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调查范文

时间:2023-05-11 11:33:22

中学教育调查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第1篇

在142名调查对象中,主动关注电子传媒(电脑、手机、电视)消费类广告的约占30%,从消费购物渠道看,网购成为中学生消费的时尚。从调查的情况看,中学生消费带有很强的年龄心理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偏差。

1.1社会消费教育的责任意识淡薄

据统计,我国现行的广告类法律、法规共计300余部,但基本没有涉及未成年人的。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广告基本准则》规定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身心健康,《电视广告播放审查》规定中小学生节目应避免播出不适宜中小学生的广告,但《广告管理条例》《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中针对中小学生的均为空白[2]。笔者所调查的该市更没有针对中小学生消费的相关实施条例或细则。可见,我国广告行业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并不强[3]。

1.2学校消费教育零星存在

通过走访和调查发现,学校消费教育零星存在,但有偏差,也失之简单。通过翻阅所调查学校近3年的工作计划,特别是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和班主任的工作日志,没有发现相关专门的主题活动记录。可见,学校和班级层面没有将消费教育纳入常规教育。学校对学生消费比较重视的是对学习资料购买问题的管制,学校统一购置学习用品和学习资料。不过,与学校的要求相比,学生的认识有很大差异。如“你对学校订的学习资料和校服怎么看”,学生们认为“符合学生要求”的只占14%左右,认为“基本符合学生要求”的占46%,认为“不符合学生要求”的占19%,认为“很不符合学生要求”占20%。虽然学生的某些认识或许有其角度和立场偏差,但仍可看出,学生对学校的消费教育及措施的认同度不高。

1.3父母对子女消费行为的放任

作为中学生,主要职责是学习,一般的正常的或基本的消费,父母当然会主动满足。但是,当问及“你父母对你的额外消费需求是否满足”时,选“经常能满足的”有36人占25%,选“基本能满足”的占54%。可见,当今父母对子女比较宽容,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放任。调查显示,父母对子女的消费很少劝诫的高达63%,甚至有17%的父母“无所谓”劝诫不劝诫,只有19%的父母经常性地劝诫。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父母对子女消费行为总体满意度较高也有一定的关系。调查显示,父母对子女的消费行为很满意的占21%,满意的占58%。

1.4多数中学生能约束自己

这种自律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1)较少攀比。通过调查发现,看到同学有比自己好的消费品时选择“无所谓”的占78%,对攀比现象“很嫌恶”的占50%以上,对别人的高消费“无所谓”的占80%。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能约束自己并自律。(2)对父母或学校的劝诫或教导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调查显示,对父母劝诫反感的占4.3%,无动于衷的占8.6%,而选择“可以理解”的占86%。有些学生之所以反感,原因是多方面的,调查发现,主要是父母劝诫的方式简单粗暴且消费劝诫往往爱与子女的学习进步与否联系起来。(3)努力学习,以成绩作为获取消费需要的资本。相当一部分学生努力学习,以成绩作为获取消费需要的资本,几乎成为他们的首选。

2对策

第一,将消费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在已有研究中,将中学生的消费作为道德问题或价值问题,甚至拔高到爱国的高度;认为中学生消费等于乱花钱的观念也很盛行。笔者不敢苟同上述观点。实际上,中学生网络消费也就是根据电子信息进行的时尚消费,有其积极和消极意义,不能仅从消极方面看待其消费问题。加拿大学校的媒介素质教育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值得学习的典范。加拿大安大略省是北美第一个正式将媒介素养教育从政策上规定为必修课的地区,规定如下:在中级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至少要有1/3的时间必须分配给媒介素养教育;在7~8年级学生(约12~13岁)的课堂中,必须有1/10的时间要用于各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4]。此外,在毕业所需的5个英语学分中,学生可选择一个完整的媒介课程来完成其中1个学分。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开设媒体素质教育课程值得借鉴。第二,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个人教育的互动机制。要消除不良消费广告的影响,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看,仅在2007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就查处虚假违法消费广告案件3.02万件,停止虚假消费广告4.07万件,曝光典型违法案件2300件[5]。这类虚假广告对中学生的危害不可小视。要合理引导中学生的消费,必须有一个诚信的网络文化环境,这就需要加强相关法规建设,强调行业自律,但学生成长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和学校,因而学校和家庭的积极主动教育是核心。从目前看,家庭和学校对中小学生的消费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和偏颇,无法针对学生的需要,即消费教育的现实针对性的问题[6]。之所以没有针对性主要是观念偏差甚至落后,缺乏积极地从关注中学生的需要出发进行消费教育的心态。因而,消费教育要有效进行,净化广告环境是前提,基于学生消费的需要来引导是关键,家校积极配合是途径。只有这样,才可提高消费教育的有效性。第三,长辈、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近年来,不少学校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以及防止学生不当模仿,对教师的穿戴进行了规定,但效果甚微[7]。在对中学生的消费教育上,身教远大于言教,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失为一种较有效的方法[8]。总之,对中学生表现出的不良消费习惯和行为应及时加以纠正,引导中小学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第2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选取芜湖县20所农村中学体育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走访调查、现场查看、查阅资料等形式。问卷内容是根据教育部《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以及安徽省芜湖市为贯彻教育部文件制定的三级指标体系等内容,并通过查阅有关小学体育教育等相关资料,针对一些问题访谈了教育界专家、领导、城乡中学一线教师、城乡中学生等,在此基础上设计《芜湖县中学体育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主要调查纬度有: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状况调查;农村小学师资状况调查;农村中学场地器材经费投入占学校总经费多少调查。问卷一般由学校体育老师和教务主任填写,共发放有效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问卷有效率达100%。此外,还通过与所调查学校领导、体育教师进行交谈,对问卷调查内容进行补充。对所收集到的数据以SPSSI 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 芜湖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状况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规定,7~9年级正常开课为每周3课时,表一表明我县100%不达标,课表上反映的正常开课率平均每周2节达97.5%,这说明我县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管理是比较到位的。少数学校每周不足2节课,个别学校因为缺少体育教师开课率只达66%。我县中学体育课时量不足,导致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体育师资的缺乏、领导对体育工作的不够重视。从调查得知,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教师成为了课改的先行者,学生成为了课改的受益者,尽管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比较落后,但教师参加学习的机会相对多了,教学理念也有了较大的变化。调查发现农村中学开展教研活动比较乐观占100%,其中有片区活动、校内活动、县内活动和市内活动,甚至少数能够参加省内活动。各校体育教参征订正常,能使用教参的占100%。根据教参写教案的占50%,无教案上课的占25%,自备上课的占25%。这又说明了学校对体育学科的管理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管理是比较松散的,学校对体育教师不作要求。调查还发现规范上课占30%,不规范放羊式或半放羊式占70%。在调查的学校中,学校对体育课质量有评估的占25%,无评估的占75%。因此,各项体育工作如视力测试、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上报就难于保证。这一情况说明我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如果没有在制度上进行评估的话,是难于提高并被引起重视的。其后果是教师教学处在没有目标散漫的状态中,积极性不高,教好教差都一样。其次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从而使体育课堂教学处在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状况。

