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1 18:53:20

专业教学

专业教学范文第1篇

针对上述现象,我就不得不反思我的服装专业教学。因此,写下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教学内容陈旧

服装结构制图的教材由于受到时间性、灵活性、地区性的限制,目前,我校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材所采用的款式陈旧,例如书上的衬衫款式基本已经不太出现在生活中,衣长偏长,胸围放松量偏大,对学生来说,只能起到入门作用,学好基本款式后在实际操作中实用性不大。众所周知,服装业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永远走在时尚的前列,服装的款式千变万化,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服装专业教材的编写也许永远跟不上服装行业发展的步伐,但如果以此为借口,不去主动靠近、贴合服装行业的实际生产,实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就会使我们的学生“学无所用”,也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服装专业的特性决定了服装专业的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服装专业制图教学还没有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中突破出来,先“弄懂”再“学会”的教学过程根深蒂固,即使师生都已经明确“实践”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但外化在教学过程中的仍然纠缠在“弄懂为什么”这一要求中,纠缠在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堆积中,摆脱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模式。这一点也可以在教学结果中得到证明。从目前服装企业招聘的现状来看,企业对中初级制板技术人员的需求量相当大,尤其希望中初级制板技术人员进入企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实际生产。但即使是出自于服装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素质和实际能力却也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在打板、放码等实用性的技术方面,能适应服装企业实际生产需要的人才极少……这与我国服装专业教育着重于“纸上谈兵”的教学思路和专业教师没有专业经验、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有着直接的关系。

3、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例如:在服装结构制图课中,其教学方法表现为,教师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利用粉笔和直尺在黑板上画一步,学生使用铅笔和三角板在笔记本上跟着画一步。这样的教学方法很费时,教学效果也比较低。因为教师画一步,学生跟一步,就存在教师画的时候学生等,学生画的时候教师等的问题,一节课下来只能画一小部分,光男西服的结构制图就需要四到五个课时才能完成。另外,教师画在黑板上的制图,由于有许多线条和标注,有些部位不容易看清楚,学生在模仿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差。再说,服装制图是二维的,而成衣是三维的,画在黑板上的结构制图是静态的,要在黑板上演示出二维的制图向三维的成衣的转变过程是不可能的,于是学生在制图课中只是纯粹的模仿制图,换句话说,只是为了制图而制图,对制图的目的和意义是不理解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许多缺陷。

4、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稳定,与社会、产业脱离

由于受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教育,即使是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着的教育,也缺乏主动与行业、企业联合的意识和能力――缺乏以“出口”牵动“进口”,以“出口”调节“生产”的观念,缺乏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经验,这往往导致了服装专业教育的“闭门造车”,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专业与行业、企业的联合不够稳定,直接导致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服装企业招收不到需要的、足够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有些学习了三年专业技能的服装专业毕业生进入服装企业后仍然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具体到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我们的教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与行业、企业的实际有明显的脱节,举个例子来说,平时我们在制图教学中大都画的是1:5的小图,而实际企业中用到的都是1:1的大图,这样制小图的实际意义就打了一定的折扣,还有我们教学中进行每一种基本款式大都只停留在款式上,而之后制版排料的过程练习的少之甚少,而在企业中后面的几个过程往往是实际的应用。

总之,现今服装结构制图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比较陈旧,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企业发展、专业发展对服装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服装结构制图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树立开放型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缩小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距离,真正促进学生实践技能、专业素质的形成。

提高服装结构制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树立开放型的教学理念

专业教学范文第2篇

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专业的特色,旅游管理专业要求从业者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所以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多增加实践教学,另外还需要根据培养方向的不同,在实践内容上也要有所侧重。同时要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培养方向和兴趣的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具体的措施为,先由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到服务与管理项目实践等环节,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系统性和阶段性的差别,不可操之过急,适得其反。

2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实行“双证制”

在实践教学环节,应侧重训练学生实际动手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对自我学习和以及对疑难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要做出更高的评价,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并以学生的实践成绩为主要依据来评定其水平高低,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地制订考核标准,争取对学生做出客观、全面、科学的考核和评价。学校应鼓励教师对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并设立专门奖励措施。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3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搞好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必须加强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由旅游行业、国家劳动部门组织的各类职业资格课程培训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国导证、领队证、技师证等,并要求他们定期去旅行社、饭店等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派遣专业教师轮流去相关院校参加短期进修、做访问学者,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引进或聘请在旅游企业第一线从事工作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及企业骨干人士到学校任教,承担学生实践课程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等等。

4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扩大校企合作项目

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在课堂难以进行的教学实践项目,教学方须与企业和社会合作,建立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保障。充分利用企业帮助建设的真实职业环境,利用现场与企业实际相一致的教学场景开展现场教学、讲练合一教学、案例教学和多角色互动教学;落实顶岗实习的课程教学效果,使各模块知识与技能整合并形成良好的实际工作能力。此外,学院还应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同时,在学生行将就业之前,学校应有准备对学生进行与就业训练,在上文提到的校外教学实习与就业基地进行实习和实践,为旅游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通过预就业,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加强应对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在身体和心理上做好走上社会的准备。企业也可以从实习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试用,延长了考察时间,有利于更好的择优录取。在这种企业主导的校外实践性基地模式下,学院的培养全部是源自企业需求,而企业也视接受和指导学院的学生实习培训为己任,并把这种校企合作看作企业自身发展前途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为了满足旅游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完善其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以提高能力为目标,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力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最终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明超,双长明.《高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改革探索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2]陈国生,罗文.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及其模式构建特点[J].咸宁学院学报.2003(1).

[3]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

[4]董鸿安,等.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探讨[J].成人教育.2004(3)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民素质的逐日提高,人们对于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有了新的标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高职院校若要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一整套适应就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与探讨,力求提高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专业教学范文第3篇

1.案例教学法是由课本通向实践的一道重要桥梁

会计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性学科,而且,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材中没有涵盖的细节和变化,假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此不甚了解、没有预备,在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时就会碰到很多障碍。会计案例教学法使把握理论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案例学习和分析过程中,通过精心的预备和讨论、回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无论在感性上还是在理性上都会得到质的发展,这就为学生拓展理论知识、走向实践迈出了一大步。

2.案例教学法是引导式教学思想的重要实现方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最大的题目就在于无视学生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无论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有多么熟练,无论其讲解得如何清楚,事实是并没有拓展学生对于教材以外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这正是大学教学中的精华所在。而在会计专业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尤其是在高年级的课堂中实行,不仅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而且对于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和构建知识体系都有很大的帮助。

3.有利于培养一支综合素质全面、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要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首先要对案例及其背景有深刻的熟悉,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熟悉相关领域的行业背景。在对案例进行整理加工、运用的过程中,就锻炼了教师在复杂的实际环境中分析题目、解决题目的能力。而在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又进一步进步了教师的教学组织和互动能力。在各种不同案例的研究和探讨中,又无形的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所以,大力推进会计专业的案例教学,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很大的推动和裨益。

