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市场范文

时间:2023-03-12 08:54:32

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范文第1篇

这可能是我迄今为止听到过的最震撼的“钱场”场景了。以致跟我回忆北京百荣世贸商城开盘日的原副总裁大大地张开其双手,来形容当时的场面,往日的记忆依然令其眉飞色舞。而又倒吸着一口凉气。

这足以令人回味终生的场景是中国专业市场疯狂发展的一个缩影。

当一种东西能够以“疯狂”二字形容,那么它肯定会有着许多惊心动魄、曲折离奇的故事,甚至其背后还有着许多为人们所忽略、或者本就不为人知的时代变迁背景。

事实上它的确如此。

一、专业市场是一种中国特色?

专业市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市场?在我们一头钻进市场的运营中时,我们从未试着弄清其真实内涵。

而这往往是解剖其发展问题的钥匙。

在我与朋友当年开办一家专业市场投资与咨询公司时,我曾到图书馆查找了三天,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首先是“没有”,即根本找不到几本像样的有关专业市场或者批发市场方面的著作。其次是摆满书架的商品流通学书籍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以及更早的著作,90年代后期以后连学术界也基本不提这个概念了。最后是没有一个外国人撰写专业市场的著作。这说明了什么?

几个疑问很早以前就浮现于我脑海:是否专业市场很难进行理论研究?还是这正呈现出理论界的滞后状态?传统的商品流通学已经跟不上时展的需要?那么有什么在冲击着传统的流通模式呢?国外的情况不一样?

国情

这跟国情有关吗?

我想说的是,太相关了!

让我们再度与经常相提并论的美国比较一下。美国的大型超市是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像我们熟悉的沃尔玛就通常建在郊区、城乡结合部、或数镇之间。而中国呢,即便是沃尔玛、家乐福进入中国,其超市布局也多在市中心。

这是为什么?

显然,超市的这种布局差异受到了几个关键因素的影响:人口密度、人均汽车拥有量、交通建设。

下表的数据相当程度上可为我们解答一二。

另外,上表中未体现的交通建设则也因发展程度而异。比如福特汽车大肆推广“T型车”时,也正值美国道路交通建设的高潮时期。这就给了美国人驾车到郊外购买大量日用品的条件。十多年前,细心的国人到美国后就发现了美国人的一些生活方式特点,比如家里的冰箱都比较大。这就可以周末驱车到郊外的沃尔玛一次性购买供应一家人一周、乃至更长时间的食品与日用品。而数十年前的美国人口基数尚只有1亿多。如是,则地大人少、汽车产业与交通建设发达的美国不需要专业市场形态,而满足于连锁超市的日常生活供应模式。

日本人口密度太大,所以需要分层化分销,故其一度专业市场发展较好。

而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密度大、人均汽车拥有量与GDP低、郊外生活的价值取向尚未形成,所以中国某些方面跟日本相似,跟美国则完全相反。故造成了中国人需要多层次批发才能把便宜物品分销到远至边疆之地。

上图显示的是海地太子港的集贸市场,过去中国的许多农贸市场、集贸市场也是这样,蔬菜水果工艺品服装什么都卖。现在中国城乡的农贸市场大多分区、分层地优化布局了。

时代的变迁与地方特色竟然如此泾渭分明。

如再比较一下与中国紧紧相随而竞争的国家――印度,很快发现其国情的相似性;10.8亿人口,国土面积328.7万KM2,人口密度328,人均GDP530美元。那么,当印度的交通建设与投资环境改善后,下一阶段,富有经验的中国老板是否可以到印度去投资建设专业市场呢?

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提至理论层面讲一个概念,就得把这个概念的定义弄清楚。

但在1990年代,传媒摘引比较多的观点多来自于专业市场比较发达地区的专家。

也许有人跟我一样为找不到参考书而沮丧。不过他们或许没有想到过这样的背景,9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的国家国内贸易部正在如火如荼地推广今天习以为常的“制”流通模式。

何谓专业市场?

十几年的观察与实践后,我也跟很多人一样不满足于理论发展的现状,于是我在八年前开始为专业市场下定义。

很多时候我也很讨厌那些乱炒概念、混淆视听的行径。比如购物中心在中国已经很有起色了,而且这个概念也已深入人心。可后来偏偏有商业炒作者硬是搬出了一个所谓的洋化词汇“摩尔”,这个词其实来源于英语的“MALL”单词,而其含义跟购物中心同出一脉。后来更可笑的是还有台湾来的几个家伙还搬出了“销品茂”一词来大肆宣扬其先进商业模式,而其实不过是“Shopping Mall”的直译而已。

而专业市场无疑也有这种类似现象。专业市场的前身正是在中国普遍所见的“批发市场”。后来,在90年代末期当时的国家国内贸易局(内贸部经过政治体制改革而变更为局)副局长、现任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则曾写为“专业批发市场”概念,这主要是考虑到批发市场的专门品类化趋势。而“海归派”的说词又不一样了,比如上海世贸商城的管理层基本从国外回来或已经是外籍人士,他们援引的是美国的概念“MART”,后来我采访MART的鼻祖美国达拉斯MART的总裁,原来其实他们做的就是国内批发。但他们的MART辐射范围广、数量较少,远不如中国这么多的市场。

鉴于传统的大而全的集贸市场越来越少,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而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以致许多市场不再主要是批发模式了,那么以“专业市场”概念统一其物理市场的表述,是一个较为妥善的选择。

我的定义是:“众多相互独立的供应商,聚集于同一交易场所,经营同一类别商品(或服务),并由另一个独立机构统一管理,形成该类商品(或服务)在某范围内的交换中心的一种流通组织形式。”

在此定义中的几个关键词是解析专业市场运营的真谛。

首先,供应商相互独立很重要,这是经营自的体现,从而实现在竞争中促进行业与市场发展,否则就成了超市独家经营了。

“由另一个独立机构统一管理”则体现公平,对商户不徇私地统对待。不过此处所讲的管理还应包括对市场的经营、以及对商户经营活动的支持。而不应只是一个物业管理的概念。

关于商品(或服务),其实暗指了一个泛化的专业市场概念。即在现代商业经济中,专业市场现象其实无所不在。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上海的陆家嘴就是金融专业市场模型,郑州的商品交易所其实是期货专业市场,网上的专业市场则是虚

拟的在线专业市场形态不一而足。

“某范围内”则彰显了市场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如果仅仅是一个非产业区的小县城的专业市场,也许影响的仅仅是其下属乡镇。而像北京雅宝路,天生就是国际化的市场。

专业市场的发展变迁

五年前我的一篇文章开始在网上流行,并被许多媒体摘引,那就是关于专业市场的发展变迁。现在随便上网“百度”一下,就会发现我当时关于从“地摊式”、“大棚式”、到“商城式”的论述充斥于各类文章中。当时,我在服务广州的第二板块“沙河板块”(把广州服装专业市场分成流花板块、沙河板块、人民南板块这三大板块的划分也是我当时首倡的分析模式)的龙头市场――广州沙东有利国际服装城时,通过演讲与媒体传播了这分析。

不过,当时我还来不及对这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传播(后文将详尽阐述)。其实这三个阶段的快速转型其实主要浓缩在1990年代。在1980年代以前,服装专业市场还主要是在集贸市场中的一个板块。随着服装产业的发展与服装样式的丰富化,专门的服装市场开始独立出来。再加上下文将提及的私营投资机构的强势介入,市场建设获得了新机。迅猛的发展也促进了建筑层次的提高。

在2005年度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信息会上,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司长翟志宏指出交易市场向专业化、大型化和批发型转变的趋势进一步明朗化。国家统计局1999年开始了对亿元商品交易市场的统计。我国商品交易市场数量的发展,在2000年达到顶峰,共有商品交易市场9554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88811个,生产资料市场6733个。然而开始有过度泛滥的问题出现,于是提出了规范市场的要求,并进行了市场整顿和市场改造。整顿下来市场数量减少,但总体规模却反而得到扩大,成交额得以增加。据统计,2005年我国共有商品交易市场75563个,其中消费品市场69520个,生产资料市场6043个。亿元商品交易市场3323个,同比下降2.2%,营业面积却达到1.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3%;成交额30020亿元,同比增长15%。

专业市场的类型

从投资主体看,专业市场大致可分为政府部门、集体、私营三种资本来源性质。

在一本约二十年前编辑的全国批发市场图册中,市场名录中一半以上的投资主体都显示为政府工商部门,还有许多国家部门投资的市场。集体经济后来也强势参与进来,在各地方办了许多市场。而私营投资的市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开始市场数量已超过了政府与集体性质的市场。如图显示,这种分化趋势后来越来越明显。

根据经营模式则可分为批发型、批零结合型、零售型、品牌型、综合型。这种分类标准主要建立在物流形态上。当物理市场内、或者周边有商户们的仓储系统,并服务于物理市场产生的批发交易业务时,即为批发型。自传统的批发市场发展至现在的专业市场,这就是主要模式。批零结合本来就一直存在,不过现在连原来专做批发的广州白马服装市场里的商户也广泛对当地市民零售了,这却是一大新趋势。零售型市场有重要表现的当属深圳华强北的一些诸如服装类的市场,因邻近步行街而零售业务反而成了主流。品牌型则是近年来的一大潮流,如广州广百大厦副座每一层楼都簇拥着许多服装品牌,因无力于完全直营的销售体系而纷纷寻求各地。上海世贸商城属于哪一种呢?既不是零售型,也非完全批发型,真正的品牌又不多,起初盖楼时设计的主要是外贸接单型,而里面有包括展览展示与设计开发等功能,故只能说是综合型。

根据所属地域特点可分为产地型、集散型、口岸型、销地型。产地型大多依附于产业集群地的产业基础,如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牛仔服装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的富民商业大厦。集散地的专业市场比如武汉汉正街、广州白马服装市场等。而在深圳之类的城市进出口口岸也设立了一些专业市场。销地型则多处于没有产业基础的、辐射范围比较狭窄的地方。广大市县镇的市场往往是二三级批发、乃至于零售型市场。

根据市场覆盖层次可分为地区级专业市场、部级专业市场、国际级专业市场。上海七浦路属于上海地区的服装专业市场,广州海印缤缤广场是一个全国性的市场,北京雅宝路则属于国际级。

现在有一种言论,认为“专业化纺织市场分三级。一级市场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产地型市场,比如广东、福建等纺织企业密集地区有许多这类市场。二级市场是呈星状分布的产品集散地,比如成都荷花池市场、郑州银基市场等。三级市场处于市场终端,呈点状分布,比如北京的百荣世贸商城等。”

这是一种天大的错误,是对市场的不了解。这样的分级化浅薄地建立在以工业系统为出发点上。而事实上,作为流通业态的专业市场,其分级应该以流通规模与层次这商业系统概念为依据。即便以该言论的生产系统为出发点,其说法也不成立。比如在广州这一最大的集散地,白马市场其实正是一级批发,而且比许多生产工厂更具有产品开发能力。这就成为真正的市场决定生产的一级市场。

现在关键是这和错误认识已被批评为工业系统对商业的陌生,以致位记者也跟我抱怨行业组织没有商业人才,“怎么去调动、服务这一些见钱才眼开的商人?”

