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3:17:45

中学作文

中学作文范文第1篇

一、拓展课文资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不同于课文的文章来。

二、创设情境,增强写作素材

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图片语言作品欣赏游戏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有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例如利用游戏创设情境。由于是玩游戏,学生的兴趣非常高,都积极主动地交谈起来,议论活动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参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以是如何做的,以及旁边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也比较生动。

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三、写好“两记”,奠定语言基础

“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终南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读书札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四、鼓励学生放胆表达,应允学生思想自由驰骋

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脉题材,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上想象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鼓励学生放胆表达,不是说就可以不需要教师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而是说学生刚进入习作状态,教师不应用太多的框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写作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鼓励学生放胆表达,教师可以采用写想象作文的形式进行训练,想象作文工文最能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自由驰骋的了。相信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一定会为学生的奇特而又丰富的想象所折服。

五、综合性实践,多渠道提供写作素材

新课标非常重视综合性学习,笔者在写作训练教学中也尝试中用综合性学习,这综合性学习体现在“沟通”上。

1、沟通作文训练与各科教学。如自然课中的小论文写作,音乐课中的歌曲欣赏。劳技课中的手工制作等都可以让学生诉诸笔端。

2、课堂作文训练与课外、校外、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热点话题”论坛,如写作话题等,促使学生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3、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师要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办文学小报,诵读比赛、读书会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触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与情感,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沟通师生心弦,教师要造和谐的写作心理场,不以权威自居,不以学生的评判者自居,写什么。该怎样写,尽可能启发学生自由讨论,促进自我感悟和发散思维。

六、注重评优激励,激发写作热情

目前的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的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评语中惯用的“纠谬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用权人的情绪低落。所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就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如果这时有一句鼓励的话,情绪状态就会提升。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

中学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6-0154-02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的写作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作文教学。教学中教师一出题布置作文,学生们便望题兴叹,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到材料,无话可说,没什么可写的。所以他们的作文或东拼西凑,没有中心;或文不对题,词不达意;或表达能力差,重复罗嗦;或语句不通,毛病极多。那么,针对上述现象,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呢?笔者从自已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以下一些看法。

一、作文教学内容应重视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提到中学作文教学,人们习惯上就想到了如何让学生写出既会议论,又会抒情、描写的优秀文章来。当然,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文学文体的能力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把中学作文教学理解为仅此而已,那就片面了。当前社会上对中学作文教学有看法,认为中学生写作能力差,不会写东西,我们可以理解。因为这主要是就应用文体的写作而言,并不是批评中学生不会抒情、议论、描写。确实,一些学生高中毕业了,连一封信、一份报告、一个通知、一次总结也写不好,这是并不奇怪的。这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偏重文学文体的训练,忽略了应用文体的训练有关。各地的中考作文题,基本上也是这种情况。围绕着中考运转的中学作文教学,自然也就偏重文学文体的训练,而忽视了应用文体的写作。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也是仅重视文学体裁课文的分析、讲解,对应用文体的课文,则觉得枯燥无味,教学中简单应付了事。作文教学中,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指导、介绍,而对应用文体的指导则缺乏兴趣。在这种偏重中,中学生的应用文体写作能力难以得到系统的培养和提高。从当前社会的发展来看,学生毕业后到社会上,应用得最多的还是应用文体。从事文学创作、当作家的毕竟是极少数。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只理解为文学写作能力,而应该包含应用文体写作能力。因而,在中学课文教学中,必须纠正那种只重文学文体的教学,不重应用文体的教学,以及在作文教学中只重文学文体的写作,不重应用文体的训练的片面做法。只有两者并重,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有人认为中学生生活面窄,环境单调,每天就是上课、下课、背记知识。接触的是老师、同学、父母。因此,他们作文时往往无话可说,无情可表,无物可状,硬要写出来,也只能是些情意虚假、矫揉造作的东西。显然,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这除了反映一些人们把中学生写作能力只单纯认定为文学文体的写作能力,而忽略了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外,也表明了这些人对中学生生活、对中学生作文应达到一个什么水平的错误认识。到处有生活,到处有艺术。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中学生的生活当然没有成年人的社会生活那么复杂、多姿多彩,但它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绚丽动人的,并非是无啥可写的。只要中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去发现有意义的东西,去积累写作的素材,就一定能把作文写得鲜活而有生气。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我在教《苏州园林》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叶圣陶深入实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描写、说明事物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习惯,注意观察,从中找出特点和规律,找出素材,而绝不会感到没东西可写了。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培养中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生活中处处有闪光的东西,到处有值得我们写作的素材。关键是能否发现它们、捕捉它们。中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还较低,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提高这种能力。五彩缤纷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处处都有可写的内容。

