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金范文

时间:2023-03-09 03:26:42

自然科学基金

自然科学基金范文第1篇

近年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在提高管理水平、服务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2014年在项目体系方面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例如在经费投入方面,总额度从2010年的5000万元增加至2014年的2.55亿元。单项类别的资助强度也有所提高,如自由申请、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的资助金额从原来5万元/项,提高至10万元/项。增设了重大基础研究培育、粤东西北联合人才培养两类项目,同时在自由申请项目类别下设立科管研究专题,目的是针对基础研究自身的规划战略等方面开展研究,不断加强对广东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的优化和完善。但是通过对近年来的申报和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优势不明显,对于基础研究的支撑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主要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项目申报指南与目标匹配度不高

目前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类别共有七种,在申报指南的条件设置方面目的性不明显,缺乏指导和分类的意义。例如自由申请项目的条件,规定申报人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55周岁都可以自主选题方式申报。这种宽容的申报条件使得自由申请项目每年占据了近50%的申报量,而且基数日益增加,从2010年的2000多项增加至2014年的4558项[2],如图2。从多年申报情况分析,不少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或者具有正高职称的科研人员也挤入自由申请类别项目的申报队伍并获得资助,这与自由申请项目“鼓励青年科学家开展创新研究”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又比如自由申请类别设立科研管理研究专题方向,其初衷是从“十三五”战略规划的高度,在基础研究全局(全省)的角度开展专题研究,目的性比较明显,应当对申报人资质和条件有一定要求,尤其是前期研究工作的积累,比如需要申报人主持过相关的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或拥有类似的经验,但是在申报通知(条件)中并没有对于这方面的资历作出规定。因此,从该类申报项目情况来看,申报的整体水平与预期距离较大,且研究队伍个体之间水平差异较大,申报项目的内容与申报指南的目标匹配度不高。

(二)项目体系设置衔接不够

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粤东西北联合人才培养、博士科研启动定位为青年科研人员“萌芽”状态的培育类小项目,杰出青年定位为为优秀青年科研人员“脱颖而出”提供重点支持的项目。但是衔接两者之间中高端人才项目处于空白地带,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优秀科技人才培养链条。同时作为“低端”的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申报年龄限制在40周岁以下,但是作为“高端”的杰出青年项目申报年龄限制在35周岁以下,对于35周岁以上、40周岁以下优秀青年研究人员,显然无法获取高层次人才项目支持,因此这种人才链条显然是存在“断层”的。又比如在项目研究方面,自由申请、重点与重大基础研究培育项目之间,资助经费分别是10万元、30万元到100万元。从表面来看,类似形成了一个低中高的研究资助链条,但是从定位异同来看,相同之处在于重点项目与重大基础研究培育项目都是定位于面上项目研究基础的进一步突破,但两者之间定位和面向研究群体的差异就不是很清晰,没有形成明显的梯度。[3]

(三)项目体系特色不明显

从目前项目种类来看,与国内其他省市地方自然科学基金大同小异,没有凸显“广东特色”。例如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与江浙地区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相似,但在资助金额和指南方面的导向性还不如江浙省份;而自由申请、杰出青年项目,与江浙地区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杰出青年项目类似等等。广东作为自主创新和先试先行的“排头兵”,拥有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基础研究信息发达,特别是近几年诸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广东,已产生不少具有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影响力巨大的研究成果。例如2012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发现新的中微子震荡模式,曾一度在国际上引起巨大轰动;又如2013年开始运行的广州超级计算中心,是目前全球运算最快的计算机中心。这些地理与研究平台设施方面的优势,为广东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的资源和环境,但是目前都没有很好地利用和结合起来,没能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自然科学基金类别。

(四)项目管理办法指导性不足

2014年新制定实施的《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资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是目前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主要制度依据,该管理办法规定项目经费由财政部门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方式进行管理,因此财政部门在每年年底都会把项目当年经费指标收回,到次年再结转下达,但是对于再次结转下达时间没有明确规定,有时结转长达半年,在此期间项目负责人难以办理项目研究经费的正常支付手续,严重影响了项目的研究计划与进度,长时间也容易造成“变通”执行财务规定的想法和做法。另外,《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资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主要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作出的关于经费管理使用的办法,规定了部门职责、项目经费审批、资金管理、监督管理与绩效评价方面的细则,[4]而对于项目具体组织实施方面经常出现的情况,如项目前期依托单位注册申请、指南、项目组织评审、资助项目出现人员变更、依托单位变更、计划延期、中止终止、结题验收等问题,没有在管理办法中进行规定,均处于“无据可依”的状态,这使项目的管理处于被动局面,也不利于项目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完善管理对策探讨

2015年是“十二五”总结之年,亦是“十三五”布局之年,在广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应充分发挥对推动原始创新与优秀科技人才成长的支撑引领作用,明确目标、找准定位,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5]

(一)进一步优化申报指南

将项目定位与申报要求紧密结合,如自由申请项目定位为鼓励青年科学家开展创新研究,对申报人要求一方面进一步降低申报年龄与职称,让更多青年科研人员加入研究队伍;另一方面,对于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限制申报自由申请项目。战略规划类项目则提高申报人“门槛”,要求申报人必须有主持省级以上部门规划经历。在申报指南明确设定重点类项目(100万元及以上)项目的预期目标,如以冲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为目标的重大基础研究培育项目,以培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导向的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培养国家创新群体、国家973为目标的研究团队等等。[6]

(二)强化项目链条紧密性

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建立科技青年人才“层级式”培养模式,[7]其士科研启动项目申报人年龄条件改为30周岁以下,并在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中增设“拔尖人才项目”,50万元/项,要求申报人为32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历并取得一定基础研究成绩的科研人员,与35周岁以下杰出青年项目,形成一条完整的“阶梯式”青年人才成长链条。改革研究项目体系构成,将重点项目定位为支撑应用基础研究转换为技术创新研究,资助经费提高至50万元/项;同时设立重大产业项目,300万元/项,作为专门面向前期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项目,在自然科学基金打造“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完整链条体系。

(三)凸显区域特色

在保持原有项目体系基础上,针对广东毗邻港澳地区优势,设立“粤港澳重大基础研究合作项目”,一方面资助粤港澳地区科学家在广东合作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另一方面资助在广东举办粤港澳重大基础研究交流会议,打造粤港澳顶尖科学家联盟,整合粤港澳基础研究力量与资源,共同推动区域创新发展。针对广东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广州超级计算中心、国家基因(深圳)库、东莞散裂中子源等等,立足广东需求,面向全国申报,开展“大科学研究计划”,吸引全国优秀科研力量协同创新,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科学研究中心”。

(四)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办法

既要做好经费规范管理,也要尊重科学规律。在项目经费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项目依托单位监管职责,同时要保障项目负责人能根据研究需要及时办理经费的支出结算,不影响研究工作的开展。根据广东当前的情况来看,在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方式进行管理模式下,对于上一年度项目经费指标结转下达的时间应在管理办法中进行明确,时间上应该尽量缩短。另一方面,当前《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资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只是经费的管理办法,项目实施其他具体环节方面的管理细则还处于“空白区”。因此,加强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首当其冲的应当是制定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的实施细则。特别是一些关键环节问题解决,亟待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予以规定。笔者认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可以考虑包括七个部分。(1)总则。明确省自然科学基金定位,项目类别,资助原则。(2)依托单位与申报人。主要是规定两者资格与职责。(3)申报。规定各类项目申请条件与要求。(4)评审。规定项目评审规则、流程、公示、下达与专家意见反馈。(5)实施与管理。主要是项目在研究执行期内相关事宜处理,如研究人员变动、依托单位变更、研究计划调整、中期考核等等。(6)结题验收。包括结题验收程序与要求。(7)学术道德规范。主要是对依托单位、申报人、评审专家、工作人员等学术道德的要求与责任内容。[8]

