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12:06:53

直升机技术论文

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让“战神”换新颜

80年代末,一种新型国产高空高速歼击机装备到了部队。但是,由于这种新型飞机的火控和雷达系统存在先天不足,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形成战斗力。在蓝天,人们只能欣赏那优美的飞行姿态,却感受不到它做为航空武器的那种空中利箭的锐气。在训练之余,许多飞行员便把这种飞机戏称为“和平鸽”。

眼睁睁地看着用巨资研制出的航空装备形成不了战斗力,上级主管部门心急如焚,军委和空军领导也为此焦虑。为把这只“鸽”变为能攻善守的“鹰”,军委决定不论用何种手段,一要给该型飞机加装一套先进的雷达和火控系统,为这只“和平鸽”装“火眼”、配“铁拳”。

飞机研究室的科研人员闻听此讯,个个摩拳擦掌,纷纷递交请缨书,要求完成这一艰苦任务。经过激烈竞争,最后重任落到了60年代初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女高级工程师彭志焕肩上,由她担任课题组组长。

由于提高了科研起点,加上加改装的机件多、重量大,随之也带来了加装结构空间紧张、全机电磁兼容和雷达通风、增压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给课题增加了很大难度。这时一些知道内情的人开始劝老彭:“这些都是目前很新的技术,国内还没有人搞过,你们就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了,何必要冒这个风险呢。”对此,课题组的同志们觉得,对现在落后的航空装备进行改装,就是在与自己过不去,就是要给自己出难题。今天我们多攻下一个技术难题,在明天的空战中我们的军队就能多一份胜利的把握。

改装过程中,课题组长彭志焕一次骑自行车不慎摔倒,造成股骨骨折,手术时用了3根钢钉固定。因为课题任务急,术后没有很好恢复就参加了科研,以至引发了股骨头坏死,后经再次住院进行矫正,医生反复嘱咐她一定要注意休养,否则极易造成瘫痪。可这时的课题已经进入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实在容不得半点马虎,没办法,彭志焕只得提着药罐、拄着双拐、一瘸一拐地带着课题组的同志南征北战。

经过3年多的奋力攻关,课题组的同志历经种种磨难,终于为这种新型歼击机加装上性能优良的雷达和火控系统,使之具备了全天候作战能力。该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改装后的战机整体作战能力提高了80%以上,成为我军新型主战装备。昔日这只温顺的“和平鸽”,如今终于变成咤叱长空的“雄鹰”了。

铸造蓝天“神毯”

1996年5月22日,在一片荒芜的草地上,聚集着一群各种肤色的人。此刻,他们的目光都注视着草地中央的一个模拟座舱上。

“发射!”一声令下,只听“嘭!嘭!”两声,飞机座舱盖和座椅迅即弹起,在空中划出两道优美的弧线。这时,测试仪表显示的数字令人吃惊:0.289秒!“成功了!”“成功了!”人们欢呼起来,庆祝这一新的世界纪录的诞生。外国武官也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连称“OK!OK!”。

短暂的欢呼兴奋之后,人们不约同地把手伸向一个戴着眼镜、头顶微秃的中国军人,他就是飞机研究室高级工程师杨新明。

此时此刻,杨新明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泪水夺眶而出,思绪回到了6年前他亲眼目睹的那一幕:北疆航空兵某师一架某型歼击机,在进行夜航训练返航四转弯时,发动机突然熄火停车,当时飞机的姿态比较好,飞行员要求迫降。然而就在飞机着地时,前起落架折断,座舱突然起火,飞机在地面,飞行员无法弹射出舱救生。到这个部队进行调研的杨新明看到现场,作为搞了大半辈子航空救生的专家,在眼皮底下发生的这一幕,就像沉甸甸的包袱压在他的心头。从那一刻起,杨新明心里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设计出一套世界最先进的救生装备,铸造出一条神话中“天兵天将”的蓝天“神毯”。

装备在这个师的这种某型歼击机是我军的主战机种,但其救生系统缺乏在“零高度、零速度”(通常简称“0-0”)范围内的救生能力。一旦出现这种恶劣的险情,飞行员很难获救,座舱成为“死亡之舱”。

有统计资料表明,飞机发生事故的机率在起飞、着陆过程中占的比例最大,美军为55%。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弹射救生性能作为衡量战斗机性能是否先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0-0”状态下实现安全弹射救生,要求舱盖抛离迅速、弹射通道清除彻底、座椅启动快、弹射轨迹高、空中姿态良好、人椅分离及时和救生伞稳定好,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飞行员救生都可能失效,技术难度很大。国际上救生的主要技术指标――抛盖时间要求不大于0.3秒。美军装备的最先进飞机的抛盖时间为0.3秒,为世界上最短的抛盖时间。要想实现“0-0”弹射救生,必须解决“0-0”弹射通道清除和座椅“0-0”性能改进。

刚立项时,由于上级给的经费不足,没办法,杨新明只得带领课题组的人员挤进一间被列为危房的仓库做实验。这间仓库墙上的裂纹能放进一个手指,遇到刮风天是房外刮大风,室内刮小风;下雨了,雨水会顺着墙壁往下流。做实验需要有飞机座舱,可买一个座舱需要十几万元,他们买不起,怎么办?无奈之下只得用别人淘汰的模拟座舱应急。就这样一个座舱盖也得要6万块钱。为了不让抛起来的座舱盖掉在地上摔坏,他们采取了用人工接的办法来完成。一个盖有几十斤重,接不好落在人身上,轻者砸伤,重者有生命危险。就是这样也没有一个人后退,因为他们把这些实验设备看得比他们的生命都重要。他们说,那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保护好实验件!

刚开始试验时很不顺利,设计了几十个方案都失败了。杨新明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方案就是出不来,连急加累,不几天,他的耳朵听力突然下降,左耳朵几乎失聪,眼睛的视力也下降到了0.3左右。在战友的劝说下,杨新明勉强同意住进医院。那几日,杨新明真想退缩了,可一想起那名牺牲的飞行员,他的信心又足了。渐渐地,“要用我的生命去救飞行员”这个信念,在杨新明的心底牢牢扎了根。

出院后的第二天,杨新明又走进了实验室。

经过两天的思考,他改变了主意,把试验场由室内挪到了室外。找不到合适的场地,杨新明就带领大家在实验室边的垃圾场上清理出一角,建起了后来蜚声军内外的弹射救生实验场。这个简陋的实验场夏天气温高达40多度,工作时臭气熏天不说,有时连计算机都“罢工”,不得不专门买一台电扇给它吹风降温;冬天天寒地冻,风一吹,沙土、废纸满天飞。但他们全然不顾,干劲不减,有时一天要进行4次试验,每次试验都要把所有的系统全拆装一遍,座椅加上假人就有三四百公斤,没有升降设备,就靠他们几个人抬上抬下。

课题组只有四五个人,他们既要当设计员,又要当试验员、记录员,每个人干的相当于通常情况下几个人才能完成的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100多次综合试验,杨新明带领课题组同志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研制成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航空装备,其座椅“0-0”性能、防掉盖技术、抛离机体、结构形式、余度可靠性等均挤进了国际前沿。这一成果当年便荣获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让“魔振”永失“魔力”

金秋10月,在以色列召开的第16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上,一个带着眼镜、个头不高的中国人,用流利的英语在宣读论文,会场鸦雀无声。当他将《直升机空中振荡的试验研究预防》论文宣读完毕,立即响起了热烈掌声,与会专家对该文给予了很高评价。这个中国人就是飞机研究室的高级工程师忻志明。

忻志明是有两个硕士学位的直升机专家,他前后上了11年大学,有相当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积累,同时,他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格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越是难的事情,越是高精尖的科研,越有挑战性,他就越干越有劲。

80年代初,一架某型直升机在进行本场飞行时,突然发生骑马式剧烈振动。尽管飞行员立即采取了措施,可飞机还是没有解除抖动,最后不得不中断飞行任务进行紧急着陆。回到地面开车再检查时,振动却已经消失了。飞行故障的原因也随之查不清了。直升机空中振动故障一直是困扰国际航空界的一个难题,经常“突然”出现又往往神秘消失,被航空界喻为“魔振”。振动轻微时,直升机像“筛糠”一样颠簸、摇摆;振动强烈时,直升机又像惊马一在空中乱跳乱窜,常把飞行员颠离座椅。

