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通知书范文

时间:2023-03-08 07:49:16

中标通知书

中标通知书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 中标通知书 要约 承诺

2000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对于我国的招标投标制度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我国的招标投标制度也随之基本建立起来。2011年11月30日国务院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招标投标制度。可是在我国的招标投标实践中,由于理论上对招标投标法相关制度的设立在性质认定上存在误区,导致实务上乱象纷出。例如招标投标法中关于投标保证金制度的设立,由于对中标通知书是否构成合同法上的承诺的认定混乱,导致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权利义务严重失衡。《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26条规定:“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保证金的,投标保证金不得超过招标项目估算价的2%.”第35条第二款规定:“投标截止后投标人撤销投标文件的,招标人可以不退还投标保证金。”假定投标人在投标后,投标人撤销投标文件的,招标人可以不退还保证金。事实上司法实践中也是如此判决,理论依据即是招标行为属于要约邀请,中标通知书的发出行为为承诺。如果我们再假定招标人在签订招标投标合同前反悔的,给对方造成了损失,司法实践中一般是判决招标人不承担违约责任也不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最多只需赔偿投标人因本次投标过程所遭受的信赖利益的损失。且司法实践中关于该损失的赔偿额还远远达不到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26条规定:“投标保证金不得超过招标项目估算价的2%.”的程度。其法理基础应该是认定中标通知书的发出并不构成承诺。如此一来,司法实践中的相关判决的理论依据互相矛盾,严重违背了合同法基本原理,且导致了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严重失衡。因此笔者认为,科学的界定中标通知书的性质对于正确理解招标投标法规定是必要的。

一、中标通知书的性质应由招标的性质来确定,当某些招标具有要约性质,那么中标通知书的性质仅是招标人对投标人的承诺的一种确认通知书

中标通知书是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招标、投标、评标及定标过程,招标人在确定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后向中标人发出的通知其中标的书面文件。招标投标实质上是合同成立的过程,因为招标投标的所有活动实质上是一个为订立合同做准备直至合同订立完成的过程。由于要约和承诺是合同成立的必经的两个阶段,那么招标投标必然要具备要约和承诺两大要素。由于投标人对招标文件所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并按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我国理论界一般都认为,招标行为属于要约邀请,投标行为为要约,中标通知书为承诺。

笔者认为,在我国的招标投标中,中标通知书的发出不能简单的认为其构成了合同法上的承诺。笔者曾在《浅析招标行为的法律属性》豍一文中论述了招标行为可能为要约也可能是要约邀请,须依据招标文件的具体内容进行认定。依《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4条的解释,“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十分确定并且表明要约人在得到接受时承受约束的意旨,即构成要约。”因此,要约中应当含有当事人受要约拘束的意指。行为人对其实施的行为是属于要约还是要约邀请,须依据行为人已经表达出来的意思来确定。行为人如果为自己设定了一定内容条件的订约义务且自己未来将履行该订约义务的意思表示视为要约。竖如果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表示将与报价最佳者签订合同,则招标人便为自己设定与报价最佳者的订约义务,如此招标文件的意思表示视为要约,投标则为承诺。如果招标文件没有明确表示将与报价最佳者签订合同,则该招标行为属于要约邀请,投标为要约,中标通知书的发出则属于承诺。

当某些招标具有要约性质时,那么中标通知书的性质仅是对投标人的承诺的一种确认,是确认通知其中标的法律文件。因而招标是否为要约或要约邀请,招标文件内容的编制情况决定了招标为要约或要约邀请的关键,须以招标文件的具体内容是否十分确定并且表明招标人在得到接受时是否承受约束的意旨来确定。“如果招标人在招标公告中已明确表示将与报价最优者订立合同,这种意思表示已具有要约的性质。”豏投标人的投标就是响应该要约,而中标人的投标实质上就是承诺。在这种情形下,招标投标合同在中标人的投标文件的提交时已成立。招标投标合同既已成立,此时中标通知书的性质就是要约人(招标人)向承诺人(中标人)发出中标的确认书而已,中标通知书只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并无实质上的法律意义。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以中标通知书作为招标投标合同成立的标准,而是应当在注意分析辨别招标是否为要约的前提下来认定中标通知书的性质。

二、在认定招标行为为要约邀请的前提下,体现招标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的中标通知书的依法发出,则构成了招标人的承诺

在招标投标中,由于招标文件内容的编制情况决定了招标为要约或要约邀请的关键,如果招标文件的具体内容并不明确确定并且不能表明招标人在得到接受时承受约束的意旨。那么即可以认定招标行为属于要约邀请,投标为要约,中标通知书则为承诺。因为招标是选择最优者的行为,是提出一系列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希望不确定的投标人来参与投标的行为。投标人必须经过投标后方有可能获得中标。投标是投标人基于招标人的基本要求向招标人提出自己明确的报价,投标人按照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编制投标文件,在招标文件要求的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将投标文件送达投标地点。该投标行为属于要约。中标通知书是招标人以投标人的投标是否最符合招标文件的要求,并依据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向中标的投标人发出已选定其为中标人的书面法律文件。从合同法原理上讲,除前文所述外,因中标通知书在内容上是招标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且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故这一发出中标通知书的行为无论从意思表示,还是表现形式和构成要件均符合合同法理论上关于承诺的定义。

从我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来看,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53条规定:“评标完成后,评标委员会应当向招标人提交书面评标报告和中标候选人名单。中标候选人应当不超过3个,并标明排序。”第55条规定:“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 的项目,招标人应当确定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由此可见,中标通知书的内容及发出必须基于评标委员会所提交的评标报告和中标候选人名单,依据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确定中标候选人中选定中标人,该中标通知书即是招标人选择中标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同时也符合法律规定,它构成了合同法上的承诺。此时中标通知书发出并到达中标人后,招标投标合同即成立。如果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的,或者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中标通知书的法律效力

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中标通知书的效力主要有二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即使中标通知书的发出,因《招标投标法》第46条规定双方须另行签订书面合同,因此书面合同依法签订之日合同才生效。虽然《招标投标法》第45条之规定:“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的,或者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际上中标通知书是不具有严格的合同法上的意义。另一观点认为中标通知书发出时及招标人的承诺生效,因此,中标通知书作为对中标人的承诺,对招标人和中标人均具有法律效力,如未能依法签订书面合同,则过错方应承担违约责任。

如前文所述,中标通知书的性质因招标行为是否为要约或要约邀请而有区分,中标通知书的法律效力因而存在不同。

当某些招标行为为要约时,中标通知书的性质是对投标人的投标(承诺)的确认书,它对于招标投标合同成立与否并不产生实质性影响,此时可以认定中标通知书只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虽然我国招标投标法第45条规定“中标通知书对招标人和中标人具有法律效力。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的,或者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但也并不表明中标通知书发出前,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的,或者中标人放弃中标的,就不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当某些招标行为为要约邀请时,中标通知书的性质是对投标人的投标(要约)的承诺。中标通知书一经发出应视为承诺,该招标投标合同立刻成立。此时招标投标法第45条的规定可以理解为中标通知书的发出意味着招标投标合同的成立,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的,或者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中标通知书范文第2篇

某A房地产公司就某住宅建设项目公开招标,B建筑公司中标,A房地产公司向B建筑公司发出了中标通知书,双方未签订合同书,A房地产公司反悔,取消了B建筑公司的中标资格,确定C建筑公司为中标单位,与C建筑公司签订了施工合同。为此,B建筑公司向人民法院,要求A房地产公司赔偿违约损失。

在庭审中,B建筑公司指出,A房地产公司发出了中标通知书,说明合同已经成立,要求A地产公司继续履行合同,并提出了赔偿经济损失的要求。A房地产公司认为:虽然已发出了中标通知书,但中标通知书并无合同效力,且双方尚未签订合同,不存在合同上的权利义务关系,A房地产公司有权另行确定中标人履行合同义务。

一审法院认为:《合同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招投标程序要经过招标、投标、定标这三个阶段,它们分别相当于合同法中的要约邀请、要约、承诺。中标通知书是招标人作出承诺的表现方式。所以双方之间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应自招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成立。A房地产公司,不与B建筑公司签订施工合同并另行确定中标人,属于根本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赔偿B建筑公司的损失。

A房地产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中标通知书的发出,仅是招投标阶段结束和合同签订阶段的开始,并不是合同的成立。A房地产公司与B建筑公司没有签订书面形式的建设工程合同,合同不成立。因此A房地产公司在发出中标通知书后,不与B建筑公司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属于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2 分歧分析

上述案例一审法院与二审法院对本案有两种不同判决结果,原因就在于对中标通知书的法律效力的认识不同。而导致这一认识不同的原因是法律没有对中标通知书的效力给予明确,没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所以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和理论上都对中标通知书的效力有很大分歧。

专家学者对中标通知书发出后的法律效力的认定,有以下四种观点:

2.1 合同尚未成立

该种观点认为,既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且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故,中标通知书发出后合同还未成立。①

2.2 合同成立但未生效

该种观点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通过签订书面合同确认合同内容,补充完善有关合同履行的细节,按照招标人见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作为合同生效的特别条件。②

2.3 合同成立并生效

该种观点认为,作为要约、承诺的投标函和中标通知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关于书面形式的要求。因此,中标通知书一经发出,建设工程合同即成立。而如果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但没有明确设定为生效条件,当然也不会妨碍合同的生效。因此,中标通知书发出后,合同处于"成立并生效"状态。③

