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3:33:02

纸艺术论文

纸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傣族剪纸艺术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构成、观念表达都与傣族信仰密不可分,是文化在民族习俗中的鲜活体现。在傣族所信奉的上座部佛教教义中,万物具有平等的地位和价值,他们珍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傣族剪纸内容多与南部上座部佛教文化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有关,广泛涉及佛经故事、民间传说和边疆风物特产等。动物纹样常有龙、凤、孔雀、鹦鹉、金鸡、大象等各种吉祥的奇禽异兽,这些动物图案都有吉祥的称谓,如“白象呈祥”“孔雀并屏”“金鸡破晓”等;人物纹一般都是与佛教有关的释逝牟尼佛像、菩萨、天神、伎乐、赕佛、赶摆、歌舞、仪典等僧俗生活;植物纹样中,以与佛教有关的菩提树和莲花最为常见,还有牡丹、、茶花等植物花卉,除此之外就是卷草纹和缠枝花纹样应用最为广泛,主要作为一种辅装饰烘托主体图案;几何纹样也很丰富,有雷云纹、波状纹、篱笆纹、月牙纹、日光纹、三角纹、圆点纹、铜钱纹、菱形纹、米字纹等,这些图案大多都有一定的寓意,如日、月、云等纹样被视为佛印;建筑纹祥多为佛教的塔、亭和藏经楼,这些建筑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象征,是对佛的礼赞,在剪纸中常把佛像与建筑结合在一起。傣族人民正是通过剪纸艺术剪出钟灵毓秀的自然生物,形象生动的传说故事,风姿各异的佛像建筑来表达自己弥定的虔诚,极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二、依托于传播的傣族剪纸艺术

在傣族地区,一年之中各种大小仪式不断,大到全寨的奘房落成典礼,小到生病、收割都要念经拜佛’仪式活动是傣族生活的主题与特色之一。由于傣族剪纸最主要的是为佛事服务,因此,每当有佛事活动,艺人们就把自己的剪纸作品敬献给佛寺供人观赏,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小型的剪纸展览。傣族剪纸由于其具体、生动与形象的艺术特点,能将深奥的思想转化为广大普通群众能领会与感受得到的形式,并通过艺术植染,使特有的神圣感表现出来,也成功地利用了剪纸艺术的通俗易懂,生动感人的形式,使思想为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所易于理解接受。仪式和信徒造就了剪纸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作为信仰的象征符号,是沟通神界的媒介也是烘托庄严气氛的装饰,这些仪式展示给我们不仅是热闹壮观的场景,更集中呈献出人们对供佛祈福的追捧。然而在信仰的背后,似乎人们更在意形式的表达,作为表达媒介的剪纸艺术在此得于尽情地展现。“艺术越化就愈具有艺术性”。?这正是民间传统艺术成为民族文化瑰宝的价值所在’也是民族的文化意义所在。

三、傣族社会文化特征与傣族剪纸艺术传承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艺术与的发展与传播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许多仪式常常直接表现为艺术形式,而很多艺术也充满着的内容,可以说,与艺术是浑然一体的。傣族社会文化与傣族剪纸艺术的关系也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

1.傣族信仰的普遍性决定了传承剪纸艺术的人员众多。傣族地区有很多为服务的民族民间工艺品,遍布傣族的各个村寨。在傣族村寨文化传播中自然形成了以为基础的、横向的、传统的傣族剪纸艺术的传承机制。这种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还是一种信仰传承,传递更多的是傣族剪纸艺术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形成从耳濡目染到实践运用最后内化人傣族精神层次的传承过程。

2.傣族活动的仪式性决定了展示剪纸艺术的场所多样。傣族剪纸艺术主要用于各种仪式活动,通过仪式行为呈现出来,其制作使用有时间地点的特殊性,因此其传承的方式也主要发生在傣族寨子的大小活动中,通过各种活动走进佛寺、佛塔’属于佛教艺术中最具地方性和民族性的构成部分。每遇泼水节、中缅胞波狂欢节等重要盛会和佛教节日时,剪纸被广泛地用于装饰在奘房内的赕佛供物佛伞、佛幡上,在泼水亭、摆场休息地,就像剪纸艺术展的盛宴,这种特别的祈愿福佑的方式,几乎在傣族地区每个人家、村落和寺庙都可以看见,成为傣家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傣族文化的交融性决定了创作剪纸艺术的素材广泛。公元6~8世纪之间,南传上座部佛教传人傣族地区,并逐渐兴盛,在傣族信仰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最终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佛教为了适应傣族的特殊环境和社会生活,与原始相融合,具有了傣族的本土特色,使得傣族信仰中南传佛教与原始在共时态、同场域并存互通。在信仰的背后,人们更在意形式的表达,作为表达媒介的傣族剪纸艺术得于尽情地展现,人们因艺术精美内涵深厚而自豪,在这样潜在的心理驱使下,剪纸艺术的创作发挥了最大的想象,由生活环境、历史条件、文化沉淀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审美意识所决定,佛经故事、民间传说、佛寺佛塔、佛祖神灵等都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只求神似,不求形似,与原始美术审美意象结构一致。

4.傣族伦理的和谐性决定了发展剪纸艺术的愿景强烈。随着社会的发展,傣族地区人民生活富裕安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其文化中躲避现实苦难的含义渐渐淡薄,对美好生活的庆贺以及对未来幸福的祈盼意义大大加强,在剪纸艺术的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所体现,傣族人民向佛祖表达他们祖祖辈辈美好的希望和虔诚的祈祷之心,寄托了家庭温暖和睦,生活吉祥安康,环境清新美丽,万物祥和有序的美好愿景。这种美好的愿景通过剪刻技术反映在剪纸艺术之中,使得民族地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相适应,与“中国梦”的实现相协调,必将促成剪纸艺术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四、发挥民族影晌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傣族剪纸艺术的创作是一种口传身授的民间技艺,傣族剪纸艺术的鉴赏是一种原生态自发的民族艺术活动,它和系统的科学知识传承不一样,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灌输传承,但是文化必须靠体验,靠心灵的积累。由于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故其民族成为民族艺术的重要载体,通过不同的活动过程加以复现,实现其传承及发展。

1.重视传统节日,实现傣族剪纸艺术动态传承。傣族的节日庆典和仪式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艺术才能的重要日子。傣族地区的节日活动,如拨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安居节等,总是伴随佛事举行或以佛事为中心而展开,剪纸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才得以大量展示。充分重视并保护好传统节日,结合时代特征,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族艺术特色,凸显民族文化价值,能够有效保证实现傣族剪纸艺术的动态传承。

2.建好活动空间,展示傣族剪纸艺术独特魅力。傣族地区民族文化和文化密不可分,-活动空间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传授地。建好活动空间也是为民族文化艺术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环境和展示场所。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就更加需要合适的空间来集中相关的人群实现其活态流变,在展示傣族剪纸艺术独特魅力的同时,使身口相传的文化链得以延续。

3.开拓旅游领域,带动傣族剪纸艺术市场发展。傣族剪纸艺术形象生动,内涵丰富,材料多样,除应用于仪式活动,还可作为装饰,美化生活。但目前傣族剪纸的消费群体多限于本地傣民,所开发的剪纸旅游产品品种单调,形成销售瓶颈,因此,需进一步开拓旅游的内容,增加旅游的消费群体,从而刺激艺术衍生出的旅游产品的销售,提升文化市场的需求,扩大傣族剪纸艺术传承的范围和途径。

4.弘扬和谐理念,顺应傣族剪纸艺术时代需求。傣族剪纸艺术的传承工作需要具体的对象来实施完成,实施者是否能够顺应时代需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状态,并将这种理念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在剪纸艺术之中,成为傣族人民对现有幸福生活的表达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深层心灵的转换和智慧能量的渗透,真正自觉地成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主体。傣族剪纸艺术创作过程既是一种艺术活动,又是一种活动。借助于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为文化的传播找到了最佳的载体,而艺术的题材内容主要以文化为主,从而在文化的传播中得到了艺术的传承。总之,解决傣族剪纸艺术的传承问题,不仅需要通过政府行为和现代技术来保护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要通过精神层面的民族文化来激发傣族人民发展剪纸艺术的自驱力。古老的民族文化的智慧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需要我们予以着力关注。

