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政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4 18:09:39

中学思政教育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第1篇

中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体制下教育观念的盲目性、功利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教育领域也被纳入市场经济的范围。为了提高重点高中升学率,初中开始片面追求排名和分数,思想政治课也只是被当作增加分数的工具,致使其作为培养道德成熟的人的作用丧失。这也导致我国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名首实不在”的非实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未得到充分的实现。

2.课程教材内容落后、单一。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内容、形式跟上世纪80年代基本上没有本质的变化,基本上还是由《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地理》三种教材组成。其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比较宏观,晦涩难懂,而对个人道德培养的内容却很少。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另外,由于处在价值观确立的不稳定期,初中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致使其在价值观确立的过程中会出现两难选择。

3.课程设置不合理。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部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时间极不合理,通常集中在下午,而且一周只有三节课,这完全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这也是由于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教育的功利性造成的。与此同时,学校只开设了理论课堂,而忽视了“第二课堂”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4.教师队伍非专业化,教学方式落后。中部基础教育刚刚发展起来,由于教育环境恶劣,专业人才并不愿意从事相关的工作。初中的思政教育往往由各级行政领导或者是其他学科的老师来代授。虽然也有从事多年思政工作的老师,但由于其没有良好的专业功底和系统的知识,其在授课的过程中更多依赖的是个人判断和个人经验,这显然不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初中教师学历较低,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新教学方法和教育媒介的接受能力往往比较迟缓,这也给我国思政教育造成了一定困扰。

5.家庭、社会、学校教育脱节。由于中部家庭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家庭往往把孩子的教育寄希望于老师,致使学校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另外,随着信息媒介的发展,初中学生可以从各种取得获得社会的信息,在筛选的过程中,往往会被一些恶性事件影响,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产生偏差。媒体的歪曲报道和错误引导往往会使未成年人误入歧途。因此,社会、家庭并没有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对策研究

1.国家要继续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淡化应试观念。国家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初中升高中的指标体系更加完善,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争取把中学生培养为道德上成熟的人。山东省素质教育给中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到2015年,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市域内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7%。这项确实在根本上解决初升高时的升学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淡化人们的应试观念。另外,山东省还规定这个时期的教学发展目标,即初步形成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保障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这也是山东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机制创新,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2.实地调查研究,丰富教材内容。现阶段,我国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是教育部根据党中央的精神编写的,其在编写的过程中并未考虑到中部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中央应该与地方相互配合,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充分地融入地方特色,把情感教育、感恩教育、乡土资源教育等统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这样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以课本的形式呈现,国家还可以通过课外读物、电子期刊、动漫等方式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3.科学进行课程安排,适时进行课程改革。国家要适时进行课程改革,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通过汇集社会的热点,对课程进行改革。与此同时,地方要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的实际,对所管辖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安排给予一定的指导,从而形成合理的课程安排。另外,地方教育机构要提倡各个学校进行第二课堂教育,山东省在这方面的举措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例如,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各类青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对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予以扶持。

4.培养专业教师,进行后期专业化培养。国家教育部应该结合地方实际,选拔适合思政教育的专业教师,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另外,学校要加强对中学思政教师授课技巧的培训,定期进行计算机技能的培训,使其适应新时期教育载体的转变。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以接受新的教学方式。

总结

随着我国文化强国理念的逐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被提上日程。中部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地区,其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的改善对我国中学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第2篇

中学思政教育提供的选择性激励措施包括两个方面,即团结性激励措施与目的性激励措施。思政教育在提供的团结性激励措施方面,可通过不定期举办各种学习竞赛活动,让学生齐聚一堂,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在课程末端后也可进行课程学习的比赛活动。在目的性激励措施方面,思政教育可运用公共政策议题的操作,让学生个人支持思政教育所认为有价值的主题、目的及原则,而获得参与的学生也能够得到意识上的满足。另外,还需开展学习指导工作,这也即针对思政学习时学生必须补足的能力,以及疑难不解的问题、待完成的作业、需练习的学习项目、需操作的实验、技能的精熟、学习态度的改进等,安排额外的教学或指导机会,协助需要协助的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教师每周应安排课程学习指导的时间,也应接受有需要指导的学生另行约定时间。

全校行政或党政部门也可成立专责单位,针对特殊需要学生给予个别指导。除此之外,中学还需有效提升年级领导的实地联系工作,从而确保年级思政学科发展的科学性。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学各年级的领导人员应当主动深入到师生教学一线,应用下访模式改编以往的上访模式。年级领导应当在每学期都进行经常性的调研工作,从而确保自身能够获得整个年级思政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资料。在这一调研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出党支部的政治与行政作用,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实践支持。

二、思政教育教师的能力提升制度

就思政教学而言,“身教重于言教”,不管“政治教育”工作做的多彻底,教学内容设计的多活泼,都扺不上教师的言行不一。改善学生“政治认知”的根本之道,在于我们应该培养道德高尚言行一致的教师,不能任人唯才,而是要任人唯德,唯有从教师的品性要求做起,才是导正学生视听的最佳良方。因此,中学应将教师自身教育素质提升列为“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只有教育出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教师,才能促使学校政治教育发挥应有的功能。中学思政教育若不改进教师的教学,就算课程设计地很完善,到了教学阶段却无法执行,学习成效也因而降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以从选聘制度与在职成长两方面着手。师资选用应经由审慎的程序决定,所需要的教师应具有思政教育专长,进到中学后从事思政课程的教学,进行该方面的研究等。应思政学科的特性,明确具体地公告所需专长,以免实际执行时偏离轨道,同时避免用人的公平性受到质疑。中学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向来是棘手的问题。因此,中学教师聘用要以其学科专长应聘任教,学科专长的认定以主修领域、学位文凭及教师职级为标准,并重视思政教学的资历。

