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

时间:2023-02-25 11:30:14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1篇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臶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臵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臵、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臵,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臵、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2篇

在中国的政治格局中,新一代领导人执政后的历次三中全会往往是其首次亮明施政思想的重要会议,是中国此后改革发展的总路线,因此得到外媒的极大关注。本次三中全会的会议时间在2013年10月29日的中共政治局会议上确定,因此,外媒对该次会议的集中关注聚焦在当年11月间。

我们以主流英语国际媒体(通讯社、报纸、杂志及其网站)为主,兼顾东亚(日韩、新加坡)及法德两国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调查了60多家媒体在2013年11月1日至28日间的涉华报道,着重分析外媒(以英语媒体为主)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情况。

一、举世关注

在此期间,通过数据“抓取”得到的外媒涉华报道总数共计在5300多篇,其中涉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大致有一千多篇。

2013年11月间,外媒关注中国热点不断,在众多报道中,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独占五分之一,足见外媒对本次会议的重视。

二、报道“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

从每日涉华报道总量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三个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节点。(如下图所示)

(注:另一节点“11月25日”,当日报道“爆棚”,达到单日600多条,其原因是中国国防部宣布设立“东海防空标识区”。)

第一,11月4日前后,预测优先改革对象涉及金融、土地、税制、国有企业四大领域。该时间节点距政治局会议确定三中全会具体会议日期一周,同时离会议开幕还有一周时间。经过大致一周的准备,外媒纷纷开始报道的“预热”。此时,以预测会议主题、关注改革力度的报道为主。比如:

《经济学家》杂志推出重磅文章,对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充满期待。该文认为会议将出台中国农村政策和国有企业新规。任何人或国家低估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改革的信心和能力,都将是一个错误。

韩国《每日经济》3日报道称,这可能预示着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35年后最高强度的改革举措或许将出台。此次三中全会改革方案的重点可能围绕经济、行政体制、反腐等三大核心进行,而优先改革的对象将是金融、土地、税制、国有企业四大领域。

香港《南华早报》4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司法体制改革将是三中全会政改的组成部分,审判独立确定将成为司法改革方向。

第二,11月13日前后,认为中国的改革将是渐进式的。在三中全会召开且发表《公报》之后这段时间,由于外媒驻华报道力量有限,外界对会议内容总体并不清晰。因此,其报道以“零散的”、“关注某一方面”为其要点。这一时期的报道以消息人士“臆测为主”。比如:

路透社11日报道,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对备受期待的改革细节保持沉默,但投资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预期: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推动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推动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农业和;银行业改革;铁路行业改革;能源行业改革;环境保护;人口政策改革;住房市场改革。

三中全会会期确定之后,通过各种消息渠道透露“此次会议的改革力度将是空前的”、“全面的改革蓝图”,外媒的胃口已被高高吊起。但是,由于三中全会闭幕后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布具有具体操作性的《决定》,而只是公布了会议《公报》,因此引发了普遍的失望。比如:

彭博社称,《公报》显示中国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内容却缺乏新意。

《纽约时报》称,改革的内容没有超出社会预期,说明中国的改革将是渐进式的。

英国广播公司称三中全会“雷声大雨点小”。

《华尔街日报》认为会议没有满足社会的期待。

路透社称《公报》强调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让人非常失望,说明政府毫无改革国有企业的意图。

第三,11月15日以后,称会议将催生更广泛的改革。中共中央授权新华社《决定》全文,一份具有实际操作性、切中中国社会当下发展问题与解决思路的改革规划“浮出水面”。此时,外媒的言论立场犹如坐上了“过山车”,发生了“逆袭”。

同是此前对会议充满失望的路透社,在16日改变立场,称会议是“中国几十年来最大胆的改革”。

《纽约时报》17日刊发社论称,如果能够贯彻完成,十八届三中全会勾勒的改革方案将大大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

英国《金融时报》15日称,最终出炉的《决定》让人感到鼓舞,《决定》中提到的很多行动可能会催生更广泛的改革,这些改革对于遏制腐败、弘扬建设更公正社会的精神是必要的,总的来说,这些都将为中国国家主席提出的尚未定义的“中国梦”注入实质性内容,而“中国梦”正是他在此次全会中着重提到的。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认为,改革将导致出现一个“新中国”。

英国《经济学家》16日以“党的新蓝图”为题称,在中国媒体报道中,它被称为“改革2.0”。这种描述也许有所夸大,但中共的确推出了多年来范围最广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15日公布的《决定》可能引发新的试验浪潮……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长达两万多字的《决定》从十余个方面,展开了对深化改革的全景式描述。一般以为《决定》可能会讲较宏观、大原则的内容,但公布的内容有不少具体细节,出乎意料,而且范围之细致与针对性,也获得学者赞赏。

《时代》周刊网站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规模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广泛”,中国承诺的改革比此前的任何设想都更饱满……

三、一场言论“冰火两重天”的体验

三个节点言论立场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是外媒本次三中全会报道中普遍反映出的现象:领导人更替后首次表明执政思想、各路消息纷纷吊起“胃口”,使其在“预热报道”阶段对会议充满期待,对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及中国的未来满怀期望;较为纲领性的会议《公报》因为缺少具体的改革内容,使得外媒的热情在被“高高抬起”之后“重重摔下”,普遍的失望情绪蔓延;《决定》公布,中国改革蓝图清晰可见,外媒“失落”的“惆怅”瞬间被“空前的改革力度”一扫而光。看好中国、鼓励中国的言论此起彼伏。

在诸多外媒中,英国的《金融时报》、《经济学人》、路透社,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以及香港《南华早报》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最为突出。在他们的报道中虽然也有描绘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不确定性的文章,但是,总体而言,支持和鼓励中国发展成为主流。相反,持对中国不太友好立场(如“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媒体越来越少。

在这其中,《华尔街日报》成为了一个缩影。

在报道预热阶段,《华尔街日报》连续报道关注会议:6日报道《“中国改革4.0版”呼唤政治体制改革》;7日《为何说中国可能在本周末永远改变?》;8日《改革意志与周期力量促中国经济重回8%》;9日至10日间,其在网站上以7篇文章大幅报道三中全会,如:《回顾中共历史上的三中全会》、《京西宾馆是本届三中全会的会场吗?》、《三中全会面临改革重任》,此外以“以小见大”见长的“华尔街日报体”配合描述中国改革焦点的文章,《一个中国家庭与户籍制度的“持久战”》、《中国农民是否能拥有自己的土地?》等。

