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1 04:53:43

中职教育

中职教育范文第1篇

一、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中职学校门槛低,入学容易。现在的中职学生结构较复杂,多数中职学生是在层层选拔中被淘汰后才来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生源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基本属于“淘汰产品”,学生起点较低。学生习惯于原来的保姆式教育方式,养成了被动学习、被动接受、“被看着”的习惯,其自我控制能力及自学能力十分有限,入校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由于没有了升学压力,将来就业形势一片光明,中职生成了“60分万岁”一族。在精神上表现为无所寄托,没有远大理想,既便有,也仅有三分钟的热情,三分钟一过,一切便又归于沉寂。他们认为只要及格就有毕业证,就找得到工作,没有了进取心,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学生普遍好逸恶劳。近几年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怕苦怕累,遇到困难,只想退缩,缺乏锻炼,很难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

(二)教材方面:中专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不连贯,有些知识脱节,学生基础又较差,接受起来非常困难,有些课程偏难偏深,尤其是有些专业课,以现有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学习确实强人所难;现用教材多数内容比较陈旧,缺乏知识的更新,有些专业教材还是七八十年代出版的,有些新版书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更新包装,内容还是老的基本没变。而近几年企业在飞速发展,设备技术在不断更新,专业教材却还一成不变,已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此外教材的实用性不强,理论偏多,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操作的内容太少,与实际生产脱节,实验课使学生产生“学了也白学”的想法。

(三)师资方面:学校不断扩招,师生人数比逐年减小,造成部分教师负担过重,形成有时一个个老师教3到4门专业课的情况,如此大的工作量,难以保证质量。此外中职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一般性人才,与升学教育不同,中职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一般中职学校的实习实验条件差,实训设备陈旧简陋,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二、面对就业市场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

(一)教法改革———突出教法的适用性。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现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才能增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性。针对现有学生结构复杂,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摸底学生的入学基础和能力状况,结合学生自身的努力目标,分别进行“学习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因材施教,分类教学”,让各层次学生可以“量力而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确立学习目标,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

对“学习型”,主要是进行学历教育,为该类学生升高职打基础。对“技能型”,主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对“服务型”,主要面向企业中一般操作工,可以通过基础与特色模块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尤其强调了职业技能的培训。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属于那些不具备一定条件就无法培养的中高层次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必须根据地方及企业需要设置,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这就是,只有当中等职业教育满足了地方需要,企业需要才能得到支持,有了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课程的基础性是强调传授给学生的普通文化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实用性是强调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既能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为学生毕业后的谋生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课程设置中还要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必备能力。由于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和组织劳动的变化,这要求劳动者能独立地进行学习、计划、实施、控制和评估工作;所以,除了拥有精湛的专业能力以外,劳动者还应具多种能力,如自主学习的能力、社交、职业道德、责任感和组织纪律等等。教学过程中,惟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才能受到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当学校受到欢迎时,学校就有了发展的原动力。(三)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社会发展不需要读死书的书呆子,尤其对中职学生而言,掌握专业技能为就业打基础已成了求学主要目的。这就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可以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能进行实践指导。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中职学校需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技术业务的培训。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每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实地调查、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获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第一手材料,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了解企业需求及相关岗位从业人员要求。进修教师还可以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现有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编写,让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更有方向性、有目的性。同时可以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出市场实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校建设改革———突出校企合作订单式办学。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设备要求的特殊性,单靠职业学校本身是难以解决师资和设备需要不断更新的问题的,只有通过联合办学的方法,才能解决。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办学已是大势所趋。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可以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为合作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这样既解决了职教实训条件差的困难,又为帮助学生实现由实习到上岗的“零过渡”奠定了基础。学校要依靠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和教育教学指导中的作用,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和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适时的教学内容安排。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鼓励毕业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习”,使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为了使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更好地接轨,学校还可以引导部分优秀企业在学校设立冠名班,这些企业在取得毕业生优先招聘权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如为冠名班学生提供下厂实习机会,提供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为冠名班提供一定数量的奖学金等。目前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已成功地与江苏锦盟公司合作,由企业提供200多万元的设备,建立了锦盟实训基地,并由企业直接面试挑选学生冠名成立了3个锦盟班,为校企合作开辟了新路。

中职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梦” 中职教育 一体化

同志2013年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时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辽宁省劳动经济学校几年来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历程,就是以担当和实干托起“职教梦”的历程。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市场的供求变化,辽宁省劳动经济学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顺利实现了由三产业、文科类培养为主向二产业、技能类培养为主的发展转型,明确了“德育为根,成人为本,技能为先,成才为重”的办学宗旨,着眼学校内涵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2012年被国家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培训基地”;分别被中组部、教育部确定为“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奠定了梦想实现的基础。

一、立足学生个性需求,提升梦想实现的高度

科教兴国,人才为本。21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不再仅是知识型人才,更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一转变客观地反映了21世纪中国对创新教育的呼唤,也是现在职业教育的重点。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极其紧密的联系。学校为了让更多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成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现有31 个专业及71个专修方向可供学生选择报读;另一方面,学校现有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已经形成了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及远程教学并行的多功能、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求新心理、好奇心理,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佳发展。

二、一体化教学改革,拓宽梦想实现的广度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学习其他职业院校的办学经验,融合到学校工作中,一点一滴营造中职教育生态,整合资源,不断创新。2011年由笔者学校牵头,联合辽宁省人才中心、沈阳市电子工业技工学校、中国北车集团等6家单位成立了“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遴选为国家“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2012年在辽宁省“技师杯”数控技能大赛上,取得了团体冠军、三个单项冠军和五个单项亚军的成绩。这些举措和取得的成绩,拓宽了笔者学校梦想实现的广度。

1.专业对接产业,建设特色专业

学校于2008年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和学校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及时把握专业就业岗位和能力要求的变化,共同研讨制订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设置计划和专业调整计划。这就保证了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零距离对接,实现了专业设置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

按照“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建设思路,学校瞄准辽宁省老工业基地对装备制造业及相关专业的需求变化,走访了北车集团、特变电工、三一重工等大中型企业进行专业调研后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学生培养目标。

学校先后停办了商务外语、计算机外设、文秘等专业。在数控技术应用上增设了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方向,在焊接专业增加了冷作工方向,在计算机专业增加计算机平面设计方向,根据调研大昌合众、鑫通别克等4S店的结果增设了汽车整车及配件营销专业。目前,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以现代服务业为辅”的专业建设格局。毕业生就业稳定率达97.32%,对口就业率达94.48%。

2.一体化产学工厂模式创新、内涵丰富

在重点专业建设上笔者学校探索“一体化产学工厂”模式,按专业特点赋予不同内涵数控专业打造“校厂合一、产学一体”模式,合作开发“产品项目”,真实构建企业生产实景。与西门子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机械加工专业利用引进企业,创建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创新型实训基地,并在教学中实现工学交替、产学合一;焊接专业借鉴“教学工厂”理念,过程采用班组化管理,每日考核计分,每周加入专项技能训练,每月进行技能比武,形成“日考核、周训练、月竞赛”的长效机制;汽修专业初具“前厂后校”雏形,形成两个三位一体,即课堂、实训中心、汽修厂三位一体,教、学、做三位一体。在探索校企深度结合的同时,学校推进“订单+冠名”培养模式,重点专业已与25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

