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应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5:49:41

自动化应用论文

自动化应用论文范文第1篇

(一)连接

通过OA软件将分散在局域网和Internet上的各级组织与个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依托于网络而存在的虚拟集中式办公场所。

(二)沟通

及时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例如消息提醒、邮件通讯、新闻公告、知识共享等等。沟通是协同工作的基础。

(三)协同

以工作流管理为线索,将人员、信息等各项资源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共同处理一组事件。同时,建立起各个异构系统之间的关联系统,将各类管理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参与流转。

(四)监控

工作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工作流程状态、处理时限等都是监控的内容之一。

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管理价值

增强管理执行力是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管理价值体现。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价值主要是规范流程、加强沟通以增强管理执行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管理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立内部通讯平台

平台上的员工通讯录、在线交流功能使工作信息得以及时的传递,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信息平台

公告、调查、讨论的让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到各个用户。

(三)实现工作流转的自动化

协同流程的建立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灵活使用。

(四)实现文件管理的自动化

通过OA办公平台进行电子公文的,在协同工作中设置专门的流程,在文档管理中建立相应的文件夹进行存档、归档操作。电子公文的实施取代了传统的公文传递方式,不仅是传递方式的变革,还是管理意识的改变;除此之外,文档管理还可以进行文档的共享和借阅,方便地实现了知识的共享。

三、办公自动化软件在公司的应用

(一)连接

就厂区而言,公司下属厂、机关处室地理位置较分散,不方便报告、文件等资料的递送和传阅。使用了办公自动化软件后,将分散在局域网的各个分厂和机关处室的电脑连接起来,在厂区形成了一个依托网络而存在的虚拟办公场所。

(二)沟通

通过办公自动化软件办公平台的在线交流、信急提醒(收到新的协同、有新的公告均会有一个红色的信息提示弹出)功能可以及时地将最新的信息告知该平台的每位用户。及时的信急沟通为办公的顺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协同

协同是网络办公的有力体现。协同工作的要素:流程、事件名称、事件内容。以定义工作流程的方式将事件传送给接受者。在编辑事件内容时,使用者进行文档格式编辑。若文档内容需要修改,办公自动化软件办公系统会自动显示修改痕迹(如修改的内容、时间、修改者的姓名)。

(四)监控

监控是协同工作的有力保证。办公自动化软件办公是通过定义工作流程进行流转的,协同的发起人可以通过查看流程的节点流转情况来监控事件的处理过程。在协同事件建立时可以进行事项跟踪的设置。

四、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体会

首先,使用该软件后使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原因有三:(1)信息流通快,以前两三天处理的一个报告,在平台上可以压缩在1h内完成(2)文件和工作都被自动、有序的流转,在办工作、待办工作清晰明了,相当于给使用者安排了一个虚拟秘书,大大减少了工作量;(3)信息平台使无效会议减少。

其次,协作性、灵活性显著提高。20世纪福特汽车创始人首先倡导的专业化分工的产业模式是一个伟大的创新。但在专业化效率日渐提高的今天,部门和部门、环节和环节之间协作效率高低就成为组织提升整体竞争能力新的驱动因素。办公自动化软件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建设无边界组织,消除企业的信息死角,成为企业上下左右沟通剂,而且提高了企业部门间的协作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

第三,提高了管理效率。在办公自动化软件平台上,可以了解每项业务、每个职员的进度和状态,了解哪些地方、哪个环节有改善的余地、挖掘的潜力,借此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

第四,规范性增强。在办公自动化平台上,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程序运行,一切都得按照既定规则、公司制度进行。同时,杜绝了越权操作,防范了经营风险,增加了监督性。

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了知识管理。文档管理自动化可以使优秀员工的思想技能不断积累;能即时管理、更新每个部门的各种资料(如客户资料),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离职时所带来的人事成本。

五、结束语

第二次浪潮的到来使得对效率的追求正在演变成整体竞争能力的衡量标准。科技的进步使得企业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提升效益。ERP实现企业的资源效率,则务软件实现企业的资金效率,办公自动化软件则提升企业的信急效率、协作效率、办公效率和管理效率,成为组织提升整体竞争能力的必需品。

[论文关键词]办公自动化软件管理

自动化应用论文范文第2篇

1.1企业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认识不足企业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认识不足分为以下2点:①企业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优越性认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电气工程自动化对企业生产的促进作用,认为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投资会超过人工成本,而在同样的成本下,人工的生产效率会高于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②企业对电气工程自动化存在疑问,主要是对成本高、实际运行、后期维修、技术支持等方面存在疑惑,认为其技术含量非常高,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人员,不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

1.2选择混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引进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企业中,由于企业中各部门的生产方向不同,导致对电气工程自动化平台开发系统的选择也各不相同。此外,因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进一步加深了开发系统的细节设计、开机测试、运行调整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复杂性,这增加了开发系统设计研发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了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运行成本。

1.3网络架构标准不统一电气工程自动化在企业中应用时,由于不同企业在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网络结构建设过程中各行其是,只按照自身的需求建设,没有统一的网络结构建设标准。具体而言,不同企业的网络结构在各技术指标上存在很大差别,这不仅提高了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运行成本,还阻碍了电气工程自动化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

1.4数据传输中存在安全隐患数据信息的快速交换是充分发挥电气工程自动化作用的重要保证。但因不同企业开发程序的接入方式存在差异,给企业之间的产品信息数据传输和接收带来很大的困难,影响了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信息交换的流畅性,增加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同时,随着数据信息数量的急剧增加和传递中不断遇到各种问题,数据传输安全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无形中给企业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增添了难度。

2解决策略

2.1加强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认识企业应加强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认识,具体可从以下2方面入手:①加强对电气工程自动化重要性的宣传。由相关部门组织各个企业学习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相关知识,充分了解电气工程自动化为企业带来的利益,从而加大企业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引入力度。②改变企业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认识。电气工程自动化是提高企业产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从长远看,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必要保障。

2.2统一技术标准和提高员工素质在统一技术标准和提高员工素质时,具体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①根据需求不同的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技术优化,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和开发理念,从系统的整体设计、开机测试和运行维护等方面总体考虑和规划,并建立技术标准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从而满足不同企业的共同需求,有效降低系统平台的研发成本;②根据不同企业的个体需求,在系统开发平台的基础上,推出具有针对性操作功能的系统,从而使企业之间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具有共通性和差异性,同时,也满足了不同企业各自的需求;③努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对员工进行专门的系统操作平台知识培训,使员工快速适应系统操作,改变以往的习惯,加强对系统操作的熟悉程度,从而充分发挥系统的真正作用。

