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08:45:22

中专教育论文

中专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69-02

高职高专是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形势和生产力水平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以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高职高专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高职高专教育要突出实用性,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为培养重点。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国情的差异,在高职高专,科研工作显得高不可攀,望尘莫及。不重视科研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的发展,制约了高职高专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笔者拟分析高职高专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以及高职高专教师科研现状及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提升高职高专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构想。

高职高专教师科研

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高等性、职业性,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就是要根据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使学生读书期间就能顺利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为毕业后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这就需要高职高专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高专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游刃有余,培养出高质量的高职人才。

是高职高专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高职高专教师的“双师”素质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高职高专教师要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雄厚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和应用开发研究能力,要能结合生产和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科研素质是高职高专教师专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提升专业精神、形成自我专业特色的内在动力。

是高职高专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就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现在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还就诸如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示范性院校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要求。所有改革都离不开教师,但目前高职高专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欠理想。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除了教学要有所创新外,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同样至关重要。“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钱伟长院士的这句话是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精辟论述。高职高专教育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教学、科研“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教学改革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高职高专教师科研现状及问题

科研意识不强 大多数高职高专教师认为,科研是普通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高职高专院校是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即可,科研工作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没必要搞科研。对有利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大多数高职高专教师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错误地认为那是企业和行业的事,与高职高专院校相隔甚远。

科研目的不明确 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科研目的不明确的问题。很多教师只是为了职称晋升而申报课题或撰写论文,职称晋升结束后就不再搞科研,从而导致有的教授或副教授多年没有科研成果。有的高职高专院校为促进科研把科研成果与教师考评挂钩,部分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而被动进行科研。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科研本身的内在动力,也无法体现科研对社会进步的作用,从而产生许多不良后果。

科研成果等级偏低 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数从中专改制而来,其教师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由于原来的中专学校对科研要求不高,教师对科研理论与方法的掌握有一定的欠缺。另外,大部分教师受外语水平的限制,难以及时了解国外最新科研动态。部分教师缺乏综合研究能力,不完全具备包括研究方案设计、资料收集和处理、调查研究和提炼研究结论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研究素质。基于此,很多高职高专教师尽管力所能及地进行科研,也发表了不少论文,但科研成果等级总的看是偏低的。

科研条件不理想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在科研课题申报、科研工作条件等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尽管部分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方面有兴趣和激情,但要取得较好的成果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另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本身经费就少,有限的资金已投入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上,教师很难获得科研经费的大幅度支持。加之校际、校企、校政等合作交流的渠道不畅通,教师很少进行社会实践或到企业一线参与解决实际问题,而高职高专科研主要应以实践应用和实践开发为主,这就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科研团队合作少 很多高职高专教师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进行科研。部分教师由于科研能力较强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特别是年轻教师,由于不熟悉科研理论和方法,又没有组建科研团队,在科研的过程中摸索时间长,效果不理想。

科研精力不够 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高专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的调整充实和新专业的开设使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可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加大了高职高专教师的工作难度,无形中增加了教师职业适应的难度,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职业压力。同时,由于高职高专发展速度快,高职高专院校专职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比例很高,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上“两头抓”,而高职高专学生难管是公认的事实,并且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专职教师少,课程任务重,高职高专教师负担沉重,从事科研的精力也随之减少。

提升高职高专教师

科研能力的途径探索

转变观念,增强科研意识 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发展就是要处理好学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形成特色,创出品牌。科研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教师不搞科研,就无法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与最新技术,就无法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高职高专教师要将学生培养成能不断摄取知识,自我更新、独立钻研、富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方法进行指导。因此,从高职高专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来看,高职高专教师要提升科研能力必须转变观念,增强科研意识。一方面,要加强科研的主动意识,有敢于尝试的勇气,积极参与各类课题的研究与申报,积极主动地到生产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虚心学习别人科研成功的经验,通过积累,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完善制度,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高专院校很缺乏名家、大师级的科研领军人物。因此,在科研队伍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团队作用,高度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争取走“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的道路,把重点放在对校内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上,依靠自身力量,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科研实际的自主创新、特色发展之路。同时,要大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高高职高专教师的科研能力。

因地制宜,改善科研条件和环境 高职高专院校学术氛围不浓、科研条件不理想是客观事实,短期内也不可能彻底改变。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尽量改善科研条件。如,可以通过积极寻求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科研条件申报项目、从事科研活动;也可以通过校际、校企、校政合作等各种渠道参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各种研究工作。这些都可以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突破科研条件困境的途径。

立足实际,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高职高专教师进行科研时大多数注重思辨研究,不注重与基础教育和相关行业密切联系的应用性、实践性研究。教师科研个体化和分散化导致很多科研选题层次不高,理论思辨多,实践研究少,导致成果实际应用或成果转化不理想。同时,大多数科研不注重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知识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缺乏科研成果的转化意识。其结果是,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及科研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发挥不明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突出。因此,要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必须引导教师从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等方面入手,真正做到以研促教、以研促改。

参考文献:

[1]肖晓莺,张稳根,蒙生木.论高职教师科研综合素质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2]李胜利.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3]谭荣波.提高师专教师队伍科研素质的几点设想[J].广西高教研究,1999(3).

作者简介:

中专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3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趋发展,社会意识形态也随之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院校作为对高层次技能性以及操作性人才进行培养的基地,不仅需要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培养,还需要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而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接班人,其具备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社会不断的向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等新趋势发展,而面对新趋势和新形势,致使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特殊性

1、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高专教育具备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高职性,它与其余中等职业技术的教育存在着差别;第二,职业性,其是面向一线岗位的技术技能教育;第三,区域性,是服务于社会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建设的;第四,技术应用型,坚持对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进行培养的宗旨。

2、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第一,生源结构多样,而具备的素质也参差不齐。高职院校学生一般来源于职高、中专以及技校对口生,或者是高中毕业生,就普通高校学生来说,其素质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第二,学生思想比较复杂,同普通高校学生进行比较,很多高职学生都比较自卑,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其忧虑感比较强,对社会以及学校中的一些问题持着不满和抵触的情绪,导致其思想状况复杂。

二、目前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一直过分的对普通高校发展进行重视,而忽略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使得其管理水平、师资力量以及办学能力都很差。在政治思想教育中,教学方式比较死板老套,依旧停留在传输知识上,不能把政治思想、人生观、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观等成功的贯穿在教学中,导致政治思想工作流于形式;还缺失完善的政治思想绩效评价机制,不具备合理的教师工作评价方式,对学生政治思想表现的评价也缺乏可靠性,这就使得整个政治思想工作的管理较为混乱,从而抑制了高职政治思想教育的发展。

2、缺乏正确的政治思想重要性的认识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是把就业当做重点,并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当做基本,很多人认为高职实施政治思想教育没有什么意义。尤其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不断的凸显,各院校则通常用就业率当做评判的标准,从而忽略了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不管是教学日常管理还是教学课程安排,政治理论课不断的被挤压,则致使教师和学生认为政治思想教育比较“空”、“假”、“大”,并不具备现实意义,倒不如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路径分析

1、坚持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

科学精神是指充满人文关怀的一种精神,而人文精神是指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一种精神。如果高职院校政治思想工作想获得更好的实效,就一定要有机的把科学精神教育以及人文精神教育等结合在一起,并遵循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以及形成过程,根据循序渐进以及由浅入深的原则不断的推进,才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其学习能力较差,而家庭条件也较差,在就业的过程中不占有任何的优势,但是由于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等文化的影响,而他们还会受到城市物质文化的影响,这就使他们总是对生活更加的渴望和奢求,从而使他们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除此之外,社会上还存在着很多错误的认识:他们往往认为就读于高职没有什么出息,而就读于高职高专的都是差生,从而致使很多高职学生具有着自卑的心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对这一问题进行考虑,不断的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并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以此让学生可以真正意义的参加到课堂教学中,并实现思想上的共鸣。

2、坚持职业技能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结合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运用订单式教育,更加的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学生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工厂实习,这就为高职思想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所以,思想教育工作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对高职高专院校具备的这一特殊性进行考虑。应该充分的对实习单位内的思想政治资源进行发掘和利用。还需要通过城乡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学生实施国情教育以及改革开放教育,并通过所在地的历史遗迹、革命纪念地以及纪念馆等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通过实践劳动以及实习等对学生实施意志品质教育以及合作教育等。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实习单位中的先进人物对学生实施示范教育。所谓的劳动模范,都是热爱劳动、爱岗敬业以及勤奋钻研的先进典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学习的,他们是活生生的、可敬、可亲以及可学的教材,学生可以通过他们讲话和报告收到良好教育。

3、坚持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匹配

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只有采取适合的教育内容以及科学的教育方法,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更多的对传授政治理论知识进行重视,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但是并不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就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教育内容应该是有机的把传统教育的爱国主义以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并把社会现实、政治思想、政治理论以及政治原则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并通过理论对社会实践进行指导。只有有机的把鲜活事实和乏味理论结合在一起,并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表达,才可以如春雨般“随风而至,并默默的滋润万物”,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受到教育。

综上所述,政治思想素质作为个人从事政治活动所必备的基本品质以及基本条件,还充分的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了体现。高职院校既需要把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以及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重视,还需要对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进行重视,并把目标转移到培养“通才”以及“人才”的基础课程(政治思想教育)上。由此来看,使大学生具备的政治思想素质有效的提升,直接关系着民族的希望与祖国的未来,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来永宝.古田会议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当代价值――为纪念古田会议召开80周年而作[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

[2] 王春青.高职院校学生公共道德素质培养方案的探讨[A].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7)[C].2010.