2 农村中学体育师资状况调查

参照《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8]5号,以下简称《标准》)以及教育部1990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8号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见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我县农村中学占全县的90%,农村学生占总人数的76.17%,农村每420名学生只能配一名专职体育教师,专职教师与学生比例为0.23%,这与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农村200名学生以上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相差较大,这是农村体育教学各项活动落后的最根本原因,体育活动不能正常有序地开展,一些运动项目和体育知识学生在体育课堂很难学到。调查发现,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衡,20所中学女体育教师只占总数的15%,男体育教师占总数的85%,18所农村中学女体育教师占9.3%,大部分农村中学无女体育教师,该点与《条例》规定:“学校应当根据学校女生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女体育教师”也不符。显然,女教师的缺乏,不利于体育课堂教学。调查还发现,18所农村中学兼职体育教师占总数的9.3%,农村专职占总数的72.5%;20所中学体育教师兼职占总数的7.5%,专职占92.5%。通过调查得知,20所学校体育教师本科占45%,专科占55%,中师占0%,农村体育教师本科占农村总数的40.6%,由上可知,农村体育教师学历状况比较乐观。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流失率为5%,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相对比较稳定。调查发现,初中体育教师中学高级职称比例为零。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校考核指标中体育教师很难出现。有服装补贴给体育教师的学校占85%,部分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较差,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难于提高。

3 农村中学场地器材经费投入状况调查

体育场地方面,按照1990年3月12日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周围家教育委员会令第8号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或者地方制定的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标准,有计划地逐步配齐”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妥善安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年度学校教育经费时,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从表三可以看出,我县农村中学体育场地、器材达标率为零。在对20所农村中学的调查中,拥有200米以上相对标准的跑道的学校只占60%,拥有400米的占25%。还有15%的农村中学没有跑道和篮球场。在20所被调查的中学中最好的一所中学体育器材达标率为70%,13所学校体育器材平均达标率为48.62%,与国家规定的场地器材的基本标准达标要求相差甚远。体育经费方面。在调查的20所农村中学中,投人体育经费的占学校总经费平均为4.9%,投入最少的学校是1%,大部分农村中学没有稳定的体育经费投入。体育场地也限制了体育课堂教学,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第3篇

(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调查1.个人教育技术环境获得不断发展,但地区差异仍较明显。在794名有效调查对象中,个人或家庭拥有计算机的629人,占79.2%;没有计算机的165人,占20.8%。拥有计算机的教师家庭基本都联入了互联网。从统计数据来看,计算机在教师中的普及率较高,远远高于全国城镇家庭计算机平均拥有率(不及30%)。我们以教师的地缘作为一个观测值发现,教师个人计算机拥有率地域差异较大,城乡差异尤为突出。如图1所示,贵阳市教师计算机拥有率高达95.2%,安顺市计算机拥有率仅有54.5%,地区差异明显。同时,城市、乡镇、农村计算机拥有率分别为96.5%、65.8%、33.3%,城乡差异明显。2.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已初具规模,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在调查学校为教师配备计算机的情况时,总计有372名(47.1%)教师认为学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提供给教师使用,其中毕节地区有66.2%的学科教师认为学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贵阳市有32.3%的教师认为学校为教师配备的计算机不够,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对学科教师办公室或教研室的联网与应用情况的调查显示,26.7%的教师经常上网;44%的教师办公室有网络,但并不经常上网;8.6%的教师办公室有计算机,但没联网;20.7%的教师办公室没电脑。教师对学校教育技术设备整体评价的调查发现,“非常满意”的仅有9%,“满意”的占32.2%,认为“一般”的有37.1%“,不满意”的17.6%,认为“很差”的占4.2%。由此可见,贵州省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除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外,更应该思考如何发挥已有资源的作用。

