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改革范文

时间:2023-02-28 17:54:32

专业教学改革

专业教学改革范文第1篇

1.1培养目标的改变

目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仍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能力的医学检验人才,但是实际上,我国一、二、三级各级医院并没有检验医师这一职位。2007年秋季,卫生部第一次下文举办本区域乡镇检验医师培训,由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委托在我校举行,近年来,由于受到职业定位和工作目标等多种因素影响,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专科、中职毕业生并没有得到规范化的检验医师的临床培训,所以往往很难适应检验医师的岗位;同时,随着医学检验学科的发展,现在更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现有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显然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临床实践和医学检验学科发展的需求。

1.2课程体系落后

现阶段,我国医学检验教学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既较为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过去的20多年里,课程体系在医学检验教学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为现代医疗事业培养出了大量的医学人才。但是,随着医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该种课程体系不仅不利于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也无法突出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因此,课程体系的落后,是医学检验教学需要改革的重要原因。

1.3实验教学弱化

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医院的检验工作仍然离不开手动操作,所以,手工检验在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近几年来,随着自动化仪器的广泛使用,临床实习的手工检验作用在逐渐削弱,进而造成了实验教学的弱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利于动手操作能力的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

2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1明确培养目标

近年来,各大、中医学院、校都在不断的进行扩招,使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培养目标,才能进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从医学检验学科的发展情况来看,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应该将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能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并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的医学检验人才。在新的培养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师就可以进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种内容的改革,以利于现代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

2.2课程体系的改进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各大、中医学院、校应该根据现代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和课程性质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从而培养出符合医学教育客观规律和现代医学检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检验医学人才。

2.2.1重视基础教育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检验知识也是日新月异。所以,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应该重视医学检验人才的基础教育,加强部分医学检验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进而使学生拥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加入计算机、数理统计等学科的比重,做好学生的基础教育。

2.2.2突显专业特色

医学检验学科不仅是一门应用学科,还是一门建立在众多基础医学学科基础上的学科,医学检验学科涉及了多种医学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教师不能忽略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特色,将临床医学专业与医学检验专业混为一谈;各大、中院校应该对医学检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纯理论的基础课程逐渐弱化,将生物化学、病理学和微生物学当做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此外,医学检验专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向临床科室提供更多的实验室临床诊断信息;因此,各大、中院校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使临床医学学科与检验专业学科的关系得以突显。

2.2.3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包括临床实验内容,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应该更重视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就更应该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课程体系得以建立。一方面,各大、中院校要使检验专业课的学时数增加,并使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得到更新,展现医学检验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校要进行专业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调整,加强实验课来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4提高综合素质

进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新的课程体系体现出学科课程及内容的逻辑关系和系统性,使课程内容互相交叉渗透。这样,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专业课程内容就能得到更好的衔接,进而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2.3加强实验教学

医学检验学科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就更应该进行实验教学的强化,进而培养出应用型的医学检验人才。

2.3.1强化操作技能训练

加强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实验教学,要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强化。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强化训练档案,使学生通过的培训和考核项目得以明确的标注出来,进而按照标准组织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使实验室全面开放(在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下),为学生提供自觉进行操作技能强化训练的条件;另外,学校还应该制定更为有效的操作技能考核制度和标准,进而督促学生完成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

2.3.2增设实验课与创新科研活动

加强实验教学,各大、中医学院校应该增设实验课和创新科研活动。一方面,综合性和设计性强的实验课的开设,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进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积极的进行创新科研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学科知识的创新;同时,在参与创新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都会有所提升,知识面也将得到拓宽。开展创新科研活动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3结论

总而言之,医学检验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现代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则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为了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要从改变培养目标、改进课程体系和加强实验教学多个方面来进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问题进行的研究,对于促进医学检验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专业教学改革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型技术型纺织人才才能为我国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因此,要想培养更多专业的人才,加大中职学校纺织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教学质量是重要举措之一。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纺织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深化中职学校纺织专业教学改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其中对不断改革纺织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专门人才,有效的实现学生的人生目标,实现就业做出了贡献。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纺织专业学生就业率的提升。面对这一良好现象,国家和高校要引起高度重视,要保持和发展这种良好势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提高在市场中竞争力是现代化纺织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只有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性技术人才,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纺织业的更快发展

2.中职学校纺织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条件有限,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强,实践能力差,毕业后无法更好的走向岗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竞争、人才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但是,从我国现阶段中职学校教学条件来看,由于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不能与市场发展同步,如学生在岗位工作中,面对大量的新设备时会不知所措,无法有效的对设备进行操作,这种教学局面如果无法得到改善,势必会导致中职学校所培养的纺织人才与纺织业的快速发展脱轨。

2.2.现阶段中职纺织专业教学无法适应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职纺织专业教学开展的目的是培养更多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专业纺织人才,但是,现阶段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比较侧重纺织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所培养出的人才只能纸上谈兵,实践能力非常差,无法适应纺织业发展的要求。

