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基础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22:34:15

专业基础课程论文

专业基础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一)网络交流的扁平化与良好的师生互动互联网平台极大地缩短了不同区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障碍,做到信息的及时传递,使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极为简单快捷。尤其,网络交流由最初的邮件发展到即时通讯,再到视频通话,使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极大的飞跃,人与人的交流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并能够实时看到交流双方的真实情景。

(二)丰富的网络信息与多样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全球只要有网络连接的地方,资源和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因此,网络教育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使得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跨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一种广泛的、辐射性的、开放性的教育。

(三)即时化的网络信息与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网络平台信息传递的快捷使得全球各个角落的信息都能够非常迅速地呈现在浏览者的面前,即时资讯使得学习者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前沿动态,做到及时跟踪和反馈,从而吸收最新的知识,更新视野。

(四)高端的网络技术与自主化、个性化的网络教育网络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中,使学习者不再受时间、地点、课程进度的影响,在学习模式上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学习者现代教育的需求。此外,在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互动功能,系统可以记录每个学习者的个性资料,并对其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做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亦或是对不同学习者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五)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与网络教学媒介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使得网络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网络教育不再单以文字材料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输的优秀教育资源融文字、声音、图形、视频等形式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

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网络教育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矛盾。如,在大量的网络资源中,如何甄别出适合学习者的教学资源?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由于无法进行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导致的交流情景体验的缺失又该如何处理?网络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对学习者形成直观的教育效果评估等。此外,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仍正处于摸索状态。据调查,高校英语专业依赖网络教育的主要为听力课程和口语课程。而这两门课程对于网络的应用并不充分,其课程的网络教育仍局限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电子教案、或听力、口语训练两个方面,而缺少对其课堂网络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尤其,网络广泛、即时的信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地使用。

(二)师资队伍中,能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并与现实口语、听力课有机结合,需要教师成为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要求教育者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具备较强的信息甄别、评价、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既懂IT技术,又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教师综合素质较低导致教师在实施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三)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意识不强,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知识建构能力较差。从目前的调查资料来看,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重视度不够,总觉得在传统课堂上,他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倾向依赖教师获得新信息与新知识,而对于自身利用网路教学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以及自身的知识建构并不是非常重视。

(四)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网络教学不同于现实课堂教学。利用网络数据库管理技术,网络教学可以对学生成绩进行记录,而其只能为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业进步提供参考,而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三、开展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的建议

在网络飞速发展渗透至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能够迎接新的挑战,快速适应信息化的到来,做好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网络化的应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认可网络教育的地位,不断探索英语专业传统教育模式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来找到适合大学英语专业网络化教育的道路。第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整合网络丰富的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具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强化教育过程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同时,做到信息的及时更新。第三,强化教师网络教育新技能的培训,确保教师具备新时代网络教育的能力要求。总结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的发展是对传统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平台的教学很好的补充,前景广阔,但是,网络的迅速发展不断地挑战着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能够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的调整、平衡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利弊,确保学习者能够在行之有效地教育模式中,获得应有的教育体验。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将会以网络为平台,在教育效果上发生质的飞跃。

专业基础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1.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科角度而言

据我们对多所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查发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以及管理学是作为其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我院自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以来也一直是这样开设的。就经济学本身而言,经济学理论不仅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而且指导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学习的目的首先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懂得从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把握经济问题的本质。而现有的微观经济学内容主要是需求、供给、均衡价格、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等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展开阐述。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收入的相关内容、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等。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了解国家的总体经济运行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对这种经济运行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经济资源整体运用效率的目的。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增强学生运用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管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课程,是一门实用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管理学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这课程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从西方经济学中学到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才能在后面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中深刻了解到其对我们的企业的融资成本是有影响的。而且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里面也要求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内容。但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只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

2.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

专业基础课程是指某一专业的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其作用是为学生掌握后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及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型本科的特点是以应用能力为主,因此其专业基础课程也应该是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互融合,以用能力为主。因此专业基础课程应该由由专业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课程两类构成。而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将经济学分成理论性很强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来进行开设和讲解。以及仅将就涉及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我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自2009年设立以来也一直是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而对应用型本科的学生而言,仅掌握其管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是不够的,更需要去了解企业运行的一些管理知识。

3.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角度而言

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特点由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大多数是三本院校分数录取的学生,其文化素养本身低于一本,二本分数线录取的学生。并且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一般是录取的是文科出生的学生,其数学基本功底比较薄弱,综合抽象能力也不如一本、二本等院校的学生。但是现有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材,一般多是复杂和模型的推理和深奥的理论分析,并且在理论的分析和阐述中,大多是将理论逻辑分析与数学推理相结合,即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研究。同时还有抽象的概念和形象的图标,贾县民,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民办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甚至有些还涉及到复杂的概率统计等数学方面的知识。而管理学但是该课程市面上已经出版的教材里面,大多是抽象的语言阐述和一些形象的图表进行论述。

二、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方法以及整合的内容

1.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方法

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首要原则,笔者认为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就是结合专业设置的原则,构成对专业的知识基础内容体系。因此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必须符合几个基本要求:一是所设置的某一通识课程必须能够给予学生最必备的某一方面专业基础知识或专业基本训练:二是所设置的某一通识课程必须是内容覆盖面较广的,能够大致体现某个专业知识体系的课程;三是所设置的所有通识课程必须能够构该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同时又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框架。而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每一门课程的课程内容的确定对于应用型的本科学生而言,作为其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只需要掌握经济学当中的一些基本结论,懂得如何去应用这些基本结论就行即可,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去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那些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基础。因此需要将较为抽象的基础理论和理解较具体的形象的专业理论知识,按照应用型本科的“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要求来进行.要针对课程整合的功能、结构和内容综合程度、课程整合方案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虑将多门学科整合成一门专业基础课。既要考虑学生对专业技能课学习的特殊性又要能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从而渗透到各个相关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

