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1:16:19

职业价值观论文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价值观;青年;工作价值观

国内外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对价值观进行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研究,发现了价值观对整个社会和个人都有显著的影响。价值观在职业上的选择就是“职业价值观”,通常也称之为“择业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就是在职业生涯中体现的,一个人的职业生活浓缩其人生精华,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于青年来说,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青年职业价值观对于青年的就业与指导、企业人员招聘、职业咨询、员工考核等都将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以往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以下述评。

1职业价值观概述

1.1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职业价值观又称“择业观”,在国外通常称工作价值观(workvatues)。尽管称呼不同,但因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系统,因此所反映的基本价值倾向是一致的。

目前关于职业价值观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主要是国内外学者的职业心理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价值观下了定义:Super(1970)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亦即个人的内在需求及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Elizur(1982)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个体对某种工作结果重要性的看法;Ros(1994)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取得的终极状态(如:收人高)或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的信念;Schwartz(1999)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它们是更一般的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宁维卫(1991)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各种职业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属于个性(人格)的范畴;黄希庭(1994)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凌文栓(1999)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余华(2000)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于海波、张进辅(aooi)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与国外学者所下定义不同,国内学者从更加一般和抽象的角度来概括职业价值观的本质。

1.2职业价值观的结构

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探讨一直是职业价值观研究的重点。由于各个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因此职业价值观结构的划分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查阅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

两分法: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Herzberg提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三分法:由Sup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Aldeder在Super的基础上划分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和社会价值;Elizar划分的情感、认知、工具;黄希庭、张进辅等人划分的职业目标、实现职业价值的手段、职业评价;凌文栓划分的发展、声望和保健因素。

四分法:Surkis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四个纬度,后来的Rone,Ros}Schwartz在此基础上对职业价值观的纬度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与划分;赵喜顺提出的兴趣爱好型、社会利益型、声望舒适型、经济型。

五分法:宁维卫划分的进取心、生活方式、工作安定性、声望、经济价值五个纬度。

六分法:Holland划分的六种职业兴趣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

1.3职业价值观的理论

目前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理论主要是西方的一些理论,国内还没有专门的职业价值观理论。

(1)职业选择理论。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Holland(1973)提出。他认为,大多数的人格可以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种特定类型的人都会对应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或者说对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感兴趣;人们所处的环境也可以分为相应的六种类型,人们寻求能充分施展其能力与价值观的职业环境。此外,Hoppock还提出了职业选择必须适合个体需要的理论。

(2)职业发展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职业指导专家Ginzberg,他认为人们职业发展的有序阶段和基本的人格发展相联系,并且人们的职业发展包括幻想阶段、尝试阶段和现实阶段。他后来又提出,职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儿童和青少年,职业选择并非不可改变。

(3)职业发展的自我概念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Super,他强调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是一个前进的动态的过程,并且职业价值观是随着个体的自我概念而发展起来的。他强调青少年期是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个体探索和担任职业角色,通过体验各种角色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自我概念也随之得到发展,当自我概念发生较大分化时,其中一个特殊的方面即职业自我概念就成为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人们对社会上各种职业生活方式有三方面的需求,即满足生活上的需求、社会人际关系的需求和各种劳动活动的需求。个人为了充分满足这三方面的需求,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2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特质、对职业的认识以及个人的实践活动,同时经过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而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形成和成熟的过程,其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以下阶段:

(1)幻想阶段(儿童期)。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水平和自我意识的分化程度处于低级水平,对职业没有明确的意识,主要是父母职业类型、工作态度以及周围人的职业态度和观念影响他们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幻想。这种模糊的职业意识是不现实的,极不稳定,缺乏现实性。

(2)萌芽阶段(青少年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对各种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有了较深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开始萌芽。

(3)形成阶段(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前期)。在这一阶段,青年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同时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分化,使他们能够对一些职业做出客观分析,同时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等有了较深的认识和评价,对于自己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有了较为本质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初步形成。

(4)成熟阶段(成年期)。在这个阶段,青年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已趋向成熟,而且也能够对职业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且能根据社会实践做出具体的职业选择,职业价值观已经开始成熟。

3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职业价值观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随着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而兴起的。国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1982年天津市劳动局技工培训处和天津市技工师范学院联合调查组发表了《天津市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观、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这是我国首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从此揭开了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职业价值观的序幕。

(1)研究对象。以往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在职人员和从未参加工作的学生。近几年来,随着心理学方法的逐步完善,已经扩展到对其它阶层青年的研究。如:唐智松(1999)对少数民族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朱成杰(2002)对编辑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王燕(2002)等对警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文书生(2003)对下岗职工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等。

(2)研究方法。国内外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多采用单一的问卷法。其中著名的量表主要有:斯特郎一坎贝尔的兴趣调查表(SCII);库德的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霍兰的职业爱好问卷(HVPI);高登的职业价值观量表(OVI);塞普尔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VI);宁维卫对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的修订;凌文栓根据文献自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等等。使用单一的问卷法测量职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多学者也采用了其它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如:句子完成法、作品分析法、访谈法、模糊数学的多级估量法、SSA{smallestspaceanalysis)方法等。

(3)研究内容。国内外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个人因素(如:性别、年龄、地域、专业、受教育程度)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②职业价值观与其它价值观的关系研究,如:张进辅(1989)等对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Elizar(1999)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Schwartz(1999)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Mary(2002)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的研究;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如:顾雪英(2001)对教师、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探讨;宁维卫(1996)对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王垒(2003)对北京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结构的研究等等;④青少年职业价值观变迁的研究;⑤企业职工工作价值观与职业行为的研究,如:马剑宏,倪陈明(1998)对企业职工工作价值观与组织行为的研究等;⑥不同人群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如:余华(2000)对大学生和企业员工职业价值观的相关和对比研究;何华敏(1998)对我国内地四类企业职工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等。

4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价值观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要受‘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心态、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个人独特个性的影响。概括起来就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气质等。

(1)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举止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首先,父母对子女择业的影响,与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有关。其次父母的职业是影响青少年职业选择的直接因素,父母职业不同,使得青少年的择业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学校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专业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评价,对学生的职业认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择业意识的形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国外学校就有很多的就业指导中心,从学生人学到毕业始终对他们进行指导,而在国内很少学校有这样的就业指导中心。

(3)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一次社会环境的变化,职业结构都会相应地进行大的调整,使得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职业价值观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每一个时期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对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社会主导价值和社会舆论对其影响最大。

(4)个人因素的影响。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都会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兴趣对于个体而言是有差异的,兴趣上的差异就构成了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之一。一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对个人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个人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自己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气质、性格作为个人特性中较为稳定的成分,对于个体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5评价与建议

通过目前国内外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发现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和结构争论较多,而统一的理论建构较少。国内外的很多研究者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操作性定义来进行自己领域中的实证研究,以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陷人比较混杂的局面,因此建议对职业价值观在概念和理论结构上有统一的认识。

(2)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范围比较狭窄,主要侧重于工作在职人员和大学生,而对其它社会阶层的人研究较少。因此建议增加对少数民族、经济落后地区以及农村的青少年、下岗青年、残疾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等这些特殊人群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避免用大学生或在职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来描述、说明或代替整个青年职业价值观。

(3)关于职业价值观实质、发展趋势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建议今后加强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4)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较少,大都侧重各自国家的实证研究,建议进行跨文化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5)缺乏系统地探讨职业价值观与职业行为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职业价值观现状的描述。建议进一步深化研究职业价值观,探讨职业价值观与职业行为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加强对职业价值观的指导与教育。

(6)建议对职业价值观与其它心理特点进行相关研究,丰富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以爱森克个性问卷作为测量警察个性特征工具,以江苏省在职警察为样本,对警察的职业价值观与个性特征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结论为:在个性特征方面,倔强性影响警察的工作成就和能力的实现;社会成熟度影响警察对社会地位的认知;情绪稳定性影响警察的创造性责任感、提升等。同时表明,个性特征对警察职业价值观的关系属于微弱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个性特征是个体在社会中形成的,个人所特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它在个体的言行举止方面体现了个体的独特性。美国著名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警察个性特征是指带有警察职业特点的、区别于普通人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警察心理品质的重要方面,它对警察工作的影响非常大,许多国家已经把个性心理作为选拨和训练警察的重要内容,并把它作为评定优秀警察的一个指标。

