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3 17:03:39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本学期,我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课程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 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以配合的形态呈现的。因此,我将依据学校特色活动,地方特色,以及时令,季节等,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 教学措施

1 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2 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3 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二、总体目标

1、引导学生与好书交友,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品质,使他们拥有积极快乐的人生,为创建学习型学校而努力。

2、了解树木的生长环境及树木对人类的好处,了解学校树木的品种及数量,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3、爱护弱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生活中的困苦,不讽刺挖苦残疾人,处处为他人着想,伸出友爱之手关心身边的人。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理解关心他人,服务他人,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并懂得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大胆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与人交流,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参与实践的热情和能力。

4、通过对年风俗的调查、贴春联和剪窗花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过年的快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也从中了解一些外国人过年时不同的风俗习惯,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活动安排

1、书香伴我成长(9月——11月上旬)

(1) 了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激发读书热情,引出活动主题。

(2) 建立班级图书角,让教室弥漫书香,让言行透溢文明。

(3) 修补图书。

(4) 制定个人读书计划。

(5) 好书推荐活动,制成表格,提倡多读书,多好书,好书大家享。

(6) 开展“征集名言,制作书签”活动,并进行评比展览,同时互赠书签,在勉励共同提高。

(7) 教师和学生共同读书,并指导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及时做好摘抄和写读书心得活动,评出优胜奖,并开展读书交流会。

(8) 手抄报评比。

(9) 建立家庭“小书库”,制定家庭读书计划,确立亲子读书时间,开展“书香家庭”活动。

(1)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树木的生长环境、种类及树木对人类的好处,了解一些植树的方法。

(2) 通过调查了解学校树木的种类及课数,制成表格。

(3) 通过测量、计算及搜集资料了解学校的绿化情况。

(4) 给树木制作名片。

(5) “金点子行动”,为学校绿化献计献策。

(6) 写“倡议书“,呼吁全校同学参与到“争当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中来。

3、爱心天使在行动(12月下旬)

(1) 欣赏《千手观音》,引出主题,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残疾人,知道他们生活中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

(2) 亲自当一回残疾人,写下感受。

(3) 搜集残疾人的故事,开展“讲故事”活动,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勇于挑战的精神。

(4) 为周围的残疾人献一次爱心。

(5) 出一期板报和进行手抄报评比活动。

4、总把新桃换旧符(1月份)

(1) 以小组为单位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调查一些中国和外国过年时的风俗习惯。方法渠道:寻访老人,查阅图书,上网搜索等,并交流展示调查研究的成果。

(2) 学唱过新年的歌曲。

(3) 搜集春联、学写春联,学剪窗花,布置教室。

(4) 畅想:二十年后的春节。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1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基本情况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招收第一届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科专业,实施的教学计划是《贵州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并于2000年、2003年两次修订。2005年学校升格为铜仁学院,于2007年申报了师范教育方向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原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2教学计划改革应反映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2.1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1999年招收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时,中学的生物学教师十分紧缺,同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也需要大量生物学教师。在此形势下,把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21世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生物教师。

与此培养目标相对应,所实施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主要以初中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着眼点,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由公共课、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和实践构成。各部分学时占总学时的26.03%、45.24%、14.24%、14.49%。主要专业课程有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初中生物教师的角色,2000年对该教学计划进行了首次修订,把学科课程中的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删除,而增加与中学生物联系更为紧密的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2003年又再次修订,主要基于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初中生物教师已日趋饱和,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就业日益困难。这次修订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的思路,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课程结构上新开设了选修课。

2.2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在确定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时,考虑培养的学生既要充实中学生物教师,又能对本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对高效生态农业和蓄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此,把培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具备在中学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农、林、牧、渔、卫生、环保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作为目标。

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包括普通教育类课程、师范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与专科教学计划相比,该计划的特点是:每类课程都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学时的17.04%;专业课程的门数增多,范围更广;实验学时增多;开设与生产结合的选修课程。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不仅加强基础、突出师范教育,也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3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的重要关系

