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06 01:09:02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任务引领 中职英语 教学模式

中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围绕这一目的展开。但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一直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笔者认为,任务引领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它让学习者通过完成任务学习和使用语言知识,对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增强团队精神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一、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任务引领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任务引领型教学是指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单位计划,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成果的方式来体现课堂教学的成就。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运用任务引领,也就是教师围绕着特定的语言和交际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英语的目的。任务引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完成多种多样任务的过程中看到成就、体验成功,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来调整教学,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思考、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责任心、性格、情感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的全面发展。

二、中职英语任务引领型教学设计的原则

1.任务真实。为了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的设计应将课本中的话题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结合,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及认识水平等出发,选择明确和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信息,创造性的设计任务,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掌握语言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2.学生主体。任务引领要突出转变教师角色,学生自主发展。要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运用英语语言,丰富了他们对英语语言的感悟和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语言运用的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任务相依。针对中职学生的英语现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因素,我们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因材施教,应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围绕同一个任务,给出不同难度的材料,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尽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合作并完成任务。这样通过完成层层递进的每一项活动任务,学生的兴趣、动力和信心会显著增强。

三、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许多学者将任务引领型语言教学课堂活动模式大致分为前任务、任务和任务后三个阶段。结合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工作,笔者对其模式的构建认为,我们一般需要六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

1.Leading-in(引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介绍主题,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入即将展开的任务中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2.Pre-task(前任务—布置任务)。教师给学生输入语言材料,开始布置任务。

3.While-task(任务中—设计若干个子任务,构成任务链)。学生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任意一项任务进行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学生执笔写,其他学生发言、讨论并推荐一名成员向全班汇报,老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给予帮助和指点,如词汇等,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4.Post-task(任务后—向全班展示成果)。在学生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后进入汇报展示环节。这种汇报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语言交流学习的同时,彼此之间也更好地获取其他信息。

5.Checking(检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结)。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和欣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在肯定的同时,还要对阅读材料中出现的语言知识加以解释和说明。

6.Homework(布置作业)。作业的布置不可局限于课堂,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着重课文中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让任务延续下去。

总之,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运用英语完成任务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始终用英语进行交际。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英语,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而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为,这种教学模式与中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相适应,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比较适合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何雯.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1(05).

[2]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 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赵玉(1976―),女,山东济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E-mail:。

一、引 言

混合学习倡导将面对面学习与在线学习相融合[1]。混合式教学整合了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势,成为稳步推进教学信息化进程中一个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的选择与过程[2]。在有的教学情境中,以集体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面授教学形式更适合;在有的教学情境中,以个别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在线学习形式可能更适合;而在更多情况下,可能需要二者混合使用[3]。何克抗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信息化不能总是敲边鼓、打战,而必须面向这个主阵地打攻坚战[4]。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是班级授课制的必然要求,混合式学习设计是促进学生课外学习、发展学生专业技能的需要[5]。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都在积极地营造混合学习的教学环境,并鼓励教师将混合学习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中[6]。本文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师范专业必修课程“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学习的设计和实施为例,探讨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混合学习的效果及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二、“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

“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是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师范生开设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该课程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理念,由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职业教育课程特点,掌握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方法。

(一)“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式学习设计前端分析

1. 课程学习目标

该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有:(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说出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能陈述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步骤。(2)能力目标。通过调研学习,学生能准确分析中职学校课程特点,在调研与分析过程中提高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学生能撰写一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方案;通过展示与交流学习,学生能学会恰当表达自己,学会正确评价他人。(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协作与探究,学生能加深对中职学校及学生的认识;通过小组协作,学生能逐步提升培养协作意识及团队精神;通过小组交流与分享,学生能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2.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教学系统设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等课程,对于学习本课程有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该课程直接面向中职学校,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直接相关,因此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大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协作与探究能力,他们愿意接受在真实情景中协作学习,探讨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另外,他们对网络学习环境也非常适应,腾讯 QQ 是最为流行的网上聊天软件,微博也是他们常用的记录交流分享工具。

3. 混合式学习的环境分析

开展“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混合式学习的外部环境条件包括: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与技能实践环境;基于QQ群、微博、E-mail的学习交流、主题讨论、资源共享以及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环境;行业企业专业人员现场指导的学习环境等。协同利用教师、行业专家、学生资源,基于QQ群、微博、E-mail网络环境开展交流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二)“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式学习活动与资源设计

1. 教学过程总体设计

实现一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完成四大任务:行业情况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分析以及学习情境设计。因此,在“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四大任务,将理论讲解、小组学习以及演示交流穿行。(1)理论讲解,4课时。由教师讲解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热点及趋势,引导学生分析职业教育面临的教育变革,帮助学生及时更新学习观念。教师讲解中职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及操作思路,讲解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分析以及学习情境设计等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2)小组学习,6课时。小组通过网络查阅、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方法获取中职课程的信息,了解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专业中职学生的毕业去向,从他们的工作岗位中了解工作岗位及其特点,并通过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制定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3)演示交流,6课时。每个小组定期交流工作进展、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困难。通过交流,教师和全班同学了解小组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及时为小组工作提供必要帮助。

2.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主要围绕行业情况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分析和学习情境设计四项任务展开。课堂面对面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小组汇报、交流评价。在线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学生按照教师提示要求及任务要求,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完成在线的个体学习和小组学习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3. 学习资源设计

现有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师的讲义、PPT、收集的部分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案例资料,以及赵志群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一书和严中华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一书。其他相关资源由师生共建共享。

(三)“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式学习教学评价设计

1. 学习过程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参与面对面以及在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效果,采用组内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主要考查出勤、小组阶段性成果汇报、个人发帖及组织讨论等情况,记入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40%。

2. 学习结果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期末小组总结性成果汇报和课程知识点的笔试,记入期末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60%。课程学习内容的学习水平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五个层次,从这五个层次上进行考试题目的设计。小组总结性成果汇报成绩折合成个人成绩,与笔试成绩各占期末成绩的50%。

3. 学习兴趣与满意度调查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使用问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分析。

三、“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混合式学习实施

根据前述设计方案,笔者于2012―2013第一学期给2010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一班44名学生开设了“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开展了混合式学习教学试验。课程混合式学习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导入、学习活动和评价测试等三个阶段。

(一)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主要是面对面学习,由教师介绍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学生需要学习的学习材料和需要完成的任务、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以及课程学习的信息通道等。学生要设计并开发相应的中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从工作过程到课堂教学,需要逐步推进:考虑职业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等。分析的基本思路是: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法)。开发一门中职课程的思路是:专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二)学习活动

1. 行业情况分析

要完成某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需要学生去对 职业进行探底,做好行业情况分析和工作分析。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相关职业(职位);选取该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单位);分析该职业重要岗位和工作任务,可初步确定其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并对其进行结构划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调查对象之间可以利用面对面、课程实验QQ群、微博等线上线下作多种交流,做好PPT汇报,并提交纸质及电子文档分析报告。

