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14 10:55:14

中医临床专业

中医临床专业范文第1篇

1明确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思路

中医治疗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已显示出神奇的魅力。然而临床医学专业的部分管理人员、教师对《中医学》课程重视不够,认为学生毕业从事的临床专业是西医,工作中不会涉及中医诊疗。针对这一现象,我校中医教研室全体教师认真讨论,统一了认识。既开设了《中医学》这门课,就要让学生达到学有所用;增强信心,能让学生掌握中医一些实用技术,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农村诊所、基层乡镇医院进行调研,发现国医堂在基层医院大量开设,中医疗法在基层群众中很受欢迎。临床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通过调研,使师生认清了当前基层医疗形势,从而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在中医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思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具有中医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压缩理论学时,删减艰涩难懂且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阅读中医典籍,寻找中西医的契合点,教学过程中尽量把中医理论通俗化,并结合临床将中医治疗技术引入养生保健与慢性疾病的康复中,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

2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高专的办学方针为“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其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技术型”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完善了教学大纲,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了实训学时,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在实训教学中,摈弃了学生看电教视频、老师单独演示等形式,充分利用中医教研室的教师资源、组织学生小额分组实训;采用老师示范、学生训练、逐个指导的教学方法。增加两周中医毕业临床实习,让学生了解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特点,培养学生临证实践能力。

3突出中医的人文特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中医学很早就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以广阔的视野,跨领域、多学科渗透,相互为用,体现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中医独特的认知视角与其哲学理念及人文精神,充满了人本意识和人文关怀。《中医学》中知识广泛,既需要有古代哲学、古典文学的积淀,又涉及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突出中医学的人文特点,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引导学生泛览相关知识,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时相互渗透,促进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4制定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学》都是考查课,学生考试为做一份随堂理论试卷,缺少实践技能考核。在实施过程中把实践应用能力引入了质量评价体系,结业考试增加了实践技能考核,考试总成绩(100%)=理论成绩(60%)+技能成绩(40%)。理论考试采用传统的题型试卷考试,技能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实践技能操作能力,采用“模拟实践”的模式,学生随机抽题签操作,每张题签有4个技能操作题,每题10分,满分40分,每题都有明确的评分标准,考核学生实践操作的规范及熟练程度。评价内容还包括:实训课的内容和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教学的环节是否完善,教师的实训教学措施和方法是否得当,教师的示教、指导是否到位等。综上所述,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调动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加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师生感情。关键是学生掌握了中医的诊疗技术,提高中医的教学效果,也为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医临床专业范文第2篇

就制度运行而言,要践行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统筹临床专业研究生导师的学术科研指导、学科集体培养与管理部门动态监督与管理。实践证明,通过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践行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可以起到导师与其他临床教师优势互补,学生可以兼容并蓄的效果。

二、设置合理的临床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合理知识结构的设置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临床以及相关工作,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别注重临床技能的养成以及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这就要求他们的知识结构科学合理,一方面,临床专业研究生要修完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取得相应学分;另一方面,研究生还要具备从事临床工作所需的技能与素质,因此,医学院校在课程设定上要注重专门知识与临床衔接的要求,设置合理的临床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临床技能训练与知识的综合应用

临床实践是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为直接的考核,考虑到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特殊性以及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在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控体系中要特别强调以临床技能训练与知识的综合应用为重点的内容。本校的做法是要求临床专业研究生将主要学位课程集中在1个学年内修完,然后转入临床实践,跟随临床教师提升诊断治疗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继续选修相应的专业课,参加专题讲座,考察临床诊疗技能。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调动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其学习效率,有助于其科研素养、学术素质以及临床技能的养成,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四、搭建临床专业研究生质控体系平台

搭建临床专业研究生质控体系平台的意义主要在于便于考核临床研究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养成其对临床知识的运用与思辨能力,应用其临床实践技能并进一步培养起临床科研能力。

1、考核临床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通过利用临床专业研究生质控体系平台随时考核临床专业研究生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如经典医籍的临床应用、相关疾病的中医临床进展、中医辨证思维的临床体现等。