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根本原则,就生物科学专业而言,修订的教学计划要突出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重要关系。

3.1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的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形成了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同时生物学的发展又十分迅速。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生物科学知识应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在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如何选择课程体现这一要求,是在修订教学计划中必须解决的。

3.2体现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实践。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生物教师为重要目标,因而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更要掌握教育理论,懂得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的方法、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因此教学计划中突出了师范性,除开设师范教育必修课程外,还开设选修课程如中学生心理咨询、学校管理学等。师范教育课程306学时,占总学时的10.97%。

3.3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物科学从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实践。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掌握,也是对理论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学风的生动课堂。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包括:实验教学420学时,占专业必修课学时的35.35%,专业实习4周,教育实习6周,毕业论文6周,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2周。

3.4体现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21世纪,知识老化周期日益缩短,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一张文凭,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实际上只学到他今后几十年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的知识还需要边工作边学习。21世纪,终身学习将不仅代表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同时也成为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手段。因此,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不仅是职前学习所必须的,更要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高等学校应以修订教学计划为切入点,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强宣传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新制定的教学计划中,既注重基础又拓宽专业,既强化实践又兼顾理论,以使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在教师岗位的竞争中拥有优势,也能参行业与生物相关的其他行业岗位的竞争。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物工程 教学计划 修订

教学计划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和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它反映国家对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并对整个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作了科学而具体的安排。它应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专业计划和本专业的具体实际来拟定,同时还要照顾到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考试等具体内容。多年来,我校的生物工程专业以转变教学思想为先导,以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契机,以我校的优势学科为龙头,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的,以教学计划修订为突然口,进行了平台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初步形成了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以培养应用型生物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的教学特色。

1 指导思想

以“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为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为重点,力求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把生物工程专业近几年来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固化到教学计划的修订过程中,借鉴和学习国内外高校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和办学模式,整合、调整学科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优化培养过程,建立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模式系统,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形成专业教学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是终极目标,改革后的教学计划模式,其培养目标是由文化基础目标、学科基础目标、专业目标和创新目标构成,这个目标是:培养具有设计、生产、管理、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能力,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应用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会创新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1文化基础目标

要求所有毕业生都必须具备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身体健康,有顽强拼搏精神,掌握初步的国防和军事知识。具有坚实的计算机基础。

2.2学科基础目标

作为专业技术岗位及相近专业技术岗位所必须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能力,要求所有毕业生都必须熟练掌握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工程原理、生物工艺学、生物产品分析等主干专业学科基础的基本理论、实验操作技能和工程设计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3专业目标

作为生物工程专业方向必须的专业理论和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所的毕业生都必须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基本训练,系统掌握生物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所需的专业知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物工程中遇到的研究、开发、管理、营销及国际贸易等方面问题的能力。

2.4创新目标

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所需的知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要求所有毕业生都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的市场经经济、经营管理和生物产品国际法规知识,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3 课程设置

课程是构成教学计划的基本元素,课程体系则是教学计划的具体体现,它对学生素质、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起决定作用,同时强烈影响学生毕业后在社会的竞争力。遵循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学校办学的整体要求和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新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限选课、公共任选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八部分组成,四年总学时2486学时,实践教学41周,各类课程中,公共必修课38.39%,公共公共限选课与公共任选课5.08%,、学科基础必修课27.38%、学科基础选修课3.81%,专业必修课19.62%、专业限选课与专业任选课5.7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占四年总周数的25.63%。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公共必修课、公共限选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用1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的教学,公共任选课穿插在1-7学期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第8学期完成。

3.1修订后教学计划的课程特点

3.1.1组建了系级课程平台

为了加强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教学,我校在理工科教学中组建了英语、数学、物理和两课的校级教学平台,根据我系有生物工程、化学、化学工程和工艺、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实际,我们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用电工学、CAD辅助设计、仪器分析、工程原理、物理化学等课程作为系级平台课,使学生有一个宽厚扎实的的基础。