三、结语

在广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际,自然科学基金对自主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将更为明显。如何进一步优化管理,为原始创新与优秀科技人才培养打造公平公正、科学合理、激励向上的创新环境,是当前广东自然科学基金面临的重要任务。

自然科学基金范文第2篇

本文作者:白坤朝 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对一个正常人来说,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它具有强烈性、自发性和不可遏止性。虽然好奇心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内在动力,只靠好奇心的驱动,动力是不足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只有在外部条件的作用下,才能使科学家内心产生强烈的科学研究欲望和热情。从行为科学角度看,这就是激励。行为科学研究个体行为的核心就是激励,目的是如何激发个体的积极性,挖掘其潜力。所谓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和方法,激发和强化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定义中的动机是指引起、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希望、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直接原因。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它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来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的功能。最终的目标是把组织的目标转换成每个成员的需要,使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利益巧妙地结合,使每个成员自觉地努力工作,发挥其能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而科研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激发科技人员的研究动机,强化动机,应用激励方法激发科技人员的行为,调动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自然科学基金委不是一个指令性计划的行政部门,在某种意义上自然基金委与科学家是一种松散组织关系,其发挥管理作用的方式是导向和协调;对科研的管理既有宏观层次又有微观层次。其独特的性质决定了其激励机制不同与一般科研单位或其他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

在营造自然科学基金的激励机制过程中要考虑一下几个因素:首先,要考虑基础研究的特点,鼓励大胆探索。基础研究目的是探索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具有探索性、基础性、前瞻性、系统性、创造性和国际性。基础研究的探索性是指其探索的领域是一个全新的、未知的领域,其成果属于原始创新,因而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研究结果一般不能被精确地预见,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基础研究的系统性是指科学发展是一定基础上的发展,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艰苦的劳动。从历史上看,每次科学的重大突破都是许多科学家长期默默的工作和积累,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最后才取得的。基础研究的系统性决定了搞基础性研究急于求成是行不通的,稳定、长期地资助基础研究,加大对原始性创新研究的支持,是我们在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中遵守的原则之一。自然科学基金委要遵照基础研究的规律,努力为科学家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完善科学基金的退出机制,鼓励科学科学家大胆地自由探索,从而吸引一批优秀的人才从事基础性研究。但这并不是允许有些项目负责人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认真完成,敷衍了事。所以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区分正常的探索失败和不认真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种情况。对正常的探索失败,要给予正确的关注;对不认真完成的,要给予警戒。再者,激励要有层次性。各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运作全过程包括立项申请、评审、执行、结题验收、后期跟踪五个过程。这五个环节是环环相连的,它凝聚了五方面专家的辛勤劳动,这五方面的专家是依托单位的科研管理专家(包括依托单位的学术委员会专家)、项目负责人、通讯评审专家、会议评审专家和自然基金委工作人员。在科学基金项目的运作过程中,五方面专家的工作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科研管理专家根据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申请指南、有关方针和政策组织本单位的专家申请,经本单位的学术委员会审定后报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通过科研管理专家核定有关信息,初审后提交通讯评审专家评议,待通讯评审意见汇总后组织会议评审专家进行会评;经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务会审批后,下发通知;在项目的执行期间,科研管理专家按照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有关办法,保障和监督项目的执行;项目结题后,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组织同行专家对已结题的项目进行评估验收,科研管理专家协助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工作人员做好项目的跟踪。由此看出,依托单位的科研管理专家对本单位科研人员进行组织立项、审核、申报、执行(后期管理)、结题验收、后期跟踪等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项目负责人是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执行的中心环节,他们是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执行者,直接关系着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能否顺利的完成,关系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效能;通讯评评审专家的工作是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基础;会议评审专家是在通讯评审基础上,集体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判断、决策;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是依托单位的科研管理专家、项目负责人、通讯评审专家、评审组专家的之间桥梁,为他们提供服务。因此要调动五方面的专家,就要针对其工作特点建立不同的激励机制,使这个有机的整体协调发展,共同推动自然科学基金事业的发展。再者,激励机制要建立在科学家的心理特点上。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动机在于其研究成果拥有优先权和独创权,其研究成果被同行公正的评价,进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在许多领域,某些方法或理论以该方法或理论第一个发现的科学家名字命名的,例如牛顿运动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等。在实际工作中,自然科学基金的激励要把重点放在注重科学家得到尊重的需要和科学家自我实现得到满足的需要上。通过对科学家的奖励,既肯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创造能力,又能激发更多的科学家从事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热情,又能吸引更多优秀的科学家和青年人才从事基础研究。再者,要正确处理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关系。在一定的时期,虽然物质激励是提高工作积极性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忽视精神激励也是不行的,是片面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依次是从低级到高级,阶梯式逐级上升。当低级的需要满足后,人们会产生对更高级需要。只有要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激励作用发挥得更大。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视情况而定。如对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好的专家,若其项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按一定的程序可以给予延续支持,并在我委相关媒体上给予报道;对取得突破性或显示性的成果,除我委相关媒体上给予报道外,还要在国内主要媒体上给予宣再者,要完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评价体系。要对取得研究成果突出的科学家进行物质或精神激励,先决条件是公正、公平和合理地评价其研究成果。否则,对科学家群体会赞成不良的影响。

目前对科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的鉴定有两个可依据的办法《: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管理暂行规定》。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具有基础研究的一般特性,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和成果被承认的滞后性,但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是比较大,因为搜集众多同行的评价是一个很困难的工作。建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信息管理系统;做好科技情报工作,搜集和跟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充分依靠专家,发挥五方面的专家作用,定期组织专家对前期结题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做好成果分析。最后,体现公平的思想,正确把握和运用激励量。公平是指激励量的分配要体现多劳多得,而不是搞平均主义;正确把握和运用激励量,就是要掌握好度和量的关系。因为公平理论的主要概念是: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纵向和横向地比较,看其相对值。即每个人都把个人所得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比率相比较,如果比较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感到满意;若不相等,则影响其工作积极性。所以,能否正确控制激励量的大小,关系到激励的正负作用。激励量过大或过小,不仅不能奏效,相反还起反作用。如果物质激励搞平均主义,不该多奖的多奖,不该少奖的少奖,就会使激励的效能下降;对精神激励搞平均主义,不该表扬而表扬,不该批评的而批评,反而其到相反的作用。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竞争心理,一旦意识到不公平,工作积极性会随之下降。所以激励量公平分配,有利于促进效率地提高,相反,效率下降.总之,自然科学基金的激励机制要建立在基础研究的规律之上,充分调动各方面专家的能动性,使之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

