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20:14:31

职业素质论文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

有,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许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2张隽波.职校教师应有的五种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2篇

新闻史教材中,涉及了许多新闻前辈,不畏艰难险阻,用自己的言行,甚至生命诠释了新闻这个神圣事业的职业内涵。今天的新闻学子将成为明天的新闻记者。在讲授这些人物的时候,笔者多方查找材料,重点挖掘这些杰出人物的闪光点,分析他们对新闻历史的卓越贡献,增强学生对这些前辈先贤的敬仰。同时,让学生们思考:在这些杰出记者身上体现了哪些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职业素质?见贤思齐,运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教育。

1.首先是职业道德方面。

通过对这些优秀记者高尚品德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记者是社会的良心。一个没有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记者是写不出好新闻的。邵飘萍为民立言,惨遭军阀杀害;里德总是出现在风暴中心,才有了《震撼世界的十日》;范长江的足迹踏遍西北,成就了名作《中国西北角》。他们是新闻历史上的英雄,正是这些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素质的记者,为我们的新闻事业铸就了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弘扬历史的优良传统,对我们今天抵制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体现人文关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其次是业务素质方面。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记者的新闻实践,可以为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黄远生“脑筋能想,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四能说”;邹韬奋“注重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韬奋精神”。史量才和成舍我卓越的办报、经营才能。这些优秀记者身上凝聚了丰富的业务实践经验,学习和总结这些实践经验,对我们克服当前传媒的商品化,实现“三贴近”,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3.扩展历史事件的外延

对历史事件的讲授是新闻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教师在讲授中,如果仅仅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的知识性传授,也就避免不了枯燥和干瘪的照本宣科。这样的新闻史教学,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所帮助。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尽量扩展历史事件的外延,从纵横两方面拓宽事件的影响力:不仅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而且关注事件造成的后果;不仅分析事件对本国新闻历史的影响,而且关注事件对其它国家新闻历史的意义。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整个历史链条上的一环,如果我们在历史的讲授中,把事件单独抽取出来,孤立地去看待它,割断它和其它链条的联系,便不能全面、客观地对其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列宁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罗列一般例子是好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甚至会起完全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过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事实的全部,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面的和随便挑出来,那么事实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①鉴于此,笔者对教材中的历史事件进行多方面拓展,变僵化、静态的讲授为灵活、动态的分析,不断复活历史事件,重点关注其对当下我国新闻现实的影响。

首先,古为今用。在讲授历史事件时,不但阐述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基本过程,而且特别关注这一历史事件和当下社会类似事件的区别和联系。以古鉴今,古为今用,让历史为现实服务。笔者在讲授1947年《晋绥日报》进行的反“客里空”运动时,把这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记者客里空和当今屡次报道虚假新闻的记者联系起来,分析两者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指出这一现象会对新闻事业造成的严重危害。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一些问题:这种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作为未来的新闻记者,应该怎样做才不至于重蹈覆辙?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而且还加深了对真实是新闻生命这一职业理念的理解。

其次,洋为中用。在外国新闻史的讲授中,对发生在其它国家的历史事件,也要从借鉴的角度出发,洋为中用,而绝不能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笔者在讲授普利策和赫斯特竞争中出现的“黄色新闻”时,就结合当前我国新闻娱乐化泛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课堂上气氛热烈,效果很好。这样不仅使学生们掌握了历史史实,而且对普利策以后思想的转变找到了合理的依据,对当前娱乐化泛滥的现象也找到了历史根源,对新闻这个崇高职业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4.总结历史规律,学会辨证思维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学子将成为明天的新闻记者。在新闻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新闻史教学贯穿的一条主线。然而,“一切历史知识都是人们对客体历史经过头脑加工的,因而包含有历史认识者主观的立场、思想、情感的主体化历史”。②我们对教材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拓展的最终目的是总结新闻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方法。因为只有掌握了历史辩证法,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现象。也只有掌握了历史辩证法,才能正确理解诸如新闻自由、新闻真实等新闻核心理念,从而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对于新闻自由的理解。一提新闻自由,学生们便会拿西方国家新闻自由的理念和我国关于新闻自由的论述进行一番类比。但由于缺乏历史地、辨证地分析,往往会得出片面的结论。其实,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不同的发展道路决定了各国的新闻体制和新闻理念也不尽相同。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理论和做法是行不通的。因而我们不能孤立的去看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在外国新闻史的讲授中,我着重启发学生进行辨证思考,把新闻自由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认识和理解。从15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星法院法令”到1934年和1996年美国政府出台的广播法和电信法,再到伊拉克战争中的军方管制。通过这些无可辩驳的历史史实让学生们明白: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任何媒体都没有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新闻自由,否则就不会有曾格案件的发生,更不会有汉密尔顿以80岁高龄出庭为曾格辩护的一幕。

其次,关于新闻真实的问题。一提新闻真实,有的学生就会说,像美国“扒粪运动”那样揭丑的新闻才算真实。这种思维方式显然缺乏辨证观点,是用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也不是实事求是。因为世界如此之大,要找一些正面的例子并不难,要找一些负面的例子也很容易。揭丑的新闻多是真实,难道歌颂的多就是不真实?关键还是要看是否符合客观真实。还有的学生认为“有闻必录”才是真实。的确,“以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理念。表面上看,这种做法貌似真实客观,实际上,由于其忽视了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事实没有取舍,没有平衡,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因此对“有闻必录”也应该进行辨证分析,一方面,我们主张“录”必有所“闻”,避免虚假新闻泛滥,另一方面,我们主张有选择地“有”闻“必”录,避免“要闻不录”的缺失。实际上,在新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的任何媒体可以做到“有闻必录”。它们也都十分讲究怎样报道事实,怎样取舍事实的新闻平衡技巧的。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举出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和中美撞机事件中,西方国家的所谓“真实”报道的实例加以说明,从而澄清了一部分学生对新闻真实理念的模糊认识和错误理解。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记者,辨证思维是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总之,和其它教育一样,新闻教育也是一种“人的教育”,能育好人,就是好教育。新闻记者和其它人一样,首先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即人文关怀。其次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再加上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职业素质,才能探明事实真相,揭示真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新闻史的教学,如果能在拓宽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多下些功夫,就能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夯实和提高。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新闻史教学才算是成功的。因为新闻教育,说到底应当是一种专业理念和职业精神的教育,而绝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技巧、方法和普及知识的教育。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9页。

