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口贸易范文

时间:2023-02-22 21:32:57

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范文第1篇

受托人: (以下简称乙方)

关于甲乙双方于2014年 月 日签订的货运合同(合同号: ),为了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委托乙方协助办理货物转口贸易及运输事宜达成补充合同如下:

一、操作流程

1.乙方作为货运人接受甲方委托,甲方订舱,将甲方货物从中国港口出运到中转港马来西亚巴生港;

2. 货到马来西亚巴生港后,由乙方当地负责从港区提货并视需要在保税仓库内倒柜、包装等事务以及自行或委托第三方甲方进行货物增值服务;

3.乙方中转港完成相关的倒柜、包装等事务或相关货物增值服务后,将货物重新装柜并运输到甲方指定目的港;

4.乙方负责协助甲方取得最终目的港清关所需要的产地证、发票、装箱单等相关贸易单据。

5、乙方承诺,尽管由乙方在中转港的委托中转港工厂为甲方提供相关的货物增值服务,但中转港工厂不会以出口方的身份出现在该批货物再出口至第三国的海关清关文件上。

二、甲方责任:

1.甲方保证其出口的货物为合法货物,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否则由甲方承担一切法律后果;

2.甲方保证转口货物的包装为中性包装,不得在产品及/或任何包装上显示与中国有任何关联的标志、标识或任何其他唛头,否则由此引起所有责任和后果由甲方自己承担;

3.甲方与其客户之间的买卖合同纠纷或者由转口贸易引起的任何贸易纠纷均由甲方自行解决,与乙方无关。

三、 乙方责任:

1.货物在中转过程中,除非由于乙方或其造成货物损坏或丢失,否则乙方不承担货损货差的赔偿责任:如因承运人造成甲方货物损坏或丢失的,乙方有义务协助甲方向相关承运人索赔;

2.如甲方有要求的,乙方应当提供其在中转港拆箱时的理货报告或重新装箱、封箱状态的照片;

3.如因甲方自身货物问题或包装问题或其它自身原因造成的损失,乙方不负任何责任,但乙方会协助甲方做好相应补救措施,产生的费用由甲方承担;

4.货物在中转港装船出运后,乙方应当及时向甲方出具符合甲方要求的二程提单和其他清关文件;

5.乙方保证协助提供的目的港清关文件真实有效,但在目的港非乙方提供文件和操作失误原因引起的进口清关问题,乙方不承担责任;

6.乙方协助提供的目的港清关文件仅用于清关用途,并不意味着甲方与乙方或清关文件上的相关方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甲方不得以该清关文件为依据向乙方及/或乙方及/或中转港相关第三方主张任何货款;

7、因乙方在中转港当地的或所委托的第三方在中转港为甲方提供提货、倒柜、包装、转运、清关等相关货物增值服务过程中的瑕疵而致使甲方与其客户之间发生买卖合同纠纷、转口贸易纠纷,与承运人发生运输纠纷,或与海关、港口管理部门等发生进出口管制纠纷,造成甲方经济损失的,乙方因对此承担赔偿责任。

四、甲方货款结算

1.甲方自行负责与目的港客户之间的货款结算和其他相关事务,与乙方无关;

2.除非甲方提出书面要求并经乙方同意,否则乙方无义务为甲方提供货款代收代付的义务;

3.乙方同意甲方第三国目的港客户的货款经过乙方中转港的收取后转汇给甲方,乙方无条件地保证其中转港的能将货款转付给甲方,否则,乙方将承担连带支付责任。但乙方及/或其有权收取手续费,手续费率由甲乙双方另行商定;如乙方代收货款的,乙方在收到货款后一周左右将款项汇到甲方指定帐户,如果在一个月内甲方未能收到款项将视为汇款出现问题,责任由乙方承担。

4.乙方不建议甲方通过中转港工厂收取货款,甲方应通过海关清关文件上显示的出口方收取货款。中转港工厂在为甲方提供相关的货物增值服务后该批货物再出口至第三国的,由乙方委托其在中转港的作为该批货物的出口方。

如果甲方或其目的港客户坚持要将货款通过中转港的工厂代收代付,那么即使事先通知乙方及/或经得乙方同意,乙方也不保证货款的安全,乙方不承担任何收汇责任,由甲方自行承担收汇风险和责任。

五、费用支付

1.甲方应在委托乙方代为办理货物出运时向乙方提供加盖公章的费用确认单原件,否则乙方有权拒绝委托;在办理过程中产生的其他额外费用,甲方应按实支付。

2.甲方应按以下第 种方式及时支付给乙方所有费用款项:

1) 在中转港装船出运前付清所有款项,否则乙方有权留置货物;

2) 在乙方交付二程提单前付清所有款项,否则乙方有权留置提单及货物;

3) 在货物到达最终目的港之前付清所有款项。

六、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章之日起生效。如双方签章

不在同日,则以最后一方的签章日为本合同的生效日。

甲方: 乙方:

代表: 代表:

时间: 时间:

转口贸易范文第2篇

一辆满载300吨越南咖啡豆的“渝新欧”国际班列,缓缓驶出站台。

大约14天后,这批来自云南后谷咖啡公司的货物将到达德国,成为由“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输送的首批转口货物。

在“咖啡专列”长鸣的汽笛声中,重庆“周转世界”的梦想越做越大。

开“门”提速

入驻重庆前,后谷咖啡董事长熊相人一直为物流头疼。

“空运成本太高,我们的咖啡豆只能走海运,运一回要四五十天,太慢。”熊相人说。

哪有价廉物美的物流?

“一带一路”战略启动后,重庆进入了后谷咖啡视线――这座同属西部的城市,已建成了“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

“货物可以直接从陆路到欧洲,不用再从海上绕大圈。”熊相人眼前一亮。

然而,还有一事让后谷咖啡踌躇。

以前,汽车销售经理唐森很羡慕上海同行。

“欧洲新车一,我们同时给了钱,别的公司却至少早一个月拿到车。”唐森说。

为何存在“时间差”?

“我们西南地区出售的进口车,大部分是从上海整车进口口岸输入――从沿海提了车,再往内陆跑2000公里,如何不慢?”唐森说。

羡慕背后,凸显出内陆发展转口贸易的第一道“门槛”。

对此,市发改委副主任黄朝永曾做过一个比喻。

“过去,门一直关着,地方经济只能封闭运行,产品大部分自产自销,所谓的开放也就是开一扇窗子――和外部进行有限的交换,不方便,成本也高。”他说。

“门”,就是开放口岸。

如何“开门”?市委、市政府以两江新区为核心阵地,以“渝新欧”大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和江北国际机场为依托,打出了一套申报开放口岸的“组合拳”。

2015年新年伊始,罗书权和同事们迎来了一场“车轮战”。

作为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重庆铁路口岸物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他指挥团队同时和宝马、奔驰、奥迪三大德系汽车厂商展开洽谈。

“2014年,西南地区共进口车13.5万辆,其中‘渝新欧’可以辐射的欧系车就有8.5万辆。依托团结村铁路口岸,重庆将成为进口车转口贸易基地,辐射整个东南亚。”罗书权说。

罗书权的底气何来?

2014年9月,重庆铁路口岸正式宣告挂牌;一同申报的水果进口口岸和肉类进口口岸,也获得中央批准。

至此,一个由航空、铁路和内河港口三大交通枢纽、三个国家一类口岸、三个保税区组成的“三个三合一”对外开放基础体系,在重庆赫然耸立。

如此利好,后谷咖啡自然心动了,与重庆能投集团、“渝新欧”物流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通道重组

1999年,33岁的杨曦晋升为一艘集装箱运输船的大副。

成为大副的头6年,杨曦从没出过海。

“以前,我们的船只能到上海,在浦东将货卸给海船,休息两三天就返航。”他说。

为何不出海?

“当时,重庆航运长期采用‘江―江’运输模式,只能沿长江集散物流,没有海运业务。”杨曦说。

因为运输模式单一,重庆航运物流网络只能覆盖长江沿线。面对全国乃至世界航运市场,“杨曦们”只能望“洋”兴叹。

不仅是航运。

长期以来,重庆铁、公、江、空、海等物流通道封闭运行,不仅缺少合作,还常互相竞争。

这是内陆发展转口经济的第二道“门槛”――物流通道不畅,削弱了货物转口速率。

这个问题如不解决,“渝新欧”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及西部运量第一的江北机场将彼此割裂,不能形成转口贸易所需的快速物流通道体系。

如此窘境,如何破除?

2014年12月,重庆果园港铁路站场,一列蓝色列车缓缓加速,转到一条崭新的铁道上,向团结车站一路疾驰。

站台上,掌声雷动。

掌声中,两江新区果园港铁路专用线开始试运行。

“铁路专线正式通车后,长江中下游各地货物可以乘船到港口,再通过铁路专线与渝怀铁路相连,经‘渝新欧’铁路直达欧洲。”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继说。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远洋集团宣布:将西南地区核心项目――中原西南物流总部放到重庆。

吸引中远集团的,正是果园港的“复式联运”模式。

何谓“复式”?即通过枢纽平台运作,让货物在不同物流形态间自由换乘,使原本各自为战的物流通道抱团成为紧密衔接的转口体系。

凭借“复式联运”,重庆相继打通了“公水”“铁海”“江海”“铁公水”等“堵点”――将货物转口到全世界也成为可能。

2015年7月,这个体系迎来了重庆第一批转口物流――来自后谷咖啡的300吨越南咖啡豆经“江海联运”到达重庆,旋即转乘“渝新欧”运往欧洲。

运能助推

2014年,“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时任总经理周树林忙得不可开交。

他正带领团队操办一件大事――扩充“渝新欧”国际班列运量。

“2014年,‘渝新欧’将开行公共班列,运输对象扩展到适合铁路运输的全行业产品。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运行班列达到100趟。”周树林说。

消息一出,运输申请如雪片般飞到重庆。

“2014年3月底,我们已收集到近百家企业的货源,九成以上来自上海、江西、浙江、深圳等地。”周树林笑了。

笑容背后,重庆提升“渝新欧”运能的信心赫然彰显。

“渝新欧”运行之初,主要作为重庆工业产品向欧洲输送的战略通道。

既然是输出通道,因而列车开行班次较少,且返程常是空车。这也让“渝新欧”运费一度高达每标箱10000美元,而从上海、深圳走海路到欧洲的价格是每标箱4000美元。

如此局面如不破除,重庆转口贸易就可能陷入“运输价格高―运量低―运输价格更高”的循环。

如何破解?重庆迈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通过扩大运量争取铁路方面支持,降低运价。

2014年底,在重庆市政府推动下,“渝新欧”开行了130趟班列,每标箱运价下降到0.6美元一公里。

第二步――破除国际铁路禁运邮政物品陈规,进一步扩大运量。

2014年9月1日,“渝新欧”国际班列开展了重庆-阿拉木图邮政包裹集装箱试运行,打破了国际铁路60年间无邮政运输的陈规,将跨境电子商务催生的庞大货源纳入“渝新欧”运输序列。

第三步――在中央相关部委支持下,设立铁路物流保税中心(B型)。

2014年10月31日,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下发文件,同意在团结村设立铁路物流保税中心(B型)。

至此,团结村拥有了开展进口保税、出口退税、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拨等业务的权限,转口效率进一步提升。

随着“三大步”相继迈出,“渝新欧”运价下降到了每标箱一公里0.55美元,已与海运相当;开行班列预计2015年达到250趟,运量突破一万标箱,占到了中欧班列的80%。

后谷咖啡的300吨越南咖啡豆也在其间。

2015年7月16日,这批咖啡豆乘坐“渝新欧”国际专列,驶往德国。

平台驱动

“咖啡班列”开行之后,熊相人并没歇着。

他还要在重庆完善两个平台。

第一个平台,是后谷咖啡重庆加工中心。

这个平台位于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咖啡加工车间。为按计划达成转口目标,后谷咖啡制订了密集的任务表――

