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06:19:49

中医外治法论文

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1-0152-03

Progress Overview of TCM Treatment of Plasma Cell Mastitis

ZHANG Xiang1,ZHANG Xiping2,JIA Penghui2

(1.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Zhejiang,China;

2.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Hangzhou 310006,Zhejiang,China)

Abstract:Plasma cell mastitis is a clinical incurable disease, in the past it is difficult to diagnose due to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but in current the western medicine is lack of specific treatment except surgical operation and it recrudesces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more easily. TCM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gains some progress,has a good effect on the various types of plasma cell mastitis and can to some extent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rate of disease.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we expect to summarize and evaluate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in the past five years,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Plasma cell mastitis;TCM treatment

浆细胞性乳腺炎,又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以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乳腺炎症,好发于非哺乳期[1-2],临床以溢液、乳晕下肿块、乳晕旁脓肿及瘘管形成为主[3-5],因其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粉渣样物质排出,故中医称为“粉刺性乳痈”,其发病率约占良性乳腺疾病的1.41%~5.36%[6-7]。目前研究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由乳腺导管扩张症发展而来,属于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8],故治疗方法亦有所区别。

1疾病概述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乳腺导管阻塞和激素异常刺激为疾病发病基础,而导管内细菌滋生是继发感染和病情加重的原因[9]。早期病理表现为导管上皮不规则增生,导管管腔扩大并有大量含脂质的分泌物聚集,导管周围组织纤维化及淋巴细胞浸润。后期可见导管壁增厚、纤维化,导管周围出现小灶性脂肪坏死以及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该疾病极易误诊,需要和急性乳腺炎、炎性乳腺癌等相鉴别。

该病好发于30~40岁非哺乳期妇女,常表现为乳晕肿块,反复发作,急性期可出现红肿热痛及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而抗生素疗效不佳;溢出淡黄色浆液性液体;回缩,乳晕区橘皮样变;久治不愈可有脓肿、瘘管形成。该病仅凭临床表现难以确诊,尚需结合钼靶[10]、B超[11]、针吸细胞学[12]、病理学[13-14]共同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治疗将该病分为肿块型、脓肿型、瘘管型[9]。肿块型西医治疗以手术切除肿块为主;脓肿型需切开引流、刮除病变导管,并药线引流;瘘管型需手术切除瘘管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并进行塑性。总的来说,该病西医治疗可以暂时取得疗效,但是容易复发,中医治、外治法在3型治疗当中均可介入,以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诊断为重点和难点,以往由于对该疾病的认识不足而造成误诊和漏诊,该病主要需要排除炎性乳腺癌等预后不良的疾病,同时与细菌性炎症鉴别,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检查,一般患者可以确诊。目前由于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针对发病机制的特异性治疗尚在研究,西医外科治疗虽有疗效,但不能防止疾病复发,故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之下可以使用中医药治疗,包括中医治和外治,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中医治

中医治法为传统的治疗方法,由于各个医家对疾病的中医病机认识不同,目前临床多采取温阳散结法、清肝泄胃法、化痰散结法、解毒和营法等,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1温阳散结法

楼丽华[15]认为该病初期乳晕部肿块不红不肿不痛,乳管分泌物为白色脂质豆腐渣样,病程较长,溃破口、切开排脓创面久而难愈,且急性炎症期较短,以阴证表现为主,故治疗重视温阳散寒通滞,常以阳和汤为主方,佐以路路通、王不留行、炙甲片等通乳药治疗各期浆细胞性乳腺炎。高翔[16]以阳和汤加减治疗该病36例,治疗组痊愈32例,有效3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98%。

2.2清肝泄胃法

万华[17]认为该病的病位虽在乳腺,但是因女子属胃经,属肝经,故与肝胃密切相关,总病机为木郁土壅,肝胃郁热,而乳络失畅是发病的基本条件。临床使用浆乳方为主,辩证加减治疗,意在疏肝清热,活血散结。该作者[18]使用浆乳方结合中医外治发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55例,痊愈38例,显效16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8.18%,使用该法可以缩短疗程,较少复发,取得良好疗效,保持外形。

2.3化痰散瘀法

卞卫和[19]亦认为本病属于阴证疮疡,主要病机为寒凝血滞,痰瘀互结,同时伴有阳虚湿困、气血不足、或热毒壅盛等证,总以活血化瘀,消痰散结为主。肿块静止期以阳和汤为主,急性炎症期以丹栀逍遥散为主,成脓期以瓜蒌牛蒡汤为主,均加以活血化痰之药。

2.4解毒和营法

卜彤文等[20]等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由于热毒壅盛,气滞血瘀痰凝引起,多有局部或全身邪热旺盛表现,治疗应以凉血解毒,和营消肿,软坚散结为主,临床使用西黄丸合消肿散结汤加外治法治疗该病57例,痊愈37例,有效15例,好转3例,无效2例。

综上所述,浆细胞乳腺炎的中医病机争论的焦点主要在疮疡以阴证为主还是以阳证为主,我们认为,从疾病的整个病程来看,患者除有较短的急性炎症发作期有明显的阳性表现外,其余表现如肿而不红不痛,分泌物色白如豆腐渣,病程久,溃破或切口难以愈合等特点均表明疾病以阴证为主,故该病属阴证,以虚寒为本,热毒痰瘀为标。此病治疗上以“通”法[21]治其标,热毒宜清,痰瘀宜化,寒凝宜散,使气机通达,乳络通畅,以“补”法治其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临床实际看来,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均可以使用中医治法治疗,根据疾病不同的阶段,治法上宜有所变通,平时可以温阳散结,化痰消瘀法为主,急性炎症期可以在温阳散结法的基础上辅以清热解毒法,标本兼治。但是有脓肿形成后,单用治法力量不足,必须进行切开引流。治法最佳的应用时期在病程的初期和末期,疾病刚成,肿块不大,也无脓肿形成,若无必须手术指征,可以中药内服调理,防止疾病进展,同时缓消结块;疾病末期,外科治疗之后,病灶祛除,正气亦亏,可以中药内服扶助正气,帮助恢复,同时防止疾病复发。各期中医治均可以结合外治法,以增加疗效。

3中医外治

林毅[22]在中医外治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积累了大量经验,他认为该病临床分为溢液期、肿块期、化脓期、窦道期,根据不同分期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急性炎症发作可用金黄散箍围法清热解毒,局限炎症;一旦成脓可用电火针洞式烙口排脓法排出脓液;若脓液未清,腐肉未尽用提脓祛腐法排脓祛腐,包括提脓药捻、搔刮祛腐、棉捻祛腐、拖线法;待腐肉脱尽时,可用煨脓生肌法辅助正常组织生长,选取土黄连液;后期若有窦道形成,可用垫棉绷缚法压迫残腔及窦道,使其腔壁新肉得以粘合而促进愈合。

程亦勤[23]使用切开加拖线和垫棉法相结合治疗30例脓肿期和瘘管期粉刺性乳痈,同时分期中药治辅助,最后痊愈出院28例,好转2例。仇光平等[24]蟾蜍皮治疗瘘管期浆细胞性乳腺炎32例,换药1次瘘管愈合者9例,换药2次愈合者16 例,换药3次而愈者4例,无效者3例。

中医外治法主要运用在于急性炎症发作后至脓肿形成并破溃后创口收口这一时间段,根据病情的发展,随证变换治疗原则和方法,一般由清热解毒、切开引流、祛腐排脓、生肌祛腐、到粘合窦道变化,我们认为林毅教授的外治法经验比较全面,法随证变,符合实际临床疾病的发展规律,可以作为实际运用的参考。中医外治法具有局部作用强,胃肠道不良反应小,疗效出现较快的特点,在疾病的极期较治法更能发挥作用,尤其在脓肿形成切开排脓,挂线引流,祛腐生肌,窦道形成促进愈合方面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不可替代。而后期脓液排出后,正气虚弱,亦要结合治法扶助正气,帮助创口收敛。

4中医内外合治

王俊兰[25]使用中医内外合治浆细胞性乳腺炎46 例,急性期仙方活命饮加减内服,加味金芙膏外敷,配合微波照射;慢性期阳和汤加减内服,乳晕周围窦道挂线疗法,必要时切开排脓。急性期肿块31 例,经治疗25 例痊愈,6 例转为慢性形成窦道;乳晕周围窦道21 例,利用“挂线疗法”加切开排脓痊愈,无一例复发。

孙建飞等[26]使用中医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41 例,溢液期和肿块期以内治为主,外敷为辅;脓肿期和瘘管期以手术、外治为主,中医药内治为辅。有溢乳者先予炒山楂60g、炒麦芽120g煎服回乳。外治法:肿块初起用金黄膏外敷;脓成切开术后用药线蘸八二丹引流;已成瘘管者或伴多发性脓肿者用切开法、祛腐生肌法、矫形法、垫棉绑缚法等治疗。治愈36例,好转5例,治愈率88%,随访6个月到2年,复发4例。