2、养成临床知识运用和思辨能力

临床知识运用和思辨能力的养成既需要通过培训,即临床专业研究生需要通过在医院转科,实际接触病患、参与疾病的诊疗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临床知识与技能,同时查找缺漏与不足;同时,专科培训也必不可少,通过大密度地接触专科病例,熟悉和掌握相关专科的基本技能以提升思辨能力与临床诊疗水平。

3、培养临床操作能力

培养研究生运用所掌握的临床知识对疾病进行诊治的能力,主要通过质控体系对临床专业研究生进行培训,重点培养其对常见疾病的高效诊疗能力以及对疑难杂症的处理能力,并注重其对急重症的应对能力,同时,还要借助质控体系平台培养其与相关科室进行协调诊治的能力。

4、提升临床科研能力

通过利用质控体系平台,让临床专业研究生参与临床科研课题的设计、论证以及实施,养成其应用学术知识提高科研素质,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总之,临床专业研究生质控体系旨在提升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好地为临床与科研服务。同时,这一体系在具体实践中仍然需要不断修改与完善,以期提高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水平,并为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中医临床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医急诊学; 急诊思维; 急救

急诊学是运用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及救护措施的一门学科。急救意识的强弱和急救能力的高低是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乃至某个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和标志,一段时间内中医在社会上的形象是“慢郎中”, 许多人认为中医大夫只能治疗慢性病, 不能治疗急症、危重症,这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限制了中医急救治疗的发展, 酿成了这种令人担忧的局面。从临床教学角度看,作为培养中医人才主体的中医本科专业学生临床急诊思维、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中西医救治能力普遍不足[1],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急诊思维和急救能力是每个中医临床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笔者就几年来在中医急诊教学中所作的探讨及体会分述如下。

1 熟知祖国医学急诊的发展概况及现状,更新急诊观念

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祖国医学在几千年来治疗急症的历史和为人类健康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课堂上老师要重点介绍具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著作及其影响,如:战国时期《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厥心痛,痛入以锥刺其心”这些都近似现代心肌梗塞、心绞痛的表现;东汉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广泛应用于外科麻醉,堪为世界外科手术抢救急腹症的先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影响,以及金元四大家、明清医家对中医急诊学发展的贡献。而《灵枢·四时气》记载的近似现代的“腹腔穿刺术”、 《中藏经》记载的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法、《金匮要略》记载的近似现代的“胸外心脏按压术”、《外台秘要》和《备急千金 要方》记载的导尿术、宋金时代《圣济总录》记载的鼻饲术、明代《种杏仙方》记载的吸痰法[2],都足以说明祖国医学有多种的甚至是世界最早的急诊抢救手段。尤其20世纪中叶至今中医急诊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中药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近年来各种攻关协作组的建立中药对心脑血管治疗的疗效得到肯定,特别是流行性传染病sars、h1n1的治疗都取得了独特的临床疗效,这些成绩都是值得我们为之自豪和骄傲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必须向学生讲明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发展,中医学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更新急诊观念,强化急诊意识,为培养急诊思维、急救能力作准备。

2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急”的意识

急诊患者病情急、来势凶险、传变迅速,稍有不慎即可造成严重后果,危及生命,要时刻记住“急救为先” 的原则,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诊理念,急救的过程就是和死神赛跑的过程,比如对于“卒死”的抢救,必须在30秒内判断患者是否有生命体征,然后果断的进行心肺复苏,因为本病的抢救黄金时间就是4~6 min,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出现不可逆的脑死亡。

3 以急诊“思维方式”为中心, 训练培养学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针对急诊患者个体差异大、疾病症状往往暴露不充分、临床诊断时间紧、资料收集可能不完整的情况,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 诊断及鉴别诊断从而进行有效的抢救。比如对于“神昏”的病人的急救,首先让学生判断出患者的意识障碍是“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哪个阶段,同时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来判断是中风病(脑出血、脑梗塞)的昏迷、还是消渴病(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的昏迷,是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昏迷,还是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昏迷等等,通过“神昏”一个中医病症把引起昏迷各个系统疾病的表现和体征都能系统复习归纳,随着这种临床急诊思维方式的不断培养,学生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也不断加强。