在公报之后,失望之情见诸笔端:“户籍改革在公报中没有踪影,金融市场改革也仅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一笔带过,在改革的提法上有所退步”,“公报篇幅有限,因此语言高度凝练,掩盖了一些隐藏在细节中的重要变化,不可能详细地勾画经济蓝图。三中全会传递的仍然是‘渐进’改革的调子,一些方面的改革不及预期正反映出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复杂形势,不能指望一次会议就能解决所有深层次的问题。”

在《决定》公布之后,《华尔街日报》有克制地表现了其对中国未来的信心,这点在19日前后的报道中有了集中体现:《中国转向真正的改革》、《中国放宽生育政策造就“二胎概念股”》、《房价高企 房产税成部分中国人福音》、《三中全会国企改革并非全无亮点》、《中国将注意力转向改革计划的实施》。

四、报道中的议程设置:从“猜议程”到“跟议程”

外媒“猜议程”与“会议议程”之间存在重合,也存在一定差距。

《决定》公布后,“会议议程”对外媒“报道议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将调查时间段内主要外媒报道的议题进行归类,可以分为:总体报道+专门领域两大类。在专门领域下,又可分为“经济金融”、“生育、养老、退休”等十六个子项。

从议程和发表时间的关系来看,“会议议程”与“外媒报道议程”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如上表所示):

在报道预热阶段,“外媒报道议程”大都属于前瞻性质——“猜(会议)议程”:“经济金融领域改革”、“农村”、“国企改革”、“地方政府改革”、“财政改革”、“外交”、“户籍制度”、“中等收入陷阱”等成为外媒为会议设置的议程。

到了《决定》正式公布之后,会议议程设置报道议程——“跟议程”尤为明显。外媒的报道迅速集中在“三中全会力度最大,为外媒所始料不及的”议程上,如“生育、养老、退休”、“劳教制度”、“反腐”、“国家安全委员会”等。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并不能脱离报道事实本身。通过这次三中全会外媒报道的表现,可以总结出一点经验和教训:在影响外媒“议程设置”方面,中国仍有巨大空间。摒弃言之无物、“假”“大”“空”的“套话”和“陈词滥调”,这样才能吸引并积极影响外媒对中国报道的“议程”。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3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由此开启新一轮改革大幕。细观全会公报,新意颇多。

新,首先体现在改革总目标的设置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是制度的现代化,这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设立的宏大目标。会议指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这一时间表的设置,从“小康”的民生导向,推进到了兼顾民生和制度导向。

新,还体现在对市场角色的全新定位。公报中,特别强调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其中隐含的是,政府应该习惯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担当主要供应者的作用,为民生托底。

新,还新在对法治的高度强调。在建设什么样的政府上,公报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在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上,公报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操作路径。

新,还新在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民生领域改革的态度。公报将这些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既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体现出了改革的创新。

新,还新在对于城乡二元结构弊端的坦率表述。公报认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城乡一体”,表明的是推动城市和农村发展权利、发展机遇将更加注重平等性,“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表明的是对土地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林地使用权是农民财产的主要来源,加快土地确权进程,不仅涉及到广大农民福祉,也涉及到潜在的庞大市场能否开发出来。

新,还新在对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空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而其核心,就是改进现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再也不能以GDP论英雄”。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是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括性的、方向性的论述。相关的配套改革具体措施将在今后陆续推出。新,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视野和路径,也表明着中国的未来。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4篇

专家观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 徐文英:

改革为行业提供更大契机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顺利举行,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纺织行业的进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改革,建设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立城乡一体化,可以说这是新一届政府和领导班子推动产业升级、扩大市场的重要举措,为纺织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契机。现在我国的实际城镇化率还未到25%,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人均纺织产品消费量也将大幅提高,从长远来看,对于纺织行业绝对是一大利好消息。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改革亮点,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此次党和国家决定真正地依靠市场,来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明智之举。对于我们纺织行业来说,棉花问题就是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结下的死结,统购统销,这其实就是计划经济的表现之一。我们希望国家可以减少对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一些干预,减少行政审批,让企业自主发展,给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

环保问题也是目前行业比较关注的一点。国家提出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而这也要求纺织行业要力争做到绿色、无染。运用新技术、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现在很多地方的硬性规定。(邵蔚)

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 李书勤:

期盼破解行业瓶颈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对行业最重要的政策讯号。举例来说,近几年的棉花政策对河南尤其不利。在河南省纺织工业的基本构成中,纺织业产值占到70%以上,其中纱线的产量占到全国的16%,去年纱线产量480多万吨,90%以上都是棉纱线。国家采取的棉花收储政策意在保护棉农的利益,同时棉花进口需要配额,政策的结果是国内外棉花价差5000元/吨,对以棉纺织产业为主的河南纺织工业影响非常大。纺织产业作为河南的一个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支撑产业,近几年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棉花收储和棉花配额是“计划经济”,对棉纺织工业来说是“拦路虎”,国内外棉花价格的巨大差价,造成了国外棉纱大量进口,也就是说限制棉花进口却不能阻止棉纱大量进口,相反,这个政策反而大大削弱了我国棉纺织工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棉花需求萎缩,同时也压缩了国产棉纱的市场空间。这次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我认为棉花政策调整应该快了,这对河南纺织工业来说是个好消息。国家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就是要“丰衣足食”,“丰衣”就是要纺织工业大发展。中国是纺织大国,棉纺织应该是强国,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应该说中国纺织工业前途无量。(李继锋)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全球面料商务中心首席执行官 王果刚:

期待市场配置资源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之后,行业和企业多次组织会议精神的学习,我从中受益匪浅。借此机会,想谈几点个人感受。