②杜经国等:《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页。

摘要本文针对新闻史教学的特点,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拓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3篇

初级新手的基线水平参差不一,临床上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出他们所具备的各种显、隐性知识。有学者认为新护士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技术强、工作量大、节奏快、高质量的临床护理工作,工作经验缺乏、专业意识薄弱、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基本技能不娴熟等弱点突出[2]。大多数学者认为新护士存在以下特点:(1)身体素质好,精力充沛,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2)记忆力好,接受新知识快,但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欠缺;善于死记硬背,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灵活运用;(3)工作热情、积极,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业务水平相对不足;(4)由于工作经历短,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差;团队协作精神、慎独精神和工作自律意识还需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强化。胜任阶段可表现为能够将书本知识部分应用到现实护理中,并能从繁多的护理任务中区分重要的和一般的,且能按照护理任务的轻重缓急给予时间先后安排,可继续自我充实和自我成长。ICU的专科性强,只有拥有一定年限临床经验或专科护理经验的护士才能更好的参加“ICU专科护士”认证的系统培训,因此,综上可认为ICU新手护士个人的经验积累对于其成长十分必要,这要求新护士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要善于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了解、熟悉并掌握ICU的相关知识。

2小组层面

指各个小组成员通过责任、义务、奉献和知识的共享以团队关系存在的形式。目前,诸多医院实施ICU护理人力资源的分层管理,即成组负责制,这种方式使得护理工作在治疗、护理、急救、急救物品药品管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教学质量、护理文书等指标上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组负责制由于权力的下放,护理组长也承担并参与部分管理工作,这大大提高了护士作为主体的积极性,也防止了夜间及节假日的护理管理盲区;每组成员建设成梯队型,年资高的护士可以在教学中达到教学相长及获得自我成就感的目的,并且消除了年轻护士面临工作量大、紧急状况的心理压力。初级新手在小组中,主要为携带制以一带一的方式跟随带教老师学习并掌握ICU的各项工作流程,“看、实践和指导”为主要途径。同时,ICU护理工作还有合作性的特点,初级新手也会接触到小组成员中其他年资老师的指导,可学习到不同的工作技巧、工作方法。带教老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初级新手的“观察”能力,要培养初级新手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及触觉收集患者信息状况的能力,通过实践教会初级新手应重点观察什么,观察的方式及观察内容的全面性。

3科室层面

岗前培训是知识转化的重要媒介。国内各医院ICU的护士处于紧缺的状态,也缺乏常规化、系统化的岗前培训,很难达到像国外利用8~12个月的时间和机会对ICU的护士做专门培训。目前,ICU初级新手的培训时间多为1个月,分为院内培训及科室培训、老师带教等3个重要阶段,但是缺乏规范的统一考试,初级新手的自主学习性也较差。轮科护士出科是进行的理论考核和技术操作考核,使新护士比较系统地掌握护理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不能真正调动护士判断、思考问题的能力。新护士也在忙于协助完成各班护理工作,出现重使用,轻培训现象。因此需要培训新护士能熟练掌握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原则并能用于实践,学会在紧急条件下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忙而不乱、齐心协力、能力互补,使抢救过程突出急、快的特点,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快捷、准确、高效率的救护,同时在提高初级新手的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判断能力、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上均有效果。通过每月业务查房、业务学习等形式,逐步培养新护士观察、综合分析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日护士长“以问题为基础”,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分析、探讨之后采用启发式的教育,鼓励新护士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种培训的模式达到了让新护士成为培训主体的目的,并且很好的调动了新护士的积极性,同时考核的结果不仅注重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考虑到了新护士上岗前心理准备的满意程度。由此可以看出,ICU初级新手的岗前培训体系要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效果考核等多个环节给予考虑,注重初级新手在培训过程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初级新手知识转化的过程,并不是单独的知识的获取,也包含知识内化的程度及心理上的调试到成长与成熟。

4小结

由上述可知,对于刚工作一年的护士来说,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训的重点,及新护士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再对新护士进行较为科学的考核评价,才能有效提高培训的效果。ICU初级新手知识转化途径的问题本质上是ICU科室的护理管理问题。ICU初级新手护士的知识转化程度由个人和科室共同作用,个人要以具备的隐性知识为起点,利用小组、科室提供的各种培训平台及资源,经过挖掘、记录、整理和总结等方式变成可显性化的经验、技能和诀窍,达到内化,这对护士个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极其重要。在初级新手护士知识转化这一过程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主体是科室,科室起到了很重要的桥梁和统领作用,要考虑到如何分配新护士进入不同的小组,如何动态把握各小组的发展状况,从小组层面和科室层面又如何以科学途径最大化的帮助个体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把理论知识有效转变成实践知识等。新护士系统化、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关系着护理专业人员的成长发展和整个护理队伍素质的提高。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统计职业道德提高质量

一、新形势下统计工作面临的考验

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自我意识、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经济观念、交换意识逐渐地为社会所接受,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也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相比较而言,统计部门无疑是“清水衙门”,统计岗位清贫如洗、统计专业枯燥乏味、统计任务艰巨繁杂、统计队伍默默无闻。统计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种种的考验:一是面对社会分配不公和各种诱惑;二是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能否坚持任劳任怨的考验;三是处罚力度较弱,能否树立依法行政观念的考验;四是面对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快,能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考验;五是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能否经得起、站得稳、挺得住的严峻考验。

统计工作职能在不断强化与统计机构却在相应缩小、统计工作任务在不断加重与统计队伍却在相应减少、统计专业在不断增加与统计岗位却在相应削减的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统计制度方法、指标体系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统计工作日益增加的繁重任务与统计部门现有的人员编制、设施装备、经费待遇、工作条件不相适应,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服务水平与企业决策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能否做到在政治上不说糊涂话、生活上不做亏心事,在经济上甘于清贫、统计工作担负着主管一个企业统计工作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职能,把握着宏观数据的出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可有丝毫的懈怠。

二、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行风政风建设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道德理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广大统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统计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在人民群众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统计行风政风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统计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影响着统计行风政风建设,影响着统计部门的形象和统计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确保统计部门为企业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不仅是统计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统计行风政风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对增强统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依法统计”、“统计为民”思想观念,提高统计在社会上的公信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和完善统计体制的需要。统计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工作的主体,必须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并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反对弄虚作假,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作为收集、整理、提供社会经济信息的统计工作,其作用将越来越高,地位将越来越高,当然,肩负的责任也将越来越大。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统计职业道德水平