[3] 程舟群.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谈“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A].2008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

[4] 叶云霞.高校领导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党的观念日趋淡化问题[A].湖南省领导科学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

[5] 卢小平,童遵龙.首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

中专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对双师素质概念的界定,研究者的看法和表述不一。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说,认为凡是持有双证的(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双素质)说,认为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教师;三是“叠加”说,与以上两种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相比,此观点比较折中,持此观点的也比较普遍,它强调的是“双证+双能”;四是“双职称”,即要求“双师型”教师具有教师系列职称,又具有工程师职称;五是“双层次”说,认为所谓职业院校教师就是各级各类大中专职业院校中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一种复合型教师,其第一层次为能力之师,既经典专业知识+精湛专业技术;第二层次为素质之师,价值引导+职业引导。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刁’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明确说明“双师素质”教师内涵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极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等;(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积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2.发展现状

调查显示,虽然各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专任教师实践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没有明显的提高。据有关人员对全国119所高职高专院校调查分析,高职院校、技术学院和高专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6%、3.68%和19.7%。2003年9月起截至2007年底,某学院448名专任教师中有双师素质教师139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占到31.9%,远远低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80%;双师素质教师来源单一、年龄结构、职称、学历不合理。单一的师资来源渠道,.造成目前的教师基本没有接触社会和企业,其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普遍偏低,在授课过程中难免纸上谈兵。而且这些源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甚至博士,学科教育和背景影响很大,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能力普遍较低,现实中存在着重视实践却远离实践的矛盾。缺乏有效的高职教师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各类学校中的教师都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的,而传统高等教育的缺陷是专业划分过细,各学科之间缺乏渗透,造成学生重单一专业、轻综合素质,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底蕴,因此,部分人走上教师岗位后表现为学历高、专业理论知识强,但文化素养不足、动手能力差的现状,以致造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为数众多的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出现专而不博的现象;加之我国的高职院校都是在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大专的基础上改制而成,教师队伍以原来的中专教师和成人院校教师为主,整体素质偏低,教学理论、方法、手段及教学经验,甚至教学计划等还未完全跳出中专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圈子,为此,必须创新高职教师的培养模式。

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政策调控和监管作用有限,培养机制不完善:高职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行业与企业的参与仍然缺少政府或宏观层面的鼓励与支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商榷。双师素质培训质量缺少监控,终期考核大部分流于形式,造成培养质量不高,挫伤了教师进修的积极性。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同度低,关注支持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不够:职业教育被社会看成了“次等教育”。对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杨金土曾在2006年一个教育论坛上提出,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教育类型的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成被选拔和被淘汰者的重新归队,“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了。而由子大量被认为是学业失败的学生进入了职业教育系统学习,于是职业教育被看成了“次等教育”。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职业教育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狠难得到企事业等单位的关注和支持。同时,…社会行业的收入差异也带来双师素质教师的流失。

2.高职院校对双师素质教师缺乏绘体规划基于不同目的的驱使,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上产生了价值观念的偏差。表现为片面追求教师取得职亚资格证书取得的数量上,忽视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和考核。这种价值观念的偏差一方面来自子外界的压力,如短期内需要弥补大量的“双师型加教师队伍缺口而病急乱投医,希望通过某种评估而热衷于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统计数量。另一方面还来自于某些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水平的忽视。高职院校在教师的引进中,制定的引进计划往往出于应付一时教学任务的教师短缺,不考虑学院专业和课程发展的长远需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急功近利,不注重教师能力的战略开发,没有根据学院教师队伍现状和教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合理安排,突击性的把教师外派进修和锻炼,以应付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对培养之后的结果评定和对应使用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长期下去,培养的能力就会丧失。

3.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管理和激励一方面双师素质教师在工资津贴上与其它非双师素质教师没有什么区别;另一方面,与教师息息相关的教师职称评定也未对教师实践能力做任何要求,现行的职称评定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也没有区别对待,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同样是偏重学术,没有技能考核,这显然与高职教育的本质不相适应,制度的不完善使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动力。在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着强调科研论文质量和刊物级别的倾向,这根指挥棒无意在引导教师热衷于将自己的到理论性的“核心”刊物上,无暇顾及专业实践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忽略了实际应用的研究,错误地认为应用研究“不登大雅之堂”,这是导致我国“双师型”教师能讲不能做的重要原因之一。

4.校企没有建立深层次的合作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层次较低,没有建立成熟的合作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互惠互利分配机制,对双方都有一定的好处,这是合作成功的前提。现实中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人力资源支持,高职院校需要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就业以及师资培训和发展科研的工作现场。但在实际合作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学校条件有限,特别是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能力低,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需求供应不足,学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有限,使合作的层次较低,大多数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的一般性的参与合作,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得不到企业深层次的支持。

三、培养高质量的双师素质教师的途径

1.政府和社会从宏观上重视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200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各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这在技术层面上进一步明确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渠道和建设措施。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能力的欠缺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首先政府和社会从宏观上重视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实践教学、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即要懂理论又要会技能的意识,社会和企业关注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企业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提供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基地。

2.高职院校要对双师素质教师成长创造条件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落脚点在于教学,学校努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实践工作环境,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对教师职称晋升、工资待遇、以及评先评奖的政策上注入实践教学的条款,不仅看重教师学历的高低和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考察其实践性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密切与企业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发挥双师素质教师的潜力和作用,进一步锻炼实践教学技能。重视实际应用的研究,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高职院校来说,这既是个难题,同时又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双师素质培训,做出合理组织安排,分批分层次实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一是鼓励教师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学校有计划、分批次、按比例选送教师到高校深造。二是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一部分教师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强化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提高技能的训练。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到实训基地顶岗锻炼,加强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3.深层次推进校企合作

如果把职校比做是鱼,那么企业就是水,鱼有水则存,水有鱼则活,高职院校应主动出击与企业联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模式。依托企业,校企联合,利用企业这个实践平台,分期分批的把双师素质教师送到高新技术企业顶岗参加生产实践,对于新毕业的在校就考取专业资格证书的青年教师,采用“先上岗,后上课”的做法,首先进行实践能力提高,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此外,学校一方面从企业生产一线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来校参与实验课的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既带动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又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采取组织“双师型”教师到企业一线观摩生产,动手实践,再从企业聘请一线高工、高级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定期到校开办讲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4.制定提高“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中专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职教发展在于改革,职教改革在于创新,科研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教师是创新的基础和关健。围绕高职院校要不要开展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结合需不需要科研的支撑,本文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为例,从认识到位干事有动力,优惠政策让人想干事,立足自身优势让人有事干,名师传帮带营造科研氛围,破格使用激发科研活力,搭建科研平台、让人干事有条件几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科学研究。

【关键词】 努力提升;职教;科研水平;培养造就;高素质;师资队伍

Efforts to improve vocational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cultivate the high-quality teachers team

Yu Jiansheng

【Abstract】Vocational education l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form,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ies in innovation,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a source of power, the teacher is the basis of innovation and key. Around wheth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combining production need scientific research support,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of Tongren Polytechnic as an example, from understanding to reach the designated position, power, privilege policy that makes people want to work, advantage of oneself of base oneself upon people to do, teacher mentoring to create scientific research atmosphere, employment to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reating a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let people work have conditions of some aspect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Keywords】Effort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quality of teachers;

1 认识到位干事有动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改制、升格而成,大多数教师来源于中职,意识不到科研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师资业务水平、带动学院跨越发展的重要性;认为科研是普通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高职院校既不是普通大学,更不是研究型大学,教师的任务是上课,没有必要搞科研;“产学结合”就是学好已有的知识,掌握已有的技术即可,“产学研结合”不是高职院校的内容,高职院校不需要“研”;科研唯一目的仅仅就是为评定职称写文章等。基于以上种种认识不到位,教师是既没有科研能力,又没有科研压力,更没有科研动力。

观念产生动力、认识形成观念,如何调动广大教师开展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铜仁职院开展了高职院校要不要开展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结合需不需要科研支撑的认识大讨论,每学期召开科研工作座谈会,主要院领导带领科研处人员到系里去座谈宣讲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各系组织开展“科研沙龙”的“茶研会”一百余次,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开展科研工作讲座,邀请企业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座谈交流,使大家了解生产一线新技术应用以及对科技的需求,2011年7月隆重召开了学院首届科技工作大会,要求全体教职工进一步提高认识、营造氛围、突出特色、勇于创新,推动学院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高职院校也是大学,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职责和任务,科学研究同样是大学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可以说,一个好的大学教师,在科研上必须有所创造,不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学教师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侯长林院长多次在不同的会议上说。逐步营造起了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让教师对科研认识到位而干事有动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开展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履行高校科研职能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需要。要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作者简介:郁建生(1955),男,籍贯贵州铜仁,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兽药的教学科研生产工作及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认清科研工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坚持“科研为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为专业、课程

建设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校”。使科研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科技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发挥引导和创新作用。认识到了位干事就有动力,在关心科学研究、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逐渐兴起中,逐渐实现了从原中专单纯教学到高职教学科研共同发展的观念大转变。短短几年来,学院已培养出教授31名,副高以上职称134人;省管专家1名、地管专家5名,武陵学者6名,硕博士166名; “双师素质”教师280名;60名教师成为教授工程培养对象;选拔、评审出教学名师16人,学术带头人34人,专业带头人35位,中青年骨干教师19名;科研先进个人30名。这些专家、教授、带头人等无一不是科研工作的娇姣者,科学研究培养了学院各个层次的爬尖人才,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 优惠政策让人想干事