四、引导学生多读多练,为学生写作

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搞好作文教学是很重要的。但有些教师将作文教学视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唯一途径,整个学期就抓那么几次堂上作文,这显然是达不到目的的。我认为,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重视作文教学外,还必须坚持让学生多读、多练,同时采取多种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首先,要求学生多读。阅读是作文的主流,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阅读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养成学生经常阅读报刊杂志的习惯,每学年课外阅读十本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作文“引流”。其次,养成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日记是应用文,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很密切,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收益无穷。每天晚上,做完所有作业,复习、预习好功课,记一记当天的一些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哪怕是写写与父母吃饭闲聊时的三言两语、举止神态,也是好的。写日记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训练了学生用书面语准确、流畅地转换口头语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再次,每周让学生抄一篇好文章。我每周都布置学生抄一篇课外的优秀文章。长期坚持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既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也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拓宽了写作视野,提供了写作素材,又达到了练习书法的作用,实在是收益无穷。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中学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教学;写作

长期以来,社会上的人们把写作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把作文教学也放到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要培养听、说、读、写等能力,这就是说,把“写”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在一般的中学语文测试题中,“写作”作为与“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阅读分析”、“文言文”相并列的测试内容,并占有30%~40%的分数量。因此,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而目前,我国写作教学的现状是不尽人意的,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学生往往一提到作文,便感到头痛,无从下手,一筹莫展。因此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迫在眉睫。笔者就中学作文教学浅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1把作文教学作为硬任务,要有计划性教学。

作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语文教师当作软任务。他们认为多教几次作文,少教几次作文都无妨。持这种想法和做法的教师,他们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考试时,作文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每个学生总可以写一点的,因而也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的。它不像教课文,做客观题,对不上“参考答案”就会“颗粒无收”了。二是由于目前统改统考作文阅卷(如初中毕业考、初中升学考、高中会考、高考等),还没有可用客观性较强的办法,因而在阅卷中随意性尚较大,同一水平的两篇作文在不同阅卷者的手中或同一阅卷者在不同时候、不同情绪的情况下打出来的分数往往有差距,有时甚至会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平时花大力气练习写作文,似乎觉得划不来。这样,把作文教学有意无意地看成了软任务了,这样来认识作文教学,这无疑是作文教学的悲哀。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在作文教学上作为硬任务,有计划,达到足够的重视。

2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位名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首先让学生感兴趣十分必要。大部分学生对作文缺乏基本的兴趣,他们对于社会、家庭、学校中的一些现象和事物,虽然熟悉,却难以洞悉其本质特点,更不知如何将复杂的对象条理化,因而总是令人遗憾地舍弃那些有价值的材料,而经验性地胡编乱造,甚至用一些旧的套路去写一些写烂了的老题材。最终导致他们更加失去了写作的兴趣。

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天总要接触一些人和事。有人作过统计:一个人如果将一天中的观感用文字表达出来,至少可写成一本书,而一个学期所规定的大作文也不过七八篇,生活素材应该说是绰绰有余了,而他们竟觉得无材料可写,如何解释?恐怕是缺少打开记忆仓库的钥匙。关于这一点,刘国正先生有一番极中肯的话:“事实上,中学生,十二到十七八岁的孩子已经阅历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这就说明缺乏兴趣的培养和自我锻炼。

然而,兴趣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教师要多肯定学生的写作,逐渐使其不讨厌、甚至喜欢写作。

3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为了让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来丰富写作的素材。给学生推荐书目。如《青年文摘》、《读者》、《意林》等优秀期刊杂志,刘墉的《肯定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靠自己去成功》等书籍。让学生每节课课前五分钟推荐美文佳作,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欣赏一篇美文,每月有一节课为佳作推荐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向大家推荐自己读到的好书和美文。

在每节课的美文欣赏之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质疑,敢于发表与文章不同的观点。几句话的感受让学生懂得了思考,学会了表达,但要强化积极情感教育,还要有更深刻的认识,需要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表达。

