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审计范文

时间:2023-02-23 09:43:56

资产审计

资产审计范文第1篇

资产评估机构在进行评估作价时,往往采用与审计方法相同或相似的程序,如监盘、函证、抽样、测试等。而审计机构在审计时,需要采用公允价值测试资产价值,并据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或确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这与评估并无很大区别。这样,就使评估与审计结下不解之缘。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处理好评估与审计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评估和审计的效率与质量。笔者根据数次评估同时进行审计的实践。认为评估与审计存在着分工协作、在业务报告中相互包容的需要。

本文中的“包容”,即是资产评估与审计相互包含与容纳的涵义。

一、资产评估与审计穿插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当企业委托同时进行资产评估与审计时,这一“同时”往往不是从同一起点日期开始平行进行的。但资产评估与审计,往往需要在同一时点对同一项资产同时进行评估作价与审计调整。而当所得出的“评估价值”与“审计核实数”(以下简称“审定数”)不相一致而形成“撞车”时,会使委托单位无所适从。

资产评估与审计都需要对债权、债务实有数额进行认定,但两者认定的结果往往不相一致。资产评估与审计都需要确定各类实物资产的实际价值,但两者认定的结果也往往不相一致。例如,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用了很长篇幅叙述非同一般的控制下企业合并时资产公允价值确定的原则和方法。而采用资产评估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时自有一套方法。审计中用补提折旧或冲回已提折旧的方法核实固定资产净值,用计提减值准备来冲减实物资产账面价值,但实际上这样做并不能真正反映实物资产的价值状况。至于冷背、变质存货的变价。实物资产的盘盈等价值的确定,审计中的方法也不如资产评估中的方法可靠。

因此,资产评估与审计需要协作,既可避免“撞车”,还可各自弃短就长,从而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资产评估、审计同时进行时协作与分工的总原则

1、协调时点

审计的报表截止日与资产评估的基准日宜采用同一时点,这样,被审计、评估单位某日的资产与负债可以成为审计与评估统一的对象,便于进行协作。

2、数据衔接

无论是资产评估报告使用审计结果,还是审计报告使用资产评估的结果,都必须妥善处理数据的衔接问题。资产评估应以审计的“终点”为评估的“起点”,即在已得出的“审定数”基础上进行评估:而审计则应以评估的“终点”作为审计的“起点”,即在已得出的评估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审计。出具报告时,如评估人员不认同审计结果,可以在评估过程中调整;如审计人员不认同评估结果,可在审计过程中调整。但评估人员与审计人员在进行这样的调整时,都应当慎重。

3、分工协作

当资产评估在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企业的整体价值时,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债券投资、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不具实物形态的各资产项目,以及全部负债等由审计负责查验核实其具体数额,如无特殊情况存在,应包容审计的结果。

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股票投资等权益性资产,应由审计查验核实数量或原始成本(账面价值),其实际价值的确定则由评估负责。审计时应充分考虑与包容评估结果。实物资产及有价证券中凡是清理盘点时数量减少或已无实物形态的,均应在审计中予以减值处理。

当资产评估与审计分别由两家中介机构承办时,评估机构可在审计时派员参加审计过程,其中如果评估只涉及实物资产和上市证券,则可由审计和评估机构分别派员,联合确认所评估资产的数量或历史成本。

三、具体操作

(一)实物资产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1、审计实物资产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实物盘点。盘盈及账外的实物资产,可评估作价计入资产。

2、折旧项目审计时,均不作补提或冲回的审计处理,累计折旧额(重置价值与评估价值的差额)的最终认定也应由评估完成。

3、在建工程项目审计时,有实物形态的,或按成本继续保留余额,或转入固定资产项目,实物交由评估最后确定价值:无实物形态存在又不能为以后经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审计时应报批核销,不作评估。

4、存货的成本差异、进销差价、跌价准备等调整账户,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的减值准备账户,审计时般将其作为一个总账科目,其金额转入相关被调整科目。企业还在持续经营的,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可不作变动,留待资产评估时再根据存货估价作适当调整。

5、存货中的在途存货,即“材料(商品)采购”、“物资采购”项目,审计时如发现已逾期但供货方并未实际发货,应转入“其他应收款”项目进行审计处理。

固定资产清理项目可参照在建工程的方法进行审计与评估。

(二)无形资产,股权投资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1、如果无形资产的财产权利还存在,应列入评估;如果相应的财产权利已不存在,则应在审计中核销。

2、股票投资、债券投资以及其他股权投资审计时,应实际盘点实有股数并与账面记录核对,如发生盘盈盘亏,查明原因后按账面成本或面值调整投资额并列入审计盈亏,尔后转入评估。

当这些投资的价值确定需要利用所投资单位的审计报告,甚至需要对所投资单位实施审计时,评估可以使用审计的结果。对于上市的股票、债券,则应按证券市场价格通过评估确定,也可以通过审计与评估的双方机构协商确定。

(三)债权、债务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债权、债务的审计评估,除债券投资外,均应由审计负责实施。

四、审计、评估报告的相关揭示

在资产评估与审计使用双方的工作结果时必须在审计报告与评估报告中作明确揭示:

(1)在审计先于资产评估前进行时,审计报告可在说明段作类似如下内容的说明:“本次审计采用了先审计后评估的方法,本报告中列举的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的审定数,是以实地盘存数与账面成本价为基础得出;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则以清查核对后的账面价值计算。上述资产的实际价值将由资产评估确定”。而后完成的评估报告中可在计价原则和计价方法段作类似如下内容的说明:“应收款项、货币资金、长短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负债各项目、资本公积外的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评估价值,除有特殊情况的个别子细目以外,均以同一基准日的审定数为准”。

(2)在资产评估先于审计进行前时,在审计报告中应作这样的说明:“在我们实施审计程序的同时,委托方还委托××资产评估机构(或本所)对被审计单位的实物资产、无形资产……进行了评估,本报告披露的上述资产的价值,均采用了评估报告的相关数据”。

五、存在的问题

评估与审计协作与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存在重复劳动,审计与评估的结果不会“撞车”,对基于同一目标(如企业合并、改制、破产清算)的服务尤为需要。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审计时调整资产引起的损益应计入当期利润或留存收益,而资产评估增值减值规定计入资本公积。在上述协作中,许多应由审计完成的工作交由评估完成后,本应计入损益或留存收益的调整金额计入了资本公积,这有违于会计核算的相关性原则。

资产审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政府性;资产;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3

一、政府性资产审计基本理论

1.政府性资产的涵义及分类

政府性资产是指依法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用以支持政府运行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有权使用和依法处置、可以货币计量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具体包括以下六类:

(1)全部政府性资金。指以政府公权力来归集并且政府有权使用或承担责任的资金。包括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国有资产收益、政府性负债、税费减免等。

(2)部门存量资产。指国家对行政和事业单位直接划拨或拨入经费形成、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并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固定资产的总和,还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依法受托管理的,但在法律上确认为集体或个人所有的资产总和。

(3)经营性资产。指在各类企业或经营性的事业单位中运营的国有资产,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从非经营性转为经营性的资产。

(4)公益性资产。指政府以各种形式投入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以及收益所形成的实物资产,主要包括政府投入形成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经营城市过程中形成的资产,以及其他公益性资产。

(5)资源性资产。指依法属于国家的资源,在履行了法定程序后形成的可计量的政府性资产。包括土地储备、矿产、海洋、滩涂、江河、森林、山地等。

(6)无形资产。主要指政府手中所掌握的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户外广告经营权、冠名权、交通线路专营权、海域使用权、采矿权等。在实际计量中,应以无形资产参照已取得的收入进行评估。

2.政府性资产审计的涵义

所谓政府性资产审计,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了解政府性资产的总量、类别、价值及管理使用的单位、现状、效果等信息,通过一定方法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并对这些资产的管理使用的现状,使用的效果进行评价,进而对这些资产更新、处置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政府性资产管理审计是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一部分,它侧重于对资产本身的管理、出租、处置收益的管理进行审计,采取发现多少审多少的形式,并不强求全面掌握所有政府性资产的管理情况,是对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一个探索。

3.政府性资产审计的特点

与传统的审计相比,政府性资产审计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

(1)审计的对象得到扩展。不仅包括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部门,只要是涉及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分配、管理和使用有形或无形公共资源的单位和部门都是审计或延伸审计的对象,即从以往关注政府资金层面的审计拓展到有形或无形的资产、资源等,包括如收费权、资源开发许可、土地等。

(2)审计内容得到深化。不仅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等财政性资源收支过程,而且更关注对支出结果即以前或当年支出形成的资产以及政府可支配资源的利用程度与潜在的效益进行审查与评价,大大地拓展了审计的广度。

(3)审计视角得到扩大。通过审计不仅要从总体上把握包括政府性资金在内的资产总体情况,更要关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揭露由此带来的资金、资源利用缺失、闲置等效益性问题,发挥审计的宏观监督作用,促进政府根据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全面、高效的履行公共职能。

(4)审计方法得到更新。在审计实施中除了在审计中运用一体化的管理方式实施一般审计、审计调查、延伸审计等外,还可以尝试各种形式的调查表,通过公共资源资产管理部门填写的数据,经计算机手段进行关联分析,找到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同时还需要从政府层面上确立制度以发挥社会协审力量,用信息化技术采集审计所需涉及的单位及事项的信息,进行综合比对,确定具体审计目标。

4.政府性资产审计的内容

政府性资产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政府性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主要关注政府性资金的管理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及效益性,重点评价政府性资金的使用效率,从中揭示政府性资金使用中的损失浪费及效率低等情况。