根据上述基本要求,我院在2014级级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基础课程按照上述原则进行了修订,取消了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将线性代数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放回学校统一经管类开设的公共课程;将原来作为专业课程的财务管理概论和基础会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开设,取消原来的统计学,改成经济统计学,增加34课时的EXCEL在财会中的应用,保留原来的经济法课程,课时由原来的68课时变为51课时。将管理学改为企业管理学,将国家税收作为专业课程开设。对于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确定中,根据上述的原则和要求,我院重点对经济学和管理学做了很大的调整。以下就这两门课程进行阐我院对2014级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改革。

2.1取消管理课程

将管理学和企业管理学内容整合在企业管理学课程中开设。根据应用型本科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可知,对于管理学,学生不仅需要了解管理学的一般理论,更需要了解企业经营的管理活动。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以便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逐渐把握企业管理的内在规律。因此需要将管理的基本原理、企业管理实务和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融会到一起。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领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理论学习,了解企业的资源如何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以便顺利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我院在2014级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管理学课程改为企业管理学,课程内容即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管理学原理和企业管理学,其中管理学原理占40%,企业管理学内容占60%。另外,我们还开设了企业设立和运行这门选修课程进行强化对企业运行的相关的知识进行强化。

2.2取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

将其内容整合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进行开设。经济学不仅需要考核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评判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否能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否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好基础。而在有限的68课时,要完全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些的理论和应用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院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整合成一门西方经济学。其课时也由原来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68课时改成西方经济学的共计68课时。其课程内容即教学大纲内容是将微光经济学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融合在一块,前半部分是微观经济学,后半部分是宏观经济学。整合之后的西方经济学和原来单独开设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最大的区别在于重点不再是大量公式、数学模型的推导,而是在于这些公式的应用。

专业基础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 课程教学 反拨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35-01

该文拟论述毕业论文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分析毕业论文培养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来审视目前的英语本科教育,探索其对英语本科教育的指导性。

1 毕业论文培养环节与课程教学

教学计划上所谓毕业论文培养环节只是用来界定毕业前的最后学习阶段,而对学生的培养远不仅限于此阶段。《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也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2]由此可见,毕业论文的质量反映了本科阶段的教学质量。它表明了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1]。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涉及到本科阶段的所有课程教学,远非短期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所能及。另外,可以看出毕业论文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检测,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也集中体现了常规教学中的弊端。分析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指导常规课程教学,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必将体现到毕业论文质量上。

2 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对某高校2007、2008级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综合分析,以及对这两界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英语语言能力较差,思路不清晰,语言缺乏逻辑性。学生英语行文能力差,语法错误多,文章可读性较低。写作目的不明确,陈述思路混乱,经常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很多同学虽然用英文行文但是却用汉语思维组织语言,使行文前后不连贯缺乏逻辑性,且不注重段与段之间的粘连,整篇文章呈现出零散,脱节,中心不明确的状态。

其次,缺乏问题意识;论证过程缺乏理论支撑。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对所学的知识大多是被动的接受,很少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另外学生的知识积淀较少,无从发现问题。因此绝大部分学生的选题通过网上搜索,拼凑而来,这给论文写作带了极大的困难。再者,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被动接受,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到论证过程中,这使得文章缺乏说服力,大多停留于感性层面的叙述。

根据以上两个方面问题,笔者将本科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语言能力基础课程,高年级专业课程两类来探究毕业论文对课程教学的反拨效应。

3 对课程教学的反拨效应

3.1 语言能力基础课程

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表现出来的英语行文能力差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写作、语法或某一门课程。语言能力的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英语语言能力低是所有听说读写的基础课程的问题。反思一下这些基础课程就不难找出其中原因。阅读课和听力课上教师注重传授解题技巧,如何在考试中得高分。通常课程内容是大量解题训练,而不注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语法课大多是教师孜孜不倦地讲解语法点然后做大量的应试练习,脱离了作为载体的语言,学习语法的意义也仅仅是卷子上一个高低不同的分数而已。写作课亦是如此,固定的框架,模式,句型一切都服务于考试。综合英语本是一门将听说读写整合并形成语言自主输出的课程,但学生被要求背单词,背课文,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主语言输出的机会。不难看出,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的重心偏向于应试训练而忽略学生这个主体,久而久之,学生也习惯这样的被动接受。然而,要使教师所传授的这些语言规则支配的语言行为达到完全自由自主的程度,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能力,是需要大量的自主的语言输出练习才能转化为语言技能,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要将语言能力基础课程的重心转向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大量的自主语言输出训练中将输入,分析,理解,归纳,总结,输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能力。

3.2 高年级专业课程

高级专业课程主要是指语言学、文学、翻译方向的相关课程,以及一些行业英语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毕业论文题目的主要来源。然而,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却表现出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发现问题,更不用说解决问题。而论文选题的动因是在于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就题而论,有话可说。[3]这与基础课程养成的被动接受的习惯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激发学生的低级心里过程(lower mental process)。以文学课为例,老师讲授每个时期特点,文学贡献,某个作家的生平,著作,对文学理论进行介绍以及一些著名作品的分析,考试的内容也大致如此。学生只需要简单背诵,再现即可,背诵再现即是不需要思维的低级心里过程。而毕业论文写作恰恰需要调动学生的高级思维过程(higher mental process),需要学生有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4]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很难通过自主思维发现问题,即缺乏问题意识。因此,对于选题往往采取“拿来主义”,以至于论文写作时无话可说,只能继续采取“拿来主义”。由此可见,高级专业课程应该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高级心里过程,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如何发现问题,用缜密严谨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结论

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毕业论文项目和其它课程均为此系统的构成要素,它们不应是孤立存在而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5]同时,毕业论文对本科教育进行综合检测,对本科教育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促使高校改进并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反作用于毕业论文写作,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外语卷(修订版)[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1.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3]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62.