中国统计行政管理学会于1995年10月在大连举行过一次统计职业道德研讨会。会上百家争鸣,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对当前我国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提出了多种意见。有的提出“准确、公正、及时、方便”;有的提出“求实、奉献、坚持真理”;有的提出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反对弄虚作假”;有的提出“实事求是,服务社会、保守机密”。会议秘书处提交会议讨论的《关于加强统计职业道德修养的倡议书》提出了六条:1.献身统计事业,促进“四化”建设;2.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3.排除任何干扰,反对弄虚作假;4.保证准确及时,提高优质服务;5.自觉遵守法纪,保守统计秘密;6.加强学习修养,全面提高素质。这些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

四、提高统计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思想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思想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正如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所指出,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更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团主要精神;要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高尚思想和坚定信念,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各种不正之风,腐朽意识。

2.全面性、系统性和突出重点的关系。关于统计职业道德的原则和内容,要做广泛的科学的考察。这就需要如实地把统计活动看作一个系统,对这个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和它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关系,全面地加以研究和处理。要放开眼界,不能受限于日常工作的狭隘经验。另一方面,在各种关系中又要住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主观主义矛盾,把重点问题与一般问题结合起来,全面推进职业道德的建设。为此,我们必须报实数,讲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和制止统计上弄虚作假。这就需要有良好的职业作风与职业态度。如果夹杂着个人私心杂念,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或迎合某些人的私欲需要,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就在所难免,也就会背离实事求是原则这一最基本的统计职业道德规范。

3.提高统计科学知识水平与提高统计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关系。这两方面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了较高的统计科学知识,才能更好的提高职业道德的修养;反之,有了较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又可以促使统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5篇

考核地点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教学楼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考核站。

操作项目

对象由专职学生担当,基本知识技能操作在仿真模型上进行,影像组和心功能组分别在自己的考核站进行。

多站式分组同步实施

要求每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体格检查和基本操作(外科以及四穿中选一),并讲述相关理论知识。结合阅读X线片及心电图并完成报告,随机抽签后即刻进行考核,考核时间每次为10分钟。

考核过程

考生在做体格检查和基本操作时根据操作步骤边操作边讲述理论,考核教师主要考核学生讲述理论知识以及操作的规范性。在考核过程中同时又向学生提出相关的理论问题,考察考生的临床实践思维能力。阅读X线片和心电图时要求学生指出异常之处,并结合临床资料做出初步诊断。

分值比例

体格检查和基本操作各占40%分值,辅助检查各占10%分值,共100分。

结果

2006级五年制和2005级七年制实习生的临床基本知识技能考核结果分别见表1、2。显示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试验组学生的各项成绩均高于在其他附属医院实习的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临床医学专业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专业,临床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培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临床技能和职业素质都高的一体化人才,因为临床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学毕业生的质量,医学毕业生的质量又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因此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众所周知,一个优秀的临床医师不仅要有敏捷的临床思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还应掌握过硬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如基本的体格检查和基本的操作方法(腰穿、骨穿、胸穿、腹穿等)以及外科洗手、消毒、铺巾、换药拆线以及心肺疾病的急救复苏等,这就要求医学生学习期间多看,多练,反复强化操作,要求规范熟练,从而在实践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笔者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进行全面规范化的培训是毕业后做合格医师的基础和保障。

1加强临床教师培训

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了带教的质量,临床教师从医多年,一般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但临床带教水平差别较大。有教学传统的附属教学医院带教水平稍高,操作规范化、标准化,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2]。要提高所有教学基地的带教教师水平,需要进行定期和系统的统一培训。因此医科院校附属医院可以定期举行各科青年教师临床知识技能培训班,其中由学校临床教学学院督导专家进行监督,教学骨干对每个医院的骨干教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后,再由骨干教师对医院的其他教师进行培训。这样反复多次培训,能提高各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的临床知识技能素质水平。另外对我院青年教师要实施临床实习带教前的培训,作为规范化培训制度,并长期坚持下去。只有提高了临床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人民满意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2完善临床教师的评价体系

实习带教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如何评估带教教师以及教学基地的带教水平,必须建立合格的师资带教评价体系。各附属医院需定期评价带教水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便提高带教水平。除此之外,学生对带教教师的反馈信息将是评价教师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还可建立一个临床实习教学的测评管理制度,依据良好的测评管理制度,对一线教师提出要求[3],从而不断提高临床教师的带教水平和实习生实习期间的学习水平。

2实习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定期临床理论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培训考核

对实习生的临床思维培训必须要与临床日常工作相结合,使得学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毕业前集中培训的基础。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期后,我们有计划的定期进行临床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的日常病例讨论,讨论时应以学生为中心,内容应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讨论中要求学生对疾病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诊疗措施等。除此之外,还定期进行考核,试题形式与执业医师考试形式相似,以便于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随时了解学生在实习中的学习情况,这种措施的实施在日常临床实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

4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正确处理好考研、就业与实习的关系

每年医学生在实习后期都要面临考研以及就业等实际情况,很多学生不愿实习。所以要让学生处理好考研、就业与临床实习的关系,关键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因为考研而造成偏科、缺课。让学生知道认真实习,掌握良好的临床知识技能对就业起着决定性作用[4]。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6篇

一、反思“包办”管理、探索学生自主性管理模式

通过前两年的班主任工作,发现中等职业中学学生由于生源的原因呈现出基础差、行为习惯差,再加上许多年青教师刚参加工作经验不足,没有很好的利用情感和社会形式来引导学生。导致班级管理难度大。通过认真的反思对以前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一是,班内大小事务皆由班主任包办管理力量过于单薄,难免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二是,学生被动接受管理,师生双方处于“管”与“被管”这一矛盾统一体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自尊心受到一定伤害,有的学生不愿接受管理甚至与教师搞对立,这种反弹现象的出现使管理很难奏效;三是,单凭热情一味苦干,缺乏统筹计划和明确的管理思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管理又忙又乱,疲惫不堪而收效甚微。反思之后为打开班级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我借鉴了一些先进经验,开始了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性进行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职业中学学生出生社会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挑战做好准备.