4 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

急诊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如何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解除患者病痛,抢救垂危生命,而不能因为强求中医治疗却背离医学伦理道德,目前阶段中医急诊仍以中西医结合急诊学为主要方向,教材中以中医辨证救治为主体突出虚实辨证及急诊必备中成药的应用,但对西医急救知识的叙述明显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应急救治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根据中医本科专业特点加强了中西医结合急诊的内容的讲述,在中西医结合的整体框架下既突出中医急症的基本理论与辨证救治又强调现代医学的诊断与急救,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 所谓“辨病”应该包括辨中医学的病与明确现代医学的诊断两个层次,所谓“辨证” 包括中医学的三因制宜四诊合参等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相结合[3],因此培养学生要把中医的急救理论和技术融入现代急救体系中,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辨病与辨证结合、中西医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方式,比如对“卒心痛”的讲授,引起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的可以是“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也可以是“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还可以是“带状疱疹”;而“卒心痛”的表现可以是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也可以是“胃痛”,也可以是“头痛”,还可以是“牙痛”,临床必须明确诊断;在抢救重症“中风”昏迷的患者时西药“甘露醇”的降颅压的作用优于中药,而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作用则优于西药,把两种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时,既让学生看到了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很好的临床疗效,又体现了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所以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是培养临床急诊观念的重要方面。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医药诊治体系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是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但由于人们过于强调继承,习惯于从故纸堆里去找证据,长此以往,导致中医急症理论一直没有重大突破。作为一门实践医学,中医必然要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找出新的治疗方法与手段;因此在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的基础上,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还要求其必须掌握现代医学的视触叩听、药理药效、理化检查,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要充分掌握利用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不断丰富自己内涵,掌握现代急救技术,创新中医急救手段,为将来服务临床做准备。

总之,在现代急诊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 通过中医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培养中医急诊人才是中医急诊今后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急诊观念、急诊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使之进一步掌握急救技术、提高急救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医临床急诊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 雁,李 鹏,王 新,等.中医急诊学临床教学探新[j].医学综述,2008,14(10):1580.

[2] 任继学. 中医急诊学[m]. 北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15.

中医临床专业范文第4篇

1.1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不统一

国家明确了大专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执业医师为主要目标,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但在目前专科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教材使用不一,教师各执其教。其次,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讲解,忽视技能提高。目前各专科院校针灸部分安排少量的实验或见习课外,基础部分无实训课,临床部分无见习和实习机会。再次,重点难点不突出。许多院校教师对中医学教学重视不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毕业生在今后的临床应用。

1.2教学目标与教学时数不匹配

按照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发展需要,专科层次中医学强调“三基”、“五性”、“三特定”、“必需、够用”原则。随着各院校近年来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学计划不断修改,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学》课时数多少不一,最多72学时,最少36学时。而中医学包含中医基础、中药、方剂、中医诊断、针灸、中医内科、其他临床各科等7门主干课程为一体,要完成如此大量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显然不够,篇幅与课时不相吻合,教师只能走马观花式教学,大大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1.3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一

各院校担任中医学教学的教师基本由老中青三个梯队组成。由于从教时间不同,教学经验及职称、学历有所不同,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不断补充,教学经验不足,教法欠佳,对教材的着眼点和把握能力不同,在具体授课时对讲授内容、重点难点、深度把握、技能突出上理解不一,教材内容取舍处理不当,由此产生了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不一,教学内容不一,没有起到真正培养技能的目标作用。

1.4学生层次不同致掌握知识不一

以平凉医专为例,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学生分高中起点普通大专和中职起点三校生两类,前者没有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后者虽然经历了中职医学教育,但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参差不齐,加之使用教材不同,教师教学水平差异,最终导致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高出现偏差,对下一步进入临床开展中医诊疗造成差距。

2.改革课程结构

以注重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为先导,以注重提高学生应用技能为目标,按照“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将中医学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中医学总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临床。按照1:2:3的比例安排计划、学时及进度,是理论与技能教学基本保持1:1。通过总论部分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思维特点,中华医药的伟大渊源和杰出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通过中医学基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医认知及思辨理论的核心,为下一步临床技能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中医学临床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完全掌握中/!/医基本技能,为临床中西结合诊疗常见病、多发病做铺垫。要求每部分内容依据教学时数精细编写,详略得当,达到学而致用的目的,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服务。