任务下达给了空军某研究所,该所立即组成了以飞机研究室为主的课题组。室领导马上组成一个强有力的班子,汇集了各专业的专家,对故障展开了攻关。忻志明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他和课题组同志一起,大胆提出了国内还没有采用的全机地面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的新途径。

所谓地面物理模拟试验,就是用一架真实直升机与地面飞行模拟转台、以及计算机交联进行试验研究,以使空中振动故障现象再现,同时研究各种参数的影响关系,寻找故障机理原因。

在攻关的3个多月中,忻志明日夜拼搏,走遍了北京地区航空科技情报部门,翻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他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回母校与老师商讨计算方案,冒酷暑、顶雷雨到驻在江西山区的某研究所去搞计算,探索出了一种简便计算修正法。在分析大量实测数据和模拟计算的基础上,经过各方案的试验,课题组终于使故障再现,弄清了发生故障机理原因,研究出了预防措施和处置方案,“魔振”的来去行踪终于让他们捕捉到了。

问题解决后,他又和课题组同志们给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将这些宝贵的研究结果和大量的试验数据上升到理论。善于挑战、勇于攀登的他,整整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整理出了一份试飞记录报告和密密麻麻的试验数据。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论文。课题组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彻底解决了该型直升机空中振动难题,开创了我国计算机模拟技术参与飞机故障研究的先进途径。该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开辟高原的空中通道

五六十年代,在祖国的疆土上,高原是直升机还未涉足的领域,也成了世界上直升机要攻克的主要堡垒。这片神秘的疆土被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山脉所围隔,四方都是险要的门户:南有喜马拉雅,西有喀喇昆仑,北有唐古拉山脉,东有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这里含氧量是海平面的一半,任何以氧气作为助燃动力的机器到这里都会像人一样害上高原症,功率减少40%。在世界屋脊上使用直升机,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不能让祖国的任何一寸疆土没有空防。”敢于挑战困难的飞机研究室科技精英们面对现状,主动要求对装备我军的某型直升机进行挖潜改进,成功地开辟了世界上第一条海拔4000米以上的直升机航线,打通了直升机进藏的空中战略通道。此后,又成功地使我军现役歼击机、强击机、直升机、运输机全部实现了从平原到高原的战略跨越。

开辟一条从内地通往雪域高原的航线,打开空中战略通道,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由于国情所限,当时我军装备的直升机是建国初期仿制苏联的某型直升机,战术技术性能比较差:飞行距离短,载重量小,飞行升限低,最高只能达到3000米,无法飞上青藏高原。况且,这种直升机在气候条件恶劣的高原执行任务,国内没有搞过,国外也没有先例。

当时前苏联专家断言:直升机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无使用价值。

为了实现军委尽早开辟通往高原的空中战略通道的战略意图,飞机研究室成立了课题组。课题负责人由新中国培养的直升机设计专家、研究室直升机组组长温清澄担任。

到世界屋脊去飞行,首先要确定3000米以上的飞行包线、各种高度的起飞重量和载重、解决起动功率等技术难题,然后再实地试飞验证。接到任务,温清澄便带领课题组赵长年、游中校等同志进入了紧张的考察和研究中。当时确定进藏的某型直升机因为有许多先天不足,必须经过严密的计算和试验之后才能进藏。他们先与地方航空工厂一起,大胆采用增压二速的起飞状态,通过了功率关。之后又攻关解决了发动机在零下30多度的低温条件下顺利起动问题。经过3个月艰苦的计算、试验,取得了数十万个数据,并重新制订了新的最大起飞重量计算图,把苏联人规定的最大标高3000米的包线图延伸到了5000米,为直升机的高原试飞和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摸清进藏航线,温清澄小组找来标注精密的军事地图,反复分析、研究直升机进入和通过高原的最佳路线,查阅了大量气象资料,对航线沿途地区温度、湿度、风雪、空气密度等各种可能影响飞行的条件,都进行了详细调查,掌握了进藏试飞的第一手资料。之后,他们就开始了不同季节、不同标高场地的试飞,一步一步地探索着直升机的高原使用性能。

温清澄、赵长年从海拔1700米的某机场开始向高原试飞。初来高原,他们无不眼冒金星、两腿打飘。为了测试直升机载重,他们用卡车拉了一车的水泥块,每块25公斤左右,搬上搬下地给直升机加配重,高原缺氧,走路都喘大气,弯腰搬一块石头就感到双臂发酸、脑袋发沉、脸色发紫。

这是一片没有生命的土地。在标高4200米的鄂拉山,的戈壁用凹凸勾勒成一片令人惊骇的轮廓,使人想到一座座坟堆。初到这里,他们看不见一片树叶、一根青草、一缕灯光,他们找了一个场地作停机坪,跳下直升机进行测试不到10分钟,就有好几个人晕倒,除两名藏族向导外,所有人都感到血压已不是正常值。因为在天气、饮食、住宿等方面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谁的身体也抗不住。温清澄的心率过速,血压开始升高;过去血压就偏低的赵长年,这会儿血压更低,太阳穴的血管老是“蹦蹦”地跳……试飞从标高3000米到4500米,一直飞行到沱沱河。在沱沱河住的几日,南国长大的温清澄和水乡出生的赵长年只用冰冷的雪水洗过一次手,洗脸洗脚却不敢奢望。以后赵长年接受了试飞东线的任务,先到拉萨、日喀则、林芝和墨脱等地区进行了试飞。

几度春夏秋冬,他们逐渐增加海拔高度。游中校等同志接受了本线试飞和开辟航线的任务。西起阿里狮泉河的冈底斯山脉,海拔多在五六千米,亘古的永冻层,被生物学家称之为生命。沿新藏线试飞阿里地区航线选在了当年初冬。这种考虑是因为低温下的空气密度大,可以使直升机飞得更高一些,然而这个季节对于千里新藏线来说,却是一年中大雪封山期的开始,很多路段其实已不允许通车了。

游中校乘直升机从新疆和田到沿途海拔最低的喀拉喀什河山口观察地形。山口比较窄,宽度仅有100米左右,直升机贴着山飞时,他觉得就象穿梭在天井内,随时都会碰着两边的崖壁,但他全然不顾,继续测试着数据。以后,一站一站地选择起降点,并作出准确的计算和试飞。课题组乘车经过6000多米的界山时,头疼、恶心更为厉害。汽车水箱80度就沸腾。每当夜幕降临时,课题组的同志只得伴着直升机露宿在荒芜人烟的高原上。夜里温度低,怕发动机冻坏,也为了保证发动机起动,大家把所有能够挡风的物件搬来把发动机围住,并用暗火保温。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征程,直升机终于第一次飞过了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昆仑山,降落在中国人口最稀少的阿里地区首府。

仅有上千人的狮泉河小镇沸腾了,老百姓倾城出动,夹道欢迎,人们载歌载舞,敬哈达、献酥油茶,像过节一般,围着有史以来第一次降落在此的直升机唱呀跳呀,尽一切所能来表达自己对直升机飞来的欢悦心情。

三度春又回。1000多个日夜的奋斗,直升机组迎来了丰硕成果:由温清澄主持的《直升机在高原的使用与维护》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当老温在国际直升机基础技术理论研讨会上用英文宣读论文时,引起了与会的150多位世界直升机专家的兴趣,会议专门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提问。美国直升机学会主席迪克・刘易斯对这篇论文给了很高评价:“直升机在像这样的高原地区使用是非常困难的。温先生的研究,开辟了直升机使用的新领域。”之后美国学会还专门将此文印成单行本公开发行。

其实,谁都清楚,课题组的成功并不在于论文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公认,而在于这一试飞成功,为我军在高原地区执行作战任务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打通了直升机进藏的空中战略通道,也为其他军用飞机上高原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和探索。

直升机飞进雪域高原后,飞机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又进一步挖掘其它型号飞机的高原作战潜能,经过长达10年的攻关,使现役的歼击机、强击机、运输机的作战能力,全部实现了从平原到高原的跨越。

如今,只要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人民空军的作战飞机便可立即飞赴祖国西疆任何地方,并能对指定目标实施符合要求的防御。

独演活剧的“神雕”

面对军事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飞机研究室的科研人员感到要缩小我军航空武器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必须瞄准世界航空技术前沿,提高科研选项的起点,奋起直追,自觉把科技强军落实到攻克科研难关的具体实践中。