(2)在册资产的管理、使用情况。一是关注非经营性资产在使用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支出情况,分析其使用成本是否合理,为该部门更新处置资产提供依据;二是关注经营性资产的经营效益情况,审查其收益是否全部进入部门账面,通过实地查看等方式确定其取得的收益是否合理,效益是否最大等。

(3)非在册资产的管理、使用情况。主要关注这些资产的产权归属、使用成本支出及经营收益情况,通过实地查看了解等方式确定这些资产的产权归属,并督促有关部门将这些资产登记在册,建立资产管理台账。

(4)其它资产的管理、使用情况。主要关注无形资产、土地等,如收费权、特许权等资产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使用效益,合理估计其价值,从而促进其保值增值。

二、我国政府性资产管理的现状

我国各级政府历来重视对政府性资产的管理,历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来规范政府性资产的购置、管理及处置,并不定期组织资产的清产核资。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特别是地方政府在政府性资产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少欠规范的地方,主要有以下方面:

(1)“家底不清”,管理混乱。各级政府未全面掌握政府性资产的总额、规模、价值,虽然财政部多次下发通知,统一步署组织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查,但从清理效果看,各级政府仍然未全面掌握政府性资产的数量、管理情况。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清查范围只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未包括国有企业、社会团体等非行政事业单位;另一方面,各单位在清查时认真程度、理解程度不同、未全部理顺本单位管理、使用、占有的全部政府性资产,造成清查结果不能准确的反映本单位政府性资产的规模、数量、价值。

(2)只重视在册的资产,忽视非在册资产的管理。近年来的审计情况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不在册情况较多,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是预征、回购后未及时出让的土地,未及时移交到相关部门管理;第二是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房屋建筑物资产未能办出产权证,造成资产入账无依据,无法入账,造成出租收益流失;第三是一些由上级调拨用于专项工程的固定资产,游离于账外,某些部门通过处置或出租这些资产形成小金库。第四是由于资产的使用方和购买建造方不一致,双方在工程竣工后未办理移交造成资产游离于账外,如:中小学的校舍,由于建造方为乡镇,而使用方是隶属于教育局的学校,双方未进行移交,造成资产游离。

(3)只重视资产购置,不重视资产的管理。在这几年的审计中我们发现各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资产时较为严格,基本都能执行政府采购等制度,但在验收登记后对资产管理未能跟上,造成有些资产已不能使用而未及时核销,有些资产由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收益未及时缴入,有些资产未经批准就进行核销等现象。

(4)部分资产未纳入管理范围。这些资产主要包括无形资产、收费权等,部分单位由于认识不到位,未按照资产管理要求进行有效管理。

三、政府性资产审计的意义

(1)政府性资产管理审计是对传统审计的拓展和深化

传统审计是在摸清政府性资金来源和结构总量的基础上,对资金管理、分配、使用和绩效的评价,体现的是对资金筹集和使用的动态过程的监督,但未将资金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结果--资产全面纳入审计监督范围体系,难以掌握财政性资金的支出后形成的结果,不利于财政性资金支出的节约和绩效管理,也不利于国有资产、资源的合理分配。而政府性资产审计,在关注流动性最强的政府性资金收支结果的同时,也对资金的支出结果―资产进行审查,审查的范围不仅包括当年度形成的资产,也包括以前年度形成的资产,不仅关注资产形成、存在状况,也关注资产的管理、处置等各个环节,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其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

(2)实行政府性资产审计有利于增强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难度越来越大。加强对全部政府性资产的审计,有利于把握政府在政权建设、事业发展、公共投资和收入分配调节财政资金在各领域的投向和投量,保证政府资源配置的合理有效,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此外,对全部政府性资产进行审计将政府的所有经济活动都置于有效的监督中,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规范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收支,节约财政资金;另一方面通过盘活存量资产,适度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

(3)实行政府性资产审计有利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资产是权力运行的载体,各种资产流失、侵占现象都与领导干部的不当使用权力有关。实施政府性资产管理审计,可以清晰地掌握一级政府掌管的资产总量及管理情况,全面检查和评价领导干部是否依法行政。可以通过对领导干部经济决策过程的审查,可以评判领导干部在经济活动过程管理行为,从制度上压缩了的空间,起到了防范和警醒作用。

(4)实行政府性资产审计有利于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预算改革是公共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而收支的合理安排是关键。用于公共服务建设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其形成的资产将在未来较长时间里持续提供公共服务,因此这部分存量资产是政府支出安排的依据。同时关注财政性资金的支出结果,掌握财政性资金的支出最后是被消耗了还是生成了资产,有利于节约财政支出和加强对财政性资金的绩效管理。

四、政府性资产审计的步骤和方法

1.政府性资产审计步骤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政府性资产审计步骤主要包含以下三个:

(1)认真做好审前准备。在审计项目开始前,审计组要通过查阅有关案例资料初步资产审计的一般程序、方法,并进行探讨,研究确定审计重点。同时,为了使审计工作更具有操作性,必须编制政府性资产审计的细化实施方案,并设计资产调查表下发到被审计单位,以提高审计效率。在资产调查表设计时,充分考虑政府性资产管理现状,将资产分为账外资产和账内资产,两类资产分别使用不同的表格。此外,在表格中还对资产的出租、出借情况进行关注,并要求填写各类资产出租、出借的收益及资金去向。

(2)精心组织审计实施。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根据被审计单位填列的资产调查表,首先核查账内资产,主要通过核对各单位和账户的固定资产台账,并调取部分房屋、土地的所有权证进行核实,检查账实是否相符,处置管理是否规范。然后,是对账外资产进行核查,一方面根据填列的资产调查表的情况,核查已填列的账外资产,重点关注其管理情况,收益上缴情况;另一方面,从其他资料中寻找账外资产的蛛丝马迹。

(3)要提炼审计结果。在审计报告阶段,我们要以宏观的视角将审计中发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提炼和归纳,总结出政府性资产管理的普遍性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有效提升审计绩效。

2.政府性资产审计的主要方法

(1)收益核查法。就是通过对有关财务账中的收益去发现账外资产。在审计中应充分关注行政事业单位的其他收入科目及往来款科目,因为这些科目中往往包含账外资产所带来的收益。如某街道审计中发现该街道下属物业公司有出租房产收益,但该公司固定资产中并无房屋建筑物,经过核查原来是该物业公司所掌管的小区物业用房的出租收入,由此审计对该公司对物业用房的管理作了审查。

(2)成本费用核查法。就是通过对有关单位财务账中的成本费用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有关单位的账外资产。在审计中应特别关注有关单位的水电费、电话费、物业费等费用,因为在这些支出中往往包含账外资产的相关费用。如对某单位的审计中发现该单位务房屋建筑物但水电费支出较大,经过了解该单位工作人员不过5人,水电费支出极不合理,最后经过询问及实地查看,发现该单位存在账外资产,而且资产均用于出租,收益也未上缴到单位账上。

(3)业务资料对比核查法。就是通过相关业务资料之间比对,发现其差异,从而寻找账外资产的踪迹。在审计中应关注有关的采购、征地合同,对照验收单、补偿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存在账外资产。如对某重点工程征地拆迁审计中发现,该镇与建设单位的签订的土地出让合同所示的征地面积与该镇与相关村签订的征地补偿合同不一致,运用此线索顺藤摸瓜发现了闲置的土地资产未得到有效利用的问题。

(4)实地走访核查法。主要通过实地的走访,对资产的存在、现状及管理状况进行审查。在走访前,应通过有关的台账资料对资产存在的疑点进行分析,并进行归纳整理。如对某单位审计时发现该单位房屋出租台账不全,而且疑点众多。于是,审计人员将疑点进行归纳后通过实地的走访、询问,发现该单位在房屋出租中存在“阴阳合同”的现象,部分房租收益未及时上缴。

五、政府性资产管理审计的展望

政府性资产审计是近年来国家审计领域出现的新内容,开展政府性资产管理审计是新时代对审计提出的新要求。深入践行政府性资产管理审计理念将有助于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行政体制改革;有助于推进综合预算体制改革,完善资产管理模式;有助于盘活存量资产,统筹政府财力,增加地方政府可用财力规模;也有助于促进环境和资源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它将实现审计从维护国家法律法规为主的“制约性”审计,向关注责任和绩效的“建设性”审计与“制约性”审计并举的审计理念的转变。

开展政府性资产审计要求审计机关以更加宏观、更加全面的视角,不断探索实践、积极创新开拓,转变传统审计理念,以宏观全面角度去实施审计,积极防范和化解影响社会经济运行的风险,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确保社会经济安全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资产概念的本质、定义与特征[J].经济学动态,2005(6).

[2]冯均科.以问责政府为导向的国家审计制度研究[J].审计研究,2005(6).

[3]李金华.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J].财经,2004(24).

[4]王彪.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经济师,2009(4).

[5]秦寿康.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周志波.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评估的理论初探[J].中国资产评估,2011(5).

[7]谢力群.论国家审计的创新[J].审计研究,2008(3).

[8]田德新.公共部门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浅析[J].中国审计,2004(11).

[9]张艳.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施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

[10]吴国萍.关于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5(2).

[11]李灿.用科学发展关构建新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9(1).

[12]朱小平.中美国家审计绩效衡量指标体系比较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5).