3.1.2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修订后的生物工程教学计划,基课程设置框架结构合理、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适当、设置目的十分明确。其中校级教学平台课程能保证实现文化素质的培养目的,同时对学生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程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系级课程平台能保证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1.3体现了专业特色

专业必修课体现了“整体优化、拓宽基础、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选、整合、优化、调整和改造。通过增设生物工艺学、生物制品分离与纯化、生物制品分析、生物制品分离设备等特色课程,既体现了生物工程专业的科学特色,又体现了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时代气息,既保证充分形成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以生物制品生产、分离、提纯、分析为主线的专业特点,又保证能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完生物工程某一方向的课程后,具备该方向一定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3.1.4形成了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集中实习教学二个方面,为了形成一个系统组成完整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上打破了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独立设置了基础化学实验、生物技术实验、生物工程基础实验、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和生物产品分析实验等结构层次明显,独立性强的实验课程;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上,除保留工程类专业传统的军训、公益劳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外,增设了生物技术实习、生物制品提取工艺与设备实习、生物制品分析实习等特色实习课程。实周数达到41周。

因为实践性教学相对独立并自成体系,加上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使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了坚实的基础。新计划强调实践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改进了实践教学的内容,生物工程开出的实验项目,基本上不含验证理论的实验,并根据专业特色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生产性、,研究性实验(实习)的开出比例,重视学生仪器使用、操作技能、实验方法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计划修订后的思考

4.1教学计划应有自身的特色

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构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新观念、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尝试和探索。由于不同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师科研特色不同,我国各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目标和培养模式不尽相同,在遵循学科科学规律的同时,根据社会需要和院校自身的特点整合新的教学内容,开设特色课程,才能形成科学而特色明显的教学计划。

4.2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计划实施的保证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要素,是改革的主力军,教师队伍的的素质是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实施,能否向纵深推进的关键,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而师资队伍建设除了建设一支稳定、梯队合理、结构优化的队伍外,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水平及教学技能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4.3加大教学投入是教学改革的基础

独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目的是为了根据学科发展和生产需要设计教学内容,而这些内容通常带有研究性、生产性的特点,对实验设备的技术性能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加大教学投入,否则,再好的教学计划,也只是一纸空文。

4.4应加大教学研究投入力度

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一定在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但不能拘泥于传统习惯,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一方面为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可以把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及时上升为理论,从而促进教学改革。

4.5应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计划正确实施

教学计划只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配备详细的教学大纲。合适的教材,合理的教法,周密的课程安排等实施方法和手段,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计划,完成培养目标。要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教学管理,同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效果跟踪调查,教学信息收集反馈机制,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计划的科学性,使教学计划成为专业教学改革的龙头。

教学计划虽然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优化而相对固化的教学计划是在发展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但教学计划必须具有时代性,必须顺应国情和校情的变化,必须在不断的探索中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建明,医学教育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及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2003,(2)3-4

[2] 谢毅,文良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2002,(2)

[3] 吕虎,李素贞,游清薇,关于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之我见[J].生物学通报,2004,39(3)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学计划 中药学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

中药学专业是卫生职业教育中职业性较强的一个专业,其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专业学科设置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同时也要遵循人才需求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明确的或者说是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旧的教学计划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培养目标定位上的方向性偏差,认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阶段仍是过渡性教育,为继续升学做准备,因此普通文化课所占的权重过大,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是对实践环节的弱化方面,这对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影响。

优化课程结构,强化专业特色,使课程设置和内容更适合实际需求

中药学专业的学科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二部分。必修课又分为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及专业课;选修课又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我们在编制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时优化了课程结构,如将“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合并为“基础化学”;“中药学”与“方剂学”合并为“中药与方剂学”;“人体解剖生理”与“药理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综合成“西药商品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分别改成“药材鉴定技术”与“中药炮制技术”。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了一些以前未开设的课程,如《市场营销学》、《药品销售技巧能》等新兴学科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了实用性,如英语课加强了听力、口语的训练。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实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有机结合的大学科概念;并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互补,达到各类课程间的交叉掺透融合,把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这样的调整更符合新形势下医药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现状。

