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术语范文

时间:2023-02-27 02:39:05

专业术语

专业术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术语;农业专业术语翻译;农业项目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36-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日益频繁,各类农业外宣资料、合作手册、科技信息和国别报告等均涉及农业专业术语翻译。这些术语承载着大量农业科技信息,在农业国际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规范、专业地翻译农业术语对于准确传递信息、规范术语使用、推动农业交流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所指的农业专业术语不仅仅是指一般狭义的种养农业,而是指涵盖了“农、林、牧、渔”各个子领域的广义上的农业术语集。

二、农业专业术语的特点

1.专业性强。农业英语属于科技类文体,而用词专业化是科技文体的特征之一。笔者参与的项目中专业词汇丰富,例如ammonium sulphate“硫酸铵”、potassium chloride“氯化钾”、calcium ammonium nitrate“硝酸铵钙”等。

这些农业术语专业性强,客观、准确地表达某一农业专业概念。在翻译时译者必须查阅相关农业专业词典,才能了解其确切含义并且做出符合行业规范的翻译。

2.缩略词多。农业英语中有大量术语,为了便于使用和记忆,人们按照有关缩写规则为这些术语制定了缩略形式,即缩略词(acronym)。缩略词是指把一个名词词组的各组成单词的首字母拼在一起,此种表达方式非常简洁[2]。这些缩略词也逐渐为业内人士所熟知。例如:Sub-Saharan Africa(撒哈拉以南非洲),人们通常缩略为SSA;Ministry of Food and Agriculture(食品和农业部),通常缩略为MOFA;而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灌溉和排水国际委员会),通常缩略为ICID。这些专业缩略词涉及与农业相关的方方面面,翻译时要求译者了解其全称、内涵,并给出符合国际惯例的中文释义。

3.派生词多。为了保证农业术语的精密性和简约性,大量农业术语都是通过派生方式构成的。这些派生词是在词根的基础上添加词缀(包括前缀和后缀)衍生而成的新词,并且在整个农业英语术语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例如:agriculture(农业)即有前缀agri-(农田)和词根culture(培养)组成;hydroelectric(水力发电的)由hydro-(水的)和electric(电)组成。

面对这些派生词的翻译,译者需要了解每个派生词的构词方式,清楚其前、后缀和词根,并根据专业词典做出相应的准确翻译。

4.复合词多。除去上面提及的缩略词和派生词,农业英语中还有海量的复合词(compound)。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构词方式:(1)单词型复合词。指不用连字符,直接由两单词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如livestock“牲畜”、coconut“椰子”、cottonseed“棉籽”等。(2)连字符型复合词。指由连字符连接而成的复合词,如combine harvestersCthreshers“联合收割脱粒机”、track-laying tractors“履带式拖拉机”等。(3)短语型复合词。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以短语形式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如cash crop“经济作物”、deciduous forest“落叶林”等。

三、农业专业术语的翻译难点

1.词汇空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我们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下生存,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夏鄂琼指出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不存在的,那么语言就有可能出现空缺现象[3]。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词汇空缺。

在翻译农产品shea butter时,笔者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开始,笔者在诸多农业专业词典中均未找到该农业术语的释义,只好求助于网络。百度百科上的解释为:“乳木果油(shea butter),是从乳油木的果实中萃取出的珍稀油脂。由于气候及种植业方面的原因,乳油木只能在非洲大陆存活。其果食可供食用,果仁则用来生产乳木果油。”从该释义中可见,shea butter原产于非洲,因气候原因在国内几乎见不到农民培育该农产品。这也是造成词汇空缺的主要原因。因此,笔者在处理此术语时结合网络资源、护肤品介绍以及求助非洲留学生的方式,最终处理成“乳木果油”。像这类因文化差异导致对等词空缺的术语,译者一定要多方查证。

2.译名混乱。另一大难点是译名混乱。在整理和翻译农作物生产情况时,笔者发现某个农作物在不同的资料中竟有好几个不同的中文释义,主要表现为以作物的别名代替中文名。这给术语翻译标准化和规范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也违反了术语翻译单一性的原则。例如加纳主要的粮食作物plantain。了解加纳当地人民的饮食习惯和风俗的人应该都有所了解,加纳有一种大蕉,比我们国内常见的香蕉大3~4倍,是当地人民的主食之一。大蕉必须做熟以后才能食用,炸熟或者煮熟之后变得甜软可口,广受加纳人民欢迎。目前笔者看到的plantain的中文译名有“芭蕉”、“大蕉”、“车前草”等。在《英汉畜牧词典》上,其释义为“车前草属、车前草”。而《简明英汉农业词典》的第二条释义为“芭蕉、大蕉”。根据加纳人民的实际饮食情况,plantain应翻译为“大蕉”。

3.普通名词专业化。上文已提及专业性强是农业专业术语的一大特点,也即我们熟悉的日常英语词汇在农业领域被赋予了特定的专业含义。这类普通名词专业化现象也给我们的农业术语翻译带来了挑战,需要译者仔细斟酌并根据其所运用的专业领域选择其专业释义。如术语monoculture由前缀mono+词根culture构成。Culture在普通词汇中是“文化”之意,但在农业领域就转变成了“种植、培育”之意。而结合前缀mono(单一),我们可以推测monoculture为“单一种植”或“单一培育”的意思。根据《英汉畜牧词典》,monoculture的释义为“单播”,即单一播种,是指当时加纳很多大型农场采用了单播的方式,比如专门种植可可、橡胶或者椰子,不与其他作物混种。再如术语cash crop中的cash,本意为“现金、现款”,但跟crop结合后,cash crop却转义为专业术语“经济作物”之意。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这些带有普通词汇的农业术语运用在农业领域时,便具有了独特的专业释义。这类专业性强的术语比比皆是。译者在翻译时,要对那些似是而非的单词特别敏感,及时识别专业术语中的词义转换现象,切忌望词生义。在结合各专业背景知识的同时,通过查阅相关专业词典,准确辨别每个术语的内涵和专业用法,做出符合行业规范的翻译。尽量避免因滥用、错用词汇而引起歧义[6]的现象。

4.译者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农业术语翻译的好坏还与译者本身的专业素养有关。目前很多从事农业专业的技术人员没有受过专门的翻译培训,翻译出来的农业资料生硬、可读性不强。另一方面,职业翻译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双语能力,但因不熟悉农业各个领域的专业背景知识,往往死译术语,造成农业专业术语的误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对外交流。例如上文提及的国家农业推广计划中的“农业推广”一词的翻译,如果按照词典的解释很有可能会翻译成“promotion program”。而事实上,专门从事农业推广工作或者有一定农业相关背景知识的人一般了解农业推广的专业释义为“extension program”。虽然是一词之差,但翻译的地道、专业与否,行家一眼就能看个究竟。因此,要把农业术语译的规范、可读性强、可接受度高,译者的专业背景知识积累相当重要。

四、结语

农业专业术语量大面广,要准确、规范地翻译好这些农业科技术语,译者不仅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还要了解农业专业术语的特点、构词方式、基本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及丰富的农业专业背景知识。此外,碰到自己不熟悉的新术语时,还需要本着求真务实和与时俱进的态度,及时参考国内外第一手文献资料,或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查阅专业字词典,或结合农业英语语料库等方式多方查找专业释义,切不能只照搬字典上的释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规范、统一农业英语术语译名,为农业英语教学、农业学术研究,以及农业国际交流和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莉.农业专业术语翻译方法管窥[J].海外英语,2011,(4):164-165.