(二)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学习、培训情况1.专业学习经历不全面、不系统,且年龄差异大。通过年龄分布分析可以看出,对教育技术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年轻教师最高(20~25岁,70%),年长教师最低(50岁以上,53.3%),基本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数比例有所降低。这与高校的课程改革有密切关系,现在许多师范院校已经开设相关教育技术课程,年轻教师经过专业学习的概率提高。相关数据显示,老教师更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而现实是多数培训都是派年轻教师参与,这是培训对象选拔的一个误区,值得我们注意。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培训力度不够。经统计分析,有89.1%的学科教师没有经过教育技术的专业学习与培训,其所具有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往往是自学的,或是在其他培训中附带了少量教育技术培训而获取少许知识技能。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技能是离散的、局部的,没有系统化、没有分层,不能融会贯通。缺乏教育技术专业化培训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大教育技术能力针对性的学习与培训。3.教师参与高水平、高级别培训的机会较少。从调查统计数据看出,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比例仅有19.5%,参加学校自己组织的校本培训的比例有41.9%。教师参与高级别培训的机会确实偏少,当然我们不能将高级别与高水平等同起来,但是高级别培训由于在经费、师资、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应该说有一定的质量保障。作为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多组织高水平、高质量的培训是一种需要与趋势。同时,在其他培训机会较少的情况下,学校积极组织校本培训,为教师发展、教育进步作出了努力与贡献。4.教师受训机会不均等,学习机会不公平。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明显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学科不均、地区不均、城乡不均、个体不均等方面。教师参与培训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几个学科上,其他学科教师较少参加培训的机会;在地区分布上,贵阳市(省会)明显高于其他地州市,尤其是在高级别的培训中;在城乡分布上,城市显著高于乡镇,乡镇显著高于农村;在个体分布上,如图2所示,从未参与培训的多达96人,参加过一种培训的教师最多,参与多种性质培训的老师较少,从图2同时看出,有些教师参与了多种培训,有些教师没有参与培训的机会,体现了较为明显的学习机会不均等。是否将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给予那些最需要的地区、最需要的教师,是一个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

(三)意识与态度针对学科教师“是否习惯在电脑上阅读资料进行学习”的调查中,有607人(76.74%)习惯基于电脑阅读,有184人(23.26%)不习惯。根据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不同科目的学科教师利用电脑进行阅读的习惯有较大差异。同时发现,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更习惯于利用电脑阅读。有744人(94.06%)认为网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47人(5.94%)不认同网络的学习功能。由此可见,在网络应用不断渗透生活、学习、工作的今天,教师们已经认识到网络环境带来的效率与变化。766名(97.21%)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是合格教师必备条件,21名(2.79%)教师不认同。毋庸置疑,学科教师已经普遍认同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随着教师年龄段的增长,认同程度略微有所削弱。

(四)教育技术技能调查分析在调查教师对教学常用软件的熟练程度时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掌握并正常使用一般的软件及工具,如Windows操作系统、MicrosoftWord等,但对一些学科性较强、操作相对复杂的软件掌握不够、运用不强,如Authorware和Flash等。同时,教师多媒体课件加工、设计、制作能力也较差,有62.2%的教师需要借助他人完成课件制作,且课件的制作大多基于一些功能单一的开发平台,如PowerPoint等,使用Authorware和Flash自主开发课件的极少,教师拥有自己的博客、网络课程的比例也非常少。

(五)教育技术创新应用方面1.借助教育技术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模式。从调查中发现,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多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式学习等中开展,在主干学科中基本没有使用,90%以上的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模式。可见,教师没有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支持学生的素质拓展、课外生活等。2.基于信息化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与安全意识日渐形成,但还需要加强培养。中学阶段是树立安全观念和社会观的重要时期。96.1%的教师表示担心学生网络成瘾并在思考其对策,95%的教师表示愿意在网络上共享自己的资源,37.3%的教师在使用网络资源时并没有关注知识产权问题,19.1%的教师没有意识到网络安全与网络犯罪。教师在信息时代形成的社会责任与安全意识可能完全是基于教师的本能,他们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在这方面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欠缺应对能力。