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产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真实企业情境学习,使学生在“做中学”中学会了技能。学校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内务比赛、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学做人、学会生活。并通过多种奖励,使人人都有受奖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自信、快乐、向上的心态。学校坚持开展“技能竞赛”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促进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升,近三年在省级技能大赛中,取得11金14银15铜的佳绩。

三、紧随时展步伐,加快梦想实现的速度

学校坚持将学生的发展放在教育发展的第一位,并围绕这一目标来推动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1.创新教学模式

(1)认知实习,让学生成为学校中的“员工”,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实现“学生与员工”身份的统一。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实行以公共基础技能训练和角色转换为重点的专业认识性实习。通过参观企业生产车间,让学生感知专业技能;通过“角色转换”教育,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树立“员工”意识。

(2)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课堂与车间、实训与生产的结合。在专业实习上,校内实训基地按企业生产流程布置,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教学活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岗位标准进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利用驻校企业、校办汽修厂等基地,组织学生到生产、服务环境中进行岗前实习,采用和员工相同的轮班制,感受企业生产氛围,逐步适应企业生产要求,锻炼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就业前安排顶岗实习,巩固提升核心技能的掌握,使学生熟练掌握岗位技能,为就业奠定基础。

(3)采用“做中教、做中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各专业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模块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组织教学。数控专业通过项目教学,将企业生产工艺卡、仿真教学引入到教学中,指导学生工作团队自行设计,自行编制加工工艺和程序,仿真检验,自主加工,自主检测,自主评判,教师总结;汽修专业通过模块教学,按系统结构实施分课题现场一体化教学;机械加工专业采用情境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工艺分析、设计工艺过程、填写工艺卡,按工艺要求综合不同加工方式进行加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职业技能。焊接专业则通过案例教学,进行产品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对手工电弧焊、氩弧焊、气体保护焊的综合运用能力。各骨干专业均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创造能力。

2.推行“三结合”教学模式

学校通过推行“三结合”教学模式,教学重心由教师教变为学生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在参与完整工作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体现了车间与课堂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

围绕核心技能整合专业课程。依据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反映了辽宁区域经济先进技术水平和职业岗位要求,有利于学生成功就业和自主创业。编写了《钳工工艺实训指导教程》,开发了《技术测量基础实训指导》等课程,结合地区行业特点,开发了《数控车实训指导书》《普通车床实训指导书》等校本讲义;为使学生了解先进应用技术知识,汽修专业增加了电喷、电控、传感器等教学内容,为创设岗位模拟,实施案例教学、GSP仿真实训。几年来教师共编写了15本校本教材,出版了8本教材。

3.实现了“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理念的转变

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素质、能力本位转变,由“教师、课堂、教材”向“学生、岗位、信息”教学方式转变,构建了以专业核心、综合素质、实践技能拓展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教学。加大企业参与力度,采取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形式,构建与就业岗位任务密切衔接的课程体系;创新技能养成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与车间、实习与生产、学生与员工的有效对接,培养学生“既学技术、更学做人”的理念,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4.48% ,学校连续9年获“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中职教育范文第3篇

学徒制是美国中职教育的雏形,美国的职业教育最早也是从学徒制发展起来的。学徒制的诞生得益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所谓的学徒制即徒弟跟随师傅经过一定的学习后,可以晋升为工匠、再可以由工匠晋升为师傅。学徒期限较长,一般为7年。学徒制与学校教育并无相关,所以被视为是脱离教育制度的一个部分,学徒制具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性,这也是学徒制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实科教育——美国中职教育的初兴

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势力不断扩张,中等教育领域亦发生巨大变化,其中之一就是职业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实科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首先是私立中学的兴起,由于商业的发展使商务、造船、贸易等行业呈现了一种欣欣向荣的趋势,在一些大中城市涌现了一批私人兴办的私立学校,私立学校办学虽然不比公立学校正规,但教学却非常灵活,而且教育内容多样,并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上课时间自由。私立中学刚刚兴起,则因上述特点深受大众欢迎。

19世纪上半期,美国出现了公立中学,公立中学具有世俗化、大众化的特点,满足了不同受教育者的需求,更加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美国的公立中学既开设普通文化课程同时又开设中职教育课程,被称作美国的实科中学。私立中学、实科中学以及综合中学的创办,标志着美国实科教育的勃兴,美国的实科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从而为美国中职教育后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赠地学院和初级学院——美国中职教育的勃兴

赠地学院和初级学院的创办则开启了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先河,对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影响举足轻重。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了《莫雷尔法案》,该法案规定中的农工学院被称作“赠地学院”,后联邦政府决定每年向最初创办的每所赠地学院提供15000美元经费。赠地学院成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股新生的力量,尤其为美国工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短缺人才,也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率先提出把大学的四个学年分成两个阶段的设想,第一个阶段的两年为“初级学院”,第二个阶段的两年为“高级学院”,同时,将大学的课程也分成两个部分,前一个阶段的课程类似于中等教育,后一个阶段的课程类似于专业教育或是研究生教育。初级学院既满足了希望进入大学继续求学的人的需求,同时又满足了一些学生为谋生和就业接受一定中职教育的机会,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四、新世纪的美国中职教育

新世纪的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庞杂,按层次主要分为以综合中学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以社区学院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大类。综合中学是美国中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它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全面发展,促进美国教育不断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也对美国的中等教育办学提出了挑战。社区学院是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所,美国现有社区学院达1200余所,每年有超过1000万的学生就读于社区学院。社区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其所在的地区提供教育计划和服务。为所有学生提供就学机会,实行开放美国的社区学院有公立和私立之分,每所社区学院都带有它所服务的地区的文化及地理特性,同时它们又具有许多共同点。大多数社区学院提供三种类型的课程:学士转学课程、生计教育(即职业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

五、对中国中职教育的启示

纵观美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也有诸多启示与借鉴价值。

(一)政府力量办学是推动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上面美国中职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中职教育的发展过程自学徒制——实科教育——赠地学院——社区学院等都离不开政府力量的推动,政府行政的力量是保障美国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条件,美国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中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法案,无论是《莫雷尔法案》,还是《国防教育法》、《中职教育法》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国家采取不同的行政调节手段促进了其中职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目前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些年来国家愈来愈重视中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的中职教育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毫无疑问,政府力量的支持是保障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一个巨大的力量。

(二)以市场为办学导向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内驱力

能力培养是美国中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课程开发、教学组织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美国职业技术学院规模较大,教学硬件十分先进,建有实习车间,教学环境就是工作环境的模拟,有些课程甚至到企业去完成,使学生置身工作现场,相应的教学效果好,学校各专业科目和课程经常调整,能够针对市场行业变化情况,增加或减少教学科目和课程。同时,学校和各大公司和企业联系紧密,互动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联合办学是职教发展的必备条件

