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范文

时间:2023-03-01 07:29:09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1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①,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②,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③。

宜未雨而绸缪④,毋临渴而掘井。自奉⑤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⑥。

器具质⑦而洁,瓦缶⑦胜金玉。饮食约⑨而精,园蔬愈珍馐⑩。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11,实淫盗之媒12。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13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14。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需多温恤15。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16,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17。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无计厚奁18。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19。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恃20,悔误必多;颓惰自甘21,家道难成。狎昵恶少22,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23,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24,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25,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26而施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27不继,亦有馀欢;国课28早完,即囊橐29无馀,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30;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31。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32。

【注释】

①庭除:厅堂院落;除:台阶。

②既昏便息:既昏,天刚黑时;息,歇息。

③物力:可供使用的物资。

④未雨而绸缪(móu):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绸缪,天未雨之时,剥桑根以缠绵其牖户。语出《诗经・豳风・鸱》“迨天之未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⑤自奉:自己日常生活的供给或消费。

⑥宴客切勿流连:宴客,宴请宾客;留连:乐而忘返或依恋不舍。

⑦质:质朴、朴素。

⑧瓦缶:泥制的盆罐,指粗劣的餐具。

⑨约:少,简约。

⑩珍羞:贵重珍奇的食品。

11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泛指穿堂入室、搬弄是非的妇女。

12淫盗之媒:偷盗的媒介。

13经书:儒家经典著作。

14义方:做人的正道,多指家教。

15温恤:体恤,给以温暖。

16乖舛:违背,差错。

17分多润寡:富有的周济贫穷的。

18厚奁:丰厚的嫁妆。

19莫甚:指没有比此更严重了。

20乖僻自是:执拗孤僻,自以为是。

21颓惰自甘:颓废怠惰,自甘情愿。

22狎昵(xiá nì)恶少:亲昵品行恶劣的浪荡青年;狎昵,过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23屈志老成:曲意迁就年高有德者。

24谮(zèn 音怎,去声)诉:进诉谗言,说人坏话。

25施惠无念:给人恩惠,不要挂在心上。

26匿怨:对人怀恨在心,面上却无表露。

27饔飧:早餐和晚餐。

28国课:公家的钱粮课赋。

29囊橐(tuó 音驮):口袋。

30科第:科举考试。

31身家:自身和家庭。

32庶乎近焉:差不多便近于是个好人了。

《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作者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朱柏庐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因易与宋代朱熹的《朱子家训》相混淆。因而世人改称《朱柏庐治家格言》或《朱子治家格言》。《朱子治家格言》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2篇

《朱子治家格言》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朱子治家格言》的作者是朱柏庐,而不是朱熹。我们很多人都误以为这里的朱子是朱熹子,其实不然。朱柏庐,名用纯,字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和《愧纳集》。《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钟茂森博士在讲解《朱子治家格言》的时候,每句话都分别从事上和心上两个不同的方面来做分析。这里我们摘取了第一自然段,按照钟茂森博士的分析来看一下。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单就这一句话,钟茂森博士就讲了一个小时。从事上讲,是要我们天刚亮就起床,起来打扫卫生,而且要将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从心上讲,是要我们不要懒惰,要勤快,要养成整洁的性格。文章开篇第一句往往很是重要,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大家都知道,一个人一生养成勤快的性格是多么的重要。勤是一切的根本,勤而好学的人就更受欢迎了;反之,如果一个人十分懒惰,那么他走到哪里都是不受欢迎的。所以作者要求自己的孩子首先要学会勤。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一句从事上讲是天黑了就要休息,关好门窗,一定要亲自检查一下,谨防盗贼。从心上讲呢,就是要求我们生活作息要有规律,早睡早起。“关锁门户”也有要我们关闭心灵门户的意思。结束了喧嚣的一天,我们要将自己的心灵门户关闭,来检点一下当日的得失。圣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要想不断进步,必须要不断地反省自己。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从事上讲是说一粒米一滴饭,要我们都认识到它的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我们都要想到创造它们的时候是多么的艰难。从心上讲,是教导我们学会珍惜。我们不应该只想着自己有吃有喝,还应该要让自己的子孙有吃有喝。我们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再抱着“地大物博”的思想浪费资源了。我们要珍惜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千万不要等到这一切都没有了才明白,那时候什么都晚了。我们要常常像那句广告词一样发问:“如果地球上还剩一滴水,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所以千万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不要肆意妄为地去挥霍。