[4] 王春.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有效性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7):77.

专业基础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拟培养出适合我国东北的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

(2)研究对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为研究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各高校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办学规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体系,适应我国东北地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2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

(1)教育内容的构成。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由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教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2)学分、学时修读要求。建议本专业学士学位的修读总学分原则上位160-180学分。教育内容的学分比例见学分分配比例表,各类课程内容学时为2560-2880学时(可按16-18学时/学分计算,本规范以16学时/学分计算)。

2.3 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1)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本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构成。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

(2)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根据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本规范对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领域做出相应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如下:①基础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能、相关学科。②专业知识: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③专业实践:社会体育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4 专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领域要求,东北地区根据地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及知识单元概括:课程名称: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

基本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按照上述内容设置。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应在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每个项目课程建议2个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专业方向课程(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考虑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本规范设置健身与娱乐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建议修读学分为25-30。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基本要求: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培养方向规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课程为主进行设置,也可以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课程,形成本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突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建议修读学分:35-45,限制性选修课程约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社会调查:在第一学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街道或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发展前景。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在第二学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了解社会体育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见习期间记录见习日志,完成一份见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设计:在第三学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实践设计。专业实践设计包括健身技术指导、体育营销与管理策划、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体育中介服务等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机会,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建议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方向,最少选择一项内容,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书和计划书,通过一定的实践,最终形成一份为专业实践设计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习:在第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技术指导岗位、销售岗位等。实习期间记录实习日志,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在第四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配备指导老师,并通过论文答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3 结论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社区、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商业经营型逐步发展。因此,在此现状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来培养符合东北地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2]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

专业基础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差别化;教学方法;研究生;课程教学

针对我院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开设的基础课“高等热力学”、专业基础课“材料化学”“火灾动力学”和专业课“消防功能材料”,研究了“差别化”教学方式在不同属性课程中的应用。

一、基础课教学

基础课教学主要强调基本科学方法和基本研究思路。由于学科专业的特殊性,我院本科课程的专业课发展起步较晚,与传统优势学科相比存在逻辑推理不太严密,有知识断裂等方面的不足。

在安全技术及工程研究生专业开设了基础课“高等热力学”,该课程特点鲜明、资源丰富,逻辑严密,推理严谨,是树立科学方法和培养研究思路的优秀课程之一。在该课程设计中,教学目的是扎实基础理论,培养学习方法,启发学员积极思考,从习惯听到习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注重培养学员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有意识地进行训练,纠正我院学员以往“想当然”的思想。

“高等热力学”教学中选取部分章节内容组织学生自己讲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员与消防工程等各相关学科进行关联,通过查资料、对比分析、撰写读书笔记、读书报告和论文等形式引导学员思考该课程在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体系中的作用,避免学员为了考试而学习。但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否则会造成个别学员简单地将教材内容读一遍而未能取得实际效果,要指导学员进行课程设计,查阅相关背景,对知识进行整理和组织,并清楚表达所授内容,其他学员参与讲评,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集思广益,提高学习效果。

二、专业基础课教学

“材料化学”是为我院材料学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身具备比较完善的体系。该课程是专业方向的选修课,选课人数较少,此时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基本确定,部分同学已进入课题的前期研究阶段。因此,要立足为专业服务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关注学生研究方向,同时将课程内容结合研究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探讨,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的能力。

专业基础课“火灾动力学”在火灾科学理论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向全院消防各专业研究生开设。选用的教学参考书是火灾动力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专著Drysdale编写的原版著作。与基础课教学方法不同,在教学中注重与本科的专业基础课“消防燃烧学”进行比较,同时重视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对于教学内容处理不能再采用原版著作系统学习,这会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时应课上进行理论分析讨论,课后组织学员查阅理论背景、实验背景条件以及理论的工程应用,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加深研究生学习中的思考意识。以专业理论与实际研究相关联为出发点,并通过研究生授课研讨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专业课教学

专业课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最基本部分,是提高研究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直接途径。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研究生已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专业课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专业课教学必须具有前瞻性,要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的发展动态,注意学科的交叉、延伸。 “消防功能材料”是为材料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课程讲授应该达到:①了解基础,了解技术的应用。即学习成熟的理论和技术,了解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可以参考专业领域学术论文和研究生已取得的成果。②了解消防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学院所培养的学员是从事消防实际工作的技术监督或建审人员,学员对工作领域的技术现状和规范有一个准确的了解,还要了解标准的渊源、背景和目前的状况,未来工作才能心中有数。③了解国内外专业领域研究动态和技术应用动态。作为专业领域的研究生不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未来研究就会没有方向,不知道目前存在的问题,工作中就不容易发现问题。④了解消防技术监督中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知识学有所用。专业课要达到的目的是重基础、重实际、重研究、重结合。

参考文献:

[ 1] 乔玉全.21 世纪美国高等教育 [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2] 李海生.当前研究生课程设置问题简析 [ J].中国研究生,2005(2):21―25.