二、对策建议

(一)构建现代教育信息化环境1.巧借东风、建设先行,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贵州作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大投入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很大的困难,但随着科学技术产品成本的降低,通过当地政府投入与中学自主建设相结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可行的,当国家经费及政策到位时,可以进行更有深度与广度的建设。2.精心选择、科学配置,构建合理的信息化软件系统。硬件设施是基础,软件系统是灵魂,科学配置软件系统是当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软肋及急需解决的问题,重硬轻软现象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并没有得以恰当的修正,甚至是在逐步加剧。基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软件系统一般包括教务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防火墙、信息交流系统、学校网站后台系统、各类资源数据库等。这些软件系统主要是由第三方软件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与后续服务,在选择软件服务商时,要科学选择、合理配置,选择那些人性化操作、提供后续二次开发功能的软件系统;注重软件使用权限及后续服务等问题,防止受制于人;尽量选择功能多合一的软件平台,减少平台数量及烦琐操作;注重软件后续升级及扩展功能,延长软件生命周期。3.铺设互联通道、促进多网融合。信息瓶颈是制约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已为全省农村中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贵州地处高原,地缘地貌奇特,全面实现“校校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融合各网络、加强信息管道建设,为农村中学架设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二)审时度势,促进培训模式改革1.打破传统,改革培训对象选拔制度与方式。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源头在于培训对象的选拔,其将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及后续效应。在进行培训对象选拔时,应该充分考虑地域均衡、性别均衡、学科均衡、年龄均衡、学历均衡等方面的因素,不能让培训始终集中在某几个地区、某几个学校、某几个学科、某几个人身上。如果参训教师要回学校开展二级培训,就应该挑选那些接受能力强、表达沟通能力强的老师参与培训,以此保障二级培训质量;如果培训目的是提升教师个人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则应该挑选最需要提升的教师参与培训。2.量化培训目标,严格培训评价。无论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具体的培训机构,在设计培训计划时,必须要具体化培训目标。在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要将目标明确到技能点、知识点、能力点上。例如,熟练掌握搜索引擎的语法应用,熟练使用EX⁃CEL统计学生总成绩、排序、计算名次、划分等级等。有了明确的培训学习目标,有利于抓住培训的重点,有利于评价培训的效果。当前,大规模的培训基本是由主管部门委托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指导工作。主管部门是否严肃评价培训效果至关重要,如果迫于形势,追求皆大欢喜的局面,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培训项目高效的开展。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严肃论证培训计划,严格监督管理职能,严格培训评价。3.优化培训内容,保证知识、技能的科学配置。在教师技能培养模块中,要根据教师学科特点,找到不同学科间的共性,确定那些对教师学科教学、个体学习真正有用的教育技术技能作为培训内容。同时,要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地培训教师已经掌握或者已经过时的技能。此外,不能片面追求技术的时髦性、流行性,要选择教师能够轻松掌握并活学活用的知识技能。4.提高校本培训质量,加强校本培训投入力度。现阶段,有关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较为成熟的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而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是动态变化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不能完全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要大力提倡基于学校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有更灵活的时间分配,培训更有针对性,教师覆盖面更广,培训效果更好。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组织各中学开展校本培训,做好培训监督与指导。各学校要自主创新,积极开展适合本校需求的相关培训,积极与外界、与专家保持联系,借助外部力量加强校本培训力度与效果,提高培训质量。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营养教育;教学课程;中学生;调查分析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初中或高中学校已开设有关营养教育的课程,增加了对中学生营养教育的数量,但对在校学生的营养教育仍然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美国科学院(NAS)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学每月需要平均11.3个小时的营养教育,但仅有17%的中学开设单独的、必修的营养课程,指出“中学的营养教育计划明显缺乏,不足以面对将来职业的需求”。这份开创性的报告首次全面系统的评估了中学院校的营养教育状态并有助于认识存在的不足,引起国家营养监督与相关研究机构的关注,强调中学教育需要对中学生进行营养教育知识的培训[1]。

我国目前还缺乏对中学生营养教育数量和课程设置的系列研究,自上世纪末部分中学校开设营养课程以来,对中学生营养教育的课时数有了一定的增加,目的是培养中学生能够掌握并应用更多的营养教育知识,以指导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随着对中学生综合课程的增加,迫使学生将大量的学习时间花费在外语及基础课程方面,忽略或减少了营养教育的学时数。为此,本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我县部分在校中学生的营养教育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发现目前中学营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学生掌握更多的营养知识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0月,我们对我县9所中学(初中、高中)63名在校中学生进行随访,通过电话及书信方式进行联系,在每个学校1名联系人。为使数据真实可靠,并客观的反映3年的中学教育中营养教育的课时数,我们不与课程设置管理者联系。调查问卷包括12个问题,如本专业营养教育的学时数,在何学年开设营养课程(第1或第2、3学年等);课程设置情况,单独讲授还是并入其他课程讲授(如生物学、化学等);你认为现行的中学营养教育是否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并提供相关课程的名称、学时数及讲授该科目学年的具体信息。被调查者通过电话或书信形式回答,共有60个学生反馈卷,反馈率95.24%。

2结果

60个学生反馈的问卷中显示,中学生平均接受营养教育的时间为2.8个学时(1-时),其中38个学生(63.33%)认为需要增加更多的营养教育知识,18个学生(30%)认为需要单独开设营养教育课程,2个学生对营养教育没能提出任何要求。54个学生(90%)提出对营养课程需要进行的辅导,仅4个学生(6.67%)提出需要选择性指导。

从资料分析看,大多数营养教育课程安排在第2或第3学年,中学生平均接受2.8个学时的营养教育课程,并且将营养课程并入中学基础课程如生物学或化学,很少将营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讲授,详见表1,2。

3讨论

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普遍存在营养教育缺乏。目前美国临床营养学会(ASCN)推荐的标准是中学生在校期间不得少于10个学时的营养教育[2]。目前国内对在校中学生的营养教育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从我们的调查看,国内中学校对营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偏见,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数理化、外语的学习上。学生为应付中考或高考压力而忽视了营养教育,当直接面对自身健康时才发现自己的营养知识缺乏,不能用营养的概念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学没有把中学营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讲授,而穿插在其他课程中教学,学生对营养教育没有得到强化,知识不牢固。此外,中学生的营养教育主要发生在第2-3学年,此时正是课程最紧张的时期,学生对营养教育的概念比较陌生,与实际脱节[4]。我们的反馈问卷中也发现大多数中学生普遍反应营养教育的学时不足,在课程讲授后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

4结论

中学营养教育是中学生的必修课程,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只有充分掌握营养知识,才能适应未来学生和生活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营养有关的疾病如肥胖,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肥胖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对预防知识的了解可能比治疗更重要,必须保证中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建议对中学生应增加营养教育课程的比例,将中学营养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讲授,最好在第一学年进行,并在课外给予一定的实践指导,以增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Kelly M,Karen C,Martin K,et al.Statu.s of nutrition education in medical schools [J].Am J Clin Nutr,2006,83(4):941.

