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建设范文

时间:2023-02-24 00:09:35

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央财政 专业群 作物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240-01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自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建设以来,大力辐射植物保护专业建设,并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以作物为共同的工作对象,且技术领域相互渗透,反映在课程内容上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和技能基础。因此,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适合采用“平台+模块”的模式构建。

“平台”是根据专业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特征要求而设置的,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

“模块”则根据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分别设置,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课程选修的方式更加细化深入的掌握种植技术、种子生产与营销、农产品加工三个职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而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农业无公害生产与管理、农药两个职业方向的课程进行学习与实践。

借鉴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构建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教学课件、试题库,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库等。

学院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投入5 万元加强植物保护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6 名;学院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投入15 万元加强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分别对各课程进行现场调研,并联合制定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集成了职业技能训练题库多套。

二、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围绕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中心,按专业群分类定位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实训基地按功能定位为四类:(1)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共同的实践教学基地;(2)各项专门技能训练基地;(3)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4)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

把“学生全程参与式生产基地”建成专业群实践基地,除满足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学生掌握从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和产品收获销售的技能外,也能同时让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全面参与掌握大春、小春作物的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

对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如省种子管理站、邑邦农业、种都种业、上海大地、利尔化学、国光农化等进行分类建设,以分别满足作物专业、植保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共同实践项目和专门技能项目实习的需要。

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共享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训室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础上,完善植物病虫害标本室,完善植物病理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共投入经费41万元,其中项目建设资金10万元,学院自筹31万元购买了昆虫标本:蝗虫消化系统、蓟马缨翅玻片、蓟马玻片、昆虫分类标本(白蚁标本、长蝽科标本、网蝽科标本、盲蝽科、茎蜂科、姬蜂科、茧蜂科、泥蜂科、胡锋科、龙虱科、吉丁虫科、萤火虫)、地下害虫标本(大地老虎、黄地老虎、东方蝼蛄、华北蝼蛄、暗黑腮金龟成虫和幼虫、种蝇)、各类作物害虫标本(水稻三化螟、二化螟、稻蓟马、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电光叶蝉、白翅叶蝉、黑尾叶蝉。稻纵卷叶螟、稻瘿蚊、玉米螟成虫和幼虫、黏虫成虫和幼虫、高梁条螟成虫和幼虫、棉铃虫、茶黄螨、朱砂叶螨、棉卷叶野螟)、果树害虫标本(柑橘矢尖介、吹绵蚧、柑橘瘤螨、柑橘锈螨、柑橘潜叶蛾、甜菜夜蛾、甘蓝夜蛾、银纹夜蛾、黄曲条跳甲、美洲斑潜蝇、瓜绢螟、豆荚螟)、薯类害虫标本(马铃薯块茎蛾、28星瓢虫、麦蛾、甘薯小象甲、甘薯大象甲、甘薯叶甲、豆天蛾、油菜潜叶蝇、大豆卷叶螟)、仓库害虫标本(绿豆象、豌豆象、玉米象、赤拟谷盗、蚕豆象)、园林害虫标本(美国毒蛾、大袋蛾、蓝目天蛾、尺蛾、红腹灯蛾、蚧类、蚜虫、褐天牛、螟蛾、木蠹蛾)。此外,还购买了大量的病害标本:(1)小麦病害:小麦白粉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黄矮病、小麦锈(病叶锈、条锈、秆锈);(2)水稻病害:稻瘟病(叶瘟、苗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稻曲病、水稻纹枯病、水稻恶苗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稻粒黑粉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绵腐病、立枯病;(3)玉米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散黑腥病、玉米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4)棉花病害:棉花立枯病、棉花炭疽病、棉花红腐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棉花角斑病、棉花黑星病;(5):大豆病害:大豆灰斑病及大豆胞囊线虫病;(6)油菜病害标本:油菜病毒病及油菜菌核病症状、油菜霜霉病、白锈病和病毒病;(7)马铃薯晚疫病及甘薯黑斑病、马铃薯环腐病;(8)茄类病害:番茄病毒病、番茄晚疫病、番茄灰霉病、茄子褐纹病、茄子黄萎病、辣椒疫病;(9)十字花科蔬菜病害:白菜软腐病、菌核病、黑斑病;(10)葫芦科蔬菜病害黄瓜枯萎病病、黄瓜霜霉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11)果树病害:果树腐烂病、苹果褐斑病、梨锈病、梨黑星病、柑橘炭疽病、柑橘溃疡病、柑橘疮痂病、葡萄褐斑病、葡萄黑痘病、桃缩叶病;(12)观赏植物病害:月季白粉病、杜鹃饼病、月季黑斑病、大叶黄杨褐斑病、枝干腐烂病、病毒病、疮痂病、枝枯病、枯黄萎病、细菌性病害。建立了植物病害标本贮藏和展示室(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标本柜),并对有害生物实训室进行改建,对原有的实验台进行改造,增加部分实验设备。

三、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

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师资队伍为共享平台,加强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分别再培养、引进骨干教师3名,行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兼职教师2名。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与作物生产技术重点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共享,培养和提高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四、专业群课程建设

借鉴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构建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教学课件、试题库,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库等(目前均已完成)。

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学院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对于高职学院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专业群建设不能脱离高职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一所学校不可能把所有专业都办成特色专业,必须发展比较优势,努力在几个专业群上办出特色,提升学院的品牌优势。要从学院所处的行业背景、区位优势出发,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逐步建立起若干个专业群,特别是将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作为建设的重点,将这些核心专业建设成为精品专业,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1]。同时,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从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院拓展新专业的可能性,逐步推出新的专业方向或相近相关的新专业,构建起一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独具特色的专业体系。

参考文献

专业群建设范文第2篇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上的意义。目前,全国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呼唤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从某种层面而言,加强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经济的繁荣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打造出具有示范效果的商务英语重点特色专业群,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对于促进人才的综合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第二,学校改革方面的意义。建设商务英语特色专业群能够为学校打造出一批品牌专业,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帮养性的作用,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亮点。此外,实施这一改革措施还能够对学校现有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革,突出教学重点,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学校整个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而言,建设商务英语特色专业群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上,都十分的模糊。每种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实际上,商务英语专业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将学生培养为掌握现代化商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可见,商务英语专业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是非常强的,既重视理论教学,也注重实践,如果只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必然不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第二,英语专业的理论性和研究性非常强,如果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置中忽视了“职业性”,那么必然会严重制约学生工作能力的提升。商务营销部门的工作性质在与外界的交往和商务往来上,实践性和专业性极强,虽然部分学校增加了国际商务课程,但是其教学活动仅仅集中在理论教学上,实践性不足,无法充分体现出这门专业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第三,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式还是就业方式上,并无显著的区别,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其层级是存在差异的。本科院校中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管理与其他的商务活动,后者则是培养实践性强,能够直接从事商务工作的人员,前者是后者的提升。但是,目前的院校并未将此明确的区分开来,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都相差无几,高校毕业生无法与高职和中职毕业生拉开差距。

第四,在教学模式上,未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来开展,缺乏社会灵敏度,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体系的构建上,都需要进行调整。此外,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置上依然在参考本科英语专业,设置的职业训练与实践环节,占比并大,与学生日后的工作联系度也不高。此外,商务英语本身属于一门新兴课程,缺乏系统的大纲指导,致使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种种的问题,无法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第五,从现阶段高等院校的发展历史类分析,在以往,其在专业学科的建设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众多高等院校都存在扩张速度快的弊端,对于师资队伍的扩充稍显乏力,这种不成熟的师资必然会严重影响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教学水平。在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情况来看,其教师队伍大多是英语专业出身,虽然他们的英语水平非常的扎实,但是对于商务技能却并不够了解,即便是通过了考试获取了资格证书,也难以弥补其在实践方面的缺失。

