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能力范文

时间:2023-03-19 09:53:33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范文第1篇

为了培养服装企业急需的既懂设计又懂工艺的复合型人才,北京服装学院从1995年起每年从服装工程专业的理工类新生中,选取一部分学生接受四年艺术设计教育。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加人WTO,对大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要培养合格的艺工结合的服装专业人才,就必须加强其外语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艺工结合的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项目研究中,我们注重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加强了艺工结合的服装专业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专业外语教学以及科研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改革大学英语教法,加强学生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受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院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唱主角,大讲特讲语法,仔细分析句子结构,而学生则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被动地学习。这样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在艺工结合学生的大学英语教改中,我们根据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好、逻辑思维能力强、形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的学习特点,首先尝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精读课具体做法是:课前老师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找出重点、难点;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课文大意,师生共同解决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确定话题,让学生分组开展讨论、辩论,要求人人发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样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好处是学生敢于开口、运用语言的机会多;另外也锻炼了学生胆量,增加了勇气,提高了自信心。这时,教师主要是在小组间走动,回答学生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将讨论进行下去。课后教师适当布置作业,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在听力课的教学中,教师一改以往在语言实验室只放录音的做法,将听和说结合起来,让学生就课文内容积极发言,有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通过上述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

为了进一步搞好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O2级新生中开展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尝试。多媒体课程改革小组的教师根据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的特点,在原有光盘的基础上,制作了一套适合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课件设计以互动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加入了音频、视频、互动练习,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感官的刺激改善了目前的英语课堂氛围。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大学英语,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语言环境真实,非常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开展教改的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授学习策略,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水平。学法指导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联系起来,解决他们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积极性高、收敬大。例如,针对学生缺乏科学计划学习的习惯,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周学习计划,让学生比较详细地列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时间安排,这样既能做到学有目标、心中有数,同时也便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总结优点,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调整、改进。这种策略的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针对学生反映的词汇量小影响其阅读、听说等能力的提高这一问题,老师给学生讲授科学的词汇记忆方式,如分类记忆法,根据构词法记忆,根据同义词、反义词对比记忆,根据读音规则记忆以及联想记忆法,周期循环记忆法等,指导学生克服原先形成的死记硬背的不良方法,快速扩大其词汇量。

二、组织学生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我们知道,要学好一门语言是不容易的,那么要学好外语就更难了。

一是课堂学习时间少,二是缺乏语言环境,难得机会实践所学内容。因此,要想搞好艺工结合学生的外语教学,就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也可以说是课内时间不足课外时问补的办法。根据我们开展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总结出以下可以借鉴的几点:1.形式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想解决的语言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形式活动。如我们将学生分为语法学习小组、阅读小组以及口语、听力练习小组及英语双周报编写小组等。2.及时了解活动情况,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3.加强活动管理,与学生签定协议书,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坚持下来,给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记学分。

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有语法活动学习小组和英语双周报编写小组。语法活动小组的开展是根据学生迫切想提高其语法能力的要求而进行的。该活动是根据学生自愿组合将其分成几组,每组4~5人,每小组推荐一人负责。教师制定和实施了以下指导策略:1.加强课外语法练习。教师每周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课外语法练习题5O道(单项选择题),让学生按时完成。2.引导学生自我归纳总结。要求各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习题完成状况,找出出错的原因。然后由教师进行集中分析和讲评。3.个人自习和集中讨论相结合。

每周先让学生针对所学教材中的泛读课文,做读书笔记,摘出课文中的重点语法现象。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小组集中活动,大家一起复习这些语法现象有关的内容,补充读书笔记。4.建立学生周记制度。要求各小组长写周记,记录本周小组活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心得体会。教师每周召集小组长了解小组活动情况,对学生反映的问题给予指点。通过20周小组活动的学习,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改进学习方法,扩大词汇量,提高语法水平,营造学习氛围,提高英语成绩。

我们在2002级701~704班学生中第二、三学期进行了英语双周报编写活动。任课教师在每班随意抽取6名左右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两周编写一期英文报纸。活动形式主要是学生将所写的文章用电子邮件发给教师,教师给出建议后,学生反复修改。

然后由一位负责编辑的学生组织稿件,以报纸的形式出版。同时我们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学生编写的报纸,指出其优缺点,这样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启发。英语双周编写活动锻炼了学生独立做事的能力,并应用了所学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文写作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进行计划性和系统性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在不增加课内学时数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教学对象的英语水平和运用技能,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学生的自觉性是两个关键因素。

三、开设专业英语课,保证学生四年英语学习不断线

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拓展,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开设的。我院从学生大三开始,在各系和各专业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使学生四年英语学习不断线。我们在艺工结合的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采用《服装英语》为教材,突出专业英语的特点。专业英语教学区别于基础英语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它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要求。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又能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专业英语教学肩负着培养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我们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在注意抓好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强调学生要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使学生能够借助英语这一语言工具,更好地在专业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二是引导学生在掌握和运用专业英语词汇上狠下功夫。学生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大量的专业英语术语,而且许多看似熟悉和简单的基础英语词汇,在专业英语中就可能有特定的专业合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注重引导学生认真掌握过去没有学过的专业英语术语,从外延上扩大词汇量;又积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同一词汇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中的不同含义以及用法,从内涵上扩大词汇量,使学生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温故而知新。

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翻译和听说能力。专业英语区别于基础英语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更加侧重于英语在每一个专业中的实际运用。这种运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需要有较强的翻译能力。翻译是一种综合能力。我们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注意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除了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大胆进行口头翻译外,还在课后布置笔译作业,教师进行认真批阅和集中讲评。第二,对听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英语的听说训练不同于基础英语,它具有较强的专业化特点,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由于专业英语的听说训练与学生所学专业贴得较近,也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把学生听说与翻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除了教师课堂提问、讲解和批阅课后的笔译作业外,还特别注意创造各种机会,调动学生围绕本专业的某一话题,用英语互说互听,培养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营造学习专业英语的浓厚氛围。

四是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查阅和利用专业英语文献资料的能力。查阅和利用专业英语文献资料,是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习和掌握专业英语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在艺工结合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服装方面的小专题,鼓励他们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的外文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比较和分析,并努力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专业知识素养;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

四、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以科研促进教学

根据我院艺工结合的服装专业学生的特点,外语系教师在抓好英语教学的同时,积极组织力量申请研究课题,开展与英语教学有关的科研活动,用科研来促进教学。

近三年来,我们申请到了北京市教委课题“艺术、体育院校外语教学改革探索”的子课题“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探研”和北京服装学院教改项目“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和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上述项目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撰写和发表相关论文8篇。仅在2003年l1月的北京市高教学会大学英语研究会第10届年会论文报告会上,就有三篇论文被选中在会上宣读,这三篇论文已被收人大会论文集。通过科研和教学的互相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有了提高,这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专业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英语教学 服务 专业课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是对职业教育本质最简约的说明。它的目标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社会各行业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五年制高职的课程体系主要由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组成。文化课是基础,专业理论课是核心,专业技能课是关键。三者都是为了教育目标的实现。而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不仅仅是文化基础课,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课。但事实上,在我们日常英语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呈现上,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实效的评价上,我们还能不同程度地看到普通高中的影子。为此,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以交际为主,强调教学互动;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主动为学生专业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教学改革方面

