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堂辅导范文

时间:2023-04-10 11:01:53

中学课堂辅导

中学课堂辅导范文第1篇

摘 要: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校普遍实行平行分班,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个体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常常导致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业成绩出现分层。这种现象在农村乡镇中学里更为普遍。本文κ学课堂分层辅导实践进行了研究,探索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分层辅导;数学课堂;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发现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动机、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业成绩出现明显的分层与分化。为此,教师对数学课堂分层辅导的实践进行研究,希望通过这种课堂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很好的发展。

一、研究背景

1.农村中学学生学业成绩的现状

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体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相对而言,农村家庭往往缺少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科学的教养方式和对子女合理的情感关怀,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与个体发展。此外,农村中学的校风、学风、师资力量、管理制度等也与城区学校存在差距,这也影响着农村学生的学业成绩。数据显示,农村乡镇中学学生的学业成绩总体平均水平落后于城区学生,后进生率明显高于城区,同一班中学生的分层与分化现象也更为普遍、更为明显。所以,教师应该在教法和课堂形式上及时做出调整,以创造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2.分层辅导的可行性

为了更好地实施分层辅导,了解学生对数学课堂分层辅导的看法和心理感受,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其倾向性,我们设计了一份《数学课堂分层辅导的民意调查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生比较喜欢与同学交流互动的学习方式,对于被分到不同层次和不同小组,则表示可以接受,不会产生心理压力,并愿意在学习小组中帮助同学或接受同学的帮助。所以,我们认为,分层辅导能够为学生所接受,是可以实施的。

二、数学课堂分层辅导的实施与探索

1.学生的分层与分组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层。正态分布的班级,一般分为三层,某些特殊的班级可分为两层或四层。

其次,根据不同的课堂形式把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得因素,如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业成绩、性格、性别、人际交往能力等,把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组之中,让小组成员融洽相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不同的分组方式。

第一,按学业成绩分组。把同一层次的学生,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小组成员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探讨数学问题。

第二,交叉分组。各个层次的学生混合在一组,四人或六人一组,优秀生担任组长,带领和引导其他组员一起学习,充分发挥优秀生的带头示范作用,组员在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中进步。这种课堂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帮助。

第三,“一带一”分组。这种分组方式适合两极分化明显的班级,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这种情况。在数学课堂中,优秀生辅导后进生完成基础训练。

2.教学内容的分层

首先,结合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削枝减叶,突出主干,并对章节知识点进行分层处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题可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其次,应用“快乐学”“神算子”等数学软件,对知识的难易程度、知识的结合度等分类选取,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梯度合理的练习,把成功教学理念应用到实处。

3.多样化的课堂形式

在数学课堂分层辅导中,根据不同的分组形式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用形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分组讨论学习。把相同层次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符合其层次水平的训练题,教师随堂检查、批阅和点拨。

第二,小老师辅导小组。交叉分组时,优秀生辅导后进生完成基础训练,随后,后进生进行巩固测试,优秀生进行能力提高训练,教师随堂检查、批阅和点拨。优秀生在辅导后进生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基础知识,也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效果比自主复习基础知识更好。后进生也能在接受同学辅导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

第三,小组竞赛。不管哪种分组方式,都要适当渗透小组竞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乐趣。特别是在“后进生组”和“优秀生组”之间组织竞赛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激情。具体做法是让“后进生组”完成基础题测试,“优秀生组”完成提高题测试,其平均分是有可比性的。

第四,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到电脑室登录“神算子”软件进行分层、分组训练。教师利用大数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和错题,及时推送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长期坚持下来,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三、研究成效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与反思,数学课堂分层辅导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班集体方面,通过数学课堂分层辅导,实验班的学习氛围有了明显改善,形成了学习团体,学生经常坐在一起探讨数学问题,并把这种学习习惯迁移到了其他学科,带动了整个班级的学风,班级平均分也有明显的进步。

第二,在学生方面,通过数学课堂分层辅导,学生更愿意而且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当中,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生更自信了,更快乐了。

第三,在教师方面,通过课题的实践、反思与学习,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了专业能力。

四、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设想

第一,受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个别后进生表现出明显的学习动力不足或缺失。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健康疏导和家庭教育要相互配合。

第二,学校的校风、学风和班级的班风、学风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正所谓“环境造人”,不同学校、不同环境,教育效果有差异。因此,学校应抓好校风、学风建设,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

第三,在班级中实施分层辅导,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可尝试年级性分层辅导,利用备课组的力量,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走班式教学”,在同一年级、同一时间,开设分层的数学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安排到相应层次的课堂中学习,此种方法已经在某些学校中试行。

第五,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观念应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真诚服务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以真诚服务的态度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刘学兰,何先友.中小学生学习辅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伍新春.心理健康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3]林少杰.中学数学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2.

[4]钱在森,等.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5]程玮.对话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中学课堂辅导范文第2篇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将本校的心理辅导课模式定位在“体验——主体——发展”的范式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学生这个主体在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自主发展的教育目的,深刻地揭示了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助人自助”的原则,符合教育学与心理咨询学的基本理念。

我们在日常的心理辅导课的设施中根据“体验——主体——发展”的教育思维方法,突出了以校园和谐与心灵和谐为教育的目标,“启发学生自我体验、唤醒中学生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地发展”三个重要概念。这三个重要概念“引发学生自我体验”是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心理参与的基础,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则是学生在情感体验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同伴互相引导下发生的心灵顿悟。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是学生心理活动达到更深层次的高级体验,建立在自我意识唤醒的基础之上。

1.“我曾经失落过”——启发学生自我体验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传统德育之所以收效不大,与教育者的灌输的方法不无关系。作为接受心理成长的教育主体,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与他们自身的生活范围、知识积累密切相关,成人不能想当然地去帮助他们进行体验,或者将自己的体验强行加给学生。