美国中职教育经费来源主要靠当地财产税、州政府拨款、联邦政府资助和学生学费。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非属义务教育,但学校不以盈利为目的。其经费来源主要有:当地财产税约占学校收入的45%;州政府拨款,占学校收入的18%~20%;联邦政府资助,约占10%;学生学费占8%~10%,主要用于增设新的急需专业课程和培训计划,以及向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资助。这种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办学的方式既能减轻政府的压力,同时又能调动企业办学的主动性,保障了美国中职教育的办学经费的来源。

我国的中职教育办学在资金的筹措方面也要贯彻多渠道,办学经费是保证中职教育办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会增强中职教育的办学活力,保证中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璠,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近代卷)[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中职教育范文第4篇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正确引导。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在学习成绩上相对处于劣势,但不等于不具有聪明才及能力,许多学生具有课业以外的才华或特殊能力,具有一定的潜在能力价值。教师在中职学生的学习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去发现和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著名作家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的潜能。要把“爱学生”作为教育实施的先导,实行情感渗透,实施情感教学,加强情感培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要求我们做到把对学生的关爱渗透到教育教学当中的每一个角落与环节,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扉,而爱心的第一步是宽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教师要以炽热的、高尚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去感化、关心、激励及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恢复自信心,从而引导他们从理智升华到情感、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师生互动,相互交流,做到教学相长。在这一点上,经常因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位置所误导而被忽视。往往被教育者被当作“驯化”的对象,教育者高高在上,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与人格,而且也增加了他们叛逆及消极的情绪。真正的人格平等,需要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养成平视的良好心理,需要一些自命为“高贵”的人群懂得爱人、尊重人.以傲视平民为耻.因为傲视平民而受到谴责。我们要摒弃这种“劳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与人格,以平等的关系对待学生,尽量做到不当众批评,真正做到人格上的平等。

二、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

面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难度加大的现实,如何探索一套切实可行教学方式及方法,是每一个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责。大多数中职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主要教学方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为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因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又称为“电化教学”。在现代教学中,要多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将图象、文字、声音、动画、视频信息等众多的媒体信息综合一身,通过大屏幕真实地展示教学过程,让学生更直接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直观、生动、轻松,这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做到事半功倍,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三、专业设置要兼顾职业属性与教育属性

中职教育不单是付授知识、培养职业技能,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自我充实能力和发展潜力。在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方面,新开设的专业要兼顾职业属性与教育属性,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仅要满足教育对象的个性需求,更应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在社交、谈吐、适应社会变化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调查显示,学生在毕业后一年内,更换工作的概率高达30%,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甚至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他们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构成了他们在创业之时的知识体系。所以,在专业培养方案上,应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先进的经验,通过规范的教育过程传授从事合格的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和能力(职业行动能力),并获得必要的职业经验。学生毕业后如果短期内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也可以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甚至是自己创业。

四、总结

尽管在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是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职业教育已经开始在教育结构中占有一个重要层次,引起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政府已经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近几年,国家和省、市加大了对专业教师培养力度,省、市每年都组织各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有的还送出国外进修。迎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做好中职教育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关健。

中职教育范文第5篇

本文作者:童家琼、赵兴刚单位: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

首先,我们把美育寓于德育之中。在德育中应用美育,可以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说教,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一个人只了解了某种道德规范,并不一定能做到身体力行,只有当这种道德规范转换成道德情感时,行为才有内在的动力。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或熏陶,是单一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说教无法取代的,由于美育能激发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深层能动感受,使人产生激情,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时,思想情操也得到升化。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在美育过程中通过情感的陶冶,使思想、道德得到潜移默化的纯净,从而成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美育对于道德的作用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诗歌时认为:“诗人引导人们追求对生活的崇高理想和崇高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是我们变得更好、更善良、更崇高。”在中职学校,我们应创设积极的教育情境,提供情理交融、情境交融的教育教育空间,充分利用情感的激活功能、驱动功能、陶冶功能、弥散功能和调节功能,“以情感为纽带,”使学生耳濡目染、潜滋暗长中实现道德和审美的交互影响和升华。首先可通过创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对中职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使其心灵受到感化。其次,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通过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会按照美的规律改造我们的生活。从而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改变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如对老师、同学无礼貌,心中无组织、无纪律,自以为是,对未来一片茫然等陋习。

其次,我们可以把美育寓于智育中,以美引真,激发智力潜能。教育主要是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智力开发的基础。然而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就是挖掘“美”,进行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理性、美的气度、美的结构,揭示新思想,新科学的科学性、真理性、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的美好追求,从而开发学生智力。世界著名科学家,相对论的发现者——爱因斯坦,他的研究方法称为在本质上是“美善的,直觉的”,深信大自然定是合乎规律的,而事物的美和大自然的和谐是相一致的;因而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真。以美导真,吸引着科学家探索真理的奥秘,能够大大开拓人们的视野,充分调动人们学习,钻研的积极性。中职教育的特点是文化课和专业课的结合,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设置思维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科美感,让学生沉浸在学科美的享受之中,自由的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能够轻松,愉快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以此来调动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进而对生活充满信心。

再有,我们还可把美育寓于体育中。通过体育训练,可能使人身体健康具备良好的速度,耐力、力量和技巧,具有发达的肌肉和匀称健美的身体,通过美育活动,提高人的鉴赏美的能力,会促进人们对于健美的自觉认识,不断提高身体的健康素质。体育教学中贯穿美育思想,运用美学原理,不仅会使人在身体上得到锻炼,强化了学生身体形态、动作姿态,使身体达到匀称、和谐,而且培养了学生感受美、观察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具有团结有爱、协调一致,拼搏进取的精神,达到外在美和内在美和谐的统一,更好地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健全的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健康的体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能塑造其形体美和坚韧意志的性格美,可培养中职生坚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只有心理、生理全健康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

最后,我们还可以把美育寓于劳动技术教育中。劳动技术教育,是培育学生具有现代工农业生产知识技能和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根源,首先在于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美”这一科学论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美是由劳动创造的。人类的劳动,既是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活动,同时又是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创造性的自由的活动。因此,人类通过劳动,一方面获得某种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又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快,即一种由于见到人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克服了重重困难,从自然取得了自由而产生出来的。中职学校的教育除学校学习外,还包括校外实习。

中职教育范文第6篇

(一)中职教育财政管理政策

加大中职教育财政管理政策力度,是江西省政府推动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教师管理为例,为加强中央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08年江西省财政厅、江西省教育厅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的专项资金使用进行具体部署,主要包括对专业骨干教师部级培训经费,重点专业师资培训方案教材开发经费,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的资助等方面的管理。该项政策的出台,为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稳定与优化提供了支持,并丰富了江西省中职教师的聘用形式。当年全省240所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在校教师11470人,相比2007年233所中等职业学校共12403名在校教职工,为兼职教师的引入腾出了较大的职位空间,因而大批的兼职教师被引入到中职学校。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数额有明显上涨,外聘教师一般都是资历较高或者是学历较高,外聘教师的引入,丰富了学校的学术讲座、技能讲座,提升了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及社会影响力,也有利于中职学校开发更好的培养模式,为中职学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该政策的出台,使中职教育和一般学历教育一样,能够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师资。