第六,长久以来,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规划中,都是由教育部门来决定,但是,对于商务英语专业这门学科而言,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应该是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密切围绕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企业是人才的最终启用者,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他们了解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方面的知识,此外,企业还拥有完善的设备和技术,有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就大多数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教学活动来看,企业的参与度严重不足,企业也无具体的政策性支持,学校与企业的互动主动性不足,致使专业课程的建设出现了一系列的障碍,学生缺乏岗位适应能力与新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实践

第一,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思路分析。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的建设需要以行业龙头为指导,政府财政部门需要予以适当的补贴,注重提升学校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注意培养实践性和创新性人才,紧密围绕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求,重点开展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群的建设,优化人才模式的改革和课程设置工作,建立起专业性的双师队伍,建立起针对性的实习以及实训基地。第二,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内容分析。在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上,需要重点立足区域地区经济的发展,辐射至全省优势行业,深入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中引入名师带头人、外籍教师、骨干教师以及行业专家,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水平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为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提供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同时,还要在学校内部成立起专业的商务英语资源中心,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商务英语语料库以及开放式公共平台,结合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教学需求做好“商务英语”、“综合商务”、“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翻译”等各个核心内容的建设工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项目导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改善现阶段的实习环境,建立起先进的实训中心,对现有的语言实验室进行升级。

在建立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商务英语的相似就业岗位、共同学习环境需求,建立起共享性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将应用英语、经济管理、中文、英文系联系起来,注重商务英语与其他专业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教材设定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的提升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具体的建设步骤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其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时,需要注重相关专业的建设,加强与当地大型企业的联系,实现校企参与,实现循环式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的综合实力。其二,做好相关产业的课程建设,商务英语需要加强与市场开发、应用英语、文秘专业的联系,共同努力确定好核心课程,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精品网络课程的建设工作。其三,编写针对性的教材。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性的商务英语教师根据各个专业的教学需求编制出针对性强的教材,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认证,共同来完成专业群教材的编写工作。其四,建立起重点实训基地。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的建设需要注重相关产业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教学活动提供实训基地,注重实践资源的共享。在社会服务方面,需要将商务专业的影响力充分利用起来,注重开拓专业群的各个方面,带动与之相关的产学研究项目的发展,为企业提供大量的综合性、创新性人才,为相关项目的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支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能够给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为了满足发展需求,需要重视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来调整专业群的建设,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带动高校的繁荣。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学科必然能够在研究过程中汲取营养,走向成熟之路。

专业群建设范文第3篇

依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以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面向建设领域相关专业群,研究并深入实践以“一个建设、二个合作、三个服务”做为内涵式发展主线。持续提升服务行业产业链能力,构建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体系。以不断提升特色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融入产业链深化校企合作;更新特色专业群教育理念,依托产业链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围绕特色专业群多渠道开展技能鉴定与培训,为产业链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服务;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为产业链专业群教学改革和行业发展服务;搭建特色专业群职业教育服务与交流平台,为全国和天津职教战线师生服务。以德育为先、教育为本、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不断创新提升服务行业产业能力和建设领域相关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建设领域相关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方法和路径

1.对建设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开展研究

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问题开展了研究与实践:一是面向产业链,如何精准确立特色专业群建设方向及路径,解决专业设置问题。二是面向产业链,怎样创新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方式及路径,解决培养方式和内容问题。三是面向产业链,全面探索提升服务行业产业能力的方式及路径,解决专业建设质量问题。四是面向产业链,全面探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及路径,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2.将要素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整体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研究实践中,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和服务能力提升等三方面进行要素创新,在此基础上整合相关成果,构建面向建设领域产业链特色专业群的集成创新。实践中创建了行业产业链、特色专业群和专业链三者紧密衔接、深度铆合的专业建设路径。以建设领域行业产业链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集合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的专业组成若干专业群,对专业群共享资源和专业特殊需求分别进行建设。将项目建设产业链划分为前期、建设、营销和使用四阶段,确定15个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以建工技术和房地产专业群为核心,经济管理等专业群为辅,共19个专业构成的专业链,构建出产业链、特色专业群和专业链紧密衔接深度铆合的专业格局。围绕产业链构建了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专业群平台课程根据专业群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应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置,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建筑工程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建筑识图、建筑材料、测量技术、建筑构造和施工技术等。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或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群需求,按照教育内容与岗位要求、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有效衔接而设置。

3.将产业链发展与特色优势专业群和专业链建设联动

校企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以建设领域产业链上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职业标准和产业升级现状及趋势分析为基础,围绕专业群建设强化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调整专业群和专业链上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标准、内容、方法、资源建设等特色优势专业群和专业链的建设路径。目前,对应产业链,校内实训基地可完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用地的取得、建筑结构施工与管理、设施设备施工与管理、项目造价管理、装饰装修施工与管理、配套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项目营销与管理、物业管理(安防、保洁、绿化、楼宇智能化)、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建筑电梯管理与维修、房屋安全查勘鉴定及修缮施工、建筑虚拟展示等模块的实践教学任务,既满足了产业链上关键岗位技能训练需求,又满足了专业群实践教学需求,部分项目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4.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龙头,搭建“立体化”校企合作新平台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是开展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载体,开展校企和校际合作;以教改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载体,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为载体,创新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方法;以国内外校际、校企交流机制为载体,搭建一个国际化视野的教学改革平台。在企业共建专业教研室6个,作为校企师资共同开展教研的平台;在学院共建企业工作室3个,搭建引进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作为教学载体的平台;组建学生专业社团3个,作为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第二课堂的平台;建立技能鉴定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各2个,作为学生和企业员工技能鉴定平台;在行业企业建立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站1个,作为集师资培养、学生顶岗实习、专业建设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打破时空界限,在校企间开播“远程直播课堂”;精办《中国房地产》杂志,作为行业研究和教科研新平台。

5.全方位多维度服务行业、产业和职教战线,提升专业群服务能力和水平

专业服务行业产业能力,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围绕服务能力的提升开展专业建设,面向全国建设领域开展岗位培训和企业内训;以学院为基地引进优质资源,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培训;以教科研活动带动服务能力和教学质量提升;支持教师深入行业和企业挂职,开展技术服务;精办《中国房地产》杂志引领行业理论研究,指导相关业务开展;承办全国和天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中、高职院校骨干教师部级和省级培训。实践中,探索凝练城建领域职教特色,集合行业职教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的方式及路径,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发挥住建部全国房地产行业培训中心、国土资源部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天津基地、天津国土房管系统行业培训单位等职能,在全国开展职业培训,年培训人数2万人次以上。

三、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应用

按照边研究边实践的方针,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实验研究法,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学院相关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引领学院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

1.带动了学院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研究与实践的成果支撑了中央和天津市财政支持在我院进行的实训基地、专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及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升项目的建设;开拓了技术技能培养与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聚焦学生人人成才、持续提升培养质量的方式及路径;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在全国相关技能大赛中学生获奖69项,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提高了教师教学研究质量,围绕项目,主持完成中国职教学会等单位课题8项,43篇,8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建成了一批优质教育资源,教师主编42本规划教材、建成了“房地产价格评估”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了“房屋登记与训练”等4个软件,在全国和天津课件大赛中获奖。

2.提升了学院服务全国职教战线的能力和水平

学院连续5年圆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设类比赛,开设了工程算量、工程测量、装饰工程技术、建筑CAD、智能楼宇和建筑给排水等6个赛项和天津高职“工程造价”竞赛;高水平承办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和房地产)骨干教师部级培训、天津市中职(建筑)、安徽省高职(建筑工程)骨干师资培训,与天津大学联办全国中职(建筑)骨干师资培训;与宁夏财经职院共建物业管理专业、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合作共同培养职教师资、与8所中职校建立中高职衔接联席会议制度。项目成果在全国相关会议上交流,中国建设报、新华网、天津频道等多家媒体报道。