比“如化解情绪困扰”这一主题的教育,本来我们喜欢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曾经的心理痛苦,但由于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不希望别人知道他内心的秘密,所以我们把这一一切改为用小纸条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们就乐于将自己的秘密写出来,因为这样就只有老师知道他的内心秘密了,这也符合心理辅导的保密性原则。当然这样更大程度的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对话,让他们更大程度地进入曾经的心理体验之中。有个学生就在当场写下了母亲因为与父亲感悟不和而改嫁他人的事,让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妈妈的爱,让人读了感觉心酸。所以为学生的自我体验创设有利表达的氛围是极为重要的,否则心理辅导就不会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意识中,而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作秀。

2.“我是这样一个人”——唤醒学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即作为主体的自我对自己的一种认知和评价。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自觉的心理反映形式,既包括一个人的愿望、动机、信念与世界观又包括自豪或羞耻、自尊或自卑等情感体验,是个性中最有影响力的成分。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正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引导下,使受教育者逐步减少对他人的依附性而增加自主性,培养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会正确分析自身的个性特长、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情绪情感等各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构建起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促进的良性机制,为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提供保障。

3.“我要这样去努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最高层次。有了“自我体验”与“自我意识”的基础,一个人通过自我发展的理性规划与主体努力就成促进一个人的真正发展,也就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带动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要促进学生互帮互助氛围的形成,让学生把自己原来习得的模糊的心理调节技巧与学习心理方法在此时进行互相交流看法,得到其它同学与老师的真心帮助而内化为自己的新一轮教育与成长的动力。

二、“体验——主体——发展”模式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效性评价

目前,受应试教育以分为本的评价模式的左右,对于心理辅导课的评价一直处于一种模糊与混沌状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和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心理辅导活动课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必需的课程。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效性评价,有助于正确认识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并使其设计更加合理,推动其顺利实施。我校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效性评价标准如下:

1.从集体角度评价

集体,即学校、学生团体、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实施的结果应使集体有所变化,无论整个学校、学生团体、还是班级都会有明显进步。评价的标准有:

A.全校形成重视心理辅导的氛围;

B.学科教学借鉴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某些做法,将心理辅导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C.校风有积极的改观;

D.班级团体的凝聚力增强;

E.班级的满意度、荣誉感增强。

2.从个体角度评价

考察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实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效果,可以考虑:

A.辅导目标的达成度。看学生是否通过辅导达到了预期制定的具体辅导目标,这应结合起始评价来评价。起始评价所得的资料既可作为课程设计参考,又可作为评价课程辅导效果的依据。

B.学生能否把知、情、行三个维度上所获取的辅导效果统整起来,并促成自我成长?

C.学生对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否形成了积极的兴趣与态度?

D.辅导教师是否具有进一步钻研相关理论的兴趣与行为。

E.辅导教师是否在与学生建立的这种新型人际关系中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在行为表现上以更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中。

中学课堂辅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思想品德课;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团体心理辅导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开辟了创新之路,符合当代中学生思想和心理特征。

一、思想品德教学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合的可能性

1.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的对接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实现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因此,新版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与中学心理辅导在根本目标等方面又有很多相似之处,把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到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不断探讨两者相结合的可能性,对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与班级制的对接

目前我国中学大多实行班级授课制,这种制度要求把一定的学生按年龄层次和智力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编班上课。因此,班级里面的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遇到的心理困惑具有普遍性。而团体心理辅导要求学生能够围绕某一共同的问题互动和探究,在活动中有效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这刚好符合学校班级制的特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的运用不仅能使个体通过其他学生来全面地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还能帮助整个团队(班集体)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合作能力。

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应用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改发展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疏导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探索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结果。

同时,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变化,初中生表现出的种种问题不只是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更是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通过设计班级群体的各类专题心理辅导活动,以团体辅导特殊规律和特殊技巧促进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个性心理品质方面得到提高,满足了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同时也为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2.目前思想品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德育与智育统一的显性的德育课程,是各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繁多、枯燥和抽象,部分教师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习惯于采用“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造成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虽然根据《中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等文件的要求,许多中学都增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更是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和学校都可以接受的形式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思想品德教学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整合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门专业性科学,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进行有效性整合,这需要教师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1.教师需要在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

这两者的整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学生观以及教学观。课堂教学中教师改变说教、训导等传统教学模式,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干预,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教师要深入掌握教学内容,扩充心理学知识

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应用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要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有深入的了解,而且必须具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教师在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改编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时,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教师转变评价方式

团体心理活动的授课形式、评价方式比较特殊,不同于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所以,在进行活动前,教师要卸下学生的思想包袱,告诉他们在活动中不需要背东西,只要体会和感受。教师在活动后只要做出适当的引导即可。

综上所述,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团体心理辅导进行整合,不仅仅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也充分挖掘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功能,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缺。

参考文献:

[1]许华南.中学思想品德课应凸现心理健康教育[J].南方论刊,2006,(06).