小组第一次汇报,主要针对行业情况分析,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提供基础,全班进行交流评价。教师通过听取汇报提出修改意见及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教师指出各小组的共性问题:(1)自身角色定位。要把自己当作中职教师,为自己的学生(中职学生)去了解他的就业环境、就业职位,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2)查找资料途径。寻找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更多地还需要跟相关行业的专家去交流,比如实际中的软件程序员、幼儿园教师。(3)分析思路。本课程的终极目标是每个小组要提交一份一门课程的设计方案。思路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实际工作到课堂,例如厨师、茶艺师。课程的设计方案包括行业分析、学习领域、具体知识点,由泛到细。回答出“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三个问题,方案才是完整的。

2.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小组做第一次行业情况分析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提出第二个学习任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向学习领域转换,要求给出明确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领域。重点在于如何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到学习领域,如何确定学习领域,如何确定学习情境等,教师重点讲解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相关知识点内容。

小组第二次汇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及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的转换。教师点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不够清楚,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的转换不够恰当。教师再次强调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三个专业术语。

3. 学习领域分析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过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习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式等内容确定的教学单元[7]。学习领域分析主要是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到学习领域,并按照以上思路对学习领域进行详细描述。

小组第三次汇报,学习领域分析,重点分析一项学习领域的设计内容。教师注意到学生很快进入了课堂教学的设计,但实际上应该先搞清楚学习领域。教师重申本课程的目的是开发一门课程,具体思路是:第一步,从市场、企业看一个具体岗位,知晓它的名称与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第二步,从典型工作任务转换到学习领域,二者内涵一致,但词语表述可以不一致,后者更精炼、更科学;第三步,从学习领域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学习单元做学习情境分析,学习情境(学习单元)积累起来是一门课程(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积累起来是一个专业。

4. 学习情境分析

学习情境也是一个学习单元,是能反映结构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的学习内容,所以既包括工作情景的描述,更包括工作情境中的所用到的方法,如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设计与体现[8]。典型的工作任务是在工作情境中完成的,学习任务相应地是在类似工作情境的学习情境中完成。

小组第四次汇报,期末汇报,以“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为汇报主题,按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等逐一汇报,其中重点是分析一项学习情境的内容。

(三)评价测试

1. 课程考核

按前述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中的教学评价设计的方案,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成绩和期末学习结果的评价成绩两大部分组成。

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成绩主要包括学生平时出勤记录、参与面对面学习阶段性汇报方面的评价成绩和在线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成绩。由组内自评及教师评价综合给出,主要记录评价学生线上线下参与混合式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效果。

期末学习结果的评价成绩主要包括期末汇报方面的评价成绩和课程知识的考试成绩。其中,在期末汇报时,每个小组上台陈述小组方案,教师及全班同学为其打分,所得平均分为每个小组的分数,每位成员在小组分数的基础上,根据每位成员对组内的贡献程度而相应调整得到个人分数。课程知识的考试成绩由卷面考试得来。在课程学习结束后,采用任课教师编制的“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试题,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掌握程度测试。具体试卷中各试题测验目的与内容的双向细目见表1。

2. 学习兴趣与满意度调查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采用笔者编制的“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分析。此问卷主要是参考Keller课程兴趣调查(Course Interest Survey, CIS)问卷[9]而制定的,CIS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被用以测量学生在特定课程中的学习动机和效能[10]。问卷包含了Keller的ACRS模型的四个维度:专注(第1、6、10、12题)、相关(第2、3、9、11题)、信心(第4、13、15题)、满意(第5、7、8、14题)。第16题是开放性的题目,由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进行总体评价。

四、“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学业成绩分析

卷面考试反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学习掌握水平,本研究以考试成绩为主来分析学生的学业成绩,结果如下。

(一)测验成绩的统计描述分析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44名学生的测验原始成绩进行统计,得到表2的统计数据。

表2 “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测验描述统计量

利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对44名学生的试题测验原始成绩进行统计,得到图1所示的频次分布图。

由测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和频次分布图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成绩分布比较合理。

图1 “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测验成绩统计

(二)综合达标程度分析

由表3可知,达标度[11]满足0.75≤T

表3 学生各水平层次的得分率情况及综合达标度

(三)总体特征的统计分析

由图2所示X-S平面分析模型[12]可以知道,学生测验成绩(80.85,7.01)处于第四象限,属于平均水平较高,且相对集中的状态。

图2 X-S平面分析模型――“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测验成绩

五、“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学习兴趣与满意度分析

课程学习结束后,向全部44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42份,有效问卷42份,其中男生9名,女生33名。

(一)师范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与满意度总体情况

在SPSS17.0中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并将15个问题按照四个维度归类,得到表4的分析数据。

根据公式 Fi=∑ajnij/2N [13]得到F值,由表4可知,试验对象对专注、相关、信心、满意四个维度的15个问题项的应答得分率F值均大于0.5,说明他们对本次“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试验的评价非常高,他们对课程的专注度较高,认为课程学习与自身发展相关性较高,对于课程的学习充满信心,并对课程的实施与效果感到满意。

(二)交叉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试验对象对“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学习的兴趣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性别作为自变量与专注、相关、信心与满意四个维度15个因变量一一进行交叉分析。交叉分析的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对课程学习的关注、相关、信心与满意等无显著性差异。即不管男生女生,学生均对本次“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试验的评价非常高,他们对课程的专注度很高,认为课程学习与自身发展相关性很强,对于课程的学习充满信心,并对课程的实施与效果感到满意。

(三)学生反馈

问及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总体评价,学生普遍反映较好,并就如何更好地开展混合式学习提出了建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学生甲:通过混合学习模式对“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个模块的知识。包括职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等。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期间有挺多作业,但还是会自发地用心去学习。这个学习模式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乙:我觉得混合学习模式也算是教育进步的一种体现,学生上网的时间比较多,在线讨论对师生都比较方便,相比于课堂提问,我想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在群上提问,同时其他同学也能了解。不足的地方可能是相比于面对面,在线交流可能出现提问不够精准、回答不够详细的情况。总的来说还是值得推广的,本人也是支持这种混合学习模式的。

学生丙:QQ群上的号召力不是很够,最好是老师能定时提问小组的成员,有些同学虽然进了群,但并没有放心思,可能也不去理会。比如老师提问,“P&T”小组成员在吗?请帮助“开心8”小组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好吗?这样同学们就会更专注了。回答之后老师再做补充或修改。这只是我个人意见,仅供老师参考。

六、结论与对策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小组合作

新一轮中职课改后,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教育界普遍认同的一种学习方式。 然而,当前小组合作大多流于形式,有效性低。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成为关键所在。笔者根据长兴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中职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探讨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一、长兴职业学校中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现状