自然科学基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形势分析;基础研究

中图分类号:N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85-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立于1986年,年度财政拨款从8000万元起步,到2011年,拨款已超过120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始终牢牢把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准确定位,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淀了雄厚的知识和人才储备。最近三年,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分析解读最新的变化,以供广大科技人员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参考。

一、明确科学基金定位,加强战略导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明确的定位: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和发挥导向作用。这一定位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好奇心驱动的探索和创造精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能够引导科技人员从事国家需求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战略引导是在基础研究资助多元化格局中把握定位的战略需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定了三个战略导向: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把三个更加侧重的战略导向贯穿于科学基金评审、资助及管理的全过程,实施原始创新战略、创新人才战略、开放合作战略、创新环境战略和卓越管理战略,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度。从近三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来看,基金委从资助模式和资助格局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调整,贯彻了这三个战略导向。

二、优化资助模式,完善资助格局

(一)增加医学科学部

为更好地支持医学基础研究,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经过10年筹划,于2009年底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由原来7个科学部变为8个科学部,部门设置更趋合理。成立医学科学部,有利于我国医学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2010年起,医学科学部正式受理医学相关项目申报,此举也解决了以前生命科学部受理量过大等带来的管理问题。

(二)经费资助快速增长,资助年限总体增加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有三条保障经费投入措施:争取财政投入、吸引多元投入、规范财务管理。加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声誉不断提升,成果不断涌现,极大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并且考虑国际基础研究形势和我国现状,国家近几年连续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近三年财政投入:2010年财政投入104亿元(包含投入新设立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20亿元经费);2011年财政投入124亿元;2012年预计财政投入150亿元。

随着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近几年对部分类型项目的资助强度和资助期限作了一些调整。近三年资助强度变化:面上项目由30万元增加至80万元,重点项目由200万元增加至300万元,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由20万元增加至25万元,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由25万元增加至50万元,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保持在300万元,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由200万元增加至300万元。

从2011年起,部分类型项目资助期限做了相应调整。面上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三类项目的资助期限由原来3年延长为4年;重点项目的资助期限由原来4年延长为5年;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由原来3年延长为5年;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期限保持不变,仍为3年,但是对申请人年龄作了调整:女性申请人的年龄限制推迟至未满40周岁,男性申请人的年龄限制维持未满35周岁不变。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基金委对女性科技人员的尊重,也体现了国家基金委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三)简化限项规定

在2011年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针对申请人既有主持项目数的限制,也有参与项目数的限制;既有高级职称的限制,也有非高级职称的限制;既有项目总数的限制,又有不同类型项目总数的限制;既有纳入限项范围的项目类型,也有不纳入限项范围的项目类型。关系错综复杂,很多申请人没有弄清限项要求,以致要不断咨询单位管理人员,导致依托单位管理成本增加,即便如此,因为超限而被撤销的项目也不在少数。从2011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针对限项规定作了简化,据了解,目前申请人针对限项规定疑问减少了很多,因为超限被撤销的项目也在逐年下降。

(四)加强在站博士后申请基金管理

从2012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要求依托单位应提交本单位在站博士后人员的项目申请清单并对清单所列项目统一提供书面承诺:保证在站博士后人员获得项目资助后,延长其在站期限至项目资助期满并负责解决其延长期间的生活费用;或者出站留在依托单位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否则,自然科学基金委不受理在站博士后人员的项目申请。

(五)完善资助格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目前已确立了研究项目、人才项目和环境条件项目三个项目系列,其定位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格局。其中,研究项目系列以获得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为主要目的,着眼于统筹学科布局,突出重点领域,推动学科交叉,激励原始创新,从而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人才项目系列立足于提高未来科技竞争力,着力积蓄基础研究后备人才队伍,支持青年学者独立主持科研项目,扶植基础研究薄弱地区科研人才,造就拔尖人才,培育创新团队;环境条件项目系列主要着眼于加强科研条件支撑、促进资源共享、优化基础研究发展环境以及增强公众对基础研究的理解。近三年针对资助格局作了一些调整:研究系列项目增加“青年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人才系列项目中增加“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扩大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范围,环境条件系列项目中增加“NSFC-新疆联合基金”、“NSFC-河南人才培养联合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我国的基础研究之所以能取得长足进步,是因为有一大批为之奋斗的科学家,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仍会加强完善人才项目的资助。

三、完善规章制度,改进资助管理

(一)完善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制定科学基金规章体系,其中最为广泛关注的有以下六部管理办法:面上项目管理办法、重点项目管理办法、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地区科学基金管理办法、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二)改进资助管理

1、比对申请书内容,防范学术不端

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避免重复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2011年起将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申请书内容进行比对,特提醒申请人注意:

(1)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申请不同类型项目的资助。

(2)受聘于一个以上依托单位的申请人,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通过不同依托单位提出申请。

(3)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申请人的名义提出申请。

(4)不得将已获资助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提出重复资助申请。

2、2012年度申请书采用在线和离线两种方式

采用离线撰写申请书方式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除上述类型以外的项目类型均采用在线撰写申请书。随着信息化不断完善,将来的趋势是所有的项目都采用在线撰写,结合数据挖掘等先进信息采集技术,申请人撰写申请书将更加方便。

3、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规范化选择

2012年部分学科领域拟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包括地理学(D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和肿瘤学Ⅰ(H1601至H1614申请代码)。上述学科领域项目的申请人在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参考“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内容。此举能方便基金委更科学选择评审专家,有利于评审的公平公正。

四、结语

本文只是从政策角度去分析近三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形势变化情况,更多的变化细节有待申请者在阅读《项目指南》和通知公告获取。

我们相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将会朝着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前进。我们也同样相信在国家的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管理和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的基础研究事业会有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自然科学基金范文第4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申报数量少大型综合医院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数量普遍偏少。以某综合医院为例,2005~2010年该基金申报平均数仅为32项,与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要求的医院相关职称人数严重不符。究其主要原因:医务工作者科研意识不强,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认识度不高;医院缺乏相关申报管理政策,缺乏对申报数量及人员的要求,督促力不够;医院科研激励政策不到位,影响医务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多数大型综合医院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普遍采取自由申报的方式,在获得医院科研管理部门通知后,申报者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指南自由申报项目,大多数科研人员更是初试申报未果便草草放弃。申报数量少,直接影响医院获资助项目数量。

申报书质量参差不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的撰写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没有经验的申报者往往不关注评审要点,导致申 报书质量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即基础研究部门科研人员申报书撰写相对规范,质量相对偏高;而从事临床工作的科研人员多数缺乏申报书撰写规范及技巧,申报书质量不高,多数未通过第一轮评审。如表2中显示某综合医院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予资助项目专家评审意见中,除第1、3、19顺位反馈意见,其他均为申报书书写质量问题,可见申报书质量是影响该基金成功申报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缺乏对申报人规范的辅导及经验介绍;科研人员缺乏对申报书质量的重视度。医院科研管理部门虽组织申报动员及辅导讲座,但缺乏针对申报者个体化指导。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质量,逐渐成为提高该基金资助率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科研人员研究基础薄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重点之一就是申报人前期研究基础及资质,即以往应用与申请项目有关技术方法的经历、申请人及主要参加者所做的与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等。具体表现在申报人是否曾获课题资助,相关研究论文,特别是SCI及其他高水平情况,获得成果及专利情况,有无实验室工作经验等。申报者常见的问题主要是相关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不够,没有提供充分的实验依据,没有重要的相关研究成果,没有预试验结果,申请者缺乏课题相关的动物实验和分子生物学的背景等。除了科研人员自身应注重研究基础积累,医院应为科研人员提供软硬件支持,把提高科研人员研究基础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