3.改进教学模式

3.1明确定位目标

根据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统一规划教材内容,明确层次目标、专业目标、技能目标,确定授课内容,以便更好的指导教师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2加大授课时数

许多院校对中医学重视不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轻视中医,偏颇中医,安排学时时只是为了完成部颁大纲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毕业生在今后的临床应用,对教学时数能减则减。按照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发展需要,专科层次中医学强调“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三特定”(即特定目标、特定对象、特定限制)、“必需、够用”原则,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学教学,应当至少安排96(理论60学时,实践36学时)学时数来完成整个教学内容,方能达到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

3.3加强实践教学

3.3.1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在中医学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多媒体教学法(课件或影像资料)、病案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抽象的中医理论简单化,转化为学生易懂、易学、易记的实际技能训练。对于绪论、中医学发展史等章节的内容可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对于中医学基本特点、病因病机可采取问题教学法;对于治则可采取讨论教学法;对于辩证、方药知识可采取病案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

;对于四诊、针灸基本知识等可采取实验实训教学。 3.3.2多开展在校实训

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四诊、针灸基本知识、毫针刺法、艾灸法、拔罐法、推拿手法可采取实验实训教学,利用中医实体脉象仪、舌诊模型、针灸模拟人等诸多实训器材反复进行实训,也可同学之间模拟四诊诊疗。

3.3.3加强临床见习

中医的实践性教学,只有通过早临床、常临床、多实践,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加强中医基本诊疗技能的临床锻炼和培养,才能对疾病有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对疾病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根据不同的临床见习特点,采用参观法、实践法、病例讨论法和精讲复习法等不同教学方法,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不断提升临床见习效果。

3.3.4抓好生产实习

中医临床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医推拿朱氏一指禅三“Ⅰ”带教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17-01

作为中医推拿学三大流派之一的一指禅推拿,在骨伤科疾患、内、妇、五官科等各科中广泛运用。其中,华东医院推拿科的“朱氏一指禅推拿”,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年来,华东医院推拿科成立了中医推拿教研室,承担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院校推拿学专业的临床带教工作。

在中医推拿临床带教工作中,结合推拿学科的特色,我们总结了三“Ⅰ”特点,重视其在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三“Ⅰ”即为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大写的简称,即“interest”(兴趣)“individual”(个体)“industrious”(勤奋)。具体而言,在带教过程中,我们重视其特点,尽可能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推拿专业知识。

1兴趣(interest)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同学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北宋教育家程颐曰:“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注意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每当一批新同学到科室时,除了交代实习的注意事项和教学大纲要求外,主要是介绍了推拿科的历史和朱氏一指禅推拿的特点。特别是朱氏一指禅推拿手法柔和,刚柔相济的特点,同学们很难一下子把握,有的同学稍一用力,则手法显得生硬,柔和性不足。这时我们要求他们手法先做到“形似”,进而逐步体会到“神似”。

由于学习兴趣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两种。前者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因此,首先注意培养其直接学习的兴趣。

在教材上,主要是科室朱鼎成主任编著的两本,一是《推拿名家朱春霆先生学术经验集》,二是《海派中医》。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术经验方面,主要是侧重介绍一指禅推拿的特点和其在教学大纲上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应用。

由于一指禅推法在手法学习过程中较难掌握,同学们普遍感觉难以操作。但一指禅推法具有“手法柔和,刚柔相济;取穴准确,以指代针;注重练功”的特点,因此,学习好一指禅推法对于掌握其他手法的发力技巧很有益处。

对一指禅推法操作来说,医者必须思想集中,两目凝视,舌抵上腭,鼻息调匀,气沉丹田,将全身功力运至拇指之尖。尔后,轻缓慢慢地落指于施治的穴位上,和患者息息相通,融为一体。其次,要求医者百节放松,百脉开通,四肢八骸无一僵硬,达到柔和的境地,强调自然着力于指端,不要刻意向下按压和使用蛮力。1

因此我们在带教之中主要是结合一指禅推拿的特点,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里,主要是克服他们学习方面畏难的思想。