2.4 预约合同成立并生效

该观点引入预约合同的概念,认为中标通知书的发出,标志着招标人与中标人之间的预约合同成立并且生效。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所规定的"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就是依照预约订立本合同。④

笔者认为:中标通知书一经发出,标志着合同成立,但合同并未生效。中标通知书意味着承诺的发出,承诺一经发出合同是成立的。但承诺的发出不代表着合同的生效。我国的招标投标法对订立书面合同有明确规定,这与国际工程建设领域同行的FIDIC条款不同,菲迪克条款对中标通知书有明确规定,在FIDIC合同指南中,非常明确的说明了中标通知书发出合同就成立并生效。这与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现行的规定及做法是不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这一规定没有明确说明中标通知书与合同的关系,也没有明确说明中标通知书发出后合同是否成立或生效,因此导致了中标通知书法律效力的分争。但是在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在中标通知发出后,合同双方会对一些条款进行谈判协商,如果中标通知书的发出即合同生效那么双方再对合同履行细节进行完善谈判就会存在困难。所以在立法中,也是考虑招投标程序和合同履行过程比较场,合同内容比较复杂,且招投标过程中不允许双方就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所以需要双方通过签订书面合同确定合同内容,补充完善合同履行细节,将招标文件或投标文件中的缺陷予以纠正。所以笔者认为,中标通知书标志着合同的成立,但不代表合同生效。

3 结束

鉴于目前关于中标通知书法律效力讯在的诸多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争论,保证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建议对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作出完善,以维护司法的权威性。

[1]林善谋:《招标投标法适用与案例评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2] 高印立:《论中标通知书发出后建设工程合同的本约属性》,载《建筑经济》第36卷第1期。

[3]何红锋、华心萌:《关于国际工程招标中合同成立时间的研究》,载《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2期。

中标通知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标人;拒签合同;思考

在高校自行招标实践中,中标通知书发出后、中标人拒签合同或因无法就合同内容达成一致而不能签订合同以致形成纠纷的情况虽不常见,但亦时有发生。除了招投标一方或双方无视相关法律规定的主观因素与招投标行为不规范的客观因素等多种原因外,招投标双方对有关法律和非法律规范性文件的不同认识 是导致合同无法签订的原因之一。鉴此,笔者仅从亲历的一起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招投标双方无法就合同价款达成一致而形成的纠纷为例,谈谈对高校自行招投标中依法产生定标结果后,中标人拒绝签订合同之法律适用的基本看法,以期与招投标业内人士及法律界人士探讨。

1.基本案情

我院通过经批准的自行招标程序确定H公司为药品质量检测仪器设备购置项目第三标段的中标人,并向H公司发出了中标通知书。该中标通知书载明的中标价格总价为人民币人民币叁拾伍万圆整。该项目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报价为包含全部费用的含税人民币价格;H公司在投标函中明确承认招标文件的全部内容,并承诺按中标通知书和招标文件要求及时签订合同,并在其后的竞争性谈判中,再次明确其他投标承诺不变。上述事实清楚的表明,药品质量检测仪器设备购置项目第三标段货物总价人民币叁拾伍万圆整为包含全部费用的含税人民币价格,且H公司对此是明知并完全响应的。

但中标通知书发出后,中标人H公司却迟迟不签订合同,提出投标报价系不含税价,经招标人送达合同文本并多次书面催促后,该中标公司仍拒不按约前来签订合同。

2.相关法律法规依据

2.1合同方面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第二十六条规定:“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2.2招投标方面的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招标文件要求中标人提交履约保证金的,中标人应当提交”。

《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办法》(2005年七部委第27号令)第五十八条规定:中标通知书发出后,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的,无正当理由不与招标人签订合同的,在签订合同时向招标人提出附加条件或者更改合同实质性内容的,或者拒不提交所要求的履约保证金的,招标人可取消其中标资格,并没收其投标保证金。

3.分析意见

3.1依民法原理,经要约与承诺,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告成立

招投标作为一种特殊的协商签订合同的方式,完全可以从合同法的角度对招投标行为过程的性质及其法律后果作出判断。从合同法关于合同订立过程行为性质的规定来看,招标文件应属于要约邀清,投标文件当属于要约,中标通知书则当然是承诺。据此规则,中标通知书发出后,相当于承诺已经生效;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故只要能证明承诺通知已经到达要约人,合同即告成立。

3.2依法产生定标结果后合同已经依法成立并具有约束力,那么,《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和《合同法》第二百七十条为何还规定招标人与中标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

招标人本来无须与中标人另行签订合同,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与中标通知书即可以构成合同的完整内容,而签订书面合同仅是合同生效的形式要件而已。故书面合同的签订目的只能是将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及中标通知书所确定的一致内容以合同形式固定下来,而不是改变双方已经形成的一致;招标人与中标人只能就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及非实质性内容等进行协商,而不得背离已经成立的合同即招标文件、中标人投标文件及中标通知书确定的价款、计价方式、工期、质量标准等实质性内容。这样一种分两个阶段但前后合同主要内容相同的重复缔约模式是由法律和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所设定的,并非当事人的合意安排,当事人并没有选择的余地。

假定法律和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没有上述要求,招标人和中标人也不再根据招标文件与投标文件再行签订合同,双方的法律关系又如何呢?《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只要符合“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各种形式的合同,均属书面合同。就日常所见缔约方式而言,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之约定的确多见于同一文件,尽管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的内容虽未见于同一文件,但在形式上无疑是符合本条规定的,换句话来说,即使招标人与中标人不再行订立书面合同,双方所持有的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本身就是有形地表现合同主要内容的载体,即双方的书面合同事实上已经存在。因此,不能因为法律和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有这种安排而认为合同尚未依法成立。

3.3依法产生定标结果后中标人拒签合同应承担违约责任,也是招投标制度的严肃性所决定的

可以预见,如果依法产生定标结果后中标人拒签合同无需承担违约责任,则中标人可以无数次地提出新的要约,招标投标制度也就没有建立的必要了。

价款作为合同的基本条款,勿容置疑地属于合同的实质性内容,则合同价款的确定当然不得与招标文件、中标人的投标文件及中标通知书相违背。既然本案中的中标人对招标人的招标文件所确定的报价为包含全部费用的含税人民币价格作出的响应是完全同意并据此投标报价,而招标人又据此响应发出了中标通知书,那么,合同价款就只能按中标价格确定为含税费总价人民币叁拾伍万圆整。同时,H公司无视相关法律规定,单方提出改变招标文件、中标人投标文件及中标通知书确定的报价内涵签订合同的要求,已构成严重违约。鉴于此,我院决定,取消H公司中标资格,没收投标保证金人民币贰万元。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案中标人关于改变招标文件、中标人投标文件及中标通知书确定的价格签订合同的要求是不能成立的。对于中标通知书发出后签订合同的问题只有特别注重对法律和规范性文件的正确理解并遵守法律的效力层次的原则,才能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实现双方的顺利合作。

【参考文献】

[1]江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黄强光.建设工程合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杨育林.房地产案件审判要旨与判案评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4]欧阳光,肖琦.招投标法律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中标通知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国际工程 招标 合同成立

一、 问题的提出

在国际工程项目招标中,有时会出现中标的承包商拒绝签订合同,也有的项目业主在发出中标通知书后拒绝与中标人签订合同。此时,拒签合同的承包商和业主应当如何承担责任就成了问题。具体情况包括:有的项目不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保证金或者投标保函,招标人是否有权要求中标承包商承担赔偿责任?有的项目投标保证金或者投标保函的金额,低于因拒签合同给项目招标人造成的损失,招标人是否有权继续追究赔偿责任?即使在一般情况下,招标人没收中标承包商的投标保证金或者投标保函,应当基于什么责任?业主发出中标通知书后拒绝与中标人签订合同,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不论是招标人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保证金或者投标保函,还是没收投标保证金或者投标保函,或者追究中标承包商的其他责任,都应当有理论研究的支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应当确立国际工程招标中合同成立的时间。

二、 招标过程中各阶段性质分析

招标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招标、投标、确定中标人三个阶段,其中确定中标人的标志是中标通知书。招标、投标的目的是为了订立合同,而合同的订立主要通过要约、承诺两个阶段完成,有的合同订立,在要约前可能还有要约邀请阶段。

招标行为的法律性质是要约邀请。首先,招标人向不特定的人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从众多投标人中寻找最佳合作者,按照我国《政府采购法》第36条的规定,在招标采购中,“符合专业条件的供应商或者对招标文件做出实质反应的供应商不足3家的”,应予以废标。其次,招标人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的直接目的在于邀请投标人投标,而不是直接与受邀请人签订合同,投标人投标之后并不当然要订立合同。虽然招标文件对招标项目有详细介绍,也提出了一系列条件,但它缺少合同成立的某些主要条件,比如说价格,这些条件有待于投标人提出。再次,如果投标人投标,招标人不同意投标人的条件,可以拒绝投标,而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因此,招标行为仅仅是要约邀请,实际上是邀请投标人来对其提出要约(合同成立的一些主要条款)。招标行为一般没有合同约束力,招标人可以修改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实际上,各国政府采购规则都允许对招标文件进行澄清和修改。但是,由于招标行为的特殊性,招标人为了实现招标采购的效率和公平性等原则,在对招标文件进行修改时也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比如各国政府采购规则都规定,修改应在投标有效期内进行,应向所有的投标商提供相同的修改信息,并不得在此过程中对投标商造成歧视。但这种约束力不是合同约束力。