1.教学模式改革

学生入学时成绩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看不懂、说不出,无法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课堂气氛沉闷。根据我们的调查摸底,从英语课程的角度出发,就英语基础和英语情感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成效,必须进行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发展潜能结合课程计划和教材特点来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目标,即从知识领域、能力领域、情感领域由低到高提出基层目标、可实现目标、深发展目标,从而真正落实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基层目标:从基础层学生出发,按照课程计划最低要求,必要时可低于课程计划来制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要求,使学生在积累知识、尝试运用英语的同时,体会到成功的愉快。

可实现目标:以基层目标为基础,以中间层学生为主体,以巩固知识、强化运用为目的,适当增加初级层面的能力要求。

深发展目标:要求能灵活应用英语进行交流,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探索精神。

2.教学形式改革

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学形式一直处于“三个一”(一本书、一盒粉笔、一个录音机)的单一教学形式,缺乏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很难激起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具有直观、生动、方便、快捷、实用等特点,具有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多种信息传输功能,能有效打破“黑板+粉笔+录音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充分调节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情境之中,从而使知识打破时空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思维,进而活跃课堂氛围,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媒体交互性、个性化的优势进入课堂,必将在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革教学形式中发挥重要作用。

3.教学方式改革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因而在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是改革的重点。现行的五年制英语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言堂,独角戏”的局面。课下学生没有或很少有相应的英语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为依托,缺少或丧失英语运用环境。这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误区,所以我们必须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人的因素应该成为英语课堂设计的基本依据,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把课堂主角还给学生,给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权利和机会。因此应积极探索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视觉、听觉、思维等各种感官活动起来。正确引导他们参与讲英语、用英语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浓郁的、名副其实的英语课堂气氛,保证培养出来的新型人才不再被“语言运用关”所困扰。具体的方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课前三分钟自由表达。

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往往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所以他们大都喜欢课前的自由表达。虽然他们的英语水平不高,但如果在上课之前帮助他们选好话题,做好准备的话,也可以做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当学生讲完后,教师应予以恰当的点评,以鼓励为主,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课前表达这种形式给学生创造了说英语、用英语、表现自己个性的机会,培养了他们主动收集材料,学习英语的兴趣。内容可以涉及旅游、购物、明星、宠物、交通、大学生活等贴近于学生生活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2)情感朗读法。

饱含激情的英语朗读是学生进入文章境界、体会作者情怀的一种极好方式。学生对课文极富感染力的“美读”和“情读”,既抒发了“读”者的情怀,又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带给课堂无尽的遐想和想象的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同时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欣赏力在这美妙的读书声中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对话法。

语言交际的主要功能是对话,对话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在课内模拟真实半真实的对话能克服课内书本内容与实际交际存在的巨大区别。对话方式可分为两个小组对话、男女生对话、小组间的对话、师生对话、自由对话、分角色自编对话、看图编对话等。具体方式可因文章内容的不同而具体对待。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积极的鼓励,使学生有参与的积极性。

(4)竞赛法。

利用高职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设计一些抢答题和必答题;在单元复习时设计各种活动,评出最佳合作奖和最佳表现奖等;在讲解练习题时,设计各种擂台赛。这种全班参与的竞赛性的教学既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5)角色表演法。

把表演带进课堂或经常在课堂上把句型、对话、课文编成短剧。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一些常用的交际性的习惯用语及一些肢体语言。这时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或师生共同表演而且尽量帮助学生把所学内容按设定的情景结构演出来。做到声情结合,使学生得到大量的听说机会。

(6)听说法。

在学生们厌烦了老生常谈的听力填空、听力选择时,听英语歌歌词填空应该是一个好方法。歌曲的曲调和旋律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语音、语调,学习单词、句型、语法和文化。在享受音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从听到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当然所听内容不能太难,要使他们觉得能够在认真努力之后听得出来,获得学英语的成就感。

(7)分段复述法。

教师挂图,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或句型,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几分钟,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讲一段,直到把整个故事讲完为止。教师应抓住时机表扬讲得最详细最流利的小组。最后还可以请讲得最流利的学生将故事从头到尾串一遍。这样使得他们有一种学英语的成就感,而且激发了别的小组更好参与的积极性。

(8)游戏法。

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游戏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英语教学变得更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游戏设计可以有:(1)快速反应;(2)角色扮演;(3)竞赛法;(4)听说训练,等等。在讲授新课时,穿插一些游戏如比赛、表演等,可以分散难点、降低难度,使学生们能在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从而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总之,在五年制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牢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凡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开学生思维的方式方法都可以引入课堂进行尝试。如果每节课都使我们的学生带着对英语学习的乐趣和对知识的渴望而结束,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令人满意。

4.考试样式改革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只有改革教学评价,才能使课程改革有生命力,才能促进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而考试制度改革是教学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传统的考试制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把百分制作为教学评价结果的唯一表现形式,所评价的内容片面、形式单调、方法单一,无论是在信度上还是在效度上,都有较大的缺陷和局限性,已经不能适应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学已经突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范畴,所以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一张试卷,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注重交际能力增强的定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所以,应以考试改革为先导,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制度,使考试真正成为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标自身。

(1)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

考试改革的原则是突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贯彻落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职生的实际,以发展学生能力为重点,夯实基础,突出专业需求。所以考试命题要严格按照课程计划,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进行分析细化。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2)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突出高职特色。

考试样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成绩由多种形式的成绩按比例构成。具体可以包括:①个人、小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②平时考查与综合考查的结果相结合。③等级与评语相结合。④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⑤免试与重试相结合。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情况的有效手段,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考核样式。

三、结语

通过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能够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那就是结合专业特色和

学生特点,在有限的课堂内无限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英语教学成为寓教于乐的享受,真正做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课堂教学的艺术.

[2]郑桂芝.五年制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3]李志丹.高职英语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4]文冰.浅谈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应对措施.

专业能力范文第3篇

1.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2014年7月1日施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要求推进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将逐步解决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机制,因此如何建立以岗位责任和绩效考核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如何更好地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对医生的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和量化,才能适应新医改的变化。

2.医院的内部需求。医生是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主要的创造者,对医院的发展和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医生的临床专业技术能力直接影响医院的诊疗质量和患者的康复程度。建立一套客观、科学、有效的临床医师专业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科学客观地评价医疗工作质量,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以及保持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客观条件的成熟。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的发展为建立评价系统提供了客观条件,HIS系统是对医院信息执行分散收集、统一管理、集中使用、充分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目前高度集成和信息化的医生工作站,可实现对每一位临床医生各方面医疗工作的查询统计,通过对这些信息的采集及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即可获得反映不同侧面医生工作的硬性指标,从而为客观、全面地评价临床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供可能性。

二、临床医师专业能力量化考评模型构建

目前。国内外卫生人才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医师服务能力、绩效考核和规范化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笔者主要研究步骤包括:1.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2.建立原始评价指标集。根据研究目的进行文献研究,检索并收集国内外医师临床专业技术能力评价的文献。3.通过德尔菲法、TOPSIS法等方法筛选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4.计算评价指标权重。5.信度、效度分析。6.应用模型实证研究。