4 做好写作的指导。

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在讲到如何开头的方法时,又分出所谓的“悬念式”、“开门见山式”、“回忆式”等等方法。结尾的方法又分为“总结式”、“展望式”、“号召式”、“水到渠成式”等等。这样,让不少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共同的印象:写作文首先要把写作方法学好,把写作技巧提高,这样就能写出好作文来。于是,许多学生到书店里专买“作文技法”之类的书,以为买了这类书,就得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看了这类书,就能写出优秀作文来了。

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写出好文章来,应该要十分重视生活的体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的积累。这才是写出好作文之根本,才是把作文真正指导在点子上。

5 提倡自由练笔,发挥学生的个性

一学期,课内大作文一般只做七八篇,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量变质才能变,没有一定量的保证,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让学生课外自由练笔,是加大学生写作量,促使学生多写作的一种好方法。这种自由练笔由学生自己选材,自己命题,举凡人物速写、景物素描、音乐欣赏、书画评析、诗文鉴赏、影评剧评、时事评论、旅游观感、读书笔记、知识小品、经验介绍、思考一得、科技信息、市场印象、街谈巷议、社会调查、学校新风、家庭琐事,以及各种文体的习作,或虚或实,或长或短,即兴命笔,均可写入练习簿中,这种自由练笔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能使学生深入地感悟生活,使生活条理、清晰地贮藏于大脑之中,并由这种自由练笔改创成正规的作文,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6 高度重视作文的讲评。

不能光注重写作的篇数,而忽视了对作文的认真讲评。

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似乎都明白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但却忽视了对作文的讲评。这是“题海战术思想”在写作上的反映。要知道,没有对学生的作文认真的事前布置,事后讲评,不讲清写得好的作文怎样的好,为什么会好,写得差的作文,有怎样的欠缺,其原因又是什么……那么,对学生中的大多数来说,恐怕作文水平的提高仍然是比较缓慢的。经验表明,多写对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写作能力有帮助,但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不少学生来说,其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有待于适当少写几次多增加几次讲评。

7 提倡作文立意要新。

“新”总是具有诱惑力的,写作也是一样,要写出新意来才能吸引读者。要让学生写出别开生面的、有新意的作文,最主要的就是要善于从人所共知的老材料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新主题。例如,当人们批评杞人忧天时, 我可以引导学生赞扬杞人的远见卓识;当人们都说开卷有益时,我可以启迪学生思索,在当今社会,如果学生接触到那些不健康的书刊,会使学生误入歧途,开卷并非都有益;当人们用破釜沉舟来赞扬不达目的不回头的英雄人物时,我可以批评他的冒险行为……所以写作文时的新意并不神秘,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当然“新”并不是追求离奇,而是要善于思考和比较,在现在的基础上摆脱共性,突出个性,于平淡中见新奇,推陈出新,用新鲜抓住读者。

8 不要因为过多过滥的征文竞赛,影响了作文的正常教学。

对任何事物来说,我相信都有一个“度”。达不到这个“度”或超过了这个“度”,往往会出现“病态”,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对作文教学来说,也是这样。不搞几次征文比赛,对作文教学也许会缺乏推动力。适当搞几次作文竞赛能增强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的吸引力,同时,能使中学生在“实践”中练就本领,提高写作水平。但是,现在从各地的情况来看,往往搞得过了头。现在有多种全国级的作文竞赛,各种省级的作文比赛,还有各系统的更有市县级的作文比赛,再下就是校级的作文比赛。除此以外,还有多种报刊杂志举办的作文比赛,甚至很多的电视台、广播电台也都举办各有主题的征文活动。“作文比赛”何其多!多了,不免滥;滥了,免不了低劣。尤其是它会带来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某种冲击。许多学校,许多语文教师,为了按上级要求参加作文比赛,参加征文活动,往往只得让正常的作文教学让路,临时决定去参与比赛。有时虽有一些优秀作文出自学生们之手,但对正常的作文教学的冲击后果也不可低估。有人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平时不养兵,战时乱用兵。”平心而论,此说并非过头。

中学作文范文第4篇

一、抓好写作基础知识教学

学生作文水平,体现着学生对语文知识教学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抓好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就等于抓好了写作基础知识教学。因为学生作文需要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阅读鉴赏、作文评价等能力,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说明教师平时的语文教学,要贯穿写作基础知识教学。教师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要素,如中心思想、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写作特点、感彩等,去引领、教会学生怎样写,写什么。不会写作的学生,往往对各种写作要素不明白,除通过教师讲解、启发、引导,学习课文弄清其理念外,还需阅读大量的名家名篇来印证和巩固,或者通过教师的作文评讲,参与多次作文竞赛等活动来增强认识,加深理解。