3.中职学校纺织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3.1.强专业技能的考核,实行激励机制。纺织专业的应用就是进行实践操作,在专业教学当中加强专业技能的考核,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锻炼学生更好的操作能力,能够顺利达到就业的目的,我们可以在实践教学当中引入“面料设计师”、“针纺检验工”等技能考核环节,不断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反复的操作,通过培训考核后,学生不仅加强了对专业识的掌握,同时还让学牛认识到在今后就业过程中应该要做的事情,提早的打下预防针,便于今后在就业中更好的选择。纺织专业教学考核的过程实行教学激励机制,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考核合格的学生采用奖学金评定加分、抵扣选修课学分等机制,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3.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训,建设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聘用长期在纺织专业教学的老师,经过长时间的教学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的实践能力强,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建设有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我国纺织专业教学的根本措施,利用这支队伍,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他们业余时间主动进行就业前的体验。同时学院还经常聘请专家进行纺织专业讲座,加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现代纺织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因此,中职纺织专业作为纺织人才培养的基地,要想为我国纺织专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就要求我们不断对纺织专业教学进行深化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纺织专业教学僵化,使其始终充满活力。以上就是结合本人多年从事纺织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所提出的纺织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希望可以为纺织专业教学的深化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专业教学改革范文第3篇

一、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应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对园林绿化企业和毕业生的调研,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总结行业企业的要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准确定位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园林苗圃和花卉生产企业培养从事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理论教学改革

(一)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核心,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首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过渡与衔接。专业课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相互衔接以及一定的先后顺序,因此在授课前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市场需求重新制定授课顺序和内容,科学构筑课程体系,避免内容的重复、脱节。其次,要注重专业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教材要满足教学内容和行业发展的需要。鼓励专业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本学科领域最新技术、最新理念引入教学中,使课堂内容充分反映学科的发展动态,开阔学生的眼界,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二)与时俱进,注重教学手段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尤其在“互联网+”的时代,更要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灵活立体呈现教材,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一)以实用为目的,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园林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侧重于培养对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满足岗位任职能力素质的需求。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本着以实用为目的,以提高动手能力为重点,精简理论内容,把必备专业知识教学,嵌入实践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实践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建立校内高质量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保障,让学生承担校园绿化施工、养护工作,感受真实的生产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强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改革原有课程实习模式,根据园林工程实际工作过程,从专业角度全面规划设计实习项目和任务,由单一课程实习变为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避免了重复教学。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节约了实习资源,也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了综合性集中训练,提高了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三)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企业参与办学是实现工学结合的保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教师通过深入企业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运作,熟悉职业岗位要求,接触最新技术,提高职业技能,从而使自身职业能力得到了根本提升。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立足实际生产岗位,不仅可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还能提高职业素养。

四、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有以下几种途径:(1)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2)从企业聘请高级技术工人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3)组织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职业素质。

五、改革考核方法,引入社会评价体系

考核方法应采取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课程特点和岗位要求制定考核内容,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同时,还要引入社会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取得中级技能等级证书等。

作者:韩颖 张昕 单位:朝阳工程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春梅.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园林,2001(4).

[2]汪诗德.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2).

[3]刘晓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J].鸡西大学学报,2011(7).

[4]杨光杰.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规划师,2011(10).

专业教学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思想金融专业教学改革

一、在创新思想下金融专业教学改革重要意义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显著增加,对于我国而言,现代化金融发展还相对滞后,虽然近年来在创新思想下,我国金融领域也在尝试不断的改革,但是因为整体综合素质较差,在改革中面临很多问题,例如目前流行的互联网金融,P2P等,就因为相应的监管不到位,让这方面的创新变得曲折,进而影响到金融领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而想要提升我国整体的现代化金融水平,就需要在教学阶段来提升,基于创新思想来加强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达到提升他们综合素质的最终目标。在创新思想下,进行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就需要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深化,改革的思路要为社会输送相应的人才,而不是闭门造车打造理论学子,却不能够独当一面应对金融界的风云变幻。金融专业结合了理论、技能和实务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因此针对金融专业的教学就必须要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金融理论,并能够将其应用在实践。所以在创新思想下进行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就极为重要,对于我国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金融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化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目前金融专业的教学方法相对于之前看似得到一定的创新,不过只是换了一种填鸭式方法。比如从之前的黑板和口授灌输,转变成利用多媒体来灌注,只是将灌输的方法实现了现代化。要知道金融专业本身理论性强,如果仅仅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必然会让很多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生们之所以强迫自身去学习,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为了能够毕业,或者能够及格,不需要再补考。于是很多学生对于理论还是记得相对较牢,但是对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水平却显著较低。这样显然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很多老师在教学金融学科的知识时,会将有关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也能够旁征博引,让学生感到金融学的博大精深。这种重视理论教学的方式的确让很多金融专业的学生一出口就能够引用各种理论,尤其是在证券领域,各种理论能够说得非常精彩,但是一旦到实际应用就难以奏效。这和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差有着密切关系,当然也是和重视理论教学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够让学生能够基于理论应对各种变化的金融问题,也才能够很好的解决金融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金融专业老师的实践能力不够