[2]汪庆伟.农业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方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4-128.

[3]夏鄂琼.浅谈农业专业术语的翻译[J].湖南农业科学,2005,(2):68-70.

[4]英汉畜牧词典编纂委员会[Z].英汉畜牧词典.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简明英汉农业词典编纂委员会[Z].简明英汉农业词典.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

专业术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术语,准确,规范

中图分类号:TS19;H059;H083;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1-0030-05

How to Translate Terms in Dyeing and Finishing

QIU Hongjuan

Abstract: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everal issues in the term translation of dyeing and finish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ranslation, we should concern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erms concepts. To ensur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ranslation, we should refer to those standard norms of related disciplines. While translating the material terms,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a substance and the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f a phrase has several explanations, it should be translated based on the context. Moreover, we should develop new terms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existing terms.

Keywords: term, accuracy, standardization

为及时了解国外染整行业的发展动态,学习国外先进的染化料生产技术、染整工艺和设备,科技工作者常常需要阅读并翻译相关的英文文献。要使译文简练准确,术语的翻译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常常依据一些权威的工具书对专业术语进行解读。但是,笔者发现,已出版的工具书中少数术语的翻译不够准确、规范,不同工具书对同一词条的翻译也不完全相同。此外,工具书中还存在词条释义不全及收词不全等现象。这就要求译者在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过程中,除了借助工具书以外,还需要结合专业知识,根据文章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合理的分析、引申,才能准确译出其含义。本文拟就染整专业术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术语翻译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对其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准确表达。所谓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1]。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中,如果仅根据英语词条直接翻译,忽视对于词条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往往翻译后的术语不能很好反映原文词条概念的原意。如“acid salts”,某辞书中译为“酸性盐”[2],但此词条的英文解释是:“Salts of polybasic acids(i.e. acids having two or more acidic hydrogen) in which not all the hydrogen atoms have been replaced by positive ions. For example, the dibasic acid carbonic acid (H2CO3) forms acid salts (hydrogen carbonates) containing the ion HCO3-.”[3] [释义为:多元酸(例如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酸性氢原子的酸)的盐,而这种酸中并非所有的氢原子都被其他正离子所取代。例如由二元酸碳酸形成的包含碳酸氢根离子的碳酸氢盐就属于酸式盐。] “acid salts”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两个本质属性:一是它属于多元酸形成的盐,二是此物质中含有未被取代的酸性氢原子。其外延是指所有包含酸性氢原子的盐。可见该词条译为“酸式盐”较合适,而译为“酸性盐”则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为酸性盐是指水溶液显酸性的盐。而酸式盐的水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主要取决于形成该盐的酸与碱的相对强弱。如碳酸氢钠是酸式盐,但不是酸性盐,因其水溶液显碱性。再如,“AOX”的释义为“A term for absorbable organic halogen compounds”[3](用以表示可吸附有机卤素化合物的术语),某辞书将其译为“可吸附卤素”[2],但是此概念的内涵应为“可被吸附的有机卤素化合物”,而不是“可被吸附的卤素”。卤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七主族中的单质,而有机卤化物是指含卤素的有机化合物,其外延为“一切可被吸附的有机卤化物”,而不是“一切可被吸附的卤素单质”,从该词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分析,译为“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则更妥。

二 术语的规范与统一

英文与中文在概念表达上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同一概念在英文中经常用不同的表述,以使表达方式更为丰富,避免用词重复带来的呆板、僵化。而同一概念在中文中常采用统一的用语以求表达的简洁、规范,方便读者理解,避免歧义。如果忽视这种不同语种文字表达习惯的差异,仅根据英文表述进行直译,就容易使得中文译文出现专业术语翻译不规范问题。

1. 根据相关学科的规范名词进行规范

为促进专业名词的规范化,我国专门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规范行业专业名词的表述。虽然全国科技名词委尚未染整专业的专业名词,但翻译时,可借鉴相关学科的专业名词规范。以共价键为例,其英文表述有atomic bond,electron pair bond, homopolar bond, covalent bond等多种方式。它们的英文解释都是:The atoms are bound to each other by a shared pair of electrons which belong to both atoms at the same time.[3]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在一起,共用电子对属于成键的原子所共有。)某辞书将atomic bond 译为原子键,electron pair bond译为电子对键,homopolar bond译为无极的键[4]。但是,“原子键”“电子对键”“无极的键”均未收入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化学学科的规范名词,其规范的名词应为共价键。同样,electrostatic bond和ionic bond都是“离子键”,若将前者译为“静电键”[4-5],后者译为“电价键”[6]也不规范。

2. 根据化学结构及汉字含义进行规范

有关物质名称的翻译,不仅要考虑英文的构词特点,也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用字习惯及物质的化学结构。如不少工具书中“氨、胺、铵”等字的用法不尽一致。在英文中,NH2OH有两种表达hydroxylamine 或oxyammonia 。有人根据hydroxylamine中含有amine(胺)译为“羟胺”[7-9],也有人根据oxyammonia中含有ammonia(氨)译为“羟氨”[4,10-11]。但是,从中文的角度分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胺是“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的有机化合物。(英 amine)”。从化学结构来看,NH2OH是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产物,由于分子中不含有碳原子,因而它不属于有机化合物,根据英文中有amine,将hydroxylamine译为“羟胺”不符合中文对 “胺”的解释,译为“羟氨”更合适。类似的例子还有,hydrosulfamine (NH2SH)应译为巯氨,而不应译为巯胺[4]。再如cuprammonium silk 和 cuprammonium fibers (cupro fibres )中的cuprammonium一词,有人认为是由cupric(铜的)和 ammonia(氨)缩合后再加上后缀ium(阳离子)而构成,故将上述两词分别译为“铜氨丝、铜氨纤维”[2,4,11-13];也有人根据cuprammonium中含有ammonium(铵)而译为“铜铵丝、铜铵纤维”[14-16]。从化学结构看,cuprammonium表示[Cu(NH3)4]2+,它的中心离子是Cu2+,而配体是NH3。用“铜氨离子”[10,17]能更好地体现这一结构特点。再从中文定义看,铵是“从氨(NH3)衍生所得的正一价的复根” [16] ,根据此定义,铵离子是指NR4+(R表示氢、烃基等),此处用“铵”似不合适。因而,cuprammonium silk 和 cuprammonium fibers分别译为“铜氨丝”和“铜氨纤维”更好一些。

3.根据术语的释义进行规范

“碳化”与“炭化”是染整专业常用的两个术语,但实际使用时,经常容易混淆。例如, 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carbonise”,有工具书中称为“碳化”[7],也有工具书中称为“炭化”[16]。在 Encyclopedia of Texile Finishing 一书中,carbon fibres 的英文解释为:

C fibres:Starting basis from regenerated fibres (viscose filaments with/without drawing) and synthetic fibres (polycarbonate, polyamide, polyacrylonitrile, polyvinyl alcohol), which are first of all oxidised by pyrolysis, and then, with drawing (in nitrogen), are carbonised, and “graphitised” at 1500~3000℃. [碳纤维:以再生纤维(如经过拉伸/未经过拉伸的黏胶丝)和合成纤维(聚碳酸酯纤维、聚酰胺、聚丙烯腈、聚乙烯醇)为原丝,在空气中高温热分解进行预氧化、在氮气的保护下高温碳化、并在1500~3000℃时石墨化便形成了碳纤维。]

根据《化工辞典》中的释义,炭化“一般指有机物质受热分解而留下残渣或炭的过程”[7] 。《中国百科大辞典》中,碳化指“含碳的可燃物质隔绝空气加热分解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作用”[14]。根据上述相关辞典中“carbon fibres”“炭化”“碳化”的释义分析,“碳化”过程必须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的受热分解,而“炭化”没有强调隔绝空气这一前提条件,它强调的是有机物受热而留下残渣或炭。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carbonise” 是在氮气保护下的高温处理,实际上就是用氮气隔绝空气。再从产物来看,最终得到的是碳纤维,而并非残渣或炭。所以,此处的“carbonise”应译为“碳化”。此类容易混淆的术语,使用时需根据术语释义上的区别,正确进行选择。

三 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英语单词或词组都有一个基本的含义,经引申后可译成多个术语。工具书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在翻译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术语。另外,由于染整学科的涉及面较宽,并且该学科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工具书中难免会出现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的现象,应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灵活翻译,切忌生搬硬套或望词生义,生造术语。

1. 根据涉及的知识广度,合理选择

在 Academic America Encyclopedia 一书中dissociation的英文解释如下:Dissociation is the process in which one single substance splits into two lesser parts. (指分子裂解为两个更小的部分这一过程。)dissociation可译为“电离;离解;解离”[18]。并且,“电离”“离解”及“解离”都是全国科技名词委的规范名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电离是“电解质在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而离解是“在可逆反应中,分子分解为离子、原子、原子团或较简单的分子,如醋酸分解成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碳酸钙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1] 。根据百度百科,解离是“化合物断裂成比较小的组分的过程”。由此可见,“电离”“离解”及“解离”这三者的主要区别是:电离的产物仅限于离子,而离解或解离的产物可以是离子、分子、原子或原子团。在中学阶段,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内容仅涉及酸、碱、盐形成离子的过程,因而一般用“电离”这一术语描述[19]。大学阶段,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内容不仅涉及酸、碱、盐形成离子的过程,而且还包括形成分子或原子团等过程,因而大学教材有用“电离、离解”来描述电解质溶液[17],也有用“解离”来描述[10]。

2. 根据涉及的专业知识,灵活翻译

同一英语词条,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应用不同的术语来表示。但目前染整专业词典中,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现象客观存在。如open width dyeing,《英汉染整词汇》中只有“平幅染色”,但该词用在纱线染色中,则应译为“片经染色”。再如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ressstrain curve and the flow zone during the cold drawing of a synthetic filament fibre. (合成纤维长丝冷拉伸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和拉伸区示意图。)字典上并未收录flow zone 这一词条。根据图示并结合化学纤维的知识,应译为“拉伸区”。

四 术语的继承与发展

专业术语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方面,对于已有的专业术语予以继承,遵循原有的习惯,避免生造术语,引起歧义;另一方面,对于新出现的设备及工艺,给予合适的新名称,用新的专业术语丰富专业语言,促进行业发展。

有些术语在行业中已沿用多年,并被广泛接受,虽然存在“名不符实”等问题,但从尊重行业习惯及利于继承的角度,这样的术语可予以保留。如silk dusting (真丝砂洗)似乎是根据操作方法而定名,但从其英文解释看:Occurs due to the splitting up of silk under the effect of alkali or too great a mechanical stress in the working liquors and gives the fabric surface a whitish appearance, as if sprinkled with flour.[3](真丝织物在溶液中,通过碱液或水磨冲击下的机械作用产生一层柔和霜白的绒毛的效果的一种整理方法。)“真丝砂洗”这一工艺实际上与砂一点关系也没有。据了解,当初只不过是为了对工艺进行保密而用的“障眼法”。再如semipigmentation dyeing,某辞书根据英文词条直译为“半悬浮体染色”[2],但染整行业在习惯上并无“半悬浮体染色”,该词条的释义为:the dyebath is prepared cold with finely dispersed dyestuff, alkali and sodium dithionite and then heated slowly to vatting temperature, if necessary later to temperatures above 100 ℃ after reducing agents have been added.[3](将已研磨的染料、碱及保险粉用冷水配成溶液,然后逐渐加热至还原温度,如有必要可在还原剂加完后将温度升高至超过100℃。)据此分析,应选用染整行业普遍使用的“隐色体染色”这一工艺名称,避免生造出新的专业名词。

对国内尚无规范名称或首次翻译成中文的工艺、设备等名称,可以根据专业名词的释义,遵循术语翻译应简洁明了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名词作为新的专业术语。如raised resist print为一种新的印染工艺,现有的中文专业术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条。根据该词条的释义Printing of pigment white and/or pigment dyes. Subsequent drying is followed by friction texturizing, condensing and raising. Produces a raised pile in nonprinted areas, whereas printed areas are not raised[3](这种工艺是先用白涂料和/或色涂料对织物进行印花,随后进行烘干,然后再对织物组织进行摩擦并使之起绒,最终在未印花处起绒,而在印花处则不起绒),此处raised resist print中的resist print已不再是“防染印花”,可将raised resist print命名为“防起绒印花”比较合适。

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离不开工具书,但在参考工具书时,对术语的翻译也应本着准确、规范的原则。如遇到工具书中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的情况,则应视具体情况灵活翻译。对工艺及设备的翻译,则应充分尊重行业的习惯。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2]岑乐衍. 英汉染整词汇[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3]Rouette H K. Encyclopedia of texile finishing[M].SpingerVerlag, 2002.

[4]科学出版社名词室.英汉化学化工词汇[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化工词汇(英汉部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6]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化工词汇(汉英部分)[M]. 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7]王箴. 化工辞典[M].4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8]申泮文, 王积涛. 化合物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9]化学工业出版社. 英汉汉英化学化工词汇[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0]宋天佑. 简明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科学出版社名词室.汉英化学化工词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2]梅自强.纺织辞典[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3]上海化学纤维(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维尼纶厂.英汉化学纤维词汇[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14]王伯恭.中国百科大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16]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7]钟国清,赵明宪.大学基础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8]清华大学《英汉技术词典》编写组.英汉技术词典[M].国防工业出版社,1978.