3.拓展了学院服务建设行业的领域

发挥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培训基地职能,面向全国建设领域开展职业培训;教师受聘行业相关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常年从事咨询、鉴定和评标工作,担任“天津市物业管理招投标服务中心”评标专家,主持完成数百个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主持完成了“天津市房屋修缮工艺标准”和“天津市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两部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承担住建部、中国房地产产籍产权学会等单位课题多项;《中国房地产(学术版)》创刊,服务行业理论研究,发挥引领行业理论研究方向,指导相关业务开展的办刊宗旨,聚集行业专家和学者,聚焦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及热点问题研究。

四、研究与实践结论及建议

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现状决定了其专业建设必须遵循立足行业、瞄准岗位、集群发展之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既充分发挥特色和优势,又能够走集约发展、特色发展和持续发展之路。职业院校围绕重点专业所建设的特色专业群的质量是衡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能力及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各院校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有明确的专业定位;继之,精心打造精品特色专业,为学校创造品牌效应和保持教学的稳定性提供保障;然后围绕精品特色专业对应产业链再逐渐拓展相关专业形成优势专业组群。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办好特色专业组群,与其他院校错位发展,集中优势和特色资源办好重点专业组群,打造办学品牌和特色。职业院校在目前底子薄、资源少的现状下,必须做到优质资源和特色资源充分共享,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奠定基础。具体应体现在专业组群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教学设备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相关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上,必须统筹考虑。职业院校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必须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背景,只有行业领军企业全程参与为支撑,真正做到校企深度融合,才能达到共育人才的目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控,对拟设置专业基础薄弱、专业孤立且行业优势不明显,与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相距较远的不予批准。与此同时,积极开展职业院校专业评估,对评估优秀的专业予以相关政策倾斜,对不合格的专业给予停止招生处理并向社会公示。

专业群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业群;职业技能;技能大赛

近几年,我校建筑与艺术系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领军专业,形成了以产业结构为根本,技术技能为核心,职业能力为基础,专业课程为内容,技术能力为目标的完整专业群体系。同时,以职业技能比赛为依托,师生积极踊跃参赛,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和山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学生团队积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建筑装饰技术应用”“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艺术插花”等3个赛项的比赛,着重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从侧面考量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本文就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群师生参赛所取得的成效加以总结,从而推动专业群建设及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下基础。

1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分析

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从教学目标与学情、教学内容与策略、教学实施与成效、教学素养、特色与创新5个方面考查教师立德树人、贯彻全国职教大会精神,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结合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有机融于教学的能力,以赛促进育训结合、书证融通,提升教师团队协作水平,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好生态。“建筑装饰技术应用”赛项以一个典型建筑装饰工程项目为载体,分为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建筑装饰工程量清单编制、指令深化设计、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管理与实务4个模块考查学生从获取建筑空间信息、领会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清单算量、深化设计到施工项目管理完整任务的综合技能,锻炼学生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综合应变的能力。“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赛项从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2个方向考查学生的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测量、软件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2021年该赛项更名为“园艺”,更加注重学生园林工程施工能力的考核。“艺术插花”赛项涵盖中国传统插花与现代花艺2个方向,分盘花、瓶花、筒花、碗花、花束、花首饰、桌花、物件装饰8个模块考查学生对插花艺术风格、花型结构、造型设计、色彩配置、花材整理与加工、花材保鲜等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考查学生的创新思路与创造能力,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该赛项更名为“花艺”。

2依托职业技能大赛推进专业群建设与改革

2.1积极参赛,强化职业精神

职业技能大赛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1]。积极引导学生参赛,充分调动师生参赛热情,同时制定竞赛奖惩机制,激励师生争先创优。通过比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抓技能竞赛,建时代新功[2]。

2.2对接赛项,优化课程结构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群三大赛项,考核内容涉及《建筑CAD》《建筑装饰工程制图》《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装饰工程项目管理》《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艺术插花》等专业课程,为了对接各赛项考核标准,教师团队认真研读赛项规程,分析历年题库,梳理各赛项考查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深入开展专业课程改革,修订相关课程标准,开发理实结合的教学资源,确保知识点技能点全覆盖。同时,加大各赛项实操内容力度,融入日常教学,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为了锻炼学生的庭院工程施工能力,将园林景观设计实训周2周增加为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设计周4周,大胆尝试课程改革,学生能力大大提升,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树立安全意识,锻炼其专注负责精益求精的良好品格。

2.3理实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职业技能大赛既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扎实度,又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速度比拼[3],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通过分析各赛项评分标准,提炼各赛项对岗位职业能力和技能的要求,教师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法。如在《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装饰装修构造》《园林工程施工》《艺术插花》等核心课程中引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使教学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让学生以企业真实的项目为驱动,团结合作完成各项任务,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升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的意识,同时采取过程化考核,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度。

2.4强化职业训练,磨练匠心

“建筑装饰技术应用”“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艺术插花”三大赛项分别以企业施工图设计师、深化设计师、施工员、园林工程施工员、园林绿化工、插花员、花艺环境设计师等技术工作岗位的综合任务为驱动,以各岗位职业标准为技术规范,引导学生规范化操作练习,锻炼学生在实操训练中遵守职业标准与规范。

2.5提升职业能力,德技并修

“职教20条”中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职业院校育人首先是培养学生好的品德[4],对于企业来说,首先看重的也是员工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其次才是技术技能。职业院校要在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工夫,既发挥德育课、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又注重公共基础课的德育要素,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修养,以此为基夯实技术技能水平,从而培养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5]。

3存在问题及建议

3.1增强教师培训力度

各赛项参赛前的备赛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赛项考题取材源于行企业一线,前期备赛中需要经验丰富、动手性强的专业教师或企业专家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培训,而专业教师往往缺乏企业实战经验,因此要加大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锻炼,更好地指导参赛选手。

3.2激发学生拼搏意识

赛前,发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在各专业班级进行广泛宣讲,在学生中掀起“参赛光荣、力争上游”的氛围,经过自主报名,层层选拔,最终确定参赛队伍。通过选拔,学生们也能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上的不足。同时要定期对参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缓解赛前压力。

3.3优化软硬件环境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引领,学校需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企业岗位要求标准引进相关设备,对实训室软件、硬件进行更新配套,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打造专兼聘结合的教师队伍,为竞赛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秦虹,胡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理念和观念的影响[J].教育研究,2015(2):45-47.

[2]靳润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教育研究,2011,32(9):56-61.

[3]姜云东,李俊涛,刘金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引领下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3):15-18.

[4]郝天晓.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4):11-14.

[5]董文龙,石海云.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三教”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0):132.