4.有利于培养能力全面的会计专业毕业生

案例教学法的突出优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它的基本思想在于引导学生在了解案例背景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基本概念、对案例的本质题目(主要题目)进行分析推导和论证,从而从自身的角度提出解决题目的思路。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把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概念,学会搜集和分析各方面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信息,还要能够适当的论证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全面的解决题目的能力。这样一种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无疑更有利于能力全面的会计毕业生的培养。

二、目前会计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题目

1.没有系统的进行会计专业案例库的建设和规划发展——案例教学资源不足

当前,专门进行会计专业案例收集和建设案例库的高校还比较少,很多学校在课堂上开展案例教学时使用的案例往往是任课教师临时找来的或是沿用以前已经有些过期的或者仅仅依靠于教材后附录的几个案例。这样的来源不但在数目上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时效性和针对性方面也完全不能够保证案例教学的实际需求。素材的缺陷使得这些学校会计专业的案例教学效果在出发点就已经大打折扣。

2.会计案例教学的实施不规范、计划性差

一方面,在整个课程体系的制定和计划中,尽大部分的学校都没有把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案例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考虑。这就导致了案例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不规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职业判定(偏好)而不是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如哪些课程应以案例教学为主,哪些课程中案例教学应占一部分的比例,哪些课程的哪些章节需要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等等都缺乏必要的原则上的规范和预备。

另一方面,教师在实际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不过多重视学生的全程参与和调动学生的积极预备。最为典型的是教师在上一次提前告知的案例,教师没有特别点明预备的思路和方向,学生也只是泛泛的大致了解而没有深进全面的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浮于表面,这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教学效率低下的基调。同时,在课堂的分组讨论中,很多教师往往随意分组,不留意引导讨论的方向和深度,因而学生的学习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3.案例教学水平低下,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习惯还停留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方式上,对于案例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作用、规范程序及关键点等各方面的内容都缺乏熟悉和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是在课堂上实际开展案例教学,也缺乏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和讨论的能力,轻易导致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教师难以驾驭课堂等诸多题目,则案例教学的期看目标难以实现。在教学整体规划中不重视,教师不认同,同时教师的案例教学素养也在比较缺乏的情况下,院校的会计专业案例教学水平低下也就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三、会计案例教学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作为教师实现案例教学的“剧本”,案例教学的设计工作既基础又重要,在具体设计时应遵循以下4个基本原则。

1.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原则

案例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两者并行而不悖,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案例教学的设计中,首先,在会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学时方面,安排的会计案例教学进度与课堂理论教学进度,从时间和内容上保持一致。其次,应当科学辩证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方面,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前,先应当把相关的知识体系梳理清楚,让学生对于知识的层次和相互关系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熟悉;另一方面,在组织案例实施的过程中留意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而在最后总结评价阶段又应适当的回回到课本的理论知识体系中来。

这样,在整个案例教学的实施阶段只有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环境间的深刻关系。

2.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是案例选取和案例库建设过程中的根本原则。一个适用的案例应当能够代表该行业的背景特点,能够涵盖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反映基本的教学原理。实践中与某一知识层次相关的案例很多很杂,教师在进行案例库建设时不能仅仅根据案例涉及企业的名气或是案例本身获取的便利性来选择,应当严格的根据案例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进行筛选,只选择那些最为典型与理论知识最为相关的案例。3.拓展性原则

案例教学的突出优点在于能够在一个具体的实际背景中以一个典型的企业事件来阐述课本的理论知识,并赐与学生思考和理解运用的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得以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题目并深刻的理解实际环境。更进一步,为了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潜力,在进行会计案例教学设计时应当将所分析的案例进行拓展:第一,要求学生思考假如这个案例从法学或经济学的视角来进行分析,是否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第二,再给出几个相似的同类案例,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分析和案例报告的撰写工作。这样,通过这些拓展的思考和任务,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视野和他们举一反三的推导分析能力。

4.导向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预备、思考和探讨论证是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得以进步的基础,而学生能力进步的程度和质量则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总结回纳,所以,案例教学中层次最高的原则在于教师恰到好处的导向性。

案例教学中的导向性原则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在时间安排上的导向性。一个典型的案例往往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并且要同时考虑几个不同层次的题目,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时间的分配和把握有着清楚的把握和导向。第二,教师在知识运用上的导向性。典型的案例还往往涉及到很多有关经济法和高级财务治理的相关知识,这些是会计专业学生所不熟悉的,因而在考虑题目时需要教师适当的加以点拨和提示。第三,教师在讨论阶段对于讨论方向的导向性。大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在班级讨论甚至在小组讨论中都有可能擦出思想的火花(新的题目或一个相近但并不完全适用的解决思路),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留意引导,既要肯定学生活跃的思维,更要及时的把学生的思维和留意力调转回到案例的主题和核心题目上来,以保证案例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四、提升我国会计专业案例教学水平的思考

1.建立虚拟案例教学教研室,整合案例资源。

组建大专业(同属于治理学的专业,但源于不同教研室)的案例研究教研室。这是一个非正式、不具有明确组织机构的常设虚拟教研室,其职能在于将各个专业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组合起来,定期研讨、共享案例及其启示,从而建立起高质量的案例库

和重新整合教师的案例资源以及促进各位教师的案例分析能力。一方面,不论是哪一个专业或哪一个层次的教师,在分析一个综合案例时的思路和观点都无可避免的受到其学科背景的制约和局限,而任何一个实际中的经典案例都无法仅仅从任何一个专业的观点得到足够深进的探讨和分析,所以为了进步案例教学的效果,不同的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就有了经常交流、探讨的必要。另一方面,每位教师所收集的案例也都是有限和相对片面的,故案例库的建设和共享则是案例教学中又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的进步

毫无疑问,没有出色的案例教学能力,也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为了开展会计专业的案例教学课堂的建设,作为会计专业的高校教师,首当其冲的应该往有规划、有目标的进步自身的案例教学能力。在会计系(教研室)中研究案例教学方向的教师应当在确立研究方向后就要初步设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将来3~5年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规划,其中应包括所期看达到的基本目标(理想目标),预期教学效果,案例库的建设,后续学习和(深进企业)实践等相关具体计划。规划经系(教研室)主任审批后报教务处备案,作为将来考核的一个参照。同时,会计系(教研室)和教务处应给予该规划必要的支持和关注,并督促教师按照规划稳步进步其案例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效果。有条件的学校(系),还可以开展案例教学法教学比赛,以进一步推动教改的步伐。

3.课程考试方式的丰富

假如以案例教学方式为主的课程(如会计制度设计、高级财务治理等)的考核方式也局限于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两者相结合(而且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低)的老套路上,恐怕很难调动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知识活学活用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在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中,首先,应当加大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小组表现、个人案例分析报告等)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其次,在期末考试中,可以考虑以开卷的方式进行,重点考察学生在面对实际综合题目时的分析能力和思考维度,而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简答题或论述题;再次,还可以让每位同学交一篇相关的课程论文,主题自定,围绕某一特定典型的案例展开即可,作为评定终极成绩的参考,优秀的论文还可以在指导修改好后投杂志社发表。