专业术语范文第3篇

下面以电信专业为例,看看如何使用专业术语。

1.熟悉通信系统控制原理,如:GSM系统构成,熟悉GSM空间接口以及频带分配,熟悉构成系统的移动交换中心(MSC),基站系统(BS)和移动台(MS)的基本原理与控制。对手机的变革比较了解,如: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熟悉SIM卡基本原理及手机与系统建立连接的呼叫过程。

2.精通手机的工作原理与电路分析,如:射频电路(RF)的三种接收机(RX)、三种发射机(TX)及各种频率合成器(SYN);逻辑电路(LOG)中的中央处理器(CPU)、版本(EPROM)、码片(EEPROM)及暂存(RAM)的硬件、软件工作原理。如:MOTOROLA公司手机测试程序HTBasic和它的程序编写。

3.熟悉手机的各种集成芯片(IC)如:电源、射频(RF)、功率放大器(PA)、合弦音等新型产品。

4.有一定实际动手能力,如:分割、拼装、绘画电路原理图和PCB板工艺图、各种测试仪器的使用及BGA焊接。

专业术语范文第4篇

2、EI(工程索引)TheEngineering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information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出版形式有印刷版(期刊形式)、电子版(磁带)及缩微胶片。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

3、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toScientific&TechnicalProceedings,简称ISTP。创刊于1978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

4、ISR(科学评论索引)IndextoScientificReviews简称ISR。创刊于1974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收录世界各国2700余种科技期刊及300余种专著丛刊中有价值的评述论文。高质量的评述文章能够提供本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研究热点、主攻方向等重要信息,是极为珍贵的参考资料。

5、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formation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与查询,可以揭示已知理论和知识的应用、提高、发展和修正的过程,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定量的视角评价地区、机构、学科以及学者的科学研究水平,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CSSCI俗称“南大版核心期刊”。

6、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二版,2000年出了2000版,2008年又推出了最新的版本。《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就是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俗称“北大版核心期刊”。

7、CSCI(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是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资助的项目,建设目标是建立中文科技期刊的基于web的科技文献文摘、引文、联合目录馆藏的科技知识服务体系,面向广大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中文科技期刊文献资源的有效发现和评价服务。结合对全文数据库的开放链接,建立基于核心科技期刊的知识发现、评价和推介服务体系。

8、ASPT(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ASPT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S)、北京大学图书馆(P),中国学术(光盘版)电子杂志社(T)共同建设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

9、CJF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JournalFull—textDatabase)的英文缩写.属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创办的我国第一个学术期刊全文检索与评价数据库,是我国知识信息生产、传播、应用和期刊评价、管理的现代化运作平台,以光盘和网络等形式向国内外读者提供动态知识服务,并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进行期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期刊管理部门提供期刊管理数据。如刊物被这些数据库收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期刊的权威性。

10、CJCR(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是按照美国JCR的模式,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选择数学、物理学、力学、化学、医药卫生、工业技术、电子与通信、计算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等学科的1000多种中国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十余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

11、CMC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是医学图书馆创建的近期中文医学期刊文献的数据库,是面向医院、院校、科研、图书情报、医药卫生和医药出版等单位的文献摘要数据库。它收录文献量大,专业性强,信息新,查询途径广,更新及时,系统功能比较完备,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是检索最新医学文献的重要工具,几乎收录了国内生物医学领域的全部核心期刊、重要刊物以及与生物医学相关的一些自然科学期刊,内容涵盖了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及其边缘学科的相关领域。CMCC是目前我国同类产品中提供信息量最多、传递速度最快的中文医学文献数据库。

12、CASS(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在多年的期刊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采用我国目前年度收文量最大的引文数据库和其他大型文献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统计分析,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力求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该书评出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历史等重要学科领域中的344种核心期刊,涵盖了目前我国人2社会科学期刊中使用率和学术水平均居前列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CASS也有人称之为“社科院版核心期刊”。

13、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是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的模式,结合中国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不含港、澳、台)的1576种(2004年版)科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具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人们习惯称其为“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14、CSTP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

15、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入我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为378种.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等特点,被誉为“中国的SCI”。

16、CAJCE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是部级火炬计划项目,是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的评价数据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大型数据库。是《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源统计的分析工具、《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的重要依据。该数据库为各期刊管理部门进行期刊管理、评比及期刊的其它定量分析研究提供依据和统计分析结果。在《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及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专家遴选900多种社科类优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17、中国期刊方阵“双高”“双奖”“双百”“双效”期刊“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形成宝塔形结构。第一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近万种期刊为基数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第四个层面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双奖”和“双百”期刊通过评选产生,“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入选期刊均为国内知名品牌期刊。

18、部级期刊“部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部级刊物。

19、省级期刊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为省级期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也被视为省级期刊。

专业术语范文第5篇

2.刀口:指运用不同的刀法,按照一定的规格标准将烹饪原料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

3.底口:又称“半口”。菜肴口味适宜为“全口”或“满口”,“全口”的一半为“半口”或称“入底味”。

4.找口:行业中又称“调好口味”,即按菜肴的口味标准调准滋汁。

5.巴锅:行业俗语,即原料在加热过程中粘在锅底上。

6.筷子条:是烹饪原料形状之一。是一种形似筷子粗细的条,有粗条和细条之分,一般长约3.5 cm,宽约1 cm见方,故称“筷子条”。

7.宽油:指多于主料数倍的油量,用于浸炸或滑制原料。

8.发白:原料成熟火候的用语之一。指一般经加工成丁、片、块等形状的动物性原料上浆后,在下锅烹制的过程中,颜色由深变浅的现象,此时原料相当于断生的程度。

9.指甲片:指经刀工处理后的原料形状,形似指甲大小的片。

10.上汽:指蒸菜时,锅内水的温度达100 ℃以上,水急剧转化为汽体并从蒸锅溢出的现象,此时即为菜肴进入蒸制的开始,并以此为起点来计算菜肴成熟的时间。

11.骨牌块:烹饪原料形状之一,形似骨牌状。

12.紧皮:将原料入沸水锅中微煮或微烫,致使肌肉紧缩,表皮伸展。

13.指条:长约5 cm~6 cm,似中指粗细的条。

14.葱椒:指将花椒洗净斩碎,加葱白一同继续斩碎,再用料酒浸泡而成。其成品加工越细越好,俗语说:“葱椒,葱椒,千刀,万刀”。其比例为花椒200 g,葱白50 g,料酒50 g。

15.抹刀片:指用斜刀批片,刀的倾斜角度视原料的厚薄而变化。

16.毛汤:又称“二汤”。与头汤相对而言,部分头汤提取或部分原料捞出后,另加清水继续熬制的汤,这种汤色淡不浓,鲜味不足,作一般菜肴的调味和制汤菜用。

17.利汁抱芡:又称“包芡”。成菜特征:芡汁均匀包在原料上,不粘连,不流芡,食后盘底见油不见汁。

18.豆瓣葱:指呈正方形的葱片,大小似豆瓣。

19.明油:又称“尾油”、“搭明油”。指菜肴出锅时,在菜肴表面酌加一点熟油,以增加菜肴表面光泽。

20.毛姜水:指用老姜切末或拍松剁碎,再用清水浸泡后的水称毛姜水。

21.塌秧:指脆性原料加热处理不当或长时间受热,造成原料大量脱水,致使原料缩软而失去脆嫩的质感。

22.小滚:即汤汁呈微沸状。

23.溜芡:烹饪工艺中芡汁的一种,其直观特征:芡汁呈流(氵解)状态,指芡汁与原料交融在一起,少量芡汁向四周流(氵解),有红芡、白芡之分。

24.鸡芽子肉:指鸡里脊肉,是鸡身最嫩部位的肉,多用于爆、炒或制茸。

25.养油:指原料放入低油温中,慢慢致原料成熟的一种方法。

专业术语范文第6篇

专业术语为一门学科的专业用语,是通过语言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在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中,专业术语起到统一学术认识、准确传达和反馈信息、有助于信息的检索以及便于掌握学科基础概念等重大作用。