[2]Marion L,Sharon J,Minisha S,et al.What Do Resident Physicians Know about Nutrition? An Evaluation of Attitudes,Self-Perceived Proficiency and Knowledge[J].J Am Coll Nutr,2008,27(2):287-288.

[3]Linda C,Nicholas G,Popovich,C,et al.A Clinical Nutrition Course to Improve Pharmacy Students' Skills and Confidence in Counseling Patients[J].Am J Pharm Educ,2008,72(3):66-69.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第5篇

我于xx年9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想象力;创造性思维

1中学生美术想象力教育现状调查

如何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当前美术教育面临的主要教改课题之一,为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针。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深入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高一年级12、13、14三个班进行了调研,调研的内容包含三项:第一,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因、学生对教师上课采用做范画教学的态度、学生希望了解绘画作品艺术内涵的积极性。调研中共发放了125份问卷,实际收回120份有效调查问卷。现将调查的统计数据及相关分析列举如下:

1.1 中学生学习美术动因的调查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认为,中学美术是一门副科,很多家长认为美术成绩并不能影响到孩子的升学,因此对美术教育关于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注重应试教育、忽略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得大多数学生家长对中学美术课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也使得中学美术教育流于形式,偏重于功利性。

从上表中可以清晰地发现,上饶市二中高一年级3个班的学生中,大多数对美术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一比例占到了58%;热衷学习美术的学生中,也有38%共45名学生是为了应付等级考试;仅有4%的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因是为了培养自身的艺术素养。学生如此的学习态度成为了教师美术想象力教学的重要阻碍之一。

1.2学生对教师上课采用作范画教学的接受情况调查

作范画是美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传统授课方式之一,此种授课方式的特点是:教师首先将课堂授课内容亲身作范绘画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绘制的图案进行模仿绘画。

(1)学生对教师一味地采用临摹书上范画进行教学的方式较为反感,且响应性不高。

(2)对老师采用根据课本内容进行适当改编和给出几种关于题目的参考样式进行教学的方式,学生的相应程度较高。

(3)对老师采用不作范画,由自己根据课题,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情况下进行创作的教学模式,学生十分欢迎,且相应程度颇高,在调查中达到了84%的肯定答复比例,同时,学生对采用此种教学方式所完成作品的满意程度也十分高,达到了91%。

1.3学生希望了解绘画作品的艺术内涵情况调查

教师在美术课的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绘画技巧,还需要结合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作品内涵的艺术信息,这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作想象力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

(1)学生喜欢探究与美术作品相关的问题,对不了解的美术作品信息普遍怀有很强的好奇心。

(2)教师应积极改变授课方式,在教授学生基本绘画技能的基础上,应将关于绘画作品的艺术内涵教授给学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美术想象力。

2提升我国中学生美术想象力教育的对策

2.1改革美术教育体制,注重学生素质全方位发展

根据前文对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学生美术学习状况的调查可知,目前,中学美术教学多流于形式,很多学生多美术学习多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即使有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持热衷态度,但目的往往是出于应付美术等级考级或打发业余时间,功利性很重。长此以往,中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且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教育教学政策,从全面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加强美术教育在学生学习中的比重与重要性。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

(1)加强中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比重。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中学美术教育教学在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比重,给予足够的课时量,以此保证学生能够从课堂上接受到充分的美术素养教学常识。

(2)改革美术课堂教学体制。目前,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往往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学生对美术课提不起兴趣,且在课外进行美术考级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各级学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大力革新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向与美术等级考试、美术综合素质提升和学生美术想象力拓展结合的更为紧密。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从美术课堂教育中及时获取想学的知识,会大大提升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拓展他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也会从根本上使学生学习美术功利性强的局面得到改善。

2.2 提升中学美术教师的想象力

教师的想象力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美术想象力的发挥和拓展。而中学美术教师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不足与缺失,也会成为影响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想象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中学美术教师想象力的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显得至关重要。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1)教师应多注重自身想象力素养的提升。教师想象力素养的提升是进行美术想象力教学的基础,为此,教师应采取多种途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成自身想象力拓展的进修。例如,多看些关于拓展美术想象力教学的书籍、多进行户外考察以拓展自我的视野,并将生活中接触到的点点滴滴融入到日常的美术想象力教学中去,以实践教学对理论学习进行必要的检验。

(2)多参加美术教学培训。教师应多进行美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培训,通过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为自身日常想象力教学效果的提升给出提示。在实践教学中,应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成果等多方面对自身的教学创新点进行总结,努力做到“堂堂课有创新,节节课有想象”。