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从阅读中领会、感悟,产生写作兴趣和获得一定的写作能力。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文中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但还要扩大学生视野,引导阅读大量的名家名篇以及刊物,从而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要做好阅读指导,明确任务和目的,要求学生学会写作读书笔记。学生通过多读多记,学生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端奔流出来,乃至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三、培养写作的健康思想、情感

培养写作的健康思想、情感,是写作的需要,即具备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作者,才能写出思想健康、催人奋进的好作品。让学生明白作文可以教育别人,但要先教育自己。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操,才能走进生活,正确观察事物,辨别是非,选取和积累写作素材,组成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可见,培养健康的思想品德、情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学生便可以得心应手地进行观察,体验生活中出现的众多美好事物,寻找到需要的写作素材,从中提炼、升华思想,发现事物的闪光点,感悟人生中真、善、美情操的高尚。

四、抓好作文指导教学

(一)审题与选材

审题与选材是思考作文的第一个步骤,主要目的是确定文章写作范围、立意和选择写作的内容材料。无论是命题作文,或是自拟题目作文,首先都要进行审题与选材。看图作文属于自拟题目作文,根据图形提供的环境、内容材料拟出题目后,也要进行审题与选材。

审题,就是根据题目思考、确定文章写作范围、立意和选择写作的内容材料。审题要对题目逐字逐词进行分析、推敲,从中找到能揭示文章写作范围、表达中心和写作内容材料的“题眼”。如:题目“我的老师”,题眼揭示的写作范围是我的老师,应在此写作范围内确定中心,选择能够表达中心的内容、材料。

(二)结构层次

结构层次是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思考作文的第二个步骤,主要目的是考虑如何布局谋篇,怎样组织材料使文章段落层次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初学应该掌握最基本的三段式顺序:开头、中间、结尾,教师要教会学生写好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可以分别进行多次单项训练来完成。学生往往能完成好中间正文部分的叙述,不会利用好的开头、结尾,或画龙点睛,或抒感,使文章中心突出,感情丰富,教师一定要抓好怎样写作开头、结尾的作文教学。万事开头难,学生掌握怎样写作开头后,往往思路奔涌于笔端,继续往下写作了。掌握三段式顺序写作后,应进一步进行其他写作顺序教学,让学生学会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等来写作文。要教学生设置悬念,针对因果,能运用顺叙、倒叙写作。

(三)表现手法

运用表现手法,是写作文的第三个步骤,首先确定应用什么文体,然后按照该文体的表现手法进行写作。文体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特殊的文体有新闻、书信、会议记录、约据等。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范文引领、辅导学生学习各种文章体裁写作特点,学会运用其表现手法。其次是学习运用比喻拟人、设问、反问、排比、衬托、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感彩和感染能力。

(四)修改作文

学生写完作文,要学会修改。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要起示范、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习修改,参与评改,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对于学生交的同一次作文,可采取教师批改、学生修改、学生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

中学作文范文第5篇

老师是引路人,要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主要的还是要学会引导,做好指导工作,尤其在作文指导方面更应该如此。中学作文教学指导主要包括指导学生积累材料,理清思路,指导学生去审题,选择材料,表现主题,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修改。积累材料主要指在生活中积累,积累典型的事件,典型的人物,生动的故事,富于特征的事物和景物;在阅读中积累,积累典型的事例,寓言故事,典型的数据,名人名言;进行生活体验积累,如深刻的感受,深刻的思考,深刻的体会,难忘的经历;也可以在阅读和观察中,捕捉富有特征的细节注意富有特征的一个片段,富有特征的一个场面。以上就是对材料的积累。

作文指导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这主要表现在面对写作材料,要遵循客观事物的顺序性,以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还有注意写作材料的分类,归纳的具体做法:归纳相同的材料,辨析相近的材料,分清材料的主次;另外,面对作文的写作题目和要求,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写出作文的提纲。作文指导的审题方法主要有分解法、点睛法、收扩法、比较法,这些审题方法各有优点,能够全面运用最好。

作文指导教学中的材料选择也需要一定的原则,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所在,因此要选择真实的材料,选择富于表现力、富于代表性的典型材料,选择三个以上的材料做充分准备,选择具有时代性的也即新鲜的材料,新鲜的材料能收到“笔下见时代,墨中尽风采的”奇特效果。材料的选择,主要是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观察,有敏锐的察觉能力,才能够及时发现新的、有用的材料。