宝石内含物的研究,是宝石学界一项迷人且教育价值极高的课题。宝石主晶中的大量信息可以借助@微镜下宝石的内含物来获得,并为产地归属提供丰富的证据。近年来宝石学专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关注,宝石内含物的专业术语也迎来了最严峻的挑战。如部分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中不规范的宝石内含物专业术语被作为专业知识错误地传授给学生或者出现在学术论著里,严重制约着宝石学的发展。宝石内含物专业术语的滥用不仅混淆了我们对其真实定义的掌握,更威胁到宝石学科研教学环境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二、宝石内含物专业术语的来源

宝石内含物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按照宝石的基本特征、翻译及隐喻等三种方式来命名。

1.基本特征

按照内含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命名是最常见的专业术语来源。当发现新的内含物后,我们会根据该内含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标准化的描述,而这种标准化的语言经简化后就成为专业术语。如愈合裂隙、生长空管、双晶纹、色带等。

2.翻译

对于宝石学的研究首先源于欧洲发达国家,因而内含物中的专业术语有一部分来自外国语言的中文翻译,主要表现为意译和音译。意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大意以及本国家(地区)语言特征对内含物进行命名。例如“锆石晕”、针状包裹体、负晶等。音译的命名方式在宝石内含物专业术语中较少见,是指对外语类的专业名词采用近似读音汉字翻译的方式转化,不再保留其本身的含义。如卡斯巴双晶纹。

3. 隐喻

隐喻在宝石学的专业术语命名中也极为常见,主要是通过某一熟知事物的理解来认识较抽象的另一事物。在宝石内含物中,采用隐喻的方式命名抽象的现象及事物,能够大大降低理解其定义的难度,使人们更快速、形象地提取有效信息,从而提高宝石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速率。

三、宝石内含物专业术语的定名规则

众多宝石学专业教材中作出的释义为:宝石中的内含物是在宝石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可以反映宝石的成因。在宝石鉴定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物质和非物质杂质,是区分天然与合成、优化处理宝石的重要依据。然而,这样的定义往往过于空泛,量化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宝石学的教学和科研中增加了理解的难度。笔者认为更精准的宝石内含物定义是指由宝石主晶内部因素导致的影响宝石矿物整体均一性的所有特征,包括以下方面:①主晶中包裹的矿物;②气液相物质;③由宝石晶格缺陷、特殊生长规律产生的纹理;④由宝石晶格缺陷、特殊生长规律产生的颜色分布不均一现象。宝石内含物应按照其形成方式、颜色、形状、特殊光学效应及排列方式且结合外国研究中已经取得的进展和约定俗成的方式进行准确定名,商业经营中出现的非规范化命名仅作为参考意见。

宝石内含物专业术语的规范化对该学科体系的建立与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宝石学工作者们已逐渐意识到专业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性,宝石内含物的专业术语定会得到更加合理细致的量化和厘定,同时也为我国宝石学科的腾飞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2]杨家宽.科技术语的规范和统一刍议[J].编辑学报,2001(1):12-15.

专业术语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中思政 专业术语 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77-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可见,寓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教学于社会生活主题中,在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其理由有三:一是专业术语本身包涵有重要的基本概念,随着公民素养的提高,很多专业术语逐渐生活化,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经常提到的“名词”。二是有些术语是学生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但也有一些术语学生只是耳闻却不一定理解,鉴于专业术语一般都有固定解释,不能随意更改,又很抽象,因此必须结合社会生活主题和有效教学的情境设计进行阐述,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进行分层教学,以帮助全体学生有效理解。三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能力考查成为各类测试的核心。但越是能力测试型的题目,越是要求学生依据学过的概念、原理、用恰当的思政学科专业术语准确地解读、辩证地分析、结合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范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其本质属性和规律性。

下面以人教版教材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为例,就专业术语(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保险、流动性、流通性结算业务、利润、利息、股息等)教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作一探讨。

一、注重专业术语的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思政专业术语的传统教学一般采用讲授法,先提出概念性的结论,再进行抽丝剥茧的层层剖析,讲清楚其含义,让学生找出关键词,作为中心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记、背、默。

为了突破这种从知识教学出发,以知识的解析和推进作为教学框架的传统做法,笔者尝试构建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出发,以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与方法,着眼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例如,城市学生对储蓄机构较熟悉,或多或少办过一些储蓄业务,甚至还拥有银行的借记卡或信用卡。因此投资理财中的储蓄存款的教学,完全可由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只需做好组织引导工作。笔者是这样组织教学的:课前让学生到一家银行进行观察或体验业务,从电子屏上的各档次利率、各外汇牌价,到银行各种服务项目及收费的公示;从取号等待、存、取款的办理,到顾客手持的卡、存折、存单等结算凭证的调查。学生只需化5-10 min的体验就能初步了解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利息、存款、贷款、结算等术语的内涵。课上仅化10 min归纳小结,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基于书本而高于书本的现实中的问题,如存款的风险性分析、贷款的注意事项等。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传统注入式教学的简单生硬,体现了新课改体验式教学的高效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专业术语的教学过程,尊重学生主动探究、迁移、运用知识的权利。

二、辨析专业术语的本质区别,遵循概念的科学性

专业术语是规范用语,必须遵循其概念的科学性,不可随意改变,更不能张冠李戴。本课中的“保险”作为投资方式特指商业保险,而非社会保险;此外,学生常将利息、利润、股息等专业术语张冠李戴;对股票和债券这两种有价证券的实质区别不明确,还将“流动性”和“流通性”混为一谈。对此,笔者通过列表比较(见表1),让学生辨析专业术语的本质内涵,做到慎思之、明辨之。

概念迁移:某小企业老板王某有笔余钱,银行经理建议他购买一些短期理财产品,王某说:“我的工厂经营有起伏,得考虑这些资金能随时取出来。”王某投资理财产品时优先考虑的是( B )

①收益性 ②风险性 ③流动性 ④流通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该题关键是对流动性与流通性的理解。教材中没有专门解释,只在两处提到:“活期存款流动性强,灵活方便……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买卖”。对这类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术语教师要讲清其概念,让学生形成科学认识:流动性,是指资产能否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转化能力强,说明资产流动性好。当然,现金不需要转化,它的流动性最好。活期储蓄比定期储蓄的流动性要强点。部分常见资产流动性的大小:现金>活期储蓄>债券>股票>房产。流通性,是指资产能否在市场上交易转让,如活期储蓄存款流动性好,但不能像股票、债券一样在市场上流通。

三、联系专业术语的社会实际,突出学习的实践性

新课标把“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据此,专业术语的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增强感性经验,扩展专业知识技能,提升科学素养。

本课教材只是在理论层面向中学生介绍了几种投资理财的方式,因此,在学习这些专业术语后,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如结合每学期交给学校的学费存单加强对存款储蓄的理解;结合美国次债危机爆发的原因反思贷款的信用问题;结合人人都买的大病医疗保险和学生自愿购买的平安保险(研究保险合同)理解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区别;结合听父母介绍或专家讲座体会投资理财的操作过程及理念;看相关漫画、图片探究中学生该不该买股票和为老年人提出投资理财方式的建议;为增强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做一个为100万元的闲置资金设计理财方式的模拟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进行理财演练、角色模拟、问题分析、增加投资理财和风险防范意识,使专业术语的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把握专业术语的丰富内涵,坚持解读的适度性