秦淼等[27]使用中医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28例,采用自制消痈汤加减内服;炎症型局部外敷金黄膏,脓肿期和瘘管期切开引流,术后渗血较多者油纱布条蘸五五丹填塞引流,1~2周后改八二丹药捻提脓祛腐,待疮面脓尽后改用生肌散生肌收口。本组28例,痊愈18 例,好转7例,无效3例,1例3个月后复发。总有效率89.3%。

中医内外合治法结合了两者的优势,可在不同时期发挥各自的作用,取长补短,共同协助治疗疾病。应用内外合治,我们认为需要分清疾病发展的各个时期,不同的时期选择或以治为主,或以外治为主,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则治法,不可一味拘泥于一种方法,以免贻误病情。我们认为,中医治法可以贯穿整个病程,而疾病的极期如肿块较大、脓肿形成、窦道形成等必须有外治法介入,局部和整体治疗相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疗效。目前中医内外合治的临床研究很多,疗效也参差不齐,故确定一套临床切实有效的标准治疗方案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广泛推广使用,提高临床疗效;另一方面可以作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的参照,以合理评价新疗法的实际效益。

5中西医结合治疗

许娟等[28]中西医结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38例,急性炎症期用解毒散外敷,待炎症局限控制后,行手术切除局限肿块。19例无症状者行包块切除术;7例脓肿已成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待愈合后行病变乳腺区段切除术;10例伴有严重凹陷,兼行矫正术。治愈率100%,有1例复发,再行手术治疗后痊愈。

张丹丹[29]使用阳和汤加减内服,外用箍围法分期论治,结合手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30例。其中29例病人痊愈无复发,治愈率达96.67%;1例6个月后复发。

西医学的优势在于手术治疗,对于肿块较大,变形严重的患者,需要及时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可以大力开展中医药治疗,减少手术并发症,加快患者局部恢复,降低疾病复发。西医尚重视心理疏导[30],通过和患者的沟通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面对疾病,共同合作治愈疾病,中医认为疾病多与肝气郁结有关,故在心理疏导的同时可以结合中医药调畅情志。若要在西医治疗方面有所突破,必须进一步探明该病的发病机制,找到药物作用的环节和靶点,因该病可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故我们认为从疾病的免疫机制出发进行研究,探明浆细胞性局部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和关键节点,可以在早期诊断的基础上截断病情的发展,提高疗效,并可在手术之后防止炎症再次进展,减少复发。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合理进行手术,同时开展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提高浆细胞性乳腺炎疗效的关键。

6总 结

浆细胞性乳腺炎在临床具有诊断困难,病情反复的特点,临床实际诊疗有一定的难度。随着诊疗该病的经验的积累和辅助检查技术的发展,该病大部分患者能够明确诊断。在确诊的基础上可以使用中医药进行治疗,无论治还是外治,在该病的不同时期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西医除手术外没有特殊治疗方法的情况下,可以大力发展中医药治疗,无手术适应症者可以纯中医治疗,需要手术者可在围手术期开展中医治疗,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故我们形成如下临床工作思路,见图1。

中医治疗该病效果显著,临床使用主要把握分期治疗,辩证论治的原则,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我们认为,中医外治法在疾病后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脓肿形成切开排脓,挂线引流,祛腐生肌,窦道形成促进愈合方面效果显著,临床应该广泛展开应用,发挥中医特有的优势,补西医之不足。而中医治,需要以温通法治疗为主,随病情变化随症加减。同时还应重视心理疏导,必要时可以使用中药疏肝解郁法治疗,以帮助患者克服疾病。

参考文献

[1] 耿翠芝,吴祥德.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7,15(6):376-377.

[2] Dixon J M. Periductalmastitis/duct ectasia[J].World J Surg,1989,13:715-720.

[3] 唐文,何山,郑轲,等.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11):810-811.

[4] 顾乃强.实用中医病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

[5]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6] ThomasW G. The clinical syndrome of mammary duct ectasia[J]. Br J Surg,1982,69: 423-425.

[7] 阮华,杨红健.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治体会[J].浙江临床医学,2003,2:108-110.

[8] 赵红梅,雷玉涛,侯宽永,等.乳腺导管扩张症和浆细胞性乳腺炎差异的探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5,8(4):234-236.

[9] 耿翠芝,吴祥德.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诊治进展[J].中华乳腺病杂志,2007,(3):77-80.

[10] 楼菁菁.浆细胞性乳腺炎钼靶X线分析[C].2008年浙江省放射学年会论文汇编,2008:110-112.

[11] 郭荣荣, 薛改琴, 杨立,等.47 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特点及临床表现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36(4):483-485.

[12] 李升,王颖.针吸细胞学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27(2):37.

[13] 梁晓峰,石大洋,李启春.浆细胞性乳腺炎14例临床病理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5,18(2):87.

[14] 乔海国,张昶,张秀红.15例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病理分析与鉴别诊断[J].医药产业资讯,2005,2(23):143.

[15] 毛娟娟.楼丽华应用阳和汤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经验[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9:318-319.

[16] 高翔.中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36 例[J].吉林中医药,2005,25(9):23-24.

[17] 瞿文超.万华教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经验[C]//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330-331.

[18] 万华,吴雪卿,何佩佩,等.“浆乳方”结合中医外治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55例临床观察[C]//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312-316.

[19] 赵慧朵.卞卫和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6):477-478.

[20] 卜彤文,王自辉,张雅兰,等.西黄丸配合消肿散结汤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分析[C]//西黄丸临床应用研究论文集.2009:61-62.

[21] 樊凤英.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贵在疏通[C]//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340-341.

[22] 徐飚,戴燕,关若丹,等.林毅教授活用外治法治疗复杂性浆细胞性乳腺炎经验简介[J].新中医,2010,42(6):124-126.

[23] 程亦勤.切开加拖线和垫棉法相结合治疗30 例粉刺性乳痈的临床分析[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1):16-17.

[24] 仇光平,黄霞.蟾蜍皮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32 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3,12(2):53.

[25] 王俊兰.中医内、外合治浆细胞性乳腺炎46 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154-155.

[26] 孙建飞,陈志国,雷霆,等.中医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4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1):1254-1255.

[27] 秦淼,刘新军,王春,霞.中医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28 例[J].四川中医,2008,26(5):72-73.

[28] 许娟, 吴剑, 严正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38 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9):503.

[29] 张丹丹.中西医结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30 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5):194-195.

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慢性腰肌劳损一般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本病常因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对本病有显著的疗效,笔者将从中医药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各种治疗方法的应用与临床疗效等方面的研究着手加以整理综述。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肝脾肾三脏亏虚夹杂风寒湿等外邪侵犯,本虚标实,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并对其外治法进行重点强调,包括针灸、推拿、外用药物等,或结合包括内治法在内的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简、效、易、廉的基本优势,并且其显著的疗效已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也有较好的前景。

关键词 腰痛 慢性腰肌劳损 中医药疗法 综述

Research Progress on chronic lumbar muscle strain of external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 Qingyu

2011 graduate students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Tianjin city,300193

Abstract The course of chronic lumbar muscle strain is longer,and difficult to cure.Most of the patients have lumbar pain or soreness.The disease often aggravate due to improper position,overwork,climate change and other factors.The disease seriously affects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self and its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in recent years,the author will make a overview,inclu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various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clinical efficacy and so on.We believe that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re the deficiency of Liver,spleen and kidney combined with the violation of wind,cold,dampness and other violations,deficiency in origin and excess in superficiality,pain caused by stagnation of blood,pain caused by deficiency of body fluids.External treatment are emphasized,including acupuncture,massage,medicine for external use or other therapy combined with internal treatment.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this disease has a fundamental advantage,such as simple,efficient,easy,cheap and so on,and the remarkable effect has been accepted by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and it has good prospect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Lumbago;Chronic lumbar muscle strai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Overview

慢性腰肌劳损或称“腰背肌筋膜炎”、“功能性腰痛”等,属于中医“腰痛”、“痹症”范畴。

病因病机

近几年来对慢性腰肌劳损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肝脾肾三脏亏虚:①肾为首要脏腑:《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便是强调腰部疾病与肾关系密切。《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侯》中“肾经虚,风冷乘之”、“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都有所补充。蔡氏等以中药内服肾气丸[1],外用穴位注射取双侧腰眼及肾俞治疗腰肌劳损,经统计检验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郑氏等阐述了同样治疗湿热型腰肌劳损患者,益肾舒筋汤效果要优于加味二妙散[2]。②与肝脾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肝者,罢极之本……其充在筋”,《素问・痿论》中“脾主身之肌肉”和《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脾病……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二者强调肌肉、筋膜等病变与肝脾息息相关。唐氏等认为肝脾两虚是慢性腰肌劳损的主要证型之一[3],并且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该取得了良好的疗效[4]。

瘀血、寒凝、湿滞等外邪侵犯:《素问・举痛论》中“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而所致不通的致病因素中又以瘀血、寒凝、湿滞等较为常见。张氏等[6]以治疗温经散寒的阳和汤为基本汤剂进行加减治疗气血瘀滞型的患者总体有效率达92.5%[5]。吴氏又以散寒祛湿中药对寒湿痹阻兼瘀血型的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中医外治法

在目前各种对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方法中,包括上述提到的中药治疗,也就是内治法,外治法和综合治疗均可提供更好的疗效。而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又以针灸、推拿为主要治疗手段,并有较好疗效。