2015年,计划实现后谷咖啡加工运输3万至5万吨。

2016年实现10万至15万吨。

2017年实现25万至30万吨。

…………

预计3年内,后谷咖啡会将不低于100万吨的亚洲咖啡集中到重庆进行加工,而后经由“渝新欧”转口到欧洲。

这个加工平台的运转,标志着重庆咖啡转口贸易从诞生之日起就同步开始了“初级进化”。

何谓“初级进化”?“转口贸易有初级直接转口和加工转口两个层级,前者仅产生物流及配套收入,后者还可以催生就业、加工利润等附加收入;同时,因为加工转口区设在保税区,使得转口货物成本较低,更具国际竞争力。”一位产业经济学者如是说。

熊相人在重庆要打造的第二个平台,也许将“改写咖啡发展史”。

“当前,世界上有两大咖啡交易中心――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熊相人说。而后谷咖啡准备和战略合作伙伴重庆市能投集团及“渝新欧”物流公司一起,将重庆打造成为世界第三大咖啡交易中心。

对这场大仗,熊相人满怀必胜信心。

“借助重庆物流平台优势,再加上云南咖啡的地缘优势,相信未来一定能有所作为。”他说。

届时,重庆咖啡转口贸易将实现“高级进化”――覆盖整个东南亚的咖啡现货和期货交易,将为重庆催生庞大的转口贸易量。

转口贸易范文第3篇

近几个月充满争议的出口数据,佐证了热钱借助经常贸易渠道流入内地的事实。个别企业利用远期信用证进行非法融资,通过“转口贸易”进行“假转口真融资”的逃套汇活动。在企业非法融资的同时,商业银行面临的潜在风险不容小觑。贸易金融专家,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嘉兴分行副行长孙天宏最近接受《支点》记者采访,对“假转口真融资”的具体操作方式、商业银行在转口贸易信用证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危害进行了分析,并为本刊提供了具体的分析案例。

《支点》:您指出热钱流入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转口贸易,能否解释什么是“转口贸易”,以及假贸易背景的转口贸易是如何操作的?

孙天宏:转口贸易是指国内企业向银行申请开立远期信用证,货物直接从国外运抵另一国外进口商,从中赚取买卖差价。借转口之名,进口商品没有进入境内,无需报关 ,得以避开外汇局严格的进口付汇核销系统。

融资性信用证的开证时间、开证金额和付款期限有一定规律 。企业一般是周期性循环开立大额信用证,且付款期限较长 ,明显超过正常的商品流转周期。由于超过90天的远期信用证需到外汇局备案,企业通常开立期限为60至 89天的远期信用证来避开外汇局监管。

企业以假合同虚构贸易背景,有的合同简单得只剩下货名、金额、付款方式、转口地,有的连合同号都没有,但进出口合同又都有买卖双方签字,具有表面真实性。

信用证条款流于形式。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信用证对条款内容的描述是相当严谨和慎重的,这关系到货款及产品质量。但在融资性信用证中,一般只要求合同、发票、装箱单等商业单据,不要求受益人提供商品检验证书、产地证、保险单等重要单据,有的连海运提单等运输单据也没有,只需提供买卖双方的货物收据。

企业通常是用滚动式开证来维护资金的周转 ,用新证的融资去归还旧证 ,制造转口贸易正常运转的假象,骗取银行信任,开出更多的融资性信用证,以此变相筹措长期资金 ,达到短债长用的目的。当这种滚动无法继续时,企业失去了新的资金来源,长期隐藏的问题就会立即爆发,结果便是信用证到期,企业无力还款,银行被迫垫款。

《支点》:这种虚假的转口贸易存在什么样的风险和不利影响?

孙天宏:利用转口贸易融资的行为,实质上是利用中国国家银行的信誉到境外举借外债,变相扩大短期外债的规模,并利用国内外的利差及本外币的汇差套利进行投机。

由于境外押汇利率较低,押汇后所得款项可以在境外周转使用, 如投资房地产、炒作证券和期货、弥补亏损或汇回国内结汇成人民币,解决国内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待信用证到期后再购汇汇到境外。这样既减少了利息支出,又逃避外汇监管,一举两得。由于资金用途不当,管理失控,发生亏损的几率极大。若企业到期无力偿付,开证行将面临被迫垫款的窘境,形成难以收回的呆账,信用证风险就变为现实。

企业在外汇局反映的核销率偏低。根据现行的外汇管理规定,转口贸易的付汇核销凭出口收汇证明办理,转口贸易往往以先收后支形式进行,收入采用汇款,支出采用远期信用证。由于银行承兑的信用证在境外贴现时要扣除贴现息和各种费用,企业收入汇款的金额总要少于信用证支付的金额,所以长期以来总有一部分外汇资金不能通过外汇局核销。

《支点》:商业银行在转口贸易信用证管理上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

孙天宏:个别商业银行出于竞争的动机,片面追求拓展业务,忽视了合法合规经营。还有少数商业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为提高结算量,获取较高的中间业务收入,对无贸易背景的转口信用证项下潜在的支付风险认识不足,事前监督不严,抱着侥幸心理,放松对信用证贸易真实性的审核。

与此同时现行国际业务管理模式制约着银行对信用证业务的监管。在现行管理模式下,国际业务部负责信用证条款的把关、对外开证、审核单据 、提示不符点并对基层行书面确认的信用证进行对外承兑,不承担市场风险;基层行客户经理负责市场调查、 接单初审、受理开证申请。基层行承担对外付汇的义务 ,实际上完全承担了信用证项下的风险。

由于这些基层行经办人员对外汇法规、 国际惯例普遍存在不够熟悉的现象,经验不足,操作不规范,虽掌握客户第一手资料,但业务水平有限,对风险判断不足,加上他们还承担着拓展业务压力,为开拓市场而往往放松了对信用证风险的审查。而国际业务部经办人员虽熟知国际惯例、精通业务、经验丰富,但对客户基本情况、资信情况不甚了解,只是审核单据表面真实性,对基层行受理开证的业务风险难以进行实质性控制,而且转口贸易经营方式的特殊性使银行更加难以把握 。

《支点》:实务中,银行应如何识别和规避转口贸易融资风险?

孙天宏:首先,审查是否符合国家的外汇管理条例。《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1]11号文)对先收后支的转口贸易项下的收汇作了严格的规定。

其次,重视对第一偿债来源的监管,防止资金链断裂。银行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应加强对信用证申请人的了解,对申请人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信用状况的最新动向要及时掌握、准确判断。

三是加强对转口贸易项下的资金流监管。如果转口贸易项下三方联手利用该贸易模式融资,境外预付款汇入后由于资本逐利本能而进入高风险领域,或因竞争压力被长期挪用,开证行都将面临信用证垫款风险。

最后是重点核查转口贸易的真实性。银行内部应进一步完善出口收汇资金的真实性核查制度,审核内容应重点核查与进出口合同相关的有效商业单据,以及各单据之间的匹配性、关联性、合理性。

转口贸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欧洲;国际贸易;转口贸易;金融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253-04

2012年按货物进出口总值的国际排名,中国继续位居第二。在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瞩目成就的过程中,境内一些省市做出了突出贡献,其进出口总值常年居前。但是,部分地区对中国外贸的另一种贡献不容忽视,即一些省市在货物进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为其他省市完成的,或者说有许多进出口货物的货源地和目的地是外埠。这些地区扮演着外贸中转地和中间商的角色,本地的进出口能力直接影响着其他地区的国际贸易。从国际经验看,作为有规模的外贸中转地,可能会发展成有影响力的商贸中心,并可能促进当地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包括金融、物流、通讯等等。本文将通过一个侧面,集中研究20世纪前欧洲不同地区的中转地或转口贸易如何对其中的金融业产生影响,帮助中国正在发挥外贸中转地作用的省市提供有价值的案例和经验,使这些地区能更充分地认识本地在国际贸易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影响,更重视当地独特的外贸形式给金融业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变化,积极推进相关产业发展,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保证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这一研究如果试图用数据做实证的定量分析是十分困难的,主要受困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外贸与金融相关历史数据的缺失。即使到20世纪以后,也可能由于各地的保密制度、统计口径等原因,重要数据依然难以获得。因此,本文将采用历史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利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史料,寻找转口贸易对金融发生实际影响的蛛丝马迹,证明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和经验。

在研究外贸问题中,Angus Maddison(2001)认为,“国际贸易在西欧经济的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它在亚洲或非洲的历史中却远没有那么重要”[1]。国际贸易曾经使欧洲一些地区最先从贫瘠和封闭的农副业社会,进入到富裕和开放的商业社会,因此,得到越来越多欧洲地区的效仿和追逐,并逐渐反映到政策和学术层面,出现过重商主义思潮。国际贸易在加速商业发展的同时,也曾明显推动金融等行业的发展。

一、罗马帝国的转口贸易与金融

欧洲早期国际贸易最活跃的地区是地中海沿岸。在有历史记载的年代伊始(约公元前3000年),地中海东端就出现了从事国际贸易的腓尼基人,他们的商路是从波斯湾或红海进入地中海,穿梭在苏美尔和埃及之间。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活跃在地中海的另一批商人是希腊人,这是从北部贫弱的农耕社会走向大海的一部分,他们同样成为埃及、临近爱琴海的岛屿、地中海东部、西西里等地的商业纽带。雅典城聚集了重要的商业和金融功能[2]。但从元年开始,罗马帝国成为地中海的霸主,缔造了有规模的港口或转口贸易中心。

(一)罗马转口贸易中心地位

公元1—5世纪,罗马帝国处于鼎盛时期,其疆域从苏格兰一直延伸到埃及,“地中海像是一个属于罗马人的湖泊,通过它将从亚历山大利亚和迦太基进贡的粮食运到罗马港口普陀里和新港。来自亚洲的丝绸和香料由陆路途径安条克,直达红海到埃及”[1]。Henri Pirenne(1927)指出,“在罗马的行政用语中,港口并不是海港,而是用墙围起来存放或转运商品的地方……这些地方是码头,按照商品流通的常规,堆积待运到更远地方去的商品。港口与市场和市集的区别是明显的。市场和市集是买主和卖主定期聚会的地方,而港口是经常的商业地点即不间断的转口中心”[3]。罗马帝国通过对地中海贸易的掌控而积累大量财富,贸易成为帝国共同体经济统一的保障。“当帝国逐渐衰老的时候,帝国的海的特性更加突出起来……帝国以前的内陆首都罗马在4世纪时被放弃了,取代它的是一个既是首都又是良港的城市—君士坦丁堡”[3]。通过君士坦丁堡,本地及埃德萨、安条克和亚历山大的织物,叙利亚的酒、油和香料,埃及的纸草,非洲和西班牙的小麦,高卢和意大利的酒等等商品都成为贸易中转和交易的对象。

(二)罗马转口中心衰落与金融

公元5世纪,作为蛮族的日耳曼人的侵占使西罗马分崩离析。公元640—800年间,罗马西部诸省变成日耳曼诸王国,罗马文明硕果仅存的是拜占庭帝国。入侵者占领的目的并不是消灭罗马,而是满足于领土的扩张、希冀在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安居乐业。当看到海上贸易带来财富效应时,日耳曼人开始竭力将定居点推进到地中海沿岸,并去适应当地原有贸易状况,保持原罗马西部与拜占庭东部之间的贸易关系,没有间断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帝国经济统一,使作为商业中心的城市得以延续,以及作为商业操控者的商人继续存在。只是时过境迁,贸易的主导权已由罗马帝国的城市转到其他地区。

8世纪初的马赛成为重要的货物中转地或转口贸易港,是特别有生机的大港和经济中心。“非常活跃的航运把马赛与君士坦丁堡、叙利亚、非洲、埃及、西班牙和意大利连接在一起。东部地区的产品——纸草、香料、奢华的制品、酒和油——是经常输入马赛的物品。外国商人大部分是犹太人和叙利亚人,在马赛安家……马赛上岸的商品被运往内地”[3]。东方商人在那从事批发生意,他们的船只在马赛码头卸货以后,在回程时又装满货物。

