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3 10:07:21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合科 分科 地理教学 自然地理

一、引言

在高一新生的地理课堂上,很多地理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当讲授到某一知识点时,学生的反应不一,老师可能会以询问的口吻:这个知识点初中时学过?而此时班级上的同学有些会点头,有些会摇头,老师因此很迷惑,到底怎么回事?同区的学生在初中时所用教材是统一的,怎么会出现如此差异?初中时到底有没有讲?如讲过,讲到怎样的程度?如没有讲,又是为什么?面对这些现状,高一地理老师需要深入解学生的学情,才能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为学生的高中地理学习和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杭州地区所用教材中的初中地理知识部分分散在《科学》和《历史与社会》两门学科中,即地理知识在初中的讲授是合科教学,而高中却是分科教学。因此,有必要对两种背景下的地理教学作一比较,做到真正了解学情,正确把握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联系,做到有的放矢、提纲挈领。只有教师“心中有学生”后,才能“手中有方法”,更好地在课堂上落实课程教学目标,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意义所在。

二、具体比较

1.学情层面――有调查才知“真相”

笔者利用现任高一地理教师的机会,深入调查本校2015级高一新生(经过中考后,学生已经分层,各所高中的生源有所差异)地理学习状况。据初步统计,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初中时期有就读城区学校的,也有农村学校的(来自不同的初中,各校地理教学不一,学生的地理素养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一定的代表性。

笔者进行了两次课堂口头调查,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第一次:9月初,新生军训时,调查班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印象(此时学生没有接触高一地理,对地理学科的印象完全是初中时期的,可信度较高)。当笔者在第一个班级调查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声音最高的就是“初中老师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中考不考地理,简单了解就行了,没必要深入……”。其次就是“中考地理分值低,没必要认真学”、“老师上课无味,还不如理化学科做做实验来得有意思呢”、“老师说他自己对这个知识不专业,就略讲了……略着略着也就省略了”、“《历史与社会》里背的东西太多,记不住,还好是开卷考试”……在接下来的几个班级中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

第二次:11月初,期中检测前,问第一次同样的问题。或许是和老师已经接触比较熟悉了,学生的回答含蓄了很多,对地理的印象主要表现为“太难了,学不会”、“有了点感觉,知道它是一门怎样的科目了,但了解还不深”、“有了一定的逻辑性,不杂乱无章了”、“如果能做一些实验就好了”、“上课听懂了,但为什么做练习作业时就会错很多”、“初中没有好好学,听课时底气有些不足”……

比较同批学生的两次回答,初中时期的地理课堂要求不高,尤其是在一个以分数论英雄以考促教的年代,师生的功利性都很强,为考而教,不考的略讲甚至不讲,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进入高中,拿到了独本的地理教材,且听了两个月的课后,偏理科的同学会学得相对轻松一些,因为前期侧重自然地理,逻辑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而偏文科的同学学得就相对累一点,但都改变了对地理学科固有的印象。

2.课标层面――有对比才知“差异”

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中自然地理知识在“内容标准”上的差异(以高一必修1目录为序)。

从初中《科学》的内容标准上看,它的地理知识侧重于对地理现象的直接描述,多以“关注”、“说出”、“知道”、“了解”等浅显层次要求,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知识存在。

而高中的内容标准,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抽象性和概括总结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多以“阐释”、运用……说明”、“绘制图示”、“举例说明”等一些复杂层次要求,对知识点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符合高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3.考纲要求和试题层面――有“考”“题”才知实情

(1)高中必修《地理Ⅰ》中的知识在初中《科学》中的分布及高中招生考试目标(中考要求)

在《科学》学科的考试目标中,几乎看不到“掌握”、“理解”等字眼,基本上以“了解”为主,涉及面虽广,但难度较低。从考试要求上看,初中的要求仍然是“关注”、“了解”、“说出”等为主;而高中的学考要求除“识记”内容和初中要求相同外,其他层次的要求显然高出很多,用词方面主要表现为“阐述”“阐释”“分析”“归纳”等,要求学生能将某一方面地理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在复杂情境中对多元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但是,针对相同内容的地理知识,中考试题与高中试题是如何演绎的呢?