同样的专业术语,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有老师自认为内容简单,于是就照本宣科了事;也有老师喜欢在课上拓展很多内容,或介绍更多的社会实际投资行为,或深度阐述自己对某个术语的理解,这种过度挖掘让学生云里雾里。笔者觉得,要做到恰到好处地解读,坚持解读的适度性。

1. 忠于课程标准。新课标是国家对思政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目标与内容、教学原则与评价等作出明确规定的纲领性教育文件,是课本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对于本课内容,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方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教学中对专业术语的解读,必须忠于课程标准,弄清其基本要求,并贯彻落实于教学活动中。

2. 基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任何课本的编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很难及时反映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客观现实。因此,对知识的解读既要基于课本但又要高于课本。譬如,教材中关于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在前面《信用工具和外汇》一课中已有涉及,只需前后联系一带而过,而把课时用在投资方式的比较、投资注意事项的讨论、现实生活中投资理财的热点和风险防范上,对教材中的基金等则强调其风险,不作详细介绍。

3. 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阅读一些教学参考资料,可从中启发思路,完善教案,使教学设计更科学、恰当。笔者认为,除了教师用书、相关教学杂志外,凡是能提供有用信息的教学资源皆可作为参考。

专业术语范文第8篇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对外法律文化交流的增多,大量的法律文献被译成外文。由于我国法律制度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为了更好的参与到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我国也加快了向国际发达国家学习的步伐,其中就包括法律的学习和借鉴。大量外国的法律法规被翻译过来,以便于学习借鉴。从事法律翻译工作的人一般都能体会到在翻译这种特定目的文本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障碍是术语的翻译。因此,对法律文本的翻译不可避免地要解决术语的翻译问题。但受法律翻译人员专业水平和翻译态度的影响,我国法律文件的翻译质量不容乐观。因此,为了提高法律翻译的质量,有必要在了解法律术语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翻译的出路。

二、英汉法律英语专业术语的特点

1、词语的对义性和类义性。词语的对义性是指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在逻辑上具有一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如“一般”与“特殊”、“上面”与“下面”等。在民族共同语中,这类意义相反或对应的词,属于反义词的范畴。在法律语言中,我们称之为对义词。例如:plaintiff (原告) 和defendant(被告),right (权力) 和obligation(义务)等。由于法律所面向的是整个社会,其调整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法人、机关、团体等各种各样的法律关系,而表示这些法律关系的概念必然有大有小,有数有种。在使用这些概念的过程中,为了明确其外延的范围,就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根据其各自的属性进行门类的划分,然后用适当的词语加以确定,以避免理解上的任意扩大或缩小,于是就产生了不同层次上的属概念和种概念,而表示这些概念的词语就是不同层次上的类义词。类义词是指意义同属某一类别的词。如:“car(小汽车)”、“bus(公共汽车)”、“truck(卡车)”、“train(火车)”等都属于“vehicle(车辆)”类的类义词。

2、词义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排他性。法律术语同其他科学术语一样具有专业性。法律文本中有一部分词汇被成为法律专业术语,它们仅仅出现在法律语体中,并使法律语体与其他语体如文学作品、科技作品和新闻报道等有十分明显的区别。因此,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对其有统一的解释。法律专业术语的专业性主要表现在:每个专业术语所表示的都是一个特定的法律概念,在使用时其他任何词语都不能代替;某一个专业术语即使在民族共同语种属多义词,一旦进入法律语言作为专业术语出现时,也只能保留一个义项。英汉法律术语单一、固定的含义是法律本身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3、表达的严谨性。法律语言有时采用几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连用来表达统一的法律概念。这种表达的目的是使法律概念更加严密,表述更加准确,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歧义和疏漏。例如“诈骗”、“盗窃”、“容留”、“引诱”等。英文法律文本也有类似的表述,如“save and except”, “null and void”, “goods and chattels”等。

4、使用上的变异性。变异性是指有些术语的使用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习惯有所不同。如“不作为”、“不能犯”这两个法律术语,在民族共同语中,“不笑”、“不能”、属动词词组,在句子中常充当谓语。而在法律语言中,作为法律专业术语的“不作为”、“不能犯”不再是动词词组,而是具有动词功能的法律概念,在句中常常充当主语和宾语,而不能充当谓语。

5、词义具有保守和权威性。法律词汇具有明显的保守特征。沿用旧的法律用语,即古体词,就是这一特征的表现。一些词汇在现代英语的许多文体中不再使用,但是在法律文体中,它们经过漫长的历史并没有随着法律的发展而改变,仍然保持其原有的含义。法律英语古体词从古英语和中古英语时期沿袭而来,其来源由两部分组成,有些来自于法语、拉丁语和少量希腊语等外来词语,例如“suit”、“testimony”等。另外一些来源于古英语,例如由here-,there-和where-组成的复合词用来表示确定的含义。法律汉语的古体词例如“刑罚”、“自首”等主要是文言词语,这些文言词语所表示的事物经过历史的过程在现实社会中依然存在,它们“作为人类的法律文化具有继承性”。

三、法律术语的翻译的方法

法律术语是一种法律转换和语言转换同时进行的双重工作,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不同法律制度下的法律概念所产生得功能性差异。因此,法律翻译除了要求语言功能的对等以外,还应照顾到法律功能的对等。所谓法律功能对等就是原语和译入语在法律上所起的作用和效果的对等。唯有如此,才能使译入语精确的表达原语的真正义涵,而专门的法律术语是法律英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精确的翻译法律术语是必需的。根据以上观念上的认知,实践中应做到:

1、使用功能对等词。英语和汉语中的法律术语都各有其特定的法律上的意义与效果,不可随便改变形式。因此,译者应尽量寻求在本国法律中与词原对等或接近对等的正式用语而不是任意自创新词,以免误导读者,引起歧义或解释上的争议。“功能对等词指的是译入语法律体系中与源语法律体系某一个特定概念有相同功能的概念。”功能对等词通常在没有确切对等词的时候使用。在没有确切对等词的情况下,选择哪个词作为功能对等词,取决于译入语中的术语的概念与源语中的术语的概念的功能是否对等。例如:jail和prison的功能对等词就不相不同,jail更接近中国的“看守所、拘留所”,而prison的功能对等词则应该是“监狱”。

2、无对等词的翻译。对等的概念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由于法律制度的差异,英美法中许多有关概念、原理或规范的专业术语在本国制度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因此也无对等或接近的对等语。遇到此种情形,译者不妨通过对原词意涵作正确理解后将之译为非法律专业用语的中性词以免发生混淆。例如:depose,deposition 应译为“庭外采证,庭外证词笔录”而不是“录取证词,证词”,即为了与本国司法制度中的习惯用语发生混淆。

3、释义。释义就是用译入语里的中性的语言把源语的意图涵义表达出来。可以让译入语的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术语的意思,而不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从而提高可读性。需要注意的是,当译者采用释义的方法时,实际上在扮演一个由起草者扮演的角色,所以译者要特别谨慎,尽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正确理解源术语的真正含义。译者如果单就字面意义直译,或望文生义,就无法将词的真正含义正确完整的表达出来。