纸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长治县有位剪纸艺人郭培清,为了表达自己对的缅怀之情,于2011年12月26日同志诞辰118周年纪念日,在家中展出数十种与生平相关的红色剪纸作品。12月26日下午,我带学生来到郭培清老师家中,看到房间的墙上,柜子上、桌子上、箱子上,随处可见“纪念”、“像”、“抓农业生产”、“和我们心连心”等已完成的剪纸作品,整个家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的“红色剪纸博物馆”。作品色彩鲜艳,精描细剪,形神兼备。学生欣赏剪纸时聆听了郭培清老师的讲解,看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他还告诉同学们,很早就有创作系列剪纸的想法,今年是诞辰118周年,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学生也深深陶醉在郭老师的喜悦中久久回不过神来。蛇年正月,我陪学生再次来到郭老师家中,郭师傅向学生展示了他的最新作品《蛇盘兔》。他介绍,这幅作品直径为66厘米,画面中间剪有6对花瓶、6朵牡丹,寓意富贵吉祥。花瓶周围剪有6对蛇盘兔。“蛇在十二生肖里是最难剪的,它的形象比较单一,所以作为剪纸来讲,就要想办法美化它。在民间文化,特别是民间剪纸作品中,蛇盘兔有着好的寓意。蛇盘兔、必致富。我剪这个《蛇盘兔》也是希望恭祝长治的父老乡亲,在蛇年里富贵吉祥、生活更加美好!”郭师傅说。

二、统观全局,环环相扣

2012年暑期,我们走进剪纸村———长治县南宋乡南宋村。村里村民人人会剪纸,民间艺人告诉学生剪纸的内容是很有讲究的,吉祥图案寓意吉祥辟邪,娃娃、葫芦、莲花等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瓜果鱼虫是农民表现的主要内容。此时此刻,学生对剪纸浓厚的兴趣已悄然变成自觉的创作欲望,纷纷拿起剪刀,把自己的思绪变成了一件件妙趣横生的剪纸作品。我坚信艺术的种子已经播种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三、小处着眼,抓好课堂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掌握创造美的技巧,培养和塑造美的人格品质。从而使培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这一目标更好地实施。这些将成为检验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上《向民间艺术家学习》一课时,我用李商隐在《人日》诗中“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和著名诗人杜甫的《彭衙行》所写的“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诗句导入,问学生:“诗句中用了美术里面的哪个词?”这里的“剪彩”就是剪纸的意思。而剪纸这个词本身更是频繁地出现于诗句中,这可以看到剪纸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我们来学习剪纸艺术”。相信之前所有的知识只是颗颗散落的珍珠,而此时会瞬间被我们这节课穿起来,串成一条璀璨珍贵的珍珠项链。全体学生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无疑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自然地转变成“我想剪”、“我要剪”、“我一定能做好”。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主动参与,其创新能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课堂更具有生机。由于剪纸有着非常强的生存力,虽然经过了千年的发展,剪纸艺术依旧长盛不衰,甚至变得愈发壮大起来。也要兼顾学生年龄、知识面等因素。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相信剪纸艺术在孩子们这一代,一定会很好地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纸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民间剪纸艺术的题材内容具有鲜明的大众化、民俗化特点,以淳朴活泼的表现手法传达出百姓生活的信息,包含美好的情感和富贵、吉祥、收获等寓意,洋溢着永恒的生命力。其题材选取包罗万象:各种动物、植物,劳动生活、喜庆丰收等场面及神话传说、戏曲情节等,总之,眼里看到、手中做到、心中想到的都可以剪成寓意丰富、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在看似不相干、不合理的形象中,其实包含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普通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剪纸是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完美统一。民间剪纸是以“生产、生活、生命”为主要的题材内容,通过艺术手段呈现意象之美。如《麻姑献寿》《福禄寿》等表达对生命的热爱,祝福健康长寿的意象主题;《金玉满堂》《五谷丰登》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祈愿生活富足的意象主题;《凤戏牡丹》《花好月圆》等表达对美好爱情的歌颂,祝福婚姻美满的意象主题;《麒麟送子》《髽髻娃娃》等表达对家族人丁兴旺的企盼,渴望子孙繁盛的意象主题;《五毒》等表达对疾病灾害的憎恶,宣扬消灾避祸的意象主题;《药王》《财神》等表达对神灵的敬畏,祈祷天官赐福的意象主题。这些主题内涵完美和谐,通过选取富有吉祥含义的典型形象,表达企盼生活幸福、美满富足的美好愿望,展示了民间剪纸艺术题材上的意象之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间剪纸不仅体现着人们的审美理想,而且在功能上有着实用性。比如在年节或家中有婚庆喜事时,在窗口贴上“鱼戏莲”纹剪纸,不但具有装饰效果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可以像窗帘一样将室内环境与室外进行分隔,保证了室内环境的私密性,这充分体现了剪纸艺术在渲染喜庆气氛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二、造型生动多变,求全求满

民间剪纸的造型特点在于追求形象的完整美满,构图的充实丰富。在造型手法上,物象的表现追求圆满、完美的内在本质。如人物剪纸的造型十分讲究完整与圆满,民间艺人遵循互不遮挡的法则,在表现人物或动物形象时,无论正面还是侧面,都尽可能地将手脚、五官齐全地呈现于画面,这样就出现了“面面观”的现象,民间艺术中是忌讳出现半张脸的,认为不完整不美观。植物花草的表现同样是这样,如果只有干、茎、叶、花或果,虽然我们的确看到的是这样,但在剪纸中若只有这些就不完整,植物有根很重要,植物的根虽然长在土里但仍需被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剪纸的造型观念认为没有根花草就是死的,就是不圆满的。如果表现的是葫芦、石榴这样多籽的果实,则表现时必须将果实剖开,露出内部的籽。剪纸图案以二度空间作为形象思维的基础,物象多是以平面化形象出现,不表现体积空间和透视比例。在造型中始终贯串着追求十全十美的理念,抓住对象最主要的形态特征和外部轮廓,去繁求简,省略烦琐的细节,遵循以少胜多的原则;变化的形式多种多样,表现的手法也更加自由生动。民间剪纸中还有一种常见的造型手法,如老虎肚子里有小老虎,鸳鸯里的小鸳鸯,公鸡腹中吞下的五毒等图案;各种动物身上也要装饰多种多样的图案,如鹿身上装饰梅花表示梅花鹿,鱼身上装饰莲花图案表示鱼戏莲叶等,这种“大形套小形”的装饰手法是互渗的复合造型,包括共用形、异形同构等。互渗复合所表现的是跳脱于形象本体之外的、主观创造的理想化的形象,可以表现为形象的互渗和精神的互渗。形象互渗将不同形象的局部特征进行组合拼接而组成了新的形象。这种方法将人的主观意识夸大,忽略和弱化物象的自然形态,所创造的形象跳脱于自然之外,而是心中之形。如《蛤蟆娃》中的蛙身人头或龙、凤、麒麟等各种本不存在于真实世界的神兽形象,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创造的。精神互渗则是以某一种形象为基础,将另一种形象或形态的精神气质体现在这个形象的轮廓中,使其呈现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如剪纸中有一种形象叫作“伴娃虎”就是将儿童的天真稚气渗入老虎的形象中,这一形象完全摆脱了老虎凶猛矫健的既有形态。互渗复合的造型是再造的新形象,反映出民间艺术家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同时承载着美好的祝愿在传承发展着。剪纸艺术的造型手法是千百年来集体创造意识和传承性艺术劳动积累起来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作者多采用抽象、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用常见的花鸟鱼虫、人物器皿、生活场景来表达人人皆知的象征主题。这种意象的创造,不拘泥于自然形态,不受现实空间束缚,使得被赋予了吉祥意味的意象造型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三、情境交融,意蕴丰富