中学课堂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

一、问题阐述

人际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国内外诸多研究都表明,人际交往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社会技能、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业成绩的提高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

团体辅导也可译为小组辅导、集体咨询等。加兹达、邓肯和梅多斯(Gazda,Duncan&Meadows,1967)认为:团体辅导是一个动力人际过程,以意识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核心,具有多种治疗功能:导向现实、疏泄、互信、关心、了解、接纳和支持。由于团体辅导可以同时对多人进行训练,既能解决目前因心理辅导教师少而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困境,又能发挥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其效果已为国内外诸多心理学研究者所证实。

本研究选取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困扰的初中生为被试群体,以团体咨询理论与心理健康教学经验为依据设计团体辅导方案,使用标准化心理测量、个案分析和团体过程分析的方法,从团体辅导的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评估。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学教授邬庆祥制定的《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共36道题目)和《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共28道题目)作为测量工具,作为前测筛选被试与后测考察辅导效果之用。题目用“是”“否”回答。

《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配备标准答案,将学生的回答比对标准答案进行评分计分,总分越高,表明学生人际关系越好;30分以上表示人际关系很好;25~29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较好;19~24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一般;15~18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较差;15分以下表示人际关系很差。

《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问卷》则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总分越低,表明同学关系越好:0~8分,说明与朋友相处困扰较少;9~14分,说明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15~19分,说明与朋友相处困扰较严重;20~28分,说明与朋友相处困扰严重。

2.被试选取。选取研究者所在初中的全体初二学生(共96人)为测试对象,通过《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和《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进行前测,共筛选出10名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困扰的学生,其中男生6名,女生4名,这些被试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一般人际关系》得分处于24分以下,即一般人际关系处于一般及以下;(2)《同学关系测验问卷》得分处于9分以上,即与朋友相处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扰;(3)经与班主任沟通,确认其在班级的人际交往状况不令人满意。

为了更好地引导被试适时暴露自己,分析自我,活跃辅导氛围,树立学习典范,研究者安排2名(1男1女)学生加入被试小组。他们在前测中未表现人际交往困扰,师生反映其人际交往状况较佳。他们在前后测中的得分不参与数据统计。

三、研究过程

1.前测及研究准备。前测后筛选出符合要求的10名被试,并选出2名人际交往较佳的学生,共同组成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小组。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班级,少数相互认识,大多数并不认识。

由于研究者之一(徐艳)为该校的心理辅导教师,为了防止被试对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存在“我的人际交往有问题,才被选为小组成员”的误解,被试选定后,研究者与被试逐一交谈,帮助其了解团体辅导的目的、过程及效用,打消被试的抵触与排斥情绪。

2.制定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团体辅导方案时,研究者主要从以下三个因素考虑:

(1)由于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很多,一些因素如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经济条件、人生经历相对来说较难控制和改变。因此,本研究选取认知、情感因素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训练。基本的研究假设:通过对被试的认知、情感因素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干预,改进其人际交往能力。认知方面涉及以下内容:帮助被试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树立人际交往中的合理信念和健康的交往心态,学习交往技巧;情感方面,降低被试的社交焦虑程度,了解合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与作用。

(2)选取指导性的心理咨询理论。为使咨询在一个学期内取得最佳效果,本研究尽量利用各种心理咨询理论的优势。本次团体辅导采用以下观念为咨询的理论基础:心理分析理论的无意识和早年经历会影响当前行为,在团体辅导中多次启发学生思考与主题相关的早年经历;理性情绪疗法和相互作用理论较为简单易懂,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仍然比较艰深,因此,研究者将此进行改造,在《合理表达》一课中,结合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遇到的人际交往困境及相关情绪,通过帮助其合理表达化解困扰;根据强化原理,在团体辅导中适时适量使用表扬、鼓励、现场反馈等方法强化成员良好的交往行为。在整个咨询中,始终贯穿罗杰斯的无条件关注和共情,同时通过挑战、面质等督促成员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等。

(3)两名研究者都具有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在长期的中学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扰进行过多次调查和整理,采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的《心理健康学本》及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初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综合团体辅导的理论,对团体辅导方案进行完善。

3.实施团体辅导。由于初二处于初中阶段的转折期,课务安排相对较紧,本次团体辅导只能利用每周拓展课或午休的1个小时开展,除去期中期末考试的相关时间,共开展8周,一共8次、8个小时。

每次团体辅导结束之后,教师提供课堂反馈单,要求成员对辅导效果进行书面的反馈,以此强化课堂效果。此反馈包含成员对团体辅导的评价以及对自己成长的评价。

4.实施后测。团体辅导结束后,仍采用《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和《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作为测量工具,对12位成员进行后测。由于距前测整整一个学期(5个月),可忽略记忆效应。

5.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对前后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只统计10名筛选出来的成员,2名人际交往较好的成员不参与本次统计分析)。整理和分析每位成员每次辅导后的反馈记录,评估团体辅导方案及其实施的有效性。

四、研究结果

1.《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统计结果

表2的数据显示,经过人际交往团体辅导,10名成员在一般人际关系测验的前后测得分差异极其显著(P<0.001)。依据《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的评分标准,本次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提高初中生一般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效果。

2.《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统计结果

表3的数据显示,经过人际交往团体辅导,10名成员在同学关系测验的前后测得分差异显著(P<0.05)。依据《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的评分标准,本次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提高初中生同学交往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3.成员的课堂反馈示例

单元主题为“朋友,你好”,设计的问题为:你记住了几位朋友的名字?本次活动对你与朋友认识有什么益处?

成员反馈:串名字游戏一下就让我记住了大家的名字,而且听到别的同学说出我的名字和爱好时,心里很开心。以后我也会注意记别人的名字,因为这会让对方觉得受到关注而开心。

单元主题为“组建团队”,设计的问题为:谈谈你在《诺亚方舟》游戏中最大的感受。

成员反馈:我们这次的游戏没有成功,我感到很遗憾,因为我们确实付出了努力,也想了很多办法,失败的原因可能是队员之间还太拘谨,但我还是感受到了团队帮助的力量,我相信下一次一定能成功!

单元主题为“学会倾听”,设计的问题为:在本课中你学会了哪些人际交往应该具备的知识?你准备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使用这些技巧吗?理由是什么?