4.留意教材的选用和建设题目

要组织好一个以案例教学为主的课堂,一本适用的教材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选择教材时,教材应当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并在每一章节中(每一章节后)配备典型的案例和思考题,一般应由任课教师推荐,经教研室主任审核确定。同时,伴随着案例库建设工作的完善,也应当提倡任课教师开展案例教材的编写工作:一开始,还不成熟的教材可以作为课堂选定教材的补充,当教材建设工作成效明显,得到公共认可后,可以考虑作为课堂教材使用。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案例库的作用,又进步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还增加了会计专业的科研成果。

5.加强互动,定期了解学生的反馈。

会计案例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进步教学效果,夯实学生的运用能力,所以定期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从而为后续改进提供参考也就成为了一件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首先,任课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的实时沟通,就案例的选择、分组职员的确定及讨论主题深度等各个方面及时(提前)和学生交互意见,尽量在坚持案例教学基本要求的条件下以尊重学生想法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其次,课堂结束后,任课教师和教研室主任应当积极的往了解学生的评价、实际的教学效果和教材的适应性等等,从而为后续改进提供参考;最后,根据不断跟进了解到的情况,经教研室讨论,修订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案中与案例教学有关的内容,从而可以更好、更规范的指导后续的案例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宋艳敏.会计制度设计案例教学的实施[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2)

2罗小敏.浅谈会计教学组织方法[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8(6)

专业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导游专业; 生力军、实用型人才

旅游业是发展前景光明的朝阳产业,它已成为标志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政治稳定、环境优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旅游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一批现代化并具有专业素质的导游从业人员、建立一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导游队伍,这是我们导游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中职学校导游专业教学中,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基础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专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为此导游专业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面向社会、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一、更新观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空袋难以直立。”意即一个知识贫乏的人,很难有所建树。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作为未来的导游从业人员,在学习生涯中,应当象海绵一样,不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以知识取胜,要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导游工作需要,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据我调查了解,尽管学生选择导游专业的目的各不相同,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是被单纯的经济利益所驱动。他们认为,导游职业热门、走俏,“谋生”、“挣钱”比较容易,即“一证在手,吃喝不愁”。这种陈旧落后的观点,势必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让他们了解到当今旅游业的发展形势以及从业人员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更新观念,高瞻远瞩,树立长远目标。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对专业的求知欲望。俗话说,有兴趣才会有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求知欲就越旺,知识接受能力就越强,信息交流量也就越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当然,学生的求知欲望不会自然涌现,它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为此,我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模式,丰富自身专业知识,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发展目标及学习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知识。但不应当把传授知识作为终极目的,而应把教学过程作为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培养探索精神的一种手段。导游专业作为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语言表达能力

俗话说:“江山之美,全靠导游的嘴。”“一句话既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语言表达技巧对导游从业人员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导游专业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①平时注意让学生养成“说话”的习惯,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说话”机会,如课堂提问、自由讨论……②开展各种各样的技能比赛,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知识抢答……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善于说话,使学生逐渐“敢说”、“爱说”、“能说”。③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如致欢迎词欢送词、景点讲解、沿途风光导游、旅游商品导购……在训练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根据导游语言的审美性、知识性、趣味性与娱乐性等特点,巧妙地使用一些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二)思维创新能力

旅游活动中意外事故在所难免。导游一旦上团,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如游客要求调换房间、购物后要求退货、旅游计划被迫改变、心脏病猝发、突遇行凶抢劫、游览景点时游客走失……可以说,处事不惊、临危不惧、灵活果断是导游人员处理问题时应具备的素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其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运用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来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发现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促进、诱导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比如学习《导游实务》“导游带团技能”章节时,我给学生这样一个案例进行分析:某旅游团游览一名山,当游到半山腰时,团队客人开始出现意见分歧:老年人声称自己体力不支,要求就地休息而拒绝继续爬山;中年人则坚决要求乘坐缆车上山;年轻人却执意步行登上山顶。面对团队的不同要求,如果你是地陪,该如何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呢?提出问题之后,我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并自由讨论,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继而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其探索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同时,我会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索与提问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心中的疑问。不“唯书”,不“唯上”,敢于质疑,提出新见,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

(三)实践应用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导游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如下形式,①课堂模拟:教师精讲之后,学生进入导游实训室进行模拟讲解,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达到“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目的。②观摩考察:结合专业课程,组织学生去景区参观,观摩景区各部门的工作流程,聘请景区优秀导游进行讲解,增进学生对行业的感性认识。③岗位见习:根据旅游景区“五一”、暑期、“十一”、春节等旅游旺季对人才的需求,组织学生到景区或旅行社进行见习锻炼,使学生对旅游行业有更直接的体验和感受。④强化训练:利用实习前两个月时间,严格按照景区或旅行社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讲解技能的实操训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从而实现由学生到工作人的转变。通过这些阶段的“实战”,为学生今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德育渗透,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劳动者。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旅游行业是一个信誉重要的行业,作为一线从业人员,导游人员直接面对游客,职业道德的优劣是游客最贴切的感受。在旅游界,尽管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市场秩序进行了规范和整顿,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导游人员胁迫游客购物,收受回扣,随意增加自费项目,欺骗游客兑换外币等现象依然存在。为了净化学生心灵,增强其对“真、善、美”的识辩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导游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从专业思想、职业规范以及道德情操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熏陶,同时我会时刻关注新闻实事,收集各类导游带团实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分析、讨论,进一步提高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宾客至上、顾全大局、奉献社会”的导游职业道德素质。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渐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融化于自己的心灵之中,变成自己的道德需要,再自觉执行道德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为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模拟企业实习经验体会

服装实习是服装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直接有效手段。学生通过服装专业实习,一方面将所学的服装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指导实践制作的方法检验之中。另一方面可以掌握服装专业制作工艺,服装生产工艺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制作过程的技能。

一、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的前提

服装专业实习教学的培养人才目标是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工人,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有理论又会操作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安排时,必须做到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人才市场及企业、用人单位当前和今后发展实际,按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量身定做”适用人才,学校才会有生源,才会有发展。近几年,随着整个就业市场日趋成熟,社会、企业对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教学滞后性,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的严重脱节,学校应怎样培养社会、企业适用人才是值得深思和迫切解决的问题。校领导高瞻远瞩,通过走出去,组织教师到企业、公司用人单位,摸清企业人才需求现状,了解企业对人才业务要求及今后发展趋势等情况。通过请进来,把社会、企业用人单位的专家请进来,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大纲、计划、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修订和改革出谋划策。提出了“校企联姻”联合办学的先进思想,改革服装专业传统消耗性实习为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

