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合作社范文

时间:2023-03-10 21:20:08

专业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范文第1篇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以及目前的蓬勃发展阶段。从90年代中后期发展至今,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快,带动农户能力增强,合作重点转向购销、加工领域,并出现了围绕绿色农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农民经纪人协会发展较快,龙头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加,逐步趋向体系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一般围绕支柱产业或几个专业合作组织,并由原来的数量增长转向规模扩大。这一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稳步发展,其作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步显现出了五方面的优势:一是有利于双层经营的新路子;二是有利于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三是有利于结构调整;四是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五是有利于转变基础领导方式。

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

随着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法》颁布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也逐步凸现:

1.1 规模集成功能:合作社能够达到小品种、大批量的效果,这是合作社最主要的功能。

1.2 技术传递功能:合作社有能力聘请专家作技术、市场、政策顾问,把最先进的利学技术、管理方法吸引到合作组织中来,把新的实用技术源源不断地吸纳起来并传播出去,成员能够从合作社得到最好的技术、最新的品种。

1.3 智慧共事功能:合作社成员大多是经营能手,他们的点子多、能力强,往往能够把这些点子变成各个社员的共同行为,这就把社员的群体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上来。

1.4 信息集合功能: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身优势收集到的信息,尤其是一些专业合作社设立专业网站和网页。用信息技术处理、交流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综合利用能力和效率。

1.5 作业同步功能:在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的地方,各个农户出于提高自身收入的需要,接受了合作社的组织协调,如为了使各户的产品能联合批量销售打进超市或国际市场,合作社对各产生产的品种、耕作技术、采用的农药、收获产品的时间及产品规格等提出统一要求,这样就在发挥家庭积极性的同时,实现了产中协调,为产后合作打好了基础。

1.6 能力互补功能:合作社在开展服务中可以发挥成员各自的专长,实现成员之间的能力互补,收到分工协作的效果。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并逐步规范,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据了解,大部分合作社社员股金在5~10万元之间,经济实力不强,有的甚至是名义社员,家庭合作社,真正上规模、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合作社不多,而且发展数量也很不平衡。

2.2 资金瓶颈比较普遍:很多合作社自身资金积累能力非常有限,实力较弱,又缺少有效抵押物,较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有的合作社汁员只有以个人名义获得小额担保贷款,同时,很多伏惠政策难以全面落实。

2.3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者基本是农民,管理者也主要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经营管理能力难以跟上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也使得合作社迫切需要专业人员加入进来。但是合作社的自身条件难以吸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是制约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4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很多中小规模的合作社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直接导致经济效益偏低,虽然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的产品在一省、一市占有―席之地,但由于经济实力较弱、深加工滞后,也导致了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的价格不稳定,市场经营风险仍然很大,合作社的自身效益不够显著。

2.5 内部运作不很规范:一些小规模合作社, 章程内容与执行都不规范,只写不做,流于形式;组织结构不健全,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缺乏民主管理和正常监督;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则务管理制度、资金积累制度。

2.6 指导服务仍需加强:个别地方和部门领导对合作礼的 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不熟悉、不了解,缺乏支持、扶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措施

3.1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合作礼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千万不要下指标、定任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是农民组织化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的模式。具体采取哪种组织形式,应该由农民门己来决定,不能搞强迫命令。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工作,推动规范化,绝不是要消灭多样化,而是要促进多样化的健康发展。

3.2 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要因势利导、逐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这项下作的推动,要体现在教育培训、试点示范、交流辅导上。实行合作社辅导员制度,加强合作社基本知识的传播。采取先发展后规范、先单一后统一、先见效后见利的办法,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3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支农专项投资和农村信贷资金都要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倾斜,在投资方面给予倾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者的联合,扶持资金应该折股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力较弱,没有自己的积累和资产,形成共同的资产很重要。要在合作社对成员服务的关键环节上给予支持,并将形成的资产折股到户,以便于促进共同利益机制的形成。

3.4 加强对合作汁的内部管理和社员教育:不要单从节省开支考虑,会计和出纳由一人担任,结果就发生了会计携款逃跑的事情。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与理事会、监事会、社员大会等制度是同样重要的,关系到农民合作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对社员的素质教育。

专业合作社范文第2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是对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逐步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和国家根据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作出的重大政策调整,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确立,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是在“长期稳定”基础上“不断完善”的产物。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更加紧密,农民对生产资料、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机制对农民的资金实力、文化素质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经营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因此,扩大农业生产和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户与市场的连接,就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当务之急。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增加土地面积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二是通过广大农户的联合与合作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增加土地面积十分困难,更现实、更有效的办法就是走合作生产经营的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开展生产经营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改变农户的独立经营地位,有利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长期稳定。现阶段,绝大多数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在生产环节仍然以户为单位,在流通、加工等环节进行合作,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和所需要的服务集聚起来,以规模化的方式进入市场,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农民群众总结的“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形象地说明了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很好地解决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有效地解决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难题,是对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

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保障成员的合法权益,是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新型市场主体。它以农民自愿加入、自由退出为基础,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为运行机制,是农民群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伟大创造。依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搞过去的合作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与上世纪50年代合作化运动中的高级社、改革前的有着根本区别。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具有独立市场地位的农民在有联合需求的情况下,自发组建的经济组织。“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凡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能够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承认并遵守合作社章程的农民,都可以申请加入。同时,按照章程规定,农民也可以退出合作社。农民加入或退出合作社,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干涉。既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手段强行要求农民加入某个合作社,也不能限制农民加入某个合作社,更不能剥夺农民退出合作社的自由。