改进中学教师思政教学较可行的方法是安排校内外教学优异的思政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为此,学校也应制订教学优良思政教师的遴选办法,遴选出校内教学表现优良的教师,除了给予奖励外,还可要求得奖教师在教学研讨会中讲演教学方法,分享思政教学经验,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较易于为中学思政教师所接受。中学教师对思政教学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不一,学校应评估其需求,规划合适的进修方式。每年要求新进思政教师参加教学研习或研讨活动,而新进教师刚进入中学从事教学,也比较易于接受这个要求。对于一般教师则可以规划若干思政教学相关主题,请专家学者讲演,或举办工作坊,办理多元主题的思政教学研讨会,或举办思政教学为主题的读书会,让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也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

另外,学校还应对学生实施思政教学意见调查,让真正接受教学的学生得以表达其意见供教师参考,这也是很实际的思政教学改进方法。然而,实施的先决条件是学生真实客观地填写意见,不只是单纯评定教学项目的等级或分数,更重要的是提供质性资料,将自己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真实表达出来,教师才能获得对其教学改进值得参考的讯息。中学思政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难免会出现教学上的问题,需要别人协助解决。有的中学建立教师教学危机处理机制,经由教学评价作业及平时意见反映的渠道,可以发现教学困难的教师,进而安排老教师进行协助,帮其改善思政教育。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第3篇

1、语文教育的内容

所谓的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关于人文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非常明显的人文性特征。特别是大学语文,通过对一些经典美文和诗歌的赏析,将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分离出来,极大地滋润了学生的心灵,这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也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做出正确引导。

2、语文教育的优势

首先,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学生以后面对社会、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上的指导。所以,高校语文教育之所以存在,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高中语文,它通过直观的、感观的方式将故事中的情景表达出来,其感染力不是其他阶段的语文教育能体现出来的,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也能够通过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其次,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高校语文教育更多的是侧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即将踏入社会时,最应该提高的就是实践应用能力。语文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看”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是互为促进的,一旦两者相互结合,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最后,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身为每个中国人民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青少年是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通过对各种文章的赏析,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思政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1、思政教育的内容

思政教育是为了实现最终的社会目标,对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使其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思政教育的特点

首先,思政教育具有组织性。思政教育是为实现我国最终的政治目标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内容是辅助实现我国伟大的民族复兴目标的,而不是随便制定的,其最终的理想结果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思政教育具有时代性。思政教育的美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对青少年的思政教育就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和认同,展现出时代的活力和勃勃生机。再次,思政教育具有系统性。只有系统性、完整性的思政教育,其内容才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连续性、系统性的影响,才会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改进。长此以往,学生才会形成一个坚定的提高思想道德的目标。最后,思政教育具有目的性。思政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的“四有”新人。

三、反思语文教育中思政教育的缺失

1、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难以融合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对语文教育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对语文教育认识不够深刻,不够重视,对语文教育的偏差就可能会导致思政教育的不完整性和限制性。对语文教育的定位不准确主要体现在:第一,语文教育的边缘化。目前许多高校对语文教育都保持着一副或有或无的态度,都将语文课程列入了公共课程,没有将语文教育列入重点教育内容之内,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学生放弃了语文这门课程,也减少了一条提高整体素质、培养思想道德的途径,造成语文价值观上的重大偏差。第二,许多高校领导阶层对语文教育不重视。这个体现在相对其他科目,学生的语文成绩总体偏低,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应付问题。这就在总体上导致了语文教育定位的不准确性。对语文教育定位的不准确性,就会使得思政教育的出现偏向性错误。

2、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出现脱节现象

一般来讲,我国的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内容上相互贯穿、相互融合,在形式上相互渗透,在作用上相互促进,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存在着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互相分离的状态。这些高校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还在受传统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束缚,没有创新意识,仍旧在以常规的教育方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种常规的思想教育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学生而言却是强制性的灌输,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的。常规的思想教育是脱胎于语文教育的,但从实际上来说,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关联。大学语文教育是根据故事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进行情感体验,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吸收以及故事本身所传递的情感,学生更能够被吸引、被感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个人。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脱节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阻碍。

3、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历经几千年都不曾改变,我国的教育传授正是有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教学质量和效果才得不到较大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惰性,自我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在下降,对于思想道德的教育的认同感降低,就会逐渐遗忘,思政教育的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因此,我们不应该只受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逐渐培养创新意识,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的局面。

四、针对在教育方面的缺失,提出的使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策略

1、准确定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高校语文教学进行准确定位,要重新审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将语文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这样有利于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地对语文教育进行定位,语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对学生认识道德品质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引导和启迪作用,将两者联合起来共同发展,才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正确选择。