我们读《朱子治家格言》可大致从以下把握文章:整洁,预案,节俭,恤贫,和谐。

整洁。整洁自不必说,开篇第一句就提示我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本意上是说我们要将屋子打扫干净整洁,实则要我们学会勤快,让自己的内心干净,没有污秽。

预案。《朱子治家格言》提示我们“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做任何事都要做好预案,这个预案是在事先,而不是在事情发生了之后。如果我们都能够在事前就做好几套方案,那么事情也就无所谓失败,因为都是在你的预期之内,就不会在事情出现后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节俭。“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自古以来节俭一直是中华民族所倡导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他人和自己劳动成果的尊重。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虽已初步摆脱了温饱的困扰,但绝不能忘记还有很多人尚在贫困线上挣扎,不能忘记数十万不幸伤残的儿童,不能忘记只要每一位公民节约数十元就可以使无数乡村儿童复学。最近,出门吃饭的人都该注意到了,餐厅里面服务员开始提醒顾客将吃不完的东西打包,餐厅的大门上贴上了“我们光盘,我们光荣”的标识语。刚刚开完的“两会”上大瓶的矿泉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瓶装,每个参会代表都会得到一个绿色方框小标签,贴到自己的水瓶上用以和他人区分,以免浪费。大会代表们体验北京的公交,提倡低碳出行。无论时代怎样发展,生活水平如何提高,我们都不能丢弃节俭的美德,因为它是一个人事业的起点,一个国家繁荣的基石,一个民族昌盛的希望。

恤贫。“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中华民族是一个善良的民族,善良是一种美德,我们大家都应该有恤贫的善良之心。强者去关怀弱者,而不要恃强凌弱。我国著名的主持人倪萍就是这样一个恤贫的人。倪萍上街买菜,从来不和商贩讨价还价。她是一个谦和的人,因此街上买菜的都会和她打招呼,有时候她准备去买一只鸡,但是看见大家都在卖鸡,而又不好意思只买一家的,所以往往会买好几只鸡回来。

和谐。“居家戒争讼,讼而终凶”就体现了和谐的理念。和谐有太多太多的内涵―――待人和善,家庭和睦,经商和气,恩怨和解,和约签订―――都是人们追寻的“和谐”。从本质上讲,恬淡是一种和谐,热闹也是一种和谐;从容是一种和谐,忙碌也是一种和谐;自然是一种和谐,规则也是一种和谐;稳定是一种和谐,发展也是一种和谐。“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可见“和”是多么的重要。作者也在告诫自家孩子,要努力的营造和谐的环境。

《朱子治家格言》还告诉我们:“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万不可只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为知识分子规定的一种行为模式,千百年来被奉为圭臬,可朱柏庐主张的读书目的却是这么的纯粹。他认为,读书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才干,而不是争名夺利的工具。一个人只有摈弃了功利之心,才能真正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另外,朱柏庐也鄙弃那些为谋取个人利益而做官的人,他所推崇的为官之道和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谋而合,都是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朱子治家格言》似水,看似平淡无味,实则意味深长。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最柔弱,也最刚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这是中国式的智慧。

静下心来,读一读《朱子治家格言》吧!让我们一起聆听朱柏庐先生一生沉浮后的彻悟,一起来探索如何去做一个真正的人,一起来找回我们失落在现代社会中的中国灵魂!