价值观间题一直是国际人文社会科学家们讨论的热门话题,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更受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重视。他们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价值观的横向比较,寻找和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儒家伦理对近代东亚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之作用的探讨。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不同时代人们价值观的纵向分析,探讨特定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与价值观变迁之关系。这使我们看到了价值观对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同对,价值观对个人的一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价值观在职业认识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早期研究者Super于1957年提出了15项职业价值观的内容。OConnor和Kinnance于1961年将其缩减为独立性和多样化、工作条件和同事、社会和艺术、安全和福利、名望及创造性等6个向度。1982年Larcebeau则抽取了名望、利他、满意、个人发展等4个因素。这些都对职业价值观内部因素结构的探讨。1996年Halstead提出一个价值观的定义,认为价值观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作为制定决策,或是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参照点,是使人据此而采取行动的一些原则、基本信念、理想、标准或态度。

而警察职业价值观是指警察个体对于自身职业价值的看法,包括所从事的职业的社会价值、收人,实现自己的理想、愿望等。它是警察个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察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的重要作用,只有具备良好的适当的职业价值水平,才能把本职工作做好。也就是说,警察的职业价值观应当与当前社会主流中的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如果警察的职业价值没有与当前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

警察的职业价值观不仅直接影响警察个体的工作表现,而且影响警察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和完成任务的好坏,可以说警察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警察的职业价值观念。因此,研究警察个性特征与职业价值现状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警察群体的个性发展特点和职业价值观特点,可以为公安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龚耀先等人修订的爱森克个性问卷作为测量警察个性特征的工具,同时邀请江苏省社科院专家在调研的基础上一起编制警察职业价值调查问卷。

该问卷参照戴维斯职业价值需要理论分为五个纬度,第一个纬度是社会地位(包括自己和其他人对警察职业的尊重和承认等),第二个纬度为工作成就(包括警察自身能力实现和工作成就感等),第三个纬度为自律主动性(包括创造性、责任性和提升等),第四个纬度为利他主义(包括社会服务、道德价值等),第五个纬度为舒适的重要性,(包括工作独立性、变化性、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

该问卷包括20个项目。其答案与得分按四级评定方式组成,评价的范围是按照“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重要”的顺序排列的。得分越高表示在该纬度上表现愈好。该问卷的内在信度即内在一致性系数为o.75。

2.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南京市和苏南、苏北、苏中选取样本点进行在职警察问卷调查。同时,在江苏警官学院按年级抽取样本,总计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根据E卿量表中掩饰性大于70分即为废卷,又剔除1份问卷,最后有效问卷1003份。其中,学生380人(37.9%),在职警察623人(62.1%);男性850人(84.7%),女性1s3人(1s.3%)。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s9岁,22岁以下的332人(33.1%),23}40岁的s26人(s2.4%),41岁以上的14s人(14.s%);受教育水平:本科及以上223人(22.9%),大专603人(60.2%),中专177人(17.7%);政治面貌:党员462人(46.1%),非党员541人(s3.9%);警龄10年以下的624人(62.2%),11一is年的138人(13.7%),16年以上的241人(24.1%);警种:治安警442人(44.1%),刑警149人(14.9%),交警32人(3.1%)。

3.程序

(1)按指导语,采用纸笔测验方式完成。

(2)测试采用无记名方式,但请被试填上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政治面貌、警种、警龄、工作单位,以备分类统计。

(3)用SPSS10.0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警察个性特征与职业价值观总体状况的比较

1.警察EPQ个性特征总体状况比较(见表1)

在EPQ量表中,E量表测量被试个性的内外倾向,高分为典型外倾性,主要表现为爱交际,渴望兴奋的事情,喜欢冒险刺激,散于捕捉机会,好出风头,易于冲动,倾向进攻,乐观迅速,但自我控制差;低分为典型内倾性,表现为安静稳重,富于内省,严谨,办事可靠,偏于保守,善于自我控制。

在E量表上,学生得分高于在职警察,而治安警又高于刑警,说明学生相对在职警察,由于社会经验较少,外向性强,冲动,自控力较差;而刑警相对于治安警来说,由于工作性质面对的是刑事犯罪,养成了严谨、稳重、善于自我控制的个性。在性别方面,男性较女性自我控制性强,严谨性高;而女性外向性高于男性,易冲动,好出风头。在年龄和警龄方面,越是年龄和警龄越长,自我控制能力、办事严谨性高于年龄小、警龄短的警察。在教育程度上,受教育水平本科以上的警察得分高于大专的警察,而受教育水平大专的警察得分高于高中或中专的警察。这说明文化水平高的警察善于捕捉机会,乐观;而文化水平低的警察善于自我控制,办事可靠。在党员和非党员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党员得分低于非党员,说明他们的自控力强,办事严谨性要高于非党员。

EPQ的P量表调查个性的倔强性,高分会表现出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做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在P量表上在职警察高于学生,说明警察的个性特征更勇于面对危险。但在性别、年龄、警龄、政治面貌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只是受教育水平高的警察得分低于受教育水平低的警察,说明文化水平高的警察能够较好适应外部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

EPQ的N量表测量个性的情绪稳定性,高分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易于紧张激动,对于各种刺激反映强烈;低分表示情绪稳定,对各种刺激反映轻微,易于恢复平静,善于自我控制,不易焦虑。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得分高于在职警察,男性高于女性,受教育水平大专以上的人得分低于高中或中专生,但在年龄、警龄、政治面貌方面差异不大。说明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遇事易于紧张、激动和焦虑,而在职警察由于社会经验丰富,已经能够面对各种刺激,易于恢复平静。而警察职业的特殊性、治安情况的恶化、犯罪率上升,都会给男性警察压力,导致其易于焦虑,情绪稳定性低于女性。受教育水平大专以上的警察情绪稳定性较之于高中或中专警察,更善于面对各种刺激,易于恢复平静。

EPQ的L量表作为效度量表是测量人的社会幼稚水平,得分高表示人的社会幼稚水平低,比较成熟,办事老练。在L量表上,学生得分低于在职警察,女性低于男性,年龄越大、警龄越长的人得分越高,而受教育水平本科以上的警察得分低于大专的警察,大专以上的警察得分低于高中或中专水平的警察。党员得分高于非党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的社会幼稚水平较高,不太成熟。女性没有男性成熟,但随着年龄、警龄的增长,会变得成熟。但从受教育水平来看,可以发现,受教育水平低的人社会幼稚水平低,社会成熟胜要高,这说明受教育水平低的人由于社会经验、工作经验相对比受教育水平高的人多,所以行为表现比较成熟。

从警察职业价值观调查总体情况来看,自律主动性、利他主义的得分高于其他纬度,这说明自律主动性和利他主义在警察职业价值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逐一比较在各个纬度上的得分情况并逐一分析。

首先,学生与在职警察相比,学生认为警察的社会地位较高。女警察相对于男警察也认为警察的社会地位较高。从年龄段来看,22岁以下以及40岁以上的人都认为警察社会地位比较高,而22岁以上40岁以下的人或党员认为警察的社会地位不高。受教育程度因素在对警察的社会地位看法上差异不大。

其次,从工作成就方面来看,学生和在职警察、男性和女性看法差异很小,而随着年龄、警龄的增加,工作成就感增强。但受教育水平大专以上的警察在工作成就感上低于高中或中专水平的警察,党员的工作成就感高于非党员。

第三,在自律主动性方面,主要包括创造性、责任心、提升等。学生和在职警察都认为很重要,但学生相对于在职警察,认为警察的自律主动性更重要。

第四,在舒适重要性方面,主要包括经济收人、工作条件等。学生高于在职警察。年龄在22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人和警龄在10年以下和15年以上的人认为警察职业的经济收人、工作条件较好,而年龄在22岁以上40岁以下和警龄在10~15年的人则认为警察职业的经济收人、工作条件一般。受教育水平大专以上的警察或党员认为警察职业的经济收人、工作条件一般,而中专或高中的警察认为警察职业的经济收入、待遇还比较好。

第五,在利他主义方面,主要包括为他人服务、道德价值等方面,受教育水平高的警察较之于受教育水平低的警察,认为警察的服务意识一般,年龄在22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警察以及警龄在10年以下和16年以上的警察认为警察的服务意识比较好,而年龄在40岁以下的警察和警龄在10一巧年的警察的服务意识一般。党员相对于非党员认为警察的服务意识很重要,表现也较好。

四、警察个性特征与职业价值观关系

从以上EPQ个性特征和警察职业价值的结果分析,可以知道,由于年龄、警龄、教育水平和政治面貌及性别的不同,个性特征和警察职业价值呈现不同特点。下文将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探讨警察个性特征和职业价值的相互关系特点。(见表3)

1.三个典型相关系数均达.OS以上的显著水平,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P二.380(p<.001);第二个典型相关系数p=.236(p<.001);第三个典型相关系数P二.158(p<.001),四个控制变量主要透过三个典型因素影响到效标变量(因变量)。