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维护成员的财产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依法成立、依法登记、依法经营,入社农民的财产权利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承认成员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共同使用成员的出资,既保障成员的个人财产所有权,又保障组织的占有使用权。成员的出资及其增值部分始终为成员所有。每个成员对自己的财产份额及由此产生的收益都很清楚,退社时可以撤出自己的出资及其增值部分;合作社有亏损时,退社农民也要按照章程规定分摊资格终止前本社的亏损及债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财产受法律的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摊派,强迫其接受有偿服务;造成合作社及其成员损失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民主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依法成立的法人组织,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严密的运行制度,按照章程开展各项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大会是合作社的权力机构,合作社的成员可以依照法律和章程的规定,参与对合作社的控制、决策和管理。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由成员大会选举产生,向成员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每个成员都享有一人一票的基本表决权,合作社的重大事务都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确保成员参与决策的民利。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目的是通过农业生产各参与方的合作,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和组织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在带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龙头企业+农户”、“协会+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产业化模式所存在的分散农户缺少发言权、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等问题。农民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龙头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在这种方式中,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社规范和约束农户的行为,获得更加稳定的原料来源,降低交易成本;农户则可以通过合作社提高自己在与龙头企业交易时的谈判地位,在价格形成、利润分配等问题上获得更多的发言权。这种方式,既可以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又可以较好地反映农民的利益要求,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双赢。另一种是“合作社+企业+农户”。在这种方式中,合作社成为兴办农产品加工等企业的主体,合作社自己兴办的企业与农户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通过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开展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从许多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看,农民合作社在逐步壮大后,直接兴办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贮藏、运输等活动的企业,是一个必然趋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间合作的基础是劳动而不是资本,这一基本特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决定了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明晰的产权制度和规范的内部运行机制。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以集聚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做许多单家独户不能做的事。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可以联合起来,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经营,也可以联合起来从事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联合起来从事农用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业机械的租赁、农产品的贮藏和销售以及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会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还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就是更加强调人与人的合作与互助。合作社的宗旨是为其成员服务,成员相互之间合作经营、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平等诚信。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不仅在经济上受益,而且有一种归属感,其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学习意识、监督意识、守法意识得到增强。由于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组织功能和凝聚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乡风民俗、建立和睦邻里关系、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许多生产经营方面的服务,对于推动基层政府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当今世界,合作社发展已经从农业到工业、从生产到消费,全方位地深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国外的实践看,发展最快、覆盖最广的合作社是农民合作社,已占全球各类合作社总数的36%。在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合作社的立法也受到高度重视。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部规范合作社发展的法律。合作社不同于公司等企业法人,是特殊的市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公司法等多部市场主体法,但一直没有制定专门的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出发,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立足于适度规范,在规范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逐步规范,创立了一套有别于其他市场主体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制度,填补了我国市场主体立法的一项空白。

专业合作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专业合作社;定边马铃薯;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60-01

一 绪论

1.背景[1]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地处陕、甘、宁、蒙四省交界处。全县马铃薯常年实际种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种植面积占到了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8%,总产鲜薯110万吨左右,是陕西省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县,位居全国六大县之列。

目前全县从事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从业人员28.5万人,农民人均鲜薯年产约3.9万吨,年均总产值约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左右,产业纯收入达5亿元,在全县农村经济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2.研究意义

农民缺少农产品的市场定价权,农业保险或农产品期货在农村的覆盖面也十分狭小,这些导致了许多农民仍旧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就马铃薯而言,定边县农业局把将种植大县向种植强县转变作为工作任务,通过良种补贴、机械化推广、技术指导等方式发展马铃薯产业[2]。为改善个体种植户的收入情况,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并以统一的生产技术、种植品种、销售途径等规范化、规模化的生产与经营管理,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 农村合作社

1.定义[3]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法》的定义,农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从事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依据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按照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服务的互经济组织。

2.运作机制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们自愿发起的经济合作组织,农民通过提供土地并缴纳少量社费组建合作社,在政府有关部门登记后成立[4]。入社的成员依照自愿、平等、民主、互利的原则共同经营和管理合作社,不少合作社还会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打理合作社内外部事务,其职责在于争取合作社整体的利益最大化。通过规范化生产及统一分级销售后,合作社将所得的利润,以规定的百分比返还给入社的农民,剩余利润则继续充当合作社运行资金,直至社员退社时才从中取出。利润分配比例由农民种植农产品的产量来确定,合作社聘用的人员不参与最终的利益分配。

图表1 农村专业合作社运作流程

3.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活动的机械化、规模化发展,农产品的生产单位也逐渐向区域化,规范化的方向转变。相对于个体户而言,无论是资金、产品质量、销售市场或是政策扶持,合作社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1)农民组建合作社,不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获取规模收益,同时可以减少不确定性,规避市场风险,通过合法垄断的方式扩大并维护自身利益,在市场上提高议价的权力。

(2)除了享受政府对普通农民的补贴之外,合作社还能获得政府对种子购买、设备租赁与置购等额外补贴。

(3)加入合作社后,农民还可以参与产后的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从而获得产品加工、销售增值的全部或大部分利润,充分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三 农村专业合作社成功案例

1.新奇士

美国新奇士桔农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合作社组织,财产由六千多名柑橘种植者共同拥有。在市场运作上采取公司管理模式,聘用专职管理人员,实行专业化管理。协会由社员大会、董事会、总经理、员工4个层次组成,其运作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对果农的补贴与会员缴交的会费。

果农们可以自愿签订合同,加入新奇士成为股东,参与利润分配[5]。协会保证了土地的私有性和生产的独立性,各成员通过协会统一组织起来,实现了从农药和化肥的购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果实的加工、产品的销售及出口等的产供销一体化。

2.日本农协

日本的农民可以依照自愿原则加入日本农协,但若只是为了赚取利润而与合作社没有业务往来的人,是不被允许加入合作社的,这样就把投机者挡在门外。按照社员的意愿,也可以自愿退出农协,并抽走入社时缴纳的股金。无论出资额多少,每个成员都有一票表决权,即每人都能平等地管理合作社[6]。

无论社员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好坏,日本农协都会无条件收购并集中销售,农产品售价可能不同,但向社员结算时则采用平均价,因此大部分农民都愿意把较难卖的低档农产品委托给农协去销售。对此,农协使用价格歧视的方式,对不同的销售对象制定不同的价格,比如农产品外观不好,但营养价值并未受到影响时,可以用较好的价格向注重营养的消费者销售这些“有瑕疵”的农产品。

四 定边县马铃薯合作社现状

陕西省定边县有221家农业合作社,其中大多数合作社的管理者、所有者为少数的几名投资者,他们通过议价,向农民租赁土地,并在达到一定面积要求(定边县要求合作社成立条件为200亩)后,于当地工商局注册成立。就我们调查的当地几个合作社中,合作社的发起人少有农民,且部分为外地投资者。合作社长期管理人员为6到10人,农忙时期有的会临时雇佣40多人,但一般不超过10天。雇员工资较低,且合作社最终的利润分配仅限于几名创社的投资者中。因为良好的口碑,许多买家会在马铃薯收获到当地直接购买,因此合作常常占据着马铃薯市场的主动地位。