2.3建立统一标准的网络结构通用的网络结构是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在不同企业的网络结构建设中,应该根据同一标准建立,保证企业生产中的设备管理、日常管理和企业决策等系统间的数据可高效、快速共享;中心控制系统应与其他子系统良好配合,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企业工作从整体出发,优化配置企业管理和生产,保证数据传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并降低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成本。

2.4建立标准、安全的数据对接数据传输速度决定了企业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质量。因此,建立标准、安全的程序接口,是企业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快速、高效交换数据和自身流程高效运行的保障。目前,常见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2010、ActiveX系列等,虽然应用这些软件可保持企业办公系统与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同步、协调工作,实现数据的流畅交换,降低企业的生产时间和成本,但是,在与其他企业交换数据时,仍然存在一定的效率和安全问题。通过采用国际统一的TCP/IP协议标准,不仅能使企业内部自动控制和数据交换更加快捷、有序,还可为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流提供技术支持。

3结束语

在企业加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企业的意识形态,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协商,建立统一的网络架构平台,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开发系统,以实现安全、快捷的数据对接,节省企业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

自动化应用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渗透到了世界每个角落。电力系统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微机控制时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念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其简单可靠、可扩展性强、兼容性好等特点逐步为国内用户所接受,并在一些大型变电站监控项目中获得成功的应用。

1.1系统概念

1.1.1系统设计思想

完整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除在各控制保护单元保留紧急手动操作跳、合闸的手段外,其余的全部控制、监视、测量和报警功能均可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来完成。变电站无需另设远动设备,监控系统完全满足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的功能以及无人值班之需要。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有以下特点:

(1)分布式设计。

系统采用模块化、分布式开放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分布在开关柜或尽量靠近开关的控制保护柜上的控制保护单元,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就地单元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各就地单元相互独立,不相互影响。

(2)集中式设计。

系统采用模块化、集中式立柜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集中在专用的采集、控制保护柜,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

(3)简单可靠。

由于用多功能继电器替代了传统的继电器,可大大简化二次接线。分布式设计在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接线;而集中式设计的接线也仅限于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其特点是开关柜内接线简单,其余接线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部完成。

(4)可扩展性。

系统设计可考虑用户今后变电站规模及功能扩充的需要。

(5)兼容性好。

系统由标准化之软硬件组成,并配有标准的串行通讯接口以及就地的I/O接口,用户可按照自己的需要灵活配置,系统软件也能容易适应计算机技术的急速发展。

1.1.2系统规范

采用目前最为流行的工业标准软件,UNIX操作系统,X窗口人机接口及TCP/IP网络通讯规约。为满足开放系统之要求,系统设计一般采用:可携性软件设计——容许硬件技术发展后之软件转换;标准计算机产品——容许整个系统高度兼容性能。

1.2系统功能

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界面为视窗图形化显示,利用鼠标控制所有功能键等标准方式,使操作人员能直观地进行各种操作。一般来说,系统应用程序菜单为树状结构,用户利用菜单可以容易到达各个控制画面,每个菜单的功能键上均有文字说明用途以及可以到达哪一个画面,每个画面都有报警显示。

所有系统之原始数据均为实时采集。

系统应用程序的每一项功能均能按用户要求及系统设计而改编,以符合实际需要,并可随变电站的扩建或运行需要而灵活地进行扩充和修改。一般情况下系统可按以下基本功能配置:(1)系统配置状况;(2)变电站单线图;(3)报警表;(4)事件表;(5)遥控修改继电器整定值;(6)操作闭锁;(7)电量报表;(8)趋势图。

1.2.1变电站单线图

单线图可显示变电站系统接线上各控制对象的运行状态并动态更新,例如:

(1)馈线开关之状态,开关的状态可用颜色区别。

(2)开关的操作由鼠标选择对应之开关或刀闸。

(3)每路馈线之测量值可在同一画面上显示。

(4)继电器整定值可修改。

1.2.2数据采集、处理

采集有关信息,如开关量、测量量、外部输入讯号等数据,传至监控系统作实时处理,更新数据库及显示画面,为系统实现其他功能提供必需的运行信息。

1.2.3运行监视

系统的运行状况可通过文字、表格、图像、声音或光等方式为值班人员及时提供变电所安全监控所必需的全部信息。

(1)报警。

按系统实际需要,用户可以指定在某些事件发生时或保护动作时自动发出报警,如一般可设置在以下情况发出报警:开关量突变(如保护跳闸动作);断路器位置错位;模拟量超过整定值;变压器保护动作(如瓦斯、温度)。

模拟量之越限值可在线修改。每个报警均有时间、报警信息及确认状态显示。

(2)事件。

系统中所有动作事件,如继电保护动作,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刀闸的操作等。均可自动打印及存入系统硬盘记忆,如设置对以下情况的事件进行记录:所有报警信息;操作人员确认有关报警;开关的操作;继电器动作和状态信息;系统通讯状况。

每个事件均有时间及有关信息文字说明,并可自动打印记录。

1.2.4调整继电器整定值

可通过系统主机或集中控制柜修改各继电器的保护功能和整定值。所有遥改功能均为在线方式,修改完成后的定值将直接传回对应的继电器储存。

1.2.5操作闭锁

系统对所有操作对象均可设定闭锁功能,以防止操作人员误操作。

1.2.6模拟量采集及报表产生

采集的数据储存於系统硬盘作为编辑报表的基础。按变电站实际输入的信号,可制作出不同的报表:有功电量日、月、年报表;馈线电流日、月、年报表。

1.2.7趋势图

趋势图提供操作人员快速及直观的数据统计,趋势图可分为图形式或表格式两种。

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工业项目中的应用

2.1国产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用现状

国产化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我院设计中用得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如下:(1)由于甲方、设计院对传统的继电器控制保护系统有长期的运行、设计和维护经验,故一般认为老系统的可靠性高;(2)国产化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目前在国内尚未普及,仅在个别地区供电部门的大力推荐下,在当地的一些变电站中开始尝试这一新技术;(3)进口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价格昂贵,只有部分大型新建的并由外资贷款的工程,由于外方对技术水平的要求,全套引进这部分的技术及设备;(4)目前操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对新系统缺乏了解。由于以上一些原因制约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的发展和运用。

2.2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系统应用实例

在我院一个35kV变电所改造工程中,成功地将国产的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系统运用于终端变电站。施工图设计初期采用的是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保护,并设置了信号屏。