专业群建设范文第5篇

近年来,围绕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我院深化校企合作,坚持产教融合,加强中高职衔接,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畜牧兽医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为核心,以职业教育对接现代生猪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为标杆,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依赖和促进,形成合力促进涉农专业群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涉农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专业群建设,力争3年内实现我院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专业群的“3821”目标,即三项成果、八化标准、两个成为、一个引领。三项成果是制定一个专业对接产业链标准,建设一个示范基地,完善一套监督评价体系;八化标准就是按照标准国际化、农业现代化、流程规范化、模式创新化、管理精细化、操作自动化、过程信息化、成品安全化的标准,建成一个集种植、养殖于一体的“教、学、做”生态循环示范实训基地;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性生产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引领现代种植、养殖业新业态。

2抓住关键点

2.1组建职教集团由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与相关知名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有关职业院校共同组建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教集团,借助职教集团平台,构建职业教育对接现代生猪产业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协同创新破解职业教育对接现代农业产业的壁垒,寻找服务三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口,为服务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永州现代农业高科园建设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2创新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农业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涉农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构建“六同步”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即对接服务三农与优化涉农专业同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同步、大专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同步、学校专业培养与企业上岗培训同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同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同步。

2.3重构课程体系涉农各专业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对接一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照职业岗位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以“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活动模块”形式,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相融相通的涉农专业群课程体系,着重探索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岗证课”融合的课程结构,真正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群与岗位群、职业(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已校企合作开发了6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开发了3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2.4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依托世界大学城云空间,搭建“教师、学生;基地、企业”互通互动教学资源平台,创建移动化数字课堂,开展涉农专业群微课、慕课的探索,进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数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现由教师主导到师生互动、自主学习的转变;将教学环境由教室延伸到生态养殖场、企业的生产真实现场,打破教学、实训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形成“校中场数字化,做学教一体化”的开放互动的空间教学新模式。近年来,共开发慕课3门、视频课程5门,开发课程数字资源包9个;与洞口职业中专、溆浦职业中专等学校合作,畜牧兽医专业“专递课堂”2014年6月已通过省教育厅立项,现正在建设中。

2.5提质示范基地投资1200万元对原来的生态养殖基地进行智能化提质改造,借鉴本香和烟村模式,建设“猪—禽—鱼—沼气—果—蔬—花卉”现代农业产业生态链实训基地,按照“饲料生产—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肉深加工—肉食品连锁专卖—有机肥生产”生猪产业链,自主生产特色品牌、安全放心的猪肉。2014年12月,智能化养猪和养禽生产线已通过验收,2015年初可投入经营化生产。届时,可年出栏种猪和商品猪25000头,年产值可达5000多万元,提质改造后每头猪比传统养猪多增收143元。

2.6提升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培养和示范基地的优势,构建“学、研、产、训、推”五位一体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争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年产值上亿元,年培训农村各类人才2000多人,推广先进技术50项以上,指导周边地区种植、养殖户300余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00多项,更好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提升引领点

3.1校企合作紧密进一步加强2013年10月30日,由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在永州隆重召开。目前,集团有加盟单位56家,其中高职院校7所、中职学校6所、企业43家。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教集团成立以来,以项目合作和专业建设为纽带,以教学、培训、科研和就业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集团优质资源的示范辐射效应和专业的品牌带动功能,通过基地示范、技术引进、信息服务,引进技术3项,开展技术服务项目11项,专利1项,开发企业生产标准3个,广泛开展现代畜牧养殖职业技术培训,培训人数2014人次,进一步推动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湖南现代畜牧业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推动湖南省职业教育和畜牧养殖业的大力发展。

3.2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永州职院立足生猪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平台,邀请相关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和科研院所组建职业教育科研联盟,共同研究现代安全生猪产业养殖的新方法、新技术,提高生猪产业的价值,打破畜牧兽医专业与生猪养殖企业对接和深度融合的瓶颈,革新了职业院校传统的科研模式,大大增强了职业教育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涉农专业群教师主动深入中小企业,为其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与企业共同申报应用技术研究项目32项,获得专利1项,2014年我院合作参与湖南恒惠集团《舜皇山土猪资源综合利用湖南工程技术中心》和湖南永州异蛇科技有限公司《珍稀蛇类繁育与资源综合利用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均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湖南省发改委立项建设。

3.2课程标准进一步贴近生产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专业,课程标准需要对接企业最高标准。与本香、唐人神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在建设现代生猪产业示范基的同时,促使企业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开发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企业标准、行业资格标准、本香模式本土化标准等,大大更新了专业和课程建设。

3.4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出符合湖南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涉农专业人才,协同推进涉农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创新,构建开放互动“六同步”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

3.5实训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为了提高生猪养猪现代化程度,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办学质量,学院投资1200万元对原来的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提质改造,新建智能化配怀舍、分娩舍、保育舍和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舍各1栋,总建筑面积约7000m2,采用水泡粪、自动喂料、母猪群养、全年恒温、垂直预热通风、信息化管理等先进工艺,常年存栏基础母猪1000头。实训基地经过提质改造,将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应用到生产和教学中,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能够更及时地了解生猪生产新动态,学到最新的养猪技术,同时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生产指标在原来基础上将大大提高,配种率由80%提高到95%以上,成活率由85%提高到95%以上,每头母猪多交保育猪4头以上,每头母猪将多增收1000~2000元,同时可减少劳动力8人,每年节约成本24万元;实训基地改造对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3.6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项目实施以来,开展了扶贫和致富各种培训30余期,培训课程涵盖了畜禽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治、辣椒大棚栽培技术、绿色食品生产等,共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016人次,培养农村致富能手113人,带动周边203个种养大户,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121次,发送技术资料11000余份,达到了为永州地区农户提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理念和基本技能,并向周边地区辐射,带动永州地区农户尽快致富的目的。

专业群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对接产业链;新能源;营销专业

一、“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模式下建设营销专业的思考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鼓励各地、各行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实行多种形式的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也提到,要拓展高等学校发展空间,增强高等学校为行业服务的能力,建立教育和产业的互动机制。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纷纷探索专业和产业间的合作模式与方式,试图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对接,创新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模式,从而在满足产业链发展的同时,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湖南理工职院正在积极尝试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接。营销专业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也希望能参与对接,在对接中成长和成熟,找到一个适合营销人才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案。

(一)围绕新能源建设营销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1.学院对接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文化彰校”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以光伏光热等新能源专业为龙头,以煤矿开采技术等传统能源专业为基础的能源特色高校,主要开设有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光伏材料加工及应用技术等能源专业,其中光伏发电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学院本着“对接能源产业,打造职教先锋”的理念,和兴业太阳能、江西晶科等诸多能源企业尤其是光伏企业保持着紧密地联系,切实地开展了产教研的一体化教学。

学院成功地营造了非常浓厚的“新能源”氛围,全院师生对新能源特色津津乐道,充满了期待。学院加大了能源特色的宣传力度,并建成了湖南省首家太阳能科技馆,成功举办了省级骨干教师新能源应用技术的培训。学院力争实现能源之校,营销专业必然需要向能源靠拢,为能源行业提供优秀的营销人才。

2.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一直以来,营销专业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力求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销专业校企合作通常都是选取零售企业来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其合作过程比较短,因此,不能实现深度合作。而学院现在与很多能源企业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为营销专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能有效地解决深度合作的困难――与能源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创新合作方式。

(二)围绕新能源建设营销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1.学院搭建了平台

构建了对接光伏产业链的专业群,包括:光伏发电技术、光伏材料加工、光伏建筑、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等专业。这为围绕新能源建设营销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资源。

2.企业乐于参与

从对省内外几家大型的能源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企业较为倾向于与学校合作,参与人才的培养。因为校企合作不仅能够获得政府和行业的支持,而且相应地履行了一部分企业社会责任,进而提高了企业的形象和美誉度,扩大了知名度。

3.学生就业范围更宽广

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局限于零售行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B2B企业顾客的经验。那么,对接能源产业链,面向能源企业顾客营销,学生将逐步地转向组织市场,在历练中收获宝贵的经验,使其择业范围更为宽广。

二、对接能源产业的营销专业建设举措

(一)课程体系的搭建与课程设置

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目标”的导向来修订。具体来说,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实行“理论知识与营销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对接能源产业,工与学相结合”,从而实现“省专业技能抽考全部合格;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基于此,本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专门开设了能源基础课程和相关的实习实训。比如,光伏概论、合同能源管理、光伏企业认识与实践、光伏行业认识与实践等课程,以便学生大致了解能源产业和行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能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二)校内外实习实训项目

通过对企业、学生和同类院校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练能力非常重视;二是学生在参与实习实践后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了迅速地提升;三是其它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比例较高。因此,我们特意加强了实践的训练力度,强化了实践的意识。在实践操练中,保持了课堂演练和课内实训的方式方法,并有力地推行社会实践与生产性实习,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具备实习实践的合格证书,进一步地强化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