针灸:杨氏等[7]研究观察了蜂针疗法与常规针刺法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疗效的对照。取穴以腰部华佗夹脊、肾俞、志室、次、委中、阿是穴为主,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0次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其结果观察组78例中痊愈49例,好转27例,无效2例,痊愈率62.8%;对照组72例中痊愈29例,好转40例,无效3例,痊愈率40.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姜氏等[9]观察了循经排针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以循经排针法治疗106例患者为治疗组,以传统针刺及中成药腰痛宁治疗105例患者为对照组。经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其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户氏等[11]观察了温通针法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效果。其方法是将使用温通针法治疗的32例的患者(治疗组)与使用常规疗法治疗的32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均取穴为肾俞、关元俞、腰阳关、委中。其结果为治疗组愈显率65.6%,优于对照组的40.6%(P

程氏等[12]观察水针刀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其方法是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水针刀治疗组(治疗组)30例、小针刀治疗组(对照1组)35例、封闭治疗组(对照2组)25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VSA评分改善情况。其结果为3组都有较高的总有效率(均>80%),但水针刀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小针刀组(P

王氏等[13]观察了针刀对劳损性腰痛的临床疗效。采用针刀松解局部韧带、肌肉等软组织的方法治疗160例患者,每周治疗2次,3次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痊愈90例,显效4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9%。另钟氏等[14]对埋线与小针刀治疗腰肌劳损的观察,曹氏等[15]研究的慢性腰肌劳损小针刀治疗前后红外热图观察均为治疗本病可提供参考。

推拿:陈氏[16]研究观察了直指横推为主辨证分型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在治疗200例患者的过程中均使用直指横推为主的推拿疗法,其总有效率>92%。袁氏等[17]对持续温热效应对推拿治疗本病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观察。在120例患者中随机分为推拿治疗组(对照组)60例,推拿加持续温热治疗(观察组)60例,对照结果为有效率分别为78.3%和9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其他外治法:在其他外治法中,中药外用取得的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肖氏等[22]观察了中药熏蒸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效果,在38例患者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池氏等[23]对奇正消痛贴膏进行了系统评价,认为其药贴对治疗本病有较确切的效果。陈氏等[24]所观察的骨一膏对本病的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张氏[25]的以自制中药袋湿热敷对48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7.9%。刘氏[26]自制的穴位贴(吴茱萸、细辛、肉桂、白豆蔻)进行穴位贴敷,与内服本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可作为有效用药途径。陈氏[27]观察了以走罐为主要治疗手段对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在117例患者中以走罐配合推拿手法,其总有效率94.1%。旷氏[28]则主要观察了火罐对本病的治疗。在48例患者中采用火针配合火罐治疗后总有效率96.67%。

小 结

腰痛是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常见症状。中医药以其理论为指导,进行综合的辨证分析,有效地总结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临床治疗。无论是内治法、外治法还是综合治疗,均以其简、效、易、廉的中医特色,为广大患者所认可。

参考文献

1 蔡懋戈,蔡丹青.补肾壮腰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腰肌劳损42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药杂志,2008,7(20):26.

2 郑迎裕,王明森,庄义州,等.益肾舒筋汤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报,2005,8(15):122-124.

3 唐欣荣,申艳慧.慢性腰肌劳损从肝脾论治[J].吉林中医药,2011,11(20):34-35.

4 唐欣荣,任东坡,申艳慧,等.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9,2(20):50-51.

5 张乃,樊云.阳和汤加减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0,1(30):78-79.

6 吴启福.散寒祛湿中药治疗寒湿痹阻型腰肌劳损60例[J].中医杂志,2011,6(15):125-126.

7 杨翊翔,王国基,姚海春.蜂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4(12):84-86.

8 刘志良,潘清杰.浮针疗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12(20):36-37.

9 姜加祥,宿绍敏,肖一宾.循经排针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寒湿型)10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28):62-63.

10 李晓昊,徐木创,王长君.单刺手三里穴治疗腰肌劳损103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1(15):134.

11 户玫琳,张润萍.温通针法治疗腰肌劳损[J].中国针灸,2011,7(12):51-53.

12 程肖芳,姜进平,张苏婉,等.水针刀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8(20):101-102.

13 王全贵,赵新,孙锐,等.针刀治疗劳损性腰痛160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9(5):137.

14 钟文,胡敏瑶,刘必来.埋线与小针刀治疗腰肌劳损12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0,10(15):237-238.

15 黄小洋,曹文新.慢性腰肌劳损小针刀治疗前后红外热图观察[C].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2009,9(1):200.

16 陈龙安.直指横推为主辨证分型治疗腰肌劳损150例[J].江西中医药,2010,4(15):64-65.

17 袁相龙,何小健,历巧.持续温热效应对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6(15):149-151.

18 李同华.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79例[J].中国疗养医学,2011,1(30):67.

19 雷晴,李小红.推拿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腰肌劳损[J].四川中医,2009,4(15):122-123.

20 赵博.推拿联合中频电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腰肌劳损62例[J].中国医学工程,2011,7(25):132-135.

21 梁伍,黄伟明,袁碧仪.正骨推拿治疗腰肌劳损78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4(15):120-121.

22 肖桂兰,王得梅.中药熏蒸治疗慢性腰肌劳损38例[J].江西中医药,2009,8(15):37.

23 池响峰,张瑜,周杰,等.奇正消痛贴膏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5(11):217-218.

24 陈翠环,王文,胡桂兴,等.骨一膏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9,10(15):176-177.

25 张润洪.中药袋湿热敷配合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48例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3(5):526-527.

26 刘挺.穴位敷贴治疗慢性腰肌劳损100例观察[J].实用中药杂志,2009,6(15):60.

27 陈宝伟.走罐配合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117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9,5(16):60.

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第3篇

中医药期刊是国内中医药学领域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近年来我国将文献计量学方法应用于中医药期刊评价领域逐渐增多,其中尤以《湖南中医杂志》、《四川中医》、《中国针灸》在此方面的应用较多。2005年,《湖南中医杂志》分别搜集整理自创刊20年来,该刊公开发表关于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学、风湿病及脑血管病相关文献,并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分析整理,总结出了20年来该杂志在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学、风湿病及脑血管病等领域的贡献及特色,为该刊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4~7]。杨俊玲等[8]应用该方法对《四川中医》2004~2006年间公开发表的2462篇文献的作者、引文、基金支持、地区分布及载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有基金支持文献199篇,占总文献约8.1%;有引文的论文1606篇,引文率为65.2%,且引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内科相关文献量一直占据首位;针灸推拿、实验研究类文献呈增加趋势;作者机构分布以地方医院最多,高校及附属医院次之。此外,为了评价针灸学方面各期刊地位,朱秀美等[9]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针灸》2000~2001年引用中文期刊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杂志在这一年里共引用中文期刊文献1394条,分布于255种中文期刊,其中前5名依次是《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针刺研究》,《中医杂志》。

2经典传承

中医学的传承尤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籍的传承为核心,目前文献计量学在该领域应用偏少,有部分学者将其应用于以分析整理《伤寒杂病论》中。为了解《伤寒杂病论》方防治疾病谱,宋俊生等[10]系统整理了1989~2008年间,国内《伤寒杂病论》方及其加减方临床防治病症情况的18388篇文献,统计出疾病种类1405种,其中居前5位的系统是中医病证、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孙宇田等[11]则通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49~1978年间公开发表关于《伤寒杂病论》大承气汤方文献进行整理,结果发现大承气汤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有明显优势,特别是肠梗阻、阑尾炎、急性坏死性肠炎为高频病种,值得借鉴。此外,另有学者研究了我国近50年来《伤寒杂病论》研究论文的文献情况,通过对全国72种中医药杂志及学报,总计7895期,共刊登的《伤寒杂病论》16075文献进行文献分析,统计出了文献总数、每年文献数,文献地理分布、机构分布,各类研究文献数等基本数据[12]。另外,朱爱松等[13]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中有关“毒”的论述进行系统研究,发现该著作中共提到“风毒”“寒毒”“热毒”等40种毒邪,其中热毒、毒气、虫兽毒、风毒、食毒的出现频率较高,进一步完善了中医“毒”之学说[13]。

3证型研究

“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目前文献计量学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中医证候学研究领域,也是目前文献计量学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张书河等[14]通过检索《中国中医药信息网数据库检索系统》(1984年~2002年)关于血瘀证文献8848篇。通过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发现关于血瘀证文献中出现治疗疾病前几位的是“冠状动脉疾病”、“头痛”、“中风”、“痛经”等疾病,其证型主要是“气虚”“阴虚”“阳虚”“肝气郁结”“肾虚”“气滞”等。有学者通过搜集文献,对979例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疾病中医证候脾肾阳虚证最常见,共326例,占33.30%;其余依次是热毒炽盛证286例,占29.21%;肝肾阴虚证167例,占17.06%;阴虚内热证108例,占11.03%;气阴两虚证38例,占3.88%[15]。另外,任婕等[16]通过对搜集1986年至2005年间关于更年期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共2449篇,对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候进行了规范分析,结果发现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心肾不交证、肝气郁结证较多见。