2.控制变量的第一个典型因素(X)可以说明效标变量的第一个典型因素(,)总变异量的14.49%,而效标变量的第一个典型因素(,)又可解释效标变量变异量的35.40%,控制变量与效标变量重叠部分为5.11%,因而控制变量透过第一典型因素(X与,)可以解释效标变量总变异量的5.11%。

3.控制变量的第二个典型因素(X)可以说明效标变量的第二个典型因素(”)总变异量的5.5%,而效标变量的第二个典型因素(”)又可解释效标变量变异量的14.76%,控制变量与效标变量重叠部分为0.82%,因而控制变量透过第二个典型因素(X与”),以解释效标变量总变异量的0.82%。

4.控制变量的第三个典型因素(X,)可以说明效标变量的第二个典型因素(”,)总变异量的2.5%,而效标变量的第二个典型因素(”)又可解释效标变量变异量的14.77%,控制变量与效标变量重叠部分为0.37%,因而控制变量透过第二个典型因素(X与”)可以解释效标变量总变异量的37%。

5.控制变量和效标变量在第一个至第三个典型因素的重叠部分共计为6.3%。也就是说控制变量经由第一、第二、第三个典型因素可以说明警察的社会地位、工作成就、自律主动性、利他主义、舒适重要性五个纬度总变异量的6.3%,而此三个典型因素可以直接解释警察职业价值五个纬度总变异量的22.4%。三组典型相关及重叠量数值以第一个典型相关较大,重叠量数值也比较大,为5.5%;第二组次之,其重叠量为0.82%;第三组最小,其重叠量为0.37%。这说明控制变量E,P,N,L所测的个性特征与效标变量社会地位、工作成就、自律主动性和舒适重要性及利他主义关系不密切,也就是说,个性特征与警察职业价值关系不密切,属于微弱关系。

6.四个控制变量中与第一个典型因素(X)相关较高者为P(倔强性),其结构系数为.737,在效标变量中,与第一个典型因素(”)的关系较密切者为工作成就(一833)。因而在第一个典型因素分析里,主要是控制变量中的P(倔强性)变量影响警察的工作成就。在EPQ量表中,P量表测量被试的倔强性,主要特征为高分表现出对他人不关心,不易于同他人处好关系。这说明警察个性特征中的倔强性,即处理人际关系和与人相处的个性特征,影响到其对工作成就的看法,即能力实现和成就感。四个控制变量中,与第二个典型因素(X)相关较高者为L,其结构系数为.654。在效标变量中,与第二个典型因素(”)关系较密切的为社会地位,其结构系数为一735。因此,在第二个典型因素分析里,主要是控制变量中的L(掩饰性)变量影响警察的社会地位的认知。在EPQ量表中,L量表是调查人的社会幼稚水平。社会幼稚水平低的人的行为表现更成熟。因此,警察的社会成熟度影响到其对警察职业社会地位的认知。四个控制变量中,与第三个典型因素(X)相关较高者为N(情绪稳定性),其结构系数为.809。在效标变量中与第三个典型因素(”)关系较密切者为自律主动性,其结构系数为.598。在第三个典型相关分析中,主要是控制变量中的N(情绪稳定性)变量影响警察的自律主动性,即创造性、责任心、提升等。这说明个性特征中的情绪稳定性对警察的创造性、责任心、提升影响很大。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在个胜特征方面,倔强陛影响到警察的工作成就和能力的实现,而警察的社会幼稚水平即社会成熟度会影响到其对社会地位的认知,情绪稳定性会影响到警察的创造胜、责任心、提升等。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调查显示,专升本院校大学生在职业态度、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理想等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据此,高校应在强化职业动机、加强人生价值导向引导、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上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需求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它的核心内容是职业需要。它通过职业动机、职业态度、职业评价、职业意愿、职业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大学这两所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在读大学生(主要是专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当前大学生在职业态度、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理想等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而院校升本也给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带来了一些新变化。对此,高校应及时采取相应对策,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专升本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状况分析

本调查采用了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大学的专科生进行了关于职业观问题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答卷924份,答卷回收率为92.4%。接受调查的学生年龄在19-24岁之间。其中男生405名,占43.8%,女生519名,占56.20l0;文科学生545名,占59%,理科学生379名,占41%;师范类学生489名,占53%,非师范类435名,占47%。在选取调查对象时,充分考虑了性别、年龄以及文理科、师范类和非师范专业的均衡性。调查的主题为大学生的职业取向、动机、理想及高校对大学生择业的态度和教育之比较等。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职业态度:务实与创新

职业态度是人们对某种社会职业比较持久的心理反应倾向和行为倾向。它是个人职业选择的态度,包括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方法、选择过程、工作取向、独立决策等方面。它主要由人们对职业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部分组成。

职业认知是人们对职业的性质、意义的探索和理解。我们调查发现,在确定职业的意义、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角度上,14.5%的大学生考虑的是社会职业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47.8%的大学生则从社会职业给人们的时空自由程度、个性发展空间、职业本身的创新需求程度出发来考虑。被当前大学生列人前五位的职业是:自由职业者,律师、会计等专门人员,教育工作者,企业主,军人。概括地讲,大学生的职业倾向主要分为个性型、享受型、稳定型、自我实现型等。其中女大学生偏向于稳定型、享受型的职业;男生则偏向于个性型、自我实现型的职业。

职业认知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职业情感或情绪体验,也影响着人的职业意向反应。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向则与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心态、工作积极性等心理和行为倾向相连。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自信、坦然者占16%;焦虑担忧、困惑苦恼者占SO%;害怕、矛盾者占11.5%o“如果求职时,有意向单位给的薪酬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选择先签约、再努力工作争取发展机会的占78.5%,放弃重新选择的占10.7%,观望、不确定的占11.8%;在“将来你会怎样对待工作”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在认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而且“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这些说明大学生的职业态度是认真务实、锐意进取、力求创新的。但在问及对专业的满意度和将来是否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时,学生存在“高认知、高情感、低意向”的倾向。如认为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的占30.8%,喜欢教师职业的占28%,但愿意选择中小学教师职业的仅占20.6%o

另外,随着学校专升本,学生的职业态度发生了一些改变。如学校升本前后,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满意度比例上升了11.7%,喜欢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比例上升了10.2%;将来想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比率上升了6%;毕业后11.7%学生选择继续升本,有的甚至准备考研。这个结果反映出,学校升本后给学生的发展平台更高,学生可以选择的空间更大,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部分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情感、意向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并据此重新调整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职业评价:平等与为我

职业评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好坏、优劣和重要性等方面的一种判断。职业评价能力与其对职业的认知有关。职业评价在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流向,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态度。通过职业评价,可以发现不同职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声望,看出人们最注重的职业特性,了解人们的职业取向。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专升本院校的大学生在职业评价时重视生活方式、个人发展、经济价值、社会声望、工作安定性、成就、独立性、同事关系等价值尺度,而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职业平等观基本建立。当前大学生对知识的崇尚没有减弱,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职业价值取向,不再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区别作为衡量职业好坏的标准,在“你认为教师职业的地位如何”这项调查中,57%的学生选择“和其他职业一样,只是一份职业而已”;在“判断职业好坏的因素”中,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社会地位”。可见,大学生心中已没有职业贵贱之分,社会地位的高低已不是学生选择职业的首要因素。(2)职业的为我性较强。在评价职业的标准问题中,14.5%的大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的需要”,17.8%的学生选择“轻松自由”,25%的学生选择“个性特长发展”,5%的学生选择“职业本身的创新需求”。其中部分女生将社会关系也作为判断职业好坏的标准。可见,大学生评价和选择职业时,更多地强调职业的为我性,更多地考虑职业对自身需要和发展的有利性。

大学生职业评价的这些特点不因学校升本与否而改变。但学校升本后,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的引导、新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以及职业价值观教育力度的加强,对提升大学生职业评价水平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职业动机:复合性与主体性

职业动机是驱使人们进行职业选择的“利必多”即内驱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职业评价的影响,但两者不是一回事,职业评价高的职业未必会让人们产生职业动机。职业评价比较外露,职业动机比较内藏,比职业评价复杂。

经调查显示,专升本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凸显出两个特点:一是职业动机的复合性。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1)个人发展的机会;(2)个人兴趣爱好;(3)薪酬福利;(4)工作稳定性;(5)国家和集体的需要;(6)社会关系。其中,女大学生择业时,对社会关系的依赖程度高于男生。在“您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依次排列”中,36.7%女生将社会关系放在前三位。二是职业动机的功利性弱化、主体性增强。与前几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相比较,当前大学生并不将薪酬福利、经济收人等物质生活条件放在第一位,而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能给自身提供发展和晋升的机会,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的职业更易激发他们的职业动机和兴趣。可见,随着多种经济成份的确立,多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因利益主体的不同,其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从而决定了大学生职业动机的多样化、复合化、主体化。