总理提出,要把政府有形的手砍掉,我觉得这种提法是非常好的。现在我国政府对于各行各业发展的控制过多,掌握的资源也太多。比如棉花问题,这种非市场化的行为,也许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棉农的利益,但是这损失的是我国纺织行业的利益。当然,并不是说不让政府来管,但是政府怎样管,方式还需要探讨。作为纺织行业的一员,我们希望市场可以有更多的发言权,让市场来配置资源。

另一方面,现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实在太困难了。原材料价格过高、税负过重、水电价格过高、运输成本惊人,这些因素在一起,成为我国纺织企业的沉重负担。印度等一些国家的电费比国内便宜好多。所以,我们也是希望国家今后在这方面多为我们纺织行业考虑下,减轻我们的负担。

(邵蔚)

一线感受

山东济宁如意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厂厂长 张庆娟:

改革让企业更有信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各界最关注的一点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的,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企业来说,政府管理范围的调整会让企业能更加集中精力专注产品生产。同时,改革也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尤其是政府职能转变中,与企业关系密切的纺织行业协会也将帮助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三中全会中也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等“以开放促改革”的思想,这对我们企业的国内外资源有效整合及海外市场拓展业务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参观走访我们如意纺织的过程中,对如意在科技创新中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如意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扶持特困企业、积极关爱职工生活和注重和谐劳动关系给予赞扬,最后,叮嘱如意要再接再厉,使如意品牌享誉世界!总书记的指示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同时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行业协会的支持帮助下,依靠企业自身的创新,我们会在新的一年里向着更高的目标继续努力前行!(任倩)

联邦三禾(福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荣银:

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升级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等若干要点。

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压力较大,整体纺织行业发展比较困难。作为面料企业,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行业也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从政策上明确了经济发展方向,对于纺织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企业能抓住这次机会很好地转型升级,占据更多市场,对纺织产品创新也会有一次很大的革新与改变。

未来我们企业会以加入企业集群的方式抱团发展,以促进区域经济,进而带动产业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宏观角度为行业指明了方向,一些创新型的企业会有更好的发展。三中全会给企业带来好政策的同时还带回更多发展机会,这对纺织企业来说也是一次转变机遇。尤其是在棉花价格问题上,今后国家政策可能会更关注这一问题,可能会对棉花收储事情有调整,企业期待着有更多有利企业发展的好政策,也会大力配合政府和协会的工作,努力从城镇化过程中发现新机遇开拓新领域。(任倩)

上海纺织集团教授级高工 陈邦伟:

未来的日子会更好

作为纺织行业内的一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我信心满满。因为国家现在正在进行一次全面的深入改革,这也就在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一种信息,未来的日子会更好。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市场对资源的完全配置,政府本身就应该是服务型的政府,所以此次改革也可以说是顺应人心的一次选择。其他如生育政策的放宽、新型工农城乡一体的提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行业未来的市场潜能。

纺织行业现在发展得很辛苦,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好,而且遭受的限制和制约太多。未来纺织行业的发展,需要把科技与时尚相结合。希望行业内的每个企业,每个人,都可以把握好这次国家深度改革的机会,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即使这次的改革是一个缓慢而又漫长的过程,但是改革的红利肯定会释放,因此要有信心等待着美好日子的到来。(邵蔚)

无锡市天佳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戴小元:

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家印染企业,我们应在环保方面投入更多关注,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企业应从美丽中国的角度考虑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印染行业今年经济形势不太理想,我们企业也会一直坚持把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做好,通过努力创新技术,改进节能减排措施,努力树立企业人员的环保意识,为行业绿色发展铺垫基础。

从企业角度出发,我们还要在人才建设方面需要创新管理办法,尤其是市场劳动力成本一直攀升,企业要想办法留住行业人才、技术人才,为企业储备充分的人力资源,也为未来市场竞争提前筹划人才战略发展,以备不时之需。(任倩)

福建嘉达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春:

希望棉花问题能有较大改善

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内容我们感到很振奋。其中有两点我感受颇深。

一是公报里面提及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充分反映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同等的地位,对于非公有制占绝大多数的纺织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是公报里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这一点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过去强调的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而此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像目前极大影响我们纺织企业发展的棉花配额制、棉花收储制等系列的计划经济手段,或许在今后将会有很大的改善,并将能形成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欧阳潇)

编后

抓住新机遇 迈向新未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让纺织行业每一位人士都热血沸腾。为让行业全面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为纺织行业带来的信心和希望,本刊自11月18日开始,连续6期,开设“纺织人议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报道”栏目,以业内专家解读、一线企业谈感受、经济学家观点等多种形式呈现出行业对改革的期盼。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5篇

在北京的“京七条”中,明确提出要通过自住型商品房,改变北京房地产市场格局。整个北京市很可能会形成保障型住房、自住型商品房、商品房的三元化的市场格局。近期,关于楼市长效机制的建立,是房地产行业最振奋人心的议题。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文公告,再到11月15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所释放的消息吸引着全国人的眼球。

土地制度改革和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将深刻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前者涉及集体经济土地、小产权房、宅基地能否入市、如何入市,后者涉及房产税和土地财政如何改变的问题。

调控弱化、市场补位

11月12日当晚,三中全会公文才刊出,不少业内人士即收到有中介群发的消息,称三中全会未提及房价、调控,是重大利好,以此鼓励购房者入市,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不出利空消息,就是利好”。

“这本身是一个中央的会议,不太可能涉及到具体的一个行业,以及未来相关的政策方向和手段。”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说,但后续可能会有一系列具体政策出台。

三中全会之前,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一次讲话,也许更有针对性。10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首次专题学习住房领域情况,作出了“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表态。

“不谈房价,并非是不解决高房价问题,只是方式不同。中央高层领导把问题说了出来,不回避问题。”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秘书长陈云峰告诉记者,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是新一届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最高规格的正面表态,也是未来建立“长效机制”的信号。

在陈云峰看来,过去房地产政策天天做限制类措施,枪口走偏了,调控不是调房价,去管房价本身就是错误的,而应去调结构,扩大供给,解决高房价需要建立在供需关系的调节和长效机制的建立上,

在业内人士看来,政府将逐渐放权,更加重视以市场为主导,宏观调控也将逐渐体现在税收、金融、法律等多层次体系。由于行政调控与市场调控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只有政府逐渐加大保障房推地的数量和建设速度,体量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放开,一线城市调控政策短期内会继续执行。