回望1—8世纪,罗马、君士坦丁堡和马赛等地区的转口贸易都引出相应的金融活动,突出地反映在这些地区发生的货币制度改革上,这种改革使更多的优质硬币用于国际间交换,有力地促进了商业发展,增强了国际贸易控制权。贸易对金融的正面影响开始显现。

公元9世纪,“日耳曼人入侵以后得以幸免的世界秩序,在伊斯兰教的入侵中却难免于难……地中海曾经是一个罗马湖,现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个穆斯林湖……入侵的后果是使西部欧洲处于有史以来从未有的状况……西部可以说是依靠地中海过活,现在第一次不得不自力更生……在地中海为穆斯林的入侵所关闭以后,再也找不到任何痕迹表明还有经常性的正规商业活动,还有经常性的有组织的商品流通,还有一个专业的商人阶级,还有商人定居的城市,简言之,还有构成一种名副其实的交换经济的要素”[3]。欧洲贸易中断、重新回到闭关自守的家庭经济,城市凋零,市场衰落,而同时发生的是货币流通阻滞,铸币权越来越分散,金融活动随着贸易的消失而越来越难寻痕迹。

二、城市国家的转口贸易与金融

(一)威尼斯共和国转口贸易扩张与金融

商业复兴的先兆在10世纪显现,11世纪重新开始。这时,威尼斯这个意大利北部的城市表现出独特的商业性,在地中海经济重新向西欧开放、以及发展它与亚洲和北欧的联系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到1273年,作为城市国家的威尼斯帝国成立[4]。

早期的威尼斯是在5世纪和6世纪北部蛮族逼近时,逃离到环礁湖和充满沼泽的荒芜小岛上的第一批居民的避难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来者必须竭尽全力地开拓生存空间,尽快解决饮水、粮食和建房等问题,他们很快找到了通过捕鱼和制盐与附近沿岸居民换取物品的方法,同时,严酷的生存条件迫使他们从海上寻找生机,而海上贸易给移民中有进取精神的人提供了无限可能性。经过长期经商,威尼斯人奇迹般地在沼泽地中建立起繁荣、奢华的家园。Angus Maddison(2001)说“在创立和维护商业资本家精英统治的共和国方面,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城市国家中最成功的一个”[1]。在9—10世纪,威尼斯的主要商业活动是同君士坦丁堡进行交易,而出口君士坦丁堡的货物除了本地的卤湖食盐以外,还转口货源地为外埠的商品,包括意大利的粮食和葡萄酒、达尔马提亚的木材和奴隶。从君士坦丁堡运回的货物除了当地盛产的珍贵制品外,也包括亚洲提供的香料,这些进口货物又会再转卖给欧洲其他地区。越来越多的东方商品和欧洲商品卸在威尼斯的码头,然后运往君士坦丁堡、意大利各地、德意志和欧亚其他地区。1000—1500年,威尼斯在打开欧洲内部和地中海地区各国之间的贸易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中间商作用。他开拓了沿商旅之路至黑海港口之间对中国商品的贸易,以及通过叙利亚和亚历山大港对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贸易。正如Douglass C.North and Robert Paul Thomas(1973)所说,“历史上最有生机的地中海贸易并不是当地的贸易,而是以印度、锡兰和印度尼西亚为起点,横跨大陆后再由地中海扩散到欧洲各地的商业贸易……威尼斯这一贸易中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5] 。

在发展转口贸易过程中,威尼斯开展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包括新的金融制度安排,“成为国际汇兑和信贷市场、金融和会计业务方面的先驱者”[6]。例如,威尼斯商人为采购船上货物而向他人借贷所需资金,但利率一般高达20%,有的甚至达到50%,这表明贸易的发展已带来信贷活动,而具体采取的是高利贷形式。13世纪的威尼斯,既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转地,又是货币兑换业务的聚集区和商业支付的清算中心。

(二)其他城市国家转口贸易发展与金融

12世纪初,虽然威尼斯的转口贸易继续保持优势,但其他交通便利的城市也出现转口贸易繁荣的局面,包括热那亚共和国、比萨、佛兰德尔、布鲁日等。一些地区为获取转口贸易的垄断权力,开始在过境贸易中打主意。约阿希姆·布姆克(1986)认为,“牵制和约束过境贸易的有效方法是所谓‘强制卸货权’(Niederlage-und Stapelzwang)。境外商人被迫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出手自己的商品;或者他们根本就无权自行将货物运载过境。这样一来,运送货物的权利就落到本地商人的手中”[7]。Douglass C.North and Robert Paul Thomas(1973)的观点是“中世纪欧洲的贸易网不限于地中海。先是热那亚人的船只,而后威尼斯人的船只前往西班牙北部,继而到英国,最后到尼德兰从事冒险事业。意大利人的扩张也不限于大海;他们的商人也由陆路前往德国和法国香槟地区集市经商。这样,在13世纪,著名的年代久远的地中海商业便通过陆地和海洋与北欧发达的贸易连接起来”。①

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包括转口贸易促进了金融发展,表现在许多方面:(1)部分贸易中心同时成为金融中心。阿希姆·布姆克指出(1986),12世纪汇集在法兰西的几个近全年举行的香槟集市,不仅是国际贸易的中心,而且是国际现金交易中心,在集市中,有各式各样的金融交易,如外汇、硬币结算、汇票、等等[8];(2)商业与借贷活动盛行。“商业闯进社会生活造成的经济骤变,使得不能适应这种情况的领主破产或拮据。这是因为经济骤变加速货币流通,结果使得币值降低,从而提高了所有物品的价格”[3]。原来靠土地赚取收益的人为了生活下去不得不求助于商业资本,数目庞大的借贷活动开始进行。连一些国家的国王也要仰仗城市金融家的帮助。13世纪初,德意志许多主教和僧侣已经通过意大利钱庄在香槟地区的代表处与罗马教廷进行金融方面的往来;(3)货物账目与钱币账目分开。在涉外贸易中,“意大利人首先学会了把钱币账目和货物账目分开记录,这种信贷和划账方式进展迅速,13世纪时,大部分大宗贸易已经是货币交易了”[7];(4)存款业务复兴、资本市场发展和银行建立。Douglass C.North and Robert Paul Thomas(1973) 认为,“这一时期发展的另一个辅制度协定是银行存款业务。存款银行不是一项新制度,可能在罗马时代就已经存在,但他们的复兴则要从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算起……这一制度的复兴及其在整个欧洲受到的欢迎证明,越来越需要有一个安全有保障并能降低为商业提供资金的费用的资本市场”。Charles P.Kindleberger (1984)提供的文献表明,1397年出现了麦迪西银行(Medici Bank),1407年在热那亚又成立了圣乔治银行(Bank of St.George)等等金融机构[8];(5)保险业建立。“保险业在这一时期也初露端倪,如所预料,他与海上贸易有关,其最早的创始者为意大利人。这时承保项目不全,只为一定比值的货物担保。已知最早的一例保险贷款可以追朔到1287年,以巴勒莫的一名公证人起草的契据为凭。后来承保业务广泛应用于其他城市,市场机制的作用被广泛推广用来分散风险。保险业务至少使冒险性贸易得到部分保证,这方面的成功便导致了保险业务最后扩展到其他许多活动,证实保险业终止的各项风险使这种制度创新得以成功”;(6)汇票、抵押贷款等金融工具广泛使用。“继银行存款业务开始后,创立了便利信用延伸的另一些制度。头脑精明的人不仅发明了募集和偿付这些贷款的机制,而且发明了各种汇票和为长距离交易负担费用的直接贷款形式”[9]。例如有人付给银行黄金,银行再借款给他,让他在其他国家购买物品。总之,这一时期随着转口贸易的推进,金融业得到长足发展。

三、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转口贸易与金融

(一)葡萄牙、荷兰等国转口贸易变化与金融

15世纪中叶和整个16世纪,由于拜占庭的衰落、奥斯曼帝国的崛起、航海技术进步、地理大发现等等原因,威尼斯等地的中间商作用最终被葡萄牙取代。1400年以前,欧洲的船只基本只是围绕欧洲的海岸进行贸易往来,1488年葡萄牙人首次驾船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证明欧洲到东方的贸易之路可以通过大西洋到印度洋实现,摆脱了奥斯曼帝国对欧亚贸易设置的屏障。Jack Goldstone(2008)认为,“葡萄牙作为亚洲大陆上势力最强大的欧洲国家的局面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10]。随后,哥伦布的航海发现了欧亚之外存在的另一个大陆——南北美洲,开辟了新的国际市场。与此同时,欧洲北部各地区的贸易因荷兰航海能力的显著提高而加强,阿姆斯特丹成为1585—1730年之间,欧洲转口贸易最繁华的地区,直到后来被伦敦的贸易优势取代。

这一时期在金融方面,由于美洲新大陆丰富的银矿,使欧洲能够大量进口白银并铸造货币,增加了欧洲的货币流通量。这一方面促进国际贸易量增长,使更多白银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另一方面使一些人手中拥有了充足的货币。Douglass C.North 和Robert Paul Thomas(1973)说,“任何团体一旦富裕,便可能成为王权大量借贷的贷款者。商人寻求妥协退让,这是贷款的最初的来源……”,“政府的财政需要是造成对贷款需求的一个原因,国际和地区贸易专业化的扩大是造成对贷款需求的另一个原因”。他们还认为,资本市场可以分成短期和长期的两部分,短期的资本市场与商业贷款相关,所使用的工具主要包括各种商业票据;而长期的资本市场与政府的贷款有关,所使用的工具主要包括债券。指出“资本市场在欧洲发展的天然地点便是商业中心。欧洲资本市场最初出现在地区集市上,而后在列日、安特卫普相继出现,最后与商业一道转移到阿姆斯特丹。16世纪初期,安特卫普的交易已控制了欧洲的汇票交易以及其他信用票据如即期票据、存单及国家和城市的债务交易。这种交易一次便有5 000名成员。货物交易则在城市的其他地方进行,交易所是专门用来进行信用票据的交易业务的。到下一个世纪,阿姆斯特丹的货币市场就更大了”。这时,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既是国际商业中心,也是银行中心和金融市场交易中心。荷兰资本市场作为西欧的货币市场,从一开始便是高效率的,进而,减少了搜索费用。而荷兰基本的和辅助的金融制度的创立则降低了交易费用,典型的表现是金融市场中的利率大大降低,“从1500年的20%~30%,降到1550年的9%~12%,甚至到17世纪下降为3%或更少”[9]。

(二)英国转口贸易推进与金融

18世纪的英国崛起,使荷兰丧失了商业霸权地位。英国在1680—1820年间,人均收入超过其他欧洲国家,1820—1913年间,在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获得国际贸易优势。Jack Goldstone(2008)指出,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在与亚洲国家做生意中,开展了一种不必支付白银而可获益的方法,“就是像亚洲商人那样在大亚洲市场上从事转口商品贸易。欧洲人于是将印度的棉织品用船只运送到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再将非洲的黄金与铁矿石运回亚洲,并将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运到印度”[10]。甚至开始在亚洲范围内调配各种贸易商品,英国人将中国的茶叶种植在印度北部地区,然后把印度的鸦片带到中国去,并卖出好价钱,直到中国的皇帝对于迅速增长的贸易赶到担忧而禁止鸦片进口为止。对殖民地国家的统治是英国推进转口贸易的有力保障。

在开展国际贸易过程中,英国开始对荷兰人已经创新的金融制度进行改进,使得伦敦在取代阿姆斯特丹的贸易中心地位之后,又取代其金融中心的地位。

按照一般教科书,银行业是从金匠加工和保存金而发展起来的。但在英格兰,“金匠变银行家仅是17世纪中期的事情,银行业的起源要早得多,而且与对外贸易关系密切。即使在18世纪,英格兰的大多数银行是由商人而不是金匠发展起来的”[8]。在很长时间,国际贸易与银行业携手并进。19世纪,一些从事外贸的商人从一般贸易转向专门贸易,继而又从专门贸易转向金融行业,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经营货币比经营商品安全和容易,是对更低风险、更少麻烦、更小压力和更高地位的追求。在商人的行业过渡中,英国出现了由私人合伙的商业银行。在公共信用、货币制度、资本市场等一系列国际金融方面,英国也逐渐展现出强大优势。进而,“在亚洲、非洲国家,英国的航运、金融和保险业享有事实上的垄断权”[1]。

四、结语

20世纪以前,欧洲的转口贸易与金融的关系比较清晰:转口贸易带来金融需求,金融促进转口贸易发展,然后相辅相成。转口贸易带来的金融变化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变化。但随后的历史线索变得越来越复杂,金融不仅由贸易催生,而且政府财政赤字、战争、教会的收支、工业化、城市化、地缘政治等等一系列因素都可能成为金融发展的动力或阻碍,引起金融业变动。以转口贸易以及其他贸易形式来解释和证明对金融业的直接影响,变得越来越困难。

本研究还需要继续收集和整理转口贸易对金融影响的文献,包括针对20世纪以前的世界其他地区和20世纪以后的世界各地的研究,特别是研究当今转口贸易与金融的关系等问题,使成果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龙多·卡梅伦,拉力·尼尔.世界经济简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 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 雷蒙德·弗拉沃,亚力山德罗·法拉希.意大利[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39.