2.3 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美术想象力

兴趣是培养学生美术想象力的源泉。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喜爱,让他们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享受美术教育,提升他们想象力的源泉。为此,教师应多采用贴近生活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对学术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点滴事物进行想象,例如,让他们观察窗外的落叶、地上的石子,这些事物简单易看,且很容易进行绘画,便于深入想象,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将这些事物绘画出来,从中找到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想象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4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美术想象力

对学生美术想象力的培养,实际上也是对教师教学手段创新的考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网络教学、室外教学、想象力激发教学的方式融入美术教学中,进步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采用开放式教学手段是一种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很好方法。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性,如一味地采用课堂式的教育手段,会限制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容易使他们产生乏味、无趣的感觉,从而对他们的美术想象力培养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融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在自然中找寻最原生态的美术情境,如小鸟的歌唱、娟娟的流水等,这些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创造出来的极美画面正是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最好导师,他们能够在自然的嬉戏中发掘出对美术最浓厚的兴趣。

3结论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他们进行美术想象力的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平时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开发一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以多元化的手段培养学生的美术想象力,让他们在美术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永新.中国教育缺什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可创,李其龙.德国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第7篇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包括13个世居民族,共有55个民族成分。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态势。①

二.和田市某中学概况

和田市某中学位于和田市区,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市属民语言重点中学。学校有167名教职工,以维吾尔族教师为主体,初、高中部共有汉族老师五名。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现有46个班级,“双语”实验班14个。②和田市某中学从总体上来看,教学设备较齐全。教学资源丰富,有固定的音乐教室,配有钢琴,音响、多媒体等设备。竖笛百支,舞蹈服装数套,民族乐器若干。

三.音乐课现状抽样调查

笔者在和田市某中学实习支教期间,担任该校七年级音乐教师,选取七年级1—10班进行音乐课现状抽样调查,作为对南疆地区中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的依据。本次共发放问卷共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98﹪。经过整理、分析、归纳,形成书面结果如下:调查结果显现,88%的学生喜欢上音乐课,且有83%的学生愿意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交流,这说明,音乐课有良好的学生基础,学生拥有求知欲。但问题依然存在,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简单;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先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无法充分利用。和田市某中学七年级音乐课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音乐(上、下册)》教材是全汉语,内容与汉语学校教材完全相同。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表明,由于南疆地区“双语”水平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对汉语教材理解有困难。

四、根据调查现状对音乐课提出的建议

音乐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达到美育的目的。在教学思想上要把“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的观念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运用合适的教材,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和田地区使用的音乐教材,与和田地区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较大的差距。鉴于和田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笔者建议,结合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素材,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音乐文化元素,适当的添加到汉语音乐教材中,使音乐课更加具有民族特色,更加容易贴近学生生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通过视听结合,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同时,更应注意适度原则④所以,应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予学生对于音乐的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就教学现状而言,提高南疆地区音乐教师素质是必须的。建议:一、在音乐专业师资的招生中注重专业人文并重;二,确立培养多能一专音乐的人才;三,革新音乐师资培养课程体系。⑤以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双语”教学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⑥建议学校广泛开展教学交流,结对互学促进“双语”教学发展。教育部门应充分考虑对音乐教育领域的投入,合理利用调配资金,改良此地区音乐课教学现状。

五.结语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新疆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努力实现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以及长治久安。作为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水平,更好的应对边疆地区的中学音乐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教育方针、政策,依靠广大战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克服困难、努力创新,为边疆地区的中学音乐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第8篇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而中学教育又是构成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外在假期间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对##市的中学教育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本市的中学教育在建国后历经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既有显著的成就,又有存在的问题。现就中学教育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中学教育投资规模扩大,布局趋向合理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市的中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政府逐年加大对文教卫生广电事业的投资力度,2004年全市为发展文教卫生广电事业的财政支出为111060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3%,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用来发展中学教育的。在学校的兴建方面,建国后也有了飞跃的发展。到2004年止,全市已建成普通中学270多所,其中完全中学27所,高级中学7所,初级中学220多所,九年一贯制中学21所。基本上满足了本市人民接受中学教育的需求。

中学教育布局也日趋合理。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到目前,全市12个县区出吴堡外,都有一定数量的普通中学,各个人口众多的乡镇大都建有初级中学,在交通枢纽和经济活跃的乡镇还建有完全中学,而每个县城都有完全中学1到4所。榆阳区,横山,府谷,神木还建有高级中学5所。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

二、中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拉大

中学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在调查中随处可见。首先从国家财政支出的分配上,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本市2005年财政收入计划增长30.7%,总支出增长36.6%,而文教卫生广电支出的增长额只有29.7%,其中用于教育经费的饮很少。其次在各部门之间,那些如政府,电力,交通等有资源支配权利的部门,在办公室和职工住房、待遇、福利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学校。

中学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还表现在城乡差距上。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则非常有限。城里中学有漂亮的教学大楼,花园式的休闲校园,完善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设备。富裕的学校校长出门还有高档的公车。而在农村中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中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片荒田,实验室的门上结满了蜘蛛网,室内的器材更是十分陈旧。如此的环境,乡村中学的学生怎能得到良好的前面教育。这种城乡差距严重阻碍了中学教育的发展。