二、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的必要性

服装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员流动性很大,员工结构多层次,岗位不同,使用人才的要求不一样。根据对一些服装企业走访调查中了解到:服装企业招聘员工,一般岗位工人,贴上一张广告,就可以找到大量熟练生产工人,对于技术、管理工种,一方面重视文化,技术职业技能资格,强调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具有熟悉企业运作管理,与人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强调综合素质。以往传统的服装专业实习教学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单裁单制,强调个体全能,忽略团体和谐协作。因此,学校教育与企业管理运作,生产一线之间的隔阂充分暴露出来。服装企业迫切需要业务精、能力强、熟悉企业运作和实际生产操作的一线管理技术工人,而不是一线生产工人。要熟悉企业运作就必须进行实际而有系统训练,如果把服装专业实习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参加现场实习,有很多困难和现实问题。这样,在学校教学安排中,服装专业实习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显得很必要。

三、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的目的

服装动手能力是通过服装动手制作训练来实现,动手能力强弱同学生的悟性及提供一定量的训练积累有关。熟悉企业运作通过模拟企业生产性方式教学,提供大训练量机会,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锻炼和提高。提供模拟企业化生产方式机会,使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不仅会制作,还懂管理,分工协调,增强发展后劲。引导学生运用服装专业理论指导服装生产实践,在实践中巩固、深化,使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专业知识积累,适应社会企业就业,又满足学生在企业中得到发展及将来个人自身提高。

四、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的经验体会

经过两年多实施生产性实习教学,其中06/07年度第二学期,05服制班安排到临沂迪尚服装厂进行生产实习,开辟了生产性实习的先例。通过实习,学生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开宽了视野,熟悉了企业生产运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加了人生经验,带回了很多企业技术和信息,该班综合素质、应变能力较强,毕业后很受企业欢迎。他们现在大多都成了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实践证明,生产性实习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人才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由于现实情况,企业是搞生产的,讲究经济效益,接待学生进场搞实习,占用了企业的人力、物力和空间、设备等资源,给企业造成很多不便,同时对学校理论教学安排和学生理论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学校从长远、全面发展考虑,适当安排一些高年级服装班在办学基地进行模拟企业化生产性校服流水线生产实习。

管理是通过实际参与企业流水线作业生产实践中获得,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的几个方面体会:

(1)实习前必须做好学生思想和实习计划安排落实工作。

学生思想工作和实习计划落实是实习顺利进行的保证。学生往往对安排生产性实习的教学改革,思想上不理解,认为学校在利用他们免费进行校服服生产,认为生产实习任务及工作繁重、压力大、辛苦等,曾经有个别班级正是因为思想工作没做好,怕吃苦,拒绝生产实习,严重影响了生产性实习进度。通过学生思想工作及实习计划落实,将实习目的、意义、任务、内容、过程交待清楚,学校的苦心得到学生的理解,转变观念认识,统一思想,都能认真对待实习,实习计划完成的较为理想。

(2)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实习准备与教学过程组织工作。

教师实习准备充分,教学过程组织科学合理是维持教学秩序稳定和生产节奏顺利的保证。教师把模拟企业从生产技术设备、裁剪、缝制、整理等工序各阶段、环节过程,包括人员的安排、设备配备等进行全面准备。把企业流水线生产的定员,缝制工艺流程方案制定、工序合理传递等进行组织安排,使学生目标明确、有针对性,生产实习才能有条理地进行,不会乱成一团。

(3)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示范工作

示范操作是直观性教学形式,也是实习教学的重要的教学方法和重要步骤,它能使学生具体生动、直接地感受所学的技能和技巧。在实习中把运作步骤交待清楚,由于学生刚接触到生产实习,比较生疏,教师指导时应把步骤说明,必须注意的问题,重点掌握的技巧,必须避免可能出现影响产品质量的错误操作。

(4)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巡回检查指导工作

巡回指导是教师在对实习讲解与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实习组织在生产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对学生生产实习情况作全面检查和指导,检查学生执行产品工艺技术规定情况和指导半成品量控制的执行情况,使学生心中有数,很好地控制生产进度和生产节奏,并及时纠正不合格产品。避免出现大量返工现象,造成学生烦躁,影响实习情绪。

(5)要求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做好每阶段实习情况总结

总结是对工作情况肯定与否定的认识过程,在完成一个阶段实习教学任务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表扬工作成绩,表扬实习中成绩突出的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指出缺点与不足,形成一种赶先进的学习气氛,教师平时全面具体、准确地掌握学生实习情况,出现问题,及时分析、总结经验。引导学生在生产中严格按流水线生产工序、工艺路线、工序传递、生产形式选择,合理组织生产,总结提高生产效率的经验。

五、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的思考

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以来,出成绩、有经验,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

(1)有的教师对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目的认识不足,在教学安排中不完全执行教学计划,学生思想工作做得不够。(2)由于教师阅历、认识不同,教学组织、方法不统一,学生难于适应。有些教师缺乏相应企业生产经历,经验不足,安排生产节奏不合理,实习教学秩序有些混乱。(3)个别教师教学、管理不够严格,比如部分学生能认真实习,部分学生偷懒,甚至不参加实习而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大大挫伤了其他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或者管理一刀切,导致学生埋怨、反感。

专业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外语专业;听力教学;问题

随着电化教育的日益发展,在我国的各个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中,开设了一些专门训练听说能力的新课型,如:听力课、听说课、视听说课、幻灯课、电影课、电视录像课、语言实验课、程序教学课等等。这些课程在教学手段上迅速地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利用视觉、听觉的直观手段所进行的外语视听说教学的试验和实践,在整个外语教学中,显示了传统教学难以发挥的优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对高校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现以听力课为例,做一简要的分析。

在外语教学中每个外语教师都清楚并一贯地坚持’’五会并举”的原则,即听、说、读、写、译的技巧。在“五会”里“听”居于首位,可见听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听力课与综合实践课、阅读课、写作课等课型相互配合,共同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外语交际工具的任务。

一.教材选择方面的问题

在外语交际活动中,听力不好没法进行交流。无论专科还是本科,都应该坚持一直开设听力课,只不过在选择材料上要慎重,要精挑细选。所选择的材料要语言地道,语调标准,情节引人入胜,情景生动,文化背景知识丰富,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所学语言国家各方面的生活,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知识面,培养外语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对一年级学生要选浅显些的,根据学生基础和提高程度,到大三、大四时可放原版影片。