投标行为是一种要约,需符合要约的所有条件:它具有缔结合同的主观目的,投标人投标就是为了和招标人签订合同;投标文件中包含将来订立合同的具体条款,投标人根据招标人的条件提出自己订立合同的具体条件,只要招标人承诺(发出中标通知书)就可签订合同;作为要约的投标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表现在投标是一次性的,同一投标人不能就同一标进行一次以上的投标;各个投标人对自己的报价负责;一旦中标,投标人将受投标文件的约束。

招标人向中标的投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的行为是承诺。采购机构一旦宣布确定中标人并向其发出中标通知书,就是招标人同意接受中标人的投标条件,即承诺接受该投标人的要约的意思表示。中标通知书发出以后采购机构和中标人各自都有权利要求对方签订合同,也有义务与对方签订合同。

综上所述,招标是要约邀请,投标是要约,发出中标通知书是承诺。确定了招标投标的法律性质,就可以理解此过程中的许多做法,比如说招标人可以拒绝所有投标重新招标;招标人可以要求投标人投标时应缴纳一定数额的投标保证金或投标保函;投标人在投标有效期撤回投标文件,招标人可以没收投标保证金或投标保函。

三、 要求采用书面形式对合同成立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承诺生效合同即告成立,这是世界各国合同法的普遍规定。如我国《合同法》第25条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英美法国家也认为“经过要约与承诺,协议达成,合同便告成立。”大陆法系国家的《意大利民法典》第1326条规定:“当发出要约的人接到另一方的承诺时,契约成立。”

但是有些情况下,当事人约定合同采用书面形式,甚至有的国家规定某些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对合同成立的时间就有了不同的认识。首先,在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由于合同金额大、履行期限长、法律关系复杂,不论是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还是FIDIC,招标程序都要求中标通知书发出后双方应当订立书面合同。从合同角度看,招标人提出订立书面合同的要求,投标人接受,这属于双方的约定。其次,有的国家在法律上要求建设工程合同采用书面形式,如我国《合同法》第270条规定:“建设工程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有的学者认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合同应当在订立书面形式时成立。如谷辽海先生认为,“中标通知书发出后,并不能证明招标采购合同已经成立,不能产生合同成立的法律后果,不具有合同的约束力”。笔者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即使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国际工程承包合同采用书面形式,仍然不能改变合同应当在中标通知书生效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我国规定是发出时)成立的结果。

中标通知书发出后,合同是否成立,涉及如何看待法律规定的书面形式的法律效力问题。对于合同的法定形式未遵守情况下的法律效力,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法:有的国家立法采用证据效力,认为法定形式为合同的证明;有的采用成立效力,认为法定形式为合同的成立要件;有的则采用生效效力,认为法定形式为合同的生效要件。我国《合同法》没有明确规定书面形式采用那一种效力,但笔者认为,其采用的是证据效力说。最主要的依据是《合同法》第36条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而如果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但没有明确设定为生效条件,当然不会妨碍合同的生效。因此,即使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应当采取书面形式的合同,在没有订立书面合同前,有其他证据证明合同成立的,合同也已经成立。

在招标投标中,中标通知书是合同成立的有效证明。因此,在中标通知书发出以后,国际工程合同即告成立。在国际工程实践中(包括我国的国际工程实践),也普遍遵循这一原则,例如工程师的口头指令可以导致合同的修改,如果按照书面形式导致成立或者生效的观点,修改也要用书面形式才能成立或者生效。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合同形式的不要式(即立法不对合同形式作出要求)在国际上是一种大趋势。在1999年《合同法》的制定过程中,笔者曾经对我国立法严格要求合同书面形式(1999年前)进行过系统分析和反思,认为《合同法》应当确立合同形式的不要式原则。而我国1999年《合同法》也确实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在国际工程领域,这种要求更为明确。如对我国《合同法》产生重大影响的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第11条规定:“销售合同无须以书面订立或书面证明,在形式方面也不受任何其他条件的限制。销售合同可以用包括人证在内的任何方法证明。”FIDIC则明确认为:“以中标函形式签发的通知书将构成合同的成立(The notification by the letter of acceptance will constitute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tract)。”同时,FIDIC也认识到了世界各国立法对合同形式要求的不同:“根据许多国家的法律,承包商提交的报价(投标书)及其业主的接受(中标函)足可以构成一份具有法律性质的合同。然而在一些国家,尤其是一些不发达国家,业主和承包商之间需要有一份合同协议书”。但并没有说明在“一些”(相对于“许多”,应当是少数)国家中要求书面形式的效力。因此,大多数国家,国际工程招标中合同成立的时间都是中标通知书生效的时间;即使有的国家对工程承包合同有书面形式的要求(如我国),也不会导致合同成立的时间后延到订立书面合同时。

四、 合同成立时间不同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

中标通知书发出后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如果一方拒绝签订合同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已经成为共识,但对这种法律责任的性质则认识不同。持中标通知书发出不能导致合同成立观点的学者认为,此时拒签合同者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而笔者认为:中标通知书发出以后承诺生效,即发生合同成立的法律效力,此后招标人与中标人因故意或过失造成对方损害的行为则应视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即为违约行为,其所承担的责任也应为违约责任而非缔约过失责任。此时,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或者变更中标人,实质上是一种单方面撕毁合同的行为;投标人放弃中标项目,则是一种不履行合同的行为。这两种都属于违约行为,所以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的责任方式有所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只限于赔偿责任,不包括其他责任方式,而违约责任除赔偿责任外,还包括支付违约金、继续履行以及其他补救措施等责任方式,而且违约责任的赔偿范围也远大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为信赖利益的损失,而违约责任的赔偿范围通常为实际损失和可得利益的损失。

缔约过失责任一般以损害事实的存在为成立条件,只有缔约一方先违反合同义务造成相对方损失时,才能产生缔约过失责任。一般认为,缔约过失责任中的损失主要是信赖利益的损失,即当事人因信赖合同的成立和有效,但合同却不成立或无效而遭受的损失。其赔偿范围也主要是与订约有关的费用支出。因此,招标人和投标人在开标至定标期间所应承担责任的范围也应以此为限。例如制作招标、投标文件等进行招标或投标行为所发生的费用。

另外,立法对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条件都有严格要求,一般要求缔约一方有主观故意,如“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但要让招标人或者中标人证明对方存在主观故意都十分困难。因此,如果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拒签合同视为缔约过失责任,其实现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本文受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码:TJFX07-047)资助。作者单位:何红锋,南开大学法学院;华心萌,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高尔森:《英美合同法纲要(修订版)》,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

费安玲、丁玫译:《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中标通知书范文第5篇

大家都知道,招标采购人发出的招标公告是要约邀请,投标人针对招标文件的内容进行响应是要约,招标采购人确定中标、成交供应商并发出中标、成交通知书是承诺。在承诺生效问题上,我国《合同法》采用“到达主义”。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承诺到达的时间适用我国《合同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即: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开标后,评标委员对各个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进行评审,从中确定合格的中标人;定标后,应该招标采购人应该向中标人发出书面的中标通知书;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不论是通过那种政府采购方式,定标或确定成交结果后,都应该向中标或成交供应商发出书面的中标、成交通知书。两部法律都规定了中标通知书发出后即具有发生法律效力,这又不同于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我国的招标投标活动和政府采购活动对于承诺的生效时间是采取“发信主义”。所谓承诺的“发信主义”,是指承诺在承诺通知发出时生效。“发信主义”更适合于招标采购方式的特定情况,因为采取“到达主义”,如果中标或成交通知书在送达途中丢失或延误,那么将影响到招标采购过程的有效性和严肃性,同时也不利于及时约束供应商或承包商,为了使中标人或成交供应商承担起签订合同的义务,受到采购合同的约束,从而更好地保护采购主体的权利。所以,我国招标采购合同的订立中,规定了承诺生效时间依“发信主义”,而非合同法上的“到达主义”。这也就意味着合同法中有关承诺的撤回等规定,不适用于招标采购。根据合同成立是否应以一定的形式为要件,合同又分为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所谓要式合同,是指应当或者必须根据法律规定的方式而成立的合同。由于政府采购涉及到财政性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公共利益的维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政府采购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如果双方当事人还没有签订书面的政府采购合同,说明合同关系还没有成立,也就不能按照合同的约定要求违约方来承担违约责任。这样以来,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即生效的法律规定?笔者认为,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对招标采购人和中标、成交供应商所产生的法律效力并不是政府采购合同成立的约束力,更不是生效合同的法律约束力,而是拘束招标采购人和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对这种法律强制力的违反所承担的不可能是违约责任,而是合同订立过程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倘若我们认为,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即构成政府采购合同,则有悖于我国《政府采购法》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四条的规定,采购主体与中标、成交供应商应当在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通过书面的形式签订政府采购合同这一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就徒具形式了。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为无效合同。所以笔者认为,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如果发生采购主体拒绝签订书面合同的行为,一方面应该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还必须承担缔约过失的民事责任。如果中标、成交供应商拒绝签订政府采购合同,所承担的只能是缔约过失的民事责任。