三、中学教育收费逐年上升,家长难承重担

建国初的中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国家补贴式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学教育事业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几乎成了一中自费教育。以本市2004年城市普通中学收费标准为例,初中学费75元/学期,借读费500/元学期,课本作业本费140元,代办费95元。高中学费350元/学期,借读费800元/学期,择校费8000元,课本作业本费150元,代办费80元。此外还有个别地方和学校收什么所谓的赞助费,建校费等。而补课费,考试费,资料费则是每一所中学必收的一笔费用。

教育收费的逐年上升,直接加重了家长的负担,特别是农民家长的负担。在中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家庭普遍是收入微薄而子女又多。大笔的中学教育收费就成了农民家庭的主要消费,且力不从心。如果一个家有两个孩子上中学,就可以花去一个农民或工人家庭一年的收入。如果再多一个或几个,这个家庭就难以再承受。这直接促成了低收入家庭辍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教育收费高的问题,不仅影响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他们对新知识的接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

四、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壮大,素质有待提高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本市的中学教师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断提高。全市有教职工近14000人,仅榆阳区就有2203名,其中初中中专任教率达79.5%,高中达93%。这些人中涌现出大量的省市级教学能手,特级教师,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我市已形成同中学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包括培养新教师和培训在职教师两大类的师范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和壮大师资队伍。

近年来师资水平虽然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整体素质上还是有些偏低,既表现在知识的积累上,有表现在师德的修养上。本市的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整体上存在和学历不高,专业技能偏低的问题。而且各县区普遍缺少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支教师对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几代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师资队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中学教育课改步伐缓慢,教学考模式化

中国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口号叫得很响,但课程改革的步伐总是蹒跚不前。中学教育其实一直遵循一种模式,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被动性接受和强迫性记忆。典型的形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课本内容,学生在下面拼命地抄本书笔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现实工作中演变为一个万能公式,如果你不符合公式的要求,就必定是差生。她不要求张扬个性,更不赞成渡船过河,因为独木桥是教育公式的唯一解。所以老师用教鞭规范学生,学生用分数应付老师。这就是所谓的“传道受业解惑矣!”

随着高考试卷标准化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考试越来越趋向标准化、模式化。高考的电脑阅卷使试卷变得机械化、呆板化、程式化。90年代初,作文阅卷也走上了标准化,评卷标准化体现在按某种模式来进行阅卷,即开头、中间部分、结尾“三段论”模式。有人戏称其为“三股文”,其惨状可想而知。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呆滞了中学教育改革的南辕北辙,形成僵化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教育和学习,磨灭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十多天的调查研究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新能力,已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创新教育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主体。教育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人类已有思想文化成果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个性倾向的形成,亦即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被改造,而是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亦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动过程。

在中学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1、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保守的教育观念

我们要以实施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特别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人才观,在教育思想上来一次彻底的革新,使全民族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现行的课程结构

课程改革要趋向教科书多样性,多元化,课程结构合理性。大力推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还学生一片自由创造发挥才能的天地。教师要树立较强的课程意识,改变过去那种“重教学,轻课程”的现象,从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从整体上要真正构建“三主”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线。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风,抛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一贯的教育体制

改革教育体制,首先是完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和模式,使高考和招生制度朝着真正有利于选拔品学兼优,有创新才能的优秀学生的方向转变,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其次要形成以促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评价机制,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

5、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全社会提倡创新精神,营造浓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鼓励人人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家庭教育环境。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敏捷性和思维的独立性,注意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鼓励其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形成。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第9篇

一、展现风貌令人喜

1.喜欢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大都突破了害羞、内秀的性格,更多地希望通过积极的表现活动赢得大家的认可。他们能够利用各种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大胆而富有活力。比如在问及“军事训练周”活动中最大心愿是什么时,82%的学生选择了“当小军官”,希望在小军官的“工作岗位”上展现才华,而只有18%的学生选择了“改善伙食”和“少挨批评”。

2.希望锻炼自我。调查表明,在经过一个时期的素质教育后,中学生锻炼自我的觉悟和意识明显增强.学习积极性较高。在问及为什么参加“军事训练周”活动时,有83%的学生选择了“自己愿意”,11%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只有6%的学生选择“家长要求”和“学校要求”;同时在回答参加“军事训练周”活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88%的学生回答是学会了吃苦、增长了本领,选择“交了很多朋友”和“其他”的只占12%。

3.增强了积极参与的民主意识。调查显示。当代学生的民主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敢于主动要求民主,给人一种“小民主斗士”的感觉。在回答如遇到不民主待遇的态度时.近95%的学生的答案是“站起来反对”,只有5%学生的答案是“忍气吞声”。

二、暴露问题让人忧

1.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不够。整个活动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当代中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不够,集体主义观念相对弱化,他们过多地注重个人行事,缺乏集体协作意识,即使配合起来,也不默契。调查显示,近48%的学生愿意单独完成任务,只有30%的学生选择集体协作,另外22%的学生选择“随便”。

2.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不强。由于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一旦进入新的环境,没了“依靠”,他们就会慌乱起来,甚至不知所措。调查表明,近65%的学生不会或者没有洗过衣服,近95%的学生不知道鼻孔流血后该怎样应急处理。