此外,随着学校的升本,部分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和选择的某些方面略有变化。如对薪酬的要求上,升本前在1200元以下的占34.7%,在1200一1500元之间的占43.4%;升本后,薪酬要求选择1200一1500元之间的大学生比例上升了6%。在“学校升本对您就业是否有影响”一项中,认为“有影响,增加了就业信心”的比例为52%。可见,学校升本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增强了就业的信心,强化了职业动机,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

(四)职业理想:个性与自致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设想。它是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职业中,为自己所设定的理想的奋斗目标。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职业意识的形成发展而产生的。“职业意识是求业者对职业对象满足自己生存、发展、享受需要的程度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某种职业对象的向往和追求。‑}x7大学阶段是学生职业意识基本发展完善的阶段,也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理想确定具体实现的时间表和方法途径的时期。调查与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就规划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了自身的职业理想。在制定职业规划中,他们会受到父母亲人、学校老师、同学朋友等的影响,但主要由个人兴趣爱好来决定,因而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自致性特征。一是崇尚个性化。约10%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25%的学生选择“个性特长发展”型的职业理想;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将来的职业理想和选择不会看工作地域、待遇等,而是看职业能否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价值,能否彰显学生的个性。二是职业理想实现的自致性。在追求职业理想实现的过程中,大学生更注重自我努力、自我奋斗。如在职业薪酬目标上,五年后希望达到的薪酬要求是3-5万元/年的占44.6%,5万元以上的占42.8%;而55.4%的大学生认为,实现理想和获得高薪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的工作业绩、个人知识与能力水平、工作经验等。

在职业理想问题的调查中,学校升本前后变化最大之处是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强度和力度不同。38.8%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升本后对学生的就业工作重视些,除主动提供职业需求信息外,还开展择业观和职业规划教育,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升本前后,学生选择毕业后立即就业的比例下降了11.7%,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想继续深造,借助学校升本后提供的更大平台,调整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内容、实现时间和方法途径。

二、专升本院校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新举措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受若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概括起来,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内部因素主要同大学生白身的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等有关;外部因素主要同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有关。因而,专升本院校也应从内、外因素两个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积极引导大学生职业动机中的优势需要

在心理学领域,一般认为,需要是指有机体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了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3]职业需要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塞维尔认为,人的职业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以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态度、职业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4]人们的职业需要不同,职业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大学生的职业需要是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低到高归纳为五类:(1)生存需要。89%的学生认为工作是为了生存。(2)享受需要。17.8%的学生将“轻松自由”放在择业的首位;8%学生把薪酬福利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3)个性发展的需要。39:5070的学生以获得“个性特长发展”和满足自身兴趣爱好作为职业的优势需要。(4)自主和尊重的需要。2%学生将工作的稳定性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作为优势需要。(5)贡献的需要。没有学生把贡献的需要放在首位,52.6%学生明确表示可以兼顾集体和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对职业的各类需要是一个相互交错的、复杂的、等级化的阶梯状结构,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优势需要,需要的变化和发展也就是统领需要结构的优势需要的转移和交替。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的优势需要是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是经济全球化和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在经济、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下,彰显个性、突出自我是时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仅仅重视个人的发展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求和价值导向是不完全和谐的。因此,专升本院校一方面应保护好大学生目前的优势需要—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宜将大学生职业需要中处于劣势的贡献需要引导为优势需要,推动大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外,针对女大学生,宜进一步加强其自立和尊重需要的引导,多开展女性自尊、自立、自爱、自强、自信等教育。

(二)强化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导向教育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其人生价值观之间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人生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应该与社会对人们的人生价值导向一致。人生价值导向是一定社会倡导的具有最高权威性和社会普遍性的人生价值目标,用以指导社会成员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和对“善’,的追求。[s]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导向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该价值导向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国家、民族、社会做贡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其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6]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说过:“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川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时,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大胆承认个人利益与自我价值的追求,但要防止个人利益至上的片面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能够在职业选择时自觉地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三)全方位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首先,专升本院校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理念。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观念是先导,思想决定行动。高校首先应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中树立一切为了培养和谐发展的大学生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一切为了就业率”的纯粹的就业观,真正将大学生培养成自我实现的人、‘有完善人格的人,从而从根本上完成高校教育的使命。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4篇

知识与技能整合,教学过程中与教学方法整合,教学态度与教学价值观整合,有力体现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具体价值观要求,同时也是职业学校各个课程目标之下的统一学习框架。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传授式现下职业英语教学重点,因为价值观树立是第一位的,此时情感态度是辅助行为中的一种,对整体教学效果而言,并未产生太大作用。大多数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备课时其本体价值观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等都需要价值观的合理介入,假设只单纯注重教学情感而忽视了教学价值观,那么要想将价值观教学列在教学首位就无从谈起了。中西英语教学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较大不同,因为价值观教学虽然在学校教育中相对盛行,但学科教学却并未渗透到价值观教学当中,但实际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价值观等问题仍旧存在,问题矛盾也极为明显,大多数职业学校英语教师都无法回避此类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中处处都存在着价值事物,知识传授过程中和技能传授过程中会对一些价值观略有涉及,我们无法躲避此类现象,也无需躲避。职业学校学生会根据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提供不同观点,此时学生个体价值观点也都不相同,有的学生会产生好奇心,而有的学生则会陷入困惑之中,此类问题也是职业英语教学价值观树立和培养过程中的重点操作环节。

2.职业英语教学中价值观思考教育及价值观策略要点分析

2.1以价值观教育为英语教学重点

要想正确合理进行职业英语教学价值观培养,我们应正视职业英语教学特点和现状,逐步加强教师学习和教师修养,让教师树立较为正确教学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职业学校英语教师通过自身学习与自身修养即可完成新型价值观教育理论研究,同时也可进行深度思考,将中西方不同价值观念进行标准罗列,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职业英语价值观教育自觉性和职业英语价值观教育责任性,同时也可使教学敏感性和教学针对性等得到不同程度提升。价值观分析尤为重要,教师应以正确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价值观形成,在濡染周围同学的同时,也让学生树立个人理想和目标。

2.2重视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另外重要一点就是,在职业英语课堂中要以价值观树立为主,英语教师要进行全面正规的英语教学设计,将知识教学、技能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和情感态度教学以及相应价值观教学等列为教学重点,将上述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调整与揉捏,将职业学校英语教材中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在此前提下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从实际角度而言,知识的合理传授与教学价值观树立之间并不产生矛盾,因为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和价值观理解之间存在异同点,同时也极有可能被曲解成其他含义,所以应在职业英语教学中适时进行价值观教育,其会对知识促进以及相应技能提高等奠定强有力基础。

2.3价值观教育走向及基本趋势分析

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因为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年龄段相对较低,由于年龄小和阅历小的影响,职业学校群体价值观多种多样,尤其是在当前这种趋于得过且过的学习环境中,此时教师需要用统一价值观去引导学生群体。现下市场经济体制增在不断发展与完善,英语教学规范层出不穷,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目的则是为了增加就业机率,为学生未来着想,通过对价值观教学走向的合理分析,可以从中找寻出英语教学中的诸多弊端与不足,在信念的支撑下将价值观凝聚起来,并还有整合的良好趋势。了解现在职业英语教学中价值观趋势和价值观走向,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好价值观教育方向和价值观教育过程。

2.4尊重学生个体之间价值观以至形成开发性教学氛围和多元化教学氛围

教学价值观的合理引导可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价值观树立也尤为重要,但这并不代表会对目前教育模式和教学思想等发出挑战,从实际意义上讲,这是教育制度的一种升华。教师应适时在职业英语课堂中运行价值观教学法,之后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个体价值观念和不同点等,在实施此类方法之前,要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课程改革之后的职业英语教学,不再是传统教师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赋予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充足的发言权,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英语教学模式才能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英语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自主发表观点,对英语单词和英语语法等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身对词汇和语法的理解去学习英语,树立自身价值观,教师在其中要引领学生去准确认知这些英语知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中,教师应分析各种素质的模式,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适当模式。教研活动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更要树立向教研要质量的观念,增强自觉参与的意识。在选择专题讨论时要有针对性,克服形式主义和盲目性,就英语教学中某一方面或某些环节,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英语教学的各有特色的新路子。