市场集群

在很多新的投资或投机的思绪飘飞时,传统的专业市场已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嬗变。一是不断地升级改造,二则是市场逐渐集群化。

这两大因素正在塑造老专业市场在新一代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义乌小商品城、武汉汉正街、株洲芦淞市场群、广州流花板块、沙河板块、人民南板块、中大板块、濮院羊毛衫市场、北京大红门板块、北京动物园板块、北京雅宝路板块、上海七浦路板块、成都荷花池、东莞虎门、杭州四季青板块。

当一个市场只有数万平米、在新生市场纷纷数十万或上百万平米规模的竞争压力下渐显疲态时,成功的老市场周边的房产已纷纷改造为专业市场,甚至旁边新的地块也在快速地三通一平而建起了新市场。市场的集群化形成了与庞大的新市场相抗衡、甚至远甚于新市场的竞争力。

现在,我们已可以总结市场集群带来我们的经验了。

1.市场集群相对比单一主体市场好。市场集群化通常是建立在原有市场的成功运曹基础上,然后衍生出来一个又一个新的市场。所以一直流行一句话“先有市,后有场”。市场的自然形成也导致了管理与服务在竞争中的提升。

2.集群中往往有一个龙头市场,比如东莞虎门市场群的龙头是富民时装城、杭州四季青板块则属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但龙头地位也可以发生变化,如上海七浦路板块的龙头市场原来是兴旺服装市场,后来新七浦市场升级改造后已成了新

的龙头。

3.在市场集群中运作新的市场,其成功系数比在一个新地盘操作更高。像现在,诸如无锡新世界、苏州中国国际服装城纷纷陷入困顿时,那些集群中的新市场可获得快速复制成功的效率。

4.尤其是:产业集群地的专业市场能否成功的唯一标志是是否集群化。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如果各地政府能有足够的理性与智慧的话,当特别注意这一条。但凡单体专业市场的结局均不得善终。这是因为只有流通规模化时才具有发展力,从而建立起市场权势。

而单体型的专业市场甚至还吃不饱,有些类型的市场重复建设严重,比如产地型牛仔服装市场生产地型的就有广东省新增城市新塘镇、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广东开平市等多个。而在广州等地还有集散地型的牛仔市场。

5.专业市场集群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往往在城区中而扩展性差、过度拥挤、防火防盗压力大、周边交通拥堵、商务成本愈来愈高等。问题一旦严重,甚至可能沦为被征勒令拆迁的后果。此外,众多市场争相追求租赁空间的价值,就会造成集群公共空间的严重不足,这些公共空间包括配套服务设施、展览与表演场地等。

6.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些专业市场集群因其良性发展与产业提升效应,而正驱动着区域板块构筑起强大的产业优势,这种优势正在化为横向与纵向的延伸效益:纵向为对产业上下游的支配与提携,横向则帮助都市建立特色化商业区,这种商业区甚至可能具有世界级地位,即:时装中心。

这一过程、框架、及内外部条件的演义亦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我将在本刊下期进行阐述。

三、升级与转型一个永恒的话题

几乎所有专业市场都在面临、或者将要面临市场的升级改造与转型问题。

首先可从专业市场的前身――农贸市场看其嬗变之初。

农贸市场的变端

关注农贸市场,是因为中国的专业市场正是脱胎于农贸市场。

后来,三大力量对农贸市场进行了切割式分化。其一是制等现代流通模式广泛应用:其二是零售力量的直接介入,尤其是超市发展快,甚至作为农贸市场传统重头的蔬菜水果也成了超市主要品种;其三是走向专业化,即原来集结于农贸市场的各大门类纷纷脱离出来,成立新的专业市场进行批发贸易。

以常熟招商城为例,这家政府建的市场在1985年时还只是毫不起眼的马路市场。今天风光八面的中国轻纺城、东方丝绸市场,无不起家于一条破旧的小街。

农贸市场自身也演变,比如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就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0年成立的我国第一家规范化、国内规模最大的粮食批发市场。其后来于1993年又创办了我国第家农产品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

不过,这时的专业市场只是脱离了原来的地摊模式,而搬进了锌铁棚结构的建筑里。

专业市场摆脱了千古以来的地摊式的原始商业范式。

总结之,这一轮变化的几个要点:(1)大棚建筑结构,经济模式实现了从“条状”到“块状”化,即古街道经营到一块成型市场;(2)经营品种逐步走向专业化;(3)每种商品的批发规模都在迅速增长(这自然得益于中国物质生产的逐渐丰富);(4)传统的国有商业、粮食、物资、供销等流通部门的购销中心也纷纷发展了一批市场。

上一代专业市场的改造

大概从90年代初期至中期,80年代建起来的那些已相当成功的市场开始面临着建筑上的升级改造。这一轮升级改造的最显著标志是纷纷拆掉棚架,建起了漂亮的、富丽堂皇的商城中。原因很简单,告别了短缺经济后,城市的经营开始追求适应人居要求的更高层次,要美化、要卫生、要安全、要顺畅。

大量的市场推倒重建,老市场焕发了新机。

这一轮改造的特点则是:(1)商城式建筑结构;(2)一些地方建设的市场或因产业集群的特点或流通优势而进一步专业化,比如东莞虎门偏休闲装、广州白马偏时尚女装;(3)集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纷纷挤入专业市场的经营;(4)批发规模进一步扩大,出现了成交额上百亿级的市场。常熟招商城从1996年起成交额开始连续10年超100亿元。

第三次变化

约于90年代后期,专业市场再度发生变化。

首先,金融、物流、信息系统的服务升级带来了一些交易模式的变化,比如提单交易、在线谈判、展示贸易;

其次,品牌驱动促使市场转变经营方式,比如广州白马适应了商户1998年前后由批发向品牌经营的时代要求,“把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四楼商场改建成为写字楼,用于搞品牌加盟的形象店”(参见白马官方网站)。哈尔滨红博市场甚至在炒作“品牌孵化器”的概念。而在其他地方、或者新建的市场也出现了这一趋势。比如中国轻纺城出现了“联台市场”、“世贸中心”等写字楼,濮院羊毛衫市场也新建了“世贸大厦”。这些展示兼办公的模式成为专业市场商业模式现代化的标志。一些新建的市场直接引发了品牌建设的推动力,比如北京天雅大厦、广州海印缤缤广场等。

然后是专业化程度更高,除了产业集群地有其自身特点外、比如海宇皮革城、河北辛集皮毛市场分别是皮革与皮草类服饰,城市中的市场也纷纷出现“牛仔市场”、“内衣城”等进一步分工的市场。现在看来,产业上下游的每一环节、每一类别都有其专业化的市场。

其他的变化诸如商城更豪华、交易规模更大、私营经济疯狂“造城”不一而足。

新世纪趋势

自然,新课题并非仅仅是投资“造城”,许多新现象开始涌现出来。现在,我们可以探索新千年的专业市场发展趋势了――当然,这些趋势实际上有的走在前面的市场从第三个嬗变阶段就已“先声夺人”了。

(1)豪华化:不论是升级改造、还是新建的市场,建筑结构与装饰规格都在向城市大型零售商场看齐。豪华化有助于下面提到的另一趋势“零售化”。

(2)规模化:规模纷纷向超大型前进,包括原有的市场进行扩展,新建的市场则规模宏大。

(3)品牌化:市场开始像一个一般商品一样连锁化发展以及品牌输出。义乌小商品市场最成功,包括在西安阎良区、济南、广饶,甚至海外很多国家;成都荷花池1994年注册了“荷花池”市场商标,近年来在都江堰、遂宁、眉山、三台、泸州、自贡、广安以及广西南宁等地建立连锁加盟市场,杭州四季青的安徽女装市场也将开业了:重庆朝天门市场在贵州省遵义市和四川省泸州市建立了分市场;广州白马则较多进行管理输出,包括近来的常熟天虹服装城。

(4)集群化:前面已对市场集群进行了分析。

(5)城镇化:有的专业市场比所在城镇甚至更有名气。义乌、柯桥、濮院就是典型案例。这些地区

已经把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与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甚至以市场规划为主导。在义乌的“中国小商品网”官方网站上直接就有这么一句话“义乌是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

(6)零售化:流通渠道的多元化使得许多市场的批发业务在萎缩,于是部分城区市场开始转型。也有的一开始就定位于批零结合。

(7)资本化: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专业化的专业市场开发公司,有的专业市场还进入资本市场,成为了上市公司。(下文将作详细介绍)

(8)多样化:除了零售化是重要趋势外,其他还有许多经营模式上的新现象。比如上海世贸商城就很复杂,包括致力于外贸订单的跨国采购业务、主要是本土采购的面辅料业务、时装与面料的设计开发业务、报喜鸟等大公司的总部基地,近来,管理层还在考虑帮助品牌进行或特许经营业务的拓展业务。

关于零售化,有人嗤之以鼻,认为违背了专业市场的宗旨。是的,与其他几大趋势相比,零售化可谓专业市场的根本性转型。不过,在我看来,专业市场的零售化正体现了商业的灵活。而建筑的豪华化有助于专业市场的零售化转型。

市场的规范

另外,专业市场本身的泛滥与过度开发、经营不成熟等现象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于是,专业市场协会在各地纷纷成立。

市场最发达的广州就有广州专业市场商会、广州市荔湾区专业市场协会,附近的佛山也有大沥专业市场行业协会。国家层面,中国商业联合会成立了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委员会。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则设立了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这一联盟近来还在筹划“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建设及管理标准”。

商务部自然在规划与引导上着力更多,包括2004年5月颁布了《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与建设部联合颁布《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2005年4月又联合4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工作的通知》、2005年还会同国家标准委与国家认监委制定了《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标准》和《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标准》,而为加强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管理与分类指导,促进商品交易市场规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商务部还于2004年底下发了《关于建立重点商品交易市场联系制度的通知》。

四、投资:角色与法则

专业市场投资公司

专业市场的专业化投资公司的确已在全国涌现。

以新疆华凌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这家独霸一方的公司陆续开发了华凌乌鲁木齐商贸城综合批发市场、八户梁城郊专业市场群、华凌南疆综合批发市场、华凌畜产品批发市场,还有数十个中小型商品市场。

这家公司的老板甚至已是周边独联体各国的座上宾,所以它还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建了中国华凌建材城。

此外,还有许多开发方向更专业的投资公司,比如专门开发服装服饰的虎门富民服务公司。创建于1992年的富民前身为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虎门个体工商劳动者管理委员会,原本是虎门政府为管理市场而设置的一个职能部门,后来逐渐企业化并按照国家的有关转换经营机制的规定成立了富民服务公司。

十几年来已拥有富民时装城、富民童装城、富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富民鞋业市场、富民布料批发市场、富民第二市场、富民皮料皮具批发市场、富民国际商贸城、富民时装商务中心,这样的投资公司甚至代替了以前亲自投资的政府,而成为地方宏大商业规划的实施者。

当然,很多问题并且深入挖掘,因为只有洞悉这些投资公司的财务表现才能作出更好的判断。为此,我们还可以去另一个领域查证:专业市场型的上市公司――

专业市场上市公司的思考

这些上市公司的财务表现发人深省。

首先可看到专业市场带给这些上市公司庞大的业绩与利润额,它们普遍表现得比其他行业高得多的利征水平,像小商品城的主营业务收入高达18.4亿元,而其中市场经营的利润率甚至高达62.95%。

但是为,可净利润水平会差得那么远呢?根据股市公告不难发现,渤海物流、轻纺城本身市场经营业绩均有不错表现,但却纷纷卷入了投资风险中。比如渤海物流忙于市场经营赚的钱去填补前两年的投资亏损,而轻纺城甚至卷入了当年银广夏的风波中。即便如此,就市场经营业务本身而言,它们依然都获得了良好的业绩回报。但为何渤海物流的市场经营利润率相对更低呢?这正进一步实证了上述市场集群的观点――小商品城与轻纺城均在一个区域内构成了集群优势,于是比所开发的市场非集群化的渤海物流业绩表现得更优异。

另外,轻纺城的账务表现又进一步说明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价值取向的问题。

这几个市场中,小商品城是国有资本主导的公司。轻纺城则在2002年改制而向成了私营企业精工集团为大股东的公司。而私有资本永远追逐更多的金钱。

广州海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发了海印电器总汇、海印广场、海印电脑城、海印布料总汇、海印缤缤广场等十三大专业市场。不过,其并未将专业市场业务注入上市公司中,所以未能看到其财务报表。但其不断发展壮大的背后显然是专业市场经营带给其良好的业绩支撑。

游戏规则

现在,绍兴县对中国轻纺城已有了新的看法。2002年,政府全部股权出让给了民营公司精工集团。结果,民营公司光顾着收租,市场建设与升级改造却停步不前。只满足于公司报告中的陈述“总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商行1万余家,经营面料1万余种,服装上千个品牌,系目前亚洲规模最大、成交额最高、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专业批发市场。”

于是,这几年来,在同处浙江的中国小商品城的更大距离的抛开、以及长三角涌动多个大型市场的追兵压力下,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工程与推广活动。并在管理上设立了中国轻纺城市场管理委员会。而新规划将从目前的60万平方米增加到今后的160万平方米左右,并且将由政府控股。

这说明了什么?