4临床治疗

文献计量学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中医药治疗呼吸、消化系统等内科系统疾病、儿科疾病、妇科疾病及中医外治法等治疗领域,近年来该领域的发表的相关文献逐年增多。

4.1内科系统疾病

童佳兵等[17]应用文献计量学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医药防治流行性感冒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从中医学对流感的病名认识,中医对流感病因认识以及流感的中医学病机演变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对流感的流行趋势和预测做出了推断。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属于中医学“肋痛”“黄疸”“积聚”等范畴。王萍等[18]通过检索近4年的相关文献121篇,共搜集到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确诊病例8037例,并对文献中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40种治法进行分类、归纳,结果排在首位的是清热解毒法,占20.78%;其次是疏肝健脾法,占18.01%,清热利湿法,占12.59%;并认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清热解毒为要,疏肝健脾为常。

4.2儿科疾病

肺炎喘嗽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小儿肺炎[19],其发病率、病死率均居首位[20],故肺炎喘嗽的防治尤显重要。中医药在肺炎喘嗽的防治中,疗效确切,体现了整体综合疗效优势[21]。焦珞珈[22]通过搜集1989~2009年公开发表的关于肺炎喘嗽的文献854篇,发现临床中用于治疗肺炎喘嗽的前几位中药依次是杏仁(372次),占48.6%;甘草(347),占45.3%;连翘(335),占43.8%;麻黄(302),占39.5%;其主要症依次为发热、咳嗽、气喘、痰鸣;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风热闭肺、痰热闭肺、风寒闭肺证。黄伟等[23]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中国知识网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为数据库,对1994~2008年间,国内医学期刊正式发表的677篇关于小儿脑瘫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文献进行文献数量、地区分布、研究方向、期刊分布的计量学研究,发现小儿脑瘫中医现代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河南、广东、江苏等地区对其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传统的针刺、推拿按摩、针灸及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法。

4.3妇科疾病

妇科疾病主要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乳腺病等,文献计量学方法应用到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治疗主要集中在月经病与乳腺疾病方面。为研究我国关于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的情况,赖昕[24]对2000~2010年有关中医治疗月经病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目前中医治疗月经病的研究文献质量水平较高,但文献以描述性、回顾总结性研究为多,前瞻性研究少;并且发现中医治疗月经病多从肝、肾、脾等脏腑入手,治法主要有温肾助阳、活血化瘀等。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妇女乳腺增生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5]。乳腺增生症中医属“乳癖”、“乳痞”范畴,是生育期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6]。苏群善等[27]通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整理近十年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共检2271文献,分别发表在347种期刊上,通过研究认为目前中医药治疗妇女乳腺增生疾病临床研究水平偏低,中医机理研究欠缺,名家经验收集不足。

4.4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温灸、推拿、穴位注射、拔罐、刮痧等,将文献计量学方法应用到中医外治法的相关文献逐年增多,关注该领域的研究者也越来越多。王韵等[28]为研究古代关于针灸治疗便秘相关文献,通过搜集整理获得106篇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便秘主要穴位共19个(出现频次3次以上),共97频次,分布于7条经络,古文献中出现穴位频率最高的是太白11次,占11.3%,其余依次是大钟8次,占8.2%,承山8次占8.2%,照海7次占7.2%,经脉选用以肾经、膀胱经、脾经为多。而王军[29]通过搜集整理了1978~2008年关于中国现代推拿临床的治疗病症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总结现代推拿临床病谱,统计到13类推拿临床病谱,共441种,其中包括西医病259种,西医症状65种,中医病症75种,预防保健与美容类42种。结果发现推拿病谱主要集中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儿科疾病、急性损伤和外因造成某些后果、神经系统疾病等。

5结语

近年来,文献计量学已开始广泛地应用到中医药的各个领域,包括期刊评价、经典传承、证型研究、临床治疗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医期刊评价方面研究较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该领域尚有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整理医史古籍文献方面应用较少,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尚不够全面等。可见,今后文献计量学方法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的潜力巨大,中医药工作者应了解、熟悉并掌握该方法,为更好地传承中医药学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作出贡献。

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著,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著,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该类研究目前尚属空白。长期以来,人们缺乏对药性理论研究的重视。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加之缺乏文献集结的基础。使止痛中药要性理论的研究出现空白。

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止痛中药;药性理论;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5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著,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著,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该类研究目前尚属空白。长期以来,人们缺乏对药性理论研究的重视。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加之缺乏文献集结的基础。使止痛中药要性理论的研究出现空白。

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第6篇

肚脐抹药,90天告别糖尿病

陶平唐亲口承诺说:治疗糖尿病疗效、安全一个都不能少!我以名誉担保养夷活血膏绝非吹嘘,不骗人,不忽悠。我治病有三个原则:第一、治不好我不接手,给我多少钱都没用;第二、不用猛药,用奇招,就比如用肚脐抹药养夷活血膏;第三,用良心去治病,先做个好人,再做个好大夫,这是我最根本的原则。"我以人格和名誉担保,化糖就比降糖科学有效!有问题请找我―陶平唐!

糖尿病治疗新突破

陶教授:敷脐疗法简单地说就是把药物敷于肚脐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堪称中医一绝。

与传统降糖药物单一疗法相比,我们研发的养夷活血膏敷脐疗法独具三大突出优势:

优势一:肚脐抹药,打通腹部救命穴。糖尿病的救命穴――神阙穴,养夷活血膏,神阙穴给药,入经通络、修复胰岛,药力24小时持续不间断地给药,促进糖分解,修复内循环,从根源上找到了治疗糖尿病的全新通道!优势二:恢复自身糖代谢;药物顺着救命穴,进入经络,打通救命通道,通过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增强内分泌均衡功能,随着内分泌逐渐均衡,胰岛及周围组织对葡萄糖摄取的功能增强,血糖保持平稳,糖代谢恢复正常,胰岛素分泌自给自足,恢复自身降糖功能!优势三:消除并发症,增强免疫力;养夷活血膏一方面推动糖代谢循环,另一方面减少胰岛素抵抗,修复胰岛β细胞,分泌适量的胰岛素,养夷活血膏所含的DNJ、植物甾醇等天然活性成分是自然界中效果最强的全能抗氧化剂,最大程度遏止了氧化性伤害,阻止了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使糖尿病及并发症彻底康复,永不复发。

治疗糖尿病有三“绝”

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第7篇

走进吴兰朝应诊的医院,首先映入眼幕的是“明德、首善、鼎新、康民”八字医训,它体现了医院崇尚的传统医德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理念。在一间简陋的中医外科诊室,见到了慕名追寻的主人吴兰朝。诊室既临床应诊,又制剂施药,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种敷料与试剂,一位助手正在不停地用磁杵研磨药剂。

吴兰朝生于1951年,安徽省定远县炉桥镇人,系皖地大医吴香山之孙,1977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中医系,现为中医外科医师,副主任中医师职称。吴兰朝承袭祖上医技,潜心中医外科临床研究,尤其对治疗骨髓炎、脉管炎、痛风、各种痈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独到之处,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吴兰朝内向而质朴,勤于著述,在医学杂志上陆续发表了《桃红四物汤加减为主治疗骨髓炎》、《淡味药含义探析》、《指压颈动脉治疗颈性眩晕64例》等论文,承古出新,受到了国内医学界的瞩目。

吴兰朝为人矜持,性情温良,心地率真。他虽然年近花甲之岁,但看上去恰似不惑之年。他那典型的皖南人的神韵,同《中国历代名医图传》中的吴普造像何其相似。他操着质朴的乡音,首先忆起了祖父吴香山。

“祖父吴香山生于1892年,自东汉先祖吴普起,单传至祖父,世代业医。祖父中等身材,喜欢抽旱烟,毕生继承祖业,致力于中医临床,行医63年,主攻外科,兼涉内科、妇科。他秉承祖上大医之风,医术精湛,医德高洁,频愈顽症。他为人慷慨,远离名利,乐于助人,德高望重。我在年少时即同家父一起跟随祖父学医,常侍诊于祖父之侧,抄写处方,上山采集药材,加工炮制,施惠乡里”。吴兰朝有些激奋,他述说了如下几则病例。

“一徐姓男童,8岁,患癫痫病3年,迭治乏效,且愈发愈剧;发则突然昏倒、抽搐、口吐泛沫,喉有叫鸣声,常一日数发;追溯治疗情况,曾服过多种药物,如鲁米那、苯妥英钠、谷氨酸及中药等而无效,求治于祖父。祖父诊后,判断为脏腑气机逆乱,郁而生痰,痰迷心窍所致,给其服用宝寿丸加减,数剂而愈”。

“一女孩皮肤上生出一片黑毛,求治无门,最终找到了祖父,祖父仅用一味石灰,即将患儿的黑毛一扫而光”。

“湖北黄石市一和尚得了脑质瘤,经祖父用健脑散治疗而康复。大病告愈的和尚返回黄石后,又介绍一食道癌的病人前来祖父的诊室救治,同样效如桴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寻医求诊者从四面八方接踵而至,一些医院无药可施的病症,往往介绍到祖父的门下就诊。中央及地方的一些领导人(如董必武、万里)以及联合国原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也不断找祖父问诊。意大利罗马的一位官员罹患中耳炎,不远万里慕名专程前来就医,祖父采用外治法,仅治疗三次即祛除炎症”。