附:《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无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隳自甘,家道难成。

狎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3篇

学规,是古代学校规章的总称,犹今日之学校章程。最初仅为学子在学时有关思想行为之要求和规定,如《管子》的《弟子职》。到宋代则发展成为学校和书院的规章制度,如《白鹿洞学院揭示》。明清时期的官学学规,则偏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的规范和限定,如《圣谕广训》等。学规在文体上,兼用了语录和文赋等语文形式。

清张伯行作《学规类编》,辑录宋、元、明时期程朱学派有关修身、治学的规则和方法,共二十七卷。以《朱子白鹿洞教条》开首,《学校贡举私议》作结,成为后世采用的教育课本。(参考《教育大辞典》(中)第1799页)

现以《弟子职》和《白鹿洞学院学规》为例做些分析。

《弟子职》是中国早期的学规或学则,其中有这样的规定:“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在这里对学子的进德修业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应视为最早的学规。《论语》中,孔子有关“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要求,也可以视作对初学者的学规。孔子的这段话,便成为后来《弟子规》一书的大纲。

到宋代,书院发展后,每个书院,对其教育设施,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于是“学规”便逐步形成。现以朱熹的《白鹿洞学院学规》为例,做些介绍和分析。

《白鹿洞学院学规》也称为《白鹿洞揭示》或《白鹿洞学院教条》,它明确地规定了实施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以及对学子行为的具体要求。

书院规定实施五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此来纠正当时官学中“务记览、为辞章、钓声名、取利禄”的流弊,贯彻其“德行道艺之实”重德行的儒家传统。

为了实施上述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朱熹又提出为学、修身、处事、接物的要目。

在为学方面,贯彻《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五个步骤,体现出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重要教育思想。

在修身方面,要求“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在处事方面,要求“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在接物方面,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以上参考陈元晖等编著的《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第36-38页)

总之,它把儒家的治学和修养的内容和原则、方法,都作为书院的学规来实施,成为南宋书院中最为完整的“学规”,而且为后世书院所共同遵循,并影响到官学的教育实施。

二、家规

由于我国重家教,要治国必先从修身、齐家做起,因而,也就有不少的家规与家范留传后世。从《颜氏家训》到《袁氏世范》,再到《朱柏庐治家格言》,其中有不少有关家规的规定,现仅对《袁氏世范》和《朱柏庐治家格言》做些简介。

《袁氏世范》――

为宋代袁采所作,被后人推崇为《颜氏家训》之亚。《袁氏世范》共分三卷,分为睦亲、处己、治家三部。

在睦亲方面,对子女来说,对父母要极尽孝道,要做到终生承欢尽养,以报答父母“爱念抚育之恩”。对父母来说,不可妄施憎爱,“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

在处己方面,要求厚于责己而薄责于人。人贵忠信笃敬,但对“忠信笃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者。”为此,要责己严,待人宽,要做到有过“求谢而思改”。对人不可怀“慢伪妒疑之心”。礼不可因人分轻重,不要“因人之富贵贫贱设为高下等级”。

在治家方面,除执行上述的要求外,还要求处富贵不骄,睦邻里,造桥修路,广施仁义。

《朱柏庐治家格言》――

原名《朱子家训》,因朱子易与朱熹混,便命名为《朱子治家格言》或《朱柏庐治家格言》。在“格言”中所提出的要求,都可以视作“家规”的规定。从“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到“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方义”,再到“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一整套的有关修身、治家、报国的要求,都包含在其中。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大家比较熟悉,不再例举。

另外,包拯在家训中规定:“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并将这些家训刻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种严格的要求,也应该视为重要家规。(参见史李贵主编:《历代家训选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6页)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4篇

朱子家训:对孩子生活的各方面予以规范

《朱子家训》又称《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庐,朱柏庐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画荻教子:千方百计为子女学习创造条件

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为孩子成长创造好环境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诸葛亮诫子格言:教给孩子处世治国之道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全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5篇

《古文观止》

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上起先秦,从《左传》、《国语》开始,直至明代,共十二卷,选文二百二十二篇。绝大部分选的散文,也收了极少数骈文。每篇有简要评注。按时代先后编排。

吴兴柞在《序言》中说;“阅其选筒而赅,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辩无不精当。”又称楚材二人“才气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慢,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可见编者的古文根柢颇深,所以取材较为恰当。过去作为少年儿童读本,繁简适中,流传较广。