专业市场还是得由有产业情感、或者有市场情结的专业公司与专家来运作,否则流落到纯粹的资本玩家手里,必然会迟早出问题。

游戏规则的真谛原来是:并非所有制决定市场成就与发展前景,而决定于是否充分尊重市场法则。

就连虎门富民服务公司总经理孙俊才也在2005年时感叹,“最近几年,虎门市场建设速度放缓了。在此,可以拿浙江义乌来作一个对比――2001年,虎门开始筹建富民国际商贸城,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也开始筹建义乌国际商贸城。2002年5月,富民组团去义乌考察市场,义乌国际商贸城已经封顶了,而富民国际商贸城的建设还停留在征地之前的阶段。2003年10月,义乌国际商贸城建成开业,第二期

数十万平方米的市场又开始投建,富民国际商贸城呢,只是在2003年4月20日举行了一个奠基仪式,征地工作仍遥遥无期。现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二期已经建成开业,富民国际商贸城的征地工作仍未完成。”

的确,1982年创建的中国小商品城作为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25年来,竟然经历五次搬迁九次扩建,造就了现在260万平方米营业面积与巨大成交额的梦幻型市场。

政府的市场导向主义与高效率成就了“中国小商品城商品已出口到212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经登记批准在义乌设立的办事处939家”的辉煌。

这又让我回想起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的说法,市场经济不是要放弃政府,而是要重新定义政府的作用。

显然,绍兴县政府重新唤回了这种美国人都洞察的辩证法,而不再盲从于近十年来的“国退民进”运动。那么,这是否能成为我们看当前专业市场的经营前景的一大依据?一般商铺投资者又能否以此评判开发商及其市场产品?

狂想曲

专业市场带来的功成名就与滚滚财源深深地诱惑了许多投资商,于是一些狂想家出现了。

起家自苏州的中国国际服装城就是一大典型。在他们的规划中,他们要在全国建设数十座与苏州的服装城一样的“中国国际服装城”。令其开发商遗憾的是,它们的第一座城就困难重重。

就商业模式而论,中国国际服装城的设想跟互联网狂热时代的“e唐”一样,以为找到了一种无形资产可以无限移植的模式,就开始漫无边际的遐思了。

另一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老板是广州的伟国系投资管理集团。这个不为人知的公司号称已“持有的物业面积(包括开业和在建)约800万平方米”,而刚启动的“伟国服饰尾货市场连锁机构将在三年内建立30个省会级城市服饰尾货连锁市场,每市场规模为2万至6万平方米,300个市级连锁市场,每个市场规模为1万至3万平方米,2000个县级市连锁市场,每个市场规模为3千至1万平方米。”另外,他们还将在中山市东升镇建造超越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伟国世界小商品集散中心,占地11600亩,建筑面积1300万平方米”。这位狂想家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如传奇历程、肝脾肠胃等内脏残缺不全奇人、以及56卷商业著作的作者。

不过,与中国国际服装城相比,伟国尾货市场具有切入一般人忽略的领域、主题鲜明的特点。并且,老板更有商业策略与市场开发经验。

五、来自纺织服装业的狂想曲

老市场的风华

现在,全国的政府、产业界、行业组织、传媒都和投资商一起卷入了一场疯狂的造城运动中。结果,不断追逐更大的面积、更高的投资而陷入癫狂的状态。老的市场被大家当作过气的明星了。

我郑重地提出老市场,并非为了表明“众人皆醉独我醒”,而是我看来,老市场往往代表着深远的历史、更稳定的经营成果与良好的产业社会效益。前文的阐述中可看出,老市场通过升级改造焕发新机。相当部分有见识的经营者也积极顺应时代变化,包括转变经营模式、运用电子商务技术等。甚至,它们还突破了本地市场的限制,进行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在此不再赘述。

新市场的问题

2004年,百荣世贸商城开盘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市场的诞生,它更代表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大型单体专业市场的幕布已经拉开了。无锡新世界、苏州中国国际服装城、广州轻纺城、天津京津国际商贸港、国美时尚商城,不断涌现,挑战着产业与商业界的神经。

这些2000年后的市场,正是这两年热炒的话题。

现在哪个开发商都没把握说自己的市场最大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啥时候又冒出来一个更大的市场。这种疯狂的造城运动带来了许多非议。能招到这么多商家吗?招不到了怎么办?

而一些可笑的问题已经发生了。比如炒作最火的无锡新世界,一开始为了获得行业资源的支持,大洒金钱。而行业也争相去拥抱它。可惜的是行业资源的利用所获得的商业利益也大多落进了一些行业组织业务当事人的私人口袋。更糟糕的是,当行业组织的资源用得差不多了,新世界也就不怎么理会它们了。而行业组织也反过来厌恶新世界了。

大市场的涌现还带来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盘子太大,无法进行有效地区划与定位。只能希冀于各种纺织品、各类服饰全部一古脑儿进场,以尽快填满浩大的面积。更将导致众口一词、每个市场都没什么特色。

这是不是对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专业市场发展趋势的反动?即便不是,也带来了其自身的问题。熟悉市场招商的都知道,每一个领域的“大户”(即一个市场、或一个区域中的行业巨头)就那么几家,众人都去抢势必供应不足。而没有领头羊的介入,招商就会无比缓慢。

在我看来,一次性建成单体规模50万平米以上的某单个行业性的专业市场、尤其是在非市场集群区域建设,简直就是商业的怪胎。

而与以往大多政府投资建设相异的是,这些怪胎的开发商无一例外是私营公司。

一味地追求“大”――大资本、大气魄、大市场带来的新浪潮裹挟着过度竞争的现实。原本为一些巨型市场的撒手锏的长免租期策略现在却成了通行的伎俩。商业的正常秩序已被彻底扭曲。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只要有钱就能建起来。然而建起来后呢?谁将为这一恶果买单?

政府?行业?

不过,其中有个市场却是个特例:百荣世贸商城。

我第一次漫步在这个商城时,的确被其硕大震撼住了。相信很多人都有我那时的担心:其一,是否要把整个大红门其他市场的商户全部搬进去才能填满?其二,许多商铺投机商涌入会不会带来太多的负面效应?不过,其得天独厚的一些特点给与了其养分。首先,它是第一家处于市场集群中的巨型市场。其次,原来深圳模式(深圳步行街的一些服装市场一开始想做批发,后来零售化了)的转型之路第一次在这类大市场演义,且一开始就把零售当作一大重点。另外,其自身也采取了一些灵活的方式去运作,比如分期开发、引入外部专业市场合作商。于是,它自然成了大红门CBC新的龙头市场。

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与外部合作商的矛盾、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宣传推广、与一些市场相反的是头几年长期与行业脱离,可这些问题与其处于京城成熟商圈而天赋的巨大资本回报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其他市场似平就没它这个好运了。

共同的问题

招商过后进入经营层面,专业市场主要会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不景气的外部问题,一是内部管理问题。

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市场租金的不断上涨导致商务成本持续攀高,当市场波动时无疑将造成商户

的经营压力不堪重负。

六、法则:关于市场价值的评估

标准

大市场是成就大流通的必要物理条件之。

如果说20万平米的市场已经足以成为一个领袖级市场,那么,50万平米以上的市场堪称为“巨型”一类了。

可是,问题关键不在于物理意义上的大小,甚至也不在于单个市场的流通规模――如果其处于市场集群中依然具有合力的整体价值,而在于“流通价值”。

我在此特别提出流通价值这一概念,正是要建立一种市场价值评判的标准。而价值的衡定还需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以服装市场为例,我们可以参考一般性服装品牌的一些标准。

在服装品牌这一领域,具有世界最高地位的品牌是CHANEL、GUCCI之类的现在俗称为世界线的大品牌。而现今,另一大能带给股东高价值回报的服装领域是快捷时装,经典案例是ZARA、H&M。尽管前者定位于高品位、高收八人群,后者则主要瞄准青年先锋人群,但这两类时装的共同特点是领导潮流。

所以,服装专业市场中越能经营时尚女装这类潮流时装的市场价值就越高。因为其领导潮流能力强,抗产业风险能力也强,商品价值也高,正是“品类之盛”中的极品。而最能培育大量品牌的领域也正是这一最庞大的服装领域,而像运动装等品类则更已落人数个寡头的掌控中。另外,越专业越要为其加分。因为越来越细分化正是专业市场的趋势。像东方丝绸市场,定位面料中的丝绸面料,专业化程度自然越高。而这么一个细分市场竟然规模上40万平米,则说明了经营的深度。

其次,市场的辐射力为第二标准。这比较容易排位,可分为:国际-全国-大区域(如华东)-省-地市区域-市县这六级物理范围。而同是国际级市场,则看辐射的国家与地区数量、以及整个专业市场中销往国际的份额指数两大标准。正是“宇宙之大”的更大范围与指数之争。

第三个标准则看经营时间。历史越悠久,影响就更大。当然,历史很悠久的话也证明市场期间进行过多次的升级改造或转换过经营方式,才导致了这么久的旺盛生命力。只要有过升级改造或转变经营方式的经验即可加分。所以像开发东方丝绸市场、常熟招商城、中国小商品市场的当地政府堪称英明的政府型开发商。而中国轻纺城在曲折中懂得反思股权转让给民营机构的弊病,也不愧为具有理性与责任感。

最后一个标准则看市场规模。我说的规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首先当然几千平米的市场就不值一提了。但是也不是越大越好。在我看来,3万~30M2万之间的规模都是合理的。单体上百万平米势必造成鱼龙混杂、多种经营,而不会形成品类优势。然后,所评判的市场如果处于市场集群中,则可为其加分。如果是市场集群中的龙头市场,则再加分。而一次性在非市场集群区开发上百万平米的专业市场甚至要考虑为其减分了。本来这一项的打分我想根据单位面积的交易额为标准,但因为交易额太难真实统计而只好放弃。

那么,这一价值方程式略为:满分10分,第一标准的品牌4分,第二标准的辐射力3分,第三标准的营业历史为2分,第四标准的规模为1分。

案例

可试着以此方程式作一具体案例分析。以广州白马市场为例:品类,因主营时尚女装而在2分的基础上加1分,而培育了广州许多现在主流的女装品牌(凯撒、天兰、哥弟、声雨竹、歌莉娅等),可再加1分,但因为引入男装专营区却没有什么有价值的男装品牌,这一点必须减1分,则此项为3分;辐射力,6级每级别为0.5分之差,白马国际化为最高(甚至一楼这两年还迎来了许多韩国商户)故基本可打满分3分;历史,白马1993年开业,经过内部建筑与装饰结构上的升级改造和扩建、尤其是1999年前后四楼改为品牌写字楼,有此经验可打满分2分,规模,6万平米打半分为O.5分,但因为其处于广州流花板块市场集群中,再加上是龙头市场,故给与1分。核算下来白马得分约为9分。

而再取一近年来的巨型市场无锡新世界为例。品类太复杂,且还看不出会领导潮流,得1分,辐射力因开业时间太短而现在很难考究,但今年开业以来的初步反映主要是国内各省市去的一些采购客人,则得2.5分,由于实质采购行为太少而需要减1分,则最终为1.5分,历史,因属于最短时司的一类而为最低分0分,规模,因为过大而无法专业化,所以其130万平米的面积反而需要减分,而因为成交量及其趋势估计3年内都不会太大而无法加分,故只能给与0.25分。核算总分约为2.75分。

这种得分将在一定程度上与股东投入资本的回报率呈相关性。

价值

比较广州白马与无锡新世界的分数差别,意味着什么?这可从三方面分析判断:一是股东回报,二是产业效益,三是社会效益。

股东回报是内部价值体现,后两者则是外部价值。将股东回报作为第一价值回报标准,是因为只有在股东有利益驱动时才有好的心态去不断改进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完善、服务提升。至少不会令其亏损而市场“熄火”,而造成国土等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股东回报方面,白马给上级国有资本公司“广州市城市建设开发集团”带来了长期的利润贡献。新世界则近年内都很难预计到价值回报,且不说还有招商困难,更因为其还给与了三年的免租期。

产业效益方面,除了通常所谓的大流通、创造就业等基本价值外,白马还创造了女装品类领导国网成衣潮流的流通态势、培育了本土女装强势品牌,可以说产生极大的产业价值。而无锡新世界则毫无特点。

社会效益方面,白马的单位建筑面积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就业、国家税收贡献、地方商业推动力等绩效。而新世界则占用了那么大的国土资源还没创造什么社会效益,只为地方推高了所处区域区域板块的房地产价格,所以当前社会效益较差。但是这是当前阶段的价值分析。也就是说这里所论的价值是动态变化的,未来随着无锡新世界的发展也许可以改善、甚至大大改善其价值得分。

当然,未来谁知道呢?