2、挖掘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

语文教育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情感饱满,内容积极向上的文章或者诗歌,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认识,通过对这些优秀作品的学习,学生更能够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对客观世界的描述找到探索世界的方法,总结客观规律,尊重社会现实。另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励志的例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为实现自我目标和理想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拼搏精神,这更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心态,提高道德素养,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3、增强创新意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已经不再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进行多元化教学。高校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教学方法也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以课堂为主,选取更多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们进行赏析和品读,一般情况下选入语文教材的以励志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题材的较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是极为有效的。同时,在语文课堂上还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深化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作文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作文写作能够进一步抒发学生心中情感和感慨,以文字的形式来记录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内心感受,体现内心的情怀,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升华。综上所述,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力量,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同时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学科,更是体现两者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反思当今教育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还有一定的缺失,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护新一代的健康成长。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以人为本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1 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缺乏。青少年从生活方式到处世方式,从价值观到情感交流,小到穿衣戴帽,大到思考世界人生无不受到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教育方法没有充分强调正确的思想意识导向,出现了错误的思想意识观。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强烈的这段时期,其意识形态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而做为政治教师不仅要具有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专业知识,还应该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等,还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做为主体的学生老师都存在着这样的意识缺乏不足,自然方法论上难以丰富多样性了。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性缺乏。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强烈,这样的特点,对政治课教学既是挑战又是动力。我们必须针对他们的新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的变革中走出一条生路来,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课堂数学的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他们的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

1.3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适应性缺乏。我国现有的教材却远远跟不上形势的要求,教材中的知识大多数有效期已过。这就使多年来教学方法单调、教材内容滞后的政治教学陷入困境之中。现在经济形式的多元存在带来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必须看到市场经济是凸现个人利益的求利经济,凸现金钱地位的货币经济,优胜劣汰的分化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复杂性。尤其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够发达,法制尚不够健全,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于挑战并存的局面。

2 实施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1 从意识上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改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要努力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在改革教材编写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界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只有努力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从制度上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阶段,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而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任务,几乎完全让给其它德育渠道。因此,在中学阶段,学校的道德、法律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缺乏应有的革新制度的外界支撑,心理教育基础上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加以提高,制度改革上应该看到思想道德教育有特殊性,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就把道德教育的功能完全归结为量化管理。

2.3 从环境上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与其他实践活动的显著区别是实践对象的不同。一般实践活动的对象是物。而教育实践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实践的效果与水平不仅取决于教师,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都要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寻找教材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生活的结合点,挖掘其深刻的教育内容,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在上课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让学生参与,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德育课程有效性的前提。如果在课堂上,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听,既不参与,与不思维,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2.4 从条件上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越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就越需要有和谐合作的团队精神,合作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必须具备的和不断培养与提高的重要素质之一。最关键的就是加强与其它德育渠道的配合,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家庭对中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充分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改善家庭教育状况。社区教育对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要紧紧依靠社区各方面力量,优化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3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本文在分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学思想政治多元化教育的策略。当然,政治思想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昆.中学思政教育方法贫乏症的现状[J].财经界,2006,(10):258-259.

[2] 梁红.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有效性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2):79-80.

[3] 韩震.改善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4-6.

[4] 张长鹰.国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况及启示[J].湖南教育,2005,(14):42-43.

[5] 唐琳.浅谈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3,(5):43-44.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第5篇

1.1环境可以影响人

我们的教育目的、教育意向都可以渗透到学生所处的环境当中。荀子认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用环境进行教育是教育过程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说明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好的环境可以让人形成好的思想品质。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首先指基础设施、文化设施、环境布局等物质文化,这些文化的载体包括教室、学生宿舍、学生餐厅、图书馆、花草树木、标语、雕刻、纪念碑、宣传栏等等。学校应该重视并且精心设计这些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使这些环境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塑造学生美的心灵,而且富有思想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比如说,现在学校都非常重视在教室、走廊、校园等地方贴名言警句和人物肖像,同时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另外,教室的布置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传统的教室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讲台下,教师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这就象征着教师与学生的主动和被动地位,而如果改变这种教室模式,使教师能够融入学生,两者平等,那么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肯定大有不同。校园环境还包括精神面貌、制度观念等精神文化。尤其是现在网络的发展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些不恰当的、消极的信息不可避免的影响中学生,我们必须开展积极有效的文化宣传。比如说良好的校风、校训、班风、学风等是学校文化的展现,能给学生以责任感和庄严感,使学生被无形的精神力量所感染。

规章制度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出现。

1.2 重视树立榜样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通过观察不仅可以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而且可以矫正错误的行为方式和消极的态度。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作为学生的领导者,必须谨记自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暗示,不管这些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效仿。所以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讲到,“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意识学风上,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典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①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奖惩方式在学生中确立榜样,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标准要求自己。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是合理的,而且非常必要。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坚强的性格,培养学生的使命感,锻炼学生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②。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注意运用的艺术和策略,不能无原则的滥用。

1.3 重视课外、校外活动的作用

课堂教学只是把知识、规范、美德等告诉学生,但这并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美德。正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校外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教育家们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反思中也指出:“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

我国教育界早已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并且相关文件也要求学生必须要参加课外、校外活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学校在课外、校外活动的丰富程度以及效果方面与美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的开展。首先要丰富课外、校外活动的形式。美国在新生入学、老生离校以及各种节假日都会举行活动,而且所有活动在开始前都要奏国歌;学生也经常参加社会上各种慈善活动、竞选宣传活动、环境治理活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其次我们要注意提高课外、校外活动的有效性。课外、校外活动并不是教师的一种无意识的活动,教师必须要在活动前计划和安排好,将教育目的和意图贯穿在活动中,使课外、校外活动真正具有有效性,而避免只看重形式的做法。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李春苗等指出,“中学生与任课老师的关系严重影响着本学科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③

