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范文

时间:2023-03-07 11:49:14 版权声明

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医;急诊;治疗

急症治疗需要医生对病人的突发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并及时的对症治疗以挽救病人的生命。而内科急症正是急症治疗的难点与关键。随着近几百年间西医的日益壮大,人们更多的选择用西医治疗的方法去代替中医治疗,尤其是在面对内科急症发生时,人们更是普遍认为西医会对治疗内科急症更有帮助。这使得我们几千年发展流传下来的经验几乎无用武之地而且逐渐走向衰败。这种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回顾其发展历程,正视现状,分析原因,重树中医内科急症治疗之风,将其发扬光大。

1 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发展历史

1.1 古代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发展历史 最早论述中医内科急诊的书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它奠定了内科急症治疗中热病的基础。将中医内科急诊的辨证论治大大推进一步的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他所著的《伤寒论》记录了对急性出血、急黄、高热、昏迷、暴吐、暴喘等急症的治疗方法,可以说是治疗急性热病的专著。到唐代中医急诊发展迅速,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了很多治疗急病的经验。明朝吴又可著《温疫论》,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学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这些法则方药对于我们今天治疗内科急症都有十分显著与重要的意义。

1.2 现代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发展历史 1983年,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急诊工作座谈会上,经讨论决定把中医急症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学科水平标志的高度。1987年,举办的中医急症学习班为现代中医急诊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92年,第二次全国中医急诊学术会议明确提出急症治疗三原则: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的原则。199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成立后的第一次学术会议正式提出中医急症工作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科水平的标志,是中医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具有历史性的理论。时至今日,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并仍在为其发展不断努力。

2 中医内科急症治疗基本原则

中医内科急症治疗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例如肺痨病人咳痰带血为标,阴虚火旺是本,在病人突发咳血时,会先治咳血即治标为先,待其病情稳定后再调理治本。中医认为怪病久病重症多淤,因此应用活血化瘀中药能明显改善内毒素导致的微循环障碍,有些重症甚至可以用针刺放血的方式来排毒。清热解毒、菌毒并治对感染性急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一方面可以消炎抗菌,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抗内毒素作用,保护机体免受损失。

3 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独特之处

与发展迅速的西医相比,中医内科急症治疗有以下三点特色:一是辩证论治。众所周知中医是标本兼治,但是在面对内科急症时,我们采取的治疗方式往往取决于病人的实际情况,一般都会以治标为先,使得病人尽快脱离险境。当其生命特征平稳之后,我们会及时改进治疗方案,对其进行深度调理,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二是宏观整体监控。中医治疗最基本的四点就是望闻问切,而宏观整体监控则充分将这四点融合。在对病人进行内科急症治疗时,可以对其精气神变化,脉象,舌象及身体内部气血的细微的变化进行整体监控,这对病人整体情况的掌握十分有益;三是复方整体治疗。由于中医治疗采用的是标本兼治并结合整体调节,因此,治愈的可能性大且日后病情多不会反复发作,能达到良好的根治效果

4 中医内科急症治疗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虽然我们正在积极地加大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投入力度,但是现在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情况还是很严峻。一方面是墨守成规,缺少创新与发展。在治疗方法上多选择以前有记载的方法,并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对已有的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另一方面,并没有抓住当前发展的趋势,应借鉴西医发展的一些方式,比如大量的深入性的临床试验,用来研发新型的治疗性药物。我们应该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充分的创新研究相结合,发展出更多速效高效的多种治疗途径。在药品方面也要研制出更多的给药途径,不能一味的只是耗时费力的熬制并口服,可以像西药一样,口服药物、冲剂药物、皮下注射药物等形式。只有不断跟紧时展的脚步,我们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的挑战,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5 如何发展中医内科急症治疗

针对上述的中医内科急症治疗发展道路上的几点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做出调整,建立专业的医疗队伍。完善的治疗设备及专业的医疗团队是治疗急症的必要条件。专业的手术室及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应对内科急症时,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快速的准备工作,否则就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性状况,给治疗上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问题。而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也是不可或缺的,在面对危机情况时,具备高素质的团队可以及时作出应变,用其过硬的专业知识针对各种突发状况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这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才能真正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挽救病人生命。

加强基础研究。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于技术骨干的培训力度,让更多具有专业素质的人能进入内科急症治疗领域。在研究课题申报过程中也要严把质量关,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以提高整体研发水准。内科急症种类繁多,在发展内科急症时应该有侧重,将其中心放在中医比较擅长的病症上,例如闭、痉、厥、脱、大出血等常见的且能发挥出中医治疗特色的病症。

丰富中医药品的种类,增加针类制剂。在急症治疗过程中,可以说是分秒必争。传统的中药需熬制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故研制更加快捷方便易使用的针剂及片类的口服药品更是迫在眉睫。融合现代工艺技术,将传统的草药汲取精华后制成新型的制剂,这在安全性及有效性上有了更稳定的保证。另外,还可以采用多种给药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例如,综合针灸、口服用药、外敷用药等多种方式,进而达到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6 结 语

目前,我们还是面临着重重的困难,需要不断的努力去进行基础研究并深度钻研提出新的具有革命性的观点来推动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以及传统中医的复苏,相信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优势一定会越来越突出,中医内科急症治疗也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乔之龙.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9(3).

[2] 罗侃.中医急诊医学及中药新剂型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9).

中医内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医内科;治疗;湿疹;临床

[中图分类号] R27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7(c)-0118-02

湿疹(Eczema)是人们皮肤上发生炎症的一种表现或反应,这种反应主要是由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因素造成的[1]。因此,可以说湿疹的病因非常复杂,病情也非常容易出现反复。根据病人患有湿疹的程度的不同,在医学上可以将湿疹分为重度湿疹(也称急性湿疹)、中度湿疹、轻度湿疹(也称慢性湿疹)。因此,根据湿疹病情的不同,在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法时酌情分配药量即可。为探讨通过中医内科治疗湿疹的效果,以2010年2月―2013年2月该院门诊治疗湿疹的3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临床试实验的研究对象为在该院门诊治疗湿疹的37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为(23±2.7)岁,女性患者21例,平均年龄为(22.4±2.7)岁。患有重度湿疹的病人有9例,中度患者有17例,而轻度的湿疹患者有11例。

1.2 研究方法

按照患者的病症不同程度进行分组治疗,治疗的方法都是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法,把握患者患病情况的不同,在治疗时依据不同的组别和情况在药量上酌情增减,重度患者的发病时表现为皮肤上有丘疹、心烦等病症,中医辨证为湿热型,在治疗时应注重清热和化湿,因此采用的药物有:龙胆草、柴胡、生地、当归、生石膏、车前子、苦参、黄芩、白鲜皮、甘草、黄连和山桅、。中度患者由于发病症状比重度患者症状较轻,表现为轻度糜烂、鳞屑等症状,中医辨证为脾虚型,在治疗时应以健脾为主,所以采用的药物有生地、苦参、甘草、生石膏、栀子花、白鲜皮、杏仁、花粉、丹皮。轻度患者的发病症状具有局部的特点,中医辨证为血虚型,治疗时要以养肤和祛风为主,因此采用的药物有当归、白芍、地肤子、甘草、蝉蜕、川穹、荆芥、牛蒡子、白蒺藜、生地、白鲜皮和苦参。以13 d为1个疗程,一共治疗3个疗程。认真观察患者在治疗时的反应,总结通过中医内科治疗病患的效果,最后的结果通过统计学的统计方式表现出来,而治疗效果的判定是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来判定康复、显效和无效3种治疗情况。