当高技术含量正以加速度在战场上递增的时候,只有那些具有一流想象力的军事专家,才能构想出未来战争的大致轮廊。

1997年的秋天刚刚来临,一架墨绿色的武装直升机轰鸣着飞向华北山区某机场。只见它稍一低头,一簇簇火舌从机腹喷射而出,紧接着,“敌阵地”区域的要地上腾起团团烟柱,传来阵阵隆隆巨响……这架武装直升机是由运输直升机改装成的。而承担改装设计任务的,就是飞机研究室高级工程师游中校任组长的课题组。

游中校,飞机研究室直升机专业组的老高工,晒得黝黑的额头雕印着岁月留下的深深皱纹,眼镜后面,眼睛常眯着缝。当他谈起对某型直升机改装的事,总是呈痴迷状:某型运输直升机是我军近年来新装备的一种中型运输直升机,为这种直升机装上“铁拳钢牙”,一直是部队指战员的迫切愿望,也是打赢未来战争的迫切需要。

游中校等承担这个研制课题之初,难题是一个接着一个。课题组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酝酿论证,对各种数据进行了测量计算,建立了计算机计算模型,撰写各种成文资料,摞起来足有1米多高,成功地扫清了设计路上的一只只“拦路虎”。

经过近一年的苦干,终于进入到了改装阶段。改装地选在河北某机场。天不作美,这一年的夏季气温特别高,机场水泥地经过太阳的烘烤,温度达50多摄氏度,机舱内时常是近60度的高温,参加改装的同志,身上的汗几乎没有干过,工作服上的汗盐纹一层叠着一层。由于机场地理位置偏僻,周围没有旅舍,课题组的人员只能住在机场放零件的小工作间里,有好多人得了皮肤病。机场里的蚊子特别多,进行振动测试时,由于仪器受不了白天的高温烤晒,只能晚上做,晚上的蚊子一会儿就咬得人满身满脸疙瘩。几个月下来,课题组的人拉肚子、感冒、中暑者不断,尽管如此,但没有一个下火线。

改装完成后,为了检验飞机加装后的综合性能,已经年近60岁的游中校顾不得个人安危,第一个踏上直升机与飞行员一起进行首次试飞。试飞成功后,研究进入到关键的实弹打靶阶段。这一次加装的航空火箭,是历次直升机加改装武器火力最猛烈、杀伤力最大的一次,在靶试准备会上,打靶部队的领导很担心安全问题。为消除大家的疑虑,满头银发的游中校当众立下军令奖:“靶试安全我用脑袋担保。”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寂静的会场上,众人目光都注视着这位老专家,许多人的眼中都含着泪花。

当靶场上滚滚火柱直冲云天时,全场欢呼起来:改装后的武装直升机空中首次射击就取得了优良的结果。对这项课题,专家给的鉴定结论是:该课题成功地将国产先进的火箭武器系统加装到直升机上,使之成为运输和作战攻击能力兼备的突击型武装直升机。

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直升机技术》(CN:36-1141/V)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直升机技术》遵循理论与实践统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主要刊载直升机行业科研、设计、试验、制造和使用方面的论文,也登载国内外直升机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信息动态等文章。

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 寻梦的彩鸢 前世我是鸢 鸢香曼舞 绝鸢拾趣 万千鸢鹞舞翩跹 南“鹞”北“鸢”话风筝 鸢飞戾天之高空迷失 “鸢”起缘落,萍聚离散 彰显霸气风范 不失温柔之怀 金丝楠:帝王之木 霸气领跑 霸气挡不住的王者之团 葛亮出版长篇小说《北鸢》 四月春风起?舞鸢护健康 读《北鸢》人生总有一线牵引 “外星人”入侵档案之动物也凶猛 青黛公司携旗下品牌成功晋级亚洲品牌成长100强谨鸢 节后生活须调节,洗肺洗肠正当时谨鸢 蔡英文^P了幔棵廊仗ㄈ栽诘却鸢 扬家埠风筝谁做轻鸢壮远观 上海女人 香气 霸气 小布尔乔亚之娇气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凶猛之“鸢”霸气起飞 凶猛之“鸢”霸气起飞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直-19E出口型武b直升机(岳书华 摄)

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直-19E出口型武装直升机5月18日上午在哈尔滨哈飞机场成功首飞。这款直升机不仅代表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是在同类型的直升机中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业内认为,直-19E将成为“中国智造”的又一张崭新名片。

直-19E别名“鸢”,是以我国直-9通用直升机为基础进行改型研发的轻型专用武装直升机。从直-19E基本的气动布局、双发单旋翼、涵道式尾桨等特点,一眼就能看到它身上的直-9影子。但从通用直升机到专用武装直升机,角色上的转换也体现出直-19E在技术上的突破。

直-19E座舱由并列双座改为串列双座,形成见棱见角的窄机身构型,机身两侧加装的短翼上挂满空地导弹、机枪吊舱、火箭发射器,机头下吊挂光电/红外搜索瞄准吊舱,起落架由前三点可收放式改为后三点不可收放式,让直-19E更显硬朗威猛,也更符合国际上主流武装直升机的主要特征。

直-19E机载电子系统拥有较高程度的数字化、信息化、综合化。它安装的数字式飞行控制系统提高了驾驶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减轻了飞行员负担。安装的光电/红外搜索瞄准吊舱可实现昼、夜间对地面目标的搜索、跟踪和防区外精确打击。还可选装相关的通信设备,以实现空空、空地信息化协同,一体化作战及连续快速多目标攻击。

“鸢”是一种小型猛禽,性情凶猛,利爪强健有力,嘴带钩,翼大善飞。直-19E“鸢”的中文别名恰如其分。直-19E善飞、机动性很好,因其自重轻、体积小、发动机剩余功率高,使其具有了较高灵活性、较快的巡航速度、较大的爬升率,升限和航程等也具有明显优势,十分有利于直升机在一树之高的超低空隐蔽接敌、突然跃升打击敌人和持续作战。

直-19E攻击能力凶悍。最大起飞重量虽然只有4.25吨,但空机重量较小,所以外挂能力并不弱。公开的图片显示,该机机身两侧短翼下有4个武器挂点,外侧复式挂架各挂4枚“蓝箭-9”空地导弹,内侧两个挂点各挂一具57毫米火箭弹发射器和12.7毫米机枪吊舱,表明该机可用于打击敌坦克、装甲车辆、坚固工事、有生力量等地面目标,为地面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对此,英国媒体称直-19E能摧毁世界上最强大的坦克。

直-19E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它具有良好的高温高原性能和防砂能力,可在野外临时场地起降,可在湿热、盐雾和霉菌等恶劣条件作战,可在昼夜间和复杂气象下执行各种任务。

直-19E生存能力强,处处体现“专用”特点。它前低后高,前舱飞行员主要负责直升机驾驶,后舱飞行员主要负责探测设备和武器操作的串列式座舱设计,有利于减小直升机正面的迎敌面积,降低遭受主要来自直升机正面的火力攻击概率,提高了直升机战场生存能力。

直-19E的飞行员座椅安装有可以抵挡12毫米机枪攻击的装甲,可有效对抗它在低空、超低空作战时来自地面的枪弹攻击。直-19E进行了多方面的抗坠毁设计,采用了抗坠毁座椅,油箱、起落架、设备的安排都进行了抗坠毁考虑,有效提高了直升机万一坠落时飞行员的生存率。直-19E还装备有自卫电子对抗系统。

眼下,国际经济仍然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而世界军事装备价格日渐走高,“买得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军事装备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直-19E4.25吨的起飞重量意味着拥有较低的造价和销售价格,非常适合钱少、军费不足,但又急迫需要装备的国家。军事专家杜文龙表示,相较于欧洲“虎”、意大利的A129、美国的贝尔209等,直-19E成本只有上述机型的一半甚至更少,销售优势明显。

除了价格方面的优势,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中航工业哈飞公司在直-19E研制过程中借鉴了直-9出口型直升机的成功经验,带动并形成了从生产制造到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化保障的能力。

中国出口武器的贸易模式也不同于其他国家,购买直-19E对于买家来说得到的不只是直升机本身,还有供应维护和制造的全套技术,这意味着买家能掌握直-19E的很多技术,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对其进行改装,使其真正能融入自己的作战体系,实现“买得到、买得起、用得好”。

“直-19E在设计之初就参考了国际先进机型的成熟经验,并进行了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改进,在适应性、维护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我们对它走向国际军贸市场很有信心!”中航工业哈飞公司董事长张继超如此表示。