在剪纸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对作品形象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完整圆满的效果,寓美好之意于艺术形象中,将意象共同构成优美的意境,使观者不仅直观地看到作品本身表现的完美形态,而且能体会画面之外的意象之美。如《春江花月夜》这幅剪纸作品中,画面描绘了人们荡舟江面的美景并引发联想:夕阳西下月亮升起,春江两岸层峦叠嶂,花枝异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人们驾着轻舟在江中漫游,是何等的诗情画意。优秀的剪纸作品是融意境与形象于一体的,不仅有形的意境之美,而且蕴含着无形的生动意蕴。民间剪纸通常采用谐音表意、指事会意等手法,通过类比、联想、象征、隐喻等手段创造形象,表达美好的愿望和渴求,引起观者的共鸣。谐音表意是通过画面中形象的读音所产生的谐音来表达美好祝福的意图。如“鸡”与“吉”谐音,构成了“室上大吉”,“蝠”与“福”谐音,蝙蝠的形象就成了福运的象征,并以蝙蝠为中心形成了数量繁多的洪福类吉祥图案,“鹿”与“禄”谐音,与蝙蝠、灵芝共同组成的图案叫作“福禄寿”,类似的还有双柿子与如意寓意事事如意,喜鹊登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等。指事会意是指将人们的美好愿望与某些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赋予这些形象以吉祥的意味,即是采用隐喻的手法体现美好的追求。如龟鹤、灵芝等象征长寿,鸳鸯象征爱情,莲蓬石榴象征多子,梅兰竹菊代表四季平安,象征君子高洁的情操等。人们看到这些形象就会联想到它们所代表的美好寓意,这种含蓄优美的表达方式,使民间剪纸的意象更加丰富多彩。

四、散发着韵律的美感

从剪纸作品的构图布局上不难看出,对称、连续的纹样屡见不鲜。构图时形象的四周或留有空白的地方往往会以植物或几何纹样填补空白加以修饰,是为了使画面中的形象更加完整,充满整体的韵律美感。所运用的色彩也能够很好地切合主题,如喜花多采用红色,白喜则多为白色,部分彩色剪纸色彩浓烈艳丽,与主题形象相得益彰。材质多取自自然,随手可得,并不奢侈浪费,体现着自然质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无论构图、造型、色彩还是材质都反映出剪纸艺术是深深扎根于民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并且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剪纸艺术通过最单纯质朴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传统造型符号,反映普通百姓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才能,散发着浓浓的意象之美。

纸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要提高学雷锋活动的实效性,关键要形成人人学雷锋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满正能量,让学雷锋活动成为每位师生的常态化行为。课题组以乾元镇中心小学为例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以剪纸作品的形式让雷锋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形成少先队员时时受教育、处处受熏陶的浓厚氛围,使雷锋精神真正融入少先队员的灵魂血脉。

(一)班级文化

班级是队员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场所。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对少先队员有着一定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少先队员正处于人格塑造时期,因此通过班级环境的营造,将雷锋事迹及精神撒播到每一位少先队员的心田,使这种精神对少先队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各班以雷锋故事剪纸系列作品为主题布置队角,并据此进行每周一个雷锋故事的学习体验活动。同时,通过雏鹰争章活动激励少先队员学习雷锋精神,来评选每周的“学雷锋标兵”。

(二)校园氛围

为努力营造“人人学雷锋、天天学雷锋、时时有雷锋”的校园氛围,课题组将雷锋故事以图片、剪纸作品的形式张贴于学校的各个角落,建立以雷锋故事为载体的学校剪纸墙、雷锋故事剪纸长廊等宣传窗。同时,为了让雷锋事迹深入人心,还组织开展学雷锋主题演讲、读书征文等活动,从而对全体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每位少先队员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雷锋精神的熏陶和洗礼。

二、在剪纸创作中学习雷锋精神

剪纸是我国的一项传统艺术。课题组以50个雷锋故事剪纸系列作品创作为切入点,将学雷锋活动融入到剪纸艺术中,创作了“雷锋生前的故事”“当代活雷锋故事”“校园内的雷锋故事”。在创作之前首先让少先队员了解雷锋生前故事、当代雷锋故事以及捕捉校内外的活雷锋事迹,经过辅导员老师的创作指导,让少先队员们将这些事迹以剪纸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少先队员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了雷锋精神的熏陶,从而明白作为当代少先队员如何践行雷锋精神,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创作50个雷锋故事剪纸系列作品

1.“雷锋生前故事”。主要创作“背大娘过河”“修补器皿”“修车”等系列作品。少先队员从了解故事到创作剪纸作品这一过程中,通过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感受到了雷锋的伟大和雷锋精神的感召力,从而得到了道德层面的洗礼和熏陶。2.“当代活雷锋故事”。当代社会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活雷锋”。例如,德清县的“十大道德楷模”等,他们的事迹正是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的再现。少先队员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对这些事迹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将这些人物形象和故事以剪纸的形式创作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不仅了解了当代的活雷锋故事,而且感受到学雷锋并不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使这种雷锋精神以及剪纸创作艺术在他们身上得到传承。3.“校园内的雷锋故事”。通过雷锋原型故事的剪纸作品创作,队员们更清楚地了解到雷锋精神的核心内容,以此为标准,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捕捉校园内的活雷锋,并一个个争当活雷锋。如学校“省四好少年潘俊涛”“帮扶残疾同学”“帮同学补课”等“校园雷锋故事”剪纸作品,都源于队员身边的人,这使得队员感受到学雷锋其实很容易。通过剪纸作品的创作以及学雷锋行动,雷锋精神已根植于少先队员的心灵,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少先队员时时处处体现出互帮互助、尊老爱幼、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等优秀道德品质。同时在剪纸创作的过程中,队员在无形中将剪纸创作中专心致志这种良好习惯迁移到学习中,上课的注意力更加专注,完成作业的态度也有明显改善,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如505班的沈XX,一个以前不爱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的队员,在近期老师布置的作文《我最开心的事》的结尾中这样写道:……那一次剪纸作品的展示,让我终身难忘。雷锋故事剪纸作品的创作,使我更加喜欢我的同学、老师,更加喜欢我的班级,更加喜欢我的学校。以后,在学习中我也会像剪纸创作一样积极进取,争取更好的成绩,像剪纸作品中的人物那样去帮助别人。

(二)编写《雷锋系列剪纸校本教材》

通过剪纸作品的创作研究,课题组编写了《雷锋系列剪纸校本教材》。教材的内容由易到难,分层教学,如一、二年级主要是剪刻简单的雷锋原形作品;三、四年级剪刻雷锋故事作品以及当代活雷锋形象作品;五、六年级则在剪刻的基础上再提升到校园内外雷锋故事系列剪纸作品的创作。形式上由剪刻发展到了创作,既弘扬了雷锋精神,也传承了传统文化。

(三)构建学雷锋精神的模式

为将学雷锋活动与学校的剪纸特色相结合,在剪纸艺术中提升学雷锋活动的实效性,课题组构建了学雷锋精神的操作模式:通过学习雷锋故事、了解雷锋精神,进而对雷锋故事进行剪纸作品创作,将雷锋精神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形成时时学雷锋、处处有雷锋的局面。

三、在学习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

201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指出:“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激发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热情,倡导文明新风,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对于凝聚干部群众的意志和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雷锋精神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通过在学习和生活中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使学雷锋活动逐步成为每个少先队员、辅导员以及家长的常态化行为。

