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12:48:44

职业打假论文

职业打假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 “职业打假” 商事审判思维 消费者

“知假买假”者能否获得双倍赔偿一直是法学界与实务界的争论热点。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Q等法律出台,惩罚性赔偿理念在我国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上职业打假人规模有增无减。职业打假是指商事主体通过购买或消费假冒、不合格产品或服务后依据法律获得惩罚性赔偿,并以获得此赔偿收入为主要营业收入来源的职业活动。对此“职业”的功过是非,不论是对其产生原因还是司法考量的剖析都是此消彼长,许多学者和实务界人士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经济法领域的法规和法理来评议此现象,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职业打假没有被法律法规所明令禁止,职业的知假买假也应得到惩罚性赔偿保护。随着我国商事法律相关理论和实务的深入研究,为本文从“商事审判”思维的角度重新对“职业打假”这一行为或社会现象的分析提供了养料。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分析“职业打假”,是对人民法院审理相关案件的有益谏言。

对“职业打假”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剖析,第一是法院在认定被打假方(制假售假方)是否应该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惩罚性赔偿规定,向职业打假者进行假一赔一;第二是职业打假行为是否为合法的商事行为,以打假为主的营业收入能否得到法律的保护。

一、职业打假人应当得到“假一赔一”的赔偿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台至今的十六年中,人民法院在审理职业打假案件时的思维也有了变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显现出了差别。

1.上海市法院曾对“职业打假”叫停。上海市法院在审理“知假买假”或“诱假买假”赔偿案件中明确规定:经营者对故意购假的消费者不构成欺诈。对“知假买假”或“诱假买假”的消费者要求经营者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之规定承担“退一赔一”责任的诉讼请求,法院将不予支持。同时,如果经营者不能证明消费者存在“知假买假”或“诱假买假”行为的,则应认定经营者的销售行为构成欺诈,可以适用“退一赔一”。上海市法院所作出的该审判指导,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有来自消费者的高质疑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究竟在保护谁?”“职业打假也是维权”等。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京生则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从立法程序来说,地方机构无权对法律中的“消费者”内涵和外延作出限制性解释。也就是说除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购买商品用于投入再生产的不属于消费者外,其他的都应属于消费者。?/p>

我们认为上海市法院之所以作出叫停“职业打假”的规定,有来自司法实务的原因:在此之前,上海法院受理过的消费者维权案件中七成是职业打假人士或是其消费者诉讼的情形。法院也曾针对个案采取列“黑名单”,对职业打假人士的不予立案的做法。从立法目的角度看,法院认为不论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是《食品安全法》都是为了保护作为弱势群体的消费者,所以主张赔偿请求权的也必须是消费者。职业打假人士不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消费者的定义,即其不是为了生活消费的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服务的。?/p>

法院在商事审判思维指导下审理“知假买假”、“职业打假”案件时,应该有一种思维立场上的调整。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施行了十六年,消费者维权意识可以说是日益加强,与消费者保护意识同时得到加强的还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在本例中以生产者和销售者为主)的法律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众所周知在我国当下市场中,起着最为基础和重要地位的市场主体是企业法人,其中最广泛的形式是公司法人。这要求法官在审理涉商事主体的市场经济纠纷时需考虑到商主体从事商事活动所具有的经营性和营利性。

2.在北京,“职业打假”也是消费维权。2009年,北京法院首次正式确定职业打假人的消费者身份。北京石景山法院《石景山法院消费者诉讼纠纷的难点及解决办法》首次明确:职业打假人视同于普通消费者,具有消费维权类案件的原告主体身份。这是石景山法院自2006年起,每年消费维权类案件增长的幅度都高达200%。在消费维权类案件中,原告主体是职业打假人或案件人为职业打假人的,所占比例达到6成以上。?/p>

3.在了解到上海和北京在相隔五年时间间审判思路的改变,我们认为2009年北京法院的审判精神是与时俱进,具有深刻价值的。法律在保护尊重和保护商主体的营利性时,对其符合法律要件的欺诈行为就应当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消费者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从经营家(商主体)处购买商品或获得服务的。我们承认在1995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台时的立法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因为他们相对于经营者是弱势地位,得出这一价值判断的逻辑应该至少不偏离对经济实力的考虑: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具有连续性和营利性,法律要求对经营者对其商品或服务有欺诈情形时负有不限于“填平”的赔偿责任,而是适用多一倍或数倍的惩罚性赔偿,这一立法考量也是包括对经营者自身利益的:一是经营者负担的起;二是对破环市场经济秩序的欺诈行为进行遏制和惩罚;三是对势单力薄的消费者的利益给予实质公正的保护。这一逻辑在1995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阶段是顺理成章的;其次,在今天我们看经营者(主要包括生产者和销售者)在市场活动中的优势地位不减反增,除了由于部分经营者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外,越来越多的商法细则出台对商事主体的盈利性倾向保护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这种背景下,不论从经营者(商主体)手中购买或获得服务的主体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不明知是假货而购买)还是明知道是假货为了获得惩罚性赔偿而购买的消费者,亦或是以打假为职业、以赔偿为主要营业收入的商主体,只要经营者是可能从经营中获利的,那么法律在保护其营利性的同时,对其符合法律要件的欺诈行为就应当适用惩罚性赔 偿责任。笔者认为这种商事审判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真正对市场经济发展大有裨益的司法导向。否则按照上海市法院“不疏反堵”的审判思路不仅是狭隘的,也不是解决长久问题的良计,难以服众,社会上反对的声音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了。

二、“职业打假”是合法的商事行为,其合法的经营利益应当获得法律的保护

(一)打假作为商主体的经营范围不在法律法规所命令禁止之列

依据我国公司法理的相关精神,商行为不能背离营利性的固有属性,否则无异于缺失了“商”的性质。尽管一些职业打假人士被赞为维护消费者利益、净化社会风气的战士,但这都不影响对职业打假行为的商行为定性。同时依据我国合同法司法解释有关规定:只要商事主体与他人签订的商事合同不具备法定的无效事由,没有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的规定,即使一般性地超越了经营范围,也属于有效合同。?U依据换句话说“像王海一样的职业打假人有没有这样的权利,使自己的打假行为成为像生产和销售商品一样的商业行为?遏制侵害消费者权益和公共利益的假冒伪劣和不安全商品是不是仅仅是一项执法权?”我们认为在当下的社会和法律环境下,可以做出肯定的回答。

(二)从事职业打假行为的商事主体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商法对于商事主体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最先在我国法律中得到体现的是《公司法》,?笊淌轮魈宀唤鼋鲆啥睦嬗米畲蠡苟杂肷讨魈褰灰椎睦婀叵等说睦娓河性鹑巍K淙环ㄌ踔猩缁嵩鹑蔚墓娑ū恍矶嘌д吆褪滴窠缛耸砍晌男源笥谑涤眯裕渲辽僮魑恢址杉壑档枷蚩嘉嗣撬鲜丁6淌轮魈灞椴忌缁峋霉叵档母鞲隽煊颍毕虏煌木昧煊蚨陨淌轮魈宓纳缁嵩鹑我蟮南质敌杂肫惹行杂兴钜臁?ldquo;职业打假”得到消费者高呼声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肯定其在打击假冒伪劣、维护消费者权益、净化市场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可以说,由于“职业打假”一端关乎消费者的消费利益,一端又系着生产者、销售者的经营利益,其一举一动的敏感性可想而知。

商事利益的驱动使得更多力量加入“职业打假”行列,而近几年频繁见于报端的“职业打假”演变成敲诈勒索犯罪?⒓俅蚣僖⒌奈扌Ш贤?豖等,则反映出利益驱动的另一个方向则是灰色地带。我们认为,不应当因为“职业打假”可能引发的问题而否定其作为商行为的合法性,其营利性与社会责任是可以统一的。但是这些问题恰恰反应中,对“职业打假”人的社会责任要求更高、更具体,甚至需要引入监督机制。为了预防打假商事主体利欲薰心,滥用商事权利及其经济技术优势,侵害广大消费者和合法竞争者的合法利益,加强对打假商事主体的法律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Y“依法规范商事打假行为也是对商事打假行为的关心与爱护”。

职业打假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学术道德;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009 -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05

[本刊网址]http://

学术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术活动的基本伦理规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高校学术氛围活跃,学术成果丰硕,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近年来,纵使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若干学术规范文件,但是,高校教师频频出现学术失范事件,诸如抄袭、剽窃学术作品、课题申报弄虚作假等等,失范者涉及范围广、领域多,甚至是一些知名学者教授也被卷入学术失范事件,社会影响极坏。高校教师频发的学术失范事件,对整个高校教师群体利益造成了严重伤害,因此,国家在建立各种学术规范的同时,更需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与建设,引导高校教师从他律走向自律,方能从根本上保障整个高校体系的正常学术秩序。

一、学术道德的内涵

学术道德,指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学术研究、学术评价(审)、学术奖励等活动的过程中,以及在活动结果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等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也包括学术操守和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突出的自律性等特点。学术道德失范是以学术道德规范的存在为前提的。同其它道德规范一样,学术道德规范是学者社会生活规范的一种,它通过风俗、习惯、舆论、良心等来维护与调节人们的行为并被学术界认可的规范要求,是学术道德的核心内容。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从“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等五个方面对科研活动的学术道德进行了相应的规范。相对来说,学术道德失范主要是指学术人在学术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缺失。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

(一)制度层面的学术失范行为

制度层面的学术失范行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审制度有失公平,项目评审问责机制的缺陷导致监督体制不到位等出现了学术腐败的现象。部分学术研究者为追求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在项目申请、评审,成果评定、奖励等程序上违规操作,、工作之便,形成评审“关系圈”、评价“亲友团”、“利益联盟”,从而在各级各机构的学术活动领域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不道德行为和欺骗行为,随着后续问责机制的监督不到位,学术评价机构虚拟化,还陆续出现违反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利益行为。二是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时,学术机构频频出现违规行为。每年评职称时,评委都对评审对象握有“生死大权”,为了争取晋升指标,更大限度的追求个人利益,评审对象会根据学术道德不良评委的要求暗里送钱送物,以达晋升之目的。