四、 建议和结论

1.建立合作意识

我国农民习惯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合作意识发展缓慢,对此应适当引导农民间的合作,尝试让分散的土地形成规模化生产,从实践中逐渐找到合作的优势,并朝着合作社的方向发展。

2.向农民普及合作社知识

由于信息传达不到位,绝大多数农民对合作社的印象还停留在阶段,普及合作社知识才是当务之急。政府可以通过召开宣讲会、广播或直接走访农户等形式向农民普及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可以先指导一批农民成立合作社,方便其余的农民借鉴与效仿。

3.向现有合作社提供发展思路作参考

(1)运营:聘用专职人员管理合作社,根据社员人数设立职位,明确权责,提高运营效率。

(2)销售:根据不同的消费者群体设定不同的马铃薯售价,让利润充分增长。

4.向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

要让合作社担当"龙头企业",并且只对入社的农民负责。通过吸纳准会员、市场直销、股份合作化以及土地规模经营化管理,与网络中介、加工厂等共同合作,在定边县建立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包括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科技指导、股东、收购包装、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各个方面,减少价值链环节,降低交易成本。[7]构建网络营销体系,可以有效调节价格波动,规范马铃薯交易市场。同时借助定边马铃薯的良好口碑,实现了品牌经营与国际化策略。

参考文献

[1] 定边县农业局 定边县马铃薯产业概述[R]

[2] 中共定边县委文件[Z] 定发[2011]1号

[3] 农村专业合作社[DB/OL]

专业合作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蚕业专业合作社;功能;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316-02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而新时期如何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从2006年开始运作组织大丰市蚕业合作社,通过几年的有效运行,合作社兼顾贸、工、农三方利益,推广“龙头企业+工厂+农户+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1],发展订单农业,做大了生产规模,按照“四有”合作经济组织要求,增强了合作组织的竞争力。全市13 482户养蚕户、2 349.8 hm2桑园,已有13 212户、2 301.3 hm2桑园加入了蚕业合作社,分别比蚕业合作社组建初期增长了7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为大丰市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1 探索市场化机制,着力联结利益关系

长期以来,大丰市茧丝绸贸、工、农三方利益分割,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面对新的形势,积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以蚕业合作社为载体,组建了以农户为基础,加工企业为龙头企业,经营公司为纽带的经济合作体,使贸农工“联合、联利、联心”[2]。一是运作市场化。农民以桑园入股,经营公司和加工企业以技术、品牌、有效资产入股,组建股份制蚕业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民办、民营、民管、民收益”的要求,从最大程度上谋求茧丝绸转化过程中的利润最大化。二是分配市场化。蚕业合作社每年从干茧及加工贸易的获利中,抽取净利润的15%~20%,通过蚕业合作社对蚕农进行二次分配。几年来,全市直接用于二次分配的资金达564万元。三是投入市场化。为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鼓励社员增加自我投入,合作社通过调节利润的分配方式,每年拿出净利润15%作为投入资金,重点投入到工企业设备技术更新换代、生产布局调整、生产条件改善、基地发展、科普队伍建设等项目。全市累计新发展逾500 hm2桑园基地。所需苗木资金由农户和合作社各承担50%。四是经营市场化。按市场化经营机制要求,最大限度地维护社员的经济利益,全市蚕茧收购价格不低于市场价,在2012年还成为全国收购价格最高的地区,一方面使广大蚕农从蚕业合作社中真正尝到了“甜头”;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企业的原料供应,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调动了各方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

2 发展规模化基地,大力推行“订单蚕业”

在蚕业合作社运行过程中,合作社把发展规模化生产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落实,一手抓广泛宣传、积极引导,一手抓发挥加工、经营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订单蚕业”,真正使农民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基地[3]。在具体工作上,合作社签订了“三个协议”:一是签订基地发展协议。几年来,合作社与蚕农签订的蚕桑基地建设投资协议近15 000份,基地总投资850万元以上。同时,还根据桑园发展情况,对基础性设施进行扶持补贴。二是签订蚕茧交售协议。蚕业合作社与产茧村、组、户逐层逐级签订蚕茧交售协议,并保证社员生产多少收购多少,收购价格不低于市场价,协议既规定了社员应享受的权利,也规定了社员应尽的义务,对违背合同的要取消其社员资格。三是签订利益反哺协议。社员在协同运作、创造效益的同时,合作社视经营情况反哺扶持社员,真正使社员与合作社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增强社员发展规模生产的信心。合作社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桑园从零星分散发展到连片集中,达到了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为推进茧丝绸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实施标准化管理,不断增强竞争能力

合作社通过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使蚕业合作社的优势进一步放大,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3]。一是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先后引进“菁松×皓月”、“育71—1”等逾10个蚕、桑新品种。目前,新品种的普及率占新拓桑园的60%以上、占总饲养量的90%以上。开发研究了“大棚省力化养蚕”等新工艺、新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水平,而且极大地增加了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的“大棚省力化养蚕”技术上大丰市的应用率已经达到了85%,得到了国家及省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二是实行配套服务。按照大丰市蚕业合作社现代化管理措施的要求,每年都会在不同时期安排一定的技术人员在蚕业生产基地开展相应的服务。由于桑园治虫、养蚕消毒实行了社会化服务,不仅达到了提高防病治虫效果的目的,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社员普遍比较满意。三是狠抓队伍建设。几年来,合作社先后组织了23名业务骨干参加省级培训班,逾30人获得了技师、农艺师或农经师以上职称。四是严格考核。对所有人员统一实行首位晋升和末位淘汰制,贡献比较突出的人员采取重奖和重用,如果连续2年的年终考核均为末位的,要给予降职或待岗处理,从而激发了系统内干部职工爱岗敬业精神。

4 狠抓内部民主管理,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围绕蚕业合作社发展,将行业产业链不断向两头延伸,通过逐步优化资产组合,进一步发挥放大现有优势,主动策应我国茧丝绸市场参与全球贸易竞争,努力盘大、扶强、做优龙头企业,以蚕业合作社为链接点,带动农户,联动工厂,拉动行业经济快速发展[4]。