“祖父医德医风严谨,不图名利,不因贫富或职位高低而厚此薄彼,无钱看病的人也从不拒之门外而倾囊相助。其弟子们均继承先祖遗风,桃李遍布各地。其中,入室女弟子张良玉学业有成,著有《吴香山学术经验》和《吴香山临床经验录》”。

“1969年9月,祖父吴香山去天津进行学术交流,引起天津药学界的关注。随后,天津工农兵中药厂立即派员访问吴香山,祖父遂将传世秘方黄连解毒膏和宝寿丸一举无偿献给了这家药厂”。

吴兰朝真诚地继承先祖的医术秘方,完整应用于临床。他深有感触地说:“以黄连解毒膏为基础方配成膏药,研磨乳香、没药、冰片、麝香等为细粉,加之于膏药上贴敷患处,药物可直达病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疮已破溃,可用巴豆(烧存性)、蜈蚣、全蝎等适量研粉,放少许于疮头上,再贴以膏药,可使脓液、死骨等自动拔出,无须手术治疗,创口便可自愈。疽生于筋骨部位的称之为“附骨疽”,多因风寒湿阻于筋骨、气血凝滞而成,或因外来损伤,以致气血不畅、瘀久而成。现代医学所述的化脓性骨髓炎,包括一切脓菌所致的骨髓、骨皮质和骨膜感染而引起的炎症,通称为化脓性骨髓炎,应用自制的膏剂外敷,采取活血化瘀外治法,可迅速使肿块软化而获效,并且无不良反应。同时附以内服汤剂,如病在上肢,以桂枝、羌活为引经药;在下肢,以牛膝、独活为引经药;如热毒内盛、高热、红肿者,可减去附子、肉桂,加入金银花、地丁、粉丹皮、玄参等清热解毒,即可痊愈。”

吴兰朝一边讲述,一边在为一背部痈疽患者调配膏剂。他指着殷红的膏药说:“膏药同人体血浆的生理指标接近,所以敷涂于创面后可以暂时代替皮肤,保护暴露于外的感觉神经末梢,使神经末梢表面电荷转为正常状态;同时和深层产生的炎性介质中和后形成液化物被排除,从而消除了对创面的刺激,减轻创面的疼痛。”

这时,就医的痈疽患者颇具感慨地说:“吴主任的膏药只须三帖,就能药到病除。”

吴兰朝进一步解读黄连解毒膏的效用,他说:“黄连解毒膏的另一优点是解毒力强,方中的黄连、黄柏、大黄、黄芩、金银花均为疮疡痈疖的解毒药,所以黄连解毒膏的解毒功能强而持久,敷涂于创面后,药物很快渗透到表皮深层,作用于立毛肌并使其松弛,疼痛随之缓解。黄连解毒膏方中的冰片、当归、川芎均有渗透解痛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渗透、活血、祛瘀、解痉而止痛。其较强的渗透力作用于深层微循环,并发挥其类似于阿托品、东莨菪碱的作用,使血液循环的瘀滞逐步解除,创面疼痛随之消失。”他打开灯箱,展示了两则病例。

标号9703642的X光片显示,病者胫骨从中间折断,接骨中发现断骨处残留多枚铁沙,说明其系被火枪所伤。临床治疗敷以自制的70膏,每日1次,3日后X光片显示,断骨已完全愈合。

另一例是7岁女孩的病例,足部4年前罹患骨髓炎,经西医刮骨手术失败,疼痛异常,须截肢或骨移植,无奈求治于吴兰朝。X光片显示,患处骨质因刮骨手术而变酥,骨屑脱落、坏死,已为骨髓炎晚期。吴兰朝成竹在胸,临床无须手术治疗,贴以上述膏药,使骨中坏死组织自动拔出;膏敷涂于创面后,药物很快渗透到表皮深层,疼痛随之缓解,创口很快自愈。

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856.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4-0046-05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 )[1]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按照其发病机制的差异,大致归纳为三种类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S)和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MSAS),临床上则以OSAHS多见。患者在睡眠过程中由于咽部塌陷,导致上气道阻塞,气流受限,从而出现呼吸不畅和(或)呼吸中断,导致患者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引起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的发生,临床以睡眠时出现间断性胸闷心慌,甚至憋醒,打呼噜,记忆力下降、头晕头痛,血压升高、阳痿,夜尿增多等为主要表现,并可引起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等并发症。据相关报道[2],成人,OSAHS的患病率约为2%~4%。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y,PSG)临测可以明确诊断该病,西医治疗该病有多种方法,其中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是目前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但由于设备价格昂贵,且多数患者不能适应口鼻罩治疗,不能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手术治疗虽然有效,但有一定风险,并且对于诊治技术要求较高;药物治疗尚存在争议。面对西医治疗该病未能取得突破,近30年来,随着中医专业或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越来越的学者采用中医方法对本病持之以恒的观察和思考,对于本病的发病因素、发病机制、辨证分型和辨证施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1 中医对OSAHS的认识

中医学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尚无记载,根据患者熟睡时出现打鼾,甚至憋醒,日间困倦、乏力、呵欠不断等表现类似于中医学“鼻鼾”、“鼾眠”、“嗜睡”、“但欲寐”、“多寐”等描述。中医古籍对于该症状的记载由来已久。《素问・逆调论篇》曰:“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该处指出“息有音”与肺经关系密切。《素问・诊要经终论篇》云:“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擅寐,”该处最早提出“嗜卧”之名。《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其指出在风温病发展过程中,风热相搏,热扰心神,患者可出现困顿嗜睡状态。《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少阴病的主要特征是心肾阴阳俱虚,且以肾阳虚衰为主。心肾阳气虚衰,精神失养,故昏沉困顿,甚至恍惚,神疲不知。《诸病源候论・ 咽喉心胸病诸候》言:“鼾眠者,眠里咽喉间有声也,人喉咙上下也,气血若调,虽寤寐不妨宣畅,气有不和,则冲击咽喉,涩而不利亦作声。”该处指出了鼾声的发生时由于气血失调,气机不和,冲击喉咙而发出鼾声。《脾胃论》中指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丹溪心法・中湿》指出:“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由此可知脾胃亏虚和脾胃受湿均可出现多寐。

《伤寒论纲目》:“鼻息鼾睡者,风湿也”。张景岳认为鼾眠的发生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脾胃阳虚,水运失司,聚湿成痰,痰为有形实邪,闭阻气道和喉痹导致鼾眠。《医学心悟》云:“寒邪阴,阴主静,静则多眠”,说明外感六淫中阴邪为病,可使患者精神不振,倦怠嗜卧。《血证论・ 卧寐》中指出杂病中见昏睡,多因为气血阴阳不调;脾被湿困或胆经有热,亦可出现嗜卧。

2 OSAHS的中医病因病机

OSAHS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外感六淫。其中以风、寒、湿为著,邪风能伤万物,虚邪贼风最易伤人,且风又能夹诸气,合寒为风寒之邪,合湿为风湿之邪,寒、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足,水湿运化失司,痰浊水饮内停,上扰清窍,故出现眩晕,欲寐,阻滞气道,故见鼾声阵阵;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难经》云:“饮食劳倦则伤脾”。《素问》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人以胃气为本,若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久则脾胃大伤,脾胃受伤则机能减退,饮食不能运化,浊气上升,故口淡无味,头晕昏沉,四肢困倦,睡意浓浓;③情志失调。肺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肝主疏泄,促进津血运行;肝主疏泄,在志为怒,而怒易发而难制,肝气横逆克脾,则脾亦所伤;忧思伤肺,而肺与脾同属太阴,同主津液,故伤肺同时亦伤脾;肾主水,在志为恐,脾胃位居中焦属土,土邪伤水则为恐,均可导致本脏及他脏发病,影响水液运化,酿生痰湿,闭阻气道而导致鼾病发生;④先天不足。喉咙,是外呼吸之气的出入之道,也是五脏六腑内呼吸的通路。《诸病源候论》云:“其有肥人眠不作声者,但肥人气血沉厚,迫隘喉间,涩而不利亦作声”。“肥人多湿”,“肥人多气虚”。有文献报道,约50%病理性肥胖患者可出现睡眠呼吸暂停[3],肥胖患者发生OSAHS的可能性非肥胖者的10倍[4],因而先天形体肥胖的患者,易发生OSAHS;⑤病后体虚。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久病体虚,伤及脾肾之阳,水液失司,痰饮等病理产物内生。脾阳虚,上不能输精养肺,反生痰饮而干肺;肾阳虚,肾虚开阖不利,痰饮射肺,而喉为肺之门户,痰饮停滞喉间,阻塞气道,阻滞气道,导致呼吸不利而暂停,久病入络,气滞血瘀,可致痰瘀互结。

综上,OSAHS与多脏腑密切密切,病位在喉,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病理因素有气、血、阴、阳、痰、湿、瘀,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实证与痰关系密切,痰浊贯穿该病始终,痰湿体质是主要发病体质。