也许读者会问,为什么采购主体与供应商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是等同的呢?笔者认为,这要从我国政府采购的立法宗旨和采购当事人不同的权利义务开始谈起。虽然政府采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客观上还是存在着不平等,众多的供应商始终是弱势群体。由于采购主体掌握着公共权力,对于供应商的资格、采购方式、采购程序、评审专家等享有选择的权利或称权力和确定中标、成交供应商的权利或称权力,为了对这种权力或称权利有所限制,我国《

政府采购法》规定了采购主体许多的义务。这些义务集中体现在法律责任这一章节里。这一点完全不同于我国《招标投标法》。在《招标投标法》这部法律中,招标采购人享受更多的是权利或称权力,而投标人承担更多的是法律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七十一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不与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的,那么根据违法情节轻重不同,采购人或采购机构应该分别承担赔偿经济损失等民事责任和警告、罚款等行政法律责任。而对于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中标、成交供应商拒绝签订书面政府采购合同的,法律没有规定中标、成交供应商应该承担行政责任。虽然我国财政部2004年8月11日出台并于同年9月11日起施行的《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七十五条规定了中标、成交供应商拒绝签订书面合同的法律责任,但这是一部行政规章,由于违反上位法的立法宗旨,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规定,行政规章与法律相冲突的内容无效。又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政府采购合同适用合同法。采购人和供应商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应当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以合同方式约定。由于我国立法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政府采购合同不属于行政合同,故中标、成交供应商不应该承担行政法律责任,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无权对中标、成交供应商的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否则,行政主体就违反了处罚法定原则。这样以来,中标、成交供应商的违法行为是否就不承担法律责任呢?回答自然是否定的。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由于其所具有的严肃法律效力,中标、成交供应商放弃中标、成交项目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不是属于政府采购项目的中标,根据我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中标人不执行中标通知书的义务,应该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即:中标人将中标项目转让给他人的,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转让给他人的,违反规定将中标项目的部分主体、关键性工作分包给他人的,或者分包人再次分包的,转让、分包无效,处转让、分包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招标人与中标人不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合同的,或者招标人、中标人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协议的,责令改正;可以处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中标人不履行与招标人订立的合同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给招标人造成的损失超过履约保证金数额的,还应当对超过部分予以赔偿;没有提交履约保证金的,应当对招标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由于我国法律对于政府采购合同的性质已经有明确的定位,即属于民事合同。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特别法优于普通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普通法;新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旧法。我国《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颁布时间都晚于《合同法》,而《招标投标法》则早于《政府采购法》,我国《合同法》相对于前两部法律,为普通法。我国《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关于要约承诺的规定、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方面规定,都不同于我国合同法,前述已经分析过,所以应该优先适用于特别法的规定,但特别法没有规定的,应该适用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我国《政府采购法》在确定政府采购合同为民事合同的前提下,对政府采购合同适用法律问题进行了概括性的原则规定,即采购人与供应商之间在政府采购合同的订立、合同效力、合同履行、合同变更、合同终止、违约责任等方面,必须按照合同法的规定执行。由于政府采购资金属于财政性资金,采购的目的是为了公共事务,政府采购还具有维护公共利益、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抑制腐败等功能,因此,政府采购合同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民事合同。所以,政府采购法在明确适用我国合同法的前提下,对政府采购合同订立、效力、变更、终止等有关特殊问题作出了必要的规定。对于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采购主体或者中标、成交供应商不执行相应义务的,前者应该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和缔约过失的民事责任或者侵权的民事责任,后者必须承担缔约过失民事责任或者侵权的民事责任

在采购主体或者供应商不执行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的义务,必须会侵害相对方的信赖利益和一定的财产权。相对方的损害事实和违法行为人的过错,实际上是存在缔约过失的民事责任和侵权民事责任的竞合。选择诉讼请求时,应该根据所掌握的证据材料、相关法律规定,不同的个案采取不同的方式为宜。受害人可以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提出缔约过失民事责任赔偿,也可以援引我国《民法通则》有关侵权的法律规定来主张自己的财产权利和其它关联合法权益。如果提出民事侵权诉讼,需要符合民法关于一般侵权的四个构成要件:即要有损害事实、加害人的行为违法,损害事实与违法行为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违法行为人主观上存在着故意或者过失的过错。由于侵权诉讼,取证和举证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还是从缔约过失责任来主张更为稳妥有效。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因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导致合同不成立,给对方造成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缔约当事人因签订合同而相互接触磋商,至合同有效成立之前,双方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缔约过失责任应当具备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其一,行为人实施了违反契约阶段所负的义务。在缔约阶段,通过政府采购活动,确立了当事人为缔结契约而进入到一种特殊的关系即信赖关系。双方在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中的各个环节都应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若当事人一方背离了这一基本义务,破坏了正常缔约关系,就构成了缔约过失责任。其二,必须造成对方信赖利益的损失。缔约过失行为破坏了契约关系,因此而引起的损害是指相对人因信赖政府采购合同会有效成立却由于合同最终不成立或无效而受到的利益损失,即信赖利益损失。但这种信赖利益必须是基于合理的信赖而产生的利益,即在缔约阶段因为一方的行为已使另一方足以相信政府采购合同能成立或生效。其三,行为人必须有主观过错。当事人在缔约阶段实施违背契约义务的行为是处于故意或过失。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对政府采购合同最终不能成立或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负有过错,就应当承担缔约过失民事责任。并且责任的大小与过错的形式没有任何关系,这是因为缔约过失责任已造成他人信赖利益损失为承担责任的条件,其落脚点在于行为的最终结果,而非行为的本身。其四,行为人的缔约过失行为与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损失之间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即相对方的信赖利益损失是由行为人的缔约过失行为造成的,而不是其他行为造成的。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应为信赖利益的损失。其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而直接损失主要包括:1、缔约费用,如为了订约而赴实地考察所支付的合理费用;2、准备履约和实际履约所支付的费用;3、因支出缔约费用或准备履约和实际履行支出费用所失去的利息等。间接损失主要包括:1、因信赖利益而放弃的获利机会损失,亦即丧失与第三人签订合同机会所蒙受的损失;2、利润损失,即无过错方在现有条件下从事正常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损失;3、其他可得利益损失。司法实践中,适用缔约过失责任判令缔约过失方赔偿损失,应实行完全赔偿原则,即受损害人遭受的全部损失都应由缔约过失方予以赔偿。

综上所述,在我政府采购活动中,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对于采购主体和中标、成交供应商均具有

法律约束力,但不属于政府采购合同的约束力,违者所承担的不是合同违约责任。由于政府采购合同为要式合同,采购主体或者供应商拒签书面的政府采购合同,前者承担的是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后者仅承担民事责任。由于政府采购合同适用合同法的规定,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这是我国《合同法》对要式合同的例外规定,体现了民事合同意思自治和鼓励交易原则。然而,法律的这一例外原则与我国《政府采购法》所强调的要式合同又存在着矛盾。类似冲突的还有,作为民事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履行过程中经过协商,可以变更、终止合同等。如果政府采购合同适用合同法,那么履行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合同自由原则。但这又有悖于政府采购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我国政府采购法在立法技术上需要进行一些处理和突破。

中标通知书范文第6篇

“七雄争霸”“长宜”胜出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被知情者反映的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恢河综合治理工程计划总投资1.6亿元,一期工程总投资9992.49万元,分段招标价为4500万元。2010年7月由宁武县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委托山西四海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就宁武县城区段恢河治理工程施工分三个标段组织国内公开招标。2010年8月25日,“长宜公司”被确定为第二标段中标人;工程于2010年9月初开工。

2012年2月20日,记者在山西省宁武县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见到了该局王宇奎副局长并说明了来意,王副局长帮记者联系到了宁武县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张永跃主任。

随后,记者在张主任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看到了宁武县城区段恢河治理工程第二标段的中标人“长宜公司”的所有档案资料。

在查看这些资料时,记者注意到“长宜公司”投标文件中提供的类似业绩有3个,分别为太原市的“食品街道排改造工程”、“北排洪渠南抢险路改造工程”和工程编码为G20090910214(并建标字:市政20090198号)的“滨河体育中心道路大修工程”的中标通知书及竣工验收报告。其中,工程编码为G20080610136(并建标字:市政2008115号)的“食品街道排改造工程”和工程编码为G20090210009(并建标字:市政2009118号)的“北排洪渠南抢险路改造工程”两份中标通知书及竣工验收证书上盖有“太原市迎泽区建设管理局”、“太原理工大学设计院”、“太原理工大学建设管理委员会”、“太原市尖草坪市政管理局”和“太原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等相关部门的公章。

记者在另一份宁武县城区段恢河治理二标段评标结果表上看到,当时参加第二标段竞标的单位有太原市政长宜实业公司、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中铁六局集团太原铁路建设有限公司、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中铁三局集团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等七家单位,最终“长宜公司”以总分95.5分排名第一,中标价1376.08万元(低于拦标价1385.163622万元)成为二标段(桩1+545―1+994库区工程)最后中标者。

两大“业绩”原系伪造

记者看到“长宜公司”递交的三份业绩的其中一份“漪汾桥改造-滨河体育中心”中标通知书中(说明)一栏清晰写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山西省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规定:“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依法对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依法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招标投标管理机构负责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本通知书是该项目的中标依据,中标通知书未经太原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盖章无效。