4.1 以规范完善内部管理为根本,全面提升合作社运行水平

合作社首先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来制定完善的章程与规范,然后依据合作社章程实施民主管理,积极主动开展服务活动,严格执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依照法规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保证财务数据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工作中力争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坚持民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原则,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增加合作社工作透明度。不断加强经营机制的创新,加大实行名品、名牌战略,提升行业地位,增加发展后劲。大丰市蚕业合作社注册了“鑫鹿”商标后,优质茧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有了大幅提升,此举在推进大丰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民增收2个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4.2 以不断壮大龙头企业为抓手,努力促进合作社自身发展

从行业特点和现代农业来看,就大丰市而言,加快发展规模镇、重点村、蚕桑农场、专业户是主导蚕业发展的重点,逐步与桑园3 333.33 m2以上规模户特别是农场联合,与生产经营业绩较好的后道加工企业联利,逐步将养蚕规模户、家庭农场和经营效益好的工厂吸纳到利益紧密层,以此壮大茧丝绸龙头产业,促进蚕业合作社自身发展。

4.3 以实施蚕业标准化生产为目标,不断强化合作社为农服务意识

一是强化技术队伍建设。选派技术骨干参与行业技能、专业证书培训,提高行业科普人员整体素质。二是以合作社为服务载体,严格做好从供种到收购的“六统一”规模服务管理,注重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实施,从最大程度上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强化行业内部生产与加工、前道与后道质量监督牵制。三是严格按照行业最新标准与国际贸易法则,在行业生产、销售、服务环节,全面实施贯彻工作,确保蚕业合作社运作标准化。

5 幅射带动效应好,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合作社通过采取各项措施加大基建工程建设,新增了自烘机13台,以提高仓储能力,提高茧质的各项指标,并达到提高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大补价返还力度,增加合作社人员的收入,带动当地农民富裕起来,加快了大丰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实践表明:发展蚕业合作社不仅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组织“包不了”及国家经济部门“统不了”的事情,而且还能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起到引导和带动的作用,对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也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有利于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壮大,从而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6 参考文献

[1] 陈义安,王晓芬,刘斌彬,等.我国蚕业合作社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北方蚕业,2009(2):4-8.

[4] 史冬.新农村建设的可能之道——农村专业合作社[J].畜牧市场,2006(4):21-23.

[2] 陈义安,王晓芬,刘俊凤,等.刍议蚕业合作社的功能与业务拓展[J].陕西农业科学,2012(5):206-208.

专业合作社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超市;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049-02

中国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实行资源配置全球化的现代大农业,从国际流通发展趋势看,超市已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平台。超市农业作为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是农产品在质量、品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适应国际农产品销售体系的重要标志,发展超市农业是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零售终端竞争力的重要切入点,是引领中国现代农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梁和纽带。

一、中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现代经营方式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用现代的产业体系提升农业,要用现代的经营形式推进农业,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要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中国的农业食品加工和流通业现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调整阶段,农产品进入城市怎么销售?现在连锁超市、电子商务和新型的商业发展迅猛,而提供原料的农户却还是一家一户,很不对称。批量化、标准化和安全的商品,一家一户怎么拿得出来,产销两个环节中销的环节,明显是薄弱和滞后的。实际上从原料科研加工销售消费者,怎样增强农产品的供应链,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就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零售环节应当是整个产业链当中最重要的环节。超市农业,实际上就是探索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和产销体系,主要是指优质农产品,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通过标准化建设原料基地,组织生产,根据超市的经营需要来进行分级、整理、包装、储运、配送,形成一个新型的农业产销物流体系。

二、中国超市农业的发展与特征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中城市开始引入连锁超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2004年,中国城市居民超市食品零售占食品消费总额近30%左右。农产品加工率占农产品总量的38%。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居民食品、蔬菜、水果等超市消费已接近35%。超市消费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主流。其特征:

一是从超市农业在经营体制上看,从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是个一体化的经营系统,是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垂直统合产销经营体系”,可以说是一个大的食品系统。

二是从技术层面上看,超市农业是一个依托标准化支撑的生产经营系统,相当数量产品从初级产品到供应链是个冷链系统,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一个可追溯系统。

三是从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层面上看,由于产品下游与超市连锁为主的现代商业相连接,生产初级产品的分散小规模农户经营就很不适应,需要尽快提高整体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特殊性质的组织形式,可以使分散小规模经营农户实现企业化经营,成为现代农业重要的载体。

三、实施超市农业的必要性

中国各级政府一直强调食品安全问题,保证食品安全离不开专业化、标准化的技术流程和流通体系。超市是流通环节里一个重要的载体,它是一种标准化农业,体现的是“安全、增效”。食品安全的品质保障离不开超市农业,创建新型农业产销经营体系,为农民增收致富建立了一种长效机制,超市农业有很多的优越性,它是实现农产品直销的唯一,由农民合作社来运作,可以减少中间的流通环节,使生产者、消费者都得到实惠。各地从各种批发市场到零售商,再进入小菜场,中间要拿走零售价40%~50%。农民合作社的好处是跳过中间环节,直接进入宾馆、机关、学校和工厂或超市,直接到消费者,这样可以带来四个方面的好处:一是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增加农民经营收入。二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水准,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三是整合生产要素,获得规模效益。四是有利于城市居民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得到真正的实惠。超市销售的新鲜蔬菜和果品,质量很好,有些产品价格比农贸市场还低,很受消费者欢迎,原因就是实施了超市和农产品基地“产销直接”,而中间的载体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中国发展超市农业的对策

由于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目前中国大部分农产品还处于一种粗放式管理阶段,真正达到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加强:

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目前我们的农产品生产链条长,生产环境开放,不可控因素多,存在着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等环节脱节的问题,无法建立完整的安全生产体系和实施措施,难以形成统一规范的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各个生产环节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各道环节中,只要有一道环节不按标准操作,就会影响到农产品的最终品质。超市农业与传统的农贸市场相比,更重视农产品的品质,由于质量无相关认证或是标准达不到要求,使得许多农产品难以进入超市销售,制约了超市农业的发展。