二、学生自主性管理的几点做法

(一)、全面公示、规范行为、增强班级管理的透明度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加强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教室里设置公示栏,将国歌、校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常规、班规、班委干部名单、学生职责、获奖、好人好事、各种违纪各类、考核结果都张贴在公示栏内,让学生一目了然。以便时刻提醒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自己的职责是什么。这样一来,谁都想在表扬栏内为自己增光添彩,谁都不愿意在违纪最差栏中“榜上有名”。这样,既增强了管理透明度,也美化了教室,有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进取精神的增强,有利于科任教师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有利于班级的管理,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分责设岗、竞争上岗、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设置班、团委干部人员岗位。并将班内事务进行分组分块管理,将每个岗位的主要职责、管理范围予以公示。然后通过自愿报名的方法,进行竞选,在竞选之前对参选者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欢迎同学们对参选者提出意见。竞选时,先由竞选者在讲台演讲,最后由全班同学不记名投票进行选举。

将班、团委干部选出后,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将班内事务安排给每一位学生。这样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如门窗、电视机、饮水机、扫帚等都落实专人管理,校徽、团徽、长发、礼仪也不例外。为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对学生的管理水平进行了综合考评,实行每周一小记,每月一评比。若月评中被评为优秀者,在重精神轻物质的宗旨下给予一定的奖励,还与操行分挂钩,并在公示栏内张榜。为提高管理员的积极性,在主管班干的同意下可以申请“换岗”。对工作效果差的,也有可以调整。对本周的工作总结采用写周记的形式交班主任处存查。一学期后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换届。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让学生在演讲、协调关系能力上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学生的踏实、进取的精神,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三)、缩小范围、分组管理、增强学生竞争意识

为了给同学们营造出一种竞争机制,让同学们养成在竞争中生活的习惯。把全班同学按自愿组合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各选组长一名,组长牵头讨论出各组的管理办法报班委会审批后执行。再通过学生会、班干部、老师三结合的方式对各小组进行考评,每周评出一个最差组和一个最佳组并上榜公布。每获一次最佳组每个组员加操行1分。被评为最差组的所有同学与班主任处一起研究改进办法。每学期进行两次综合评比(综合评比包括学习成绩)期中和期末各一次。被评为最佳组的在班内给予表彰,给以适当的奖励。校级及以上的文明学生等各类表彰都以此为根据。实行这种方式管理以后每位同学都严格要求自己,都竭力为本组获取最大荣誉。同学们在有竞争力、压力动力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不断增强了年轻心理的承受能力。

(四)、开展活动、扩展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充实课余文化生活,消除男生班的枯燥和寂寞,用每周一节班会的时间组织班上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达到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思维能力、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由组织委员负责,并做到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记录、有总结。

1、丰富多彩的百科知识竞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老师与学生一起翻阅了大量的书籍,汇集成了百科知识题库。并仿照“开心词典”的组织形式,由主持人临时在题库里抽题。通过成功的举行了两次活动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去查阅大量资料,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让一些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精彩激烈的演讲比赛和辩论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现在的社会竞争中,必须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在班上,以组为单位用不同的主题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的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班上的优胜者将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辩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生在出生社会后,如何去面对复杂的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3、形式多样的体育竞技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体质。“健康第一”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中学生正值生长发育期,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本班以班内分组和班级联谊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以及各种棋类比赛(如:象棋、军旗、跳棋等).这不但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体质,还让学生养成了长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减少了学生的违纪,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五)、加强监督、落实制度、形成良性循环

无论你的制度有多严、多细,缺少了监督就不会得到好的结果,为了让制度得到落实,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建立了一个由班委领头老师参与的督察小组,对各项管理进行随时抽查,并采用老师意见箱和写周记的形式给老师反应情况,让老师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最准确的信息。这样学生违纪的不敢轻举妄动,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班级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三、学生自主管理收效明显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7篇

(一)鲜明的政治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首要内涵

所谓政治观念,是指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认识,体现为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其核心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鲜明的政治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首要内涵。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自觉的政治信念、良好的政治品德和较高的政治水平。政治立场是指我们在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时的根本出发点。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始终坚定地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立场上,站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立场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政治信念是指我们对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和现实的看法及主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必须具有自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抵制各种主义道路和产党领导的思想和行为,必须具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信念,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政治品德是指我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素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关心党和国家大事,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主动接受监督,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改正缺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保持节俭和朴素的优良传统。政治水平是指我们在思想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理论素质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和思想上不成熟的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能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正确开展批评教育活动,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政治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二)良好的师德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要求

所谓师德观念,是指教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认知。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是师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师无德不教。师德是为人师表的根本。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所以,师德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要求。笔者以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师德观念主要包括诚信观念、敬业观念和责任观念。

1.诚信观念。

诚信是做人的首要品质,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与思想保障,更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和灵魂所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责不单是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使其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诚实守信的合格公民。所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责要求其必须诚实守信。如果教师都不讲诚信,何谈诚信的学生!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各种欺诈、失信现象屡见不鲜。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各种潜规则盛行,都是不诚信的表现。面对社会缺乏诚信的大环境,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和模范,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任,特别应该加强自身的诚信观念。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提升诚信观念。一是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诚信的职业重要性。教师应当懂得诚信是每一个人特别是中学生的美德和优良品质,更是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首要人格体现;教师要有以身作则、时时事事讲诚信、为学生做诚实守信榜样的意识。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诚信。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诚信教育。首先是理论诚信。所谓理论诚信就是对于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必须自己做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成为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是忠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者和践行者。现在,个别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把课堂教学当做谋生的手段,对于课堂讲授的内容没有真正理解,或者持怀疑态度,甚至根本就不相信它的正确性,只是由于职业的需要,口是心非地照本宣科,这样的思想政治(品德)课堂教学怎么能够使中学生信服?所以,作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有深刻的体悟和感受,是真正相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而已。只有做到理论诚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言行诚信。所谓言行诚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言必行、行必果,做到言行一致,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按时到校,教师就更不应该迟到;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就得按时批改,及时发还给学生;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首先要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是教师诚实守信的基本立足点。