3.结束语

价值观是人类内部自身思想意识的重点与核心,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确立和价值观确立的重要阶段,所以我们应适时进行英语教学价值观的合理介入,在价值观教学理念渗透过程中,既要强化英语知识学习技能,又要锻炼英语学习方法和英语学习情感等。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公考热”“北漂”等现象愈演愈烈,盲目择业、频繁跳槽的现象也相当普遍。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就业机制市场化过程中法律制度不完善,培养目标与职务要求不对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等问题。除此之外,毕业生缺乏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对自身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也是造成学生就业出现种种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即人们从某种职业中所能取得的终极状态或行为方式的信念。如何引导学生顺应时代要求,树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明晰

面对着空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穷尽各种措施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不同于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侧重于在实践操作层面,如在就业政策与信息传达、面试技巧等实务方面给予学生帮助;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信念以及选择能力,并合理地与职业生活相结合,引领美好职业生涯的创建,在集体组织和社会发展中成为一个积极的角色。二者在目标与内容上都大相径庭。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不能解决学生的职业期望过高、职业价值目标不明确、职业评价偏差等问题。

(二)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不完善,缺乏时代性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开设就业与职业规划类课程,但有关职业价值观教育只是职业规划中的次要内容,没有系统的清晰概念。无论是就业指导教师还是学生,更为关注的是求职中的实务性问题,对职业价值观的关注少之又少。而且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未能准确把握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与时代性,缺乏对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差异的了解,致使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缺乏独立、完整、科学的宏观框架体系,背离了社会实际和青年大学生职业观念,严重制约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成果。

(三)缺乏系统的教育模式,施教主体不明确

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德育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中都应承担重要的引领作用。然而,专业课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指导老师关注的是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和学科的学生,很难做到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导致因缺乏明确的任务目标指引,职业价值观教育逐渐走入了真空地带。原本应该在系统中整体协作完成的一项重要的教育职能,几乎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被遗忘,或是从系统中被剥离出来,由单独的部门可有可无地承担着,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机制

(一)明确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内容

职业价值观内容体系的完善,需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并在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及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完善以下几方面内容: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价值观;2.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本,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3.强化职业认知教育,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预期。缺乏合理的职业预期,过于追求稳定性与工作环境的舒适性,是当前大学生职业选择中的主要问题,也是目前大学生职业认知不清的体现。加强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提高其职业认知水平,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社会的职业需求,了解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水平、职业能力、专业特长等职业素养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动机与积极的职业态度。

(二)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

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是提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教育模式对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教育要有机地渗透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与实践的每一环节,要与高校的教育教学形成有机的整体。1.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在专业课堂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应自觉地把职业价值观念渗透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认知,塑造学生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同时通过见习、毕业实习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认知,在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其踏实的职业作风。2.强化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当前,政治思想理论课堂仍然是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因此,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将职业价值观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之中,通过教育和引导,使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成为学生个人理想与奉献精神的基石。3.提高创业教育在职业价值观形成中的引领作用。当前,各高校普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将职业价值观教育纳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并使之成为保障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的一项重要环节。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实现的载体,要将专业教师、辅导员与德育理论课教师整合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队伍中,形成合力,这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科学化、系统化的保障。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认知,确定正确的职业目标,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综上所述,深入开展职业价值观研究,掌握当前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走向,全力建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职业价值观体系,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使命。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6篇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体现了对某职业从业人员的软约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某一特定行业对社会所应尽的道德义务。关于医疗行业的道德规范,归纳古今中外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主要有如下七个方面: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一视同仁;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廉洁奉公,不以医谋私;为病人保守医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由24字概括,函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内容提纲挈领,内涵丰富,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对一般的道德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射在医疗行业,表现为从事医疗服务的人员应遵守的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包涵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之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医务人员对待工作、对待病患的基本要求,与“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医者仁心”等要求是一致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求医务人员要廉洁奉公,不以医谋私,要互学互尊,团结协作,端正行业风气,担负起文明社会建设的责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则要求医务人员要勤奋努力,敢于创新,钻研医术,勇于承担医学使命,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由此可见,医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疗服务行业的具体体现,它的七个方面的从业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高度统一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对医学生的要求

强调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医学生作为青年学生中的一个群体,将来从事的是有关人民健康的伟大事业,学业负担更重,责任更大,要求更高更严;因此,从学生时代起就要勤学苦练,修德明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生的道德准则,以实际行动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建立,人们的价值观、社会意识也受到了改革浪潮的冲击,逐渐发生着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的效率、竞争、效益在医疗和医药行业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医、药勾结,过度医疗,欺瞒病患的医德缺失行为屡见不鲜。医疗改革的目标趋向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时代的医学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极力推进医疗改革,做时展的支持者和实现者。

(二)医学生双重价值实现的保障

作为一名医学生,未来应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治病救人,服务病患,投身医疗事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工作人员,与其他职业相比,所从事的是关系人们健康和性命攸关的职业,不但要“精医”还要“尚德”;医学生既要不断学习掌握高超的医疗技术,也要有对生命的“敬畏感”,时刻为病人所想,救死扶伤,尊重病人的人格,体贴关心病人,病人的隐私要保护,一位爱岗敬业,医德双馨,受到病人认可的医疗工作者,个人价值和职业价值可以同时实现,是核心价值观具体到医疗服务这一行业,具体到医务人员个人的最好诠释。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教育内容

(一)“以学为本”的基础知识教育

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丰富的医学知识、精湛的医术、有效的治疗是从事医疗服务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当前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医学生要不断追踪医学发展前沿,要有学而不辍的态度,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不断吸收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做到博学多识,学以致用,更好地应用于医疗服务。“医为生人之术,医而无术,不足以生人”,医学博大精深,因此医学生要勤奋努力,不断进取,积累储备医学知识,不断实践,练就精湛的医术,这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建立,对医生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医学生不但要扎实掌握大量的医学知识,还要积极探索医学前沿,掌握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在努力积累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如医学心理学、人类行为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以期主动适应新医学模式,才可能在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以学为本”,努力为行医、医人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即是对自己更是对病人负责,是良好医德的基本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实践。

(二)以专业思想教育为基点的“爱岗、敬业”

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是医学生将来从事的医疗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医生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培育医学生践行“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结合当前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举办“医德讲坛”,通过学习道德模范或者身边医生的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报告等,讲解社会主义道德及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职业精神;通过号召广大医学生参加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送医下乡活动,或者鼓励医学生组成志愿服务队在社区、乡镇举办义诊活动,在志愿实践活动感受作为医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培养医学生“学一行,精一行,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与人为善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以人为本的“诚信、友善”教育

诚信、友善是医生对待患者应该持有的态度,在医疗服务中,医生不但负责疾病的诊治,同时还要对病人进行情绪安抚,心理疏导,医学教育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责任,这正如张淑美等提出的对医学生应注意“五心”的培育,即爱心、耐心、责任心、细心和精心。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行业也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这就要求要求医学生不但要学习专业技术,还应当具有爱人助人的仁爱精神,如果对待病患态度粗暴,不耐烦,缺乏细致、耐心的交流与沟通,甚至在医疗过程中存在欺骗,隐瞒,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医学生进行诚信友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可以从多方面引导,比如鼓励医学生到医院做义工,导医员等,见证病人之病痛;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学校等,举办医学知识宣传,义诊等,扶老助幼,激发爱心、耐心;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授课时可以用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案件等反面事件为例,引导医学生做人要诚实守信,待人友善。

(四)社会责任感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医疗服务行业也被推向了市场,功利主义在医疗行业凸显,部分从业人员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医学生应明辨是非,勤学苦练,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己任,为建设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终南山院士把“三个一样”作为他的座右铭:“高干、平民,有钱、无钱,城市、农村,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三个一样”体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倡导社会公平、人人平等。在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可以举行像“医德观”、“医生的价值观”等相关内容的大讨论,引导医学生们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辨是非,注重道德实践,扎实做人,踏实做事,从学生时代做起,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爱护病人,以解除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为最高准则。

(五)历史使命感教育

医学生应牢记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任务,更应牢记自己担负着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一历史使命,医学院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目前的卫生事业状况,分析当前的医疗卫生改革方向和改革内容,使医学生了解自身将来要从事的医疗行业在社会发展中所要担负的任务。通过让医学生走向医院、走向社区、走向农村,通过调查实践,让医学生看清当前面临的形势: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还不够健全,医疗服务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居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亚健康,慢性病,精神心理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食品药品安全,职业危害,环境污染等公共卫生也有待加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具体到医学生身上就是促进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全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以提高全民身心素质。医学生们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所属行业领域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和智慧。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舆论引导