政策是干事的保证,在建立健全各项科研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的同时,特别要制定有利于科研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价办法,设立科研专项奖励基金等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通过优惠政策提高和保护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要逐步深化学院科技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大科研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把科研业绩与晋升职称、职务及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的评审结合起来,要将科研工作作为各级部门领导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院形成为科研做好服务的良好氛围,引导教师围绕学院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目标开展工作。

铜仁职院成立后,院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制订了一系列科技兴院的激励政策并落实到实处,出台了《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学术(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津贴实施管理办法》《武陵学者评聘办法》等制度,激发教师参加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惠政策让人想干事能干事,教师们先后主持国家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制药基地建设项目,部级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项目以及贵州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省长专项资金项目、高层次人才项目、省科技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6项,地厅级科研课题90项,为省地立项课题按1:1配套经费48项;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在各类公开出版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一千余篇,其中近四百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主编出版专著35部;获省、地科技进步奖,人文社科奖,教学成果奖16项;申请及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学院每年拿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院属科研立项课题六批186项;八批次对获省地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人文社科奖、中文核心期刊、出版的专著、教材,国家发明专利等353 项获奖成果进行了奖励,组织了三届教学、科研成果奖评审,对教职工获奖成果59项、学生科技兴趣小组获奖成果10项进行了奖励。学院的重视支持,政策措施看得见、摸得着,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有力的促进了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的提高,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

3 立足自身优势让人有事干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的科学研究应与本科院校不同,是一种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及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以应用科学为主的科学研究,所以面向社会、行业、企业的应用型研究和技术开发是高职科研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侯长林院长不止一次的说过,“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就决定了地方高职院校的科研应该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来进行。同时,地方高职院校同其他高校一样其终极的使命仍然是培养人才,所以,地方高职院校的科研还应该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选题”。铜仁职院科研支持方向一是依托自身优势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主导产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二是围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发展开展科学研究;高度重视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将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新技术、新工艺积极进行推广示范;将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已有科技成果积极向社会推广转化,以达到更好服务社会的目的。

教师们在深入社会、行业、企业的过程中,在校企深度融合中,就会发现一些实际生产、生活中需要通过科技手段解决的问题,通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新的起点,要解决问题,一项科学研究就形成了[1]。人文社科系侯长林教授主持了《铜仁地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带动了铜仁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桃源文化特色及“桃源在武陵、深处是铜仁”的创新观点;生物工程系王文强副教授主持的《高温高湿地区樱桃鸭大棚网上快速养殖研究》项目对指导推动铜仁地区发展肉鸭规模化养殖起到了积极地作用,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好方式;医学系杨正志教授主持的《铜仁地区农村高血压流行状况及防治》、杨军雄副教授主持的《双手同刺法在筋伤疾病中的应用》的一些研究成果都应用于我校附院门诊,服务于教学及社会产生较好的效益;立足自身优势突出“农”字特色,2010年学院进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首批建设单位等等。只要立足自身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就会有做不完的课题、干不完的事情。教师们平均每1.5人就主持一项课题,达到人人有课题、个个做科研,人人能创新、事事可创新的良好氛围,卫星上天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上好一节课、喂好一只鸡、种好一棵草同样是科学研究的结果。

4 名师传帮带营造科研氛围

长期从事中专教育的经历使教师不适应科研工作,教师科研素质偏低,特别是缺乏科学研究带头人。师资力量薄弱一是学历层次低。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教师中研究生比例不足10%,学历层次低是制约教师总体科研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科研知识贫乏,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不知如何选择课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撰写开题、结题报告,如何写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报告。三是缺乏科研带头人,不能指导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争取不到各个层次的科研课题,而开展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带头人的领衔作用和发挥团队的力量,由于缺乏带头人,也就不能形成传、帮、带作用和发挥队团作用[2]。

铜仁职院以培养教学科研带头人为核心引领及带动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实施了“教授培养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以及“省、地管专家培养计划”,“武陵学者实施计划”,“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开发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才团队建设计划”等人才强院重大举措。形成了 “省管专家”、“地管专家”、“武陵学者”、“学术带头人”等不同层次带头人及其团队,使科研队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植物药生产技术教学团队在郁建生教授的带领下,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联手企业紧紧围绕贵州丰富的药用植物及民族药产业展开了一系列开发应用研究,积极争取省部委、地厅级和企业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获立项经费800余万元,将获得的一系列教科研成果、思路、方法转化成教学,融进课程、更新教材、促进了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体现地方产业发展特色的植物药生产专业课程。该团队2009年获评部级教学团队,2010年获评贵州省中兽药研发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成为贵州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唯一拥有部级教学团队及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的学校。

为了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领先水平的学术、专业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教学创新团队, “十二五”开端学院实施了“武陵学者”与专家工作室的高层次人才建设计划,建立起首席教授岗位制度。全院经严格考评选出6名不同学科的武陵学者,每名武陵学者主持一个专家工作室和带领一个团队,武陵学者是科研领衔人和学术带头人,围绕“争课题、出成果、带团队”开展工作。通过建设使其成为学院及铜仁地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着力打造出学院在铜仁地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学者和专家。

5 破格使用激发科研活力

低职高聘,“内聘教授”是铜仁职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又一新举措,显示出学院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和形成善于发现人才、利于培养人才、大胆应用人才的科技氛围。张华琦博士2010年刚从学校毕业,就承担了贵州省科学基金课题、高层次人才科研条件特助经费项目,铜仁地区科研课题,院属课题,发表研究论文8篇,选派赴美国密西西里大学做访问学者,被破格评为学院首届“武陵学者”;张美勤老师任教三十余年,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 篇,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影响,无法参加省里的统一职称评审,学院将其由高级讲师内聘为教授;田景涛老师有丰富的茶叶生产加工经验,由企业调到学校后就承担了国家茶叶产业体系铜仁茶叶综合实验站站长,因教龄资历不够无法参加省里的统一职称评审,学院将其内聘为副教授;都成为铜仁职院的首批“内聘教授”。 低职高聘,破格聘用极大的激发了教师们的科研活力和潜力,起到了良好的激励引导示范作用。

6 努力搭建科研平台,让人干事有条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离不开科研平台。高职院校在营造良好科研氛围的同时,要考虑科研所需,积极建设研发物质平台和信息网络平台、研究资料平台和科研交流平台等,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馆、校园网的建设,为开展科研提供设备和场所,让教师能根据研究内容翻阅书籍文献,借助网络检索、查询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相关信息,利用仪器设备场地开展课题研究、得出第一手资料等。

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一是要加强集教学、科研、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实验室、实训基地既是教学基地、又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地及必备条件,要将建好实验室、实训基地列入学院发展规划中,加大对各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进校企共建产学研用实验实训基地和申报建设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二是搭建多种形式的科研平台――研究所、研究中心等,强化科研机构的人才集聚与科技创新功能。建立院内外相结合的研究所、研究室、技术研发测试中心等科研机构。

三是建好图书馆、校园网等为教职工开展科技工作提供研究资料平台。

四是走出去、请进来,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进修、考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授交流,增强科研交流平台建设。

学院成立以来,在建好各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同时,充分利用专业特色、人才设备资源等优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先后获批成立研究机构17所(六所六室三中心一台一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生物制药实训示范基地”;国家茶叶产业体系铜仁地区茶叶综合试验站;铜仁地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铜仁地区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铜仁地区民族文化研究所;铜仁地区民族兽药研究所;铜仁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武陵山经济社会发挥研究研究中心;铜仁地区旅游研究所;铜仁地区茶叶研究所;专家工作室。200余名中青年教师走出校门来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学习、考察、作访问学者、读博士等,到企业、下农村挂职锻炼、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2008年12月,全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校际交流会在学院召开,省内外十一所高职院校的领导、科研管理人员、系主任、专业教师等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大家相互交流,共商科研发展大计,对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及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11月,“湘鄂渝川黔边区高职高专院校校际协作会二届一次会议”在学院召开,18所高职高专院校代表围绕如何培育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核心竞争力主题通过院长高端论坛、院长座谈会及论文交流会等形式共商职教发展大计和未来发展前景。 2011年7月,中荷国际高职教育论坛在学院召开,13所国内外高职院校代表围绕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进行高端论坛、共同探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科研平台让人干事有条件,人人想干事、个个能干事。

参考文献

[1] 郁建生. 创新是教学团队发展的强大动力[J]. 高等职业教育,2011,(1):74.