从一定意义上说,师生关系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师生关系的不同理解,决定了教师会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也决定了教师会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持有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观点,认为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主宰、是权威 ,学生是听众、观众,那么教师就会用一种命令、服众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就会表现出填鸭式教学的特征。

相反,如果教师持有现代学生中心论的观点,那么在教学中就会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法上就会表现出启发式、民主式的特征。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创立的“非指导性教学”论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关注。受此影响,美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对话和合作的关系。“非指导性教学”要求教师较少的用直接性、命令性的语言,而应该较多的用间接性、非命令性的语言,即教师要讲究指导的艺术。这种思想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是催化剂、促进者,教师是参与班级活动的普通的一员。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美国的课堂是这样一番景象: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教师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师生经常为某个话题争论不休。教师不是通过传授知识的方法进行教育,而是通过师生间智力的碰撞。另外,美国的课堂比较自由,学生的座位不一定有序,而且可以随意走动,老师可以站着上课,也可以坐着上课,教学环境非常的轻松、自由。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教育;育人模式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在以往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之下,学生通常是被动地被灌输思想,缺少主动性。结合课堂教育、校内训练和社会实践,全面完善中学生受教育和实践的程度和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性、自发性,促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协作,使中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去达成教育的目标。这样的方式能更有效地展现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自发地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而获取内心的满足和提升。

(一)教育中学生回归生活实践

日常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践场所。生活实践的回归就是使中学生依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回归到校园学习生活、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符合社会发展和其他生活内容。在实践里,通过高质量的课程构建入手,促进中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在高质量的课堂构建里,需要教师和学生一同努力,鼓励学生走进课堂,不迟到早退,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方式。

(二)教育中学生回归价值理性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许多学生的思想理念模糊,价值观念歪曲,针对这样的问题,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是教育的渠道,它可以提升中学生的自身素质,使中学生回归价值理性。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思政教育是培育人才的社会活动,中学生受思政教育的动机就是期望在教育里吸收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素质的现代化青年。但是,从当前的中学思政教育状况来看,对于学生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却并没有如大家所希望的那样,具体展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传统的中学思政教育工作较为单一,思政课程缺少创新性,这样就减弱了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说服性,不能够满足现代中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2)中学思政教育多以教师为核心,重视课堂教学,并未把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导,因此,就会忽视中学生现在甚至未来的发展需要。(3)如今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有效的奖惩制度,对于中学生的思政教育质量和结果缺少有效的分析,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碰到情感和道德困惑时无所适从。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

实践教学是各中学培育人才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使学生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想政治资源,优良的思想政治环境,还可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合思政教育资源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足并且多元,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还有海量的时间教育资源。比如学生的生活思政教育类的各项活动、社会体验以及素质教育等活动。在许多中学这部分实践教学资源是分开运作的,还没有被整合,使实践教育形成浪费和重复的局面。打破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呼应的陈旧方式,把中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学生思政教育”和“学生成才规划”三方面互相结合,探究了提升学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使中学思想政治实践育人展现出新的精神面貌。

(二)提供优良环境,优化思政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境指的是能够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各方面因素,是依照中学生身心成长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目标的需求而结合起来的教育环境。、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组成不仅包含校园环境,并且还有社会环境,并且将两种环境有机结合,形成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环境体系。此环境体系由各方面因素组成,即校园环境包含体制环境、心理环境和行为环境等;社会环境包含家庭环境、校园周边环境以及政治环境等。上述因素互相交融渗透、构成一个生动且复杂的体系,以此达成优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目标。

(三)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思政教育方式

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要受到学校的教育,也要受到一系列的校外教育。中学思政教学模式就是融合社会和学校、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

由中学生的发展入手,结合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在现实操作的时候以校内教育为主,社会教育为辅,使学生打破学校的空间限制,在社会这个大平台上,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展开品德、人格和技能教育,使他们不仅可以接收来自社会的第一手资源,并且能够把社会的发展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等状况不断反馈给学校,以此促进校内教育的革新,合理地整合校园内外的教学资源,从而完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

(四)充实实践经验,延伸思政教育范围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蕴涵了充足的思政教学资源,能够为中学生思政教学工作拓展出新的渠道,延伸思政教育范围。中学思政教学教育模式把中学生发展作为核心,在全面发挥学生主导性作用的根本上,极力整合校内和校外的思政教育资源,展现社会和企业一同参与的教学影响,不仅延伸了思政教学的范围,还使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朝着多元化发展。因此,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必定会给中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四、结语

探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问题不但影响着社会主义道德体制,也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加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富强。针对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过程所遇到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国际教育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显著趋势。各中学只有不断 推陈出新探究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使中学思政教育永远充满生命力,最终使中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成才。 、

作者简介:闫佳(1988-),女,民族:蒙古族,籍贯(省、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培凤.重新认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几点研究[J].华商,2013,18:93.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第7篇

一、正确把握“课程思政”内涵

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强化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率先探索将德育“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逐步形成了“课程思政”理念,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实施德育的课程观、教育观和育人观。从国内研究来看,目前关于“课程思政”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何衡认为,“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入所有课程的教学体系,也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所有课程(包括校本课程)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教育实践活动,强调的是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的不可分割性,是思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创新与突破。邱伟光的观点强调的是“课程思政”的内化作用与育人价值,提出“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将学科知识内化为德性,转化为精神内涵,转化为素质或能力,使之成为学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综合而言,所谓“课程思政”,首先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教学的不可分割性,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其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类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全面融入各学科教学全过程,构建一种全员、全程、全课程思政育人格局。最后,要实现思政课程与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协调统一、“同向同行”,形成课程教学的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性课程观,是一种多元化育人观,是一种创新性教育观。