(二)道德层面的学术失范行为

道德层面的失范行为主要有抄袭剽窃、篡改数据、伪造证明、学术“”、研究成果的无偿占有等等。为了“学术创作”,不少学者,甚至是知名的专家、博士、教授也参与到剽窃行列来,以高超的“技艺”移花接木、修改数据、改头换面,其抄袭行为不仅给学生、后辈学者一个负面的“榜样”例子,还给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再则,一些高校领导则利用职权之便要求他人做学术“”,为其写论文、申报课题,伪造学术证明,欺世盗名,,摇身一变,成为名气响当当的“学术人”。第三,一些研究生导师、专家学者利用自己的名气以及关系申请了一大堆各种级别的科研项目,但是为了私利,要求自己的学生或他人来完成,学术成果最终归自己所有。还有部分专家学者以自身名气和关系圈的优势署名第一作者,这种在学术界无偿占有他人研究成果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技术层面的学术失范行为

技术层面的学术失范行为主要包括成果的署名、引注、符号的使用以及文体形式等操作技术上的不规范。这种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论文的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一稿多投或一稿多发。由于对教师评聘职称的数量作了硬性规定,评聘职称的竞争激烈性使得部分教师为追求发表数量,把自己发表过的论文在字数或表述方式上稍作修改,与其他学者合作发表向不同期刊投发,从而经常出现重复投稿的现象。其他期刊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仍然同意其论文一稿多发。这些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在高校内部以及学术界并未得到重点关注,甚至部分评审机构对该行为予以了容忍。长期以来,这种道德失范的现象直接催生了大量学术泡沫,学术领域充斥着大量低级重复的学术成果,其学术价值严重缩水。

三、构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保障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需实行学权与政权分离制度,使学术道德呈法制化管理

目前,高校职称评定、申报课题、成果鉴定、科研经费分配等方面都存在着“评审”关系圈、利益联盟等行政权力干预的现象。如项目申报要成功,就要默认程序中的“潜规则”,署名党政领导或者博导、硕导等,在申请同一项目的课题中,更多地倾向于行政领导或者博导等等。就连党政管理人员的评聘和评价,多多少少都与著作、论文、科研项目等联系在一起。为了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规范研究人员的学术道德行为,教育部了诸如《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等法规。虽然,这些法规对高校的学术行为起着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高校内部缺乏相应的部门贯彻落实并监督到位。社会现行的法律和部分学术方面的法规之间缺乏有效的保障,高校在处理学术失范方面的行政法规应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

(二)加大学术道德教育力度,发挥学术道德自律作用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不但可以加强对高校师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还可以培养师生的诚信教育,更好地发挥学术道德的作用,遏制学术失范行为。学术道德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在立足本国、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可借鉴和参考国外高校对于师生学术道德培养和学术诚信教育的先进经验。如美国许多大学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并有着严格的规定。例如,美国曼哈顿学院明确规定了学生、教师和校方在坚持学术诚信上的责任。又如瑞典的高校,则把学术道德教育列入新生教育课程中,严厉打击学术研究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一旦发现在未来的学习研究中有欺骗行为,将进行纪律的惩处,同时禁止使用大学的任何教学设施。

(三)建立学术打假机构,完善高校学术评价机制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环境,遏制学术失范行为,高校要重视出台整治学术失范行为制度,设立专门的学术打假管理机构,建立正当的学术评价程序,完善学术评价机制,是加强学术人员自律,充分发挥学术打假机构检查、监督、评价和约束等功能的有效措施。美国、俄罗斯、亚洲多国以及西欧等国都采取设立打假管理机构的做法,或者由学术机构、基金委员会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学术打假管理机构,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我国高校根据本校特点可建立独立于传统的科研管理机构的学术管理机构,与其他管理部门行使同样的行政权力。这个管理机构可包括学术打假、学术问责、学术评价等部门,参照法律法规的形式制定有关学术道德的法律规范,明确对学术失范行为的指导程序和处理原则,对处理重大学术失范事件的处理结果持最终决定权。管理范围包括全体在校师生,管理内容涉及(1)建立评审专家数据库。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组建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价团,在评审工作中实行双盲评审,避免遴选过程出现学术失范行为,也使评议专家的组成更加科学、合理。(2)建立学术评价程序。在我国,一些高校在项目申报、成果鉴定程序、科研经费划拨等环节上还处于“暗箱操作”状态,建立学术评价程序,逐步推进专家库遴选制度,对项目申报、评审、学术成果评优、职称评聘以及科研经费的下拨等过程进行公开、透明的操作,发挥全体师生的监督作用,避免评价过程出现舞弊行为。(3)通过问责机构,对学术失范行为的当事人进行调查并收集相关证据,尔后作出行政处罚或罚金。只有给科研管理机构必要的自,才能保证学术研究不受外界的干预,从而实现科研管理的公开、公平和透明化,有效地遏制学术失范行为,保证高校科学研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新华.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18.

[2]王书润.论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建设[D].南京:河海大学,2006.

职业打假论文范文第3篇

方舟子正端坐在茶馆的一角和记者聊天。他的话匣子明显已经打开,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且语速很快,不时还会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或许是因为经常熬夜,这位41岁的学术打假专业户的脑袋已经略微有点儿谢顶。他的双眼不大,但炯炯有神,透着几许异乎常人的洞察力,脸上则带着始终如一的微笑。

关于最近的蒙牛特仑苏OMP事件,他的反应相当低调:“我从两年前就开始关注‘特仑苏’,但一直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蒙牛’也曾多次派人来找过我,但我没有和他们在私下见面。”怀里的手机不时响起,大多是一些媒体的访谈邀请,他冲记者连声抱歉,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一场始于两年前的“战争”

2月2日,这是2009年新年假期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方舟子说那一天他印象深刻。

当天上午,国家质检总局下发给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一道公文让蒙牛特仑苏OMP事件正式进入公众视野。该文称:

鉴于目前我国未对OMP的安全性做出明确规定,IGF-1物质不是传统食品原料也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如人为添加上述物质,不符合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请你局责令蒙牛公司禁止添加上述物质,并通知蒙牛公司……

前有“三鹿”,后有“蒙牛”。蒙牛特仑苏OMP事件迅即成为全国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而方舟子本人也因第一个质疑蒙牛特仑苏而成为媒体争相访问的对象。

和“蒙牛”的纠结,被方舟子称为是一场“战争”。

2007年3月初,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方舟子在北京一家超市看到了正在推销的蒙牛特仑苏牛奶。旁边还摆着一块牌子,称特仑苏牛奶添加了蒙牛的科研人员发现并命名的一种天然活性牛奶蛋白――“牛奶造骨蛋白(OMP,Osteoblasts Milk Protein)”,经中国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证明能“增加骨骼密度,防止骨量丢失”。“可蛋白质被吃下之后,一般都会被消化掉,不会直接发挥它的功能,这是连中学生都知道的一个常识呀!”这引起了方舟子的注意。

回到住所,方舟子查遍了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也没有找到一篇有关“造骨牛奶蛋白”或OMP的论文。上网搜索,出来的几个网页全是推销蒙牛产品的宣传。随后,他从蒙牛集团的公开资料中发现了OMP的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大小等资料,经过他认真分析,竟与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也译做“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各种特征完全相同。所谓的OMP不过是蒙牛为IGF-1所取的另外一个名字,而IGF-1则能引发多种癌症。

当年3月10日,方舟子在出席其新书《科学成就健康》的一个讨论会时以“特仑苏”作为反面例子,批评“蒙牛”做虚假宣传。稍后,他又撰写了《以蛋白质之名》一文,公开质疑特仑苏产品的安全性。

“蒙牛”的公关人员很快了解了情况,并通过多种渠道希望和他进行私下交流以“消除误会”,均被方舟子拒绝。“但我提出愿意和‘蒙牛’的有关专家在公开的场合进行辩论,却遭到‘蒙牛’拒绝。”

首度交锋,不温不火,然而双方在时隔两年之后的再度攻防却相当激烈。

今年2月11日,“蒙牛”《蒙牛关于OMP牛奶的回应》首度公开回应外界质疑,明确否认OMP与IGF-1之间存在关系,称OMP与IGF-1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物质,且OMP安全性受到了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数个小时后,方舟子便在其博客中发表《评蒙牛关于OMP牛奶的回应》一文逐条批驳“蒙牛”的声明。

2月14日,“蒙牛”召开新闻会,会上其技术总监母智深称OMP是商业产品名称,不是化学属性的名称,且OMP当中并没有添加IGF-1。而方舟子则针锋相对,当晚即在其博客上公布了母智深2008年参与撰写的论文,该论文显示OMP的主要成分包括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其英文名缩写即是IGF-1。

2月21日,FDA新闻办公室史蒂芬妮・柯斯内克在接受国内《财经》杂志采访时称,其从未认证过蒙牛OMP。对此,蒙牛公司尚未公开回应,特仑苏OMP事件暂时告一段落。

“我有英雄主义情结”

类似的“战争”,方舟子说,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的确,多年来,方舟子参与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学术论战,国内学术界的几乎每一次论战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在外界看来,这位高高瘦瘦的生化博士更像是一个拔剑四顾的侠士,时刻睁大了双眼,注意着国内科学界的种种异动。

“我一直有一种英雄主义情结。”他说。

1998年,在美国呆了8年的方舟子第一次回到国内。他到北京的各大书店里转了转,发现大量所谓的科普读物居然都是在宣扬各种特异功能和神秘现象。早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时,方舟子就曾亲眼见过一些“气功大师”的特异功能表演,并了解到了其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让他感到非常痛心。

1999年,国内的许多报刊开始纷纷上网,远在美国的方舟子也能通过网络看到国内的报纸、杂志了。但仔细一读,竟发现有那么多虚假、愚昧的东西在打着科学的旗号招摇过市。

他感觉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了。

于是,方舟子在自己创办的“新语丝”网站上开设“立此存照”栏目,专门揭露各种伪科学及学术造假行为。

2000年8月的一天,国内的一则科技新闻引起了方舟子的注意。该报道称,中国留美生物学家陈晓宁将世界三大基因库带回国内,并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此举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国际上顶尖的基因技术,陈晓宁本人也因此被封为“基因皇后”。

方舟子惊呆了:“一个在美国花上几千美元就可以买到的东西,怎么到了国内就被吹嘘成独一无二、价值无法估量的高科技成果了呢?而且在留美的华人科学家中,出了这么一位世界顶尖的生物科学家,我也是搞生物出身的,居然都没有听说过!”