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纪明(以下简称纪):直升机光电系统的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即第一代专用武装直升机进入成熟应用阶段时。随着武装直升机作为空中杀手得到空前发展,为各种直升机武器系统配套的光电系统也应运而生。光电系统目前主要有瞄准线稳定系统(稳瞄系统)、侦察系统、夜间飞行导航系统、光电对抗系统等,其中稳瞄系统最为复杂,性能和精度最高。

记者:那么稳瞄系统主要由哪些设备组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纪:现代武装直升机的稳瞄系统通常装备有热像仪、电视摄像机、激光指示,测距机、激光光斑跟踪器等光电传感器。根据需要,某些武装直升机可能只需装备一些基本传感器,如热像仪、电视摄像机、激光测距机等。随着光电传感器的技术发展,攻击型直升机的稳瞄系统,除装备上述传感器外,还可选装激光标识器(pointer)、激光照明器、短波红外/多光谱相机等。直升机稳瞄系统按性能和时间,大致分为三代。

第一代主要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装备使用,如美军的AH-1“眼镜蛇”直升机的M65,法国“小羚羊”直升机的M397等。这一阶段主要是白天型,全部采用直视光学通道观察瞄准。

第二代在上世纪90年代初装备使用。这一时期武装直升机获得了飞速发展,一大批著名型号,如美国的AH-64“阿帕奇”、OH-58D“基奥瓦”,意大利的A-129“猫鼬”,南非的AH-2A“茶隼”,苏联的米-28“浩劫”和卡-50“黑鲨”等相继面世。与此同时,红外技术也获得飞速发展,因此这些直升机的稳瞄系统均加装了红外热像仪,形成昼夜两用型。

第三代稳瞄系统主要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随着红外、激光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国家纷纷在第二代稳瞄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换代,主要特点是采用三代大面阵热像仪、连续变倍光学系统、半导体泵浦双模激光指示/测距仪、多目标跟踪、信息融合等先进技术。如AH-64D“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箭头”,AH-IZ“蝰蛇”的TSS等。

RAH-66“柯曼奇”是美国研制的最新型武装侦察直升机,虽然已下马,但其装备的EOSS稳瞄系统装有当前最高水平的各种光电传感器,而且它的总线技术,信息处理与融合、隐身、一体化稳定平台等技术,都代表着当前最高技术水平。

记者:从这几型武装直升机看,光电转塔有几种安装位置,比如在机头下方或上方,驾驶舱顶部,旋翼上方。这几个位置各有什么优缺点?

纪:这几种布置分别叫鼻锥式、顶棚式、桅杆式,还有侧挂式等几种。它们之间的优缺点并不算很明显,主要还是与主机设计有关。

桅杆式稳瞄具安装位置最高,从理论上说可让直升机隐蔽在障碍物后探测,生存力较高。但直升机的桅杆不适应大载重,有的在顶部装了毫米波雷达,因此装不了桅杆瞄具。顶棚式目前相对少见,主要是因为顶棚强度较差,对飞行员安全是个威胁。大多稳瞄系统还是安装在鼻锥处,当然这也和直升机鼻锥处有什么其它设备有关。

记者:光电稳瞄设备,在坦克、步兵反坦克导弹系统、固定翼战斗机等其它方面也需要。那么和这些平台相比,直升机平台对光电稳瞄系统有什么特殊影响?比如武装直升机和坦克上的振动,会有所区别吧?

纪:直升机的旋翼振动很厉害,旋翼的叶片数和转速确定了直升机的主振频率。坦克稳瞄难以抑制的是低频摇摆,直升机稳瞄难以抑制的是振动。由于直升机稳瞄系统作用距离更远,需要精确制导,因此它的稳定精度通常要比地面车辆上用的高。后者稳定精度一般为100微弧度,武装直升机上的稳瞄系统则要达到20-50微弧度,最新一代直升机稳瞄系统甚至要求达到5-10微弧度(1微弧度的稳定精度对应10千米距离晃动1厘米)。

记者:那为了实现这种稳定精度,武装直升机光电稳瞄系统的稳定设备。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用什么样的技术实现稳定?

纪:我们已经说过,武直光电稳瞄系统的发展基本分三代。第一代还没有热像仪,光路单一、作用距离有限。它们采用反射镜稳定方式,或陀螺直接稳定,或两轴两框架陀螺稳定平台,已能满足要求,精度在50-100微弧度。

第二代装备了扫描型热像仪,昼夜使用;第三代大多采用大面阵凝视型热像仪,而且加上了各种图像处理和其它先进技术。目前装备应用的光电产品大多属第三代。

后两代武直光电稳瞄系统,大多采用两轴四框架稳定平台,其目的是有效隔离扰动,提高稳定精度,其精度范围可达20-40微弧度。未来更高精度(5-10微弧度)的稳定方法,我个人认为还得依靠粗精组合稳定来实现。

记者:什么是两轴四框架稳定平台?

纪:陀螺稳定平台通常可稳定三个轴,但直升机等用于瞄准的稳瞄系统通常只需稳定方位和俯仰两个轴,横滚方向不需要稳,即所谓“两轴”。四框架是指方位和俯仰各有内、外框架共四个框架。多个框架的目的主要是隔离风阻和减小平台轴上的干扰力矩。

记者:您刚才提到的粗精组合稳定技术,发展现状怎样?技术难点主要在哪里?

纪:粗精组合稳定技术问题,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并发表过多篇论文。不过当时对直升机稳瞄的高精度需求还不迫切,加上当时快速驱动的反射镜技术(FSM)还不成熟,挠性结构支承技术还存在负载能力和伺服带宽上不去等问题,因此国内一直未引起关注。

近年来随着微驱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在机载稳瞄和IRST(红外搜索跟踪系统)、激光通信、战术激光武器等方面,已开始大量采用粗精组合稳定技术。FSM的特点是高带宽、微位移、体积小、重量轻(约200克),将其与陀螺稳定平台进行组合,可以补偿瞄准线的残余误差,提高瞄准线稳定精度。根据目前的技术成果,可以在振动环境下将瞄准线稳定在5微弧度。

记者:除了刚才提到的稳定精度,直升机光电稳瞄系统和地面车辆、单兵使用的相比。还有哪些区别?

纪:武装直升机上的光电稳瞄系统,功能更复杂,传感器种类更多,重量要求更轻。其次是,它的光电传感器的作用距离要更远,比如激光照射距离通常要达到6-8干米,而单兵使用。的光电系统,只需2-3千米。

另外,装甲车辆上的光电稳瞄系统以潜望式为主,直升机的则以球形吊舱或转塔为主,结构更复杂。

记者:与固定翼战斗机相比,它们又有什么区别?比如直升机飞行高度低,固定翼飞机的光电系统有时还考虑对空探测,这会对光电稳瞄系统的性能要求产生哪些区别?

纪:固定翼飞机对空搜索和预警的IRST,主要用于空中预警,传感器主要是红外和激光测距。而且红外主要是采用点源成像,以发现目标为主,因此作用距离通常可达几十千米。

固定翼飞机的光电吊舱,则多以对地侦察和攻击为主,和直升机稳瞄系统功能类似,所装传感器也非常近似。不同的是固定翼飞机上要考虑高速飞行摩擦,因此光电吊舱通常要采取环控,以保证内部温度恒定。至于性能上,虽然飞行高度差别很大,但5000米以上能见度非常好,对地目标识别主要还是取决于5000米以下的能见度,因此两者的性能基本相当。

固定翼飞机的吊舱通常为“长筒”形,易于外挂。目前的发展趋势是类似F-35的EOTS,采用“半埋”式。

记者:武装直升机上的光电转塔,是否也能移植到自行反坦克车、攻击机等其它武器平台上?

纪:从原理上讲,直升机稳瞄系统与很多其它武器平台的稳瞄系统相似,包括固定翼飞机的光电吊舱,因此能相互移植。比如著名的“阿达茨”导弹系统,其稳瞄系统就是以AH-64“阿帕奇”的TADS/PNVS的一个增强性能版本为基础。以色列也把战斗机挂载的AA0-28吊舱的头部移植到直升机上,FLIR公司则把他们的AN/AAQ-22稳瞄系统(已被用于ARH-70侦察直升机和MO-SB无人直升机)用到了侦察车上。当然,各种武器平台的使用环境和安装位置,以及对体积和重量要求均有所不同,移植时需要做相应改进。

记者:F-35战斗机的光电系统,特别是分布式孔径系统,是一亮点。既然机载光电系统与直升机的光电系统有很多共同之处,那这种分布式孔径技术能否应用到武装直升机上?