二、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并强调“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可以看出,英语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关注了英语课程思政内容,这也给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宏观指导,充分说明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学英语课程的特殊性

作为语言课程,中学英语课程在其语言特点、内容、形式以及教法上都有着不同于语文的特殊性。首先,不同的语言有其鲜明的地域性和社会性,各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出要“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因此,学习英语将会对学生的文化意识产生现实影响,比如,圣诞节(Christmas)、万圣节(Halloween)等西方传统节日习俗。其次,不同的语言有其不同的结构形式和语法形式,最明显的就是“符号性”的差别,即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言符号,比如,中文是表意文字,英文是表音文字。因此,学习英语和学习中文有其书写方式与语法习惯上的差异,表达方式的不同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最后,英语教材与中文教材的内容与形式不同,教学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教法和内容对学生思想与行为产生的影响就会不同。

(二)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层面。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演进,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使得多种政治思想与文化思潮相互交融、碰撞,这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学生而言,既是一种成长的机会,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潮、消极观念的侵蚀,不但会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形成隐患。从这个意义上讲,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英语课程思政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第二,学校层面。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教育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服务,“德育为先”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也就是说,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必须以“德育为先”,才能培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才。中学英语课程同样承担着这一时代任务,为此,学校必须消除“重智育、轻德育”以及“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将落实中学英语课程思政作为中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力求达到“双育(德育和智育)合璧”的效果。第三,学生层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许多学生追求自我享受,缺乏远大目标和奋斗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意识和奉献精神。对智能化、信息化设备不能正确利用,而是沉迷于游戏,陷入不健康虚拟环境不能自拔,影响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导致学生误入歧途。中学英语课程可以通过事例文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达到“以文化人”的思政教育效果。

(三)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第一,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近年来,“中国智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词频频出现在国际视野中,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融入全球化发展与参与全球化治理势在必行,这无疑需要更多具有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而且这些高素质外语人才还必须能担负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华文化和促进国际交流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传播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世界意识,成为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时代需求。第二,英语课程教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功能。首先,英语教材内容选题广泛,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军事、自然环境、风土民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挖掘和提炼就能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其次,英语课程中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比如,通过播放经典原声英文电影进行思想情感教育,通过场景模拟进行交际礼仪、合作意识等人文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实施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最后,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课,可以在听、说、读、写各环节融入思政教育,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实施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策略

课程思政强调的是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与课程教学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更加凸显课程教学全面育人的社会价值。基于此,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就必须以教材为依据,系统、全面规划课程思政内容;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显隐结合落实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以课程思政评价为导向,引领英语课程思政常态化实施;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夯实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基础。从而在内容、方式、实施、教研全方位构建高中英语思政教育生态。

(一)以教材为依据,系统、全面规划课程思政内容

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目标的灵魂。新编高中英语教材也开始从素材选取和内容整合上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追求,着力构建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与交际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因此,教师应以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为依据,挖掘和提炼教材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结合英语课程教学的时间、内容、方式等节点,确定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实施步骤、形成教学方案。例如,选取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以“人与社会”为主题目标,归纳英语教材内容、确定教学方式、落实教育目标,具体规划如表1:

(二)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显隐结合落实英语课程思政教育

活动育人是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利用英语教学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将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在融入过程中要注重“显隐结合”,“显”就是把思政教育内容、方式明确化、具体化,旗帜鲜明地提出学生该做什么、如何做;“隐”就是把思政教育目标隐含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活动自我理解、自我觉醒、自我成长,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授必修一Unit3Lesson2“Readingandthinking”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夺冠》片段,明确提出学习“女排精神”与树立“体育强国”的显性思政教育目标,让学生学会“女排精神”和“体育强国”的英文表述:“thefightingspiritoftheChinesewomen'svolleyballteam”“aleadingsportingnation”。其次,可以通过课文中开篇所运用的排比结构句式:“Asaplayer…Asacoach…Asaperson…”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传奇人物的多重成就与影响,增强情感冲击力。最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什么是女排精神?并简要阐述女排精神对自己的影响。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女排精神实质内涵的理解: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勇攀高峰。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形教育效果。

(三)以课程思政评价为导向,引领英语课程思政常态化实施

课程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强化英语课程思政的考核与评价,将对英语课程思政起到积极的引领与指导作用。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要彻底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英语课程教学理念,构建“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英语课程教育生态。要强化这一目标的实现,就要在英语教学中增加对英语课程思政的评价,在英语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建立全员、全程、全课程思政育人格局。英语课程思政评价要采取多元评价方式,不能为评价而评价,造成一种为评价而思政的形式化教学,而是要将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作为英语教学评价的组成部分,融入到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之中。首先,必须重视过程性评价,这符合思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既要诊断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又要诊断学生在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思政实践的参与度和思政目标的达成度。比如,对于“语言技能”的评价,既要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英语运用和英语示范程度,还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在生活中使用英语表达和交流的程度。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用英语表达中国声音、用英语介绍祖国文化。其次,强化总结性评价,丰富思政内容的知识化测量方式。就是要将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与英语测试内容相融合,不论是在平时的作业、测试和综合实践活动中,还是在学期中、末考试中,不论是在听力测试、笔试中,还是在选择题、阅读题、写作题中,都要强化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与考查。比如,2021年全国甲卷英语写作中,设置了写邮件向外国友人询问他们对哪些中国文化更感兴趣的情境,考查学生运用英语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试题设计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激励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心与决心。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思维