2 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分组治疗后,在9例重度患者中有5例在经过治疗后完全康复,3例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仅有1例无效;17例中度患者中,11例患者完全康复,6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没有无效患者;11例轻度患者中,8例完全康复,3例治疗效果显著,没有无效患者。统计后,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3组患者康复的一共有24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的一共有12例患者,仅有1例患者治疗无效果。见表1。

表1 3组患者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后的效果[n(%)]

3 讨论

3.1 引发湿疹的原因及不同程度发病表现

通过对该次实验中患有湿疹的病人的观察,不难发现患有湿疹的原因既有病人自身的原因也有外在的一些原因。内在的患病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病人自身的体质为过敏性的,不论是在新陈代谢还是在消化方面都会出现紊乱的现象。二是由于病人在生活工作中长期的处于强压力、紧张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工作上经常过于疲劳。三是因为患者体质经常会出现多汗等病理,皮肤也较为干燥。这些都是导致病人患湿疹病内在原因。外在原因主要归纳为3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根据病人平时使用的化妆品,同时接触一些化学成分较多的清洁剂等。第二方面是由于病人在处理伤口时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等程序,导致伤口细菌感染。第三方面是是因为有的病人因为工作的原因长期处在一个寒冷潮湿的地方。这些外在因素也是引发病人患有湿疹的不可忽略的原因。

根据在临床实验中对3组患者进行临床实验观察,3组患者患有湿疹的病状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3.1.1 重度湿疹的发病表现 在医学中重度湿疹也被叫做急性湿疹,在该次临床实验中,重度湿疹的患者在患有湿疹时其症状并不是一次性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患的阶段,这9例患者只是皮肤上有颜色的变化,并且逐渐开始发红。在发展阶段,他们皮肤的不同部位就已经开始出现丘疹、糜烂等病症,这些病症出现没有任何规律可寻,其中有的患者皮肤上呈现出片状或者扩散的特点。到最后严重的阶段时,这种水疱、糜烂等会感染到全身的部位。在该实验中,9例重度患者的病症都经过了一个短暂的过度时期,都是由开始皮肤发红到最后全身各个部位出现水疱和糜烂等症状,因此,在治疗时我们通过中医辨证治疗法针对重度湿疹的病症,选用了龙胆草、车前子等12味药物,同时督促患者在治疗时就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等方面内容,这样避免患者在痊愈后会出现病症复发的现象。

3.1.2 中度湿疹的发病表现 中度湿疹(也叫做亚急性湿疹),通过对该次临床实验的17例中度患者的观察,发现这些患者的病症没有重度患者那么严重,但是在发病期间,会出现少量的水疱和渗液等症状,其中有6例患者的皮肤上出现了鳞屑的病症,11例患者的皮肤上出现丘疹和少量的水疱等症状,然而这17例患者的皮肤并没有出现糜烂症状。从观察中可以得知,中度患者会患有湿疹的原因多数是因为重度患者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法不当,从而引发中度患者病症的转化,但是这些患者的皮肤受损的程度并没有重度患者的严重。

3.1.3 轻度湿疹的发病表现 轻度湿疹也是医学中常说的慢性湿疹。慢性湿疹的病症表现并不是说发病的时间较为漫长,而是其病症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局部特点。在该次临床试验中,轻度湿疹的患者病症主要集中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在11例患者中湿疹出现在手背处的有2例,腿部的较多有4例、背部和胸部的有4例、肘窝处的有1例,其发病周期无规律性可寻,瘙痒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同时,这11例轻度湿疹患者的患病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由于在患有急性湿疹时对湿疹部位处理的不及时或者处理方法出现问题会引发轻度湿疹的发病,在该次临床实验的11例轻度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病症是这个原因引起的。第二种是由于患者在患重度或中度湿疹时,由于治疗时间过长而无法痊愈或者在治疗后没有妥善的控制病情而引起,而该次实验的轻度患者中有8例患者患病的原因在于此。然而这些轻度患者在发病时出现病症部位的皮肤较粗糙,同时会出现色素沉着等现象。

3.2 治疗依据及方法

该次临床实验,对3组患者分别采用了不同药量的治疗方法,持续了3个疗程的治疗,主要是根据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的知识和现代中医学的观点。例如:在该次临床实验治疗中度湿疹患者时使用了花粉,花粉中主要是赤芍,根据传统中医学的记载,赤芍具有一定的活血功效,结合丹皮和生地一起使用,就有清热解湿的功效。根据该次实验的结果显示,在9例重度患者治疗时,根据中医辨证治疗法,选用了龙胆草、车前子等12味药物。在治疗后有5例患者恢复康健,占重度患者中的55.6%,治疗效果显著的有3例,占重度患者的33.3%。在17例中度湿疹患者治疗时,花粉、丹皮和生地的配量是与实验前拟定的药方相同,在治疗后,其中康复的有11例,占中度湿疹患者的64.7%,6例治疗效果显著,占中度湿疹患者的35.3%,没有无效患者。对于轻度湿疹的治疗,同样根据中医辩证治疗法,选用了当归、白芍、地肤子等12味药物,然而在治疗后,11例轻度患者中有8例(72.7%)康复,3例(27.3%)治疗效果显著,没有无效患者。可见,持续服用该次临床实验的药方对治疗患者有很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吕讳贤.中医内科治疗内科湿疹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1(4):1636-1637.

[2] 黄吉芳.中医内科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2,4(5):311.

[3] 赖梅生,兰海梅.中医内外辨治小腿慢性湿疹1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9(2):15-17.

[4] “2011年全国中医内科专家高层论坛暨中医内科临床经验研修班”通知[J].中医杂志,2011(3):18-20.

[5] “2011年全国中医内科专家高层论坛暨中医内科临床经验研修班”通知[J].中医杂志,2011(5):22-24.

中医内科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湿疹;除湿汤

临床上常出现一种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炎症性皮肤病,它具有以下临床特点:形状多样、发作时溺水并向四周侵润,患者伴有瘙痒剧烈,难以忍耐。湿疹属于反复发作性疾病,运用常用方法难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常年存在病患体内的病毒会存活较长的年限,并且在患者体内繁殖,有扩散趋势,难以根除,就本院收治的73例患者进行总结,并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与纳入标准

临床上多参照《皮肤性病学》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诊断标准中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等,但不包含以下情况的患者进行湿疹治疗:准备妊娠的男女患者、处于妊娠期货哺乳期的妇女;以及患有患有心、肝、肾病合并皮肤病的患者;难以确诊的患者;在短时间内使用过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菌药;药物过敏者等。

1.2临床资料

本院自2009年以来收治了湿疹患者共73例,其中男性患者共42例,女性患者31例,从年龄阶段来划分:幼儿发病率较高,老年发病率较低,资料显示:不足1周岁的患者共45例,属于最高发阶段,2至5岁的患者共8例;28岁以上不足38岁的患者共12例,55岁至65岁之间的患者8例。从病程上划分:一周以上不足3年。患者发病部位划分:患者中发生在头部的共45例,发于其他部位的18例,发于四肢的11例。

1.3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湿疹主要选择疏风、解毒、凉血、利湿,煎服中医。药方:15g,花粉6g,栀子花15g,白鲜皮9g,滑石12g,生地黄12g,桑皮9g,苦参9g,杏仁6g,甘草6g,蛇床子6g,每次服前用加温。同时辅助饮食,介辛辣、刺激性食物。疗程为1月左右,涂抹西药膏。