尽管把股东回报作为价值回报的第一标准,但从行业的角度而言,我们看待市场价值的最主要点依然是对产业的推动力。

现在,我们可以简单地问问所有的市场谁为产业作了贡献?又作了多大的贡献?

七、收官之战?

在我看来,50万平米以上的巨型市场每个大板块只会留存一个。那么,竞争过后,其他的市场要么转型,要么死掉。现在,我们是否可以着手思考届时如何“收拾”那些“库存市场’呢?

先以服装为例。

大北方:百荣世贸商城、京津国际商贸港、利润国际时尚中心,三大草莽谁最终成为北国盟主呢?

东北:沈阳国际纺织服装城还要和上述的三大草莽角逐吗?还是要与哈尔滨红博广场争锋?

大华东:常熟招商城、无锡新世界、苏州中国国际服装城、再加上传统势力杭州四季青,这是大北方外中国第二大火星四射的区域。谁又会笑到最后呢?而处于大都市中心、最具地缘优势的上海世贸商城又会扮演什么角色呢?

大南方:好像没有单体面积那么大的市场,那么,广州的流花板块、沙河板块、人民南板块会有何演义结果呢?也会在其中新建巨型单体市场?还是可能另择地建?虎门的休闲品类竞争力看来是无法与广州白马的时尚女装较量了。深圳的市场则大多转型为零售模式,剩下的也是一些较小的、层次较低的批发市场。而大珠三角的其他几个省显然暂时没有承担这种大流通的底蕴。可我们能叹息大南方可以休矣吗?也许正有投资商蠢蠢欲动呢。

大西部:可以满足于现状吗?还是有谁会攻击重庆朝天门与成都荷花池综合性市场的软肋,而也去建造大服装市场呢?

纺织类呢?

中国轻纺城坐镇一方,华东板块一枝独秀。但其他市场也有其品类优势,比如东方丝绸市场主导的是丝绸类。

南方则是广州国际轻纺城兴起于原来的中大纺织板块,天时地利人和之蕴集于天成。当然,西樵轻纺城也有竞争力,可商圈的流通发展力赶得上中大吗?

试问:中原逐鹿后的今天,版图是否划分完毕而进入收官之战?

当然市场空间永远存在,比如边贸市场。但现在的很多区域框架的确已到了发展极限了。

甚至不少人已经在高呼:不能再随便乱建了!

跋:悲壮英雄

专业市场,无疑是中国商品流通发展史上的精彩一幕。

它曾经扮演了流通业的英雄。

它甚至堪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部分。

然而,尽管专业市场自身也在试图更灵活地面对商业世界的瞬息万变,但制、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模式正在不断分割专业市场的市场――带走的都是商业世界中的优质资源。

而连锁超市与zARA之类的大型服装连锁店正在强悍地分别抢占大众服装零售与新潮时装零售两大中低层次领域――这也正是专业市场的主要市场空间。

而本文一开头的分析要素――交通、汽车拥有量等都在进步中。消费者的直接购买行为越来越强烈。

那么,未来的趋势无疑是进步压缩中间批发环节。

这也正是近年来已经在轰轰烈烈演义的专业市场零售化的注解。

如是种种,专业市场注定了将游离出其起初的批发贸易主旨?

而我这个当年那么热情洋溢地试图创建专业市场整体理论框架的热心人,此刻却要像尼采高呼“上帝已死”般的悲壮预言“专业市场将死”吗?

命运或许已注定专业市场过渡性的悲剧。

然而它毕竟是英雄――而且是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的英雄。

此外,我自然尚可辩解专业市场自身的转型也是其发展的一部分。况且我们还要讨论专业市场推动的时装中心呢!

但孙中山的话又在我耳边回荡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如果说近5年来那些外强中干的资本大鳄(他们最大的本事总是套牢银行)抓住的不过是传统服装批发贸易的尾声而玩命一搏,那么,专业市场概念本身可谓悲剧性地被这些所谓的商业地产商们异化地利用了。然而,他们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呢?

别忘了孙中山下面的两句: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十年后,或许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专业市场在中国30多年来朝着许多人预期相反的方向演义,徒留一声叹息。

专业市场范文第2篇

今年,很多专业市场在组织架构和人员岗位分配上都进行了兼并重组,分工更加细致化;各项管理条例不再是装饰品,而是更加注重执行效果;整个工作流程上清晰了很多。如果要说过去的专业市场是勇猛的“武夫”,那么现在更偏向是睿智的“文人”了。

专业市场的业态形式也多样化起来。品类上,分男装商城,女装商城,涵盖服装、家居、小商品的百货商城;功能上,如招纳设计、电子商务、餐饮娱乐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入驻;空间布局上,如商场式、购物中心式、商用办公两用式……

这种百花竞放的场面,产生了两种效果:有的运营很好,成功实现了新突破;有的纯粹沦为了形式主义,面临重新定位。这不禁让人们对专业市场重新认知。

不久前和一位行业老前辈交流时,我们两人不约而同地问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是专业市场?老前辈说,在专业市场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见过无数专业市场的变迁与沉浮,目前是专业市场变化最快的时期,但突然间不知道专业市场到底该是啥样了。

再走进专业市场看看吧。

2013年专业市场的年度关键词一定有体制改革与管理服务。

在采访的众多专业市场里,传统老市场无一不提到了体制的重新梳理在推动市场快速前进过程中所发挥出的巨大能量,并在日后的工作中,开始注重从长远规划的角度来考虑当前的发展。

从管理与服务角度看,与过去专业市场是“地主”,每年坐等“收租子”就可以轻轻松松过大年的情境相比,如今专业市场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他们不断地改进,不断地说:“我们是商户的保姆”、“我们不是管理者,是服务者”。

这些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年度总结中,多个优秀专业市场用“稳中有进”评价今年的成绩。

显然,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专业市场已充分意识到自身与商户彼此间鱼与水的关系,与闭门造车和强制命令相比,关注市场经济本身、倾听需求、沟通交流成为重点。当然,管理服务水平固然重要,如果能把自己作为一个引领者的角色去定位和完善,是不是能为商户和产业带来更大价值的帮扶?但是,目前还鲜有市场敢于说:“我们要努力做商户的导师”。

要成为引领者需要一种菜鸟思维。万科集团总裁郁亮曾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发表过一段耐人寻味的演讲。他说,登上珠峰,秘诀只有一条,就是你把自己当成菜鸟。因为你是菜鸟,所以你不用怕任何失败,失败是正常的;因为你是菜鸟,所以没有任何的负担;因为是菜鸟,你可以更虚心地向别人去学习、请教,别人也会很热心、毫无保留地告诉你经验教训有哪些,帮助你,你就知道怎么改进自己的问题;因为是菜鸟,你才能够做充分的准备。有了菜鸟的这些心态,剩下的工作就比较容易了。菜鸟思维的根本就在于,平和你的心态,让你回归问题本质。

对于未来,大家都认为改革创新是共同的武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锋利武器的方法即是,重新认知自我,这也需要菜鸟思维。

专业市场范文第3篇

此次推出的名为“世爵”的高端新品显示器是NEC的明星产品,其集色彩专业、精致品质、安全环保于一体,将NEC“精致,细节完美”的核心品牌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世爵”剑指高阶消费族群,这部分人群对产品的品味和细节近乎苛刻,他们关注的不是产品本身,更不完全是价格,而是产品背后所蕴藏的品味及其所倡导生活方式。因此,NEC世爵带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一款产品,而是一种消费理念和发展趋势。

从2005年12月15日,日本NEC公司和艾德蒙海外股份公司(即冠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合作开始至今,NEC显示器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五年多的峥嵘岁月。NEC不仅把一流的产品带到中国,并且把在其高端专业的产品品质与“安全、环保”的服务理念也带到了中国的消费市场。本次的新品“世爵”定位准专业显示屏,以色彩还原为重要产品诉求点,面向小众专业人士,如设计、医疗银行业、证券、摄影摄像等领域,色彩真实度和还原度能够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在环保方面,采用W-LED背光技术,省电、低辐射、动态对比高,材料全部采用高标准电阻、电容能够很好的维持显示器的稳定性以及延长使用寿命,获得了美国的EPEAT环保认证金奖。

细分市场,寻求差异化

在电子产品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产品差异化、个性化已经成为了品牌厂商们追求的生存法则。因此,在普通消费类显示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NEC和艾德蒙在过去合作的基础上联手瞄准了针对特定人群的高端显示器领域,希望在未来几年内能够处于国内高端显示器的领先地位。为了保持产品的独特性,NEC亚太区总经理佐藤先生介绍到:“我们有个研发中心,他们始终会走在显示器的前端,为了保持产品的先进性,跟上时代,他们总是领先市场半步。”据NEC显示器产品经理透露,为了使消费者达到最佳应用效果,“世爵”在细节设计上独具匠心,将显示器设计成可以360度水平、90度垂直旋转,110mm高度自由调节,并且配备人体自动感应和环境亮度自动适应调节功能,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要。

独特的市场策略

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目前NEC“世爵”的定价不到4000元,但这只是一个市场推广价,等市场接受了这款产品之后,其价格会往上提升,回归到它应该具有的价值――艾德蒙中国区所辖自由品牌显示器销售总经理周伟君女士给出的价格是6千元以上。至于这种先低价再提价的做法,周伟君女士这样解释到,目前市面上的广视角面板多以低价广视角面板为主,很少有专业的PVA面板,因此消费者不太了解PVA面板的优势。而通过拉低价格,可以让本来是来关注低价广视角产品的消费者也能关联关注到NEC的这款准专业产品,毕竟大家的价格都差不多。与此同时,艾德蒙也会通过大幅度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培训,让消费者去了解产品本质上的差异,等消费者真正理解可NEC“世爵”的优势之后,再让它的价值回归。

专业市场范文第4篇

当然,地产的细分正是为了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不同的消费需求。

国外按风险和收益来划分(见图1),分为core(有稳定现金流的出租型物业)和development(开发型物业),中间还有一种core+plus类型,它的回报大概是在10%左右。现在开发型的物业(由于其不确定性最高而作为高风险的物业)在国际上,包括在中国较普遍的收益率要求都是在(IRR,内部收益率)15%以上,开发型的可以包括商业的、工业的,工业的比如说园区地产,在国外叫工业地产(Industrial property)。

笔者认为,国内房地产投资未来将会逐步以卖物业为主的模式(开发商模式)向服务型、收益型的物业投资方向发展。所以,未来养老、文化旅游地产这些与服务业相关的、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收益型物业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出租型的物业国内现在大部分属于零售、写字楼等,但养老、文化旅游地产等物业形态会逐步增加。开发之后除了销售以外沉淀下来的资产,需要慢慢经营和管理,让物业随着未来租金收入的增加而增值。物业增值不光是物业本身价值的增加,还得通过满足客户的服务性需求从而获取租金来实现。资产管理这个行业在国内才刚刚兴起,规模大的、管得好的大部分是外资的。在国内提供物业管理及地产咨询服务的,比如第一太平戴维斯、世邦魏理仕,包括仲量联行,他们在国外有很大一块业务都是和资产管理有关的。在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些比较专业的、成规模的地产类资产管理公司。国内的房地产基金公司所做的主要是投资开发项目、销售住宅。基金产品主要是以债为主的产品,股权类的产品比较少,而未来大的房地产企业不光是一个生产型的企业,进一步发展成熟后,应该向提供服务的企业转变和发展。未来中国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是服务业会逐步体现出它的价值,尤其是专业的服务。应该说养老相关产业的专业度要求很高,它涉及的是医疗保健、医药、护理等很多服务,所以要想在养老地产上有所建树,服务一定是很重要的。

在国内市场上,未来金融机构,特别是像保险这样大规模的资金,实际上不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是追求一个稳定、持续的回报。所以在经营core资产(出租型的资产)方面,如果基金能够经营得好、管理得好,能够有一个持续、稳定的租金收入,险资很愿意投资,作为其一个重要资产类别来配置保险资金。险资做开发类物业投资的很少,如果我们国内有基金管理公司能够在经营和管理出租型物业方面做的好,会成为为险资做不动产资产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国内现在做得比较好的,如高和资本是通过收购物业之后进行重新定位和招租,把物业的租金提升并稳定下来,然后卖给机构投资人。所以房地产商要明白投资人(即金融机构)对风险和回报的要求是什么。目前险资的风险偏好决定其不会贸然去做开发的项目,所以这些机构更偏好有稳定租金收入的资产。房地产开发商需要了解和把握各类金融机构对于不同类型房地产物业投资的风险偏好,才能把握什么样的项目应该对接什么样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和投资的合作。