1 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能力不够,效率偏低

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既是形式和手段,又是教学目标之一,学会合作本身就是分组学习重要目的。但中职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学生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团结协作的良好精神,经常会出现学生之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很多学生尚欠缺一定的合作能力,仅搜集资料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完成不了,有的学生则不善于讨论或不愿参与讨论;讨论中有些人盲目服从,人云亦云,也有人只愿做听众,很少发表个人意见,还有些学生对小组合作若即若离,漠不关心。

2 角色落实不到位

在长兴职业教育中,还有相当多的教师不能自然熟练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对合作学习课堂的调控能力欠缺。如教师在分组过程中较少考虑小组内成员的性别、性格、文化背景,在分配任务时只是大略分配每个小组任务,却没有详细地分配小组成员各自的任务,从而导致小组内出现种种的不愉快,影响着合作的效率。

3 座位编排难度大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座位排列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通常被提倡的座位编排方式如L型、U型、圆桌型等只适合于小班制教学,长兴职业学校一个班级有50人左右,一直采用传统的 “ 插秧式” 的座位排列方式,使学生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前后桌,大范围的合作受到限制,且座位一经排定则不轻易变动,根本就不好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自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确实发生了些许量的变化,但却没有实现质的飞跃。因此,探讨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仍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长兴职业学校中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对策

1 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作为独立个体,个性不尽相同,但各有长短,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他们在合作探究中互动、互补。在课堂小组讨论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不同观点的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提升。学习离不开动机,如何激发学习的兴趣 与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是关键问题。所以,教师要引发小组合作的内在需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2 鼓励教师交流学习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教师大多能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对合作学习课堂具有一定调控能力且尝试将这种学习方式与各种行动导向型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相结合,如案例教学法、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这种结合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灵活、高效,然而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所以,教师之间要学习和交流,以丰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

3 完善配套设施

学校要加大投入,完善与小组合作学习密切相关的教学设施。首先,是文本材料,包括图片、文字、卡片、客户要求或订单等;其次,是电教设施,如计算机、投影仪、打印机、网络、图书馆阅览室等;最后,是相关专业设施设备、工具、材料等。

4 完善分组,明确任务

分组要让学生明确具体做什么以及达到什么标准,不能马虎,小组学习的任务、分工、完成时间、成果的汇报展示方式等,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要尽可能模拟场景的真实性。例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检测线路这一学习场景,分组后,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一份顾客的要求,发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

5 注重交流汇报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后需要有成果的交流与展示,一般可以采用学生边展示、边讲解的方式进行全班范围内的交流,然后由教师点评。这样,每个小组的学习结果,就通过交流、展示得以丰富、拓展、深化。

参考文献:

[1 ] 孟庆男.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 式 [ J ] .课程・教材・教法,2006(2).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中职旅游;教学;运用

长期以来,中国旅游教学界存在着旅游学理论输入(linguistic theoretical input )和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旅游教师掌握的旅游学理论知识和自己的旅游实践似乎成了两张皮。正如Lewis(1993:189)指出,“很多旅游老师研究旅游多年,但是他们的理论学习――哲学、旅游学、旅游学等――却没有经常和教学法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他认为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大量的理论知识,如果脱离了课堂教学实践,就显得太抽象,使教师看不到其相关性”。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许多中职院校旅游院系在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都开设了的外国旅游学及应用旅游学专业课程,如《普通旅游学》、《应用旅游学》等。可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忽视了这些知识在旅游学习中实际应用。学生往往学了不少旅游学及应用旅游学理论知识,却不能把将这些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旅游学习。从旅游思维、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来对中职的中职生旅游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揭示中职生旅游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有效解决中职生学习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将中职生旅游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有关中职生行动导向教学法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中职生的思想素质。中职生学习建设在整个中职生旅游思维建设中,必然处在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应当得到我们中职生旅游思维训练时的重视和发展,将发展学习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领域中,创新和发展各种途径的建设思路。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认识和探索

(一) 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认识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当前比较活跃的一种教学方法与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共同思考教学的内容及教学方式,从而达到进步的目标。学生在进行旅游学习时,要时刻把握一点就是运用一切可以搜集到的正确的信息来理解旅游的旅游背景。这就需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反思能力与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把握教材上的知识点,课外的背景知识也需要广泛的搜集与整理,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旅游旅游的内涵及文化。作为旅游教师,除了教材上的知识点能够完整不缺地教给学生外,还需要具体文献地参阅,培养学生自主去学习,充分利用资源非常丰富而内容充实的教材。重视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关注入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思维机制一道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探索

传统的旅游教学多采用人们所能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中职旅游作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应当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活动形式去弘扬和培育。在各中职,纷纷开展着很多培育学生诚实守信的活动形式,最普遍的是诚信考试倡议。当然,我们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部分学校教学活动的单一性,单单的学习考试倡议,略显单调了些,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旅游思维教育体系。在开展的比较多样活动的学校,很多活动往往会为教学活动让路,大部分是通过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来开展,造成部分学生的抵触和不配合,使得活动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没有结合具体的对象和独特的内容对本省中职生进行旅游教学,并且现有的旅游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抽象不生动,特点不突出,显得旅游教学空洞乏力。

在课堂上,各小组汇报各自的活动过程、研究成果与感受,特别是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收获,每组用时不超过8分钟;挑选其他同学对该组的汇报进行点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控每小组的汇报时间,注意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评析和提升,以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评价从多个角度进行,如学生课题选择的现实性,发现等量关系的个数和层次性,活动过程中操作的适切性、独特性,材料的条理性,汇报的清晰性等。活动再反思与课后,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借鉴和自己小组的反思,对本小组的课题,汇报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整理,汇集各小组报告出一期墙报或小论文集。

从旅游思维、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来对中职的中职生旅游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揭示中职生旅游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有效解决中职生学习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将中职生旅游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有关中职生行动导向教学法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中职生的思想素质。中职生学习建设在整个中职生旅游思维建设中,必然处在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应当得到我们各中职在中职生旅游思维训练时的重视和发展,将发展学习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领域中,并不断结合于校园和中职生本身的情感实际中,创新和发展各种途径的建设思路。

三、结论

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素养外,更注重获取知识能力,旅游教学在中职旅游专业素质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以前的旧式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的课程教学要求,随着中职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来强调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在发挥自我潜能,让他们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中职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华;王苗;付立新;;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12期

作者简介: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第5篇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1、研究学生的心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我们要及时把握他们对英语的好奇心理,努力创造轻松的氛围,使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进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2、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该教学法的运用,师生关系的和谐至关重要。在实践中,笔者感受到中职生的“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喜欢某位老师,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而且肯下功夫学习这门课,反之,则会讨厌上课甚至放弃对这门课的学习。因此,要投入感情,加强师生的心灵沟通,和学生一起体验、实践。