二是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的品牌的意识。由于受生产农户分散经营、规模狭小、信息闭塞等因素的制约,不具备创品牌的意识和能力。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大,在品牌的推广和新品开发上也比较弱。农产品进超市销售,具有品牌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品牌已成为优质农产品质量和特色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成为了消费者识别和购买优质农产品的主要依据,便于消费者形成品牌诚信,进行重复购买。另一方面,品牌有利于超市对农产品进行质量跟踪或重复订货。

三是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一般说来,物流环节越多,中转次数越多,损耗越高,浪费越大,物流成本也越高,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物流具有时间性强、保鲜保质困难等特点,物流成本比一般农产品更高。从农民的田间到城市的消费者这个物流过程损耗率相当高,2003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的数字为30%,而同比国外先进国家的损耗则只有5%~7%左右。生鲜农产品须保鲜供应,物流配送、信息技术和冷链设备成为超市生鲜经营的基础设施。这些特点导致超市生鲜农产品比一般食品经营风险大、成本高,这也成为当前制约超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对发展中国超市农业的展望

农产品流通不同于其他商品流通,农业生产具有分散性和季节性等特点。而目前农村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生产经营,各地农产品企业虽多,但规模小、较分散,很难组织大批量、有规模地进入市场,难以满足超市对农产品在品种、数量和时间上的连续性的要求,而超市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品的销售具有品种较多、大量采购、均衡供应、常年销售等显著特点,解决农超对接的矛盾是需要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而这个平台就是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市场主体,职责就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把专业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专业合作社,成为广大农民和市场之间重要的载体。它起到的是桥梁纽带作用,实际上就是一个“敲门砖”,帮助农民敲开了财富的大门。专业合作社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培养新农民也应该在合作社的载体中培养。

专业合作社范文第6篇

下面讲一下怎样设立营林专业合作社,仅供参考。

一、设立营林专业合作社的准备工作

1. 搞好宣传动员工作,在林区组织农户设立营林专业合作社,可以解决林改后农户一家一户发展林业产业难以解决的技术,资金,产业规模,产品销售等问题,因此村级经济组织要向社会广泛宣传为什么要组织农民成立营林专业合作社,林农入社有哪些好处等,让农民充分了解,知情。

2. 在时机成熟时,召开村民会议,让村民自愿报名入社,同意加入者签字,登记造册。

例:宽甸县硼海镇白石村《宽甸惠民营林专业合作社》。

2007年8月1日全村主体改革结束后,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主体改革后如何组织林农搞好林业经济发展,在市农经部门和市、县林改办的指导下,他们决定筹建营林专业合作社。先后组织召开了全村联户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各村民组会议宣传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二、设立营林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合作社的成员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

(二)以服务成员为宗旨,必须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四)每个成员地位平等,社内实行民主管理。

(五)合作社有利润,按销售收入提出一定数量的公益金和储备金,其余按股分给社员。

例:白石村《宽甸惠民营林专业合作社》。

入社农户117户,办社宗旨是:诚信立社,民主办社,团结兴社,合作强社;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办、民管、民受益。合作社的利润分配原则是销售收入的70%归社员,20%作为公积金,10%作为合作社扩大发展储备金。

三、设立营林专业合作社应具备的条件:

1. 有五名以上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以及从事与营林专业合作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能够利用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承认并遵守营林专业合作社章程,履行入社手续的,可以成为营林专业合作社的成员。

2. 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所规定的章程。

3. 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所规定的组织机构。

4. 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名称和确定的住所。

5. 有符合合作社章程规定的成员出资。

例:白石村《宽甸惠民营林专业合作社》。

共有117户,443人自愿出资入社,注册资金58500元。合作社通过全体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制定了章程,章程中要载明下列事项:⑴名称;⑵住所;⑶业务范围;⑷成员的权利和义务;⑸组织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任期、议事规则;⑹成员出资方式及出资额;⑺财务管理和盈余分配、亏损处理;⑻章程修改程序;⑼解散事由和结算办法;⑽公告事项及方式,并张贴上墙,按章程所规定的条款执行。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理事长1人,理事10人,理事长为本社法定代表人。理事会下设办公室,生产部,购销部,财务部。选举产生了监事会,监事长1人,监事2人。监事会下设巡视组,监察组。合作社设立培训中心,下设技术部,宣传部,信息部。合作社经营场所建筑面积230平方米。

四、设立营林专业合作社,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申请设立登记的文件:

1. 登记申请书。

2. 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设立大会会议记录。

3. 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章程。

4. 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职文件及身份证明。

5. 出资成员签名、盖章的出资清单。

6. 住所使用证明。

五、营林专业合作社必须取得法人资格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营林专业合作社颁发法人营业执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编发组织机构代码证,地方税务机关颁发税务登记证。

六、营林专业合作社需建立的制度和规则

1. 营林专业合作社成员管理制度。

2. 营林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

3. 营林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制度。

4. 营林专业合作社理事会议事规则。

5. 营林专业合作社监事会议事规则。

白石村的营林专业合作社,上述制度和规则全部建立并执行。

七、营林专业合作社设立后的运营

1. 每个成员依法履行自己的权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参加成员大会,并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⑵按照章程规定对本社实行民主管理;⑶利用本社提供的服务和生产经营设施;⑷按照章程规定或者成员大会决议分享盈余;⑸查阅本社章程,成员名册,成员大会或者代表大会记录,理事会会议记录,监事会会议记录,财务会计报告会计账薄。

2. 理事长、理事、监事长、监事,依照农民在合作社法和本社章程的规定行使职权,对成员大会负责。

3. 理事会按照章程规定,编制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并经过成员大会会议讨论通过后组织实施。

4. 监事会负责对本社的财务进行内部审计,审计结束后应向成员大会报告。

例:白石村的营林专业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范文第7篇

前不久公布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

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共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8.9万家,出资总额1.1万亿元。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足发展,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了农业整体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创新了农村社会管理机制。

然而笔者近期在黑龙江、安徽、江苏、江西等6省份采访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尤其是“虚胖”现象比较突出。相关人士建议,今后合作社发展应以“提质增效”为主,而不能再盲目扩张数量。

部分合作社“虚胖”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以来,各地合作社发展犹如井喷。东部某省农业厅经管总站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年合作社数量增加很快,全省每年要新增1.3万家左右,但其中1/3都没有发挥作用,根本没有开展任何合作,是“假合作社”,徒有虚名。