资产审计范文第3篇

资产评估机构在进行评估作价时,往往采用与审计方法相同或相似的程序,如监盘、函证、抽样、测试等。而审计机构在审计时,需要采用公允价值测试资产价值,并据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或确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这与评估并无很大区别。这样,就使评估与审计结下不解之缘。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处理好评估与审计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评估和审计的效率与质量。笔者根据数次评估同时进行审计的实践。认为评估与审计存在着分工协作、在业务报告中相互包容的需要。

本文中的“包容”,即是资产评估与审计相互包含与容纳的涵义。

一、资产评估与审计穿插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当企业委托同时进行资产评估与审计时,这一“同时”往往不是从同一起点日期开始平行进行的。但资产评估与审计,往往需要在同一时点对同一项资产同时进行评估作价与审计调整。而当所得出的“评估价值”与“审计核实数”(以下简称“审定数”)不相一致而形成“撞车”时,会使委托单位无所适从。

资产评估与审计都需要对债权、债务实有数额进行认定,但两者认定的结果往往不相一致。资产评估与审计都需要确定各类实物资产的实际价值,但两者认定的结果也往往不相一致。例如,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用了很长篇幅叙述非同一般的控制下企业合并时资产公允价值确定的原则和方法。而采用资产评估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时自有一套方法。审计中用补提折旧或冲回已提折旧的方法核实固定资产净值,用计提减值准备来冲减实物资产账面价值,但实际上这样做并不能真正反映实物资产的价值状况。至于冷背、变质存货的变价。实物资产的盘盈等价值的确定,审计中的方法也不如资产评估中的方法可靠。

因此,资产评估与审计需要协作,既可避免“撞车”,还可各自弃短就长,从而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资产评估、审计同时进行时协作与分工的总原则

1、协调时点

审计的报表截止日与资产评估的基准日宜采用同一时点,这样,被审计、评估单位某日的资产与负债可以成为审计与评估统一的对象,便于进行协作。

2、数据衔接

无论是资产评估报告使用审计结果,还是审计报告使用资产评估的结果,都必须妥善处理数据的衔接问题。资产评估应以审计的“终点”为评估的“起点”,即在已得出的“审定数”基础上进行评估:而审计则应以评估的“终点”作为审计的“起点”,即在已得出的评估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审计。出具报告时,如评估人员不认同审计结果,可以在评估过程中调整;如审计人员不认同评估结果,可在审计过程中调整。但评估人员与审计人员在进行这样的调整时,都应当慎重。

3、分工协作

当资产评估在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企业的整体价值时,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债券投资、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不具实物形态的各资产项目,以及全部负债等由审计负责查验核实其具体数额,如无特殊情况存在,应包容审计的结果。

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股票投资等权益性资产,应由审计查验核实数量或原始成本(账面价值),其实际价值的确定则由评估负责。审计时应充分考虑与包容评估结果。实物资产及有价证券中凡是清理盘点时数量减少或已无实物形态的,均应在审计中予以减值处理。

当资产评估与审计分别由两家中介机构承办时,评估机构可在审计时派员参加审计过程,其中如果评估只涉及实物资产和上市证券,则可由审计和评估机构分别派员,联合确认所评估资产的数量或历史成本。

三、具体操作

(一)实物资产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1、审计实物资产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实物盘点。盘盈及账外的实物资产,可评估作价计入资产。

2、折旧项目审计时,均不作补提或冲回的审计处理,累计折旧额(重置价值与评估价值的差额)的最终认定也应由评估完成。

3、在建工程项目审计时,有实物形态的,或按成本继续保留余额,或转入固定资产项目,实物交由评估最后确定价值:无实物形态存在又不能为以后经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审计时应报批核销,不作评估。

4、存货的成本差异、进销差价、跌价准备等调整账户,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的减值准备账户,审计时般将其作为一个总账科目,其金额转入相关被调整科目。企业还在持续经营的,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可不作变动,留待资产评估时再根据存货估价作适当调整。

5、存货中的在途存货,即“材料(商品)采购”、“物资采购”项目,审计时如发现已逾期但供货方并未实际发货,应转入“其他应收款”项目进行审计处理。

固定资产清理项目可参照在建工程的方法进行审计与评估。

(二)无形资产,股权投资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1、如果无形资产的财产权利还存在,应列入评估;如果相应的财产权利已不存在,则应在审计中核销。

2、股票投资、债券投资以及其他股权投资审计时,应实际盘点实有股数并与账面记录核对,如发生盘盈盘亏,查明原因后按账面成本或面值调整投资额并列入审计盈亏,尔后转入评估。

当这些投资的价值确定需要利用所投资单位的审计报告,甚至需要对所投资单位实施审计时,评估可以使用审计的结果。对于上市的股票、债券,则应按证券市场价格通过评估确定,也可以通过审计与评估的双方机构协商确定。

(三)债权、债务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债权、债务的审计评估,除债券投资外,均应由审计负责实施。

四、审计、评估报告的相关揭示

在资产评估与审计使用双方的工作结果时必须在审计报告与评估报告中作明确揭示:

(1)在审计先于资产评估前进行时,审计报告可在说明段作类似如下内容的说明:“本次审计采用了先审计后评估的方法,本报告中列举的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的审定数,是以实地盘存数与账面成本价为基础得出;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则以清查核对后的账面价值计算。上述资产的实际价值将由资产评估确定”。而后完成的评估报告中可在计价原则和计价方法段作类似如下内容的说明:“应收款项、货币资金、长短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负债各项目、资本公积外的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评估价值,除有特殊情况的个别子细目以外,均以同一基准日的审定数为准”。

(2)在资产评估先于审计进行前时,在审计报告中应作这样的说明:“在我们实施审计程序的同时,委托方还委托××资产评估机构(或本所)对被审计单位的实物资产、无形资产……进行了评估,本报告披露的上述资产的价值,均采用了评估报告的相关数据”。

五、存在的问题

评估与审计协作与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存在重复劳动,审计与评估的结果不会“撞车”,对基于同一目标(如企业合并、改制、破产清算)的服务尤为需要。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审计时调整资产引起的损益应计入当期利润或留存收益,而资产评估增值减值规定计入资本公积。在上述协作中,许多应由审计完成的工作交由评估完成后,本应计入损益或留存收益的调整金额计入了资本公积,这有违于会计核算的相关性原则。

资产审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化;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绩效审计标准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169-04

一、自然资源资产化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及离任审计制度。该制度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是在顶层设计避免GDP唯一论。自然资源“一般指天然存在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气候、水利、生物、海洋等资源,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辞海》,2010)目前,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情况引起全社会关注,在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中,自然资源及环境损耗对于各类组织而言大多只是一种外部成本,尤其是在国有自然资源低价获取甚至无偿取得的情况下,这些组织很难将其纳入内部成本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进而导致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浪费和低效率。要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审计,首先得把自然资源当作资产进行管理,同时建立负债表,有资产、负债和权益的具体量化。实现自然资源的资产化和商品化,我们首先面临的一个理论问题就是自然资源的价值与价格问题。

自然资源到底有没有价值?类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土地价格,只有凝结了人类劳动的物质才有价值,故土地无价值,但而土地资本却有价值,而且这种价值不仅仅是其劳动的凝结量本身,而且是一种“虚伪的社会价值”。“虚伪的社会价值”是由市场价值规律产生的。马克思所说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指的是原始的、存量的自然资源物质。它没有被人类开采,也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没有直接关联,更没有进入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经济运行之中。因为,一旦自然资源被利用,就必然存在着某种形式的人类资本的投入,就必然凝结着一定量的人类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当它作为商品参与到交换中后,便是有价值的。还有学者认为,要遵循自然资源的客观规律,按照资源生产的实际,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进行投入产出管理,对自然资源实行有偿开发利用、有偿使用制度,将开发利用权逐步推向市场,将其收益再投入于资源事业,建立起资源的核算制度、补偿制度、规划制度和监督制度。最终使得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产权明晰,使其市场化和法制化(杨芸芸,2009)。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对其资产化管理目的就是要使国家的所有权在资源的经济价值上得到反映和补偿。实现途径可以是将自然资源纳入国民核算体系,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让自然资源参与商品交换(安晓民,2003)。

二、关于自然资源负债表的思考

(一)与绿色GDP的关系

近些年的绿色GDP概念与自然资源负债表的出发点相类似,都是要建立节约型社会。早在2004年,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总局正式联合开展了中国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研究工作,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只不过后者站在国家自然资源安全的角度,同时帮助企业节约能源。一些学者认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最终将会发展成为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的一部分,最终作为绿色GDP核算的重要内容,其次还将发展成为政府会计体系的一部分,最终作为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的重要内容(霍振彬,2013)。

(二)自然资源负债表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能够反映特定地区在特定日期的自然资源状况,列报资源的形成、开发、配置、运用、储存、保护、综合利用和再生等各个环节的情况,揭示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资产负债存量及其变动情况。与企业资产负债表有很大差别,在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时,必须考虑到其特性,具体问题如下:

1.明确哪些自然资源应纳入表中,即会计核算的对象有哪些。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够将哪些自然资源纳入表中?笔者认为,流动性、储藏性的资源也应该包括在内,资产类其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土地资产、矿产资产、森林资产和水资产等几类,根据资产用途建立二级资产明细账核算。土地资产又可以按照用途分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等子项,矿产资产则可以按种类分为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子项,森林资产和水资产也可以按照种类或用途等做进一步细分如防护林资产、地下水资产等。负债方则主要包括污染成本、治理成本等。负债方反映的项目不仅是已经造成的损失,还应当包括未来可能仍将产生的损失,以及为了治理污染或恢复原样而需要付出的代价。相对应地,还要设立自然资源负债一级科目,下设矿产、森林、土地、水权、排污权、放射性源等二级负债明细账核算。另外,还要增加无形资产及绿色商誉资产科目账、未来环境负债及绿色资本金一级科目账。应设期初数、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期末数四栏,对自然资源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变化进行反映。