(2)中考试题与高中学考试题对比

从考试题目上看,初中试题中的设问非常简洁,以“下列是什么”、“说法正确的是”、“符合某某知识是的”等为主,直来直去,侧重考查教材中提及过的名词只需学生记住就可以作答。而纵观本次高中学考试题,思维能力的要求就要高很多,首先要记住教材提及的名称(如各种岩石以及它的分类),并且从表格中解读出相关信息,知道岩浆岩(花岗岩)的形成是岩浆活动(岩浆上升冷凝)的结果,上升过程中与其交界的岩石就会受到变质作用的影响,再利用课堂所学头脑所记知识去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答案。这也符合高中地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先在题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4.教学层面――有课堂才知“差别”

教学片断展示

初中教学片段来自城区一《科学》老师的课堂(用时约10分钟)

环节1教师活动展示教材P77图2-53“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直观感受并说出图中冬、夏季风的风向。

环节2教师活动追问这两个风向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自主思考1分钟)再布置“思考与讨论”中的第一问:“同一纬度的中国大陆与太平洋,冬季和夏季的气温是哪个高?”

学生活动利用先前学过的物理知识中的因比热差异而导致的热容量的不同,得出结论。

环节3教师活动布置“思考与讨论”中的第二问”用空气对流运动原理分析这种气温变化对风向的影响”。

学生活动利用物理学科热胀冷缩原理分析空气运动形式,直接得出季风的形成机理。

这是初中的一节《科学》课关于季风知识的片断,内容少,形式简单,基本在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中完成,用时较短,且初中《科学》课程老师绝大多数并非地理科班出身,没有能力深入讲解。从上述片断上看,有三个明显的“初色”,即轻化过程,重结果;简化操作,重讲授;弱化思维,重记忆。

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在初中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求上,初中只为“了解,理解”,教材内容表述比较简单、直白,只要说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即可。从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前5节内容来看,学生只需知道大气层、气温、大气的压强、风和降水,以及简易天气预报和影响气候的因素,对于三圈环流所形成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都不作要求,而后续季风知识的呈现则显得有些突兀也不涉及成因分析,从而减少了学生动手操作,增加了教师讲授和学生记忆的环节。

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初中内容的地理知识开展高中课堂实践(用时约25分钟)如下:

环节1教师活动给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一地理专业术语。

学生活动利用初中已有知识和常识,将这一术语与书本相关解释进行关联解读并理解。

环节2教师活动展示理想状态下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和1月、7月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图,提问:“这些大气活动中心的成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在世界气候类型图中找出季风气候典型的分布情况。

环节3教师活动介绍1月、7月北太平洋及欧亚大陆的大气活动中心。

学生活动动手在图上画出具体风向。

环节4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活动列表比较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性质,进行对比。

环节5教师活动图文引导分析南亚季风,并得出季风的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看地图查找,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和南亚夏季风的形成原因相同?

(注:环节4和环节5初中不作要求)

高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为“掌握并分析……原因”。高中教材的文字表述较深奥,理论性增强,前后有联系,对知识的概括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如何让学生利用初中所学来解释分析高中课堂内容,是笔者最关注的问题。

课堂伊始,直截了当地抛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专业术语,就是让学生从白话文的“知道”上升到理论术语的理解。再结合大气运动原理、全球性大气环流等知识的铺垫,让学生理解季风环流是三圈环流基础上的另一种大气环流形式。最后列表比较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区别与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知识体系,并分析季风的形成原因,以此锻炼学生识图读图能力和语言概况表述能力。相比“初色”,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作图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季风知识所要掌握的内容(结论)也就易懂好记了。

三、总结

通过以上四点的比较,总结如下:

第一,初中的地理知识是分散的,属分科教学。中考时,《科学》试卷中只有2道选择题,在180总分中记6分。《历史与社会》中虽有大量的区域地理知识内容,但属于开卷考试记50分。如此考核要求,正是不少初中生对地理学习采取消极态度的主要原因,感觉学与不学一个样。这样的考试要求和试题分布,足以让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在中考复习时放低对地理知识的重视度,甚至不排除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时就浅尝辄止。进入高中后,地理学科独立了,变成必修课目,一些学生感觉不适应,缺乏相应的基础,心里没底,高一期中考试内容又是地理学科中偏理的部分,很多同学学得吃力。于是就出现了初入高中和期中考前两种不一样的心态,甚至会影响到地理在“7选3”中到底要不要选的问题。

第二,通过比较相同内容的课标标准,可以直观看出:初中地理是“有地无理”,高中地理是“落地有理”。初中《科学》课标要求浅显,教材内容较少,属于平铺直叙型易于理解,更多的是感性教育。而高中课标要求复杂,教材内容较多,虽不跌宕起伏,但更具抽象性、逻辑性且有系统化的特征,更多的是理性教育,因此需要更强的理解能力。

第三,初中阶段,地理的主要任务只是了解地理的基本概况,只需大开脑洞扩大容积,逐年积累地理表象特点,告诉学生“是什么”“在哪里”“有什么”,基本不涉及地理原理的成因类问题分析,侧重于记忆力的表达。