4、译借。中国法制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中国法律术语的过程,而译借就是促进法律术语丰富的一个方法。由于英语词和汉语词在发音、书写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英语借词进入汉语法律语体后,一般经过了“归化”,也就是借词在音韵上或书写上经过稍微改动,使它跟汉语的本土词相似。以anti-trust law为例,这是英美法系中的一个概念,在中国的法律制度里没有确切对等词,所以通过译借译成了“反托拉斯法”,成功地成为汉语读者都接受的一个法律术语。

5、含混对含混,明确对明确。许多术语虽有特定的意思,却无明确的定义,其适用范围也无清晰的界定,因而其确切含义不明确。如:substantially certain 应译为 “大致确定,基本上确定”而不是如书中所译“必然结果”。中国法律中同样也有类似的含混词。如《民法通则》中的“主要 生活来原”(第11 条),“必要的财产”(第37条)。法律及合同中的含混词目的在于保持条文执行或履行时的灵活性。因此,译者在法律功能对等的前提下,对含混词应采取的翻译策略是以模糊对模糊。相反的,对于含义明确的原词则不应囫囵吞枣,含混以对,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模糊。

四、结束语

专业术语范文第9篇

下面以电信专业为例,看看如何使用专业术语。

工作实习经历:

2005.3-5 单片机系统实习

2005.5-6 广州市电信局基站(BS)控制系统实习

2005.6-7 北京中信公司手机(MS)工作原理实习

2005.9-现在 北京中信公司 工作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熟悉通信系统控制原理,如:GSM系统构成,熟悉GSM空间接口以及频带分配,熟悉构成系统的移动交换中心(MSC),基站系统(BS)和移动台(MS)的基本原理与控制。对手机的变革比较了解,如: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熟悉SIM卡基本原理及手机与系统建立连接的呼叫过程。

2. 精通手机的工作原理与电路分析,如:射频电路(RF)的三种接收机(RX)、三种发射机(TX)及各种频率合成器(SYN);逻辑电路(LOG)中的中央处理器(CPU)、版本(EPROM)、码片(EEPROM)及暂存(RAM)的硬件、软件工作原理。如:MOTOROLA公司手机测试程序HT Basic和它的程序编写。

3. 熟悉手机的各种集成芯片(IC)如:电源、射频(RF)、功率放大器(PA)、合弦音等新型产品。

4. 有一定实际动手能力,如:分割、拼装、绘画电路原理图和PCB板工艺图、各种测试仪器的使用及BGA焊接。

5. 熟练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编译能力。常用软件为PROTEL199.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硬件描述语言VHDL和MATLAB软件、熟练掌握51单片机系列、PROTEL99实验与设计。

专业术语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文章在分析英汉法律术语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要实现法律术语翻译的准确性,译文必须符合法律术语的特征和目标文本的语言习惯,并且在法律内涵上和原文保持一致,使译文最大程度地准确传递原法律文本的信息。

在原始社会中,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而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规范是风俗和习惯。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于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就逐渐形成了,作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手段和工具的法律也就相伴而生了。法律作为治理社会的有效方法和机制之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法律是人类社会阶段性的政治制度、人类的精神高度、财富分配形态和方式、生产发展水平的体现。

法律翻译由来已久,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中国法制化进程加快,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对外法律文化交流的增多,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法律文献被译成外文。入世将我国纳入国际一体化的大环境中,由于我国法律制度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为了更好的参与到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中,我国开始也加快了向国际发达国家学习的步伐。这就要求大量翻译外国的法律、法规,以便于学习借鉴。但是受法律翻译人员专业水平和翻译态度的影响,我国法律文件的翻译质量不容乐观。有些法律法规的翻译,在词汇层面并没有尽最大的可能体现出法律文体同其他文体的差异,不符合法律词汇特征的翻译随处可见。为了提高法律翻译的质量,有必要在了解法律术语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翻译的出路。

一、法律术语的特征分析

法律英语的专门术语是用来准确表达特有的法律概念的专门用语。法律术语为法学专业领域内的交流提供方便。由于法律工作自身的庄严性,使法律工作中的专门化的行业语一律具有科学技术语的精密、明确、语义单一等特点。法律语言专业词汇数量大,应用范围广,总的来说法律术语具有以下特征。

1.法律术语词义的单一性。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是无庸置疑的,这既是立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条文得以实施与操作的前提,法律英语语言也同样具有这种准确性。法律术语最突出的特点是词义单一而固定,每个专业术语所表示的都是一个特定的法律概念,在使用时其他任何词语都不能代替。法律英语的每一个专业词汇都有自己特定的法律含义,绝对不能随意更改,绝非普通意义的词汇所能代替。另外,一个词可能有多种意思,但作为术语,只能作特定理解。

2.法律术语词义的相对模糊性。在现实中,法律语言总是存在相对的模糊性。有限的法律规范是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社会现象和关系的,同时,在法律活动中,由于人们的概念、认知背景、推理方法和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不同,都会导致法律语言的模糊性,以此来使立法和法律的适用留有一定的余地。因此有些法律词汇只能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才能适用。而离开特定的语境和条件,就会产生歧义。法律模糊语言包括:模糊附加词即附加在意义明确的表达形式之前后,可使本来意义明确的大概念变模糊的词,如about,or so;模糊词语,即有些词和表达形式本身就是模糊的,如reasonable,good;模糊蕴涵,即有的词概念清晰确含有模糊意义,如night在英国法律中指“日落后一小时至日出前一小时”,但是各地所处时区不一样,实际上还是难以把握。

3.法律术语的对义性。词语的对义性是指词语的意义互相矛盾、互相对立,即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在逻辑上具有一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如“一般”与“特殊”、“上面”与“下面”等。在民族共同语中,这类意义相反或对应的词,属于反义词的范畴。在法律语言中,我们称之为对义词。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法律工作必须借助一组表示矛盾、对立的事物或表示对立的法律行为的词语来表示各种互相对立的法律关系。在法律专业术语中,这一点英语和汉语有一致性。例如:plaintiff原告与defendant被告,right权力与obligation义务等等。法律专业术语这类对义现象是由法律工作本身的性质所赋予的。因为法律工作的对象往往是利害关系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刑事案件中的行为人和受害人,民事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经济合同中的甲方和乙方等。这就决定了法律专业术语不可避免的存在大量的对义词。

4.法律术语的严谨性。法律词汇具有明显的保守特征。由于法律英语的用词正式,语义严谨,法律英语词汇保留了大量的古英语和中古英语词汇,这也是法律英语词汇庄重肃穆的标志之一,只不过这些词汇很久以来已经脱离了普通用法的意义。在各种法律文献中,最常见的古体词如aforesaid如前所述,hereinafter在下文,hereunder在…以下等常出现在法律条文中,它们能使语言精练,直观,而现代英语的其他领域中,这类“文言文”用语已逐渐减少。古词汇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法律英语的正式性和严肃性,能避免重复,使句子结构紧凑精炼,并且使得法律英语与日常英语在词汇方面轻易区别开来。法律语言有时采用几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连用来表达统一的法律概念。这种表达的目的是使法律概念更加严密,表述更加准确,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歧义和疏漏。