专业基础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CDIO;课程体系;实训课程

一、引言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工程活动的真实背景环境,这就要求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具备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工程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这不仅涉及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与工程活动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非技术要素。二是强调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完整生命周期,注重工程师系统构建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实现培养能够胜任这个生命周期中所有活动的工程师的这一目标,工程教育必须重视工程的实践本质要求,能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CDIO能力。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某校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从八个方面展开。

二、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

1.CDIO背景环境的建立。CDIO背景环境的建立包括CDIO理念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条件的保障等多个方面。从诸多环节保障学生能深刻认识安全产品(以“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形式输出的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过程,并培养其相关能力。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安全工程专业制定了12项毕业要求,从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安全产品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等方面对学生的培养提出要求。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基础上,安全工程专业制定了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体系。通过数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培养学生思考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一系列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设计安全产品的能力,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安全工程实践环境,掌握安全产品的实施和运行知识,具备相应的能力。同时,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培养,综合各种通识类课程的教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专业利益相关者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按照CDIO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应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并得到专业利益相关者的验证。根据某校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制度的规定,安全工程专业每四年修订一次培养目标,同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保证课程体系建设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修订的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完成:第一层次每年开展一次,主要进行修订资料的积累,由学院院长牵头组建包括所有专业教师在内的课程体系修订领导小组,在开展用人单位调查和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明确课程体系的修订内容;第二层次四年开展一次,按照第一层次积累的修订意见修改课程体系,并召开行业专家会,确定最终的修订方案,制定新版课程体系。专业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学生(通过毕业生体现专业获益)、专业教师、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通过行业专家来评价专业获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均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从学生获知需求、教师在专业上的成长、用人需求等角度出发,协助调整课程设置,行业专家则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评价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保证课程体系能得到专业利益相关者的验证。3.综合性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按照CDIO教育理念,本专业构建了相互支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并明确将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安全产品的构建能力的培养融于其中。(1)着眼于基本个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基本个人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实现。包括数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奠定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英语和计算机是应用工具类课程,以一系列思想政治课为思维导向,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学科基础课包括热工基础、工程力学、电工学、流体力学等课程,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2)着眼于人际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过一系列通识类课程以及毕业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处理好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关系,发挥个体优势,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就复杂的安全工程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同时通过安全法律法规等课程的讲授,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3)着眼于安全产品构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安全产品构建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各种实践环节实现。第二学年开设部分学科基础课程,重点培养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第三学年主要开设部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安全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并以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科目为参考设置安全评价综合实训等一系列实践课程。每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设有一定学时的课程设计,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系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学年组织开展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注重将学位论文与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从论文选题、设计方法和应用价值多个方面建立论文质量评审指标,考察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4)工程导论课程的设置。本专业开设必修课《安全科学基础与职业发展》作为工程导论课程,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安全工程领域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讲授安全工程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框架,并且引出必要的个人和人际交往能力。(5)设计—实验经验的培养,在课程计划中包括两个或更多的设计—实验经验,其中一个为初级的,一个为高级的。初级的设计—实验经验培养课程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系统安全工程课程设计、锅炉压力容器安全课程设计、机械安全课程设计、电气安全课程设计。其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已经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设计能力在逐年提高。高级的设计-实验经验培养课程主要包括毕业设计,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考核。培养学生围绕复杂安全工程问题开展设计,要求有充分的设计论证和正确的设计方法,并提供设计图纸或设计方案或体系。本专业通过两层机制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一方面,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与评审流程进行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毕业论文指导与评审过程。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贯彻CDIO理念,培养学生从构思、设计到实施、运行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邀请安全工程领域的专家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发挥促进作用。在近三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本专业分别邀请过北京市安监局、北京市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燕京矿山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老师指导学生实践,并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论文与实际联系更加紧密。(6)工程实践场所保障。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在二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组织安全工程专业全体学生在基地进行了实习活动。课程体系中包括的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都有对应的工程实践场所,各类课程设计都有对应的实验室环境保障。(7)综合实训课程培养多方面能力。通过开设安全评价综合实训课程、安全人机综合实训课程、消防工程综合实训课程,既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提供了保障,又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保障了学生以及教师的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安全产品建造能力的获取。(8)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每门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相对应的课程目标,通过分析所有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度来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以此来进行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学生在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安全产品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

某校安全工程专业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建立了CDIO背景环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互支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并明确将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安全产品的构建能力的培养融于其中。最终通过工程实践场所的保障和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展,保证了对学生工程系统构建能力的培养。

专业基础课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

课题项目:本文是“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推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基金项目[编号:20090301]结题论文和河北省精品课程《桥梁墩台与基础工程》教学改革建设成果。

作者简介:张彦玲(1973―),女,河北吴桥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张德莹(1975―),男,河北饶阳人,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桥梁结构分析;

张志国(1971―),男,河北秦皇岛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殷春足(1968―),女,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是前沿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社会高级科技人才最强劲的后备力量。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水映了一个国家教育与科学技术、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设置好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内外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在培养计划的前1~2年一般都首先完成规定学分的课程学习,然后才进入实质性的论文研究阶段。当前研究生课程一般分为学位课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课程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专业课程则是在学位课程的基础上,针对研究生的专业学科领域所开设的集中在某一研究方向的学习课程。

课程建设的基础首先必须加强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大纲建设,这是组织课程教学和选编教材的重要依据,是实现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教学要求。在国外,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尤其是教材建设远比我们更系统、规范和完善。但目前国内的情况是:研究学位课程的教材建设相对比较成熟,但在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却出现教材建设滞后的情况。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有的尚无课程教学大纲,有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完善。各个学校相对封闭,比如一些名牌大学采取分专题多位教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模式,主要以讲义形式授课,或指定几本参考教材;也有的是以辅导方式授课,布置参考书自学;较多的是一位老师以讲稿形式授课。可见,缺少教材以及没有规范的教学内容致使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从加强研究生教学合理的要求出发,凡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都应当逐步制订一套适合研究生教学特点的教学大纲,以明确各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规范等,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则更应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进行研究,从而为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应针对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和培养目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个性培养,加强知识体系构建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使专业基础课程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发挥其连接基础学习和论文研究的纽带作用。

一、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达到“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因材施教,体现创新能力要求”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必须首先对其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设置,根据研究生的教学特点建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新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完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和设定原则

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中,首先应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根据研究生的教育特点,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目标应确定为:学习并掌握本研究领域相关基础知识,为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课程教学中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思路,训练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科学问题的研究范例和教师的人文魅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学术作风。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设定原则为:

1.应有利于研究生完成从基础理论学习到专业研究的转变

专业基础课程应当是研究生从基础课程到专业应用研究的过渡桥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选择既能够与研究生在本科期间的基础理论知识相衔接,又能够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在内容上更深,范围上更广,并且有一定系统性和应用性的课程,使研究生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就基本上能够顺利开展本专业的相关研究。

2.应在本研究领域内具有相对宽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

在研究生的培养与授课过程中,都应着重其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能够保证在本研究领域具有比较广泛的受众面,不能仅局限于某一个研究方向,应当与专业应用研究课程有所区别。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应该能够拓宽研究生在本研究领域内的视野,使思维更开阔,并且可以采用同一研究领域内其他研究方向的常用方法解决本研究方向的科学问题,便于启发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二)通过大量调研和实际教学的反馈,确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内容的选择原则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应该从研究生教育目的出发,针对本专业研究生特点而选择。基于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应当在课程内容上既能与宽泛的基础知识相衔接,又能作为专业应用研究的前期基础。使学生能够顺利、自然地完成从单纯的知识储备到科研实践的过渡。因此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充分反映出本专业领域对科学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在内容选择上不但要有本研究领域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本着科研研究的思路以专题形式向学生渗透某一科学问题的全过程研究,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结果和结论。使学生在掌握本研究领域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本专业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建立起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应用研究的过渡桥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开展科研工作。

2.应涉及本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

研究生专业课程内容应充分引用本研究领域的重要信息,包括在本领域的权威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学科领军人物的著作和本领域的必读书目等等,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能够获得更加深入和专业的阅读材料。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在完整讲述本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还应该给学生指出本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以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为例,在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基本原理与工程规范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对规范理解得更深入,了解当前各国规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当前规范的不足之处,指出本领域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三)确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而言,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是保证课程效果的重要环节。国家对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是:①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②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因此对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也应该以这两个基本要求为原则,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既能考察研究生对本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察其进行科学研究或技术工作的实践能力。

目前经常采用的考核方式包括笔试

(开卷或闭卷)、口试、专题报告、课堂讨论、大作业或论文等形式。笔试是最传统的考核手段,对于研究生课程而言,由于主要考查知识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故应以开卷考试为主。这种方法客观、容易操作和实施,但过于强调书本上的知识,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科研实际能力;口试方法灵活,能直接掌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但当学生较多时操作不便;专题报告和课后论文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本研究领域内的某一研究方法,针对专题从查阅资料开始,进行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的完整汇报,并针对简单的问题能自行解决,得到初步结论,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全面接触整个科研过程,能充分反映其科研实践能力,但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广度反映不够;课堂讨论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无法准确给出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因此上述各种考核方法各有利弊,单一的考核方式对研究生而言均不能达到满意的结果。

因此,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不但要重视最终考核方式的一次性结果,同时重视课程的过程,应将上述各种考核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专业基础课程不同于应用研究课程,因此对专业知识的笔试是必需的,但应以开卷为主,而且笔试成绩不能作为最终评定的唯一成绩。应同时结合专题报告或专题论文,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因此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应更多地采用笔试+专题报告+平时作业成绩的形式,笔试在课程完成后进行,专题报告在课程中间穿行,要求学生制作PPT,每堂课安排几个学生进行汇报,最终的考试成绩进行各项加权平均。这样既反映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对其科研实践能力进行了考察。

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授课方式的实践探讨

基于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信息涵盖量大的特点,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清晰完整地向学生传达这些信息,就必须采取适合研究生本身和研究生专业课程特点的讲授方式,体现经典理论和现代方法手段的结合,将理论和规范结合,依托课程教学实现育人目标。

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课程中注重掌握基本理论,注重“知其然”,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则更注重这些基本理论的发展背景和深层含义,注重“知其所以然”。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更注重启发式,在课程上多采用提问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研究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热情。课程讲授手段可以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对结构工程专业中适于通过图形、图片、声音和视频展示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授,对原理性、基础性和需要推导的问题应结合板书进行讲授。

(二)开展专题讲座和讨论,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针对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重点讲述这些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的来龙去脉,包括问题起源、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的现状以及相关的研究文献等等。在教学中开展讨论课,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列出当前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中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爱好自由选择,从查阅文献考试,全面总结其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思路,并制作成PPT在课上进行汇报,这种教学实践可使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结合课程教学,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依托教师及其科研小组承担的各种科研项目和试验研究,将其中涉及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并让学生对项目实施方案和试验方案进行讨论,让学生尽量参与项目的实施,在科研实践中锻炼能力。

三、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建设

(一)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宗旨

教材建设是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对于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必须至少有一种以上基本教材、讲义或主要参考书,并指定必读文献书目,以保证学习质量。因此,应组织力量编写供研究生使用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宗旨为:在课程体系框架内,将理论知识和规范基础相结合,体现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提出研究问题,突出思维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到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提升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育人功能。

(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实践探索

本文依托“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项目(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推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完成,课题组在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前期调研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完成了《钢结构理论》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已进行了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材内容在结构上分理论篇和专题研究篇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钢结构基本原理理论,编写时在内容上注重了结构工程专业领域内各研究方向均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了广度和深度并重;第二部分为钢结构研究专题,注重了专题内容的前沿性和热点性,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方面的一整套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并进行了规范比较研究,体现基础理论和前沿工作的融合,起到了更好的指导性作用。

在教材编写上,一方面注重了本专业领域内通识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及国内外不同规范的对比;另一方面,对钢结构科研领域内的研究热点问题,以研究专题的形式,以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为框架向学生进行了讲授,同时结合授课过程中正在进行的课题试验,着重培养了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教材语言上力求简练通俗,很好地实践了构建的编写原则和编写方法。

参考文献:

[1]单庆晓,潘孟春,唐 莺.工程技术类研究生课程成绩的多元评定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27(3):85―87.

[2]涂 丹,王 芸.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2):71―73.