高中阶段,地理考核的目标要求有了很大提高,学生除了识记地理知识,要逐渐学会还用,即应用实例图文说明地理原理;也要逐渐学会析,即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生应能够回答“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解决”类的问题,根据高中地理课标要求,“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6]

第四,基于目标要求的差异,在课堂实施中的表现也大有不同。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多媒体、地图甚至实物教具等),让学生能够获得感性认识,既有对教材插图和思考问题的分析和处理,又有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跨学科间的知识联系的教学。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形象化表达教学内容,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与学双方更加生动和谐,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感悟

高一地理老师要存有一颗平常的心。尽管学生在初中学过一些地理知识,但那是合科教学背景下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高一学生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地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地理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降低重心、追求高效,立足于学情,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高一地理老师要怀有一颗研究的心。教师要细心研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中必修教材,同时积极主动地了解初中地理课程要求,知己知彼,精准地处理好教师、课标、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

高一地理老师要装有一颗关注的心。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高考改革目标各地都在深化教学改革,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五中全会又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表示要“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所以高中教师要及时关注政策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积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结合实际,把握学生学习所需,努力打造和谐美丽课堂。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4-13.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10.

[3]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8.

[4]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2015:75-80.

[5]浙江考试2015版地理考试标准.《浙江考试》编辑部,2015(1):97-99.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范文第2篇

一、 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1. 研究中考地理试题。

纵观每年的中考地理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小、全、精、活,考能力、考技巧,知识覆盖面广,考查活用知识的能力方面的试题比重逐年增大。因此要认真研究往年的中考题,深入掌握近几年地理试卷的新题型,命题的新角度、新思路,进一步明确中考的考点、重点、难点和热点,以及考试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2. 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地理复习的“总纲”,是中考地理命题的基本依据。要深入研究,明确中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

3. 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考试说明》、教材、大纲外,合理使用市编《地理同步学习与探究》、县编《一轮复习材料》及去年的各地中考题。

二、 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刚转入复习,学生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要求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 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地理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地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在使用复习资料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地理知识。

2. 重视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和载体,能力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前提。在复习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重视学法研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努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 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各科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地理知识为主干,找出地理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地理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地理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掌握知识、找出存在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 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地理总复习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动脑筋,多思善想。

1. 精读教材,字斟句酌。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

2. 学会反思,提高能力。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后要适当扩散,善于借题发挥,将原题改头换面,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分析,善于从一道题中引伸出其它的知识点,善于联想、爱思、会思、多思、深思。注重培养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以一当十,知一会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 端正心态,培养素质

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中考成功的关键。而积极的心态有赖于平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

1. 正确对待考试。在复习过程中,考试比较频繁,要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考试。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会,都能够暴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中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考试成绩较好而沾沾自喜。

2. 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学会放松。只有劳逸结合,才能轻松自如地渡过难关。

3. 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大多数初三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这对复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基础和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复习;愉快地接纳自己,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觉地控制自己,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己,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重庆市;地理;中考范围

地理学科是初中学习阶段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若干年之前,这门功课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当时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学科不被纳入中考范围,导致在整个初中教育阶段,没有充分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很多省份纷纷将地理学科纳入中考范围,这有利于加大对地理教学的重视,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但是,仍有一些省份没有把地理学科纳入中考的范围,重庆市就是一例。目前在重庆市中考科目中,有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政治和历史,却没有生物和地理。这种教学与考试模式不符合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进行改革。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将地理科目纳入重庆市中考范围是必然趋势。重庆市将地理科目纳入中考范围,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学科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地理研究的是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它是一门文理兼有的综合性学科,并且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关。例如通过地理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处在亚热带地区的人们可以种植什么农作物;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四川地区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北京易受沙尘暴的侵袭;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冬季海南岛还很温暖;我们可以知道哪个省份产煤最多;我们可以知道哪里号称世界屋脊;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与哪些国家接壤、中国处在地球的什么位置。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我们还可以掌握一些户外生存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安全地外出旅游。

二、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紧密

由于地理是一门文理兼有的综合学科,它处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交叉的位置上,因此与其他的学科知识密切相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例如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数学中球的知识,可以培养我们的立体空间感。地理知识还与物理知识存在交叉,学好地理有助于我们领悟复杂的天体物理知识。地理知识还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例如上海,它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的中心点,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是水上交通要道。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这使得上海成为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心。再例如新疆,它拥有全国最长的边境线,与8个国家接壤。而周边的国家都属于不发达或者发展中国家,需要和新疆互通贸易。新疆的石油、棉花、矿物等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因此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亚经济交流的中心。