期待能有更多在专业服务方面能力强的运营者为房地产开发商,特别是已建好的大型社区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大规模的去做开发,为了便宜的地价去做偏远地方的项目目前看来并不是很好的选择。在社区里面做和养老相关的健康、医疗等相应的服务一定有很大的市场。社区里不仅有这些服务,还可以有其他服务,社区里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在未来,在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的不仅是盖房子的人,更多的是能够提供创新服务的人。

专业市场范文第5篇

记者:保昌在展品运输领域有多年经验,请你介绍一下保昌在内地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提供的主要服务。

刘景海:公司在1989年成立了保昌展览搬运有限公司北京联络办事处;1994年成立上海合资公司――上海保昌科教国际展览运输有限公司;1996年成立了北京合资公司――宝川国际运输有限公司。作为首家在中国内地展运领域成立合资公司的企业,总的来说,保昌经营的不错,业务量比较大,特别是在北京地区。公司每年承接的展览会能达到150到160场,其中独家总的展览会有120多场。公司获得了中国展览馆协会颁发的“最佳商业运作奖”、中国会展业“中国(服务质量)最佳展品运输商”、“中国(服务质量)最佳展品运输商”等荣誉。公司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收购了怡和物流有限公司,2004年收购了运展物流有限公司。公司业务也不断扩张,原来主要业务在国内展览会,现在涵盖国际国内展览、艺术品展览、体育赛事、国际搬家以及普货运输。

保昌提供的服务内容一般包括:与主办机构和参展商紧密联系,安排最合适的货运方式;通过海外网络。为需要海外货运的参展商作联络和协调工作;提供直接由指定点到展位的准时运送服务;报关员经验丰富,能协助处理各项报关手续;员工协助将货品开箱及重新包装;对于超大超重的展品,备有完善的机力设备。可吊装搬运展品到展台内的指定位置;展馆现场服务,为客户解决各种货运问题,比如储存、重新分发或者弃置空箱及包装物料,确保进馆及撤馆过程顺利;安排货品回程运送,送回出货地或任何地点。

记者:保昌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刘景海:我认为首先在于公司的制度完善,管理科学,服务规范。这家公司从事物流运输和展品运输已经多年,它的管理相当正规严格,各部门各司其职,每个岗位职责分明。在服务上,公司在做每个总项目时,除了设置有现场总部外,在展览会的每个展览馆都安排有服务人员,防止客户找不到物流服务商,这与国内一些企业总共只在展会安排一两人大不相同。

其次,保昌能够扩大业务,还在于它的网络比较全面。国内网络方面。不只在北京、上海、广州,保昌在全国主要的展览城市都有运输点。比如杭州、成都、西安等。国际网络方面,保昌加入了一系列协会,比如法国国际质量认证有限公司、中国展览馆协会、中国国际货运协会、香港展览会议业协会、国际展览物流协会、澳门会议展览业协会等等。借助参加这些组织并与其交流,保昌结识了众多国内和国外的展览同业,从而建立了稳健的伙伴关系。为保证海外同样专业化和信誉高的服务素质,保昌打算从这些协会里挑选合适的海外成为长期合作伙伴。

记者:以你的操作经验看,在会展物流业务中。最关键的环节有哪些?

刘景海:会展物流的关键环节较多,首先要处理的是一些关系,比如与主办单位、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的关系。主办单位把业务交给你,你肯定得弄清楚并满足他的要求。作为物流商,还必须清楚海关、检疫部门的要求。海外展品到岸后必须先进入海关指定的保税仓库,等待检查后才能运往展馆;另外,进保税仓库必须交纳保证金,这笔费用通常数额不小,有一、二十万,并且保证金并非两三天时间就能退还。检验检疫也有很多规定和要求。例如,在非典期间,检验检疫部门出台了一个新规定,要求所有海外展品必须消毒,非典过去这几年仍然执行此规定。海外展品到港通关后必须运到检验检疫部门指定的公司去消毒。

其次要编排好展品的进馆计划。展品进馆的运输方案要和主办单位、场馆方、运输公司一起研究,如果有相互抵制的地方要马上修改。大型展览会展品多,需要很强的计划性,展品进馆有一些规律和要求,比如包装箱不能进馆。展台内开始时先搭架子再进展品,结束时先出展品再撤架子等。

最后是现场服务即物流公司本身服务的质量。现场要组织好人力、机力等。这个环节很重要,直接显示物流公司的运作实力高低。

记者:有种观点认为随着我国会展业的快速,会展物流发展前景诱人,你认为事实的确如此吗?

刘景海:现在国内会展物流的现状是:尽管展览馆在增加,展览会在增加,总的来说运输的货量和运输公司也在增加,但是货量分散,运输企业并不像主办单位和展台塔建商那样利润好。恰恰相反。运输企业在展览行业中效益不太好。

主要原因在于展品货量没有随着展览会的增加正比增长。这主要在于现在的展品运输费用很高,无论是空运、海运、陆运,还是现场搬运费用。以前,展览会要求展品必须到现场,机械展品无论多重多大,哪怕有20米长也必须运到现场。现在,一是展览不强行要求实际展品一定到场:二是客户为了节省运费。也不一定选那么大型的机器参展。再者。中国改革开发后,很多外资公司都在国内设有办事处、合资公司或独资公司,展品不用从国外运来,直接由中国的关联公司提供。还有,信息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减少了货量,客户可以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实物,参观者如果看中可以直接洽谈进口。

小公司和游击队的无序竞争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很多私营小公司不顾行业的长远发展,不合理地压低成本和报价,它们和正规公司不同,只打算捞一笔就走。现在每个展览馆里都有游击队,所谓游击队。就是只有两、三个人或者五、六个人。不知道怎么就进入了展馆,因为他们没成本,给展商做搬运多少钱都肯干。这种现象近几年特别厉害。作为总的物流公司虽然被委托了物流服务却拿不到货物,无法避免业务被分掉一部分,利润缩减。我个人认为,国内的会展运输不会有大突破,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外资同业不断进入,竞争日趋激烈。

记者:在目前的行业趋势下。保昌以后的业务重点将放在哪些方面?

刘景海: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展会的物流服务难有突破。因为国内展会的利润主要在现场服务,而由于国内众多小公司和游击队扰乱竞争秩序,现在利润相当微薄。以后,我们的业务重点将放在国际展品物流、贵重展品物流以及国际搬家运输上。

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很多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市场,参加国外展览会是个很好的途径。现在的出国展品一年下来量也不少。在出展业务中,一种是我们自己和客户联系帮助其出展;另一种是和一些展览公司、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比如贸促会、机械协会等主办单位联系,他们组织企业出国参展,我们和他们签定物流服务协议,规定企业的展品统一由我们运输。我们在港口集好货,定好船期运出去,海外公司负责在当地卸货并送进展馆。国外企业来展过程相反,量同样不小。

随着文化艺术交流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珍贵物品比如文物、珠宝、艺术品被展出。近几年珍贵展品的业务不少,美术馆、博物馆等单位举办了很多展览会,比如故宫博物馆的文物展览。这是一个进入门槛很高的小领域,在会展物流里相对独立。其他同行不太好进入。这些珍贵展品在包装、运输、保管、报关报检等环节都有特殊要求和相关资质。比如海关对此有特殊的监管程序和监管仓库。在贵重艺术品的包装和搬运方面。保昌多年来一直获得世界各地的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的信赖,当中包括久负盛名的苏富比及嘉士得拍卖行。

专业市场范文第6篇

造城运动让我们大开眼界,中国纺织行业有史以来,似乎除了部级的重大项目外,还从没见过如此大手笔的投资热潮。平静下来后,却突然发现,这股造城热潮不过是一场商业游戏,它和产业似乎是两条平行线,即使有互动,交集也是如此之少,大业复兴靠这些新兴的专业市场来拉动,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历史任务。认识上的巨大落差,让产业和专业市场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而这也将直接促成专业市场的洗牌行动,产业不再信任的市场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是的,这又将是一场变局的开始,专业市场造城热潮导演的盛世幻象,在行业裁判面前,将重新回归真实。

盛世幻象:没有节制的游戏

造城热潮的高峰时期,可谓是资金狂舞,人们对数字已经麻木到没有了感觉。细细想来,这个由金钱堆积起来的盛世局面,更像是一场幻象:圈地、造城、炒概念、卖铺位、回笼资金,这就是这场造城运动的全部循环过程。对产业有实质性提高的举动,新兴的专业市场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科技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设计与信息中心、产品开发与推广中心等与产业升级息息相关的举措,甚至根本没有出现在这些造城运作团队的议事日程。

大笔资金投入到概念的炒作上,不惜炒到天花乱坠,广告、宣传、举办大型商业活动,请明星、办晚会,造影响,砸钱听响声的心态,演绎的是一场没有节制的游戏,伴随着个别案例的小范围轰动,还在延续着。我们不禁产生疑惑一个个“轻纺城”拔地而起,每一个“轻纺城”都在宣称要成为“产业航母”,它们都能成功吗?

式的造城

是的,那股造城热潮,如今回想起来,真有一些式的味道。短短的一年左右时间,新兴专业市场的兴建似飓风般遍布全国各地,而且造势都猛烈,不间断地冲击人们的视野和头脑,如果月球上也有人类生活,他们甚至会说自己是宇宙中最大最好的市场。重新感受那一段炙热的氛围,依旧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北起京城。北京的大红门地区近两年的市场投资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百荣世贸商城一期总建筑面积46万平米,沿街商铺长达1000米,总投资金额超过22亿。其二期投资同样达到10多亿。北京国际轻纺贸易会展中心的项目目前也已定型,总投资约30亿,预计是2008年建成。还有大红门服装商贸城三期、京温大厦二期、众人众二期、福成布艺大厦、鑫海福大厦等等,项目之多让人头晕。而北京还有另一大商圈就是动物园地区,同样大兴市场,金开利德国际服装市场耗资8亿多买下了动物园交通枢纽中心的2~心正式开工奠基,总占地约130亩,建筑总面积约33万平方米,总投资逾20亿元。在此次奠基前后,与它相映“争辉”的是,还有两座由上海企业投资的纺织城项目分别在苏北的泗阳和苏南的吴江隆重启动。每个市场的总投资均达数亿元。长三角的新兴市场之多数不胜数:去年底,上海服装城建成完工;东方国际轻纺城、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在无锡开盘招商。还有常熟、高邮、苏州相城等地也早已涌现出大大小小的十余座纺织服装城。在“亚洲纺织第一城”中国轻纺城的背影衬托下,另有数十座纺织服装城星罗棋布于长三角的各个角落。5层的50年产权,首创集团打造的国际天乐市场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而在长三角地区,那更是将造城热推向了极致。由鹏欣集团与上海杨浦区政府联手开发的上海国际家用纺织品产业园鹏欣国际家纺中这么多的项目加起来,涉及资本几百亿元。

还有,天津、太原、郑州、安徽、广东、福建、河北、山东……各省市各大新兴市场都纷纷出场亮相,让人应接不暇。

第二轮造城

前不久有消息称,在过去三年持续升温的商业地产投资热浪之下,当前,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仍然是热点项目,并且已经吸引到海外基金的密切关注。而在国内,新一轮的造城运动方兴未艾。

据了解,在浙江成功创业的卡森国际集团亦将携手中国海宁皮革城,将在中国内地多个城市建设专业市场,还有就是已经在广州开发了新港西、康乐西、江南西等众多纺织批发市场的长江企业集团准备斥资14亿元开发建设中国最大的轻纺城项目――长江中国轻纺城。

今年内,无锡东方国际轻纺城、无锡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已于三月相继开业,下半年亦将有上海服装城、重庆盛世金源商贸城、四季国第一大,已经破土动工;在常熟商圈异军突起的常熟天虹服装城,将于明年开业;杭州四季青在酒保的新区建设,将成为原有成熟市场升级版;安徽中绿服饰广场二期也已经开建。

从这些新建、在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投资方看,有深圳新世界集团、盛世金源集团等专业的房地产、商业地产开发商,也有香港天虹纺织集团公司、浙江华孚集团等优秀的纺织企业,还有原做汽车配件的铁牛集团等业外的实力公司等。而桐乡濮院、杭州四季青等则原有的实力派专业市场运营者。