2.敬业观念。

敬业是一种基于责任、道德或者兴趣之上的对于所从事的职业全身心忘我投入的工作状态,其本质是奉献精神。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该具有敬业和奉献观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的思想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教师的付出和敬业。教师敬业观念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首先必须热爱本职工作。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虽然在现今考试体系中不是最重要的课程,初中阶段属于所谓的副科目,但它在中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不能把“教书育人”看成教书匠,而要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理想,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价值。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该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乐于奉献,树立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神圣感,提高从业自信心,培育爱岗敬业的观念。其次要精通业务、培养兴趣。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趣味性,只要努力钻研,持之以恒,精通业务,兴趣自然会产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现实性,只有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及思想品德教育与个人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解决学生及自己的思想问题和认知困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价值感就会凸显出来,从而提升业务水平、增强职业信心,形成职业兴趣,养成敬业观念。

3.责任观念。

所谓责任观念,就是个人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或法定义务勇于担当的认识、信念和自觉态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种“以人为善,以人为本”的工作,是心灵塑造、价值观与人生观塑造的人性工作。从一定程度上说,没有责任观念,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责任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既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又要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责任意识。做到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

(三)强烈的法治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所谓法治观念,是指相信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及法律至上的思想观念。法治观念要求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坚持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遵纪守法已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公民的重要标志。加强中学生法治教育,提高中学生法治观念,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提高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只有具有法治观念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遵纪守法是教师的法定义务,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首先必须懂得“法治”思想的重要意义,明确21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与特征,懂得法治的核心是确定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高权威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人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其次,要懂得宪法、民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特别要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再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充分发展;要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学生,不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各种合法权益。最后,必须把教育教学行为限制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严禁以所谓的管教学生、提高成绩等名义,对学生进行辱骂、体罚;禁止为了提高升学率,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平等对待学生,要树立平等对待学生及其家长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业能力

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个人胜任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手段。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而必备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习研究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笔者以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较强的授课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亲和能力。

(一)较强的授课能力是合格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内在要求

授课能力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能力,也是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笔者以为,提高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授课能力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理论修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授课的能力。

1.理论修养。

加强理论修养,锤炼理论功底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提高授课能力的内在要求。首先,必须准确掌握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材内容的精神实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对于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基本理论要理解其精髓,领会其内涵,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熟练掌握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其次,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提高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授课能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必要理论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涉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许多知识点,如中国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秋收起义,世界历史上的贩卖黑奴、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熟练掌握这些历史事件是讲好政治理论的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相对抽象、深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融合与联系相关历史知识,能够使高中生拓宽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另外,许多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都可以找到它的历史渊源,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很难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历史,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历史事件教师都要熟悉,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学习,及时补充缺漏的历史知识。同时,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停滞在表面上,而应清楚历史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原因,这样才能使教材中的内容更加充实、生动活泼。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特点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再次,教师较好的文学素养能够增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的效果。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它的趣味性要差一些,因此,任课教师普遍认为讲好它不是容易的事,中学生也多数认为课程内容相对空洞、抽象、枯燥,不易产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晦涩的课程内容讲授得具体、生动,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熟练掌握,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表达水平。任课教师如果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能调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通过举例、比喻、类比等方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就能够把教材中的内容讲得生动活泼、春意盎然,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中考开卷考试以及高考凸显新课改理念,彰显人文、重视民生、贴近生活的特点,也要求教师须具备扎实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否则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应考特点,都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讲授,提高教学效果。所以,任课教师应该阅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不断提升自身文学修养,利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提高课程的文化品味,逐渐使其成为最受学生欢迎和最具魅力的课程。

2.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中考和高考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命题的重要原则,更是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该课程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时事、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其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积极反映国内外形势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思想性,与时俱进。所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作为政治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必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准确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要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实结合起来,正确阐释当今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项政策、制度;平时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和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把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能够给予合理科学地理论说明,对于国内外发生的有影响的大事要闻、时政热点,与教材中的抽象理论能够生动形象地联系起来;对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文件要细心研读,把握其精神实质,并将时事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日积月累,形成习惯,从而培养中学生关心时事的好习惯,提高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增强中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3.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授课的能力。

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教学模式指导下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和工具的总称。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想象力。特别是对于相对抽象、难懂、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师利用传统教学方法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说明,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为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如学生亲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由过去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理解、记忆和应用,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学趣味性、实效性,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是合格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持续发展的源泉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加强。首先,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是特殊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从事的是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政治信仰和道德品质的灵魂工程师,因此,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和专业理论水平;其次,新课改的基本目标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和研究,探索适合新课改目标要求的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再次,现代信息社会,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中学生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由于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各种反动的不健康的信息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对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老师来说任务艰巨、压力巨大。为此,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方式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形成较强的学习和科学、教学研究能力,积累较多的科学研究成果,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提出的挑战,才能在较深的层次上解答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大胆设想、标新立异给予积极支持。提高学习能力的途径很多,主要通过继续深造(包括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历和学位攻读)和参加研讨会的方式,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科学、新技术和新知识,接触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始终保持与新知识同行;提高研究能力,对于中学教师而言主要是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多数是教学研究能力比较强的教师。

(三)良好的亲和能力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

教师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关键所谓亲和能力,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所在集体心目中的亲近、和善、易于被接受的力量。良好的亲和能力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责本质上是教书育人,重在育人,学生只有信任、爱戴老师,才能接受老师的观点,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就没有教育。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仅让学生“知”,而且使其“信”,最终达到使其“行”,这个任务主要依靠教师来完成。所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要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必须具有使学生相信你的能力即亲和能力。亲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先天性格因素,同时和后天对社会的认知关系密切。教师的亲和能力主要是一种爱的情感能力,体现在对自己、对工作、对学生和对学校的责任意识和技巧上。笔者以为,教师亲和力的提升需要通过以下努力来完成。

1.形象塑造。

良好的形象和仪态是人与人成功交流的首要外在条件。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外在形象没有严格明确的要求,但为人师表的职业使命蕴涵着教师应该特别关注自身的外在形象塑造。笔者以为,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要保持举止优雅大方,体现文明;穿着朴素、大方、得体、端庄、干净、整洁,不过分追求新潮、时髦和暴露及过分邋遢,体现修养。女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要浓妆艳抹,可以适当淡妆;男教师应保持脸部和头发的整洁和干净,不要留胡须和长发、辫子。做到表情温暖、微笑自然、目光祥和;做到站直、坐正、走稳,上课时手势要适当,禁止滥用手势、无意手势和不当手势;日常交往要避免用牙齿咬东西、吃饭时咀嚼声音过大、用手指敲击桌子、当众挖鼻孔、剔牙齿、掏耳朵、剪指甲、嚼口香糖、搔头皮、打哈欠等。中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在和学生家长沟通时要做到态度真诚、称呼得体、语气委婉、动作恰当,特别是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力戒挫伤家长的自尊心。这才是一个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当保持的科学的审美情趣和形象。