成员反馈:要认真地倾听他人的诉说,与人谈话时不要打断对方。要耐心地听完,并作出表示。这些技巧很重要,做到这几点,一定能与他人很好地交往。

单元主题为“学会宽容”,设计的问题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是如何理解宽容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的?你准备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如何宽容待人?

成员反馈:用宽容的话语总比尖酸刻薄的话给予他人的伤害要小得多,他人快乐,自己也快乐。宽容并不等同于纵容,对于犯错误的人我们不可以一味地纵容,这样只能让他人觉得犯了错就一定会得到原谅。

注:12位成员都有即时的课堂反馈,限于篇幅,只选择其中1~2位成员呈现。

4.个案分析

成员A:男,性格腼腆,人际关系不佳。在团体辅导中非常投入,没有一次缺席,每次发言都坦诚开放,敢于袒露和剖析自己,在“大方赞出来”的课中,得到团体成员的一致赞扬,班主任反映其变化很大。

成员B:女,成绩非常优秀,由于同学关系不好,为此常常困扰。由于本次团体辅导直接切中其需求,加上其本身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资质也较好,因此每次辅导都很投入,发言积极而有质量,课堂反馈也很有质量。师生对她的变化反映非常好。

五、讨论

1.本团体辅导的效果分析。综合《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和《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的前后测数据,参加辅导的10名中学生在一般人际关系方面有显著的提高(P<0.001),在同学关系方面获得了显著提高(P<0.05)。综合成员的课堂即时反馈,本次团体辅导能够帮助成员从自身的人际关系出发,结合辅导内容,认真思考人际关系,坦诚解剖自己。同时,课堂即时反馈起到了即时强化、巩固课堂效果的作用。综合两个典型个案及其师生评价,成员自我改变意愿强烈、投入度高,且积极思考,这说明本次辅导具有较积极的意义。

本次团体辅导取得积极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团体辅导对于改善人际交往具有独特的优势

团体辅导对于改善人际交往具有独特的优势。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参加者提供了交往机会,因此,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不良的人。

(2)团体成员的主动发展意愿是辅导成功的基石

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一样,需要成员具备主动发展意愿与积极投入的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辅导前辅导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动员工作,并且加入两位人际交往良好的成员活跃和引导气氛,因此本次团体辅导中,12位成员没有一位缺席过,上课非常积极投入,每次团体辅导之后也都认真填写课堂反馈,并且表示很期待下一次的辅导。因为有这样的主动意愿与投入精神,才保证了团体辅导的良好效果。

(3)团体辅导方案的针对性是辅导取得效果的保障

参与本次团体辅导的两位教师都具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经验,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可能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团体辅导的方式方法等有一定的把握,也积累了一些资料,因此设计出来的团体辅导内容,从团体辅导的理论和中学生身心特点出发,采用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课堂强化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富有实践性、趣味性和生动性,还进行现场强化,保障即时效果,从根本上保障了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辅导课堂上,依据辅导内容的进程及成员的表现,辅导教师的无条件关注、共情、挑战、面质以及及时反馈、强化等咨询技巧的合理使用,也保证了辅导内容的有效使用。

2.本团体辅导方案的不足

(1)时间安排。由于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初三学生面临中考,不便安排辅导,因此我们选定辅导教师(徐艳)所在的初二年级作为研究对象。但初二处于初中转折期,课程种类较多,教学安排紧张,因此8次团体辅导只能利用拓展课或午休时间开展,每次团体辅导之后,成员和辅导教师便又要匆匆赶去上课,师生都比较辛苦。如果能有更为宽松的时间和条件,本次辅导将会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2)辅导内容的设计。本次团体辅导是两位研究者第一次尝试,设计的辅导课程未免存在瑕疵。如,有些团体游戏的功能未能开发全面,有些课程内容在调动课堂气氛和学生积极性方面不够充分,还有些内容因时间有限,不能继续深入。虽然辅导教师有意识地在过程中不断调整,但仍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和改进。

中学课堂辅导范文第5篇

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对一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1.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点的认识

综合各模范学校的模式内容,我们发现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点。高效课堂教学首先注重学生预习自学。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导学案的引导下,自己学习理解知识。无论是杜郎口中学的“预习”,还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都体现了这一点。其次是注重互动探究。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讨论、探究。杜郎口中学的“展示”过程,濮阳四中“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第二个环节“互动”,都体现了这一点。第三是注重巩固练习。洋思中学的“当堂训练”,东庐中学的“讲学稿”上的练习安排,都是强调训练的做法。

2.一对一教学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我们的一对一辅导虽然早已将家教式的作业辅导改为有目的、有内容、有课案的辅导教学,但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毫无激情,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这就有悖于我们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初衷。在质量检测中,我们也发现,尽管参加1对1辅导的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进步,但整体来说,进步幅度不是很大,离我们预期的效果相差较远。我们经过分析研究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一对一辅导,除了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外,还有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让孩子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让孩子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中得到发展。而且作为一对一教学的优势也应该体现在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和前卫性方面,否则,一对一就没有立足的条件。

从以上认识角度出发,经过对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结合一对一教学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改革中摸索出适合一对一教学的高效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3.一对一教学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班级教学的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也在班级教学中发挥着作用,它适合1对1教学模式吗?对此,许多管理者和任课老师都有这样的疑问。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又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分析的结论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更适合于一对一教学。

(1)自学难度小。以文化课为内容的1对1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内容多为学生已学内容的复习。这相对于学校班级教学中学新课的自学,难度就大大减小了。所以从自学的角度来说,推行高效课堂模式是可行的。