笔者在江苏、江西、安徽等省份采访时也发现,这种“假合作社”现象比较普遍。虽然各省合作社数量都在迅猛增加,但真正能够把农民组织起来合作共赢的很少。

“现在成立合作社太简单了,只要拿着5个户口本就能到工商部门注册成立,至于出资额度,自己说多少就是多少,说100万也行,说一个亿也行,水分很大。”接受笔者采访的一家合作社理事长说。

江西省南昌县农业局农经站站长樊小平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目前全县700多家合作社中比较规范的最多只有20%。有些合作社成员数量存在不真实的问题,拿着别人的户口本复印一下,就去登记成立合作社,工商部门在登记注册时把关不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一次研讨会上说,合作社现在总注册资金五六千亿,平均每家都是100万元,基本上里面有90%的水分,工商部门不进行任何的验资提示,也不需要出具验资报告。

业内人士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门槛太低,凑够5个成员、上网下载一个章程、起一个名字就可以登记。至于这些成员是不是真想合作,有没有相关产业等等,一概不管。现在全国60万家合作社,量已经足够了,今后面临的是如何提质增效的问题。有必要对现有合作社进行一次梳理,淘汰那些虚假合作社,并提高合作社的进入门槛,确保成立一家显效一家。

内部管理混乱

东部某省的一家合作社前段时间经历了一场社员“内讧”,原因是普通社员怀疑理事长把盈利私吞了。由于合作社账目不清,究竟是不是理事长本人私吞,已经很难查明了,最终只能不了了之。这家合作社是由农产品销售公司牵头发起,理事长本人也是公司的经理。

专家认为,按相关规定,合作社在采购、销售、投资、分配积累、负债等方面,要建立13项内控制度;根据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要求,要设置13本账,3个登记簿,5个报表。假如没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大家面对的都是一本糊涂账,彼此怀疑、指责就当然难以避免。

笔者从江苏省海安县工商局了解到,一些合作社缺乏运行规范,内控机制形同虚设。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虽然设立时有规范的《章程》、明确的分工和完善的机制,但大多流于形式,停留在字面上。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成员文化程度低、小农意识强、民主意识缺失、管理水平差,虽然依据章程设立了各项组织机构和各项制度,但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寥寥无几。

江西省余干县农业局农经站工作人员占罗鹰介绍,县里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仍然属于传统的经济组织形态,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大约有85%左右的合作组织没有设立理事会、监事会,重大事项未经民主表决,造成民营民管的基础不牢;一些合作社约束机制不健全,有近92%的合作组织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凝聚力。

除了内部管理的混乱,一些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也出现异化,违背了“合作”的本质要求,为长远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东部某省的一家地瓜种植合作社从2010年的260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5000多户,横跨5个村庄。合作社核心成员仅有8人,这8人风险共担,而和其余5000多户农户则采取“保底价”的方式合作。

“不管市场价低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收购价不低于1.2元/公斤,如果市场价高于这个水平,我们按高于市场价0.1元/公斤的价格收购。”这家合作社负责人说:“做生意有赚有赔,如果赔了,我们几个就是卖厂卖房,也得保障社员的利益不受损失。”

据介绍,“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的基本原则,合作社给社员承诺“保底价”,违背了风险共担的原则,这样做固然有保护农民利益的好处,也能迅速扩大规模,但一旦合作社赔钱了,整个合作社也就完了,“一年合作,两年红火,三年散伙”的例子并不鲜见。

专家认为,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是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基础,今后应着重规范现有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合作”水平,而不是再盲目扩张合作社数量。

合作社成了“唐僧肉”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财政投入、税收减免、金融服务、项目承担、人才培养等方面享受一定的扶持政策,同时在用地、用电、运输等方面也有相应的优惠。然而笔者在采访中却发现,这些优惠政策成了部分企业眼中的“唐僧肉”,想方设法打合作社的球,以套取补贴、逃避税费。

安徽省一家植保合作社理事长告诉笔者:“现在很多企业也在积极组建合作社,但是很不规范,很多是挂着合作社的名字,但是不提供合作服务,他们组建合作社的目的就是为了要项目、拿补贴。我的植保合作社应该是全国百强,但报省优秀专业合作社时,区里没给报,奖金给了那些挂牌又不提供服务的合作社了。”

从江苏省海安县工商局了解到,一些农业规模企业设立合作社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套取国家补助资金,从而组织当地农民凑人数设立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只具法律形式,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更没有以合作社的名义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而不作,成为“空壳合作社”。

2011年,中央财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达到7.5亿元,各省经费增长也很快。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省级专项扶持资金已经达到10亿元。

中国首届合作社论坛发起人之一、山东寿光市一边倒果树研究所蔡英明说,不少企业领办的合作社运行中走入几个误区:一是紧跟形势喊口号,紧跟领导要扶持,招牌挂靠醒目,实质内容却无,风声大雨点小,以套取相关补贴为最终目的;二是由农资经销商摇身一变而成,虽改头换面但换汤不换药,实则是换个法子逃避工商管理。

中央农工办原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说,当前我国众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少都被企业或个人主导,少了合作成分。合作化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要农民成为组织里一个权益完整的个体,但当前一个大户或一家企业的参与,掌握了主动权,农民没有了话语权,导致合作社空转,或成为一些企业的一个经营部门或一个外壳。

业内人士认为,企业领办合作社,特别是由当地农民办的加工或运销企业,对帮助农户销售产品,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那些以套取补贴、逃避税费为目的“挂牌合作社”却起到了负面作用,建议有关部门对企业领办合作社进行严格审查,扶持带动能力强的企业领办合作社,同时坚决清理那些“挂牌合作社”。

据一些基层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反映,中央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一些政策措施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尤其是用地难、贷款难、税费减免难等问题突出,限制了合作社进一步健康发展。

基层干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建议,应尽快打破这种种“瓶颈”,加快培育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应完善相关政策的配套实施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细化实施程序,让相关优惠政策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专业合作社范文第8篇