多元化供给畅想

在近期释放的住房多元化信号中,增加保障房、自住型商品房,以至于放开小产权房,均呼声很高。

在中央高层多次讲话中,屡次提及保障房的建设力度会加大,因为“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然走到“保障归保障,市场归市场”的房地产二元并立的格局。

在阳光100集团常务副总裁范小冲看来,房地产问题最终还是民生的,政府责任就是要给没有能力买房的人住房保障,有钱住好房子的人交给市场解决。

在北京的“京七条”中,明确提出要通过自住型商品房,改变北京房地产市场格局。整个北京市很可能会形成保障型住房、自住型商品房、商品房的三元化的市场格局。

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关于小产权房的呼声。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中,提到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的架构下,对已经形成的“小产权房”,按照不同情况补缴一定数量的土地出让收入。

“小产权房的量很大,这是一个既有的事实。与其让它处于违法阶段,还不如考虑把它纳入管理体系。”范小冲说。

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呼声高

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房地产市场最重要也最艰难的部分,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则一直被视作改革土地财政的重要办法。

三中全会公报表示,“中国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土地制度将迎来重大变革,两种土地所有制并存的状况可能会向并轨、统一的方向发展,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或成为未来的一个方向。

11月12日,三中全会会议结束之际,安徽省下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宣布可在宅基地确权基础上,形成“退出补偿激励机制”,在20个县区启动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不免令人畅想。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383方案”提出,在规划和用途管制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平等进入非农用地市场,形成权利平等、规则统一的公开交易平台,建立统一土地市场下的地价体系。

实际上,农业建设用地流转办法在河南、河北、安徽、广东等省份已正式出台,芜湖、苏州、湖州、顺德等地也早已开展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但效力仍不明朗,市场仍期待有进一步的改革措施。

“小产权房和集体土地入市,在北京上海这样严重需求大于供给的有必要放,三四线一些供给大于需求的就没必要。只要供应方面能增加,房价就能应声而落。”陈云峰对此十分的期待。

杨红旭表示,要做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明确产权主体及权益分配机制,集体土地入市流转才能有基础、有依据、有序。业内人士指出,要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平台,就要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林地使用权等纳入统一的土地交易平台,通过竞价报名、网上挂牌、在线竞拍、中标公示等规范的程序操作。

亦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可以期待,但别奢望。实际上,十七届三中会就提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五年过去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只是将“逐步”二字去掉。

“383改革方案只是一家之言,关于集体土地入市的东西还没定调,只是说这部分内容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具体什么时候做,怎么做,还要再看。”北京房协秘书长陈志说,这涉及地方土地财政及农民权益,不可能那么简单就调整过来。

房产税尚难全面铺开

作为楼市长效机制的重要方面,房产税一直被寄望甚高,但有关房产税扩大试点的传闻,几乎屡次被辟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将财税改革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明确要建立现代财税制度必须完善立法,明确实权,改革税制。

中央文件首次提出房地产税立法的问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5日全文,《决定》提出,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由于房地产税并不是一个税种,而是一个体系。房地产税包括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涉及立法和改革结合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从决定看,房产税立法的步伐会加快。

但从实际试点情况来看,房产税在重庆、上海的试点并不算成功,全国住房信息联网、不动产登记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被认为是为房产税的开征提供条件。但至今尚未完全完成,这使得房产税铺开被认为是大打折扣。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6篇

在中国新一个改革“窗口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底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未来十年会哪些大不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们在第一时间作了权威解读。

成立第5大国家机构

在未来,国家安全将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国家安全的问题和危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是正式宣布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据港媒报道,委员会将原国家安全委员会进行进一步的扩大,把公安、武警、司法、国家安全部、总参二部三部、总政的联络部、外交部、外宣办等部门,全部揉并在一起,成立一个大的国家安全委员会。

此委员会,将继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之后,成为中国第5大国家机构。

早在今年5月,韩媒《朝鲜日报》就援引高层消息称,“一个新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在酝酿之中,它是想在今年年底试图推出的政改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把对外的国家安全和对内的国家安全结合在一起”。

有一个说法,早在担任总书记时期,中国就曾考虑设立国安委这样的组织。访问美国时看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后,计划组建国家安全委员会。1997年中国首次提出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方案,后不了了。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美元储备国,在如此开放的大背景下,存在领土、国土、粮食、能源、网络、健康等安全问题。国家越开放,中国面临的风险越大。中共中央提出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确保国家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也是世界大国的做法,如美、俄、日均有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在全球各种不安全情况下形成的有效调节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做法。

中国与美国已经建立起新型大国关系,从主席、总统一级已经进行切磋合作。以前,美方有国安顾问参加,而中方只有国务院委员,现在对等了,这是国家公共产品。

经改是整个改革核心

在五千余字的全会公报中,“改革”一词,前后出现了59次,如此之高的频率相当罕见,显示出了中共的改革决心。为此,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个力度是相当大的。

三中全会所设定的改革总路线图,受到学界和专家的赞同。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三中全会有三点突破:一是改革发出了最强音;二是改革进入了新周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5年的历程,35年的改革如果算是一个周期的话,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可以说是开始了一个新的改革周期;三是改革的新形势,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用比较通俗或者流行的话说,“我认为三中全会是改革的‘饭’,体现了执政党肩负的使命和领导人责任的担当。三中全会是改革的金字招牌,改革将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励精图治、捷报频传。”

在这一揽子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此,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周为民认为,这一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说明高层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在关于全面改革的各个方面,我认为都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思想,首先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改革的重点。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我认为这样来把握是恰当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全会要求,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过去光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本身,而这一次强调完善市场体制框架下,核心解决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所以这个框架下转变政府职能,直接关系到市场体系的建立。这关系到下一层次,即进一步构建新的市场关系,所以是整个改革核心点。

司法独立被特别提出

关于司法体制的改革,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其中最受关注的提法,是司法独立。

对此,周为民认为,共产党作为中国长期执政的党,它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什么?是法治方式,对于执政党来说,你怎么领导?怎么执政?当然最基本的方式,最重要的方式也是法治的方式,这一点上是不能够出现任何混乱的。