(一)少先队员行雷锋精神

通过剪纸作品创作,少先队员对雷锋及雷锋精神有了深入了解,为将这种精神转化为行动、提高学雷锋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和课题组不仅一如既往地组织少先队员在每年的3月5日开展学雷锋活动,同时也推进队员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例如,每周的红领巾广播站设立了“表彰小雷锋”栏目,对各中队一周内的学雷锋活动进行表扬,并鼓励少先队员从小事做起。如某某队员主动拾捡校园内的垃圾,某某队员主动关上滴水的水龙头等。通过对这些“小事”的表扬和宣传,促进少先队员学雷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少先队员的雷锋精神,也锻炼了队员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雷锋活动的实效性。例如,四年级队员王XX,由于各方面因素,不爱学习、不爱劳动,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及科学等文化课,没有一门课是及格的,这使得王XX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很消沉,在课堂上缺乏自信,轮到值日时也不爱劳动。但是,自从学校开展创作雷锋故事剪纸、学雷锋精神的活动以来,王XX在剪纸创作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他喜欢剪纸,自己会创作一些简单的剪纸作品,在老师和队员们热心的帮助下,他加入了学校剪纸班,并参加了“五水共治”宣传活动,自己的作品也得到了公开展览。通过各级各类展示,王XX一天比一天阳光、自信,身边的朋友也越来越多,这使得王XX更加自信,从此也渐渐喜欢学习,对中队和班集体的事务更多了一份关心,每次轮到值日总是早早到校开始打扫,甚至会主动清理学校卫生死角的垃圾,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二)辅导员行雷锋精神

通过课题实施,辅导员老师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的责任心不断增强,师德意识不断提升,同时还更规范了教育教学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少先队员们更加关爱。例如,2012年至今,学校教师自发开展“特殊家访活动”,即对特殊的少先队员给予特殊关怀,定期上门家访,并自行购买一些学习用品、书籍等赠送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少先队员。据统计,每学期的家访率达100%,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更加密切,为对少先队员形成教育合力奠定了扎实基础。更感人的是,学校有一位老师已经坚持三年为先天性脑瘫儿童送教上门,并经常为他送上慰问品。这样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全校处处涌现出“学雷锋”正能量。2013年,学校沈霞琴老师被评为德清县第二届“我最喜爱的老师”,作为课题组组长的杨校长也被评为“县功勋教师”。

(三)家长行雷锋精神

通过“小手牵大手”等系列活动,学雷锋活动已从校内辐射到校外,从少先队员层面扩展到家长层面。例如,在学校开设的民俗游戏课中,602班的沈哲琪家长等利用自己从小掌握的民俗游戏技巧为队员上民俗游戏课。同时,家委会自发成立志愿者队伍,参加“五水共治”宣传活动,学校路口上下学高峰期的交通秩序管理活动等。家长们践行雷锋精神,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同时这种自觉性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四、在社区服务中弘扬雷锋精神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很多人对理想信念、生命价值、道德品质、价值取向、生活意义等问题的认识出现偏差,价值观扭曲。然而雷锋精神正是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支撑、以人民至上为价值目标、以敬业奉献为终身信条,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榜样。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是引领文明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呼唤。为了弘扬雷锋精神,传承剪纸艺术,使学雷锋活动从校内走向校外,课题组将学雷锋活动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即将雷锋故事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并将作品进行展览。

(一)“雷锋故事”宣传

为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学雷锋精神,每年3月5日学雷锋日,组织队员到社区进行现场“剪雷锋故事”活动,将剪纸作品送给社区居民的同时,让社区居民也一起参与到剪纸活动中,以宣传和弘扬雷锋精神,传承剪纸艺术。

(二)社区学雷锋活动

为了将学雷锋活动辐射到校外,使学雷锋活动成为每个人的常态化行为,让学雷锋活动“由校内走向校外”“由课间走向课外”,实现校内外联动,大队部定期组织队员到社区开展学雷锋活动。如组织队员清扫社区道路,帮敬老院老人打扫卫生、送上温暖,组织队员到社区开展“五水共治”宣传活动,并自发组织清理河道周围的垃圾等。队员的这些实践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及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另外,部分辅导员老师和少先队员参加了团县委组织的“‘五水共治’青年志愿行”活动,活动中队员们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了20幅“五水共治”系列剪纸作品,并在现场进行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五、在评价活动中遴选学雷锋典范

为了激励少先队员、辅导员老师以及家长人人学雷锋,使学雷锋活动从校内走向校外,贯穿少先队员的整个成长过程,让学雷锋活动成为每个人的一种常态化行为,课题组构建了学雷锋活动的评价机制。

(一)雏鹰争章与曲园星卡评价相结合

班级内对学雷锋的事迹进行表彰,以雏鹰争章的形式激励队员学习雷锋精神,并与学校的“曲园星”卡评价制度相结合,即10个章换取一张雷锋卡,10张卡换取“活雷锋徽章”,并佩戴在胸前,让少先队员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活雷锋”,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以提高学雷锋活动的实效性,从而让学雷锋活动成为一种常态化行为。

(二)开展“活雷锋”评选与表彰活动

评选与表彰学校十大“雷锋式少先队员”。评选“学雷锋模范中队”。评选与表彰学校“雷锋式好辅导员”。评选与表彰学校“雷锋式好家长”。

(三)建立学校50幅“雷锋故事剪纸作品”陈列室

陈列的内容主要有:雷锋生前故事剪纸作品、校园内队员心中的“活雷锋”故事剪纸作品、当代“活雷锋”故事剪纸作品等。通过剪纸作品的创作以及学雷锋行动,雷锋精神已根植于队员的心灵,雷锋精神已内化为队员的一种自觉行为。少先队员时时处处体现出互帮互助、尊老爱幼、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等优秀道德品质。学校在弘扬雷锋精神的同时,也传承了民族文化,真正实现了学校的育人理念———剪纸育人,促进了学校少先队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少先队员通过“知雷锋、爱雷锋、找雷锋、做雷锋”,使自己更了解雷锋精神。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雷锋精神从校内辐射到校外,队员家长的思想觉悟不断得到提升,学雷锋活动已逐步成为家长的一种常态化行为,提高了学雷锋活动的实效性。同时,通过研究,学校教师的综合素养也不断得到提升,校园内外处处涌现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通过研究,将学雷锋活动与剪纸特色结合,促进了学校科学、规范、和谐地发展,剪纸特色向剪纸育人进一步发展。学校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日趋浓厚。同时,学校的剪纸艺术特色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形成了人人“剪雷锋故事”,人人“学雷锋精神”的校园氛围,校园内到处传递着正能量,使雷锋精神得到了弘扬,使剪纸艺术得到了传承。

纸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多采用阴、阳刻相结合的方法。所谓阳刻,即保留图案的正形,将其余部分剔除,形与形之间线线相连;而阴刻则相反,即将图案剪刻掉,留下图案周围部分,使画面呈现负形的效果。剪纸作品多根据表现需要,将阴、阳刻有机地穿插、结合在一起,以表现画面的主次与虚实关系。通常主体图案为阳刻,再用阴刻手法塑造装饰细节,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视觉美感。阴、阳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画面中充满了正负形的调和与转换,图形在虚实相生的微妙关系中得到语意的最大延伸。正如传统美学中对于“意境”美的追求一样,剪纸艺术中对实体之外的虚空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作品表现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在寻求“虚”“实”关系的平衡,即多在主体图案中采用阴刻雕镂细节纹饰,而在主体之外则以阳刻表现次要图形,使得画面中线线相连,充满了线条的流动美感,进而体现出运化之气在画面中的贯通。故唯有虚实结合,才能产生“象外之象”,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广阔世界,这便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语境。正如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对中国山水画空间境界的表述:“中国人的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我们画面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虚同实连成一片波流,如决流之推波。明同暗也连成一片波动,如行云之推月。”在传统阴阳观念的影响下,山水画的空间表现使观者的视野由有限望向无限,在虚实中关照宇宙与自身,剪纸艺术也是如此。