金融学科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而在教学中,如果老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够强,自然就很难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变强。当前很多高校也在开始大力构建双师型队伍,可是对于很多高校而言,有关金融专业的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之所以如此主要存在下面几个因素:第一,目前很多金融专业的老师都是新招聘的青年老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之后就参与教学工作,这样他们本身就缺乏实践,自然在授课过程中难以以自身的经历来现身说法。第二,随着高校的扩招,老师的工作任务开始变得繁重,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后,基本没有富裕的时间用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而且也会在教学中不自觉的忽视这种实践教学,自然难以提升教学质量。第三,因为聘请金融专业老师往往需要高学历,但是社会上的金融精英,如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期货行业大多是实战专家,可是他们的理论背景往往没有那么精通,而且自身的学历也没有那么高,所以这些实践能力很强的精英并没有机会到高校参与授课,所以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三、在创新思想下金融专业的改革思路分析

(一)大力创建实践性教学体系

想要创新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走实践教学之路。这种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素养,培养他们能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改革中,不仅要去进行实践教学,而且要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使之成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要结合各个课程来进行统筹安全,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完善,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此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充分根据金融和经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对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让这些内容能够贴合时代,同时也能够反映金融学科领域最为关键的知识点。另外高校还要针对当前国际金融的发展状况,适当的引入一些西方国家的金融教材,同时要积极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编写一些具有实践性很强的教材内容,从而帮助构建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第二,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革新其本质就是为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习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彻底革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要通过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模拟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另外还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来进行分析等。在教学中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然后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提升他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而且通过学生的主动实践,也能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进行实验教学和大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对于高校而言,必须要从两个方面来为实践教学构建相应的环境,一个是在校内积极发展实验室,从宏观和微观对金融现象加以研究,主要是通过设置数学模型来进行。另一个就是构建应用型的实验室。在实验室购买相关的证券、期货、会计、保险等各项业务的交易软件,然后将实验室模拟成相应的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让学生通过实验室来模拟具体的金融应用过程,比如可以据此掌握股票交易的全部过程,开户、委托、交易和清算以及过户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另一个重要实践环境构建就是大力和校外企业进行合作,构建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到相关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参与学习和实习,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现场来感受到金融的应用魅力,而且通过实习也能够让他们参与相应的数据分析,从而将理论和实践能够更好的结合。

(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既然制定了在创新思想下的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那就是构建一个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那么针对这个体系而言,教学效果的考核机制显然极为重要。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够发现实践教学的效果。所以在实践教学体系下,就需要将传统的试卷考核进行重新优化,可以采用笔试、口试和随机抽题进行测试,甚至让学生撰写研究论文,让他们通过相应的调查来进行理论分析等。另外在考核中要对传统的笔试部分进行适当的压缩,要提升计算、案例分析以及操作题的整体分值,同时还需要将学生的调研、上课讨论、业务模拟等成绩纳入进来,从而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实践教学提供考核服务。

(四)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思路能够很好的被贯彻执行,老师的综合素质极为关键,尤其是老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对于整体的教学质量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所以对于高校而言,一定要鼓励老师走出去,不仅要做理论研究,还需要积极的从事社会上的一些金融业务,并且积极参与教学研讨、技术培训和参观访问等。要让他们能够深入到金融机构去实践去实习,从而不断总结并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另外还可以让一些校外专家,如那些在金融领域从业多年并取得突出成绩的专家,虽然他们的学历不会很高,但是他们的实践能力很强,可以让他们到高校参与授课,让他们和学生一起到实验室去进行业务模拟,面对面的传授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同时在判断趋势上的相关基本面和理论分析的结合等,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经验,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提升相应的感性认识,从而全面提升相应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创新思想指导下,金融专业的深化改革必须要走实践应用之路,只有通过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大力推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才能够让金融专业学生有效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并能在现代化的金融环境中不断创新,大胆设计,从而为我国的金融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大坤,马冬梅.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03).

[2]孙文博.基于校企合作角度推进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对接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5(33).

[3]黄庆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金融学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6).

专业教学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焊接专业 工作过程 教学改革 国际焊接工程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高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焊接专业仍存在教育培养模式系统性差,学生能动性、创新性及综合素质不强等问题,很难适应企业和社会对高素质焊接人才的要求。研究焊接专业教学改革,开展以工作过程导向为目标的焊接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模式,以企业和社会对焊接专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

一、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以情境教学为典型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以营造真实职业情境为代表的教学环境。传统教学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分离,学生往往不能获得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难以从本质上突出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需要进行根本性改革,焊接专业教学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应是始终坚持的理论主线。

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1. 课程设置改革。目前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学科为中心,自成一体,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导致学科之间的内容相互割裂,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焊接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系统学习。为适应焊接专业人才的需求,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学以致用,应根据工作岗位需要对课程进行开发,增设工业质量控制、焊接生产管理、焊接成本核算、工程经济分析等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课程。

2. 课程内容改革。讲授焊接专业课程的教师普遍感觉就是授课内容多,信息量大,课时少。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握好传授理论知识的度,删除和压缩陈旧的、与专业实践技能关系不大的理论内容和课程,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技能培养,授课中及时更新补充教材之外的焊接学科的新知识,引进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国内外动态,确保授课内容的先进性、应用性,让学生感到课程内容新颖,理解焊接专业的前沿知识。

3. 教材改革。目前焊接专业使用教材主要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虽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但无法满足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焊接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相比之下,教材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因此焊接专业教材建设刻不容缓,在把好质量关的前提下,教材编写过程中必须注意及时性、广泛性和注重性。只有教材和教学配合好,才会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模式改革