2结果

总治愈了达到90%以上,比单独使用中药治疗或者西药治疗的治愈率较高。

3讨论

湿疹病症疹断。

对湿疹进行的病症诊断,不同于传统的接触性皮炎类疾病,湿疹容易出现反复发作,属于慢性病。临床上进行的诊断,主要在于鉴别接触性皮炎和急性湿疹;神经性皮炎同慢性湿疹的差别。药方功效方向主要集中:疏风、解毒、凉血、利湿为主要功效。

栀子花花自古有亲热解毒的良好疗效,性甘微寒芳香,温热凉血保胃,温柔芬芳的香气能够沁人心脾,却邪;花粉同时可以增加精气神,强健体质,美容,并能够快速的解除患者的疲劳,延缓衰老,清热利尿、泻火除燥。白鲜皮能够祛热散风,清热湿燥;滑石能清热收湿;生地黄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桑皮煎剂有抑菌作用;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杏仁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甘草清热解毒;蛇床子温肾壮阳,燥湿,祛风,杀虫。因此,该配方能对症下药,并能祛风解毒、凉血。本研究中中药治疗效果较慢,但辅以西药则能恢复较快。

慢性湿疹,具有慢性皮肤清润、肥厚、持续反复阵痒,难忍等特征,当前对引起它发作的病原尚不清楚,但多可能由患者本身的内因所致病,该病治疗困难,容易复发,选择糖皮质激素类的软膏能够对本病起到很好的作用,由于本病病程稍长,传统的外用糖皮质激素难以长期起效,复发率较高,本院选择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效果不错,它属于非甾体类外用抗炎药,其外用亦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皮炎湿疹,他的制病机理在于能够细胞内阻断花生四烯酸生成白三烯B4等炎性递质,进而达到抗炎、止痒的效果,多数研究表明:皮损处的白三烯B4浓度比正常人的高。因此可以选择此类药物辅助汤剂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医上常常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再联合使用消肿、祛风良药能够治疗湿疹,通过对比治疗效果的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的效果明显,多在20天左右时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本院自拟的汤剂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中西药结合能够有效的治疗湿疹。但在治疗中必须注意到过敏因子的接触,避免将病情加重,引起患者恶性瘙痒,导致感染,避免重复接触感染源。同时,应保持心情愉快,戒烟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参考文献

[1]李文忠,孙秀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山东中医杂志, 2006年08期.

[2]欧柏生,刘卫兵,王建民,荆鲁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42例.人民军医, 2006年08期.

中医内科范文第4篇

【关键词】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内科学

21世纪课程教材,田德禄主编的《中医内科学》,是一本系统性、实用性的好教材。诊余浏览,遇病查阅,颇受教益,不避续貂之嫌,爰按该书前言提示,略谈几点感言。

一、概括《内经》理论,别具一格

本书第一章•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自原始社会至1985年,上溯《山海经》、《周礼天官》,下及各家。值得一提的是概括出的《黄帝内经》理论,朗如列眉,在同类教材中,可谓别具一格。国内研究《黄帝内经》的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洪图先生尝曰:一部雄伟壮阔的中国医学史,无处不体现着《内经》的指导作用;光彩纷逞的众多医学流派,无不以《内经》的理论为渊源。古今无数的中医学大家,或者理论上独树一帜,或者防治疾病效验如神,然而究其成功之路,均未离开研习《内经》以为立说之根本。编者为后学导航引路之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二、党和国家政策,激励学子

引人入胜的是于发展简史中所录的党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的:“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一决定,得到全国的响应,为中医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正如《今日中医内科》所说;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保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大环境,极其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喜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要求。《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5刊发了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强同志“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开创中医药工作的新局面”的专题报告,号召着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当今,各地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在新农合、社区卫生服务等基层的落实,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像我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与县级医院住院治疗,凡参加新农合人员,中西药费的报销比例均等。繇是,必将激励莘莘学子为日后的“济世活人”而兢兢业业,坚守自身价值。“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三、脏腑病因病机,领异标新

本教材•病机学提到“后世逐步认识到,诸多辨证方法都可以统一到脏腑生理、病机上来”。诚然,秦伯未氏《谦斋医学讲稿》首篇就言及:中医的理论以脏腑为核心,临床上辨证施治,归根到底都是从脏腑出发。有鉴于此,该书在论述脏腑病机•病证的概念方面先详而有约地解释,然后又以图表的形式揭示五脏之病理机制与辨证论治规律。语言优美,图文并茂,一线贯通,易记便读实用,删繁就简,领导标新者也。

四、探索疾病分类,突出优势

本书中医内科学基础•分类学:溯流穷源,列举了《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三法六门》、《医门法律》、《医学纲目》、《证因脉治》、《证治汇补》、《医学实在易》诸医籍的内科分类法。明确指出“纵观历代医家对内科疾病的分类,尚未统一看法”。认为以病因、病理变化为纲对内科疾病加以分类,较为合适。临床上可把这两类方法结合起来,称之为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考虑到内科病证的外感与内伤之间的互相转化及其多系统表现的特点,此次病证的排列,即照顾到了系统又没有划分,以利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夫临床实际正是如此。例如现代医学中的代谢综合征(MS),是以胰岛素抵抗(IR)为病理基础的一系列代谢及生理性紊乱,它涉及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多种疾病,中医则以头痛、眩晕、湿阻、肥胖症、消渴、胸痹等命名与论治。又如肺胀,本病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反复发作或加剧。尤似课文所说:“外邪每借有形质者为依附,易于形成内外相引。”再如《证治汇补•哮病》语曰“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博击有声,发为哮病。”这些即是内科病证的外感与内伤之间的互相转化之明征。拙以为编者之主张甚有见地,此诚保持中医特色,突出学科优势之所需,不乏现实指导意义。

五、多种治疗方法,提高疗效

本教材予内科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如内治法的汤、散、丸、膏、丹、酒、注射液;外治法的贴、涂、敷、熨、熏、浸、洗、蒸、扑法、填法、导法,就其适应证与使用作了简要介绍。在各论病证中有种种治法示范。例如:汗证•脱汗:亦可用止汗红粉,绢布包扑之以助止汗。

厥证•血厥•实证:另有心痛骤发,四肢逆冷,进而昏厥者,可先用苏合香丸灌服,以开闭塞之窍。

痫病•概述:关于治疗方法,历代医家多主张:癫痫发作时,先行针刺,若频繁发作,则醒后急用汤药调治,着重治标;神志转清,抽搐停止,处于发作休止期,可配制丸药常服,调和气血,熄风除痰,以防痫病再发。

癫狂•狂病:也有用甘遂末1~3g,装胶囊内,清晨空腹吞服,使大便保持一日3~5次为佳(176页)。

噎膈•瘀血内结:难于下咽,可先服玉枢丹,以开膈降逆,其后再服汤剂(203页)。

痢疾•休息痢•发作期:还可用鸦胆子仁治疗,用龙眼肉包裹,成人每服15粒,日3次,饭后服用,连服7~10日(222页)。

便秘•预防及护理措施:大便干硬,可用蜜煎或甘油栓之类塞入,使大便易于排出(230页)。

积聚•分证论治、积症:无论初、中、末三期,皆可配合使用阿魏膏或水红花膏外敷,以助消积散癥止痛(247页)。

鼓胀•出血:若吐血、便血来势猛烈,病位在贲门上下者,可先用三腔管送入胃中,令胃囊充气,再吞服大黄白及三七粉半次量,再将食管囊充气,以增强止血功效(254页)。关格•其他疗法:关格病尚可应用灌肠疗法(降浊灌肠方、降氮汤)(337页)等等,其法也,既与《素问•异法方宜论》“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之旨若合符节,又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为医者,苟能深考多种治法,操纵在手,则正如编者所说,定会提高治疗的效果。