1.医师临床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制订原则。

1.1科学性原则。建立指标体系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构建的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并包含医生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做到对重要指标和状态变量没有遗漏以及各指标之间的层次性和独立性,保证评估结论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1.2导向性原则。各项评价指标要体现医院管理的需要,对医生能起到导向和监控作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能督促医务人员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使医院管理工作规范化,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1.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在设计时概念要清晰,表达方式要简单易懂,尽量避免形成庞大的指标群或层次复杂的指标树,给评价造成困难。各指标的数据要易于采集,应可以通过可靠的来源保质保量的直接或间接的获取。计算公式科学合理,评价过程简单,利于掌握和操作,利于提高管理的时效性。

2.医师临床专业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及方法。本研究以原卫生部《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中提到的职业道德、工作成绩及业务水平为基本框架,对医师临床工作考核模型的建立作以探讨,工作流程如下图。

2.1文献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确定考核指标查阅近lO年医师考核相关资料及国外医师考核情况.通过对医院管理专家、临床专家深度访谈,初步筛选出考核指标,以此制定医师临床工作考核指标调查问卷。结合SMART原则,从工作成绩、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3个维度建立考评指标体系。

2.2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v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的多维准则决策的数学方法,是一种定性定量相结合、主观与客观想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别从职工作成绩、业务水平和业道德等方面建立包含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组合排序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基于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相对重要性做出的判断,这种判断采用SAATY教授提出的1~9标度法相对重要性等级表,用l、3、5、7、9的程度方法,对每个指标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对其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构造判断矩阵,将判断矩阵每一列正规化,使用AHP法软件各指标赋权及一致性检验。

2.3采用TOPSIS法建立评价模型根据医师临床专业技术能力评估表对医师的考核结果进行打分,各评估指标数据来源通过医务处、人事处、质量管理科、门诊部、文明办、医患关系科、信息管理科等职能部门或医院信息系统提取,对同趋势化后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建立归一化矩阵,根据归一化矩阵得最优向量和最劣向量,然后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向量和最劣向量的相对接近程度。

三、临床专业能力量化考评模型的作用

1.为医生自身调整和提高提供导向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可改变部分医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使其更加注重工作效率及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自身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导向作用。

2.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既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使人人都处于管理监控之中,调动全体人员自觉参与质量控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医院的医疗质量得以持续改进,体现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3.保证医疗质量提高两个效益通过评价,提高医生的工作积极性,使能者多劳,多劳多得,提高每位医生的工作效率。评价指标会促使医生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提高疾病的诊断、治疗能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4.为人才选拔和晋升提供依据能够从考评得分中直观的看出每位医生的优劣所在,通过对医生个人得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对他们进行重点培植,为绩效分配提供依据

5.有效强化质量意识考评工作把医生的个体医疗质量与个人的晋职晋级、绩效分配挂钩。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得到了强化,参与质量管理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有利于构建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素质精良的医疗骨干队伍,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竞争局面,使临床医师认识到自身在整个医院人才体制中的位置,激励人才竞争,有效预防“职业枯竭”。

四、讨论

1.Delphi法的应用Delphi法在社会科学和医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是系统分析方法在意见和价值判断领域内一种有益延伸,该方法对一些定性的模糊指标亦可做出判断,并且在判断过程中可以吸纳更多的信息,因此非常适用于指标的筛选和评价标准的确定。

2.指标设计应以医师为导向指标体系要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尽量做到考评深入人心,使医生的个人价值与考评目标结合起来,发挥潜能,提高效益。

3.评价应动态灵活医院发展的内外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对指标的选择以及方法,要结合实际,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医疗机构、不同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

4.注重定性与定量、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在对医师临床专业能力评价时,应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既可以避免定性评价主观判断随意性强、标准难以把握的缺陷,又可以避免定量评价容易忽略个性和行为特征的缺点,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5.数据的采集与评价的可行性由于医师工作特点,专业技术能力评价指标数量多、数据采集困难,实际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作用,确保获得全面、准确、真实的数据。近年来,虽然国内关于临床医师评价方法的研究逐渐增多,但还没有形成权威和规范的临床医师专业技术能力综合评价的标准。本文运用Delphi法进行了指标的筛选和权重确定,并利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健全一套临床医师专业能力量化考评模型,为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还需要对确定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和实测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和筛选。

专业能力范文第4篇

1.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商务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够完善(1)就目前高职院校现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国际贸易专业与其他商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大体相同,在人才定位和就业方向方面大同小异,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2)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的调整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课程交叉重复、综合不足的问题,专业课程体系缺乏依据,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1.2课程教学过程注重理论,实践环节较少,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国际贸易专业虽开设一些如《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等实践课程,但仍开设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而且,由于高职教师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教师在课堂的讲授仍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校内基地的使用力度不够大,专业技能课程并没有充分的进行实训操作。

1.3学生缺乏专业认识、职业岗位认知不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能力不够均衡,外语水平不高,商务职业能力整体水平偏低。另外,高职学生缺乏职业引导,对外贸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缺乏认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1.4校企合作的程度不高、学生缺乏顶岗实习锻炼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校企合作力度还不够大,缺乏在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密切的外贸实习单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顶岗实习的专业对口率较低,并没有真正得到商务职业技能的锻炼。因此,学生缺乏在具体岗位上的外贸业务实践。

1.5专业教师缺乏企业经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1)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任教师都较为年轻化,外贸英语能力有限,英语口语能力不强,这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造成了极大的困扰。(2)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师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偏重理论。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无法把握行业的信息动态,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1.6学生缺乏商务职业能力锻炼,商务职业能力薄弱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对于学生商务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比较少,尤其是省级或部级的商务职业技能竞赛参与度不高。学生在商务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缺乏锻炼,缺乏职业意识,职业能力比较薄弱。

2.关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商务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2.1制定正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1)高职院校要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岗位要求,制定正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商务职业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商务职业能力。(2)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国际贸易专业要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贸人才,就必须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课程内容。从国际贸易专业实际出发,根据岗位的要求设置符合岗位能力需要的课程,将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实习和实训,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各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商务职业能力。

2.2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高职院校要扩大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招聘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在职专任教师到外进修学习、加强教师商务英语的口语培训,加大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力度;还要积极聘请行企业专家深入课堂,参与教学改革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熟悉业务操作具有较强商务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2.3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高职院校要根据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需要扩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软件和设备。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拓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渠道,有针对性地选择外贸合作企业,加强与企业的调研与联系,争取在发达城市开发新的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寻找专业对口,岗位对接的企业,这样才能更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4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增强学生对外贸岗位的认知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应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加大对大一新生入学前的职业规划,通过会议、讲座等宣传方式对本专业的岗位和就业方向进行宣传。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给学生做好职业岗位的引导,认真分析其专业岗位人才的能力要求,认真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关注就业,关注企业对于用人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商务职业能力,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专业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导游专业 职业能力 导游员