(二)中职学生资助政策

2006年12月,在中央有关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文件的精神背景下,江西省印发《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暂行管理办法》,为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7年,建构了以政府资助为主导,农村学生全惠及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客观上扩大了中职教育的财政投入,保证了中职教育的奖助支出,使中职教育和普通学历教育一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奖助机制,推动中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能一定程度上提升中职学生的素质水平。2007年,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总额达14.31亿元,相比2006年的2.61亿元,增长了近4.5倍;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占地方教育总投入的比重,由1.5%增长到5.02%,增长了近3.5个百分点。同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支出达4510.13元,实现新高。

(三)中职教育免费政策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江西省出台了《<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实施方案>的通知》,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江西省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该举措为那些贫困家庭的适龄学生创造了条件,原本读不起中职学校的人,也能够进入中职学校,拓宽了生源空间。2013年11月,江西省财政厅、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了《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扩大中职学校的免学费对象及范围,对江西省公办及民办中职教育学费的补助方式做了详细的规定,细则中对于政策实施的监管也做了相关的规定,该项政策实施将进一步扩大中职教育规模,据统计,2010年以来,江西省中职教育招生数额保持在20万人左右,稳定了中职教育的生源,扩大了中职教育招生规模,有力促进了江西省中职教育发展。

二、江西省中职教育财政政策公平效果

江西省实施中职教育财政政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公平角度来分析,却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具体而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区域差异比较明显

据《江西统计年鉴》《江西省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数据,全省11个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约460所,这些学校不均匀的分布在全省各市区,由于各市区中职教育财政立场的不同,各市区间中职教育的投入差异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职教育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重的区域差异。图1为2010年江西省地方中职教育经费占教育投入比重的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省中职教育投入比重曲线起伏较大,曲线较高点即投入比重较高的市区,萍乡市中职投入占教育投入比重达18%;曲线较低点即投入比重较低的市区,南昌市及上饶市都不到5%,说明各市区中职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差异较大。第二,中职教育支出与中职发展规模关系的区域差异。2010年全省中职教育支出排在前四的市区分别是赣州市、九江市、宜春市和萍乡市,排在后四位的市区分别是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和抚州市;同年中职学校学生总数前四的市区分别是南昌市、赣州市、宜春市与新余市,学生总数排后四位的市区分别是景德镇市、鹰潭市、萍乡市及抚州市。可以发现,全省中职学生数较多的市区,中职教育经费支出一致性不高。表现在有些市区支出多,有些市区支出少。如宜春市学生数与支出都相对较多,南昌市学生数较多,而支出较少。中职学生较少的市区,中职教育经费支出一致性也不高。如景德镇市、鹰潭市学生规模及支出情况相对都较少,而新余市学生规模不高,但支出较大。总体而言,江西省中职教育支出与中职发展规模一致性的区域差异明显,即有些地区一致性高,有些地区较低。第三,中职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这种关系同样表现为,有些地区经济收入高且中职投入高,有些地区经济收入高而中职投入低;反之亦然。即中职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相一致与不相一致的情况。比如南昌市的GDP在全省最高,但是南昌市中职教育投入排全省第七;赣州市的GDP排全省第二,中职教育投入一样靠前,排在第一位。江西省中职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一致性的区域差异明显。

(二)城乡差异较为显著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中一起,担负着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的艰巨作用。现行财政政策下,江西省中职教育并没有得到公平全面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城乡财政差异。中等职业教育涵盖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及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因为中等专业学校与技工学校主要集中于城镇地区,而职业高中存在着城乡分布的特征,故探讨江西省中职教育城乡差异,关键要看职业高中教育。首先,职业高中的总体投资形势城乡差异显著。据《江西省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年),2010年江西省职业高中的总支出为10.8亿元,其中农村职业高中总支出仅为1.2亿元,农村职业高中支出只占职业高中总支出的11.1%。也就是说,江西省有近89%的职业高中总支出用于城镇地区,城镇投入总量是农村的8倍,反映出城乡中职投入总体差异十分显著。其次,各主体部门职业高中支出城乡差异显著。各部门存在着明显的重城镇而轻农村的现象。江西省教育部门对于职业高中教育经费总支出是7.3亿元,其中农村职业高中的总支出是0.5亿元,仅占总支出的6.8%;企业办学中职业高中的总支出是30万元,用于农村部分的为0元,即全部用于发展城镇学校;民办学校职业高中教育经费总支出为3.2亿元,其中用于农村学校的为0.7亿元,约占总支出的21.9%。通过上面的比较,不难发现,江西省职业高中教育投入方面,有着重城镇地区而轻农村地区的特征,导致江西省职业高中财政的城乡差异,进而产生了江西省中职教育财政的城乡差异。

(三)校际差异不容忽视

财政投入的数额会制约到办学条件及办学规模,评价财政投入的充足与否,可以根据著名教育经济学家靳希斌教授提出的教育投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两个一级评价指标:教育投入总量与生均教育经费。也就是将教育总支出与生均支出的实际情况作为比较的依据。江西省中职教育校际差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同办学类型之间的校际差异。表1显示,从总量上来看,江西省中职教育财政支出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占41.21%,职业高中占50.74%,两种类型学校合占中职教育总支出的91.95%,反映出江西省中职教育支出主要集中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与职业高中两种类型的学校;从生均情况来看,成人中等专业学校高达11913元,而技工学校只有104元,相差11809元,即使是支出相近的职业高中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之间生均支出也相差近1000元。明显反应出江西省中职各办学类型间校际差异的存在。第二,同一办学类型内部间的校际差异。中职教育同一办学类型中也存在不公平的财政状况。即使是职业教育,也存在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差异,公办中职学校与民办中职学校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师资力量、危房改造情况、图书册数、设备配置等基础设施供应方面。往往重点中职学校师资学历水平能普遍达标,“双师型”与“技师型”师资充裕,而一般中职学校师资学历水平达标率低,且稀缺专业师资更是紧缺;重点学校资金相对充裕,能及时进行危房改造,而一般学校的危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图书及设备配置方面,重点学校也都比一般学校完备,这些方面,公办学校又比私立学校优越,因而,总体又反映出江西省中职教育的校际差异显著。

三、完善江西省中职教育财政政策公平的建议

目前来看,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的公平性不够,有待完善。推动建构公平性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扩大中职教育财政投入,鼓励民办中职教育发展

虽然国家和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一些对于中职教育贫困学生的帮扶政策,但是由于名额、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中职教育的资助程度还很有限。教育发展离不开财力的支撑,中等职业教育亦如此。中职教育的发展不能只是政策下的亦步亦趋,应该有所突破,要做好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预算,适当的对其财政倾斜,腾出更多的发展资金,尤其是扩大对省内薄弱地区的财政支持,因为任何一个亟待崛起的行业,其需求量都要比平时更高。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财政支持,其中包括扩宽贫困生的支持,扩宽相关专业的支持,逐步由支持涉农专业向非农专业扩展等;还可以鼓励职业学校自办企业,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IIEP)在研究报告中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公立学校必须要获得一部分成本补偿的话,那么可以考虑两种办法,一是制定学费标准的时候必须同时考虑给低收入家庭提供补贴,二是在政府确实没有能力扩大公立学校系统的规模时,积极扶持私立学校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通过鼓励民办中职学校的发展,对于缓解政府中职教育的财政压力,缩小区域教育财政差异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建立省级及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财政机制

