题通报,研究工作对策,形成市委常委会定期分析、研判治安形势制度。

二、实( )行双向互动,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为策应全市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专门召开全市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暨“三个排查”工作会议,对“三个排查”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市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实施方案》和《*市治安乱点、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行动工作方案》,明确各乡(镇、街道)、各单位在排查整治行动与专项斗争中的职责任务,切实落实排查、整治、防范、打击各项措施。对于掌握的黑恶势力线索及保护伞,市打黑除恶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打击措施,迅速组织精兵力量开展侦查,锁定证据,及时予以批捕和审判。对于全市排查出来的突出治安问题,市排查整治行动领导小组逐一落实牵头单位、责任单位,限期予以解决。本乡(镇、街道)、本单位解决不了的问题,市排查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整治,切实做到排查一起,整治一起。成立专门督查组,对排查整治行动阶段性工作以及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排查整治情况、黑恶势力犯罪线索摸排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将督查情况予以全市通报,及时落实整改措施。

三、严格责任追究,建立责任倒查机制

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每半年向市委常委会述职报告一次抓维稳工作情况,在全市各级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理念。制定《维稳工作领导责任查究暂行办法》,规范责任查究的具体程序。对于隐瞒、藏匿涉及黑恶势力等违法犯罪线索,故意设置障碍、通风报信、干扰阻碍专项斗争的,坚决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对于工作失职,排查整治不力,导致发生、群死群伤等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四、提高保障水平,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10篇

“致治之道,首重队伍;发展升级,关键在人。”黔南州州委书记龙长春说,加快黔南后发赶超和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全州广大干部必须有激情、在状态。因此,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下决心让干部动起来,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增强敢于担当的勇气,让黔南“不仅醒得早,更要走得快”。

用实绩说话:综合分析研判筑牢“用好干部”基础

2014,对金姝来说,这是意想不到的一年。

在临近退休的当口,黔南州卫计委政策法规科科长金姝“意外”地被提拔为黔南州局副局长,成为该州“用实绩说话、不唯年龄”提拔的一个范本。

2013年以来,黔南州以年度履职测评、届中考察、专项调研、专门督查为载体,实施领导干部综合分析研判,选出德才兼备、实干精神足、业绩强的好干部,着力建设开放型创新型领导干部队伍。

2013年4月和2014年7月,黔南州两次采取“上评下,下评上,同级互评”多维度测评方式,对州直部门及县(市)、开发区党政正职履职情况进行专项测评,对重要岗位干部履职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研判。

2013年9月,在一大批干部参与都匀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启动之际,黔南州委组织部与都匀市委联手,共同组织对这一重大工作进程中干部履职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对表现突出的干部给予关注。

2014年7月至8月,黔南州委组织部先后派出16个考察组深入州直部门和各县(市),开展领导班子届中考察。同时,开展优秀干部专项调研,发现和掌握一批优秀正科级干部。

“专项调研没有条块之分,也不局限于党政机关,目的就是要在更大范围内发现人才,盘活干部资源,促进合理流动。开展届中考察和专项调研是要进一步把领导班子和干部情况摸清,把各个层面的好干部发现出来、培养起来、选拔上来。”黔南州委常委、福泉市委书记(原任黔南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伟直言解读此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为有效运用届中考察和专项调研结果,黔南州制定实施了综合分析研判办法,考察调研组对届中考察和优秀干部专项调研情况分析研判,并形成报告后,州委组织部部务会议再进行综合分析评判,达到个人自我评价、日常考核评价、实绩考核评价和综合分析研判的统一。

“其中,综合分析研判充分运用增比进位、小康建设、目标考核、干部年度考核等指标来综合衡量干部。”黔南州委组织部副部长黄怡对记者说。

通过综合分析研判充实干部队伍,截至目前,黔南州“70后”县(市)党政正职13名,“80后”县(市)党政班子成员6名;新提拔“70后”州直部门班子成员31名,其中正职3名;新提拔的县级干部中45岁以下74人,占42.3%。干部激情得到调动,进一步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

干部大交流:优化资源配置让干部“动起来”

2014年10月25日,黔南州森林防火工作部署会举行。参会人员发现,与会领导多数换了新面孔,林业局“一正三副”的班子格局中,局长韦成波与另外两名副局长分别从惠水县、州委组织部、州扶贫局等单位调任。