一、职业能力

(一)职业能力的界定

职业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本文将其定义为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并不是单一的能力,也不是多种机械能力的叠加,而是针对某种职业相互联系的能力的集中表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二)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依据属性可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及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即适用于普通生产、工作活动中所要求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则是指某一工作领域所必须具备或要求格外严格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及态度等;核心能力即个体开展各项职业活动所通用的,不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时期的职业能力,例如职业道德、类化迁移能力等,具有通用性、关键性的特征[1]。三种能力的培养是相互关联、彼此促进的。

二、导游职业能力

大众旅游活动不只是简单地“走一遭”,群众通过旅游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通过导游员的专业介绍获知景点的历史故事,既能愉悦身心,又能增加见闻,这是大力推广旅游活动的意义所在。可见,导游的工作是构建游客与景区的桥梁,其工作质量对游客的旅游质量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提高导游员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导游服务的内容

相关著述及实际职业要求都对导游员的服务内容做出了具体规定:

第一,导游员开展工作必须达到双方合约的规定,满足质与量的要求,按计划执行服务。

第二,在具体景点游览过程中,应耐心完成本职工作,介绍景点文化,宣传地方特色,解答游客疑问。

第三,统筹辅助机构的相关服务,如饮食、住宿等,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四,对游客的不解之处要耐心答疑解问,全权负责旅行中出现的突况。

第五,收集游客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旅行社,组织相关交流活动。

导游员的日常工作内容规定了相应的职业能力,如广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交际能力、组织应变能力等[2]。

职业能力是依据具体职业工作内容而形成的,因此,对职业能力内容的分析,应建立在具体职业内容的分解之上。就导游服务来说,其基本职业内容包括景点讲解过程和旅行生活服务。具体来讲,景点讲解涉及现场讲解过程,如历史故事讲解、旅行团员交流、答疑等;向导服务,包括现场口语导游和物化(声像、图文)导游等;生活服务,分为全程生活服务和地方生活服务,包括迎送和生活安排。

(二)导游职业能力的构成

旅行过程中,导游员的工作除了计划内规定的项目外,还包括突况的解决,每一项工作都对导游员提出相应的能力要求,如现场解说能力、综合计划能力、组织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安全意识等。这些能力要素可根据属性差别划分为职业品质要求、知识能力要求及专业技能要求三类[3]。职业品质要求即要有责任感及职业道德;知识能力要求即对常规知识和专业知识有一定储备;专业技能要求即保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交流沟通及其他专门能力。

职业品质要求,即导游员在本职工作中所具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责任感等主观因素,这影响其服务质量。结合实际工作,职业品质的构成可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划分为职业素质和职业品格。具体来讲,导游员具有的职业素质反映在其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身心素质方面,而所谓职业品格除了基本的道德要求外,还包括提供优质导游服务所必需的责任感、服务意识等。

知识能力要求,导游工作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介绍和景点关联的故事、启示等,这要求导游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可分为常规知识及专门性知识。基于导游服务的广阔性和突发性,其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具有广泛性,涵盖相关历史知识、美学常识、自然科学、组织管理学技能等[4]。

专业技能是一种综合能力,基本组成是交际技能、组织技能及专门性技能等,是在职业技能要求下把所学习掌握的专业知识依据当时的情况进行类比转化应用,是多种能力的结合。这种综合能力的应用保证了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巩固了职业能力的实际效果,继而不断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上述三类职业能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是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职业品质作为主体主观因素,为导游员的各项活动开展和能力提高奠定基础;导游员职业知识储备是其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这是基于其服务内容的特殊性而决定的,是顺利开展导游服务的基本要求;导游员专业技能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评判导游员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郭东斌,刘湛.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J].辽宁高职学报,2005(12):67-71.

[2]蒋文中.导游部操作实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50.

[3]罗双平.从岗位胜任到绩效卓越――能力模型建立操作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0-34.

专业能力范文第6篇

关键词: IT专业 英语 提高英语能力

一、引言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大量的信息化技术专业人才应运而生,在IT人士的工作中,英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IT工作非常辛苦,要成为一个高水平的IT工作者就更为艰难,这是因为计算机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而这些技术大多数来源于英语国家,我国在引进这些技术时往往受到语言障碍的制约,严重影响到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消化。IT专业大学毕业生如何认识英语的重要性?如何在工作中提高英语能力?以下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二、英语在IT行业中的重要性

(一)计算机的编程语言是用英文进行描述的

编程本身就依赖于英语,计算机从发明之日起就以英语作为人机交流的桥梁。英语和计算机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虽然现在技术的发展,使得某些开发工具在变量名和字段名中支持中文,但还未发现能够完全使用中文的编程语句。此外,在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英语已成为我们参加国内、国际IT认证考试的必备工具。而且,软件开发中的技术文档和资料大都是来自英文,虽然有的翻译得好,但更多的不是晦涩难懂,就是译法混乱,所以还是英文版的比较容易被接受。

(二)程序中变量的命名需要丰富的英文知识

程序本身比较晦涩,为了便于程序以后的维护,以及让其他人能够看懂当初的程序实现者的意图,所以在程序实现的时候,对程序中变量的命名和函数的命名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因为变量代表的是某种作用或属性,对变量的命名要以名词为主。比如在设计一个关于汽车的程序的时候,我们要使用到车轮这个变量的时候,采用的变量名应该是[wheel],这个变量本身就是一个名词。另外,函数代表的是一个功能或者动作,所以在命名的时候要尽量采用动词。比如:让汽车开始启动的函数我们可以用一个动词start来命名。但有时一个动词无法准确地表现出这个函数的意思,这个时候就需要采用动宾结构的组合来对函数进行命名。比如:获取汽车速度的函数,由于无法用一个get来准确地表达这个函数的意思,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动宾结构get+speed的组合来命名为getSpeed。

(三)计算机相关技术资料的研读及技术交流

为了获取最为准确和权威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最好直接翻阅英文文档,因为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基本上都是西方人研究出来的,直接翻阅英文文档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知识。此外,在实际工作中,与外方进行书面甚至口头技术交流时,英语更显得格外重要。

综上所述,英语是IT人士必不可少的工具,是IT人士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IT专业毕业生如何在工作中提高英语能力

(一)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要想了解当前最新的IT技术,以及在有问题的时候能够快速地解决问题,就需要能够准确地阅读英文资料。所以英文阅读能力对IT工作者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提高IT技术相关的英语阅读能力,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准备工作:

1.有CET-4级相当的词汇量;

2.熟悉IT术语相应的英文单词;

3.有一本英文字典或者电子版的英文字典;

4.一本笔记本。

在做好上面几个准备工作之后,还要选择一本IT相关的英文书籍。刚开始选择一小节来尝试阅读并理解。刚开始碰到生单词的时候不要去查询字典,自己去猜,如果实在无法理解,就记到笔记本上,然后继续阅读下面的内容。在阅读完整节内容之后,再利用字典去查记录在笔记本上未知单词的意思,最后将这些单词的意思带入具体语句中去理解,重复上面的步骤,将整本书读完。