中专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评价机制;学术性;职业性

发展观是系统科学中一个渗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概念,一般而言,符合科学原则的是科学的发展观,违背科学原则的是非科学的、甚至反科学的发展观,体现在具体问题上就会有一些认识误区。科学发展观一直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执政理念,当前我们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中西方文化自古以来都倡导的理念。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管子.霸言》就从治国安邦的高度认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智者普罗泰戈拉则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命题。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刻.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不同领域出发,对其中“人”的要素的具体解读是不一样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其中的人不仅指在教育活动中居主体地位的学生.还包括教师、管理者和其他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人员,但主要的是从事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教师和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实践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本质。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必须确定教育语义中的“人”的主要涵盖范围.要以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一一教师与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本。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不仅要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也要关注培养人才的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因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②高职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人”自然也具有教育语义中“人”的多元属性,其主体也是学生和教师。要真正发挥好师生在高职教育实践中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认识高职师生的群体特征,明确其利益和发展需要,才能把师生的利益作为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质的教育服务不断满足这部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并促进高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内涵。然而在当前高职教育实践中,源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人们对高职师生的评价机制方面存在不少非科学发展观的误区,背离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本文拟从如下方面做简单剖析。

一、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影响评价机制导向

发展观是人类价值取向在判断事物发展状况上的一种体现。高等教育固有的两种价值取向则是“学术性”和“职业性”,“学术性是指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对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而职业性则是与学术性相对的,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③两者是一对缺一不可的矛盾统一体.确定其价值取向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教育实践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好学术性和职业性在高等教育不同类型或阶段中的最佳比重和介入方式,谋求两者的融合。从高职教育的名称来看,我们不妨说“高职”是高职教育和高职人应有的复姓。高职领域中的一切活动和要素都必然带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烙印,并且在学术性和职业性的价值取向上偏重后者。

之所以在此先提及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因为它对高职教育评价机制起着重要的导引作用。“评价”一般是指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客体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显然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评价标准的选择和评价结果。学术性和职业性错位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在高职领域中衍生形形的非科学发展观,包括对“高职人”的评价和认识方面也难免会产生一些误区和偏差。

二、偏重以学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机制,视高职生为“低素质”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与人才培养目标是密切相关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高职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④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从其“高职”复姓而言,也可知是既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又要具有职业教育面向实际、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毕业生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色。但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偏重于学业导向.有的搞大学本科“压缩版”,动辄升格为本科、抬高身价,忽视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性质、类型、培养目标与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不可抹杀的突出实践能力和应用导向的差异;有的又做中职的“发酵版”,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未能摆脱中职模式,学生个性发展空间狭窄,竞争力不强,所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体现出高职生应有的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含量更高的职业岗位以及具有更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特点。这种培养目标上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的脱节,是高职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取向错位的一种表现,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高职生的评价机制导向。

目前进入高职领域接受教育的高职生主要是“三校生”(中专生、职高生、技校生)和最后批次的普高毕业生,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相对于本科生源,若以高考成绩做评价指标的话,高职生源的普通文化科学水平显然是不太理想的;同时高职生的培养宗旨中对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因而相对于本科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的文化和理论素养、知识面在总体上必然会窄浅些,倘若教育界(尤其是在学校一线的教育管理者)和其他社会各界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业性导向的评价机制,依旧注重采用文化理论知识学习水平、英语过级水平之类的标准来评价高职生源和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而忽略或没有赋予高职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应有的评价权重的话,极易产生高职毕业生都是“低素质”学生的偏见。诸如此类的对“高职人”中的主体成员一一高职生的评价机制并没有正确体现高职培养目标的应然要求,没有突出高职特色,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严重背离,如果任由其在当前高职领域蔓延的话,对学风、教风和校风各方面所产生的破坏性后果是极为严重的,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效能不高、学生缺乏自我效能感、高职办学质量和声誉每况愈下。

三、崇尚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扭曲“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是建立在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评价机制上的。教学与科研一直是高等教育中难以平衡的一对矛盾,为了在系统层面弱化两者间的冲突,人们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了等级划分,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三类。各等级的职能显然是明确的.若能各就其位各有侧重地发挥相应的研究或教学职能必然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但实际上,由于科研的显形荣誉与功用及教学效果的隐性与滞后性,在大众心目中,较少从事科研活动的高等教育机构不能算是“大学”(如高职院校),而它的毕业生似乎也就低人一等。于是为了争取“科研”这块高贵的招牌,几乎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高职院校)都不顾自身的等级定位,倾向采用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职称评聘机制.且对科研成果的衡量又越来越被人为地量化到在核心期刊发表多少篇学术论文和有多少科研课题为衡量指标了,这就难免会导致大大小小的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而在教学上却偏重于以不可界定和不易操作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教师尽职尽责,即使运用了教学效能的评价指标,也大多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稍作分解,模糊性很大,并不能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能;而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又往往有“学而优则仕”的倾向,表面上看是尊重人才,但却可能导致这些优秀教师学术专长得不到充分发挥,以丧失更多的学术地位为代价换取一点所谓的政治地位。这种学术性取向过强的教师评价机制已经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拷问。其实,美国学者米凯拉克等人的实证研究早已表明,教师研究成果与教学效果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很低,“究竟学术研究和发表作品能否促进教学,目前尚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作用的话,也不会很大。”⑤

高职院校本质上应是注重职业性的教学型院校,如果一味追随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评价思路,而忽视自身教学型的等级定位以及职业性的教学特点,必然会在人才培养上和教师自身发展上带来消极影响,背离“以人为本”的宗旨,因为人总是在寻求自身价值和注重社会评价的。如果对高职教师的要求都是既要教好课,又要出科研成果,甚至是行政人员也必须发表几篇学术论文才能评上职称,而且盲目地以博士生、硕士生、教授的引进百分比来衡量一所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而忽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那么,无疑会使许多高职教师在面对教学、科研、实践等多重职能上出现尴尬和无奈。

同时,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的原动力中,教师是主要的动力因素,这也是为人师表之说的缘由。作为育人主体的“高职人”——高职教师的素质和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从当前国际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双师型”应是高职教师的正确发展方向。“双师型”教师就是指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与国家要求规定的80%的比例相差较远。“双师型”的教师评价指标理应在高职教师评价体系中唱主角。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就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多年来,这已逐渐成了各类中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和校领导的主要职责。但实践中却逐渐出现了对“双师型”评价指标的扭曲现象,表现之一是在“双师”和“双证”(教师资格证、行业技能等级证)间划等号,忽视对教师教学业务、教学能力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的全面培养和评价,这种评价导向难免会误导部分教师为拿证而拿证,甚至弄虚作假;表现之二是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教师+工程师”,这又有了对“双师”的误解与拔高之嫌。“双师”不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称号的简单叠加,也不可能达到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水平的完美相加,而注重的是两种人才类型特征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虽然,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如“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尚未统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少,缺乏切实有力的激励机制,教师聘任制无法真正实现,⑥但去除科研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准确认识高职教师的角色,强调“双师型”这一教师评价和培养机制,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务之急。

总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求正视“人”。对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的评价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高职教育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而高职教师的评价和培养机制问题也随之日益提上了学校效能研究者们的研究框架之中,因为如今“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行政人员以至公众人士都开始注意到教师表现对学生教育成果的重要性,一致同意教师是学校教育及学校改革成功的主要元素。”⑦本文在此只是着眼于“以人为本”中“人”的因素,就目前高职师生评价机制中的些许误区做了一些简单剖析,至于如何构建关于“高职人”评价和培养机制的科学的发展观还是一个研究难题,也是个更值得高职研究者深入探讨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注释:

①.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2005.2.21.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第23卷,649页.

③陈小红.学术性和职业性的融合[M].复旦教育论坛,2003(4).

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

⑤小斯坦利.米凯拉克,罗伯特.弗雷德里克.李文权译.科研能提高教学质量吗,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87(3).

⑥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项目组,高职高专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报告,2003.10.

中专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激励社会转型期

[作者简介]刘彦臻(1964-),女,湖南攸县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广西柳州545002)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67-02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进入了从计划经济和农业经济社会逐渐向市场经济社会、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就是指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变迁。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社会发展,这就要求教育随社会转型而变革。因教师在教育发展中起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就必须优先考虑教师的发展。高职教师在这个价值多元与变化急剧的社会中,面临着价值观的选择与更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因此,高职院校管理者对教师需要的变化和特性必须给予重视,与时俱进,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从根本上激发教师投身于高职教育事业的热情,发挥广大教师的才智,适应社会转型,谋求学生、教师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激励的含义

激励是心理学概念,主要指某种动机产生的原因。当人的动机被激发后,处于一种活跃状态,对行为有着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人们为期望和目标而努力。从管理学视角看,激励指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它对人的行为产生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并且将行为导向目标。通俗地说,激励是指通过了解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内在动机,使其向预期目标前行的心理活动过程。

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是对教师劳动价值的尊重,也是培养高职教师责任感、使命感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有效的激励能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强大动力。如果不能有效运用激励机制,就会产生一系列激励缺位、激励错位、激励失误等问题,引发教师的不满和抵触情绪,造成学校内部动力损失,导致管理成本加大。

二、社会转型期高职教师的需要分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们依次构成需要的层次,各层次需要相互依赖、彼此共存。一般说来,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由于高层次需要的产生而结束,只是对行为的影响力有所降低。需要得到满足的人才会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有关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教师对个人专业发展有比较强烈的需求。87%的教师表示“对专业发展充满热情,希望通过学习得到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望尤为强烈;78%的受访教师认为影响自己进一步提高专业发展能力的因素为“缺少进修培训的机会”,67%的教师认为“教学负担过重”制约了自己的专业发展,其他影响因素依次为“不知该如何提高自己”(49%)、“激励措施不到位”(42%)。还有42%的受访教师希望通过“脱产进修、挂职获取专业发展。