书中选司马迁文十五篇,韩愈文二十四篇,柳宗元文十一篇,苏轼文十七篇,欧阳修文十三篇。选文不少是名家名作,所以它深受读者的欢迎,成为过去学子的必读教材。直到今天,还有一定的生命力。

《唐诗三百首》

清孙洙(蘅塘退士)编选。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编选者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乾隆十六年进士。该编所选的诗多是精粹之作,在唐诗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孙洙在《原序》中说:“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所以他选录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如五古、七古、五、七律、五、七绝、乐府,共三百一十首,分体编排,“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后来四藤呤社本增补了杜甫《咏怀古迹》三首。光绪年间四藤吟社主人谓该书“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可见这是清代一本流行最广、影响很大的唐诗选本。

选入该书的有七十五位唐代诗人的作品(外加无名氏二人)。所选诗占《全唐诗》的一百六十分之一,份量比较合适,注意到入选作品的代表性。但选材多描写个人情怀之作,一些人民性较强的作品选得很少。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乐府诗,杜荀鹤、聂夷中的一些作品,都没有入选。这不能不说是该选本的一个缺陷。

过去该书有多种版本,以陈婉俊的补注本流行较广。序言中谓注释“字梳句栉,考核精严”,“津逮后学,功匪浅鲜”。虽不无滥美之辞,但注者在辞句的出处方面,寻源探本,确尽了不少心力。解放前有喻守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特点在于详细地讲解作意作法。由中华书局出版,解放后重印过几次。

《朱子治家格言》

朱柏庐(1617―1688)编写。朱柏庐名用纯,柏庐为其自号,江苏昆山人。明生员,由明入清。康熙时坚辞不应博学鸿词科。他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治家格言》是我国一部家教名作。它通俗流畅,易于普及,三百年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成为清代以来家庭教育的教材。

《治家格言》以修身齐家为宗旨,五百余字总结了治家处世之道。其中有些句子到现在还广为传诵,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等等。

陈宏谋说:“古人冶家之育颇不少,独取乎是者:其言质,愚胥能逞晓;其事迩,贵贱尽可遵行。”文字质朴无华,谈的都是些日常切身的事情,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所以它不但流传下来,而且传播很广,影响颇大。虽没有列为正式教材,但是它所产生的影响,比有些教材还要大。

朱柏庐还有《劝言》四则,即《孝弟》、《勤俭》、《读书》、《积德》,虽然也不是教材,但是封建社会进行社会教育的一些处世准则。他谈到读书“不但记其章句,而当求其义理”;又说:“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

例如,教学生读《论语》,如果读了以后与未读时一个样,这就不算读了。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通《六经》及性理、《纲目》、《大学衍义》诸书,固然是“上等学者”,但如果读了《孝经》、《小学》、《四书》本注,能够踏踏实实,身体力行,也是很好的。可见这本书的效用,着重在立身处世的力行方面,而不是为了求知识,广见闻。成为口头禅或猎取功名富贵的工具。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选录了一些劝人处世的箴言,运用它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的通俗教育,在民间的影响比较广泛而深远。过去有人评论这本书说:“《贤文》―篇,古谚三千。”“读了《增广》会说话。”这是民间对读书的评价。这些通俗流行的语言,有的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且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在儿童当中也颇为流行,家长常用此书或书中的一些语句来教育子弟。

该书在开首几句就说明了编书的意图:“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里说明了该书搜辑了过去的一些成语,用来对人们进行教育,使他们见多识广。了解一些人情世故;知道现在是过去的继续,知道一些古人体验过的道理来作为观察当前世事的依据。这就是编者编纂这本书的目的。

原书的编者不详。清朝同治年间,周希陶取此书加以增补,以平上去入四韵重新编排,称为《重订增广贤文》。他除了补充儒家的一些说教以外,还补充了一些佛家的内容。但是社会上流行较广的还是原来编选的本子。