作文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修改。作文是构思和表达的结果,同时也是修改的结果。作文修改主要从一下几方面进行:看主题是否明确,是否正确,是否深刻;看内容是否需要增减;看结构是否休要调整;看文章的语句是否通顺;词语运用是否准确;标点符号是否到位;文章文辞是否优美等。成功修改也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同时需要投入注意力,认真,用心的修改,使作文更好更完善。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开,教师的另一引导作用也在突现,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可行性写作是一种创造,既然每个学生所体验到的生活都有自己的个性,那么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内容与思想感情也是千差万别的。心理学家认为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想象力是最旺盛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既可以很真实的按照自己的体验来抒写,也可以不受事实的限制,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会思考和发现自我,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拓宽自我教学的实施途径,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在适当情况下,让教师参与写作实践,让学生参与作文讲评,让他们尝到作文的乐趣,改变创作观念,使作文教学有轻松自然的进步。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为了彰显学生的自然天性,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主要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四个方面进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长期以来,学生接受教育都受到一种思维定势的约束,也就有许多雷同现象出现,因此我们要带领学生冲破这一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一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结合起来。发散性思维毕竟是一个广阔的概念,基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因素,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想象思维。

中学作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情感;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21-01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的写作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作文教学。提起中学生作文,社会上颇多批评,普遍认为“写作水平低”、“不会写东西”。作文难教、学生难写、作文教学少慢差,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热爱生活,了解生活,观察生活”是作文教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训诫话语。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然而,究竟何为“生活”?怎样发现“生活”?这些更具体、重要的问题却一直被各种技巧花样和空洞套话所淹没了。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生活是写作的宝库,生活中有喜怒哀乐,看到听到很多的大事或小事,文章只有写出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中学生的生活空间虽然比不上成年人那么丰富,但是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如果能真实地把发生在自己“世界”的故事写出来,就可以吸引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们在阅读中受到感染,领略到一个别样的“世界”:不同的家庭成员,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信息的不同思考……这些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往往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生活,因其显得“陌生”,才“活”起来;生动,因其显得“陌生”,才“动”起来,这样的作文才切中了“美”的精髓。

因此,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对好作文的评析不能仅停留于生动形象、语言简练、比喻贴切等这些大而化之的空洞言辞。教师应具备文本细读、“文心雕龙”的能力和眼光,及时捕捉、保护、发散学生的感性灵光,将精彩的字、词、句拿来作深入分析和品味。让学生在感性层面上对它们的妙处真正有所会心,认识到原来自己天然就具备“生动形象”的资质,不必再在“装高深”“伪深刻”的泥淖中徘徊。这样学生作文里的生活世界之门就真正敞开了。

富有“真情实感”,是在作文训练之初就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情感之“真”,是评价一切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作文要把自己眼中所看、心中所想的东西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他(她)的人格、个性、思想、情感,感受到他(她)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他(她)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呼唤真性情,倡扬人文精神的回归,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心灵沉浸在感动的海洋之中。一篇作文,故事可以编造,人物可以虚构,但它给人的情感洗礼必须是真挚的,否则就会令人生厌。然而,在当下的作文教学中,我们遗憾地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真情已大量流失,“为文而造情”的现象十分普遍。“复制”情感的套作将人最宝贵的东西――情感给淹没了。语文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苏醒和保护情感神经呢?我们认为,关键还是要回到生活本身。注意养成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让学生在切切实实的生活中,在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真正交往中去经受喜怒哀乐、人伦情理。痛,要痛得彻底;喜,要喜得无羁。在情感的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中,将情感的神经“惊醒”,真正拓展开情感生活的疆域。当情感的世界被打开,离“为情而造文”的理想境界也就不远了。

中学作文范文第7篇

不比跑跳投,专比能说会道的口才运动会,你听说过吗?

第一项竞赛是“数桥”。各小队派一名选手上场,依次用一口气说:“黄浦江上造新桥,南浦杨浦斜拉桥……”谁要是口齿不清、中间停顿或者吸气即刻罚下场,桥儿数得最多者为优胜。

第二项“当家人”游戏则提出了新要求,出示“柴米油盐酱醋茶”,3秒钟后隐去,要求大家依次对着话筒,顺着背一遍再倒着背一遍,连续进行30秒钟,谁要是背错、重复或停顿一个字立即淘汰出局。

第三项是“假如我是……”一分钟即兴演讲,看谁一分钟内说得多。

至于最后“智力急口令”就是绕口令比赛了。

玩完活动之后,我们又如何在玩中学会作文呢?