调整学时数,推行学分制改革

教学计划的另一个内容是课时分配。目前中职学校也在大力推行学分制改革,学分是学科权重的重要指标,因此学科的课时分配要充分考虑各学科的权重,在教学计划中以学分的多少来决定学科的课时分配。

在这一教学计划中,我们对普通文化课的课时作了较大的缩减,大幅度地增加了生产实习的课时分配,从原来的半年的生产实习改为1年的生产实习,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更快地进入角色。学生在校期间只要取得170个学分即可提前毕业。新教学计划与学分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科设置比较合理,学科的权重与学分分配恰当,对构建学生的全面素质,为进一步开展弹性学制改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教学计划的主要特点

新教学计划严格遵循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程序,确保了教学计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制定我校的中药学专业新教学计划之前,我们进行了广泛社会调查并及时进行了综合归纳,并在培养“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药学工作者这一总体认识下,确定了新教学计划的总体思路。

建立模块式课程设置结构,反映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我校现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高职的升学考试,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实际需要,新教学计划采用了“宽基础、活模块”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宽基础一般由文化基础类(含工具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模块组成,注重奠定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活模块”是针对某专业的每个职业岗位的定向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从事该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侧重于从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和专业岗位选择上拥有了更多的自,既考虑到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及就业的实际需要,又考虑到部分学生的升学问题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环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上给予保证:新教学计划构建了目标明确、系统化、相对独立并贯穿于全学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不低于1∶1,其中毕业实习时间累计1学年。实践性教学制订了严格的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明确考核的时间、内容、方法、标准等,规定学生必须通过本专业的职业技能综合考核。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变化的能力。针对目前毕业就业方向,我们在实习前安排了1周的强化周训练,要求学生在中药原药材与饮片的识别上不少于300种,以及对处方分析进行强化训练,经过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一个学分。

综上所述,只有对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的重新修订,废除不利于中药专业发展的旧教学计划,才能使教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发挥其主导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们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实践教学 教学计划 教学质量

广泛收集各种信息,科学构建实践教学计划,计算机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依据,因此,实践教学计划直接制约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在制定计算机实践教学计划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依据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来确定计算机实践教学计划。要根据行业和专业的特点,结合用人单位实际,明确用人单位需求,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潜能和职业技能及其适应能力和敬业精神,使学校的专业特色与社会的就业需求相结合,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与该职业的从业能力相结合,培养面向行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依据行业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来确定计算机实践教学计划。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使用不断深入,用途不断广泛。从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到网络应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从工业领域拓展到农、林、生态领域,从社会进入了家庭,现代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里,已经无法离开计算机。这些进步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明确的教学信息,在制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的课程教学计划时,应紧贴不同专业的特点,准确预测行业发展方向,着重培养善于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从业人员。

依据计算机类专业可能产生的就业岗位群来确定计算机实践教学计划。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兴行业日益增多,依托计算机这种信息处理工具可能产生的就业岗位会越来越多。高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可能毕生只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在制定计算机实践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就业的宽口径与厚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学生在以后职业生涯中的综合竞争能力。

总之,要针对专业特点与教学培养目标对计算机类各门课程的实验进行整体规划,科学修订教学大纲,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必要的改革、重组、调整。在加强每门课程单一实践的同时,应加设计算机综合训练、项目开发、成果制作、课题设计、社会服务等综合实践课,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地应用计算机。在课程上选取职业资格考证科目并补充或强化相关内容,既能达到检测教学效果,又能为学生的就业增加筹码;而有些理论性强、缺乏实践甚至过时的课程应合理舍去。