三、学习地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由于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理兼有的综合性学科,同时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因此通过地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演绎能力、以及记忆能力等都可以得到有效地培养,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将地理纳入中考范围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完整性

目前,虽然在重庆市,中考不考地理,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不考地理。由于在初中阶段,重庆市各学校没有好好重视地理教学,地理教学效果差,学生在应试的压力下也没有好好学习地理,导致地理知识基础薄弱。而这些学生进入高中之后,面对学习难度的加大,就很难适应,从而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序开展。不将地理纳入中考范围,以及初中地理教学的缺失,导致重庆市初、高中地理教学难以有效衔接,同时也不利于重庆市中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完整性。

不仅如此,不将地理纳入中考范围,不重视初中地理教学,也不利于重庆市中学生参加地理高考。这一方面是由于地理学科的学习是一项系统性学习过程,没有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铺垫,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学生就难以很好地把握。例如学生如果没有学好初中地理部分的世界地理,那么就不是很好把握高中地理部分的洋流、大陆板块等内容,因为学生缺乏一个完整的地理空间概念。另外,在高考中,地理科目的考试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初中所学的部分也纳入高考范围。虽然中考也不考生物,但是生物毕竟与地理不同,高中生物课程与初中生物课程差别较大,而且高考也不考初中所学的生物知识。

五、地理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好地理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养成环保意识。众所周知,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自然资源少、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面对日益严重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我们必然要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相比于其他学科,这正是地理所能传达给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中国地理的学习,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以后更好地建设祖国。

六、总结

总之,将地理学科纳入重庆市中考范围,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付高考。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范文第4篇

摘 要:基于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旋律,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构建高效课堂,可以使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有效地解决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施及其在中考中的成功体现进行了讨论、分析。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具体实施;中考

地理是初中阶段一门新增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系统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同时,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庞大,涉及面比较广泛,而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要求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以,就需要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并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施

要想实现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就需要增加课堂容量,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更多的地理知识,增加有效教学时间。

1.设置学习问题,实现课前导入

在开展新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入本节课内容。初中地理老师应该以课本内容为核心,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便会对新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地球气候带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地球上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的气候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引入本节课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2.划分学习小组,营造良好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科学采用小组学习法。地理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座位位置,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老师对各学习小组进行适当指导,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将自身观点和看法分享给他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会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进而能够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时,学习小组成员可以搜集不同方面的资料,包括我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知识点等,然后将所有知识点整合之后进行系统学习。

3.更新教学观念,科学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地理老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地理教师应该对自身和学生进行重新定位,以学生为核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前,老师通过设置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中,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在每节课结束之后,老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在课后,老师应该让学生搜集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二、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在中考中的成功体现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应该加强与中考考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考试成绩。

1.重难点知识复习

初中地理中的重难点知识,在中考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所以要想提高复习效率,就需要从重难点知识入手。地理老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对地理课本章节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汇总,将其更加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仍以地球气候带为例,老师可以将五种气候带的特点、分布范围等知识点在表格中陈列出来,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够将其正确区分开,实现对知识点的有效掌握。

2.地理地图的运用

地理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复习之后,地理老师应该结合地理地图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地理老师应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读图技巧,使学生能够抓住地图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设置一些分析类问题,锻炼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层次感。比如,在复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地图上不同时区内两个地点的具体时间。

3.总结大纲知识点

对大纲知识点进行总结,是初中地理实现高效复习的一种不可忽略的方式。在完成前两轮复习之后,老师应该对复习成效进行评估,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应以梳理重点知识点为主,采用总结大纲知识点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强化基础知识,确保基本功较差的学生也可以顺利通过中考。

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地理老师应该探寻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及能力,为备战中考提供重要保障,使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中考。

参考文献:

[1]王肖霞.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施及其在中考中的成功体现[J].现代妇女(下旬),2014(4):194.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范文第5篇

一、 做好试题研究、灵活应对试题变化

(一)注意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

试题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考查。地球、地图、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经济是构成地理的要素,这些占的分值都较大。

(二)试题图文并茂,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

各种题型充分利用地理图像,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地图作为地理学习的语言和工具,是考察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另外,还有一些无图考图题,侧重考察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利用地图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围绕社会热点

焦点问题的创新设计,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体现了地理知识的时代性特征。

(四)在乡土地理的考查方面有了一定突破

近两年的中考试题,选择题和综合题都对潍坊地理做了考查,提示我们对于潍坊地理的复习要进一步细化,不能只局限在会做选择题的复习。

二、 中考复习的重要三个阶段

(一) 切实抓好"双基"形成知识体系

先加强对各单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力求做到全面,达到知识点不错、不漏,但同时又要把握重点.