二、均衡稳定的画面构成

民间剪纸艺术在画面表现时常呈现出平和安定的视觉效果,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画面中实图与虚地的面积多趋向一致,这就使得虚实关系在体量上达到平衡,进而产生心理上的稳定感;另一方面,在画面的构成形式中,对称与均衡是最常见的两种方式,前者通过相同图形依中心轴或中心点的对称排布,使画面呈现出绝对的平衡与稳定感,后者则更强调在动态中达到平衡,如采用“S”型的骨架构成画面、塑造形象,或在画面中巧妙穿插搭配不同造型的图案,在保留图案多样性的同时,产生寓静于动的平和美感。均衡稳定的画面构成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对于阴阳平衡的追求。阴阳是事物内部相反相成且不断此消彼长的两个方面,只有二者达到平衡,事物才能够呈现出美好的状态,才能体现“道”的精髓。因此,在传统剪纸艺术的画面构成中反复出现对称、均衡的形式,从而产生平和安定的画面效果。此外,均衡的画面构成还阐释出事物内部阴阳运动转化的特点——在运动中达到平衡,在变化中推进事物的发展,即《易传》所谓的“通变成文”。这一观点也对后世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变”指阴阳循环往复、不断运动使事物发展变化,“文”则是美的形态,“通变成文”即通过人为作用,使事物内部阴阳和谐、动静有时、刚柔相宜,才能体现出美感,这便揭示了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因此,就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而言,对于阴阳观念的把握并非停留在表层形式上的虚实对比,在深层意义的传达上也以物化的构成形态揭示出宇宙万物在阴阳结合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阴阳寓意的内容题材

《系辞》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在中国古人的世界观里,最大的阴阳是由自然气候、天象彰显出来的,如天与地、寒与暑。而人世间的阴阳,在自然的方面就是夫妇。正是在此观念的影响下,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在内容题材的方面多暗喻男女结合,以示阴阳交合化生万物。许多传统图案都有了阴阳表征的意义,如鸟、蛇、龙、鱼等代表阳,蟾蜍、兔、凤鸟、莲花等代表阴。在民间剪纸艺术中就常用成对的表阴阳的复合图案来表现男女结合、繁衍子嗣的概念,如鸟与兔、龙与凤、鱼与莲等组合形式就非常典型。

(一)鸟与兔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中普遍存在鸟与兔的组合,以《抓髻娃娃》剪纸最为典型。画面中梳有双髻的娃娃娃娃一手抓鸡一手抓兔,代表着一手抓阳一手抓阴,阴阳结合而孕育生命,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殖繁衍的渴望,此类剪纸因此常被用作婚庆剪纸,喻意男女结合、早生贵子。在传统阴阳观念的影响下,古人认为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并以特定的动物形象来表示日月、男女以象征阴阳。鸟的阳性属性早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已确定下来,鸟与太阳的联系颇为紧密。传统神话中的神鸟“金乌”(三足乌鸦)就是太阳的化身;《山海经》也记载有:“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汉代王充《论衡·说日》中也有“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的记述。这种观念被表现为图形语言应用在各类装饰艺术中,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太阳神鸟金箔饰,就很直观地将四只神鸟与表示太阳的涡形图案并置表现,而在汉代画像石《伏羲女娲交尾图》中则有伏羲托日轮,日中有鸟,女娲托月轮,月中有蟾蜍的形象。但因鸟的种类繁多,人们在对鸟的艺术表现就存在很多变化,在民间剪纸《抓髻娃娃》中就以鸡的形象进行画面表现,一来以鸡喻阳,二来鸡与“吉”谐音,迎合了人们求吉纳福的传统思想,可谓一举两得。而兔的阴性属性则来自于嫦娥奔月的民间神话。《归藏》中有嫦娥奔月化做月精的说法,“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月精即蟾蜍。汉画像石中就有嫦娥奔月化蟾蜍的图案。后又出现玉兔在月宫中捣药陪伴嫦娥的说法,如西晋傅玄《拟天问》就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的诗句。这样一来,兔与月就有了交集,在传统图案中遂以此形象来表阴。

(二)龙与凤

龙与凤是我国传统图案中最常见的表示阴阳(男女)的组合样式,在剪纸艺术中也十分常见。这两种动物形象起源年代久远,应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与祖先信仰观念相结合的产物。龙凤图案早期并没有性别的表征含义,更多的是作为统治阶级权利的代表。周代规定了天子冕服制度,并以十二种图案对冕服进行装饰,其中龙就位于这十二种纹样的中心位置,象征英雄祖先。后世历代冕服延用周制,且龙的形象日渐突出,成为帝王的专属图案,士庶不得使用。而凤则对应龙成为皇后服饰中的典型图案。后来随着人们求吉思想与阴阳观念的不断强化,遂将龙喻男、凤喻女,以二者结合体现阴阳化合,象征夫妇和睦。《孔丛子·记问》中有“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的记载,后来人们用“龙凤呈祥”来形容夫妻间的忠贞爱情。因此,传统民间剪纸《龙凤呈祥》就常应用在婚庆活动中,以示婚姻幸福。

(三)鱼与莲

在传统民间剪纸中还有《鱼戏莲》的样式。早在汉乐府《江南》中就有“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诗句,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中则将其解释为:“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是等于说男与女戏。”以莲花来象征女阴是剪纸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一是由于二者在形态上相似,二是从本质上看,莲蓬多籽,暗喻多子多福,这是人们对女性生育繁殖的精神要求的形态化表现。故而,在民间剪纸艺术中以莲象征女阴,鱼象征男根,隐喻男女交媾、阴阳化生,表现出人们由阴阳观念所生发出的对于生息繁衍的心理诉求。民间剪纸艺术中对传统阴阳观念的体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对于“道”的终极追求。剪纸艺术通过阴、阳剪刻手法表现虚实相生,用均衡的画面构成体现阴阳平衡、运动转化,以特定的内容题材喻示阴阳结合,使阴阳观念呈现出物化形态,用更直观、更优美的方式体现宇宙运化的规律,昭示生命的本质,这也正是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纸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追求的就是这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美境界,具有意象美。剪纸艺人运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描绘出一种充满神韵的意境,令人神往,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如图1-2所示,剪纸作品《石榴多籽》,“籽”同“子”,用了谐音寓意法,表示后代,石榴圆鼓鼓的像妇女圆润的腹部,“石榴多籽”象征着生命的繁衍、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剪纸艺术作品中体现的这种意象美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美是相通的。剪纸注重一种理想化的“神似”及“情理”交融的境界,在“形”的基础上,注重“神”的塑造,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与意境,传达出中国美学价值中的意境美。

二、简练、饱满、圆润的构图之美

民间剪纸讲究构图的饱满、完整性,尽量做到以全为美,反映了剪纸艺人的质朴心理和审美观念。剪纸的各元素采用对称与均衡手法,以形成一股凝聚力,使图案和谐、完整,体现出崇尚完满的构图观念,反映出剪纸艺人注重家庭的幸福美满,讲究“天人合一”,追求一种和谐美。如图1-3所示的《抓鬓娃娃》剪纸,也可称为拉手娃娃,过去人们认为它是至高无上的神主的象征,是人们的保护神,是人类的繁衍神,形象上多以女性为主,当然也有男抓鬓娃娃。剪纸艺人在创作中着力填补剪纸空白,显示出饱满状态,把人物的四肢和全身都体现在画面上,构图丰富、饱满,线条流畅、稳健,人物形象完整大气、和谐生动,整体感较强。娃娃的双手展开互不遮挡,以展现各个部位的完整性、完美性。画面中动物、花草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很多剪纸作品在剪刻植物时,经常把根剪出来,这不仅表现了剪纸图案的完整性,也表达了剪纸艺人对根的重视,根象征着阴阳相合对生命的延续,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下所形成的完整的构图观念。剪纸作品大多是巧妙利用物象之间的形体结构关系,使剪纸的形象在固定的空间、特定的外框中随着形体而进行变化的一种构图手法,是一种既有各自特征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构图形式。如图1-4所示剪纸作品《五毒葫芦》,剪纸艺人就是为了使剪纸构图适合葫芦形,将五毒的形象填满整个画面,并用剪纸线条巧妙相连,图案纹样处理恰到好处,妙趣横生,使构图更完整、饱满,更丰富,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剪纸艺人为了表达剪纸对象的完整性,便运用了独特的超常性,使图案中所有的图形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一个平面空间中,以达到丰满、完整的视觉效果。