[5] Douglass C.North and Robert Paul Thomas(1973),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60-161

[6] Lane.F.C.and Mueller(1985)Money and Banking in Medidval and Renaissance Venice,vol1,Johns Hopkins Press,Baltimore.

[7] 约阿希姆·布姆克.宫廷文化:中世纪盛期的文学与社会[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51.

[8]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9] 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转口贸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收支 转口贸易 现状及增长空间 分析

转口贸易是在信息不对等,货物所有者为了赚取差价而不是对货物的实物实际占有时形成的一种国际交易方式。近几年来,我国的转口贸易业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和多样化运作方式,转口贸易外汇收支大幅增长。笔者拟从转口贸易外汇收支角度,通过对其定义、运作方式、特点、存在问题或不足等几方面内容分析,建议进一步扩大我国转口贸易定义外延,且认为以我国保税区为中转的转口贸易还将继续快速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转口贸易发展背景及现状

转口贸易的发生,主要是基于有些国家或地区地理、历史原因以及政治、经济因素,其所处位置适合于作为货物销售中心,他们输入大量货物,除一部分供本国或本地区消费外,主要是为再出口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且这些国家或地区采取特殊的关税优惠政策和贸易政策,中转费用不高,从而形成了以新加坡、香港、伦敦、鹿特丹等为中转地的国际著名转口贸易港,但近年来,不但以上述港口为中转的转口贸易在继续发展,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保税监管区域、保税仓库等也成为转口贸易的主要中转地。

二、转口贸易定义

目前,对转口贸易的定义,《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中称转手买卖(Goods under merchanting),是指居民从非居民处购买货物,随后便向另一非居民转售同一货物,而货物未在居民经济体出现。商务部定义的转口贸易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即交易的货物可以由出口国运往第三国,在第三国不经过加工(改换包装、分类、挑选、整理等不作为加工论)再销往消费国,也可以不通过第三国直接由生产国运往消费国,但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并不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分别同生产国和消费国发生的交易。

三、转口贸易运作方式

根据货物流通渠道的不同分为不以第三国为中转的转口贸易和以第三国为中转的转口贸易。不以第三国为中转的转口贸易是指由于经验、通讯设备等的缺管,出口商通过第三国与进口商发生买卖关系,且将货物直接从出口国运往进口国的贸易方式。这种方式下,货物并未在第三国进出口。这是转口贸易最初的,传统的发展方式。以第三国为中转的转口贸易是指中间商先将从境外进口的货物运抵第三国中转,择机再将同一货物从第三国出口至另一进口国。该中转的第三国已由原来以新加坡、香港、伦敦、鹿特丹等国际著名中转贸易港为中心发展为保税区、保税仓库等为中心的转口贸易。

根据同一货物是否集中转卖,转口贸易又分为以下形式:一种是转手买卖的中间商从境外出口商处进口转手至另一境外进口商的货物是同一货物,即该货物的数量、重量或品质等内容都未发生变化。另一种则是转手买卖的中间商从境外出口商分几次在不同时间购买同一货物并集中存放于第三国保税区仓库,随后,该境内中间商又于买后的某一时间出售同一货物中的部分数量产品给境外另一家进口商,其虽为同一货物,但该货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且第二种形式又演变出第三种形式,以具体事例说明,境内企业从某一境外企业分两次在不同时间购买其存放在中国境内保税区仓库的电解镍共计800吨,其申报在“一般贸易支出”项下,随后,境内该企业于购买后又以高于买价的价格出售其中的201吨给原先的境外企业,其出售后银行根据企业的申请说明申报在“转口贸易收入”项下,但进出口商却为同一家进出口商。经与银行有关人员了解,该进出口商实际也为中间商,它更多是以转口贸易形式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作商品的差价收益。笔者认为,上述前两种形式应归入转口贸易,但第三种形式下的境外企业,因境外进出口商为同一非居民,不符合转口贸易定义,其更适合申报在“一般贸易收入”项下。

四、转口贸易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转口贸易收支差额或收益率较高

从国际收支统计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转口贸易收支呈现较大差额净收入,其转口贸易外汇收支收益率极高。形成原因是:境内企业先以一般贸易进口方式从境外进口货物转至境内保税区保税仓库寄存,同时领取“货物进入境内保税区仓库清单”,但该批货物以何种方式最终交易需根据国际市场行情决定。以境内转口商A企业为例说明。首先,境内A企业从境外进口一批货物后申报在“一般贸易支出”项下,并将货物寄存境内保税区仓库等待另一购货商,若该购货商为境内企业,则A企业将原先申报在“一般贸易支出”项下的货物核销,以一般贸易支出成交。若另一购货商为境外企业,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汇发[2011]11号”)实施后,境内企业必须先到银行修改申报交易编码,即由“一般贸易支出”修改为“转口贸易支出”后才可将转口贸易外汇收入款项入账。但汇发[2011]11号实施前, 若该笔货物以转口贸易出口,企业只申报“转口贸易收入”即可,之前已申报在“一般贸易支出”项下的数据基本未作修改。这是造成从数据角度计算出的转口贸易收益率大大超过常规值的主要原因。

(二)结算方式较固定,收入多为电汇,支出多为信用证

近几年来转口贸易业务中,其付款以90天远期信用证为主,收款多采用电汇。从境内企业角度来看,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尚未好转情形下,资金安全、快速回流企业账户是首要之事,于是在结算方式上企业更希望尽快收回货款,同时延期对外付款。而目前转口贸易结算方式正好验证了这种“先收款后付款”态势。据悉,境内企业要么是先收到购货商货款,再以电汇形式支付给供应商,即先收后支,要么是先开远期信用证给供货商延期付款,而以TT电汇方式先行收回货款,即先支后收。这两种情形主要发生在汇发[2011]11号实施前。该文件实施后,境内企业只能用先支后收结算方式,且提前收回货款不能支付转口贸易支出,即企业应以自有资金支付进口货款。反映在国际收支数据中即是某一时点转口贸易数据表现为收大于支,并形成当前转口贸易外汇收支倒挂局面。

(三)以保税监管区域为中转站的转口贸易居多

当前转口贸易外汇收支中,除传统意义的转口贸易外,以境内保税监管区域作为中转站进行买进和卖出的转口贸易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如其中一家境内企业,其今年以来转口贸易外汇收支1.52亿美元,其全部以境内保税监管区域为中转站,另一家转口商则有80%左右的转口贸易来源于保税监管区域。目前,以保税监管区域为中转站的转口贸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先将从境外A国进口的货物存入境内保税区仓库,在一定时日转卖给境外B国,另一种是直接购买境内保税区产品,转卖给境外B国。形成以保税监管区域为中转站的转口贸易的原因,一是境内企业所购买的商品价格在国内外时有差异,且有时国内价格高,有时国外价格高,境内企业将货物寄存保税监管区域仓储、取得货权后,往往不急于出货,而是在权衡国内外市场价格后再决定处理货物的方式,如国际市场价格高于国内市场价格,则将货物转卖出去,收取货款抵减进口付汇,如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境内企业自行报关进口,销售至国内,由从事转口贸易变为一般贸易进口。于是境内企业以保税监管区域为中转站有时作“一般贸易支出”,有时作“转口贸易支出”。二是近年来我国保税监管区域的仓储功能日趋完善,通过保税监管区域还可规避关税、增值税等诸多问题,且商品已以实物存放于保税区,企业不用过多担心诸如运输损耗、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风险,而只需了解境内保税区内存放货物类型、数量等即可,于是以境内保税区为中转的转口贸易随之快速发展起来了。

五、转口贸易增长空间展望

综上所述,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中货物流动快速便捷,交易双方信息源变化莫测不对等,保税监管区域、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货物吞吐能力不断增强等外部环境进一步宽松情形下,转口贸易业务仍将继续快速增长,由此也演变出多种类似转口贸易的形式,笔者认为只要是转手买卖的中间商有真实的货物贸易背景,以同一货物为中心,将其转卖于境外两个不同的非居民机构或个人,就应归入转口贸易。而由此形成的转口贸易业务即将继续不断向纵深发展,特别是以保税监管区域、自由贸易港等为中转的转口贸易有望快速增长,并将超越“货物不经过第三国”的传统意义上的转口贸易,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转口贸易运作方式。

六、相关建议

(一)将保税监管区的转卖业务纳入转口贸易

笔者认为,重新定义《国际收支手册》中转口贸易概念,扩大其外延范围,使其与商务部定义的转口贸易概念一致,将通过保税监管区域的进口转卖业务也纳入转口贸易中,可进一步统一商务部、外汇局、银行及企业对转口贸易、进口转卖等概念的理解;并及时制定专门的转口贸易外汇管理法规及操作规程,明确转口贸易的货物贸易监管定位,对收付汇性质做出界定,明确规定进口转卖业务的国际收支申报问题及收付汇时所需审核的相关单证,方便银行操作和外汇局监管。

(二)区别运用“先支后收”转口贸易运作方式

在转口贸易外汇收支相关政策法规、操作规程等出台同时,建议重新修订汇发[2011]11号内容,由“一刀切”全部实行“先支后收”转口贸易运作方式调整为区别运用“先支后收”转口贸易运作方式,保证有真实货物交易背景的境内企业进行正常的转口贸易业务。如银行与海关联网核查境内企业存放在保税监管区域内货物清单,外汇局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境内企业转口贸易收益率等方法,对有真实贸易背景、收益率稳定且在正常值范围内的境内企业可适当放宽运用自有资金的比例,在其自有资金不足时可利用提前收回的转口贸易外汇收入抵用转口贸易外汇支出,从而缓解这些企业资金不足压力,也减少虚增的结售汇金额。

(三)明确“收大于支”的收益率

目前,转口贸易外汇收支的收益比率应是多少,无论是外汇局还是银行都无参考依据,因此建议相关部门提供并定期公布转口贸易业务中常出现的大宗商品的买卖差价数据依据,如铁矿石收益率1-5%、聚丙烯1%-2%之间等以便于银行、外汇局查阅和参考。若超过规定比率的则要求企业提供相关材料,以防止违规企业与境外关联公司联手、借助转口贸易名义将异常外汇资金随意跨境流动。

(四)加大转口贸易非现场和现场核查力度

转口贸易范文第6篇

(一)转口贸易的可贸易性要素=商品贸易可贸易性要素+服务贸易可贸易性要素

在商品贸易中,决定其可贸易性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内在要素,如生产成本、流通成本、销售管理成本;二是外在要素,如关税、税收、市场的可容纳性等。在服务贸易中,可贸易性的内部要素主要有服务能力、服务技术条件、服务的经济成本、服务的制度因素等;外部要素主要有外部市场的接受能力,服务的销售收益等。