生产性实习是充分利用学生较为漫长的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锻炼,提前体验职业人的社会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更深切地掌握了企业的运营原理知识,还能通过亲身经历明晰每个岗位的任务、职责和权力,通过与自身的对照比较,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以便于在学校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此外,生产性实习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也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生产性实习是社会实践的延伸,也是对现有实习实训方式的补充。

营销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项目主要有:

(三)深化校企合作方式方法

1.充分了解能源企业

能源企业参观和调研是校企合作迈出的第一步。营销专业多次组织专任教师到省内外的大中型能源企业调研,了解能源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方法、生产运作流程和产品成型与用途,虚心地向企业领导请教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点和素养要求,诚恳地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并一起为能源产品的市场拓展出谋划策。

同时,省内外的能源企业邀请学生代表参观,向同学们展示企业的太阳能屋顶、太阳能背景墙等高科技的产品,让学生感受到领先的科技水平和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学生们对能源企业和产品形成了直观的印象,对企业产生了较高的兴趣。

2.大胆尝试与能源企业的深度合作

为了进一步推进对接能源产业的工作,营销专业做出了大胆地尝试,组织学生赴江西晶科能源有限公司进行生产性实习,全面地体验企业文化和工作内容。

在本次实习过程中,共组织了65名学生参加,此次实习为期两个月。主要的实习目的有三点:一是获得真切的职业感受,认知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的流水线生产的工作特点、技能要求等;二是组织生产管理现场教学,了解光伏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知识;三是理解企业文化,尤其是价值观认同,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这次实习比较成功,但是也暴露了几个问题。第一,师资力量不足。带队的教师和生产管理现场教学的教师太少,无法实现手把手教学,以致进入工作状态较慢。第二,学生怕吃苦。第三,家长不理解学校的生产性实习制度,不予配合。第四,个别学生不满意安排的工作岗位,企业很为难。

对此,营销专业专门作了总结,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潜移默化地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第一,正确认识实习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学生、家长和企业都要统一认识,实习是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技能的一个必要途径,是进入社会的过渡期,对学生的就业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第二,对接能源产业的校企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大规模的学生实习,其中出现始料不及的问题,导致学生和企业都措手不及,那么可以慢慢让双方适应。先挑选一批优秀的学生到能源企业实习,然后再扩大实习人数,效果会更好。第三,有效激励。对表现优秀的实习生一定要给予激励,一方面树立典范和学习榜样,另一方面,激励后进生奋发图强。同时,采用表彰会的形式表扬优秀生,再次表明学院和专业对生产性实习的重视。第四,从新生抓起。学生入校时,辅导员、专任教师和学长们向他们传递对接能源产业的生产性实习的信息,让他们统一认识、端正态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吸取了上次合作的经验和教训,营销专业拟再次组织学生赴能源企业实习。本次实习的企业为浙江省内的一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我们在大二和大三学生中挑选30名优秀学生到企业实习,期望能够打开一个良好的合作局面,让学生和企业双方满意,进而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合作企业。

3.企业与专业的合作更为紧密

营销专业还聘请了省内一家能源企业的经理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并积极筹备吸纳一批能源企业资深员工作为兼职教师。时机成熟时,营销专业将选派一部分教师到能源企业锻炼,学习相关知识和搜集案例为教学之用。同时,教师在下企业的过程中,会给员工做一定的职业培训,并鼓励员工在校接受继续教育。

目前,营销专业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5月份,几家能源企业的人事经理亲临学院为营销专业的学生举办了“企业文化进班级”的讲座。会上,他们介绍了太阳能产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公司的规模状况、管理制度,和大家共同分享了人生感悟,并提出希望学院能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融入到教学和班级建设中,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实现学生在校、企之间的“零过渡”。

4.开发能源行业案例库

实现与能源产业的无缝对接,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案例至关重要。营销专业正着手开发能源行业的营销与管理案例,以方便教学。我们拟通过老师和学生在生产性实习实训中搜集的丰富素材,通过能源企业主动提供相关原始素材,在此基础上,营销团队经过加工、整理和提炼,编写出符合营销专业教学的案例库。

参考文献:

[1] 黄慧化.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探索[J].长沙铁道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2] 申晓伟.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

策略[J].职业时空,2013,(6).

[3] 楼世洲.专业对接产业,人才服务企业[J].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11,(12).

收稿日期:2015-03-25

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XHB2013035),主持人:黄慧化

专业群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专业群;专业群建设;数控技术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C-0042-04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机电工程专业群建设为重点,在“十三五”规划中还将开设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工业机器人夹具设计及制造等多个专业方向,来补充完善数控技术专业群内涵。从而为江苏省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群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利于专业群建设发展的建议,促进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提高职业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建设思路

依托苏州高新区政府的支持,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苏州2030”,同时打造一支一流的“教练型”师资队伍[1],整合数控技术专业群优质教育资源、“十三五”期间建成中小企业工业机器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形成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典型案例,为全省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建设目标

在专业群建设思路的框架下,从围绕专业群建设工作的“专业群构建”“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运行”5个方面进行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逐步实现以下建设目标。

(一)加强合理化专业群构建

专业群建设规划对接苏州高新区精密多轴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大型工程机械和成套特种设备、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得到进一步完善,推动主导产业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适应本行业和苏州地区经济发展需求,面向高端制造业和自动化产业。

学校机电工程系自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数控技术专业群的构建,数控技术专业群共设数控技术(省品牌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3个专业,以数控技术为核心专业专业关联度高。

(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专业群岗位调研的基础上,机电工程系制订科学、规范的专业群各方向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积极推进校企联合招生和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行校企一体化育人。在未来5年,培养方案还将进一步完善,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全面发展与多路径成才、终身发展搭建“立交桥”。

(三)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对现代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与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调研基础上,以制造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装备制造业技术知识为主,兼顾新兴产业的基础平台共享、核心课程独立、先进技术类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四)建立教练型教学团队

依托学校和苏州经济发展的优势,按照“校企合作、大赛引领、国际合作、专兼职结合”的思路,加强专业群、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与引进,打造专业群教练型教学团队,形成优质的教练型教学团队。

(五)建设先进的现代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建设技能教学、技能竞赛、过程生产、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等形式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校企互享教学资源。建立现代化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以企业技术为核心内容,通过录像、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技术标准、先进企业管理理念等,形成校企、师师、师生共享教学资源平台。

三、具体建设内容

根据专业群建设思路及目标,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一)专业群构建

构建适应本行业和苏州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群,主要面向苏州经济产业特点的高端的现代制造业。进一步细化数控技术专业群3个专业专门化方向,开设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工业机器人夹具设计及制造等多个专业方向,来补充完善数控技术专业群内涵。

加强“政、校、企”三位一体的中德职业合作培养机制,完善中德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建设。依托校企合作,与日本沓泽株式会社增建2个工业机器人技术校企联合实验室,进一步完善校企双方参与的专业群组织体系。

信息化手段充分渗透课程教学,各门课程均建立教学资源库,信息化手段运用到技能考核、实验实训、技能大赛等环节,充分发挥专业群教学资源平台作用,进一步提高资源网络共享率,积极与同类院校实现资源互补。

(二)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富有特色的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技术专业群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培养模式及方法中始终体现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持。依托专业群中德及中日合作的优势,建成“互联网+”教学资源库,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数控技术专业群人才标准、优质实训资源,完善国际IHK职业资格认证、微课、慕课、数字化教材,搭建专业教学、企业培训资源库学习平台和学习环境。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名师工作室等,进一步加强技能竞赛成果的转化工作。

(三)课程体系建设

在体系构建上,根据职业岗位调研,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形成专业群岗位能力分析报告,构建“群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群选修课程”。[3]