可见,高职教师的需要特点鲜明,教师迫切需要个人专业发展。高职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尽快掌握教学规律,在教学上得到学生、同事和领导的认同和赞许,也渴望在教育科研方面有所建树,在学院或企业有所影响。教师的工作还存在尊重的必要性。教师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自己受人尊重,自己的劳动得到理解和尊重。教师需要也具有差异性。不同教师对同一需要的迫切程度不一,同一教师处于不通年龄段,其需求倾向不同。另外不同专业和性别的教师的需要也会有也有较大差别。我国高职多由中专升级转制而来,半数以上的教师经历了中职、中专教师进修、企业挂职和自学的转型过程,基本达到高职要求。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高职师资结构、水平和配置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师必须积极行动,深化从思想上到行为上的转型,管理部门同时也要关注社会转型引发的高职院校教师的心态和需要层次产生的巨大变化,尽力稳定教师队伍,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和创造性,顺应高职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

三、社会转型期高职教师的激励措施

1.目标激励。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称为目标激励。高职内涵建设要求的提高加速了教育理念和技术更新的速度,对高职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使师资水平达到学院和社会要求,学院应向教师提出与学院共同发展的目标。有了共同目标,才有总体目标的实现。要引导高职教师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个人目标,如为社会服务项目达多少项,进入企业挂职实践多长时间,掌握哪些专业技术,每年发表多少数量的教改论文,在特定时段内争取成为学科教学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等。另外还需要采取目标分解的方法,把总目标分成若干个阶段性目标,通过实现可行而又合理的阶段性目标来实现总目标。

2.发展激励。对一个具有长远发展设想和战略眼光的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处于转型期的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从战略发展角度指导教师调节专业发展目标,力求与国家高职发展方向和学院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并为教师发展搭建各种平台,提供多种发展机会,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创造力得到发挥。如定期进行短、中期培训,资助高级学历进修,提供出国留学、考察访问、企业挂职等机会。教师通过这些途径了解企业、行业,掌握新技术,结识新朋友,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和工作效率,在学院逐步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形成学院发展的强劲动力。

3.成就激励。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论认为,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还有对权力、友谊和成就的需要。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教师对自尊、自我实现的需求很强烈,提高这两方面的满足水平将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由于教育工作本身的创造性优势,使得通过工作满足教师自尊、自我实现需要成为可能,高职管理部门要力求使教师工作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安排工作要与教师的能力相匹配,使他们的工作成果得到正强化,这样他们才能更长久地投身于教育教学,取得更高的成就。此外,让教师多一些工作上的自,会使他们感到工作富有活力和挑战性,并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从而产生高亢的工作热情。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创造条件满足教师基本需要的同时,还要积极创设条件,引导教师高层次的追求,如评选“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措施对教师的贡献予以充分肯定,派送外出培训进修、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职称评定等也是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能满足教师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利于形成强大的集体向心力和凝聚力。

4.参与激励。教师历来是社会的优秀群体,社会责任感强、知识丰富、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高职管理者应真诚邀请教师参与与之相关的决策和学校发展计划的拟订和讨论,并与教师就计划的目的、可行性、时间进度等进行充分的沟通,所有的教师共同承担完成计划的任务。全体教师参与激励,形成自励、他励、互励相结合的良性激励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

5.关怀激励。关怀有多种形式,有代表性的方式包括:第一,关爱。高职院校管理者要以多种形式与教师交流沟通,全面了解他们的个人发展、生活和家庭,实施人文关怀,为困难教师排忧解难等举措都能使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进而能安心工作,焕发工作热情。第二,支持。积极上进的教师,在教学中总能主动革新,当然对学校的条件会有更高的需要,在这些方面学校应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以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第三,信任。每个教师的特点和能力都不一样,管理者要尽可能了解他们,并以此为依据安排合适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要鼓励和信任他们的工作。第四,指导。有些教师刚进入高职院校时,对自己和本职工作认识模糊,更不能做到长远规划。这时学院有关部门应组织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这些教师认真分析自身条件,指导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尽快融入学院建设中。

6.竞争激励。教师一般都好胜心强,不甘落后,适当引进竞争机制,能激发他们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学习交流、教学基本功竞赛、专业技术比武等形式可让每个教师都有显露自己才能的机会。如开展“课堂教学比赛”“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演讲比赛”“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均可以激励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教师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7.薪酬激励。工资是获得最低生活标准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都较低,把工资作为教师的一种激励因素,是可行的,但给予他们的薪水和奖金必须能反映出他们个人的工作业绩。金钱只有当预期得到的报酬与目前个人收入相比差距较大时,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重视对结构工资宏观上的指导与管理,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变保健因素为激励因素。

8.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激励对榜样者自己和其他教师都有激励效应。通过表彰宣传、适当奖励、提高地位、组织学习等措施来彰显领导者和优秀教师的先进行为的影响和价值,激发高职学院教师敬慕榜样的心情,增加学习榜样的动力,从而激发其他教师的工作动机,调动他们学习、工作、创新的积极性。

教师队伍的水平关系到高职院校各方面的工作,直接作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充分了解和分析教师的需要,做到全员激励、适时激励、按需激励、个性化激励,并将教师的个人发展需要与高职院校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08-31.

[2]徐应娜.社会转型期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0(11).

[3]任宗哲.试论管理过程中的激励要素[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3).

[4](美)黑尔里格尔,斯洛克姆,伍德曼.组织行为学[M].俞文钊,丁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周彬,吴志宏,谢旭红.教师需要与教师激励的现状及相关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

[6]施文龙,吴志宏.中学教师的需要现状和中学管理的激励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

中专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13-02

一、农业高职院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方面,高等学校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社会影响力大小和对社会贡献度的重要指标。同时,社会发展对高校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各类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要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实现。在此背景下,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建设、科研队伍培养、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必须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是农业高职院校不可回避的现实。由于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快,很多学校存在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条件差、科技投入经费不足、科研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致使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参与科研项目机会少,科技创新能力弱,服务能力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了增强农业职业院校的适应性和为“三农”服务的能力,以部分涉农高职院校为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为农业高职院校乃至其他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科研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科研意识

有些教师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搞不搞科研不重要,或者认为科研是普通高校和专业科研机构的事。客观上讲,与普通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相比,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存在基础薄弱、科研条件差、课题数量少、课题层次低、科研业绩认可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导致一些领导和教师,对科研工作重视度不够,甚至缺乏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消极,很多学校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开展科研的动力,承担科研项目不主动,很多人只是迫于评职称的压力或攻读学位的硬性要求,才承担课题和开展科研。

2.科研队伍素质不高,科研工作不能持续发展

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教师普遍缺乏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基础与经验,没有经过科研工作的历练。在申报科研项目时往往无从下手,选题随意性大。加之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一面忙于备课上课,一面忙于进修、考试、攻读学位,根本无暇顾及科研。此外,由于学校办学经费不宽裕,允许教师参加科技交流和科研培训的机会不多,因此,教师获得科研信息有限,科研视野相对狭窄,对本领域科技发展热点捕捉不准确,科研选题针对性差。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组建有明确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即便是能参与一些课题或项目,也是临时找几个人凑在一起,项目结束就各奔东西了,这些因素均导科研工作发展缺乏持续性。

3.科研投入不足,制约科研能力的提高

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把重心放在教学上,重视教学设施的配置,轻视科研场地和设备的建设,用于科研的经费与教学经费比例失调,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专门的科研经费。据统计,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年科研经费50万元以上的占20%,30万―50万元的占10%,10万―30万元的占20%,不足10万元的占50%。可见,多数农业高职院校存在科研经费紧张的状况。短缺的经费投入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需求相比,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支撑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增强。

4.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利于激发积极性

科研管理机制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保证和支撑。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起步晚,机构设置简单,管理制度不健全,专职管理人员职数较少;有的院校甚至没有专门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更谈不上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由于人手受限,科研职能部门对课题的管理无法达到全面规范管理的要求,对课题只注重立项和结题而忽视过程管理,对论文只追求发表数量而忽视质量要求,对纵向课题只起到公示的作用而忽视对院内科研力量有机的整合,对科研的类型只注重纵向课题而忽视横向课题的承接。对科研业绩的评价和认可机制也不健全、不合理,许多教师的科研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科研动力仅仅来自于评定职称的需要,而不是源自于内心对科技创新的追求。教学的科研积极性难以调动和激发,也很难达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三、提高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科研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有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对高职院校提出了“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要求。高职院校已占居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理应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 。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表明,一所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关键靠科研和科技服务水平;一个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关键靠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因此,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都应树立科研强校,引领未来的观念,应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领导应从管理高度突出科研的重要地位,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从科学研究着手驾驭知识,用科研工作的成果丰富或创新教学内容,促进科研和教学相互提高,为推动农业高职院校发展和服务现代农业能力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2.准确定位,量力而行

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应立足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农业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有鲜明的特色,要能发挥农业行业优势,而不应与综合型大学、科研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盲目攀比。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内容要与“三农”相结合,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中原经济区提出的“三化”协调的目标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推广农业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农业高职院校办学实力。

3.改善科研条件、加大科研投入

科研经费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除了高职院校本身应保证投入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外,还应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科研任务,也可采取校企结合的方法争取企业科研项目,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高职院校首先要完善院内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科研经费资助机制,扩大科研经费资助的范围,加大科研经费的资助力度。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搭建科技平台,为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服务建立信息平台,积极为教师提供获取新信息的条件,如开通网络数据库,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进修机会等;建立科研实施平台,提供必要的科研场所和科研设施与设备,保证科研的正常进行;提供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平台,与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最大。

4.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拓宽项目来源渠道

高职院校由于自身职业教育的属性,普遍与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教师从事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以及技术创新成果的转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多年来与“三农”形成了密切的关系,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及 时了解“三农”的需求,把最新、最实用的技术和措施送到企业或农民手中。在校园内要构建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探究氛围,加强学院内外的学术切磋探讨,促进学院与兄弟院校、学术界的联系沟通。

5.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科研工作的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对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学校应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课题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和推广等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科研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以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动机,并且不断地提高教师及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推动科研不断创新与发展。这些将对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进修、学习机会。科研管理人员应树立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熟悉科研管理业务,并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学院要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工作体系,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创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办法,做到既有利于工作,又有利于教师开展科研,逐步使科研工作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吕俊峰,袁建平,孙小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5):24-26.