1. 授课方式改革: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启发式教学方式改变。把工业工程生产中实际的、成功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并加以提炼,结合理论课教学的需要,把零乱的课程知识点穿成一条主线,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研究型学习已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国外焊接专业采用“本科生科研计划活动”培训计划,也就是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一起进行较长时间的科研训练,结束时召开学术研讨会,可以效仿这种方式。

2. 师资改革:目前焊接专业师资方面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是青年教师学历高、理论知识丰富,但工厂实践经验少,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内容过于深奥、空洞,学生难于理解;另一方是年长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前沿理论知识缺乏,教学过程中理论内容过时,学生掌握不了新知识。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实践生产经验培训,有计划分批次地将青年教师输送到企业锻炼或者把工厂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技师请到学校辅导青年教师,同时将年长教师选送到相同专业、相同学科的上一级院校进修培训。真正做到焊接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理论优势,做到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3. 教学手段改革:引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展情境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引入焊接专业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中涉及焊接设备和焊接操作流程,可以以图片和动画的形式来展示,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设备构造、性能以及焊接操作流程,把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把空洞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同时,可利用网络扩展相关焊接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自身知识。

4. 实验课程改革:首先明确实验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验证,同时要培养学生能够在焊接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生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功能。在实验教学中多开设问题情景开展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

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是国际焊接学会针对焊接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与资格认证的体系,目的是通过学习国际通用的标准和规范促进国际间交流合作。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内容有很大一部分与专业课程设置相重叠,因此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可同步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引入,有利于学生与国际工程标准接轨,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焊接领域最新信息和国际通用标准和规程,掌握行业动态,强化专业知识,并能够持证上岗,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高校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实行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培训认证与大学教育相结合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

五、结束语

专业教学改革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服装专业 教学 改革 初索

一、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为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的要求,对服装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

2.服装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的需要

世界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已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服装设计与工艺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服装产品除了要求实用和美观外,更需要个性化,逐步实现时尚化。同时,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服装设计与工艺技术,这种通用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更大。同时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中职学校为满足企业的要求,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教学改革首先从课程改革开始,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建构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必然的趋势。教学内容和过程要与社会紧密联系,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要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能力相当,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要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我们应该探索适应产业需求、与产业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要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服装专业教学课上,应充分重视服装专业学科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特点,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现工学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改革服装专业的教学内容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通过动手做事学会知识,深受学生喜爱。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应按以下路径进行。

首先要对行业企业情况进行分析:开展产业、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然后进入企业调研,进行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制作调查问卷,进行学生、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调研分析;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根据实践专家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提取有一定职业进阶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企业生产项目,从代表性工作任务中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根据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服装专业一体化学习领域,并由行业、企业和职教专家进行评审论证;接下来就要在企业实践专家和职教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师资、场地、设备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可执行的学习情境,并对学习情境设计进行论证;编制一体化课程标准,并组织行业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论证;针对专业岗位对人才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典型工作任务确立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形成服装专业能力递进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3.改革服装专业的教学方法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适合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进行教学,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把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都交由学生完成。学生以团队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从信息的搜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以及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学生通过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经验的过程,更是学生相互了解促进友谊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习

效果。

专业教学改革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行动导向;现代教育教学技术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下面就结合我的亲身经历,就如何进行的专业课教学改革,谈谈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一、配合学校教改,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目前,专业课教学与企业直接合作的效果还不太理想。为了让企业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来,2008年我校与美菱电器集团合作开办了首个“工学结合”试点班,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所学的专业更贴近生产实际,使专业课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也可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这种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在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在机器的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技能方面,以及在协作交往、自学能力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优势,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的适应岗位需要。我曾担任过工学结合班专业课教学任务,我感觉工学结合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理论内容和实践活动的有效衔接问题,以及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之间的横向联系问题。我校开办工学结合试点班是专业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当然要使工学结合向深层次发展,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当国内大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专业理论教材呈现方式的创新

多数专业课教师在利用现有的教学媒体的意识方面还不够强,还不能灵活地把抽象的专业理论内容形象化的呈现给学生。在国内外一流的职教学校,都有丰富的教学媒体,教室大多配备幻灯机、实物投影仪、各种展示版、示教板、电脑网络以及一些专业的实验设备,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方面先我们一步。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是利用新技术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其最大特点是信息表达方式丰富性多彩,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互动技术能将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教学信息组合成教学课件,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使中职学生对抽象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了立体感,这必将全面提高中职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需要硬件的支持,最近几年我们学校在这方面投入很大,新增多个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PLC实训室和数控机床等设备,计算机房也可也改造成电路仿真(EWB)室、电路设计与分析(EDA)室、虚拟工业控制器实验室等,完全可以满足每个在校班级同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另外在软件方面,教师需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开发或者购买一些适合中职教育的教学课件或辅助教学软件,以全新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最容易开展多媒体教学是计算机类课程,如:办公软件、数据库、计算机绘图、计算机语言等,在我校已经普及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对于一些设备运动类课程、抽象控制类课程以及检修类课程,多媒体课件应用较少,如:电工电子、矿山机械、齿轮结构、机床控制,数控加工、矿井维修、家电维修等。若上述课程都适时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和虚拟互动教学,可以大大缩短教学课时,提高学习效率,对专业课教学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于实验实训课程,积极开展行动导向式教学,促进专业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目前我校的行动导向式教学开展的还不够广泛。行动导向又称为实践导向,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完成某项任务。由于行动导向教学重在培养人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所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很值得我们的中职教育借鉴。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其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如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卡片展示法,思维导图法等等。我校开设的多门专业课程如电工仪表、电工测量等都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下面以电控与PLC课程为例来说明如何开展行动导向教学。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深化教学改革,2008年,我校组建PLC实验室。在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与扶持下,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我们教研室大胆地进行了PLC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尝试。PLC是电气控制专业的主修课,把项目教学法引入PLC实践教学,使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对培养学生适应将来实际控制工作很有好处。项目教学法作为行动导向教学思想下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PLC教学项目设计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施效果。