纪:分布式孔径光电系统可广泛应用机、坦克、舰船等,应该是未来光电系统的发展方向。它可以结合光电传感器和图像处理技术,实现诸如探测、跟踪、瞄准和飞行导航等功能。但目前受限于很多因素,其应用还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远距离和宽视场的矛盾,传感器分辨率、图像处理的速度等,限制了它的很多功能和性能。在固定翼飞机上,它目前还主要用于空中预警、飞行导航和防撞,能形成360°视觉包络,也即所谓透明座舱。

我认为在武装直升机上应用,目前和固定翼飞机还有较大区别,主要取决于直升机对空中预警的需求有多大。作为直升机驾驶员夜间飞行和着陆系统应用,就目前技术来看,还是可行的。至于能否替代直升机稳瞄系统,受限于上述因素,短期内还不可能。

记者:您已经介绍过,武装直升机的光电系统中需要多种传感器。我们平常看它的光电转塔,也经常会看到两三个窗口,尺寸、颜色各不同。这种尺寸、颜色区别,应该与红外、激光等不同设备的工作波段有关吧?

纪:对,窗口色彩就是因为采用不同波段的材质和膜层造成的。目前热像仪采用最多的是3-5微米的中波和8-12微米的长波,其中长波热像仪的光窗,通常采用硫化锌或锗玻璃,中波热像仪通常采用氟化镁、蓝宝石和尖晶石等。它们能让红外线通过,却不易让可见光通过,因此这些窗口在我们肉眼看来经常是不透明的。激光或电视光窗通常采用石英玻璃,透明,但它们经常要根据需要镀制各种膜层,如增透膜、硬碳膜等。红外传感器的窗口也常镀膜。因此,不同材料和膜层结合起来,就让这些光窗有不同的颜色,比如棕红、黄色、白色、蓝色等。热像仪的光窗看起来就像一面镜子,而且一般是最大的,因为光学孔径越大,接收的能量越多,作用距离也越远。

记者:不同光电传感器的工作波长不同,那在热像仪上是不是无法看到可见光波段的激光光斑,这对激光指示器、瞄准等是否会有影响?

纪:激光测距机、指示器大多工作在在1.06或1.54/1.57微米,和红外传感器的3-5微米、8-12微米波段不兼容。因此我们在直升机的显示器上看电视或红外图像时,一般看不见激光光斑。不过这不会影响制导精度,因为电视、红外和激光光轴是严格校准的,十字线压住的目标,激光光斑也必然会照在瞄准点上。当然,制导误差取决于准直、瞄准、跟踪等各种误差的综合。

记者:这些不同传感器的窗口能合并或减少吗?

纪:这些窗口可以合并,即所谓“共窗口”或“共光路”。比如MO-9无人机最新的MTS-B稳瞄系统,固定翼飞机的“狙击手”吊舱,采用了共窗口。这是一种发展趋势,但目前有一定难度,主要是因为需要宽光谱材料。另外还涉及分光、共光路等复杂的光学设计和膜系设计等一系列问题。

记者:除了共窗口,图像融合也是现代光电系统的一个发展趋势。这种技术已经在哪些武装直升机上应用了?

纪:在“阿帕奇”的M-TADS/PNVS“箭头”稳瞄系统,以及目前多款新一代稳瞄系统(如FLIR公司的系列产品)中,图像融合技术已经获得应用。

记者:这项技术是为了综合利用中波、长波红外,微光、电视,甚至雷达等各种传感器采集的信息,互相弥补它们的缺点。您能否说说这些传感器各有哪些优缺点?

纪:各种传感器的优缺点要详细述说,过于专业了,只能简单说明一下。

成像雷达如SAR(合成孔径雷达)还主要用于无人机、卫星等载体,并且采用的是推扫成像,目前还难以与光电成像进行图像融合,尤其是适时融合。

微光电视和热像仪的原理不同,是借助星光或月光的,直观的看,图像细节要比热像仪丰富。但受气候限制。目前其探测距离等还比不上热像仪。

热像仪能看到微光电视难以分辨的细节,如烟雾遮挡以及丛林中发热的物体和人员等。这其中,长波和中波红外相比。敏感的大气窗口不同。通常在高热高湿地区,中波红外比长波红外有更好的探测能力。但长波红外有更好的透烟雾能力。中波、长波红外孰优孰劣,目前还是一个争论的课题,需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大量的实验对比。

图像融合,就是上述成像特征的互补。

记者:看您的论文介绍说,图像融合主要是像素级的。这种融合是把缸外、电视等图像叠加在一起,还是在一个屏幕上分别切换?

纪:目前能够进入工程应用的主要还是像素级的图像融合,是将两幅性质不同的视频图像通过图像处理,合成一幅图像,集中反映两幅图像的特征,如红外和电视、红外和微光等。当然,这些图像是可以相互切换的,需要融合时可以通过开关切换。两幅图像的重叠在技术上称为图像配准。图像融合涉及软硬件技术,目前的主要技术难点在于图像的快速配准和图像融合算法,以及图像处理的实时性。

记者:您前面曾提到,直升机光电系统中,除了最复杂的稳瞄系统,还有光电对抗系统,这也对保障直升机生存能力至关重要。现在直升机已开始采用定向红外干扰系统,它与以前的干扰设备,比如早期“阿帕奇”用的ALQ-144相比,在原理、结构、技术上有什么区别?

纪:ALQ-144是一种对抗老式导弹的红外干扰系统,通过调制红外源来诱骗干扰导弹导引头。目前该系统已为大多数用户所废弃。定向红外干扰系统目前已趋于向集成式发展,和过去的光电对抗相比,将告警系统、红外捕获与跟踪系统、激光干扰系统、高速数据处理系统等综合集成在一个吊舱内,可挂载在直升机或飞机的两侧形成全方位包络。

记者:最后对于我国光电稳瞄系统的发展,您有哪些建议,比如武装直升机的光电系统如何尽量通用化?

纪:光电稳瞄系统目前除军事应用外,在民用领域和准军事领域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如森林防护、电力巡视、环境监测、空中摄影、治安巡逻、搜救等。但由于它的技术复杂性和高成本,目前在国内应用还受到一定限制。

我个人认为,光电稳瞄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目前是急需开发出低成本、模块化、开放式结构的产品,包括光电传感器,以适应国内外民用和准军事应用的需求。其次是光电传感器尤其是热像仪,提高性能、降低成本是一个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在这点上,只有从上至下形成共识,才可能引起重视并加大投入。

另外,无论军用或民用,目前重视两头(系统和基础)的较多,对中间很多相关的专项应用技术不够重视,投资力度小,如散热技术、自动准直技术、动态密封技术、工艺和装调技术等。这些都是影响稳瞄系统性能的重要技术。

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远程目指 直升机 协同作战能力(CEC) 指挥控制 飞行试验

一、引言

远程目标指示功能(以下简称远程目指)作为海军作战编队协同作战能力(CEC,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中的一项基本应用,是海军编队作战指挥控制系统一部分。某型直升机任务系统指挥控制分系统中远程目标指示功能作为编队作战指挥控制系统远程目指系统的一部分,是协同作战能力的具体体现。如何全面、系统、高效对某型直升机任务系统中远程目指系统进行试验试飞评估摆在面前;根据目指特点,以系统功能验证入手,总结试验试飞中存在的特点,供参考借鉴。

二、背景介绍

远程目标指示作为CEC一项基本应用,不仅可为战斗群内舰载武器平台制导,延长武器射程,而且能够提高导弹攻击精度。某型直升机在执行远程目指任务时,利用任务系统中机载远程警戒雷达、敌我识别、电子侦察等传感器探测、跟踪、识别敌方目标,或者通过数据链接受其它平台传送的目标数据,通过任务系统将数据融合;同时接收指挥平台发送的命令或指挥人员人工命令,通过数据链与攻击舰构建目标指示通道,并利用数据链向指定的武器平台周期性发送目标指示信息;同时接收指挥平台各种命令,终止远程目标指示任务;在一些情况下,可主动撤销目指任务,并向指挥平台发送撤销报告。舰载武器平台通过数据链路接收到目标数据后,开展火控攻击解算和攻击准备,并完成超视距目标攻击;同时探测平台反馈目标损毁情况用以评估。目标指示中目标信息一般包括时间、目标位置、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姿态等特征信息,其中目标位置信息有参心空间直角坐标系、参心大地坐标系[3]等多种形式。