2.建立统一评价体系。资产负债表编制后是纵比还是横比,统一的评价体系是资产货币价值,还是资产等级评价。如何形成了表内的勾稽关系,并借此进行财务信息分析和预警。再例如,全国性的资产负债表和地区的资产负债表,是否会出现如GDP一样的全国各省总和大于全国统计总和。如河流水污染、上下游的边界是很难统计的。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集中财政部、环保部、审计署等部门的核算专家,尽快研究出台有关自然资产核算的规定。

3.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如何与政府决算报表相融合,尤其是在实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后,这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如何反映在报表中。这些具体统计参数及考核办法问题也亟待解决。

三、自然资源资产的审计主体、客体与目标

资源审计的主体大多是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为辅。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只有国家能决定自然资源的战略使用方向与规划,同时,自然资源资产的经济补偿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无疑单靠市场的力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作为综合经济监督部门的国家审计,应该是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主体。

理想状态下,资源审计的客体是上述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它既可以是对已经开采和使用中的资源进行审计,以便对现实资源的应用、效益与效果作出判定和考量;也应当是对未来需要开采和使用的资源进行审计,从而对未来资源的使用、效益与效果作出预测和评估(石雄飞,2012)。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均水、土资源,矿产、植物资源以及环境容量资源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是较为稀缺的,因此更需要通过审计节约自然资源及能源。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宏观目标是实现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维护国家的资源安全。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微观目标则是通过监督、评判、督促整改,使自然资源管理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政策,严格自然资源的资金和配置、保护、利用管理,使其符合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最终实现宏观目标。在具体操作上,自然资源绩效审计通过重点揭露和查处破坏浪费自然资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自然资源安全等重大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自然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收益的科学分配。

四、自然资源资产绩效审计标准构建

中国开展有关环境和资源的专项资金审计已有十几年历史,如果仅仅借鉴上述审计中使用的方法去操作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远远不够的。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内容围绕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展开,据此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自然资源采掘和开放项目本身的效益,主要看项目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过程中需要借助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的真实公允的信息。二是审计调查和评估各种自然资源政策的效益,主要看政策是否能够对自然资源实现资产化和商品化起到作用,能否正确引导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自然资源,使作为生产要素的自然资源得到足够的经济补偿,最终实现把自然资源资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是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长远角度出发,评价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绩效,主要看自然资源浪费改善、高效利用和人口增长是否相适应,现行的方针政策、规划措施是否满足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要求。自然资源资产绩效审计的这三个层次由里到外、从近到远、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协调组织得好,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关系(见下页图1):

按照上述的三个层次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特点,确定的评价标准有:

(一)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审计标准

1.权威国际组织的倡导性文件。2001年初,国际环境审计领域的积极倡导者――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环境审计委员会(WGEA)颁布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开启了关注环境、资源的新发展,为各国提供了借鉴。2010年11月27日,第20届世界审计组织大会通过的《约翰内斯堡共识》提出国际社会应在以下三个关键领域统筹行动: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增长与公平,以及社会进步。 进一步推进了自然资源审计这一新兴审计类型兴起。

2.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国审计署早在2008年就了《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深入开展自然资源绩效审计,2013年的三中全会上更是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顶层设计上就要引导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及离任审计制度,避免GDP唯一论。环保部在也陆续出台了《2013年全国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点》、《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导则》等文件。

3.地方立法机关和地方行政机构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例如云南省临沧市曾出台《临沧市城市自来水厂地下水源保护管理办法》。

4.各种计划、指标、预算、定额和自然资源历史存储量和目前平均水平。这些标准可能来自国家下达的指标、计划,主管部门制订的计划、指标、预算、定额,后者可能来自有关职业机构的指南、学术研究资料等。

(二)自然资源开发保护资金绩效审计标准

国家拨付给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有关自然资源的资金是用于自然资源保护的主要来源。这些资金在真实性、合规性的基础上,还应对资金的拨付、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行审计,因为真实合法并不等于使用的合理有效。自然资源资金的筹集管理包括资金筹集过程和到位情况,资金预算管理的执行、控制和结果评价情况等。筹集到位情况具体审查各级财政部门及各级主管部门是否及时将自然资源开发保护资金拨付给使用单位,有无少拨、不拨或延迟拨付的现象,拨付给使用单位之后,使用单位是否按预算按规定使用,是否达到对保护环境、开发自然资源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避免了盲目申报的资源项目。通常自然资源资金的投入量与自然资源保护成正比,资金投入的越多,自然资源保护的效果越好,所以最后要对资金使用后的效益进行评价,分析自然资源开发保护资金使用效率,在建立标准是考虑以财务指标为主体的效率性标准

(三)自然资源价值补偿审计标准

以Adam Smith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理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永远把自己的利益作为首要目标,按照该假设,国家也属于“理性经济人”,投出了自然资产当然希望收益最大化,这种收益表现为采掘和开发后的资金回流情况。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更新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更多的利润,政府也应该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开发循环利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为此,设置自然资源贡献率,反映自然资源利用结果是否合理,以及自然资源的贡献程度;设置自然资源出让价款率,反映国家出让自然资源或企业转让自然资源的定价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足额弥补其各类成本;设置自然资源循环利用产生的效益、自然资源循环利用节约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再利用量等指标,反映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情况。

(四)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标准

干部在其任职期间是否履行了对自然资源资产的保护职责,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要涵盖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森林、矿产资源等领域,要披露领导干部在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自然资源资产质量变动情况,是否浪费自然资源、是否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自然资源资产开放后是否跟踪审计,所反馈的经济补偿是否真实合规等。

五、结语

资产审计范文第5篇

摘要:对于固定资产的审计,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期长、价值大、更新慢,增减变化发生的频率较之流动资产来说要小得多,相对来说,发生数量上的差错或弊端也较少,因此,审计人员在制订整个审计计划时,通常安排用于固定资产审计的时间较少,审计程序与方法也比较简单;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单位价值高,且其价值总额在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极大。

关键词: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187-02

对于固定资产的审计,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期长、价值大、更新慢,增减变化发生的频率较之流动资产来说要小得多,相对来说,发生数量上的差错或弊端也较少,因此,审计人员在。制订整个审计计划时,通常安排用于固定资产审计的时间较少,审计程序与方法也比较简单;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单位价值高,且其价值总额在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极大。所以,对固定资产审计的重要性就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另外,固定资产审计通常会涉及累计折旧的审计。

固定资产审计的范围很广。固定资产项目反映企业所有固定资产的原价,累计折旧项目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数额,这两项无疑属于固定资产的审计范围。除此之外,由于固定资产的增加包括购置、自行建造、投资者投入、融资租入、更新改造、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方式取得或以应收债权换入、以非货币易换入、经批准无偿调入、接受捐赠和盘盈等多种途径,相应涉及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在建工程、股本、资本公积、长期应付款、递延税款等项目;企业的固定资产又因出售、报废、投资转出、捐赠转出、抵债转出、以非货币易换出、无偿调出、毁损和盘亏等原因而减少,与固定资产清理、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等项目有关;另外,企业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又与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项目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进行固定资产审计时,应当关注这些相关项目。

一、固定资产的审计目标

固定资产的审计目标一般包括: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存在;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确定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确定固定资产的计价和折旧政策是否恰当;确定固定资产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确定固定资产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二、固定资产的实质性测试

1.索取或编制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

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是分析固定资产账户余额变动情况的重要依据,是固定资产审计的重要工作底稿。注册会计师应注意验证固定资产明细账与总账的金额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则应将明细分类账与有关的原始凭证进行核对,查出差异原因并予以更正。对各项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注册会计师也要加计汇总与总账核对,揭示并查明差异原因,予以更正。核对无误后,索取或编制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

2.实施分析程序

根据被审计单位业务的性质,选择以下方法对固定资产实施分析程序:

(1)计算固定资产原值与本期产品产量的比率,并与以前期间数进行比较,以便发现闲置固定资产或已减少固定资产未在账户上注销的问题。

(2)计算本期计提折旧额与固定资产总成本的比率,并将此比率同上期数进行比较,旨在发现本期折旧额计算上的错误。

(3)计算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总成本的比率,并将此比率同上期数进行比较,旨在发现累计折旧核算上的错误。

(4)比较本期各月之间、本期与以前各期之间的修理及维护费用,旨在发现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区分上可能存在的错误。

(5)比较本期与以前各期的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额。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在不断地变化,各期之间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的数额可能相关很大。注册会计师应当深入分析其差异,并根据被审计单位以往和今后的生产经营趋势,判断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否合理。

(6)分析固定资产的构成及其增减变动情况,并与在建工程、现金流量表、生产能力等相关信息交叉复核,检查固定资产相关金额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三、固定资产增加的审计

被审计单位如果不能正确核算固定资产的增加,将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产生长期的影响,因此,审计固定资产的增加是固定资产实质性测试中的重要内容。固定资产的增加有购置、自制自建、投资者投入、更新改造增加、债务人抵债增加等多种途径。审计人员的审计要点如下:

1.审查固定资产购建计划是否合理、合法。主要应查明所确定的购建项目是否符合生产经营需要,资金来源是否合法。

2.审查固定资产购建合同是否严格执行。主要应查明购建合同是否符合合同法,其中所列的项目数量和质量是否符合计划要求,价格是否合理,合同的条款是否严格执行,有无违反的情况。

3.审查固定资产购建支出是否符合规定。主要应查明固定资产购建的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有无非法行为。

4.审查固定资产利用程度是否符合预定的要求。主要应审查有无闲置、未使用、不需要或不按用途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对于存在的问题,应查明原因和追究责任。

另外,对于以投资形式转入的固定资产,应重点查明:固定资产的投入是否有相应的审批手续和合同,是否经过了资产评估;投入的固定资产品名、型号、规格、数量是否与合同所规定的一致;投入的固定资产是否为企业所需,有无以次充好的现象。

四、审查固定资产的计价是否符合规定

固定资产计价的正确与否,影响折旧的提取、成本的计算,所以要认真审查。固定资产计价一般以历史成本为标准,即企业取得某项固定资产时,按其全新状态所应支付的全部货币金额。但固定资产增加的途径不同,其原始价值计算的方法也不同。如投资转入的固定资产可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约定的价格入账,捐赠的固定资产可按市价入账,盘盈的固定资产可按重置完全价值入账等。审计人员在审核固定资产计价时,应区别不同情况,逐项仔细审查。

五、审查固定资产的所有权是否归属企业

审计人员对于房地产类的固定资产,应查明其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文件;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验证有关合同,证实其并非经营租赁;对汽车等运输设备,应验证有关准购证和执照等,证实其非租入。

六、固定资产减少的审查

企业固定资产的减少大致有以下去向:出售、报废、毁损、向其他单位投资转出、盘亏等。为了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必须对固定资产的减少进行严格的审查,从而确定固定资产减少的合理性、合法性。由于固定资产减少的原因不同,审计人员在审查时应区分不同情况,抓住审计重点。对各种固定资产减少的审计,审计人员的审计重点如下:

1.审查减少固定资产的批准文件。

2.审查减少固定资产是否进行了技术检验或评估。

3.审查减少固定资产的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累计折旧是否冲销。

4.审查减少固定资产的净损益,验证其正确性与合法性,并与银行存款、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等有关账户相核对。

七、对固定资产进行实地观察

实施实地观察审计程序时,审计人员可以以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为起点,进行实地追查,以证明会计记录中所列固定资产确实存在,并了解其目前的使用状况;也可以以实地为起点,追查至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以获取实际存在的固定资产均已入账的证据。

当然,审计人员实地观察的重点是本期新增加的重要固定资产,有时,观察范围也会扩展到以前期间增加的固定资产。观察范围的确定需要依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和审计人员的经验来判断。如为初次审计,则应适当扩大观察范围。

八、调查未使用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审计人员应调查被审计单位有无已完工或已购建但尚未交付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因改扩建等原因暂停使用的固定资产,以及多余或不适用的需要进行处理的固定资产,如有,应作彻底调查,以确定其是否真实。同时,还应调查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的购建启用及停用时点,并作出记录。

1.检查固定资产的抵押、担保情况

结合对银行借款等的检查,了解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抵押、担保情况。如存在,应取证、记录,并提请被审计单位作必要披露。

2.检查固定资产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会计报表附注通常应说明固定资产的标准、分类、计价方法和折旧方法,各类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率,分类别披露固定资产在本期的增减变动情况,并应披露用做抵押、担保和本期从在建工程转入数、本期出售固定资产数、本期置换固定资产数等情况。

参考文献:

[1] 袁筠,罗宏,蒋邦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审查要点[N].中国税务报,2001.

资产审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8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2015年11月9日,中办、国办更出台了《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标志着审计试点工作正式在全国范围展开。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述

(一)特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有效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及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情况的审计。是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直接针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一种审计;是领导干部考核方式在审计上的一种创新,其审计方式呈现多样化,既以财政财务审计为基础,又以绩效审计为主导的,多种审计类别交叉的审计类型。

(二)必要性。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促进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融合发展的有益方式;是揭示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明确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保护责任的现实需要;是完善产权制度的有效措施;是促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主要内容

(一)自然资源资产政策制定及执行情况审计。(1)政策制定情况。由于各地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和绩效考核制度因素,加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极不平衡,部分地区存在已颁布的法律法规不能得到全面有效执行的情况,因此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可以将对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与国家所确定的整体发展目标是否一致,是否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保护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作为审计的重点;(2)政策执行情况。主要检查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目标责任的完成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

(二)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情况审计。(1)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情况。包括检查自然资源资产开发是否合法、利用是否有效和保护是否得当,并检查有无在储存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2)有偿使用情况。包括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的配置情况和政府在自然资源资产配置中发挥作用的情况;(3)节约使用情况。包括地方政府是否有力地推进自然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积极调整自然资源资产消费方式和结构分布,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中的资金投入和产出成效等情况;(4)实物量和价值量变化情况。包括自然资源资产数量、分布及变化情况和质量现状及变化情况等。

(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审计。(1)公益性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包括公益性资产增长是否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资产管理维护是否到位,资产的形成、退出机制是否完善,资产的核算体系是否健全等;(2)无形资产动态变化情况。包括自然资源无形资产的现状及变化情况,收支管理是否落实到位,资产转让程序的合法合规性等;(3)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情况。包括自然资源破坏预警机制建立、执行情况,重大自然资源资产破坏、生态环境污染事件处理情况;(4)产权界定情况。包括在对土地、水域、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时,是否形成数量明确、产权清晰、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5)生态补偿情况。包括自然资源资产补偿机制的建立情况,是否建立地区间自然资源资产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

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重点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重点需要关注审计区域内的土地、水、森林、海洋、生物等自然资源资产,检查是否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资产,是否存在重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一)土地资源审计。检查领导干部任职前后区域内耕地、园林、林地、草地等实物量变化情况,客观地分析分别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对人为因素造成的数量严重减少、质量退化、土地沙化、土壤污染、草原破坏、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和面积不合理减少等问题,应该被界定为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责任。

(二)水资源审计。检查领导干部任职前后区域内地表水(主要指水库、河流、湖泊)、地下水水资源量及水质等级分布变化情况,客观地分析分别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对因为人为因素而造成的水资源流量严重减少、水域面积严重缩小、水体质量严重下降等问题,应该被界定为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责任。

(三)森林资源审计。检查领导干部任职前后区域内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情况,客观地分析分别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对人为因素造成的林木损毁和森林面积的不合理减少、质量下降等问题,应该被界定为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责任。

(四)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审计。检查领导干部任职前后区域内矿山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客观地分析分别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对人为因素造成矿山生态环境未得到改善、危害程度未得到减缓、污染继续加重等问题,应该被界定为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责任。

(五)大气污染防治审计。检查领导干部任职前后区域内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客观地分析分别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对人为因素造成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大气污染防治任务未完成等问题,应该被界定为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责任。

四、目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局限性

(一)忽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作用。很多地方政府都是把经济发展作为头等任务,忽视了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没有真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形成了一味追求GDP的考核模式,导致自然资源资产在政绩考核体系中权重低。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还相对单一。目前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方式主要还是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而对地方政府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政策的制订与执行,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审计还相对滞后。

(三)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局限性。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一项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审计工作,除了对审计人员的会计、财务知识有高需求之外,还对审计人员的政策性、专业性水平要求极高。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由于自然资源资产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法律法规覆盖面仍不足,而且对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立法水平较低,缺乏高位的综合性法规法规、相应的规范准则和约束机制,生态修复、损害赔偿及责任追究等制度需要建立、修改与调整,对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过于宽泛和“软约束”。

(五)开展审计的客观条件欠缺。目前,我国尚未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审计人员难以了解某一地域、某一时点上自然资源资产的现状和变化情况,开展审计客观的条件欠缺。

(六)相关理论研究和方法运用层次低。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还刚刚起步,审计方法仍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形成系统的测算与评估、依据与标准、产出与效用等理论框架,自然资源资产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五、我国有效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策

(一)加强审计方法和理论的研究。应借鉴国外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经验,完善我国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理论研究。同时,注重理论研究,强化技术运用,各地审计机关也可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组织或联合高校等相关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审计课题研究,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理论支撑。

(二)提高相关专业人员比例。由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专业性较强、审计内容的范围也更广,仅仅拥有财务会计知识的审计人员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同时适当考录具有土地、环保、水利、海洋等专业知识背景的工作人员,以适应未来更加繁重和困难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高位的综合性自然资源资产法律法规,完善相应的监督、管控和问责等规章制度,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法律依据、制度保障和行业标准。

(四)构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我国尚未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也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制度方法。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却能够揭示特定地域、特定时点的自然资源资产数量、分布、质量及其变化情况,可以更合理地判定地方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使用和保护方面的职责,促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五)稳步推进审计试点。通过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试点,为探索实行经常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提供重要的经验和保障,进一步提高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对任职区域的自然资源资产的保护、管理、使用和增值的责任意识,保障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推动相关领域改革和制度建设。

(六)建立协作工作机制。世界银行认为环境会计报告中除了财务审计的内容可以由审计机构完成之外,其他专业性的审计更需要环境监管机构的辅助才能完成审计工作。各级审计机关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完善工作制度,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为审计工作提供专业性支持和制度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王平波.我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念探析[EB/OL].http://,2015.11.23.

[3]陈波,卜[琦.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与内容[J].会计之友,2014.36.

[4]耿建新.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运用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4.9.