PLC教学项目的确立,既要符合职业实际,又要便于组织教学。恰当的选用教学项目,确定每个教学项目知识和技能的重点。首先,项目的内容要尽可能自然地结合多项知识点;其次,项目的难易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项目要被大多数学生喜爱。

根据实践导向的教学理念,制定PLC专业的项目教学方案。⑴.重点培养学生在PLC安装接线、运行调试、故障维修等方面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解决一定生产实际问题。注意将教学项目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建立PLC实践教学体系。⑵.要打破学科体系,从课程之间、各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分析,对PLC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

根据PLC教学项目教学标准,对每个教学项目制定一套有效教学实施文件。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进行,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教学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看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四、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促进专业课教学考核方法的创新

专业课教学考核方法比较单一,通常采用闭卷的理论考试。由于近年来中职生源质量的下降,专业理论考试对学生们来说不是他们的强项,每到考试他们往往都是忙于应付,很难通过考试建立他们所学专业的自信心。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觉得作为教师不仅要根据中职特点来实施专业课教学,更应该大胆的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多采用寓教于乐的考试形式,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其自身特点,课内外作业、启发引导式的提问、平时测试以及最后的考试都应抓住该门课程特点。突破考试就是闭卷考试的束缚,积极开发诸如开卷考试、上机操作、写心得体会、做调查报告、搞项目小制作等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力求通过创新考核方法来达到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最近几年我校在专业课考核形式变化很大,统考的课目越来越少,教师灵活考核的课目越来越多,这些新的考核形式也日益被学生接受和认可。

五、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与指导,促进专业课教学管理的创新

职业学校对专业课教学过程的监控与指导机制还不是很完善。如何高效地对专业课教学进行有效管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可以采用多种检查机制来监控教学过程,提高专业课教学管理水平。首先是聘请校内外一些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专家进行跟班听课、评课、审查教案,及时提供专业课教改信息,并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专任教师交换意见,一定程度上促进青年教师的提高和成长。其次,是建立全员听课制度,撰写听课记录、反馈意见,全员参与教学督导。第三,经常开展学生管理人员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让他们也能参与评教,反映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改动力。

六、重视专业课师资培训,促进专业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中职学校比较缺乏“双师型”专业课教师,职业教育又要求教师应同时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素质,因此专业课师资培训对提高职教水平可以说举足轻重。职业学校可以有计划地不间断地选送专业课教师参加部级和省级的培训,同时学校也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校内培训,鼓励年轻教师多参加到企业社会实践。通过专业课师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课技能水平和教学组织水平。彻底改变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拓展现场教学、能力分组教学、开放式教学、协作教学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专业教学改革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观念更新;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旅游市场出现多元化发展变化,在国内旅游市场上主要的发展方向分别是现代化管理方向发展、市场规模化发展、旅游国际化发展等。面对以前的陈旧旅游观念和专业服务模式,我国的旅游业正在逐步赶超国际平均水平。如果继续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水平,首先需要的就是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面对旅游专业人才缺口,我国中专院校旅游行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观念更新

中专院校旅游专业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就必须对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进行深化改革。对当前旅游专业现状来讲,中专教育改革仍然停留在以往的惯性思维上。因此,必须跟新改革观念,适应改革发展需求。在当前时代,中专旅游教改工作中需要树立三个全新观念:竞争观念、市场观念、品牌观念。

1.市场观念

市场观念是指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满足当代市场需求,培养专业化旅游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各个中专院校将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纳入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对于旅游专业来讲,适应新的市场观念就必须调整原始办学思路,适应市场模式运作,使其与市场需求接轨。同时要求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旅游专业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保证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获取大量实践经验。树立现代化市场观念,将成为对传统教育改革的彻底革命。中专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观念转变,提供高质量旅游专业人才,使其不断适应社会生存发展。

2.竞争观念

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中专教育面临市场竞争危机,成为一个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为了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谋求发展,中专教育必须进行竞争观念改革,适应市场竞争需求。这就要求中专院校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化旅游人才,只有输出优质专业旅游人才来满足市场竞争需要,才能更好的适应时展。因此,及时引入竞争观念,未雨绸缪,塑造中专院校独特的学生资源竞争力,树立市场生存意识,成为中专院校对旅游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要特别关注市场旅游人才定位,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需要满足市场需求专业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要凸显中专旅游专业特色。

二、中专旅游专业教学弊端

当前我国中专旅游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众多滞后问题,无法适应新时代旅游市场的竞争需求。