许愿本身是一种美的表达、美的诉求,具有美好的意义,其融入到剪纸艺术作品中,这些作品就表达了人们对美和理想的追求,是虔诚、美丽的。例如,为老人过寿,诸如图1-5所示的剪纸作品《寿比南山》和图1-6所示的《福如东海》,还有《福寿双全》《五福捧寿》等,都表达了人们对老人的祝福。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始终保持着中国民族文化的遗风古韵,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奇光异彩,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活实用价值,又具丰富的美学价值,并以无穷的魅力不仅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光芒四射,还走向了世界,可谓是一朵奇葩,焕发着夺目的光彩。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作品愈有民族性、地方性,也就愈有世界性。”传承与发展民间剪纸艺术,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文化意识,对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纸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造型都是以剪、刻刀法为中心而展开的,其讲求圆、尖、方、线等特色,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造型特征,其中“随心表意的造型特征”以及“稚拙天真的造型特征”是其最为明显的两种造型特征,下面将以这两方面为切入点对其造型特征进行分析说明。第一,随心表意的造型。剪纸本身就是一种乡土化的民间艺术形式,没有过多的造型规律和造型原则束缚,因而表现得极其随意自由。民间剪纸艺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他们不拘泥于客观物象形态和社会现实,而是通过自己的想象以及经验进行即兴发挥、随心所欲地创作,只追求神似不追求形似。这样创作出来的剪纸作品虽然脱离了客观现实,但却是创作者的真情流露,其超越了自然,与创作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是对民间剪纸艺术随心表意造型的最大化体现。例如,胶州王瑞琴的剪纸作品《春鹿》就是运用的随心表意的造型手法,作者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将梅花、鹿以及蝴蝶以一种超现实的造型形态展示在受众面前,从而使创作出来的物象充满了梦幻、浪漫的色彩,这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又如,王秀清的剪纸作品《多头马》中的马更是被剪成了多头马的造型,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马吃草的动态过程,更是对民间剪纸非逻辑性、随心表意的造型特征的印证。第二,稚拙天真的造型。除了随心表意的造型特点之外,我国民间剪纸艺术还继承了原始先民的造型艺术,呈现出稚拙天真的造型特点,同儿童稚嫩、单纯的思维特点有着相同之处,从而体现出了剪纸艺术的自由性和艺术形式的自然化。此外,这种稚拙的造型还带有一丝遥远神秘的色彩,是对远古意蕴的真实体现,同时这种天真简练化的造型也恰好符合现代艺术简约、返璞归真的观念,正可谓“最稚嫩的往往是最成熟的,最传统的往往是最现代的”。例如,胶州贺桂莲所创作的剪纸作品《武松打虎》就极富稚拙天真之趣,画面中的武松被剪得很小,似人非人、似虎非虎,但虎妈妈的形象却高大威猛,其拥有炯炯有神的双眼、粗壮有力的腿和尾巴,旁边还另有两只小虎围绕在妈妈周围。无论是虎妈妈还是小虎,线条简单、造型质朴,充满了童真志趣,流露出浓烈的儿童画风,从而带给人一种天真烂漫的造型美感。

二、构图特征

构图,最早是针对于传统绘画而言的,而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也是十分讲究构图形式的。不同于其他传统美术构图,剪纸中的构图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特征,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透视规律的限制,将不同时空内的物象同时放置在同一个画面之中,同时利用镂空的特殊制造工艺来使剪纸图像的空间获得无限延展的视觉效果。具体来讲,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特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对称与均衡的构图特征。对称与均衡是我国民间剪纸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构图形式法则之一,这也是我国传统美学所提倡的。纵观我国的民间剪纸作品可以发现,其大多数都是采用的对称式的构图,尤其是我国早期的民间剪纸马和猴的团花剪纸是最具代表性意义的。这种对称与均衡构图形式的运用,能够让受众感受到一种平衡稳重感,符合我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阴阳哲学观。此外,对称均衡的构图形式与剪纸工艺也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因为剪纸最基本的步骤就是对纸张进行对叠,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对称的构图结构。如阴阳鱼剪纸、蛇盘兔剪纸等都是采用的对称与均衡的构图形式,其以圆形作为基本的框架,然后利用相叠对称的原理对物象进行剪刻,从而使整体作品既对立又统一,既活泼可爱又不失庄重大方。第二,完整性的构图特征。我国民间剪纸追求的是一种“功德圆满”的构图形式,其讲求构图的饱满完整,以达到和谐统一的创作理念。这种完整性构图理念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由于民间剪纸艺人多是家庭主妇,她们十分注重自身家庭的幸福美满,追求“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圆满之美,所以她们在剪纸的时候会将自身的思想情感融入到剪纸的创作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了完整性的构图特征。如在剪刻植物的时候,剪纸艺人经常会连同植物的根一起剪出来,这样不仅表现出了构图的完整性,还表现出了民间百姓对根文化的重视。如滨州剪纸《五毒葫芦》就呈现出了完整性的构图特征,为了更好地表达出“五毒葫芦”这个主题理念,剪纸艺人在有限的葫芦中间填满了五毒形象,且使每一个图形都丰满完整,从而使剪纸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色彩特征

作为艺术表现语言之一,色彩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是最强烈、最直接的,它可以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的主观情绪和思想感情。正如现代著名色彩学家约翰·伊顿所言“色彩就死生命,没有色彩的世界就如同死一般的寂静”。虽然我国的剪纸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但其也十分注重色彩的功能,并将色彩作为传情达意的重要元素之一。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色彩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纯度的色彩。在剪纸的创作过程中,我国的民间剪纸艺人善于采用一些高纯度、高明度、高对比的原色,以表现出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思想情感。由于受制作工艺和剪纸材料的限制,剪纸色彩一般都比较少,且色彩纯度较高,最常出现的就是红、黄、蓝、绿这几种高纯度、高亮度的色彩。这种类型的色彩鲜艳、明亮、和谐、醒目,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民间美术的用色特征,颇具民间特色,恰好符合民间剪纸独到的思想内涵和用色要求。例如,彩色剪纸《凤求凰》的主体色彩为大红色和大黄色,红黄两种高纯度色彩的交叉使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生活的红红火火。第二,主观性的意象色彩。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马奈曾经说过“色彩是带有情感性和趣味性的,其本质上是表达主观情感的形式之一”,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色彩的主观意象性。我国民间剪纸中的色彩也带有这种鲜明的主观意象性,其不仅表达出了人们内心对平安吉祥的追求,也体现出了普通百姓的审美趣味。在具体的剪纸过程中,剪纸艺人摒弃了客观物体真实再现的原则,几乎是完全凭借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而赋予作品颜色,所以民间剪纸中所呈现出来的颜色常常是出乎意料、有悖常理的。例如,全体通红的人物形象、蓝色的花朵、绿色的白云、蓝色的树叶等,这些事物的色彩都不是现实自然界中存在的,是剪纸艺人根据画面需要以及主观情感而进行的变色。如张春颖的剪纸作品《鸿运当头》中的色彩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象性,该剪纸作品描绘的是九条重复的鱼儿头顶红球、首尾相连的情景。其中,鱼儿并不是现实生活中鱼的真实颜色,而被作者赋予了白色,而周边围绕鱼儿的莲花和莲花叶子也是清一色的红色,完全违背了自然界中真实物象的色彩。这些色彩看似随意,却是经过剪纸艺人深思熟虑之后才采用的,白色的鱼儿和红色的莲花更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有利于表达出好运连连的意蕴。总之,民间剪纸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体现,是我国文化艺术生命的本源体和精髓,其独到的创作特征更是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因此,我们要充分领悟剪纸文化,并认真研究民间剪纸的创作规律以及形式特征,以尽可能地创作出最具视觉美感和文化冲击力的现代剪纸作品。