(2)效果有保障。目前班级教学中推广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最主要的障碍,是担心班级中的学困生在统一要求下,因为其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质疑探究能力差,且不能保证集中精力投入全过程,难以保障整体教学效果。而 一对一教学中,老师根据单个学生的情况把握自学难度,确定自学方案。而且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自学情况随时引导,随机把控,教学效果是有保障的,不存在班级教学的那些担心。

(3)互动质量高。班级教学的互动中,师生互动,学生不能充分发表意见;生生互动,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及时监控。而1对1教学中,因为教师面对一个学生,学生可以充分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问题;而且学生始终在老师的监控下精力集中地投入研究讨论。这样的互动才是高质量的互动,其效果当然是最佳的。

(4)训练更到位。一对一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针对性。教师对学生布置的练习题都是针对个体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和易错点编题练习,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练习,相对于面对多数学生统一练习题目,其效果更好,训练的意义更大。

二、探索形成适合一对一教学的高效教学模式

在深入学习、认真研究全国典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一对一教学特点,我们边研究,边实验,边调整,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一对一教学的高效教学模式——“导学式”教学模式。

所谓“导学式”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回顾、整理本次课所学知识点,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是“激趣引导——学生自学——师生交流——作业练习——反馈小结”。

“激趣引导”:在上课的开始,教师通过讲故事,答智力题,看漫画,说名言,趣味谈话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学生自学”: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和提出的学习要求,按导学案中的学习方案和步骤,自己学习(复习)、回顾、整理本次课所学知识点,加深知识的理解。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问,老师可以作提示,但一定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师生交流”:实际是以学生展示自学成果为主,让学生把自学、回顾中的认识、收获都展示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既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也培养学生的表达意识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做的就是认真听取,缜密思考,及时发现学生的成功与不足。成功的及时表扬鼓励;不足的通过引导让学生再思考,再研究,弄懂本次课的全部知识。

中学课堂辅导范文第6篇

>>背景链接

2月19日,开学第一天,上海市闵行区杨德妹副区长、区教育局王浩局长、恽敏霞院长一行专程前往闵行中学视察指导“电子书包”项目工作的进展。

视导期间,专家领导对观摩课上“智慧课堂系统”所呈现的自学反馈、观点分享,资源推送、互动讨论,问题辨析、随堂检测,及时反馈、质性评价等教学环节予以充分肯定,并高度评价了该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共建共享。期望闵行中学保持推进“电子书包”项目研究好的势头,勇于借助环境与手段的革新,大力推进“微课程作业辅导系统”、“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知识管理诊断评价”的实验成效。

记 者:请您谈谈闵行中学是如何运用“电子书包”进行教学的,以及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在哪里。

余安敏:课堂上,学生们每人一台平板电脑。随着教学的展开,教师布置了小练习,学生们用手指轻点触摸完成练习,有多少人做对、做错,都通过网络在电子白板上即时呈现出来。教师讲课时,手中平板电脑里的资源内容,能方便及时地推送给全班每一个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用笔写在自己的本子上或练习纸上,然后由学生用手中平板电脑拍照上传到教师的机器。教师通过电子白板逐一显示,并选择典型回答在电子白板上放大让学生解析或教师讲解。这节课上,每一位学生都专心致志,动手动脑,开展互动,教学活动流畅充实。

在当前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让信息技术进入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进入整个教学过程领域,是目前研究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应用的难点所在。以“电子书包”项目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为例,关键要解决“通”和“动”的问题。“通”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流”应该是十分通畅的。“动”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课堂中的其他各种要素,如资源、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能有效地互动。只有有效地解决了“通”和“动”的问题,“电子书包”项目在课堂教学领域研究所期望的让教室成为智慧课堂的亮点才有可能。

记 者:您认为闵行中学“电子书包”教学实践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特色和优势?

余安敏:闵行中学在推进“电子书包”项目过程中,主要抓三个方面工作。一是面向未来,建设科学、规范、有效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环境;二是为师生创建学习、知识管理、评价与互动的系统与平台,并组织进行资源建设;三是引导帮助教师做好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整合与重建,为课前、课中、课后,网上、网下,校内、校外的学生自主方便学习服务。

目前,我们在如何利用“电子书包”学习工具解决学生作业的困难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互动性、有效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益、效能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1)微课程作业辅导系统。学校深入研究了学生的课外作业学习过程,针对学生以往在作业过程中碰到问题采取“抄袭”或“回避”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闵行中学录课宝系统”为平台的“电子书包”课外学习模块之一“微课程作业辅导系统”,初步建立了具有闵行中学特色的“可汗学院”,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作业的个性化辅导问题,从而为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同时使“电子书包”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

目前,学校已建成各学科视频课程共近200个,包括高一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现在高一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比较高,部分学科已初见成效。微课程视频讲解上传至校园网后,学生凭账号和密码登录进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选择有困难和疑问的问题学习,能有效完成课后作业的自我纠正以及考试测验中教师未评讲的问题。有的学生利用双休日上网,看物理的微课程讲解,上网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2)智慧课堂互动教学。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面较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发现学生学习问题这一实际情况,本学期学校结合多年来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实验的情况,与技术公司合作,设计了专门用于“电子书包”课堂教学需要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平台”。通过平台实现了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即时教学反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利用“电子书包”进行常态教学也有了一定的保障。

(3)知识管理系统及诊断评价系统。要使“电子书包”作为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能够及时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进行学习分享或合作学习,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为此,学校引导学生利用“毕博”平台上的WIKI功能建立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知识管理系统,并将其作为今后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时推荐的依据之一。

诊断评价系统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适应性测验(Knowledge Structure based Adaptive Test,KSAT) 系统,它可以有效地节省学生的做题数量,并诊断出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问题,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同时教师可通过微课程方式给予及时补救教学。

通过对采用诊断评价系统的学生进行实验检测发现,实验班在做题数量比对照班少的情况下,采用自己诊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微课程视频学习补救方式后,学习成绩较对照班有较大的提高。

记 者:您的下一步工作设想是什么?