(二)提高英语技术交流能力

目前,中国学生普遍的英语薄弱环节是听说能力,主要是由于中学的应试教育注重笔头应试,淡化听说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虽进行了一定的听说训练,然而要达到工作中对英语听说能力层次的要求还远远不够,因此,IT人士除了需要提高书面阅读能力之外,在英语听说能力上还要下更大的工夫。比如:朗读文章,并记忆、背诵一些重要的词句。同时购买IT专业英语资料,反复听,直到全部听懂。进而转入“说”,同样的内容,重复“说”,直到滚瓜烂熟。在工作中,只要有机会用英文,不管自己能胜任多少,都要参与进去。语言能力的提升在于重复和运用。

四、结语

英文是IT专业毕业生今后工作发展的一项重要工具,我根据亲身体会,重点讨论了英文在IT工作中重要性的具体体现,以及初涉职场的毕业生提高自己英文相关能力的具体方法。IT专业的学生应当在大学期间有意识地提高英文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并且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学习英文,因为语言的学习是“不进则退”。要多“用”,以多“用”促进多“学”。

参考文献:

[1]张忻.IT行业人士如何掌握计算机英语[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98-99.

[2]吕新平.浅谈计算机英语的学习[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0):23.

专业能力范文第7篇

一、做好知识分子思想工作的能力

做思想工作是校长的基本职责之一。它是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调适教师心理状态,消除干群间、教师间隔阂误会,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校长做好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前,有些学校校长对这一能力比较忽视,其具体表现为:要么是现任学校校长本身也是知识分子,不善于做思想工作,或者认为不存在做思想工作的必要;要么是校长专心抓教学,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书记和政工干部的事;要么是认为知识分子思想工作难做,经常回避这一工作;要么是认为做思想工作就是去教训别人,不愿意去干这种事。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正确的办学方向,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思想引领者,这要求学校校长要会做教师的思想工作。

校长怎样才能做好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呢?

(一)要陶冶自身的人格素养

校长对学校的管理,首先是人格化的教育。校长要高举先进思想的旗帜,适时做好教师思想工作,校长自身没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工作是无法开展的。校长要真正做到: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不骄不躁;宽以待人,不怒不威,不虚不伪。这样,校长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亲近教师、吸引教师;用自己的人格价值去感召教师、凝聚教师。

(二)要懂得教师的需要

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这是必要的。但是,校长应该明确,教师物质上的需要,这只是一般人所共有的最低层次的需要(实际上教师的经济待遇还不能达到较高水平),我觉得,教师有更高的需要:一是教师需要思想上的及时引导和政治上的高度信任。一般来说,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专业工作看得比较重,他们在政治上坚定的表现,经常是通过对教学的钻研,对工作的努力表现出来的。但有时在思想上会出现波动,或对校长及学校工作有意见。这时是教师最需要帮助解决问题的时候,校长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帮助疏通障碍。不要等思想障碍根深蒂固而形成某种观念、甚至出现错误后,再去用批评、处分来代替思想工作,这是最不可取的。二是教师需要工作上的大力支持。教师最大的期望和乐趣莫过于教学的成功和学生的成长,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会放弃许多生活上的需要而废寝忘食地工作(教师工作其实是没有上下班之分的)。校长应认识教师工作的这一特点。对教师工作的大力支持,必将引导教师情绪、心境等心理因素上出现积极状态。

(三)及时发现并运用符合实际的工作方式做好思想工作

人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而且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更是这样。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由于个性引起的思想波动,反应有时是不明显的。这就要看校长能否及时发现,只有发现了这种个性的思想波动,才能“对症下药”,及时引导,避免用一个模式去做每一个人的工作。

二、学校发展长远规划的能力

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学校教育工作不仅周期长,而且是一个连续性极强的过程。校长如果缺乏长远规划的能力,他就有可能违背教育规律,难以办好学校。校长长远规划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要有预测能力。有人说,三流的学校做昨天的事情;二流的学校做今天的事情;一流的学校做明天的事情。这形象地说出了学校管理水平的差别。

鉴于学校教育工作周期长并与社会联系紧密这一特点,校长必须具备预测能力。这是因为:其一,预测是制定长远计划的基础。通过预测,领导者可以预见学校发展的前景,从而确定目标,分析问题,预测需要,使制定的规划避免片面性和局限性。其二,预测是选择最佳决策的根据。通过预测,制定出多种方案,从中选取最好方案,避免决策失误。其三,预测是使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保证,通过预测,明确社会发展的需求,保持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良好适应。

其次,能建立一支精良、稳定的教师队伍。学校师资队伍素质的优劣是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这也是校长长远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只顾应付眼前的教学,或者为了使自己在任期间快出成果,而不注意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这将有可能使教育的连续过程中断,造成人才的缺乏和浪费。一个有远见的校长,决不会忽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是能识才。要注意到有才的人往往不愿投其所好,使人看起来似乎不顺眼,总爱提不同意见,校长要善于发现他们,给予重任,并不求全责备,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是能尽才。目前,校长常常报怨,拿工资的人多,上讲台的人少,这是一种浪费。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多是一种更大的浪费。因此,校长要充分发挥已有教师的才干,注重任用有专长而未发挥其才干的人,做到人尽其才。

三是能育才。教师职业是超前性极强的职业。不断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是教师的职业需要,这是与实现长远目标相适应的。因此校长对教师不能只顾使用,不管提高。要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采用在职学习、业余进修、短训、自学多种形式来提高师资水平,保证师资水平适应(或高于)教学需要。同时应重视教师的新老交替的衔接工作,形成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性别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周期的连续性。

四是能荐才。校长不要怕教师超过自己,能培养出超过自己的教师,是校长更大的成功。学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也是能够出优秀人才的地方。校长应有宽广的视野,为人才铺就发展的道路,积极向高一级学校、向上级部门推荐人才,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现在有许多党政领导都是当教师出身的)。这样,更能体现校长品位和能力。

三、有效组织指挥教育工作的能力

校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指挥者,校长能否确立自身角色职能、科学管理学校,是校长能否有效组织指挥教育工作的表现。在今天的学校工作中,校长这一能力的体现有新的特点,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由“硬领导”向“软领导”转变

当今学校,那种外行领导的现象已基本消除。校长多是精通某一学科专业的教师,他们发挥了专业知识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硬领导”。随着教育的发展,专靠这种硬领导已显示出它的不足,在今天,为了达到学校组织指挥工作的高效率,必须实现从“硬领导”向“软领导”的转变。为此,校长不仅要懂得某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还应成为政治上成熟、精通教育科学、懂得教育心理学和管理科学的“软专家”。对校长来说,只有实现了“硬领导”向“软领导”的转变,才能打破某一专业的局限性,全面谋划学校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组织指挥的整体效应。

(二)由再造决策向创造决策转变

决策是校长组织指挥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决策可分为再造决策和创造决策。为了省事方便,有的学校习惯于做“传达”式的工作,上级怎样说就怎么干,上级没说的就不干,别的学校干什么,自己也就干什么。这属于再造决策(这也是需要的)。这是一般校长不难做到的。作为优秀的领导者不应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在做出决策时,应该在理解上级精神的基础上,能联系学校实际制定出科学的更具体的方案;上级没有布置的任务,如符合学校条件也可做出实施的决定;在学习别人经验时能提出自己研究的新课题;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新的教学实验,等等。要做到这些,校长必须实现再造决策向创造决策的转变,这样才能组织指挥出学校工作的新风貌。