三、试验试飞内容及方法

3.1 功能验证

通过实验室试验、地面试验、飞行试验等方式开展功能验证。在实验室中,试验人员对任务系统远程目指功能中传输的命令、指令、回执、数据等开展指令级检查与验证,开展系统功能验证,检查功能是否正确、全面。在地面试验中利用2架试验机以及模拟器,开展自主模式下功能正确性检查,同时开展单信道最大传送目标带宽容量检查。

在飞行试验中,指挥舰和攻击舰在指定海域航行/漂泊,直升机在要求的巡逻空域垂直于两舰连线中心,距离连线中心(考虑机上数据链天线方向性及遮挡,选择最佳方向)一定距离段(一般采用30%~60%min(Rtarg,Rlink),其中Rtarg是传感器探测跟踪目标距离, Rlink是数据链路传输距离)往返飞行,直升机、指挥舰和攻击舰通过数据链联网,开展链路互联互通功能检查;联网功能正常后,扩展距离开展远程目指功能检查。在系统功能得到验证后,在全距离段上功能进行验证。

3.2 性能计算

远程目标指示功能最终目的是为网络内的武器攻击平台提供目标信息,本质在于实时为火控系统提供满足要求的目标信息。因此,性能计算最终体现为目指数据精度。

根据这种要求,利用机载测试系统采集到远程目指系统实时发送具备时戳的目标信息,以目标舰上加装的具备精确时统信息的组合GPS作为基准,计算机载远程目指系统精度,并以此作为机载远程目值系统定位目标精度评价指标。同时,利用机载传感器信息、载机平台信息,目标舰平台信息,通过数据处理计算机载传感器(在本系统中指警戒雷达)探测与定位目标精度;利用攻击舰上接收到的目标信息计算目指系统精度,作为远程目指系统目标探测精度评价指标,并对三组数据精度进行比对。

3.3 链路分析

结合link系列数据链各类信息传输要求,数据链传输种类及传输信息要求见表1[4]:

根据数据链路要求,在实际试飞中,统计数据链使用用户数,给出最大用户数量和频率最多用户数量;对数据链路运行情况特别是链路容量及负荷进行分析,同时利用加装在各平台上的时统信号,对系统时间及时延进行实际计算,对时延组成进行验证、分析与讨论。

考虑到数据链几种因素之间相互关联互相影响,针对试验中用户超过一定数量后数据链路负荷大时延增大的现象,对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判断与分析;并建议在根据任务需要对数据链优先级次序进一步分析。

四、结束语

直升机远程目指功能试验试飞是涉及空中、舰上等多种目标,涉及地方(设计及生产厂所)、部队(包括作战、装备部门)等部门,组织、指挥、管理和协调工作难度大,试验中须特别加以重视。在试验中,数据链不仅承担远程目指任务,还承担其他任务,在数据链传输信息饱和的情况下远程目指时延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也是系统后期优化改进主要方向;同时在复杂电磁环境和强干扰条件下远程目指功能、性能及安全性在后续工作中将做重点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张一明翻译.美国海军协同作战能力系统(CEC)分析 电子工程信息

[2] 董志刚,宋福晓.美海军CEC网络研究现状[J],无线电工程,2005.35(11)

[3] 贲宗玉.某型无人机导航控制研究与软件实现,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7.p8-9

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尾传动系统;模拟量;校准;轴承支座

中图分类号:V267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尾传动系统作为直升机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性直接影响直升机的总体性能,甚至影响直升机研制的成败。尾传动结构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带有尾斜轴的传动结构,另一种是不带尾斜轴的传动结构[1]。

本文所研究的是不带尾斜轴的传动结构。针对尾传动系统校准过程中出现批次型不合格的现象,对与尾传动系统相关的样件、工装、零部件产品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复验和修理,并依据分析结果对在制品进行了处理,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批次性故障问题。

2 尾传动系统结构简化及校准要求

2.1 尾传动系统结构简化

直升机的尾传动轴实际上是一根细长轴,由机体和尾部结构上的多个轴承座支承起来,通过尾减速器将动力传递给尾桨。

图1 尾传动系统简化结构

如图1所示,将主减速器和水平传动轴输入端的联轴器当量成圆盘1,轴承座上随轴转动的部分当量成圆盘2、圆盘3等,尾减速器和尾桨当量成圆盘n,则直升机的尾传动系成为轴段和圆盘的串联系统。圆盘有i=1,2,…,n个(n=7),其坐标分别为x1,x2,x3,…,xn,轴段的序号与左端圆盘的序号相同,其长度分别为l1,l2,l3,…,ln-1。

2.2 尾传动系统校准要求

某型机的尾传动系统校准是以主减输出端和一个轴承支座建立基准,检查其它轴承支座的同轴度。具体要求为:在圆盘5处安装校准靶镜,圆盘1处放置带十字交叉基准点的基准盘,通过调整靶镜实现靶镜的十字交叉点与基准盘的十字交叉点重合,检验靶镜的十字交叉点是否落在相应靶标的合格范围之内。

图2 校准示意图(顺航向)

尾传动系统校准时靶镜与靶标的对照情况如图2所示,其中粗线为靶标,细线为靶镜,校准时靶镜十字线交点在靶标中心圆内为合格。具体要求如下:靶镜与圆盘2、3处靶标的同轴度要求为Φ3mm,与圆盘4处靶标的同轴度要求为Φ1mm,与圆盘6处靶标的同轴度要求为Φ10mm。

3尾传动系统校准故障分析及处理

3.1故障描述

在某型机尾传动系统校准过程中,圆盘4处轴承支座出现批次性的校准故障,靶镜十字线中心点位于靶标中心圆之外,且超差方向基本一致,具体超差范围在0.1-0.6mm之间。

3.2 影响尾传动轴校准的因素

整个尾传动系统跨越了机身、尾梁、涵道垂危三个部分,此三个部分按照工装制造,工装之间安装样件进行协调。通过分析认为,影响尾传动轴校准的因素有产品自身加工误差、工装误差、样件误差以及人为操作失误等因素。

3.3 故障分析过程

(1) 尾梁样件复验

尾梁样件复验采用激光跟踪仪,对圆盘4、5处的轴承支座位置进行了检测,在Y方向上存在0.1mm左右的偏差。

(2) 尾梁工装复验

对尾梁装配工装进行了检查复验。主要检测与机身和尾梁对接处对接面的孔位及其与样件对合平板之间的间隙值,圆盘4、5处轴承支座的安装孔位及其与工装定位器与样件之间的间隙值。

尾梁工装与机身对接面(对接面1)、与涵道垂危对接面(对接面2)与样件平板间隙理论及实测值如下:

图3对接面1和对接面2示意图

1(2.10, Φ9),2(2.15, Φ8.6),3(2.4, Φ9.1),4(2.35, Φ10),5(5.2,Φ8),6(5.30,Φ8),7(5.25,Φ7.98),8(5.2,Φ7.98)。从复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对接面2处孔位基本无偏差,与样件之间的间隙符合5.3±0.1的要求;对接面1上部间隙小,下部间隙大,左部间隙小,右部间隙大,差值为0.2-0.3mm。

3.4 采取的处理措施

(1)、工装修理

对尾梁装配工装圆盘4、5处轴承支座在高低和左右方向上按照样件及工装图纸进行了修理,使其符合样件,对于孔位及间隙值修正到图纸要求的公差范围之内。

(2)、在制品的处理

对于尾传动系统校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架次,将尾梁分解重新回到尾梁装配工装上,按照返修后的状态进行修理,修理之后回总装车间对接,校准全部合格。

4 结论

通过对样件、工装和产品地系统分析,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工装、样件本身的问题,也有操作失误的因素,此外还发现在公差范围之内的误差积累是模拟量传递过程中导致产品超差的一个经常性因素。

参考文献

[1]丛家勇.直升机尾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2]许兆棠,朱如鹏.直升机尾传动系扭转振动的分析[J].航空学报,2007,28(2):425-430