三、此中标通知书一式四份,招标人、中标人、招标机构、太原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各一份。

在长宜公司递交的三份业绩报告中全盖有太原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备案专用章(以下称“太原招标办”),根据上面第一、二条明确规定“招标投标管理机构负责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工作;中标通知书未经太原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盖章无效。”说明长宜公司这三项工程是经过了招投标的、中标通知书也是合法有效的,否则它是不会盖有“太原招标办”的公章。

为了弄清真相,记者2月21日带着从宁武招标办复印的长宜公司三份业绩,专程赶往太原招标办进行核实。当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太原招标办业务科边建平科长,向其说明需要核实“长宜公司”在太原的“滨河体育中心道路大修工程”、“食品街道排改造工程”和“北排洪渠南抢险路改造工程”是否有备案。

边科长告诉记者:“调阅档案需要通过领导签字,今天领导不在你们明天下午再来。”

2月22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太原招标办”,业务科给记者出了一个书面核实材料,内容为:

一、工程编码为G20090910214的工程与备案的中标通知书一致;

二、工程编码为:G20080610136的‘食品街道排改造工程’未进市场开过标;

三、太原市尖草坪区市政管理局的北排洪渠南抢险路改造工程中标单位为太原市政长宜实业公司,与备案的中标通知书不一致。工程编码、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盖章均不一致。

记者在山西招标网查询得知,“北排洪渠南抢险路改造工程”的项目经理是李莎、技术负责人是乜凤义,而长宜公司所提供中标通知书中把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分别为刘占虎、丁复瑞。同时,既然食品街道排改造工程“未进市场开过标”,也就不存在“中标”一说。

那么,“长宜公司”为什么要伪造业绩?虚假业绩在投标过程中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为了揭开真相,记者来到了位于太原市新建路的长宜公司进行采访,一位王姓副总经理接待了记者,向其说明来意后,王副总当着记者的面拨通了总经理杨春丽的电话。一番通话之后,王副总告诉记者第二天早上8:30再来。第二天,记者来到“长宜公司”在总经理办公室见到了杨春丽

记者提出要采访长宜公司在宁武县城区段恢河治理工程投标的一些情况,杨春丽说:“我今天要开会,没时间和你们谈。”

记者又问:“杨总什么时候有时间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这时杨春丽已经走出了办公室,表示暂时没有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招投标过程中招标方要考核投标方的项目经理业绩和企业近三年同类型工程业绩,这两项分值对于中标很重要,长宜公司在投标过程中伪造业绩就是为了能够中标。

那么,法律对于造假投标有什么规定呢?记者为此采访了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范亚光律师。

中标通知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招投标;中标通知书;“黑白合同”;缔约过失责任

作者简介:李新天,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2)

谢清平,武汉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博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2)

建设工程通常投资数额大(一般为国有资金投资)、履行期限较长、参与主体众多、所涉社会公共利益广,与一般合同只需当事人要约承诺的合意缔约相比,建设工程合同缔约不能仅依据当事人之间的私意自治而达成,而主要体现为通过强制招投标程序缔约。这些年来,国家制订了较为完备的招投标法律法规,对通过招投标行为缔结建设工程合约进行了特殊规制,但因立法起草主体、执法主体主要是行政主管部门,故对招投标立法的价值取向更多是从行政管理层面入手,解决路径也是以行政处罚为主要手段,因而这些通过招投标缔结建设工程合同的规制又显得行政气息过浓,并且对通过招投标缔结建设工程合同中应有的程序、内容、责任上的特别规制付之阙如,故有必要对此展开研究。

一、招投标缔约与要约承诺缔约在程序上的区分和比较

1. 招标公告与要约邀请

虽然各国法律及我国学界通说认为,招标行为属于要约邀请,不具有要约的效力 [1 ]。但亦有少数观点认为,如果招标人在招标公告中已明确表示将与报价最优者订立合同,这种意思表示就具有要约的性质 [2 ]。建设工程招投标缔约程序中,招标公告通常是向不特定对象发出缔约的邀请,不具有直接缔约的目的,只是希望具备条件的潜在投标人前来参与向自己发出订立合同的投标文件;同时,招标公告通常没有对合同核心条款即工程价款做出明确约定;并且招标公告也不具有要约一旦被受要约人承诺,合同就已成立的法律效力,因为招标人在发出招标文件后,并不承担与每个投标签订相应合同的义务。由此观之,与要约的法律性质、法律效力相比,招标公告并不属于要约。

招标的法律性质之所以引发争议,是因为与一般合同的要约邀请相比,招标公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内容的确定性来看,一般要约邀请的内容往往是不明确的;而招标公告往往包含招标项目、投标人、投标报价、评标、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等,这些内容似乎明确具体,容易让人产生要约的错觉。从法律约束力来看,一般要约邀对邀请人和受邀请人均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仅仅是一种事实行为;而招标公告一旦发出,招标人不得擅自修改招标公告和中止招标,投标人必须按招标公告的实质性要求编制投标文件,评标委员会要按招标公告规定的评标要求进行评标,招投标合同的签订也不得违背招标公告的内容,这样,招标公告一旦发出,对包括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人、中标人在内的各方当事人均产生一定的法律约束力,使得它有别于普通的要约邀请。从期限上看,一般的要约邀请通常不会有期限上的限制,而招标公告发出以后,招标人若要对招标公告进行修改,须至少在投标截止的15天前进行,且要书面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并另行提供不少于20天的编制投标文件的期限。招标公告这种在内容、法律约束力、期限上有别于一般要约邀请的特殊性使得它似乎更具有要约的性质,从而引发争议。这种特殊性,正是本文后面要论述的招标阶段中招投标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

2. 投标(投标文件)与要约

投标的法律性质是要约,这在理论和实务界似乎能达成一致。但与一般合同成立过程中的要约相较,投标文件仍有其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从发出的人数来看,参与投标的人数并不特定;从生效的时间来看,投标文件到开标的时候才生效,这与一般要约到达受要约人处即生效不同;从拒绝的方式来看,没有明示的表示,招标人不予理会即已拒绝投标;从撤回是否要承担责任来看,投标人在开标之前撤回投标文件需要承担被没收投标保证金的责任,而一般要约的撤回则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从法律的约束力来看,招标人不得在收到投标文件后中止招标,投标人在截止期限届满后不得随意修改和撤回投标文件,投标人应在收到中标通知书后30天内与招标人依据招标投标文件的内容订立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3. 中标通知书与承诺

中标通知书属于承诺,这在各国学界和实务界都鲜有争议。中标通知书有别于一般的承诺,主要在于其法律效力。关于中标通知书的法律效力,主要有以下几种争议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成立并生效 [3 ],中标通知书发出后,如若否定招投标结果,双方须承担的是违约责任,赔偿范围应包括合同履行后的期待利益损失 [4 ]。支持者进一步认为,从一并否定招投标的结果看,却是善意的一方损失较大,而恶意的一方从中获益更多,这样的结果若被法律认可,显然是有失公正的 [5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标通知书一旦发出,承诺生效,但合同还没成立,因为《合同法》规定建设工程合同为要式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书面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后成立 [6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标通知书一旦发出,当事人成立的合同关系仅仅是预约合同。预约合同的效力,就是约束当事人应在30日内根据预约合同来签订本约即建设工程合同 [7 ]。第四种观点,中标通知书一旦发出,建设工程合同就已成立但并没有生效。

笔者认为,相较而言,第二种观点更具合理性,具体理由分析如下:

一是中标通知书一旦发出,应认定承诺生效。关于承诺生效的方式,我国《合同法》采用的是“到达主义”生效模式,即在承诺到达之前,可以撤回。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是片面学习《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实则二者的适用对象是不同的,国际大宗货物买卖一般采用非对话的方式作出,其意思表示以“到达主义”生效为原则。而《合同法》规定的有对话式、非对话式作出的要约和承诺,对非对话式的承诺,仅规定承诺的“到达主义”生效规则,没有规定承诺的了解主义生效。《招标投标法》改变了《合同法》的承诺到达主义生效模式,改采“发信主义”的承诺生效模式,即承诺在承诺通知发出后生效,不可撤回,这是对《合同法》的修正与改进,理应坚持。同时,发信主义更适合招标发包的情形,其一发信主义更有利于保护招标人的利益,如果中标通知书在途中出现延误、丢失或误投而使中标人未在投标有效期内收到该中标通知书,若采“到达主义”生效模式,招标人就要丧失对中标人的约束权 [8 ]。其二发信主义实际也能更为有效保护中标人的利益,经过招标、开标、评标、定标等招投标的程序,招标人就不能随意撤回中标通知书,否则将损害中标人的利益。

二是中标通知书一旦发出,虽然承诺生效,但建设工程合同尚未成立。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合同法》只规定合同成立的一般情况,没有规定例外,承诺仅是合同成立的一般情况,即承诺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建设工程合同系要式合同,因此要适用《合同法》分则中第16章的特殊规定即第270条,建设工程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签订时才成立。其次,中标通知书不是《合同法》上一般情况的承诺,中标通知书一经发出,虽没有合同成立的法律效力,但产生招标人和中标人必须签订招投标合同的法律拘束力。