3 OSAHS的中医辨证分型

肖全成[5]根据鼾症发病症状的不同辨证为3型:内热外寒发鼾证,风温热鼾证及中阳虚鼾证。张元兵等[6]主张SAS的发病基础为阴气盛、卫气行迟;重要发病因素为痰湿内生;气阳虚衰可导致SAS发生;外感六淫可加重病情;瘀血内生是SAS病程日久的征象,故将SAS分为湿困脾阳型、痰浊内阻型、心气阳型、肾气亏损型。方东革等[7]通过对102名患者进行中医症候问卷调查和分析,将OSAHS归纳为痰湿阻滞证、痰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和痰瘀互结证四类。骆仙芳等[8]将OSAHS分为5型:痰浊壅塞、气滞血瘀型;发病初期或年轻患者发病以痰湿内阻、肺气壅滞型为主;老年患者发病以肺脾肾亏、痰瘀交阻型为主;老年患者发病后期以心肺两虚型和肺肾亏虚型为主。王永红等[9]认为OSAS因早期、中期以实证为主,晚期以虚实夹杂为主,结合中医理论将OSAHS分为4型:以水肿、腰腹冷痛及虚寒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脾肾两虚型;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为主要表现的肝郁气滞型;以纳呆、腹胀、身重、苔白腻为主要表现的脾虚湿阻型;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饥、渴喜冷饮、便结等为主要表现的胃热湿阻型。姚亮等[10]对80例患者观察后将本病分为实证与虚证两大类,虚证以气血不足为主要表现的气虚证和血虚证;肾主一身之阴阳,以阴阳亏虚为主的肾阴虚证及肾阳虚证;实证与痰、瘀相关,分型如下:血瘀型、痰湿型和痰热型。王明航等[11]对20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出8个常见证型:痰气互结证、肺脾气虚证、痰热壅肺证、气阴两虚证、肺肾气虚证、血瘀证、腑实证、风热袭肺证。徐婷贞等[12]对150例发病时间大于1年以上的OSAHS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综合四诊信息得出以下4个证型:心肾两虚、阳气不足证;脾气不足、痰湿内阻证;肺脾气虚、痰热内壅证;肺脾肾虚证、痰瘀互结证。张念志等[13]对102名已经确诊为OSAHS患者进行中医症候学问卷调查后得出以下结论:痰湿阻滞证占40.20%;痰热内蕴证占28.43%;痰瘀互结证占12.75%;气滞血瘀证占18.62%。刘薇[14]对300例经PSG确诊为OSAHS患者,通过采集各自临床表现进行中医辨证得出结论:80.33%的患者辨证为痰湿证,痰湿体质与本病关系密切,气虚可促使痰湿体质的形成,并且在加重本病的过程中起到了作用;瘀血证占28.33%,瘀血是本病发展至重病的主要因素。苗青等[33]研究发现OSAS以痰证最为多见,次以瘀血证多见,痰证患者病情一般较轻,瘀血证患者病情较重。陈永莉[15]对116例患者资料统计分析得出,OSAH发病率以实证为主,实证以痰湿型及痰热型为主,肾主一身之阴阳,虚证以肾阴虚证、肾阳虚证为主,尚包括气虚证、血虚型。廖春燕等[16]对362例乌鲁木齐地区OSAHS患者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分为10型,并指出OSAHS患者的年龄与症候的虚实呈正线性关系,其并发症的发生多与“痰浊”与“瘀血”相关,辨证为痰浊闭阻证或痰瘀闭阻证。

4 OSAHS的中医药辨证治疗

肖全成[5]对于风温热鼾主张清解救阴,以葳蕤汤加减;咽为肺之门户,对于内热外寒发鼾证主张清火散寒,利咽开喉,拟用荆防败毒散或清咽利膈汤加味;中阳虚鼾证:以益气回阳,开闭化痰为法,以独参汤加姜汁、竹沥。王步青等[17]针对病机进行辨证,采用理肺法:以二陈汤加减;补肺润肺法:以补肺汤和沙参麦冬汤加减;健脾法:以六君子汤加减;补肾法:六味地黄丸加减滋阴补肾;金匮肾气丸加减温阳补肾。骆仙芳等[8]认为痰湿内阻证、肺气壅滞证的病位责之于脾与肺,治疗上因以健脾化痰祛湿为主要治法,去生痰之源,以二陈汤加减治疗;痰浊壅塞、气滞血瘀证,因痰浊内停,日久酿生湿热,气机阻滞,久病治瘀,以涤痰开窍、活血化瘀为法,以涤痰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老年患者或肺功能下降患者,常伴有肺脾肾功能失调,以滋补肺肾,化痰祛湿为法,以金水六君煎化裁;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参脉散加减治疗心肺两虚证;久病及肾,母病及子,以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肺肾亏虚证。张元兵等[6]采用理气化痰、醒神开窍为治法,以温胆汤加减治疗痰湿内阻型;以健脾祛湿、升清降浊为治法,以平胃散加减治疗湿困脾阳型;以益心气、强心神为治法,以柏子养心汤加减治疗心气阳虚型;以温阳补肾、填精强神为治法,以桂附地黄丸加减治疗肾气亏损型。王永红等[9]采用行气解郁, 活血化瘀法治疗肝郁气滞型,以越鞠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健脾益气, 化痰除湿法治疗脾虚湿阻型,方用香砂六君子汤、胃苓汤加减;益气健脾, 温阳益肾法治疗脾肾两虚型,方用四君子汤合肾气丸化裁;清热泄腑, 利湿化浊法治疗胃热湿阻型,方用凉膈散合三仁汤加减。姚亮等[10]主张痰浊是OSAHS的主要发病机理,以二陈汤为主方化痰;虚证多以肾阳亏虚为主, 以金匮肾气丸为主方加减治疗。王明航等[11]认为SAS与肺、脾、肾三脏关系较密切,治疗上着重调理三脏功能,痰气互结为基本病机,治疗上以理气化痰法、补益脾肺法、肺肾双补法、益气养阴法较为主。崔红生[32]治疗SAS从痰、虚、瘀的病机入手,根本治法为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疏利气机,基本方包含黄芪、丹参、石菖蒲、广郁金、大贝母、省头草、枳实、枳壳。廖春燕等[16]治疗OSAHS尤重肺、脾、肾的调治,以健脾化湿,活血通络为法。周生花采用化痰祛瘀开窍、健脾理肺法,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OSAS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何乾超[18]从整体观念出发,从痰邪论治SAS,着重治痰、治源、治瘀、治兼。张念志[19]教授立豁痰开窍为主要方法,自拟鼾症方 (黄连 10g,竹茹 10g,法半夏10g,黄芩 10g,芦根10g、苦杏仁 10g,桔梗10g,淡竹叶10g,冬瓜子 10g,薏苡仁 20g,茯苓 20g,炙甘草 6g),在临床中取得良好效果。王春娥等[20]运用自拟“鼾症一号方”治疗痰瘀互结型OSAHS,其治疗效果显著。孙维旭等[21]运用开窍醒神汤治疗OSAS30例,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好转,嗜睡程度减轻,睡眠结构趋向合理化。杨玉萍[22]用黄芩温胆汤加治疗10例辨证为痰瘀热阻、气机不畅的OSA患者,用药后患者胸闷、夜间憋醒症状明显缓解。石健等[23]自拟涤痰活血汤加减治疗OSAHS150例,显效45例,有效77例,总有效率为81.33%。

5 中医外治法

王光涛等[24]采用中药针灸配合口腔阻鼾器治疗OSAHS临床观察发现患者AHI平均下降 13.66 次/小时 , 最低SaO2平均升高 10.43%(P

6 小结与展望

目前对于SAS的病因、病机、分型与治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了不同的诊疗方案参考,但目前却没有达到统一共识,没有统一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虽然中药、针灸或推拿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OSAHS患者临床症状,但目前对于该病采用中医药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仍较少,对于形成统一的中医指南不能提供足够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打鼾虽然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未像高血压病那样被人们引起重视,导致很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临床工作中,由于PSG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1],但该检查费用高,且设备昂贵,大多数患者并不能真正接受PSG检查,导致大部分医院的临床医生不能明确诊断患者的病情,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目前治疗本病的西药已经试用于临床,但其远期疗效尚不确定,中医治疗本病运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论思想,秉承治病求本的治疗思想及治未病的思想,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症状,且以上治疗方式简、便、廉、验,毒副作用小,也便于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若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采其可信之说与可用之方,在临床工作中定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草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04:3-6.

[2]闫雪,刘艳骄,汪卫东,等. 从痰湿论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08:1866-1868.

[3]夏,陈继忠,邵国民,等. 中医痰湿体质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变机制探要[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08:465-469.

[4]常桂娟,古丽努尔・堆依木汗,汪迎春,等. 高血压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 中国循环杂志,2010,04:288-291.

[5]肖全成. 中医对鼾症的认识和诊治概况[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01:38-40.

[6]张元兵,洪广祥.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中医药治疗初探[J]. 中国医药学报,2001,05:53-56.

[7]方东革,张念志,商红芳.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06:480-481.