纸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1连云港剪纸特点

连云港剪纸技艺工整、造型简练、内容朴实,刻法有阳刻、阴刻和阴阳刻三种类型。阳刻以线为主,把造型的线留住,其他部分剪去,并且线线相连,把形留住,将形以外的剪去称为正形。阴刻以块为主,把图形的线剪去,线线相断,并且把形剪空,称为负形。阴阳刻是阳刻和阴刻的结合。连云港地区剪纸整个纹样协调和谐,具有“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特色。内容有人物、花鸟、鱼虫等。剪纸分为南方派、北方派、江浙派等风格流派。南方派代表为广东佛山剪纸、武汉剪纸和福建剪纸。北方派代表为山西剪纸、陕西剪纸和山东剪纸。江浙派代表为江苏扬州剪纸和浙江剪纸。而连云港的剪纸既具有江浙派的细腻明晰,也不乏北方派的粗犷豪放,兼容了多方剪纸流派的特点。这主要取决于连云港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历史。

2连云港剪纸发展现状及未来

2.1连云港剪纸发展的现状

连云港剪纸有着自身的特点。它在制作方式上以线线相连或线线相断为主,配以圆形、月牙形、锯齿形镂空,表现手法上以阴刻、阳刻或阴阳交替穿插为主;既有北方剪纸的厚重、粗犷,又有江南剪纸的秀美、灵气。例如,柳月华的剪纸、张天明白描刻纸张及彩色剪纸,刘罡港口系列彩色刻纸、孙红香《西游记》系列刻纸及管艳的剪纸等等。目前,在当地能够剪、刻并举,以刻为主的剪纸艺人只有张天明。其剪纸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独创性。而其中张天明在吸取中国传统剪纸工艺的基础上,潜心研究,自创一套白描剪纸作品表现手法,参加全国比赛,屡获大奖。他的艺术成就已被国内同行认可,现已被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专业委员会部级官方网站名人风采栏目刊用。此外,海州区的陈学勤(男,1954年生)、董海英(女,1976年生),灌云县的杨华娥(女,1945年生)、陈张氏(女,1915年生),乔华(女,1928年生)等都长期从事剪纸艺术,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

2.2连云港地区剪纸未来发展思考

连云港地区的剪纸艺术未来的发展应该是走两条路:一方面是对剪纸传统技艺和图形内涵的深入挖掘、发展。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设计新的题材、开拓新的表现技法和材质,更重要的是扩大剪纸的应用。作为以图形为基础的造型艺术,剪纸与现代设计的结合顺理成章。现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下,除对连云港地区的剪纸艺术进行弘扬和传承更重要的是探索剪纸这一艺术形式应用到经济建设中的可行性。现在艺术设计对传统剪纸的利用主要在表现形式和内涵两方面。剪纸元素的使用几乎涵盖整个现代设计领域:从海报设计到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建筑设计甚至动画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各个方面。连云港地区的剪纸艺术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技法细腻、表现形式大胆、题材具有地域特色。从古至今连云港地区积累了大量的“图样”,加大对连云港地区剪纸艺术的发掘和研究,将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术样式应用到连云港城市新时期的建设,对提升连云港形象不无助力。

3结论

连云港地区剪纸艺术在连云港具有久远的历史,作为连云港的一个重要的母体民间艺术在今天具有特殊的意义。连云港地区的剪纸未来的发展除了继续深入挖掘其技艺和内涵,应该思考如何将剪纸应用到现代经济建设中。

纸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研究秩序感在剪纸艺术中的应用,需要首先认识秩序感在表现形式中的基本规律和形式特征,并结合实际应用探讨它的审美特点。本文将从大量中国民间剪纸案例中挑选出在纹样与结构上具秩序感特点的经典剪纸案例,探讨秩序感在剪纸艺术中的审美价值,探讨秩序感在剪纸艺术形式中设计方法。秩序感存在于对立统一的规律之中,秩序与变化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贡布里希在他的著作《秩序感》中说:“我们必须最终能够说明审美经验方面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审美来自于对某种介于乏味和杂乱之间的图案的观赏。单调的图案难于吸引人们的注意,过于复杂的图案则会使我们的直觉系统过重而停止对它进行观赏。”①18因此,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调整,在有机秩序中进行多样变化,形成“多样性统一”。剪纸图形多种多样,但都在一定的形式规律中,秩序与变化的基本法则广泛应用于剪纸形式中,也符合形式美的基本要求。这种艺术形式是把局部变化纳入一定的秩序中。比如,在剪纸艺术形式中,单一的圆形会显得乏味,虽有秩序却没有变化,容易引起人的视觉疲劳,如果将它进行大小的变化并以一种放射形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形成有序的变化,这样的处理方法让画面显得整齐而又丰富,统一而不杂乱。图案中的变化就是把相似的形式结构进行有序的排列,使其秩序之中有变化,增强了图案的审美情趣。在剪纸艺术形式中,秩序与变化的处理手法还有很多,这里只是探讨最基本的形式处理方法,至于如何在图案中把握秩序与变化的程度,这不是理论研究就能够定性的问题,应该根据具体的形式关系和实践经验加以权衡。秩序与变化这一辩证规律构成了形式美的法则,而中国剪纸的艺术形式也同样遵循于这一基本的形式规律,在剪纸的创造过程中,是将纸张对角或对边折叠二次、三次、四次不等,以纸张的折叠线为图案的骨架,在此骨架上创造出既有秩序又有变化的连续图案样式。如图2所示,在有序的方块中填入带有交叉状准星线条的棉花状图案,并以交叉状的中心准线连接重复排列的方块,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剪纸艺术形式在整体的秩序化背景下又富于变化,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剪纸艺术中的简单表现。对立统一规律不仅体现在以四方连续形式的剪纸上,还有构图形式较为灵活的刻制工艺,这种剪纸不是均齐、对称的构图形式,但仍然有内在秩序感,如图3所示,这幅名为“鸡与蝶”的民间剪纸,就是以一种动态均衡的形式突破了上下左右完全一致的特点,是具有“S”形走势的剪纸图形。从视觉心理的角度来看,“S”形具有流动的美感,它使画面上的视觉流程比较顺畅。太极图所体现出来的动态均衡感,集秩序与变化于一身,表现出内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这种形式结构在中国剪纸中被大量应用,“S”形的布局和图形处理成了我国传统艺术的常用手法。剪纸艺术的形式是无序和有序、对比与和谐的完美统一。看似复杂的剪纸艺术是把每个元素的设置在有序的骨架结构中,因而形成一种具有节奏感或韵律感的艺术形式,显得自然而生动,毫无生硬之感。在平面艺术中,节奏感是以相同的构成元素反复出现于同一形式中,而韵律是构成要素所造成既有变化又统一于整体形式感,是有变化的律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整体上是有序的,只不过是秩序结构灵活多变而已。在剪纸艺术形式中,不论以何种构图形式表现出来的剪纸艺术形式,都有其内在的秩序感,都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需要结合艺术经验灵活应变,从而创造出富有多种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来。

二、剪纸艺术常见的秩序形式

由于装饰纹样的秩序感与人的审美心理相适应,有序的形式反映了装饰艺术的普遍规律,剪纸艺术以秩序感原理为指导,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剪纸艺术的创造过程就是把结构与形式进行规范化处理,把各种图形进行有序排列、重组,使之有条理、有变化。在中国民间剪纸形式中的秩序是具体表现为对称与均衡,条理与反复,节奏与韵律,使图案具有强烈的秩序感,下面分别就这些装饰形式的一般法则加以介绍。

(一)对称与均衡对称与均衡是剪纸艺术最基本的形式。如图4所示的这幅名为“双喜长寿“的剪纸作品,它的对称形式是以纸张的折线为分割线,把纹样进行上、下、左、右等形等量分布的结构形式。在构图上能产生一种统一的视觉效果,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对称与均衡的形式可以是复合式的秩序,可以由简入繁、层层套叠,形成丰富多变的装饰效果,如图5所示,这幅名为“蝶恋花”的剪纸作品,具有更为复杂的形式结构,但保持了重心的稳定和基本平衡。对称与均衡也是自然界中物体存在的方式,这种形式能给人以稳定的装饰美感,剪纸艺术可以把这种形式法则灵活应用,成为秩序化设计的有效方法。