众所周知法律术语的翻译是法律翻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法律翻译涉及到两个学科领域:法学和语言学。法学这个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的领域要求其文本的翻译者通晓原语言和目标语的不同的法律制度,了解由此而产生的法律概念的差异。在语言表述方面,由于法律文体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法律文本的语言表述必须表现其特殊性,这就要求译者认真研究法律术语的语言特征,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翻译质量。作为法律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术语的翻译必须考虑到在语言风格、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的框架下形成的差异,寻求搭建这些差异的桥梁和通道,使译文最大程度地准确传递原法律文本的信息。每个国家或地区法律有其自身的术语和潜在的概念结构,本身的分类规则,法律渊源及社会经济原则。每个法律体系本身有其表达概念的词汇,不同类别的规则,及解释规则的方法。法律翻译中术语的翻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术语翻译的好坏、准确与否常常关系到翻译质量的好坏。法律术语翻译准确,即使在其他方面如文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也许还过得去,不至于引起太大的误解;而如果术语的翻译错了,就可能造成误解,甚至酿成纠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能只注意到术语其中的某个含义,忽略了其他含义,或是只注意到其常用含义,忽略了其在特殊语境中所具有的特殊含义,或者是由于选择用词时把握不准确而造成了失误。因此,提高法律术语的翻译质量还有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由于法律语言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他语体的翻译研究成果并不完全适用于法律翻译。法律翻译需要适合其自身专业特点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和其他文体的翻译一样,法律翻译的基本要求也是“准确”,但是对“准确”度的要求更高。法律翻译中的“准确”是指尽最大可能地再现原文本的所有法律信息,译文所传递的法律信息没有遗漏、添加和歧义,客观上不令译文读者产生误解和困惑,并且保持法律文本的语言特点。但是任何法律翻译都面临由于不同法律制度所产生的法律概念的差异,这使得译文准确地反映原法律文本的信息并非易事,如果译者在法律术语翻译中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原则,就可以使译文最大程度和原文保持一致。

二、法律术语翻译的原则

1.法律术语翻译的公正性。法律的最重要准则是公正性,因此法律翻译也必须体现这一原则。法律英语是以英语共同语为基础,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因此,在法律英语中不仅有众多的具有法律专门意义的特殊词汇,而且由于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法令或契约等法律文书所表述的内容必须准确、严密、客观和规范,不容许丝毫的引伸、推理或抒发和表达感情,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考虑其属于法律范畴的义项。因此译文的语言必须反映出目标语中法律语言的特点。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在句子结构上毕竟还有相同点,大体上都具有是“主、谓、宾”的基本框架。只要英语句子可以按其原有的成分排列顺序转换成结构大体相同的汉语句子,翻译时就应当照办,而不能随意偏离翻译的基本原则,把翻译当作释义。例如一些法规将“但是”翻译成“but”或者“however”,这样的翻译不符合法律英语的特点,应该改译成更符合法律英语语体的“provided that”。另外,有些日常用语在法律语境下失去了原来的民族共同语义项,甚至与民族共同语义项大相径庭。

2.法律术语翻译的一致性。译文在词汇的选择和表达形式上都必须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译文只有符合目标语法律语言的词汇特征,才能在目标语的读者面前像原文本的读者一样保持法律的庄严和权威性。对于英文原法律文本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连用形式的翻译,由于英汉语言的区别,并不是每一个在意义上有细微差别的英语同义词或近义词都有相应的汉语对等词汇,因此,并没有必要把原文中的每一个同义词和近义词都翻译出来。法律语言间词语使用的一致性,必须由使用法律语言的双方认可,而且不像日常生活或自然科学中词语的使用容易达到相同的理解。总的来说,人们并不需要追求完全等同的词语,应该基于法律体系的框架寻找近似的词语,这需要翻译者做出词语合适性的至关重要的判断。并不是所有的法律用语都能根据字面意义直接翻译成目标语,如果贸然直译原法律文本中的词汇,而译文表达的法律概念却在目标法律体系中根本不存在,或者恰巧和目标法律体系的某个法律表达吻合但却表述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目标法律文本读者对译文产生困惑和误解。解决这类问题的出路在于认真理解原法律文本术语内在的法律含义,用目标文本中带有相同法律含义的法律术语翻译。

3.法律术语翻译的创新性。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同和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新的事物的产生要求用新的法律术语来表达。在汹涌的全球化和新的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原有的常规字词已经不能确切表达许多最新发生的社会法律现象,因而法律英语中生成大量新的词汇。新词的形成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复合法、派生法、字义转换、文法功能引申、缩略法、造新词等。新词的制造大部分出于新闻媒体记者的生花妙笔,少部分则出自学者专家的巧思,通过社会大众的广泛接受,正式成为“新词”。对于发展的事物,可以采用已有的民族共同语但给其赋予新的法律含义,如“计划生育”、“引渡”等;对于由于法律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新的法律概念可以借用外来语。但是创造新的法律术语必须谨慎,最好由法律翻译权威机构制定统一的标准,以使新的法律术语的表达统一而规范。

三、法律术语翻译的方法

专门的法律术语是法律英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精确的翻译法律术语是必需的。首先,正确理解原词在上下文中的确切意义。专门术语的作用在于以最简洁的词或词组叙述一项普遍接受的复杂的法律概念、学说,或法则,使法律工作者能用较简洁的语言相互交流沟通,因此词的内在意义通常要比起外在形式复杂得多。译者如果单就字面意义直译,或望文生义,就无法将词的真正含义正确完整的表达出来。而且,词的意义常随上下文而变动。其次,尽量寻求在本国法律中与原词对等或接近对等的专门术语。英语和汉语中的法律术语都各有其特定的法律上的意义与效果,不可随便改变形式。为了达到法律上的效果对等,译者应尽量寻求在本国法律中与词源对等或接近对等的正式用语而不是任意自创新词,以免误导读者,引起歧义或解释上的争议。同时,由于法律制度的差异,英美法中许多术语所指涉的概念、原理或规范在本国制度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因此也无对等或接近的对等语,遇到此种情形,译者不妨通过对原词的意义与内涵作正确理解后将之译为非法律专业用语的中性词以免发生混淆。与此同时,英美法中有许多术语,虽有特定的意思,却无明确的定义,其适用范围也无清晰的界定,因而其确切含义不明确。法律及合同中的含混词目的在于保持条文执行或履行时的灵活性。日后如果发生争执,其最终解释权属于法院,译者无权对此作任何解释或澄清。因此,译者在法律功能对等的前提下,对含混词应采取的翻译策略是以模糊对模糊。相反的,对于含义明确的原词则应确切翻译,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模糊。总之,要实现法律术语翻译的准确性,译文必须符合法律术语的特征和目标文本的语言习惯,并且在法律内涵上和原文保持一致,使译文最大程度地准确传递原法律文本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赵宝河.法律语言的语言特征[j].池州师专学报,2005(2)

2.熊松.英语法律文书的文体特征及翻译要领[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3)

3.金朝武,胡爱平.试论我国当前法律翻译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翻译,2004(3)

上一篇:单片机技术范文 下一篇:环境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