1. 实训基地教学场所的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中专旅游教学专业起步较晚,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时代步伐。特别是实训教学场所的建设滞后问题,导致旅游专业技能实践受到制约,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旅游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旅游专业教学更注重教学实践,要求教学贴近市场、贴近就职、贴近服务,所以要求学生必须进行亲身实践,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锻炼,学以致用。这样就需要中专院校在实践教学中提供现代化实践训练场地,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导致无法满足学生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旅游教学效果。旅游教学应当以理论为主,同时考核学生实践资格。学校需要提供酒店、旅游景区或者旅游公司等实践场所,满足学生一线实践体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2.教学体制改革滞后,教学方法匮乏

我国大部分的中专旅游专业的教学体制都是移植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在教学模式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技能课、专业课、公共课和实践课。教学安排上都是以课程进行,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研究,缺乏学校自身特色。教学方法仍然以老师讲授为主,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无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性。

3. 培养目标不清,专业定位不准

我国中专院校的旅游专业开设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在旅游专业的定位上和培养目标大都是参照普通高校的教育课程理念进行。发展到今天,旅游中专院校的教学目标和专业定位仍然十分模糊。对于中专学生来源和教育特色没有一个认真的考量。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早已机构无法跟上时代步伐,无法满足现今旅游市场需要。教学内容也只注重理论知识,却忽略了旅游专业的核心--实践能力培养。这些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无法满足行业发展,对于服务性行业来说,很难做到适者生存。

三、中专旅游教学的改革措施

中专旅游专业的教学方式和质量存在一定的不足,这成为影响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加强完善中专旅游教改工作,满足时展需求。

1. 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对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载体,关系着优质旅游人才的培养。通常教学内容以以可曾设置来体现。教学内容的调整,需要明确旅游教学目的,掌握同步时代旅游专业教学知识。结合新时代教学知识体系和内容对课程体系安排进行有效调整。调整必须符合新时代旅游市场专业需求。我国旅游行业飞速发展,中专院校的其他专业学生也可以通过选修课程的方式学习了解旅游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

在课程调节上,可以设置一些特色旅游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和修研。满足学生喜好,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2.完善教学方法

中专院校旅游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旅游专业个人素养,教导学生学会基本管理能力。陈旧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以教师讲授方式进行,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缺陷。因此新的教学方法必须满足教学方式多变化,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方式对学生简单阐明旅游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然后通过现代多媒体手段带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且结合实践方式促进学生对于旅游专业知识吸收和技能的掌握。

3. 强化实践教学

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日益精化,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吸收,必须考虑该人才是否具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必须掌握娴熟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中专院校强化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实践课程。比如参与自发式导游训练;与合作企业联合推出酒店实习课程;与旅游公司签订实习协议,在公司实训等。这些实践课程主要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同时增加学生社会工作适应性。在实践内容上还可以借鉴外国旅游专业的教学经验,提高中专院校旅游教学水平。

总结:

中专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基础牢靠、实践技能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实践性旅游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中专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质量还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市场竞争。这些学生还不具备旅游服务行业的基础技能和技能特色,在旅游行业大力发展的今天迟早会被淘汰。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高技能型旅游人才,中专院校必须对旅游专业教学进行科学化改革,以满足市场竞争需要的同时,为社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肖静.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1):18-19.

[2]董鸿安.关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62-63.

专业教学改革范文第9篇

关键词:动画专业;重要性;实践教学;现状;措施

一、当前高校动画专业培养人才模式现状

1.教学方式陈旧

目前,我国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沿用老旧的教学方法。时代在变化,市场的需求也比以前的层次更高,但大多数高校只是看准了这个行业的高就业率,却没有提出能跟上动画行业发展步伐的人才培养方案,所以目前各个高校都应该审视自己的教学模式,要及时地更新教学观念,研究出一份让人才与社会及企业更加契合的培养方案。高校只有全面地考虑到学校、社会和市场三方需求,才能培养出更好的人才,同时也会优化学校的教学效果,可以使学校的招生之路更畅通。

2.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高

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学习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完成的,学生的思考能力普遍不高,质疑能力的不强。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由创新为基础的,动画专业也不例外。学生在学习完课堂理论知识后还应该多参加社团活动,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交流,向老师请教。老师也应该将更多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高校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将更上一层楼。

二、动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动画专业是一门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更强调动手能力的学科。如果沿袭一贯的教学方式而不去做改变,那么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出现创意表达不力的情况。再者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还应该注重一个点,就是实践性并不只是具备动手能力,还应该指的是技术的实用性能力。高等教育培养的是能力、思维和长远眼光,这些都是人才市场的标准,进入一个行业并不难,也许有了最基本的技能就能进入,可是如果想要在一个行业站稳脚跟并且有好的发展,就要具备相应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对传统动画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此外,借鉴理科专业经验,将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动画专业中的人才培养教学中来。引入实践教学是对动画教学的一次大的改革,也是动画专业学科教学体系的重要改进内容,实践教学的教学改革必然会对我国动画专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动画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

1.缺乏全局的教育观念

很多高校的动画专业教学起步比其他专业要晚,在课程教学上还处于摸索状态,还没有相对完整的教学理念。没有将眼光放在学科的实践性上,学生对动画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彻底。由于是一门比较新的行业,每所高校的教师在动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并没有足够经验可以交流和互相学习。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具备把握全局的教育观念,在实践教学课程的规划上缺乏主见,明确不了教学的优势方法所在。这样会导致我国的动画专业教学停滞不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存在问题,会直接影响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2.师资结构不合理