其实,作文真的很简单,口才运动会的4项活动分段落去写,就是做到了作文有层次。每段围绕一个活动具体生动地记叙与描写,就可以使文字如画,展现出当时的活动情景。4项活动抓住一两个重点去写,其余略写,就做到了详略得当。至于课堂活动中,老师的开场白、讲解、示范,同学的发言、表现,我们课堂的行动、气氛、场面,同桌的表现、我的收获、精彩对话、幽默语言、搞笑动作、精彩瞬间等,这些都是作文的好素材。我们来欣赏一下郑子心写的《特殊运动会》的一个片段:

即兴演讲,谁都会,你试过一口气说吗?每个人轮流来,内容为:假如我是……轮到我了,我站起来,想了一想便脱口而出:“假如我是一个笔袋,我要装铅笔、圆珠笔、中性笔、水彩笔、尺子、橡皮……”说着说着,便没了气。余老师笑着说:“开个笔店算了吧。”等同学们说完,余老师总结道:“最简单的是‘假如我是英语老师,我要教abcde……’最悲惨的是‘假如我是蒲公英,我要飞向南,飞向北,飞向……’可能就无家可归了。”

中学作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作文修改 作文修改对象 作文修改方法

朱光潜先生指出,写作的问题主要是思想而不是技巧,“一件作品如果有毛病――无论是在命意布局或是在造句用字――仔细穷究,病源都在思想。思想不清楚的人做出来的文章决不会清楚。思想的毛病除了精神失常以外,都起于懒惰。”[1](P52)既然将作文写不好的原因归结于懒惰,那么,到底是懒于干什么呢?笔者认为是懒于修改。“遇着应该分析时不仔细分析,应该斟酌时不仔细斟酌,只图模糊敷衍,囫囵吞枣混将过去”[1](P53)这就是中学生写作能力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

一、现阶段中学生作文修改的情况

通过对省内高中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现阶段的高中生少有修改作文的习惯。他们只负责写作文,大多数学生会先列个大概的提纲,然后再动笔。少部分“有能力”的同学甚至直接成文,只要写够要求的字数就算大功告成,改作文的任务就完全交给了老师。

对中学教师而言,教学任务繁重,作业批改量很大,改作文实在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算是被逼无奈。一般中学作文的批改,评语加分数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格式。类似于“本文立意新颖,语句流畅优美,结构布局合理,望继续努力”等几乎适用于所有文章的评语屡见不鲜。翻看同一学生的多次作文,教师评语换汤不换药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么?

学生对于教师程式化的评语当然毫无兴趣,如果说还有什么可以吸引他们目光的话,恐怕就是教师所打出的分数了。高分者自然喜悦,低分者也不甚难过,因为这样毫无效果可言的作文训练,实在无法给予他们意料之外的分数。每次的作文训练都是“原地起跳”,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会因为上一次作文训练而“螺旋上升”,就更谈不上“台阶式的攀登”了。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里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沦落”到今日这般田地实在是有些难堪,改变现状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朱光潜先生曾提出“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1](P53)笔者亦深以为然。纵观文坛,哪位大家的初稿不是被涂抹的密密麻麻,哪篇优秀的文章不是作者字斟句酌的结果。可以说,好文章就是改出来的,这对中学生作文同样适用。

二、作文修改的方法

既然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那么如何修改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方法,期望对中学作文教学有所裨益。

(一)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

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教师也应该给水平各异的学生提出一些有所差异的习作要求。对教师而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来制定习作目标,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用鼓励的办法来达到进步目标的实现。如果学生字迹潦草,那么就将字迹工整定为他的习作目标;如果学生文体感不强,写出的作文“四不像”,那么就将文体明确定为他的写作目标;如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那么就将语句通顺定为他的写作目标……一旦他们达到目标,就给予更高的分数以资鼓励。之后,再给他们设立更高的目标,使他们在每一次习作中都有所收获,这样,他们的写作练习过程,就将成为写作能力的提高过程,也就达到了我们写作教学的目的。就算不能达到台阶式的提升,也绝不至于“原地起跳”。