项目管理政策有待改进申报者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后,仅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经费从事项目研究工作,医院一 般采取宣传的方式给予鼓励,既无奖励也无配套经费,科研人员积极性偏低;此外,科研经费财务政策相对严苛、繁杂,科研项目负责人不具有管理自主性;项目进展中,缺乏科研管理考核制度;项目产出相关成果缺乏奖励政策,这些问题不但直接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青年科研人员的学术导向。

项目含金量有待提高自2005~2011年该综合医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面上项目34项、青年基金项目12项、其他专项基金11项,近6年医院未获得国家自然中国医院.2012年9月第16卷第9期 •61•科学基金重点及杰青以上类型项目资助,多数为面上和青年项目,获资助项目类型水平偏低,而获得高水平项目资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医院的科研实力。如何针对医院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和整合资源优势,促进学科交叉,集中力量申报重点及杰青等高水平项目成为工作重点。

科研管理的重要性需予以重视近年来,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政策不断调整,指南领域更加细化,形式审查的要求更加严格,科研管理部门的角色在基金申报过程中的协调作用日趋重要。如何对项目运行的全过程采取有效的规划与管理,加强科研管理人员针对性培训,摒弃“重申报轻实施”的管理弊端,提高管理效能及水平是科研管理部门有待改进之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改革措施

扩大基金申报宣传工作申报基金前的宣传、指导与培育工作。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时间有限,在短时间内形成完备的申报构思有一定困难,故科研管理部门应在基金申报之前加强宣传工作,指导研究人员早准备,力争让各部门尽早提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关注度及重视度,针对性地培养科研骨干,为基金的申报创造条件。申报指南宣传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之日起,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各种途径通告,包括:利用网站及短信、报刊栏、单位例会申报通知。组建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构架,即各科室由科主任总负责,分别设立基金联系人,专门负责基金申报宣传与协调工作,使各部门在得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指南内容、申报类型及申报政策的同时,与科研管理部门形成有效沟通,有利于项目申报工作的顺利实施。申报指南的研究和部署工作。申报指南是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部署申报工作的依据,因此指南的研究和部署尤为重要。获得申报通知和指南后,科研管理部门组织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政策、资助计划和资助重点等信息的学习和专题培训,在充分了解指南内容及政策走向的基础上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为提高形式审查的效率奠定理论基础。

开展基金申报的讲座与培训 邀请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知名管理专家从宏观方面介绍国家自然基金相关策略和方针。通过辅导报告使研究人员了解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的历史,科学基金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医学科学的发展战略,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研究系列项目、人才系列项目和环境条件系列项目的资助政策、资助内容、申报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对申报人员从宏观方面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供大量的理论知识。邀请具有评审经验的专家做专题讲座。如针对怎样写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组织专题讲座,通过培训申报人员从评审专家的角度了解选题、摘要、立项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案、可行性分析、项目的特色与创新、年度计划与预期成果、研究基础、实验条件及申请人与项目组成员资质等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其重要性。此外,专家还强调了国家自然基金一审中应注重的问题,利用讲者多年成功申报经验及项目评审经验,从多角度向申报者介绍申请书撰写要领,减少失误率.实施有效的申报流程规划与管理 注重获资助项目的管理工作根据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南时间,制定基金申报时间计划 及完备的基金申报管理流程,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执行基金的申报进度,保证各环节组织工作的顺利实施。具体包括:动员阶段、申报阶段、指导阶段、专家初审、答辩、专家二审、科管部门形式审查、标书提交、总结申报经验及关注评审进程。以某综合医院2011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时间安排为例,详见表3。注重各科室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及类型 项目申报数量。申报项目数是保证中标项目数的基础。在扩大宣传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单位符合条件的研究人员针对性宣传、辅导工作,如对副高级职称(含)以上人员和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组织青年座谈会,讲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要性、申报要点等;组织各科室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组建互助小组,有效提高各科室应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数量,并对申报数量较多的科室予以鼓励。项目申报类型。医院应鼓励科室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以上类型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加强医院重点学科间的联合与创新,及早、重点培育有潜力项目,对这些项目予以院内科研资金支持,积极跟踪项目进展及结题情况,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课题申报创造条件。鼓励科室青年人员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对增强科研后备军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抓好质量关 提高基金项目含金量加强科研管理,提高申报质量。申报书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基金申请 者自身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体现了科研管理的作用。申请者应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通知及指南要求,参考专家辅导讲座中注意问题及要点撰写申请书;科研管理部门在充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文件及指导精神基础上,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管理水平提升,把服务意识贯彻到科研管理工作的始末,同时注重与科研人员的沟通工作,了解科研人员基金申报意向,做到有的放矢的科研管理,减少由于形式审查原因导致的项目撤报数量。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咨询专家组,为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的技术辅导和申报项目凝练工作奠定基础。咨询专家组组长由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具有丰富评审经验的知名专家担任,专家组成员主要是由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各领域专家组成。此外,还包括统计专家和科研管理部门咨询负责人。申报咨询专家组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申报工作的进程,协调各方力量,指导申报工作顺利实施。3.5.3 加强资源整合,鼓励学科交叉,提高项目科学性、合理性。医院应依靠学科优势,加强各学科领域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和整合资源优势,通过资源共享提升研究实力和竞争水平,利用重点学科及基础研究部门的科研力量,实现多领域交叉整合,组织优势力量,加强优势特色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和研究队伍的整合,集中申报重点项目或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提高医院获资助项目类型整体水平。

实行预答辩和预审制度医院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审核工作包括一审和二审两次评审过程,科研管理部门根据项目申报类型对申报人进行分组,其中已获批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人自由参加答辩。各组的专家主要由一名院外专家担任主审,1~2名院内专家担任副主审,申报人在答辩会上向专家组汇报项目的具体情况,包括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可行性分析及创新点等,专家组针对汇报内容进行提问,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由专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一审评估表》中“优、良、中、差”栏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价。科研管理部门针对专家评价对“优、良、中、差”采取对应的“100、80、60、40”等级分数进行打分,估计出本年度申报人员一审评分情况,对申报人员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工作。按照规划要求申报人在一周后参加项目二审,在确保二审专家与一审相同的基础上,采取“一对一”个体化指导的方式进行审核和指导,一方面查看一审修订意见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对一审中未解决或新发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和修订,对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严把形式审查关 杜绝非学术原因导致的无效申请 项目申报内容的审查。根据《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 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及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规定对申请书的内容进行审查,着重关注与往年不同之处,如:资助类型、资助额度、允许承担项目数和所属学科等。项目形式审查。申报书文本的形式审查主要包括:选题是否紧密切合指南方向,无偏离和申报指南部分内容的现象;根据申请书题目判断项目研究类型,排除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外的申报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应有创新点;经费预算是否合理。主要表现在申请经费中预算比例不合理、对经费的说明不够具体、申请经费数额偏大,超出基金资助范围等;申请人或者参加人有无超项;注重查新工作,避免重复立项[2]。制定科研管理政策 充分调动科研积极性 通过制定相关奖励政策,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科研人 员发放奖励,从政策层面提高科研人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积极性。如:制定《某综合医院科技奖励暂行规定》,对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重点课题、国重大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课题、创新研究群体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课题、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课题、面上课题等部级课题,课题经费≥1000万元、≥5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的课题分别奖励课题组40万元、3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课题经费<50万元的课题,按课题经费的10%奖励课题组;对发表高水平文章也给予一定奖励,如:发表SCI论文,按“影响因子×1万元”给予第一作者和/或第一 通讯作者奖励;发表中华系列期刊及与中华系列期刊同等声誉的其他期刊文章,给予第一作者和/或第一通讯作者1000元奖励;对课题申报相关科技成果予以奖励,如对以本院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部级科技成果奖给予“获奖个人所得奖金×1”奖励个人,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按“奖金×2”予以奖励;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按“奖金×1.5”予以奖励。基金申报注重科研诚信。通过制定防范和惩戒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规定,对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 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予以界定和规范惩处措施。