(三)由直接教学向指导教学转变

校长大多本身就是优秀教师,以前人们一般认为,学校领导者应有优于教师的直接教学能力,才能领导教师的教学。其实,这是降低了对校长职责的要求,是一种用教师能力来衡量校长的做法。我觉得不能要求校长在教学水平上一定都得超过或等同于各学科教师中的优秀者,因为好教师不一定是一个好校长。我们不要求校长必须是一位优秀教师,但是,必须要求校长能确实知道如何才是一位优秀教师,并具有指导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能力。我对校长提出了“三少三多”的要求,即:“少上课,多听课;少坐自己办公室,多进教师办公室;少开大会,多开小会。”校长要与教师近距离、“亲密”接触,不当“裁判员”,争当“教练员”。

四、勤俭理财的能力

学校的财务管理,校长负有主要责任。学校能否科学理财、勤俭理财、廉洁理财,是评价学校管理水平、评价校长品质和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内容。校长理财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学校不能搞产业化,但要学习产业的财务管理方式。学校公共、公益、公正的性质,决定了学校办学不能搞产业化。但是,我觉得产业的财务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产业的投入产出,是有着严格、科学的成本核算的,而我们的学校财务管理却缺乏这样的有效控制。一些学校,没有合理的预算,或不执行预算,财务开支随意性很强。项目建设没有科学论证,贪大求“洋”,借贷建设,许多学校都留下了巨额债务,甚至造成浪费,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稳定。现代校长应该学习并具有“产业式”的理财、管财能力。学校的每一分钱更为珍贵,绝不能浪费。

其次,校长不能为金钱办学,但要努力争取多渠道资金的投入。当一所学校、一名校长以金钱为办学目的之后,就会失去教育的本质。我们绝不能这样做。但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校长应具备争取多渠道资金投入学校建设的能力(而不是向学生乱收费)。要科学规划、及时申报项目;要掌握信息、努力争取项目;要用好政策、开辟新的资金投入途径。校长要努力锻炼自己主动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的能力。

最后,校长不能乱花钱,但要舍得在教育上花钱。学校是最需要勤俭理财的地方,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富裕学校,校长也不应该乱花钱。但是,学校再困难,校长在关键的教育项目上也要舍得花钱。校长要严格控制非教育资金的支出,如招待费、不实的形象宣传费等。要在教师的培训学习、学生学习条件的改善、师生教学设施的更新、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等方面,想方设法加大投入,把钱切实用在能产生教育实效的地方。管好钱,用好钱,并建立起理财、监督的长效机制,保持学校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这是校长高能力的表现。

五、和谐交往的能力

校长是和谐学校构建的引领者,班子成员的团结,教师团队的进取,师生情感的融合,校园文化的创新,家校配合的协调,社会评价的满意,时时在考验校长的能力与人品。今天,和谐交往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校长有无和谐交往能力,不仅影响到教师个体心理的发展和行为的改变,而且会影响学校和谐机制的构建和学校的发展。校长决不能轻视这一能力的作用。校长和谐交往能力主要表现为能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能处理好与教师的关系

校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把工作任务与教师的态度、情感、利益、待遇的需要结合起来,使教师心态保持愉悦,工作持续进取。校长管理学校,必须确立“教师以学生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我们要懂得:帮助教师的成功,是校长更大的成功。一所学校名师的多少,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一所学校教师凝聚力的强弱,反映出校长的办学能力。

(二)能处理好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

专业能力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1. 项目建设预期目标

将路桥专业建成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技术孵化和服务基地,并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使路桥专业在泛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公路行业起到更好的引导、带动和示范作用。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新理念的学习,对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进行调整,进一步提升路桥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形成突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公路工程养护与管理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3)专业师资队伍。通过外引内培,下企业锻炼,技术服务,打造一支技术服务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专业教学条件。新建5个、扩建2个具有生产资质和真实工作场景的实验实训工区(中心)。

(5)教学改革与科研。主持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课题4项以上;20篇以上;新增主、参编教材12本以上。

(6)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规范、完整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建立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

(7)专业特色与示范。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加强对口支援和辐射带动作用。

2. 项目建设主要过程

2.1校企深度合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与企业合作,形成“培养方案校企共定、订单学生校企共选、教育资源校企共享,教学过程校企共管,教学质量校企共监”五个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2创新和实践“项目导向、角色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依托校中企和合作企业,承接、参与武广高铁、长株潭城际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监理、检测项目,借助企业真实项目,实现学生、教师与企业员工角色互动,创新“项目导向、角色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2.3制定“工学结合、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有依据。

通过每年定期调研制度、信息搜集分析制度、专业建设论证调整评审制度,形成《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通过“调研论证调整实施评估反馈再调整”的路径进行专业动态调整。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据《专业设置与调整若干规定》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及专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

(2)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初步探索系统培养,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重构“基于工作务导向的课程体系”,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管理制度、教学资源等方面,初步制定路桥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系统培养方案。

(3)建立模拟和真实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开发所有课程标准,核心课程建立“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分组实施”的模拟教学模式,实践课程建立教学做合一的“工区”真实教学模式。融企业文化于教学过程,侧重培养遵守行业规范规程、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4)建立“分阶段、多渠道”教学组织模式。

按照能力递进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组织由2.5+0.5深化为 “3+2+1”模式,即在1~3学期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开设《工程识图及CAD》《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等“理实一体化”课程与实验工取证、测量工取证、CAD取证相结合;第4~5学期,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开展桥梁施工检测、公路维修、工程预算编制等实训,跨学期建立“分段式、多渠道” 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第6学期,校外实训基地,按照对口就业岗位的原则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现岗位零距离对接。

(5)创新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采用项目任务过程考核、以真实作品或完成任务过程为依据校企共同考核、以证代考三种考核方式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利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实行校企共同考核。

2.4打造一支师资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良、技术服务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内培外引”等措施,提高青年教师学历,组织教师国外考察,拓宽技术服务面,组织教师参加高铁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开发等培训学习。

2.5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

(1)共建功能完备、设备先进、产教一体的重点实训基地。

(2)校企互通,打造共享资源库平台,整合优质精品资源,满足企业人员、学生、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建行业企业信息库、专业建设素材库、网络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收集整理高铁行业发展动态、职业岗位需求、高铁新技术应用、高铁施工养护规范等行业企业信息;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等专业建设素材个;网络课程资源。

2.6加强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以 “校中企”和合作企业的生产服务项目(案例)为载体实训基地、检测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校外实训基地形成 “流动教室”,开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顶岗实习等综合实训实现岗位零距离对接。