六、结合临床实际

列兼次症是书前言开宗明义地说明:本教材在辨证论治中,突出“活套法”,即结合临床实际,加强兼次症的内容及相应的加减用药,以便临床时使用。斯乃本书一大特色。

6.1辨证要素,诊断线索同版中医诊断学指出:主症、次症、兼症等是构成同一证型的诸要素。徐荣斋先生《读书教学与临症》一书认为:病机十九条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们各有各的辨证依据,但必须从症状和病因方面作必要的联系或推勘,甚或从主症以外追寻兼证,主因以外探索兼因。五版教材《中医内科学》言及:内科疾病的诊断和辨证皆从分析症状入手,其主症与具有特征的兼症常常是重要的诊断线索。当代临床大家无不注重兼次症而疗效显著。如“姚乃礼应用调和肝脾法经验”(中医杂志,2008.49(7):596)一文,介绍其辨兼证(热、痰、饮、毒、瘀、食积等病理因素,或兼有阴虚、血虚、阳虚等虚象),为其辨证经验之一。新近不少作者撰文充分说明兼次症的实用价值。"证候疗效"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效果的临床评价研究中,而对于代表证候改善的程度的症状、体征则是采用构成证候诊断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的分值来衡量。另外,患者的兼夹证候(症状)乃是病机用药与方证用药的根据,拙以为,加强兼次症的内容,这不啻是初涉临床者所必须,殆也可供从事中医证候辨证规范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6.2加减用药,喜忌彰明例如:心痛•阴寒凝滞•方药:心痛之重症,宜用乌头赤石脂丸改汤剂送服苏合香丸......临床上附子、乌头很少在一起同用,故将乌头改肉桂,则效果更佳(122页);血证•鼻衄•肝火上炎•方药•栀子清肝汤加减:原方中川芎因其辛温升散,临证中可减去(143页);血证•咳血•肝火犯肺•方药•百合固金汤:方中之桔梗,因其性提升,不利治疗咳血,故临证应减去(146页);胃痛•胃中积热•方药:泻心汤合金铃子散:邪热郁久则可成毒,热毒伤胃,在胃镜下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溃疡,此时治疗宜选用蒲公英、连翘、金银花、虎杖等药以清热解毒,对胃病治疗有积极意义(181页);心悸•邪毒犯心•方药:银翘散或生脉散加减。症见胸闷、喜叹息者,可酌加绿萼梅、佛手、香橼等理气不伤阴之品(116页);腰痛•湿热腰痛•方药:加味二妙散。龟板滋肾清热,既防苦燥伤阴,又寓已病防变......若湿热久蕴,耗伤阴津,兼见腰酸咽干,手足心热,可加二至丸以滋阴补肾,但要注意应选用滋阴而不恋湿的药物(332页);不寐•肝郁化火•方药:上述二方(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皆为苦寒泻火之剂,凡肝经实火之证,津液未伤者,均可以苦寒直折。但苦寒亦能败胃伤阴,中病即止,毋使过剂,临床必须预以防范(129页)。各论各证之方药加减也,对后学提高理法方药之运用,增加临证发挥之技艺,不无小补云尔。

七、摘选名言警句,启迪悟机

浩瀚的中医典籍蕴藏丰富的名言警句,本书之所摘选与本学科相关者(包括所附之文献摘录),俯拾即是,有的经编者诠释及与其病证的参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肾虚之证治:肾阴虚证治忌辛燥、苦寒,宜甘润壮水以补阴配阳,使虚火降而阳归于阴,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肾阳虚证治忌凉润、辛散,宜甘温益气以补阳配阴,使阴霾散而从于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22页)。在讲"火证病机“时引《内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之旨,释之曰:少火为正常之火,物赖以生;壮火为反常之火,物因以耗(28页)。又如肺之证治要点,中、下焦湿热证的治疗则分别摘《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35页)。再如消渴病证乃选刘河间《三消论》之说,治疗应“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322页)

我辈若将此譬喻简洁易懂,道理深入浅出的至理名言,“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必大裨于临床悟机之开发也。

八、现代文献索引,授人以渔

循证医学(EMM)认为,由于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师应掌握检索、阅读、理解和应用人群应用性科学研究报告的能力,借此不断地直接从科研论文中学习新知识。本书各论所列的五十个病证,每篇末均附有现代文献索引。前言曰:只介绍文章题目,未引内容,以促进学生查阅杂志,掌握新进展,进行能力的培养。斯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理也。粤稽索引的乃是各地作者对各类中医内科病证的综述、临床报导:以心系病证为例,如: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述评;黄连苦参汤加减治疗心动过速120例;益气温阳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0例观察;冠心病心绞痛辨证论治研究的现状及分析等。苟能认真揣摩,既可掌握学科新进展,培养科研能力,又可顾名思义,集思广益,宜其丰富证治手段,“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且夫本书谓其”注意中医内科学的系统性、实用性,强调学以致用的原则。“温习是书,信其洵非虚誉。如总论之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基础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等方面知识。中医内科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且承上启下地起到了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作用,斯乃系统性也。各论中,每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充分吸取现代医学相关的方法)、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含“治未病”),后附文献摘要、现代文献索引等。书末又附有方剂索引,以备查阅。加之其中“治疗原则”、“结语”项之精辟语句,殊属实用性也。苟能对是书“全之尽之”的认真研读,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有机结合,遵照编者所嘱反复训练,必达学以致用,熟能生巧之目的也哉。