[2] 滕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4):111-112.

[3] 陈家颐.构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7,(3):61-64.

[4] 张家寰.高职院校综合办学能力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37.

[5] 高宏艳,张哲芬.探讨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思路[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84.

中专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本年度党政工作的中心,党总支工作计划、校行政工作计划对此都有明确的安排,为此党总支专门做出部署,对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教师各层次学习重点,与实际工作结合点提出明确要求,学校主要领导认真参加市委组织的为期一周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并面向全体教职工作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辅导报告。理论学习中心组就“三个代表”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实及深远历,看更多范文请搜索浙江秘书网史意义等问题展开了重点学习和讨论。本年度,理论学习中心组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外地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并结合学校实际加以推广运用。在办学方向、教职工聘任、后勤服务社会化、弹性学制的实施及教师队伍的管理、教育、教学、教研方面均有体现。年内班子每一名成员都有目的、有专题地进行了参观学习和实地考察,地域涉及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石家庄等,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为学校的发展与管理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今年暑期我们实行了新一轮教职工聘任制,对岗位管理进行了大胆探索,完善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机制,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和肯定,聘任制经验在市直学校得到交流推广。

通过考察培训,在办学中引入经营理念,从如何吸引生源,如何留住学生,到如何给学生切切实实的知识与技能,如何转换角色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义务宣传员等,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探索、实验,对改革学校固有的办学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次深刻的思想领域的革命。全体教职工牢固树立了学习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增强了服务意识,为教育教学服务,为一线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风气愈加浓厚。

二、以决策民主化、管理规范化为重点,不断强化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1、学校积极推进“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活动和“树组工干部形象”、“民主集中制”学教活动的开展,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高。我们按照河北省委六届四次会议要求,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并按市教育党委部署召开了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为不断推进政治文明进程,今年下半年,我们明确了“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思路,校领导结合分管工作,每人撰写一篇有创新实验价值的调研报告,用于推动指导下学期工作;中层处室增强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观念,安排活动多考虑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给教师多一些时间思考本职工作。

我们认为,管理就是确定目标,理顺情绪,凝聚力量,就是增强政策透明度,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年内对涉及教师利益的职称评聘、教职工聘任等,均按要求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对收费、聘任、晋级等及时公布公开,接受师生及社会监督。

2、为更广泛地调动积极性,我们充分尊重教职工的知情权,在干部教师中提倡敬业、负责精神。具体操作上,第一,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严肃了责任追究制。10月27日,我校美术楼发生了火灾,在全市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校领导对火灾事件的处置是果断的,一定程度上把坏事变成了好事。表现了危难关头党员干部应有的品质和对师生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火灾事故后,学校及时调查了火灾原因,对包括校长、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在内的5名干部进行了责任追究,教育了广大师生,增强和调动了全校上下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第二,完善激励机制,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注重对教职工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除重大活动、单项工作结束后及时总结表扬外,经过充分论证,从工会群众组织的角度表彰年度最佳会员,对教职工会员年内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进一步完善了激励机制。

3、干部党员的责任感和教师的敬业精神得到加强。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创建活动开展较好,党员干部很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发现发热病人,党员、干部总是冲在前头;因高考需要部份干部教师全封闭在校,又是党员、干部带头请战,带动了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和年轻教师,安焱哲、宋淑君夫妻双双封闭在校,将刚满一周岁的孩子留在家里,留在校外的老师经常来看望封闭在校的师生,给他们莫大的鼓舞,疾风知劲草,危难见真情。教职工将抗击非典中焕发出来的热情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中,将非典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今年高考,我校有58名学生报考,4名被本科院校录取,48名被专科院校录取,升学率达89.6%。

三、不断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思路明确,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1、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在非典复校、新生入学、技能节等时段,通过友情提示牌、灯箱广告、横幅标语等,增强学生自律意识,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出目标性要求,营造了师生互爱、教学相长的氛围。

2、教育管理工作从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出发,突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纪律教育的逆反心理,调动了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使同学们感受到学校严格管理的决心,赢得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

本年度在教育主题上突出了遵规守纪和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突出了明礼诚信和自尊自爱的爱心教育,突出了懂法知法和自觉遵纪守法的法制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既注重了激励、表扬的作用,又较好地发挥了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的警示作用;在实施途径上既有轰轰烈烈的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及文明向上的文体活动,又有主题鲜明的班团会、演讲会、座谈会等,更多地注重了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初步实现了违纪有人查,巡视有人转,外出活动组织规范的目标。年内组织学生观看教育影片、参观成人游泳赛开幕式等外出活动达7次,受到了组办单位的称赞,展示了职业教育良好的社会形象,并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

今年的教育管理工作有以下两个最主要的收获:一是校园巡视制度得到很好落实;二是宿舍管理更加规范。

3、三项建设,三项改革,构建学校教学改革整体框架。

(1)生源素质差,是不争的现实,我们着眼于以人为本,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开展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活动。组织了全校所有专业新一轮课程设置研讨会,使学科设置更符合学生实际,更体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组织了数学、英语、语文、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等学科的教学改革研讨会,比如付学敏老师结合教学谈观念转变,孙满利老师的合作教学观念,彭丽华老师的分层次教学,李红艳老师的范例教学法,陈志芳老师的任务型教学法等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师之间互相启迪,互相探讨,逐步树立了教好这些所谓差生的信心。为了提升整体教师队伍水平,学校还组织了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如重点学科教师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等,所有骨干教师分批参加了教育部、省教育厅、中国计算机学会组织的高层研讨、论坛、培训,全年累计参训人数达629人次,12000多个学时,全体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更新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最主要收获。崔冬、李红伟、孟宏杰、刘晓玉、安静5名教师参加河北省百门示范课比赛,市级初选全部获得一等奖,省级复赛顺利进入决赛(成绩尚未公布);在中国计算机第六届年会上,韩桂林老师的论文,崔冬、李红艳老师的课件分别获得二、三等奖,黄骁老师的《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零经费改造方案》入选全国信息化教育论坛。在唐山市第七届教科研成果评审中,有15名教师分获一、二、三等奖。这些都显示了我校教师的良好素质。

(2)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年内以迎接部级重点职校复评和创建河北省教育技术示范校为契机,进一步改善了实验、实习和实训环境,利用教育局、财政局支持的100万元设备专项经费,新建了图形数码教室、语音室、多媒体计算机房和完整的摄录编系统,使我校硬件设施继续保持了全省领先水平。“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思路进一步明确,成效更加明显。今年学校所属两个公司注重了让教师参与产业经营,使这些教师在动手能力和与实践结合的紧密度上得到提高,他们将经营的思路贯穿到教学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教的过死,学生学的没兴趣的问题。不久前,省教育厅正式公布我校为“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3)教材建设是学校的又一特色。中等职业教育缺乏配套适用的专业教材是个老问题,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快制约了教材的使用,学校组织教师利用假期自编教材已成为教材建设的一个主渠道,在原有13种自编教材的基础上,今年又组织编写了7种,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12月,受中国计算机学会中职委员会邀请,我校参加了全国中职中专教材建设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发言,并争取到四本教材的主编权,进一步展示了我校的实力。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在原有兴趣教学法的基础上,转为兴趣加实效的“1+1”教学模式,旨在既激发兴趣又使学生技能切实得到提高;教学手段突出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特色,仅下半年就有16名教师承担了兴趣教学公开课,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同时辅以丰富、规范的第二课堂活动小组、兴趣课堂活动小组、升学班辅导小组等共54项,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本学期筹办了第四届技能节,安排了19个项目,共有550名学生参赛,155名学生获奖,把学生比学习、比技能的氛围推向了新的高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10月份我校计算机代表队在全省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比赛中有3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并取得团体二等奖的成绩;11月在中央教育电视台举办的“创想之夜”节目中,我校代表队一举夺得团体一等奖,并摘得“创想之星”称号。

(5)学生考试方法和教师评价手段的改革。今年,教务处组织数学、语文、英语、物理、政治五个学科的老师编制了试题库,研发了无纸化考试系统,并进行了试运作,在全省开创了无纸化考试的先河。

评教评学是教学管理的一个侧面,以往多是以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可参与的学生不多,为了更加规范、全面、准确地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教务处研发了教师教学质量评议系统,全体学生参与评教评学工作,完善了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实现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四、充分利用中等专业学校优惠政策,加强内引外联,办学形式进一步丰富,取得新突破

1、招生数量是办学活力的晴雨表,今年我们注重改进招生方法,加强招生宣传,继续保持了与北京美语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的密切联系,实现了与河北科技大学联合招收普通高职大专学生的目标,拓展了与青岛博益学院的合作范围,今年秋季招收的生源质量较去年有很大提高。目前,春季招生工作也已经全面铺开。