他决定查一查。结果发现,陈晓宁不过是美国一所医院的普通技术员,这个所谓的基因库也不是他们实验室做出来的,而且国内早在1998年就有了。方舟子立即联络了国内外88位生物学专家,以在网站发表公开信的形式,对基因库的价值提出了质疑。

“基因皇后”居然有假?国内各大媒体立即跟进报道。不久,陈晓宁便在国内外的一片质疑声中销声匿迹。

几个月后的一天,国内又一条消息吸引了方舟子的注意:大连医科大学某教授发明的“生命核酸”对人体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核酸有营养?这太不可思议了!”他立即撰写了《新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一文,直斥该教授造假,并指出“核酸营养”在美国早就已被认定为是骗局。

不久,《南方周末》头版刊发长篇报道《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揭露了“核酸营养”骗局的来龙去脉。方舟子又一次获得了胜利。

两次轰动全国的学术打假事件,让方舟子成为国人眼中的勇士。一时间,方舟子名满天下,有数不清的人都自称是他的拥趸。

接下来,他越战越勇:从吴征假文凭事件、王铭铭剽窃事件,到“克隆人”论战、“中医存废”论战。短短几年间,他先后主导、参与了大大小小近800起学术打假和争论。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由于过多地参与学术打假,他被斥“不务正业”、“做不了科研”,而他指名道姓的打假方式又被许多人批评为“红卫兵式的思维”、“科学主义的傲慢”,更有一些人在互联网上散布一些流言,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而在媒体中间,他也迅速地被“妖魔化”:在一些媒体看来,他的面目是狰狞的,态度是傲慢的,行为是变态的。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短短几年间,方舟子便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件让他记忆深刻的事是:“以前我揭露学术造假,科大以我为荣,可是等我揭了科大的丑,说了郭光灿、朱清时,科大也开始反对我了。”

一个人的战斗

青联刊 (以下简称“青”):您认为这次蒙牛特仑苏OMP事件的最终结果会怎样?

方舟子 (以下简称“方”):蒙牛特仑苏OMP牛奶既然被国家监管部门认定是违法产品、做夸大宣传,按照法律的规定,就应该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但是这条法律很难被执行,从来没有哪个名牌企业被这么处罚过。所以,最终结果还是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蒙牛不再添加OMP,这个事件也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青:最先揭露三鹿奶粉事件的记者简光洲受到了民众和广大传媒的高度赞扬,而您最先揭露了蒙牛特仑苏却遭到一些人的辱骂。

方:有一些人明显是有利益关系的、托儿。还有一些人是以前因为别的事情被我得罪过,或者与我的理念不合,所以不管什么事,他们都要出来骂。

青:揭黑这么多年,您遭遇过无数次攻击、谩骂,也打过那么多官司,您觉得哪一次的遭遇最危险?

方:2007年2月,我的新书《科学成就健康》出版,我到书店签名售书,之后有人尾随我到我的住处。他们装作是送快递的,挤上了电梯,之后敲开我家的门塞进来一个信封就走了,就撂下一句话:“你干了什么你自己知道!”

青:后来怎么样?

方:我赶紧报了案,小区保安也把监控录像调了出来,但因没有对我造成事实伤害,警方也不好定案。后来我把监控录像拍下的照片传到了我的博客上,立此存照。

青:遭遇了这么多凶险,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到现在?

方:新语丝网站开办这么多年了,在大家心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一直到现在每天还会有很多热心人士寄来揭黑的线索。我觉得大家对我这么信任,如果突然退出了,觉得有愧于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青:您在学术界的一些朋友怎么看您的揭黑行动?

方:支持的非常支持,反对的坚决反对,就是这样。

青:很多反对您的人觉得您是在博名利。

方:或许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吧!可你看这些年我打假,那么多人在网上骂我,还惹了不少的官司,赔钱呢!再说,我这个人对生活并没有太高的要求,现在我的稿费和出书的版税已经够我生活的了,我用不着去博什么名利。

青:您揭露别人学术造假都是指名道姓的,就不怕别人报复吗?

方:我常说,如果怕惹事儿,就别出来揭黑了;如果不指名道姓,也别出来揭黑了。你不指名道姓,那叫什么揭黑?大家知道你说的是谁呀?这样很可能会伤及无辜,而且大家还有可能怀疑你说的是假的。再说,那些造假的人自己的脸都不要了,你还给他留一张脸干什么?

青:您现在的工作是什么,主要的收入来源又是什么?

方:我没有工作,就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收入主要是稿费、版税,另外我在美国还有一些零星的收入。

青:打了这么多年的学术造假,您觉得学术界有进步吗?

方:当然有进步,不过还是很有限。这些年我揭了那么多人,但真正被处理的没有多少个。学生被处理的倒是有,教授倒是没几个。而且,官方也迟迟没有行动起来。

青:有没有感觉到力不从心的时候?

方:有啊,当然会有。学术打假这东西本来是应该由国家来出面的,因为它总会牵涉到一些人的利益嘛,我们来做是有困难的,他们做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青:近年来,国家也在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以防止学术造假现象,这些您关注过吗?

方:2007年,教育部和科技部都颁发过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条例,甚至还成立了相应的办公室。但是以后就没有了下文。我曾向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等机构举报造假事件,他们从来没有受理过。这些年也没有见到有谁因为学术造假而受到这些条例的处罚。

青:您打算揭黑到什么时候?如果未来相关的制度健全了,您会退出吗?

职业打假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假买假;惩罚性赔偿;消费者

1 消费者缘何知假买假

正常情况下,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并不希望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而是追求获得安全可靠的产品及服务。但是随着像王海这样的职业打假人士的事迹相继曝光,消费者知假买假逐渐被搬上台面,成为专家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我们不禁提出疑问――消费者为何会知假买假呢?

原因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明知是假冒伪劣产品,但是出于自身经济状况的考虑或者贪图便宜而购买,我们可称之为“消费型”知假买假;有的消费者出于向经营者索要高额赔偿金而知假买假,我们可称之为“索赔型”知假买假。[1]针对后者是否可获惩罚性赔偿的争议较大。

2 法律关于消费者的规定及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第二条提供了判断是否为消费者的标准,即无论是购买、使用商品还是接受服务都要求“为生活消费需要”才属于该法所保护的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仅指购买者购买商品时的动机,而不是指购买后真的将所购商品用于生活。

知假买假者是否属于消费者,根据上述标准应分情况进行判断:“消费型”知假买假者比较明显的具有购买商品用于生活消费的动机,应受《消法》保护[2];而“索赔型”知假买假者是否具有该动机则存在较大争议,有人认为“索赔型”知假买假者不具备生活消费动机,只具备获赔牟利目的,也有人认为知假买假者只要没有再向第三人提供、销售其购得的商品而是直接向经营者索赔就应认定为与经营者相对的消费者[3],由此也产生了关于该类人可否获得惩罚性赔偿的争论。

3 法律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及解读

《侵权责任法》第47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关于惩罚性赔偿的数额,《消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无论是“消费型”知假买假还是“索赔型”知假买假,都存在两种情况:经营者可能知道其产品是假货,也有可能不知道。只有经营者明知其销售的是假冒伪劣产品且其销售行为对消费者构成欺诈时,消费者才能够对其主张惩罚性赔偿。然而,对于消费者知假买假,经营者还能否构成欺诈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

一部分学者认为,经营者的欺诈行为并不因为购买者知情而改变其性质,即使是为索赔而知假买假也享有获得惩罚性赔偿的权利,否则有违公平价值和秩序价值;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经营者成立欺诈必须是其行为使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该错误认识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如果消费者没有陷入错误认识,则其购买产品的行为也并非其“不真实的意思表示”,经营者欺诈就不成立,不能适用《消法》第55条的规定主张惩罚性赔偿。

4 法律是否应该支持知假买假

其实,无论是对知假买假者是否是消费者的争议,还是对知假买假情况下经营者是否构成欺诈的争议,都只是不同学者对知假买假这一行为是否支持的具体体现,这些争议的根源以及最终追求解决的问题都是我们是否应在法律上支持知假买假。笔者对此持反对的态度,主要原因有:

4.1 盲目的支持知假买假会破坏市场秩序

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查禁职责原则上应归属于政府等市场监管主体,职业打假队伍的出现表面上看似乎通过打击经营者的不法销售行为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但是容易引发行政执法机关的懈怠,我们不能通过发展自力救济的方式限制了公力救济。

同时,商品交易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经营者知假售假是违反诚信原则,消费者知假买假又何尝不是呢?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损害了交易相对方的信赖利益。如果法律完全允许消费者知假买假,那即使是善意的经营者也不敢随意向消费者出售商品了,因为商品的质量如何也并不是经营者一个人说了算的。这种倾斜式的对消费者的过分保护会阻碍商品交易发展,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

4.2 鼓励知假买假不符合《消法》的立法目的

《消法》对消费者的制度保护是基于消费者是社会经济弱者,尽管知假买假者在经济实力上可能比经营者要弱,但其对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有充分的认识,具有和经营者讨价还价等避免损失的途径,因此它不是社会经济弱者,根据《消法》立法宗旨,不应将其列为保护对象。[4]

4.3 鼓励知假买假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索赔型”知假买假者的买假目的很难被评价为是为谋取公共利益,其十有八九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如果法律允许这一队伍通过获得惩罚性赔偿的方式发展壮大,那么社会上很可能出现一类懒汉:他们不去找正常的工作而是成立职业打假队伍,专门搜集商店中的不合格产品并购买,再向经营者索取高额惩罚性赔偿,这也是众多职业打假队伍的一贯做法。这样过分的保护消费者甚至保护恶意的消费者会使经营者们怨声载道,不仅不利于促进交易,而且会滋生不良社会风气,我们的法律应该引导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应该成为懒汉的成长温床。

4.4 鼓励知假买假并不一定能够减少造假售假

知假买假者的索赔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制造,有时候甚至会起反作用。因为这种赔偿只是对索赔的人,真正去主张权利的人不一定有很多,不法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只要认为仍然有利可图就不会停止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会因赔偿给知假买假者遭受亏损而进行更大规模的造假售假。

5 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知假买假者不应获得经营者的惩罚性赔偿,只可给予其补偿性赔偿,当然法律另有规定的针对缺陷食品、药品的知假买假应依照其规定。我们对知假买假者的态度至多只能是中立的,而不能进行鼓励。

参考文献

[1] 李仁玉,陈超:《知假买假惩罚性赔偿法律适用探析――〈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条的解读》,载《法学杂志》2015年第1期。

[2] 涂逢新:《从惩罚性损害赔偿谈“知假买假”行为法律适用,载《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3] 黄国华:《从知假买假行为的性质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饶世权:《 论知假买假行为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载《法治论丛》2003年第4期。