[3]石文生.几种新的军机维修技术[J].航空维修与工程,2008,(1):19-20

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 美国“陶”反坦克导弹 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 美国高速穿甲反坦克导弹 英国将从美国采购500枚海尔法导弹 日本的反坦克导弹 “标枪”单兵反坦克导弹 军事天地“标枪”反坦克导弹 “毒蛇”出没——印度“毒蛇”反坦克导弹 “毒蛇”出没――印度“毒蛇”反坦克导弹 俄罗斯“短号”反坦克导弹 以色列“长钉”反坦克导弹系统 反坦克导弹发展特点分析 俄罗斯反坦克导弹最新发展动向 中国“红箭”9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 英国伞兵在训练中使用“标枪”反坦克导弹 外军机载反坦克导弹发展动向综述 阅兵背后的故事――反坦克导弹方队 俄军装备能打舰艇的反坦克导弹 红箭―12反坦克导弹成西方主战坦克梦魇 红箭-73:中国第一代反坦克导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科技 > 美国“海尔法”反坦克导弹 美国“海尔法”反坦克导弹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艺 郭静")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海尔法”导弹模型 “海尔法”II导弹模型

“海尔法”导弹是美陆军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研制的一种直升机载激光半主动制导反坦克导弹。基本型“海尔法”(AGM-114A)于1985年装备美陆军。尔后又陆续研制成功AGM-114B、AGM-114F、AGM-114K、AGM-114L和AGM-114R等多种改进型。该导弹主要用于远距离攻击主战坦克和各种装甲车辆,也可用于攻击诸如堡垒、工事和建筑物等地面坚固目标,必要时还可用于攻击直升机和水面目标。目前,除陆军外,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以及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也装备各种型号的“海尔法”导弹。

发展背景

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各国为提高反坦克能力,开始大量装备攻击直升机,并认为装有反坦克导弹的直升机是最机动、最灵活的反坦克武器。当时美陆军决定,为全面发挥未来攻击直升机的战斗潜力,必须在直升机上装备真正“发射后不管”的反坦克导弹,以取代现有的远程“陶”反坦克导弹。因为“陶”导弹的飞行时间长,并且在导弹发射期间,射手必须将瞄准镜始终对准目标,致使直升机难以机动回避,易遭敌方火力攻击。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罗克韦尔国际公司在“大黄蜂”(Hornet)空对地电视制导导弹上安装了激光导引头,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并取得成功。这种导弹后来被称为“海尔法”(原意是由直升机发射并能“发射后不管”的导弹),搭载在AH-64A攻击直升机上,后者拟取代AH-1S和AH-1Q反坦克直升机。

发展历程

1970年,美陆军分别与洛克韦尔公司和休斯公司签订研制“海尔法”反坦克导弹的合同,提出一年内拿出样弹,各公司合同经费为230万美元。

1971年6月,罗克韦尔公司哥伦布分公司进行了“海尔法”导弹的第一次直接瞄准发射试验。试验的目的是检验激光制导技术的精度,并探讨用激光制导从地面或直升机上以直瞄或间瞄发射导弹的可能性。试验结果,导弹从发射塔上发射击中了固定目标。

1972年,美陆军与罗克韦尔公司签订了380万美元的合同,由该公司研制激光导引头。

1974年,罗克韦尔公司接受了120万美元的合同,进一步发展“海尔法”导弹,休斯公司接受了1110万美元发展经费,研制地面激光定位指示器。

1975年,美陆军要求国会在1976财年拨1500万美元作为项目发展经费,并计划订购10000枚导弹装备所有攻击直升机,拟在80年代取代直升机现装备的“陶”导弹。

1976年,美陆军选择罗克韦尔公司的样弹进入工程发展阶段,并签订了为期五年总额为6700万美元的合同。

1978年10月21日,“眼镜蛇”直升机首次成功发射“海尔法”导弹。

1981年,洛克韦尔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分别接受了1004万美元和1470万美元的合同,用以生产“海尔法”导弹和导引头。

1981年11月,“海尔法”导弹的研制工作脱离了AH-64A攻击直升机的发展计划,独自发展。

1982年,研制和试验“海尔法”导弹的无烟发动机,并在1983年结束。

1983年,“海尔法”导弹开始在地面军用车辆上进行发射试验;直升机载导弹和发射架开始批生产。

1984年,“海尔法”导弹初具使用能力.由于AH-64A直升机的研制进度一再拖延影响了“海尔法”导弹的研制进度,致使投产时间比原预定时间晚了一年。

1985年,装备“海尔法”导弹的AH-64A直升机投入使用。截止1987年3月,共装备211架。在基型“海尔法”正式列装后,研制公司开始对其进行改进。

1990年,AGM-114K“海尔法”II和AGM-114L“长弓・海尔法”导弹改进计划开始实施。

1994年,AGM-114F“海尔法”导弹装备部队。

1995年,AGM-114K“海尔法”II导弹装备部队。该导弹的生产持续到2000年,生产数量总共为15317枚。

1996年,AGM-114A/B/F“海尔法”导弹停止生产。

1998年,AGM-114L“长弓・海尔法”装备部队。

2000年,AGM-114M“海尔法”导弹进入研制和试验阶段。同年,研制公司开始进行为期22个月的“长弓・海尔法”导弹产品改进项目(P3I)。

2003年,携带温压战斗部的AGM-114N“海尔法”导弹完成研制和装备。

伊拉克空军“ 大篷车”AC-208发射“海尔法”导弹

2005年,“长弓・海尔法”导弹生产总数达到10397枚。

2011年,进行多功能AGM-114R导弹飞行试验。

2012年,AGM-114R装备部队。

2013年,进行AGM-114K2A战斗部效能评估。AGM-114K2A是AGM-114 K/K2的改进型,主要用于对付开阔地带的有生力量。

2014年6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利用车载远程监视与攻击炮塔武器系统进行了“海尔法”Ⅱ导弹的发射试验,导弹命中了6.4千米外的目标。试验中还演示了导弹“发射前锁定”和“发射后锁定”模式。

特点

“海尔法”导弹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它与美陆军原直升机载“陶”导弹相比具有速度快、飞行时间短、射程远和“发射后不管”等优点。

该武器系统主要由导弹、激光指示器和机载发射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导弹主要由激光导引头、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控制系统五大部分组成。激光导引头位于导弹最前端,经过编程后,专用于接收特定的激光编码,识别出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后自动进行锁定,并将锁定信号输入制导系统。由制导系统计算出控制数据,然后输入控制系统,通过传动装置将控制指令转成尾翼的机械运动,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和俯仰,使其沿着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飞抵目标直至命中。战斗部位于导引头之后,采用双锥型聚能装药结构,配用触发引信。动力装置位于制导系统(弹体后部)和控制系统(弹体尾部)之间,它为单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采用端羟基聚丁二烯复合推进剂,燃料点燃后产生强大推力,将导弹推离发射装置并以超音速飞行。

激光指示器采用AN/TVO-2型,其测距距离10千米,照射距离5千米,激光能量100毫焦尔,脉冲频率10~20次/秒,束散角0.2毫弧度,激光波长1.06微米,工作物质为掺钕钇铝石榴石晶体,总重量为22千克。

机载发射系统主要包括AH-64A攻击直升机载的目标截获及指示系统、驾驶员用的夜视系统和组合式铝制机挂发射架。

“海尔法”导弹可以利用多种作战平台发射,除主要装载在AH-64系列攻击直升机上使用外,也可以装载在AH-1“眼镜蛇”系列、OH-58、UH-60A等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以及各种地面车辆上使用,并且还可装载在水面舰艇上使用。该弹可在直升机载空中观察员或地面观察员配合下使用。观察员用激光指示器指示目标,载有“海尔法”导弹的攻击直升机不必看到目标便可发射导弹。导弹的发射方式有直瞄发射、间瞄发射、快速发射和连续发射四种。 美方报价“海尔法”导弹20万美元一枚 AH-64D“长弓・阿帕奇”直升机, 搭载“ 长弓・海尔法”导弹, 适合在恶劣天气下打击目标 A G M -114L“长弓・ 海尔法”反舰导弹想像图

发展趋势

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综合航空电子系统 救援直升机 引导

中图分类号:V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030-01

1 救援直升机概述

当前所谓的救援直升机,主要是指将原有的直升机进行改装。救援直升机将普通的直升机改造成适应于各种恶劣条件,同时还增加了新的设备。这些新的设备主要包括新型的无线电导航以及气象雷达等。救援直升机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便于救生担架的进入和抬出。

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航空救援是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快捷的灾后救援方法。这是因为航空救援能够忽略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最快速地到达灾害现场。因此,航空救援具有救援速度快等特点。在航空救援中,救援直升机是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全世界的航空救援做的最好的当属美国和俄罗斯,以及瑞典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他们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救援体系:具有救援速度快,完成多种救援任务,不受复杂地理环境的制约等特点[1]。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因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十分巨大。我国社会安全、事故灾难等也频繁发生。这些事件具有地域上的离散型,在空间上也是离散分布的。这就使得救援工作的难度很大,因此如何能够快速、准确、高效率地对灾害等事故现场进行救援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救援直升机就是十分普遍有效的救援应急手段。