三是招投标程序中无须存在预约、本约合同。因为预约合同本身是为了将来签订正式的本约合同而订立,其内容只是双方合同的权利义务的框架,预约合同并非本约合同的必经程序,只要条件具备,内容完备,便可签订本约而无需签订预约合同。中标通知书中既然已就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具体内容约定完毕,合同条款实际已完备无疑,将其再定性为预约合同有违招投标真意。

二、招投标缔结合约内容上的特殊规制

1. 是否包括标准招标文件通用条款

实践中,还经常存在着标准招标文件格式条款是否属于合同内容问题的争议。对于必须进行强制招标的项目,国家发改委等公布了四份标准招标文件,要求应当不加修改地引用《标准文件》的通用合同条款内容,专用合同条款补充和细化的内容不得与通用合同条款相抵触,否则抵触内容无效。

上述问题的实质是招标文件中有关实施公共政策的格式条款的效力。有观点认为,在招标文件中将公共政策作为格式条款必须以明示的方式进行,这种明示可以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如没有明示,则不能在招标过程中采用 [9 ],这种观点进一步认为,这些公共政策式的格式条款需在招标文件上事先做出规定,否则不产生法律上的效力。该通用合同条款的内容如果没有经过双方的合意,如发生争议,将不属于招投标合同的成立的内容。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将格式条款订入合同,提供者应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但这种提请注意的义务是否属于强制性的义务,在学界存有争议 [4 ]。提请注意的义务应属于强制性的义务更为合理,因为如果订约人违反该义务而使对方当事人没有注意到格式条款的存在,则对该条款并不能形成合意,只有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合意,方能成为合同的内容,因此在不提请注意的情况下,就不发生格式条款纳入合同的效果 [9 ]。但最高院的《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9条却认为,格式条款提供方违反提示和说明义务将格式条款订入了合同内容的,对方具有申请撤销的权利。从该规定不难推导出,最高院实际已将未经合同当事人合意的格式条款作为合同成立内容对待,这明显有违《合同法》基本精神,偏向于保护格式条款提供方利益。

因此,政策性通用l款如要成为招投标缔结的建设工程合同的内容并产生法律效力,应由招标人向投标人(中标人)以明示方式将这些通用条款的内容(格式条款)订立合同,同时给予投标人合理机会使之了解格式条款的内容 [10 ];明示的方法可以是在招投标程序中个别书面告知或者公开张贴公告;明示的标准须充分合理即达到足以提请一般相对人引起注意的程度;明示的时间须在签订招投标合同之前。且需要经投标人(中标人)同意,同意的方式亦应以明示为宜,否则在实践中容易产生争议。因此,这种政策性通用条款作为格式合同订入建设工程合同,宜在今后《合同法》修改时做出相应的修订。

2. 招投标文件的效力等级应为最高

实践中尚且存在一类问题是,当中标备案合同与招投标文件在实质性内容不一致,引发该如何进行司法处理的争议。虽然依据《招标投标法》第59条规定,此类问题一旦出现,应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但这种规定仅仅体现在在行政处罚上,对司法处置并无实质性的建议和规定,由此,也造成了一定的司法乱象。司法实务中,有的主张以招投标中标备案合同的内容为准进行工程价款的结算,有的则主张以招标投标文件的内容为准进行工程价款的结算 [7 ]。

本文认为,应当按照招标投标文件规定的内容结算工程价款更合法合理,招投标文件应具有最高效力等级,理由如下:

一是经过强制招投标程序的招标投标文件系双方签订的书面建设工程合同的内容基础和前提,不应允许另行签订实质性变更的中标备案合同的情况存在。实质性内容一般包括工程质量、工程期限、工程造价,如果按中标备案合同作为司法处理的依据,那么就了招投标人自己的中投标文件的内容,这必然会使招投标程序空置,也使得《招投标法》丧失任何约束力。同时,最高法院司法解释也规定,中标备案合同如若对招投标文件进行实质性变更,违反了《招投标法》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不能作为司法处理及结算工程价款的依据。

二是如依中标备案合同进行司法处理及结算,则严重损害了其他未中标的投标人的合法利益,也破坏了招投标秩序等,以致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招投标文件是建设工程合同成立、履行、变更的重要依据,其效力等级最高、最强。就是在建设工程合同履行中达成的最终的价款结算协议,也不能背离招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否则就会因为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而导致无效。

3. 中标合同内容实质性变更的认定

根据招投标文件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称为中标合同。但在实务中,中标合同往往被实质性变更,导致“黑白合同”横行建筑工程市场,通常将经过招投标并中标后备案的建设工程合同称为“白合同”。而当事人另行订立的与中标合同实质性内容不一致,且实际履行的建设工程合同称为“黑合同” [11 ]。“黑白合同”在实务处理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如何认定中标合同中的实质性变更及幅度。对于何为中标合同的实质性内容,实践中观点很不一致。有观点认为,关于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和建设工期的约定均应为中标合同的实质性内容。另有观点认为只有工程价款为合同的实质性内容,因为工期和质量可以通过合同履行以及索赔制度予以保障 [10 ]。但依《合同法》第30条、《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57条的规定,只要属于“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都属于实质性内容,因此,对中标合同的实质性内容的认定应更宽泛一些。本文认为,实质性变更最后反映在工程造价上,因为工程质量仅限于合格,变更的幅度在实践中不存在,而工期的延长及压缩,最终也反映在工程造价上。对于不一致内容的变更幅度在司法实践中并没有统一的适用标准,通常有赖于审判法官的自由裁量。实践中一般根据各地的情况、司法实践和个案来加以认定 [11 ]。有法官认为,实质性内容变更幅度的认定要看合同价款的变化是否超过备案合同的1/3以上 [12 ]。这些都有待法律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是实质性变更后的“黑白合同”的效力判断。对此,理论和实务中也存在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肯定“白合同”的效力,否定“黑合同”的效力。第二种观点则与第一种观点相反,认为应认定“黑合同”的效力,理由在于“黑合同”才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第三点观点认为,“黑白合同”都属无效合同,理由是存有恶意串通、违反《招标投标法》的强制性规定、损害国家、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应该归于无效 [13 ];第四种观点是黑合同无效,但“白合同”的法律效力,应依我国相关立法的规定及民法原理,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2 ]。本文认为,判断“黑白合同”的效力,主要应看两个合同有无具有《合同法》第52条的情形,最主要的是有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如果“黑合同”不具有《合同法》第52条的情形,应认定其效力。但在最高院法释[2004]第14号司法解释中,对“黑合同”的效力没有涉及,只明确了以哪一份合同作为结算工程款的依据 [14 ],由此导致人民法院在司法审判中一般不对“黑合同”的效力作出直接评价,从而使司法审判没有起到明确的指引作用。

三是实质性变更后“黑白合同”的实务结算处理。对于建设工程合同的招标人和中标人来说,招投标合同目的在于招标人接受竣工验收合格的工程,中标人据此结算工程款。在结算规则上,司法机关应遵循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第一和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第二的原则。在中标合同合法有效的前提下,优先适用中标合同进行价款结算;在中标合同无效的情形下,如实质性变更后的“黑合同”有效,则适用“黑合同”进行价款结算;在中标合同无效的情形下,如实质性变更后的“黑合同”无效,在满足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及没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前提下,适用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并实际履行的“黑合同”作为价款结算依据。具体论述如下。

因中标无效而导致中标合同、实质性变更后的“黑合同”均无效的结算。第一种观点认为,理应重新组织招标投标,重新将中标合同备案,应以重新备案后中标合同为结算依据 [15 ]。第二种观点认为,按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实际履行的“黑合同”结算 [6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白合同”无效但实际履行的情况下,法院在查明建设工程没有质量问题的前提下,应参照“白合同”约定的价款,支持承包人请求支付工程价款的诉讼请求 [16 ]。本文认为,从建设工程合同无效的本质在于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来认定: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的情况下,重新进行招投标已无实质意义,实属于社会资源的浪M。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按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实际履行的“黑合同”作为结算依据,更符合公正、公平及利益平衡的法律原则。

当事人在中标合同签订之前就订立合同,是否属于实质性变更“黑合同”及如何结算。第一种观点认为,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未经招标投标就与投标人就合同的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影响中标结果,中标无效,不存在“黑白合同”,且均无效 [17 ]。第二种观点认为,签订“黑白合同”,这一行为实质是规避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属于虚假招投标 [18 ]。本文认为,“黑白合同”的界定中,并没有将签订时间作为一个标准,界定标准系两份合同的实质性内容不一致,而中标合同就是作为“白合同”,因此在中标合同签订之前,签订的实质性变更的合同就属于“黑合同”。在这种情形下,中标之前订立的“黑合同”因违反招标投标法的强制规定而无效,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应按照真实意思表示且真实履行的“黑合同”进行实际的结算处理为宜。

4. 中标合同内容的情势变更应做出严格限制

建设工程合同通常履行期限较长,且与气候、地质、环境的关系密切,不可抗力及意外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但还是要严格限制招投标合同的情势变更,否则会影响招投标合同的秩序稳定和诚实信用履行。理由是,建设工程合同的招投标程序设置本身非常明确、具体、规范、严格,招投标程序经过明确的招标文件、具体回应的投标文件、严格的专业评标、定标、中标,规范的签订与招投标文件内容相一致的书面中标合同等系列程序,投标人对合同内容已相当了解,作为正常的市场交易人对合同的履行应具有一定的应对预期及准备措施。