对于课本知识的梳理,可以以知识结构为线索加以整理,画出知识脉络网,特别对知识点的交汇处更应认真整理、归纳、反思、因为中考命题常常在知识点的交汇处做文章。

(二)知识整合,专题复习

要想取得理想成绩,还要对地理的所考范围和内容加以判断、总结、集合,这就要求在第一轮复习后做一些专题训练,掌握一类题型的解题规律及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拓宽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设计了八个专题

1、 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判定与分布2、世界之最3、世界的农业4、地理漫画、景观图的判断5、河流、湖泊、运河、海峡6、矿业与工业7、解选择题技巧总结8、世界热点问题研读

(三)精解名题,知识迁移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精选名题,典型题目进行测试、练习、讲评,加强对学生学习使用已掌握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增强解题的灵活性,提高应试能力。

三、立足课堂,确保课堂复习高质高效

为提高地理复习课的效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贮存"的学习方式,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提高"复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自主探究,合作提高"复习课模式基本教学环节

1、展示目标 学有所依2、自主探究充分思考 3、合作交流 巩固提高

4、质疑解难 延伸拓展5、总结归纳形成规律 6、达标测试 体验成功

(二)"自主探究,合作提高"复习课教学模式教学环节解读

1、展示目标,学有所依

此环节前,可以有导入环节,但注意不要喧宾夺主,占用时间太多。 "复习目标"要明确具体全面,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2、 自主探究 充分思考

此环节学生要对照目标,自主而不是自由复习,并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下一环节中小组合作交流解决这一环节属于学生个人行为,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习惯的培养。

3、 合作交流 巩固提高

此环节小组成员交流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小组不能解决,由组长汇总写到本小组拥有的小黑板上,在下一环节中解决。

4、 质疑解难 延伸拓展

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此环节解决。首先是全班同学思考解决,若不能解决,由教师精讲,适当延伸也可讲方法,易错、易混、难理解的问题。5、总结归纳,形成规律

此环节要简练。师生总结均可。教师可将本节知识系统化,连线、直网。以加深学生印象。

5、 达标测试 ,体验成功

测试题要密切联系"复习目标"。题量适中,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分层设计,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差异。一定要求学生合上课本,独立完成。

反馈手段不要单一,尽量当堂反馈,对易错题做有针对性的讲解、训练,争取有二次达标测试。

(三) 以上环节应需注意的问题

1、 要灵活运用此模式,在复习目标比较多的前提下可以将目标分解,即解决完一个目标后,再解决另一个目标,而不一定要齐头并进。

2、 教师要刻印复习课导学提纲(导学案)"复习目标""达标测试"必须刻在导学案上,部分复习内容也可以刻在导学案上。

3、 教师要细化课堂教学案,以改以前复习课教学案的提纲挈领式,要认真备教材、备学生。

四、教学别重视反馈环节的落实

(一)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落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1、合理划分小组,以优带差,全面提高复习质量。

2、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

(二)单元测试的落实

1、精选试题,使试题有针对性、有梯度。

2、每次测试完后,师要进行两次阅卷,真正做到"有讲必练"、"有练必批"、"有批必测"、"有测必评"、"日清月结"。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范文第6篇

由于地理是一门文理兼有的综合学科,它处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交叉的位置上,因此与其他的学科知识密切相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例如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数学中球的知识,可以培养我们的立体空间感。地理知识还与物理知识存在交叉,学好地理有助于我们领悟复杂的天体物理知识。地理知识还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例如上海,它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的中心点,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是水上交通要道。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这使得上海成为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心。再例如新疆,它拥有全国最长的边境线,与8个国家接壤。而周边的国家都属于不发达或者发展中国家,需要和新疆互通贸易。新疆的石油、棉花、矿物等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因此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亚经济交流的中心。

二、学习地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由于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理兼有的综合性学科,同时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因此通过地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演绎能力、以及记忆能力等都可以得到有效地培养,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将地理纳入中考范围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完整性

目前,虽然在重庆市,中考不考地理,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不考地理。由于在初中阶段,重庆市各学校没有好好重视地理教学,地理教学效果差,学生在应试的压力下也没有好好学习地理,导致地理知识基础薄弱。而这些学生进入高中之后,面对学习难度的加大,就很难适应,从而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序开展。不将地理纳入中考范围,以及初中地理教学的缺失,导致重庆市初、高中地理教学难以有效衔接,同时也不利于重庆市中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完整性。不仅如此,不将地理纳入中考范围,不重视初中地理教学,也不利于重庆市中学生参加地理高考。这一方面是由于地理学科的学习是一项系统性学习过程,没有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铺垫,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学生就难以很好地把握。例如学生如果没有学好初中地理部分的世界地理,那么就不是很好把握高中地理部分的洋流、大陆板块等内容,因为学生缺乏一个完整的地理空间概念。另外,在高考中,地理科目的考试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初中所学的部分也纳入高考范围。虽然中考也不考生物,但是生物毕竟与地理不同,高中生物课程与初中生物课程差别较大,而且高考也不考初中所学的生物知识。