《清文启蒙》

清舞格编。四卷。雍正八年程明远给此书写的序言说:“《清文启蒙》乃吾友寿千先生著述以课家塾者也。其所注汉语,虽甚浅近,然开蒙循序,由浅入深、行远自迩之意寓焉。启迪之初,非此晓畅之文,亦难领会。诚劝学之初筏,入门之捷径也。”

程明远曾经目睹编者用此法教学,稍为聪明的孩子,学一个月就能写能读,“功效迅捷”。他认为这本启蒙教材,对于“初学之士,大有裨益,请刻印行世。”现有保存本。

综观清代前期的蒙学教材,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有些选本流行很广,影响很大。如《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这两本书作为儿童少年的教材,使用的时间很长,覆盖面很广。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l.选本的选材比较精当。《古文观止》从《左传》选到明文,撷取各书、各家、各个时代的精粹之作。《唐诗三百首》也是一样,很多诗都是名家的得心应手之作,并且在士子中间流传很久。

2.有些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性。读了这些作品,可以抚摩到时代的脉搏。如《古文观止》所选的先秦诸文,如《左传》的《石谏宠州吁》、《减哀伯谏纳部鼎》、《曹刿论战》、《子产论政宽猛》;《国语》的《敬姜论劳逸》;魏怔的《谅太宗十思疏》;苏轼的史论;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等。

3.所选各篇多是艺术性比较强的。如《归去来辞》、《腾王阁序》、《吊古战场插文》、《赤壁赋》、《秋声赋》等,不但艺术性强,感染力深,还有吊古伤今、寄怀身世之感;描写自然景物,也绘影绘神,曲尽其妙,都是脍灸人口之作。

4.有些文章出自肺腑,或说理透辟,感人至深。如《出师表》、《陈情表》、《师说》、《进学解》等。

(二)为了适应科学考试和写作诗词歌赋的需要。如《声律启蒙》、《千金裘》、《笠翁对韵》一类的教材。学生熟悉这些典故和成语,写起文章就会得心应手,对学写诗歌有所帮助。几种教材的编选,部分地也是为了适应科考的需要。当然,优秀的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宝贵遣产。学习这些作品,足以陶冶情操,扩展襟抱,起兴观群怨的作用、也是继承和发扬民族遣产之所需。

(三)在封建社会,有些知识分子很注意家庭教育。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朱伯庐治学以程朱为本,提倡知行并进。他写的《治家格言》都是讲家居生活、寻常日用的事情,却能深入浅出,鞭辟入理。它不只是家庭教育的教材,而且成为成人社会教育的教材,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6篇

今年过年,我们去了奶奶家。奶奶刚好去菜市场里买了五斤瘦肉回来,还买了青菜,准备包馄饨。弄好了馅料,不出二十分钟,奶奶就包了好多胖鼓鼓的馄饨。热气腾腾的馄饨端上了桌子,我狼吞虎咽地吃着,奶奶在一旁一边打毛线,一边笑眯眯地看着我说:“慢点吃,慢点吃,小心烫,等会我再烧一锅馄饨,都是你的!”奶奶对我真好!

想着奶奶的好,碗不知不觉就见底了,只剩下半碗汤水。我用筷子捞了捞,碗里还有东西,我以为是最后一个馄饨,仔细看了看,原来是一块馄饨皮。我把它扔在了桌子上。“怎么了?吃不下了?”奶奶看见了问道。我连忙解释道:“那不是馄饨,只是块馄饨皮子呀!”“馄饨皮也能吃,为什么要扔掉呢?”

奶奶看我浪费食物,有点生气,便跟我讲起了以前的故事:“那个年代,生活十分艰苦,一年干到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在生产队劳动,只能记工分,到年底凭工分领一点粮食和票证,但这些粮食和票证只能维持全家人半年的生计。馄饨、圆子等食品在当时绝对可以算是奢侈品了,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一碗。改革开放以后,奶奶承包了几亩地,生活才有所好转。”

说完,奶奶抚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朱子有古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你一定要懂得珍惜啊!”听了奶奶的话,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的古训教会了我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想想以前人们的生活,你就会知道,现在的一切是多么珍贵。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句话,让我们在幸福的日子里忆苦思甜吧!