转口贸易的特点决定了其可贸易性,它首先体现在供给方的商品成本上,其中包括供给方所在的经济腹地的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和销售成本。其次是经营主体的交易、服务能力,即经营主体是否能通过无形的服务将有形的商品买入和卖出,其中买入的商品包含了有形商品贸易的内在和外在要素,而售出商品则包含了附加服务的内在和外在要素。因此,转口贸易的可贸易性要素是商品贸易可贸易性要素和服务贸易可贸易性要素的综合。同时,转口贸易的可贸易性要素是该城市的服务功能、贸易功能与经济腹地生产能力的总体体现,是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要素的集中体现。

(二)转口贸易的可转口性要素=自然禀赋要素+体制要素+政策要素+技术要素+服务要素

1 独占性条件和优势。从香港和新加坡发展转口贸易的经验分析,其转口贸易的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禀赋。例如,新加坡具有地处国际航运战略要道――马六甲海峡东端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中国与西方经济强国之间贸易的海上通道的必经之地,有“东方十字路口”的美称。香港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航道的要道,又位于东亚的中心地带,东亚经济增长成为香港发展转口贸易的重要腹地和市场,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其连接亚洲与欧洲之间时差的国际时区。此外,香港、新加坡的深水港为其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重要条件。香港、新加坡的良好自然禀赋成为其发展转口贸易的首要基础条件。

2 开放的经济体制和自由港政策。开放的经济体制和自由港政策为发展转口贸易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保证,为发展转口贸易提供货物自由流动、企业自由运作、资金自由进出的体制和政策保障。例如,香港是世界上著名的自由港,年年稳居《世界经济自由报告》(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 dReport)全球最自由经济体排行榜的榜首。其开放的经济体制和自由港政策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商品自由进出制度、自由企业制度、资金自由流动制度、人员自由进出制度、经贸促进体制等六个方面。

3 港口和商贸的信息化建设。要建设一个拥有转口贸易功能的现代化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发展港口的信息化至关重要。例如,新加坡着力建设国际贸易、国际航运中心信息平台,形成港口信息网与贸易信息网两大电子信息网络系统,并延展出去,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1990年,新加坡建成全国统一的贸易信息网,把全国5000多家国际贸易机构连接到同一网络中,把商贸企业、银行、运输等服务机构联系在一起,形成贸易交易网络平台。港口信息网把航运界、政府各部门、港口用户、港务集团等7000家用户联系起来,同时向世界其他港口延伸,形成年7000万宗以上的交易量。

4 良好的服务环境。首先是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海关等行政服务部门的高效率运作为企业提供了快速、便捷、简化的办事环境,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其次是良好的市场服务环境,发展转口贸易需要中介、金融、物流、运输等市场服务,特别需要与转口贸易相关的一些离岸操作服务,如银行离岸结算等,香港、新加坡的服务业发达,服务规则与国际接轨,为转口贸易提供了周全、良好的服务环境,确保转口贸易企业的高效运作。

二、上海发展转口贸易的可贸易性与可转口性要素分析

(一)拥有可贸易性要素优势

首先,上海拥有发展转口贸易的可贸易成本要素。总体而言,与国际水平相比,上海的人工成本、交易成本较低。同时,上海在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空港保税物流园区(待批)开展转口贸易,在关税及其他税收上享有优惠,可大大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

其次,上海拥有发展转口贸易的贸易中心功能要素。具体表现在:一是上海口岸外贸的增速高于上海外贸的增速,形成上海外贸与上海口岸外贸的比值自2003年以来逐步下降。二是上海口岸外贸占全国外贸的比重呈上升态势。从历史数据来看,上海口岸外贸占全国外贸的比重2000年为14.7%,从2001年起上海口岸外贸占全国外贸的比重上升到23.8%,以后一直稳定在20%以上,2006年达23.9%。这一情况表明,随着全国、长三角地区市场国际化的推进,凸现了上海城市的口岸功能作用,推动了上海的贸易中心功能的逐步提升。

上海口岸实际进出口贸易总值增长幅度高于其他指标,表明上海的口岸优势日益明显,其中上海转关的进出口额增长较快是重要原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中转功能日益发挥作用,为上海发展转口贸易提供重要的航运功能基础。

(二)拥有可转口性要素――自然禀赋条件

1 区位要素。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中部,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接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临近国际航线的主航道,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居我国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人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

2 国际中转功能。发展转口贸易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是上海港口的国际中转功能。首先,上海发展转口贸易的国际航运发达,为发展国际中转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截至2007年底,上海港集装箱班轮航班达到每月两千多班。其中,远洋航线500班左右,近洋航线550班左右。截至2007年末,上海港拥有20多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达世界12大航区,与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建立了业务联系。远洋航线从上海始可以分别抵达香港、台湾(经第三地)、韩国、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以色列、地中海、西北欧、南非、南美、美国东西岸等地。近年来,洋山深水港建设增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中转功能,上海港的集装箱国际中转量逐步上升,集装箱国际中转量占港口吞吐量的比重已经由历年的2%上升至2007年的49%。

(三)拥有可转口性要素――城市服务魅力

上海城市的服务配套能力是形成上海口岸的可转口性的魅力的重要因素。上海城市的服务配套能力延伸了转口贸易产业链,形成了可转口性的产业支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全国性商业网络平台,商业信息聚集,可获性强,市场秩序良好,交通网络发达;二是人才荟萃,专业资源密集,信息科技发达;三是跨国公司集聚,国际化程度高。2010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7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增加值达到4800亿元左右,在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超过60%。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会展旅游、中介服务四大新兴行业增加值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长速度,实现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上海城市的服务配套能力增强,提升了转口贸易的服务能力,提高了转口贸易的服务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上海口岸可转口性的魅力。

(四)拥有可转口性的开放要素――转口贸易集聚区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拥有发展转口贸易的初步条件,正在筹建中的空港保税区物流园区将在功能、结构上成为上海发展转口贸易的潜在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国际上发展转口贸易地区的通行优势:一是临港区位优势,保税区、保税港区邻近外高桥港区和洋山深水港区,是上海港的重要集装箱港区,能停泊第三、四代和第五、六代集装箱船舶,保税区、保税港区中的保税物流园区具备仓储物流、货物分拨、国际采购等功能,上海浦东机场的国际空港枢纽功能正在逐步完善,为发展转口贸易提供了良好的运输环境。二是保税区、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区内进出口货物享有免税、免证的优惠,尤其是在保税物流园区内,不仅拥有相当于“境内关外”的出口退税政策,在金融、监管等服务方面有较宽松环境,为发展转口贸易了提供较自由的环境。国内保税区利用政策优势开展转口贸易各有成功之处,例如,转口贸易方式就占了深圳保税区进出口的半壁江山,充分说明利用保税区仓储转口优势进行转口贸易的潜力非常大。

上海发展转口贸易也存在一定的瓶颈。一是管理基础薄弱,上海尚未建立起转口贸易方式的统计指标体系,表明上海经济中转口贸易仍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对上海城市功能建设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二是发展基础较差,从事转口贸易需要强大的国际贸易基础和国际航运(特别是国际中转)为后盾,不仅要求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联系,而且要求有大量的贸易、金融机构的集聚,就这些基础条件而言,上海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离形成转口贸易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三是政策优势不到位,保税区、保税港区虽然已经具备了准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的政策条件,但离发展转口贸易所需的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的政策环境尚有一段距离,保税区、保税港区难以形成转口贸易规模化的发展。四是发展的传导性不强,四个中心建设对发展转口贸易的传导机制、途径尚未形成。例如,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建设处于前期阶段,金融开放度尚未形成支撑转口贸易发展的基础条件,发展转口贸易需要的金融离岸化运作条件尚未形成。此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功能与转口贸易功能的互动发展不足,上海目前只是国内的贸易中心,其服务半径以长三角地区为主,未离开历史上的埠际对外贸易功能框架。要发展转口贸易,必须形成由国内对外贸易中心向国际贸易中心功能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国内(埠际)对外贸易功能向转口贸易功能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转口贸易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是上海港口的国际中转功能。城市国际贸易中心功能的重要标志就是其转口贸易占城市国际贸易较大的比重,而转口贸易的发展依赖于城市航运国际中转的比重。从国际上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通过发展航运中心国际中转功能推动城市的转口贸易,从而推动城市贸易中心功能的发展。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的发展经验证明了这一点。目前,上海港主要以国内转运服务为主,其服务半径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约占上海港吞吐量的90%,上海港尚未离开历史上的埠际中转功能框架。上海港的国际中转率较低,香港、新加坡的港口国际中转率达50%以上。上海港要以4%的国际中转率推动规模化的转口贸易,并形成转口贸易――港口国际中转的良性互动,尚未形成基础。由于航线配置、监管、开放度的原因,仍然无法吸引中转、转口贸易,上海港作为国际枢纽港的功能仍不完善,缺乏保税服务、异地拼箱、多地区多国拼箱、国际联合快运、外贸公共支线的保税运输等多种功能,区港联动的低自由度限制了临港增值服务的范围,制约了国际班轮再次开展国际中转和国际转口业务。

三、培育上海转口贸易的可转口性要素

上海推进转口贸易功能建设的核心是针对现存的问题,进一步培育转口贸易的可转口性要素的成长,形成转口贸易的可转口性要素的比较优势,扩大上海转口贸易的规模和能级。

(一)构建国际枢纽港,促进可转口性的流通服务要素的成长。推动转口贸易。

上海要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就要建成国际化的枢纽港口,其关键在于促进上海国际转口的可转口性流通服务要素的成长,以促进上海向腹地市场的商品要素在中转地的自由流动,降低商品要素的国际流通成本,包括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

1 推动枢纽港货物集散政策。目前洋山港虽然定为保税港区,但与香港等中转枢纽港的政策还有很大差距,货物资金还没有正常的“自由”流动,限制了货物的集散。对此,应探索和争取在洋山保税港区实行类似于“第二船籍登记制度”的船舶登记制度,即对于我国承运人实际经营的远洋船舶到洋山保税港区进行登记给予优惠政策,通过聚集船东吸引各种航运要素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积聚,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散功能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实施外资班轮沿海捎带重箱政策,目前国内沿海干线捎带重箱只允许国资班轮公司进行操作,对外资班轮尚没有开放,这就使得外资班轮挂靠上海港再通过支线转运至长江、沿海港口的成本增加,无法大量开展转运业务。

2 加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开放力度,提高上海港的国际中转比重。运用各种优良服务和开放手段,有利于上海吸引国外著名船运公司班轮直接挂靠,有利于建立密集的航班,从而形成集装箱运输干支线网络,促进国际中转功能的形成。外商航运机构、国外著名船运公司在上海的集聚,有利于上海港吸引大量外国中转货源,大量船运公司的集聚将进一步带动贸易公司的转口贸易,提高上海的转口贸易比重,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功能的提升。

(二)发展保税区、保税港区国际、国内转口贸易,促进上海转口贸易集聚区要素的成长。

上海转口贸易集聚区要素的

成长,关键在于提升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等集聚区内的自由化程度,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推动区内的自由贸易、离岸金融等政策的实施,形成吸引商品、信息、转口贸易商等可转口性要素集聚的软环境。

1 实施保税区、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的转型的若干政策。一是离岸金融政策,实施区内资本自由进出,贷款利率自定,货币自由兑换等金融自由政策。进一步在保税区、保税港区内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推进转口贸易的离岸结算、结汇管理。二是自由贸易政策,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商品自由进出,免除进出口关税,简化报关手续等自由贸易政策,加快总部经济的推进,形成航运总部经济与贸易总部经济融合,推动转口贸易的发展。三是货物自由流动政策,在保税区、保税港区的保税物流园区内营造“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宽松、流通自由”的环境,简化转口贸易的办事环节和程序,对国际中转、转口货物监管实施舱单管理模式,拆箱理货的货物,申报后重新核销舱单、制单。