初见成效

自然科学基金范文第5篇

5月25日、2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举办“展望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论坛的方式,来庆祝自己的20岁华诞。

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我国适时做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的新的历史时期,以“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为战略定位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这一庆典就显得意义重大。

更让这次庆典显得非比寻常的,是一些世界重量级科学家的出席:李政道、丁肇中等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一位瑞典科学院结晶学大奖获得者,一位图灵奖获得者,此外还有多名中外杰出科学家、7位国外署名科研资助机构领导人。他们展望21世纪世界科学前沿,分析中国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使论坛成为2006年春夏之交一场关注中国木来科技发展的国际科学盛会。

科学史上的重要时刻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摆脱思想藩篙,走向全面发展的时代。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然而在遭受“”破坏极为严重的基础研究领域,拨乱反正的任务十分艰巨。当时的情景是,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工作需要恢复和建立,研究队伍青黄不接,研究经费相当匮乏,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这种局面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忧虑。

在举国思变图强的感召下,89位科学家致函中共中央,国务院,建议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建议获得批准。198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正式启动,标志着科学基金制这一新生事物在中华大地萌生发芽。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工作,逐步试行科学基金制。一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其他科学技术基金会”。同年,邓小平进一步强调:“成立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大家都会赞成,不会反对。这是新生事物,先干起来再说。”1986年2月1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通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诞生,科学基金制在我国开始全面实施。

实施科学基金制是应对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它把平等竞争和激励创新的机制引入基础研究,克服行政拨款方式的某些弊端,实现知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断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要求是尊重科学家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推进科学民主管理的重要里程碑。它充分调动起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教兴国、创新为民的激情。

20年辉煌成就

正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院士所说:“20年前播下的春天的种子,如今已绿树成荫、花开满园。”从1986年的8千万元到2006年的34亿元,自然科学基金增长了41.5倍。20年来国家共计投入约180亿元资金,择优资助了10万余个项目,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理在会见出席论坛的中外科学家时,对自然科学基金的评语是,“在推动基础科学和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论坛开幕式上,高度评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20年来的辉煌成就。她说,该委准确把握战略定位,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重要源头的作用;坚持完善和发展科学基金制,为科学家潜心研究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坚持科学家的主体地位,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推动了科技创新文化重设。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掌门人”,陈宜瑜对该委的辉煌成就颇为自豪,并在论坛上全面介绍了该委2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2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些资助项目成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先导;许多重大成果源于或得到科学基金的支持。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成果中,中国内地获奖者平均每项成果获资助16项次,最高达34项次。科学基金坚持支持基础研究,发挥了科技创新的源头作用。

20年来。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了134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了1491人,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了118个优秀创新团队,海外及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资助了521人,在稳定青年科研队伍,培养科技拔尖人才、造就创新团队。吸引海外人才资源。促进海内外合作研究等方面取得较好咸效。

20年来,科学基金努力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和新兴学科发展.为形成较完备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一些新兴学科和研究领域在科学基金的孵育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与“留学”的不解之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成立与发展,与“留学”的渊源颇深。在“上书”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89位科学家当中,就有多名留学人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以后,以资助“项目”和“人才”的方式,择优并重点支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其中,如何吸引和凝聚海外高水平人才、开发海外智力资源,成为该委的一项重点工作。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就是在留学人员的倡议下,为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而设立的,是该委20年历程中一个璀璨的亮点。1994年“两会”前夕,留美回国人员,北京大学教授陈章良(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建议政府划拨专款设立“总理青年科学基金”,用于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在国内开展研究工作。2月21日,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的张存浩院士也就设立“总理青年科学基金”致函总理。当年,我国国家层面上第一个面向4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学工作者的专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了。该基金资助国内及尚在境外即将回国工作的优秀青年学者,在国内进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

此外,为吸引和鼓励海外优秀青年学者每年在国内进行一定期限的基础研究,该委还设立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该类基金项目平均资助强度为每项40万元,资助期限为3年;又于1994年设立了资助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专项基金;2005年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外籍)。

在自然科学基金的吸引下,优秀在外留学人员纷纷或回国工作,或利用相关基金为国服务。自然科学基金,已成为海外学子报效祖国的战略支点。

1996年,在美国工作的李灿得知获得当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后,立刻提前回国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的光谱表征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2003年,李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得国际催化奖,并当选为国际催化理事会新

一任副主席。

中山大学许宁生教授是国际公认的开拓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等薄膜作为场致电子发射材料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回国前曾与同事连续3年获得英国工贸委员会SMART科技基金的支持。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后,他婉言谢绝了国外合作者的一再挽留,毅然携妻带子回到祖国。1998年在第45届国际场致发射大会上获得“最杰出科学家”称号;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2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谈起回国,他深情地说:“是科学基金把我拉回来的。”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在谈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创的允许受资助者拥有国内外两个基地的“哑铃”模式时认为,这种管理体制上的宽松以及实际操作中的灵活融通,给海外留学生采取多种方式为国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解决了他们的去留两难问题。

面向未来的规划及建议

人类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已见端倪,基础研究是推动这场革命的重要引擎。同时,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已踏上伟大征程,基础研究综合实力增强是其主要目标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然当仁不让,责任重大。

为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规划,“十一五”期间全面推进四大战略措施一是实施源头创新战略。强化支持自由申请的研究,为科学家自由探索提供广阔空间,到2010年资助规模1万项左右,资助金额每项50万元左右;发挥重点,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的导向作用,以关键科学问题带动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与协作,整合研究队伍和资源,安排重点项目约1800项,重大项目约30项,重大研究计划约15项。二呈要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发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资助约900人;造就一批科技攻坚队,资助创新研究群体100个左右,同时对约180个群体给予延续资助;保护青年人才从事基础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大力培养科技后备人才,青年科学基金到“十一五”末每年资助2500项左右;积极吸引海外科学家来华从事基础研究。三是实施创新环境战略。要改进学术评价体系,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要发展尊重科学、公正透明,激励创新的科学基金文化,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四是实施卓越管理战略。坚持以卓越标准发展科学基金制。不断完善科学基金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运作效率与效益,制定和实施保障有力的配套政策,全面提升驾驭和管理科学基金的能力。