大众化是就是把核心价值观生动化、具体化、生活化,为大学生所接受,所理解,从而认同,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步,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的大众化,传播途径非常重要,一是视觉效应运用,校园内宣传橱窗,教室、食堂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场所,可以明确张贴核心价值观24字内涵,营造学习贯彻核心价值观的氛围;二是要注重新媒体的应用,如网络社区、微信、微博、APP等通讯交流平台,用大学生所喜爱的方式进行宣传;三是语言叙事的运用,结合校园文明建设及校园文化活动,传述蕴含核心价值的故事,如话剧、榜样人物、先辈事迹等。综合使用各种传播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环绕在大学生的周围,逐渐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增强价值认同

从熟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到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自觉追求,中间的“认同”过程非常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发挥它的主渠道作用,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并把这一基本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让医学生们所接受。医学生在“认同”价值观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与以前所认为的观念相冲突,甚至背离已有的价值观念,在观念冲突斗争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授课教师要紧扣医学生的教育规律探索课程改革及教育模式改革,把有关医疗的社会热点融于课堂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要兼顾医学生的职业特点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有效性。同时,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正确引导医学生树立和培育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和行为的统一,固化医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三)内化价值追求

当核心价值观为医学生们所认同接受,要把职业道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密切结合,正确处理国家、集体、社会、个人利益关系,把核心价值观从纯粹的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要有效地引导医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变为自觉的主体选择,把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和自身的梦想相统一,通过不断地实践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深植医学生的内心,成为自觉的意识形态、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也就达到了内外一致,知行合一,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被不断巩固和提升。

(四)外化价值共识

核心价值观的外化是医学生内化的最终目标,从社会的角度看,必须先让个体认同和内化社会核心价值观,然后促使个体将其转化为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完善个体的认识。因此,医学生不断践行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医德,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德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的重要途径,在此方面,学校应与实习单位建立互动机制,医德理论教育由学校重点抓,医德实践教育由实习单位重点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医德的培养,对医院的医德医风也是一种促进;在医学生的实纲中应列入医德实践,让医德实践成为临床实习的一项要求、一项任务,使医德实践的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实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强化核心价值观,对良好医德的养成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医学生的医德培养,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行业的要求;但是,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和教师要有计划,目标地进行,既要重视医学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要注重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的作用,这样才能完成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的任务。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职业价值观导向

确立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就业成败的一个关键。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当前应着重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导向的教育,寻找切实有效的引导对策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导向教育的内容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人们的选择和追求也日趋多样化,大学生求职就业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将自己的选择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实现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因而,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导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按其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而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对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职业价值观也叫工作价值观,它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者说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主要体现为职业理想、职业目标和职业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第一,职业理想导向理想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或导向性。职业理想就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和追求,大学是学生职业理想形成的关键阶段。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专题研究,53.9%的学生职业理想是在大学时期成型的。这说明大学阶段是加强对学生职业价值观念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职业理想,是当代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核心。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社会主义的职业理想,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个大舞台上大有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既伟大又艰巨,她需要当代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已经市场化。大学生只有将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才能顺利实现就业,如果仍然抱着“一步到位”的梦想,坚守高工资、大城市和社会声望等不切实际的观念,只会给就业带来阻力。

第二,职业目标导向目标是理想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主要是运用社会发展目标和人的发展目标进行导向,目标导向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将社会目标转化为个人奋斗目标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党中央又制定了分步走的战略目标。实现共同理想和战略目标当然是当代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方向。方向明确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立足岗位,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大学生要认清自己,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素质以及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做到人职匹配。一般来讲,当职业与个人的理想、爱好、个性特点、专业特长最接近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容易激发出来。调查显示,有许多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个人状况,更不了解人职匹配的基本道理。据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所的调查,有115左右的大学生对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素质等个人状况说不清楚,许多大学生根本不懂得职业生涯设计。其结果就是他们在选择职业时盲目而行,易于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个人状况与职业要求之间存在严重错位。在教学和学生工作实践中发现,许多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目前的专业,有的是出于家长的意愿,有的是出于老师的建议,而真正出于个人兴趣的人很少。其实,明确职业目标更有利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目标的确立,更有利于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

第三,行为规范导向行为规范导向,就是按照道德、法纪的准则、要求进行导向。如果说理想、目标是方向,具有目的的规范性,那么,道德、法纪则是实现理想和奋斗目标的保证,具有行为的约束性。行为导向包括道德规范导向和法纪规范导向两个方面。

道德规范导向指通过道德规范的教育、道德习惯的养成,以社会舆论、自教自律的方式所进行的行为导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摆在职业道德的首位,视之为基本的、对所有从业人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侧重做事、“诚实守信”意在做人。两相辅佐,要求大学生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岗位上建功立业;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我们要警惕种种失信行为,如“注水”简历、伪造证书、虚构社会经历,假学历、假档案等等,防止这种信用污染在人才市场的蔓延,要求大学生做诚实守信的最忠实守护者。在就业过程中,教育大学生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急功近利、心态浮躁。

法纪规范导向是通过法律制度、具体法规、章程、条例的教育和执行,以强化管理方式进行的行为导向。在职业法规日趋完善的今天,用法律来规范求职行为和从业行为,依法办事日益普遍,大学生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明确自身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提高职业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勇担法律责任。

二、创新职业价值观导向教育的方法

这是解决职业价值观导向教育“怎么导”的问题。方法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它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创新职业价值观导向教育的方法,就是要探索其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实现职业价值导向教育的目标,帮助高校学生建树起现代职业价值观,使其能够正确把握国家就业工程的大好机遇,以积极心态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端正职业地位观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以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愈来愈大,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社会的这种必然发展趋势,为广大高校毕业生选择职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应引导学生关注、重视服务行业,特别是要注重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的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劳务输出以及各类经纪人和中介机构、文化教育业等服务行业。加强服务行业,这是社会以人为本、以生产效益为本的客观要求。服务行业需要科技,大至科技信息、产业技术服务,小到科技应用、日常生活服务。通过科技服务,将所学专长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之中,实实在在地提高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实乃国之急需、民之急需。因此,科技服务行业是大学生的专长和当前社会需求的一个最佳结合点。此外,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追求的日益提高,一些新兴行业、新的职业、新的岗位层出不穷。而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应该而且完全可能在此一显身手,建功立业。同时,当代大学生还必须从思想深处进一步转变以所有制形式来选择就业的陈旧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只向往国有单位或公务员岗位,不愿到非国有单位和私营企业的思想。对大学生来说,只要具备就业的条件,无论是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还是个体经营企业;无论是固定性职业,还是临时性职业,都是就业,要树立职业无贵贱,行行有作为的职业价值观。事实证明,今天的民营企业收入水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国有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

(二)以实现人生价值为导向,校正职业苦乐观。众所周知;高校毕业生进京、沪、等沿海省市的要求越来越高,进省会城市或大城市工作也同样“门槛”较高。因此国家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2002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对到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户口由政府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提供免费人事服务,并规定到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提前定级,适当高定工资标准。2005年7月,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对宏观调控人才流动,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地区等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流动,鼓励人才安心基层工作起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到基层去,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如上海师范大学学生付永现,毕业后到河南省宝丰县肖旗乡枣庄村发展饲养业,并帮助协调500多万元贷款用于无公害饲养园区建设,目前全村100多户农民入驻该园区养猪、养鸡和养牛,一年可实现纯利润20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300元。在农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

(三)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导向,树立储备就业观。毋庸讳言,高校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般较弱,在双向选择中,往往出现一些“不相容”的状况:即毕业生嫌工种的知识层次低,而用人单位则认为这些“书生”大事做不来、小事还不如工人来得快。这里需要相互理解暂且不说,作为毕业生本身素质而言,有个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只有将理论专长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才能丰满羽翼,图展鹏程。1996年国家劳动制度改革出台了一项新决策——劳动预备制度,其核心是“先培训,后上岗”。1999年该制度在全国全面实施。它向人们展示一个信息:急于求成,往往欲速不达;而高能就业,则功到自然成。与此相适应,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储备就业”来广辟就业途径。所谓“储备就业”,就是以原来的知识储备为基础,通过新的需求热门专业技能储备,以较强的优势再去竞争就业。在就业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尤其应当如此。譬如:小黄学的是地质勘探专业,毕业来到无线电厂当办事员。一年后厂里经济性裁员,他是其中之一。失业后,他拜厂里的老师傅为师,学习无线电修理技术。同时参加了计算机和文秘培训。由于自学电脑达到了可以自编程序的水平,先后有三家公司高薪聘请他。可见,“是金子总是要闪光的”。转变就业观念、实施“储备就业”,具备高素质就能立业。