粗读一过,发现该书在校对中尚有一些疏忽处。如总论•病机学•第六节•《温病条辨》指出;“始于上焦,张于下焦。”(终,35页)、(加下划线为误,括号内为笔者订正,以下同)总论•中医内科病历的一般要求:修改过多进应重写(宜删,46页)。各论:咳嗽•肺阴虚咳嗽:不易食辛辣香燥之品及饮酒,(宜,65页)。心悸•水饮凌心•分析:舌质淡胖,......皆胃水饮内停之象(为,115页)。心痛•辨证论治•辨疼痛性质......兼气滞,心慌者属心气不足(短,120页)。本篇之兼次症、分析、文献摘要节:胸痛扯背,背痛扯心(彻,123页,按此“彻”,乃心背互相牵引的疼痛)。心痛•真心痛•心脱:为病情近一步加重,(进,124页)。汗症•文献摘要《血证论•出汗》:“......乃阳气内邪,昌于下而为汗,(冒,137页)。血证•病因病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失血叙论》云:”......方一微爽节宣,......或下而亡反,“(万,返,139页)。厥证•《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五脏,厥逆泄,”(逆字后缺一"上"字,159页)。癫狂•文献摘要《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经注曰多喜多癫,......火实制金不能平木"(为,则,176页)。胃痛:凡属暴痛,痛势剧烈,病而拒按,(痛,179页);热邪灼进,故口干口苦而喜凉饮。(津,181页);胃病较甚时与金铃子散合用,(痛,182页);《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馀食劳逸,触忤非类,......(饮,185页)、《顾氏医镜•胃脘痛》:”须知拒按着为实,......脉少气虚;(者,者多虚,185页)。痞满:《素问异法方宜论》曰:“脏寒生满痛”(病,186页);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曰:“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痛”(病,186页);胃满则发病较缓,(痞,186页)。呕吐:藿香正气散。......辅以半夏燥湿降气(逆,192页);若兼腹气不通,大便秘结,可用大柴胡汤......(腑,194页)。噎膈:《景岳全书•噎膈》“......或大使燥结不通"(便,205页)。泄泻:《医学心悟•泄泻》”然有湿热,有温寒,有食积,......“(湿,217页)。痢疾:2.辨寒热......入厕而不得例,(便,219页);本方(膈下逐瘀汤)可与六君子汤间服,以补益脾肾,攻补兼施;(胃,224页)。便秘:2血虚便秘血虚不能下荣,故面色苍白,头晕目眩;(上,229页)。黄疸:急黄......胆汁泛溢,故起痛急骤,(病,240页)。头痛:芎芷石膏汤加减。......羌活、藁本辛温,对热盛者宜祛之,(去,259页)。中风:风痰阻络•大黄通腑泄泻•(热,273页)。痉证•气血亏虚•方药•失眠多梦可灼加酸枣红......(仁,296页)。震颤•血瘀风动•通窍活血汤:方中麝香昂贵,可用冰片或辛荑代替(夷,300页)。水肿:肾病水肿......可伴见肝部酸重,(腰,303页)。癃闭:肾阳衰惫......可合补中益气汤或春泻汤同用。(泽,320页)。虚劳:病因病机•(2).《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肠,347页)。内伤发热•分证论治•阳虚发热: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中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助而生化无穷”(得字后缺一“阴”字,360页)。癌症:1.分证论治*另外,可加用下列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药,如......蛇毒、草河车、蚤休、天门冬等•(莓,草河车与蚤休系同物异名,宜删去其一,383页)。2.胃癌•痰湿凝滞•方药:脾虚中寒......加人参、干姜、川椒目,温中散寒止痛(目字应删,川椒目味苦性寒,386页)。3.肠癌•脾胃虚寒•方药:大便泻下无度者,加诃子、罂粟壳收购涩止泻•(应删,389页)。另外,各证型......可加用......地榆、石榴等•(应是石榴皮,389页)。4.文献摘要•《难经•五十六难》:......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脐(瘅,390页)附录:方剂索引•〔9〕二神汤《杂病源流犀烛》:(散,392页)。

十、内容尚可补充,聊陈管见

10.1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章提到了喻昌《寓意草》对内科杂证方面的贡献,而其另一医著《医门法律》亦宜一并介绍。如万友生、杨扶国教授言及:该书同时对《金匮要略》多有发挥,是学习内科和《金匮》的重要参考书籍。叶怡庭《历代医学名著序集评释》有云:举凡《内经》、《难经》的理论,《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历代各家学说和著名方剂,都精选采入,它可说是中医内科学的锥形。以上二说,可补充否?

10.2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病因学阐述了“新感”与“伏邪”的概念及其区别,惟临床上还见新感受的病邪同时引发了原来潜伏在体内的病邪,共同引起人体发病的“新感引动伏邪”这一组症状,亦需辨析焉。

10.3大肠的病机谈到了一切热证、肺气不降、肾水不足、脾胃虚弱等病理因素所致的大便异常。但据教学参考丛书•张佰臾主编《中医内科学》论及“寒湿或湿热之邪,可以直接入侵,客于大肠,导致大肠的传导失常,或为溏泄,或便肠垢。”届时修订,亦宜斟酌耶。:

10.4脏腑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在介绍小肠的病机时,提到临床上可分为虚寒、实热、气痛三证。而在证候分类时,气痛一证则缺如,拙以为不妨套用《临床中医内科学》(上册)之语:小肠气痛以气机阻滞为主,临床症状为小腹急痛连及腰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庶几做到病机与证候的统一乃尔。

10.5肺痿这一病证,与五版教材均不刊载。而《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一书,却作为常见病(西医的间质性肺疾病)论治。矧本书的哮病•转归预后说到“本病长期反复发作,使肺脏受损,肺燥津伤,或肺气虚冷,可转化为肺痿;”(73页)再版是否可增加?以利学生对照。

参考文献

[1]田德录.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明•张介宾•类经[M].孙国中,方向红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3-4.

[3]王永炎,沈绍功.今日中医内科(上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

[5]朱琳,麦志广,杨群玉等.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规律初探[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953.

[6]季绍良.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1.

中医内科范文第5篇

一代名医严仓山

严苍山(1898-1968),浙江宁海人,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师承名医丁甘仁先生,曾任上海四明医院中医师,并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苍山先生治学严谨,颇具卓识,一再强调作为医家必须兼取百家,广搜博采,开拓视野。在近50年的医学生涯中,苍山先生在内科杂病与外感热病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诸多独到的学术见解;而且医德高尚,凡有病患相请则必到。苍山先生禀性儒雅,擅长诗画,与著名画家潘天寿为挚友,其书法绘画水平得到了诸多艺术界名家们的好评,被称为“经社”(医生文人团体)才子之一。

? 严苍山膏方处方邮寄信封

? 严苍山在四明医院开具的处方

基地建设:原汁原味的传承

丁氏内科严苍山流派传承基地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基地建设。

曙光医院心内科目前为全国心血管病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心衰病)副组长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基地目前已设立了五个优势病种的研究,包括心衰病(心力衰竭)、胸痹(冠心病)、泄泻(肠炎)、中风和不寐(失眠)。分别以基地的特色验方在流派门诊中广泛运用。

通过继承的方法,苍山先生当年的一些有效治疗方法和方药,得以原汁原味地应用到这些疾病的治疗中。

传承人:名家云集的团队

严苍山基地负责人为严世芸教授,潘华信教授、潘华敏教授为代表性传承人,徐燕教授、严力教授为主要传承人。

? 严世芸 苍山先生之子,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师承班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学会副会长。擅长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充血性心衰、高血压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各种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等常见心血管疾病。

? 潘华信: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苍山先生关门弟子,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特聘教授。擅长以苍山先生学术思想和经验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诸多内科疾病。

? 潘华敏:苍山先生关门弟子,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特聘教授。注重调治先后天之本为基点,脾胃安和,则气血充沛。

? 徐燕,教授、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全国严世芸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对中医膏方调理有独到研究。

? 严世芸教授带教学生

精准膏方“和为贵”

严世芸

“膏”作为一种制剂形式,起源于汉,主要称“煎”。至宋代,不再称“煎”,而以“膏”取代之,大都是固定处方和作用的一种成药制剂。至清代,膏方出现,首先在宫廷应用,因人处方制膏。至清末,膏方走向民间,主要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流行。

膏方是“膏”这种剂型在临床应用方面的重大发展,也是中医临床辨证处方的一种延伸,充分体现了辨证治疗、养生、治未病的理念和思想。

膏方制剂具有以下特点:

1、 充分体现辨证论治和因人、因时制宜的个体化治疗原则,一人一方,针对性强。

2、 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调治结合为特点,进行整体调理,维护身体健康,或进一步巩固平时治疗效果;

正因为如此,膏方处方要求较高,要求“精到”、“整体”、“全面”,它的处方指导原则,是一个“和”字。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处于不断变动事物各种要素关系的一种哲学表达。膏方的目标,是追求“和”,通过调养与治病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使整体处于和谐状态。

膏方的处方法则也是“和”。根据“和”的指导原则,膏方的组方应该做到:补泻得宜、通补兼施、药性互制、不偏不倚。

中医内科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姚培发 中医内科专家 传略

上海市名中医、博士生导师、教授、姚培发主任医师,在杏林园地上默默耕耘了50多个春秋。他治学严谨,勤求古训,精研《内经》、《伤寒论》,长期致力于老年病、高血压、肝病、老慢支等疾病的专题 研究 ,遣方用药,颇有独到之处。