二、任务教学法运用的步骤

1、任务的启动—教师设计任务

在这种模式结构中,学生学习任务的进行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没有教师的启动,学生必将无从下手,也就谈不上任务的开始和完成了。教师在新的任务进行前,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尤其是要求学生预习可课文,通过字典、网络等工具发现新的语言结构,查找相关的专业知识,为课堂上任务的进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扫清学生学习的障碍。这是任务开始的阶段,也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或动力的阶段,是任务进行的前提。因此,教师在课前也应充分做好准备,寻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渴望的方法。

2、学生自学—任务进行的基础

新课伊始,教师就应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水平,制定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型任务链,然后向学生提出任务要求及其所需准备,明确任务后,学生自学。在这期间,教师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学习新的知识,让他们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为任务的进行打好基础。

3、讨论交流—任务进行的关键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受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进行任务的讨论交流。讨论交流一般以小组形式开展。小组一般由4—6名程度各不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可以有意识重组,保持同组异质的程度。在课堂中,各小组成员就自学情况向他人汇报,提出自学碰到的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是单词的理解、句型的翻译,或者是段落甚至课文的理解,小组长记录后向全班提出寻求答案。最后,各组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交流任务准备情况。在学生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4、汇报总结—任务进行的核心

在解决基本问题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一般仍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根据自学阶段教师设定的阶梯型任务链,逐一汇报。汇报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个人演讲、双人对话、情景剧表演、辩论等都可以采用,教师及时给予点评和鼓励。从课堂实践来看,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非常高,而且其创造力也十分丰富。

5、引导复习与预习—任务循环的基础

要求学生根据上课内容在课后完成相关的英文小结,在下次课上展示,优秀的小组成果予以张贴。很多学生为了下次课上有更好地表现,还要预习新课,仍然以小组的形式,由组长带领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学的潜力和团队创作精神,从而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增加;教学模块;学能至用;方法与课时;问题与思考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中职焊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一直对该课程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不好。究其原因,一个是由于本课程概念多,知识系统性强;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现在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材,不论那个版本理论性强、通用比较性好,而与专业或工种结合不强。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直观” 地感受到学习该门的作用,导致学生不喜欢学习本课程。笔者按照职业教育的“对接”要求,在中职焊接技术专业《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中增加了焊件与热处理教学模块,学生“学能至用”感增强,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模块的主要内容

焊件与热处理教学模块包括由3个内容。(1) 焊接中的热处理现象及工艺;(2) 制定厚壁管管对接焊工艺及焊接;(3) 是测定焊件的力学性能并分析原因。

1.1 焊接中的热处理现象及工艺。

焊接过程实际就是一个热处理工艺过程,它将影响和决定焊件的综合力学性能。

按照焊接工序和热处理工艺,一般焊接热处理包括预热处理、后热处理和焊后热处理三种。

预热处理是在焊接前对结构件进行整体或局部加热。其目的是减缓焊接接头加热时温度梯度及冷却速度,适当延长焊接接头从800 ℃降到500 ℃ 的冷却时间,以利于焊缝中氢的逸出,减少产生淬硬组织,防止冷裂纹的产生。此外,对构件进行整体预热,还能适当提高焊件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减小内应力。预热温度的确定可以通过经验公式计算,也可以参考有关的实验数据。需注意的是:这些计算公式或实验数据都是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根据不产生裂纹的最低预热温度而确立的,在能满足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应尽可能采用较低的预热温度。

后热处理是在焊接停止后,立即用预热装置加热焊件或焊接区,并保持一定时间。其目的是使焊缝金属中的氢充分逸出,防止裂纹的产生。实际应用中,对强度等级较高的低合金钢和厚度较大的焊接构件,后热处理防止裂纹产生的效果更为明显。选择合理的后热处理温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预热温度(一般可降低50 ℃),甚至取消预热。降低预热温度有利于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同时可减少因预热温度过高而产生热裂纹等缺陷的机会。一般情况下,后热处理的温度越高,所需的保温时间就越短。

焊后热处理是在焊接构件焊接完成后,对其进行整体或局部热处理。其目的是改善金属的组织和性能,降低焊接残余应力,软化焊接热影响区的淬硬组织,提高焊接接头韧性以及结构的几何稳定性。根据焊后热处理目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去除应力热处理、焊后退火、正火、淬火、低温去除应力等。焊后热处理对低碳钢等钢材有提高其韧性的作用,但对一些高强度钢可能会有降低其韧性作用。对于调质高强度钢,若热处理温度超过回火温度,材料就会失去原有的调质效果,从而导致钢材强度和韧性下降。

1.2 制定厚壁管管对接焊工艺及焊接。

选择学校周边一家从事焊接生产加工的钢构企业(该企业是学校校企合作单位)典型厚壁管管对接焊件作为任务。材料为φ150MM×20MM的45号钢,有焊后焊件技术要求。主要设备:箱式电阻炉 SX2-30-10,布洛维硬度计TH8RY-1875.D和电焊机ZX7-400S等。(注:我校该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焊接技能)

把学生进行分组,各组分别制定焊接工艺,包括坡口、焊机选择、焊条选择、焊接电流选择和热处理等内容。在指导教师审定工艺后进行实施。

1.3 测定焊件的力学性能并分析原因。

每个学习小组采集两组硬度数据。一组是焊后数据,数据来源分为3个部分:1>焊缝区,2>热影响区,3>原材料区(即母材)。横向和纵向比较每一组数据,分析数据变化的可能原因,并制表汇报。

2. 模块的教学方法与课时分配

焊件与热处理教学模块在一体化教室进行上课,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模块的第一个内容教学主要由小组查找资料、交流汇报和教师点评三个环节组成,以学生自学为主。模块的第二和第三个内容教学由学生动手操作、数据收集比较分析、小组汇报和教师总评等四个环节组成,学生仍然是教学的中心和学习的主角。由于存在焊接操作和数据测试与收集环节,而这些环节的完成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整个模块教学分配了8学时。

3. 对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积极的现象有:

(1) 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即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了一个系统整理,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应用,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2) 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精神及协调、协作、沟通等综合职业能力。

需要克服的事项有:

(1) 任务选择虽然来源于校企合作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但工艺过于复杂,技术要求较高。

(2) 学生个体及技能操作水平存在差异,采集的数据不适用于定量分析,缺乏横向比较性。

结束语:

职业学校的学生思维类型偏向于形象思维,注重实用管用。把专业或工种涉及的任务模块化引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能够清晰地向学生传递“学能至用”的信息,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有效调动,学生成为了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改善。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与实俱进,深入贯彻职业教育“对接”要求,围绕“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这个中心,切实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上我们的课。

参考文献

[1]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五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

[2] 王英杰,金升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工业出版.2007年

[3] 闫萍,王国庆 《焊接后后热处理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研究》.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年第3期

[4] 《焊接工艺与技能训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子电工专业 实习教学 改革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地方,因此,动手实践既是中职学校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又是中职学校有别于其他类型学校的一个显著特点。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中职学校实习教学必须以市场需要为依据,培养适合多个工作岗位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有必要对现行实习教学进行改革。现就本人从教的电子电工专业,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电工专业实习教学的现况