动画专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广泛的知识,从而提高技术能力。如果教师没有掌握动画专业的专业知识,不能够对动画行业未来的市场需求做出一个敏锐的判断,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更深层次地掌握专业技能。因此,在动画专业教学过程中,高校需要聘请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来任职教学。由于术业有专攻,复合型人才教师很难招聘,因此,我国要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3.缺乏实践教学场地

目前很多学校都是为了招到更多的学生才会开设动画专业课,但是动画专业的教学能力较低。很多学校在教学硬件上也未满足专业发展需求,提供不了一个好的教学场地供师生学习。比如,缺乏进行实践教学所用的实验教室,供师生学习所用的硬件设备跟不上学习要求等。还有的学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不了学生的实践学习需要。这些都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也使学校的教学效果较差。

四、动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完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1)完善以往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除了督促学生在课堂上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注重学生课后的实践知识应用。比如,利用课余活动组织学生去往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学习,提前感受工作环境和工作难度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将工作、学习、生活三者结合,了解动画专业的市场需求。总之,要不断发现教学中不足的地方,并且及时改进,还需要指导每位学生的学习,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2)完善实践教学和管理模式。回顾传统的动画教学可以发现,以前教师不够重视教学与管理工作,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优势的能力比较差,这样就难以制订一个适合动画教学的教学大纲来优化动画专业的教学。因此,我们要督促教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定期组织在岗教师的教学研讨,将好的教学方法发扬光大,对不好的教学方式也及时加以改进。另外,还要对教学实践和管理方式作出评定,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2.构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每一位学生的特质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留这种特质,还要去引导每位学生将自己的特性发挥出来。高校在给学生提供实践项目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创新,在学生设计自己的实践项目的同时,教学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来帮助其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开放性教学方法不仅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更强,还能使学生对专业钻研更有兴趣。

五、结束语

动画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不小的难题,需要学校、社会、市场三者的配合来完成教学目标的设定,丰富教学手段。高校应该抢做改革的先驱,制订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标准,及时改变陈旧教学观念,主动与社会上知名的动画企业和传媒公司合作,建立起符合学生实习、实训需求的动画专业工作室,将动画专业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高校在培养动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教育问题,还要重视师资力量的提升,将现有师资力量分时段、分批次送进动画企业或者传媒公司开展定岗实践活动,通过定岗实践,使高校教师向企业高层次技术人员学习,锻炼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高等学校为适应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开发适合动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学习的专门教材,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理论功底扎实、企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强的优势,由双方共同编写高校动画学生实习实训的专门配套教材。总之,建立高校动画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对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静,郭飞燕.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动漫专业实训基地建设[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王 岳,王坤坤.第五届动漫节・动漫教育论坛纪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5).

专业教学改革范文第10篇

摘 要:文章尝试从专业方向设置、教师队伍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三个层面探讨俄语专业教学改革,立足优良的俄语教学传统,适应全新的形势,并对可以交叉兼容的方向提出全面整合的倡议,力争打通语言文学同经贸等应用性方向之间的壁垒,与长期以来俄语界倡导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实现有效衔接,以提高俄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俄语;教学改革;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5-0009-02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深化,对俄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急剧扩大,同时对专业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在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提高,缺点则是满堂灌、教师一言堂,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授课对象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手段和形式单一,教学效果难尽如人意。面对着这些新形势和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俄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说已经迫在眉睫,必须提上议事日程。本文拟从专业方向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三个方面展开。

一、调整专业方向设置

我国俄语专业历史悠久,由于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相当多的院校设置了俄语专业,适应了当时对苏联一边倒的现实需求,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的俄语人才。但这种专业设置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显得不合时宜。首先,改革开放后,沿袭至今的专业依然主要体现为俄语语言文学方向,鲜有新的领域可供学生选择。而现实是当今时代经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囿于语言文学方向的专业设置辐射面过窄,所培养的毕业生明显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节奏。其次,受困于语言文学方向限制,课程设置也基本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基本是传统的文学理论、语言学知识,与社会急需的应用型经贸人才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大量课程涉及语言文学方面,使得相应的专业经贸课程的课时被迫大大压缩,由于没有课时保证,学生获得的经贸知识不成体系、支离破碎,他们无法全面掌握基本的经贸知识。最后,鉴于上述情况,俄语专业方向的调整已势在必行。无论是现实因素还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全新要求都要进行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的调整。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向:第一,设立经贸俄语方向,直接与用人市场对接,积极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公共课程,大幅增加有关经贸知识和实务方面的课程,包括中文经济学、管理学课程,夯实学生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知识,力争形成全面的经贸知识体系,紧紧围绕经贸方向开展教学,应对市场需求的转变。第二,设置翻译方向。目前大学生的双语互译能力极为薄弱,已经影响到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将来的择业。面对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翻译水平亟待提高的现实,笔者觉得在本科层次O置翻译方向正当其时。目前在研究生层次上已经基本设置了翻译方向,但本科层面还依然沿袭就有的语言文学方向,这不能不说是对现实困境的漠视,针对这种情况设置翻译方向可以有效地破解这一束缚专业发展的困局,极大的提高学生对这一重要领域的认识,目前市面上已有几种比较好的翻译教材,还可以因势利导的编写口语翻译教材,并且可以同经贸方向进行对接,打通两个方向的壁垒,实现翻译能力和经贸知识的有机衔接,能够实质性的提高学生将来的工作适应能力,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出口”问题。第三,设置俄罗斯文化方向。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劲增长,与各国包括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加。中俄各领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双方人员往来频繁。在交往过程中由于双方处于不同的文化圈,彼此误解甚至因此产生敌对情绪的情况并不鲜见。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加强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成为俄语教育界的共识。设置俄罗斯文化方向可以在保证学生基本俄罗斯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文化知识的渗透,增加文化史、俄罗斯艺术方面的课程,加深学生对于人的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碰撞的深刻认知。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多年来,外语教师基本来自国内几大外语院校,总体上来说能够适应教学的要求。但面对新形势,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以往模式的特点,突出的表现就是专业能力过硬,但专业以外知识有所欠缺。现在要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对外语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通过传统的学历教育提升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以外,还应该鼓励教师多方涉猎不同学科,接触不同知识领域,完善个人知识体系,以适应全新的教学要求。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与交流