二.课时和教师配备方面的问题

有些高校,因课时紧张就压缩听力的课时,到高年级甚至取消了听力课,还有的学校由外教同时上听力课和口语课。名义上是两门课,其实由外教教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变成了同一门课。而听力课和口语课是两种不同课型的课,听力课是一门强化教学课,它要求在听力理解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听懂外国人在社交场合的交谈,讲话,听懂所学语言国家的电视台,电台的有关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的新闻报道,采访讲话和电视文献片。要求能理解大意,抓住主要论点,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在口语能力表达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就熟悉的题材进行交谈和发言,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就我国和其所学语言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常见话题与外宾进行交谈。要求语调自然,语言基本正确,连贯达意,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正确运用语言的各种表达形式,完成交际任务。有时要求学生把所听内容翻译成汉语。而且听力课要求必须在语言实验室进行。那么由外教上的听力课则不然,由于外教不懂汉语,无法知道学生对所听材料的内容是否完全理解。另外,外教上的听力课不一定在语音室上,即使是在语音室,他带有表情的讲解方法和中国教师要求的那种“强制学生靠耳朵听”的方法毕竟是两种效果,因此视听课不适合外教上;而口语课是一种训练言语表达能力的课,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而中国教师毕竟没有在国外生活的经验,即使有也不一定熟悉各种语言环境,因此口语课适合外教上。实际上外教上的口语课起到了真实言语氛围的作用,让学生身临其境,从外教的表情、手势上连猜带悟,需要

与外教进行交流,这样就进入了真实的语言环境。所以说由外教同时上听力课和口语课效果不好,起不到真正的强化训练听力的作用。

三.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对听力课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产生一定的障碍,总想借助于书面材料进行练习。尤其是刚刚走出高中校门,刚参加完高考后进入高校的一年级大学生,由于高考复习阶段,外语的教学水平基本以语法结构为主,多数学生的听力基础很差,没受过正规的听力训练。

听的能力实际上就是综合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能力,而词汇和语法是学生的强项,难点就在语音上。语音包括读音、语调和语气,中学阶段虽然也拼读单词,但发音正确与否并不严格要求,有的甚至得不到正确的发音指导,因此在学习词语时,往往读不准。基于自身发音不准确,所以自然听不懂正确的发音了。在上听力课时,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反复听也听不懂的句子或词汇,一经老师写在黑板上,才知道是自己学过的非常熟悉的词。由此可见,由于在中学阶段听力训练不够,发音要求不严,给这些学生听力的提高增加难度和压力。

虽然近几年由于高考增加了听力,因此一些教学条件比较好的中学也增强对听力的训练,但是仍然不够。对学生来说,听力课是个全新的课程,是陌生的。初次上听力的学生,最大的感触就是手忙脚乱,措手不及,感到听不懂也听不清,语速太快,句子太长,听了下句,忘了上句。如果此时得不到教师指导,学生的心情就会由好奇和紧张转变为失望和沮丧,继而感到疲倦和厌烦,这种心理状态对提高听力水平十分不利。

四.听力课与实践课的区别

听力课是俄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俄语实践课的一种课型,但它不是精读课的翻版或延伸。可以说,听力课和精读课是两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独立课型。精读课侧重语法,在言语训练中以语法为红线,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听力课侧重语音语调,在具体情景中发展口语,培养听说能力。精读课采用自编教材,词汇从学生周围生活入手,词汇和语法都要精;听力课采用引进教材,词汇反映所学国家的现实生活,课堂上基本不作词汇和语法的分析讲解,而是通过具体的直观形象---幻灯,电影,录象来理解生词和课文内容。两种课型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基于这些区别,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听力课上,要抓住重点,珍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最多的训练机会。既不能把听力课上成讲解词汇,或用词语造句的精读课,也不能上成老师重点讲解的语法课。要求教师要讲求教学方法,让学生每上一节听力课都有新的收获。

五.提高学生听力的几点做法

1.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

虽然听力课上有录音机放音,教师讲解的时间要比精读课上讲解的时间少一些,但是要想把听力课上好并不轻松。教师在听力课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画龙点睛,穿针引线,提纲挈领。什么时候让学生听,什么时候讲解,什么地方是难点,什么地方是重点(重点和难点需要让学生反复地听)什么地方的文化背景需要加以介绍或提示。这一切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听力材料是一段对话或一个故事,学生在听完第一遍之后,对所听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教师要停下录音机,及时对所听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和学生的回答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听内容的要点。对学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出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听一遍,带着问题再听,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高度集中,效果会大大地提高。

2.注意“量”的积累和“面”的扩大。

在听力教学中还要注意“量”的积累和“面”的扩大。鼓励学生课下多听,不仅要听所学教材的

内容,而且要听一些课外的听力材料。因为“量”的积累和“面”的扩大对于听力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只有多听,才会掌握听力的技巧;只有多听,才会对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意思加以理解。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如学校安排的定时放音、外语广播、自己手中的录音机、收音机,都是可以利用的好工具。

3.增加考核的频率和力度。

任课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听力测试,并加强听力训练的力度。在考核中发现学生在听音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讲解、纠正、补充和完善。通过增加考核的频率让学生对听力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考核力度的加强,使学生不断更新丰富知识,不断增强信心,发展技巧,并教会学生注意对自己的听力水平进行分析、推理等能力的综合性训练和实践的过程。

实践证明,经过基础阶段两年时间的听力训练,学生从模仿到背诵,并做到脱口而出,灵活运用,言语能力将会有“突飞猛进”的飞跃。

综上所述,听力课是高校俄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很重要的课。应该每学期都开,并且保证一定的课时,每周至少四个学时。任课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不发给他们正在学的听力书面材料,只发给他们磁带。要求他们每天有目的的预习和复习。尤其是预习,它对听力来说是最重要的内容。预习得充分才能上好每一节听力课。这有利于他们提高听力,而听力水平的提高会增强他们对俄语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名俄语教师,我建议一些院校的俄语专业要真正地重视听力课的建设,把提高学生的听力当作俄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专业教学范文第7篇

>> 试论高职文秘专业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试论高职文秘英语写作教学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文秘专业课教学法 文秘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对于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探究 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中职文秘专业教学重在实践 试论会计专业高职教育 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 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文秘专业速录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文秘专业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文秘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优化探析 CBE模式下文秘专业案例教学法探析 做好档案工作服务文秘专业实践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关键词】职教教育;文秘专业;策略探讨

一.加强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案例运用于教学,通过教师展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提炼,将学生带入特定场景进行分析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文秘专业课程设置,理论性的知识占了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教授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接受,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解决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比如在秘书实务和公关关系学的讲授中,既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案例,也可充分利用课外收集的新近发生的案例,有针对性地列举、讲授,让学生进行分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 强化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实际操作由教师设置的秘书工作场景的教学方法。职教文秘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可进行模拟性的操演。如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快速录入等内容,都可以在模拟实训室进行此类秘书实务技能训练。教师可在实践课程中设置一些秘书工作的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现场纠正。模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能较好地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同时,在教师的及时纠错中,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更为深刻。如在会务管理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使学生在演练中轻松掌握技能。

三. 营造良好的学校职业礼仪教育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职教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礼仪,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非常有帮助的。社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不仅需要良好的礼仪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诚实守信的服务意识,要具有礼仪能力,具有综合素养。在职教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不但要将礼仪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还要让学生在个人礼仪、社交礼仪、职场礼仪的训练中注重自身文明的言谈举止,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魅力和风采。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校以及班级礼仪教育氛围,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典型案例分析、学生示范、习惯养成等各种活动中学习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相关的礼仪。在校园内,教师也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礼仪气息的文化校园当中,在校园内学校要设置礼仪画廊,在校园墙壁或者教师之内,要布置一些礼仪内容,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礼仪意识。