2.7校企共商教学管理评价制度。

(1)依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规范化管理。

健全激励与制约相结合教学监控体系。教学管理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成立督导机构;完善《教师工作规范》《日常教学检查管理规定》《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实施办法》等制度,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从日常管理和阶段管理两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创新 “分段式、多渠道”弹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依据《构建开放式教学管理体系原则意见》等制度文件,实行选课制、小学期制、弹性学期制,实践教学动态安排。构建校企共同管理与考核、责任与风险共担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依托“学院互动空间”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采取定期巡视、不定期沟通等形式,实行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双指导”、“双监控”。

(2)多方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创新企业、学生、教师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合作企业定期回访制度,建立毕业生“831”回访制,即学生毕业第1、3、5年,校企一体分别完成80%、30%、10%的回访,利用调研、技术服务、顶岗实习(企业评价占60%,学校评价占40%)等途径对专业学生质量做出总体评价并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调整提供依据。建立ISO9001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重点考核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2.8专业优势显著,引领示范作用突出。

(1)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

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2009年,2名同学分别荣获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三等奖;2010、2011年15名同学先后斩获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铜奖和银奖;2010年,1名同学捧回全国测量技能大赛奖杯;2011年5名学生赴美实习获得EACH FUTURE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颁发的职业证书;2012年“大学生公路养护服务公司”项目入围挑战杯决赛。

就业形势好,竞争力强。本专业现在校生1450人,订单率87.3%,就业率99.3%,对口就业率94.06%,取证率100%,社会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8%。就业待遇优势明显,本专业毕业生上岗起薪点平均为2582元/人·月。

(2)校企共营,服务效益显著。

每年为工程局、广铁集团等开展高级技师、技师取证等各类培训和技能鉴定近300人次,为公路、铁路、地铁提供新知识、新技术等培训9000人天左右。

承接、参与武广高铁、京沪高铁、长株潭城际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监理、检测项目41项,对外技术服务创造经济效益1472.2万元。

(3)拓宽渠道,开拓国际视野。

拓宽国际教育合作交流渠道,连续为香港地铁公司举办培训班8期,2011年受越南国家工商局邀请准备对越南交通运输大学、越南国家铁路局、河内大学进行调研,2011年5名学生赴美实习载誉归来,2012年8名学生获准赴美实习。

3. 今后专业建设的思考

(1)完善“先科学院”董事会管理模式,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利用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地方铁路协会、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实施第三方评价。

(3)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管理制度、教学资源等方面,完善路桥专业中高职系统培养方案。

(4)提升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

(5)拓展教师国际视野,提高“双语”教学能力,加强境外合作办学能力。

(6)依托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互动平台、职教新干线,发挥资源库“三个中心,两个平台”的作用,实现专业教学成果和优质资源全社会共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忠阳.路桥专业公路勘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陈晓翔.路桥行业研究报告.

[3]陈德清.试论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内容及特征. [J]中国成人教育,2010.

专业能力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职教师 专业能力 职业能力

在工业化进程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日趋清晰,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一线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技能人才,客观形势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工学结合”转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拥有一支理论联系实际,既有专业理论又熟悉生产,能够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师资队伍。

一、高职教师能力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校合并、升格上来的,因为普教的学科体系与高职的行动体系教育侧重点不同(如图1),在学科体系下教学已成习惯的师资在高职行动体系的教学中显得很不适应,大部分教师固守原有学科模式,使得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推行存在较大阻力。

图1 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的区别

在行动体系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要扮演的是技能传授者的角色。作为技能传授者,高职教师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过硬的职业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专业社会实践经验和技能等严重不足,体现在能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数量太少,特别缺乏技师及高级技师等高级技能型教师人才,造成行业企业最新技术的技能教学任务不能落实,实训教学往往只停留在一般性技能训练。另外,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能力弱,联系行业的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职业能力也不足;课程改革中基于工作过程对学科体系内容解构和对行动体系内容重构等工作推进较难,进度缓慢,效果不明显。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高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高职教师综合能力构建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因此,其与学科体系不同,更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三个对接”: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的对接;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实境育人);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的对接。强调“三个零距离”:专业设计与市场需求零距离,瞄准市场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零距离,课程更加注重应用型、实践性和开放性;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零距离,建车间式课堂,办工厂化学校,学做合一,产学并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三个淡化”: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淡化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训室的界限;淡化专业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界限。

因此,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而言,首先要求具备传统学科体系下的技能,行动体系下的能力也要求具有。如:根据1992年9月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和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的文件要求,师范生要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掌握从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形成独立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技能,即掌握五大技能:教学设计技能、应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及教学研究技能。根据2004年12月德国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向公众颁布的全联邦性的《教师教育标准》的界定,教师的理论知识主要来自对科学理论与方法的规范学习,包括来自师范教育、教师培训等阶段的系统学习。教师在专业发展历程中应具有三种不同知识:理论知识、职业知识和教学行为知识,从能力的组成上,应该具备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成分等能力;从能力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应该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

图2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结构图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自200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始举办公立全日制高职教育,随着学校从中专升格为大专,中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向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在这期间,经历了师资队伍从学科体系到行动体系的转型,这种转型,伴随着不适应和阵痛。根据我院的师资建设经验,我们对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了内涵分析,并归纳分类形成了综合能力结构图(见图2)。

(二)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构成

从图2上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职业基本素质、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

1.职业基本素质

职业基本素质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其中,专业知识作为理论知识是前提,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能动手的凭证是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保证。

2.职业通用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二,教学能力领域定位教师是教学的专业人员,一切与教学有关的技能都应该首先具备;教育能力领域强调教师要从事教育工作,教书还要育人;评价能力领域更重视教师能科学、合理地从事课程考核评价;创新能力领域中强调教师能通过科研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应用教学媒体更是高职教师必备的技能,以上5个能力属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普适能力。

3.职业特定能力

职业特定能力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三,这种能力是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所决定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是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可以说就业是检验高等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要取得高的就业率,高等职业教育就不能闭门办学,要随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新产业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配套开发新专业。因此,高职教师就必须具备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以上5个能力属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特定能力。

本文中所指的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分别是指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

三、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研究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换需要一座“桥梁”,这就是“专业社会实践”(见图3)

图3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换的桥梁

(一)转化理念

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办学理念;从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专业与产业集群结合、产学研结合“三个结合”的视野,深化多元合作机制,创新办学体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转化模式

1.职教集团模式

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指导思想,将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高等职业教育,吸收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以高职专业为主线,通过校际、校企间的资源联合实现集团成员间的资源共享,提供师资专业社会实践平台。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教师能了解企业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从而进行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和针对性的科研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教师的职业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项目实施模式

采用“项目制”,让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工作,在参与项目建设中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转化途径

1.以“教育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理念,促使高职教师认识到高职教育的“地方性”,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促使教师在专业社会实践中了解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做到“专业设计与市场需求零距离,瞄准市场设专业”,训练高职教师在新专业的开设、老专业的调整方面,敏锐地感知市场、预知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2.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集群建设相结合”的理念,促使高职教师认识到专业群开发和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必要性,在专业社会实践中体验“专业对应产业、课程对应岗位、内容对应工作过程”。通过教育教学系列改革,训练高职教师在职业教学情境设计,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对接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3.以“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通过科研绩点考核的方式,促使高职教师在专业社会实践中,与企业合作开展实用性的科研课题研究,提升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能力。