(四)以科学创新为导向,建树知识兴业观。大学生应走出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某些误区,校准择业方向,投身于我国知识产业的开发,勇于到新兴产业中去干一番事业。而不宜单纯以赚钱多少来衡量事业的成败。世界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知识经济”的到来,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特别是为其将来事业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展现,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前景。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用知识经济对我国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与国际惯例全方位接轨,这是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广大高校毕业生应描准这一目标,努力学习,厚积薄发,在择业、就业时,才能抓住良机,发挥优势,适应时代潮流,在振兴国家经济、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辉煌业绩,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回顾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文献,从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和内容两个方面阐述国内外学者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认识,总结护理职业价值观研究应用的主要评价方法,论述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和护理职业价值观对职业倦怠水平、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的影响。提出未来应重视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基础理论、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对护理工作稳定性及职业倦怠的影响。

护理职业价值观是决定护理人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护理职业价值观,一方面有利于医院提出对策,降低护理人员的离职倾向;另一方面有利于护理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在ebsco, pro伽est和ovid数据库中以“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 . "nursing work values" ."nursing vocational values" , "work values" , "professional values" ."occupational values’,和“vocational values”为主题词检索及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库)中以“护士职业价值观”、“护生职业价值观”、“护理专业价值观”、“护士工作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为主题词检索1988年以来中英文文献,结果显示英文文献117篇,中文文献162篇。通过阅读279篇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认识、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为今后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概述

1.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护理职业价值观(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是护理人员及即将从事护理行业的人员所拥有的职业价值观。国内外学者从职业的不同角度赋予了职业价值观相应的解读。elizur从职业结果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结果的价值判断。 ros从职业信念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一种信念,是人们坚信能在职业中获得的所需的结果(如高的工作报酬)或是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 super从职业目标和内在需要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所追求的与职业相关的目标,是个人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schwartz从职业工作目标和报酬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职业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weis等认为护理职业价值观是护理人员和专业群体所接受的行为准则,是评价其职业行为的一种方法。国内学者宁维卫从个人和个性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性倾向性的反应。凌文锉从职业选择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综上所述,职业价值观既是个体或群体对某种职业的一种信念、态度、特质属性、价值取向或判断,又是衡量或评价其职业行为的一种尺度或方法。

1.2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

miyuki takase认为护理职业价值观包括审美、公正、人类尊严、自主性、正直、信仰和利他主义。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协会提出护理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的职业价值观,包括利他主义、自主性、人类尊严、正直和社会公正。其中利他主义是指对他人文化、信念和观点的理解,做病人的代言人,为病人和同事敢于承担风险,对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自主性是指与病人以伙伴关系作护理计划、尊重病人及家属决定护理的权利、为病人提供信息,维护其知情权。人类尊严是指提供符合病人文化需要的护理、保护病人的隐私、保守病人与同事的秘密、制订适合病人个人文化需求的护理计划。正直是指向病人和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将计划准确存档、完善自我、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社会公正是指提供平等无歧视的护理,促进及保障人人享有健康照顾,支持与护理和卫生事业发展一致的立法和政策。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推出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gmer)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作为医学教育标准的7个宏观领域之一,认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作用、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008年中国颁布的《护士条例》中也规定了护理人员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由上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描述上不尽相同,但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特征性内容的阐述是一致的,体现在尊重人的价值和独特性、维护他人利益及遵守道德、法律和人道主义原则。

2护理职业价值观的评价方法

国内外主要采用量表评价护理职业价值观。评价基本生活价值的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护士价值观的量表等都曾经被用于评价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中,职业价值观量表有职业爱好问卷(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 vpd、兴趣调查问卷(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 scii)、明尼苏达的职业兴趣量表(minnesota vocational interests inventory,mvii),gordon的职业价值观量表(occupational values inventory, ovi), 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work values inventory, wvi)及生活角色价值观量表(life roles inventory-values scale. lri-vs)等。其中,super的w vi应用最为广泛,从智力激发、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变动性、独立性、声誉、美感、同事关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监督、工作环境、成就、管理、创造性等巧个方面评价职业价值观。护士职业价值观问卷主要有heidgerken和gerald等设计的专业护理行为问卷(professional nursing behavior, pnb )及weis等制定的护理职业价值观问卷(nurses 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s, npvs)。国内学者主要应用自行设计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对护理职业价值观进行评价,如封丹堵等采用凌文锉设计的职业价值观量表,路静波应用李冠仪编制的工作价值观量表。

3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

3.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国外研究显示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组织特征因素。对护理人员而言,组织特征因素是指护理机构及其组织者特征。schank等认为护理管理者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可影响整个护理机构的价值观,护理机构内拥有和谐的、稳定的、一致的价值观,能保证护理服务部门的稳定,并为护理机构的发展提供方向。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组织特征因素体现在护理院校及其教育者的特征,包括护理教育者因素、课程设置因素等。刚进入护理本科院校的学生和即将毕业的护理学生的护理职业价值观有显著的差异性,即将毕业的护理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刚进入护理本科院校学生的得分。护理教育者和护理课程设置被认为是影响护理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护理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行为,也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促进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护理教育中,把护理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具体课程中是必要的,可以保证护生将学习到的人类尊严、正直、自主性、利他主义、社会公正等护理职业价值观应用于护理实践,应将护理职业价值观融入病例讨论、讲解实习范例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②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主导价值、社会舆论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中文化因素对护理职业价值观影响的研究较多。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其职业价值观有差异,weis的研究表明,英美两国护理本科生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很相似,他们的不同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③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职业兴趣、工作经验、人格特点等。pam martin等人的研究显示,毕业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性别和种族呈显著的相关性,但与教育背景无关性别对职业价值观有影响,刚踏入工作岗位护士中,男护士更注重工作机会、行政职务和自主性,女护士更注重人际关系,高护男生更看重发展因素,而女生更看重保健因素。不同学历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和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方面有显著差异性。

3.2护理职业价值观与护理工作的关系

正确的护理职业价值观是护理人员坚守护理岗位、竭诚为患者服务的前提,护理职业价值观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有一定的影响。护理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影响着职业倦怠等级。内在职业价值观(情绪上的挑战、体能上的要求、工作压力、士气和自制力水平)和外在职业价值观(经济报酬、技术和经验的奖励、对护理职业的感知)都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有影响。护理人员离职倾向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当护理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和组织机构的价值观不协调时,将导致护理人员的流失。护理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和他们对工作环境的态度相互作用影响离职倾向fin。国内学者路静波研究认为。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工作稳定性,其中内部价值、外部价值、工作弹性、人际关系、工作环境都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维度的构建和不同类型、不同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比较分析三个方面介绍了90年代初以来国内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评价和建议。

职业价值观又名工作价值观。国外一般称为workvalues或occupationalvalues.是当今心理学与职业技术教育交叉领域中最有研究价值的论题。西方国家开始有关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经有70多年,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陆续有学者对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从90年代开始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日益成为热门,研究者们用问卷法,一般常采用修订了的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和自编职业价值观量表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上。根据cnki收录的中文期刊.从i995—2005年以职业价值观为题目的论文有85篇。其中有63篇是以各种类型的大学生(高师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军校生、研究生、医学院学生等)为研究对象。另外,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为题目的有28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维度的构建;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大学生、不同年代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区别。

1 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研究者们对职业价值观作了不同的界定。楼静波认为,职业价值观是关于职业选择、职业生活的意义、职业等级等问题的价值的评判,主要表现为: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选择原则、职业活动报酬的期望等问题上.其定义强调了职业价值观对职业选择的倾向性和指导性。

宁维卫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他强调了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性。

黄希庭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了人的内部需要以及职业价值观来源.属于一般价值观。

凌文辁、方俐洛等认为,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价值观”.也可称之为择业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

余华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余华看到了职业价值的社会性和职业要素的理想化目标状态。

于海波、张进辅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

金盛华、李雪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其定义简单明了。

2 职业价值观结构

国内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时普遍运用的是修订的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和super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研究者们使用自编的量表来进行研究。国外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而使用广泛;国内自编的量表成熟度不够.使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

方俐洛、白利刚等在90年代中期对holland职业兴趣量表根据国情进行了修订。holland认为大多数人的职业兴趣可以划分为六种。分别是:现实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1)、企业型(enterprising)和常规型(conventiona1)。方俐洛、白利刚等在测试项目上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增删。

super将工作价值观的内容分为15个维度:利他主义、美的追求、创造力、智性的刺激、成就感、独立性、威望、管理权力、经济报酬、安全感、工作环境、与上司关系、与同事关系、生活方式、变异性。super的量表在国内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和测试中也应用得较为普遍。