作者简介

职业打假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论文写作;学术腐败

一、高校教师论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抄袭剽窃

抄袭剽窃是近些年来表现最突出的学术问题,有人甚至讲“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抄袭过去自己已发表的作品,同一成果改头换面重复发表,但更多表现为抄袭他人已发表的作品,有间断抄袭他人文章中的部分内容,也有整段抄袭几个人的作品,更有甚者更多全都抄袭一人作品;抄袭者有无名的一般教师,也有成名的大家,如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教授著《想象的异邦》就是抄袭哈维兰著的《当代人类学》,在社会影响极坏。写文章引用一些他人的材料很正常,但有一个量和比例问题,引用材料应写出处或加注释,而有些教师大量抄袭某些文章,但写参考文献时确列一些与本文一点没涉及毫不相关的书刊,怕有人查阅所列书刊发现抄袭问题。

2.粗制滥造

高校教师每年都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但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好多论文都是低水平的重复,只是写作角度不同,内容基本差不多,现在有好多出版社以赢利为目的,收取版面费,只要交钱,什么文章,什么质量都给发,因此有的文章从结构到内容都不合格,杂乱无章,没有任何自己独到见解,一些高校的学报大量发表人情稿件,有的编辑、主编甚至收取好处乱发文章,质量很难保证。有的教师没有什么科研写作能力,但迫于学校要求,通过多种途径也发表一些低劣论文。

3.虚假论文

他们通常把别人已发表的论文通过一定技术处理变成自己的署名。有的把杂志拆开,用电脑把别人的名改成自己的名,用与以前同样的纸张输出,再装订;有的把报纸别人的名通过复印变成自己的名,如山东某大学社科系教师想评博导,拿别人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换上自己的大名,复印多份,差一点弄假成真;有的和出版社弄明白了,同样一篇文章用不同人的署名印刷几本,这样在不同地方不同的时间使用一般也很难发现,有的自己并没有参与论文的写作,利用关系采取挂名,使自己成为此文章的作者之一。总之造假手段多种多样,防不胜防。

二、造成高校教师论文写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名利的不正当追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名利本无可厚非,如果通过诚实劳动,合法手段取得荣誉,谋得利益还应该充分给以肯定。但一般情况下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则去做。完全的遵纪守法所得的成果就没有采取一些非正当手段获得更容易,收获更大,所以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进行写作。有些教师写论文完全是为评职晋级,升官发财,追求的不是论文有什么价值,而仅仅是一种手段,采取抄袭的方式写作也就再所难免。有的教师写作能力较差,从能力本身就写不出高质量论文,而有些教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一旦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荣誉,上层领导马上给予重视,自己也想尽办法当官。中国是官本位比较重的国家,一般来说,潜心做学问无论政治地位还是经济收入都远没有当官来得高。这部分人才整天忙于繁重的应酬和日常管理事物,科研能力也就难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2.有些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与自我约束的“滑坡”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教师在学术上采用投机取巧不道德手段获得了好处,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激发相当一部分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不健康欲望,导致效仿。从主观上讲,主要是有些教师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道德品质,急功近利。社会大环境存在腐败问题,导致有些教师在追求利益时,丧失了自己的良心道德,给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

3.高校学术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

一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由于缺少对科学规律的认识,以至于学术评价体系不合理,调控机制和管理手段不全面,造成导向方面的失误,普遍存在着重“量”轻“质”的问题。职称评定,奖金发放都要求有一定数量公开发表的论文,有的学校强调一年教师应发表几篇论文,不考虑教师的能力、精力,没完成就扣发年终津贴,在这种考核激励体系下,有些教师不得不强迫自己创造更多的成果,写更多的论文,造成论文的数量很多而质量较差。

4.学术期刊的管理不健全

高校教师在学术期刊上是教师科研成果的主要形式,目前的学术期刊大都采用三审制度,即编辑初审、同行专家复审、主编终审,倘若三审制度真正得到落实,严把质量关,对有问题的文章不与发表,对提高论文质量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专家复审走过场,不负责任,编辑、主编等发关系稿件,对外来稿件加以排斥,有真知灼见的外来好文章难以发表,有的编辑、主编甚至收取贿赂,乱发稿件,这就造成一批有问题的稿件公开发表。

三、解决高校教师论文写作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

1.加强教师道德教育,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要切实有效地对高校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术修养,要教育教师把做人和做学问结合起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为人师表,洁身自律,通过教育,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献身科学、献身学术,坚决抵制社会上歪风邪气的影响,不做违反学术要求的事情。

2.建立完善惩治学术腐败的政策法规

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建设,把学者的学术行为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规范和保护。我国制定的《著作权法》、《专利法》、《刑法》在保护知识产权,打击违反学术行为起到一定作用,但这几部法律针对论文写作抄袭剽窃等行为规定得太笼统,执行起来比较难,所以应补充完善现有的一些法律,增加可操作性。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学术道德规范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学术惩戒处罚制度,这对于保护知识产权,遏制学术腐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仍有好多需要补充完善,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3.进一步完善高校学术制度

改革高校现行学术管理体制,制定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改变重“量”轻“质”问题,消除官本位思想对高校的影响,确立高校学术的崇高地位。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分配制度向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倾斜。进一步改善教师的科研条件,科研条件的改善,也会大大激发教师的科研创造力。

4.成立专门学术打假机构,拓展监督渠道

应成立专门学术打假机构,负责专门制定、宣传、执行有关学术规范,监督检查各种学术腐败防治情况,受理并调查学术违规举报,处理学术违规人员。健全学术批评竞争机制,倡导广大师生以认真的科学态度开展批评竞争,以起到学术监督的作用,对违反科学道德的事件,应及时曝光,这对行为人是教育,对别人也能起到警示作用。同时加强对高校学术出版工作的领导,增强学术编辑的自律意识,对有问题的出版人员予以处理。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保生等.维护学术尊严,反对学术腐败[N].光明日报,2001-12-25.

职业打假论文范文第6篇

1992年10月,我赴京参加中国辞书学会成立大会。在分组讨论时,我揭批了王同亿主编的《语言大典》抄袭剽窃、胡编乱造等严重错误,希望学会关注这类现象,为净化辞书园地尽一份力。此事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和学会领导的重视。学会第一副会长巢峰在大会的闭幕词中对辞书界的打假批劣发表了看法,主要内容如下:

现在辞书界剽窃成风,差错成风,拼凑成风。《辞海》、《现代汉语词典》被人抄袭不计其数。辞书编纂队伍中出现了一些掮客,他们把编辞书当作捞取政治资本和金钱的手段,不管坑害广大读者与否。有一本《语言大典》,公然把《辞海》中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和《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简表》两个附录加以影印,当作自己的附录。这本书许多条目照搬《现代汉语词典》。我社有的同志翻阅《语言大典》,发现其收词和释义简直不可思议。例如在“一”字头下,大部分词目是任意凑合的自由词组,既无查阅的必要,也无查阅的可能,根本不成其为词目,如“一袋”、“一盘”、“一箱”、“一茶杯”、“一个铅字”、“一段台词”、“一截粗木头”、“一套房间”、“一声喊叫”、“一次又一次的损失”、“一天干两天的活”、“一股劲儿地呜嘟呜嘟吹奏”等等。释义则如:“一胖一瘦”释为“一个胖的一个瘦的”;“一直被人叫着”释为“在一段时间中保持粘着和固定,看来像由于粘合力或粘着力或粘住”;在“一部分”这一条中甚至出现“作为国家政策的一部分的消灭宗教”这样的例句。这样的词典,怎么能不加批判、抵制而任其流传?我以为我们的辞书编纂和出版中有一种堕落行为。评劣就是要与辞书编纂与出版中的堕落现象作斗争。我们要促使辞书事业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就一定要做好打假打劣的工作。

这一段话,义正词严,吹响了中国辞书学会打假批劣的号角,拉开了其后中国辞书界“三大战役”的序幕(见2003年12月17日《中华读书报》载巢峰的《中国辞书界的“三大战役”》一文)。

三大战役

返沪后,我进一步检查了《语言大典》,又发现了大量触目惊心的问题,于是写成《如此词典,匪夷所思——评(语言大典)》一文在《辞书研究》1993年第3期上发表。刊出前,《文汇读书周报》根据该文校样于5月15日以头版头条发表《(语言大典)竟是“谬误大全”》的报道,披露了该文的要点。5月22日该报又以头版头条发表《杜绝谬种》的报道,说该报上期揭批《语言大典》的报道“在读书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此后,于光远、曾彦修、巢峰、王宁等知名人士相继发表了批评《语言大典》的文章。批评的对象陆续扩展到王同亿主编的其他词典,如《现代汉语大词典》、《新现代汉语词典》、《新编新华字典》、《英汉辞海》、《英汉科技词天》、《法汉科技词汇大全》、《俄汉科技词汇大全》等。

在开展批评的同时,由于《新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大词典》大量抄袭《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今汉语实用词典》,又由于《语言大典》抄袭《辞海》中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和《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简表》两个附录(共二十多万字),《语言大典》和《现代汉语大词典》大量抄袭《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辞海编辑委员会、上海辞书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等五个单位和部分作者于1993年7月至9月先后对王同亿和海南出版社提讼。这五起案件经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审理后判决被告败诉。被告不服,上诉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又经分别审理,最后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这是我国最大的辞书著作权诉讼案件。此案的审理和判决,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也扩大了对王同亿系列词典集体性批评的影响。

在这次集体性批评中,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为数更多的以杂文为主的短评(其中瓜田的《无知却有胆快去编辞典》最出色)成为一大特色,还有一批评论性报道(其中庄建的《我们丢失了什么?——从王同亿、海南出版社涉及的五起著作权侵权案说开去》分量最重),再加上华君武的漫画;广播电台、电视台也施展了他们特有的手段。这一场规模大、气势足、内容扎实、形式多样、持续数年的集体性批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995年,上海辞书出版社选录了六十五篇批评《语言大典》的短评,编成《发人深思的笑话——(语言大典)短评集》一书出版。印数两千册,很快销售一空。

1997年,中国辞书学会秘书处将批评王同亿系列词典的论文四十三篇编成《我们丢失了什么——“王同亿现象”评论文集》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在1999年出版,对打假批劣的第一战役做了总结。

但王同亿并不甘于失败,他回到湖南家乡继续炮制劣质词典。2001年,他抛出了由他主编、京华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并用改头换面的手法,对该书略加增补,又在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高级现代汉语大词典》。这两部词典,除抄袭剽窃有所收敛外,胡编乱造依然如故。词目中充满着污言秽语,如“”、“的”、“”、“放狗屁”等等。释义则信口雌黄,如“不破不立”释为“现多指公安机关受理的刑事案件,能侦破的,就立案,不能侦破的,就不立案”,“暴卒”释为“凶暴的士兵”,等等。例证不仅堆砌得不可思议,如“一”字条第二个义项“最小的正整数”就有八十个例证;而且许多例证的内容令人不可容忍:思想荒谬的如“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黄色下流的如“有色心无色胆的只能色迷迷地看”,恶俗不堪的如“屙屎带放屁——顺便”,如此这般,不胜枚举。