对自然科学基金在未来国家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寄予厚望。他强调,要坚持发扬民主。提倡竞争、加强合作。激励创新的方针,为科学家提供鼓励创新的条件和公平自由的学术环境,特别要支持青年科学家的成长。

陈至立也特别指出,要不断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坚持尊重科学规律,尊重科学家首创精神,推动基础研究繁荣发展。要发展科学摹金文化,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要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霄风险、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大力弘扬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大力倡导求实奉献的优良作风和潜心研究、科学严谨、民主讨论的学术风气。要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加强道德自律、严肃学术批评,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学术不端行为,维护科学尊严。

几位科学大师也对中国科学的未来寄予殷切期望,并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他们一致强调,要实现科学的大发展,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科学的评价体制,给科学家以自由探索的空间。这也恰恰契合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战略定位的一个要点。

丁肇中教授指出,科学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是好奇心,而不是经济动力。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教授麦克迪尔米德(MacDiarmid)建议,中国应制定和实施真正鼓励科学家开展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性研究的政策,改变现有科研评估制度,不要给科学家过多“发文章”和“拿项目”的压力,让科学家可以,潜心研究。其研究质量应由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同行来评价,而不是简单地由行政部门通过论文数量和所在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来评判。此外,要吸引在外优秀中国学者回国效力。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教授希德尼・艾特曼(SidneyAirman)认为,国家的整体科学实力不是仅靠几个大项目或几位大科学家就能提高或体现的,科学事业需要许许多多向权威挑战的科学家。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瑞士罗雷尔(HeindchRohrer)博士认为,科学家要始终保持自由的心灵,国家和社会则有责任为科学家营造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甚至应当允许科学家探索过程中的失败。

自然科学基金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情况 浅析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228-02

一、2006-2013年,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和资助情况

(一)申报和资助总体情况

2006-2013年,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申报234项,获资助项目42项,平均资助率18%,资助总经费1671万元,申报项目数、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分别从2006年的2项和61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8项和414万元,资助率由2006年的9.1%增长率到2013年的34.8%,增长了25.7个百分点。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资助项目的数量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受资助项目数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12年资助经费达到顶峰,可能与2010年资助数量和资助经费达到低谷有关,卧薪尝胆后一次全新突破,见图1。

(二)资助的项目类别

统计分析可知,我院2006-201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主要集中在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合计批准40项,其中面上项目27项,青年基金项目13项,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占总批准项目数的95.2%,资助经费1651万元,占资助总经费的98.8%,专项基金项目2项,资助经费10万元,其中,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分别从2006年的61万元和0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326万元和88万元;另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还未曾获得资助,处于空白,见图2。

表1 2006-2013年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

年度

(年) 申报项目

(项) 资助项目

(项) 资助经费

(万元) 资助率

2006 22 2 61 9.1%

2007 25 5 113 20%

2008 27 7 212 26%

2009 28 5 127 17.9%

2010 28 1 32 3.6%

2011 33 8 533 24.2%

2012 48 6 177 12.5%

2013 23 8 414 34.8%

合计 234 42 1671 18.5%

(三)资助的项目学科分布

2006-2013年,我院各个学科受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不等,受资助的人次也不同,其中,预防兽医学获得资助项目数最多12项,获得资助最少的是临床兽医学,呈现各个学科发展不均衡状况。

学科 资助数量

(项) 资助人数

(人) 学科 资助数量

(项) 资助人数

(人)

预防兽医学 12 7 基础兽医学 11 8

临床兽医学 1 1 草业科学 3 2

动物营养

与饲料科学 5 5 动物遗传

育种与繁殖 7 5

水产养殖 3 3

(四)资助的项目负责人职称分布

2006-2013年,我院受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以高级职称占主体,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获资助率高于副高级科研人员,由于副高级研究方向基本稳定,加之职称评定急需,因此,也说明我院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潜力较大。

(五)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学位和资助频率分布

据统计,2006-2013年年间,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均具有博士学位,有9人获得2次(含2次)以上资助,其中获得4项资助1人,获得3项资助1人,获得2项资助7人。

二、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分析

(一)提升了我院基础研究水平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持续资助下,我院基础研究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发表SCI7篇,EI6篇,国内各级各类论文200余篇,获得省级奖励6项,为我院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了我院人才培养水平

人才培养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施的重要功能之一。2006-2013年,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吉林省高校百名科技领军人才1人,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培育人选2人,吉林省首批拔尖创新人才2人,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脱颖而出,同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为基础的新成果得到其他部级项目的认可和资助,进一步提升了我院人才的培养水平。

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措施

(一)组织宣传,提前谋划

学院在每年9月召开学院下一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会,并成立基金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由科研院长分析总结本年度基金申报和资助情况,使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基金的重要意义,树立信心积极申报,争取更大机会,并对下一年基金申报进行部署,发挥各个科研人员的优势和专长,整合资源,精心设计,提高基金申报命中率。

(二)提升质量,拓宽领域

项目质量是决定该项目是否予以资助的核心因素,学院积极动员科学基金申报工作,营造重视基础研究的氛围,提高申报数量,凝练研究内容,重视申报质量,邀请校内外有经验的专家进行预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进行学术把关,学院进行形式审查,重点针对申报书细节进行核查,确保形式审查顺利通过,提高申请书质量,进而提升高申报项目的质量,提高中标率。

(三)注重过程管理,确保顺利结题

在项目获得资助后,及时组织项目负责人,由科研管理人员对项目管理办法、研究成果管理办法、经费使用和管理等相关办法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提醒结题项目负责人及时对成果进行整理,确保数据真实有效,促进了学院科学基金可持续性发展。

四、总结与展望

2006-2013年年间,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数量、资助数量和管理工作等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类别仅集中在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上,其他类别项目处于空白,因此尚需不断总结经验,学习其他高校和兄弟学院的成功经验,拓宽思路,进一步推动基础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向晨,马卫华,欧阳国桢.华南理工大学2006-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和资助情况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42-145.

[2]梅伏生,段治国,颜宁江.华中师范大学“十一五”期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1:184-186.

[3]刘彬.华中农业大学“十一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2:301-306.

[4]陈畅,杨洪军,林娜等.“十一五”期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以某研究所为例[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8):927-930.

[5]朱波峰,朱小飞,王世颖,吕群燕.2010-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法医学科项目申请及资助情况分析[J].法医学杂志,2013,29(1):58-61.

[6]胡景杰,任晓峰,高云航等.2012-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兽医学学科资助情况[J].畜牧兽医学报,2013,44(2):174-180.

[7]杨海花,乔建军,孙文博,温明章.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微生物学学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及简要分析[J].微生物学报,2012,52(1):1-5.