对于法制和司法独立的提法,学术十分看重。汪玉凯认为,治理体系和能力朝着现代化发展,核心要素无非这么几个点:第一以人为本,第二坚持法治,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民主。那么,这些都是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框架下进行的,大框架下需要讲人权,讲法治,讲民主,讲以人为本,所以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指引,不可能不搞法治,这是现代国家必然的选择。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7篇

2013年11月12日,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多方面的改变

《决定》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成立改革总体设计的领导机构。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改革领导机构的设置,有助于在纲领性文件的基础上,推动未来细则出台后的执行。

第二,从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体制改革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强调竞争、市场的作用。这意味着国企也会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中运营,可能对打破国企垄断会有一定的推动。

第三,重申所有制和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促进国企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为国有资产资本化创造条件,国家作为投资人的收益和政府直接参与国企管理分开,这为下一步国企改革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第四,财税体制将会做出重大调整,上收财权事权是改革方向,预算民主或有突破。--- 提出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地方事权的上收以及中央财权的下放都成为可能,未来对事权的分配以及税制改革细节是关注焦点。

第五,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同地同权。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及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隐含的是城市和农村土地有同等权利,以及对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房屋权力的确认。

第六,建议和讨论已久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公报指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国家安全的战略思路逐步显现

第七,司法系统有可能变为垂直管理。公报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第八,军队建设将有重大变化,军事体制或做调整。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总之,三中全会公报是关系到今后很多年改革方向的纲领性文件,并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公告指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很多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机会,财富管理业就是直接受益的行业之一。“我们或许不能过于短期地看这些改革的效应,也不能指望短期股市平步青云;但从中长期看,对这些改革红利给予无论怎样的关注和重视都是值得的。一句话,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经济的新航程,也开启了股市的新牛市。”

不要高估改革的短期效应

“这次的全会公报,从许多方面的复杂描述来看,是各方力量妥协的结果。此外,改革最艰难的部分就是未来的执行力:由谁来执行,他们的风格是激进还是保守,背后有什么样的利益驱使,都是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不能只是因为方向对了而过于乐观。” 好买财富CE斌杨文斌举了个上海自贸区的例子,自贸区的发展和政府的权力掌控度是成反比的,自贸区发展得越好,政府对企业所拥有的掌控权力越弱,这背后就会触动很多既有利益团体。所以自贸区虽然挂牌成立一个多月了,却迟迟未能出台自贸区金融业务操作细则,这背后就有不同利益团体的因素。“但是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供了很好的改革方向,虽然路途坎坷,但是终究会到达,只是走的慢一点。”

不要低估改革的长期价值

“想要依靠改革政策获得短期突破,还不太可能。但是就长期来看,改革将释放很大的能量。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处于改革攻坚期的时候,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方向,会上确定的基本原则将是这届政府未来十年的执政方向。”

“历史上每次的三中全会的定调都影响巨大,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基本按此路线进行。2008年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公告中,主要涉及了三农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小康社会。而影响最深远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调,确立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路。在这次三中全会不到6千字的公告中,‘改革’被提及了50多次,‘市场’被提及了30多次,改革的决心不言而喻。而且,公告中涉及到的改革范围之大、系统性之完整超过大家原来的想象,相信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中国会沿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走下去。”

本次的改革方案不仅确立了改革的原则和大方向,而且执行路径清晰、务实。“本届政府主要领导人的组合非常的优秀和难得,总书记的背景自然不用多说,新总理不仅是经济学博士,而且就今年上半年颁布的经济政策来看,精准度极高,既不冒进,也不保守,相信在未来的改革上也会延续这种专业、务实的风格。”

差排: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8篇

11月12日,为期四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落下帷幕,三天后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详细阐述了下一步改革重点、方略和具体安排,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约2万宇的《决定》,涵盖了16个领域,60项具体任务,中国改革蓝图和诸多决策细节由此清晰。

新,首先体现在改革总目标的设置上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间表。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是制度的现代化。这是自十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设立的宏大目标。既在改革广度上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五大层面,而且深入到了制度肌理当中。时间表的设置,也从“小康”的民生导向,推进到了兼顾民生和制度导向。这实际上是执政党作出的新承诺。

新,还体现在对市场角色的全新定位

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这也是《决定》的最大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

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更加强调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其中隐含的强调信号是,政府应该习惯于做市场仲裁者的地位,习惯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担当主要供应者的作用,为民生托底。除非市场失灵,政府理应管住“闲不住的手”。

在《公报》中,对此多有论述。比如,“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等,指向的都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于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作了最权威的诠释。

新,同样体现在重申所有制和基本经济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民营经济发展充分肯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还特别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两个都是”的表述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是首次出现,表明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民营经济发展充分肯定,使得今后在具体政策制定上,为民营企业进入更广阔领域扫清了意识形态和理论上的障碍。而“非禁即入”也意味着,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在些民营企业家看来,本次三中全会试图把少数垄断领域对民资打破壁垒的尝试推向更多行业。

本次全会对“混合所有制”的新提法也引人注目:“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决定》也提出了不少具体举措。比如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能否形成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个重要实现形式。分析人士预期,未来可能有更多的国有资本主导项目,会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新,还新在对于城乡二元结构弊端的坦率表述

《公报》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体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9篇

“平淡的言语之后可能是大胆的行动,将带来深远的改革。”英国《金融时报》如此评述三中全会公报。外国政府、媒体以及一些智库表现出来的关注热情,丝毫不亚于中国人自己。全球各大通讯社、主流媒体以及一些著名海外智库,均使出浑身解数,高频度、大范围深度解读三中全会公报,试图从中研判中国未来的经济政治社会走向,以及跟自己相关的财富机会。

一向被西方媒体与研究者视为“枯燥、呆板而冗长”的中国官方文件,这一次似乎变得生动而具有魅力了。

“抠字眼”感知中国改革雄心

“他们是工程师,在任何系统中,你都需要一些摩擦力以放慢速度。摩擦力太大,机器就会停转。摩擦力太小,系统就会不稳定。”美国著名记者、专栏作家法里德·扎卡里亚在三中全会召开前一天发表的文章引述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的话。