从运作方式看,不论投资方是否有过纺织服装行业投资经验,“资本+专业”都是专业市场运营中的独门秘笈。很多专业市场投资方都过的事情,然而,冲突的结果则可能有天壤之别,一种可能是成就一方霸主,一种可能是两败俱伤,还有一种可能是各自转型。从当前呈现的状况看,三种可能并存。

成就一方霸主,最明显的就是华北以百荣世贸为代表,华南以广州国际轻纺城为代表,长三角则还在维持绍兴中国轻纺城的霸主地位,东北以哈尔滨红博市场为代表。这些霸主的故事我们都曾有过详细报道,百荣世贸与大红门商圈固有势力的冲突,广州国际轻纺城与周边面料市场乃至虎门等地面料市场的冲突,长三角更不用说了,在这股造城热潮中,长三角最为猛烈,东北相对平淡,但随着沈阳新造城运动的兴起,哈尔滨红博市场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冲突。

转型的例子倒是有一些,如上海服装城演绎成了中国最大奥特莱斯,官方的说辞是,通过实施差异化战略,立足服装行业高端,走精品化、国际化的道路,广泛吸取了类似业态的成功经验:如美国New Jersey ardens Outlet Hall、Fashion Outlets(Las Vegas)、Woodbury Common Premium Outlets(NewYork),加拿大的Tanger Outlets(Barstow)、Vaughan Mill(Toronto)Canada、One Outlets(Ontario)等。在广泛

吸取这些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上海服装城的核心竞争优势,最终确立了自己的业态定位――中国最大的奥特莱斯“升级版”。

如此,等等。

暗伤犹存

面对势头越来越猛的地产商介入纺织市场领域,有投资固然是大好,但地产商究竟对纺织了解多少?不少行业人士也开始不无警惕地说,投资纺织服装市场,要保持理性,避免泡沫的可能。同时,从今后趋势观察,金融风险依然存在,且风险并非集中于开发商,而是商铺的购买者。一旦市场变化,商铺的主人还不出款,就只能将高价买来的商铺抵押给银行,但这时的商铺价值可能已跌去大半。

另外,服装批发市场一直是被公认的竞争激烈的商业区域。市场建立的速度快,市场消亡的速度也快。对垒成为了市场与市场之间竞争扩大自己领土的、进行“圈地”运动的惯用手法。也正是这样,国内的服装批发行业出现了极大的两极差异,兴隆的市场越发鼎盛,惨淡的市场越发衰败。虽然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使专业市场最终能够良性发展,但这并不利于服装批发商业业态更长远、更长久的发展,甚至更容易出现市场盲从性扩张、务虚运作的发生。

更严重的是恶性竞争现象,很多商户为争夺客源,想尽办法斗实力、斗价格,不惜以零利润保住客户,同质化的问题将成为这些专业时常永远的痛,过度竞争和盲目跟风的结果,就是业主和摊主的利益同时受损。同质化竞争还有一个层面是市场内部的商户竞争,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人为炒铺。商铺层层转租的危害,不仅使新入市的商铺面临风险,对于一些老商铺而言,也同样存在风险。商户租到价格虚高的商铺后,发现无利可图时,往往会转租,导致商铺经营者频繁变动。不仅不利于商铺的管理,也使商户负担的高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造成恶性循环。

行业审判:辨别真实的谎言

当新兴的专业市场乐在回报中时,行业则开始了投入与产出的反思。是的,在这场专业市场造城运动中,行业运用自身资源投入的无形资产难以估量,但收获却微小得难以启齿。很显然,这样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产业升级进程中的科技、品牌提升,专业市场的贡献微乎其微,这当然不是行业想要的答案。

一场本应是产业与商业大融合的绝佳时机,却随着个别专业市场编织的谎言,演绎成了一种产业与商业的博弈,而其结果就是,行业完成了一次以诚信和使命为资本的试验,为产业收获了一种希望与愿景,而专业市场的命运则要简单的多,他们或成为了希望与愿景的承载,或被希望与愿景遗弃,并自行买单。直面真实

专业市场业态与功能的变化是真实的,大手笔的圈地与造城运动也是真实的,而其给产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是真实的。曾经的调查显示:我国近年来兴起了260余个纺织专业化市场,其中包括50多万个摊位,3000万平方米左右的营业面积,4D00多亿元的年销售规模。从2005年至2006年,有500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投入使用。

近年来,随着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专业市场也进入了整体提升的新时期,目前已形成覆盖纺织原材料、半成品(纱线)、各种纺织面料、辅料、服装、服饰、家纺等整个纺织产业链条的市场网络;市场辐射半径逐步扩大,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跨国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规模扩大也带来了硬件水平的提升,一批超大规模的专业市场,其硬件设施可与大型百货商场媲美。另外,新兴专业市场软件建设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已建市场中有61.7%注重为商户提供银行服务;有61.1%能提供餐饮服务;半数以上市场注重提供货运服务;40%以上的市场可提供商务办公服务,这也使行业电子商务开始起步。据调查,目前已有8%的市场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全国首家网上专业服装市场已在杭州四季青开幕。

行业的权威声音曾指出,专业市场的兴起反映了中国纺织服装业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本质特征。当前专业市场的兴起与产业集群互动效果非常明显,在东南沿海逐步形成的纺织产业集群带,推动了专业市场的扩大和提升。专业市场日益明显地发挥着“看不见的手”的协调作用。产业集群企业通过在市场上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生产什么;通过市场上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决定了其如何获得更高效率的技术来生产,将成本降到更低;通过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趋势,决定其为谁生产。激烈的竞争使消费者和技术逐渐成为市场的双重“君主”。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新的技术不断地改变着纺织工业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国内市场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第一拉动力。

真实的水分

然而,在宏观真实面前,在微观层面又有多少水分,深入其中者自知。这里,我不想试图揣测任何一个专业市场的主观意图,只想拿一篇我以前曾摘引的精彩文章,联系现今的专业市场,观点不言而喻,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文章摘要如下:中国的大部分企业是在操作,而不是经营。操作并不是贬义词,它是一种“短、平、快”的现实手段。企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赚钱应放在第一位,而诸如维护人类健康,做民族工业的脊梁都不是它的首要任务,大多是作为一种精神、口号或是概念。操作与经营没有质的区别,只是手段不同。经营讲究全盘考虑,有张有弛,遵守游戏规则;而操作讲究赚快钱,斗智不斗力,以奇制胜。就像古人打仗,有的是通名报姓,抱拳行礼后再“大战三百回合”;有的是诱敌深入,趁人不备从后面发暗器致敌性命。虽然这些都是为了克敌制胜,但却走的不是一个路数。操作和经营也可以这样简单地比喻一下。

当今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操作企业而不去经营企业呢?这里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本身缺乏眼光、知识与实力,所以就追求“四两拨千斤”招术:二是想加快致富速度,所以急着走“捷径”;三是认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老老实实做生意挣不到钱,所以才“走此下策”。

在当今中国,以操作方式获取成功的例子目前就不少。这些企业常用的手段有两大类型:一是圈钱;二是包装。第一类通常是找钱。第二类通常是卖产品。在具体操作手段上,常用的技巧有十个:一、广告轰炸,二、操纵媒体,三、概念战,四、轰动效应,五、股票圈钱,六、银行贷款,七、非法集资,八、紧跟策略,九、错觉效应,十、暗示疗法。

下面我们分解一二。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所以圈钱成为有些企业的“主业”。包装的做法五花八门,不论是明星、出书、谈恋爱都讲究包装。企业的包装更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中央电视台的标王为什么会有天价?为什么会有人盘算:“每天开进去一辆桑塔纳,开出来一辆奥迪”?这些都是包装思想在作怪。有老总曾在大庭广众之下对记者说过:一个企业不懂得炒作,那就是木乃伊,趁早进

坟墓吧。

伪真实的代价

我们在上文提过,如今的专业市场格局暗伤林立,洗牌在所难免。那么,在洗牌的过程中,那些打着为产业服务的口号而行圈钱之实的专业市场,将注定是被洗掉的牌,因为,一个基本的常识就是,产业与市场互动,才能形成双赢的局面,欺骗产业的市场,产业也会无情地抛弃对他的支撑,而这样的局面将真实地存在于未来几年中。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全国一时间兴起如此之多的“轻纺城”,已经引发了很多业内人士的担心:表面上看,纺织工业快速增长、企业利润的较大幅度上升带动了投资的蓬勃兴起。但是投资增长速度如果明显高于消费需求增长速度,不仅不利于保持合理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而且可能引致纺织行业新一轮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市场的需求是呈理性、渐进增长的。现在中国纺织品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并不能成为解释此番轻纺城运动的原因。事实上,‘轻纺城’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冲动,这里面存在相当一部分的政府主导因素,政府的GDP冲动是此番‘轻纺城’运动最主要的推手。

全国诸多地区的“造城”运动让人们看到了纺织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客观现实,尽管在全国很多地区兴起了“造城”运动,但强者自强,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剩的必然会遭到淘汰。

这就是当前的现实。

涤尽铅华:产商融合是大道

目前,我国上规模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有300个左右,涉及资金巨大,由此而形成了丰富的资源,但一直以来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这一块的资源都没有积极有效地调动起来为行业服务。专业市场在越来越多的诟病中,在竞争白热化的高压下,寻求良性发展并持续经营已成为不二选择。涤尽概念炒作的铅华,真正实现产业与市场的有机融合,才能使专业市场走上明媚的阳光大道。

这是一种必然选择,投机在产业与市场的眼里,只能是沙子,容不得。

铅华的背后

尽管专业市场的发展景象着实喜人,但应该看到,目前的专业市场仍有很多不规范之处。在宏观上所谓市场调节的作用是有条件的,表现出现实的市场总因种种原因存在失灵之处,迄今为止世界上可以说没有一个市场经济能完全依赖“看不见的手”的治理而顺利进行,相反每个市场经济都会遭遇“市场不灵”之苦。因为市场本身在出现垄断或其它形式的不良竞争,如污染问题、市场不完全的信息等。这些将使公平竞争遭到破坏。最后市场往往会自发导致过度污染、失业、贫富两极分化等在政治上和道义上难以接受的后果。当前存在的这些市场缺陷对行业自律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就市场本身,专业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市场治理结构不清晰,物流体系比较落后,电子商务进展不快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人才培养,软硬件并举,规范交易行为,理顺流通渠道,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将市场从单一的交易平台提升为融信息交流,贸易洽谈、流行趋势、品牌汇集的综合平台;同时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形市场难以匹敌的信息查询、异地交易、营销等各种功能,拓展客户来源;在市场经营管理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使专业市场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商户实现共赢。

唯一生存法则

为什么说专业市场与产业融合才是生存的大道?这是竞争下的唯一生存法则。白热化的竞争自不必多言,摆在眼前的事实就是,在华北、华南、华东三大版块,专业市场集中度高,不能说已趋于饱合,但至少也缺乏发展空间,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雷同性同质化竞争。过度的市场供应打破了市场供需平衡,新建的市场纷纷登场亮相,给原本就较为密集的三大版块带来巨大的商业压力,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

纵观当前全国纺织专业市场,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发展的两种脉络。第一种是多数纺织专业市场结构相似,经营管理水平低,形似集贸市场,不具备信息服务、展览服务等多元功能,尚处于低水平经营状态,没有独立的市场品牌;第二种是少数纺织专业市场经历不断积累、不断升级的批发市场已崭露头角,并且在不断发展中拥有了独立的市场品牌,成为行业的生力军。这可能给未来几年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市场的集中度将越来越高,即某几座纺织城规模越来越大,但总体上,纺织城的数量越来越少。

第一种发展脉络强调的是市场本身的管理,而第二种发展脉络强调的就是产业才能成就市场的基石。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专业市场是产业集群的延伸。因为这些专业市场和百货商场不一样,这种商业有中国的特点,就我们目前的专业市场来说,这些市场里的主体不是这个市场的老板,而是产业集群的生产企业,是他们在这里卖产品。在专业市场资源的构成上,企业要求它是产业链配置的窗口,不是过去的那种批发站,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兼顾各方面的需要。很显然,专业市场是产业资本的延伸,是产业资本转换过程必经的场所,货币和资本的变换在专业市场中进行,专业市场是我国纺织产业提高竞争力,产业提升必须要抓的环节,它是产业资本化,企业社会化的必然环节。