2.2.1微机保护系统与传统保护系统的比较

传统的保护系统与微机保护装置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用微机控制的多功能继电器替代了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并取消了传统的信号屏等装置,相应的信号都输入至计算机。为便于集中控制,采用集中式设计——将所有的控制保护单元集中布置,整个变电站二次系统结构非常简单清晰,所有设备由微机保护屏、微机采集屏、交直流屏和监控系统组成。屏柜的数量较传统的设计方式大量减少。由于各种微机装置均采用网络通讯方式与当地的监控系统进行通讯而不是传统的接点输出到信号控制屏,因此二次接线大量减少。同时由于采用了技术先进的当地监控系统来取代占地多、操作陈旧的模拟控制屏,使得所有的操作更加安全、可靠、方便。

2.2.2微机保护的系统配置及监控系统

系统保护由下列装置组成:

(1)线路保护装置。

(2)主变保护装置——可完成变压器的主、后备保护。

(3)综合保护装置。

(4)线路保护装置。

(5)电容器保护装置。

(6)备用电源自投装置。

(7)小电流接地检测装置。

(8)综合数据采集装置。

(9)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采集、控制操作、画面制作、监视显示、事故处理、制表与打印。

2.2.3设计微机保护系统时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控制和保护单元都是采用微机装置,故一些必要的开关量和模拟量应从开关柜引至微机采集、保护屏。根据控制和保护要求的不同,输入的量也不同。

(2)开关柜与微机装置之间的端子接线较简单,大量的二次接线在微机采集控制单元和保护单元内部端子连接。

(3)传统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结果不能直接输入到计算机,须转换为计算机整定值。

该变电所投产运行后,除开始操作人员对微机系统不熟悉原因使用过控制保护单元的紧急手动按钮外,基本上都在微机装置和监控计算机上操作,整个系统运行良好。

3结束语

自动化应用论文范文第4篇

1.1智能保护与自动化技术

随着自动化技术在电子应用领域的普遍应用,相关的学者对自动化技术的关注度也在提高并对自动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原理进行了深入探究,而且在深入了解其原理的基础上对与自动化技术密切相关的理论相结合,即将国内外最新的有关控制论、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理论综合运用到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和完善,进而为自动化的保护装置创造智能化的控制特点,同时也是对电子领域整体的安全环境和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除此之外,我国依照本国的实际状况对当前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和趋势进行了预测和深入研究,其中对电子应用的整体运行状况也进行了细致观察和广泛讨论,从而提出了适合电子市场未来运营模式的方案。

1.2仿真系统的电子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仿真系统在电子企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能够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传统电子分析理论结合,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方法。相关研究人员通过监测电子负荷及其相关的动态特性,对电子自动化的仿真系统进行了细致研究,从而将实时的电子仿真系统引入自动化技术并建成了具有仿真环境的实验基地。这种仿真系统的构建不仅可以提供大量实验数据,而且还可以对研究人员的测试研究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作用,为其研究的灵活性与智能保护提供基础和条件。

1.3配电网模式中的自动化技术

在配电网模式之中,自动化技术在其网络数字、配网模型、信息配网一体化以及应用软件等方面属于一种创新型的技术突破,其中有关数字信号的相关处理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载波的接受灵敏性,进而使得载波在应用消耗以及路由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1.4人工智能在电子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当下对电子自动化技术进行创新和完善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现阶段我国电子领域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未来趋势,将模糊逻辑以及理论知识等均与电子元件的实践运行和典型故障的确定相结合进行相关的实用性研究。进而才能将电子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化水平方面的有所提高。与此同时,自动化技术在应用电子领域的实际应用还需要与现代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相结合,对各种有关电子的装置和设备进行研究和细致分析。

2自动化技术在应用电子中的设计方案构想

2.1选择自动化技术系统的考虑因素

(1)从电子监测的自动化和远方调度等角度来看,当下的首要考虑因素就是在相关研究进程中要选择带有微机保护功能的综合自动化系统。(2)电子自动化的类型选择以及接线方式总体来说都是相对简单的,其主要内容就是实现继电保护,因此,选择性能可靠且性价比较高的智能化的开关是比较合适的做法,从而才能将常规的继电保护取消。(3)与集中监测与远方调度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自动化技术选型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集中式,另一种是分散式,其中的分散式是指分散在开关柜中的集散系统内。

2.2自动化技术的相关设计原则

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它能通过一定的技术装置和设计策略使得在应用电子的发展中减少人工干预,甚至做到没有人工干预,从而节约人力资源的配备并相应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但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能采取随意化的态度和原则,因此自动化技术在应用电子方面的实现和运用也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的。(1)自动化技术的主接线方式应该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进行并在单线的系统图中将监测以及控制系统的有关设备型号进行明确标注,其中相关设备数量的增加以及型号的变更也要随时关注并予以记录。其次,对于那些需要利用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远程操作开关时,在实践操作中一定要采取能够进行远程分闸以及合闸的自动型开关,此外,开关的状态也要记录到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操作开关之中。(2)在对低压自动开关进行型号选择的时候,应该最大程度的多选择一些辅助接点,而且对于继电保护的相关系统而言,继电保护系统的设计要优先考虑变压电站的综合性自动化技术。(3)对于控制回路的相关设计也要根据相关规定以及现实需求进行考量。对于信号回路设计来讲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有合闸以及分闸继电器的输出接点,合并连接到开关柜的合分闸开关或着在按钮上就可以进行远方合分闸操作;第二,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合分闸继电器,接点与开关柜上合分闸开关之间应设计手动与自动转换开关。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根据自动化技术在当下的运行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后阐述了关于自动化技术在应用电子当中的设计构想以及相关的设计原则等。其实在电子自动化技术的相关方案设计以及实际运行之中,除了要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根据现实状况以及实际需要进行设计考量,相关科研人员也应与时俱进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只有这样在能在应用电子中充分发挥自动化技术的优越性。

自动化应用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变压器自动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1概述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新一化的工业控制装置,结构简单、性能全面、可靠性高。其突出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具有杰出的实时功能和强大的通讯能力。在其小小的单元中,包含了强大的功能,使之能够独立地或通过网络分布式系统轻而易举地完成复杂的控制任务,很小的投入即能获得最有效的自动化系统,在工业现场领域深受欢迎,特别是经过特殊模块配置后,可以在保持简单易用的特点的同时大大扩展其应用领域。PLC的体积小,结构紧凑,编程方便,梯形图编程方式面向一般电气技术人员,操作简单,维修方便,易于实现机电一体化,因而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的自动化设备有:可编程自动化监控装置、可编程变压器自动化屏、可编程微机计量屏、可编程微机线路保护屏、可编程微机同期系统、可编程中央信号屏、可编程电容屏、可编程微机直流电源系统等均应用了PLC为其智能化单元,并且都能够挂网运行,方便地实现遥信、遥测、遥控功能,取代了传统的RTU。本文主要介绍由PLC构成的变压器自动化部分在自动化变电站中的实现。适用于老式变电站的自动化改造及新式变电站的建设。