选择学医 谋求温饱

姚培发,浙江余姚人,1921年11月21日出生于上海。在他求读高中时,淞沪战争爆发,其家庭 经济 日益拮据,通过与父母共同商定,高中肄业的姚培发转学于当时沪地的中医高等学府——新

此外,姚培发还运用经方桂枝汤为主随证加减, 治疗 寒凝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肝郁气滞,冲任失调的闭经;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注入经络,留于关节,气血受阻的痹证;气阴两伤,胸阳不运而致心悸;久病正虚,肝病及脾,脾虚中寒的虚劳,皆获佳效,并记有不少验案。

培养人才 桃李满天

1957年,随着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成为上海中医学院(今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基地,姚培发便应聘担任上海中医学院的教师,为培养中医事业接班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提高教学业务水平,1958年他参加了卫生部委托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第二期中医教学 研究 班,并担任班长,带班 学习 ,研究班获得“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而他个人也获得“优等生”的奖状。1980年2月至7月担任第二期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师资进修班的副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运用示范教学-交替教学-互讲互评等教学方式,使23个省市的37名学员受益匪浅。1987年他又被上海市高教局确定为中医内科教研室教授。

随着岁月的推移,姚培发的学术日趋精湛,成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的指导导师之一。他常对学生讲:“我的经验是有限的,但祖国医学的宝库是无限的,你们一定要掌握各家临床经验,‘为我所用’,一定要超越我。”

为了让学生尽快提高中医水平,掌握一技之长,他 总结 整理了自己临床实践的经验和体会,无论成功的验案还是失败的误治,连每味药的剂量、服法及临床加减都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学生。为了使学生能深刻领会每个验方的配伍特点、组方原则,他还亲自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供学生参阅,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医基本 理论 。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学以致用,他经常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 方法 ,教诲学生要“师古而不泥古”,推陈出新。为了让学生尽早脱颖而出,他甘为人梯,每遇申请课题、编写教材、评奖等,他都将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而把学生的名字放在前面,甘当配角。在姚培发教授一丝不苟的谆谆教导下,出色地完成了大量的临床带教工作,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博士生1名,硕士生4名,师承班学生4名。如今,他的学生已桃李满天,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德高尚 病人感恩

姚培发教授一生做了许多好事,有的看来虽是极其平凡,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而正是在这些事情上却闪耀着他思想品质的光辉。他从1952年参加工作以来,总是第一个上班,打扫卫生,做好开诊前的准备工作,提前为早到候诊的病人看病。清洁工作,事情虽小,却关系着 医院 以怎样的面貌和姿态迎来病人和各种来客,也反映了这个单位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姚培发认为:“清洁整齐的环境能够给人以舒适愉快的感觉,能够给医院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给病人和工作人员营造美好的心情。在好心情之下,有利于医患双方的亲密合作,有利于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姚培发每每提早上班,在做好准备工作以后,大约在七点钟就为病人开诊,尽量减少病人候诊的时间。他想到:“医师和病人都是 社会 主义祖国的建设者,时间对于医师和病人都是珍贵的,医师为病人节省了时间,就等于增加了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就等于为国家建设多贡献了一份力量。”但是提早看病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出现病人之间互不相让的争吵 问题 ,甚至有时会遭到有些病人的责难,但是姚培发却从来不生气,他心平气和地向病家双方进行解释:“现在开诊时间还没有到,看完了他再看你,按正常门诊时间你还是在前面么。”经他一说,病人相互谦让,并为自己过分计较感到汗颜。有时病人看病已经超过了挂号时间,姚培发对待这些迟来的病人,总是和蔼地接待他们,只是关照病人下次来看病时,把挂号补上就是。

1999年10月2日,在重病中刚刚度过祖国五十华诞的姚培发教授,与世长辞,终年78岁。

中医内科范文第7篇

关键词:患者 调节 控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56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96-02

脾肠病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不管是在哪一人群里都会有这样的病症,不管是白领,农民。都会有这样的疾病发生。所以我们都要做好预防工作,合理饮食,调节好心情。这种病症很难根治,很容易反复发作。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合理饮食,不要吃太饱或者不吃饭。所以这样的小事对于患者来说是大事,我们应时时防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内科脾肠病症患者为研究对象,120例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出现恶心、早饱、胀气、反酸等症状,并且通过临床各项指标检查确诊为脾肠病症。患者年龄在30岁~8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0.9±10.9)岁.患者病程在1个月-15个月,平均病程在(7.6±2.9)个月,其中包括68例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随机将120例患者为对观察组60例患者,对照组6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观察组给出治疗方法。我们要在患者确诊时,观察组要给患者确定一套治疗方法,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都要做到对依据患者的病情来给出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患者的病情才会进一步的好转。也会很好的调节身体。不管是在严重的病情还是轻微的病情都不要忽视治疗,但是脾肠病症最好的方法就是喝中药调节,不易反复的发病,减少发病次数。就是中药不易饮食,比较难喝,但是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西药只是起暂时的控制作用,很容易反复的复发,给患者带来不便,只适合应急需要。所以在治疗期间我们要做好饮用中药的准备。但是在现代的社会里,很少有人会去吃中药了,因为中药不方便,还要自己熬,但西药就不一样了,直接打开药瓶就可以服用了。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更是这样一种想法,也是因为中药的不方便,所以在患病时会选择西药的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通过疗程的治疗效果可以看出治疗的程度,一般分为疗程治疗和临床治疗。一般轻微的只需要疗程就可以了,但严重的必须要通过临床治疗才能达到效果。在一定条件下,大多数人都是轻微的,大家都会选择疗程来进行治疗,这样也不会耽误学习,生活和工作。我们就要做好脾肠疾病的防护。我们要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饮食来调节我们的生活。

1.4 统计学软件。在这些患者的观察中我们要做好统计工作,所以工作人员要求掌握统计学软件的操作方法,来对患者每天的观测进行统计,这些统计可以分析患者的发展趋势,来给患者讲解。做到不漏统计,进行完整的记录。这是我们应该要做好的工作。同时这也是很重要的工作。脾肠病症对于患者来说不是严重的疾病,但确是发病率很高的疾病,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还是要进行很好的控制以至于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2 结果

不管是出于哪种治疗方法,都会加大对病情的控制。但是结果是不同的,比如西药见效快,而中药不易复发,这是最重要的。但是普遍的老年人们都会选择中药调节,而年轻人大多数都会选择方便,见效快的西药只治疗。我们的很多患者都是在经历这脾肠疾病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对于治疗的一些问题,是患者最关注的问题,治疗的结果不管怎么样都还要做好防护,因为这种疾病很容易复发。所以更应该注意饮食和心理上的压力,特别是心理上的压力是我们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学会怎样来调节心理的压力,来释放压力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学会放松。只有这样的快乐生活我们的一切才会好起来,只有这样脾肠疾病才会远离我们。特别是我们青年人更要注意身体的问题,合理的饮食,不吸烟不喝酒,不熬夜。