资产审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 审计目标 审计程序

一、固定资产审计认知

1.固定资产的概述

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只有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才能予以确认:第一,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第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

2.固定资产审计

固定资产审计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固定资产项目的核算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际执行情况,对固定资产及相关账户会计处理的真实性、合法性、一贯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从而得出审计结论的活动。

二、固定资产的审计目标

固定资产是一项长期资产,相对与现金、存货等其他流动资产而言,固定资产的业务量不大,并且在审计程序中不存在类似存货的变现价值评估问题,而累计折旧却是审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以上特点,固定资产审计目标一般包括:第一,了解并评价分析被审计单位有关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第二,验证资产负债表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是否真实存在,所有权是否归属于被审计单位,其使用是否受到限制。第三,确定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是否符合规定,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划分是否正确并前后保持一致。第四,审查企业当期所发生的固定资产业务是否及时正确入账,并如实列于资产负债表。第五,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是否符合规定并前后保持一致,折旧年限和残值估计是否合理,折旧的计算是否正确无误。第六,确定固定资产清理的有关会计记录是否真实、完整,期末余额是否正确,是否在财务报表上如实披露。第七,验证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净值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上是否恰当列报。

三、固定资产实质性审计程序

固定资产审计为了达到以上的审计目标,必须实施以下七个方面的审计程序。

1.验证固定资产的期末余额。首先索取或编制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汇总表,然后审核固定资产账簿记录的正确性,最后盘点固定资产的实有数,验证其所有权归属。

2.固定资产增加业务的审查。审查固定资产的取得,是固定资产实质性审查的重要步骤之一,固定资产的来源和取得方式包括投资者投入、购入、新建、改建、扩建、盘盈和接受捐赠等,审计人员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对不同方式增加的固定资产采用不同的确认方法。一般来说,审查增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列式固定资产增加分析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表来提高审计效率和把握审计重点。

(2)检查固定资产增加的手续。主要看新增固定资产是否经过批准,手续是否齐备,购入后是否经过验收等。

(3)确定新增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企业新增的固定资产,除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外,其余方式下必须拥有产权证明方可入账。具体来说,对外购入的固定资产可以通过审核采购发票确定所有权是否属于企业;对于房地产类的固定资产可查阅有关合同、产权证明、财产税单、抵押贷款的还款凭证、保险单等书面文件;汽车等运输工具,则应验证有关执照;接受投资或捐赠取得的固定资产可以通过审阅有关投资、捐赠协议来确认所有权。至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验证有关租赁合同,证明其租赁性质。

(4)审查新增固定资产的计价。固定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取得时的成本入账。

(5)检查固定资产增加的账务处理。按照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要求对企业的会计处理进行审查。

3.固定资产减少业务的审查

对于固定资产减少通常会有以下几种方式:固定资产的出售、固定资产的清理报废、固定资产的投资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等。审计人员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减少业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审计。

(1)首先应编制固定资产减少分析表,借此对固定资产的减少情况进行了解,并进一步确定审计的方向和重点。

(2)审核固定资产减少的批准手续。无论是何种减少,都要有具体职能部门,有审批部门的批准,才能进行处置;如果是投资转出的固定资产一般还要签订投资合同和资产转让协议,规定作为投资转出的名称、数量、时间和金额等。

(3)检查减少固定资产的计价。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原始成本入账,所以在处置、固定资产减少时都应当按照当初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原始成本和累计折旧进行处理。下面为常见的任意缩小固定资产的计价范围的审计案例解析如下:

江苏某会计师事务所,于2008年3月20日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徐州东华有限公司2007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具体实施方案,对该公司实施了审计。在对固定资产审计的过程中,根据对该公司固定资产符合性测试的结果,结合该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质性测试。从固定资产项目、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审计,在实施了一系列审计程序后,发现该公司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中存在一些问题,举例如下:

在审阅该单位8月份固定资产明细账时,发现有一笔增加业务,为该单位购入专用生产设备一台,买价600 000万元,所作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 —— 专用设备600 000

贷:银行存款 600 000

专用设备于该年8月份投入使用(假设预计净残值为0,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年折旧率为10%)

该设备从外地运来,却没有运杂费,另外,按常理该设备必须经过安装并调试后,才能投入生产使用,但是没有安装、调试费。于是怀疑这两项被记入了期间费用。

审阅了8月份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明细账的有关支出记录,没有发现相关项目,向前期追查,审阅了7月份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明细账及有关凭证,发现有一笔支出:

借:营业费用20 000

管理费用10 000

贷:银行存款30 000

摘要为付某安装公司运杂费、安装费。

与有关的原始凭证核对,发现某安装公司的发票,注明为某专用生产设备安装调试费20 000元,运杂费10 000元,另有一张原始凭证为金额30 000元的转账支票存根。与以上记录吻合。

按照以上程序审查后认为:本案例属于第三方面计价错误,将本应计入固定资产原值的项目,计入期间费用。由于计价错误,使固定资产原值虚减,进而影响折旧和本年度损益,以及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

查出问题后要求徐州东华有限公司调整账项:由于审计于下年初进行,所以调整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应先计算补提的折旧数,因设备原值少计30 000元,对这部分价值也应计提折旧,该设备于8月份投入使用,但当月不提折旧,从9月份开始计提,共计4个月。

则应补提折旧数=(30 000×10%/12)×4=1 000(元)

调整分录: 调增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30 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9 000

补提折旧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 000

贷:累计折旧 1 000

调整固定资产项目:固定资产原值增加30 000元,累计折旧增加1 000元。

(4)检查固定资产减少的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对于不同的固定资产减少方式,应当做不同的账务处理,可能会涉及到的账户有“固定资产清理”、“长期投资”、“待处理财产损益”等。审计人员要结合整个处理的过程来审核企业的账务处理,审查其是否存在截流收入或者隐匿费用等现象。

4.固定资产折旧的审计

注册会计师对折旧审计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审查企业折旧方法的选用是否恰当;审查累计折旧的计提总额是否正确;审查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是否合理;审查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时间和范围;复核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是否正确;审查累计折旧的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审计人员应防止企业随意调整入账科目而影响当期及以后各期的损益。

例:注册会计师对南京某企业的2010年报审计时,发现公司于本年度1月初新增已投入生产使用机器设备一台,原价600 000元,估计净残值为15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又调查发现该公司其余固定资产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该公司对这一事项未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揭示。

根据以上情况,注册会计师利用以上的审计程序审查后,认为该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在本期出现了不一致,且未做充分揭示。这是违反会计原则和会计制度的。

该项固定资产折旧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影响计算如下:

该机器设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年折旧额=600 000×2/10=120 000(元)

该机器设备用直线法计算的年折旧额=(600 000-15 000)/10=58 500(元)

由于折旧方法的改变,使本年度多提折旧额61500 元(120 000-58 500),使资产负债表中的“累计折旧”项目增加61500元。损益表中“利润总额”项目减少61500元。也就是说,企业使费用项目虚增,利润虚减,从而少交所得税。

注册会计师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充分揭示由于该机器设备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对累计折旧和利润总额所造成的影响。

5.审查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报表披露。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在财务报表中的标准、分类、计价方法和折旧方法是否合理正确。

6.审查固定资产的清理

注册会计师对固定资产的清理审计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获取或编制固定资产明细表,复核验算结果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总账、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检查固定资产清理发生的理由是否合理,是否经过有关部门的鉴定和批准,相应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检查固定资产清理收入和清理费用的发生是否真实、准确,清理结果的计算是否正确;检查固定资产清理在清理结束后是否及时转销,有没有长期挂账而调整损益;确定固定资产清理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列报。

7.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审查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审计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获取或编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检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核销的批准程序,取得并核对书面报告等证明文件;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分析本期末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数据占期末固定资产原价的比率,并与期初数据比较;检查实际发生固定资产损失时,相应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转销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确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是否恰当。

综上所述,注册会计师应严格按照固定资产审计程序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详细、重点的审查,最大限度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错弊行为,达到固定资产审计目标,确保固定资产及其财务报表项目的真实性、正确性,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立和健全固定资产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避免审计失败。

参考文献:

[1]程运木 主编. 《财务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8月

[2]姜璐璐,李东艳,孙丽华. 《北方经贸》.2004 第12期

[3]《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06版

资产审计范文第8篇

一、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目标

自然资源包括:(1)土地资源;(2)水资源;(3)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4)森林、海洋、野生动物等生物资源;(5)空气、生态系统等生态环境资源。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目标是通过对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强化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促进自然资源资产的保护、补偿及合理开发利用,促进领导干部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重点内容

由于自然资源资产范围广泛、内容庞杂,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应有所侧重,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检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情况,反映各地在促进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落实、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评估国家环境资源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二是评价自然资源管理的有效性。通过检查政策法规制度的健全性、执行的有效性等方面,检查政府和自然资源有关主管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对其直接分管的自然资源管理和使用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责任的行为;三是分析重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和项目的合规性、有效性。重点关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资金筹集、分配、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相关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要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运营及其效益情况。四是关注重要资源存量及变化情况。掌握各地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归属情况,资产数量和价值量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情况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探索编制情况等。

在审计内容的选取上,审计实施中可根据各地自然资源资产的禀赋特点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审计。结合审计实践,可重点围绕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内容展开审计。

(一)土地资源资产审计的内容

1.审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审查土地开发利用是否严格按照总体规划批地用地;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是否符合总体规划要求。如:利用取得的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判断审计期间建设用地规模是否超过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规模。