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计算机实践教学虽然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最好也要有教材依据,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学科的应用性、工具性特点要求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应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便于学生自学。当前,大多数高职学院使用计算机理论替代实践教学的教材和指导,不利于与相关专业的结合,影响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笔者以为,可以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岗位(群)的特点,将模块化、任务驱动、练习与过程考核等融为一体,分专业大类编写校内实践教学教材和指导书,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逐步探索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路子,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加大实践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双师型”教师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他们的高职教育理念、对实践教学大纲、对专业特色的理解程度及其实践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就应该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转变高职教学理念。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几乎都是中等职业学校经过升格后而成立的,虽然学校名称变了,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往往还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面临着一个从”文凭教育”转入 技能教育”的适应过程,对于计算机课程以及在各个专业的具体应用,缺乏从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训规划等多方面的更新,所以,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以市场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尽可能多地采用现场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界线,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为提高学生以后在工作第一线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实践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加强外出学习交流和内部培训,鼓励实训教师去对口单位从事应用学习或到相关机构进修,提高学历,强化业务能力,以便补充新知识,增强实践指导能力。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抓好教师进修、培训工作,为教师提供学习参观、咨询、技术服务与开发、课题研究等机会,开阔眼界,使“双师型”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在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合力,理论和实践知识相结合。

优化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结构。学校应该从相关行业中聘请有实际经验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解决原有教师经验不足的问题,鼓励专业教师进修与自己专业有关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增强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吸收有计算机特长的中青年专业教师充实计算机实践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统筹安排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是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前提,在教学安排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应相对固定,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专长,提高教学质量,便于教师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尽可能多地安排实践时数,保证学生充分掌握有关技能,如增加课程实践周和社会实践周。要科学调配实验资源,从严管理,认真指导,对学生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对于主要课程,要安排一定的实习周,有助于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全面掌握。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将自己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参与。为学生建立计算机实践技能卡,通过实践技能卡可量化学生的实践技能项目和实践时数,可以按学期或学年计成绩,所得成绩计入学分。不断开拓实践训练场所,可以灵活多样,除向学生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外,也可在学校有关部门、处室进行“仿真”实习,这样效果更好。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文第7篇

加强对原有管理人员的综合技能培养,一方面提高他们的管理理念,丰富他们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不断增强他们的管理效率意识,加强对他们的知识和理论的培训,引导他们更多地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更好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更好地服务学校教学,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二严格教师管理和教学进度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加强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教师是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位教师都是高等院校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对整个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管理就是要根据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和教学质量的把关。管理教师的实质就是为他们更好地提供服务,更好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不断增强他们教育教学的效率,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更多的知识,提升更强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对教师的管理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要针对相关的专业教学计划和相关的工作章程制度,给老师一定的约束和激励,让他们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要不断地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充实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队伍中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同时带动更多的教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要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以便于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知识培养和实践指导。

三加强教学计划管理,确保合理科学有效

教学计划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当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总体设计,也是更好地安排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造就更多的实践性应用人才的重要保障。教学人员首先应该制定较好的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来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应对教学计划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教学计划能够做到科学合理,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计划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落实,确保教学计划得到有效执行,并且能够执行得有质量,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能够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更好地适应教学管理,服务培养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开展各分层次的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还应不断地去研究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发展的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要求等,以便更好地从社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考虑,不断调整相关的教学计划,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就业。

四有效开展教学评估,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做好教学质量的评价,既是对教学工作的有效督导,更是促使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途径,也是完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手段,能够真正地把教和学的真实情况有效反馈,运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对教学活动、教学进度的执行情况、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尤其是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估。以教学评价为契机,严格把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既要注重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要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师的敬业爱岗精神,对教学质量的监督要做到过程和结果并重,全程跟踪质量监督管理,切实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学生、家长、企业、社会对人才具有较高的期望,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立体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79-02

众所周知,财务与会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有财务活动都以会计活动为基础。会计的操作性决定了会计的实践教学在会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财务管理则更具有操作性和实务性,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尤其是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

一、我国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从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以来,已有一大批院校先后设立了“财务管理”专业,此时我国教育界才开始以会计实践教学为基础探索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基本上都是以会计实践教学为主,只有少量财务管理专业方面的实训实践教学,既没有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体系,也没有比较定型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材体系。总的来说,不太理想,这除了人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自身不足等原因外,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实践教学不成体系或是体系设置不够合理。首先,实践教学不成体系,难以体现专业特色。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单项实验、综合实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是实践教学整体系统性不强,各环节缺乏有效的衔接,不能很好地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例如,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多为各专业课程分别设置的考查财务管理某一环节知识运用的单项实验,综合实验项目缺乏,综合实验内容经常与会计专业雷同。其次,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如: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专业课所占比重过大,课程之间重复较多,而且跨学科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