“供给侧改革”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逐渐成为社会热词,这个理论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其与需求侧构成一对同时存在的对比关系,两者互相配合又互相统一,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用于高中思政教育改革工作中。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分析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新思路,重点强调提高社会供给促进经济发展,其从供给与生产端入手,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与供给侧相对的需求侧管理具有相反的理念,其认为需求不足将会造成产出下降,因此刺激拉动经济增长应采用“刺激政策”提升总需求,促使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相一致。

二、当前高中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一)思想更加活跃、更实际

现在的学生思想更活跃、更实际,他们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对新鲜事物更加有朝气、热情,也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自立意识与独立意识都比较强,比较关注国家前途及发展,也非常乐观,对我国的政治与经济形势发展充满信心。多数高中学生能借助政治观点,使用冷静、慎重理性态度进行观察与体验,并在实践观察与体验中总结得出自己想法观点,不会盲目接受或否定他人思想观点,也有一些同学对政治认识相对模糊,不能进行认真思考与准确判断。

(二)认知水平较高、行为能力较低

高中学生都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系统学习与教育,其思政理论水平都有不同程度提升,因此在其使整个相关理论探讨、演讲辩论等方面过程中都能有出色的表现,但是也常常出现脱离实际、言行分离缺点,不能在学习生活上与他人进行良好合作,容易“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整体意识与奉献比

(下转第64页)

(上接第63页)

较缺乏,自我意识强烈的同时,缺乏协作意识。

(三)价值趋向功利化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确立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较大变化,其中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因素也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带来了不利影响。市场经济竞争下,随之衍生出来的就是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及享乐主义等,这些功利化思想价值观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四)心理压力显著增强

高中学生现在的在校费用逐渐增长,其也面临着日益困难的升学压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压力较大,其需要在学习、接受知识过程中考虑到所学知识能否成为将来就业的有利因素,多种原因因素都会增加学生的焦虑、不安与迷惘感。

三、当前高中思政教育工作应注意的几点

高中学生思政教育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等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人类及我国社会发展历程,通过学习逐渐认识这些思想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能掌握研究方法、树立科学观点,树立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理念。其次现代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其生长环境塑造了他们特有心理特点与状态,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协调能力较差,随着环境发生变化,其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落与孤独感;这些学生感情比较脆弱、情绪也很不稳定,其生活成长环境非常顺利,几乎没有遭受过挫折与磨难,没有承受困难及独立生活体验,因此其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也较差在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有时会制订不切实际高目标,从而导致情绪一落千丈。对此学校应根据这些独生子女学生特点,让其多多参与学校集体活动,给予其自我体验、发展的机会。

四、供给侧改革思维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一)高中思政教育中使用供给侧改革思维的必要性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思维,其与需求侧是相对而统一的,我国高中教育中的思政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长时间处于失衡状态,以往传统的思政教育一味盲目强调灌输思政理论,教学内容单调、方法单一,忽视了需求侧主体性及学生的需求与个性,思政教育效果由此被弱化。思政教育具有特殊性,这项教育本质是将一定社会思想观念、政治意识等转化成受教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通过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因此思政教育供给侧地位也比较特殊,思政教育供给侧需要有非常强大的引领力,为受教者提供更高级更多的“产品”,引领指导受教者增强对“产品”的需求。

(二)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理念

从供给主体方面分析,应多元共治、提高本领,对此应积极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理念,积极增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引领学校思政理论教师、专业课教师及相关学生管理服务部门共同参与到其中,并在高中思政教育主体系统中纳入社会组织、学生组织、校外知名人士及企业家等等,以此增强教育主体之间的有效衔接及良性互动,促使各类主体充分发挥出各自积极作用,积极建立全员育人的思政教育多元供给主体格局。其次供给主体教师应提高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思政理论知识,还要准确、全面认识社会现实问题,讲到位理论与观点,积极跟上时代舆论发展步伐,指导学生逐渐形成明确、正确的认识在错综复杂的思想交锋中。

(三)优化提升思政教育供给端质量

高中思政教育供给端质量应积极提高,优化改进增量,并能盘活存量,提升思政教育供给端质量的内容措施主要有:构建含有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教育内容的教育体系,促使各部分教育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使其共同为学校思政教育服务。思政教育供给内容不仅要包含丰富理论知识,也能结合社会当前热点及学生实际需求,将真正有价值、文化等思政教育提供给学生,使学生逐渐达到坚定信仰、提升思想境界目的。此外学校各层面也应重视投入线上及线下思政教育资源,借此生产大量教育“产品”,实际上存在重复投入、同质化及脱离学生等多种问题,因此学生并不接受及认可这些教育产品,学校还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等等。对此学校应有效整合线上与线下教育资源,进一步调整资源结构,促使思政教育均衡性发展,塑造教育“产品”精品,进一步实现教育“产品”的“优库存”,进而提升教育实效性。