专业基础课程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结合河北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了修仃,在新的培养模式中,设置了三个培养方向,优化了学科基础课;同时增加了专业综合实验、技能培训、外语文献阅读及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本科培养专业进行了调整,其中,将过去的铸造、锻压、焊接3个专业合并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旨在培养专业面宽、适应性强的材料热加工方面的人才。旧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新专业的需求。所以自1999年按新专业招生以来,便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制订和修改,但在教学实施和毕业生就业中暴露了一些问题。本课题便是针对这些问题,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

1.根据市场需求划分专业方向

从就业情况来看,长期以来,热加工行业从我校招的毕业生一直以铸造、焊接、锻压为各对口专业,所以近年来,用人单位仍以此旧专业名称招收毕业生。加之企业在生产中分工较细,他们都希望有各个专业特长的人才,在短期内便可胜任一方面的技术工作。由此看来,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大专业制定一套新计划而完全取消过去的专业方向是不合适的。但专业方向如何设置仍需慎重。为此我们分析了近几年河北省对本专业的需求,连年来省内各中小企业对铸造、焊接方向的人才需求较多,尤其我国加人WTO后,铸件出口量逐渐增多,优质高效的要求使他们对此方面的人才需求随之增强。由于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传统的锻压方面的人才需求减少,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人才需求呈连年上升趋势,而且省外的某些模具加工基地也逐渐从我校招聘毕业生。分析了河北省的需求情况,我们又对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分析,在我们收集的教学计划中有全国重点院校的,如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也有一般院校的,如河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从这些院校的教学计划看,重点大学基本不分专业方向,除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外,其他课程安排完全一致,专业性强的课程开设较少。分析原因,这些院校的毕业生考研率较高,从事科研工作的较多,而在企业从事生产一线技术工作的较少。一般的地方院校的计划中在进人第6,7学期后,根据专业方向划分几个相应的专业模块,主要的专业课开设2一3门,因为这些地方院校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一些企业,将来主要从事技术工作,所以他们需要掌握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毕业后,能在短期内胜任具体工作。我校面向的主要是河北省中小企业,很多企业来校招人时都表示希望能尽快在工作岗位中独挡一面。

鉴于以上分析,决定在新的方案中,分出三个专业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铸造、焊接。由于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更近于机械工程学科、而铸造和焊接所需材料科学基础知识较多。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制订了模具方向、铸造和焊接方向两套培养方案。

2加强基础教育,优化学科基础

为了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范围,整个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应占较大比重,而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按学校对理工专业的要求开始的,包括两课、英语、信息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而学科基础课的设置是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关键,在本方案中,首先确定了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物理等学校框架内的几门课程,然后根据专业方向的需要,搭建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其中模具方向以机械工程基础为主干学科,因此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开设学时较多,而铸造、焊接方向则以材料科学工程基础为主干学科:如开设了普通化学、物理化学、冶金传输原理等课程;除以上因专业方向不同而开设的不同的学科基础课以外,还开设了多门相同课程,其中包括必不可少的材料科学基础,另外为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考虑到后续课的学习、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开设了工程材料概论、文献检索、电工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材料成型控制基础、材料检测及控制工程等课程。

从课程的开设看,包含了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工程技术基础的课程,而且考虑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基础与专业的关系,优化了学科基础课程。

3整合专业课,精选选修课

为加强专业综合教育,拓宽学科专业范围,专业课和选修课的确定也很重要。专业课是按专业方向开设的,各方向根据专业特点,在有限的学时内选择了几门构成专业框架的专业课。铸造方向是以设备、工艺、材料三方面的课程构成的框架;焊接方向则由电源、工艺、结构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组成;模具方向则体现了模具设计(冲压模具、锻造模具、塑料模具)和制造(模具制造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两大方面,同时开设了计算机在模具中的应用(模具CAD/CAM)。

有了以上各专业方向的主体框架,考虑到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兴趣及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开设了小学时的专业性强的专业课(每个专业方向2一3门)。另外,为拓宽学科专业范围,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精选了一系列选修课:如材料成型新技术、工业机器人、工程软件、计算机在热加工中的应用、技术经济学等十几门课程可供选择。

4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新的计划中,除了传统的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以外,模具方向增加了数控加工技术的技能培训,主要有线切割编程加工、数控铣编程加工;铸造和焊接方向增设了两周专业实验周.,学生可自己设计实验、并亲自动手操作。这给学生创造了动手和动脑的机会,也给他们创造能力的发挥留下了空间。

为了使学生四年外语不断线、培养学生对外语文献阅读和翻译的能力,同时结合文献检索课的学习,练习查阅、整理资料;另外为锻炼学生文字表达和科技写作的能力,在5一6学期增设了“外语文献阅读及学年论文”的实践教学环节。

5结束语

专业基础课程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专业知识嵌入信息检索课探索与实践

[分类号]G250

网络信息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及信息系统的虚拟化,使信息检索日益简便。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搜索引擎方便、直接地搜索、获取所需信息,有的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地步。同时,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程对大学生来说已成为“鸡肋”——只是他们获取学分的一个手段而不是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必修课程。近几年,大学信息检索课教学中所普遍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法已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鉴于信息检索课教学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表现出种种不适应性,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吴蜀江提出在检索课中运用任务驱动法;张妍妍提出以用户搜索行为为导向的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缑广则提出信息检索课与专业课合作的教学模式;陈昌蓉提出在信息检索课中运用“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杨昌斌对大四学生提出基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李宝成提出在信息检索课中运用项目课程;武雪梅提出案例教学应用于文献检索课等。国内目前对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多是理论性的探讨,缺少具体的实践及受教育者的意见反馈与总结。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大学中推行信息检索课教育,近年来嵌入专业课程的信息检索课教学得到推广。如美国西佛罗里达大学在“比较政治经济入门”课中嵌入信息检索课。国内目前多数院校将信息检索课作为选修课,修课学生来自多个专业,可用修课学生的各专业知识作为检索课中的检索词,达到所有修课学生本专业知识与信息检索课相互嵌入。笔者从事本校大二、大三公共选修课(以下称“公选课”)《信息检索与利用》及本校大四新闻专业专业选修课(以下称“专选课”)《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将修课学生的专业课知识随着教学进程嵌入信息检索课中进行探索,取得了信息检索课与专业课知识互动的良好效果。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信息检索、分析、综合、评介、判断、组织和利用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挖掘本专业知识的历史及发展前沿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达到了信息检索课培养学生知识挖掘与知识创新能力的目的。本文就专业知识嵌入信息检索课教学全过程进行探索与总结,以期为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1 信息检索课课程教学简介