四. 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文秘专业建设的核心之一是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具有一定的现代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现代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教出具有现代专业知识的学生。无论采用怎样先进的教学设备,操作者或传授者均是人DD教师。因此一方面应根据专业建设和不同老师的具体情况. 采取不同措施鼓励他们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实际的工作锻炼,或者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教师到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锻炼,从事实际工作,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而对于那些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则可鼓励他们考取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从政府机关、企事业、兄弟院校等相关单位聘请一批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做我们的兼职教师,让他们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也可以带动我们相关教师操作技能的提高。

五. 利用校内现有设施,加强校内实训。

文秘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岗位实训,是她们正式参与社会工作的一次真正实习。此类实习是建立在真正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基础上,所以,学生在此操作阶段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直接转化为实际工作技巧和方法。

(1)利用学校办公室。学校办公室是学校的中枢部门,是文秘专业学生岗位实习的较好场所。专业教师可与办公室协调,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批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参与学校会议室的布置、会务接待、礼仪、联系等事项,熟悉公文处理程序及文书起草等。积极培养学生处理办公室事务、社交、接待、会务等专业技能。

(2)利用学校文印室。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是文秘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安排学生在学校文印室进行岗位实习约1~2周,学生可基本熟悉文字排版,熟练操作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的技能,较好地培养认真、仔细、耐心的工作作风。

(3)利用学校档案室。档案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习操作演练是较为实效的。教学中档案的分类、立卷、案卷的排列和编制案卷目录等内容,可带学生参观学校档案室,并安排学生跟随档案管理员对档案进行整理。学生可提高参与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充分认识了档案管理的基本流程,也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专业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幼教专业;美术教学;能力培养

进入21世纪,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幼教师资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中职幼教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社会对幼教师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缺乏专业特长的中职幼教专业毕业生将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那么,中职幼教专业学生(均为女生)到底要掌握哪些美术基本功,以胜任日后的工作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本课程教学大纲的精神,主要就五个模块展开教学,即美术欣赏、绘画技能训练、美术字(包括美术字书写、板报设计等)、图案和构成、手工制作(包括手工作品制作、幼儿园墙饰布置等)。

一、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是幼教美术教学的前提

美术欣赏为绘画、手工制作提供了审美标准与取向。美术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它折射着人类意识及科技的演化。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认识客观世界,会有一种因人而异的全新发现。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反复观赏品味,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品的丰富内涵,美的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不仅能使学生得到视觉上的,使学生体验到作品体现的作者情绪和思想感情,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还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唤起学生创造美的意念。中职幼教专业学生年龄不大,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和感知能力都有限,应尽可能多地开展欣赏教学,以提高她们的审美水平,只有这样,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时才会有好的起点。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效果最好。多媒体能营造学习氛围和直观的审美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及时进行充分、贴切的引导,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师生良好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集思广益。这样的教学,能让美术欣赏课堂生动而又有深度。

二、绘画技能技巧训练是幼教美术教学的重点

学生如能画一手好画,不但自己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幼教工作。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教室布置、与孩子沟通等诸多方面,熟练的绘画技巧将使幼儿园教师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在中职幼教专业美术课教学中,绘画技能技巧训练内容包括透视的基本原理、素描作画的观察方法和步骤、简笔画、水粉水彩画、国画等。除了讲授好理论知识,教师还应让学生多加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而且在这些教学内容中,要有侧重点,比如素描教学,笔者没要求学生像美术班学生那样深入地画,只要求她们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作画一般规律,能触类旁通就行。又如,在进行水粉画教学阶段,待学生对色彩基础知识有深刻认识和掌握后,不要求她们进行水粉画写生,而是更多地将水粉画与幼儿园的教学需要结合起来,要她们做幼儿装饰画、平面墙饰等,有时也让学生用所学色彩知识,为小朋友设计服装、书包等。

三、美术字书写、板报的设计是幼教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识字量有限,板报等的设计就需要用美来感染孩子。因此,美术字书写、板报设计是幼教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另外,幼儿园的很多通知、宣传、课程安排等都需要与家长直接沟通,需要家长到幼儿园了解情况,这也要求幼教专业学生学好美术字书写、板报设计等,以便在家长面前撑起高素质幼教教师的形象。

在中职幼教专业的日常教学中,除用传统方法开展教学、进行实训练习以外,还可以多组织一些比赛。比如,我校每周都有主题黑板报比赛,我让全班学生轮流负责,让大家都得到锻炼。在母亲节、教师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笔者常组织学生进行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更好地相互学习,通过作品讲评、修改、展览等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学习、逐渐进步。

四、图案教学是提高幼教专业学生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

图案是一切艺术设计的基础,是最早唤起人类审美感知的艺术形式。中职幼教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通过图案的临摹、写生、创作,让她们逐渐认识和感受形式美法则,能够较有效地提高她们的审美素质。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常常对学生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是美的,也是艺术的源泉,因为大自然中蕴藏着自然的创造魅力和合理而完美的结构、丰富而奇特的美的形式。

在讲授图案时,除讲理论知识外,我们着重开展实践练习。一般让学生先临摹一两张教材上的范图,之后带着她们到校园的某些地方寻找素材进行写生,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写生作品模仿范图,进行简单创作,把抽象的美与自然的美结合起来,引导她们主动细心地观察生活中的美,激发她们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五、手工是幼教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能力

手工就是运用手的技能,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与创造,塑造物体的平面或立体形象。它与绘画是密不可分的,是同一学科的两个部分,也是从事幼教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胜任幼儿园日常的美术教学工作,科学、合理地指导幼儿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它是中职幼教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手工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平面、立体造型能力,以及手、眼、脑的协调活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训练双手动作的灵活性,能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使学生日后在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时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要上好中职幼教美术课,笔者认为要注意如下四点:一是上述五个模块应严格训练,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二是不要忽视教师的言传身教,这点很重要的,教师本身严谨治学、充满热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要及时评价和鼓励,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四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练多想多动手。这些都做好了,学生自然就会学好。

专业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舞蹈艺术 ;情感 ;导语 ; 信息反馈

从事职业高中幼教专业班舞蹈教学进二十年来,我在践行中深思,在思索中探求,感触良深。如何在幼教专业班开展舞蹈创新教学,让学生在这门专业课中学有所得、得而能用,为今后从事幼儿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们职教专职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舞是生命情调中最直接、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舞蹈就是用经过艺术加工、整理、组织而成的动作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的艺术。幼教专业学生则是通过舞蹈课的学习,培养对舞蹈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初步的鉴赏力、创造力。基于专业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置于幼儿角度,感受艺术的美,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以新的理念对待舞蹈,就需要在创新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尝试。