钱梦龙先生说得好,“失败引发的焦虑和成功引发的成就感,都有驱动学生学习的作用。”显然前者所产生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强迫倾向,后者则相反。可惜的是,我们的老师往往习惯使用前一种方法,“因为造成学生的焦虑心理比较容易,而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则要靠教师细致的工作,靠教师高度的责任感。”[2]对于作文教学如此“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缺乏耐心也在情理之中。即便如此,也请大家再辛苦一点,为班级里的“笨鸟”们准备一根适合他们的“矮树枝”,哪怕不用飞得很高,也可以站在离开地面的地方来看看这个世界。

(二)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这句话其实告诉我们,勤奋和努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所谓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文章本就是自己的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所以自己能够修改文章才是进步。“严格的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1](P137)那么自己修改文章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读”。朱自清先生主张“将自己写成的文章或改过的文章‘再三朗读’”[3],朗读可以尽可能多地调动我们的感官,只要学生能够克服懒惰,多朗读几遍自己的文章,其中很多不恰当的地方是完全可以发现并改正的。

既然写作是要训练人的思维方式,那么从大处着手,由整体到部分、由宏观到微观的修改可能更加适合逻辑思维的锻炼。也就是说,先从作文的文体入手,看其是否合乎规范;然后研究其整体内容,譬如叙事是否完整,论证是否充分等;再从文章结构来要求,看看顺序安排有无不当,过渡是否自然;最后再达到字斟句酌。经过这样修改出来的文章,就像是一棵大树,虽然会有一些枝枝杈杈,但其主干一定是完整而坚固的。

只有在明白了应该努力的方向以后,所有的付出才能是有用功。当学生已经明确自己是只会飞的鸟之后,早起觅食才能显示出其应有之意。

(三)与凤同飞出俊鸟,与虎同眠无善兽

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这一版块还提出了“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的要求,由此可见相互交流的重要性。学生之间的互相批改也确实以每学期一次的频率存在于课堂之中,但大多数都是“盲批”(即匿名批改),而且教师并不确切地交给学生批改作文的要求,只是把它当做一次正大光明的“偷懒”行为而已,对学生的作文提高毫无用处可言。

事实上,学生之间的作文批改本应该是极富成效的,他们心灵相通,思维方式相近,而且很容易吸纳别人的长处。如果将这种“盲批”改进为“面批”,即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具体阐释作文批改要求,教给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批改方法,再用一节课时间进行学生之间的互批(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批改对象,也可以由教师指定)。这样,学生就会用他所拥有的这把丈量的“尺子”和修改的“剪刀”来“裁剪”手中的“衣服”,以使它更加合体漂亮。同时,也将这些“裁剪”的办法实实在在地操作过了,在自己今后的“制衣过程”中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地运用了。“与凤同飞出俊鸟,与虎同眠无善兽。”只有当学生处在一个积极向上,相互帮助的集体之中时,他的能力才会被这个集体放大,同时又反过来壮大着这个集体。

俗话说: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只有教师和学生一起克服掉懒惰的毛病,真正从为了写作水平的提高着手,才有可能打开中学作文教学的新局面。

注释:

[1]朱光潜:《谈文学》,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年版。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3]潘新和:《中国现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79页。

中学作文范文第9篇

一、教会学生选择,吸收素材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而作文困难的学生,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鉴于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广泛搜集素材,让学生提高主动选择、分析素材的能力。

1.持续实践体验――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并掌握了良好的积累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积累习惯,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素材外,更应指导学生主动选择和分析有用的素材并养成习惯,而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是持续的实践体验。教师可根据生活实际组织学生持续某项力所能及的活动,如公益劳动、自我服务劳动、饲养、手工艺劳动等,这些劳动可以学生个体活动为主体,也可以小组形式出现,教师从旁坚持要求、督促鼓励,并重点引导学生坚持体会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如“帮妈妈做家务”、“做个好邻居”、“楼道里的故事”等让学生体味生活之道。教师还可指导学生确定一个事物(人、动植物或景物)目标进行定向观察,让学生在连续一段时间内有意观察来发现其具体表现及显著特点,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如在“豆芽长出来了”、“秋菊”、“门房老大爷”等内容的训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持续观察,获取到了许多别人未能发现且富有特点的材料。

2.以阅读为本――阅读是“吸收”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阅读,架起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教师借助课本,通过典型课文或片断讲解,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片断中,有一段“我冬天捕鸟的描写:“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描写中“扫”、“露”、“支起”等词,学生经过阅读体会到其与后面名词搭配的准确性以及“我”是经过了仔细推敲的。学生对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有了深入的认识之后,作文时遣词造句自然有方法可用,有规律可循了。