3 讨论

脾肠病症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西医治疗并无特效药,一般对症进行治疗,导致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增加患者痛苦。本文主要讲述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中医辨证核心在于辨证二字,辨主要方向在于全面观察,通过全面分析求得证。脾肠疾病主要表现在于消化不良,主要症状为腹部不适,出现恶心、早饱、胀气、反酸等症状。因此中医认为脾肠症结主要在于胃部,本文中药配方主要补益脾气,以行气,活血为辅。槟榔主要作用消积食滞,治疗腹脘胀痛;云木香主要作用理气疏肝、健脾消滞;茯苓主要作用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厚朴主要作用降逆平喘、行气消滞;白术主要作用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枳实主要作用痞满胀痛、积滞内停;灸甘草主要作用补脾和胃、治疗脾胃虚弱;干姜主要作用温中散寒、温肺化饮、燥湿通脉;麦牙主要作用健脾开胃,行气消食。

4 结语

患者在治疗时护理人员要进行好很多工作,比如及时的给药,调节好患者的心情,给患者减少压力,做好各项观测。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患者的观察。我们现在社会的快速度发展使得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速度都在加快,以至于我们很多人都忽略了饮食上的一些问题。匆忙的吃饭,喝过多的酒,吃很多的冷饮,就这样的使我们的脾肠病症出现了。最重要的是现在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有时还要进行加班,各种工作上的事情都是我们健康的杀手,我们不管是面对工作,还是学习。都要学会解压,要适当的放松自己,压力小些。如果我们在患病期间不注意给给药,观测的问题,那就不能够控制病情,我们要做好这些问题,使我们的病情控制好,有所好转。

参考文献

[1] 张冰.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4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9,10(1):1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20(5)74-75

[3] 王永炎,鲁兆麟.实用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0(12)398-403

中医内科范文第8篇

中医早在《内经》即已有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论述,如《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疼,身重恶寒。”本文将浅要谈谈中医如何治疗感冒。

关键词:中医内科治疗感冒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55-02

感冒,俗称伤风,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邪犯卫表,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的一种外感病。本病四季可发,尤以春冬为多。轻者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包括普通感冒、时行感冒,及西医中的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

1感冒的病因、性质及演变

1.1感冒的病因。

1.1.1风邪—六淫之首,每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以风寒、风热为多见。

1.1.2时邪病毒—有传染性的时行疫毒之邪,非时之感,反常之气。

1.2感冒的病机。外邪侵袭人体致病,往往与正气强弱、感邪之轻重有关。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疏懈,外邪乘袭卫表,卫表失和,肺失宣肃即可致病。病机:肺卫失和。一方面为外界环境突变,冷热失常,六淫猖獗,卫外之气失于调节应变;另一方面为体虚,卫外不固,腠理疏松而感邪。外邪侵犯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外邪乘袭,以皮毛口鼻为途径,皮毛者,肺之合也,风邪侵入皮毛,必然影响肺;鼻也为肺窍,喉为肺系,下连气道而通于肺,风邪从口鼻而入,也可影响肺,感邪后即出现卫表不和和肺失宣肃两组症状,即肺卫失和。卫表不和—头痛,恶寒,发热,重则高热,全身不适等。肺失宣肃—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胸痛。

1.3病理性质:实证居多,也可有虚实夹杂。

1.4病理因素:风寒、风热、暑湿。

1.5病理演变:由于感邪不同及体质的强弱差异,临床表现有风寒、风热、暑湿三证:风寒―皮毛郁闭,肺气失宣;风热暑燥—皮毛疏泄不畅,邪热犯肺,肺失清肃。感受时行病毒则病情多重,易生变证。病程中可见寒与热的转化。

2感冒的诊断要点

2.1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初起多见鼻道和卫表症状,如鼻咽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恶寒或有发热等,鼻涕开始为清水样,2~3日后鼻涕变稠,继而发热,咳嗽,肢节酸痛等。由于夹邪的不同如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时行感冒呈流行性,有同时同症的特点,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较重。

发病特点:四时皆有,但以冬、春季多见。病程较短,3~7日即可痊愈。普通感冒多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里。

2.2相关检查。

(1)血常规:WBC;N;L。

(2)X胸部摄片:可见肺纹理增粗。

2.3病证鉴别。

2.3.1感冒与风温。

病因:主症传变情况发病季节病程;

感冒:风邪为主发热不高或不发热多不传变四时皆可较短,易于治愈;

风温早期温邪为主高热,甚则神昏惊厥有传变,由卫而气,入营入血有明显季节性长短不一,重者难于治愈。

2.3.2感冒与时行感冒。

病因:发病季节流行情况症状传变情况;

普通感冒:风邪为主冬春季为主常呈散发性发热不高或不发热,全身症状轻浅多不传变;

时行感冒:时行病毒不限季节广泛传染流行高热,全身症状较重传变化热。

3感冒的辨证要点

3.1分清表寒、表热、暑湿兼夹症。风寒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者:恶寒轻,发热重,有汗,流浊涕,口渴,苔薄黄,脉浮数。

暑湿者:身热不扬,汗少,头重如裹,口粘泛恶,胸闷脘痞,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3.2分清体虚感冒的特殊性。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复感外邪,邪不易解。症见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倦怠乏力,咳嗽咯痰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浮。

阴虚感冒:阴虚津亏,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汗达邪,身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

4治疗方法

解表达邪:风热者辛凉解表;风寒者辛温解表;挟暑、挟湿之感冒应加祛湿清暑解表之法;体虚感冒,发汗时需注重固表实里,补益气血。

4.1风寒束表证。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清涕,恶寒,咽痒,咳嗽,痰白质稀,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①荆防达表汤: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生姜、葱头辛温解表,橘红、杏仁化痰降气,赤苓,建曲健脾除湿。用于风寒感冒轻症。②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辛温解表,前胡、柴胡、桔梗、枳壳宣肺通气,羌活、独活、茯苓祛风除湿,人参防止发散太过。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中医内科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医内科;内科湿疹;社区

湿疹在中医临床上被称为炎症性皮肤病,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病,观察其临床特征可发现,内科湿疹是一种多形性皮疹,湿疹在发作时会在病发部位渗出大量溺水,并倾散开来,使患者感到病发部位瘙痒难耐,伤口处理不宜,更加重了湿疹治疗的困难。湿疹不同于其它类皮肤病,由于其自身特点,很难进行一次性根治,因此湿疹的病发总会反反复复,目前普通的治疗方法已难以对其进行治疗,患者体内病毒生存能力极强,久经多年依然存在,且扩散厉害,愈染俞多,现已成为皮肤病中的顽疾。作者采集了某社区医院2008-2011年内70例运用中医内科治疗内科湿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疗效显著。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显示:某社区医院于2008-2011年四年内共收治湿疹患者70例,其中女性患者有30例(42.9%),男性患者有40例(57.1%)。分析湿疹发病的年龄段可知,老年发病率较低,发病率较高的群体为幼儿;其中有42例(60.0%)湿疹患者分布在24天-1周岁的年龄段内,为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4例(5.7%)患者分布在2-5岁的年龄段内;14例(20.0%)患者分布在29-39岁的年龄段内;10例(14.3%)患者分布在55-62岁的年龄段内。全部患者具有10天-2.5年的病程历史。患者发病部位分别如下所述:70例患者中有43例(61.4%)在头面部发病;17例患者(24.3%)发病于全身;10例(14.3%)患者发病于下肢。其中在头面部发病的患者人数最多。

1.2治疗方法:治疗的主要方法为利湿、凉血、解毒以及疏风,采用内服方式。药方如下:6g蛇床子,6g甘草,6g杏仁,9g苦参,9g桑皮,12g生地黄,12g滑石,9g白鲜皮,15g栀子花,6g花粉,15g金银花,水蒸服用,每日三次。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共同导致的,因此在中医治理的基础上,应对患者进行饮食调理。治疗为期一个月。