中学课堂辅导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课外辅导;中学数学学习;影响

课外辅导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作用与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链接中学其他科目桥梁和纽带的数学,其教育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不仅需要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来实现,更需要科学、合理和高效的课外辅导来保障。

一、正确认识课外辅导对中学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关于课外辅导的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课外辅导既包括学校组织的在校内部进行的教学辅导活动,也包括学生在校之外接受的各种教学辅导。狭义的课外辅导指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内对学生进行的教学辅导,其主要目的在于补缺、补差、拔尖和培养学习兴趣等,集中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适合于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展现了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本文的研究是基于课外辅导的狭义定义来进行的。

在中学教育特别是初级中学的教育教学中,数学这一科目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衔接其他科目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广大中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启发逻辑思考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思维的严谨性,如勾股定理的内容、证明和运用等,加之广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不尽相同,因此要提高数学的教育、教学、学习质量与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课外辅导对中学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作为学校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辅导,是数学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必要环节。数学课外辅导还是教师了解学生基本状况、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数学课外辅导有利于及时反馈,促进课堂教学;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师生素质的提高,推动教学研究。200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出资600万美元在包括弗朗西斯理工中学在内的六所中学创设了为期五年的“21世纪学生课外辅导计划”。此计划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数学和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的课外辅导,实践证明,此项计划非常成功,弗朗西斯理工中学的校长詹妮斯·马丁内斯称,“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大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提高。同时,这一计划的实施还减少了当地青少年的犯罪率”。

二、实施中学数学学习课外辅导的原则、机制及内容

在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思维能力”已成为中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教育科技的发展,数学课外辅导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有的“重墨涂鸦”,有的“画龙点睛”,有的“蜻蜓点水”,有的“广种薄收”。为了切实提高中学数学的课外辅导质量达到预期的辅导效果,有必要明确其基本原则、实施机制和辅导内容。

明确对象,因材施教。数学课外辅导的目的在于补缺、补差和拔尖。因此,教师在辅导时要做到胸有成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注重启发,避免包办。在数学辅导中会经常遇到学生对某一问题解决方法的询问,这时教师不能仅给出解答,更要引导学生去科学分析,让他们在解题过程中领略数学的魅力,体会成功的喜悦。态度和蔼,用心交流。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外辅导中要消除不良情绪,以饱满的热情和十分的耐心去面对辅导中的每一位学生。目前,中学数学课外辅导主要有集体辅导、分组辅导和个别辅导三种机制,具体使用那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集体辅导适用于学习目的与学习态度的教育,以及多数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错误和知识掌握上普遍存在的缺失。分组辅导主要是考虑到辅导的针对性,利于区别情况具体对待,因此又称为小组辅导。个别辅导又叫单独指导,主要在学生出现特殊问题时使用,通常情况下对学习困难和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采用此种形式。其实不论是哪种辅导机制,其内容大都是围绕学习目的、思考方法、问题答疑、作业讲解和心理辅导等展开的,区别只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广大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确保中学数学学习课外辅导取得良好效果的对策

要真正做好数学课外辅导这项教学工作,就必须有相应规章制度的制定、颁布和落实。制定关于数学课外辅导的制度法规,不仅可以使课外辅导合法化、合理化,还可以使课外辅导规范化和科学化。然而整体来看,目前国内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出台相关的教育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虽然简要论述了课外辅导的意义和内容,但毕竟其范围太窄、领域太小,实际上中学义务教育的主体仍是公办教育。基于此,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对此进行大胆探索、果断作为,与此同时学校作为中学数学课外辅导的实施主体更应该先行先试、锐意创新,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为中学数学课外辅导的科学开展提供必要的制度基础和政策保证。

教师的职业操守是中学数学课外辅导得以顺利进行前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均认为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品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关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论述可谓最好的解读。老师具有良好的品质修养与职业道德是其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根本前提和保证。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的重要工作职责。然而,目前仍有一些教师存在重课堂教学轻课外辅导的思想和观念。当然,在提倡教师职业操守的同时,也应给予课外辅导教师必要的物质激励。最后,良好的课外辅导技能与方法是确保中学课外辅导质量关键。课外辅导重在“交钥匙”,即教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外辅导要“指路线”,让学生少走弯路,也就是说辅导老师要做好是指路人角色;辅导教师要善于“找朋友”,就是要选派一些优等生当课外辅导的助手和学生学习的辅导员。

参考文献:

[1]张印成.课外校外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二版.

[2]黄蓓莺.浅谈中学数学课外教学的方法与对策.《中学数学》,2010(2):28-30.

中学课堂辅导范文第8篇

一、中小学心理辅导课中学生心理阻抗的表征

心理阻抗是心理辅导的伴生现象,是学生一种内隐或外显的对抗行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心理辅导课堂上,学生对心理阻抗的识别主要依靠辅导教师的观察。

有的阻抗十分明显,我们称为显性阻抗。这类阻抗老师易识别,如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出抗议、起哄、不配合或沉默、不满、拒绝、敌对、心不在焉、不积极参与等现象都是心理阻抗。

另一类阻抗带有一定的隐藏性。这种隐藏性的心理阻抗,在心理辅导课上常常被心理老师忽视。其表现形式有:对个体内心的探索流于浅层表面,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心理层面;打岔转移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力;对无关的内容过分关注,交流一些毫无价值的内容等等。只有对课堂上学生隐性心理阻抗正确识别,心理辅导课才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在心里辅导课中学生产生阻抗的原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