《电工技能》和《电工基础》是中职学校电工类专业入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它技术课和专业课的奠基石。它们是抽象性、实验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而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薄弱,学习主动性较低。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多种技术的需求,我校一直实行的是“双证”制度,即学生入学后的几年内除了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合格后取得中职学校毕业证,还要强化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取得本专业的技术等级证。我校也提出了学生“精一、通二(门专业知识)的培养目标,如电工班专业学生除精通本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外,还要学会电子焊接、微机操作等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时人人拿到几个技术等级证书,使之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近两年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安置说明了我校教学目标改革的正确性。

二、电工专业实习教学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要突出实习教学的环节。实习是中职学校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突出实习环节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使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的设置与调整以有利于实习教学为出发点,课时安排上确保实习教学时间。一般来说,实习教学时间应不少于总课时量的70%,本专业操作技能训练时间应占实习教学课时量的60%。这样安排,有利于确保学生在精通本专业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向其他专业的操作技能延伸。例如在教学《电工基础》中有关电磁感应一章时,必须先通过实验导出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的楞次定律的实质: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如,我们给学生提供一条条形磁铁、一个空心的筒形线圈、一个灵敏检流计、若干根导线。这些材料一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跃跃欲试。此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开展实验,观察磁铁与线圈间有相对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判断Φ原变化趋势和利用安培定则判断出Φ感方向,最后通过比较归纳出Φ感变化趋势。至此,被认为是授课重点、难点的楞次定律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归纳自己的观点,进一步通过实践证明了理论结论的正确性,能激发学生们对实践操作的积极性,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技能的掌握。实习教师要根据实习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以指导学生确实掌握实践技能为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开展楞次定律实验时,可先让同学们观察磁铁与线圈间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然后设计一表格可用简笔画形式填写或记录Φ原变化趋势和利用安培定则判断出Φ感方向。同时,在指导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促使学生用心琢磨,循序渐进,分段练习,使学生的实习过程逐步复杂化、多样化,并最终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3.教学手段增强实习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教授《电工基础》中有关磁场性质的课时,可用实物演示或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设计实验过程:(1)磁铁靠近大头针和小木杆;(2)通电与不通电导体周围放杂乱无章的铁屑;(3)直线电流、环形电流产生磁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电磁场力作用;(4)切割磁力线 时产生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流;(5)发电机产生电。学生直观看到种种现象时,自然而然会在头脑中生出疑问:“磁体为何吸引大头针而不吸引小木杆?电、导体、磁场有什么关系?导体为什么会自动移动?学生急着要搞清楚怎么回事,渴求解决问题,迫切通过实践找到问题的答案,操作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操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4.过程管理中强化对实习效果的总结和巩固。要加强对实习效果的总结和巩固,建立教学定期汇报、检查制度。要建立实习教学日志,要求每位实习指导老师把当天的教学内容、过程、指导情况、学生的课题完成情况、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逐一记录。教导处每周对实习日志进行检查汇总,结合指导教师的汇报情况和检查实习教学情况,写出实习教学工作周记,填写教学过程管理手册,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并为以后的教学安排提供依据。

总之,实习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校电子电工专业在实习教学改革中也做了一些尝试,有些方法和思路还有待于成熟。我们认为,实习教学改革一定要因校而宜、因专业而宜,只要有利于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提高,这样的改革就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朱华 构建理想的课堂结构――浅谈电子电工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文教资料,2006,(10)。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生;企业行为;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07-02

当前,职业技术学校纷纷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学校的大环境感染了“企业”氛围,确实带来很大变化。那么,作为学校最主要的组成单位――班级,是不是也该呼吸一下“企业”的“空气”呢?然而,当前在班级里虽可看到“企业”的一些色彩,但终归是表面现象,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如果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养成教育模拟企业化管理”模式,让学生参与模拟企业化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切身体会工作的艰辛,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实现变“被管”到“自觉”,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实现养成教育模拟企业化管理呢?

一、转变教育思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1.转变班主任的教育思想。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过分强调班主任的作用,把主导变成主体,甚至包办一切,成为学生的“家长”,出现班主任“有为”而学生“无为”的现象,学生只有“听话”、“服从”。久而久之,形成表面统一、严谨却缺乏内在活力和个性的“克隆”班级,与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在养成教育的创新过程中,首先要求班主任具有企业化思维。养成教育模拟企业化管理,并不是绝对照搬企业模式,而是借鉴企业管理思路和流程,让学生在学校就能适应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了解企业管理知识,又要熟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此外,还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鲜明的时代感和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在管理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使班集体真正成为“生产”现代高素质人才的平台。

2.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通过模拟企业化管理,可让学生参与模拟企业化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养成教育的主角,切身体会工作的艰辛,找准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身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体素质等)的不足,增强对知识、技能汲取的渴望和紧迫感,以及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从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达到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激发学生对养成教育的需求,唤醒潜能,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二、建立网络,为养成教育提供平台

1.设置管理网络。公司董事长由班主任兼任,董事为各任课教师。公司设总经理,相当于传统意义的班长,下设部门经理和车间主管若干。学习委员为生产部经理,具体负责产品的生产――养成教育中的学习部分,团支部书记为企划部经理、负责学生考核工作的副班长为财务经理、负责干部管理工作的副班长为人事部门经理;语文科代表为语文车间主管、数学科代表为数学车间主管;各小组组长为质检员,负责产品的质检工作――小组学习及养成教育管理。

2.选出管理人员。董事长(班主任)和董事(任课教师)由企业集团(学校)任命。总经理、部门经理、车间主管等职位首先由学生自己递交申请,然后通过演讲竞聘和综合能力考核由董事长(班主任)任命。除了总经理、企划部经理、人事部经理的职位半年内保持相对稳定外(特别情况可重新任命),各部门经理和车间主管每个月可根据薪资和考核情况调整。例如,每月薪资达到2000元以上的职工,有入选部门经理和车间主管的竞聘资格;每月薪资达到2500元以上的部门经理和车间主管(其本工资加职务工资),有竞聘部门经理的资格。这样稳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干部制度,可让每位职工明白:企业管理干部不是终身制,可根据业绩情况随时调整,只要干得好就会得到赏识和提拔,如果倦怠随时可能降级或辞退。