2变压器自动化的构成方案

在中小型变电站中,一台变压器及其配套设备一般包括:断路器及操作单元、变压器、变压器控制屏、避雷器、差动保护屏、变压器接地系统等。下面以两种情况分别讲述变压器的自动化构成方案。

2.1变压器及配套设备为常规设备

如果断路器及操作单元、变压器、差动保护屏、变压器防雷接地系统等均为不含智能单元及计算机接口的常规设备,那么只需将变压器控制屏部份选用可编程(PLC)变压器自动化屏,就能构成比较完备的变压器自动化系统。其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变电站中控室内的变压器控制屏及其配套设备分别与可编程变压器自动化屏通过电缆直接连接,进行信息交换。中控室或远方的主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对可编程变压器自动化屏的监控来实现对变压器的监控,其中的信息交换由主计算机监控系统中的工控机(IPC)与可编程变压器自动化屏中的PLC通过工业现场通讯网络来实现。这种变压器自动化系统一般适用于改造旧站或建设资金规模不大的自动化新站。

2.2变压器及配套设备为智能化设备

如果断路器及操作单元、变压器、差动保护屏、变压器防雷接地系统等均已含有智能单元及计算机接口,那么变压器控制屏部份选用可编程(PLC)变压器自动化屏,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构成功能强大的变压器自动化系统。其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变电站中控室内的变压器控制屏及其配套设备分别与可编程变压器自动化屏通过工业现场通讯网络与中控室或远方的主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可编程变压器自动化屏与变压器及配套设备之问仅有极少量的电缆连接,整个系统显得非常简单。

3可编程变压器自动化屏的组成及实现

可编程变压器自动化屏的硬件设备一般包括:PLC,PLC输入/输出信号隔离继电器,近地操作按钮及故障事故指示灯、报警器、智能变压器油温度巡检仪,智能信号测试议,小直流电源,通讯适配器等。其系统框图如图3。软件主要由PLC自动化监控程序和与监控主计算机(上位机)的通讯程序组成。

3.1PLC的选型

从上述的被控对象(变压器)的电气特性看出,这个系统几乎是对开关量进行监控。温度模拟量及信号模拟量均有智能仪表对其监控,智能仪表的输出触点开关量进入PLC,因此PLC只需选用基本模块及通讯模块,而不需特殊模块。接下来应确定PLC输入∕输出点数,统计可编程变压器自动化屏对变压器及配套设备的监控点数,一般输入不超过64点数,输出不超过40点。在实际中我们选用了北京安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的Rock系列PLC产品:RockE20系列PLC产品。此产品采用先进的16位CPU,配置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可实现采集、运算、逻辑、定时、控制、通讯等功能,其单CPU+扩展模块,可承载32模块,测控500个I∕O点。以RS485或Intranet进行本地扩展,以拨号Modem或GPRS等方式进行远程扩展。该产品采用插拨方式扩展、模块尺寸小巧,安装使用方便、维护简单,具有应用灵活、安全、可靠等特点。

3.2可编程变压器自动化屏的硬件

组成可编程变压器自动化屏的各部件应严格照按电气规范设计、连接。此外,与PLC相连的部份应严格按照PLC厂家技术要求进行设计、连接。

3.3PLC的自动化监控程序

变电站的变压器组成方式不同决定了可编程变压器自动化屏PLC的监控程序的不同。在此以35KV单母线、一台主变压器为例,其开机准备条件及开机程序如图4,停机程序如图5。

3.4PLC与监控主计算机串行通讯的实现

4可编程变压器自动化屏的运行

可编程变压器自动化屏在变压器的自动化运行中处于实时监控的重要位置,它通过输入∕输出信号隔离继电器按变电站变电设备(隔离刀闸、断路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变压器防雷接地系统等设备)的状态∕控制信号,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将上述信号按具体的自动化流程进行实时控制,并与监控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传递数据。完成变压器的开、停,运行维护与继电保护(过电流保护、电流速断保护、差动保护、瓦斯保护和过负荷保护等)。它不仅使变压器处于闭环自动控制之中,而且使变压器自动化与测控保护系统协调运行,从而使整个变压器处于最佳运行状态。由于PLC自身的特性,每个输入∕输出信号都有指示灯,使得变电站这个信号比较分散的场所维护检修工作变得异常容易。

5结束语

本系统已在我市多个变压器的自动化工程中成功投运。我们发现其处理故障十分容易,既缩短了停电维护时间、运行维护费用又很低。运行中发生诸如变压器的瓦斯继电器触点进水短路、中控室各接触器电触点断线、变压器控制回路等故障均能及时发现、报警与自动进入其处理程序,并能在监控主计算机上集中监视。用PLC构成的应用环境,可以构成满足不同用户或同一用户不同时期对系统的需求,改变系统的组织方式只需重新输入PLC监控程序即可,我们对此相当满意。

参考文献:

1杨士元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应用和维修199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2RockE20系列PLC产品北京安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4年

自动化应用论文范文第6篇

1.1电气工程

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更新,电力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变化对我国电力系统提出了新要求:电力系统的调节形式有所变化。在先前着重强调安全高效、安全保护和自动化调节过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电力系统容量的高要求,即在实现综合化管理工作和加强经济调节稳定性的基础上,对电力系统的容量提出新要求,其单机容量至少要达到20万千瓦。

1.2电气自动化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大多运用于工业生产控制系统之中,是指在无需工作人员手动操作的情形下,利用机器设备的自动化完成加工生产,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完成产品质量检测、自动处理产品信息、对实际情况分析判断等。所有这些程序都不需要人工手动操作,全部采用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完成。由此可知,电气自动化技术即指利用电气设备控制生产顺序、控制时间的技术,是与电气工程和机械设备息息相关的内容。自动化系统的开发、调试、应用、维护与产品研发和电力技术的管理与应用对电气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2电气自动化设计理念

2.1远程监控式理念

远程监控系统是一项高技术、高难度的新技术,是指利用电脑终端对其他各个地方的设备进行集中控制的技术。在电气工程中运用这项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电缆使用量,节省安装支出和材料使用的成本,还可以实现系统之间的组态灵活性和可靠性,获取更高效益。但监控式对传输信号强度依赖性较高,电气工程的通讯量通常较大,加之现场通讯速度较低,在信号较差时远程监控式便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远程监控式设计理念更适合于系统控制范围较小的情况,在全自动化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并不适用。