成功者的密码

成功的专业市场虽然在分工、布局和发展沿革上各有不同,但也存在深层次的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如高度的专业化、拥有极其雄厚的产业基础做支撑、有正确的政府决策和大力扶持作后盾……长三角地区在工业经济日益发达的同时,开创出了一片先进专业的市场。可以说,是当地的产业催生了专业市场,反过来,正是这些日益成熟的专业市场推动着当地产业进一步发展,并且达到一个又一个顶峰。

长三角的江苏常熟招商城、江苏吴江盛泽东方丝绸市场和浙江绍兴轻纺城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它们也以越来越细化的分工、越来越专业的服务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客商和资本进入,成为纺织、服装的全国集散地。

坐落在盛泽镇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可以说是吴江纺织产业据点性的支撑。2006年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年交易额达300.85亿元,位列全国纺织服装市场第一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规模的一个市场竟然只卖一种产品――坯布。当然,在这里卖坯布的不止吴江本地人,这里云集了以福建闽南商人、温州商人和广东商人为主的全国各地的商家,将全国各地的产品汇集到这里进行交易,又将最先进、最新款的纺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就源源不断的新款成衣的问世。位于绍兴市绍兴县柯桥镇的中国轻纺城,虽然经营的产品在花色品种上种类繁多,但这些产品都属于一种大类的纺织品――面料。绍兴中国轻纺城也在“做专”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如今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它们的成功是基于雄厚的产业基础。产业发达到一定程度,产业

本身要求有一个畅通的渠道分销产品并获取信息,这时候专业市场便应运而生:当然,专业市场的出现也同时促进了产业本身的发展,因为越来越多的需求和信息源源不断地通过市场反馈到企业,从而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提升整个产业水平。

得产业者得天下

其实,如果仔细看看当前主流专业市场的发展脉络,无不时刻以产业为中心,不断调整自己的运营功能和定位。哈尔滨红博在调整中成为中国服装本土品牌的孵化器,北京百荣世贸开始更加注重对设计、流行趋势的把握,以为商户提供切实的服务,广州国际轻纺城则在产品推广上下足了工夫。至于华东长三角一带,由于老市场的地位根深蒂固,它们本就是产地型市场,是产业催生出来的,而即使是这样,也在不断地扩大对产业服务内涵。濮院羊毛衫市场先后与东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北京、江西的服装学院等院校合作,组建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平台。四季青投资10亿元兴建了四季青服装研究发展中心。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是不知道,它究竟给狂热的新兴市场老总们,带来了多大的思考价值。

评论 这是一场圈钱的游戏?

近些年来,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一直是行业的热门话题之一,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地方政府和投资方的实力越来越强,眼界越来越高,新兴的专业市场越来越规模化和现代化,而且跟传统专业市场相比,新兴的专业市场还出现了很多新的亮点,比如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出现了商业地产形式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业态模式的变化,也给专业市场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比如,2007年3月开业的无锡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共投资人民币40亿元,项目占地面积近千亩,建筑面积达130万平方米。

这样的发展方向跟我国的国情是相对应的,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产业集聚地,各类新兴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当然也应运而生,并且在这一过程当中不断发展壮大。据了解,我国近年来兴起了260余个纺织专业化市场,年销售规模达到4000多亿元,仅2005年至2006年,就有500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投入使用。毫无疑问,新兴专业市场有着巨大的优势,加速了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缩短了产业资本循环的流通过程,同时也为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打下了基础,使传统意义的产业纵向协调关系,成为建设现代供应链体系的过渡性条件。

但是,所有投资都是需要回报和产出的,毫无疑问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诱惑力非常巨大,近年来声势浩大的“造城”运动可见一斑。然而,在这场“纺织市场大冲动”的背后,在歌舞升平中,会不会出现输家?要知道,以商业地产形式而建成的服装专业市场,不夸张地说,是一场豪华的金钱游戏,十几个亿或者几十亿的投资,是多年前难以想象的。万一失足于此,对所有投资商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些专业市场就只是充当了“地主”的角色,仅仅依靠收取租赁金来获取投资回报,这样的思路直接造成管理者在管理上的不重视,市场缺少专业化服务和管理,以及整个市场的发展规划。有的号称现代化的专业市场,其实也就相当于将过去散落在街边的摊位集中到一幢现代化的大楼里,竞争手段仍停留在十多年前的水平,只是硬件要漂亮得多而已。

对此,有专家不无忧虑地表示:部分专业市场并不是一心按照行业的规律把市场做好做强,而是把兴建专业市场当作一场“圈钱”的游戏。从招商的表现来看,由于沿袭了地产商的开发思路,运营商急于回笼资金,因此只要能把项目卖出去,具体怎么定位、怎么经营管理并没有很好地规划运作。招商时,广告做得天花乱坠,但在商家入驻后,承诺和服务没有完全到位,最终损害了商家利益。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下,一些曾经的专业纺织服装批发市场的生存发展的空间在逐步缩小,并陷入了发展困局。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会长夏令敏指出,我国很多专业市场的开发建设都是由投资商或地产商承担,对行业发展、交易特点了解不足,更有部分市场从创建之初就缺少行业规范指导,导致了专业市场整体开发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随着市场项目的持续增多,水平良莠不齐,加剧了市场竞争。专业市场与专业市场之间、专业市场中客户与客户之间对不同资源的竞相“掠夺”导致了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状态,直接影响了专业市场整体水平的提升。

因此,我们认为,专业市场的目标不是要建最大、最漂亮或者说最贵的市场,最重要的是要确保这个市场能够产生最佳的投资回报。圈钱是允许的,但要给投资商家带来足够的回报,要从品牌、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带动专业市场功能的整体提升,做大做强,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也许,要真正完成这样的目标,还得走很长的路。

案例 重庆专业市场上演龙虎斗?

虽然两个特大型服装批发市场明显都不愿“同质”竞争局面的出现,但事实上,双方之间也许已经剑拔弩张。

“投资10亿元,5年内目标销售额过百亿元,五一前后试营业”――原重庆江北区观音桥农贸市场将变身为西部最大服装集散地,这是从观音桥商圈2007新春欢乐消费节启动仪式上获悉的。而从重庆江北区观音桥商圈管理处得到的消息也称,位于观音桥商圈核心地带的该农贸市场旧址将正式“变脸”成服装批发市场,营业面积30万平方米。

黄金宝地首次“变脸”

观音桥农贸市场旧址位于渝中半岛和北部地区的几何中心,1987年开业,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随着2001年扩建工程完工,市场占地已达80亩,拥有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是西南地区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每日客流量达30000余人,日成交金额超过1000万元。2002年,该市场以55.6亿元的年成交额位居全国同类批发市场第二。

由于江北区业态调整,该市场于2005年被整体搬迁至石马河盘溪地区。

而在此之后,观音桥农贸市场旧址的走向就一直被市民所关注。在闲置近一年后,该市场于去年被重庆平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打造“服装批发市场”的思路也正式浮出水面。据透露,该公司将投资10亿元在重庆打造一个全新的“服装集散地”,不仅包括观音桥农贸市场旧址,同时还将占据现代广场的部分地盘,并准备在5年内实现销售额过百亿元。

如果一切顺利,那么观音桥服装批发城30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重庆另一大型服装批发市场朝天门市场40万平方米已经十分接近。按照规划,观音桥服装城定位为中国西部服装集散中心,计划三五年后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而目前,作为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服装集散地朝天门市场的年服装销售额在70亿元以上。

然而享有西南地区服装批发“龙头”之称的渝中区朝天门市场,距离建设中的观音桥服装批发城只有不足20分钟车程。营业面积和地理位置上的相近,不由让人感到,重庆服装批发市场的一场“龙虎斗”势必上演。

“同质”竞争在所难免?

那么,江北区政府在此次招商中,为何要引进服装批发市场?

一位专业人士用“用心良苦”来形容:假如不走商业发展之路,对于商业气氛浓郁的观音桥商圈,该地块无异于浪费;如改建成商场或超市,周围已有茂业、远东及北京华联等百货业巨鳄,要杀出一条“血路”谈何容易;而若走专业市场之路,周边规模初具的汽车专业超市、大型展厅及生活家居批零市场等,同样会使其受到挤压。

尽管如此,要想在服装“集散”市场突围,这对于未来的观音桥服装市场来说,无疑将是巨大的挑战。

也许最直接的压力就来自于朝天门市场。始建于1988年的重庆朝天门批发市场,在历经了18年的磨砺后,于2002年成功跻身全国十大批发市场之一,雄踞中国西部同行业之首。那么,这是否就预示了观音桥服装批发市场将从一开始就陷入和“龙头老大”的同质竞争中?

为能够与朝天门竞争,观音桥服装批发市场也决定在经营策略上进行一些调整。“为了和朝天门市场错位经营,我们的服装市场将主要集中在中高端品牌上。”平氏科技负责人在谈及发展定位时表示,观音桥商圈负责人也表示了相同的观点。

虽然两个服装批发市场明显都不愿看到“同质”竞争局面的出现,但事实上,双方之间也许已经剑拔弩张。

“现在的竞争就已经很激烈了,今后的‘同质化’在所难免,而且肯定会更大”,在朝天门市场做了10多年服装生意的老板王先生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表示出了极大的忧虑,“究竟重庆是否有存在两个特大服装批发市场的必要?”

专业市场范文第7篇

TAweekly:米兰时装秀令人难忘,最震撼人心的是什么场景?

邓兆萍:这场秀从米兰时装周原汁原味地整体“挪移”到了红棉,如果不看身边熟悉的面孔,你会感觉仿佛置身于米兰的秀场之中。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世界最顶尖的服装秀会给设计师、服装品牌带来一个很好的学习与观摩的机会。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第一个出场的品牌Cristiano Burani,它具有浓重的意大利时尚基因,精湛的手工艺格外值得称赞,这场秀的确把纯正的米兰时尚氛围与底蕴带到了红棉。

林姿含:广东时装周能够把这场秀引入中国,让我们这些本土设计师感受到了同台竞技的压力和动力。我们在思考的是,自己能不能走出去,做跟世界接轨的时装秀。我们应该也一定要把作品放在世界最高的时尚平台上展示,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设计师的实力与能量。

曹扬成:时尚是每个人永恒的追求,经营服装产业,就是在经营时尚。这是一件十分有趣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我很高兴能够参加在红棉举办的这场米兰国际服装秀,这给我及国内的服装专业市场都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广州红棉国际时装城作为服装专业市场,能够在国内举办国际顶级时装秀,开创了引进国际时尚文化的先河。这也足以说明红棉瞄准国际市场,并向国际市场不断迈进的雄心和胆略。

叶天毅:红棉引进的不仅仅是国际服饰时尚元素,更是一种国际服饰文化与中国服饰文化的对接,具有不可替代的商业价值和意义。这场秀证明,中国的服装专业市场具备了承接国际时装秀的能力,且引入国际级时装秀的时机正在成熟。当前,不仅仅是中国服装市场需要国际新鲜血液,意大利也在寻找中国消费者与市场,这其中蕴含着企业发展的商机。

丁宁:近几年,广州红棉国际时装城发展势头很快,它作为流花商圈色鲜明的专业市场之一,成为中国流花国际服装节中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而今年除一如既往地保留着金字招牌“韩国专场”外,新增的“意大利专场”更成为新焦点。一直以“国际化”、“时尚化”为发展方向的红棉,再次释放重磅炸弹,给时尚界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黄益群:观看完这场米兰时装秀后,我恰好去米兰进行了一次交流学习。在学习中,我将红棉这场秀中的服装与当地服装进行了对比,结论是,这的确是能代表米兰时尚特色与文化的专业秀。这场米兰时装秀展示形式丰富多彩,还设立了流行趋势讲座,为更多服装专业市场进一步摸索开拓国际道路树立了典范。

红棉印象

TAweekly:米兰时装秀被成功引入红棉的原因是什么?多年来,红棉转型升级的实践给中国服装业、服装专业市场带来了哪些启发?