2、短期培训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与天津钢铁公司技校的联手合作,引入了定单式培养模式,丰富了办学形式,扩展了办学内涵。随着与天津钢铁公司技校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联合,相信定单式招生、定向式培养将成为我校办学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我们还通过考察调研,引入了北大燕工集团、北大青鸟集团等教育培训品牌,对现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后勤保障工作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服务

年内虽然没有大型基建项目,但校园维护、绿化的任务很繁重,财务室坚持理好财、用好财的原则,既保证了学校大型活动、重点工作的开支,较好地遵守了财经制度,又发挥了较好的协调职能,保证了学校没有乱收费现象,有力地维护了教育行风建设成果。

全力开展增收、节支工作,在保持02年行之有效的节约措施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力,降低消耗,增加收入。比如全校用水一项:00年用水12万吨,01年4.2万吨,02年3.5万吨。03年在住宿生增加350人的情况下,用水量保持了02年的水平。

下力气整顿了校内维修工程的操作方法,由过去一般工程交付施工队承办,改为克服困难自己组织人力施工,今年两项较大的工程:一是后宿舍楼的移交师院,二是校内部分主暖气管道的更新,可比计算节约资金5万元(共计11万元的工程)。

增收、节支,为教学一线提供优质服务是总务工作永远的主题。特别是在“非典”期间,总务处较好地坚持了消毒机制,及时为师生员工购置了防护用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师生最初的恐慌心理;他们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了师生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的要求,在高考封闭学校期间,他们更是把好饮食、测量体温、消毒等关口,为封闭在校的师生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服务,保证了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六、分校工作取得新进展

今年我们调整了分校班子,明确了分校校长和法人,规范了分校管理,实现了人财物统筹。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整合分校资源,挖掘分校的办学、经营潜力,争取从整体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分校无论从地理位置来说,还是从教育资源来说,都是办学、经营的黄金地段,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成为主校办学的有力补充。

中专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管理体制;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deas have been accepted by the people as“student-centered and centered”philosophy of education how to implement in order to tru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mee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and effectively solve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is currentl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urgent need to study and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 student body; management system; curriculum evaluation; mechanisms; employed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心正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和内涵建设转变,毕业生就业率应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培养出的毕业生职业道德好、技能高、实际操作能力强,并且有一定社会需求,就业率就会提高。本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对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出一些想法。

1 目前高职教育的生源现状及问题

1.1 必须正视生源问题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各大院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专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对学习的兴趣不浓;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较差,理解和接受能力偏弱;三是各高职院校陆续进行的单独招生的没有经历高考的生源,个性化差异更大。在目前教学中,教师、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完成了教学内容,却忽视了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忽视了教学目标及教学质量,使教与学脱节。面对这种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原有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必须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1.2 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

根据笔者在高职院从教多年的观察来看,在生源变化的同时,学生主体性缺失的主要表现有:一方面是在专业理论学习上缺乏学术探讨的精神,陷入一种被动应付考试的局面。在教师进行专业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不会提出质疑,或者很少向教师提出有学术探讨性质、富有创见的问题。这固然与学生学术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学生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老师的讲授之中,也谈不上有所思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因为在中小学学习阶段的成绩一般都不够好,是属于“被边缘化”的一类,有些甚至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长期训斥和不断否定之下长大的,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少自信心,他们多半不会认为是书本有不完善的地方或者老师讲的有问题,而认为是自己没听懂,同时也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胆量,学生因为自己老不对或者老不懂,所以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觉得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没意思,因此出现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讲话、玩手机等现象就不足为奇。

高职院校与中职和技工学校的区别在于:它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种高素质高技能的形成必须以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为基础,这决定着他们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否真正成为高素质和创造性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不高,对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达成增加了很大难度,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操作中的问题的能力降低,将实践操作当中出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而到理论知识领域去寻找实践操作的优化方案的能力也将大打折扣,沦为普通劳动者。

2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2.1 深入了解学生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看作受教育的被动者和缺乏独立性、创造性,依赖和服从于教师的学习者,其自身的个性、能动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另一方面,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输出者,处于居高临下、绝对权威的地位,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较少关注学生的意志、兴趣、情感、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师生双方缺乏情感交流,课堂教学缺少互动,而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传统教育偏重教师主体地位的一种矫正,它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深入了解学生、相信学生,树立以教学服务学生、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思想,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不抱偏见,以宽容的心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要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许多高职的学生被动痛苦地学习而非自主、愉快地学习,缺乏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连最起码的学习方法也不具备,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厌学。也有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最初是满意的,充满美好的憧憬,但经过一个学期或一年的学习后,对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却大打折扣,这与学生个体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态度、行为有密切关系。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讲解,忽视技能的培训,不能以人为本,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而因材施教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各高职院应制定严格的标准,让教、学双方都明白教什么、学什么,理论上达到的最低标准是什么,技能方面应达到的最低标准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实现这个标准。

首先,课堂外增加与学生的交流。高职院的大多数任课教师一周与学生相处就几节课的时间,有时一学期结束还不熟悉班上的学生。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攀谈,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了解他们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看法和意见,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便于在教学中穿插令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增加课堂吸引力。

其次,课堂上增加与学生的交流,采用活动式教学。活动式教学理论是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提出的,即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在活动中展开课程。根据这一理论,教师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活动进行学习,这种做法有利于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过程的积极化。

2.2 “以生为本”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全面发展。”当前,在高职教学计划或培养计划中,必修课或必选课比重太大,没有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我选择空间。学分制是近年来被众多高校普遍推广的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前提,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学分制的主要特点就是:改变了学计划、材、统一学制、统一管理,以及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应该鼓励高职院校采取灵活的学业政策,一个学生可以一次性连续完成学业,也可以学习一段时间再去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学院学习,实行学分制。在学分制下,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学对自身发展有意义的课程,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较好的展示。

2.3 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课程目标的设定应该面向学生的就业,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即: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在培养专门职业能力的同时应特别强调培养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和认真的态度,又学会做人的基本素质;既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有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要瞄准特定的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要在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课程设置要指向工作需要,即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来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要统筹职业生涯发展与即时就业的需要,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的选择性,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各种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空间,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课程整合包括理论课程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实践环节之间的整合,应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认知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要关注专业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的改进,把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充实进去,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弊端。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必须与企业、行业进行深度紧密合作,开发课程体系、教材和考核评价标准,使培养的人才不会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遵照通过职业行动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采用由向核心发展的结构。

2.4 通过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考试大多以考知识记忆为主,很难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很难判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考前突击强记,考试以及格为目标,考试结束就抛到九霄云外,因此高职教育要建立新的考试评价体系,其宗旨是能充分引导、激励师生进行创新性的教与学,评估标准及方法应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在考试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在考核方法选择方面,可采取以个别科目为试点的方法,允许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如:闭(下转第49页)(上接第40页)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试点、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调研报告和答辩等综合考试的方法,开放性试题的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见解等;在评判学生学业成绩方面,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唯一标准的评价方法,增加肯定主体意识、创新能力的指标,把考试成绩只作为评价的参考,加强学习过程中的考核,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尤其是主体性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考核评价机制上,要从四个方面立体地去看学生,即不但要看学生的文化学习,还要看其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要从心理学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更要看能不能做一名合格的好公民,职业技术教育也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不仅仅是技能培训。

2.5 重视学生的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得高职教育的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都获得了扩展,教学地点从课堂延伸到车间、公司,学生的身份也从单纯的学生转变为职员与学生双重身份,这不仅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而且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应该发挥人才咨询与就业中心的积极作用,在学生入学前,向社会调查专业的需求,来决定开设什么专业及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学生入学后,同用人单位取得用工、用人的信息,同社区企业开展合作项目,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在毕业时,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做大量的工作,宣传学生,推荐学生,帮助学生修改简历、进行面试技巧的指导,告诉学生所去的岗位需要什么技能,有专人负责开发实习单位,专人指导实习学生,为学生搭建就业的桥梁,“帮助学生成功”应成为学院和老师的宗旨。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职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的主体性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韩金萍. 高职教育管理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5-7.

[2] 彭陵飞. 高职院校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管理[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4):115-117.

[3] 马娜. 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对策[J]. 当代教育论坛,2010(7):111-112.

[4] 李学荟. 关于高职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探索[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96-97.