固定价格结算的建筑材料的大幅涨价能否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在实践中屡有争议,也应予以严格限制。理由是:一是在双方的招投标文件和合同内容中,已明确约定价格调整方法及风险负担条款,这可以解决合同价款变更问题。二是应遵循有约定从约定的原则,合同约定了工程款结算标准应以此为准,约定包干价的,一般按约定标准结算。三是价格上涨属于正常的市场风险或处于合同约定的范围内,承包人无权主张增加工程款。采用工程量清单进行招投标成立的建设工程合同,可以规范限制情势变更适用。因为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有利于减少变更工程量的行为,也有利于投标人通过工程量清单来防止工程量的错漏。以招标人的工程量清单与投标人所报的相关单价进行工程价款结算。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采用工程量价分离的原则,由投标人对自己报价的成本、单价的合理性、稳定性负责,而招标人对工程量的变更负责 [12 ]。如存在工程量的变更,这样就相应的涉及工程价款的变更,且完全通过合同约定的计算规则予以准确、公正变更。

三、招投标中缔约过失责任与范围之厘定

1. 缔约过失责任适用期间更长

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主体是招标人和投标人,不发生在投标人之间及投标人、招标人与招标机构之间,即属于合同订立的当事人。一般合同订立的缔约过失责任适用期间为要约发出之后至承诺生效之前。在招投标合同订立中,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期间则为从招标公告(文件)发出之后至招投标合同成立时截止。对此,有学者则认为适用期间应为投标生效时(开标)至确定中标人之前,理由是在开标之前即招标阶段的风险属于投标人正常的商业风险 [19 ]。第二种观点认为,招标公告既然是要约邀请,如招标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终止招标给投标人造成损失的,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第三种观点认为,如果招标人单方终止招标符合法律规定,无须承担赔偿责任,反之,则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17 ]。

本文认为,第二种观点更具有合理性,理由一是基于上文所论述的招标行为与一般合同要约邀请相比,具有特殊的法律约束力,招标人在发出招标公告后若单方终止招标由此给投标人造成损失,理应由招标人来承担责任,违背其诚实信用原则所附的义务,须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二是《招标投标法》及相关规章也肯定了在招标阶段,招标人如任意撤销招标文件需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在投标过程中,基于投标相对于一般要约的特殊性,招标人在投标阶段单方面中止招标,也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投标人在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期限届满后,不得随意修改和撤回投标文件,否则也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期间截止时间为招投标合同订立之时结束,而不能为确定中标之前或中标通知书发出之后,因为建设工程合同在订立之时才正式成立。因此,在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招标人、投标人拒签正式建设工程合同,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的阶段包括从招标公告、投标、评标、定标、开标、中标通知书的发出、至招投标合同签订之时的整个招投标期间。

2. 赔偿范围更大

立法机关编写的《合同法释义》的解释,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一般以信赖利益为限。确认以受损害的当事人的损失为限,这个损失既包括直接利益的减少,如谈判中发生的费用,还应当包括受损害的当事人因此失去的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机会损失 [20 ]。信赖利益损害包括所受损害和所失去利益。对于招投标的建设工程合同来说,所受的损害包括为缔约签订合同而合理支出的差旅费、投标费、专业咨询费、审计费、勘察设计费、利息损失等。还包括失去了与第三人另订合同机会的利益。关于信赖利益的赔偿的范围不得超过合同有效或者合同成立时相对人所能得到的履行利益 [4 ]。

缔约过失的赔偿范围,单纯从信赖利益的角度进行统一的把握,已不可能,必须区分类型,具体分析 [21 ]。招投标合同成立的特殊性决定了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应大于一般合同的赔偿范围,即应不以信赖利益赔偿为界,特别是在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发生泄露或不正当地使用在招投标过程知悉的商业秘密并获不当利益情形下,以及在招投标过程中违反保护义务,造成一方人身财产损害,在适用信赖利益原则的基础上,还要适用返还不当得利原则和完全性利益赔偿原则。

需要研究的是,在发出中标通知书之后不签订建设工程书面合同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范围的大小问题。在这个阶段,已处于招投标程序的最后阶段,招标人、投标人为了招标已投入了大量的交易成本,因此这个时候所承担的缔约过失责任的程度应该是整个招投标阶段最重的,故赔偿范围也应最大,因此在赔偿受害人的实际损失之外,需要赔偿受害人的预期利益。实务中,因只需承担赔偿实际损失,从而导致中标后不签订标的数额巨大的建设工程合同的案例比比皆是。违法成本极低,是造成招投标市场违法乱象众多的重要原因,故缔约过失责任在招投标程序各个阶段中均应适用,且赔偿范围应逐步加大。

3. 应制定赔偿范围和计算标准的具体规则

《招标投标法》本身对缔约过失责任规定较为原则,没有具体的赔偿范围和计算依据。《招标投标法》第65条规定的是行政处理,可向行政监督部门提出异议或者投诉。对于当事人来说,行政处理不可能全部解决招投标中的缔约过失责任问题,因为受损害方不是行政处理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并且行政处理程序漫长,路径繁冗。因此,最便捷的是让招投标参与主体直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在司法实践中,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及计算标准并不具有操作性,基本上依赖于具体个案审判法官的自由裁量确定。这造成了实践中当事人不愿意通过民事诉讼途径来寻求招标投标缔约过失责任赔偿。因此,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及计算标准有待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予以进一步明确 [22 ],从而确立公正、利益平衡的司法评判标准,以使受损害方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获得充分的民事赔偿救济,这对规范强制招标投标程序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综上所述,招投标缔约程序上特殊私法规制体现在:投标人擅自收回招标文件需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投标人不能随意收回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的法律效力是承诺生效,而不是宣告建设工程合同成立。缔约内容上特殊私法规制体现在:标准招标文件的通用条款之用明示和合意后才可认定为建设工程合同的内容;招投标文件的效力等级最高;中标合同“白合同”与“黑合同”的实质性变更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工程造价上,“黑白合同”的效力认定在于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在结算规则上遵循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第一和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第二的原则;对情势变更应加以严格限制。缔约责任上特殊性私法规制体现在: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期间应更长,即从招标文件发出至中标通知书发出后不签订合同时为止;赔偿的范围应更大,应由招投标人的信赖利益,扩大至完全赔偿原则;关键是要制定可操作性的赔偿范围及计算标准的具体规则,从而在民事私法上予以规范招标投标缔约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分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41.

[2]刘俊臣.合同成立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73.

[3]王利明.合同法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17.

[4]黄强光.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司法前沿问题析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7,217.

[5]林镥海.建设工程法律服务操作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0-85.

[6]全国人大法工委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释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80-86.

[7]陈川生,王倩,李显冬.中标通知书法律效力研究――预约合同的成立和生效[J].中国政府采购,2011(1):74-77.

[8]曹富国.中国招标投标法原理与适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08.

[9]崔建远.合同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8,144,143-148.

[10]余延M.合同法原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27,27,38.

[11]林文学.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司法实务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92-93.

[12]夏正芳.建设工程案件审判实务中有关问题[M]//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解析・建设工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

[13]张庆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预防与处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27.

[14]程新文.招标投标建设工程“阴阳合同”结算问题的处理原则[M]//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解析・建设工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751.

[15]陈伯新.建筑施工“黑白合同”若干疑难法律问题研究[J].建筑,2012(11):41-42.

[16]董则明.建筑工程中的“黑白合同”法律问题探讨[J].山东审判,2012(4):88-91.

[17]廖正江.建设工程合同条款精析及实务风险案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82-83,131,117.

[18]李刚,李娜.建设工程全程法律风险控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34-135.

[19]何红锋.招标投标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53-155.

[20]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84.

[21]韩世远.合同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44.

中标通知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开标;评标;定标

招标投标可根据工程的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及其他客观条件,分别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或议标方式,受邀参加投标的单位不得少于两家,否则招标无效。

1.开标

开标应当在招标文件确定的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的同一时间公开进行;开标地点应当为招标文件中预先确定的地点。开标由招标人主持,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开标时,由投标人或者推选的代表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也可以由招标人委托的公证机构检查并公证;经确认无误后,由工作人员当众拆封,宣读投标人名称、投标价格和投标文件的其他主要内容。招标人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收到的所有投标文件,开标时应当当众予以拆封、宣读。开标过程应当记录,并存档备查。开标应遵循如下各项:

(1)开标会议宣布开始后,应首先请各投标单位代表确认其投标文件密封完整性。并签字予以确认。当众宣读评标原则、评标办法。由招标单位依据招标文件的要求,核查投标单位提交的证件和资料,并审查投标文件的完整性、文件的签署、投标担保等,但提交“撤回通知”和逾期送达的投标文件不予启封。

(2)唱标顺序应按各投标单位报送投标文件时间先后的顺序进行。当众宣读有效标函的投标单位名称、投标报价、工期、质量、主要材料用量、修改或撤回通知、投标保证金、优惠条件,以及招标单位认为有必要的内容。

(3)投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未参加开标会议的视为自动弃权。投标文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将视为无效。

2.评标

评标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其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五人以上单数,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二。

技术、经济等专家应当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八年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由招标人从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专家名册或者招标机构的专家库内的相关专业的专家名单中确定;一般招标项目可以采取随机抽取方式,特殊招标项目可以由招标人直接确定。