2 吸引国际企业向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集聚,开展转口贸易。在保税区的基本政策的框架下,增加国际贸易、离岸金融和期货交割点的内涵,带动国际企业人驻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带动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的国际中转、转口贸易。

(三)优化转口贸易的口岸服务。推动上海转口贸易的口岸服务要素的成长。

上海转口贸易的口岸服务要素的成长是指优化转口贸易的口岸服务,形成口岸服务的透明化、创新化,推动上海转口贸易的发展。

1 口岸服务的透明化。推进以转口贸易统计为抓手的转口贸易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工作,形成海关、外贸、统计等部门统一的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推动转口贸易功能开发打下体制基础。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转口贸易的市场运作机制提供导向,形成为转口贸易服务的各种咨询、信息等中介服务体系。

转口贸易范文第7篇

一、转口贸易低位企稳

(一)区域金融风波后增势逆转

近年来,温州市转口贸易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转口贸易收支从2007年的2.47亿美元,飙升至2011年的141.80亿美元。随着2011年8月温州区域金融风波爆发,转口贸易增长势头发生逆转。2012年温州市转口贸易收支99.4亿美元,同比下降23.0%;其中,收入41.8亿美元,同比下降35.7%;支出57.6亿美元,同比下降10.1%。目前,温州2011年转口贸易结算量排位前10的企业中,4家已破产或面临清算,2家出现大额境外未收款项。全市从事转口贸易企业只剩数十家,80%以上企业已被淘汰。

(二)转口贸易形势有所趋稳

从转口贸易逐月数据来看(见图一),经过一年多的下行整理之后,温州市转口贸易形势有趋稳迹象。一方面,经过一轮风雪洗礼,绝大部分投机型企业被淘汰。留存的企业交易真实、投资谨慎;另一方面,银行对转口贸易加强贸易真实性审查、提高企业准入门槛、降低信贷支持力度,筛选过后的企业具有较强实力。同时,2012年8月份新货物贸易政策取消对A类企业转口贸易“先收后支”限制,也有利于企业借此政策机遇,得到喘息。

(三)人民币转口贸易异军突起

由于90天以上人民币信用证不纳入外债额度、不受汇率波动影响、不入待核查账户等多重优势,人民币转口贸易增幅迅猛。2012年1-11月,温州人民币转口贸易收支折合35.78亿美元,同比增长102.38%;其中收入15.20亿美元,同比增长5.41%,支出20.58亿美元,同比增长529.36%。

二、外汇指定银行密集调整

区域金融风波之前温州是金融生态最为良好的地区之一,银行对于企业尤其是授信额度高的优质企业的转口贸易非常宽松。金融风波之后,一些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转口贸易风险凸显,银行坏账大增。截至2012年末,温州市银行外汇垫款5.3亿美元,较年初增加3.6亿美元。为防止转口贸易风险扩散,外汇指定银行对企业转口贸易采取加强真实性审查、严格审批、上收权限,降低信贷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准入门槛等一系列措施,实施密集调整。

(一)加强贸易真实性审查

外汇指定银行加大对企业转口贸易真实性和合理性的审核力度,通过合同、单据、商品行情等,充分掌握企业业务运作流程、经营模式和经营现状。

1.更加关注物权单据真实性

在转口贸易开证时,要求企业提供有效物权凭证。如为保税区货物转口,提供“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如为非保税区货物,提供“货物提单”、“海运单”等,并且部分银行要求运输托运人与合同卖方要一致。同时,外汇指定银行还通过海关网站、船运公司网站等渠道,查询物权单据真实性。在进口信用证开证时,部分银行可以接受单据副本,而承兑时,大多数银行都要求企业提供“进境货物备案清单”或“货物提单”原件,并在原件上签注,防止重复融资。而以往企业只需提交复印件即可。

2.严审转口贸易合同真实性

一是重点核查与进出口合同相关的有效商业单据,以及各单据之间的匹配性、关联性和合理性,特别是审核代表货权的运输单据,并跟踪资金流向。二是密切关注合同价格,在确定转口贸易信贷额度时,银行会关注该转口货物的国内外期货市场、现货市场价格等,还会关注该商品价格走势,充分掌握转口货物价格风险。对于不合理的合同定价,银行拒绝进口开证申请。三是关注合同执行期限,由于以往融资期限往往远远大于货物流转期限,导致信贷资金被挪用,造成还款风险。因此,目前各个银行都加强融资期限与物流期限的匹配,密切关注转口货物船期和到港时间等,防止资金被套做他用。

3.对转口货物实施分类管理

由于企业转口贸易种类繁多,过程复杂,监管难度大,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交易金额大、流通变现快,容易成为投机炒作和融资套现的对象。因此,多家银行对企业转口商品实施分类管理,如温州工行根据上级行制定的“大宗商品清单”,只接受转口货物为清单内的企业的转口业务申请。

(二)降低信贷支持力度

温州转口贸易业务具有境内外企业串通套取资金、虚假交易、贸易融资流贷化、单据造假等风险。经历区域金融风波之后,各外汇指定银行信贷风险凸显,纷纷降低对转口贸易信贷支持力度。

1.压缩授信额度

温州外汇指定银行从授信端严把转口贸易企业风险,仅对一些资质好、实力强的企业的转口贸易予以支持。部分银行规定,只有在授信时注明“可用于转口贸易”的企业,该企业才可以开立转口敞口信用证(部分保证金)。否则,该企业授信额度只能用于“一般贸易”而不能用于“转口贸易”。同时,各银行大幅调低涉外企业授信规模,如温州某投资公司2012年银行授信额度相比2011年下调40%。

2.降低抵押率,提高保证金率

由于坏账频发、房地产价格低迷,温州外汇指定银行均要求企业提供更多的抵押和担保。如温州中行,原先房产70%的抵押率调整为60%。对于转口贸易进口开证,部分银行已将保证金率从10%-30%提高到50%,甚至100%全额保证金。降低抵押率、提高保证金率,直接影响企业资金流。

3、缩短融资期限

转口贸易范文第8篇

关键词:转口贸易经济;竞争力;投入―产出;净出口额;德国

中图分类号:F71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69-03

一、德国会成为转口贸易国吗

德国一直被视为世界出口冠军,也因此为其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越来越怀疑德国经济的世界竞争力,因为其强大的出口优势是建立在廉价进口品的基础上的。德国出口产品的价值将会不再包含本国人自己创造的价值。由此,在德国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二、关于转口贸易经济

(一)转口贸易经济提出的历史背景

德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显得不容乐观:低增长,高失业。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尽管德国仍旧在世界,在欧洲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却显得信心不足,因为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渐渐失去了一些竞争优势:

德国(与瑞士,挪威一样)因其高工资成本而闻名于世。高工资成本不是一般企业所能承受的,结果便是一些企业要么破产,要么转移到国外生产。

欧洲统一市场的建立也使德国失去了以往基于贸易壁垒存在而获得的批量生产的成本优势。这意味着,一些小的欧盟成员国现在可以凭借降低的运输成本而出口价格便宜的产品。特别具有威胁性的是欧盟成员国的东扩,因为现在他们也有机会直接享有来自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成本优势。

总的说来,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德国存在着竞争问题,这一问题又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其劳动力市场上。高工资成本的逻辑性结果便是逐步增强的国内生产转移,且转移向低成本的他国。由此,Sinn H .W.说“德国正在朝着转口贸易国的方向发展,它提供给世界高质量但却价格适中的产品,只是这些产品不再在德国本土生产。”统计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工业产品总值增长了15%,快于其实际价值创造,因为它只增长了5%,可以解释的便是不断增长的产品前端生产进口。例如,大众汽车的许多部件在东欧完成,在德国进行的只是组装,但一样算作纯德国的产品出口。

(二)转口贸易经济的定义及其特征

Sinn认为转口贸易经济是指一国不再生产,而只是从事交易。绝大部分的部件从国外进口,然后在国内进行组装,最后销售到世界各国,或者干脆直接进口成品,然后再卖往其他国家。所有的这些都冠以“德国制造”的商标,尽管产品中很少或不再包含德国人自己所创造的价值。

转口贸易经济因此具有下列突出的特性:高进口份额,低价值创造份额。产品由本国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少,因为在本国进行最后的组装是最好的事情。

三、检验:德国是否走向转口贸易经济?

(一)德国出口经济的竞争力检验

1.投入―产出分析。Hickel.R,(2004)认为借助投入―产出的分析便于区别研究德国国内与国外价值创造的构成。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德国的大多数制造业领域(德国出口业的支柱),产品价值的增长快于其毛产值(这里指产品价值减去其中包含的前期部件价值Vorleistung)的增长。有数据为证:在1995―2000年期间,德国产品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而产品毛价值增长每年仅为2.2%,这之间的差距便证实了不断增长的价值链的前端价值创造。但是,这部分价值的增长并不只是来源于进口,还源于本国供应商的创造。从1995―2000年间德国制造业产值增长了22%,其中9.4%来自于本国供应商创造的价值,9.1%源于进口制造商创造的价值,3.5%是由需求创造的毛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其它领域内制造商所创造的部件价值同样构成了国内价值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Dieckheuer,G(2004)为此指出,“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价值创造不是来源于直接所涉及的领域,而是来自于其它领域的交织。”尽管只有7.23%的生产领域,其前端产品部件的价值创造高于国外进口的部分,但这些生产领域却占了德国整体经济的45%,由此尚不能得出德国正发展成为转口贸易国的结论。

在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迁的进程中,传统工业领域前期价值创造的部分越来越多地通过与工业领域相近的服务业领域所替代。如果这一趋势发展到国境之外,便出现了加深的国际分工。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德国汽车工业,其日益增加的“0utsourcing”反映了国内不断下降的生产深度,目的主要是为了区分核心和非核心的生产活动。因汽车工业在德国工业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因此其相对较高的进口价值便作用于德国工业的整体平均水平,使其整体的进口水平显得较高。但毕竟仅凭汽车工业还不足于说明德国经济的整体特征,例如,化学工业中85%的价值来自于本国创造。与此同时,Kinkel.S(2004)认为,还要看到价值回流的现象:在1999―2002年间,有7%的生产从国外移回到德国本土,这一比例从1994年的4%增加到1999年的7%,几乎翻了两番,并且在2002年保持不变。究其原因,可能是过去低估了转移到国外的交易成本(如质量保险,信任保护等)。

借助投入―产出的分析还有助于确定由出口所引致的进口。主要包括:为出口所直接安装的进口部件;从国内供应商那里购得的部件,其部件中已含有进口的价值;进口的产品再直接卖给国外。有数据表明,从1991―2002年,德国出口产品中所含的进口份额从26.7% 上升到38.8%,相应地,国内价值创造的比重从73.3%下降到61.2%。对此,Dieckheuer,G(2004)利用OLS估计进行了描述:WX=143.6-0.27MX-0.17XA①R2=0,99。因此,转口贸易国的假说可以得到支持:下降的国内价值创造比重可以通过不断增强的价值转移(主要是转移到廉价劳动力国家)来解释。

为了更好地理解日益深化的国际分工对德国经济的影响,有必要研究一下与出口产品生产相关的价值创造。从1991―2002年,德国出口产品中本国创造的价值不仅在绝对数字上增长,而且在国民经济毛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长。

外贸上不断增加的与廉价劳动力国之间的关系只是日益深化的国际分工的体现。在正常的,积极的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进口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应该并行。产品中日益增加的进口比重对出口的增长是一个积极的推动。1991―2002年间,德国出口创值从374.12亿欧元增长到732.53亿欧元,对此Robert C.Feenstra和Gordon Hanson(2001)通过理论模型的研究得出,不断增长的“outsourcing”可以有效促进出口增长。尽管,如果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放缓,那么德国出口产品中自我创造的价值可能会很大,但同时可以预见的是,其出口产值也会绝对下降,当然包括与此相应的本国价值创造也会绝对下降。所以,日益加深的国际化分工带来双赢的局面。