[8]骆仙芳 ,王会仍 ,蔡映云. 试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辨证与治疗[J]. 浙江中医杂志,2003,11:32-33.

[9]王永红,李国翔,刘荣芹. 浅析中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J]. 河北中医,2001,04:295.

[10]姚亮,杨佩兰,宋文宝.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分型初探[J]. 河南中医,2004,02:32-33.

[11]王明航,赵焕东,李建生,等.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 辽宁中医杂志,2006,01:5-7.

[12]徐婷贞,骆仙芳.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J]. 中医药学刊,2006,08:1475-1476.

[13]张念志,商红芳.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3.

[14]刘薇. 30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证候分析[J]. 北京中医药,2010,04:289-290.

[15]陈永莉.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13:80-82.

[16]廖春燕,杨惠琴,苏军,等.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362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证候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2:1359-1360.

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第9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46

中图分类号:R25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100-03

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是指恶性肿瘤胸膜转移或原发于胸膜本身的恶性肿瘤所致的胸腔积液[1],是一种常见的晚期肿瘤并发症。如果大量恶性胸腔积液不及时处理,可产生胸闷、气促、咳嗽、胸痛等症状,严重者造成死亡,据统计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3~12个月[2]。因此,有效控制恶性胸腔积液对于改善肿瘤患者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有关MPE的常用治疗方法主要有全身化疗、胸腔内局部治疗、热疗及手术治疗等,这些方法虽有一定的近期效果,但仍有相当数量的MPE难以控制,短期内复发率仍然很高。近年来,中医外治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肿瘤的治疗与调护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治疗恶性胸腹水、癌性疼痛、放化疗后毒副反应,以及防治术后并发症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笔者就近年来中药外敷疗法治疗MPE的研究作一梳理,以更好地推广中医外治法在MPE治疗中的应用。

1 病因病机

MPE属于中医“悬饮”范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描述为“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诸病源候论》则有流饮、癖饮之论,指出:“此有饮水多,水气停聚两胁之间,遇寒气相搏,则结聚而成块,谓之癖饮,即悬饮。”其发病之因,一般由外受邪毒,滞于体内,正气受损,脏腑功能失司;或七情失调、劳欲过度,而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气、血、水运化不利,上焦不宣,中焦不化,下焦不秘,三焦阻滞,痰瘀内结,水饮内停,日久痰浊瘀毒结聚,变生癌瘤,癌瘤邪气流窜胸胁,水饮积结,遂发为胸水。本病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之通调失职,脾之转输无权,肾之蒸化失司,三焦气化不利,久而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水湿积聚,饮停胸胁,络脉受阻,故而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引痛;若水饮上犯于肺,肺气宣发受遏,则出现气短息促等症。临证多遵从仲景明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确定总的治疗原则,同时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随证施治。

2 临床研究

2.1 单纯中药外敷

贾氏等[3]以黄芪、桂枝、老鹳草等组成抗癌消水膏外敷治

疗MPE,将50例胸水细胞学检测癌细胞阳性,体力状况(PS)>2,近1个月内未接受放、化疗或免疫治疗的肺癌、乳腺癌并发MPE患者,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药外敷组和免疫治疗组各25例。中药外敷组在患侧外敷抗癌消水膏10~15 g/次,每日换药1次,每周连用5 d。免疫治疗组每周以干扰素500万单位胸腔注射1次,在给药前尽可能抽尽胸水,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中药外敷组有效率为56%,高于免疫治疗组的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和第4周时胸膜包裹粘连征出现率,中药外敷组为32%(3/25)和48%(12/25),免疫治疗组为24%(6/25)和36%(9/25),第4周两组胸膜粘连征出现率有明显差异(P

闻氏[4]选取50例肺癌或乳腺癌合并MP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在患侧外敷解毒利水方药(黄芪、大黄、桂枝、葶苈子、莪术、牵牛子、枳实、山豆根、石见穿、冰片),每日1次,每次3 h。对照组予香菇多糖2 mg胸腔内灌注,每周1次。2周后观察胸水量是否减少,治疗无效者剔除出组,余者继续治疗4周及8周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胸腔积液改善率、血常规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评价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控制胸腔积液的有效率为60.80%,对照组为61.9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尤其在改善气喘、咳嗽及胸痛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从以上临床研究可以看出单纯中药外敷治疗MPE的有效率较其他治疗方法没有明显的优势,但中药在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尤其在改善气喘、咳嗽及胸痛方面以及控制胸水增长速度,减少抽液次数、抽液间隔天数和抽液量方面优势显著,临床如果配合其他局部治疗方法往往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5-6]。

2.2 中药外敷联合免疫制剂腔内注射

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治疗中发展最为迅速、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7]。免疫制剂胸腔注射充分发挥了生物反应调节剂局部治疗的优势,既能诱导产生免疫效应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等,从而直接抑制胸腔积液中的肿瘤细胞生长,发挥抗肿瘤作用;又可刺激体内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的活性;另外,还可使胸膜产生化学性炎症粘连而闭塞胸膜腔,从而减轻胸腔积液产生。免疫治疗无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等,临床疗效尚可,但常常出现许多不良反应,如持续发热等,也有少数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和胸痛等不适,因此,如果联用中药外敷则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李氏等[8]采用IL-2胸腔注射结合中药外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126例,伴呼吸困难82例,胸痛56例。具体方法:行常规胸腔穿刺,将80~100万单位IL-2溶于20 mL生理盐水中,向胸腔内注射。再取制作好的含有生大黄、枳实、白芷、山豆根、龙葵、石见穿、麝香、冰片、甘遂、芫花、大戟、葶苈子、延胡索、川楝子等中药糊均匀涂于有积液的部位,注意避开穿刺点,外面用桑皮纸覆盖,绷带固定,一般4~5 h换药1次,换药3~5次即可,每周1次,注意局部皮肤刺激症状的发生。治疗2~5周后以彩超下测量胸水直径缩小的厘米数作为疗效评定依据。结果26例(20.6%)完全吸收,55例(43.7%)胸水量减少50%,23例(18.3%)胸水量减少20%~30%,无效28例(17.4%),总有效率为82.6%;另外,呼吸困难缓解64例(78%),胸痛缓解52例(92.9%)。表明IL-2胸腔注射结合中药外敷治疗MPE,方法简便易行,并且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

2.3 中药外敷联合化疗药腔内注射

胸腔内灌注化疗药物,可刺激胸膜造成化学性胸膜炎致胸膜粘连而闭塞胸腔,减少胸腔积液的形成;另外,还可局部直接抑制肿瘤,杀伤侵犯胸膜的肿瘤细胞而使胸膜腔恢复功能,适用于周围型胸腔积液。临床试验表明,给药后胸腔内药物浓度高于血浆的20倍[9],可直接杀伤或抑制胸腔积液中及胸壁的癌细胞生长,而且,许多化疗药物还有强力浆膜腔粘连与杀癌细胞的双重作用,所以,治疗MPE疗效较好。但腔内化疗给药的剂量大体类似于全身化疗用药剂量,不良反应比较明显,主要为恶心、呕吐、胸痛、发热、白细胞下降等。临床如果联合应用中药外敷治疗,往往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吴氏[10]将74例MPE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化疗、放疗,胸穿抽液、胸腔闭式引流,胸腔内注射化疗药等)基础上加用中药油膏(甘遂、大戟、芫花各30 g,葶苈子、桃仁、川芎、金荞麦各150 g,山慈菇300 g,生大黄200 g),外敷于患者外侧胸壁,3 d后揭掉,停1 d后再贴,1个月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刁氏等[11]将70例非小细胞肺癌伴有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4例,单用顺铂60 mg,第1、7日各1次胸腔灌注。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悬饮贴膏(甘遂15 g,大戟15 g,葶苈子20 g,法半夏30 g,胆南星30 g,白芷30 g,白芥子30 g,鸦胆子10 g,吴茱萸30 g,延胡索25 g,肉桂30 g,干姜30 g,胡椒20粒,五倍子15 g,香油500 g,铅丹195 g)外敷于患侧胸壁。10 d更换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黄氏[12]应用中药(黄芪、薏苡仁各30 g,莪术、茯苓各15 g,当归、桂枝、桃仁、葶苈子各10 g)外敷联合顺铂胸腔内化疗治疗肺癌MPE患者30例,也得到类似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对照组50.0%。表明中药外用联合化疗药腔内注射治疗MPE确实有一定的效果。

2.4 中药外敷联合艾灸

孙氏等[13]将64例MPE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28例,均行胸腔穿刺术,放尽胸积液后胸腔注入氟尿嘧啶加鸦胆子油乳,治疗组加用艾灸联合中药温阳重剂治疗,施灸时先用细辛6 g、黄芪10 g、龙葵10 g、肉桂3 g、花椒10 g、桂枝10 g,研细末,取少许酒调,敷在选取的穴位上,然后施灸,穴位包括百会、大椎、肺俞、膏肓、肾俞、脾俞、中脘、神阙、关元、水分、水道、温溜、足三里,背部穴位和腹部穴位每日交替施灸,神阙每日必灸,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8例,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2例,总有效率为53.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实验研究