专业群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物联网;专业定位;专业群;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1-0009-04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国务院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为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从2010年开始,高职院校陆续申报并开办“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物联网是一个涵盖领域很广、服务专业众多的万亿级新兴产业,新开设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如何定位,如何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办好相关专业,这是物联网专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2009年开始通过对无锡地区物联网产业与企业的调研,结合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专业建设实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物联网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

(一)无锡物联网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无锡以引领全国物联网发展为目标,打造中国物联网技术创新的核心区、科研成果转化的示范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聚集区、大规模应用的先导区、信息服务的中央区和高端人才的集聚区,把物联网(传感网)列为八个产业门类中的第一大重点支持产业,通过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引进优势企业、孵化培育中小企业、鼓励推进现有企业转型,培育物联网产业新的业务增长点,2012年物联网核心企业达608家、产值达600亿元。

2012年8月工信部正式《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指出:到2015年,无锡示范区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实现一批重点领域的典型示范与推广应用,构建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

(二)物联网核心产业

《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物联网产业划分为核心产业、支撑产业与带动产业三类,重点发展物联网硬件、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及运营服务等核心产业;大力扶持微纳电子器件、网络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设备、微能源、新材料等支撑产业;积极带动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消费电子产业等发展。物联网核心产业主要包括围绕整个产业链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四大领域,服务于这四大领域的专业有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

(三)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

对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中科怡海、软通动力、大为科技、泛太科技、天业智能等20多家物联网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显示,每家公司都有高科技人才与技术背景,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都已初具产业规模。这些企业对高职层次人才主要需求为:物联网电子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员、物联网软件程序员、物联网软件测试员、物联网工程项目技术员、网络维护技术员、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物联网应用系统管理员、物联网设备、软件营销与技术支持人员等。物联网企业高职人才岗位需求分析如表1所示。

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定位

为满足无锡地区物联网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申报物联网应用技术新专业,获批准后于2011年开始招收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

专业定位:物联网是以计算机、电子、通信、控制等技术为基础,根据物联网核心产业链构成情况及行业产业背景调研、企业调研、职业岗位调研结果,确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定位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的运营服务领域,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以经济运行、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等领域的智能制造、智能电力、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系统应用与维护为重点。

培养目标:面向物联网产业,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物联网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掌握物联网基础技术,具备物联网系统应用与维护、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与管理、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毕业生从业的主要岗位:从事物联网系统应用与维护等工作的物联网系统管理员;从事信息管理、业务分析管理、服务管理、数据库管理,以及物联网应用系统维护、管理的物联网应用系统管理员;从事物联网设备营销、售后服务及物联网技术支持等的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人员。

三、物联网技术专业群构建与建设

(一)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其中感知层包括传感器、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多媒体设备等数据采集和自组织网络系统;网络层包括各种网关和接入网络以及异构网融合、云计算等承载网支撑系统;应用层包括信息管理、业务分析管理、服务管理、目录管理等物联网业务中间件和物联网应用子集系统。物联网产业链中的核心产业主要包括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四大领域。

一所高职院校不可能全面服务产业链的各环节,只能适当选取某些环节作为专业群的服务对象。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产业调研和校情分析的基础上,梳理、确定物联网产业链中核心产业的若干链环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将具有共同行业基础、共同课程平台、共同实验实训设施基础、共同的师资队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4个专业进行组合,构建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如图1所示。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面向产业链中的领域和定位如前所述;软件技术专业面向物联网产业链中的软件领域,培养具备物联网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中间件软件的初级编码或开发、软件测试、软件技术服务等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向物联网产业链中的系统集成领域,培养具备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与施工管理、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络系统维护、网络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向物联网产业链中的硬件领域,培养具备传感器、RFID等物联网“感知前端”产品、通信产品的设计、组装、调试及生产管理等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遵循比较优势原则选择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作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二)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建设

在确定了专业群结构这一核心要素后,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师资队伍、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成为专业群建设的要素。

1.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在高职物联网人才培养中,要将课堂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在一起,系统设计实践学习进程、搭建实践学习平台,让学生接受职业专项训练,获得课堂中无法得到的工作经历。在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一设置看企业、讲专业的认识实习,主要培养学生职场认知能力,挖掘职业乐趣;大二设置一定时间的岗位实习,并在实习期间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工作过程能力、建立职业认同感;大三通过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培养职场综合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形成职业归属感。搭建两个平台:将“政、产、学、研”融合,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及物联网研发中心、合作企业、教学资源库和校企信息化交流平台,打造立体化培养平台,学生通过参与模拟项目、真实项目、企业在研项目实践,依次提升实践能力;将“竞、技、协、研”结合,构建“师傅带徒弟”的个性化能力培养平台,培养学生创新与拓展能力。

2.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在分析物联网产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构建面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培养共同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明确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岗位,分析各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及知识结构,设置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模块,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设置各专业拓展课程模块,面向物联网行业应用设置特色课程,供专业群中的学生互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底层的专业基础模块实行群内共享,中层的专业核心模块各专业分立,高层的专业拓展模块实现群内互选,这样既保证了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共性要求,也强化了专业核心技能,为专业发展夯实基础,同时拓展了专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物联网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3.专业群建设其他要素

实训体系、师资队伍、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也是专业群建设中的关键要素。实训体系建设应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门技能训练为基础,系统设计实训体系,并开展实训教学内容的系列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将重点放在按专业群理念下的课程特征来组织教学团队,建立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团队合作机制;信息化教学资源应从使用的视角进行开发和建设,实现在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要按照专业群建设的特点与规律,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由行业企业代表、相关专业负责人、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专业群建设组织管理形式,提高专业拓展和滚动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Z].2012-08-17.

[2]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Z].苏教高[2013]1号,2013-01-23.

[3]周志德.物联网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与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39-43.

Analysis on the Specialty Orient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ty Group of Internet of Things

GU Xiao-yan

(Jiang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Wuxi Jiangsu 214063, China)

Abstract Internet of Things is an emerging industry with wide fields and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Its development needs a number of high-skilled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constitution of core industrial chains of internet of thing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ppl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can be positioned on the operational services field of industrial chains, meanwhil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specialty group can be constructed around the core industrial chains. And it is attainable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manifest the school-running level and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with the body of specialty group.

专业群建设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校;专业群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C-0062-05

当前,教育正值转型之际,为更好地顺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高职校加强专业群建设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构建专业群已成为高职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手段。江苏省专业群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实践中探索发展之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高职校的专业群建设。

一、高职校专业群内涵概述

(一)高职校专业群概念

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1]高职校在发展过程中,就充分应用了“专业群”的思想。高职专业群并不是将高职校的各个专业进行简单拼接组合,而是将一些拥有相同社会资源、需要相同工程技术的专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共享资源、共享技术的实用全面的共赢效果。其中这些专业群的设定可以是相同学科体系下的不同专业,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体系下的具有共通之处的专业。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印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5〕38号),根据“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公布了高职专I目录的分类,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2],这里所提及的二级类体系便可称之为专业群。

(二)高职专业群特征

1.集成性。在系统工程学中,集成是指利用优秀的技术与资源,将分离的子系统有机组合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整体,让这些子系统在整体中团结合作,发挥出共赢的效果,使得整个系统达到性能最优化。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同样具有集成性,首先将各个子专业提取优秀因子,然后进行有机整合,将这些优秀因子进行群内共享,最后构成完整有效的专业群,在共享这些优秀资源与技术的同时实现各专业的自我优化与整个群组的整体优化。

2.集群性。集群原本在自然界是指同种生物中的不同个体通过聚集生活在一起,完成一系列生活、繁殖、发展的活动,这种聚集有利于生物的内部发展与抗御外敌,产生集群效应。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同样具有集群性的特点,通过将一定数量的专业集群而形成,这些专业通过集群可以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将自己的优秀环节贡献给整体进行优势互补。值得关注的是,专业群的子专业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太多会难以管理,降低效率。