2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的好转率为10%,痊愈率为84.3%,达到了94.3%的总体有效率。

3结果讨论

3.1内科湿疹的发病机理阐述。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病机理多是由于日常生活的不规律性活动造成的。例如,患者在生活中饮酒无度,致使脾胃受到损伤,或患者饮食规律不佳,对一些辛辣刺激食物贪吃多吃,造成身体刺激加剧,身体湿热不均,此外由于外部环境的原因会导致患者外感风湿热,内外博弈,对肌肤造成不同程度的浸淫。患者身体虚弱时,多为脾湿过重,造成肌肤失调。或由于身体蕴含湿热过久,化燥生风,对身体阴血造成耗伤,最终导致风燥血虚,这些不同的因素都极易引发患者内科湿疹。以湿疹的症状和诊断为依据,可将湿疹分为慢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急性湿疹。

3.1.1慢性湿疹。亚急性湿疹与急性湿疹是慢性湿疹的病发基础。当亚急性湿疹或急性湿疹没有得到根除时,或体内病毒重新发作时,慢性湿疹变会产生。慢性湿疹临床症状不明显,其发病无明显规律,且每次发病程度不同,瘙痒程度也大相径庭。慢性湿疹常病发于患者身体的某个特定部位,例如阴囊、女阴、手背、肘窝、小腿等,病发部位界限明显,炎性具有不显著反应特征。慢性湿疹的病发部位多为褐红或褐色,表面呈现肥厚粗糙、脊沟明显等特征。慢性湿疹病发部位一旦破损,会出现新的湿疹或水疱,瘙痒感加剧。

3.1.2亚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的发病速度处于慢性湿疹和急性湿疹之间。当急性湿疹没有得到根治或根治后复发时,变会形成亚急性湿疹。对比急性湿疹而言,亚急性湿疹对患者损伤较小,常表现为丘疹、结痂、鳞屑等。特殊情况下,还会有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水疱或伤口糜烂。

3.1.3急性湿疹。急性湿疹发病前,皮肤常呈现潮红,随着颜色的加剧,发展为丘疹、水疱、糜烂、渗液和结痂。急性湿疹发病迅速,炎症特征显著,发病后皮肤呈现湿润糜烂。急性湿疹治愈较易,但发作反复。

3.2湿疹诊断。湿疹的诊断不同于其它接触性皮炎病的诊断。湿疹病治疗不当,容易造成反复发作,最终形成慢性湿疹病,加重治疗病程。因此,临床诊断中,应对急性湿疹和接触性皮炎进行严格区分。

3.3药方功效。利湿、凉血、解毒、疏风为主要功效。金银花在中医上被称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不伤胃,甘寒清热寒气芬芳。花粉具有强体力、增精神、迅速消除疲劳、美容等作用;栀子花具有凉血解毒、泻火除烦、清热利灵等功效;生地黄具有益阴生津、清热凉血等功效;滑石具有收湿清热的作用;杏仁具有镇痛、抗炎功效;苦参能利尿、杀虫;蛇床子能祛风、燥湿、壮阳温肾。经本文分析表明,中药治疗内科湿疹虽然疗程较长,显效较慢,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施行。

总结:内科湿疹是社区中常发病症,其发病特征明显,但治疗方法不同于一般类接触性皮肤病,因此治疗效果常不显著。本文对中医内科治疗社区湿疹进行了总结性分析,结果表明其效果显著。中医治疗内科湿疹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从而为社区提供更好的病疗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文忠.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6,(08)

[2]欧柏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42例[J].人民军医,2010,(01)

中医内科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发展;思考

中医内科临床是运用中医理论知识以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通过分析、判断来阐明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病理等规律,并主要采用中药治疗的临床学科。从古至今,中医内科临床作为各科临床的基础,其历史源远流长。从《皇帝内经》的初步理论到各朝代对病因、病理的探究等等,中医内科临床经历了无数医师的实践与积累以及现代科学的探索,才使今天的中医内科临床的辨病辨证论治体系得以完整确立,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现代新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下,传统的中医内科临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已成为了摆在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浅谈当前中医内科临床的发展,对新时代下的中医内科临床研究进行重新思考,并探索其可行性的思路与方法。

1中医内科临床的研究发展

中医内科临床不仅是我国中医学的主干学科,同时也是学习与研究临床其它学科的基础。中医内科诊疗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诊断方法,其核心是较强的宏观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而望、闻、问、切是中医内科的主要诊断方法,即通过人体外在的异常表现来确定其病因、病源等。所有这些,都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充分地体现了中医内科的学科特性。当前,中医内科临床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与发展,并渐成规模。中医内科经历了从《皇帝内经》的理论初步形成的萌芽时期到唐、宋雏形时期,再到金、元争鸣时期,明、清昌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内科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建立了许多中医院校、医疗机构或科研机构等,逐渐形成规模。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西医得以结合、先进的医学成果与技术在中医内科中得以应用等等,使中医内科临床的研究又处于了一个继承与发展创新的阶段。然而,现存的中医内科临床传统研究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创新发展,如缺少创新理论、相对滞后的疗效判断标准与诊断标准、试验方法不严密等。

2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由此可见,对现存的中医内科临床研究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重新思考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是当务之急。而在各个方面与细节上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关键。首先,在继承中医内科的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参照西医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在以中医内科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有侧重地参照西医的观点,并以之促进中医的完善。简言之,便是中医与西医的结合。通过参照西医的观点,不仅可以弥补中医内科的立法的不足,避免思维上的随意性与模糊性,使其更为明确,还可以帮助中医明确具体用药,尽量避免错误用药的现象,进而提高疗效。因而,在继承中医内科的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将中西医结合,汲取西医之长以补中医之短,可以促进中医内科诊疗手段的完善与发展。其次,在继承中医宏观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微观理论方法。即把宏观治疗与微观治疗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传统的中医内科以辩证的宏观治疗方法独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临床诊断方法是有其内在依据的。但是,这种宏观的治疗方法也具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属于感性的认识。要把这种感性的认识上升至理性的认识,就必须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通过微观的方法,在更深层次上利用现代先进医学技术进行更为细致、确切的观察与诊疗。可见,微观辨证的诊疗中现代先进的医疗仪器可以为中医内科的诊疗提供更为科学与客观的依据。但,与此同时也不要一味进行微观研究,忽略了从宏观上把握机体的整体。因而,要做到将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在中医内科临床研究中,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继承中医内科的特色理论与方法,并将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二是重视传统的望闻问切诊法,结合现代先进医疗设备,使诊疗手段多元化;三是从惯常的整体思维出发,研究并探索出新的诊疗方法; 四是在整体综合判定的基础上,把微观辨证认真落实; 五是基于临床实践经验,将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病例规范化,并总结归纳,以思进取。总之,在宏观理论的前提下发展微观理论,通过微观之长弥补宏观之短,优势互补利用,保进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突破创新。最后,在继承中医内科大学科的基础上,把中医内科转向小学科,并创新运用多学科发展内科。中医内科有庞大而复杂的内容体系,可以把这些内容分化为更具体的分支,如妇科、儿科、外科、眼科等学科。通过学科的分化,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研究、更有效地利用现代医疗技术进行诊疗。而把多学科的先进成果渗透到中医内科的发展当中,可以扩大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视野与范围,把中医内科临床发展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综合学科。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中医内科的理论指导与优势,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把中医内科分化的同时运用多学科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为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方法,以促进中医内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伟星,于杰.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01)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古典诗歌范文 下一篇:农村土地整理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