2.实践教学环境和可用资源相当薄弱。首先,国内高校单独建立财务管理实训室也是近两年才起步的,许多高校的这一块还是空白,这使该专业的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也没有见识过财务管理软件,到实际工作中一筹莫展;同时,由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往往出现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环节的课程予以搁浅。其次,校外实习基地缺乏,且不够重视。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企业的财务决策或盈利情况、税收状况等均涉及商业秘密,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财务专业实习的学生,更不愿意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建立实习基地。有些单位即使提供了实习机会,也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财务部门机构设置和生产业务流程等参观实习,很难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3.教学方法和实习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是一门“技巧性”非常强的学科,而财务管理技巧的培养,更需要对知识的应用、发挥和创新。而大部分高校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考试时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替代分析性问题。实际上财务管理的是复杂的人力关系,财务管理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性问题所必需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二、从人才市场需求和财务管理岗位能力的要求出发,建立“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

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是应用型本科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面向实业与实务界培养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从整体上策划实践教学计划,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而首要的是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制订,充分认识环境对财务管理教育的影响,以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按照社会市场经济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和对财务管理岗位的要求,采取相互结合的办法,统筹安排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时间和内容,制定“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

1.充分认识财务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各种环境的变化势必会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内容和时间的变化,尤其是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加入WTO后,财务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当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同时也促使我国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多层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订出更加科学完整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培养出更多的懂理论、熟实务的国际型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2.以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从实践教学的专业层次上,采取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三个层次的实训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逐步递进实施的,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偶有交叉,这种结合既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和操作技能,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一层次:基础实训一般在第二学年进行,主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进行会计基础知识和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的实训;第二层次:专业实训一般在第三学年进行,主要针对该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或专业知识点进行专项实训,以求完全掌握财务管理各个环节和该专业各方向的操作程序、技巧和方法,全面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财务软件处理财务管理业务,使学生掌握从事本岗位工作的能力;第三层次:综合实训一般在第四学年进行,主要针对学生的就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可尝试采用“2+1+1”的倒置式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零距离接触专业岗位,既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能增强学生待人处事的能力。

3.根据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了弥补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的不足,从实践教学的空间上,采取基础应用性校内实践教学和专业综合性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这种结合方式能有效弥补各自的不足,既能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础应用性校内实践教学在学校内开展,既包括在普通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的课内实训,也包括在专业模拟实验室的课程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每门专业课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应该开设实验课,实验课可以随课程的讲授随堂实验,也可以安排在期末集中单独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综合性校外实践教学在校外开展,通过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进行,是学生学完所有专业知识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专业综合模块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必须全面,包括专业领域里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如资金筹集、会计核算、成本计算、报表分析、资金营运、风险投资等内容。由于综合实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工作量较大,因此应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进行,实践的时间相应长一些,一般最少要两个月左右,或者穿插于整个学期来完成。

4.从实践教学的时间上,既要统筹安排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时间,同时也要灵活采用短期假期实践和课内实训与长期的专业实习实践相结合。

众所周知,会计师事务所与税务师事务所实训效果好,是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首选,但实际可训的时间较短,能接纳的实习生毕竟有限,这样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实训学生经专业老师短训,获得审计与理财的实战技能,随队以“注册会计师”身份顶岗开展审计工作,全程零距离地接触各类企业账务处理与理财实务;另一方面,各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开办“两所”,成立财务、管理等咨询公司,这既符合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又可以提高高校老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在正常的教学时间里,则按照教学计划,有序安排学生进行不少于三个月的专业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向大型企业进军,尤其是与设有单独的财务机构,专门从事筹资、融资、投资等业务的大公司联合,与专业化的财务咨询公司、证券公司等共建,为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在校内尽力建造综合实验室、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等,以此作为理财实训的重要补充。

综上所述,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以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从层次上看包括初级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从时间上看包括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从空间上看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采用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的方式,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这是实现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阴丽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考[J].会计之友,2010,(3):124-125.