3.集约性。一方面是指要集合人力、财力、物力等有利条件来统一管理完成所要做的事,另一方面是指在集中管理、统一管理的过程中要以节约、约取为原则,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管理所集中的核心力量,达到相应目的,关键点在“集中管理”“高效运行”“节约使用”。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就是集约化建设的过程,秉持节约的原则,通过对各专业优秀因子,即专业群构成要素进行集中投资,将专业内优秀力量集中管理,实现专业群的高效、节约、集中的建设与管理。

(三)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原则

科学合理地建设高职校专业群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关键环节,在建设过程中应秉持以下原则:

1.结合区域产业链构建高职校专业群。脱离高校所在区域进行高职校专业群建设不具有现实价值。高职校在建设自我专业群时不仅要考虑高校自身的发展现状、办学条件与校园文化,还要充分考虑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因此,高校要与政府进行有效合作,统筹规划建设。

2.围绕专业群发展所需专业人才构建高职校专业群。具有岗位需求专业能力的人才是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关注人才的职业操作能力与综合业务能力。

3.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校应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在组合各个专业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当前的办学实力,更要看到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围绕热门专业进行建群的过程中,也要给发展前景光明、办学实力欠缺的优秀专业以提高的空间。

4.体现出专业群建设的效益。高职校建设专业群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师资力量的整合、教学资源的共享等有着积极的影响,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积极影响。

(四)高职校专业群质量监督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失去监督都会失去发展方向,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同样需要一定原则进行质量监督。

1.导向性。通过合理的评价内容设计,客观科学地引导高职校树立新的职业观、质量观、课程观,充满热情与理性地为专业群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诊断性。通过即时评价,检测专业群建设进度与发展状况,针对不合理之处,及时处置并改正,在关键环节处要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

3.可操作性。专业群建设评价要具有可操作性,评价者应做到尺度适中、评判客观公正,尽量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评价不公,以实现评价体系的准确科学。

4.定量与定性结合。评价专业群建设成果不仅要从工作量角度评判,更要有工作质量的评价,在不同的环节侧重不同的评判角度。

5.发展性。评价旨在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二、高职校加强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一)实现资源共享,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校通过建设专业群,通过专业的集群、集成、集约化发展,依托优势专业的带动作用,将资源、技术的共享,进行优势互补带动发展,给就业前景高、办学水平高的专业更坚实的条件支持,给拥有就业市场、但办学水平仍有提升空间的专业以有力的基础支持、缺陷弥补。各个资源相同、技术相仿的专业通过集群发展、集约管理、集成进步,有效地发挥其群体优势,有利于专业结构的优化与各专业的共同进步、合力发展。

(二)提升教师素质,发挥团队优势

专业群建设在将专业有机结合的同时,也将教师有机整合在一起,精简装备,集约调配。原本各专业泾渭分明的教师职责现在通过团结合作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对于同一个教学难点所拥有的师资力量将成倍增加,形成数量优势;另一方面,教师在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上实现互助互补,形成结构优势。高职校可以通过统筹调配、灵活调用教师参与到专业群建设当中去,这不仅是对教师素质的大提升,更是对教师团队优势的综合发展。

(三)促进学生发展,推动人才培养

高职校进行专业群建设说到底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专业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求。因此,实现学生培养目标,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才最为关键。专业群的建设恰恰是结合区域发展、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实现专业人才的集约式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专业实用知识,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而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也是高职校未来发展不懈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四)形成品牌优势,提升办学效益

专业特色与办学水平一直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形成品牌特色,有优质的教学水平,高职校才能在教育转型的巨大挑战下实现适者生存。高职校专业群建设正是对优势专业的扩大化与着重化。专业群建设是围绕院校主打优势专业展开的,通过专业群建设,以优势专业发展带动相关弱势专业蓬勃发展,是其独有的特色。专业群建设会让学校原有的优势专业得以加强,从而形成品牌优势,成为高职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办学效益,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三、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

随着教育转型的深入,高职校构建专业群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经之路。目前江苏省高职校专业群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尚在摸索探寻之中,有值得肯定之处,但更多的是面临困难重重。表1是江苏省3所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

通过探索上述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发现,目前我国高职校专业群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管理运行不恰当

由于专业群建设的概念刚刚兴起,高职校虽已将其化为建设重点,但建设过程中难免有失偏颇,对专业群建设的理解也有些狭隘,局限于某一专业的建设,而失去了“群”的意义。在建设过程中也没有伴随专业的建设,而变革人事组织的安排、教职工待遇薪酬等问题,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目前的管理运行机制与专业群发展还很不匹配。

(二)评价机制不完善

专业群只是一味地强调建设与发展,而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与评价尺度来监督管理,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高职校欠缺的恰恰是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至于如何建立科学有效且具有实用价值的评价体系还尚无定论,目前也没有成熟的C制可供借鉴,一切还需要每个高职校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交流。

(三)专业划分不合理

当前,高职校的专业群多以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相关,具有相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为原则组建[3]。我国高职校专业群在划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些学校把一些不相关的专业划分到一个专业群中导致技术脱节,而大多数学校还是难以摆脱现有学系的限制实现跨系合作。

(四)创新还有待加强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校在面临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提出的教育提升新思路,是我省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创新性尝试,是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在建设过程中对学校、院系、师生都提出新要求,需要有锐意进取、积极创新的精神。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地提高创新,高职校的专业群建设才能有发展的广阔前景。显然,江苏省高职校目前还难做到真正的创新,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吸取经验不断探索,提高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四、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明确目标

高职校应该深入理解专业群建设的内涵,打破思维局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明确专业群建设的目的是通过集群、集成、集约的方式实现学科专业的重新打造,优化学校教学结构,提升办学效益,从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结合实际,统筹兼顾

高职校在建立自己的专业群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历史背景、办学能力等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区域行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等综合因素。要进行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形成与地方区域经济等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专业群。

(三)提升特色,增强竞争

专业群建设就是围绕高校优势专业组建相关专业群组以带动更多专业的发展,以及为优势专业提供坚实后盾。高职校应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优势带动弱势,对专业群构成因素进行特色提炼,专业凝聚。办学好坏不在广而在深,只有不断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学校优势品牌,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的加入,从而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基建

为了给专业群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高职校应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首先从数量上增加专业训练基地的建设,然后从质量上满足专业群建设需要设施的水平。此外,还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将优秀的教学资源、技术资源等汇集到一起,专业群内可合理调用,实现资源共享。

(五)培养师资,引进人才

师资力量不足是高职校在构建专业群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高职校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高职校要提高自身教师的能力,要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也要多组织院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会,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另一方面,高职校要制定优越的教师福利制度,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入到本校的专业群建设事业中去。

专业群建设范文第10篇

文科高职专业群的内涵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目标的提出,国内对专业群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专业群内涵的阐述较多,概括起来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专业群必须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的前景及产业链情况进行建设;第二,同本科教育建立学科群不同,专业群建设并非以学科为分类依据,它可以跨学科、跨大类专业进行集群建设;第三,专业群建设必须以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专业建设基础、支撑专业群建设的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设施等为基础。

因此,文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是各文科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出来的,面向第三产业,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及专业建设基础,以培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事基层社会公共事业工作的管理人才和社会公共服务工作的服务型人才为目标,以特色专业、优势专业为核心,以相近、相关专业为支撑,对应产业链、职业岗位群建立起来的资源共享的若干专业集群。

文科高职专业群建设实践探索

1.建设背景

地方需求旺盛。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数量近2,000万。改革开放30年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新需求和对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新要求,2009年,北京了《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加快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特别强调健全社会管理与公共事业工作队伍,坚持职业培训和专业教育并重,全面提升社会管理与公共事业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支持首都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向社会建设相关方面倾斜。