对于王同亿再造伪劣词典的行为,中国辞书学会常务理事会在2001年6月决定予以批评。该会辞书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在同年8月举行的研讨会上落实了这一决定。同年10月,中国辞书学会又联合中国教育学会举行座谈会继续展开批评。两次会上的发言都整理成文并先后发表。此外,报刊上还发表了其他批评文章和评论性报道。中国辞书学会学术委员会把这些文章编成《需要批评需要反思》一书,在200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汇集了打假批劣第二战役的成果。

自称为“王同亿重出江湖”的事件发生后,中国辞书学会加大了对辞书市场调查研究的力度。2002年底,向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提供了六十种有问题辞书的名单,并报告了这些书中的主要问题。不久,图书司司长阎晓宏约见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曹先擢、副会长韩敬体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周明鉴,告知他们总署在市场检查中发现了一些可能有问题的辞书,又接到学会提供的有问题辞书的名单和许多读者对伪劣辞书的投诉,决定开展2003年辞书质量专项检查,委托中国辞书学会承办。由总署确定的对二十一种辞书的专项检查随即启动。2003年10月,总署公布了不合格辞书的名单。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印刷工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内容相同、字数相同、定价也相同仅书名不同、开本不同的两部书。一部叫做《中华辞海》(32开),一部叫做《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16开)。它们是孪生出来的一对怪胎,不伦不类,抄袭剽窃,胡编乱造,差错泛滥。不合格辞书的名单公布后,发表了《“非常态”的伪劣辞书》、《有名无实的“百科全书”》等一批评论文章。这就是打假批劣第三战役的大致经过。

在三大战役中,不仅揭批了伪劣辞书,而且还对从源头上遏制伪劣辞书提出了不少建议。鉴于伪劣辞书都是由不具备辞书出版资质的出版社出笼的,因此建议出版行政部门实行辞书出版准入制,规定出版辞书必须具备的条件,不具备条件的出版社不得出版辞书。条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定数量合格的辞书编辑,为此建议举办辞书编辑培训班,编辑经过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证书后方可持证上岗。建议建立出版社以社会效益为主的考核制度,防止为了追逐利润而出版伪劣辞书。建议出版行政部门组织辞书专家定期进行辞书质量检查,发现伪劣辞书及时处理。建议对伪劣辞书的出版者给予行政处罚,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对伪劣辞书的编纂者追缴其稿费,不让他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建议立法保护精神产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购买伪劣辞书的读者应有权索赔。建议新闻媒体介绍辞书应认真审核,力求合乎实际,不能让伪劣辞书的编纂者、出版者自吹自擂,欺骗读者;同时对伪劣辞书加强舆论监督,使之原形毕露。

以上种种建议,有些已被采纳。早在1994年2月24日新闻出版署召开的提高辞书质量、促进辞书繁荣的座谈会上,时任新闻出版署党组成员、图书司司长的杨牧之即已表示赞同与会专家提出的加强辞书质量检查、辞书编辑须经培训获得资格方可上岗、出版社须具备条件才能出版辞书等项建议。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先后发出《关于规范图书出版单位辞书出版业务范围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开展辞书出版人员资格培训工作的通知》,从2006年到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和中国辞书学会合作,已举办七期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辞书学会还在2008年《辞书工作者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自律准则》(载《辞书研究》2008年第2期),其中,“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不择手段追逐暴利的行为”、“反对抄袭和变相抄袭”、“确保辞书质量、杜绝劣质辞书进入市场”等准则都明确地把矛头指向伪劣辞书。

两位代表

中国辞书学会的打假批劣,参与者甚多。他们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不能容忍宝贵的国家资产被用来制造文化垃圾,败坏祖国文化,愚弄和毒害广大读者。同时,他们对辞书事业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不能容忍辞书的园地被糟蹋,辞书的名声被玷污。因此,他们坚持不懈地投入打假批劣的斗争。其中有两位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有必要在此略加记述,以便于学习和发扬他们正气凛然、祛邪不止的精神。

一位是历任学会第一副会长、代会长、名誉会长的巢峰。1992年他在中国辞书学会成立大会上吹响了打假批劣的号角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组织开展这项工作为己任,运筹帷幄,精心部署,逐步推进。他在各种大小会议上都会提及打假批劣。重要的如:1993年在中国辞书学会第一届年会上题为“《语言大典》的教训”的开幕词;1994年在中国辞书学会专科词典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上题为“‘王同亿现象’剖析”的讲话;1995年在首届中国辞书奖颁奖大会暨中国辞书学会第二届年会上的两次讲话;等等。他一再建议实行辞书出版准入制和培训辞书编辑,作为遏制伪劣辞书的手段。

他还写了一批相关的文章。主要的有:1994年发表的《刹一刹著书出书中的粗制滥造风——兼评王同亿主编的(语言大典)》,2001年发表的《辞书编纂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评(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2003年发表的《中国辞书界的“三大战役”》、《辞书出版准入制势在必行》和《净化辞书市场的五大措施》。这些文章在辞书界、出版界、文化界有较大影响。

另一位是长期担任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副会长、现任顾问的周明鉴。他对优质辞书爱护有加,多方帮助;对劣质辞书则绝不容忍,务必铲除。他住在北京,常到甜水园图书市场浏览,发现可疑的辞书,就自己掏钱买回去检查,从而发现了许多问题,积累了大量资料,通过学会向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报告。拿到王同亿的《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后,他随机检查了该书的五分之一,每页都有红笔划出的条条杠杠,贴着密密麻麻的浮签。后来他又发现王同亿的《高级现代汉语大词典》其实是此书的翻版。批评这两部词典时,他一口气写了三篇文章:《(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评析》、《词典都是“东抄西改”编出来的吗?》、《可悲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2002年底中国辞书学会向新闻出版总署提供的六十种有问题辞书的名单,许多都是他的发现。如前所述,这是新闻出版总署开展2003年辞书质量专项检查时确定书目的三个来源之一。检查结果公布后,他发表《有名无实的“百科全书”》一文,揭批了煌煌四十六册、用大礼品盒包装、定价五千八百元而内容一塌糊涂的《现代生活实用百科全书》。

影响深远

中国辞书学会打假批劣的壮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致力于推动开展学术批评的杨玉圣,曾经两次论及辞书界的打假批劣。他说:“围绕《语言大典》等王同亿现象的集体性批评,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辞书界的‘无法无天’态势,其积极意义无疑是历史性的。”又说:对王同亿现象的批评,“不仅给辞书论坛注入了生气和活力,而且强有力地显示了学术批评的魅力与威力;它不仅张扬了辞书界的正气之歌,而且为九十年代中国的学术批评开启了一条阳光大道。”(见1996年10月2日和1997年10月8日的《中华读书报》)这是很高的评价。但是还可以看得更广更深一些。于光远在《值得重视的一个消极文化现象——评王同亿主编的(语言大典)》一文中说:“它(按:指《语言大典》)的用处看来只是为研究当前我国文化现象提供一个对象。它使我们去想不少问题,它也使我们通过这种思索了解不少问题。”这样的词典为什么能够出版?为什么被吹捧和抬举得那么高?为什么被揭批后还可以发行?“这就要深思一番了。这不是这个人或者那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风气的问题。接着我们还可以问,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风气?并且进一步要问这种社会风气是如何造成的?这样的问题一个一个问下去,得出行动方面的结论,进行教育,改进工作,我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的文化事业是大有好处的。”(载1994年第2期《辞书研究》)对于后来揭批的伪劣辞书,也都可以做这样的深思。

从辞书编纂出版的角度说,打假批劣,对所有的辞书编纂者、出版者都有警示作用,告诫他们决不可造假制劣,否则将面临严重的后果。当然,无视警告、敢于冒险的大有人在,但终究少得多了。尤其是由打假批劣引出的辞书出版准人制、辞书编辑培训和持证上岗制以及辞书质量专项检查的实行,对于整顿辞书出版秩序、从源头上遏制伪劣辞书、提高辞书质量、建设辞书编辑队伍已经起了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从辞书研究的角度说,这些年不仅揭批了伪劣辞书,而且揭批了伪劣辞书的炮制者为自己开脱的种种奇谈怪论,光是关于抄袭行为的就有一大堆。被人揭发其抄袭行为如整个词条的注释、例句一字不动地照抄,照抄注、例,仅增删个别无关紧要的字等五种手法后,王同亿竟答辩说:“凡编词典,都离不开这‘五种手法’。”他又说:“词典具有承继性强烈的特点,按照传统模式,东抄西改而已。”他还说:“作为语言构成成分的语词,人们应有共同的认识。……以‘抄袭’为名,将‘共识’据为‘专利’的作法是不适当的,也是行不通的。”(按:王同亿将“共识”绝对化,并将“共识”和“对共识的表述”混为一谈。)他又说,词典的条目是“记录”的结果,不是“创作”的成果,没有独创性,因此不是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按:歪曲别人所用的“记录”一词,毫无根据地抹煞词典的独创性和著作权。)他还说,他的行为是对他人词典的“适当引用”。(按:他的行为和著作权法规定的“适当引用”毫无共同之处。)对于诸如此类的胡言乱语,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严加驳斥,这是辞书研究的一个成果。另一方面,伪劣辞书为辞书研究提供了大量反面素材,也对辞书研究的深入开展甚为有益。

职业打假论文范文第7篇

2010年7月1日晚上8点20分开始,曾创办中文网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的科普作家方舟子,连续在自己的微博上发文,把矛头指向了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的著名打工皇帝――唐骏。

方舟子质疑唐骏在《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书中,所描述的有关他的论文、学历、数项专利,甚至还有他的海外创业经历都涉嫌造假。

在方舟子对唐骏发出学历的质疑之前,唐骏还是一名双料博士留学生,成功的管理者,中国年轻人的偶像。短短两周后,他已经深陷学历造假的泥潭。

而方舟子还在不断地发出质疑,推动唐骏造假事件的发展。面对众多关于此事件的报道,方舟子表现出对打假结果的一丝满意,“至少让大家了解事情真相的目的达到了。”他说。

一直沉默的唐骏回应学历门称:“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一种成功的标志。”

方舟子质疑:“这是不是暗示他把全世界都蒙了?”

记者:为何选择现在这个时候揭露?有没有时间上的考量?