[2]李炜.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0,(7):111-112.

[3]王采霞.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10,(2).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工科 教学计划 制订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指出:“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各大院校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进之后,教学计划无论是编制形式还是其具体内容都做到了规范化、标准化,让教师、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教学内容能做到心中有数,教学安排有章可循。下面就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和社会的一些反馈情况对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探讨。

1 严格遵循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程序

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程序:广泛调查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论证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学习、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及规定;教务处提出本校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及要求;由院(系)主持制定教学计划方案,经院(系)教学工作委员会讨论审议,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主管校长审核签字后下发执行,以确保教学计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 深刻理解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规定

借鉴国内外高校之经验,掌握本学科门类科技前沿研究动态,在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管理原理,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体现教育部颁布的学科门类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基本要求,充分结合本校学科优势与教学特点而提出的一份如何编制教学计划的指导性文件,显然这是各专业人才培养蓝图设计的指导书,应当既有理论蕴涵又有实际指导价值的顶层设计,实现教学计划与时俱进。

3 确立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

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来制订的,因而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必须遵循国家教育方针,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各层次、科类培养目标,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基本素质的全面要求,体现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特色。

4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1998]2号)强调指出:“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制订整体优化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首先要处理好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明确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各层次间知识的衔接。其次,整合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防止“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发生。对于同类专业间的共同基础课程,要加强内容和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

目前的学分制教学计划是一个指导性计划,学生以教学计划为指导,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等自主地、灵活地安排学习进程,选择课程。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课程组合便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课程体系。为使学生既系统地学到专业知识,拥有宽厚的知识功底,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具有足够的广度、深度和梯度,凸现课程发展的宽口径、兼容性、弹性化、开放性和实践性。

4.1 宽口径

我国的本科专业设置,一度分得特别细,基本上按照二级学科甚至三级学科来分。由于本科教育教育不象研究生教育,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比较细而专,本科教育是打基础,专业分得过细势必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十分有限,就业面很窄,可迁移性差,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基础课程教育不仅是构成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重要环节,还是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温床。既要加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又要重视加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还要突出学生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以及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2 兼容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导致众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产生。这就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学科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淡化专业界限,考虑知识结构的纵横网络关系,增加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重组,避免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删减和堆砌,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连贯性与各学科知识、技能、过程的相通性,加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设置综合课程,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其中,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从学科的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切忌将新知识机械地叠加或简单地按照相关专业的课程。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

4.3 弹性化

社会发展千变万化,人的需求多种多样,各校校情千差万别,只有建立弹性课程体系才能以变应变。弹性化是指课程体系有可选择的弹性空间,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个人潜能、兴趣和爱好的余地。减少必修课的比重,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比重,增加选修课程的自由度,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如大型综合课、小型独立课、专题研究课等;压缩课内时数,给学生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设置辅修课程、双学位课程和重修课程以及分层次设置和分模块设置课程等都可以增加课程体系的弹性。

4.4 开放性

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对外界信息的接纳和课程体系本身的开放状态。课程体系对外界信息的接纳是指体系能根据外界信息的变化随时对课程进行调整、充实、更新和变革。课程体系本身的开放状态,一是同一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各课程要素之间相互开放、相互融合,打破传统的各课程要素的知识内容自成体系的封闭性,避免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出现重复现象;二是校内各专业课程体系相互开放,打破专业限制,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三是打破各高校甚至职教、普教、成人教育、业余教育和国外教育彼此隔绝的状况,构建相互开放的立交桥,实行学分互认。全方位的开放,将从根本上打破封闭,形成良性吸纳和互动机制,扩大学生视野,培养适应面广、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4.5 实践性

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教学是工科专业学生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确实保证必要的实验时数和实习周数,使之达到基本要求,不能因学时减少而削弱和降低对实践环节的要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