2.审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落实情况。审查政府下达的年度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任务完成情况;审查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是否严格执行“先补后占”。年度补充耕地和土地整理任务是否按期完成。

3.审查土地审批征用情况,有无未报批即用、违法占地尤其是占用耕地问题,是否存在违规越权审批、违法征收土地、征地补偿安置落实不到位、社会保障制度和费用不落实等侵害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问题。

4.审查土地供应情况。审查供地是否符合有关政策,供地方式和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有无违反产业政策、超出用地限制标准、低于最低价标准低价出让土地和向国家明令禁止项目供地;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有无违反“招拍挂”规定等违法违规出让土地问题。

5.审查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审查是否存在土地闲置、低效、浪费的情况;是否存在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等问题;审查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的情况,审查单位GDP耗地情况,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6.审查土地登记发证情况。审查是否存在违规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及土地违规抵押融资问题。

7.审查土地专项资金收支情况。审查有无违规减免或变相返还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收入等逾期未征收到位问题;审查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审查土地出让支出是否合规,有无挤占挪用。

(二)矿产资源资产审计的内容

1.审查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审查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是否严格按照总体规划执行,在范围内划定的矿产资源鼓励、可采、限采、禁采区域是否得到严格执行,禁采区内限期关停的已建矿山是否按期关停,限采区内采矿权是否到期限制、区域是否收缩;保护矿种年度开采总量是否严格执行开采总量控制。

2.审查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情况。审查矿山企业是否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编制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方案,是否按规定缴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了解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矿区土地复垦实际情况,关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和运行情况。

3.审查矿业权出让和审批登记情况。审查是否存在超越权限审批或采取“化大为小、化整为零”方式规避审批权限制约,批准并颁发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审查地方矿产主管部门、地勘单位或国有矿业企业是否违规定价出让转让或收购矿业权及相关股权;有无将非风险探矿以风险探矿名义无偿划拨;是否违规批准不符合法定条件、申报资料手续不全的矿业权办理新立、延续或变更手续;是否以招商引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支持企业发展等名义违规协议出让矿业权。矿业权出让有无违反“招拍挂”规定;出让转让或收购矿业权时,是否未经评估直接定价或先定价后评估逆程序运作。

4.审查采矿权有偿处置工作完成情况。审查是否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深化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6〕694号)要求,限期完成对采矿权人无偿取得的采矿权进行清理、评估工作。

5.审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抽查部分矿山企业资源开发利用“三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是否低于国家规定标准。

6.审查矿产专项资金征收管理使用情况。审查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等资金的征收管理情况,是否及时足额征缴;审查矿产专项资金支出是否合规,有无挤占挪用。

(三)水资源资产审计的内容

1.审查用水总量情况。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管理制度,省政府向各设区市下达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控制目标,用水总量就是控制目标之一。审查水资源论证以及取水许可证制度执行情况,取用水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用水标准,当地实际用水总量是否突破了政府下达的控制目标,对取用水总量达到、超过或接近控制目标的地区,是否暂停或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

2.审查用水效率情况。审查各设区市是否建立了节约用水奖励机制,是否加强废水综合处理,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以减少废水排放量;审查是否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对用水效率低于最低标准或不符合节水要求的,是否核减用水指标,对重点用水户是否建立监控制度,以强化用水过程的监控管理等。

3.审查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审查各水域是否严格核定纳污容量,控制排污总量;各水功能区是否按期达到保护目标;总体水质达标率是否达到政府下达的控制目标要求。

4.审查水污染整治的情况。对水功能区考核不达标的,或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当地政府是否开展专项治理,改善水环境。

5.审查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审大工程建设项目是否按规定办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实施,水土保持补偿费是否足额征收,资金的使用是否合规。关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6.审查水资源等专项资金的征收使用情况。审查水资源费、河道采砂费等专项资金是否足额征缴,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有无挤占挪用问题。关注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用水安全等专项建设是否按规划实施。

(四)森林资源资产审计的内容

1.审查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建立和执行情况。是否出台有关县级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是否开展了年度检查考核,考核结果是否符合要求。

2.审查森林资源状况。审查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两项指标是否纳入了各级地方政府任期的目标考核中,其增长情况是否达到要求。同时,关注森林质量状况,森林单位蓄积量是否偏低,有无龄组结构不合理(中幼林多、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少),可采伐资源少,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树种结构是否合理。关注森林生态功能,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比是否偏低,乔木林中生态功能相对较强的阔叶林和混交林比重是否偏低等。

3.审查湿地资源情况及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情况。包括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区是否逐年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物种是否得到有效保护。

4.审查年度森林采伐限额的执行情况。为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国家对采伐实行了限额制度,每年下达采伐限额指标,审查当年林木采伐总量的情况,是否超过了限额指标。

5.审查占用征用林地情况。审查当地每年占用征用林地是否突破了下达的定额指标,在基础设施、民生、重点建设项目需占用征用林地时,是否依法审批。了解当地非法采伐森林、非法占用林地的情况。

6.审查年度森林防火责任目标任务和造林任务完成情况。审查每年森林防火责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造林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

7.审查林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审查育林基金、森林资源补偿费、植被恢复费等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按照规定项目使用。

(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审计的内容

1.审查环境质量情况。主要包括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和流域水质量、城市功能区噪声达标率等指标是否达到指标要求,特别关注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标是否达标。了解当地环境污染的情况。

2.审查节能减排工作的完成情况。审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是否达到政府下达的控制目标,减排目标责任书重点项目是否按要求完成;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是否达到政府下达的比例要求。审查各地的节能降耗情况,节能目标是否完成,单位GDP能耗指标是否达到政府要求。

3.审查环境保护有关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审查各地是否实施有力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否深入推进“净空”、“净水”、“净土”行动。是否将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指标(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考核是否达标。排污企业是否持证排污,建设项目是否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有无已开工建设项目未按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手续;已投产建设项目未按规定办理污染防治设施验收等问题。

4.审查污染治理工程实施情况。关注污水处理厂、重金属污染、垃圾处理厂等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及运行效果,项目是否按计划建设实施,运行效果是否达标。

5.审查实施生态保护工作情况。关注当地政府在生态示范创建、森林城市创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6.审查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审查排污费等征收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按照规定项目使用,有无挤占挪用;环保专项资金安排的专项工程是否按计划实施。

三、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充分利用政府和职能主管部门的管理成果。在审计初期,通过调阅政府和有关职能主管部门的收发文登记,查阅政府和有关职能主管部门就自然资源资产相关工作的会议纪要、政府抄告单、工作方案、考核通报、工作请示、批复及有关报告、工作总结等管理文件,可以用较短的时间熟悉被审计对象的有关情况、了解当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的焦点、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以有效提高审计效率,尽快找到审计切入点。

(二)突出“四个责任”。审计中要突出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履行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一是开发者保护责任。审查对资源环境进行开发利用的单位或企业,是否按规定对资源环境进行保护、恢复和整治;二是利用者补偿责任。审查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单位或企业是否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承担经济补偿;三是破坏者恢复责任。审查造成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破坏的单位和企业必须承担将受到破坏的环境资源予以恢复和治理的法律责任;四是领导者管理责任。审计地方领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利用和消耗资源情况,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以及保护资源、修复环境、转变发展方式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其实际效果等。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当前,我国正处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阶段。因此,面对缺少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审计评价标准、审计操作规范尚未出台的现状,在审计中要注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如,在森林资源资产审计中,可重点选取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两项指标的增减变化。进行审计评价时,可以选取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区域自然资源资产有关重要指标。但不限于有关评价指标,也可以采取定性说明或者列举事实等方式进行评价。审计评价可以依据与上级党委、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或者公开承诺书,地方党委、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组织、纪检、国土等有关部门的考核、巡视、检查结果、统计等权威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和结论,以及有关国际通用标准、全国平均数据、同类型其他地区的数据、本地区历史数据等。

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明确,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2015年至2017年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自2018年开始,建立经常性的审计制度。展望随之铺开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相信各级审计机关在探索、逐步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中必定大有作为。

资产审计范文第9篇

2、无形资产延伸策略。与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对企业增值的最大贡献在于其巨大的延伸价值。以实施品牌延伸战略为例,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的品牌生产其他相关的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新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减少了新产品的促销费用,同时提升了原有产品的价值。

3、无形资产融资策略。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利用不同的无形资产进行融资是一种新的融资手段。在企业初创阶段,可以利用一个很好的“概念”或“方案”吸收风险投资取得创业资本;在持续经营阶段,可以将无形资产进行抵押取得贷款;若是以特许经营权方式接受投资,对受资方来讲前期只投入少量资金就可以取得特许方的先进管理经验、配方、商标权等无形资产。

4、无形资产扩张策略。企业利用名牌效应、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无形资产可以盘活有形资产,通过联合、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实现企业扩张,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5、无形资产分配策略。在现代企业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劳动不仅要按照他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按劳分配,而且要把他们的劳动成果资本化,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参与利润分配。近年来,高科技企业专用人力资本参与利润分配已成为一大趋势。

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降低无形资产运营中的内在风险,就必须开展无形资产运营的审计,对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确认、考察和了解无形资产运营的现状,编写无形资产运营状况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使企业的无形资产运营达到最佳状态。审计则是在无形资产运营中通过发挥监督、评价和咨询的功能,起到事前的战略导向作用、事中的监督纠偏作用和事后的评价预测作用。