教育财政公平,需要遵循“财政中立”原则,即每个地区的富裕程度有差异,但法律拒绝以此为由,使不同学区学生的生均经费不等。中职教育财政政策要保证任何财政状况下的适龄青少年,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同样的教育或者是最低保障的教育。虽然我们应该承认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但全省各地区中职教育投资差距应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以满足学生教育机会的均等。所以应该做到:一方面,上一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应该按照制定富裕学区标准,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手段对贫困学区给予补充,缓解与克服不同学区间、城乡间教育经费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应该建立省级和各市区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财政机制,保证中职教育所需的各项经费都能够恰当分担,足额到位。总体上还要从三个方面把握,第一,政策制定方面,明确各级政府在中职教育财政上的支出责任。第二,供给形式上,应该根据地方的实际财力,采取与之对应的供给方式,实行地方独立供应,或者是省级专项拨款独立供应,或者是省级与地方联合供应的形式。第三,具体支出项目上,应该把中职教育的各项经费,包括学杂费、书本费、生活补助、公用经费以及教师工资等费用作出具体的规划与安排,使每一级政府、每一个区域都能够达到财权与事权相一致,保障免费教育的有效实施,推进中职教育财政公平。

(三)规范中职教育财政开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中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财政支持是保证,规范开支则是关键。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是规范中职教育财政开支的最高追求。中职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财政量的支撑,把握财政效率一样很关键。江西省中职教育的财政支出本来就不富裕,不合理的、缺乏完备监督的财政开支,使得教育资金更是捉襟见肘,进而出现区域、城乡及校际差异,迫切需要充分利用每一项财政经费,做好财政预算。首先,要恰当分配事业性经费和基建经费支出的份额,坚持应急性第一的原则,将用于危房改造、人才师资引进、学生补助及日常维护等方面的开销排在前列。其次,要避免浪费和腐败,不攀比、不虚报瞒报,争取把每一分钱都用在中职教育质量提升上。再次,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努力建立中职财务公开体制,各教育部门层级监督,学校老师、家长及社会共同监督。做好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府应在网站上设置中等职业教育专栏,及时统计学校的财政分配,客观地进行公布;学校本身也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在校园专栏上对财政使用给予公示,进而建立公正公开完善的中职教育经费监督体系。

(四)健全中职教育转移支付机制,尤其是各市区间的转移支付

江西省中职教育财政公平的实现,靠各市区独立发展是不够的,由于地域人口及财政等方面的差异,部分市区各方面都很优越,而部分市区财力特别不足,因而在中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为了克服中职教育财政的区域差异,需要做好全省的转移支付工作,尤其对财力薄弱及人口众多的市区的转移支付,建立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及“以市为主”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要建设省、市对于薄弱县的纵向转移支付工作,根据市级单位的财政缺口,进行核算,采取省、市级行政单位的联合转移支付进行补充,或者是省、市级行政单位的专项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建设各市级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根据省内各市的财政状况,制定富裕市拉动贫困市的转移支付机制,尤其是对那些中职教育人口众多,且财力又很薄弱市的转移支付。鼓励并积极开展全省各市县间的相互扶持,努力促成资源从富裕地区流向贫穷地区,实现全省中职教育的共同发展。

中职教育范文第7篇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学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主要教育目的是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更多技术型和实用性人才,这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教育阶段。但是从整体办学质量来说,不少中职学校都比较关注专业技术的传授,在文化教学和育人方面有所缺失。笔者通过对中职教育发展遇到的瓶颈进行着重探究和分析,并提出一些适当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

中职教育发展;瓶颈;对策

中职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能够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劳动者和技术工人,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革,中职教育理念需及时转变,应由纯粹的单一技能操作转变为多种技能操作、由就业转变为创业。为此,广大中职教育者需认真探究当前中职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针对具体瓶颈发现原因做到追本溯源,最终突破这些瓶颈促进中职教育的日益壮大和良性发展。

一、中职教育发展遇到的主要瓶颈分析

第一,办学定位不明确,不少中职学校在办校过程中面临着模式落后、定位不清等问题,一些中职学校甚至以某一学科为中心,过于强调专业技能教学而忽视文化理论教学和德育素质养成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理论分析能力不强、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在就业中遇到理论考核阶段的瓶颈困难重重。第二,招生方面的问题,由于国家教育部门对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这就使得中职学校犹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不仅导致学生难以选择适当的学校和正确的专业,生源还遭到分散,不少学生因走投无路才选择接受中职教育,生源质量日益下降。第三,师资力量问题,部分中职学校在教师队伍方面面临着结构性短缺现象,不仅缺乏专业教师,文化课教师也是捉襟见肘,需要大力调整。中职专业教师比例与结构不合理导致整体教育质量一般,培养出的人才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突破中职教育发展瓶颈的有效对策

1.政府加大扶持且调整学校结构布局。中职教育要想突破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首先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展开教育工作。从政府层面来讲,国家财政部门与教育部门不仅需扩大中职教育的资金投入,还应不断拓展新的投入渠道,吸引不同类型企业、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行业来合作或投资办学。并充分运用中职教育和企业联系紧密、技术性、实用性强的优势,将企业资本与教育资源相互整合,发展和创新灵活有效、形式多样的办学模式。这样不仅可拓展中职教育的投资渠道,还能够为学习就业与实习提供优质条件,也能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和优秀的人才。同时,国家需主动调整中职教育的结构布局,引领中职学校通过联办、共建、划转和合并等多种方式重新调整和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改善办学条件、适当提升办学规模,让办学效益与教育质量均得以提高,并提高学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2.按照市场职业需求分析为教育导向。为真正突破中职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关键还是在于中职学校自身,只有立足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制定更适应就业趋势的发展目标,才能够真正改善中职教育质量。为此,中职学校需从市场职业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按照社会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对口型专业人才,并科学定位教学主动进行改革。其中在招生人数与专业种类设置方面,不仅需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基本状况结合,还应时刻关注职业市场与人才市场的需求转变。通过对职业需求数量与种类的认真分析,可得出当前需求与预期需求两个结果,为中职教育制定中短期教学目标和长期教学目标,以此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就业并适应市场变化。而且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当快,中职学校需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育资源,拥有灵活多变的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和改善教学内容,积极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

3.学习研究和实践活动做到有机结合。中职教育要想取得突破性发展和解决瓶颈问题,教学模式十分重要,在新形势下要做到学习研究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即为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互整合,做到相辅相成、同步发展。因此,中职学校可以现有的技能体系和课程知识为基础,教师认真开展理论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则是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有机结合,教师需引导他们讲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或者在实际中发展技能和巩固知识。另外,中职教育需把握好课程改革的原则与范围,中职教育课程基本上可分为融合课程、关联课程和广域课程三大类。其中融合课程是将多门课程融合在一起;关联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关系紧密的课程,主要特点是以实际需要和科学发展为依据;广域课程为多种学科相互叠合的课程。只有将这些课程有机统一,才能够真正优化中职教育。

三、总结

在中职教育活动发展中,针对各种遇到的瓶颈需引起广大中职学校的高度重视,找到原因“对症下药”,从而借助政府扶持和优化调整,以及中职学校发展目标自我调整两大方面切入,全面提升中职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周杰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核工业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白瑞霞.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对策分析[J].亚太教育,2016,19:146.