北京工商大学信息检索课,由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信息检索课教师授课。课程教学分为面授与实验两部分,采用面授后接实验课的教学方式。课程分为7个单元进行:①信息检索概论与计算机检索,4学时。注册网络课堂,掌握校图书馆查询系统,下载实验报告一,依据专业查询专业纸本与电子图书,完成后上传实验报告(下载与上传实验报告以下相同)。②面授中文数据库检索。依据专业选择两个专业关键词(以下简称:选词)作为检索词查询中文期刊论文,设定条件进行二次检索,达到实验报告要求,完成其他题目。③面授中文引文、专业数据库检索。完成本校本专业论文收录检索,计算作者H指数、期刊影响因子,继续检索选词中文期刊论文。④面授外文数据库检索。完成选词外文期刊论文检索,下载翻译外文论文一篇,单独上传教师邮箱。⑤面授特种文献(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科技报告)检索,4学时。检索选词中文优秀学士论文、博硕士论文,检索与选词相关的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科技报告。⑥面授重要检索工具与网上综合资源及论文写作。依据选词在ISI数据库检索无全文的文献题录,完成CALIS、CASHL、BALIS其中一项文献传递申请。⑦实验下载综述报告,依据前6次实验做本课程综述报告(PPT格式),要求12—18页,在5日内上传教师电子邮箱。课堂学生讲述报告,学生交流,教师当堂点评。以上没有特殊注明的面授与实验均为两学时。

2 专业知识嵌入信息检索课教学的方式

2.1 方法介绍

本方法在北京工商大学公选课《信息检索与利用(经管文法)》班及新闻专业大四专选课《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实验达三年,学生专业按一类学科分为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法学、新闻传播学4个学科,依据一类学科共设计4类专业实验报告及专业选词,各专业选词原则与方法介绍如下:

2.1.1 选词原则 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确定各专业选词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综合三类,各类选词原则如下:①学科基础课选词以各门课的各章知识点(难点和重点)作为选词,一章多个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时以时间最近选取,一门课程选词一般不少于8个,依此选词占本专业总选词的近70%。例如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所有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管理学》选词依据各章知识点共选词如下:价值评估、经营分析、经营资源、风险评估、企业文化、科学决策、企业家素质、组织结构等。②专业课选词原则是选多门专业课知识的交融点,数量占本专业总选词的近20%。例如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会计学专业,专业课选词为多门专业课知识的交融点,有会计政策、金融工具会计、商誉、或有事项、会计监督、重组会计、合并会计报表、并购会计、债务重组、注册会计师、减值会计等。③专业综合选词原则是依据各专业最新研究方向给出,数量占本专业总选词的10%左右。例如新闻专业专业综合选词有新闻思想、当代新闻改革、新闻失实、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自由、博客研究、邹韬奋、网络新闻、媒介素养、有偿新闻、国际传媒、国际传播、城市媒体、现代报纸、现场短新闻、突发性事件、党报新闻、晚报新闻、新闻娱乐化、主流媒体、八卦新闻、正面报道、广告新媒介、认知失谐理论、三贴近等。

2.1.2选词方法信息检索课教师工作岗位在图书馆,与学校院系专业课教师联系较少,在进行选词时应尽可能地与专业课教师联系,请他们给出各专业选词,以保证选词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具体可采用5种选词方法:①检索课教师精通的选词由教研组讨论确定。例如《管理学》课选词时,本课程检索课教师多精通此课,故由其负责提出本课程选词方案,共同研究确定。②由学科馆员下院系,在参加院系信息服务时与院系专业教师互助协商确定。例如《经济学》选词是由经济学院学科馆员与经济学院本课程专业教师共同确定的。③向专业课教师下发选词表,回收选词表后,依据高频词筛选而定。例如法学基础课《民法》的选词就是在收回向法学院本课程专业教师发放的选词表后而定的。④在参加定题服务时与专业团队教师共同讨论而定。例如会计学专业专业课选词是参加会计系课题组定题信息服务时与科研团队教师讨论而定。⑤依据本校优秀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库论文关键词筛选高频词而定。例如新闻专业专业综合选词就是依此方法而定。

2.2嵌入式教学的具体运行

专业基础课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087-02

引言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是一门用于验证和测度的学科,是运用数学、统计学和经济理论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社会科学学科。计量经济学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型学科,虽然发展历史较短,但应用十分广泛,已经在经济学科教学和研究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计量经济学的评价,如P.Samuelson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P.Henry称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这一社会科学中的帝国主义;R.Klein评价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1998年教育部把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之后,这门课程在国内普及开来。

计量经济学虽然在中国普及的时间较短,但近几年国内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特别快。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在本、硕、博课程中将计量经济学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国内出版的教材不断更新,研究中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的论文比重持续上升。然而,实际教学当中计量经济学却是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特别是对文科背景的经济学类学生来说是“难学”的一门课程。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进行渐进性的改革和探索,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本文拟对教学实践当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薄弱