3.吃苦耐劳的人格品质不足。虽然很多学生是抱着吃苦锻炼的想法加人“军事训练周”活动的,但实际情况是,一旦训练累一点,饭菜差一点,他们就开始动摇,甚至找借口逃避活动。据调查,45%的学生表示明年不再参加学生军训活动,原因是“太苦太累”、“没意思”,3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只有25%的学生表示要继续参加。

4.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欠缺。调查显示,近60%的学生一天平均花费在5元以上,其中20%的学生高达15元,1元以上的只占5%,在问及饭莱不合口味怎么办时,85%的学生选择自己花钱买零食吃,选择坚持吃的只占15%。

三、分析原因不能少

1.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我国现在的独生子女占到所有家庭总数的80%,独生子女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问题十分突出地显现出来,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人们观念的更新还十分滞后,一些家长和教师受社会习俗的影响,还跟不上时展变化的脚步,家长和教师接受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还很不够,陈旧落后的观念束缚了家长和教师的手脚.从现实的情况看,人们运用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孩子还不普遍.人们生活的环境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位家长一语道破天机:教育孩子还用学习吗?不必自寻烦恼,孩子树大自直。多数家长和老师也随波逐流。

2.家长和教师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在随后的对家长调查中我们发现,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以下误区:一是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不学坏,学不学无所谓,让他吃好玩好学好休息好就行了,有时间休息或娱乐一下都是好的;二是认为孩子年纪小,自己多用点精力和时间,只要不让孩子吃苦就行。同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没有走出传统教育的怪圈.还不能把家庭教育提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来看,他们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3.普及科学家教知识的基础差.社会普及的措施不力。家长和教师的观念基础差是阻碍广大家长学用科学家教知识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都没有受到正规良好的家教知识培训,加上家务负担重,更没时间学习家教知识.有些家长虽接受过一些常识教育,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真正实行,有些家长觉得学习家教知识耗时费力,为了自己轻松自在,所以放松了自我,不愿提高家教水平。

由于家庭教育是个人家庭私事,农村和社区及教育部门没有真正重视普及家教知识的培训,只局限于一般号召,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家教制度,没有把这项工作作为衡量家庭和农村或社区的一项制度,这也是造成家长家教观念和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四、应对措施不能无

1.要加强对学生艰苦朴素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的艰苦朴素由自发感情上升为自觉意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艰苦朴素的传统,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美德。认们对此普遍有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认识和情感,家庭和学校在进行教育的时候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艰苦朴素的教育得到深化。

2.要加强对孩子的吃苦耐劳教育。孩子不可能永远泡在蜜罐里,永远被大人捧着,他们要长大,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而社会既有晴空万里、风和日丽,又有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漫长的人生道路不会是一直平坦,坑坑洼洼、荆棘丛生在所难免。就看你有没有跨越的本领,这还是就个人而言。要是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去看,那就更不堪设想。现在的世界是竞争的世界,未来的竞争定将更为激烈。关键当然是科技竞争,但科技是靠人去掌握的,不仅仅是人的智力,还得靠人的体力和意志。高度的智慧、充沛的体力、坚强的意志,三者缺一不可,而体力和意志则是智慧能否得以发挥的基础保障。现在的人们对孩子智力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了,择校、择师、聘家教、买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都不惜重金,可对孩子的体力和意志的培养,尤其是意志的培养却是那么欠缺。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家长对学习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的认识。利用一切机会,采取多种手段宣传科学的家教知识.使每一位家长了解学习掌握家教知识的积极重要的意义。一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需要,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位家长的共同心愿和迫切需求: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合格的“四有”接班人和建设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更需要成千上万的高素质人才,而目前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现状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求。只有广大家长和教师扎扎实实地搞好家庭和学校教育,才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

4.创造良好环境,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家长和教师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水平。关键在农村和城镇,农村大环境目前我们还无力全部改变,但可以利用农村中小学校。建成一个前沿阵地――家长学校.在家长学校里组织广大家长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使培训工作由普及走向深入:专门组织人员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培训的规律,为推广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利用假期举办普及培训班,为农村和城镇培养普及骨干.培训期间应在教材、师资、时间、场所上提供保障.要表扬先进,激励后进,树立普及先进典型,使广大家长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营造良好氛围。切实使提高家庭教育是家长的需要成为一种共识。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第10篇

摘要: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奏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基础教育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当前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不堪理想。尽管农村教育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育问题;调查

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中国大地,基础教育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奏响,可是,当前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

农村中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中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中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中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中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在农村中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中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三、学生对中高考重视不够

1.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对同学们的负面影响也很大。部分同学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想放弃考大学的愿望,约一半的同学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

2.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学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学生生对于这些变化既兴奋又陌生,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3.思想教育落后。

农村学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对未来感觉比较迷茫,学习目的不明确,与老师家长沟通不够。

4.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视思想道德建设,他们衡量一个孩子往往只注重文化课的成绩,总认为文化成绩一好能带百好,这样的关心,给孩子产生一种概念,学习成绩丝毫不能马虎,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受宠,家长也误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将来就能有出息,因而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摆不上位置,更谈不到抓到点子上了。

四、针对以上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1.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招收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2.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完善乡规民约,纯正家风、民风,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纳入乡规民约,农民道德评议会把每个家庭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效果立项评议,并且及时反馈到每个家庭,一方面用高尚的道德规范每个监护人的言行,消除少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使未成年人无论是在学校,或是在家庭都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3.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求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

上一篇:泌尿系统护理范文 下一篇:科技部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