一、舞蹈创新教学.以情动人必不可少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美学家施东昌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感是富有感情特征的”。艺术对人的培养.是从怡情养性着手的,它要求“以情动人”。使人产生情绪体验,焕发高尚情感的激荡和思维的起伏,逐步地去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融洽尤为重要,通过师生间的和谐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心灵发展,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老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课时精神饱满、态度积极、心情愉快。在舞蹈的教育中,应时时注意保护和滋润每个人的自尊心,要时常以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的舞蹈教学实践.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把关爱与鼓励多多给予学生,是这门专业课教学的基本点。我们学校的幼教专业班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很多人从未上过舞台,更谈不上专业的舞蹈训练了。热情的关爱和鼓励,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进入到体会舞蹈美的心理平台,为进一步学好舞蹈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感情是舞蹈的基础.感情也是舞蹈的灵魂,感情是可以通过眼睛来表达的。在上舞蹈训练课中.要启发学生的内心情感,特别是新生的内心情感,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眼睛,让学生的眼睛随着老师所指的方向移动,随着老师的讲解与示范而移动,以达到寓情于舞蹈之中,在舞蹈动作的训练中体会情感的目的。

二、老师要选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兴趣性的教材

教材本身要能引起学生审美的兴趣,要克服成人化的倾向。我在教幼儿舞蹈时.先将舞蹈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时刻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幼儿舞蹈的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训练过程中能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象。比如舞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就把舞蹈动作设计成一个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要以小姑娘的特点来表现自己。要求学生在跳这则舞蹈时有身临其境、重返童年的感觉。既完成了动作教学,又进行了情感教育。

三、舞蹈教学要精心设计导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落实到学习和训练的实践中,精当、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导语,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的法宝。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开始教学时,巧设一个引人人胜的艺术导语.来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实现整体艺术效应的关键一步。如在教学《小格桑》这一舞蹈时,我用的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了解吗?你们了解藏族的风俗人情吗?藏族人民纯朴、奔放.善于载歌载舞,特别是藏族小朋友跳起舞来体态优美,动作协调。那么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去体会一群小朋友劳动中嬉戏的快乐场面,你们知道如何表现吗?”这简单的一句句问话.便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舞蹈技能探求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就可唤起学生跃跃欲试的追求,马上产生了要手舞足蹈的愿望。此时.正是教学的良机,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教学中,我还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教材,设计了训练项目和标准,自编了许多节奏不同并融合所学舞蹈动作的游戏及体现各民族舞蹈基本风格和特点的小组合,配录了旋律线条有起有伏、音乐情绪各异的曲目伴奏,从而唤起学生不同感官的充分感受,产生情感共鸣,进入主体角色地位.达到“教中求新、学中更新”的目的。

四、舞蹈教学课也要收集教学信息反馈,强化训练的实效性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学信息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只有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因此,要使整堂舞蹈课的教学过程,从基本动作到舞蹈组合训练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渠道、准确接收学生大量的反馈信息。接收反馈越及时、越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得就越全面、越深入,从而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过程,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老师要及时、准确、全面地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点窍”提示.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帮助。例如,我在教学“马步组合”一课时.通过示范讲解后.使学生模仿理解.再由学生自行参照挂图自由练习.掌握动作规律。我及时进行察颜观色,力图借一斑而窥全貌.果然我发现有个同学手臂动作僵直.眼神也不灵活.显然还没能掌握“眼随手动”的要领。随后我采用了这样的形式进行检测:即播放一段乐曲.让学生随音乐即兴想象表演形体动作.其中要把新课学过的“马步组合”穿插展现出来.结果有人由于动作不规范而显得拘谨.我立即进行“点拨”最后用分组竞赛评比的方式进行激励巩固.使之对本节学习的舞蹈进行强化训练,结果各组均获“优”。这就是说,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细心留意学生的各种反应,密切注视学生的神态变化,犹如从中看到教学效果的“晴雨表”,从而不断地调整教学程序,便于强化训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专业教学范文第10篇

教育无疑是理性的事业。日常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它应当是充盈着理性精神,并具有由健全、合理、澄明的理性来引导和规范的自觉需求。相应地,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师就有必要形成合理的教学理性,来审视、评量和改造自己的教学观念、理念以及具体的教学行为。当前我国教师研究中要求教师由传统“工匠型”向“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的“转型”走向,也正反映了这样的一种内在要求。我们认为,要实现这种转型,除了外在保障体系与支撑条件外,教师必须具备自由自觉的内在发展愿望、自我意识以及根本动力,其中对自己教学活动与行为的反思精神和理性能力是最为本质的力量。

教师只有形成涵具“信仰理性”、“认知理性”和“反思理性”合理内容的教学理性,才能实现作为一个理性主体的自我诉求,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事业投入感,才能形成日益成熟的教学知能和实践能力,克服偏见,保持理性的宽容,从而实现其在教学工作中求真、至善和达美的理想境界。

从人类理性的发生来看,它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而且首先是特殊的。理性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个体所处理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从个体所处的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以及具体的问题场景决定着其特殊性。教师的教学理性表现为教师在其具体的教学生活世界中的存在态度、思考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然而人们在理性内涵的认识上一度将之窄化了,即把理性仅仅理解为在概念上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种理解将理性与信仰、感性和本能对立起来,使之还原成理智。

理性究竟何为呢?人们一方面需要从现实出发重新全面追问理性的内涵和功能,另一方面则需要从历史着眼考量理性的演进。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经由了古代由“信仰理性”、近代“理智理性”(认知理性——科技理性)的支配的两个阶段。从性质来看,“信仰理性”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理性,“它在宇宙中寻找理性”(伽达默尔语),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因而无法实现对人的生存作出自我理解,“理智理性”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理性,它由人类思维的力量日渐衍化成为役于技术之物,成为“物化的理性”。“信仰理性”是“本体在外”的理解方式,“理智理性”是“本体对外”的理解方式,二者均未达到人性的自主。理性应当回归到理性本身,应当从形而上学的玄妙和科学技术的独断中摆脱出来,复归生活世界,关注人全面的生存状况。建筑在人性根基之上的“反思理性”将成为新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主导理性。

“信仰理性”要求教师具备的高迈人格、弘怀和赤诚信念,是教师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承诺,它是教师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教师不竭的动力来源。就“认知理性”而言,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行为训练,理论上能够改善其自身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品质。但是,知识不等同于智慧,正如常说的“我可以教给你知识,但我无以教给你智慧”。无论教师拥有多么高的知识水平,也不能说明他已经达到理性的自觉,具备理性的能力了。关键的是,教师要能够转“知”为“智”,教师只有将外部获得的理论和知识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进而转化为内部的智慧,才能真正获益。