方舟子:完全没有。实际上,早在去年4月份,就有一个署名为Albert的网友在我的“新语丝”网站发帖,质疑“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唐骏的博士学位有假。这位发帖人称,自己于1991年~1996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从未听说过唐骏。随后,我打开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网站进行核实,点击1993年,看到有3个人拿到这个学位,但是一看就是外国人,根本不是华人。再往后面点,直到2001年的时候,才有两个华人留学生拿到了这个学位,但都不是姓唐的。而且,该校直到现在也没有姓唐的博士。此外,在美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也查不到唐骏的博士论文。

我当时就把那个来稿登出来了,但是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2010年7月1日,几个熟知的网友在讨论“成功”这个概念,一个网友就列举了唐骏的例子,问我怎么看待这个中国的打工皇帝,是不是很好的案例。因为此前我对唐骏的学历就有所了解,便在微博上回复了这个名叫“萨根”的网友,我告诉他唐骏的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假的,是不是也要大家跟着“复制”如何造假?然后其他网友问,难道他的学历有问题吗?我就把我发现的一些新的证据贴了出来。

那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唐骏在网友当中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我后来买了唐骏的几本自传,也看了大量唐骏的演讲视频,发现这个人满嘴大话,并且极其爱表演和展示自我。但是他的大话明眼人一看就可以识破,尤其是在美国留过学的。

现在,我从根本上怀疑唐骏的整个自传都是瞎编的,甚至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在美国上过学,他的书我可以确定起码有80%都不真实。我和很多留学生都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自己也长期呆在美国,留学生活与唐骏所描述的差得太远,有些描述显得太过可笑。

而且,细心的人会发现,唐骏在演讲中,说来说去就那么几件事,专利发明、注册三家公司,除此之外就没别的了,一个有着丰富创业经历的人的故事怎么可能会如此单薄?

我花了一点时间把他的那本书看了。在美国生活的内容我很熟悉,看了觉得很好笑很荒唐,就开始一条条在微博上发。至于后来越滚越大,牵扯的面就越来越广,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微博的传播力很强大,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内的媒体参与到里头去了。最开始报道这件事的那些媒体也没有来采访过我,而只是把我在微博上的发言综合了一下,然后就给发出去了。

记者:中信出版社进行了公开道歉,唐骏也表示这是编辑的错误,你能接受吗?

方舟子:我觉得这是用一个新的错误来掩盖另一个错误,并且这种解释不能说明问题,反而暴露更多问题。比如,在此之前唐骏一直在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里面的“我最后还是拿到了加州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学位”,他怎么能不知道这些话出现在出版物里呢?他还说是不是有人陷害他,或者是有人为了打假而造出这样一段话来。

出版社在声明里面说,那段话在原稿里面就有,而且唐骏还看过,而且曾经校对三遍。这说明,唐骏纯粹就是在说假话,要说打假的在陷害他,不如说是出版社在陷害他。所以,唐骏很难自圆其说。

现在,出版社方面已经把声明删了,可能他们自己也觉得这种说法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记者:唐骏西太平洋大学的学历也是假的?

方舟子:是的。唐骏称自己是美国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这其实就是一张废纸。这所学校在美国是没有经过认证的。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在调查这些“野鸡大学”的时候,其中就包括这所大学。至今,在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官方网站上,你仍然可以找到“2004年,加州西太平洋大学涉嫌卖学位”的消息。同时,还有相关学位的明码标价:学士2295美元,硕士2395美元,博士2595美元。

而且,美国《芝加哥太阳报》对加州西太平洋大学的报道中曾说,西太平洋大学在1994年被加州政府吊销了营业执照,经过打官司和协议,在1996年的时候,它又拿到了州营业执照。这说明,西太平洋大学在1995年间根本没有营业执照。而唐骏恰恰说自己就是在这一年拿到了文凭。这就说明,唐骏的文凭不仅是“野鸡大学”的文凭,而且还是非法文凭。

记者:那么你认为这样一个人是如何在微软取得成功的呢?

方舟子:唐骏一开始去微软只是做一个程序员,这靠他在北邮和日本名古屋大学的学历就完全可以了,他的这两个学历是没问题的,但都不是博士,他的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文凭是进微软后才买的。

此外,我并不认为唐骏在微软取得了什么成功,这完全是唐骏利用媒体炒作出来的。因为按照当时唐骏在微软的中国区总裁职位来看,只能算微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中层管理人员,但当时微软在中国媒体眼中太过于崇高,以至于唐骏利用媒体抬高了身价。并且他满嘴没边儿的话,说什么比尔・盖茨要挽留他,通过我的调查,比尔・盖茨根本都没见过唐骏几次,何谈挽留。

如果我没记错,唐骏是在盛大上市之前就进入了这家公司。盛大网络在纳斯达克上市后,由于唐骏是高管,所以公司的人事不可能去调查他的学历证书。

而盛大网络现在也陷入了招股书存在唐骏假学历一事之中,该公司现在还没给出合理的解释,纳斯达克证监会如果要调查的话,事情会变得很严重,美国的那些股东很在乎诚信问题。

记者:如果唐骏真的因为这件事情失去了工作,是不是您希望的结果?

方舟子:我没有希望什么结果,怎样处理他,那是他公司的事。我揭露这件事,主要是让大家看清唐骏所说的学历、在美国的经历等的真相。剥去他的虚假光环,不让他再神话自己。我想他的形象被还原了,而且还原得差不多了。所以,我想他以后应该不会再吹以前的那些经历了吧。

记者:您怎么看待唐骏的回应?

方舟子:这个我要说一下,最开始唐骏是表示不回应的,那么现在回应了,当然是处于一定的压力之下,但是也算是一个进步。你回应了,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如果没有作出什么回应的话也不奇怪。我们揭露的那么多学位、学术造假,大部分都是假装不知道的,但是我觉得不应该放过。因为唐骏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人,首先他是一个上市公司的高管,这涉及到一家上市公司的诚信的问题;其次他是一个公众人物,在青年中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诚信出问题了,不应该躲过去。如果他不回应的话,会加大舆论压力。

记者:您接到威胁电话?是真的吗?

方舟子:这个是真的。那个人就说了一句话“小心点,这几天有人要整你。”就把电话挂了。这明显是威胁了。我不需要一个陌生人打电话给我提醒,而且还是用的来电不显示的电话。这10年来,威胁一直有,我做的就是这种得罪人的事,而且有时候涉及到的利益会很大,有一些人恼羞成怒也有可能。对于这种事,一方面我自己会小心一点,另外不会被吓住从此不敢再去揭露,那不正中他们下怀吗?

如果有100个日本人做了这种事情,因为羞耻或者担当就会有99个去引咎辞职,100个美国人可能有99个为了诚信引咎辞职,好像中国人除了恼羞成怒之外,并没有感到羞耻或者惭愧。所以我一直在说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造假不仅是造假者不以为耻,连其他的很多人也都不以为耻,而且还要支持他同情他,反而揭假的人要承受很多攻击,这不正常。

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发达国家,那唐骏肯定早就辞职了,他不辞也会被罢免掉,而且很有可能还会被追究一些法律责任。

这种学历的造假,把我们整个中国的教育体制都给败坏掉了。你老老实实地读一个学历,而他花钱买一个就行了,而且还是个洋学历。

记者:以后您的打假重心会转移到商界吗?

职业打假论文范文第8篇

摘 要 本文将从形式、内容、本质三方面对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从选择自由、形式创新、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期中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有新的环境和面貌。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论文 学术造假 监督严格化

一、现状分析

1.形式死板

谈到毕业论文设计大家都知道各学校有专门的论文写作规范书作为参考,其中对论文的形式做出了各种死板的严格规定。(1)首先是虚伪的形式。在论文设计中,有一系列硬性的形式规则必须遵守。比如要求在整个论文创造过程中至少要与导师联系三次。尽管这三次见面所定义的稿件在本质上无明显的更新与区别,但是也得留下三次互动交流的痕迹。再如,论文提交时间、指导情况记录、评阅意见都作出统一的时间规定。更宽松的论文指导环境不能被许可,更充分的论文创造不能被鼓励,这些都和学术创新的宗旨有了太大的偏离。(2)其次是苛刻的规范。从标题设置到摘要关键字的字体设置、字数要求都无比精细。尤其是规定一定要有英文摘要,殊不知这些英文摘要都是网络在线翻译的,大多数句子都不通顺。这些神秘的貌似与国际接轨的特征完全成为了摆设,成了劣质的装饰毫无意义。过分强调格式似乎显得有点舍本逐末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调整和规范论文格式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写出一篇文章所用的时间。如此的苛责于统一的文本格式,无非是让学生更熟悉word的操作,但这些不应该是与学位挂钩的毕业论文关注的焦点。

2.内容贬值

文章内容无疑应该是最核心的东西,但是现在的本科毕业论文情况却令人担忧。(1)缺乏创新水平。当前本科生的论文,很少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也就更谈不上创新的元素。造成这个局面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思想上不想创新。论文通过率影响毕业率,毕业率影响就业率,就业率又影响学校来年的招生率,招生率则涉及到学校的声誉与发展前途。一环连一环,环环相逼。在以招生率为生命线的高校,毕业论文的通过率自然不会低。因此学生普遍在思想上没有重视它,缺乏创新的动力。其次是能力上无法创新。本科生普遍没有学术创新的能力,当前的教育体质也不鼓励创新。英语四、六级证书及其它求职时含金量高的证书已经占满了学生课余时间,真正的学术理论创新他们就不可能有时间专注专研。本科教育本来也不是研究型教育,对学生的理论水平不应该有过多的要求。学生主要是学习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宏观的理论认识,培养一点系统的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2)学术造假成风。如果说本科毕业论文缺乏创新水平可以找到开罪的理由但是学术造假岂能原谅。抄袭拼凑现象普遍,交易繁荣。各种论文网等着为论文的需求者提供优质、高效、保密的服务,并且这些网站都设有标准的专业公司组织结构图,在学校校园各个角落也随处可见这种广告与传单。在大四找工作的同时有需要兼顾论文进度,所以很多同学就花钱买论文。

3.本质丢失

国家多年以来一直沿用的毕业论文制度,其本质是学生大学四年知识的总结与归纳。但是现在这个本质也正在逐渐丢失,无法实现学业的总结。(1)时间冲突,工作重要。本科毕业论文从选题到答辩的时间正是学生找工作的时间。但是论文设计的质量与找工作的好坏是零关系,论文不但不是找到得意职业岗位的砝码反而成为累赘。所以学生们普遍是以就业为重,论文能托就托、能混就混,能骗就骗。(2)选题自由,避重就轻。现在还有一种趋势就是学生选题时会选择那些在网上容易收集资料的题目,这样方便论文的完成。或许这些题目与他们四年所学关系不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但是为了交差他们会避重就轻,趋利避害。对学术的虔诚的忠心与敬畏之心早已丧失,毕业论文只不过是一种毫无意义、掩人耳目的仪式。