二、作文指导由“扶”到“放”

有了生活素材,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化对素材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与其他语文基本能力训练一样要经历一段由“扶”到“放”的过程,并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问题导向明确――由于初中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少年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零乱的、分散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尤其处于作文提高阶段的中学生,他们不会根据中心思想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所以大多学生写起来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难免出现辞不达意、详略不当的毛病。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问题”导向使目标明确。如在七年级观察一处景物的作文训练中,我组织了学生在学校“五园”中重点观察了“植物园”,要求带着以下问题进行观察:“植物园”在学校什么地方?走进园里最显眼的是哪一处景点?是些什么植物组成的?以这个景点为中心简要介绍其四周都有哪些景物?参观后你的感受如何?这些问题是学生进行“看”的目标,目标的明确避免了学生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重点和顺序,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找答案,边观察边思考,直到问题弄清为止。

2.示范结合实际――示范学习指导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一定的示范指导,方能使学生较快地领会取材的思路、写作的方法,并有助于其过渡到半独立和独立的主动习作实践。如在课堂中设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练说、练写,并结合学生实践情况进行集体讨论;通过课文及课外读物的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准确表述的,并进行仿写训练;经常有计划地参观、访问;组织班团会等活动后及时练写;指导学生写好生活日记等方法。

3.练笔循序渐进――在练笔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审题、选材、表达诸方面应进行周全的考虑,分步让学生深入体会。如在一次关于爸爸的作文训练中,我采用了多步选择的方法。第一步:在生活日记中寻找关于爸爸的事例。第二步:采用以说为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表现各自爸爸特点的词语,有些词语不太准确,但经过老师筛选后,让学生选择一个最准确的。第三步:选择能反映爸爸特点的事例。第四步:学生练笔,选出一篇代表性习作评点。第五步:讲解“下水文”,学生将自己习作选择性修改。

三、增强学生写作成就感

中学作文范文第10篇

所谓作文训练,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写作实践,使学生具备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分析能力、取舍能力和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指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取舍能力,指根据一定的需要确定从诸多的材料中选取所需要的材料以及所表达的方式(即体裁)的能力。表达能力,指运用语言组织材料的能力。作文训练是这三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所谓作文全程训练,即积累材料――构思表达――修改润色的写作过程。这是一般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也是一次作文的全过程。我主张,中学生每次作文都要严格遵循这个程序。坚持作文的全程训练,也就实现了以上三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作文能力只有在作文的全程训练中才能形成,这是由作文能力诸要素相互联系的规律所决定的。积累材料是第一阶段。它是通过观察分析后积累写作素材,通过阅读吸收写作养料。构思表达是第二阶段。构思是根据题目要求对写作材料进行一番精细的思考,组成一篇文章的雏形,即所谓“打腹稿”。表达是调动记忆仓库的章法储备对入选的材料进行布局组织,将头脑里的语言材料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修改润色是第三阶段,修改是认识的深化的过程,润色是指恰当地使用文字使其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量。

第一阶段,取舍能力决定着搜集材料的目标和范围,观察能力决定着对事物认识的全面与深刻的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则决定着在阅读积累中对语言章法技巧的借鉴水平。

第二阶段,取舍能力决定着文章的表达方式,观察分析能力决定文章立意的高下,表达能力则决定着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第三阶段是修改润色过程。观察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交互作用的特征更为明显。在整个写作过程中,观察能力、取舍能力和表达能力是综合起作用的。取舍能力侧重于第一、二阶段,表达能力侧重于第二、三阶段。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都可以调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都可以让学生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同时也能有效地检查课外阅读情况、巩固课外阅读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年龄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教养不同的学生在进行阅读同一内容的过程中会出现各自的理解、感受、评价。这就是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喜欢文学的学生来说,可能觉得“直”和“圆”二字用得准确、形象,看到的是广袤、空旷、寂寥的大漠风光,情不自禁地会激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而喜欢数学的学生可能联想到垂直线和外切圆,觉得那是一幅绝妙的美的构图,如此等等。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给学生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综合性动态评价,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能悟出多少就悟出多少,允许他们对文本出现异彩纷呈的理解。同时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说出自己的阅读想法,说自己的“发现”所得。以此激发阅读教学课堂的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任重而道远,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灵活运用教法为手段,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加强学生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慧平.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作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五年级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