规定扶持政策 创新体制机制

明确法人资格: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主体地位

法律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郑文凯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群众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但是,过去由于没有法律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资格始终是不明确的,有的在农业部门登记、有的在工商部门登记、有的在民政部门登记,多数没能登记,贷款难、签合同难等问题非常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郑文凯说,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独立的一类市场主体,可以和其他公司、企业一样,名正言顺地到工商部门办理法人注册登记,与其他市场主体签合同、做生意,到金融机构办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开展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规范组织行为:保障农民的民利和合法利益

法律规定,在成员大会选举和表决中,实行一人一票制,每个成员各享有一票基本表决权;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为每个成员建立个人财产账户,成员以其账户内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责任;国家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等等。

郑文凯说,过去因为没有法律依据,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行为不太规范,农户成员的合法利益难以保障。有的公司、企业和单位冒充农民专业合作社,套取国家的有关扶持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进行了适度规范,明确了合作社的办社原则和要求、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农民入了社,但家庭承包制不会变,个人入社的财产权利不会变,在合作社中,成员地位平等,大家都是合作社的主人,都是合作社的老板。

规定扶持政策: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法律第八条规定了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政策。法律还专门设“扶持政策”一章,规定了国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

郑文凯说,这在其他市场主体法中是少见的,这些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在“三农”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和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精神。

创新体制机制:开辟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继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取消农业税之后,我国农村改革中又一项十分重大的体制和制度变革。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合作社通过服务,将原本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生产同类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链接起来,就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解决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的有效对接问题。

专业合作社范文第9篇

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现存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按饲养品种可分为生猪、家禽、肉牛、奶牛、兔、蜂、肉羊、综合类等养殖专业合作社。按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1.“公司+合作社+农户”型。此类合作社大多以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带动能力强,社员基本利益有保障,市场风险较低,社员素质高、发展后劲强,符合合作社发展方向。但该类养殖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少。2.“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农户”型。此类合作社大多以较大的养殖场(小区)为基础,技术上能相互交流,信息上互通,带动能力较强,可维护合作社的基本运作。但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低,当不确定因素发生时,很可能出现合作社解体。该类养殖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3.“合作社+农户”型。此类合作社大多是乡镇或行政村或某农户领办,社员之间关系松散,在饲养管理、养殖技术、疾病的预防治疗等方面缺乏交流,没有稳定的基础,销售市场不一,带动能力低,管理难度大。该类养殖专业合作社数量最多。

存在问题

1.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服务工作跟不上合作社发展的需要。

2.一些养殖专业合作社不具备合作制性质。有些成立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以套取国家扶持资金为目的的“空壳”合作社。

3.一些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动作不够规范。

4.合作服务功能不强,带动能力差。

5.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空间受限。

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一、加大对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应将养殖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列入预算,并逐年增加。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交流、社员技能培训、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2.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各有关金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为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可以授予一定的信贷额度,适当增加信贷额度,减化办理手续。3.制定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制定有关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为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供用地方便;积极帮助完善在建或规划建设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供水、供电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养殖生产环节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4.实行奖励政策。各级政府定期对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对农民增收贡献突出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及工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5.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购销环节的减税、免税政策。6.积极支持参与畜牧业项目建设。养殖专业合作社可作为畜牧业建设项目的实施单位,独立申报、承担畜牧业建设项目。7.做好工商登记和商标服务。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做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工作,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帮助完善工商注册登记,依法保护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商标、商号等知识产权。

二、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推进养殖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有效形式,加大对《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为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按照分级对口的原则,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管理部门业务骨干、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政策法规、诚信意识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健全示范体系,开展抓点示范工作,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养殖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鼓励畜产品销售经纪人、畜牧龙头企业等牵头领办各具发展特色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有条件的农民协会按照法律要求改造改建成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法律规定建立健全组织章程和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制度,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社员股金结构,规范财务制度、会计核算和盈余分配,健全档案管理,实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强化合作社服务功能,积极推 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推进畜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三、提高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1.加强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通过实行“五统一”等办法,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增加二次返利额度,增强社员的凝聚力。2.推进同类型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组建跨村跨乡的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3.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养殖专业合作社按市场运营办法实行上下游产业链对接,增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4.不断完善养殖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协调和协商机制,着力提高自律和维权意识,增强综合能力。

四、进一步探索发展畜牧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要同深化完善畜牧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并为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基地、延伸产品加工提供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养殖专业合作社自办加工流通项目,形成一体化经营模式,使农民更多地获得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

专业合作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问题;政策建议

一、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地位得到了大力提升,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了我国解决农村发展滞后、缩短城镇差距的一项重大举措。以浙江省建德市为例,作为浙江西部较为发达的农业大市(县级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果显著①。截至2011年6月,建德市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达551家,其中浙江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杭州市级以上规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83家;入社成员的数量达到1.2万户,共带动农户5.5万户,年经营服务收入5.8亿元,返还利益2257万元。

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宏观市场环境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农产品的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适应日益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正面临国外市场剧烈挑战,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良好的竞争力。新时期,如何帮助小农户应对大市场,引导农户和市场实现有效对接,仍然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值得学术界不断深入探讨与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走访浙江省建德市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对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建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剖析了建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二、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此次调查采用了社会经济调查分析中常见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调查地点覆盖了建德市6个镇,共涉及建德市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样本合作社经营产品涉及水果、蔬菜、禽蛋、中药材及蚕茧等。样本合作社的分布地区及其所占比例较好反映了建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分布情况,因此能够反映建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发展状况。

本次调查对象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社社员两大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发放问卷14份,收回14份,其中有效问卷14份,有效率达100%,对合作社社员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8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达94%。

三、建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发展现状及其优势

(一)经营规模及辐射带动状况

随着建德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大量的农村散户将土地流转出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土地经营规模结构。通过利益机制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建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合作社的规模化生产,走上了新型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根据建德市农办向全市收集的年度统计数据,样本合作社的社员平均数为36人,最多的达到了158人,带动农户平均数为465户,社员土地平均经营规模为129公顷。

(二)销售渠道

伴随着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建德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加面向市场,它们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并参与市场竞争。在销售渠道方面,由表1.1可以看出,被调查合作社的产品主要通过贩销商及市场自销等渠道进行产品销售,分别占样本合作社的42.9%和57.1%。值得注意的是,有2家被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有2家被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专卖店的形式实现了农产品的自产自销。