2.态度塑造。

态度决定一切。教育是教真育爱的过程。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态度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更应该对学生具有尊重、友善、耐心和公正的态度。教师应该认识到与学生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理由在和学生的关系上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中学生是未成年人,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更应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同时,教师的职业本质上具有服务和管理性质,学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具有是教师的客户和被管教对象的双重身份,对于客户和被管理对象应该保持尊重、友善、耐心和公正的态度。中学生的自尊心极强,而且敏感、脆弱,极易受到伤害,因此,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要懂得尊重是信任的前提,友善是接纳的条件,耐心是好感的基础,公正是亲近的要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要求上进的自尊心;友善对待他们的缺点和过失,严禁对学生进行各种讽刺、挖苦、辱骂、体罚,真诚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改正错误;认真授课,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虚心接受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具有教育和要求的职责,公正、客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实事求是,赏罚分明,禁止出现偏爱或忽视学生的语言和行为,同时做到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3.个性塑造。

个性魅力是教师的内在素质,是提升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亲和力的重要方面。虽然教师的个性特质具有先天因素,个体差异较大,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在健康广泛兴趣的培养、宽容赏识品行的形成、幽默诙谐语言的使用等方面能够获得改善,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亲和能力。健康广泛的兴趣爱好是增强体质、愉悦心情、完善自身的有效途径,同时教师可以与不同的学生共同参加各种兴趣和爱好活动,达到与学生沟通思想、相互了解的目的,同时,教师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特长,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实践证明,具有广泛兴趣爱好的教师,往往在中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亲和力。宽容和赏识是合格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当必备的人格要素。“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宽容和赏识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中学生的过失,教师在批评教育和严格要求的同时应当拥有宽容和赏识的心态,懂得“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能够从学生的错误中看到闪光点,适时抓住成长的契机,促使学生自我教育和反思,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好。准确、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密切师生关系、提升亲和力的必须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在课堂教学和与学生交流中,教师的幽默诙谐,更容易达到心灵的沟通,缩短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感情,教师合作者的身份容易被学生认可,从而营造一个和谐、欢乐的教学氛围,更好地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结语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业素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不仅要改变职业观念,更需要提高职业能力。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不但应当具有鲜明的政治观念、良好的师德观念和强烈的法治观念,而且必须具备较强的授课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亲和能力。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只有转变传统观念、爱岗敬业,严谨笃学、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8篇

(一)高职院校对企业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在企业文化背景下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很多高职学校的教师都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在就业之后学习相应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在学校可以通过相应的素质教育类课程来弥补,所以上课的时候对企业文化一笔带过,甚至是不讲解。就业指导老师认为高职学校自身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还不够,主要是领导不重视,教育理念落后,方式不合适等。应该采取转变师生教育理念,让学生的职业素质逐渐形成。

(二)企业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相脱节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相脱节,高职院校大多数都采用前沿的科学体系来培养人才,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书本为主,主要讲授理论知识。什么课外时间根本就不重视,有时候就是片面的带领学生到一个工厂或者一个企业去实习。时间很短暂,有的是一个星期,有的是一个月,在哪里还没有适应就返回校园学习了。学生根本不熟悉课本以外的实践操作,无法适应现行高职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变化。所讲授的知识落后,和最新的新建技术相脱轨,不能适应现在企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模式需求。

(三)企业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部分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为了更好的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现代职业人才,高职院校开始寻求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开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基础技能和现在社会必须具备的职业人才,这是高职院校要求高职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必须具备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学生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要求讲师在讲课过程中渗透现代优秀从业人才的相关内容。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企业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必须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培养出的高职人才必须拥有企业文化背景下良好职业素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根据企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文化教育。

二、加强企业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让所有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会团队协作和相互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以上是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来的。从此文件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学生在企业文化背景下的职业素质教育必须渗透企业信息,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必须向企业延伸,必须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必要的企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企业是接纳高职学生最多的地方,所以,高职院校中的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围绕其企业文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显现出一定的优越性,是决定高职学生是否“能发展”的主要指标,这将是形成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企业生涯后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企业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特色化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都是比较新颖的、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也开始发展特色教育、重内涵教育。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发展特色教育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教学特色的经久不衰。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要有其特色的校园管理、特色的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特色的服务等来支撑。高职院校要想在企业文化背景下拥有具有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在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知识,必须把企业优秀的价值观融入到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中来。

三、企业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研究在实践中的定位

为了适应现在企业转型对优秀人才的需要及要求,高职院校开始把以前的“应试教育”“学科式教育”人才培养的陈旧模式,从现实社会落实。在企业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必须适应的现在教育新观念,把培养“现代式”人才职业素质教育理念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转变的企业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研究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的定位。

(一)以培养企业文化认同与依恋为目的,结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做好“职业素质依恋—认同—信念”培养体系的构建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整个社会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企业文化认同度与依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录用人才的首要标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文明水平。在培养自身职业素质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的职业素质进行认同,从而达到对自身职业有信念、有目标的水平。所以说,高职院校必须做好以培养企业文化认同与依恋为目的,结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做好“职业素质依恋—认同—信念”培养体系的构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念认同与职业价值认同机制的整合

职业价值是人生态度和人生目标在从业中的主要表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方向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选择过程中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是高职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之一,是形成学生“人生价值”的出发点,它在最大限度上影响学生在企业文化背景下对自己工作的态度和择业方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职业价值的多元体,它是多元集合中居于中心位置、起主要作用的因子。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般职业价值的主要源头,是职业价值的“主动脉”,是对一般职业价值的总结与概括。什么样的职业价值理念在企业文化背景下都是最为重要和突出的。所以说我们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念认同与职业价值认同机制的整合。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职业规划衔接