2.出口―进口分析:净出口额作为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指向标。德国经济研究所(DIW,2004)视净出口额为具有说服力的经济竞争力指标。使用这一指标最大的好处在于,其不仅包括工业领域,而且还包括了服务业领域以及一些不大重要的基础领域的分析考量,因而避免了将工业领域的结论适用于整个德国经济的错误,尽管其工业领域占较大比重。积极的净出口额可以证明本国创造的价值比起进口来说更多,而不是相反。

德国净出口额在1991―2002年间从11.2 亿欧元上升到126.2亿欧元。但是,不断增加的净出口额还不能马上就作为衡量经济竞争力强弱的指标来使用,因为增加的数额很有可能是由于弱势的国内需求,或强势的国外需求,或汇率波动等因素造成的,因此需要用适当的方法来消除这些特殊因素的影响。线性模拟是最简单的方法,但它只适用于净出口额是静态的时间序列,即它的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与时间无关。借助ADF 检验可以检验,是否净出口额是静态的。

如果人们用模型去检验净出口额的静态稳定性,可以得到下列估计值和t检验:(详见Horn,G,Behncke,S,2004)

ΔAB■=-1,18-0,22AB■+0,11Trend-0,18ΔAB■+0,29ΔAB■

(-1,16)(-2,63)(2,47)(-2,18)(3,32)

Trend (趋势)和常量的估计值的临界值分别为-4.14(1%),-3.44(5%),-3.17(10%)。因为-2.63绝对小于此,因此非稳定静态的零假设检验即使是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也不能被拒绝,换句话说,实际净出口额并不是稳态的时间序列。利用ADF 一级差额检验可知,净出口额是I(1)过程并带有漂移,其平均趋势是向上的。同样的结论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得到。自从1997年以来,德国的实际净出口额一直呈清晰的上升趋势。如果德国真的走向转口贸易经济,那么其净出口额一定是呈下降趋势的。

3.国际间的比较。如果其他国家产品中的进口份额比德国增长的慢,那么也许德国就真的存在竞争问题。在此,笔者主要针对德国的制造业进行研究。此外,还研究一下德国出口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

通过比较德国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的制造业在1970―2005年间进出口的比值,可以看出德国和日本的出口/进口比值>1,而美国和英国则

再观察德国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可以得出,德国贸易份额在过去20年间有所下降,但其他国家也一样在此期间走下坡路。这不奇怪,因为此间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尤其以中国为代表,参与了世界竞争,以至于其他工业国的世界份额必然下降。如果人们再观察一下过去的40年,就会发现德国的份额基本保持不变,上下也就波动10%左右而已。总之,人们无法得出德国出口竞争力每况愈下的结论。

(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作为另一个论据

转口贸易经济的一个重要后果便是国内就业人数的下降,因为大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工作都转移到廉价劳动力国家了。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可以去检验本文开头的观点。

Robert C,Gordon H (2001)对此建立了模型去研究:假设有三个要素,劳动L,人力资本(高素质和质量的劳动)H及资本K和三个生产活动:劳动密集型投入y1,人力资本密集型投入y2和两种投入结合的一个产出yn。P1,P2是y1,y2的国际市场价格,生产函数如下:

y■=f■(L■,H■,K■),i=1,2(投入)

y■=f■(y■+m■,y■-x■)(产出)m1是y1的进口,x2 是y2 的出口,在价格p1,p2不变的情况下,均衡时,产品既可以在国内生产也可以进口。出于成本的考虑而增加的“outsourcing”降低了劳动密集型的投入(y■■y■■),增加了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投入(y■■y■■),同时产出增加了。如果资本价格不变,高素质的劳动者会获得更多报酬收入,而低质量劳动力则遭受报酬损失。

关于对德国国内就业的影响一般来讲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增加了的劳动密集型失业效果,主要集中在家具业领域。二是由此使国内从事最后生产的劳动岗位变得更加稳固了的效果。

根据转口贸易经济持有者的见解,生产链的转移仅仅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但这并不能反映全貌。Hartmann,M(2004) 认为,对此,一个同样重要的理由是国际市场开拓的需要,其他重要的理由如质量,信用度,弹性的考量等等,也会导致生产链的转移。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人们对此都还无法找到可信的数据去进行统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低技术劳动者的失业并不能有效解释整体失业现状,因为不断增加的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在德国所有的进口中只占很小的比重。

另外,一个现象是德国的弱工业化进程,因为在服务业领域内就业的人数从1999―2003年增加了一百多万,远远超出了在制造业领域内失业的人数(82 000),从整体来看,就业人数在此期间反而增加了。尽管如此,德国的失业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总而言之,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考察,人们尚不能清晰地得出转口贸易国的结论。

四、总结和展望

通过对投入―产出,出口―进口,国际间的比较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人们无法得出,德国经济在整体层面上有发展成为转口贸易国的普遍趋势,虽然在一些工业领域的确存在着增加了的转口贸易行为。同样值得强调的是,尽管经济整体上并没有发生转移,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据此解释企业微观层面的转移现象。

德国出口经济的竞争力在很长时间内不断得到改善。源于出口增加而导致的国内价值创造在迅猛增加(平均每年6.1%)。虽然出口产品中国内创造的价值份额在下降,但这恰恰反映了德国善于利用和把握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好处,而不是相反。把价值创造的比重当作指标去评价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有两点不足:一是人们无法区分产品中部件的价值源于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创造。二是,对于衡量就业来说,关键的不是价值创造的比例,而是价值创造的绝对数,它并不自动随着价值创造比重的下降而下降。如果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以及在工资,成本方面存在压力只应该是企业没有能力去开辟新市场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换句话说,只要能不断创造新就业岗位,就不能得出对劳动力市场有消极影响的结论。德国目前经济的情势并不是主要来源于国外竞争的压力,更多的是缘于工业国过多积累所造成的投资不足,这是几乎所有工业国所面临的困境,而绝不仅仅只是德国现象。

参考文献:

[1]联邦经济与劳动部.德国:转口贸易[J].经济分析,2004,(4).

[2]Basar?konomie Deutschland In: Bundesministeriumfür Wirtschaft und Arbeit, Wirtschaftsanalysen,Nr.4,2004.

[3]德国在世界竞争中[EB/OL].www.sachverstaendigenrat-wirtschaft.de/ gutacht/04_iv.pdf.

[4]Deutschland im internationalen Wettbewerb www.sachverstaendigenrat-wirtschaft.de/ gutacht/04_iv.pdf

[5]Dieckheuer, G. (2004).在投入产出模型中对德国外贸,价值创造和就业的研究[J].国民经济讨论副刊,Westf?lische Wilhelms大学,明斯特.

[6]Dieckheuer, G. (2004),Au?茁enhandel, Wertsch?pfung und Besch?ftigung- Untersuchungen in einem Input-Output-Modell für Deutschland,Volkswirtschaftliche Diskussionsbeitr?ge, Nr.357,Westf?lische Wilhelms-Universit?t, Münster.

[7]Hartmann, M. (2004).德国:转口贸易经济.LRP 经济报告,Nr 204,美因兹.

[8]Hartmann, M. (2004), Deutschland - eine Basar?konomie In: LRP Wirtschaftsberichte, Nr.2.04, Mainz.

[9]Hans-Werner Sinn (2004).全球化的两难[M].国家经济研究委员会出版,Walter Adolf J?hr的讲座于,2004.

[10]Hans-Werner Sinn (2004).Das Dilemma der Globalisierung, in: Forschungsgemeinschaft für National?konomie (Hrsg),Walter Adolf J?hr- Vorlesung.

[11]Hans-Werner Sinn (2004).转口贸易经济,ifo 观点,Nr 50,慕尼黑.

[12]Hans-Werner Sinn (2004), Basar- ?konomie, ifo Standpunkt Nr,50, Münschen.

[13]Hickel, R. (2004),德国――非转口贸易,法兰克福之音.

[14]Hickel, R. (2004), Deutschland?Keine Basar?konomie, Frankfurter Rundschau.

[15]Horn, G., Behncke, S. (2004),德国不是转口贸易经济,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星期报告,柏林40/2004.

[16]Horn, G., Behncke, S. (2004) Deutschland ist keine Basar?konomie, Wochenbericht des DIW Berlin 40/2004.

[17]Kinkel, S., Jung Erceg, P., Lay, G(2002).国外生产――对德国是机会还是风险?来自于生产革新研究的结果, Fraunhofer 研究所的系统技术和革新研究,Nr.26,2002,S.1-12.

[18]Kinkel, S., Jung Erceg, P., Lay, G(2002),Auslandsproduktion- Chance oder Risiko für den Produktionsstandort Deutschland, in: Mitteilungen aus der Produktionsinnovationserhebung, Fraunhofer Institut für Systemtechnik und Innovationsforschung, Nr.26,2002,S.1-12.

[19]Robert c, Feenstra, Gorson, H. Hanson (2001),全球生产,分配和增加的不平等:一个关于贸易和工资的调查, NBER Working Paper 8372.

[20]Robert c, Feenstra, Gorson, H. Hanson (2001), Global Prodction sharing and Rising Inequality: A survey of Trade and Wages. NBER Working Paper 8372.

[21]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Wiesbaden, 2004.

转口贸易范文第9篇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转口贸易

2011年4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外汇转口贸易政策随之收紧,人民币转口贸易开始得到快速发展。以浙江省为例,8月份全省转口贸易额171.62亿元,占同期服务贸易的比例高达94.7%,当月转口贸易结算量已达货物贸易量的1.77倍,单月转口结算量已连续3个月超过货物贸易结算量。下面笔者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和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合适的对策措施。

一、人民币转口贸易的模式

(一)传统的转口贸易

其表现为境内公司分别与境外上家公司和境外下家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并办理收款、付款手续,赚取差额作为利润。这种贸易模式不涉及贸易融资,企业较少采用,银行也没有什么风险。

(二)利用保税监管区域的转口贸易

目前,开展这类转口贸易的方式多通过境内公司在境外成立关联公司形式来运转,一般为境内企业从境外企业购买货物,将货物存放在境内保税监管区,再视情况转卖给境外企业。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 境外上家公司为境内公司的关联公司。以境外关联公司作为上家,表面形式与传统的转口贸易类似,涉及境内企业、境外上家和境外下家。操作结算流程为:境外上家在境外利用信用证融资,购买货物。同时,境外上家往往利用当地银行的相关产品,进行NDF套利操作。境内企业与下家签订出口合同,一般约定TT结算。且一般为先收后支模式,即从下家收款早于对上家汇款。

2 境外下家公司为境内公司的关联公司。以境外关联公司作为下家。操作结算流程为:境内企业向境外上家签订进口合同,并开立信用证;与境外下家签订出口合同,一般约定TT结算。境外下家再将货物卖给其他企业,即真正的下家,且大多数为境内企业。境外下家利用真正的下家开立的信用证,在当地银行获得融资,将款项汇回境内企业。同时,境外下家往往利用当地银行的相关产品,进行NDF套利操作。一般为先收后支模式,从境外下家收款早于对境外上家汇款。另外,有时境外下家汇回款项甚至早于境内企业开立信用证,境内企业利用该资金作为信用证开证的保证金。

二、企业开展人民币转口贸易的原因

企业作为一个利益主体,热衷于做转口贸易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利用商品定价优势赚取利润

一些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能够获得较低价格的商品,可以通过以较低价格买入商品、再以较高价格出售给下游中小型企业的批发零售型的销售模式获取中间差价。

(二)合理避税转移利润

转口贸易两头在外,转口贸易商通过境外关联公司在境外或境内银行开立离岸账户,转口贸易对外开证由境内公司直接开往境外供货企业,而转口贸易收汇通过境外关联公司汇入。转口贸易企业完全有可能将利润滞留境外,以此规避国内税收管理。