指导老师 马春来

图 陆学瑜

[议一议]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7篇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他Χ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教育他们要有远大志向,戒绝欲望、心态平和,珍惜光阴、重视学习。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之推(531-591),字介,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他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颜氏家训摘选

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

光阴可惜,譬诸逝水。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

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

朱用纯――“朱子家训”

朱用纯(1627-1698),字致一,号柏庐,江苏昆山县人,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著有《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等。清顺治二年,朱用纯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用纯侍奉老母,照顾弟妹,流离播迁,备极艰辛。他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所著《朱子家训》是其代表作,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成为家喻户晓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朱子家训摘选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8篇

虽早在西周就有周公劝诫其子伯禽注重修养、修行和要礼遇贤士的文字,但从学术上讲,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系统的家训史料,则公认南北朝时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中国家训之首;南宋袁采《袁氏家范》居二;明末清初朱伯庐的《朱子家训》(又称《治家格言》和《劝言》)位列第三。(另一位“朱子”,也是大名鼎鼎的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和他的《朱子家训》)。林则徐、曾国藩家训也很著名。

在此,向读者介绍几个因家训兴家的典型个案。

(1)千年不衰“宰相家”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有个古今中外闻名的“中国宰相村”――裴柏村。依史载:裴氏一族,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汉武帝时裴盖做了皇室掌管财物的官,此后的魏晋裴秀、裴楷至宋代,裴家先后有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14位中书侍郎,55位尚书,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8位皇后王妃,21位驸马,117人考取进士,其中11名状元,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人。

那么,裴家何以能做到千年不衰的?请看其家训:

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

节俭为持家之基,清廉为做官之本。

另有家规:考不中秀才者,不准入宗祠大门,以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现裴柏村千余人中,裴姓约占四分之一。至今,裴姓家家门楼上都有“耕读传家”的大字。

(2)名扬四海的“乔家大院”

随着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乔家当年的辉煌家喻户晓。

这是山西另一大户――皇借重避难的知名世家。该大院与裴柏村同中有异的是:乔家走的是学而优则商之路。乔家作为“富甲天下”的宏商巨贾,何以能规避“十商九奸”的弊病,偏偏成为一不“奸”之商?下面择要概及其家训,供所有经商或想经商者自寻答案。

①不准纳妾。防“后院起火”。②不准用丫头。怕,怕有败家之名声。③不准。记取别人“万贯家产毁于一赌”之教训。家人有时也打麻将,只论输赢,不过手金银,只是娱乐和谐气氛而已。④不准冶游,即。吸取许多富贵子弟因此引出的无数风流孽债,既害人害己又败家。意为不准放荡,避惹是生非。⑤不准酗酒。因酒后会乱性、忘形、失德。家人和所有雇工都需谨遵训示,故能历逾百年、累六世而名扬天下。

一句话,预防为主,从源头堵死可能损德毁家的“社会恶习”。这在富贵人家不乏妻妾成群、子弟嫖赌风行、多有压榨雇工的封建时代,实乃属有大德、大智、远见之家族。

(3)皇上御赐“孝义家”匾的郑氏家族

据史载:浙江浦东的郑氏家族,从南宋建炎(1127年)初开始,累世同居,跨宋、元、明三代,逾三百多年,维持十九世,人口最多时达3000人,同灶而食。皆因其有良好家训,“铸淳朴家风,兴和谐世家”,被誉为:“浙东第一家”,示范、感化无数乡邻。明代建文皇帝亲书“孝义家”赠匾,树典型,倡和谐。

若说民间家训为“修身”、“齐家”的话,皇家的就不单单如此了,而是直接关系到“治国”、“平天下”。如唐代李世民亲自撰写《帝范》、明仁孝文皇后的《内训》和清康熙帝的《庭训格言》、《圣谕十条》及雍正的《圣谕家训》等,都不仅是为家,更为国家社稷和谐兴隆、长治久安而精心制定的家训。还应特别提及的是明仁孝文皇后的《内训》与战国时为教子“三迁”之孟母、北宋在儿背刺字“精忠报国”的岳母和明代蔡善慧的《示儿》、明晚期《温氏母训》,同为中国历史上立家训教子成功的5位伟大女性,是千古不朽的家训典范。