[2]杨成田.当前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4,02:10-11.

中职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家长;中职教育;了解渠道;宣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9-0028-07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为培养学生一技之长,提高生存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长期以来一直面临招生难的困境。有学者从招生宣传的视角研究招生难的问题,认为当前存在的招生宣传问题是:班主任老师是宣传的主渠道[1],但他们和其他中间人一样,存在虚假宣传和利益驱动的择校宣传现象[2][3];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封锁宣传信息,使得办学质量高的学校难以通达到每个学生和家庭[4];在宣传对象上,以城市学生为主,丢失了广大的农村生源[5];在宣传内容上,缺乏家长群体的针对性[6]。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加强信息化宣传手段,例如网站、报刊和电视等现代和传统媒体的宣传渠道[7][8],形成立体化宣传体系[9];地方政府统一宣称内容,打击虚假宣传[10];将宣传重心转移到农村,加大对农村生源和闲余劳动力的宣传[11],对初中生进行职业引导[12][13];在宣传内容上,宣传中职教育的人才观和职业教育知识,改变家长的观念[14],宣传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15][16]。这些研究对职业教育宣传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对本调查也具有较大的启发价值。

中等职业教育的受教育对象是未成年的初中毕业生,他们的父母作为其监护人,对中等教育的认识状况极大影响着选择子女入读中职的意愿。然而既有文献仅将招生宣传放置于招生管理范畴,没有针对宣传策略开展研究,也没有研究招生宣传与父母对中职教育的认识状况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招生宣传渠道为切入点,比较不同宣传渠道对不同性别和文化程度家长认识中职教育的影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提出策略。

二、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西部某自治区A市合计303名家长。男性家长为158名,占52.1%,女性家长135名,占44.6%,性别选项数据缺失者3.3%;有子女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家长为115名,占总体家长的38.1%。家有中职生的家长中大学以上学历者占10.4%,高于大学以上学历家长在总体中的百分比9.2%。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不同文化程度家长中,例如大学学历和高中学历,其子女在读中职和不在读中职的家长人数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换言之,既往认为的“中职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认识并没有得到本调查的证实。由于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父母人数在整体人群中所占百分比较低,相对人数少,使得大学学历家庭就读中职的子女人数显得比大学教育程度以下的家庭少。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不同了解渠道对家长判别中职教育的影响

调查设计了家长了解中职教育的5种途径,分别是:报纸、电视、收音机等传统媒体,网络等现代媒体,亲戚朋友介绍,街坊邻居介绍,教师介绍和其他途径。整体而言,合计59.7%的家长通过教师的介绍了解中职教育,位列第一,其次是38.9%的家长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大约28%的家长了解途径是新旧媒体,见图1。下面基于家长的背景信息分析不同了解途径的家长选择子女入读中职的原因。

1.网络和街坊邻居对不同文化程度家长了解中职具有显著性影响

家长文化程度以中学学历为主,合计占39.9%,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家长合计18名,占5.9%,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合计占9.2%,高中和大学文化程度分别占为24.4%和20.1%,系统缺失0.3%。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以传统媒体、亲戚朋友和教师介绍为了解途径的百分比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

中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家长通过新旧媒体了解中职教育的百分比相对最低,他们首要的了解途径是教师介绍,其次是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的介绍。图1显示,新旧媒体所发挥的宣传作用还非常有限,传播中职教育的受众人群不到1/3。因此,在继续发挥学校作为主要宣传途径的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中职教育。

2.不同了解渠道的家长选择子女入读中职的原因

图2显示,虽然教师介绍是家长了解中职的首要途径,但是以此途径的家长选择子女入读中职的意愿并不突出,甚至位列最后,突出表现在职校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例如“学校管理好、校风好”(24.3%)、“能够学到一技之长”(71.8%)和“未来好就业能赚钱”(28.2%),均低于其他途径。教师介绍的途径似乎没有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以前没有听说过中职教育的家长如何评价中职教育?对推动中职教育发展之建议的认同度如何?他们的回答偏好将为中职教育的宣传提供建议。

1.已经听说和首次听说中职教育的家长对中职教育发展现状的认识

表5合计显示,第一次听说中职教育的家长对中职教育的积极认识低于听说过中职教育的家长,但是负面认识却高于他们。例如,第一次听说的家长在“对经济发展很重要”和“政府很重视”方面的百分比均比听说过中职教育的家长低20%左右,而在“社会瞧不起,歧视”、“社会地位低下,家庭没有什么社会背景的孩子才会去读”、“都是不读书、成绩不好的人去读”、“毕业了也是打工,读不读一个样”、“读了也找不到好工作”和“学不到什么东西,还可能学坏”等负面评价方面比听说过的家长高出4%~17%。显然,家长对于不了解的职业教育倾向于给出负面评价。

就同性别比较而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群体男性在个体发展方面的绝大部分认同度差距巨大,达到3~8倍,女性家长在两种维度上的差距普遍较小,见表5。

表5 已经听说和初次听说中职教育的家长对中职教育现状的认识(%)

维度 中职教育发展现状 听说过 初次听说

男 女 合计 男 女 合计

社会地位 对经济发展很重要 66.9 67.6 67.6 58.3 52.6 53.1

政府很重视 65.5 49.1 57.6 50 21.1 34.4

政府不重视 5 2.8 4 0 5.3 3.1

社会瞧不起,歧视 12.9 3.7 8.8 25 5.3 12.5

社会地位低,没有社会背景的孩子才去读 12.9 8.3 10.8 25 26.3 25

个体发展 都是不读书、成绩不好的人去读 14.4 14.8 14.4 41.7 26.3 31.3

读了也找不到好工作 7.2 13 9.6 8.3 21.1 15.6

毕业了也是打工,读不读一个样 9.4 14.8 11.6 25 26.3 25

学不到什么东西,还可能学坏 4.3 9.3 6.4 33.3 10.5 18.8

表5显示,在初次听说的家长中,在个体发展维度的性别差异上,合计27.1%男性家长的评价百分比高于22.7%的女性,男性对“都是不读书,成绩不好的人去读”和“学不到什么东西,还可能学坏”的评价分别高于女性家长的15.4%和22.8%,而对“读了也找不到好工作”和“毕业了也是打工,读不读一个样”的评价分别低于女性的12.8%和1.3%,显示男性更自信的一面。就社会地位的维度而言,虽然男性认为中职教育对经济发展很重要,政府也很重视,但是25%的男性认为社会瞧不起、歧视,而女性对此的认同度仅为5.3%。显然,没有听说过中职教育的男性将社会对低学历的歧视迁移至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上。

在已经听说过的家长中,就个体发展维度而言,男性的评价整体高于女性,例如仅有7.2%的男性认为“读了也找不到好工作”,而女性百分比则为13%,显示男性相对更为自信的一面。就社会地位的维度而言,男性的评价整体低于女性,突出表现在更高百分比的男性认为中职教育社会地位低,显示男性的看法更趋客观和理性。