(三)规避国内贷款规模控制,获取境外融资

近期的国内宏观调控,使得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境外外币资金相对宽裕且融资利率比境内低,因此企业可以使用先收后支的方式,通过境外关联公司获得海外融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内的银行信贷规模限制。特别是,“转口贸易+人民币远期信用证+境外贴现融资+境外NDF”组合业务可获取套利利润。

(四)转口贸易手续相对简便

与一般贸易不同,由于转口贸易无货物入境,无需进行报关等手续,企业只需完成买卖合同的订立、资金的收付即完成交易。

(五)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境内企业把货物进口至保税监管区域,可在国际、国内市场价格出现倒挂时,利用保税监管区域的仓储、保税功能,把原先进口至保税监管区域的货物以转口贸易方式进行买卖,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三、风险分析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面临经济形势的不确定、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国内金融紧缩政策的影响等,人民币转口贸易也给企业经营、银行融资和国家宏观监管带来了一些风险,表现在:

(一)交易背景真实性确认较难

由于转口贸易两头在外,境内相关部门无法了解企业盈利情况,尤其当境内企业与境外转口企业为同一利益体时,完全有可能利用其境外关联公司通过虚假交易将利润滞留境外,以规避境内企业所得税的缴纳;同时,也可能通过签订虚假进出口合同,开立远期信用证进行融资甚至二次融资,这种企业间的关联易很难在业务管理中进行识别。

(二)客户信用风险

从事转口贸易的客户的信用风险较一般贸易客户的风险要大。在当前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人民币转口贸易信用证不受额度限制,开立远期信用证较多,同时,转口商利用远期信用证融资套现,如果企业套取资金亏损或流动资金状况不佳或转口贸易的上下游企业出现资金问题,都会导致该转口商资金链有断裂的可能,具有一定的信用风险。

(三)资金监管较难

目前,外汇转口贸易新政要求外汇转口贸易收入要进入待核查账户,并在相应转口贸易对外支付后方可结汇或划转,而人民币转口贸易监管的规章制度还是空白,同时,RCPMIS系统无法直接监测转口贸易资金收付情况,需要导出数据进行人工筛选,资金监管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当遇到商品价格剧烈波动或持续单边走势时,转口贸易还面临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由于交易过程中收支不对等且交易背景的真实性把握难度较大,容易成为违规资金流出入的通道。

四、风险对策建议

人民币转口贸易的发展对国家、地方是一项有利的经济活动。人民币转口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加快人民币走出去。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的初期,境外人民币流动性不足现象严重,任何利用人民币进行的跨境收付、投融资行为都有利于推动境外人民币的流动,加快人民币走出去步伐。同时,转口贸易也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如上所述,企业开展人民币转口贸易也有其合理的需求。因此,为应对风险而采取的政策规范,应是合理的、适度的,并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

(一)企业经营的风险

主要有商品价格波动和资金收付的风险。

作为利益主体,企业对自身经营风险有天然的避害心理,因此应主要通过市场手段加以引导。比如,银行可以根据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波动情况,适时地提高或降低保证金比例,密切关注企业资金收付情况并及时给予提示、指导;相关业务部门要组织对企业的业务培训,提高企业认识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二)银行的风险

主要是由于虚假交易或企业资金链断裂引起的客户信用风险。因此可采取:

1 严格审核贸易真实性。可从三方面入手,一

是在对人民币转口贸易开证时,要求企业提供进出口购销合同之外,还在正本备案清单上签注开证日期、信用证编号、进口商品的数量。尽量做有正本提单或是企业能够提供正本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即保税区第一手的交易,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对正本备案清单已做签注的一般不再开立信用证。二是加强与客户沟通,了解整个贸易流程,从业务源头予以把关。三是加强与保税区海关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必要时采取现场核实,确保保税区货物真实性,降低人民币转口贸易的风险。

2 时刻关注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尽量选择产品保质期长、易储存、流通性高的转口贸易,如遇转口贸易产品跌幅巨大,银行要及时要求企业补交保证金,并密切关注企业资金流情况。

3 落实担保措施,加强管理。银行要尽量以抵、质押的形式办理业务,或者落实有效的担保措施。客户经理要经常实地走访,深入了解客户的经营和盈利情况,以及商品存储状况、资金回笼周期等细节。

(三)宏观监管方面的风险

主要有由于虚假交易引起的逃避税收、违规资金流出入,以及资金链断裂可能导致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从违规资金流出入的角度考虑,人民币流入不同于外汇流入,由于不再需要再增加基础货币的投入,虽然也有“逐利”需求以及并不能排除来源、使用违规的嫌疑,但总体上看人民币流入是“中性”或判断为“偏利”,其“热钱”危害远小于外汇的影响。从资金链断裂可能导致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角度考虑,可以通过监管部门对整体宏观经济金融风险的提示以及对远期人民币信用证的监控管理来进行控制。

在当前形势下,人民币转口贸易取代外汇转口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外汇流入的压力,也有利于人民币走出去,宏观上的利益大于风险,因此,不必采取类似于外汇严格管理的政策。但鉴于人民币转口贸易还没有专门的管理政策法规,有相关部门提出制定人民币转口贸易相关法规和操作规程,以规范业务发展、防范风险的建议值得考虑。主要内容包括:

1 明确人民币转口贸易操作主要原则,即在同一家商业银行办理人民币转口贸易和人民币转口贸易收支都使用人民币结算。

2 进一步完善RCPMIS系统中债权债务信息明细查询功能,以更全面、及时地反映债权债务变动情况。

3 建立“分类监管”制度,重点关注人民币资金收付明显不匹配、收支规模异常波动的企业,以维护人民币转口贸易的严肃性。

4 建立“专户管理”制度,以有利于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监控资金流动。

主要参考文献:

[1]钮伟,李新宇.浙江省转口贸易特点及监管策略,《浙江金融》,2008年第1期.

[2]黄晚阳,庄秀凤.转口贸易调查,《中国外汇》,2010年第8期.

[3]周莹.上海国际转口贸易发展方向研究,《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年第17卷第6期.

[4]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转口贸易调研报告.

[5]胡晓炼主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政策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

转口贸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用证;单据;单证相符

在跟单信用证业务中,单据的提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对信用证最终结算的关键,受益人向银行提交单据前,对所做的单据,必须根据信用证进行核查,做到表面上无差错即单证相符和单单一致。这里所说的单单一致包括各种单据中商品名称、数量、包装、重量等都要一致,不能自相矛盾,各项单据出单日期的前后应合理。在实务中由于所涉及出单部门繁多,单据格式各异,如发现单单不符修改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制单顺序,争取一次性做到单证相符、单单一致既可以节省时间迅速交单议附,也可以减少单据修改等不必要的麻烦。

案例:

2011年4月13日某公司与韩国一家公司签订了一份由中国青岛保税区转口至印尼雅加达港的顺丁橡胶销售合同,付款条件即期L/C,2011年4月18日某公司收到韩国公司指定银行开出的信用证,信用证规定所需单据为商业发票、装箱单、提单、产地证、测试报告。因某公司操作人员审证时未能正确理解产地证和转口产地证字面上的意思,未对此单据提出异议,另外在随后制单中也没有按照正确的制单顺序,导致单据频繁的修改,最后还以单据中存在大量的不符点交单。

一、具体产生的问题及存在的不符点

1、信用证要求提交certificate of origin而实际提交的是certificate of Re-export。这是某公司操作人员在审证中未能及时提出的异议,在转口贸易中因为货物的原产地并不是中国,中国指定的原产地签发机构只能签发certificate of Re-export代替certificate of origin,从而保证某些国家通关时对产地证的要求。虽然在实务中转口产地证能代替原产地证,但未能满足信用证结算中单证一致。

2、中国的原产地签发机构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局相当于西方国家的行业性商会即信用证中的Chamber of Commerce。但是英文名称的不同也同样造成了单证不符。certificate of Re-export的出证机构是贸促会,英文名称是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与信用证中要求的出具单位名称Chamber of Commerce不同造成单证不符。

以上两个不符点解决比较容易,如以后在转口业务中遇到这个问题只需跟客户协商将信用证中Certificate of origin issued by chamber of commerce条款更改为Certificate of Re-export issued by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du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即可。

3、转口产地证上的发票日期与商业发票上的出票日期不一致。转口产地证可以随时出具,且出具时需要提供商业发票,这里提供的商业发票不需要满足信用证要求,所以制作转口产地证时是按照最初提供的商业发票日期来制作的,后来在交单议附过程中,忽略了产地证上的发票日期,造成单单不符,这是制单人员失误造成的。发票上的日期习惯上为当天的出票日期因此以后制单中尽量不要将产地证的制作日期提前,最好是产地证和商业发票为同一天出具,或是可以拿需要交单议附的商业发票来办产地证。

4、转口产地证的包装单位是按照货物向海关申报时的单位出具的为UNITS,而向船代(船公司)申报的单位是按照实际货物的包装单位CARTON。后船公司向海关核对出口舱单信息时发现包装单位错误要求修改。

5、提单右上方Received in eniernal good order and condition….证明船公司已将货物收妥待运,如货物已装船,需要在提单正面加注SHIPPED ON BOARD标识,另外DATE OF ISSUE栏为提单的出单日期。根据银行的审单要求,SHIPPED ON BOARD栏与DATE OF ISSUE栏的日期必须同时标注。本次操作提单的DATE OF ISSUE栏未签注,由此银行提出异议,认为该货物虽已装船但提单尚未正式签发。

二、通过调整制单顺序减少不符点

以上单据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单和产地证,提单是由船公司填写出单,产地证自己填写由贸促会审核盖章。这类单据如果修改都需要与相关出单部门联系沟通,较为麻烦,尽量能一次性成功。另一类是发票、箱单、测试报告,这类单据全由自己填写可随时更改。

制作单据时需要找到一条主线,在以上单据中这条主线就是转口产地证。单从出单部门来看,产地证是由贸促会(代表政府部门)签发,另外贸促会审核盖章的依据是货物的进境备案清单、出境备案清单、原始进口产地证,这些单据也是由相应的政府部门出具,如果发现问题需要修改可能会占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还可能导致无法按时通关。因此在签订合同和开立信用证中所签的货物描述栏包括品名、成分、商品编码、包装方式等一定要与原始进口产地证、进出境备案清单相对应,保证政府部门的审核能够顺利通过。转口产地证虽说是主线,但不一定要首先出具,毕竟产地证是由自己填写,有一定的灵活性。

(1)先根据货物进境备案清单、原始产地证等单据确定所签合同中货物的品名、成分、包装方式、数量、计量单位等,然后审核进口方所开出的信用证是否与之一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能保证单证单证相符,也能保证通关和产地证的制作能顺利完成。

(2)首先制作提单,因为提单是由货代或船公司按照自己的模板签发,一旦出具修改起来较为麻烦,因此在确认提单复印件时要做到提单与信用证完全一致,主要包括提单上的shipper,consignee,notify party栏中的公司名称、地址及标点符号等要与信用证一致。另外注意计量单位上是用MTS,还是用KGS,一般习惯上还是按照MTS计量,包装方式栏不能简写。满足提单与信用证一致后就可以以提单为基础来制作随后的单据了。

(3)商业发票。商业发票是由公司自己模板制成,只需将信用证中货物描述的具体内容填入即可,也可适当的增加些内容,比如船名、起运港、装船日期等如要填入此类信息,一定要与提单保持一致。单据表面内容尽量减少,因为内容越多越容易出错。

(4)转口产地证。转口产地证的签发依据是进出境备案清单,因此该证上体现的信息要与向海关申报的信息相对应,同时要与商业发票的出票日期及发票号相吻合。转口产地证毕竟由自己填写,在保证以上信息无误后,书写格式及细节问题可参照提单进行填写,保证与提单相符。

上一篇:服务贸易范文 下一篇:贸易赤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