专业判断无形资产运营审计的基础

(一)无形资产运营中的审计立项判断

如何确定无形资产运营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该项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至目前为止,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认识。对无形资产运营审计产生直接影响的问题是,无论无形资产如何定义,无形资产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普遍认可,但会计确认的内容相对狭窄。会计确认是会计核算程序的第一个阶段,只有确认一项业务和事项可以进入会计运行系统,才有可能根据其特点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运营审计的审计对象才可具体确定。传统会计侧重于确认和反映物质资产,无形资产在财务会计中没有得到全面反映。据统计,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29项,特别是自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以后,经济资源已由物质形态的“一元资源”转变为物力和人力的“二元资源”。但会计中的资产观念一直没有得到突破,目前我国运用单项和整体评估的无形资产有12项,列入财务会计系统的只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几项,以知识、信息等形态独立存在的无形资源多数没有在无形资产会计中显示出来,其中商誉在企业合并或向外购入时才可以作价入账;人力资源也一直游离于财务会计之外,不能真实反映各经济主体的资产规模,对收益的分配造成了障碍。

(二)无形资产运营审计中的价值量判断

无形资产价值动态变化频繁,而且其自身价值的形成与其可为企业带来的未来超额利润的价值量是不配等的。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曾经指出:经济学可以被视做人们创造和使用财富的许多不同且通常会有抵触的理论中归纳综合而产生的一套学说,它的中心是财富。而财富是以自然资源为象征的,这是由它的有用性和稀缺性所决定的,有用性决定了人们对它的占有欲望,而稀缺性决定了他们可用于交易的条件。自然资源构成了工业社会有形资产的主体,因此,传统的会计模式正是建立在以有形资产计量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的,在现有的会计计量模式上主要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在企业的资产形态中,物质资产是静态的,可以用原始凭证为依据加以计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会计计量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会计重点反映的无形资产是动态变化的,增值性大,稳定性小,而这些特征以历史成本原则是难以准确计量的。审计是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再认定,无形资产价值量的合理判断将直接影响无形资产运营策略的效率和效果。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能够进行运营审计立项的无形资产可以参照以下标准进行判断:

1、无形资产取得的交易渠道具有可辨认性。即无形资产的交易渠道可以是单独获得的,也可以是作为企业合并的一部分或以政府补助的形式获得。

2、无形资产的交易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按照国际惯例,对无形资产应以初始成本进行计量,且对该成本能够进行可靠的计量。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格(包含进口税不能退还购进税)、可直接归属于使无形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支出,如支付的法律费等。在进行具体的审计判断时应认定:内部形成的无形资产成本是否要包括可直接归属或以合理、一致为基础分摊于该资产,并使其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所有支出,如形成该资产时使用或消耗的材料及劳务费支出,直接参与无形资产生成的人员的薪金,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注册费,固定资产折旧、保险费和租金的分摊和利息等。但不能直接归属于使无形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其他一般性间接费用,以及可清晰辨认的无效和初始运作损失不得构成无形资产的成本。

3、研究开发中的无形资产。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的无形资产必须符合以下几项标准才能作为审计项目予以确认,第一,虽然处于开发阶段,但目的是为了使用、销售,且在技术上已经有保证,企业持有输出或销售该种资产的证据;第二,有能够证明企业内部使用的有用性的证据;第三,有能够表明该项资产已经得到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保证与支持的证据。

除具备上述条件的无形资产外,企业内部产生的商誉、与商誉相同的企业内部生成商标、客户名单和销售网等项目,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运营审计的审计项目。

分析评价寻求进一步提高业绩的可能

无形资产的运营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欲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价,审计方法必须有所创新。无形资产运营的审计重视的是无形资产的价值潜力和创造过程,即从市场、法律、经济、技术等多角度开展审计工作。所适用的审计程序是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计划,借助于预定的审计评价标准,分析评价无形资产运营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风险性,以及有关无形资产运营的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

针对所掌握的数据、信息等资料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比率分析、系统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确定无形资产运营中各环节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要点评价、综合评价、系统评价等方法,对无形资产运营效益的实现程度进行确认,并寻求可能进一步提高业绩的途径和方法。分析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

1、合作协议的分析和评价。如果开发知识产权的目的是通过授权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经营来获取收益的话,那么这些协议的执行就必须受到审计监督,同时必须发现和消除“信任鸿沟”。在实践中,必须让第三方在授权者所在之处审计所有的协议、检查核对所有的文件,而不只是销售数额。除此之外,为了避免被授权的公司擅自改变协议内容,超越协议规定的权限进行经营,就必须对协议的执行进行定期核查。

2、投资回报的分析和评价。无形资产的投资回报或价值实现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交换使其价值得以实现,另一种是无形资产通过向有形资产的转换,使其价值得以实现。不同情况下,确定无形资产的投资回报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专利的投资回报相对会比较直接,而商标所带来的收益则主要是额外收益。

资产审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海外资产;风险;审计;管理

在总理5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1年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01亿美元”。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5日提请审议的计划报告中有关数据表显示,仅2008年至2011年4年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就接近2100亿美元。这两个数字显示,我国正处于对外投资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商务部1月6日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我国1.3万多家投资者设立境外企业1.6万家,境外资产总额达到1.5万亿美元”。巨额的海外资产,使得我们必须要加强海外资产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并通过审计等监管手段和严厉的惩罚措施实施有效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一、海外资产投资风险

海外资产的不断扩张,使得公司要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环境,海外投资风险也不断加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外资源获取风险

以能源行业为例,资源的战略意义与政治属性使市场并购行为往往上升到政治与民族高度,可介入的优质油气资源机会越来越少。对油价的预测与判断不确定性使并购决策难以取舍,机会难以把握。海外油气合作模式的变化使投资回报率大大降低。资源国财税政策、国家石油公司间的恶意竞标等因素使海外并购和资源获取难度越来越大,从而影响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2.海外并购风险

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尽职调查可能不充分,未全面了解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法律监管、用工、行业及目标市场等政策风险,易造成低估并购项目的风险,已并购资产的实际经营环境和资产质量可能与尽职调查时的情况不一致,同时资产整合能力不足等均可能对实现海外并购产生负面影响。

3.海外运营风险

海外作业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不健全、政策不稳定、商务环境恶劣、受到西方国家制裁,以及部分国家对外来投资的保守和本地化保护。一旦出现政府更迭或世界政局变化,一些国家可能难以保证投资协议的履行,造成海外项目运营困难。

如:2010年6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制裁伊朗的决议,美国、欧盟等国借机对伊朗采取新一轮单边制裁措施,特别是美国对金融机构涉伊业务的限制措施以及欧盟对向伊朗油气行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服务的出口管制措施;2010年澳大利亚拟对资源企业统一征收税率高达40%的资源税曾引起国际油气业的广泛关注。这些举动对正在运营的海外项目产生的风险极大,经常使项目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由于政局不稳,海外项目也面临着较大的安全风险,例如最近发生的利比亚骚乱及流血事件。

4.海外运营管理制度体系有待完善,国际化人才短缺

多数公司尚未形成统一的海外管理制度体系,对海外公司设立、运营、休眠、关闭注销等尚无统一的制度要求和管理,各海外项目制度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出现管理漏洞,给公司造成损失。海外业务需要大量通晓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富有国际工作经验的管理、技术人才,而公司外部成品人才引进、内部人员国际化培训难以在短期内满足需要。

二、海外资产审计常见问题

随着“走出去”战略实施力度逐年增大,海外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要求审计部门要根据全面覆盖、风险导向、突出重点、保证质量的原则,结合管理层的意见和风险判断,通过审计加强对海外资产的管控和风险防范。当前,国内大多数公司尚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对待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缺少经验与方法。审计中比较常见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预算管理

审计问题主要集中在预算的执行与控制环节,资产购置单项超预算。产生原因在于个别海外机构对公司预算管理制度理解和执行存在偏差,只重视总体预算的概念,而忽略单项预算的管理。

2.资金管理

审计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付款超权限和月末银行存款超限额两部分。产生原因在于未能提前办理大额资金支付审批手续或者无法及时或推迟付款导致。

3.采办管理

审计问题主要集中在合同倒签和合同执行情况的跟踪管理两方面。产生原因主要是采办审批时限较长和海外项目的不可预测性、紧急性和偶发性。

4.会计核算

审计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计基础工作有待提高方面。产生原因在于海外扩张势头迅猛,公司业务链条拉长,管理资源摊薄,无法满足一线工作需要。

审计的作用不仅是发现问题,而是进一步认真总结分析上述问题,并与公司主管部门进行深入探讨,提出符合海外经营环境特点的管理建议。审计部门应将海外管理的经验与教训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并将结论和建议通过管理报告、会议汇报等形式向有限公司领导进行汇报,使管理层和各职能部门对海外机构的管理现状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推动公司业务部门修订下发适用于海外发展的管理制度。通过海外审计规范了企业海外活动,使海外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奋力推进企业海外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海外审计已成为增强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以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海外资产管理

2011年11月国资委下发《关于做好2011年度中央企业财务决算管理及报表编制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央企要做好涉及境外资产的决算编制工作。继6月《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后,国资委已三番五次强调央企应加强境外资产管理。

在坚持“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公司应全面贯彻落实国资委相关要求,注重加强境外资产监管,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探索境外资产监管新模式,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二是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监管机制。三是注重人事管理,保障平稳运营。四是强化财务管理,保障资产安全。五是加强审计监督,管控经营风险。六是加强绩效考核,责任落实到人。

参考文献:

[1]庞明川:完善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管理问题,《国有资产管理》2010年12期.

[2]《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上一篇:采购制度范文 下一篇:视觉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