2.已经听说和初次听说中职教育的家长对中职教育发展的建议

与对现状认识的比较而言,已经听说和初次听说的两组家长对推动中职教育发展建议认同的差别相对不明显。

表6 已经听说过和初次听说中职教育的家长对中职教育发展的建议(%)

维度 中职教育的发展建议 已经听说 初次听说

男 女 男 女

法律法规 规定企业不准聘用没有读职业教育的工人 11.5 4.6 33.3 10.5

完善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 54.7 47.2 58.3 52.6

完善企业聘用合同制度 61.2 52.8 33.3 42.1

改善待遇 职校生也有机会提升学历和文凭 51.1 61.1 41.7 42.1

职校生也可以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41.7 55.6 41.7 42.1

校企联合培养 鼓励大企业办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到该企业工作 36 35.2 41.7 36.8

中职生必须到企业一边学文化,一边学技术 37.4 36.1 25 42.1

政府购买企业服务,让校企一起培养中职生 24.5 24.1 33.3 26.3

表6显示,就同性别比较而言,初次听说的家长对“规定企业不准聘用没有读过职业教育的工人”的认同百分比是听说过家长的2~3倍,差距较大,对“完善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认同百分比也高于听说过的家长;而“完善企业聘用合同制度”的认同却明显低于听说过的同性别家长,特别是男性家长低至近1倍。

在改善待遇方面,男性百分比低于女性,初次听说的家长赞同百分比低于听说过的同性别家长;在校企联合培养的建议方面,男性与女性,初次听说和已经听说过的家长,各有高低,差距不大。

四、调查结论和建议:构建宣传策略,树立中职教育的积极正面形象

家长是当下或者未来与中职教育具有交集的社会民众代表,调查结果对了解社会民众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具有启示作用。中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民众对其的知晓度和认识程度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本调查总体认为,中职教育在切实提高质量的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策略。

(一)对学生开展体验式的职业教育宣传

近72%的家长选择尊重孩子读职校的意愿,仅次于“能培养一技之长”(75.6%)。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应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学生树立职业平等的教育理念,与职业学校和各个职业部门联合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对各类职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各类职业的潜在兴趣。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服务部门应根据其服务性质和内容开拓免费职业体验项目,提供职业模拟、职业角色扮演活动。医院、工厂、邮政、电力、公安和科研机构等部门应设立常态化的职业体验日,安排专人负责,免费向学生开放。

(二)针对家长性别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

在为子女选择入读中职的原因方面,女性对子女的呵护与关爱更多,他们更倾向于子女的兴趣和客观能力,认为子女没有发展潜力的百分比比男性低2~3倍。在中职教育现状评价方面,女性对子女就读中职的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心怀焦虑,而男性更偏重的是功用方面和个人努力。

对性别策略的考虑其实也意味着中职教育要全面提升吸引力,使得父母双方都切实感受到中职教育的魅力。同时,针对家长的不同性别及他们对中职教育的认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例如对于母亲,宣传要着重于挖掘中职教育对个性特长的重视和发展,强调中职学校的校风和管理等人文关怀,以具有亲和力和熟悉的发展案例等客观事实说服家长相信子女在职校的发展前途;对于男性家长则建议以社会和政府的理性视角,以具有发展性的就业能力为主要宣讲内容。

(三)扩大受众对象,因地制宜发挥各渠道的宣传价值

通过媒体获知中职教育的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评价相对最高,但仅有28%的家长以此为了解渠道;40%的初中及以下学历家长以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为了解渠道,他们低评中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价值。这意味着,社会大众对中职教育存在口耳相传,人云亦云,毫无根据的负面评价。这种负面评价原因之一是中职生源素质整体偏弱的现状,另一个原因是社会对低学历者就业的歧视,例如,收入、报考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资格、五险一金等就业和未来保障等代表职业地位的显性因素。

相关部门在切实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同时,应该注重中职教育的宣传策略,加大积极宣传的力度。首先,加大传统媒体和网络的宣传力量,将受众扩大到各个文化和职业阶层的女性,传播中职教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积极价值。其次,改变职校生是差生教育和其父母文化程度低的成见,扩大宣传对象,将其达至各个文化和职业阶层,形成全民关心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面。虽然不是每个受众对象都有子女是入学对象,但是每个受众都是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第三,宣传应该因势利导,将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潜在的积极因素发挥出来,使他们的宣传起到积极正面引导的作用。调查表明,女性更多的是通过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获取对中职教育现状的认识,加上女性焦虑子女带来的感性特点,特别容易受到口耳相传的影响。

(四)调整教师的宣传内容,发挥教师宣传的主阵地作用

调查表明,合计60%的家长以教师介绍为了解渠道,但是其渠道产生的负面作用更多,积极作用无优势。例如,引导他们选择子女入读职校的意愿百分比处于末端,家长对法律法规和改善待遇方面的建议认同百分比几乎全部低于其他了解渠道的同性别家长,女性家长对校风学风和子女学坏的担忧更多。

首先,教师应掌握必要的中职教育知识,例如中外职业教育发展过程或历史,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与趋势,使得家长切实知晓中职教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

其次,宣传应极大考虑到家长对子女潜在能力的希冀和子女兴趣爱好的尊重。俗话说,孩子总是自己的好,仅1.7%子女在读中职的受访家长认为子女没有发展潜力,50%是出于对子女兴趣的尊重。中职教育应着力创造机会,发挥中职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和家长的期待。

第三,教师宣讲的受众应为全体家长和学生,而非学习处于弱势的学生,避免产生中职教育是差生教育的误解,应切实抓住中职教育的最大吸引力进行宣传,即学生能够学到一技之长,以及职校对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课程、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保障。

(五)加大企业对中职人才培养价值和质量的宣传

虽然中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保障作用,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企业是生产的地方,受访家长对相关校企合作建议的认同度均在40%以下,认可程度较低。相关部门在切实发挥校企合作育人价值、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应加大对此的宣传力度,发挥积极引导的正面作用,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提供宣传支持。

参 考 文 献

[1][3][15]肖赛. 中职学校招生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南县中职学校为例[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25、30、38、38.

[2][13][16]张庆辉. 济宁市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12、30、31.

[4]钟义清. 扩招与难招:广东省属中职学校招生的困境与出路[D]. 四川师范大学,2011:28.

[5]顾萍. 中职招生宣传重心的战略性转移:把目光瞄向农村[J]. 职教通讯,2003 (5):17.

[6][14]张剑,陈胜祥. 就业宣传对促进中职招生的影响――基于农民反应的问卷调查分析[J]. 职教论坛,2010(31):45-48.

[7]李晓萍,张武柱. 浅谈中职学校信息化招生宣传的方法[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0):173.

[8]李蝉,蒋光朝. 新形势下中职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初探[J]. 职业,2015(5):199-200.

[9]兰天明,张华. 浅谈如何做好中职学校招生宣传工作[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41-42.

[10]河南省教育厅. 加强宣传为中职招生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9):16-17.

[11]顾萍. 中职招生宣传重心的战略性转移:把目光瞄向农村[J]. 职教通讯,2003 (5):17.

[12]刘志昌. 关于中职学校招生宣传工作的思考和对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2):48-49.