2.2集中监控式设计理念

所谓集中化即指将所有的系统运行项目控制在一个系统中集中管理、运行,这种设计理念操作简单、对控制站的要求较低、在系统运行与维护方面较为简洁。单一分散的监控不管是在处理器安装方面还是在电缆铺设连接方面,都十分繁琐,而且大量的单一电缆搅合在一起,处理器增多就会影响处理速度,使处理速度大为降低,这将导致投资成本增加,除此以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能也会受到影响。集中监控式设计理念在电气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减少投资成本支出,还可以进行统一管理、方便快捷,促进电气工程的高效有序运行,满足工作新要求,因此,集中监控式设计理念在电气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

2.3现场总线监控式设计理念

现场总线监控式技术在当前的电气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究其原因不外乎其高效性的特征。这项技术具有实践性特点,是在大量应用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不同间隔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是这项技术能够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主要的工作方式是现场安装,同时不断优化电缆连接技术,以能够有效降低电气工程中设备的投入成本。在优化电缆连接技术、降低设备成本的同时,还要尽量减少设备的隔离和端子柜的使用量,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电气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运行,还可以增加运营效益。

3电气自动化实现方式

3.1计算机自动控制、调节、操作的实现方式

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设备的操作,是在遵循调度方案的前提下,对能够使电缆关闭的设备进行调节与控制,电力系统不仅能够自主的、合理的利用现场控制命令,还能够转换和设置相关设备的运行方式,如电网的开和关,限制修改操作命令,各种整定值,报警信号复归等。

3.2人机联系的实现方式

人机联系的实现方式是指电气设备,包括鼠标、键盘、打印机等,通过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允许以后,为达到实时监控、调节与打印数据的目的而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电气设备来运行画面并对定值不断修改的方式。此外,这种实现方式是开发新的应用程序的绝佳方式,极其方便。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操作人员只能通过操作成控制调节、监控电气设备、设置参数值等简单操作。

4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实践与应用

4.1在电气管理中的应用

在电气工程领域实现电气自动化是高新技术走入各行各业的显著表现,是高科技发展的代表,这一应用过程注重编程调试。在应用时采集相关流量、温度、压力等数据,并对这些数据分析检测,发挥电气自动化的输出控制功能、技术处理功能,使设备的使用量和投资额大大降低,有效实现了设备控制的精度。对于电气工程来说,在施工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遏制工作人员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情况发生。

4.2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

对于电网调度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来说,其技术主要表现在应用性领域的界定,即指实现电气系统局域网中电厂、变电站终端和下级调度中心三者之间的有效连接。在应用领域中,由网络实现连接中心服务器、电网调度、打印设备、大屏显示器等设备。在电网调度中,电气自动化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实时性评估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还可以对以电力负荷为基础的预测采取及时调度策略。不仅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还可以对数据及时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监控,以适应现代化市场的营销需求。

4.3在分散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以分层的结构实现,包括太网、工作站、数据通讯网和过程控制单元等四部分组成。工作站主要包括两类,分别是工程师和运行员,是人机接口的主要负责人。过程控制单元是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其运行状态主要通过设备的检测实现,并能够有效控制设备,以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过程的检测、保护和控制。过程控制单元和工作站输出的所有信息,发出的所有指令,都必须经由工作站运行员接受。工程师工作站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实行必要的诊断与维护工作。

4.4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传统变电站为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功能,主要采用电磁装置,而当今的全微机设备,技术先进使得电气自动化装置可以自动进行监视操作。在变电站中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加强变电站的监控功能,还能够大幅度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水平和效率。全微机设备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监视画面的屏幕化,还能够使管理自动化。5结语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力量的不断增强,电气自动化水平也相应提升。电气自动化作为电气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气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为当前我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与支持,其重要性的凸显也使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因此,为实现国家经济迅猛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实现电气工程的高效安全稳定运行,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提高电气行业水平,将电气自动化科学合理的应用到电气工程的实践之中是十分必要的。

自动化应用论文范文第7篇

我国各种工业的起步较为落后,虽然现在有些行业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方面还远不及发达国家,因此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采取各种措施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生产力的差别。在前几年,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实现了机械自动化中的柔性自动化、智能化以及集成化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方面的自动化技术主要运用于数控机床与柔性制造系统当中,并且应用效果优良。现状之下,对于机械自动化技术,我国还只停留在单机自动化和刚性自动化阶段,而像柔性制造单元及柔性制造系统,其数量却尤为之少。虽然我国各行各业都已经体会到了机械自动化的好处,并且能够利用机械自动化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但是对于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想要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增强企业的实力,需要加强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习,努力促进机械自动化技术在煤矿企业生产中的应用。不难看出我国煤炭的产量每年都在增加,因为经济的增长需要能源作为支撑,特别是电力能源,而我国的电力能源主要来源于火力发电,也是依赖于煤炭的供给。而纵观我国煤炭的生产,很多煤矿使用的都是多年以前的技术和机械,这些技术和机械上的落后限制了煤矿的产量,同时也容易对生产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更新煤矿生产的技术,对机械进行更新换代,是提高煤炭产量,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将机械自动化应用在煤矿机械制造中,能够提高煤矿机械制造的精度,同时创造出更高效率的煤矿机械,能够为我国的煤炭产量的增长作出贡献,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自动化技术组成分析

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自动化包含的技术种类很多,可以将自动化技术粗略的分为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程序单元、作用单元、传感单元、制定单元以及控制单元。(1)程序单元。程序单元是控制单元的核心,由工程师提前编制的程序在控制单元中运转,以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行。(2)作用单元。所谓的作用单元是受程序单元所控制的,负责整个系统运转的单元,是命令的执行者。(3)传感单元。负责收集各种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及时的传递给控制单元,由控制单元进行计算和处理,再反馈给其他的单元,以此来保证整个系统的良好运转。(4)制定单元。制定单元的作用是对整个系统的其他部分命令,调控其他部分的行为。(5)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是整个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的保障性单元部分,其主要用于解决单元制定和动作调节。

3机械自动化在煤矿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究

依据不同的功能,可以将煤矿机械分为三个系统:挖掘系统、输送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而在煤矿机械制造过程中,就应该实现煤矿采掘机械的自动化、煤炭输送的机械自动化、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自动化。