1. 源于学生因素的阻抗。

(1)源于学生个体的自身观念、性格。性格阻抗是一种深层次的阻抗,主要是由于孩子不良的成长环境导致,如独生子女的溺爱,留守儿童无人监管、父母离异等形成的狭隘、孤僻、懦弱等不良性格,导致在课堂上产生的心理阻抗。还有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阻抗。他们个性恣意,但身心发展并不成熟,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否定权威或标新立异以求得心理上的自我肯定和满足,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会在课堂上的起哄、对抗,扰乱课堂秩序等。处理这一类阻抗心理教师要把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放在首位,宜民主勿急躁,宜私下忌公开,多鼓励少指责。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巧妙的化解,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或媒介进行疏导。

(2)对心理健康辅导课的态度。心理健康辅导课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学生对其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是聊天课、活动课、放松课。对这种原因导致的阻抗,我们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思想认识,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校园行活动进行宣传,通过现场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感受到心理健康的意义及重要性,从而接纳、重视这一门在普通中小学校才兴起不久的学科。

(3)某些辅导活动内容触及孩子痛苦”创伤性“情结,孩子为了掩饰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而产生阻抗。如一位教师在上《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心理健康课时,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几个同学深深地叹气,在交流中沉默不语。对于10-18岁的孩子来讲,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父母不合的问题。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的多,父母的婚姻给孩子带来过痛苦,提及父母就触痛了他们的伤处,从而产生阻抗,这是人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种情况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建立起温暖、信任、真诚、安全的氛围,使这类学生对教师同学的信任度增强,降低对话题内容的焦虑,从心里产生安全感。

2. 源于教师因素的阻抗。

(1)对教师产生的抵触、排斥、反感情绪。事出必有因,教师是否以权自居,让学生感到不可接近;教师是否让学生感受到了对他们反感或排斥(如学生犯了错误,教师采用苛责或鄙视对待);教师是否拒绝学生想了解关注的问题,还故意讽刺和挖苦等等。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从而关闭心灵之门;心理健康教师要从尊重、真诚、共情的基本原则入手,理解学生、接纳学生、逐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2)辅导的方法缺乏,辅导技巧运用不当。心理健康教师要得到学生的接纳认可,需要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由于目前担任心理健康辅导课的教师多为兼职,在课堂的运作过程中缺乏团体辅导技巧和经验,可能设计呆板,心理辅导技术运用不合理,致使学生产生阻抗。因心理健康辅导课的活动性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一部分教师不能掌控好课堂秩序,整堂课混乱成一片。纪律规范非常重要,这是保证课堂有序、高效进行的关键之一。规则由师生事先约定,采用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学生不打断别人发言、不批评、保密等。教师要将心理辅导技巧与课堂教学技巧进行融合,维持一种严格与宽容并存的课堂秩序,对课堂存在的问题,拿出解决的策略,提升课堂智慧,让心理健康课堂在阻抗中绽放光芒。

3. 源于教学内容的阻抗。

(1)辅导的主题内容与学生心理状况需求不符合而产生阻抗。据2010年的一份《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看法、态度和要求的调查》的调研文书中统计学生对心理课内容的选择,在内容的确定方式上由老师选定的占84%。可看出目前多数辅导主题学生都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学生阻抗说明辅导内容不是学生需要的,因此心理健康辅导内容的确立要从学生需求出发。钟志农教授说过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发现鲜活的素材,在内容的确定方式上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选择与学生心理状况需求相符的辅导内容。

(2)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本身导致学生情绪反应的过渡激活。长久以来被列为舆论禁忌的问题如爱情、性等一旦在课堂上公开探讨,孩子可能出现,情绪过度强烈,甚至失控,有指责、争议、尴尬……其实情况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复杂,从情绪反应过度到平静面对、理智认知需要一个过程。围绕着这些敏感问题,老师需要与学生有坦率、机智的交锋。

中学课堂辅导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外辅导;一对一;心理辅导

一、引言

如今,我们身边随处可见针对学生学业的校外辅导机构,重视教育的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去。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望子成龙,希望子女在学业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会根据子女的学业成绩,让其参加相关科目的辅导。二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而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在周末和寒暑假时,让学生去辅导机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同时,也可以管住学生。但是,尽管中国校外辅导市场异常火爆,校外辅导却始终难以摆脱 “影子教育”的名头,成为一种备受争议的社会现象。

之所以将校外辅导称为影子教育,是因为校外辅导是一种发生在正规学校教育之外,旨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教育活动,并且在同学校的关系上存在以下特点:校外辅导只因学校教育的存在而存在,随学校教育的改变而改变,受关注不如主流教育,特点不如主流教育明显。目前主要的校外辅导形式包括三类:个人家教型、辅导机构型、在校教师校外办班型。组织形式的混乱使校外辅导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也使校外辅导作为一个行业的发展受到制约,缺乏职业人才,职能定位模糊。

二、一对一辅导的特点与机遇

现代教育的主流是以学校为代表的大众教育形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重要环节,一个教师面对多个学生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与此同时,因为学生的众多,学生无法实现与教师实时的无缝沟通,在课堂上学生所能做出的反馈十分有限。而在一对一辅导中,因为沟通的便捷,教师能够很详细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另外,一对一教学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来倾听学生的想法,并且让学生表达出学到的知识,从而更主动地学习。对学生的倾听是一对一教学中最大的亮点,也是学校课堂教育所缺乏的。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中学生的培养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心理健康方面也是应有之义。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突出点,同时,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中学生最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服务热点内容包括人际关系、学习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青春期心理等;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包括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健康专家、学校老师等,而同学朋友是大多数中学生的首选。

一对一的课外辅导的形式使一对一教师比学校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想法,也更易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因此一对一教师在中学生心理辅导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是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一个机遇。