四、地理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好地理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养成环保意识。众所周知,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自然资源少、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面对日益严重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我们必然要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相比于其他学科,这正是地理所能传达给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中国地理的学习,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以后更好地建设祖国。

五、总结

总之,将地理学科纳入重庆市中考范围,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付高考。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掌握;沟通;拓宽;启示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249-02

为适应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有利于21世纪人才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对中考、高考进行了重大改革。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越加紧密。知识面狭窄的单领域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时展的要求,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远,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国家教育部顺应时展潮流,实行中考科目改革,设置“综合科目”考试。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 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文理综合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该拓宽的要拓宽,该加深的要加深。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纲举目张,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二 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因此,在地理复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又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四 立足单科, 关注学科间的综合,强化综合意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我们在地理复习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的知识范围,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中考的万变。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政、史、地三科的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五 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文理综合能力测试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做出评判。

因此,在复习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范文第8篇

一、精心制定计划,统筹安排复习

初中地理学科的中考复习,是集前两年基本地理知识学习后的强化和梳理,其特点是:时间紧、课时少、内容多。根据教学工作经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相对合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依据教学任务和时间,可将复习分为三轮进行。第一轮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教材编排的章节顺序梳理基础知识;第二轮以练习为主,讲练结合,查漏补缺,并着重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识图和综合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第三轮复习结合热点和重点问题,以综合性检测和中考模拟考试为主,以考代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充分地利用习题中的信息,根据题意,采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二、梳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我们知道现在学生参加中考的科目内容纷繁杂多,要提高地理学科的综合知识能力和水平,就要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现实。要充分认识:第一,复习不同于授新课,因此要以教材为主,按照教材编排的章节顺序提取精华,围绕知识结构和体系,全面贯通讲解,让学生循着教师讲解的思路,重新构建章节知识结构的框架,形成总体知识轮廓。第二,复习时,对教材中学生普遍掌握的一般性内容点到为止,重点针对学生以往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近几年中考试题多次涉及的知识热点讲清、讲透。第三,通过复习达到以下知识能力目标。1.掌握地图和地球的基本知识。(1)地图:①比例尺的换算和应用;②根据不同地图判定方向;③熟悉常用的图例。(2)地球:①地球的形状与大小;②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与地理意义;③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与运用。2.初步了解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4.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况。了解掌握某一地理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农业、工业及文化等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况,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能分析对比不同区域的异同。例如:用列表法来分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差异(对照表附后)。5.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6.掌握基本的地理信息分析技巧和技能,建立一定的地理空间概念,使学生头脑中地理的主要知识更明晰化、条理化、规律化。

三、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解题技巧

课堂复习是师生对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的再提升,是根据练习反馈的信息,矫正知识缺陷,整理解题思路、方法的课型。对学生来说,往往是知识掌握了,但在答题、解题时却想不到“点子”上去,这是因为没有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教师应配备一套系统的、高质量的、难易适中的练习题,以练促思、思中悟法;以讲带练,把讲解的知识要点通过范例习题训练加以巩固、转化迁移,使知识点纵横联系,重点内容融会贯通落到实处,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练习中查漏补缺,在练习中训练学生读图、识图和综合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能突出重点、难点,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例如:地理学科中关于经纬网地形图的复习题是综合性极强的知识点,它是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测评,在复习中可利用图中经纬网复习经纬度判读、方向判定、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植被、农业及人文特征等方面的地理知识,认知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使学生不但较全面地综合复习有关地理知识,还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思路更加清晰,并将知识点落在实处。

四、抓纲务本,提高重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进行综合性检测和中考模拟练习是考核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复习中,要不断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寻找知识的纵向联系,在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之间构建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做到透析自然地理原理,活用人文地理观点,熟悉世界区域,探讨中国发展问题,进一步补缺,提升地理思维能力。例如:“珠江三角洲略图”常常涉及该区域的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气候特征、常见的气象灾害;③主要城市与河流;④重要铁路干线;⑤经济特征。首先让学生认真读图,寻找图中有用信息,如重要纬线、所临海洋的位置、各城市相对位置,铁路干线的位置及其所经过的城市等等,综合上述信息,结合本区人文特征分析得出答案“本区纬度位置较低,在北回归线附近,临南海,属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台风;主要城市是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门;有京广、京九和广深铁路干线;发展了“前店后厂”式外向型经济。在引导学生分析中考综合试题时,应让学生学会提取图表中的有效信息,认真审题,理清思路,确定答题范围,重点和层次,答题简练准确,会用专业术语。