由于一指禅推拿的吸定和熟练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普遍感到困难,这种畏难的负面情绪不利他们兴趣、自信和自身潜能的发挥。通过带教老师的手法操作,使他们体会到掌握一指禅推法并非高不可攀,理解和掌握正确的动作操作要领是十分重要的,并及时在具体疾病治疗中给以展示。

另一方面,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当一个人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或与自己的关系时,学习兴趣就随之产生。在培养同学们的间接学习兴趣方面,主要是结合《海派中医》上各位名中医治病的案例和他们成为大医家的典范,这里有朱氏一指禅推拿,也有石氏伤科等中医大家,这些名医大家成功的典范和其社会意义,深深地激励着同学们,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

2个体(individual)

个体就是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推拿专业的手法操作,每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如手掌和手指的大小、长短、臂力等方面不同,因此在强化手法训练时就要因个体指导。

《灵枢官能篇》曰:“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免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在临床推拿带教中根据上述《内经》的原则,我们十分注意因人施教,提高他们的手法技巧。

由于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要领是: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用拇指指端螺纹面或偏峰着力,并以腕关节左右摆动,带动拇指关节行伸屈活动,速度每分钟在120~160次左右。在带教时,根据每个学生拇指粗细,长短的不同,一般要求拇指着力,其余四指不接触被推的穴位,但也根据每个学生个体不同灵活变化,同时在一指禅推法时拇指间关节可屈伸或否。

在练习时着重强化他们的米袋功,指导他们在米袋上训练,要求他们应用意念,即在心里默念动作要领,并让他们仔细体会肢体放松与用力之间的关系。既做到肢体放松,又能持久,从而为其他手法操作打下扎实基础,正如一指禅推法的“万法归一”。

操作时可根据需要,随腕关节的摆动使拇指端缓慢地沿经络移动,紧推慢移,压力、频率及摆动幅度要均匀,使力量持续地作用于经络穴位,做到推穴位而走经络。在人体操作时先在背腰部用拇指指端螺纹面推,在腹部训练“朱氏一指禅推摩法”。

3勤奋(industrious)

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为了尽快提高他们的手法技巧,以一指禅推法为突破口,“授之于渔”,使他们体会到推拿手法训练所用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要求他们勤奋学习,刻苦训练。

在手法训练同时要求同学们结合临床实践。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临床上以一些教学大纲要求的典型病例为契机,以推拿名家朱春霆学术思想为指导,用一指禅推拿法治疗常见病种如失眠、腰痛、落枕一疗程,并随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而调整手法力量的轻重和选取经络穴位,使他们耳闻目染,体会到只有娴熟的手法技巧才能扎实提高临床疗效,并看到自己手法和带教老师的差距,只有刻苦训练,才有可能迎头赶上,青胜于蓝。

在科室学习结束时,注意对同学们考核,“一份付出,一份成绩。”除了在患者身上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手法实际操作外,要求同学们在老师身上操作,根据是否柔和,均匀,有力,深透等手法要求考核,注意不仅手法要求形似,更要求神似。

中医推拿专业带教对于推拿医生的培养十分重要,不积圭步无以致千里,在中医推拿专业带教过程中,虽然总结了三“Ⅰ”特点,但教学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有很多工作在以后的带教中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中医临床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医学 七年制 临床技能 调查研究

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培养的是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因此,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临床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质量的优劣。为此,我们课题组对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相关问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浙江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已经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以杭州市区省级医院和市级医院为调查范围。

1.2 方法:通过综合同类研究文献、学生访谈情况及临床实习手册等信息设计调查问卷。采取独立作答、笔录的方式。内容包括对临床实习时间安排的评价、对临床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对综合测评作用的评价、对临床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四个方面。

1.3 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Excel2003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98.18%。108名被调查对象中,男性56人,女性52人;实习地点均在杭州市区内,其中省级医院69人,市级医院39人。

2.2 对临床实习时间安排的评价:受调查的学生中,65.74%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太少,而2.78%的人则认为时间太多。有22.22%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应安排在第四、第七学年,37.96%学生认为应安排在第五、第七学年,他们的理由是理论与实践的交叉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而39.82%学生认为应安排在第六、第七学年。见表1。