凌文辁、方俐洛等人将职业价值观结构分为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其中声望地位因素有易成名成家、单位知名度高、较高社会地位、单位级别高、较高经济地位、晋升机会多、有出国机会、单位规模大、单位在大城市九个题项;保健因素有劳保医疗退休金、职业稳定、福利好、有住房能解决两地分居、职业环境优雅和收人高六个项目:发展因素符合兴趣爱好、学以致用、能发挥自己才能、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交通便利快捷、自主性大不受约束和能提供受教育机会。

论文关键词:《喜福会》 母女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论文摘要:本文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小说中提到中国的宿命论、风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由十六个小故事组成,表现了四位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和她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冲突和融解。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自己幼年的生活,以及中国文化、女性劣势等问题。谭恩美的父母于20世纪40年代各自从中国移民到美国,他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为后来谭恩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谭恩美于1952年出生在美国加州,是移民第二代的典型表,基于自己独特的华裔经验,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jl的生活经历,以及心路历程描写得淋漓尽致,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而且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这也为现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谭恩美在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描写也十分引人人胜,如儒家思想、五行说、宿命论、jxv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一、母女关系体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母女冲突实质是以母亲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女儿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也是《喜福会》所展示的东西文化冲突的重点所在。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女儿们已经接受美国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母女两代人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后来,在女儿们遭遇到情感婚姻方面的挫折时,母亲们以“讲故事”的方式重述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以此找到了与女儿们沟通的方法,也完成了文化融解。

母亲仍旧是中国式的母亲,而女儿已是美国化了的女儿。母亲说着整脚的英语,用儒家思想教育女儿;女儿们受美国教育熏陶,崇尚自由平等,倡导个人主义,能够说流利的美式英语。

女儿们不理解中国文化,产生排斥情绪,源于母亲的沟通不利。吴素云准备煮一锅黑芝麻羹和琳达的赤豆汤相比较,尽管她想比琳达略胜一筹,但她说:“这两种汤差不多是一样的。”由此昊精美认为:“这是中国式的咬文嚼字,一种措辞的技巧—这其实是在混淆某种基本概念,在中国,十分注意措辞和用词,尽量使之婉转,这一套我是永远也学不会的。”丽娜因圣克莱尔对中国成语不了解,对“唇亡齿寒”作出另外的解释:“假如嘴唇不复存在.牙齿当然就会觉得冷了。我想,那意思就是:一件事物的发生,常常会导致另一件事的到来,世上万物,彼此依附,互相牵连。”母亲“万事要不露声色”的策略对薇弗莱毫无用,她更倾向于美国的直爽。母亲们身在异国,即使取得了美国国籍,也还是有陌生人在异乡之感,于是借助于打麻将这种形式,倾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点点滴滴。女儿却不理解麻将背后的深层含义,把喜福会比作三k党的集会,以及电视片中印第安人出征前的典礼。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看,这对母女之间的冲突实质上就是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正如帕特里卡,林在谈到母女差别时所说:“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性深深地感到传统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反差。尽管她们熟悉中国生活中文化的细微差别,但还是常在自己的‘中国性’与‘美国性’之间摇摆。与之相比,她们的中国母亲却不怎么被自己的中国性、美国性、女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复杂性所困扰。”

于海波、张进辅编制了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其维度结构为自我发展、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较为适合中国高师生,并且在实际中得到了运用。

王垒、马洪波研究了北京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结构,将其分为工作报酬与环境、个人成长与发展、组织文化与管理方式、社会地位与企业发展四个维度。

金盛华、李雪借鉴台湾的吴铁雄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维度分成目的性和工具性职业价值观。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的动机性标准: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的条件性标准。前者包括家庭维护、追求地位、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后者分为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六个方面。由于其使用的数据较新,比较适合中国当代大学生。

3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

高晶等在90年代中期调查发现,当时选择职业时注重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以及是否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党政干部和律师是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而不愿意选择教师为职业,这和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有关。

郑伦仁用宁维卫修订的super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最重要的因素是进取心、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和工作安全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评价观由强至弱的次序是:成就、生活方式、独立性、同事关系、创造性、利他主义、美感、声望、智力激发、经济报酬、管理、监督关系、工作环境、变动性和安:垒性。

80年代。选择职业的标准是满足自我实现的发展需要。凌文铨、方俐洛等用自编的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90年代的大学生更注重实利,在看重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将“保健”因素列为择业的最重要的因素。另一突出变化,就是80年代人们对工作单位的选择往往看重:作单位级别、地位、知名度、规模大小以及是否容易成名成家等,而到90年代末期这些都被列人“晟不重要”的位置。

余华用修订的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对国内大学生和企业员:[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比较,发现:大学生与企业员工在各价值程度上的重要程度相同.他们在管理、变动性和声誉的重视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大学生比中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智力激发、独立性、成就、创造性、利他主义、美感等6个内在价值尺度.中学文化的员工比大学生更重视监督关系、工作环境、经济报酬和安全性等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尺度,而大学生比大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利他主义、美感、同事关系和生活方式.而在智力激发和监督关系上大学文化的员工比大学生更重视。

张库存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总结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四个特点:职业价值观念自我化,趋向现实和具体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复杂化和矛盾性;职业目标的短期化和功利化以及实现价值的途径、手段的多样化。张库存的分析较客观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变革年代中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适用。

4 评价与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统计,发现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和结构争论比较多,而统一的理论建构较少。大学生有许多相似之处。相对说来统一难度不大。但是国内的研究者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操作性定义来进行自己领域中的研究,以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比较混杂,研究者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因此建议对职业价值观在概念和结构维度上进行统一.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来修订。

(2)以大学生作为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数量庞大。高师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军校生、研究生、医学院学生等大学生都是研究对象,但占全国一半以上的高职高专生却未被专门研究,建议增加高职高专生为研究对象,便于构建统一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定义与结构。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10篇

表1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总信度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837

.852 .773 .651 .602

2.2.2 问卷的效度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检验问卷的构想效度,从而对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理论构想做进一步的探讨。

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239人对18个题项的回答作探索性因素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陡阶检验准则提取因子,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4个,能解释的总变异为57.446%。旋转后的因子负荷情况见表2。

表2 价值观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表

题号

项目

共同度

因素负荷

因素一 人际关系 (特征值为5.280,贡献率为29.334%)

T17

和同事在一起感到心情愉快

.709

.833

T16

能常有一种愉悦的感受

.665

.779

T18

下班后,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570

.742

T15

能获得他人的好评

.538

.713

T12

上司和同事好相处

.519

.688

T11

能受到他人尊敬

.501

.674

T9

能有许多亲密的同事

.467

.451

因素二 职业优越感 (特征值为2.112,贡献率为11.732%)

T1

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674

.815

T5

工作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629

.766

T6

可以获得事业上成就感

.596

.705

T2

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517

.673

因素三 物质生活(特征值为1.729,贡献率为9.603%)

T4

单位解决户口问题

.642

.743

T7

单位能够提供住房

.565

.721

T3

单位解决两地分居

.508

.711

T8

能使我方便照顾父母

.388

.517

因素四 职业发展(特征值为1.220,贡献率为6.777%)

T13

较少考虑名利报酬

.659

.802

T10

单位少有改革或风险

.574

.671

T14

领导的性格人品符合期待

.619

.572

从表2可看到,抽取的4个因素共包括18个题项。因素1主要涉及与同事和上级的关系,命名为“人际关系”。因素2反映个人的才能发挥,命名为“职业优越感”。因素3集中体现单位能为自己解决的现实问题,命名为“物质生活”。因素4反映单位的发展前途,命名为“职业发展”。

为进一步检验问卷的效度,还考察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见表3。

表3 题项与因素及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表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tota

T17

.822**

.640

T16

.769**

.595**

T18

.738**

.554**

T15

.717**

.590**

T12

.713**

.592**

T11

.722**

.594**

T9

.623**

.629**

T1

.768**

.425**

T5

.797**

.377**

T6

.786**

.531**

T2

.739**

.589**

T4

.748**

.339**

T7

.721**

.480**

T3

.707**

.363**

T8

.615**

.519**

T13

.745**

.348**

T10

.701**

.446**

T14

.492**

.645**

结果表明,除第9题以外,题项与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显著地高于它们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这说明各个题目之间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较好。

3 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的特征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西南大学选取330名研究生作为测量样本。有效样本220名,男155名,女67名。

参 考 文 献

1. 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82--87

2.杨静,张进辅.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价值工程,2004(9):37—41

3.于海波. 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4.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我国五城市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心理学报,1989,3:274一283

5.郑伦仁.国内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综述.高等工程价值研究,增刊,1998,68—71

6.丁雪红.当代大学生职业动机的定量比较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98

7.张存库.九十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青年探索,2000,1:42一45

上一篇:职业技能培训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