Investigation on Publicity Strateg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Luo Dehong, Luo Ying

Abstract Result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of 303 paren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channels of getting to know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VE) resulted in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60% parents got to know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eachers, but this channel didn’t bring in active and positive knowledge of SVE. Those who made media as their channels had a comparative higher assessment of SVE. Parents with friends, relatives and neighbors as channels were likely to make negative assessment of SVE. Those parents who heard of SVE for the first time had more negative assessments than other parents. What’s more, fathers and mothers had different assessments and knowledge. The suggestions are the following: students receive experienti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that they can have chances to know what kind of job they like; specific pertinent gender publicity strategies should be taken when facing fathers and mothers; publicity audience should be enlarged to all parents; teachers’ publicity contents should be modified; much has to be done to publicize the quality and value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 parent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knowing channel; publicity strategy

中职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兴趣;措施;现状

一、中职教学当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目前中职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非常多,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在降低了教学质量的同时,严重的影响了中职教育部门的信誉,以此会形成恶性循环,随着人们对中职教学存在误解。人们会认为在中职学校就是为了混日子,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面对这一问题必须严肃对待,只有认清问题,才能够找到解决措施。下面就是要分析中职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整体基础偏差

在国内的大部分中职学校当中,全都存在着学生生源整体基础篇差这一问题,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大多为初中学习的弱势群体,整体学习基础差,素质偏低。很多学生连计算机基础知识都不能够完全掌握,因此,在中职学校需要从新学起,这就会造成起步晚,影响后期学习质量的现象。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模糊,在学习生活当中没有目标,学习习惯非常的散漫。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混文凭等毕业,最终导致专业技能薄弱,难以在社会当中立稳脚跟。

2.中职教育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

关于中职教育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首先一点就是教材的版本过老,教学内容生搬硬套,不符合实际,因此,缺乏实用性,并且不能够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导致教学质量的问题。

其次一点就是教学的方法比较落后,教师教学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围绕粉笔、黑板、书本三步走。不能够有效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是按照大纲的要求赶进度,往往会造成对牛弹琴的局面。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老师讲课非常劳累,但是学生的收获非常小。

最后一点为学校在教学当中不注重改革的实效性,老师缺乏对教学改革的自主创新性。

二、解决措施

中职学校应当认清教学当中的问题,再放眼未来的角度进行考虑,并且立足学生、家长和社会整体的角度出发,加大中职教学的改革力度,以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校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中职教育长久发展,不安于现状为己任。

1.放眼于未来

无论是从发展的大局或者是从学校的长久利益发展的角度出发,中职学校将发展的战略性目标放眼于未来都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对中职教育实行教学工作改革创新,才能够是中职学校长久的走下去,并且在今后的发展当中以高姿态存在于社会当中。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还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对学生负责作为根本的教学态度,为中职学校教学打造良好的教育平台。

2.教师加强沟通

中职学校的学生本身基础就非常薄弱,有时候上课听不懂,但是他们又碍于脸面很少的问老师问题,因此教师应当针对这一问题从而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教师要多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有时教师的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动作,都有可能使一个学生喜爱上一门课程。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情感交流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资源,可以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一种相互作用,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教学也会更有动力,最终教学效果达到满意的结果。

3.将游戏引入教学

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中职教学离不开游戏教学,学生在课堂竞争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会竞争与合作,也收获了快乐。在中职教学中,要正确运用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勇于迎接挑战的意识。同时,我们教师在中职教学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不能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忽视了学生对于胜负的感受。首先教师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战胜自己就是成功。

4.改变原本的教育模式

中职教育改革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以此来探索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新道路。

中职学校在授课之前,需要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将实际应用作为主导,用课本的理论性知识指导实际的应用,并且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事实,适当的降低教学的难度,利用简单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每天都能进步。

在教学当中,充分的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利用其直观性的特点,使教学内容简单直观。通过动画模拟教学与操作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各学科的原理,使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课变成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演示课。

三、结语

总之,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积极引导,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技能,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陶红,王英.论中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其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

中职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看法;对策

有人认为中职教育是没有前途的,原因有:(1)从教育基本功能上看,培养人活动、偏重培养一技之长的中职教育,忽视了人的思想道德培养,一味强调与社会接轨,仅是将人当成一种工具来培养,制约了人的发展。(2)在我国,它的实际作用是为九年义务教育失败者提供一个无可奈何的去处。多办一所职业学校,就少办一所监狱,但教师不是狱警,也做不了这个活,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不是职业学校的教师?依我看,他如果当过中职教师就知道,中职学生不像有些人想得那么悲观,其中不乏优秀者。他们有的成为创业之星,有的成为行业领军人物。说中职忽略人的思想道德培养,就更加不符合实际。中职教师每天都在做思想工作。他们付出,如果照你这么说,又算什么呢?

其实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在义务教育中成为“成功者”,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是,我比较赞成德国职业教育研究者的说法。人的思维分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传统教育“成功者”,大多是理性思维(左脑发达)的人,大约占人类20%左右。而大多数人为形象思维即右脑发达的人,所以,传统的教育体系筛选后,留下来这部分学生,我们不能放弃,他们也有继续学习的权利。

在我看来,既然国家要把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范畴,就是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义务教育结束阶段把学生分流,即普高和中职,让所有学生尽其所能去谋求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本事。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上普高,那么上不去怎么办?直接就业不是明智之举,只有先有了一技之长,才会顺利找到工作,找到自己的出路,同时也弥补了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缺口,因此,依我看,中职教育前景是光明的,大有希望的!

改变中职教育的现状我个人觉得:(1)要政府不仅口头重视,更要落实行动。出台实质性政策,限制企业使用没有技术廉价劳动力;鼓励学生到中职学校上学,提高中职毕业生待遇。这几年国家已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如,减免学费,鼓励中职生到大学深造等。(2)中职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习设备建设,改变现今传统教育观念,实施“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提高学生实际技能,只有这样,中职教育才有出路!

而且,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弊端了,即造成了大批失业者。而且也不见得高校一扩招就会使大多数学生放弃中职而选择普高。目前学生中确实有一批人根本就不想学习,更不愿意学习。对于这样的学生,年龄偏小,推向社会,社会不认可,普高又不愿意念,也跟不上,怎么办?只能选择中职学校去学一技之长,比起念了三年高中,毕业后仍旧找不到工作,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他们要容易就业得多。家长也考虑到这一点,考大学毕竟不是唯一的出路。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如,今年国家有699万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家长们选择则理智得多!

中职是职业教育中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家正大力扶持中职教育,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特点去选择学校就读。就现实来说,职业教育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大多仍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生产企业之间有一定的鸿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地域和培养方式等方面都由政府统筹,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等都由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尽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原因可能是不少家长未能对中等职业学校持正确认识。不少家长,甚至社会上都认为只有考不上普高的人才念中职,这是误区。因此中职教育任重而道远。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存在即是合理。

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每类学校存在都有它的价值和社会意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相信经过改革和提高,中职会前途美好。大家共同努力,让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得更有意义!

希望我们中职教育教师能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让没能考上普通高中和大学的学生看到希望,给他们鼓足劲儿,希望状元出自你我之手!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教育范文 下一篇:幼师现代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