3.管理人员的薪资。管理人员除了具有普工的标准工资外,还有职务薪资。管理干部的薪资由人事部负责核算,每周汇总,每月小结,由人事部经理汇报给董事长签字后公布,每月根据履职情况进行调整。例如,总经理每月职务津贴低于800元的,要写出阶段性业务汇报材料,连续2个月低于800元的予以调整;部门经理每月职务津贴低于500元的,需写出阶段性业务汇报材料,连续两个月低于500元的予以调整。融入企业的制度和文化,在养成教育和学生教育上实现突破,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三、借鉴企业制度建设理念,形成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或活动就能完成,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地训练才能形成,因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成教育工作制度是抓好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保证。学校与企业的制度相互借鉴,互为所用,制定适合养成教育、学生管理的制度。例如,车间的卫生制度、工作制度与学校班级的卫生制度、纪律制度大同小异,教育学生打扫卫生、遵守纪律不论在学校还是企业中都应如此,这对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无疑非常有利。因此,在“养成教育模拟企业化管理”模式中,制度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此外,还可实行“6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夯实学校文化内涵。管理是企业文化进入中职学校深度发展的必然,是校企合作深度推进的必然,是学校实施战略管理和品牌建设的必然,是“面向市场办学、贴近市场育人、服务市场为本、创造市场发展”核心理念在学校管理中创新实践的必然。因此,推进6S管理有利于建立学校内部管理的统一标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能、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铸就学校管理的特色与品牌,既有利于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产教结合的全面融通,又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整体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自制空间模型;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37-03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对技术工人要求的提高,要求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更高标准,而中职学校承担着培养大批一线操作技术工人的任务。《机械制图》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

机电类的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工程界语言”,意在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等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作为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育工作者,对于如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促进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1、《机械制图》课程特点

(1)《机械制图》属于专业基础课,它是介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基础课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为学好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更表现为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环节。

(2)抽象的空间想象力。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立体感。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能够根据三个平面图形想象出该物体的真实形状,根据装配图能够想象各零件的形状和位置。

(3)严密的逻辑推导能力。《机械制图》课程不管是看图还是画图,物体上同一位置的点、线、面,在不同的视图中,其大小和形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它们之间的位置、形状的关系又是具有一定的关系和规律可寻。从实质上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样是遵循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逻辑方法。

(4)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知道《机械制图》中零件图中的点、线、面的相应位置关系,在装配图中各零件相互位置关系等等,这不仅是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情况,而且是考察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5)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在机械制图中,不管识图还是制图,都有严格的国家标准。

2、中职学生的特点

(1)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录取分数的限制,学生总体情况表现为,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欠缺,尤其是对于第一次接触的专业课程,更是感到无所适从,所以体现出对学习缺乏信心,容易出现消极厌学的现象。

(2)中职学生都是十六七岁的青年人,他们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表现在他们观察事物时更富有目的性,已经能够较全面和较深刻地观察事物,能够较明显地区别主要和次要的矛盾。但是有时也会出现肤浅、片面现象。

(3)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需要具体的直观感觉经验作支持。一般来说,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较差,学习情绪不够稳定,常受同学、家庭、社会等周围环境的影响。

(4)中职学生玩性重,自我约束能力差,很快就会把所学知识抛于脑后,但是相对的他们的愿意动手,也喜欢动手,所以其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各国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这也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需要。根据《机械制图》课程和中职学生特点,我认为应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把传统的老师“满堂灌”,转换为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学习的模式。根据我在制图课执教的经验,我提出将橡皮泥、泡沫等原材料带入课堂,利用它们的可塑性,结合三视图、轴测图等知识,让学生制作模型,直观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实际动手操作、创新等能力,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的条件与基础

作为是机电专业教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并且担任机械制图教学工作,能给本文的研究提供大量的实践资料。

2014学年第一学期,在学校汇报课中以《组合体的组合方式》为题进行授课。教师利用泡沫自制模型,绘制实体挂图,制作多媒体动画等,使学生在上课时,能较好的理解实体的三视图。

2015学年第一学期,在学校汇报课中以《圆柱的截切》为题进行授课,本次教学过程,主要利用了多媒体动画,和实体设计软件,为学生展示圆柱的几种不同截切方式,以及其形体特征。尤其是CAXA实体设计软件的应用,利用其三维球展示实体的各个方位特征,以及各种复合截切的方式。通过软件的辅助很好地将难以表达的空间结构展现给学生,并且能以动画直观地实现截切过程。

两次汇报课中,能突出学生主体,但主体的活动主要是抽象思维的分析,对于大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汇报课时间的局限性,橡皮泥制作模型相对需要花M一定的时间,所以该形式在汇报课中试行仍需改进。针对以上情况,我提出在平时以及兴趣班授课时将橡皮泥带入课堂,在原有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增加动手环节,进行小班试行。

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中职学校在每个星期都会安排两节课的选修课和一定时间的技能训练。将《机械制图》结合捏橡皮泥为课程,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在学校开设起来,实施三维立体实物教学,进行丰富的空间思维训练。

三、研究的目标与研究程序

1、研究的目标

本论文旨在《机械制图》课堂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新的以学生动手为主体的“自制空间模型”教学方法。

2、自制空间模型的形式

(1)泡沫和橡皮泥的形式

(2)实体教具和挂图的形式

(3)电子动画和三维实体软件

3、主要程序

(1)确定研究内容:主要做了资料及信息的收集、研究内容、制定实施方案。

(2)调查研究阶段:主要调查研究理论依据: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中做关于学习《机械制图》方面的调查问卷,分析现有的教学手段及其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3)构建教学模式,并实践阶段:设计课堂的教学方式,在机电专业课堂中实践试行。

(4)实践检验阶段:主要通过实验班的应用与实践,检验研究成效。

(5)总结: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总结实施以来所取得的各种材料和数据,总结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学情分析

(1)中职学生缺乏自信,在通过中考的大筛选后,来就读职校的学生对学习表现的比较消极,潜意认为自己矮人一等。尤其是在没有牢固的文化基础上,在面临学习专业课中,大部分有畏难情绪。

(2)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虽有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机械电子专业学生大部分都是男孩子,从小都有一定的拆装经验,需要有专业教师正面的引导。

2、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现状及分析

(1)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机电专业学生进行《机械制图》学习的调研;

以问卷调研的形式在15级机电专业新生中进行机械制图学习的调研,其中涉及的问题有:你觉得学好《机械制图》课程对你的其他专业学习的重要程度;了解《机械制图》课程性质后,对自己学好该课程有多少信心;自己认为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怎样,对于教师的教学课堂希望结合怎样的形式来帮助认识空间实体(挂图、木模,实体零件)……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了解到:对于新人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讲,初次涉及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信心不足;对于纯理论的课堂,大部分的学生希望能加入生动形象的空间模型,对自己制作模型更是有热情。

(2)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机电专业学生进行《机械制图》学习的调研;

以问卷调研的形式在14级机电专业新生中进行机械制图学习的研究,因为二年级学生已经接触并学习了《机械制图》课程,所以主要就其学后的各个方面进行调研。其中涉及的问题有:《机械制图》在各专业课中的难易程度;《机械制图》对你在后期学习其他机械类专业课的作用;如果让你重新学习该课程你觉得自己能否学好……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了解到二年级学生能认识到机械制图课对于后期专业课的重要性,实训加工都会涉及到图样的识读,并且希望课堂上能够多加入实体模型帮助空间立体感的建立。