(四)增强高中学生的分类指导教育

高中在思政教育供给方式方面,应做到分层分类、知行合一,学校思政教师应增对学生的分类指导,探索出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政教育模式,有效提升各学生群体的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给予学生精准教育;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具有理论性、发展性与真实性,重视采用多媒体技术,促使课堂教学活动多元化、情景化与生动化,构建“互动交流型”课堂模式;重点通过实践教育人,积极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基地发挥出实习、就业创业及社会实践等育人功能作用,促使理论与实践、讲授与示范、线上与线下有效结合,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化的教育服务模式;高中教师应重视看齐意识,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一步增强师德师风教育,建立高情怀、高超技艺的教师队伍。

(五)构建完善的供给制度与机制

学校应积极改善供给环境,完善供给制度文化,首先应构建制度化领导、组织及人才供给机制,实施舆情调研、信息反馈及监督实施制度,进一步改进完善思政教学制度,并制定科学完备的师风师德考核与退出机制,建立责任奖惩机制,促使制度具有规范、调节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平衡、有序的作用,给思政教育“科学供给”提供物质保障与激励;还应重视学校自然条件、文体设施等客观实物构成的物质环境建设,重点突出育人主题,体现人文关怀,促使校园物质环境更有教育感染意义与价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并培养其思想道德。最后是应积极挖掘学校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高中精神、校风及学风等软文化,增强学校文化环境、学术环境等的建设,达到学校环境渗透教育的效果。

五、结语

高中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是将思政教育最终目的与学生现实需要作为出发点的,以此构建新供需结构,促进教育供给端转型升级,为学生提供“引领性”、“精准性”及“有效性”的教育供给,促使供给侧与需求侧协调平衡,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浩.凸显重要热点 联系现实生活――浅析2009年江苏高考政治卷35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Z1)

[2]陈匡明,张小健.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2(36)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教育;育人模式;高校

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可以更好地使高校进行思政教育,有利于学生将思政教育同自身发展高效结合,思政教育只有融个人思想、理论教育知识和实践活动为一体,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一)模式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该模式是根据大思政的理念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与思政教学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大思政,大思政是一种教育体系,它实现了实践和教学相结合、传统思想教育和创新教育互通。

(二)模式的目的

当前大学生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普遍缺少创新能力和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而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将课堂学习、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结合在一起,合理地处理大学生教育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主动创新的能力,缩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认知、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该模式目的在于教育大学生回归到生活、价值理性以及社会现实当中。以下是具体阐述:(1)教育大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方向就是生活,回归到生活中,要求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回归到校园生活,体验就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等。当然,对于大学生来说,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要求他们融入学习生活中、宿舍生活中,不受扭曲的外界社会价值观影响。(2)教育大学生回归到价值理性中。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钱权利益的恶劣影响下,当代很多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生扭曲,意识形态不清晰,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模式能教育大学生回归价值理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指引大学生在各种不良思想诱惑下做出正确选择。(3)教育大学生回到社会现实中。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能够教育大学生将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回归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去,了解并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该教育实践模式还能教育大学生走出第一课堂、走进第二课堂,理论联系实际,真正体会到社会发展的变化。

(三)模式的价值体现

实践育人创新性地将学校、社会和学生自我教育结合在一起,能够给大学生提供完整适宜的思想政治环境,还能增多思政的平台、改变教学方法。所以实践育人对高校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育模式。该模式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并且实现整合思政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繁冗复杂,不仅有思政理论课而且还有很多其他的教学实践方式,如各种社团活动、校园思政文化教育活动等。大思政视野下高校实践育人模式不像传统的实践仅和思政理论课对应的模式,它创新性地将“思政理论课教学”“学生成才教育”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提高了思政教育教学的水平。

能改善思政教育的环境,并且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大思政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思政理论教学目的的要求而创造的育人环境,它的环境基础包括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的各种因素如政治、文化、心里等互相影响,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系统,以此达到更好地育人效果。

能发挥主体作用,改善思政教学的方法。只有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共同的关注下,改善思政教育模式,加强管理,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们才能更好的成长起来。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将社会和学校、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达到促进大学生成长的目的。

增加思政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政教育的方式,整合了学校思政教育的资源,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得到更多的机会到社会中学习知识,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发展提供了便利,易于学生成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的理念不符合大学生当前现状

高校思政教育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未来发展状况,而当前大多数高校严重偏离该理念:为学生灌输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甚至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即高校把管理学生的活动作为思政教育的关键,高校思政教育的思想太过于落后、不准确。

(二)高校把思政教育的重点放在理论上而非实践

当前很多的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是将学生召集到会议室,然后由思政教育教师讲解思政教育知识,很多学生因为知识太过枯燥、乏味、抽象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思政“知识左耳进右耳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主观能动性被压制,教学的效果远远没有达到,久而久之,高校思政教育相比于预期计划相差很远。

(三)思政教育与学生自身发展状况偏离

在中国,大学多之又多,而各个大学中学生的水平又是各不相同。许多高校没有将思政教育与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结合一体,却一昧追求进行思政教育,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遭受压迫,学生则会产生抵抗情绪,拒绝接受进行思政教育,更严重的还会采取极端方式来发泄愤怒。学校应当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状况进行思政教育,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应用思政理论知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状况

思政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政教育的重点也是人,所以要重视人的需求,以人为本。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当充分了解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以此为重要准则进行思政教育。比如清华北大高校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比普通专科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高很多,各自的需求也不一样,高校应当结合各自学生自身发展状况及需求,同时发挥学生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制定合理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来增强思政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二)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从根本上提高思政教育教学的方法,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还要保证教师所授的知识的正确性、针对性,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更好的学习思政教育知识。高校要加大力度提升教师的素养,给教师安排合理的思政教育任务,明确思政教育任务,多举办一些与思政有关的社团文化活动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三)改进思政教育方式