高职院校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职院校中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是高职院校得以生存的体现。是区别于其他普通学校教育的内在特质和主要因素。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满足于企业的需求,而且体现在高职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本质和价值的体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职院校构建新兴职业的主要体现,需要适应现在企业的需求和职业的规划,需要围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素质、技能的要求。培养专业人才,一是适应企业的需求,适应现在职业的特殊要求。二是,合乎现在新型企业规划的需求,体现高职学生个体素质的养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是实施企业文化背景下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源泉和归宿,也是适应现在企业的需求,它贯穿职业特定规划的全过程。所以,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职业规划衔接。

(四)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用人单位要求的一致性

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在企业文化背景下的职业素质教育,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与合作,应该更加深入的了解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职业素质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必须以用人单位对高校高职素质人才的需求为主要导向,根据培养适应社会的职业素质为主线;调整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文化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素质课程的主要内容、结构和积极调整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注重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观念、实践能力和职业操守等教育观念;注重对知识的优化,重视对科学的先进理念掌握与运用,积极把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文化背景下对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整合到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中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去,以便培养出来的有用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让专业人才更好的具备适应现在用人单位的岗位的职业素质、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能力、良好的做人处事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所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必须与单位要求一致。

(五)专业人才与企业文化相互性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文化的改变将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毋庸置疑,在企业文化背景下塑造优秀的专业人才。对企业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改进都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一段时间的管理和经营中,逐渐形成的,并且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和提炼形成的一套行为方式和优良作风。同时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立法”,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文化又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管理过程,高职院校还没有企业文化科目专业。因此,在企业文化背景下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满足日益发展的企业需要。

四、企业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研究与实践采取的措施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时代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由此可见,《规划纲要》中已经把在企业文化背景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到国家优秀人才培养的全新的战略高度。所以,高职院校在企业文化背景下,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出受到良好企业文化氛围的熏陶和熟悉企业文化,让优秀人才在日常工作中自觉的接受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养成爱岗敬业的好习惯、在企业和社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团队精神等。同时,在企业文化背景下构建一个职业素质教育的激励和培养机制,搭建职业素质养成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基础平台,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充分感受这些企业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立职业素质测评的数学模型,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现行职业素质与职业认同率的数学模型,为实现从高职院校学生到企业员工或者企业经营者的优秀角色定位相互转换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构建一个职业素质教育的激励和培养机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企业文化背景下的职业素

质教育是区别于普通学校的教育内涵,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生存的必经之路。这种职业素质教育的激励和培养机制,不仅体现在学生今后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情操、职业适应等方面,还体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文化背景下对自身工作职业行为的操守上。构建一个职业素质教育的激励和培养机制,不仅需要高职院校构建适应企业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需要,还要在企业文化背景下构建新型的职业素质教育的数学体系。构建一个职业素质教育的激励和培养机制还要调整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内容、管理方法等。总之,构建一个职业素质教育的激励和培养机制,首先是为了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文化背景下个体专业素质的养成。其次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现在职业的特定需要。构建一个职业素质教育的激励和培养机制,不但是为了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文化背景下个人经过自身的学习、自我的体验和自身实践形成的职业品质,而且是高职院校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总之,构建一个职业素质教育的激励和培养机制它贯穿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长的全过程,是职业素质教育特定要求在学生个体心理的内化。

(二)建立职业素质测评的数学模型,建立现行职业素质与职业认同率的数学模型

首先是建立职业素质测评的数学模型,建立现行职业素质与职业认同率的数学模型小组。以班级为单位,以班级的辅导员为组长,组员以班级的班干部、班级辅导员和平时表现良好的团员组成。全面了解班级各个成员的情况,在学生中树立一定的威信,评价要公正公平。其次是把全部成员中学生自我评价的测评表,收到组长那里,组长和成员组织测评,根据每名学生的自我测评,组长和测评小组成员对本阶段每名学生的职业素质学习情况进行测评。测评的时候,要对比较容易的测评表进行打分,然后把不容易测评的分成四个标准即:优、良、中、差。再根据每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审及对他们的了解,不记名的给每名成员打分进行测评。再次是建立制度保障评定表,建立制度保障是高职院校学生开放式接受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育实施中,高职院校制订了各种有意义的开放式教育的相关具体规定,比如定期组织观看特定的影片与视频,定时观看新闻联播节目;如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最美乡村教师等,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传播载,把看到的、听到的、收集到有意义相关信息加以正面引导。让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知道就业后将面临着愈演愈烈的竞争和压力,建立现行职业素质与职业认同率的数学模型,从而让学生根据本班学生是否自觉地遵纪守法、是否发奋学习、是否学会生存、是否学会求知、是否学会相处等来进行互相评价。最后,面向全体学生,了解评定体系,让全体学生在企业文化背景下的职业素质全面发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把测评表发给每名学生,让他们自己评价。

五、结语

企业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研究与实践是高职院校培养专业素质人才模式的重大变革和重大创新,它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挑战。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知识的学习有着很大不同,它不能通过专业教师的简单演示,通过简单的传授,它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因为企业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有内在性和基础性稳定性的特点,它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养成类似于自身习惯的养成。企业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质素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是否重视和有效的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培养。职业素质是一个整体,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必须理解和掌握其教育理念,明确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建立一个职业素质教育的激励和培养机制,建立职业素质测评的数学模型,建立现行职业素质与职业认同率的数学模型,通过学生自身的修炼逐渐把个人的职业素质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更加形成企业文化背景下所需要的从业者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9篇

1.审计准备阶段(1)文字表达能力:审计准备阶段中审计方案是对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及其时间等做出的详细安排,是审计组成员实施审计的指导手册。因此准备阶段要求审计方案编制人员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编写出脉络清晰、操作性强的审计方案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2)沟通协调能力:审计准备阶段组织协调能力是指需要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有序分配。尤其是在面临审计任务不断加重与审计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形势下,更是需要较强组织协调能力使得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下完成的审计任务最多。