3、自制空间模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试行

(1)分析统计上一阶段所调查的问卷数据,在教学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并将自制空间模型的教学模式,试用到15级机电专业学生的《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现担任新生机械制图的任课教师,从课程部分内容:制图的国家标准,投影基础,图样画法,组合体的识读……都大量的采用自制模型,例如:图纸格式的挂图,投影基础的空间模型,多媒体动画等得。在结合着自制模型课堂上,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会有相应的提高,而且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建立空间概念。其中涉及的问题有:课前的准备工作量非常大,而且没有形成系统而专业的教学模型,学生参与制作的实施性不强。

4、自制空间模型教学模式阶段性分析总结

(1)通过半学期的课堂教学,学校期中测验,分析学生的试卷情况;

对学生的期中试卷进行分析,大致结果如下:

本试卷的试题分布:基本题40%,水平题40%,难度题20%,附加题10%。从本次考试来看,学生在投影基础方面,尤其是空间思维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下阶段的教学中,会更多的结合空间模型,多媒体等的教学手段。其中在所设置的附加题中,有部分同学能够正确完成,所以在课堂教学或课后辅导可以适当的照顾这些同学。

5、典型案例《圆柱的截切》分析

学期十三周,教师在教研组的组织下,进行了一次以《圆柱的截切》为题的汇报课。

本次教学过程,主要利用了多媒体动画,和实体设计软件,为学生展示圆柱的几种不同截切方式,以及其形体特征。尤其是CAXA实体设计软件的应用,利用其三维球展示实体的各个方位特征,以及各种复合截切的方式。通过软件的辅助很好地将难以表达的空间结构展现给学生,并且能以动画直观地实现截切过程。

经过本次汇报课,为我今后机械制图的任教累积经验,尤其是在分组学习和学生分层教育上,有了新的经验和看法,并能在第一次的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在课堂上会结合多媒体三维软件进行演示模型结构,教师在机械类的软件应用要加强操作能力,既是锻炼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注入更生动、更直观的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的应用该教学方式会更多的结合空间模型,多媒w等的教学手段。

五、研究的成效与分析

2、数据分析

14级数控(2)班根据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下,同学们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期中考试中,考级成绩一般:通过率为77.2%,优秀率为25.5%。

在15数控(2)班的《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了自制模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教师在教案准备中加入动画和三维实体设计软件,以新颖生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学习的效率也得以提高,期中考试通过率为87.12%,提高近10个百分点,优秀率为41.5%,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在15级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互帮互助,讨论学习的氛围,特别在班级中根据学生层次建立了7个学习小组,分别设学,学习指导员,以该种形式促进大家共同进步,让差生能有请教的地方。

从测试通过率可以看出,传统型教学模式和自制模型教学模式在基本知识的传输和学生接受方面没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基本能掌握;从测试的优秀率中,可以看出自制模型在专业拓展方面有促进作用。

六、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1、研究的结论

通过自制空间模型培养中职学生机械制图新思维的创新与研究,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深入调研分析中职学生学情,《机械制图》课程特点,在专业学习上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切合他们理解。相对来讲,中职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都较薄弱,若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肯定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专业上停滞不敢往前。《机械制图》课程是机类专业的基础模块,在专业知识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教师思考创新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势在必行的。

提出自制空间模型的教学方式,并实践到课堂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与空间模型的的选择提出了以下三类:学生自主动手型:橡皮泥和泡沫;课堂实体教具:挂图和木模;电子模型:动画和制图软件。并且在两次汇报课中,结合多种自制模型进行教学,总体学生的反响和接受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在机电专业建设中,能够将机械制图放到专业的基础平台,并进行教学方式的思考,对于整个机械类课程都有辅助作用,并且能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引领开路。在机电类其他专业中,也有很好的相互借鉴作用,促成整个学科的发展。

(3)在当前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改革势在行,首先要转教育观念,跳出原有的思考模式,从就业、从生产发展需要、从职业能力需求考虑,构建新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多让学生思考,动手,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无论从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模式,很值得推广。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营造个性化发展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以空间自制模型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作为咨询者、动机激发者、评价者、决策者的作用,增加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节。

(5)加大实训实验设备的投入与加强实验实训的教学队伍的建设,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学生设立专门的制图室,摆放各种演示的教学模型,和学生自制的模型,为学生提供零件抄绘的工具,让学生有真正制图的专业实训室。

而教师队伍的要求,在软件的广泛应用下,对我们专业教师也提出了要求,除了掌握熟练的手绘能力以外,还必须要能进行电子图板的操作,除了二维软件,还应主动学习三维实体软件的应用。

2、建议与思考

(1)教学设施设备问题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比发达国家差多少,顶尖的人才也不比发达国家少,但制造的许多产品性能却远不及进口产品,究其原因是我们过于注重学历教学的教育体制,是我们国家缺少大量的掌握先进工艺的一流的技术工人!

在自制空间模型的教学中,没有形成一系列的通用的教学用具,每次课前的准备量相对较大,泡沫模、木模、挂图等都较欠缺。在电子模型方面,主要是专业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体现,课前在制动动画和实体绘制中也占很大的工作量。尤其是现在国内教育未能实现小班话,组内教育,所以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操作能力是不能保证的。

(3)师资问题

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师资问题,目前职校学生数量大幅增多,专职专业教师较少,每周的课量较多(一般在14节以上),有的技能课教师还担任班主任,行政工作,另外专业师资数、学生数、实训设备数的比例的不合理,都大大影响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机械制图》 (多学时) 柳燕君、应龙泉、潘陆桃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机械识图》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 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对现代职教教学方法理论基础的探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年3月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英文报刊 中职生 英语阅读

一、引言

中职生文化课水平相较普高生普遍较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英语学习。在各种英语考试中,阅读都占据较大比重,因此,阅读能力的高低对考生能否在应试中取得出色的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教以来,笔者发现中职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阅读存在很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英语基础差,学生自初中上来英语成绩大多是在中下游。考试中,阅读理解失分严重;词汇量少,阅读英语文章时,往往不知其所云;对单词在不同语境的使用及不同单词组合产生的不同含义,无法分辨,出现识单词不识词组的现象;学生自信心不足,一旦遇上篇幅长的英语文章,往往率先产生撤退心理,觉得肯定十分难,因而没有信心细读下去。

英语阅读的这些状况对学生英语学习及考试成绩的提高,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英语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主课,任课教师无疑应从大处着眼,制定多方位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恐惧英语阅读心理,使中职生的英语学习在现有基础上得到优化发展。

二、英语报刊的特点

1.时效新颖,使用广泛。报刊作为世界上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体之一,其显著特点就是时效性强,能紧随时代潮流,及时报道各类时事热点、新闻资讯。学生群体,尤其是中职学生总是对时下流行与外界新事物兴趣浓厚,报刊无疑较常用的阅读材料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英语是世界上使用程度最普及的外语之一,且用英语作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国家为数不少,因而英文报刊被广泛采用。