结构性需求突出。随着北京市社会管理与公共事业的发展,近几年来人才需求激增。仅2010年,社会基层岗位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需求量为17万多,增长比重为13.51%,而求职人数仅为5万人左右,缺口达12万多人;从人才构成看,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类人才的需求比重较大,2010年,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量为8万多人,求职人数为6万人左右,缺口达2万多人,供需矛盾突出,供不应求。

供给优势凸显。截至2010年,北京市开设社会管理与公共事业专业的各类院校共18所。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定位于培养面向世界的全国高端管理咨询人才和研究型人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定位于培养经济管理型人才,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等在专业上强调教育管理,北京中医药大学定位于培养公共健康和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是其中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是立足首都、面向基层、培养职业型社会管理与公共事业人才的教育机构。在社会公共事业人才培养链上,学院是“接地气”的环节,承担着面向一般公众、服务一线基层的社会公共事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致力于“致用”。

2.建设原则

围绕事业链,凝聚专业。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是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的十大重点工程,也是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然路径和重点,是发展中的“朝阳事业”。社会公共事业是个系统工程,事业链面向不同群体,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再到老年;基本任务多元,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内容,从法律规范的实施运行、到整合社会资源化解矛盾、到发动个体力量加强整合等。建立与事业链相一致的专业群,是培养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必然路径。

围绕职业岗位群,统筹专业。社会公共事业专业群的构建考虑到职业群和岗位的设置背景,针对该行业一系列相关的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社区法律工作者、社区青少年工作者、社区老年工作者、社区学前教育工作者等),满足相关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并尽可能多地覆盖行业岗位群,为社会公共事业行业提供全面的、立体化的、高层次应用人才服务。

“一员多能、一岗多责”是对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事业岗位特征的贴切描述:一个职员的服务对象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及各类公众;一个岗位需要应对的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公众利益、个人利益三个不同的层次。相比而言,社会公共事业职业操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决定了该职业类人才在知识复合性、技能宽适性、素质多元性和发展可持续性上要突出,单一专业训练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复合性的需要,因此,优化专业,以群带点,形成具有复合互补态势的专业群是社会管理和公共事业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围绕学科基础,联合专业。在人才结构上,社会公共事业类专业有鲜明的复合性和宽适性特征。社会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和协调发展,采取各种形式,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的过程,是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在较高层次上的交叉、综合运用的一个过程;其人才培养更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专业特色明显和应用性强。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群带点的专业建设思路是社会公共事业学科内在本质的反映和必然要求。

3.建设思路

在建设思路上,社会公共事业专业群以特色专业、优势专业为依托,突出群体共性,重视人文精神培养,强化群内渗透,通过软实力建设促进硬实力发展,逐步构建“交叉渗透”“由分到合”“有分有合”的专业群建设模式。

为此,在结构上,专业群坚持以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为龙头,以社会工作专业为基体,以学前教育和老年社工为两翼,以心理咨询和法律事务专业为支撑,以电子政务专业为加速基板,形成“头体两翼两支点”的专业群建设建构,助推群内软实力建设。

在功能上,专业群突出群体共性,凸显专业特色。专业群建设集中优势资源强化对基层和社区管理与公共事业所需要的共性知识、通用技能和公共素质的培养,电子政务专业为整个专业群培养熟练的电子公务能力提供支持,青少年工作和社会工作可为专业群提供社会工作和公共事业知识能力训练,法律和心理咨询为专业群提供法制和人文知识与技能。

在内涵上,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突出人文素养提升。与其他专业服务对象不同,社会公共事业专业群各专业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从婴儿、儿童、青年到老人各类人群,因此,各专业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领域内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重视以下三方面训练,即在文化素质方面,重视对学生文艺、思想、音乐、体育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行为养成方面,重视在富有人文视野和人文关怀职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公德与服务意识方面,通过参加社会公益宣传教育、志愿者活动,加深对社会公共事业专业较为广泛的理解、职业认同及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在人才培养上,强化群内渗透,加强群内课程、师资和资源之间的横向联系,形成群内各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机制,以此培养熟悉法律的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熟悉社工和心理的法律基层工作者,熟悉电子政务、法律和心理的社会工作者,熟悉法律和社会工作的基层电子政务工作者。这使得基层社会公共事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和技术化能力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多元性,提升了社会基层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水平,实现北京市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一岗多责,一员多能”的目标。

4.建设成效

催生“互惠共生”的专业群制度文化。在建设过程中,社会公共事业专业群陆续将青少年工作与管理、社会工作、法律事务等7个专业融合在一起,虽然岗位接近、学科相似,但不同专业本身的历史积累、运行制度和专业文化各有特色。为此,专业群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全面管理项目建设事宜;领导制定项目发展规划;保障规划实施。还建立了由专业群顾问、专业群带头人、群内系主任和本专业群内专业带头人和校外专家组成的专业群建设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项目发展规划、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指导意见;负责评估项目实施情况;为人才引进提供专家咨询等。并建立了专业群召集人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讨专业群建设重要事宜。同时,专业群重构了互补性群内文化。建群后,各专业在继承已有个性特色专业文化的基础上,在相互交融、碰撞过程中,打破条块分割,增进专业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深入推进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打造复合交叉的专业群教学团队。通过对专业群内各重点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推进群内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贯穿于教学、实训各环节,为各专业教学改革奠定强有力的人员保障。首先,分专业建团队,突出特色;以重点专业为突破口,打造北京市、部级优秀教学团队。其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复合型技能的培养,聘任行业企业专家骨干,组建跨专业、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同时,从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社会服务等多个层面建设团队,形成专业群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和社会服务团队,多层次建团,渗透融合。并通过社会实践、交叉挂职等形式,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渐打造出一个技能多元、专业交叉的专业群师资团队。

共建综合性专业群实训基地。社会公共事业专业群在坚持多年开展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提炼出各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核心技能,并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积极建设综合性实训基地,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专业群根据学生公共技能、专业技能实训的需要,倾力打造院内外实训平台。首先,整合院内实训基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专业群公共技能实训平台;其次,打造以北京市社工委为依托,社会、社区实训基地为基础,综合性、专业性相配套的校外实训基地体系,形成一批稳定的专业群实训基地,使群内专业学生能进行专业实训,教师能挂职锻炼,行业、企业专家能进行课堂教学与指导。

提升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专业群利用群内师资和实训条件方面的优势,加强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提高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形成以社会服务软实力提升来促进专业群办学硬实力发展的模式。专业群通过教师、学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服务及学院文化带入社区,影响并服务社区发展。同时面向社区开展各种培训,帮助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从而提升社区文化氛围和整体工作水平。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将社会需求、社区事务、社会课题、社区文化带回学院,改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促进学院与社会、社区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丰富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学院文化。由此,形成文科高职人才培养与地区社会发展互利共赢的“北青—社工”模式,探索出专业群和景山街道共建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模式。专业群通过团体作战,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以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了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

经验与反思

专业群建设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各院校首先要因地制宜,以原有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有稳定基础的长线专业,调整优化发展困难的专业,在已有专业、相关学科基础上延伸、扩展新专业,以形成合力,提升专业群竞争力;其次要以互惠共生的制度文化保障为基础,科学规划,有效管理。“互惠共生”是建立专业群的基础,也是构建专业群的目标,因此,群内各专业应在实现师资队伍、实训基地、课程体系等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重视内涵发展,发挥特色,突出共性,强化群内渗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专业群建设应适应需求,与时俱进。专业群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身上,培养什么人最终必须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因此,专业群建设应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把脉地方产业结构变化及经济发展趋势,了解各行业的就业现状和人才需求变化,以便科学地规划专业群建设方向,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从而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相一致的专业群。

上一篇:导入式教学法范文 下一篇:护生护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