3.1煤矿采掘机械的自动化

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是以源源不断的能源作为动力的,而能源又是以源源不断的煤炭供给来作为基础的,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煤炭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现有的煤炭生产效率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如何提高煤炭挖掘的效率,则是当前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实现煤矿采掘机械的自动化,能够用机械代替全部的人力操作,那么生产的效率将会更高,而且也避免了由于人力生产带来的各种安全事故发生的隐患。可以说煤矿采掘机械的自动化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能源供给,对于国计民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发达国家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煤矿机械制造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各种机械的可靠性强,而且操作的精度也非常高,广泛适用于各种操作条件,相较于以往的生产机械的生产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在煤矿机械自动化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研究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矿生产机械,打破了国外煤矿生产机器的垄断,这意味着我国煤矿机械自动化水平提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利于相关煤炭企业的生产以及整个煤炭行业的进步。

3.2煤炭输送的机械自动化

煤炭的生产和运输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如果有着强劲的生产力,但是运输效率低下,挖出来的煤运不出去,跟没挖是一样的。因此在研究煤矿采掘机械的自动化的同时,对于煤炭输送机械的自动化同样应该加以重视,只有输送的速度跟得上挖掘的速度,才能够真正提高煤矿的产量,提高煤炭企业的效益。目前大多数煤矿都是以胶带作为运输方式,传统的胶带运输业已经渐渐和PLC技术相融合,形成了各种新型的自动化运输系统,这些新兴自动化运输系统不仅运转上更为可靠,而且也更为高效,不用耗费过多的人力来进行维护。新型自动化运输系统的出现使得胶带的调速方式更加敏捷和精确,从而使得胶带运输的速度能够跟随煤炭的产量而随时变化,能够充分利用电能,同时减少了对于人力资源的消耗,也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煤炭企业的效益。

3.3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自动化

安全是煤矿生产的首要前提,近些年来各种关于煤矿的安全事故触目惊心,引起了人们对煤矿生产的反思,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自动化,能够有效防止各种安全事故,避免相关操作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威胁。想要防止煤矿生产中的安全事故发生,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对于各种数据的及时监控和预报。实现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自动化,能够随时监测整个地层的变化、坑道中的瓦斯浓度的变化以及整个开采系统运转的变化,针对这些变化提出相应的预警方案,能够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将隐患消除在摇篮之中,对于煤矿企业的生产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当然不可否认,如今我国生产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相配套的传感器的种类较少,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自动化,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各种自动化监控系统配套的传感器也将越来越丰富,打破国外对于这方面的垄断,降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自动化的成本,为推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作出贡献。

4小结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电力来源,而源源不断的电力给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发展还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支撑,因此提高煤炭的产量,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煤炭机械制造之中,使得煤矿采掘机械、输送机械、监控机械自动化运行,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及运输的效率,降低各种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使得煤矿企业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自动化应用论文范文第8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他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人们平时使用的插座、开关都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由于人们在电气工程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所以电气工程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现今,电气工程自动化已经进入到高校的教学课程之中,随着学生们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知识的学习,也会使得未来工业的发展有着源源不断的复合型人才。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

在现实当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应该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来考虑,在一般情况下,硬件的设计要放在软件设计的前面,根据实际电气工程的需要,对电子元器件进行针对性选择,第一步,应该设置一个中央服务器,将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作为整个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核心;第二步,对的辅助设备进行选择,比如控制器以及传感器;第三步,对所有设备进行连接,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发出指令、传达指令、接收指令以及完成指令工作程序的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然而在实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设计时,不仅要遵循以上说的理论,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包括环境、空间等因素,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设计进行合理化更改。由于生产线是现实已经存在的,电气自动化设计必须依靠原本的生产模型进行设计,因此,对硬件的安装也有着相当高的要求,设备的体积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会导致空间的拥挤,过小又会影响操作,所以设计人员一定要到安装地点进行实际的考察,然后,根据实际的数据,对设备的型号进行最终的确定。在硬件设计顺利完成之后,还要设计相应的软件系统,现进市面上,有着很多不同类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但是为了将自动化水平提升到最大化,企业都会选取优质的软件公司,这些软件公司将会根据企业生产情况以及硬件安装情况对自动化软件进行设计。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

3.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的应用电力设备运行的平稳、安全以及可靠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基本保障,所以对电力设备进行在线监控、系统保护以及调动控制等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变电站的电力设备也逐渐增多,并且电力设备之间的联通方式也越来越复杂,为了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电业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引入到了变电站的设备控制之中,应用全微机化设备代替了原有的常规电磁式设备,应用计算机光缆或者电缆作为了电力信号电缆,使得变电站控制中心对变电站设备的控制变得快速而又安全。所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也成为了变电站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保证了变电站的自动化调控模式的高效率,所以对变电站实施自动化改造是必不可少的。

3.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在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拥有广阔的国土,可以根据范围的大小使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对电网进行调动,包括调度主站系统和远动装置,是用来对整个电网运行状态进行监控的。继而保证调度人员能够通观全局,把握电网调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效地对其进行避免,并且有效地指挥电网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这样一来就能够对电网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然后为安全处理中心提供事故的事故处理的相应应对措施,进而将事故发生时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结论:近些年来,我国在电气工程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并且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提升,自动化技术逐渐的被应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在电气工程领域中引进自动化技术,能够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正是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重要性,使得我国将这项技术编入了学校的学习课程之中,这就使得在电气工程方面,一批又一批的新鲜血液被不断注入,为电气工程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动化应用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应用

以实际地理位置为背景的电力设备分布图,不仅能在设备管理上为用户增加设备空间位置的信息,而且通过实时信息能准确地反映配电网的实时工作状况。因此,GIS已成为配电网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数据组织

地理空间数据是指以空间位置为参考的数据,地图是空间数据的一种表达方式,空间位置通常是用空间实体与某中参数坐标系统的关系来表达。

各种地理空间实体,如居民区、街道、市政管线、电话亭、电力线路等,在计算机中的表达一般抽象为点、线、面这3种最基本的实体,任何空间实体都可以用点、线、面,再加上说明和记号来表示。

这种空间数据的组织能满足配电网自动化的要求,根据实际地理位置布置设备、线路,展示配电网的实际分布,采用层的概念组织图形和管理基础数据,自由分层,层次之间又可以灵活的自由组合。

与空间图形数据对应的还有属性数据,既对图形相关要素的描述信息,如配电线路的长度、电缆型号、线路编号、额定电流、配变型号、编号、名称、安装位置、投运时间、检修情况和实验报告等。

这些属性数据的用途为结合图形进行档案资料的查询提供具体信息。对已经在管理信息系统(MIS)中录入和使用的部分属性数据,可通过共享途径直接获取,末录入的则必须在GIS中进行录入和编辑。