2.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报刊多采用各种体裁进行排版,如新闻报道,专栏互动,读者园地,生活百科,文化故事等,如21st Century有Cover,Buzz,issues,opinion,Forum等不同版面。体裁的多样性,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有多种选择,减轻了阅读倦怠感。内容方面往往涉及各种方面,如经济、文化、政治、娱乐等,可涵盖当今社会时下流行的领域。

3.贴近生活,实用性强。相比较其他出版物有特定的读者群,报刊常常面向的是人民大众,因而更为贴近生活。报刊之中除了报道各类新闻时事,也会设置一定较为实用的版面,如生活小贴士等。如21st Century中就有Campus这个版面,探访象牙塔里的生活,解析同龄人的生活状态,讲述莘莘学子的故事,极易引发学生的共鸣,Getahead版面更是直击职场生活,对较普高学生更早踏入职场的中职生来说,更为实用。

三、英语报刊阅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职生最觉枯燥乏味的阅读材料是篇幅较长的说明或议论性材料。而相对篇幅较短、内容故事性强,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往往能引起学生继续读下去的兴趣。英语报刊时效新颖、内容丰富等特点,各种贴近学生生活与兴趣爱好的版面,如流行前沿、娱乐动态、科技生活等,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拓展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民俗地理等知识也是英语学习的一个方面。英语报刊中刊登报道的大量关于英语国家的新闻资讯、文化知识等,不仅拓展了学生对海外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的各种认识,而且在这个流行出国留学的年代,给予学生相关信息。

3.增加学生英语词汇量。词汇量是决定学生阅读能力的一大因素。中职生的英语词汇量普遍匮乏,从而造成阅读时无法充分理解材料信息。大量阅读报刊,无疑能让学生不断积累词汇量。且报刊面向人民大众的特点,使其语言与词汇多为简单常用,通俗易懂,为学生学习降低了难度,增强了自信心。

4.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通过将英文报刊阅读引入课堂教学,并且有步骤地进行阅读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策略。恰当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不仅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加快速度、节省时间,还能消除学生面对英语材料阅读的自信缺失甚至恐惧之感,使其增强自信心。大量阅读训练,使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

四、英文报刊阅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笔者试图通过英文报刊阅读的教学,构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将报刊阅读引入英语学习,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具体运用步骤如下:

1.压缩教学时数、引入报刊阅读。针对传统实际教学现状,笔者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对课内的总学时数进行压缩,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并且对学习上的时间和结构形式进行优化调整,把报刊阅读引入课堂。以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为例,高一年级所安排的英语课为每周6节。在不增加学生课时量的情况下,将报刊阅读机制引入课堂之中。而整堂课全部应用作报刊阅读,学生不免会感到乏味与疲劳,因而在前五节课的初始,抽取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外报刊阅读学习的汇报工作,第六节课利用半节课时间进行课堂内的报刊阅读练习。制定的英文报刊阅读计划和时间进度表如下:

2.英文报刊阅读在课堂内外的具体运用措施。根据中职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的特点,笔者选用“21st Century Teens”,利用报纸的新、奇,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英语报刊阅读的具体措施分为课外阅读部分和课内阅读部分。

(1)课外阅读。课堂时间有限,因而课外阅读是一项“隐形”的重要措施。

①课前5分钟。一周前四课时上课初始5分钟皆为学生对于自身课外阅读的汇报工作,利用此段时间,作为“新闻播报人”的身份,播报在课外阅读好的新闻梗概。首先,教师在课前通读报纸,确定适合学生阅读的难度,将过于复杂和较难的新闻剔除,在每周第一课时大致介绍本期报纸内容的大类。其次,确定本周新闻播报的学生人选,每课时安排2人。由于新闻篇幅较短,课前5分钟,让两名学生播报准备完成的新闻,时间足够。最后,在2人播报新闻的同时,让其余学生认真听记,在播报完毕之后,随即抽选一名学生,对于所听到的新闻内容做一个总结。如此,便能使听新闻的学生有适当的注意力。

②课后10分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与写作,本就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为课前5分钟的新闻播报做准备,还是课外阅读提升,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有重点地进行报刊阅读之后书写读报文摘。要求平时2篇,双休1篇,每周不少于3篇。读报文摘格式如下:

读报文摘

③额外小练习。与此同时,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每周写一篇英文周记或短文,翻译三个标题,并背诵10个课外单词。针对学生的周记和练习,教师进行批阅和点评,纠正语法与词汇错误,并在报刊品读课上,抽取一篇匿名全班进行点评与修改,进一步通过写作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2)课内阅读。课内阅读作为教师面授学生报刊阅读的主要场合,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周的第六学时,利用20分钟半堂课的时间,进行有序的报刊阅读教学:①阅读标题,预测大意。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篇文章或新闻报道,让学生先看标题猜内容,预测本篇文章可能涉及的主要内容。此举可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②限定时间,略读全文。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的模式,让学生在全文之中有选择地阅读,整理出本文大意。略读能培养阅读速度,读完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对新闻报道大致内容进行复述。③提出问题,详读全文。设置一定的问题,如本文中涉及的人物、地点、时间等详细信息,让学生仔细阅读,寻找答案。④记录分享,同步提高。摘抄下文中自己感兴趣的词汇及句子,全班一起分享,可极大丰富学生的词汇量。⑤分组合作,深入运用。在规定的阅读时间内,大家分头阅读最感兴趣的篇目。然后分组合作,组与组之间互相交流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交流过程可采取多种形式,或综合报道的形式,或提问,或新闻综述形式,或小品表演,或唱歌等形式,学生就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学生可自编自导自演此话题的小品,会更加妙趣横生,令人印象深刻。

(3)激励措施。在日常的课内外阅读训练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倦怠情绪,以至于时间一久,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因而,在阅读训练中,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不乏为一种有效手段:①班级分组,展开小组间竞赛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潜力。新入学的高一学生,仍具有强烈的好胜心,为了得第一名常常会争抢着阅读报刊中的文章。因此,在课时以外的时间,各个小组之间展开竞赛,互相统计阅读的篇数和课上提问或发言的次数。②每一个月的积累后,班级进行读报竞赛。教师提供报刊新闻,设置相应的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题型,以知识竞赛形式在班上开展比赛,评选出阶段性的报刊之星,给予一定的荣誉。激励措施,采取一定的奖励模式,比如优胜小组和个人,将会相应减轻一次作业量等。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读得越多,说得越多,听得越多,提高得也越快。

五、结语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是通过大量材料阅读训练,而阅读材料的选择则是影响阅读效率的关键。英文报刊在难度上和内容上都比较符合中职生的英语水平。合理有效运用英文报刊教学,能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增加英语词汇量,拓宽英语文化知识面,从而进一步提高中职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英美报刊阅读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旦淑芬.英语报刊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08(4):46.

上一篇:学校谈话汇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学校定级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