2014年9月以来,黔南州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率先深入推进干部交流轮岗以激活干部队伍:230名县处级领导干部、215名科级以下干部“换座”;部分州直机关干部“沉底”到县以下基层单位或事业单位,乃至“横跨”至企业;基层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干部“上行”到州直机关……

黄伟介绍,本次调整共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2014年7-10月的县处级干部交流。第二阶段为2014年11月至今的州直机关科级以下干部交流。两个阶段共涉及干部445名,仅第二阶段调整就涉及61个部门,占州直部门的78.2%。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岗相适、合理配备”是轮岗交流的第一要义。黔南州在2014年届中考察和州直机关科级干部履职情况专项考察时,专门要求领导干部填写履职情况自我评价表,并设置“个人岗位意向及理由”栏目,让干部填写“志愿”,突出干部交流意愿;在综合分析研判中突出对干部特点和适岗性的分析。

“干部交流轮岗‘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其考验组织人事工作的辩证法和系统战略思维”。黄伟告诉记者,总结回顾3月底结束的交流轮岗工作,“统筹”是最为醒目的关键词:

统筹政府机构改革与县市联动调整。突出全州一盘棋,打破干部部门化、地域化倾向,破除“中梗阻”,与政府机构改革和县市联动调整融合统筹。一方面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整合“两办”督查室、外事侨务办、对台办等9个部门,并实行部门“大科室制”,整合机构编制和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进一步打通州直机关与县(市)、机关与事业单位干部之间的交流轮岗通道,避免干部交流沦为“内循环”。

统筹推进州直部门领导班子年龄结构优化和梯次配备,既加强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又合理使用好其他年龄段干部。不作为改非2人,不适宜现职调整岗位15人。

统筹推动干部交流轮岗,明确州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两个必须交流”的年龄段和任职年限,确定交流调整的“硬杠杠”。

统筹消化历次机改和换届超职数配备的干部,州直部门班子配备一律“不拉长板凳,不叠加整合”,行政正职是党员的部门一律不实行党政分设。

据了解,经交流轮岗调整,黔南州县级领导班子的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强化。目前,33名州政府工作部门正职的平均年龄比调整前降低了2岁,副职比调整前降低了3.2岁。

圈内外监督:用互联网方式防治“为官不为”

激活干部队伍,既要交流轮岗,也须加强干部监督。

用互联网方式给干部监督带上“紧箍咒”,成了黔南组织人事部门的又一创举。

“手机一点,工作尽显。”为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黔南州开发了“州管干部工作记实报告系统”,改以往的书面记实为电子记实、一月一记为一周一记。同时配套开发手机客户端,便于随时记录、随时查阅。

“但凡有空我总会记上一笔。”虽然从培训到使用才刚刚过去3个多月,黔南州委组织部副部长黄怡已经是使用“记实报告系统”的老手了。“所有州管干部每周在规定时间内,将本周工作开展情况和下周工作计划录入‘系统’,半年和年终也要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录入系统。”

据了解,黔南州四家班子领导、法检两长、干部监督管理等相关人员能够通过电脑和手机随时查阅所有州管干部的工作记实情况,并可进行评价和“点赞”;部门正职、县(市、区)正职之间能互相查阅;各部门、各县(市、区)本班子成员之间能互相查阅;部门(单位)班子成员之间,县(市)四家班子成员及法检两长之间,都匀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成员之间能互相查阅,便于互相了解掌握工作情况、互相监督履职。

近年来,黔南州以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效能革命”,坚决整治“惰症”、“庸政”。

都匀市为纠正部分领导干部“为官不为”倾向,进一步解决落实群众所牵挂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开展“广场问政”活动,在首次“广场问政”活动中,两家单位由于满意率低于70%,负责同志被市委追责免职。贵定县探索推行“干部召回制度”,对新提拔科级领导干部实行跟踪回访,对不具备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干部进行“召回”;加强对现任科级领导干部的日常考核管理,对不胜任现职的干部进行“召回”。同时,黔南还涌现出“背篼干部”、“伙计干部”、“快递干部”等一批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

“要环环相扣‘无缝隙’,促‘干部要干’落地生根。选好干部,才能管好干部,从严选拔,才能从严管理。”黄伟认为,“要用好‘干部交流’这一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武器,统筹推动干部交流轮岗。”

上一篇: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范文 下一篇:环境采样研判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