4.监管失效

要实现活动的有效性,监督考核机制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本科毕业论文浑噩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必须指出教师的监督不够,学校的考核不力。(1)教师为师的困境。在学术创作中教师自己也未能有好的成果,甚至还有学术不端或者学术造假的经历,所以面对光天化日之下论文广告与交易,面对移花接木的造假掺水论文,我们的教师选择了沉默与无言。因为他们自身也在这场学术论文的战争中陷入了职业与人格的困境。(2)教师为长的困境。教师作为一个看着学生成长成熟的长辈,当学生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与困扰的时候,这些慈祥的长辈让他们顺利毕业拿到学历学位,希望他们从次有更好的开端。所以在明知错误的行为前,在荒诞谬误的文章前,他们容忍了这种无奈之后的欺骗,这种匆忙之间的妥协。因此在完全的“自由造假”环境中,毕业论文的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就广泛传开,交易市场空前繁荣。缺少了监督,行为的无序荡漾开去并形成风气,席卷大学校园。

二、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无论从形式、内容还是本质来看,它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当前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所以我们必须将目光再次聚焦到大学及大学的教育制度。对于已经病入膏肓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现在是采取一些可行之术医治它的时候了。

1.选择自由化

采取自愿的方式,激励有能力并且愿意写论文的学术派,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的学术思维与写作水平。对于创业为重的实践派则不必苛求毕业论文设计,他们更适合参加实习,找准自己的职业方向。愿意写论文的可考核他们的论文,不选择论文的同学则可以考核他们实习工作情况或者考核他们的自我认知情况。比如让学生写出在实习单位的成长经历,及职业选择倾向分析,或者让学生写出自己大学四年的感悟及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这些东西写出来因人而异肯定是真实的,并且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是有益的。

2.形式多样化

(1)横向上:大学生毕业论文考核模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化,让毕业论文不仅仅只是一篇论文,而是包含着多项可以体现学生水平指标的一个考核体系。把学生平时的调查报告、刊发的文章、评论等纳入本科毕业论文考核体系,这样能减少、避免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其次,建立学生互助机制,鼓励学生成立研究小组,提倡团队合作完成较有意义和难度的论题,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还可以倡导学生相互阅读,相互点评。让学生担当多面手:既是创作者,又是点评者。相互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纵向上:可以想法避开论文与就业时间冲突,给学生时间机会写出质量好点的论文。可以像日本的大学一样拉长论文实际的时间跨度,日本大学从大一进校开始就让学生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选择逐渐去学习所选择的课题,经过长时间不断的渐进的学习研究不断可以分散大四半年的压力还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精力聚焦在积极的课题从而做出有创新意义的成果。其次改革我国的人事制度,使我们的用人招聘等工作均放在第四学年下学期的六月以后进行,以保证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不受学生寻找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3.监督严格化

(1)对于学生的监督:可以采取指导老师负责制,如果学生的论文发现有学术造假行为,除了应该追究本人责任外,指导老师也要接受处罚。以此激发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与责任性。指导老师负责制尽管让老师也承担一定的压力与风险,但毕竟人是有限理性的,因此还应该采取一定的硬件设施与之相配套同步监督审核。比如,将目前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使用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以及盲评、盲检方法,引入到本科毕业论文之中,以减少抄袭,剽窃行为的发生。(2)对于导师的监督:成立导师工作监督机制。学校要定期检查导师的工作情况,同时制定学生权益保障机制,学生在面对导师很少指导或没有指导时,可以提出申诉。当然在这一系列严格的监督机制的后面也必须跟随一套严惩制度。只有大力打假并严惩不贷才能逐渐洗清污渍、扫清垃圾,还本科毕业论文一个优雅的名分。

参考文献:

[1]李莉."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探寻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新思路.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2]杨博.本科生毕业论文问题调查报告.

职业打假论文范文第9篇

旅伴:“金娣存款事件”被媒体披露后,你曾发表文章表示怀疑?

方舟子:对,一篇名为《“金娣存款”文件有致命漏洞》,另一篇是《“金娣存款”凭证是根据金圆券伪造的》。

旅伴:表示怀疑的根据是什么?

方舟子:刚开始我只是怀疑,但没有根据,我看了“金圆券”之后,我对我的怀疑变得深信不疑,首先对金娣存款文件中“周西成”姓名英文的拼法提出质疑,存款文件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周西成的英文拼法被写成“Zhou Xicheng”,这是汉语拼音的写法,而当时并没有汉语拼音这一写法,汉语拼音方案是建国后才推行的,准确地说是在1956年以后。此外,把名字连写,也不符合当时的习惯。在1938年,中国人名的英文写法最通行的是韦氏拼法(Wade-Giles),“周西成”应该写成“Chou Hsi-Ch’eng”或”Chou Hsi Ch’eng”,这是明显的漏洞。而且字母的间隔和汉字也像是电脑制作的,在当时也是不可能的。

旅伴:仅凭这些,就能认定“金娣存款事件”是造假吗?

方舟子:此外还有一些推断,比如存款的数目。当时全国一年财政收入约3亿美元,国内首富宋家的财产不到1亿美元,贵州省作为全国最穷的省份之一,省主席竟然能敛财3亿美元,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旅伴:“金娣存款”事件中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金娣本人,你找她核实过吗?

方舟子:其实在三年前《京华时报》就对金娣其人的身份进行质疑,当时记者来到金娣的老家湖北某村进行调查,却查无此人,拿出“金娣”照片让村民辨认,认出金娣是本村一位姓石的五保户,且从未离开本地。周西成的后人都认为这是个骗局,也从来不知道有“金娣”这么个秘书。

旅伴:据说这笔存款本息已高达12亿美元,有人还说如果这笔钱要回来,对国家也有好处,你这样做是不是有点欠考虑?

方舟子:并不是我阻止他们要这笔钱,关键是假的真不了,整个事件就是一场圆满的骗局。再说美国花旗银行也在怀疑他们,并在寻找证据。其实金娣本身也是受害者,她可能被人利用了。中国警方也在调查此事。

旅伴:后来他们就告了你?

方舟子:对,不光是我,还有其它媒体。

旅伴:你认为结果对你有利吗?

方舟子:(笑)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

见到方舟子,是在他家那间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房间里布置得很简约,家具很少,靠近阳台的墙边摆着一排书柜,给屋子里点缀着一股书卷气,方舟子告诉我他们的家不久前刚刚装修完。站在我面前的方舟子显得很瘦弱,一副书生模样,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夫人张罗着给我们泡茶,我对方舟子说你是福建人,应该爱喝乌龙茶,方舟子歪着头问我你敢喝吗?我说为什么不敢?不就是喝茶吗?于是我们的谈话,就在这或浓或淡的乌龙茶香里开始了。

旅伴: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术打假?

方舟子:打假始于2000年,当时国内报刊开始纷纷上网,我在查找资料时留意了科技方面的报道,发现虚假的产品特别多,打着高科技招牌骗人的假药、假保健品就更多,但没有看到有专家出来揭露,难道他们不知道吗?我觉得不一定,也觉得不可思议,就写了几篇文章一吐为快,没想到引起了反响,更没想到以后在这方面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这其实是有违我的初衷的。说起来我揭露伪科学比打假早得多,从1993年到网站发表文章时就开始了。

旅伴:对这样的事,一般人认为司空见惯,为什么要这样较真?

方舟子:搞科学研究不能腐败,科学家是这个社会的良心。我们为什么平时老说相信科学呢,就是因为把科学当作真理看待,真理一旦假了,会动摇自信心的。从2000年8月份到现在,揭露的学术腐败差不多有300起。现在我揭露得越多,就越感到可悲,而这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只是我接到举报中的很小一部分。

旅伴:打假的事件是你自己寻找的,还是别人主动揭发的?

方舟子:最开始我们打击的那些事件,都是我偶尔碰上的,主要是在网上和报刊上,现在大多是别人向我举报,每天都要收到举报信,用不着自己去碰了。

旅伴:对于那些举报的线索,你怎么样判断它线索的真假呢?

方舟子:我当然有我的原则。如果是匿名举报的,我一般不受理。你一定要告诉我你的真名实姓,包括联系电话或者地址、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能够知道确实有这个人。我觉得连我都信不过,我也没有必要相信你,我也不知道你说的是真是假。你可以告诉我真实身份,如果不愿意透露,我会替你保密,文章可以用化名发表,但是你一定让我知道你是谁。

旅伴:有没有弄错的时候?

方舟子:也有,但不多,如果有我们会给他澄清,给他“”

旅伴:你给别人的印象是打假专打名人?

方舟子:应该说是有所选择。现在学术腐败这么泛滥,我没有必要对每一个举报都要去调查核实,也没有这么多的精力,我一般选择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比如一些名气比较大的人物,名牌大学的教授、学术权威等等,因为他们弄虚作假就造成的社会危害性更大。但这样做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他们是名人,是权威,普通老百姓认为他们很神秘,甚至很高尚。打击这些人,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引起轰动。如果老是找一个普通的造假者来打,大家觉得无所谓,认为是司空见惯,影响也小。

旅伴:你现在是业余爱好,如果把打假当成职业的话,打假的效果会不会更好?

方舟子:从事学术打假不可能有任何的收入,所以不可能靠它来为生,至少不能维持我本人的生活,我现在看不出有这样的前景在里面。现在我们做的这些学术打假工作,都是义务的,甚至自己花钱去做调查工作。

旅伴:在打假事件的选择上,有目的吗?

方舟子:选择容易做的,最主要的,我们看它的危害性,有时候危害性特别大,即使调查起来很麻烦,我们也会去做,我本人就调查过一件事情,花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就是关于水稻基因物理图谱。我觉得还是值得的,因为这个假成果,曾经被评为1997年中国科技第一成果。

旅伴:被揭露的事件,在一般的情况下你怎样调查?

方舟子:在揭露之前,如果和当事人联系上的话,我们会沟通,让他们解释,为自己辩护。有时候是私下的,比如说发一个电子邮件过去,像我刚才提到的揭露水稻基因物理图谱造假的事,我当时和当事人电子邮件联系过,如果他有辩解,写了辩护的文章过来,我们也会刊登。

旅伴:你打假快乐吗?

方舟子:你说我快乐吗?学术打假,既花时间又不赚钱,还得罪人,得罪的还不是一般人,比如某一方面的学术权威、或者领导,所以有人说我是吃饱了饭撑的,没事干,还有人说我是狗逮耗子,多管闲事。

旅伴:那你为什么还要学术打假?