(二)条理与反复条理与反复同样是秩序化的基本形式之一。顾名思义,条理与反复就是有规律地重复表现出来的秩序,可以形成一种有节奏的美感。这种美感形式也存在于植物的枝叶、飞禽羽毛之中。设计师透过庞杂、无序的自然界,把纷杂的图形加以整理、概括、使之条理化,达到层次分明、秩序井然的统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不同的图形排列合理、错落有致,视觉上形成整齐美观的感受。如图6,剪纸艺人是把相同、相似的形象或单元进行有规律地重复排列,给人以单纯、整齐的美感,连续排列的图案以二方连续图案为典型,四方连续图案则是一个或多个独立单元朝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反复,能形成整体的秩序美感。

(三)节奏与韵律节奏与韵律在装饰设计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艺术形式效应。在装饰设计中,节奏是指各元素有秩序、有规律的重复,通过大小、轻重、虚实、曲直的变化,给观者一种有规律的秩序感。在装饰设计中,韵律是指在节奏感的基础上加以动态变化,使机械重复的节奏变成随机的、灵动的韵味,这种随机和自由的韵律感,无论怎样形态多变,都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有机秩序的控制中。如图7,都是将相同或相似的图形由中心向四周渐变,其中不乏空间的节奏和运动的韵味,这些形式感的共同点依然是秩序感。

三、小结

综上所述,秩序感体现了装饰艺术的内在形式规律,人们喜爱秩序与变化,秩序化的方法因此成为剪纸艺术基本法则。如果我们不对秩序感作僵化的定性,而是把它看成辩证的法则,会发现在秩序的原理下,可以派生出变化无穷的艺术形式。用秩序化的方法对剪纸艺术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举一反三,大大丰富剪纸艺术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

纸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剪纸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发展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人们对生活,对理想的一种创作方式,因此剪纸的造型都比较夸张,并不是单纯的对事物的描摹,剪纸造型要比原型更为突出,在抓住物像的主要特征的同时,也将线条进行了整理归纳,力求简洁传神。剪纸艺术家经常采用部分变形、扩大、缩小、变长、缩短等方式表现所剪对象的主要特征,更有民间剪纸艺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物种,例如:龙、凤等,这些超自然的物像往往寄托着作者美好的寓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寄托。动画造型根据动画剧本内容通过假设和想象设计出来,它是以绘画或其他多种艺术形式作为主要造型手段,在动画中通过各种表情、动作的表演推动影片剧情的发展、引领着人们来到一个梦想的神奇世界。

民间剪纸造型和动画造型有着太多的相同点,都是用简洁、夸张的造型表述着人们内心的美好事物,从20世纪开始,中国动画者就借鉴剪纸艺术的创作方式构思并创作了无数的动画片,创作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动画——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是中国动画发展历史上第一部剪纸动画片,导演万古蟾以剪纸的形式将一个生动有趣的神话故事展现给观众,剧中造型大胆的采用了民间剪纸的色彩和造型方式,造型设计整体简洁明了,同时进行了卡通化的处理,圆润而可爱。其后很多成功的动画片,都以剪纸的艺术形式造型,但是形象不再是简单的平面形式,有的通过色彩晕染效果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栩栩如生;有的通过绘、刻使得造型变得更加刚毅;有的通过水墨画剪纸拉毛技术使动画形象巧妙逼真;有的更是吸收了京剧脸谱、壁画、年画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的精华融入到剪纸动画造型中,使角色造型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创造出一批又一批让动画迷们魂牵梦绕的动画形象。民间剪纸在造型上追求线条流畅,万剪不断,笔笔相连的,虽然造型美观,极具民族特色,但却不能像一般动画造型通过动作、表情传达给观众故事内容和丰富情感。如何将其改良并应用于动画创作中呢?我国剪纸动画制作者通过无数实验后,在剪纸角色设计的关节处采用细铜丝或者黏粒进行灵活联接,然后将其摆放在摄影机前进行逐个动作拍摄,再将动作进行连续播放,使剪纸造型有规律的动起来,进而实现角色对动画故事的表演。《猪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等剪纸动画片中的角色就是采用小黏粒联结关节逐格摆拍完成动画动作,但因为造型是剪纸形式,动画角色动作有局限,角色表情的变化、转面、转身都不能很好的实现,动作不能像普通动画角色那样灵活自如,大多数镜头中角色都是侧面,表情也比较生硬。

二、剪纸动画造型创作的新途径

剪纸动画造型参照了民间剪纸造型,同时还吸收了皮影造型,年画、戏曲造型的精华,极具民族特色,但是剪纸造型却制约着动画造型和动画动作的创作,并直接影响着影片制作水平的发挥和艺术风格表现,在动画造型的创作中如何保留剪纸艺术的魅力,又能克服动画创作中的不足,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呢?

(一)多种剪纸材质的运用材料在动画的创作过程中是表达最丰富的视觉元素,具有决定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动画的制作技术的运用,也能营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材质体现出的形式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的心理感受。80年代制作的剪纸动画《猴子捞月》、《鹬蚌相争》是采用了纤维细长,质地松软而柔韧的皮纸作为材料,因为皮纸的质地松软,具有能吸水能挥墨的特点,角色的边缘外轮廓不再用刀剪刻,而是用手持外形撕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水墨拉毛效果,使动物角色的毛发看起来惟妙惟肖,如同真的毛发一般。《桃花源记》中造型将皮影的特征和剪纸的平面化造型相结合,皮影的特殊材质使得人物造型表现出更加浓厚的传统艺术风格。肯德基广告中食物与人物的拍照剪贴动画带给人们特殊的趣味效果;宜家的传统窗花剪纸广告带给人们温馨、幸福、亲切的感觉……因此我们在动画造型创作中可以材质上进行进一步的突破。剪纸动画的主要材料是纸,纸的肌理有粗有细,质感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粗肌理的纸张给人感觉粗犷有力,原始而质朴,例如:瓦楞纸、牛皮纸等;一般质感的纸张给人感觉温和、耐人寻味,例如:印刷纸、复合纸等;细肌理的纸张给人感觉细腻、柔美、华贵,例如:铜板纸、白卡纸等。在动画创作中我们可以大胆的尝试这些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感受,粗肌理的纸张可以诠释原始的民族,强壮的男人等;细肌理的纸张可以代表细腻的女性,华贵的装饰物等;玻璃纸可以在动画中透视人们的内心;箱纸板可以代表人们耐磨、抗压的坚强毅力;甚至是卫生纸也能在动画中表现出人们焦虑、暴躁时那一刻的状态……在动画创作中,不同的环境又可以用多种材质的纸构成,不同的肌理的调和对比产生不同的气氛效果,不同的肌理在赋予不一样的色彩,定会带给观众更加丰富的视觉享受。

(二)剪纸动画造型结合软件技术的适合发展传统剪纸动画角色动作制作存在着非常大的局限性,人物的表情表现、透视、转身都不够灵活等,以至于剪纸动画缺乏镜头和情节夸张表现。新世纪,数字软件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FLASH、3DMAX等优秀的专业动画软件技术为剪纸动画制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以擅长图像处理的Photoshop和以矢量绘图为主的Illustrator的图像软件在动画创作中的广泛应用为代表。创作者可以轻松地把自己整理的素材和绘画元素从原有的环境剪切下来再复制到新的创作环境中去,还可以对现有的动画元素进行快速的装饰、放大、缩小、调色等的处理。在软件技术的支持下,剪纸动画的创作更加不受限制,原本剪纸动画存在的技术和艺术表现上的复杂环节就慢慢被简化了,软件技术的应用使动画动作的表现更加流畅,人物表情的表现更加具有夸张性和镜头感。新的艺术形式更多的应用于剪纸动画的制作上来,同时使得传统逐格动画的制作形式转化为数字技术形式,更加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缩短了制作周期加快了剪纸动画的制作效率。软件技术的发展为剪纸动画探索新形式、新思路、新渠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总结

中国传统剪纸动画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剪纸动画造型的创作只有准确把握传统剪纸艺术的精髓,解决传统文化在技术和形式上的弊端,将极富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动画技术结合,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创作出有时代气息和现代品位的中国自己的民族动画形象。

上一篇:表演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现代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