(四)转化保障

1.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师资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刻认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制订和完善有利于教师队伍职业能力转化的政策和制度,如师资技能培训制度、师资专业社会实践制度等,要求教师具有专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必须到行业、生产第一线实习、锻炼。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的环境,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

2.平台提供

通过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及运行或教师社会实践基地提供师资继续教育的平台。让教师在职业氛围的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

3.经费支持

实施项目经费制度,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管理等设立项目经费,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促进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在改革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五)转化实践――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是“乐山硅材料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牵头组建“乐山硅材料职业教育集团”并担任理事长单位,合作共建的有旅游职教集团、机械类和电子应用类职教集团,正在研究加入华西医疗集团。

学院遵循“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升内涵,狠抓建设”的方针,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出台了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授培养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试行)》及补充规定、《学术和专业带头人认定管理办法》、《骨干教师认定管理办法》,《学院名师、教坛新秀评选表彰办法》《关于开展教学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工程》,《学院专家培养工程》《教师出国培训管理办法》,《专业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实施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和培养实施办法》、《教师培训进修实施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政策。已有300多名教师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或派送到企业顶岗锻炼,取得双师素质,目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面向社会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和能工巧匠100余人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学院兼职教师达到30%。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高职院校要树立高职教育理念,搭建校企业合作的平台,通过项目实施的形式,在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和项目经费上配套跟进,确保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斌艳.德国教师教育标准的理论依据及内涵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2.

[2]范方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0,7.

[3]秦传江.徐益.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14.

[4]徐有华.陈传胜.徐明.高职院校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制度创新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4.

基金项目:该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研究 》(编号TER2010-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陈英

专业能力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商品库存管理;ABC分类管理法;专业能力

本文针对商品流通企业对商品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利用存货ABC分类管理法结合Excel软件的公式和函数建立商品库存管理表,对商品库存进行有效管理,降低库存管理成本,提高商品流通企业的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率。

一、商品库存管理的重要性

商品销售业已成为竞争最激烈、变化较大的行业之一。市场上有的商品销售业越来越大,扩张急速,有的商品销售业的店铺也有关门倒闭的情况。商品销售业的特点是:商品构成多种多样、门店数量较多、流通领域更广。如何能够及时地了解销售情况,做到及时补充货源,以销定存,对商品库存进行科学掌控,既要避免商品存库的不足,又要防止商品库存过剩,这对于商品销售业来说是重中之重。通过下面两个案例,向学生说明对商品销售业的商品库存管理的重要性。

案例一:某国内知名品牌的苏皖商,其不但做该品牌的业务,还在苏皖多地开该品牌的连锁店。由于囤积大量的商品库存,严重阻碍商家经营的持续发展。案例二:苏北某县城内一家超市,做多家知名品牌产品的县城,由于商品库存管理不到位,的年经营收入还不如当地一家只做一个知名品牌经营收入高。

二、商品库存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商品库存管理的内容按流程包括以下几方面:订单入库配货出库清点库存。商品库存管理基本是通过仓管人员清点货架和仓库的库存商品,统计出结存数量,然后根据经验判断进货数量。然而,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商家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品库存管理的落后。有些商家对商品存库的管理,除了一个记账簿记载商品库存的收、发、存的数量外,对于商品其他方面的记载都是很不健全的。这种传统的、老式的库存管理方式根本没有技术含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

(2)缺乏对资金流的管理。对商品库存的管理目的就是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提高企业资金的收益率。不论是清货、商品的储存与分类验收,抑或订货数量的确定,都是为降低存储成本及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加速资金的周转速度。就这样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对于很多商家来说,他们却没有能够完全地意识到。

(3)主观性强,不用分析决策方法。商品库存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商家经营,并最终影响商家的收益。如果对所有的商品均进行周密规划、严格控制,其结果将会是事半功倍。ABC分类管理法是一种体现重要性原则的管理方法,其原理是对各种库存项目按其总价值的大小分成A、B、C三类,分别实行分品种重点管理。ABC分类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资金,二是品种数量。其中金额标准是最基本的,品种数量标准作为参考。A类商品库存的特点是金额巨大,但品种数量较少,应进行重点管理;B类商品库存金额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多,应进行次重点管理;C类商品库存品种数量繁多,但商品库存金额却很小,应进行一般管理。当商品库存品种繁多、单价高低悬殊、存量多寡不一时,使用ABC分类法可以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使商品库存控制更方便有效。

三、ABC分类管理法在商品库存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1)ABC分类管理法的具体步骤。第一步,根据每种商品库存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及价格计算出该中商品库存的资金占用额,并按金额降序排列;第二步,依次计算每种商品库存的资金占用额占全部资金占用额的百分比及累计的金额百分比;第三步,依次计算累计商品库存品种占全部品种数的百分比;第四步,按事先确定的标准将全部商品库存划分为ABC三类;第五步,根据ABC分类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方法,对各类商品库存进行控制。

(2)利用Excel结合实例运用ABC分类管理法对商品库存进行科学管理。假设某商家共有20种商品库存,将进价和数量等数据建立一个Excel工作簿,名称为“商品库存ABC管理表”,将“sheet1”重命名为“商品库存的原始数据”,将“sheet2”重命名为“商品库存ABC管理表”,并按相关格式录入相应的标题。然后,将“商品库存的原始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复制,再在“商品库存ABC管理表”的ABC列进行“选择性粘贴”,以实现动态更新。

在“商品库存ABC管理表”中D3单元格,输入公式“=B3*C3”;在E3中,输入公式“=D3/SUM($D$3:$D$65536)”,将E3至E22格式设置为百分比,保留两位小数。在F3中,输入公式“=E3”;在F4中,输入公式“=E4+F3”,将F3至F22格式设置为百分比,保留两位小数。接着,在G3中输入IF嵌套函数“=IF(F390%,"C","B"))”;在H3中输入“1”;在I3、I4、I5中,分别输入A、B、C。在J3、J4、J5中,分别输入SUMIF函数“=SUMIF($G$3:$G$65536,"A",$E$3:$E$65536)”“=SUMIF($G$3:$G$65536,"B",$E$3:$E$65536)”“=SUMIF($G$3:$G$65536,"C",$E$3:$E$65536)”,在J6中输入求和函数“=SUM(J3:J5)”,将J3至J6格式设置为百分比,保留两位小数。在K3、K4、K5中分别输入函数“=COUNTIF($G$3:$G$65536,"A")/SUM(H3:H65536)”“=COUNTIF($G$3:$G$65536,"B")/SUM(H3:H65536)”“=COUNTIF($G$3:$G$65536,"C")/SUM(H3:H65536)”,在K6中输入求和函数“=SUM(K3:K5)”,将K3至K6格式设置为百分比,保留两位小数。这样,我们就建成商品库存ABC管理表,从而可以对上述商品进行ABC分类管理。

总之,教师要让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会分析商品流通企业商品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利用存货ABC分类管理法结合Excel软件的公式和函数建立商品库存管理表,对商品库存进行有效管理,降低库存管理成本,提高商品流通企业的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率。通过这样的专业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促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专业课教学范文 下一篇:音乐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