三、一对一辅导中的心理辅导

“亦师亦友”的身份使一对一教师更容易让中学生接受到心理辅导,可以更好地显现出一对一辅导教师特有的价值,为课外辅导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针对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一对一辅导教师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 学习心理

有研究显示,学习压力大是中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学习压力的产生常常来源于对学习成绩的担心,而由此产生的焦虑情况又会进一步干扰学生的学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可以采用心理辅导中的“放松疗法” “认知疗法”让学生减轻压力,缓解焦虑。

2. 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关系。中学生情绪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使他们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出现危机,因此可以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认知疗法”的心理辅导手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3. 青春期心理

对青春期的心理辅导主要以平等对话、知识教育为主,消除神秘感,让中学生理解自身的生理变化,形成与异往的正确观念。

4. 生涯规划

素质教育需要学生形成生涯规划的概念,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人生理想,建立远大志向。

参考文献:

[1]付洪秀.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2]邓学芳,江卫丰,徐继伟.初中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客户满意度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3).

中学课堂辅导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小组课堂 课后辅导 试卷讲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38

自我国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改革以来,中小学阶段已经着手实行开放课堂等创新形式的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由于教师、学校等对学生的考核评估都是以考试为准,应试教育的弊端不能从根本上剔除,按成绩给学生划分了三五九等,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从创新课堂形式来讲,分层教学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一、利用学习小组模式,创建全班参与的课堂模式

高中学生大都是通过中考筛选,然后到高中进行学习的,所以,一般来讲,高中的学生在学习上都是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的。高中的初始阶段,学生的差异一般都不大,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等都产生了较大差异。所以,不管是高中课堂还是初中课堂的教室里,总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是处于游离状态,对课堂根本就不参与,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原因,不想听课;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根本就听不懂。而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因为高中化学内容量较大,教师要完成课堂任务,不能因为小部分人听不懂,而反复讲,耽误课堂时间。所以,长久下去,就会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跟不上教师的思维。对此为了能够完成课堂任务,又顾及到全班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模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互帮互助。

具体来讲,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机会拿出专门的时间给学生做实验,所以,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了解都是通过课本中老师的讲解得来的,而有些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脱节。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来划分出学习小组,这样每一组的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互补的,在课堂上,教师将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控制住课堂教学的主线,学生进行主干外的知识补充,相对于学生的想法而言,教师的想法显得太过单一,让学生都统一的去接受教师的想法,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且,学习小组使课堂成为开放性的课堂,学生与教师之间轻松互动,这样的课堂就会显得趣味性和开放性十足,不明白的知识,跟不上教师节奏的学生,可以将不懂的知识标记下来,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现在很多高中学生在课下都是缺乏讨论的,学生大都是自己闷头学习,很少有同学自发形成学习小组,互相讨论,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尤其对于高中化学学科,缺乏创新性思维非常不利于化学学习。所以,学习小组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有利于解决化学成绩两极差异问题。

二、利用课后时间对部分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

高中学生一般来讲,其思维都接近成年人了,对于在化学学科有问题的学生而言,教师要注意课后的辅导,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对课后作业的难度,教师要有把握,对课后题进行等级分类,对班级学生成绩也进行划分。这样,成绩拔尖的学生可以少做基础题,多涉及一些创新拔高题目;对于中等水平,也就是班级的大部分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应其大部分学生的能力,这些学生的课后作业就是常规的;而对于成绩较为落后的的学生,在课后作业方面,可以少做一些难度大的题目,多拿时间去巩固基础题目。对于化学学科来讲,很多知识尤其是实验方面的,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牢固性以及拓展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不能过多地去布置大量创新题目给他们,不要过于限制学生。

另外,在课后,不是每天的所有课余时间学生都会用来学习化学,而且课后时间本身就是自由的,是属于学生自己支配的。由此,教师可以给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组长由学生民主选出,让组长抽空给落后的学生辅导,这种做法不强制时间。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单独的作业布置,利用课后时间对学生进行检测督促辅导,这种教学方法在高中教学中其实是很少见的。

为了高考,化学学科不应该成为学生拖后腿的学科,教师一定要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在其他方面当然要一视同仁,但在课后作业以及课堂授课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应大部分学生,即学习成绩中等水平的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是班里的主力军。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应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拔尖的学生,教师可额外对其进行辅导,多给他们搜集一些创新性的题目,因为这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已经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进行拔高训练。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上进行辅导,更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缓解他们的压力,据不完全统计,高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是人生阶段首次压力最大的一个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本身的心理压力就很大,如果教师再给他们学习压力,那么对他们的学习只会起到反作用。

三、试卷讲评之前了解学生的弱势方面

高中阶段本身是一个考试繁多的阶段,因为教师只能通过考试来帮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初中阶段或许还会通过考试来进行排名,但高中阶段的考试主要是查漏补缺,并不是为了名次。这一点,教师要通过日常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在试卷讲评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大体了解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做到对每位学生的情况有一定了解。

在课堂上,将以往教师为主导讲评的方式改为让学生进行讲评,当然,让哪位同学讲哪道题目教师在将试卷下发之前就要决定出来,这样,既顾及到了每位同学,也给了每位学生讲评试卷的机会,只是难度的差异而已。这样,能够达到分层的最好效果,使得课堂讲评不仅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专利,更给后面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比言语激励更有效果。对于学生出错率高的题目,教师要予以解释补充。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会提高学生整体的课堂参与性,学习能力不同但是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种做法是对分层教学的最高诠释,有利于协调整个班级的学习水平,也是对素质教育发展,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的最好的诠释。

上一篇:企业纳税管理范文 下一篇:基础管理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