扎卡里亚对中国总理“抱薪救火”的比喻印象深刻,并从中感受到中国改革任务的艰巨,他将此次三中全会视为中国的第三波改革。不过,留给他印象更深的是中国领导人的自信。他在文章中说,“他们显得比我过去20多年间任何一次访华时都更自信,更放松。以往,他们大谈中国的弱点和问题,总说中国远远落后于美国。我此次很少听到这样的话。不过,该国仍然在到处搜寻各种理念和最佳做法。”

中国的自信在此次三中全会公报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陆瑞安,无疑是具有敏锐嗅觉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他认为,公报中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设定这样的时间表表现出了中国领导层“自我施压”的意图。

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姚树洁认为,中国领导人表现出了“不回避现存问题、不喊空口号绕弯子和不怕困难直面改革深水区”的精神,以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上的矛盾和问题。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资深中国经济研究员杜大伟认为,三中全会公报中加快改革的意图十分明显。日本政治评论家本泽二郎认为,任何国家实施改革,都不会完全一帆风顺。中国领导人直面改革深化引发的重大问题,这令人期待。不惧怕反省、从正面应对改革难题的话,改革必将走上正轨。

新设国安会受关注引揣测

德国《世界报》驻华记者约翰尼·埃尔林认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新颖之处”,他在报道中说,国家安全委员会显然效仿“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就像美国总统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主席一样,中国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可能也会是将要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主席。路透社报道,中国将组建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目的,是在国内外安全挑战面前深度整合分散于警察、军队、情报和外交等领域的国家安全职能。

日本媒体格外敏感。《产经新闻》的文章分析,选择这个时机作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决定,或许是受到日本启动日本版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的刺激,并借此展开反制。《日本经济新闻》则猜测,该机构将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为蓝本,肩负综合协调外交安保战略的职能,中国国家主席可能为总负责人,作为统辖负责国内治安的公安部以及负责情报收集的安全部的上级机构。

“中国将建克格勃。”俄罗斯之声电台网站用了一个夸张的标题。该电台的文章引述“金雕”情报机关老兵协会副会长瓦列里·马列瓦内的话说,该委员会将成为中共政治局的左膀右臂,构成中国政权的基础。文章认为,中国新安全机构不会对俄罗斯的安全构成额外威胁,反而能增加莫斯科和北京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的机会。

三中全会影响中国更影响世界

如果全球经济缺了一台“中国发动机”,那对于很多国家的经济复苏而言绝对是噩梦。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主任彼得·德赖斯代尔表示,世界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拥有巨大利益,世界其他国家将有机会从中国资本更自由的流动和商业更自信的运行中获益。澳大利亚商业旁观者网站的一篇文章说得更直白,认为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将左右澳大利亚经济长期前景,并暗示世界应该敏锐抓住此次中国机遇。

“澳大利亚的长期前景或许不由纽约决定,而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体现。1978年的三中全会也改变了澳大利亚,尽管这样的改变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生。1978年,世界用了很长时间才明白中国作出了什么决定。2013年,消息的传播速度可能提高了,但要理解发生了什么可能仍然需要时间。”

不少美国的智库纷纷召开跟中国主题相关的研讨会,研判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走向,以及对美国可能带来的影响。

纽约证券交易所亚洲区副主席欧伟廉表示,中国的改革以及中国的稳定对美国非常有利,中国经济增长对美国和世界以及各个市场都意义重大,包括零售市场、石油天然气市场以及制造业市场。中国增加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是一件非常好的事,这对稳定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有很大作用。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研究主任蓝普顿相信,中国将继续拓展经济改革并为之注入活力,不仅从中国国内角度而言,也从世界角度来看,这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其中有可能为中美两国更高层次合作带来更多契机,也可能成为两国共同定义“新型大国关系”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非洲更关注中国能否带来更多的资金与技术。

看到挑战也理解中国改革步伐

纵观此次海外舆论,可以发现他们对中国的期待普遍很高,对三中全会公报的内容也较为肯定。其中,公报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令他们十分振奋,但他们也认为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各方面的问题严峻而复杂,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

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罗迪表示“谨慎的乐观”。他认为,公报中的纲领还需更多具体内容来填充,未来中国需要在提升市场作用、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完善价格改革、金融改革和财税改革等方面做出更大改变。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框架理论;《人民日报》;《亚洲华尔街日报》;政治倾向

在美国社会学家E·戈夫曼看来,“人们是将日常生活的现实图景纳入框架之中,以便对社会情景进行理解与反映。人们借助于框架来识别和理解事件,对生活中出现的行为赋予一定的意义,否则这些行为和事件就没有任何意义”[1]。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学者们基本上是源于E·戈夫曼的思想。框架理论被引入大众传播学领域:在大众传播学领域中,框架通常被认为具有两方面的属性:一种是名词属性,即框架是待分析的新闻文本;一种是动词属性,即把框架理解成为一系列的动态过程进行选择、强调或者重组。也就说,新闻生产者通过选择、强调或者重组新闻事件及一系列的框架工具形成新闻的框架,这个框架赋予新闻文本特定的意义,从而影响读者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和诠释。[2]坦克德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提出了框架“列表”的方法,设计出一个提供了11个指标组成的“框架列表”:新闻标题(包括主标题、副标题),新闻图片,图片说明,新闻导语,消息来源,引语的选择,引语的强调,文章所属的系列标识、数据和图表,文章的结论。[3]

本文选择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切入点研究,选取报道时间为2013年11月5日至19日,即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两周作为样本(其中《亚洲华尔街日报》的9日、10日、16日、17日为周六、周日没有出版),考察《人民日报》与《亚洲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篇幅、新闻标题、新闻图片、关键词、消息来源框架列表来比较报道的异同,试图探究在报道重大政治事件中,中美政治倾向的差别。

一、新闻框架对比

郭庆光认为:“新闻框架是指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4]因此,由于各国的意识形态不同,新闻媒体在报道事件时,会使用具有一定感彩和社会心理内涵的关键词、新闻标题、图片选取与消息源来展现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立场。