(三)资金来源及盈利能力

样本合作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贷款、自有资金、民间借款及国家农业补贴或扶持资金等。其中自有资金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形式,获得金融贷款的合作社数量较少,大部分合作社得到了国际农业生产补贴或扶持资金,具体情况见表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具备一定的组织、中介、载体及服务功能,因此其盈利能力比一般传统农户明显要强。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建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年经营服务收入达5.8亿元,通过二次返利等方式共返还收益2257万元。被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近五年的平均净收益保持10.9%。

(四)品牌建设及产品认证状况

目前,建德市已有4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国家管理部门注册了商标,被调查的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拥有自主品牌的有8家,其中拥有浙江省省级及以上品牌的合作社1家,拥有杭州市市级品牌的合作社7家。由于品牌建设需要较大投入,因此大多数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社的方式来分享合作社的品牌效应。此外,大多数被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先进技术和产品认证可能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价值的提升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被调查的14家合作社中进行了产品认证的有8家,占总数的57.1%,这其中有1家合作社还进行了绿色产品认证,1家正在申请更为严格的有机产品认证。

四、建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降低了合作社的注册登记门槛,建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平均每年以80家以上的速度递增,但总体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融资渠道、组织规模、人才培养及政策落实效率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一)合作社融资难度大,资金短缺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以及科技实验等过程中资金投入量大,但因资金短缺而运作艰难。调查显示,仅少数几家合作社凭借其经济效益高、品牌实力雄厚的优势,从银行或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获得了信贷资金。然而,较多实力弱小的合作社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合作社社员认缴的股金成为其主要资金来源渠道,资金积累能力有限。究其原因:第一,合作社缺少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抵押物;第二,合作社根据入、退社自由的原则规定了社员退出合作社时可以将其认缴的股金带走,这就造成合作社运营资金的不稳定。

(二)合作社经济实力参差,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信贷资金的缺乏,合作社在扩大规模时面临严重的束缚,导致合作社规模偏小,经济实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例如,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的寥寥无几,社员在100户以上的比率不高,水平发展不平衡。从对合作社社员的调查结果中也能得到相应的结果,在被调查的92位合作社社员中,认为其所在合作社的组织规模非常小的占7%,较小的占41%,中等的占30%,较大的占16%,非常大的占6%。

(三)农业生产后续力量不足,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在被调查的14家合作社中,现有管理者的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仅有两人,高中学历的有6人,初中学历的有5人,小学学历1人,这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就美国农民的学历水平而言,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12年,有学士或硕士文凭的并不鲜见。而目前建德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者文化水平较低,在管理水平、文化水平、技术水平等方面能力有限,容易导致经营决策的局限性、片面性和滞后性。

(四)政策落实上效率低下甚至存在脱节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但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大多政策经过层层中间环节从政府部门下达到真正落实到农户身上,常出现政策执行中的寻租现象,政策实施成本高且效率不高。第二,各项惠农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往往衔接不当,脱节现象严重。而且,不少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灵活性欠缺,与实际工作要求难以匹配。例如,建德市新安江街道某中药材合作社因经营产品为特殊农产品,其在注册登记、生产许可及产品监测等方面都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五、政策建议

通过对调查研究发现,建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较大的外部机遇与内部优势,但同时也不乏外部挑战与内部劣势。运用经典的SWOT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寄希望能保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优势与机会,避免内部存在的劣势与不足,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强对合作社的信贷支持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一种弱势产业和群体的联合,因此,合作社在贷款融资、资本筹措及积累等方面迫切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财政资金、银行信贷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且制定有效的经济优惠政策,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长远发展。

(二)积极创新筹资机制,满足合作社资金需求

面对资金匮乏的严重制约,合作社应积极创新筹资机制,而不能完全依靠银行贷款和政府的补贴。在筹资机制方面,合理借鉴外国先进方法,例如美国的新一代合作社封闭性原则。新一代合作社规定社员退社自由,但认缴的股金只能在合作社内部转让,这就使合作社的资金相对稳定。一旦合作社股金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反过来将有利于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此外,借鉴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模式,合作社也可从其主营业务收入中提取一部分收入,满足合作社后续发展。

(三)扩大合作社规模,规范合作社内部运作

建德的农民业合作社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分布分散,从而削弱了其市场能力。政府应该通过引导同类合作社形成农业合作社联盟,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实现地区运营的系统化。此外,在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更应注重合作社内部运作机制的建设。第一,要加快建立健全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童日晖,2011)。第二,要健全合作社民主管理制度,通过权利和责任的清晰界定来确保社员的主体地位,要确保其对决策过程的绝对参与。

(四)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充实后备发展力量

纵观各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合作社得以较好的发展有赖于社员教育素质的提高。农民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合作社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成员素质的提高。因此,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体系的建设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通过设立专门的培训班,对社员进行专业培训。此外,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示范引导,结合农业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对农民宣传合作思想、开展合作教育,提高农民在合作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强化社员的合作意识、市场意识、平等意识。

(五)创新政府农业扶持方式,提高政策落实效率

Jarka Chloupkova(2002)提出,从欧洲及国际上大量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表明,依靠政府的组织是很脆弱的,容易失去他们的活动中心。但是,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同时要完善对已出台的农业扶持政策的绩效考核。第二,对一些特定的农业扶持政策,应尽量采取直接下达的方式落实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身上,从而减少政策落实的中间环节,降低政策实施成本,提高政策实施效率。

注释:

①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作者的实地调查、建德市农办向全市收集的年度财务数据,以及建德市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徐旭初,冯冠胜,黄祖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2(3):13-21.

[2]史金善.当今美日欧农民专业合作社评述与借鉴[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

[3]郭红东,徐旭初,邵雪伟,陆宏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完善与创新――基于对浙江省实践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12):1-9.

[4]苑鹏.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6):73-73.

[5]童日晖.合作社经营机制创新迫在眉睫[J].农村经营管理,2011(6):34-36.

[6]韩国民,陈华.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给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思考与启示――基于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分析[J.农村经济,2009(11):126-129.

[7]Jarka Chloupkova.European Cooperative Movement-Background and Common Denominators[J].Uni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s,2002(4).

作者简介:

赵磊(1989―),浙江杭州人,男,辽宁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商业银行。

上一篇:团队合作精神范文 下一篇:中外合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