自然科学基金范文第7篇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具体数额是多少,它的分配流向又如何呢?今年3月16日召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除了审议通过众所瞩目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决定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拟安排经费38亿至40亿元外,其中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对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35亿元进行了详细分解说明。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受理1400个单位各类项目申请55000余份,比上年增长22.4%。这一巨大的申请数量,让该委备感压力。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该委确立了“适度控制资助规模,逐步提高资助强度”的思路。在国家财政拨付科学基金27亿元的基础上,该委统筹配置待拨资金.推进支出预算,安排年度资助经费35亿元,批准资助各类项目11151项。对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这样评价:较好地缓解了基础研究资助供需矛盾,积极推进了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建设。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9111项,资助经费占年度资助计划经费总额的70%以上,平均资助强度比上年提高3.07万元,达到24.79万元/项。平均资助率为18.47%,比上年下降1%:加强对非共识创新研究的支持,资助1年期小额探索项目624项,资助金额4912万元。资助重点项目318项,平均资助强度约160.21万元/项。同时,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紧急启动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科学问题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并继续向健康科学领域倾斜经费1亿元。

批准青年科学基金1934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60人,试点实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资助工作,首批资助10人。海外和香港澳门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资助80人,“两个基地”资助32人。

为促进集成创新,8个重大研究计划批准资助112项,金额约5956万元。重大研究计划的资助模式较好地实现了顶层设计与自由申请的有机结合,是推动某些领域实现重点突破的有效模式。

按照“目标引导、整合资源、培育团队。协同创新”的思路.在评议评审和实地考核的基础上,批准资助创新研究群体22个;对实施期满3年的21个创新群体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考核,给予了连续资助。

联合资助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与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合作局面初步形成,科学基金调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不断增强。该委2005年先后与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设立雅砻江水电开发联合研究基金,与铁道部共同设立铁道科学技术联合基金,与广东省政府设立自然科学联合基金。

在国际和地区合作与交流方面取得新的进展。2005年资助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607项,金额8911万元,其中,协议项目465项,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31项,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初步形成了A3前瞻计划、中加健康研究合作、中芬神经科学合作等若干相对稳定的资助计划。

自然科学基金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科;医院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99-020引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经过25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打造医院品牌、促进人才成长、增强学科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专科医院人员相对较少且学科领域单一,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国科金重标率,进而扩大医院影响力,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全军唯一的口腔专科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管理中的具体做法进行总结分析,有望为其他专科医院的科技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2006-2010年医院国科金获资助情况

2006-2010年,医院以管理促发展,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5项,资助经费总额2845万元,获资助项目数和经费金额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表1)。2010年,国科金获资助项目数量较2006年增长200%,经费总额增长236%,稳居全国口腔院校前列。

从资助类别(表2)分析,作为口腔专科医院,受医院规模和学科领域限制,重点课题基本保持在年均1项左右,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则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2006-2009年,医院获得的青年基金数量逐年增加,而面上项目基本稳定。2010年,由于符合青年基金申报条件的人员数量减少,青年基金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设立医学部,医学领域受资助项目总数增加,医院获得的面上项目数量也随之明显增加。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方法

综合分析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尤其是在2009和2010年,医院的国科金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这种进步既与国家的总体形势密切相关,同时,考虑到管理效应具有的滞后性,以管理创新应对内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也保证了国科金工作的持续性发展[2]。

2.1 抓SCI论文,夯实研究基础SCI论文既是已有研究基础的直接体现,也是国科金评审的重要参考指标[3]。医院从2006年起,采用多种方式引导、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重点提升了SCI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质量。如:设立SCI个人奖励基金;按照季度书面公布各科室SCI论文的发表情况;年终科研奖励直接与科室完成SCI论文数量和质量挂钩,多完成者奖,少完成者罚。同时,提高毕业标准,要求所有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必须发表1篇以上SCI论文,并将SCI数量作为研究生导师的任期考核指标。经过几年的实施,医院2009年SCI数量突破100篇,2010年达到125篇,为基金申请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2.2 抓青年人才,保证发展潜力青年人才是国科金申报的新生力量,既具有扎实的科研功底,有胸怀高昂的工作热情。医院把青年人才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从2007年起,先后设立青年人才助推计划、青年人才留学基金、博士助推基金等,对青年人才的成长积极助推。以博士助推基金为例,军队医院受编制体制限制,人才引进难,博士留校难,为避免出现以往常见的“进了临床、忘了科研”的现象,同时充分发挥新毕业博士的科研潜力,医院对新毕业博士强制进行为期2年的科研助推,其中,第一年全年进行科学研究,不进入临床,第二年要求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通过上述方式,医院的青年学者逐渐成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主力军,为医院下一步的发展提供的人才支撑。

2.3 抓分级评审,提高申报质量针对每年一次的国科金申报工作,医院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学科单一,人才集中的优势,采用个人、科室、医院三级评审制度,切实提高标书质量。首先,个人根据自己研究基础和兴趣方向撰写国科金标书,然后,各科室按照统一要求进行集中修改,最后,由医院聘请经验丰富的领域专家,逐份对标书进行修改。对于研究基础扎实、课题思路清晰的项目,还重点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一对一的修改和完善。

2.4 抓申报策略,避免内部竞争对于专科医院,受学科资助总数的限制,领域选择至关重要。表3为医院2006年以来在口腔颅颌面科学领域获得国科金资助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虽然获资助项目数有所增加,但在全国资助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却始终保持在10%左右,且有逐渐降低趋势。分析原因,应与基金评审过程中单一学科领域内的同行制约有关。

因此,在组织基金申报的过程中,对于领域集中的申请项目,尤其是对于研究内容相近的申请项目,适当向生命科学部、材料学部等进行分流是提高基金中标率的重要手段。

总之,基金工作是医院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用高效管理促进科学发展,是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近年来基金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的保证,也是医院管理者的应尽之责[4]。

参考文献:

[1]高德明.坚持战略导向,激励自主创新——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J].求是,2010,14:49-51.

[2]王晓萍,彭颖.充分发挥科技管理的作用,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工作[J].中国科学基金,2011,1:46-47.

[3]张波,吴杰,叶廖沙等.总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申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4):256-257.

自然科学基金范文第9篇

1亚麻学科发展

我国作为亚麻栽培的起源地之一,从1906年开始引种纤维型亚麻,至今已有百年的种植历史[2],但相对其它作物而言,我国亚麻学科的研究比较滞后,导致我国亚麻种植面积逐年萎缩,严重影响了我国亚麻向国际市场的拓展。目前,亚麻学科的前景呈可喜态势,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年度间资助额度(见图1)及支持单位和项目分布来看(见图2),2012年以前,亚麻学科的国家基金资助为零,2012-2015年,国家基金委共立项亚麻学科基金21项,其中12项面上项目,9项青年基金项目,总资助力度达918万元,平均资助额度为43.7万元,其中胡麻12项,总资助额为550万元,亚麻9项,总资助额为368万元,总体而言,亚麻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不论从力度还是范围来看都呈上升趋势。随着亚麻基础研究项目数量的持续增加,表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政策上正在逐年加大对亚麻学科基础研究的支持,为我国亚麻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支撑平台。国家基金资助的胡麻项目主要集中在胡麻油所含成分及功能分析,如:亚麻籽油调控胰岛细胞机理研究;产量相关性状的基础研究,如:油用亚麻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亚麻酸含量的QTL定位研究等。相对而言,亚麻的资助力度及立项的数目都不及胡麻(见图2),但亚麻的资助范围较广,涉及亚麻的纤维产量、病害、抗耐性及复合材料,如:纤维含量的基因挖掘、亚麻白粉病基因的克隆及功能解析、抗性基因克隆、亚麻纤维复合材料研究等。从亚麻学科资助单位来看,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位居前三,均获得超过100万元的资助金额,其中前2个单位主要以胡麻研究为主,纤维型亚麻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主要学科之一(见图3)。综合亚麻学科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情况,生命科学仍然是亚麻研究的重点,利用先进的生物前沿技术对亚麻高产、优质、抗耐机理进行阐释,挖掘其生物学调控机理,特别是亚麻生命机理机制及抗耐解析是现阶段亚麻学科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对于亚麻的多用途开发及保健功能研究等工程化学及医学研究领域,未来将会是亚麻学科研究的新聚焦点。