重视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建设。对骨干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包括出国进修、学历提升,形成过硬的业务能力,能在学科教学中独挡一面,承担重任。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抓好这部分教师,形成带头示范效应,激励青年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形成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氛围,促进整个教师队伍业务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学校应创造条件,多引进一些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材料,组织全体教师集体学习最新的教育资讯,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跟踪国内外教学动态,洞悉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最新变化,及时更新教学理论和方法,适应教学的新要求。另外应该重视专任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升,把握学科方向,开阔视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注重课堂教学改革

(一)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秉承教师教学生听记的悠久传统,同时中国学生由于民族性格、传统理念的影响,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解,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完全主导了课堂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课堂教学环节单一。学生由于参与度不够,对所教授内容态度淡漠,准备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在教学中首先应赋予学生以必要的权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编对话、回答问题、转述课文,直到个人独白、演讲,在听与说的过程中体味俄语交流的快乐,克服怕出错好面子而不敢说的现象。实践证明,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强制性外语听说训练后对外语习得的规律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显著增强,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环境,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了,形成了教师与学生良好互动、共同提升水平的局面。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淡化考试意识

目前学生考级压力很大。面对着俄语四级和八级考试而展开教学过程构成了国内高校俄语专业教学的典型图景。心理学认为,快乐的心理有助于知识的获得。传统的强制性高强度的学习很难使学生有快乐感产生,短期内这种学习可以凭借强烈的目的性得以维系,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往往难以为继。这种超高压力下的学习不仅毫无快乐可言,而且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导致厌学、放任自流的现象发生。通过这种对学习心理的探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淡化学生的考试意识,灌输学习是一种自然的自我提高和自身完善的自发过程的教学理念,减轻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压力,提倡快乐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学中身体力行,注重学生实际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知识体系的建立,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基本功,为将来真正胜任外语翻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突出语言交际功能,注重实战能力全面提升

语言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交际性。学外语也不例外,主要是用于交际,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交际性作为核心要素看待,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包括口头交流和笔语交流。课堂教学提倡外语授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外语语感和对语言的理解,将交际性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外语教学实践证明,单纯做题和阅读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四级包括八级考试依然空前关注学生语法能力的培养,尽管近年来随着语言交际性认识的提高而增加了应用性能力的考核,但所占比例有限。过去未设过级考试的学生的外语基本功远远强于目前学生的水平,这可以间接佐证四八级考试的局限性。我们不应过于强调过级考试对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其确实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外语作为更加强调实际应用的学科,应该更加重交际能力的提高,而非一成不变的语法知识的测试。这种考试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专业外语的教学过程,事实上,重视交际性同过去传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专项技能的培养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五种外语交际技能的提升,而随着全面交际能力的形成,外语应试能力势必相应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轻松过级就成为自然现象。

(四)重视人文精神培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浮躁心理严重,充满了功利性心理,缺乏对生活本真意义的追寻,这种思潮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教育界。这种情况对与培养全面的优秀外语人才极为不利。这同我国传统上强调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背道而驰,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予以纠正。教师除了负责传授专业知识以外,还承担着培育人才的重大责任,而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就是落实这一责任的重要抓手。我们应提高依法施教的自觉性,提升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重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文精神关乎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关乎国家未来的命运,应该把对这一点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外语知识讲授、自身示范效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结合中国传统的诚实守信教育,应有效地把握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教材为依托,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丰富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健全的行为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扩充教学领域,拓宽学生视野,渗透思想教育,增强人文意识,使课堂教学浸没在人文氛围之中。

俄语专业教学改革纷繁复杂,涉及多个方面,操作起来难度极大。本文从自身接触的层面对改革方向做了一些个人的思考,希冀对专业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史铁强.关于俄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俄语教学,2004,(4).

[2]王铭玉.刍议中国俄语教学的发展[J].中国俄语教学,2006,(1).

收稿日期:2015-06-05

上一篇:新闻专业教学范文 下一篇:护理专业课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