属性数据可存于任何关系型数据库中,如:SQLSERVER,SYBASE,ORACLE等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不能管理具有地理属性的空间数据,所以大多以文件形式存储。从数据的多用户、访问安全性以及数据操作的高效性来讲,这种储存形式力不从心。各大GIS公司相继推出这类产品。如:ESRI公司的SDE(空间数据库引擎),通过SDE把地理空间数据加到商业关系型数据库:MAPINFO公司的SPATIALWARE上,可以将地理数据存储到RDBMS中,ORACLE81SPATIAL使得ORACLE81数据库具有空间数据的管理能力。

二、配电网GIS的建立

目前开发配电网GIS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把GIS作为整个配电网自动化的基础平台,另一种是把GIS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与SCADA等其他系统共同完成整个配电网自动化的功能。笔者认为第二种方案比较可行。原因是目前大部分地区SCADA系统的功能已经完成,并且投入运行,作为新增加的GIS只要通过数据库的关联,就能实现信息的共享,而且又能保证各个子系统的独立性,使整个系统的可维护性增强。同时减少了开发GIS子系统的工作量,免去了资金的重复投入。

三、配电网自动化中GIS实现的功能及其特点

GIS在配电网自动化中的应用可以分为离线和在线两个方面。

3.1离线应用方面主要包括:

A.图形的操作:在以地理图为背景的配电网分布图上,可以分层显示变电站、线路、变压器、开关到电杆以及到用户的地理位置。由于这些图形均为矢量图,可完成无级放大、缩小和漫游,并且地理的比例尺及视野可以任意设定。

B:空间数据测量:测量两点、多点之间的距离和任意定义区域的面积。通过鼠标定位,既可得出该点的坐标,可完成配电线长度的测量,也可以统计供电区域的面积。

C:设备档案管理:管理所有的配电系统设备档案和用户档案,根据要求进行各种查询统计。主要根据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关系,进行双项查询。条件查询(从数据库查询图形,按设备的属性数据库查找设备地理位置,对典型设备可以进行查询、显示、列表、统计)和空间查询(从图形查询属性数据,在图形上对任意设备进行定点查询和多边形小区查询,并且显示、列表和统计)

D:设备检修管理:根据检修管理指标,自动地进行校核,自动列出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提醒工作人员安排设备检修工作,并提出设备检修计划。

E:用户报装辅助决策:通过直接在地图上部设报装用户位置,系统根据报装容量,电流强度等自动的搜索设定范围内(范围值可以在界面上灵活设置)满足要求的变压器,选择不同的变压器系统自动在图上画出最佳的架设路径,并给出具体的长度。

F:开操作票:把开操作票的任务放在GIS界面上完成,直观、简单地在地图上用鼠标电击选取操作对象,就能把操作对象的名称及其当前状态填入相应的操作票表单中,再在标准动作库及术语库中选择操作目标结果,就能方便、准确地开操作票。

G:模拟操作:可以做计划内停电检修前的预演。分为拉开关、停线段、停馈线等不同方式,根据不同的操作自动搜寻停电范围,预演操作结果,确认后打印停电通知单。

3.2在线应用

在线方面应用主要包括:

A:反映配电网的运行状况:读取SCADA系统实时状态量,通过网络拓扑着色,反映配电网实时运行状况。对于模拟量,通过动态图层进行数据的动态更新,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对于事故,推出报警画面(含地理信息),显示故障停电的线路及停电区域,做出事故记录。

B:在线操作:在地理接线图上可直接对开关进行遥控,对设备进行各种挂牌和解牌操作。

C:负荷管理:根据地图上负荷控制点的位置,结合独立运行的负荷监控实时系统,以用户的负荷控制终端的基本数据为数据,实现各种查询和分析功能,用图表方式显示结果。根据负荷点的地理分布及其各种实测数据,进行区域负荷密度分析,制定负荷专题图,通过不同时期的对比,辅助电网规划。

D:停电管理:他是配网自动化中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打来的故障投诉电话弥补配电自动化信息采集的不足,根据用户停电投诉电话中故障地点的数量和位置,进行故障定位,确定隔离程序;并且分析故障停电的范围,排除可能的故障点顺序。根据维修队伍的当前位置,给出到达故障地点的最佳调度路径,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并隔离故障点,恢复供电。

E:与用户抄表与自动记费系统接口:远方抄表与自动记费系统向GIS传送用户地址、用户的名称以及用电负荷等信息,GIS可以显示抄表区域和区域的负荷情况,使数据更加直观。

四、系统的开发

应根据GIS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功能进行模块划分,由于GIS数据量大,维护工作比一般管理系统复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另一面,根据供电企业部门的职能划分,对GIS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对建立整个配网GIS来说,根据功能大致可分为3个自系统。

A:系统编辑,系统自维护,主要完成配电网图形的编辑和数据库的维护。

B:实时运行子系统,能够对配电设备进行各种操作,并实时反映操作结果。

C:浏览,查询子系统,查看当前电网状况,完成各种查询、统计和分析。

随着平台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GIS的应用越来越来深入,广泛。

参考文献:

(1)朱义勇,宣晓华,王孟龙,配电管理系统(DMS)的技术要求(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37——37

自动化应用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工矿自动化 煤矿自动化 科研成果栏目业绩 栏目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2

《工矿自动化》杂志原名《煤矿自动化》,创刊于1978年,是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管、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常州自动化研究院主办的集中报道煤矿自动化领域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及新动向的专业性技术期刊,办刊宗旨为“总结交流先进经验,推广科研成果,传播专业知识及科技信息,为煤炭企业现代化服务”,因此,特设“科研成果”栏目。

自创刊至今,该栏目共刊发论文426篇,率先报道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为引领煤炭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 近5年栏目产生的业绩和影响

1.1 总述

近5年来,2009年No.6―2012年No.6辟有“科研成果”栏目,共组稿刊发论文243篇,成果涉及煤矿矿井生产过程自动化、安全监控、矿井通信及矿井抢险救灾等技术和装备。《工矿自动化》杂志于2009年开始被英国INSPEC、美国CSA、波兰IC等国外数据库收录。也必将提高《工矿自动化》杂志的国际影响力。关于论文相关项目获奖情况,仅统计到部分数据,其中与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有关的论文有10篇,与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有关的论文1篇,与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有关的论文3篇,与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有关的论文5篇。

1.2 按类分述

《工矿自动化》杂志“科研成果”栏目的主要报道内容为煤矿生产过程自动化、安全监控、通信和应急救援等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成果。下面将按类分析其业绩和影响力。

1.2.1 煤矿生产过程自动化类

矿井生产过程自动化是现代化矿井的必要条件,它可实现煤炭企业减员提效,提高矿井的生产安全水平。它的应用对象包括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掘进、采煤、选煤厂、电力系统等。近5年来,《工矿自动化》杂志“科研成果”栏目跟踪报道了矿井生产过程自动化类文章164篇,占总篇数的67.5%,切实体现了办刊宗旨。