丁宁:红棉发展的立足点不仅在国内,它的触角早已伸向了国际。多年来,在与韩国时装界的合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次国际顶级时装秀,不仅吸引了更多国际知名品牌进驻市场,也扩大了市场与时尚人士及国内品牌企业的互动交流。红棉的发展离不开其领军人物卜晓强,凡是有利于市场和场内商户发展的事情,他都会组织团队积极参与。在无形之中,他也把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和对时尚有热情、有认知的一群人聚焦到了红棉,在一次次的突破和创新中,红棉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黄益群:服装专业市场中凝聚着强劲的原创力量,是我们民族服装品牌诞生的沃土。目前,服装流通渠道正向服务业升级转型,如果不寻求突破必将面临发展的瓶颈。红棉在转型升级中做了很多实质工作,积极引进国外品牌进驻商场,带领商户到国外学习,这些都应成为学习的榜样。

邓兆萍:我是广州红棉国际时装城的时尚设计顾问,红棉之所以快速成为中国服装专业市场的佼佼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领袖人物的推动。卜晓强有着敏锐的时尚触觉与商业前瞻性,近几年,在他的领导下,通过对红棉不断进行升级改造,红棉迅速从服装批发市场成为高端品牌培育的沃土。两年来,在与韩国、米兰设计师的多次同台交流中,我发现,中国设计师与国外设计师的距离并不遥远,有时候可能只是欠缺一个时机和机遇,而红棉为我们搭建起了和外界时尚沟通的桥梁。

叶天毅:这场秀让业界人士清晰地看到,过去的专业市场是“二房东”身份,现在变成了“品牌缔造者”的身份。这种从商业地产开发转变成为品牌服饰文化经营的专业市场,无疑为服装业又增加了新的元素,提供了新的发展条件。

曹扬成:红棉处于国内服装专业市场的前沿,它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定位决定了红棉能较快走上国际舞台。广东及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时尚产业及流行趋势的策源地,更是国际时尚文化的先驱传播阵地。这一地区有着一流的设计人才与研发团队、迅捷的信息来源、开阔的国际视野,这些都为国际顶级时装秀的引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当今中国又是纺织服装的出口大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国际时尚文化的必争之地。

启示思考

TAweekly:目前,中国服装业尚未形成极具权威性的流行趋势,您认为,龙头专业市场积极引入国际级时装秀和流行趋势,对此是否具有推动作用?

丁宁:走出去是必然,引进来是契机。今年,我们在红棉目睹了这场高端的国际秀及其运作理念,大家都很振奋。当然,外界可能并不理解专业市场做流行趋势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是,红棉的积极态度与做法,让服装专业市场表现和传达出了更强的专业性。原创及权威的流行趋势,从服装专业市场做起,这样的做法并非华而不实,而是贴近生活、接近地气的一项值得奋斗的事业。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在红棉设立分会场,在这里形成设计师研发基地,这些也都是推动流行趋势在专业市场扎根的做法。

林姿含:红棉要想成为未来权威服装流行趋势者,面临的最大挑战首先还是练好内功,在服装市场中形成巨大的影响力。流行趋势是权威性的并富有挑战的事情,要和专业机构、行业协会、名师合作才能形成气候,要使得走入红棉的国内外设计师都认为,在这里做一场是极其有必要的、有效果的。我的建议是,如果红棉能在秀之后,展开各种各样的后续工作,如为设计师提供商业落地机会等,就再好不过了。

叶天毅:专业市场已成为国际国内服装展示与展贸的窗口与平台,我认为,创建并流行趋势也是专业市场走向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全国各地的龙头专业市场应该成为服饰流行趋势的者与承载者。当然,这是一个多方努力的结果,首先,专业市场的领导者要有创新意识,投入激情,争取到全体商户的支持与拥护;其次,要争取到行业协会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等单位的支持;再次,要进一步做好媒体宣传。

专业市场范文第8篇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专业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到发展壮大的过程。

第一代是集市批发交易市场(“地摊式”)。由众多需求者集中在某个场所来完成某项交易,批发市场就是完成这个功能,供应者把货卖给需求者,需求者再运给生产地和零售商,这是低级的市场形态。特点是市场自发形成,没有所有者;以露天摊位形式为主,设施简陋,配套设施缺乏;交易的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满足人们低层次、大批量的需要。1978年全国第一家专业市场是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农民自发形成的路边简易竹棚市场。之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自发市场,结合农村传统的农产品集市,大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目前这种第一代专业市场,在某些地区还存在,但大多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和重视,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提升,有了固定摊位和固定地点。

第二代是专业批发市场加传统商业服务(“鸟笼式”)。随着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采购者或供应者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过去的批发市场已经不能适应这个变化,于是开始出现拥有物流、工商、税务等功能的市场。这一代特点是市场企业化,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拥有大规模的交易场所,基本上为室内店面形式,配套设施如消防、餐饮、治安等齐全;产品较第一代更加丰富,质量好,式样新。这一代市场以上世纪90 年代被称为我国三大小商品市场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武汉汉正街、河北白沟箱包市场为代表。1998 年统计这三大市场年交易总额在440 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众多商品的集散中心和配送中心。

第三代是综合功能性市场(“下店上室”)。这类批发市场往往是规模比较大,在国内刚刚起步。在发挥平常的商品流通功能之外,又拥有产品展示、信息传播、产品检测、研发、信用监督、业务咨询等功能。这一代在产权方式上出现了股份制,并产生了上市公司;在店面设计上更加先进;经营的品种注重品牌,注重质量。以在建的无锡东方国际轻纺城为例,浙江商团为其总共投资约30 亿元,其总建筑面积超100 万平米,一楼采用前后双门面式店铺设计,店面挑高达4.5米,空间可以自由组合,大大方便了经营者的店面布局处理,楼上采用公司化办公设计,每个店铺都铺设了电信、网通两个宽带网络,并埋入光纤线路,内置可视电话,营造了”一楼商铺、二楼展示、三楼公司化经营”的经营新格局,突出了产品展示、业务洽谈、商务办公、电子商务的功能,符合现代商务”公司化、信息化、专业化”的交易趋势,为经营者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专业市场范文第9篇

一、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出现偏差。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重心升级、经济模式的转换时期,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而我国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使得营销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相脱节,造成一方面高职营销专业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高素质营销类人才紧缺的矛盾。

2.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脱离知识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窠臼,与普通大学的课程设置相比,除课时减少外,内容基本相同,是“压缩饼干”式的职业教育。理论课程设置多于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缺乏高职特色,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力度不大,教学内容陈旧。

3.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存在着“教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都忘记”的现象。不少学校的教学仍是“纸上谈兵”:课堂上“推销”、黑板上“策划”。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4.实训基地建立困难。市场营销专业难以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拒绝障碍。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竞争的紧张程度日益加剧,保守核心机密和减员增效是其本能的自我保护动作。因此,不能要求企业自觉承担培训现代化市场营销人才的社会责任,甚至企业不愿意提供相应的条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建设思路

中职教育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主要设计成获得某个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术和专门技能。它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更体现职业特殊性,而且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课程。

三、市场营销专业定位研究

在专业定位研究方面,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研究市场营销职业分类,然后找出相对应的典型职位,最后根据中职培养特点确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人才定位。

如果我们将“理论”到“应用”作为一个纬度,而“局部”到“整体”作为一个纬度,可以将大多数营销职业分成五类,与之相对应的有五类典型职位。

1.市场营销理论人才。主要是在研究机构或大专院校从事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和教学的研究人员或教师,营销顾问、财经编辑等岗位。

2.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市场部经理、销售部经理、区域经理、产品经理、品牌经理等。

3.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策划总监和其它策划岗位。

4.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推销员。

5.市场营销服务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市场调研员、分析员、销售内勤、售后服务人员等。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和普通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后者主要培养从事营销理论和科学研究以及进行工程设计、规划或决策的人才,直接从事将理论、设计、规划或决策转化成有效的产品营销工作:而前者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因为中职教育是实践型、技术型和职业专门化的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四、建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

既要重视以职业知识为重点的“基础教育”,又要重视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职业教育”,还要加强对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坚持“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密切融合,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及专业定位构建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模式。

1.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与设计。根据上述研究思路,在课程改革与设计时,我们从以下三方面来展开。

(1)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改革。应按照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在掌握营销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学生开设有效的职业技能实践课,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实践训练,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走上社会大舞台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上岗工作。

(2)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应讲求实用性和针对性。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须够用”二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有针对性教授和学习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实现“按需施教”;三是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

(3)教学考评改革。注重考评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志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区别,这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2.建立自营实训基地。只有把教学、生产、科技结合起来,职业教育才能办出特色。职业院校自营实训基地的建立可考虑投资创建超市、商场以及生产实体,拥有自己的实验基地,实施产业化运作,推进名牌战略和集团化经营,让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实习场所,实施“模拟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内容相吻合。建立自营实训基地既能缓解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又能解决学校教学与企业要求脱节的问题。

3.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校要与企业加强沟通,针对企业需要按照岗位要求调整细化实训环节(可将实习环节分为六个部分:企业认识实习、推销模拟与生存训练、市场调研实习、专业实习、营销策划实习、毕业实习),根据不同企业的需要安排不同的实训,即满足企业的需要又能达到实训的目的。

专业市场范文第10篇

随着襄阳路市场在时尚潮流中成为历史,七浦路商圈的重要价值逐渐在上海服装市场凸显。批发、零售快速引领大众时尚潮流,七浦路众多的专业市场,成为拉动上海服饰品销量的主力军。但近年来,这个圈金宝地开始遭遇冲击,如何走出困局,成为上海专业市场管理方思考的焦点。

经过几年的发展,上海七浦路市场群已经逐渐形成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仅新七浦市场一家,2007年的交易量就超过了50亿元。同时,由于上海的人流量密集,以及地缘优势,使得零售也成为了拉动市场销量的重要动力。但进入2008年后,市场内的商户开始觉得经营压力加大了,而市场管理者也发觉,整个批发商圈面临的发展环境日益恶化。

近年来,几大国际低端品牌零售商和以物美价廉为商品定位的大卖场、会员店等,相继进驻上海,并在2008年加大了对上海服装市场的攻势。这对七浦路的零售市场造成了很大冲击,也间接影响到了批发生意;而长三角地区专业服装市场的密集性成长,对上海七浦路的影响更不容忽视,数个新老同业市场形成了激烈竞争。而国内衣着消费价格指数呈现下降趋势,更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面临严峻的形势,上海新七浦服装市场积极应变,对于同样面临竞争压力的专业市场有很深远的借鉴意义。

集合“三要素”强化优势

2008年我国纺织业面临的困境,使得行业洗牌现象加剧,期望全行业主动挖掘自身不足、坚持产业调整升级的呼声强烈。而由9个服装市场组成的七浦路批发商圈,也面临着同样的命题:要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的骨干龙头作用,加强资源优化配置及行业自律,以保证稳定持续的发展。

上海新七浦服装市场,是七浦路上“体格最为健壮”的一员,面对越发严峻的形势,它表现出了应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这在近期新七浦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有所显现。

为拉高零售量、促进批发量增长,新七浦依据自身的独特优势,策划、拍摄了广告片以加大宣传力度,并强调了一个差异化定位:新七浦是集“时尚、批发价、高品牌集中度”三要素于一体的服装专业市场。其竞争优势在于,一般的商场只具备时尚、多品牌优势,不具备价格优势;多数大卖场具备时尚和价格优势,但品牌单一;奥特莱斯多是过季产品,且价格并不低廉。

全面专业化保证成果

新七浦虽位居先锋地位却毫不懈怠。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努力使规模效益最大化,是管理公司落实调整的又一重点。

新七浦市场的管理者认为,服装市场在有限面积(3万平方米)的条件下,只有以产品的专业化为基础,进行品类的再细分和楼层的再定位,才能给零售商及个体消费者提供清晰的、丰富的个性化选择,才能形成真正的规模效应。这就像一个以上海菜为特色的餐馆,一定要把每道上海菜肴做到极致。

新七浦的楼层定位已可圈可点。市场的二楼为少女装、四楼为品牌女装。这两个楼层的销量是最好的,分别占到整个市场销量30% 和20%。这是以精细化产品为竞争手段,发挥规模效应的具体体现。

然而,新七浦的五楼,销量并不乐观。主要是因为还有部分男装,这就像以上海菜为特色的中餐馆里,还有少量的西餐一样。因此,这些男装正在被逐步调整出市场,代之以有实力的女装品牌,并以四楼来带动五楼女装销售量的增长。新七浦强调,只有全面的专业化,才能保证精细化带来的成果。

上一篇:妇产科学范文 下一篇:基础课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