近几年工科专业相应的实践环节有所加强,这反映了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和教学改革的成效现在工科学生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军训、金工实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多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或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内容十分丰富,作用也十分明显。

高度重视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检查监督教学计划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教学设想及课程体系,那么执行并实施教学计划也应是严谨、有效、一丝不苟的。既要鼓励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反映出的科学思想去创造性执行与实施,又要谨防和克服各种随意性,这样才能达到教学计划的科学设想和目标。因此,教学计划执行与实施过程管理的根本任务是调动教、学、管的积极主动性,重视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检查监督,保证教学稳定、有序、高质量地进行。

总之,教学计划管理是一项体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特征的教学管理工作。它有很强的科学性、实践性,因而需要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其相应理论作指导,特别需要哲学高度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需要有长时间的、大量的比较教育研究和资料、经验积累作基础;当然也更需要有一支教育思想水平和现代化教育管理水平比较高的教学管理队伍,尤其重要的是要以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去组织教师完成编制、执行与实践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搞好教学计划管理。

参考文献

[1]冯志敏,叶宏.美国大学教学管理与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教探索,2002(3):44 ~46.

[2]段东红,张忠林,刘世斌等.化工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尝试[J].化工高等教育,2004(3):104~106.

[3]王金瑶.关于大学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7):59~81.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院各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培养要求与培养模式的实施大纲。随着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教育技术手段的完善,教学计划经过实践运行后,需要不断完善修订,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学需要。笔者作为地方医学院教务工作者,主要是从事学籍和学生考试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学校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来谈谈医学院校关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工作的相关问题。

一、教学计划修订教学指导思想

结合国家有关教学文件,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修订教学计划时,都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宗旨,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导向,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线的需要为方向,以成才教育为目标,充分发挥民办高职学院的优势,组织学院内外教育资源,认真修订各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计划,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服务。

二、教学计划修订的基本原则

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尤其要研究社会要求和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努力使教学计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创立专业特色

要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学生一生从业岗位的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形成教学计划的专业特色。

3.优化教学全程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及评估条件,立足教学全过程,合理设定本专业知识模块、能力结构框架和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时比例,精心设置每门课程的内容、授课时数及教学环节、考试考核方法、检测评估手段;并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4.强化应用性课程

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培养方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以“应用”为主旨的课程结构。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以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重点。

5.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要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完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和评估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可单独设置实训课程。

三、修改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

1.认真贯彻医学院校发展定位要求

学校定位――定准学校发展目标。医学院校要主动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的需求,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以本科教育为重点,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善办学基本条件,完善教学管理,为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定位――定准人才培养规格。针对与本科培养层次的区别,找准专业定位,确定培养什么职业,什么层次(什么岗位、岗位群)的在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的技术专业人才。

课程定位――定准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类型必须符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实用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的要求,必须围绕岗位、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养结构来设置课程。精心设计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界定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所承担的具体培养任务。

学生自身定位――定准创业方向。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能根据自身的优势,运用外部条件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确定自己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努力掌握哪些知识,达到哪一层次的水平,获得何种劳动技能证书,胜任何种岗位(岗位群),将来如何创业人生的目标定位。

2.大力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每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必须围绕“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管用、人文知识常用”的要求,大力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做到所设课程:够用――摆脱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根据职业的要求,跨学科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剪、重组;适用――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用――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规范的、标准的、最新的知识、技术教给学生;管用――推进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一些课程要从学科性很强的《XX学》、《XX原理》转变为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相对应的模块单元课程,每个模块明确培养一种能力、技能。

3.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包括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及独立设置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其类型包括习题课、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公益劳动、军事训练等。每个实验、实训、实习,都要有明确的技能训练目标、训练方法、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各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组成一个实践教学的体系,成为“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

4.界定课程设置类别

课程类别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职业公共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拓展课。公共基础课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实用英语和体育。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必选课及系任选课)和公共选修课(含学生素质教育选修课)。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规定学分方可取得毕业资格。

作者简介:

上一篇:五年级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下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