其中:

⑴受部级资助的成果论文有39篇。

⑵李云波等的文章“新型矿井多波多分量地震反射法观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2011年04期:1-5)的相关成果荣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张宏伟的文章“基于模糊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微机配料系统的设计”(2009年11期:16-20)、王勤贤的文章“基于Web的矿井供电设计系统的研究”(2010年05期:5-8)、钱建生等的文章“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设计”的相关成果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王玉梅的文章“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煤矿电网电压态势预警研究”、张立斌等的文章“一种新型矿用柴油机车保护装置的设计”(2011年04期:11-13)、刘丽静的文章“胶轮车驾驶员信息认证系统的设计”(2011年07期:9-11)、汪学明等的文章“一种新型矿用防爆柴油机车显示器的设计”(2011年10期:19-21)、王智峰等的文章“基于海量数据分析的煤矿生产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2011年10期:22-25)的相关成果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三

等奖。

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煤炭行业的自动化水平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全矿井综合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矿山等领域的成果纷纷推出与应用。《工矿自动化》杂志与时俱进,及时组织并报道该类文章11篇,如郭军的文章“基于3DGIS技术的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及其应用”(2010年01期:1-5)、陈小林的文章“煤矿安全隐患量化管理信息化的研究”(2010年12期:5-7)和王智峰等的文章“基于海量数据分析的煤矿生产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2011年10期:22-25)等。

⑷为了提高生产过程装备的运行可靠性,《工矿自动化》杂志组织报道了大量的机电设备故障智能诊断与分析类文章,共23篇,如王玉梅等的“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煤矿电网电压态势预警研究”(2009年08期:1-5)、雷志鹏等的文章“综采工作面输送设备工况实时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2010年07期:1-5)、王勤贤等的文章“基于振波法的多绳提升机钢丝绳张力测试系统研究”(2010年08期:1-4)、李臻等的文章“基于DSP与ARM的煤矿设备振动监测系统设计”(2010年10期:1-3)和陈峤鹰等的文章“基于DSP的采煤机滚动轴承振动检测系统设计”(2011年01期:13-15)等。

1.2.2 煤矿安全监控类

煤炭生产主要是井工作业,井下环境严酷,随时都会发生瓦斯、煤尘爆炸,煤和瓦斯突出,煤自燃火灾及各类水害和电火灾等灾害,因此,对井下环境、生产过程及装备、人员实施自动监测与控制十分必要。《工矿自动化》杂志围绕煤矿安全监控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跟踪报道了大量的高新技术成果,为提高煤炭安全生产水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科研成果”栏目近5年报道的煤矿安全监控类论文有59篇,占总篇数的24.3%。其中:

⑴受部级资助的成果论文有27篇。

⑵孙继平老师的文章“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联网”(2009年10期:1-4)、王勇等的文章“在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评测软件的设计”(2010年03期:4-6)、徐娟等的文章“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嵌入式在线检测装置软件架构设计”(2010年03期:7-9)、姜文峰等的文章“煤矿避灾引导指挥系统的设计”(2011年02期:9-11)、王丽丽等的文章“基于SVG的Web煤矿地图应用”(2011年03期:9-12)的相关成果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⑶汪学明等的文章“煤矿井下监控分站在线性能检测装置的设计”(2010年01期:6-8)、王勇等的文章“在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评测软件的设计”(2010年03期:4-6)、徐娟等的文章“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嵌入式在线检测装置软件架构设计”(2010年03期:7-9)、邹哲强的文章“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可靠性指标的测定方法”(2010年04期:1-4)和胡文涛等的文章“基于RFID手持终端的煤矿安全巡检系统的设计”等系列文章所展示的技术成果为《工矿自动化》杂志独家报道,该技术成果可在线监测煤矿安全监控装备并评估其可靠性,保证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可靠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煤炭生产的安全

水平。

1.2.3 煤矿通信和应急救援类

煤矿通信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是煤炭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装备,是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应急救援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煤矿通信从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从调度通信到救灾通信,从局部通信到全矿井综合通信,技术不断创新,成果斐然。《工矿自动化》杂志及时组织报道,为成果的交流、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5年来,“科研成果”栏目煤矿通信和应急救援类文章共25篇,占总篇数的10.3%。其中:

⑴受部级资助的成果论文有11篇。

⑵孙继平老师的文章“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作用和配置方案”(2010年11期:1-4)、孟玮等的文章“光纤直放站在煤矿井下CDMA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2010年01期:12-14)、包建军等的文章“可靠实现煤矿双机热备系统的方法”(2010年11期:5-8)、徐茜亮等的文章“基于WiFi的漫游切换无缝接入技术研究”(2011年02期:6-8)的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钱建生等的文章“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设计”(2012年02期:5-8)的相关成果荣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详见表1。

⑶2010年,鉴于我国煤炭行业安全事故频出、灾后救援不力的现状,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了《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要求煤矿建设完善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风联络系统6大安全避险系统。《工矿自动化》杂志及时组织报道了15篇有关“六大系统”研究成果的文章,如孙继平老师的文章“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作用和配置方案”(2010年11期:1-4)、姜文峰等的文章“煤矿避灾引导指挥系统的设计”(2011年02期:9-11)、张立斌的文章“一种矿用救生舱环境监控装置的设计”(2011年06期:1-3)、霍振龙等的文章“煤矿物联网统一通信平台的研究”(2011年10期:1-3)、徐炜等的文章“矿用TD-SCDMA无线通信系统及移动信息平台解决方案”(2011年11期:7-9)和钱建生等的文章“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设计”(2012年02期:5-8)等,为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顺利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

2 结语

“科研成果”栏目作为煤炭行业自动化领域主要的成果交流栏目,受到了煤炭企业、自动化装

备生产企业和各研究设计院所、高校等的欢迎和支持,也带动《工矿自动化》杂志受到各方的支持和欢迎,刊物被指定为中国煤炭学会煤矿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信息与自动化专家委员会进行学术交流的会刊,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遴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列入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中的占比为74.29%,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为71.26%。我国煤炭生产的发展方向是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从而达到减员提效、安全生产的目的。《工矿自动化》杂志将坚持“总结交流先进经验,推广科研成果,传播专业知识及科技信息,为煤炭企业现代化服务”的办刊宗旨,以引领煤矿自动化技术发展和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为己任,为煤炭行业自动化水平、安全生产水平和抢险救灾水平的提高再作新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气自动挂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自动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