方舟子:我要说是责任感你不认为我在说空话吧?我不愿看到那么多的无辜百姓受骗,准确地说是我不愿看到虚假的行为在学术界泛滥,因为学术界应该是最具良知的地方。我见到了不平之事,又见不到有人出来管,我就顺便管了一下。其实以前我主要是写些文史、科普方面的文章,有些朋友认为我花那么多时间打假,纯粹是浪费才华,浪费生命,说你能管得过来吗?如果就这么激流勇退,也对不起众多支持我的人,我也不甘心。

旅伴:有没有打过朋友、熟人的假?

方舟子:这么给你说吧,我是中国科大生物系毕业的,我本人就打过科大生物系的假,系里从国外特聘了一位教授,那个人是因为在国外有劣迹被开除了,到中国科大当教授又不好好当,拿了一大笔的科研基金,不按照合同要求做事,而是长期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所以,我觉得这个影响特别坏,我揭露了以后,科大的一些人很不高兴,出来替这个教授辩护,来替教授辩护的人,以前还是我的老师,但我同样对他的辩护进行了批驳。

旅伴:会不会担心在回母校时不受欢迎?

方舟子:我最后一次去中国科大是2001年的秋天,是应邀回校讲座的,当时我打假还没有涉及科大,所以那次回去自然受到欢迎。以后科大校方应该不会再邀请我了,我也没有打算再回校,所以不存在受不受欢迎的问题。

旅伴:有没有受到恫吓?比如路上有人向你扔砖头、或者家里的玻璃被砸坏了?

方舟子(笑):没有你说的这么严重,恫吓当然是有的,比如有人威胁要告我诽谤罪,或声称要向美国政府告状,让他们制裁我,或者警告我回国小心点等等。我在揭露一些人用的是美国野鸡大学的毕业证时,还收到过律师发来的最后通牒。面对这些,我都泰然处之,反正我问心无愧。

旅伴:就那么问心无愧吗?有没有碰到想买通你的事?

方舟子:现在还没有碰到,大概都知道我是不可能被收买的,也可能怕这样做被我捅出去,反而弄巧成拙。倒是有一些卖保健品的想在我们那个网站上面做广告,我也给拒绝了,我不想让打假沾上商业气息。其实,我的个人生活受到的不利影响,也不能说没有。比如说好了要出的书,后来出版社不愿出了,或定好了让我开课,后来又临时通知取消了,这都和我因打假得罪了人有关。但我不会因为这类影响而改变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做法。

我们喝茶的杯子很小,小到只有酒杯那么大,一杯茶一口就可以喝完,我有些不习惯。方舟子说他从小就这么喝,不这么喝也不习惯。我突然想起来,福建是出才子和商人的地方,方舟子乃一介书生,执着于打假,他的性格中是否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方舟子:我的性格有点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倾向,并带有一定的叛逆色彩,眼里容不得沙子,看不惯就想说,说了也不怕得罪人。不过我也有自己的做法,我不习惯当面批评别人,所以我在生活中待人很随和,许多第一次见到我的人都奇怪,说文如其人,他怎么不像他的文章那么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居然是文弱书生一个?生活中我还是愿意与人为善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交到很多的朋友,有的朋友关系维持了十几年的。学术上可以挑剔,但交朋友要彼此宽容。

旅伴:你是学生物的,从事学术打假,是否有不务正业之嫌?

方舟子:其实我早在从事学术打假之前,就已经不再从事专业研究了。如果我继续从事专业研究,这世上只过是多了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员,在我看来意义不大。现在看来从事学术打假,或写作,更能发挥我的特长。

旅伴:你这么长时间坚持打假,是不是非常喜欢这样做?

方舟子:实际上我的兴趣并不在这里,我有时也觉得很累,也想停下来歇一歇。但是,做学术打假这件事情纯粹是巧合,碰上了,你一站出来,就有那么多人关注你,那么多人推着你走,即使不想干也得干下去,说白了这就由单纯的打假变成了一种责任,实际上我一直在坚持。

旅伴:你每一次打假,你能预测到当事人的结果吗?

方舟子:这个很难预测,我也管不了,当然最理想的结果是这些人受到处罚,但这种想法目前过于天真,我们揭露这么多事例,受到处分的很少。绝大部分对他们没有任何的影响,他们同样当教授、学术权威,有的还在继续骗人。说起来真的很无奈,相信大多数人也不愿看到,我能够做到的,就是把事情公布出去,让大家了解真相。

旅伴:打假影响你的收入吗?

方舟子:我的收入来源,维持我正常的生活还是可以的,打假使我失去了很多赚钱的机会,这应该是一种损失,我不会计较这些,我对金钱看的不是很重,但有挣钱的机会我也不愿放过。但个人的力量确实是非常有限,我觉得能够做到这一步,这已经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了。

旅伴:有人说学术打假给你个人带来的直接好处是名气,你认同吗?

方舟子:追求成名这不是我的目的。我所打击的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事件轰动了,人们自然要关注揭露这起事件的人,所以我就跟着出名了,这是无意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这方面出了名,大家都知道我,我的信任度就高,一些作假的行为再由我本人揭露出来,这样就会引起更大的关注。所谓的知名度也并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看自己如何把握。

职业打假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 学报; 编辑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31-01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无论是个人生存和发展,或者是单位工作和创新,学习都是第一需要。自从美国人佛瑞斯特教授和他的学生彼得・圣吉提出“构建学习型组织”理念以来,得到了社会的热烈响应。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简言之,学习型组织就是在组织内部创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励组织成员学习学习再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理论我国古今有之,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荀子的“学不可以已”,从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到的“活到老,学到老”,都是强调学习极端重要性。荀子认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是一句自我鞭策的名言,更应是付诸实践的日常行动,因此,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现代企事业组织的必然要求,努力成为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成员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大势所趋。

高职院校学报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载体,是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高职院校学报编辑要自觉成为学习型组织的一员,把自己融入到学习型组织的海洋,以学习为动力,及时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开阔新视野,才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报的编辑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学报的编辑水平。

一、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高编辑的政治水平

学习党和国家有关高职院校学报编辑的政策法规,可以为高职院校学报确立明确的方向。除过科技论文,高职院校学报还要刊发思想政治和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题材的论文。对于这类论文,责任编辑的政治嗅觉要灵敏,首先不能刊发观点错误的文章,不能看法思想政治倾向或提法有问题的文章。其次,不能刊发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文章,不能刊发传播封建迷信和带有阴暗社会心理的文章。人文哲学方面的文章内容复杂,流派众多,责任编辑要把好政治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旗帜鲜明的政治态度,保证高职院校学报不在政治上出问题,不给任何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

二、学习高职教育理论,提高高职研究学术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起步晚,要提高高职教育管理水平,必须以学习为动力,不断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从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从技能培训到学历教育,从学科型培养模式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从企业办教育到现在的政府办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有许多新的变化,也形成了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到今天,“一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以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成为行业共识,这些共识的形成,都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

高职院校学报发表最多的是有关高职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章,这些文章的学术水平高低,主要看编辑的高职教育理论水平。学报编辑只有加强职业教育理论学习,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就能鉴定出稿件的高低优劣。

高职院校学报经常会收到一些东拼西凑的“粘贴复制”论文,这些论文给人的感觉似曾相识。有的甚至是完全抄袭,有的论文作者一稿多投,由于高职院校学报稿源少,这些来历不明的文章也会被刊发,这样就造成很坏的影响。作为责任编辑,其实也不愿意刊发这些“问题论文”。一旦发现“问题论文”,编辑就要调动自己所掌握的高职教育理论知识,用一个职业教育理论家的眼光来审视这些“问题论文”到底有没有问题,既不要给“问题论文”作者可乘之机,又不要埋没作者辛辛苦苦所凝结的原创之作。

提高高职院校学报质量的根本是提高稿件的质量。责任编辑在这方面有两个明确的职责:一是要有高屋建瓴的选题组稿水平,二是要有鉴别文章质量的水平。第一个职责在于编辑策划,要有前瞻性,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动向有预见性;第二个要求责任编辑有鉴赏水平和理论高度,能从作者的论文中发现创新的要素,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

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坚持不懈的学习,把学习高职教育的先进理论作为提高学报编辑的前提。

三、学习期刊编辑理论知识,提高学报编辑技术水平

高职院校学报编辑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高质量的学报不但要有优质的稿件,还要符合学术期刊的编辑规范。编辑规范是指期刊在编辑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执行国家有关期刊的质量标准,而这个质量标准是变化的,各个时期的标准总有某些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编辑就要加强学习。而且新闻出版部门对期刊编辑有一个规定,每两年必须进行一次学习(集中培训)。不难发现,高职院校学报在编辑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许多技术性问题,从宏观上的总体设计、特色标志、形象识别,到封面、封底设计、文内图表格式、计量标准、字体字号等等。提高办刊水平,内容是一个重要方面,编辑技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优秀的责任编辑,必须是一个优秀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才,就像一个优秀的服装大师,她能把质地优良的服装材料变成最时尚的时装。而技艺不精或不想技艺精湛只能糟蹋材料。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报责任编辑技术水平,首要的是自觉加强责任编辑的技术职责。

提高高职院校学报质量的根本是提高稿件的质量。责任编辑在这方面有两个明确的职责:一是要有高屋建瓴的选题组稿水平,二是要有对鉴别文章质量的水平。第一个职责在于编辑策划,要有前瞻性,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动向有预见性;第二个要求责任编辑有鉴赏水平和理论高度,能从作者的论文中发现创新的要素,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

四、学习法律知识,提高编辑的维权和“打假”水平

最近几年,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被社会诟病,成为一大“公害”。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防止抄袭和文章造假,期刊编辑不但要善于鉴别稿件的真伪,还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真正的知识产权,同时打击侵害原创作者知识产权的造假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和互联网在我国飞速的发展,著作权方面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在网络环境中对于著作权行使的限制以及著作权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等问题的修正,已成为促进网络健康发展与完善著作权保护体制所急需考虑的问题。国家版权局颁布的《著作权质权登记办法》,已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这就要求编辑必须熟悉掌握有关法律规定,及时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掌握和运用著作权的司法保护及著作权侵权纠纷的解决途径。在编审每篇具体稿件时,要求编辑能鉴别出来稿是独创的,还是“粘贴”的;是正确引用的,还是剽窃的。对大部甚至整篇抄袭之作要善于发现蛛丝马迹,予以揭露,这样既保护了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又维护学报声誉。

上一篇:高中班级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企业资本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