与投标人有利害关系的人不得进入相关项目的评标委员会;已经进入的应当更换。评标委员会成员的名单在中标结果确定前应当保密。

3.评标、定标的方法和步骤

招标单位必须对投标者的资质进行全面审查,按照平等竞争的原则,经过综合评选,择优选定中标单位,不得以最低报价作为中标的唯一标准。评标定标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多目标决策过程,这里根据以往评标定标的做法和系统工程原理提出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确定评标、定标目标。报价合理是评标、定标的主要依据之一,选择报价最优的承包单位是评标、定标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并非唯一的目标。还应该按照评标、定标中选择中标单位的标准确立保证质量、工期适当、企业信誉良好等若干个目标,在具体项目中究竟要确定几个评标、定标目标,要根据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由专家研究确定。

(2)实现评标、定标目标的量化。有些评标、定标过于原则、笼统,在评标。定标中很难把握,为此,可以用一个或几个指标把这样的评标、定标目标进行量化。

(3)确定各评标定标目标(指标)的相对权重。各评标定标目标(指标)对不同的工程项目或发包单位选择承包单位的影响程序是不同的。盈利性的建筑和生产用户;一般侧重在工期上,如果能在国家规定的工期定额或标底工期提前竣工交付使用,则可给招标发包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对无营业收入的建筑工程则可能侧重造价,借以节约投资:而对一些公共建筑则可能偏重质量,保证工程结构、美观。

做到这一步本应该进入对各投标单位进行综合评价了,但在实践中,往往是为了工作简便,先用单个评标、定标目标(指标)对投标单位进行初选。首先给出某个评标定标目标(指标)上下界限。若哪个投标单位超出这个界限就被除名。

(4)对投标单位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经初选后,即可对未被除名的投标单位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

首先通过各指标计算公式计算每个投标单位情况。其次,用事先确定的评分标准计算出相对报价分数。最后,计算每个投标单位各指标得分及总分,通过上述的目标评标方法和步骤,从最后得分可得出结论,投标单位最后中标。

4.中标

经过评标后,就可确定出中标单位。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中标人的投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

(2)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

评标委员会经评审,认为所有投标者不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可以否决所有投标。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的所有投标被否决的,招标人应当依照本法重新招标。在确定中标人前,招标人不得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谈判。

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应当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中标通知书对招标人和中标人具有法律效力。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的,或者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白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招标文件要求中标人提交履约保证金的,中标人应当提交。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应当自确定中标人之日起15日内,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提交招标投标情况的书面报告。

中标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完成中标项目。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也不得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向他人转让。中标人按照合同约定或者经招标人同意,可以将中标项目的部分非主体、非关键性工程分包给他人完成。接受分包的人应当具备相应的资格条件,并不得再次分包。中标人应当就分包项目向招标人负责,接受分包的人就分包项目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建设部《招标文件范本》的规定,确定中标单位后,招标单位应于5目内持评标报告到招标管理机构核准,招标管理机构在2日内提出核准意见,经核准同意后,招标单位向中标单位发放“中标通知书”中标单位收到中标通知书后,按规定提交履约担保,并在规定日期、时间和地点与建设单位进行合同签订。

【参考文献】

[1]刘遵利,李方,高军.工程招投标价格形成机制及价格控制.中国科技纵横,2011,(21).

[2]罗松让.工程招投标价格形成机制及价格控制.西北水力发电,2005,21(z2).

中标通知书范文第9篇

一、 因合同计价方式产生的纠纷;

二、 因设计变更引起的纠纷;

三、 因工期拖延滋生问题及利息而产生的纠纷;

四、 因工程质量验收不合格导致的纠纷。

现就方面一,因合同计价方式产生的纠纷理解与解决例举进行分析。

在工程竣工结算审核中,我们审价人员首先要对工程建设合同、招投标文件及国家颁布的现行工程建设相关文件进行阅读与理解。在工程建设合同中,当事人双方会约定计价方法,这是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发承包工程控制资金及支付工程款的基础。如果合同双方对于计价方法产生了纠纷且不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就必然会影响双方当事人的自身利益。

例举:某工程竣工结算审核。问题一,招标文件的要求与投标书承诺,合同计价方式均为固定总价合同;问题二,工程施工合同中,双方约定的合同计价方式为可调价合同,且合同价款调整方法明确为:“以中标通知书价为基准;以工程量清单为基础;以建筑管理部门的同期基价适度调整”。

问题一分析理解:1、根据《招投标法》第10条规定,招标方式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2、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第12条规定,合同价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固定价合同,(2)可调价合同,(3)成本加酬金合同。依据以上条款,对招标文件与投标书进行了审核,并确认符合《招投标法》、《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在结算审核时,是如何理解和认识的。建设单位的招标为公开招标并了招标公告,应为要约邀请;施工单位的投标,应为要约,程序符合《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应于支持。

问题二分析理解:合同计价方式约定为可调价合同,可是与问题一的计价方式约定不相符,应如何理解和把握。当然,《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对施工合同并无强制效力,需要当事人特别约定方可对合同当事人产生效力。根据《招投标法》中标通知书应当遵守的规定,中标通知书是明确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是以其为根本,双方彼此的承诺,招标人不得向中标人提出压低报价、增加工作量、缩短工期或其他违背中标人意愿的要求,双方也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内容的其他协议,以此条款,合同的计价方式已背离了招标文件要求与投标书承诺合同计价方式,这里暂且不论,那么,如何解决,根据法律有关规定,当工程有关文件内容条款有冲突时,合同文件的组成及优先解释顺序,合同协议书首先是第一位,故应按合同计价方式约定可调价进行结算调整。合同价款调整方法中:以中标通知书价为基准。中标通知书是确定施工单位的合法程序,以此确定合法程序的中标施工单位,与工程计价无直接联系,“中标通知书价”应理解为施工单位的投标书所报预算定额子目单价,这里进一步明确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因设计变更、经济签证所发生的工程量增减,单价均以投标书所报预算定额子目单价为基准,且子目应与投标子目内容相同,方可参照执行;以工程量清单为基础。我国目前建设工程计价方法有两种,定额计价法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此招标文件要求的计价方法为定额计价法,“工程量清单为基础”有误,应理解为结算工程量在投标预算基础上,可根据设计变更和现场经济签证进行调整;以建筑管理部门的同期基价适度调整。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应理解为组成定额直接费材料费中的主要材料价格调整,其二“同期基价适度调整”在审核结算时应会同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开会,根据实际每月施工进度完成的工作量占整个施工期完成工作量的比例,与建筑管理部门的同期材料指导价进行调整,并在会议上明确适度调整系数。

中标通知书范文第10篇

为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减少审批环节,缩短采购周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部长令第18号),结合**市实际情况,现将**市政府采购项目中标、成交结果确定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中标、成交结果的确定。采购人委托采购机构(指集中采购机构和依法经认定资格的其他采购机构,下同)办理采购事宜的,采购机构应当在评标、谈判或询价工作完成后五个工作日内,将采购结果报告(指评标报告、询价结果报告、竞争性谈判报告、单一来源报告,下同)送采购人,采购人应当在收到采购结果报告后五个工作日内,按照采购结果报告中推荐的中标、成交候选供应商顺序确定中标、成交供应商;也可以事先授权评标委员会、谈判或询价小组直接确定中标、成交供应商。

采购人自行组织采购事宜的,应当在评标、谈判或询价工作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确定中标、成交供应商。

采购人应当确定排名第一的中标或成交候选供应商为中标、成交供应商,排名第一的中标或成交候选供应商因不可抗力或自身原因不能履行政府采购合同的,采购人才可以确定排名第二的中标或成交候选供应商为中标、成交供应商,以此类推。

二、中标、成交结果的公告。中标、成交供应商确定后的一个工作日内,采购人或采购机构应当在**市财政局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公告。公告的具体要求执行《关于进一步规范**市政府采购信息公告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

三、供应商的质疑。供应商对中标、成交结果公告有异议的,应当在中标、成交结果公告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以下简称“法定质疑期”)依法提出质疑。在各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上公告同一政府采购信息的时间不一致的,以在“**市政府采购网”上刊登时间为公告时间和政府采购当事人对有关事项应当知道的时间。

四、中标、成交通知书的发出。采购人或采购机构在法定质疑期内未收到供应商的质疑,应当在法定质疑期满后一个工作日内向中标、成交供应商发出中标、成交通知书;在法定质疑期内收到供应商的质疑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采购文件的备案。采购人或采购机构应于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的一个工作日内,将委托协议、采购结果报告、采购人书面确认函、中标通知书报**市政府采购办公室备案;于采购合同签订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将采购合同副本报**市政府采购办公室备案。备案事项不需要回复意见,但财政部门有权利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六、采购人和采购机构要严格执行本通知的规定。凡不按本通知执行的,一经发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部长令第18号)的有关规定处理。

七、本通知自20**年11月1日起执行。原执行的采购结果审批程序同时废止。凡20**年11月1日前批复立项的采购项目,仍执行原审批程序;20**年11月1日以后批复立项的采购项目,按照该通知执行。

八、各区县应根据本通知规定相应修订本区县的程序。

九、本通知由**市政府采购办公室负责解释。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反馈**市政府采购办公室。

**市财政局

**市监察局

**市审计局

上一篇:紧急通知范文 下一篇:涨价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