通过家训这个载体,鼓励人们疏正渠,堵邪流:家家学祖先之长,人人避个人之短,继先人之德才,启子女之宏志;开凿兴家之畅河,奔流强国之大海;人人比学赶帮超祖先,家家和谐相处出圣贤;创今日精神物质双丰收,瞻未来民富国强傲世界。以家训,教子孙,学良向善,从源头抓好,重视“开渠”,预防“决堤”,防微杜渐,积极进取,岂不是上上之策。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9篇

一、以“乡贤”之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昆山的乡贤中,诸如顾炎武、顾鼎臣、费公直、陶一球、钱七虎……无一不是爱国的典型人物。先进典型本身就是一盏明灯、一面旗帜和一部催人奋进的教科书。他们正是被人认可的“典型”和令人钦佩的“榜样”,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我们正可以利用乡贤的“忠”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例如,在学习德育校本教材《走近乡贤》(高年级)第七课大思想家――顾炎武时,我先问“我们对顾炎武这个名字是非常熟悉,那么,对顾炎武这个人,你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自然说到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接着我围绕“先生究竟是怎么样的人,所以喊出了这样响彻中华大地的话语。”带领学生去参观了顾炎武故居,从故居的布置,友人的赠物上,学生们感受到先生的居住地充满书香、别人对他评价很高;而通过先生童年的故事,学生们又感受到勤奋读书、踏实求真;我还通过自己给学生讲述先生经过20多年亲自考察路线重绘地理志的事情,让学生们感受到先生不怕吃苦,一心为民;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去找寻为什么先生会有这些优秀的质量,学生的答案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之心。是呀,正是先生有这么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所以他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呐喊。

二、以“乡贤”之孝,提高学生“崇孝”意识

“百善孝为先”顾炎武、朱柏庐、归震川这昆山三贤每个都是至孝的代表,我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他们孝敬长辈的故事,利用晨会,队课让学生用自己想用的方式,如讲故事、演讲、PPT显示、表演等,呈现到全班同学面前。当然,除了用课堂让学生感受“乡贤”之孝,我认为还可以用社会实践让学生践行“乡贤”之孝。比如,在学习了乡贤的孝敬故事后,我会利用一些传统节日,布置学生亲身去做一些孝敬长辈的事情。写一封信给父母表示感谢;给长辈洗一次脚(捶一次背);替长辈分担一项家务劳动;撰写一篇“崇孝”实践日记;编写一张“孝心”小报或者画,等等。能够完成的学生,可以换取班级“崇孝章”集满五个以上,期末可以被评为“崇孝子贤人”。班中总是能掀起一股“崇孝”热潮,每接一个班,家长都会反映孩子们比原来更会体贴人了。

三、以“乡贤”之俭,敦促学生节约行为

“昆山三贤”之一的朱柏庐著作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就是《治家格言》,亦称《朱子家训》。全文500余字,运用“四六体”写成,句法对仗工整,语言通俗而又精炼,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味深长,循循善诱。《治家格言》把“立德”作为根本,把“育人”作为目标,主张做事先要做人;倡导公平厚道、俭朴清廉、诚实待人;主张勤俭持家、敬老爱幼、宽容善良等。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目的是劝人勤俭节约,切莫铺张浪费。朱柏庐认为父母谋衣食相当辛苦,家中的桩桩件件都是家长用血汗换来的,包含了饮水思源、珍惜资源的意思。

四、以“乡贤”之勤,促使学生勤奋学习

昆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至今,乡贤辈出。无论是古代的大散文家归有光,爱国学者顾炎武,著名理学家朱柏庐;还是现代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航天英雄费俊龙……他们都有共同的质量“勤奋”。