教育的核心是为了人类心灵的唤醒,每个孩子都被认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通过教育者的独特的关注而认识他(受教育者)自己,认识个体的价值和权利,获得个人感受世界和认知世界的方式,进而获得个人自由选择的理性能力,并学会为个人的选择承担责任。由此理解,教育——即教师的职业、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是理性的事业。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本质内涵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反映在教师成长生涯中,表现在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精神面貌、行为作风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教师的道德境界、知识程度、能力状况、素质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反映出来。教师成长动力的种种现象作为动力直接的外部表现,是可以被觉察和感知的。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才能和素质的本质,从而也科学地揭示了人才成长动力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社会存在是决定人才成长发展的最终根源;人才成长受其自身意志和思想支配,是自觉能动的成长。这样,就把社会条件、客观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外在制约作用和人才本身的心理、思想、意识对人才成长的内在决定作用统一起来了。因此,教师成长动力既包括教师客观受动的动力,又包括教师主观能动的动力。其中,受动即被动或从动,是指教师受激而动、受制而动,来自于外部世界,是教师在外界力量作用下引发的动力,是外动力;能动即自觉而动、自主而动,来自于教师的内心活动,是教师的心理动力或精神动力,是内动力。教师成长动力在本质上是教师成长过程中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是内部驱动与外部策动的统一。教师成长动力是一个具有许多客观(自然的和社会的)规定性的产物,教师成长动力的能动性建立在其受动性的基础之上,教师成长动力的受动性则必定要通过能动性(即通过人的大脑)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教师面临的最基本问题的自我反思: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学?个人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个人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参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才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有意义?甚至,它还包括,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对自我人生意味着什么?以教育为业的个体人生怎样才能更有意义?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从其实质而言,就是个体对自我教育生涯的整体性反省和觉悟。对教育生活的反思,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个体整个教育生活状态的反思。在更深的层面,甚至可以成为对教师个体生命存在的品质与意义的反思。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反思由于我们国家教育研究理论基础的薄弱,事实上,就象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研究范式转型的课题,倘若我们仅仅满足于外国教育理论的移植,仅仅自闭于自我学科的孤芳自赏,仅仅执迷于“量化研究”而忽略了“质性研究”的范式,仅仅停留于空泛的思辨和议论,我们的教育学术就难以成熟和发展。因此,也就难以同课改实践展开对话,甚至可能误导改革的实践。

当我们把教学知识当成客观、绝对的技术性知识,它就变成了养料,教师吃了它们,便会身体强壮,可以对学生传道授业了。这种把教师当作技术熟练者、孤独学习者的思维模式,只能寄希望于大规模的教师集中学习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实际是上,教师的教学知识有不同的来源。总体上,教师的职前培训在发展自身的教学知识中不是最重要的来源,而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的反思及实践”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知识的来源。

斯腾豪斯在反思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指出:教师是课程的负责人,从实验主义的立场看,课堂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对那些偏爱自然观察的研究者来说,教师是课堂和学校的潜在的实际观察者。……教师拥有大量的研究机会。不能否认的是,每一堂课都是一个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成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重视实践知识,是承认教师在实践中的创造性。承认实践的不确定性。教师正是在这种不确定的、疑惑的、困顿的、多种可能的、多种选择的教学生活中亲自去“寻找”和亲自去“谋划”,进而获得真实的教育体验,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实践性知识”。

在传统的关于对教师的隐喻中无论是春蚕、蜡烛、春泥还是一桶水、工程师、园丁都是个体性的。这表明,传统观念中的教师缺乏团队精神,使教师成为“落寞的孤独者”。作为孤独者的教师,只能是落寞的。在这样一个缺乏合作的环境里,虽然教师拥有一些零散的智慧,但由于缺乏共同体所拥有的默契,这些零散的智慧不能集中起来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激发出最大的活力。为什么教师会成为落寞的孤独者呢?原因在于人们从小习得的局部的、分解性思维,尽管这种思维能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效率,但我们同时在无形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然失掉对“整体”的连属感,也不了解自身行动所带来的一连串后果。正是由于这样的思维,我们不懂得“内”与“外”是相对的概念,对同事有一种习惯性的防卫,形成一种心灵智障,从而缺乏共同的愿景,丧失综效和共鸣,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缺乏真正的合作交流,相互扯皮指责。

四、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价值

传统上,我国习惯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春泥、一桶水、园丁等。如今的新课程改革开始打破人们的惯常思维。重新审视这些隐喻发现,它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已经不足以勾勒出一个丰满、灵动的教师形象了。春蚕、蜡烛、春泥等词汇,无疑都描绘了一个“悲壮牺牲者”的教师形象。似乎教师只有放弃一切,牺牲一切才能换得崇高的美名。所以,许多怀着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的教师为学生倾尽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心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我们不禁要质疑,难道教师只有带病坚持上课才称得上模范事迹?难道教师只有精疲力竭才叫“鞠躬尽瘁”?难道学生的发展必须靠牺牲教师的发展才能保证?

每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是他目的的本身,而不是其他目的或他人利益的手段,正如生命以其自身为目的一样。所以,人必须为了自己的缘故而生存下去,他既不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也不能为了自己而牺牲他人。为自己而生存意味着达到他自己的幸福是人类最高的道德目的。兰德的这种说法虽然可能过于极端,但毋庸置疑的是,不珍视自己的人,也不会珍视他人或他事。带有强制色彩的责任、飘渺空洞的“理想”已作为一种异己力量而在现代生活中步入黄昏;不断地体验快乐、完善自身倒成为触手可及的诱惑。教师工作绝不是一个不断消耗的过程;恰恰相反,教师这项复杂的工作蕴含了绝好的个人发展机缘,如训练和发展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等,而且教师职业比其他职业拥有更多反思的机缘。

教师生命价值主要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的。学校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场所,教学是教师是生命存在的形式,课堂教学构成教师生命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以及以后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实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教师生命价值能否实现,实现的性质、意义何在,取决于以下几个核心问题:1.教师生命价值本身的属性、结构、质量;2.主体对价值客体意义的认识需求,体现为价值观、价值取向;3.价值实现的条件,包括:社会文化结构(文化世界发展起来的一般社会意识,时代、民族、历史的精神等等)、学校文化、各种相关制度等。其中唯有“价值取向”反映了主体(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受教育者个人等)对客观事物及自己需求和利益的认识水平,是可以由价值主体做出选择的因素,是主观意志的体现,并且对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具有导向功能的因素。因此教师生命价值、价值取向是讨论教师生命价值实现的切入点,取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教师的发展,关系到学校变革乃至教育的理想、价值的实现。目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着对教师生命价值的认识不足和取向上的偏差。

“教师作为专业”的理论诉求虽然是专业发展学校的直接理论基础,但却不是其最终的目的。其价值在于:它使得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有可能以更加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其对学生发展的推动。既然严格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是与学生的发展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那么作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我们便应当注意到:首先,教师既是教育教学活动、又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体,我们必须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个体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给以尊重和发扬;其次,我们必须把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尤其是教师研究学生及其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的根本立足点。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即个体对自我教育生涯的整体性反思与觉悟;教师专业成长是理性的事业,教师专业发展依赖于“信仰理性、认知理性”的形成与发展;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反思与专业成长的生命价值。

上一篇:会计专业教学范文 下一篇:服装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