2.审计实施阶段(1)专业判断能力: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面对被审计单位大量的资料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迅速找到切入点,从而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同时更需要从问题的宏观层面进行剖析,分析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在统筹分析基础上能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概括和总结,做到对问题准确的处理,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2)文字表达能力:审计实施阶段中审计底稿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的载体,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载体,都集中反映了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审计人员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能以小见大、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的根源,归纳、提炼出具有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和管理制度中的薄弱环节,进而从体制上、机制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3)沟通协调能力:审计实施阶段的沟通协调能力包括在审计组内部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跟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协调能力。前者是指在审计组内部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跟被审单位之间沟通协调能力是指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消除被审计对象的抵触,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及潜在影响,探讨改进措施和可行性,使被审计单位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一种帮助而不是一种威胁,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深入调查,发现问题,并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3.终结阶段(1)综合分析能力: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在从微观入手发现和揭露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能够从宏观着眼揭示导致违法违规问题产生的体制、制度性缺陷和管理上的漏洞,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2)理论研究能力;审计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审计实践,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具备理论研究能力,对存在的问题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思考研究,从而促进审计人员对审计的理解,也指导其他审计人员。上述各个阶段要求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风险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理论研究能力的具备是以审计人员掌握大量知识为前提的。审计工作接触面广,尤其随着内部审计地位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对内部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内部审计范围从原来单纯的财务审计扩大到如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种业务管理审计,要求审计人员熟悉公司各种专业管理;其次作为内审人员,要发挥风险防范作用,又要具备法律的适用能力、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能力,从而使得公司经营管理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审计要求知识面广,博而杂,因此在各个阶段审计人员都要具备快速知识更新能力,需要有一种“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和积累自我的紧迫感。

二、供电企业目前审计人员素质存在问题分析

1.审计人员的大局意识、把握风险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审计主要还是发现问题,离全面、本质地认识和分析问题还有较大的差距,常常专注微观、就事论事,还没有做到宏观着眼、胸怀全局。如在审计报告中的具体表现为有的审计报告往往只对存在某类问题进行描述,而整体情况如何、这类问题是否有普遍性或者占整体的多大部分未进行描述,这类问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及由此带来的风险未进行分析。

2.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职业判断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首先在审计定性方面,审计依据准确是加快审计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审计依据认定不准,难以一锤子定音,迫使审计人员到处收集、寻问;有时审计人员对套用的法规依据产生模棱两可的看法,无所适从,欲用不得,欲弃不舍。其次在实际工作中,政策法规、公司规章制度政策法规相对滞后,需要对审计发现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审计人员因为知识的局限性,出现对相关问题把握不准的问题。

3.SG186系统上线,缺乏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审计的人才,以及专门针对系统进行审计的人才SG186系统上线,大量业务在系统中进行流转,企业管理流程及业务处理流程发生变化,企业内部审计面临业务流程控制风险、职责集中风险、审计证据的安全风险。[5]审计人员正在摸索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手段,且针对系统安全的审计无法开展。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培训首先是参加系统内外培训。网、省公司每年会组织培训,不仅仅针对审计专业进行培训,同时对公司系统营销、工程管理等最新变化发展进行培训;其次公司每年会安排2、3次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质量控制等,同时针对信息化环境,专门请相关业务部门给审计人员做培训。最后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加强自我学习,做有心人,有意识的学习。

2.加强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素质能力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审计项目中。要继续开展“导师带徒”,强化一对一辅导,帮助年青人快速提高审计业务技能;探索审计项目主审竞聘制,发挥主审在项目组织实施上及以审代培方面的作用。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名专业演员要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素质有两方面:一是形体基本功,简单地说,如走路的样子、跳舞的形态、舞台表演的形体等。形体基本功不扎实,舞台表演时人物的动作就无法模仿和演绎,舞蹈动作也达不到演出的要求。记得笔者刚工作分配的蕉岭县山歌剧团当一名舞台演员,平时就不注意形体形象,走路驼背、八字脚、手乱摇等不良习惯,导致上舞台的时候表演起来,舞台形象就像生活中一样难看,没有一点演员的样子,也闹出了不少笑话。在出演山歌剧《龙凤店风情》时扮演一名青年海归,其中就有一段戏是角色需要用形体来表现回国之后喜悦之情的舞蹈动作,因为形体基本功不扎实表演起来非常的吃力难受,跳跃动作总是做不好,被导演批评了一次又一次,最后才勉强过关。还有一次,排练大型舞蹈《莲池舞》,本人是演员之一,节目中段有一个集体动作连贯性难度比较大,后空翻加劈叉,就因为我基本功不行,每次排练这个动作都不整齐,舞台下很难看,导致排练时间一拖再拖,而且影响了舞蹈节目的质量。

这样不仅拖了整台节目时间的后腿,又让其他演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造成不良的影响。后来自己吸取了教训,加强形体训练,抬头、挺胸、收腹,并且每天到排练场对着镜子训练形体动作,在训练中慢慢改掉了老毛病,如今在舞台上不管是表演山歌剧还是跳舞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二是声音基本功,也就是演唱技巧。专业的演员必须具备对演唱曲目的音准、节奏非常到位,作为一名演员如果唱功不到家是很难在舞台上立足的。拿到一首独唱歌曲,你必须先熟悉它的曲谱旋律,节奏快慢的要求,把旋律唱得滚瓜烂熟,在这过程别要注意音准和节奏,如果音准不行就会造成俗话说的“走音”,那听起来会感觉很刺耳,不和谐,整首歌曲都被毁了。

如果节奏没有把握好,唱歌的速度时快时慢,那就会影响乐队的现场伴奏,导致乐手与乐手之间“打架”,影响整体的配合。舞台山歌剧的唱腔演唱也要求演员有比较好的唱功条件。本人在演出山歌剧《路遇》的时候也出过状况。剧中有一段自己的山歌唱段,因为旋律中有四三拍,有四四拍,自己在演唱时没有控制好音乐的节奏时值,搞得乐队乱成一片。演唱技巧除了音准节奏外,还有一个相对重要的就是音质,就是声音的悦耳与否。音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歌曲的演绎质量,同时每首歌曲的风格对演唱者的音质要求都不同。

如民歌演唱《南泥湾》《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它需要的音质是比较细腻、甜美和高亢,才能体现出民歌的悠扬动情。如美声演唱《我的太阳》《今夜无人入睡》就要求气息、洪亮。如流行歌曲要求就没那么高了。作为山歌剧唱段的演绎对音质的要求与其他有所不同,因为山歌剧旋律与众不同,具有浓厚的客家地方特色,唱客家山歌发音部位比较靠前,位置较浅,发音时主要在舌、齿、唇。山歌歌曲中颤音、滑音、倚音用得比较多,所以要求唱法要嘹亮、抒情、委婉动听。

作者:赖华胜单位:梅州市蕉岭县山歌剧团

上一篇:社会发展报告范文 下一篇:通信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