计量经济学“教学难”的最大特征是文科背景经济学专业学生们基础知识的相对薄弱。众说周知,计量经济学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不仅对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而且还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同样要求良好基础。基础知识的相对薄弱是导致学生们“难学”的直接原因。这个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来自于学生的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对于大多数文科背景学生来说数学性质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缺乏兴趣,因此,没有打好高等数学基础。客观因素是学校课程安排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问题。在课程安排上,比如笔者所在大学以前开设的是统计学原理,并不是统计学。因此,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学到统计学领域重要的基础知识。还有微、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类基础课程内容并没有学好,这主要来至于教师教学质量。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当中讲教材内容之前,先利用两、三节课复习统计学基础知识,并在正文讲授当中注意复习微、宏观相关内容,与学生加强沟通一步一步地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差异

目前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方式跟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的确具有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板书教学方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在数学推导过程当中板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有些学生甚至教师都认为推导过程并不重要,只想利用其结果,但不通过推导过程怎么能理解计量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呢?没有打好基础就根本学不到更深的内容。笔者在实际讲授过程中都试过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方式,虽然现在的学生都习惯了多媒体教授方式,但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当中板书教学方式还是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他们认为跟着老师一步一步计算,就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下来,也能清理自己的思路。在多媒体教学当中也重视板书,有些图形或公式通过板书重复说明,并利用大量例题解释相关内容,因此,教学速度与板书教学速度相差无几。通过实践发现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方式的结合,以及大量案例的应用是与目前笔者在校学生们水平基本吻合的教学方式。

(三)课程安排与实践

计量经济学是强调理论和运用软件的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因此,实际教学由理论课和上机实验两个部分组成。由于学校的课程调整,我校计量经济学的学时从32学时增加到48和64学时等不同学时。2006年笔者到校任教时开始这门课程的学时调整至64学时,但有时又调整至48学时。如果是32和48学时教学安排的话,就根本上不了实验课,教学仅限于理论课的讲授。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合理的学时安排是48学时理论课和16学时实验课。48学时足够讲完符合本科生水平的内容,16学时上机课也让学生基本了解相关软件操作。上机课安排开学第二个月开始上,第一个月主要讲授相关理论,第二个月开始一周一次理论课和一次上机课。上机先利用两节课讲Excel操作,目的是要掌握Excel图表处理的基本操作和运用数据分析功能的回归分析操作。之后具体实践STATA或者是Eviews等相关软件的操作。

(四)论文不规范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就是在实际研究中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特定经济现象。通过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或者是研究生学术月活动中的论文审查,发现计量论文中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学生对模型的建立缺乏了解,容易把数学恒等式当成模型进行分析。这突显学生们对计量基本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对各个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不足。第二,相关检验的问题上容易把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弄混,因此,得出的结论往往与计量分析结果背道而驰。第三,采集的样本数量少,而解释变量却很多,在自由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做回归分析写出论文。实验课当中曾经讲过典型模型的推导过程,以及根据经济理论建立模型的过程,但效果不佳,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项我们长期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一)强化基础课程

通过多年的计量经济学和其他专业课的讲授当中感受到的最大困惑是学生们相关课程的基础较弱。与高等数学课程不同,微、宏观经济学以及统计学、数理统计等课程是学院教师主讲的课。笔者认为目前所在学院学生基础课程的较弱原因,主要是学院对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和教学梯队的不完善所引起。重视程度上笔者曾几次提议要强化习题课,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相关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特别是在研究生课程安排上,要求基础课程以年为单位设置课程,但都没有得到体现。教学梯队问题上开会时所探讨的梯队问题实际上并没有落实,之前不管学生们的评价如何,基础课程由老教授们垄断。随着扩招讲基础课的教师增加,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安排并不是按照学科出身来安排,而是出现互相抢课的现象。因此,要强化基础课程,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其次建立良好的教学梯队。

(二)建设案例库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课都离不开案例,通过案例加深与计量模型相关的经济理论的理解,并提高学习兴趣。国内有些大学已经编写相关实验课的教学指导书,并建立案例库,这方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做得较好。笔者刚开始编写教案时大量参考日本教材上的案例,每个章节都设几个案例,重视通过案例来加深相关学习内容。只是理论课中的案例从样本数或其他方面的因素在实验课中缺乏针对性,因此,需要专门用于实验课的案例库。但案例库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紧靠任课老师难以完成。我院能讲计量经济学的教师较少,难成立教学团队或成立专门的案例库建设小组。目前只能实行拿来主义,收集电子版教材发给学生,以此来弥补欠缺部分。数据整理和分析、案例的选择等对我院来说一项长期工程。

(三)强化论文写作能力

作为一种方法论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之一是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写过计量分析论文的人都知道,刚开始写计量论文的时候写作难度较大,最好在导师的带领下边写边学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是受师资力量的单薄,还有教学中忽视相关问题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一直受到很大限制。无论是为毕业论文,还是读研究生等长远目标着想,必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实际教学当中至少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第一,讲课当中选择几篇符合学生水平的相关计量论文,讲解计量论文的格式、建模、检验和经济现象的解释等相关问题。第二,适当的布置课程小论文,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直到达到一定的水平。第三,通过学院组织的各种论坛和学术会议的积极参加,拓展学生的视野,围绕会议中的题目进行讨论,循序渐进地提高基本素养。

结论

自从计量经济学在国内普及之后,其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国内学者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日益加深。但是由于普及的时间较短,很多院校存在教师队伍的计量功底参差不齐,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渐摸索清楚了讲这门课程的一般规律,相关基础课程和实验课的安排得到了强化。通过理论课学生们基本上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通过实验课学习相关计量或统计软件操作,能够借助辅助软件进行计量分析,毕业论文中运用计量方法的论文比重逐步上升。我相信,教师队伍的不断努力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下,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会不断完善,会涌现出更多的计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0,(1).

[2] 张益丰,周卫民.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

[3] 彭长生.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6).

[4] 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6).

[5] 胡荣才,王亚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6,(9).

上一篇:课程群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比较教学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