中专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中等职业学校为重点,深入开展了“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活动;在干部队伍建设、环境建设、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结合实际,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本年度党政工作的中心,党总支工作计划、校行政工作计划对此都有明确的安排,为此党总支专门做出部署,对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教师各层次学习重点,与实际工作结合点提出明确要求,学校主要领导认真参加市委组织的为期一周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并面向全体教职工作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辅导报告。理论学习中心组就“三个代表”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实及深远历史意义等问题展开了重点学习和讨论。本年度,理论学习中心组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外地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并结合学校实际加以推广运用。在办学方向、教职工聘任、后勤服务社会化、弹性学制的实施及教师队伍的管理、教育、教学、教研方面均有体现。年内班子每一名成员都有目的、有专题地进行了参观学习和实地考察,地域涉及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石家庄等,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为学校的发展与管理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今年暑期我们实行了新一轮教职工聘任制,对岗位管理进行了大胆探索,完善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机制,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和肯定,聘任制经验在市直学校得到交流推广。

通过考察培训,在办学中引入经营理念,从如何吸引生源,如何留住学生,到如何给学生切切实实的知识与技能,如何转换角色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义务宣传员等,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探索、实验,对改革学校固有的办学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次深刻的思想领域的革命。全体教职工牢固树立了学习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增强了服务意识,为教育教学服务,为一线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风气愈加浓厚。

二、以决策民主化、管理规范化为重点,不断强化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1、学校积极推进“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活动和“树组工干部形象”、“民主集中制”学教活动的开展,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高。我们按照河北省委六届四次会议要求,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并按市教育党委部署召开了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为不断推进政治文明进程,今年下半年,我们明确了“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思路,校领导结合分管工作,每人撰写一篇有创新实验价值的调研报告,用于推动指导下学期工作;中层处室增强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观念,安排活动多考虑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给教师多一些时间思考本职工作。

我们认为,管理就是确定目标,理顺情绪,凝聚力量,就是增强政策透明度,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年内对涉及教师利益的职称评聘、教职工聘任等,均按要求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对收费、聘任、晋级等及时公布公开,接受师生及社会监督。

2、为更广泛地调动积极性,我们充分尊重教职工的知情权,在干部教师中提倡敬业、负责精神。具体操作上,第一,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严肃了责任追究制。10月27日,我校美术楼发生了火灾,在全市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校领导对火灾事件的处置是果断的,一定程度上把坏事变成了好事。表现了危难关头党员干部应有的品质和对师生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火灾事故后,学校及时调查了火灾原因,对包括校长、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在内的5名干部进行了责任追究,教育了广大师生,增强和调动了全校上下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第二,完善激励机制,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注重对教职工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除重大活动、单项工作结束后及时总结表扬外,经过充分论证,从工会群众组织的角度表彰年度最佳会员,对教职工会员年内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进一步完善了激励机制。

3、干部党员的责任感和教师的敬业精神得到加强。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创建活动开展较好,党员干部很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发现发热病人,党员、干部总是冲在前头;因高考需要部份干部教师全封闭在校,又是党员、干部带头请战,带动了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和年轻教师,安焱哲、宋淑君夫妻双双封闭在校,将刚满一周岁的孩子留在家里,留在校外的老师经常来看望封闭在校的师生,给他们莫大的鼓舞,疾风知劲草,危难见真情。教职工将抗击非典中焕发出来的热情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中,将非典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今年高考,我校有58名学生报考,4名被本科院校录取,48名被专科院校录取,升学率达89.6。

三、不断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思路明确,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1、校园文化建

设方面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在非典复校、新生入学、技能节等时段,通过友情提示牌、灯箱广告、横幅标语等,增强学生自律意识,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出目标性要求,营造了师生互爱、教学相长的氛围。

2、教育管理工作从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出发,突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纪律教育的逆反心理,调动了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使同学们感受到学校严格管理的决心,赢得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

本年度在教育主题上突出了遵规守纪和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突出了明礼诚信和自尊自爱的爱心教育,突出了懂法知法和自觉遵纪守法的法制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既注重了激励、表扬的作用,又较好地发挥了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的警示作用;在实施途径上既有轰轰烈烈的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及文明向上的文体活动,又有主题鲜明的班团会、演讲会、座谈会等,更多地注重了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初步实现了违纪有人查,巡视有人转,外出活动组织规范的目标。年内组织学生观看教育影片、参观成人游泳赛开幕式等外出活动达7次,受到了组办单位的称赞,展示了职业教育良好的社会形象,并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

今年的教育管理工作有以下两个最主要的收获:一是校园巡视制度得到很好落实;二是宿舍管理更加规范。

3、三项建设,三项改革,构建学校教学改革整体框架。

(1)生源素质差,是不争的现实,我们着眼于以人为本,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开展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活动。组织了全校所有专业新一轮课程设置研讨会,使学科设置更符合学生实际,更体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组织了数学、英语、语文、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等学科的教学改革研讨会,比如付学敏老师结合教学谈观念转变,孙满利老师的合作教学观念,彭丽华老师的分层次教学,李红艳老师的范例教学法,陈志芳老师的任务型教学法等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师之间互相启迪,互相探讨,逐步树立了教好这些所谓差生的信心。为了提升整体教师队伍水平,学校还组织了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如重点学科教师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等,所有骨干教师分批参加了教育部、省教育厅、中国计算机学会组织的高层研讨、论坛、培训,全年累计参训人数达629人次,12000多个学时,全体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更新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最主要收获。崔冬、李红伟、孟宏杰、刘晓玉、安静5名教师参加河北省百门示范课比赛,市级初选全部获得一等奖,省级复赛顺利进入决赛(成绩尚未公布);在中国计算机第六届年会上,韩桂林老师的论文,崔冬、李红艳老师的课件分别获得二、三等奖,黄骁老师的《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零经费改造方案》入选全国信息化教育论坛。在唐山市第七届教科研成果评审中,有15名教师分获一、二、三等奖。这些都显示了我校教师的良好素质。

(2)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年内以迎接部级重点职校复评和创建河北省教育技术示范校为契机,进一步改善了实验、实习和实训环境,利用教育局、财政局支持的100万元设备专项经费,新建了图形数码教室、语音室、多媒体计算机房和完整的摄录编系统,使我校硬件设施继续保持了全省领先水平。“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思路进一步明确,成效更加明显。今年学校所属两个公司注重了让教师参与产业经营,使这些教师在动手能力和与实践结合的紧密度上得到提高,他们将经营的思路贯穿到教学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教的过死,学生学的没兴趣的问题。不久前,省教育厅正式公布我校为“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3)教材建设是学校的又一特色。中等职业教育缺乏配套适用的专业教材是个老问题,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快制约了教材的使用,学校组织教师利用假期自编教材已成为教材建设的一个主渠道,在原有13种自编教材的基础上,今年又组织编写了7种,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12月,受中国计算机学会中职委员会邀请,我校参加了全国中职中专教材建设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发言,并争取到四本教材的主编权,进一步展示了我校的实力。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在原有兴趣教学法的基础上,转为兴趣加实效的“11”教学模式,旨在既激发兴趣又使学生技能切实得到提高;教学手段突出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特色,仅下半年就有16名教师承担了兴趣教学公开课,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同时辅以丰富、规范的第二课堂活动小组、兴趣课堂活动小组、升学班辅导小组等共54项,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本学期筹办了第四届技能节,安排了19个项目,共有550名学生参赛,155名学生获奖,把学生比学习、比技能的氛围推向了新的高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10月份我校计算机代表队在全省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比赛中有3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并取得团体二等奖的成绩;11月在中央教育电视台举办的“创想之夜”节目中,我校代表队一举夺得团体一等奖,并摘得“创想之星”称号。

(5)学生考试方法和教师评价手段的改革。今年,教务处组织数学、语文、英语、物理、政治五个学科的老师编制了试题库,研发了无纸化考试系统,并进行了试运作,在全省开创了无纸化考试的先河。

评教评学是教学管理的一个侧面,以往多是以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可参与的学生不多,为了更加规范、全面、准确地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教务处研发了教师教学质量评议系统,全体学生参与评教评学工作,完善了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实现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四、充分利用中等专业学校优惠政策,加强内引外联,办学形式进一步丰富,取得新突破

1、招生数量是办学活力的晴雨表,今年我们注重改进招生方法,加强招生宣传,继续保持了与北京美语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的密切联系,实现了与河北科技大学联合招收普通高职大专学生的目标,拓展了与青岛博益学院的合作范围,今年秋季招收的生源质量较去年有很大提高。目前,春季招生工作也已经全面铺开。

2、短期培训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与天津钢铁公司技校的联手合作,引入了定单式培养模式,丰富了办学形式,扩展了办学内涵。随着与天津钢铁公司技校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联合,相信定单式招生、定向式培养将成为我校办学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我们还通过考察调研,引入了北大燕工集团、北大青鸟集团等教育培训品牌,对现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后勤保障工作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服务

年内虽然没有大型基建项目,但校园维护、绿化的任务很繁重,财务室坚持理好财、用好财的原则,既保证了学校大型活动、重点工作的开支,较好地遵守了财经制度,又发挥了较好的协调职能,保证了学校没有乱收费现象,有力地维护了教育行风建设成果。

全力开展增收、节支工作,在保持02年行之有效的节约措施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力,降低消耗,增加收入。比如全校用水一项:00年用水12万吨,01年4.2万吨,02年3.5万吨。03年在住宿生增加350人的情况下,用水量保持了02年的水平。

下力气整顿了校内维修工程的操作方法,由过去一般工程交付施工队承办,改为克服困难自己组织人力施工,今年两项较大的工程:一是后宿舍楼的移交师院,二是校内部分主暖气管道的更新,可比计算节约资金5万元(共计11万元的工程)。

增收、节支,为教学一线提供优质服务是总务工作永远的主题。特别是在“非典”期间,总务处较好地坚持了消毒机制,及时为师生员工购置了防护用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师生最初的恐慌心理;他们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了师生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的要求,在高考封闭学校期间,他们更是把好饮食、测量体温、消毒等关口,为封闭在校的师生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服务,保证了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六、分校工作取得新进展

今年我们调整了分校班子,明确了分校校长和法人,规范了分校管理,实现了人财物统筹。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整合分校资源,挖掘分校的办学、经营潜力,争取从整体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分校无论从地理位置来说,还是从教育资源来说,都是办学、经营的黄金地段,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成为主校办学的有力补充。

上一篇: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 下一篇:高职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