五、关注热点、重点问题,提升知识理解水平

热点重点问题是联系实际的问题,是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要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切忌过多、过广地去追热点。如:200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南方雪灾”和“汶川5.12地震”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南方雪灾”的实际,给学生讲解灾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等地理知识;“汶川5.12地震”发生后,利用学生关注震区和想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等心理,及时向学生讲解震区所处地理位置、地震带、地形待征、地震形成原因及地震所带来的灾难等地理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到地理知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六、注重地理学科特色,分析探究新教材

地图是应用广泛的工具,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图,使地理知识更形象、直观、便于记忆。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范文第9篇

2016年福建省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考查地理课程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地理学科学习方法、地理学科一般思维能力,有机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等理念。依据课程标准和福建省考试大纲命题。现在对2016年泉州中考的一些试题特点进行评析,以期对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提供复习建议。

一、试题的主要特点

试题呈现出能力与素养立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具有学科思想性及导向性。

1.突出主干基本知识

以地球与地图、各区域主要地形、气候、河流、经济等主干知识为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主干知识中,如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中,等高线的判读、地形的判定;在区域地理中,重点是地理事物的分布与特点,自然与人文的相互关系。

2.考查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考查主题,均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中要求的学科知识与能力为要求,紧扣课标内容,这是命题的一大特色。

3.用时代热点创设情境

试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运用亚平宁半岛和甘肃省来创设地理“新”问题,即意料之外的情境材料,情理之中的地理知识;以我国“大洋一号”科考和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为背景,考查所学地理知识与技能;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为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关注社会热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考查学习方法和能力

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及能力出发,考查学生读图、判断、分析、综合等地理思维过程,如,选择题中用手机看天气预报图等,考查地理学习方法与地理能力。同时利用大量图表来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突出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及学习方法,对教学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二、典型试题评析

课标中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建议“对于要求学会、运用、举例、用实例说明、用图说明的内容,重在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水平和进步状况,即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将相关地理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2016年泉州市中考题】读图,回答9~10题。

9.甲半岛地理位置的特点有( )

①位于高纬度 ②位于北温带 ③三面临海 ④位于西半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P于甲半岛自然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

A.沿MN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B.北靠大陆,季风气候显著

C.冬季温暖湿润

D.北部荒漠广布

评析:该题以新区域为背景,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读图与析图的能力,体现出较高的灵活性和应用性。

【2016年泉州市中考题】26.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地等高线地图。几位户外运动爱好者拟于8月前往此地进行徒步旅游。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A所表示的地形部位 。最高处海拔约在 米以下。

(2)图中河流走向大致是______。

(3)林木生长与水分条件相关,推测①②③三地,林木较密集的是 地。

(4)说出该时段在山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_______。(一点即可)

评析:该题(1)(2)考查地形图中的基本知识,(3)(4)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考查生活地理和有用地理,也呈现出学科素养要求,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三、命题趋势

试题的稳定性:一是体现出对地理学科最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能力立意;二是试题密切联系社会与生活,不回避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三是合理把握试题的难度,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试题稳中求变:一是在力求考核内容注重挖掘地理学科本质特征的同时,以后会更重视方法和知识迁移的考查;二是题目灵活性和应用性不断提高,能力立意题目会不断增大;三是重情境、重体验、重实践,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会增多,以地理野外实习的综合考查为呈现方式,突显地理知识来自于社会实践的真谛。

四、复习建议

1.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能力培养

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倡导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拓展学习空间,注重过程方法。因此,教学中要研究教法、研究学法,培养能力;达成课标要求的学习建议,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策略、实践活动等。

2.研究大纲要求与试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

教师要研究试题特点,进而提升编制和选择试题的能力,特别是要关注以下几点:

(1)教师要具备:“评价试题―选择试题―编制试题―说明试题”等4种能力;

(2)教师要研究课标、大纲、考试说明和教材之间的关系;

(3)教师要纠正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讲评试题的效率;

(4)教师要落实考试意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3.进行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与应用

教师要精选资料,进行案例式教学,以训练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以提高运用比较、综合分析能力为目标。在试题训练中,要让学生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思考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题规律,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利用好区域地图,突出分析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

地理教学要强调地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从河流流向来判断地势高低,从地理位置可分析某地的气候特点,从气候特点能分析出该地的农业特色等。在以一个省区或一个小区域为例学习区域地理时,需要引导学生从该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多方面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该地地理特征的综合影响。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5.加强规范训练,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A4纸学习法 小抄 主动学习 归纳法 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77-01