(一)两报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篇幅

由上图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有关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76篇,而《亚洲华尔街日报》直接报道26篇。其中,《人民日报》11月15日和19日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较多,分别是12篇和13篇;《亚洲华尔街日报》则集中在18日和19日,分别是5篇和6篇。可以看出,《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及时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中央精神和中国政府最新政策、决定是它的一面旗帜,故使用大量篇幅报道此次会议。《人民日报》集中报道领导讲话、社论、专家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解读、国际社会高度评价等,而《亚洲华尔街日报》则更关注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改革对股市的冲击和对航空业的影响以及政策执行的艰难等。

(二)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它以独特的行文和高度凝练的文字传递新闻内容。《人民日报》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道的标题比较简洁,直接点明主题。例如11月8日头版主标题《三中全会,历史抉择树航标》;11月9日头版主标题《中国道路的“历史新起点”》,直接为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铺垫;11月13日头版主色调为红色,与报头字体颜色一致,彰显喜庆和政治气氛,红色大标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清晰简洁。

《亚洲华尔街日报》的标题较为含蓄,往往不直接包含“三中全会”的词汇,例如,11月6日标题为“A Path to Reform in China with Deposit Insurance”(《中国存款保险改革的道路》),文章指出“As Communist Party leaders meet this weekend for the secretive ‘third plenum’,there are high hopes the party will lead to bigbang changes to the financial system”(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本周末秘密进行的“三中全会”,将会有很高的期望共产党对金融系统的重磅改革),更多地关注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试图通过媒体的宣传给中国政府施压。另一方面,《亚洲华尔街日报》更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政治影响力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人权等,11月8日标题为“Xi’s Clout Faces Test At Plenum”(《的政治影响在本届三中全会上面临考验》),11月18日头版标题为“China Moves Slowly on Child Law”(《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进展缓慢》)。

(三)关键词与报道基调

恩特曼认为:“新闻文本的框架是通过使用或拒绝使用某些关键词、常用语、僵化的形象、信息源和句子,通过某些事实和判断的聚合来强化主题。”[4]因此,通过观察这些关键词,我们能够判断新闻媒介是如何框选新闻,表达观点的。

经过分析,《人民日报》描述三中全会的关键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有“全面深化改革”“高扬旗帜”“历史新起点”“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学习贯彻”“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紧紧围绕”“单独两孩”“新期待”“解读”“制度建设”等,《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三中全会的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the party”(共产党)、“Chinese meeting”(十八届三中全会)、“reform”(改革)、“vague”(模糊的)“state firms”或“state-owned”(国有企业)、“bank”(银行)、“lack”(缺乏)、“market”(市场)、“government”(政府)、“improve”(改善)等。

从两报使用的词汇上我们可以看出,《人民日报》主要运用动词和感彩较强的形容词对三中全会进行全面解读和高度评价,也给予更大的期待,来彰显会议的重要性。而《亚洲华尔街日报》则较多使用名词和中性词对会议本身进行客观描述,更多地指出中国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放缓、人口快速老龄化、国有企业改革滞缓等。在报道基调上,《人民日报》肯定评价多于冷静中性分析,多次撰文“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改革旗帜飘扬”等,反观《亚洲华尔街日报》则多用模糊性词汇和否定词,例如,11月13日头版标题“Beijing Sets Vague Goals For Economy”(《北京释放模糊的经济目标》)一文,使用了7个转折否定词“but”,其中4个位于段首。此外,还有“failed”(失败的)、“absence”(缺少、缺乏)、“disappointed”(失望的)等词汇,对改革的期待显得失望和冷静。

(四)新闻图片

新闻图片作为新闻文本的视觉符号,以其独特的表现张力、视觉冲击和写实性等特点成为媒体新闻选择中的重要环节,媒体经常通过其取景框的作用,将影像置于我们的视觉中心,吸引读者阅读。

在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报道中,由于是政治会议的新闻报道,《人民日报》和《亚洲华尔街日报》图片数量都相对较少,前者共使用14幅,后者是11幅,两报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即11月13日分别配置2幅和3幅图片,不同的是《人民日报》把两张都放在头版,图片展示了在作重要讲话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议。而《亚洲华尔街日报》则分别位于第12版和32版,此外,在报道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时,配置一张彩图并在文中借用一位中国企业主的话语“It’s a good thing to do international trade”(对做国际贸易是一件好事),对中国的经济改革试水予以肯定评价。

在对生育政策的解读方面,11月17日《人民日报》“要闻”版是用一张圆饼图表来描述符合各政策的人口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来分析当前我国生育政策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影响等,而《亚洲华尔街日报》更注重视觉冲击,11月18日头版采用彩图,并配发文字说明“Family-planning officials in China sounded a cautionary note about changes to the country’s decades-old one-child policy,saying they will ease controls gradually and that the change won 't lead to a ‘pileup’of births.above,a child looks into a window in Beijing”(国家计生委发出谨慎的声音,改变过去几十年的一胎政策,将会逐步放松生育控制,并声明这种改变不会引发“婴儿潮”。图为一位北京的小孩在看窗户镜子里的自己);11月19日“WORLD NEWS”(“国际新闻”)版配置一幅6岁北京小女孩Tian jinrong的图片,并引用她的话“doesn’t want a new sibling”(不想要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更多是分析政策对当前中国人群生育欲望、观念和现实条件等带来的影响和借用国外专家的调侃。

在展现民生新蓝图方面,11月15日《人民日报》“民生周刊”版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基本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制度全方位解读三中全会公报带来的新期待,并分别配置5幅图片和5个小标题《构建“橄榄型”社会》《社保,要惠普更要公平》《人人都能病有所医》《让农民拥有一样的公共服务》和《环境好了,大家受益》逐步阐述改革新期待。同样在经济领域,18日《人民日报》“财经纵横”版也配置5幅图片来展现三中全会公报内涵——财税金融改革的定位更高、内涵更深、目标更明确、协同更密给普通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使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而11月19日《亚洲华尔街日报》只配置2幅图片,分别是“Two women look at clothes during a sales promotion outside a mall in Beijing”(两位女士在北京的一个购物中心挑选促销的服装)和“Workers build housing in Shanghai”(上海的建筑工人)来描绘三中全会对民生所带来的影响。