高校应当积极改进思政教育方式,从而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高校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的教育而忽略实践的教学是不准确的,高校应当反思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实现,也可以让学生代替老师讲课,谈谈他们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观点。

四、总结

在高校中提高思政教育的重点在于在大思政视野下将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整合了思政教育资源,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政教育知识的兴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自身的政治素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高校应当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汪俊仁.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回归的难度及其解决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2]陈云玲.与时俱进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01).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夜大、函授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成人业务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的一部分。成人业余学生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思政教育比较全日制学生更为复杂和困难。目前,高校进行的成人思政工作多是面向学历教育,针对脱产班学生。而对于夜大、函授学生和短期培训学生却不够重视。成人业余学生多是从业人员,学生的知识基础、社会经历、年龄都有较大区别,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针对成人业余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普通高校需开展合理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

1、成人教育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1教育任务艰巨

有的学生心理负担重,缺乏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学生们更愿意学习专业知识,不愿意接受政治理论学习。这些学生的社会阅历少,难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有一些学生社会阅历多,认为思政教育对己没有多大的意义。

1.2教育方法特殊

成人教育不能采取强制、单向性教学,需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实际,运用典型事例教学。成人思政教育需加以创新,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人思政教育需体现思政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实现师生双向交流,获得最佳内化效果。

1.3教育对象复杂

目前,成人教育涵盖了社会多个群体,不仅有事业单位人员,也有农民大众。一些人需要承担全部家庭责任,一些人期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生存背景悬殊、文化素质不齐、思维特点鲜明,教育对象较为复杂。

2、成人教育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2.1思政教育认识不足

多数普通高校规定成人教育发展不能和普通教育发展相互干扰。故此,虽然将成人思政教育归入学校发展框架内,学校党团部门依旧重视普通本科学生思政教育。一些学校认为,成人业余学生的生源复杂,有些来自企业、机关单位,他们的思政教育工作会受到单位管理,学校只负责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因为成人业余学生是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早已形成,社会经验和思想觉悟较强,重不重视思政教育工作问题不大。这些诸多原因致使学校只重视成人业余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而忽略了成人业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2思政教育方法单一

许多学校的成人业余学生教育较为单调,师生活动多是模式化、固定式的。管理人员组织过程中没有兴致,参与的学生也没有激情。学生想参与什么类型的活动,相关思政教师并没有考虑到。教师未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以各类资源、方法创新,只是盲目套用思政工作的老方法,脱离了业余学生实际情况,造成成人业余学生思政工作单调枯燥。

2.3思政教育工作效果较差

部分成人业余学生不够重视思政教育工作,他们认为成人教育是为了增强技能、提升知识层次、追求知识更新,为就业做准备。而对于个人道德素质的再提高和再认识,他们常常缺少思政教育理论素质,在充实理论知识时受社会各方面阻碍。多数成人业务学生的社会经验丰富,再次作为学生对思政教育存在抗拒心理。一些成人业余学生已为人父母,很难接受教师的思政教育。一些成人业余学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认为自己没必要再进行学习。

3、成人教育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成人业余学生和普通高等教育学生不同,教育模式不能和研究型、学术型相同,应当以学生需求、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培养目标和应用性、实用性相结合。教师要了解到学生实际情况,做到对症下药,对影响到学生思想活动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要选择多种教育方法,让成人业务学生政治、思想上获得科学认识。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由于成人业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思政教师的工作也更为繁重。故此,需构建起强业务素质、高政治素质、具备创新精神的思政教育队伍。

2.2对成人业余学生思政教育方法进行创新

思政教育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组织、加强心理引导等。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定期定量的将各类宣传资料发送给学生。教师还可借助QQ群、邮件、微博和成人业余学生互动交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成人业余学生是松散的集体,彼此的交流和联系也较为缺乏。教师应当根据成人个性特点组织学生活动,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比如主题演讲、爱国主义教育参观等,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交流活动内。

3.3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课堂教育

普通高校需以学生思想特征和时展需求,对成人业余学生的思政教育课堂进行调整,提高课程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首先,要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加以改革,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解决成人业务学生心理负担和思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媒体互动式、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讨论等等。教师要擅于把握社会难点和热点,并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课程教学。

3.4管理服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

思政教育重点是教育对象。若要把握好思政教育,需以思政教育的特点和现状着手。教师和管理人员需转变自身角色。在现代教育内,教师不仅仅是教科书执行者和知识传授者,更要引导学生学习,合理运用教材内容与学生交流。教师需深入学生的群体,以学生实际情况,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对于业余学生转岗和再就业的压力,教师要构建就业指导服务机制,让学生了解到,学校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还能接受其他方面的教育。学生的学习环境要和谐宽松,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主体意识。

4、结束语:

因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对象和客观环境发生较大转变,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成人业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成人的健康人格构建和培养,让成人业余学生更好的应对社会竞争压力。思政教育工作需和现代教育相结合,采取新的教育方法,让成人业余思想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涛,曾狄.成人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5).

[2]田智律,蔡炫.高校成人教育业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7).

[3]童隆.高校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上一篇:中学美术教育范文 下一篇:国际税收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