贾氏等[14]通过对25例晚期肺癌和乳腺癌伴有胸腔积液的患者采用中药抗癌消水膏外敷治疗,检测用药前后胸水细胞因子IL-2、IL-8、IL-10、γ-干扰素(INF-γ)的变化。发现抗癌消水膏外敷可以促进Th1细胞因子IL-2、IL-8、INF-γ表达增加,Th2细胞因子IL-10表达下降,表明这种“Th1/Th2”平衡调节作用是抗癌消水膏治疗MPE有效的主要机制之一,也是该药发挥扶正祛邪功效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其中有效成分黄芪中的多糖、桂枝中的桂皮醛、莪术术中的榄香烯等,可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功能,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又具有抗癌、活血、促进胸膜纤维化等作用,这些综合作用增强了中药外用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

田氏等[15-16]建立了Walker-256瘤株Wister大鼠MPE模型,分别给予中药抗癌消水膏外敷和IL-2的治疗,结果发现抗癌消水膏外用促进胸膜纤维化是其治疗恶性胸水的机制之一,抗癌消水膏有效成分透皮后,可造成胸膜间皮细胞损伤,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产生炎症应答,促进胸膜炎性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从而通过刺激胸膜无菌性炎性反应造成胸膜纤维化,同时抗癌消水膏并不能引起肺纤维化的发生。

程氏[17]研究发现,中药消水Ⅱ号方(黄芪40 g,薏苡仁30 g,牵牛子50 g,莪术40 g,桃仁50 g,红花50 g,桂枝40 g,猪苓40 g)外敷治疗MPE的主要机理包括: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消水Ⅱ号方可增加IL-2、INF-γ等I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强NK细胞活性,升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可溶性IL-2受体(sIL-2R)水平,从而间接达到治疗胸水的目的;②抑制黏附分子CD44v6的表达,消水Ⅱ号方外敷能抑制肿瘤组织CD44v6的过度表达,降低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稳定病灶,减少转移,延长生存期;③维持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的平衡,消水Ⅱ号方能促进TIMPs的表达,而抑制MMPs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从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4 问题与展望

中药外敷疗法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外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对许多疾病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从近10年来中药外治MPE的研究来看,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①中药外敷的剂型比较单一,临床主要采用的膏剂、油剂、散剂等传统剂型,其有效成分含量偏低,透皮吸收比较困难,缺乏与现代先进的制剂工艺相结合,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②中药外敷的方药组方比较随意,很多源自个人经验,没有经过实验优选,也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导致临床疗效不确切、不稳定;③临床研究多停留在小样本的简单病例研究,缺乏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并且,临床研究中的纳入、排除、疗效评价标准也缺乏统一,有许多自拟标准,导致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实验结果不具重复性;④实验研究比较少,缺乏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⑤文献挖掘、理论研究不足,目前中药外治的文献尚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继承工作不到位,特别是中医外治的理论研究一直停滞不前,严重影响了外治方法的发展。

笔者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强MPE中药外治剂型的研究,如中药离子导入法、超声药物导入法、中药介入法都可试用于MPE的治疗,借助现代科技,如声、光、电或化学透皮剂等促进药物由外而内,开发一些简便、实用、高效的新剂型,不断提高中药外用的透皮效率;通过文献挖掘以及中药组分或者拆方研究,筛选出有效方剂,开展严格的多中心的,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以及基因学等手段,进一步阐明中医外治恶性胸腔积液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提高MPE的临床疗效,减轻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Lombardi G, Zustovich F, Nicoletto MO,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new approaches[J]. Am J Clin Oncol,2010,33(4):420.

[2] Antunes G, Neville E, Duffy J, et al. B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J]. Thorax,2003, 58(S2):29-38.

[3] 贾立群,李佩文,谭煌英.抗癌消水膏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4):63-65.

[4] 闻彬.解毒利水方外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5] 贾杨,钱钢,张庆荃,等.散积贴治疗癌性胸腹水的临床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6):41.

[6] 程志强,贾立群,李佩文,等.中药实脾消水漫青外敷治疗恶性脚水的临床研究[M]//第二届国际中西医结合、中医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4:436-442.

[7] 谢金龙,莫放林,严振球.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的研究现状[J].临床军医杂志,2007,35(1):112-114.

[8] 李林宇,纪国义,李艳茹.白介素-2胸腔注射结合中药外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9):89-90.

[9] 仝运科,陈夭法,梅廷立,等.顺铂加叶乙苷联合腔内化疗治疗恶性体腔积液[J].中华肿瘤杂志,1995(5):198.

[10] 吴效田.中药油膏外敷辅佐冶疗恶性胸腔积液38例[J].陕西中医, 2006,27(5):546-547.

[11] 刁哲欣,胡永进,刘进满.中药悬饮贴膏佐治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1,33(3):449-450.

[12] 黄琼.中药外敷联合胸腔内化疗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2):102.

[13] 孙树枝,崔占义.艾灸疗法联合温阳重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5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0):1810-1811.

[14] 贾立群,李佩文,卫广成.抗癌消水膏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与胸水中Th1/Th2细胞因子的相关性[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2): 6-7.

[15] 田鑫.抗癌消水膏治疗恶性胸胸水与促进胸膜纤维化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16] 田鑫,贾立群.抗癌消水膏对恶性胸腔积液模型大鼠胸膜粘连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7,26(2):116-118.

[17] 程志强.中药消水Ⅱ号外敷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

(收稿日期:2012-12-24)

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胃病 时代病 情绪致病 滥用抗生素 艾灸

关于胃病多发的致病原因

胃病根本来说是一种慢性病,跟社会的文化、家庭的环境、个人的情绪息息相关。人文环境的变化,如贫富悬殊,重财轻身等现象让人内心更加的焦虑和紧张,而焦虑和紧张的情绪,直接刺激着胃的蠕动,容易导致反酸或食欲不振。电子科技、电子娱乐的兴起,很多年轻人都投身其中,中医有所谓“五劳七伤”,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与胃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精神压力、负面情绪,对消化系统功能都有不良的影响。据调查,胃癌的患者,有80%的存在家庭关系紧张的情况。

因普通感冒发烧而开出的大量消炎药、抗生素,也是破坏胃功能的元凶之一。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透露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的2.5瓶至3.3瓶的水平。滥用抗生素现象相当严重。国人在饮食方面的变化,也是导致胃功能紊乱的一大原因。

在中医里,胃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因为肝病引发的胃病也是一个原因。据合肥友谊医院的有关调查,300例慢性胃炎,其中216例血液中检测有HBV标志物,占72%,而对没有慢性胃炎的300例进行血液检测,只有30例是阳性,占10.0%。对30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检查,结果有180例HBV标志物阳性,占60%,对无胃病的300例进行检测,HBV标志物阳性只占10%。两种结果的差别都是非常明显的。

近年治疗胃病常规疗法和无副作用疗法

一般胃病的常规疗法往往都会采取药物治疗。西药方面,有制酸剂、抗胆碱能药、组胺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西药效果快,副作用大,效果不持久;中成药或中药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但须辨证论治,对医师技术要求高。一般辨证为: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弱证、饮食停滞证、对湿困脾胃证、脾胃虚寒证等。

治疗胃病的非药物疗法,无副作用,主要是中医理疗的手段:砭石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艾灸疗法,推拿疗法。

耿引循医师和谷世教授对用砭石治疗疾病有深入的研究,砭石疗法是重要的外治法,民间一直在应用砭石治疗各种内外科疾病。2003年张斯特先生在江苏省泰兴市成立砭术综合疗法专科医院,这是全国首家依靠古老的砭石治病的医院。砭石疗法是治疗胃病的一个新研究方向,正待普及。

胃病用拔罐疗法也是很好的手段,并且拔罐可以有多种形式:普通拔罐、刺血拔罐、留针罐、药液罐、药酒罐、药膏罐等。对于胃病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拔罐方式,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刮痧疗法治疗常见胃病在民间应用,在个人传记或文献上多有记载,用铜钱、汤匙、纽扣等在后背和腹部刮痧,即刻止痛,效果神速。四川成都的曾上中医师,于1997年在成都地区建立了中医经络刮痧专科,以刮痧术治疗各类疾病,对胃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艾灸和推拿治疗胃病,在近几年得到了相当的肯定。山东青岛市的周楣生艾灸非物质文化传承中心,对于重胃病,采用直接灸的方法,治愈率高,极少复发。山东济南市市中医医院灸疗康复中心,是全国第一家以艾灸为主要疗法的专业门诊,对于艾灸的研究全国领先,对于胃病的治疗效果可以达到100%。其特有的骑竹马灸、隔土鳖灸、地龙灸、苇管器灸...在包括胃病在内的各种疾病里,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总结:纵观国内现状,对于现代胃病还是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应该大力推广非药物治疗胃病的传统理疗方法,可极大的节约医疗资源,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能大大的减轻吊瓶、抗生素的滥用对于国民体质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林红,杨殿兴.《中国民间拔罐疗法》[A].成都:四川出版社,2008.

[2]耿引循,谷世.《实用砭石疗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3]曾上.《中国民间刮痧术》[A].四川出版社,2008

上一篇:公共卫生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医临床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