(五)消息来源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民日报》自采稿件67篇,约占总数量的88%,其他稿件大部分是转引新华社的,一方面是因为党和国家重要的政治文件只授权新华社刊发,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的媒体管制体制不同,重要会议一般只对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此类党和国家的机关报开放,其他媒体拥有很少的采访权。而《亚洲华尔街日报》稿件接近90%都来源于本报社,只是在报道内容上援引新华社的原稿件部分消息,在新闻内容来源上,《人民日报》多是来自本报评论员与社论、“钟声”系列、“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网友热议内容,还有中央党校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各地高校专家学者,在《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系列中多次引用金融、国际关系等各领域专家的解析,较少听到普通群众对三中全会的感受。而《亚洲华尔街日报》除了援引新华社、高校教授、国家发展研究中心、财经杂志、世界银行等,在对政策解读报道方面,尤其是对贴近民生的生育政策的解读,显得更富有人情味。例如11月18日“China Moves Slowly on Child Law”(《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进展缓慢》)在引用新华社、“John D. Minnich,East Analyst for Stratfor,an Austin,Texas”、Yong Cai,a fellow at the Carolina Population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等专家学者的观点的同时,还直接引用普通群众的感受,更能令人印象深刻,也更具有说服力。

通过框架理论分析对比后发现,《亚洲华尔街日报》对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总体上持否定态度,还借此契机对我国的人权、少数民族政策展开关联性报道,比较典型的是11月11日头版标题为“Terrorism Debate Stirred In China”(《恐怖主义争论在中国搅动》)一文中给予以同情和对中国官方对“金水桥事件”界定为恐怖袭击的质疑,企图对我国的人权和民族问题说三道四。

二、《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中的政治倾向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创刊于1889年,以超过200万份的发行量成为美国付费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报纸,而《亚洲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是隶属华尔街日报报系的子报,一份以亚洲读者为对象的财经报纸,提供全球的商业和财经新闻和分析。

虽然其办报理念是“不为广告或任何投机、宣传的利益控制”,但现代报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商业、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亚洲华尔街日报》由美国的道琼斯公司拥有,在报道中国重大政治事件时,其政治倾向性在版面设置、报道议题、报道篇幅与基调上都有所体现。政治倾向性就是指新闻传播者和传播机构的意识形态性,主要取决于编审、记者的政治观点、价值取向,例如,在文字和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新闻图片的配发、报道的基调都表达了编审和记者的政治倾向。[5]在叙事框架上,《亚洲华尔街日报》11月13日头版在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中运用了不同的手法,首先,用描写的手法,引用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内容“market forces would play a ‘decisive’role in future economic decisions”(市场力量在资源配置中,未来将扮演决定性的角色)。然而,这种看似客观的、作为其叙事框架第一步的描述仅仅是为了赢得读者对于其中立客观立场的初步印象。接下来,将主观词汇及臆测,比如“failed”(失败的)、“hobble”(蹒跚、阻碍)、“vaguely”(含糊地、茫然地)等分别运用到行文中,逐步读者之前刚刚建立起的正面或中性印象,然后通过外国专家和中国银行某些官员的分析来结束该篇报道,引导读者的情绪沉淀、内化为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亚洲华尔街日报》的政治倾向性很明显,即对我国的重大政治会议总体上持批评态度,虽然在经济改革领域给予一定的肯定,但描述为西方经济模式的胜利;在民生报道方面,把生育政策“单独”两孩描述成取悦人民群众的政治手段等。

三、两报报道基调差异的原因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坚持高品位、高格调,把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创新,弘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等。在此次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过程中,基调高昂、及时准确地传达党和政府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如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让改革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飘扬》,文章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在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报道方面,首先是人民日报评论员系列文章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各个方面把握和分析《决定》内容,然后是国家各个领导小组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最后是各领域专家解读《决定》的亮点和涉及民生问题的报道。

《亚洲华尔街日报》是财经类报纸,主要为亚洲读者提供全球的商业和财经新闻和分析,由于商业与政治政策的关系紧密,所以这次对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亚洲华尔街日报》更多关注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例如,11月8日“MARKETS”(“市场”版)标题为“A Paty Game for China Market”(《中国共产党在市场经济上的博弈》)一文中指出“A gesture that would have cross-sector consequences would be a revitalized push to make state-owned companies more efficient”(这一跨行业后果的举措表明,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更加有效率和活力),但是对改革的期待明显降低,甚至有标题直接表明其失望,即11月14日头版“State Firms Winners in China Plan”(《国有企业在这次改革计划中是胜出》)。在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内容时,援引新华社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邀请外国专家和中国的各方面权威人士进行分析,其中对“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一政策的变动和11月19日标题“China Shift Toward Real Reform”(《中国转向真正的改革》)虽然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但总体上较为否定,使用较多消极词汇,如“verbose”(冗长的、累赘的)、“negatively”(否定地,消极地)、“disappointed”(失望的、沮丧的)、“turgid”(浮夸的、夸张的)等。

归根结底,两报报道基调差异是由新闻媒体的阶级属性决定的。我国的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坚守党性原则,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为其根本任务。而美国媒体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在对我国一些重大事件报道上名曰“客观”“公正”“全面”,但实际上都是在既有的政治倾向框架下报道的,传播的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四、结语

此次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我国的主流媒体无论在报道规模上还是在报道深度上,都及时准确地传达了党和政府最新的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我国主流媒体的首要任务,但是在报道的具体实践中,应加强用事实说话,减少说教意味,尤其是涉及民生问题时,也可以借鉴国外优秀媒体的采编技巧,在引用消息来源时除了领导、权威学者等外,应该多一点普通民众的声音,使报道更有说服力,更能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刘东健.当下中国“改文风”的政治修辞解读[J].新闻爱好者,2013(4).

[2]李一诺,庄永廉.重大活动报道:策划先行推陈出新——《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人民公安报》重大活动报道研究[J].法治新闻传播,2013(1).

[3]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11年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新闻界,2010(9).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0.

[5]杨恩泽.近两年CNN对华报道政治倾向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4).

(王灿发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寅桂为中国传媒大学政治思想理论课教研部2012级传媒政治硕士生)

上一篇:十八大三中全会公报范文 下一篇: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