学校将昆山乡贤的生平事迹、伟大成就、优秀质量图文并茂地呈现在校园环境中,让每一面墙,每一道廊都在诉说乡贤的精神。我则安排每两个星期把一位乡贤的勤奋学习的故事展示在班级墙壁上,让它成为学生在课余时间交流的话题。他们会结合学校布置中看到的乡贤的成就,相互交流:原来得到这么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勤奋是必需的。我再适时提醒学生,作为学生,就让我们先从勤奋学习来向乡贤学习。使得学生的情绪情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并积累升华。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10篇

《颜氏家训》治家篇

《颜氏家训》系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颜之推所著,一共七卷二十篇,分为序致篇、教子篇、兄弟篇、后娶篇、治家篇、风操篇、慕贤篇、勉学篇、文章篇、名实篇、涉务篇、省事篇、止足篇、诫兵篇、养生篇、归心篇、书证篇、音辞篇、杂艺篇、终制篇,是其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主要用于教导子孙,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其“治家篇”中的崇尚孝、爱、义、俭等观点更是脍炙人口,为人效仿。在“治家篇”中,颜之推论述道:

“教育感化这件事,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行影响的。所以,父不慈就子不孝,兄不友爱就弟不恭敬,夫不仁义就妇不温顺了。至于父虽慈而子要叛逆,兄虽友爱而弟要傲慢,夫虽仁义而妇要欺侮,那就是天生的凶恶之人,要用刑罚杀戮来使他畏惧,而不是用训诲诱导能改变的了。”

“孔子说:‘奢侈了就不恭顺,节俭了就固陋。与其不恭顺,宁可固陋。’又说:‘如果有周公那样的才那样的美,但只要他既骄傲且吝啬,余下的也就不值得称道了。’这样说来是可以俭省而不可以吝啬了。俭省,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是对困难危急也不体恤。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进入到吝啬。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就很好了。”

“妇女的习性,大多宠爱女婿而虐待儿媳妇,宠爱女婿那女儿的兄弟就会产生怨恨,虐待儿媳妇那儿子的姐妹就易进谗言。这样看来女的不论出嫁还是娶进都会得罪于家,都是为母的所造成。这是家庭里常见的弊端,能不警戒吗?”

“婚姻要找贫寒人家,这是当年祖宗靖侯的老规矩。近代嫁娶,就有接受财礼出卖女儿的,运送绢帛买进儿媳妇的,这些人比量门祖家势,计较锱铢钱财,索取多而回报少,这和做买卖没有区别,以至于有的门庭里弄来个下流女婿,有的家里主管权操纵在恶儿媳妇手中,贪荣求利,招来耻辱,这样的事能不审慎吗?”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又称《朱子治家格言》,系清代学者朱柏庐所著。《朱子家训》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它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它主张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谄媚权贵。朱伯庐家训中有许多发人深思的教益: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曾国藩家书》治家篇选段

《曾国藩家书》共收录家书330余封,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用人篇等,基本包括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思想,堪称家书典范。下面从其“治家篇”中甄选出的三则以观其治家思想。

诫诸弟教子侄总须有勤敬和三字

“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和三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能和,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不和,未有不败者,至切至切!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比我尤甚,此是败家气象。此后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伶俐,以为儿侄之榜样。一代疏懒,二代淫逸,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四弟九弟较勤,六弟季弟较懒,以后勤者愈勤,懒者痛改,莫使子侄学得怠惰样子,至要至要!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诫诸弟子侄不可倚势骄人

“托魏荫亭寄百五十金还家,以五十金周济亲族,以百金作家用。军中银钱,余不敢妄取丝毫,故不能多寄。名者,造物所尊重爱惜不轻以与人者。余德薄能鲜,而享天下大名,自问总觉不称。故不敢稍涉骄奢,家中自父亲叔父奉养宜隆外,凡诸弟及吾妻吾子吾侄吾诸女侄女辈,概要俭以自奉,不可倚势骄人。古人谓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吾常常以此儆惧,故不能不详告贤弟。望时时以此教诫子侄也。”

告澄弟在家厉行俭约

上一篇:名人格言范文 下一篇:格言联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