2市场形势

目前,亚麻产品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市场空间广阔。欧美国家劳动力成本偏高导致其竞争力下降、种植面积萎缩及加工企业倒闭[3],造成了大量的亚麻行业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亚麻产业基础雄厚等竞争优势[4],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地区企业资本和行业要素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另外,全球气候条件回暖致使亚麻种植北移,带动了相关企业及行业资本的北移[5],中国东北地区已经成为亚麻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和行业要素集聚地。现阶段国家将深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各种惠农政策和支农资金会进一步涌入农村,这必将为亚麻产业开发创造更加宽松的宏观环境。从国家政策到社会市场形势,整个宏观环境提供给亚麻学科的前景光明,目前亚麻育种新方法的研究正处在一个逐步深入的时期,相关科研单位对亚麻育种资源的重视和在育种新方法、新途径研究上的进展,将推进亚麻学科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3发展前景

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亚麻学科前景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给科研工作者提供该学科发展的方向。2000年以前,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支持主要放在了粮食作物上,亚麻科研经费的投入不及粮食作物的千分之一,使亚麻学科科研投入低,人力、物力投入严重不足,亚麻研究设施手段远远落后于其它作物,更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亚麻育种、栽培等相关的基础研究力量薄弱,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技术储备不足,设备落后,加之人才队伍和硬件基础薄弱,导致亚麻品种水平和栽培技术等方面与粮食作物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科整体研究水平相对滞后。2011年以来,亚麻学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有了“零”的突破,加之亚麻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包括亚麻岗位科学家、亚麻试验站及亚麻综合观测站等重大学科建设梯队的设置,表明近年来,特别是“十五”计划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亚麻学科的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人才队伍和配套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极大的鼓舞了亚麻科研工作者的热情,不断有亚麻学科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省、市、地方层面的大力资助,亚麻学科的发展势头急剧上升,科研工作者热情高涨,相信未来几年,随着亚麻学科的不断发展及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亚麻研究工作将继续深入,通过上下游工作者们的积极合作和共同努力,亚麻学科将逐渐展现自身特有的学科魅力,为中国作物麻类产业增添新的色彩。

自然科学基金范文第10篇

在新管理系统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单位信息数据,包括单位性质、单位名称、联系部门、联系人、联系方式、地址等信息,以便基金管理机构对全省110多家各类单位,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医院、企业等进行分类管理。同时建立了依托单位管理员和项目负责人信息库.依托单位管理员账号由系统管理员分配,并由各依托单位自行完善单位信息。项目负责人账号由项目申请者自行使用身份证号进行注册,保证了每个项目负责人账号的唯一性。依托单位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可以对项目申报人员所有的项目信息进行管理,避免同一项目重复申报。

2.建立专家信息库。

建立了一套专家信息库,包括专家所在省市、所在单位,出生年月等,并按照国家基金代码的标准,为每个专家设置三个学科代码,并增加了一项专家当前主要研究领域的信息。并且每年在邀请专家进行项目评审的时候,会要求专家对自己的信息,包括最近的研究方向和擅长的领域进行完善和更新。在专家评审过程中,尽量使评审项目的学科与专家擅长的研究领域一致,做到评审的公平。当前的专家信息库已经收集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0多名专家信息。

3.实现项目全程在线管理。

系统将一个项目从申请到结题的阶段分为项目申报填写、项目申报依托单位审核通过(未通过)、项目申报管理机构审核通过(未通过)、项目评审、项目评审通过(未通过)、项目结题等20多个状态,项目在不同状态下都只能进行相对应的操作。3.1项目申报。项目负责人在进行项目申报时按照国家基金的代码进行分学科申报,这样在进行评审分组按照研究领域进行科学分组。申请人在项目申请时,基本信息由注册信息自动生成,申请人只需要填写项目书的正文部分,并上传证明材料,之后由系统合成完整的申报材料文档。3.2项目评审。评审专家根据分配的用户名进入系统,查看申报材料文档,根据不同类型项目的评审标准,按照评审要求对项目进行网上评审。3.3项目立项。项目在经过相应轮次的评审之后,系统会将项目根据评审结果排序。确定立项项目后,申报人可以进行项目计划任务书的在线填写。系统管理人员可以设置项目计划任务书中的约束内容,比如项目执行起止时间,项目经费等内容。申报人填写完成后,经过依托单位的审核推荐后,再由系统管理员审核。3.4项目实施。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在线填写中期检查报告,以便管理机构了解其实施情况,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系统管理员可以对项目进行终止等操作。3.5项目结题。项目到期后,项目负责人在线填写结题报告,管理机构组织专家在线对项目结题情况进行评审,最后根据评审结果实现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实现了项目从申报、立项、实施到结题的全程在线管理。

4.依托单位管理的完善。

新系统完善了依托单位的管理功能,依托单位可以对本单位人员和历史项目进行统一管理,从项目申报、立项、实施到结题全程管理。比如对本单位的申报项目进行审查,并可以对项目进行推荐或退回等操作,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项目结题进行审核。

5.系统管理的完善。

5.1按照学科代码对项目进行分组并匹配专家。在进行项目评审时,系统管理员按照项目申报人填报的学科代码进行分组。一级学科代码决定大的学科分类,之后按照项目的二级和三级学科代码进行学科内的分组。并根据相关研究领域进行评审专家的匹配,并遵循是每一小组的专家来自不同省市的原则。5.2根据不同类型的项目设置不同的评审方式。根据不同申报类型的项目,系统管理员可以自行设置不同的评审方式,比如打分、评等级和投票等,解决了原有管理系统评审方式单一的问题。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某些情况下评审意见为必填,以便专家对项目评价的书面意见,给项目管理部门提供参考。5.3建立信息统计功能。新的管理系统建立了信息统计模块,可以按照学科、依托单位等信息对所有申报项目和立项项目情况进行统计,方便管理部门从单位、学科等方面掌握申报情况。并可以从项目申报人及项目组成员的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统计项目申报人和项目组成员的情况,为管理机构了解并分析项目承担人员的情况提供了依据。四、自然科学基金系统使用过程中的体会作为一个服务平台,新的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系统从最初的提出设计需求到实际投入运行,已经经历了近两年时间,在使用中不断听取用户的意见,针对用户普遍反应的问题,在一些细节方面进行了修改,尽量做到了为广大科研人员服务,在系统的可操作性、简洁性方面进行了完善。虽然在系统兼容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尽量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满足用户的需求。作为一个管理平台,新的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系统基于《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考虑了系统总体结构的构建,并针对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一些模块进行了优化,使项目管理更高效更规范。但是随着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量的不断扩大,以及对项目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系统还有更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于新的研究领域和交叉学科如何确定评审小组,项目结题后若干年后的社会影响的跟踪与评价等,都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管理科学与工程范文 下一篇:食品科学与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