课程改革已经有多年了,苏州的地理学科也经历了从独立的一门学科到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然后再回到最初的独立的地理学科,不论哪个阶段基本上都是以非中考科目的形式出现的,到目前为止苏州地区的地理考试从闭卷走向开卷,闭卷考试时,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范围或纲要性的资料让学生去整理、去背,学生有的放矢,复习还是处于有序状态中,但开卷后学生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复习了,想想反正可以带书来抄,有很多学生认为不用复习了,只要考试时把书带来就行了,时间一久,连听课的质量和效率也在下降,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该如何应对,如何让学生回到有的放矢的状态,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复习,尤其是如何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传统的复习过程是以教师讲,学生被动的学为主,而A4纸学习法则是以教师的引导为辅,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A4纸学习法,说的简单点就是要求学生把他们认为重要的内容――实际上是每节课的重点,都总结在一张A4纸上,内容和字数不限,讲的不好听一点就是公开允许学生带“小抄”来考试,只要你有本事能把重要的内容都整理到“小抄”上去,在开卷考试的时候不能带课本来,只能带一张总结好的A4纸和地图册来考试,下面笔者就A4纸学习法的目的、优势、方法以及注意点做一个阐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A4纸学习法的实施方法及注意点:

1.教师要和学生讲归纳总结的方法。

比如:表格法,比较法、图示法等,归纳的语言要精炼,重点部分可用醒目颜色的字来写或用下划线。

2.A4纸的内容必须为手写,不能用电脑打印稿或复印件。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A4纸上的内容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整理而成,是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从网上复制粘贴或是复印别人的成果。

3.开卷考试时只能带一张A4纸和地图册来。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浓缩了各种地理信息,更是获取地理知识和进行地理探究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

4.每次阶段性学生学业水平检测完后,要让学生养成回顾的习惯,即让学生看看自己的“小抄”还有没有什么不足,以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

其次,这种学习方法有很多优势: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A4纸学习法的来源。

在国内有很多地区,初中地理是不参加中考的,但要进行全市统一的地理毕业考,也就是会考,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考试。很多学生简单的认为开卷考只要到时把书带过来抄就可以了,无论教师课前准备的有多充分,也无奈自己在这场表演中只是在一厢情愿地唱着独角戏,下边的学生是在很被动地听,回家后更谈不上复习巩固了,以至于上课和复习的效率都大打折扣。

但用A4纸学习法的想法来源于哪呢?但凡有考试就一定会有人想作弊,当然有这种念头也是为了自己的成绩能更理想一点,为什么不引导学生把重点内容归纳总结到“小抄”上呢?总结的过程不就是复习的过程吗?最初的想法即来源于此。

2.变被动为主动,重在学习过程。

实施A4纸学习法之后,根本不用老师多强调,学生就自觉的阅读教材,归纳整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了,目标非常明确,这就是笔者想要的结果:学生的主动学习,归纳总结的过程就是熟悉教材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是加深印象的过程、是前后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

二、加强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1.归纳总结的能力需要慢慢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归纳法是地理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个方法,地理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部联系,而归纳总结的过程就是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加工的过程,是对教材众多的知识点进行重新分类、比较、整理和化繁为简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归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每个人都不一样,第一次交上来的学生总结的A4纸,情况不是很好,这时教师就要及时抓住时机告诉学生应当如何总结,要注意哪几点。一段时间下来,学生逐渐抓住了要领,越来越会归纳总结,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厚积薄发,开始显示出它的优势,从成绩上看,不同基础的同学进步情况不同,学习中等和基础较薄弱的同学进步较明显,基础较好的同学变化不大。

2.不要小瞧学生的总结能力,他们的潜力会让老师眼前一亮。

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归纳总结的方法。比如:他们会更多的使用图示法、表格法、比较法而不是文字;懂得对分散在几节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理、组织、融会贯通。有的男生平时一点也不积极,上课连笔记也懒得记,总结的A4纸居然是工工整整,内容丰富,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这些都是笔者没有想到的,真是不能小瞧了这些小家伙们的潜力。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使用了小抄后,很快学生就发现吃了亏,继而了解到光有“小抄”只要不理解还是没用,这就告诉学生一个强烈的信息,“小抄”只是一个学习的辅助工具,不是根本,根本在课堂内45分钟的听课效率,这就逼着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记好笔记。两年实践下来,笔者找了两个班级的学生做了一次无记名投票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的结果表明: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是认可A4纸学习法更有利于、更能促进他们的学习。

上一篇:初中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初中地理知识要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