2.3 对临床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只有17.59%的学生对自己在临床中掌握的技能感到满意,82.41%的学生认为自己所掌握的临床技能有欠缺。对欠缺的主要原因,41.58%的学生认为是时间不够,29.21%的学生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意识到时却为时已晚,29.21%的学生认为无法学到东西。其中男生大部分认为无法学到东西,占41.31%;女生有48.84%认为时间不够才是主要原因。对于获得临床技能的最佳方式,1.85%的学生认为是多观摩;15.74%的学生认为是多动手操作;82.41%的学生认为观摩+动手操作才是最佳方式。对于临床实习期间科室的病例讨论课,81.48%学生认为有收获,15.74%的学生认为收获不大,2.78%认为没有收获。分析收获欠缺的原因,65.57%学生认为病例讨论课只是走过场,形式主义。见表2。

2.4 对综合测评作用的评价:有20.37%的学生认为综合测评的主要作用就是评判好坏,79.63%的学生认为不是。6.48%学生觉得综合测评能帮助指出不足和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57.41%学生觉得综合测评帮助很少,36.11%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见表3。

2.5 对临床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11.11%的学生认为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容易理解,记得住;32.41%的学生认为中医临床课程比较抽象,不易记住;56.48%学生认为这些课程都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对临床课程的见习时间,5.55%的学生认为见习时间足够了,21.30%的学生认为时间正好,73.15%的学生认为时间太少。对半天在医院见习半天上课的床边教学方式,84.26%的学生很喜欢;11.11%的学生无所谓;4.63%的学生不喜欢。90.74%的学生认为这样

的教学方式会加深理论学习;也有9.26%的学生认为会忽略理论学习。

3 讨论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不仅是因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而且更因为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皆是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将中医的理论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因此,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医专门人才。七年制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承载着继承、发扬中医临床的重任,他们的临床技能尤其重要。而只有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论知识提炼成自身精华。本调查发现目前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主要存在着临床实践时间太少、临床教学质量不高以及考评制度不够合理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增加临床实践,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本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觉得临床课程的学习“记得快,忘得也快”,有的还认为“比较抽象,不容易记住”,除了学生的主观原因外,关键还是在于实践的匮乏,不能及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偶尔半天的见习课,从时间和人数的安排上都无法让学生在见习课上达到教学要求。因此,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要增加临床实践的机会。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半天在医院见习,半天上课的床边教学模式,认为这样能够加深理论学习。此外,每个学期结束如果都有一段时间的相关临床见习,也将是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机会。如此,将基础、临床与实习三个阶段综合考虑,基础阶段就引入临床内容,拓展和加强基础阶段的学习,临床阶段融入基础课内容,实习期间将基础课和临床课内容适当穿插,则可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和结合,逐渐实现“一体化”[1]。

3.2 增加实习生临床“实战”机会,提高教学质量:绝大部分受调查的学生对自己临床技能的掌握不满意,且调查显示病例讨论课收获不大,甚至有人认为没有收获。其原因是这类讨论课在讨论之前就没有设定明确的讨论目标,讨论时老师也没有深刻分析,只是走过场,形式主义而已。病例讨论是培养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对某种病例掌握比较全面的鉴别诊断及诊断步骤,而且讨论还能培养学生如何简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因此,要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增强带教的质量和责任感[2]。要增加临床实习中学生动手的机会,实习单位要放手让学生有“实战”的体验,实习生也应该从自身出发,加强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3]。

3.3 完善综合测评制度:目前学校综合测评的内容是理论课程与科研、文体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其中理论课成绩占了大部分。综合测评内容比例的设定直接决定了学生努力的方向,以理论课程成绩为主导的综合测评势必导致学生忽略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因此,建议在实习或见习的那几学年,将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加入到综合测评的内容中去。如通过带教老师的总体评分及对模拟病人、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的操作进行打分,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到综合测评的总分中去,并且将其写入学生手册。如此,就能让学生从一进入大学校园就明白临床技能对于一个医学生的重要性,使其在学习及实习期间有意识地侧重于自身临床技能的锻炼,从而达到提高整体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车立娟,徐竹林.临床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在校生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02,21(4):17-19.

[2]孙保亮,张辉,李昌英.提高实习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92-93.

[3]张红莉.浅析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几个问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2):188-190.

上一篇:遗传学导论范文 下一篇:乡镇文化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