2 综合航空电子系统

2.1 航空电子系统概述

航空电子系统是航空飞机信息获取能力的基础,能够减轻驾驶员的负担,帮助驾驶员做出决策,同时还能够降低飞机的成本[2]。综合航空电子技术是救援直升机的性能关键所在。

2.2 航空电子系统工作要求

在恶劣环境下执行救援任务,对直升机航空电子系统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工作要求。

第一,航空电子设备必须能仅由一个驾驶员来管理,因为另一个驾驶员经常进行其他的救援工作。因此单个驾驶员工作是很实际的。这一事实要求双驾驶员飞机中的任何一个驾驶员均能控制所有的系统功能。除了驾驶工作负担要小这个明显的要求之外,系统必须对故障有一个柔性响应,从而使驾驶员在机动飞行的任何时刻采取局部手动控制。这一要求强调飞行显示器的重要性。

第二,系统必须是安全的,单个故障不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而且,任何故障或各种限度要使驾驶员十分清楚。这一,驾驶员可以重新配置系统,并把有害影响减到最小程度。

第三,即使是在有故障的情况下,系统也应该能够继续执行任务并且保持较高的任务成功率。

第四,系统会受到严格的尺寸和重量的限制。这些限制最主要的原因是救援直升机的任务是救援灾难现场。救援过程中向前和向下的座舱角度是非常重要的[3]。

克洛威尔――柯林斯公司基于救援直升机的航空电子系统的工作要求以及任务,逐步发展了满足上述要求的系统。这个系统概念能够使得救援直升机的原图搜索、救援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了满足这些系统要求,现存的每个不足都应该得到充分考虑。

3 救援任务中的引导和控制

飞行引导和控制系统仅仅包括了整个航空电子综合系统的一部分。航空电子系统的其他部分是飞行管理系统、雷达系统、通讯系统和导航系统。飞行引导和控制系统与这些系统共用许多公用部件,从而简易管理性,减少硬件。飞行管理系统的控制显示单元(KDU),任务计算机(FMS)以及各种传感器系统都有多种用途。

驾驶的易管理性是最最重要的。广泛的环境工程研究结果和救援工作分析已经用在显示格式、控制算法、状态反馈和驾驶员输入的实现中,从而保证驾驶员是受系统的支援而不是被系统所征服。

4 如何提高综合航空电子系统

今年来我国的航空电子系统发展很快,但是仍然存在可以进步的地方。我国航空电子系统各子系统的研制生产分散,各类传感器、平视显示器等并不是由同一个单位部门生产研制的。为了提高我国航空电子技术的水平,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就需要各单位打破行业界限,实现资源、技术共享,在行业内部进行强强联合,共同开发关键设备,使航空电子系统产品实现模块化、通用化[4]。

5 结语

为了使直升机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能够在各种环境下进行救援,就不能单单只靠先进的显示器和传感器。将这些航空电子系统相互补充,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我国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于救援直升机的引导和控制航空电子系统,仍需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德煌.F-22战斗机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J].电光与控制,2003,10(1):50-53.

[2] 徐盛,李家云.我国海上救援直升机现状和分析[J].直升机技术,2010,161(1):68-71.

[3] 霍曼,邓中卫.国外军用飞机航空电子系统发展趋势[J].航空电子技术,2004,35(4):5-10.

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海上救援 救援直升机 应急救援体系

在我国的救援体系中,救援直升机因其具有居高临下的飞行优势,担负着搜索营救遇险人员、紧急撤离、吊挂运输等重要任务,多次在大规模海上救援行动中崭露头角,并多次参与国际联合搜寻救援行动,2014年3月,“马航事件”发生后,中国的直升机就参与了相关的搜寻行动,无论是从道义责任上,还是公共期望角度来看,充分准备和快速反应是成功开展大规模救援行动的有效保障。

1 我国当前完善海上应急救援体系的紧迫性

相对于一般搜救行动而言,大规模救援发生的概率并不高,但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海上救援行动却频繁发生,重大海难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巨大,大规模海上救援行动以及建立海上应急救援体系,是任何一个临海国家都不能忽视的一项中药店额工作。我国拥有长达18000千米的大陆海岸线,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上运输、养殖、石油开发等涉海活动的日益增多,通航范围的逐渐扩大,海上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也在加大,为此,我国已经初步建设了海上应急救援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直升飞机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目前,我国已组建了4个直升机救援飞行队,海上救援的直升机总共有12驾,这对于一个海洋大国来讲,是远远不够的[1]。

2 我国当前海上救援直升机发展现状分析

2.1 海上救援任务和主要救援方式

海上救援直升机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承担海上搜救任务,且具有一定的一定的应急救护能力,可以对被救人员进行紧急抢救。海上救援直升机主要采用三种救援方式,一种是自动搜索方式,主要借助自主导航和卫星导航系统,采取固定的搜索模式,通过系统自动定位,对目标展开既定范围的搜索;一种是绞车―救生员方式,救援直升机在预定地点上空,运用绞车下放救生员,找到遇险人员后再用吊具把遇险人员救到飞机上;还有一种是机降方式,即直接降落到陆地上或船上,将遇险人员救起。救援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加以判断[2]。

2.2 海上救援直升机的具体使用情况

我国目前使用的海上救援直升机主要有2种型号:S-76C+和EC225S-76C是由西科斯基公司研制的,该机属于海上救援专用直升机,主要用于海上石油勘探、医疗救护等,该机型又有多种型别,目前这些型别都已停产,其中,S-76C+是我国海上救援使用的主要机型。西科斯基公司研制的最新一款型号是S-76D,它是S-76C+的替代机型,目前已经开始向用户交付首批产品,我国交通部也订购了8架,只是还没有到货,因此,并未列入海上应急救援体系中。S-76C+型号直升机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佳的民用直升飞机,无论是在飞机性能、安全可靠程度还是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堪称一流,其最大起飞重量为5307kg,空机重量为3012kg,最大航程为780km,机载任务设备主要有4轴自动驾驶仪,救生绞车、红外成像仪、探照灯、多普勒气象雷达、飞行管理系统、救生担架、救生吊篮等。其中,4轴自动驾驶仪为SPZ-7600型,可实现自动定位悬停,配备的LUCAS42325电动绞车,最大承重为270kg,配备的PLY-3红外成像仪能够在距离3000m外的360度的方位内对显示搜救目标,配备的是PRMUS701雷达,强光灯为SX-16型[3]。

EC225直升机是一种双引擎飞机,是在AS332美洲狮型号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主要面向海上支援。与AS332美洲狮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内部的构造,EC225主要采用的是复合材料结构,提高了抗坠毁能力,此外还采用了5片桨叶、球柔性尾桨桨毂等新型构件,这些构建都是全复合材料,新机翼可降低振动,新尾浆可安装除冰系统。EC225还安装了两台透博梅卡公司“马基拉”2A涡轴发动机,不仅更新了发动机控制系统吗,还升级了减速器,其最大起飞重量为11000kg,最大起飞重点为11200kg,最大航程为980kg。EC225直升机的创新之处是设计了4套座舱布局,增大了机舱的容量,实现了担任驾驶、目视飞行的目标,机载任务设备主要有4轴自动驾驶仪,救生绞车、气象雷达、GPS系统、应急定位发射装置、救生担架以及救生吊篮[4]。

3 结语

从海上救援直升机的具体使用情况来看,我国的海上搜救直升机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以直升机为主导的海上应急救援体系还有待完善,我国的海上搜救直升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型号上,都还不能满足大规模海上搜救的任务要求,还有在机载任务设备上,也应有所改善,以便适应多种搜救任务,提高海上搜救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胜,李家云.我国海上救援直升机现状和分析[J].直升机技术,2010,11(1):68-71.

[2]陈贤,曲少林.海上大规模救援行动保障体系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2):250-253.

[3]李华林,白喜文,桑显富,等.开展航空救护使急救医疗走向现代化[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

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作为世界上安保措施最为严密的地方之

>> 美式英雄反击战 “美式英雄”反击战——评析影片《奥林匹斯陷落》 凝视英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视书写 Ophone反击战 通胀反击战 物理反击战 母乳反击战 帝国反击战 反击战 “橘皮”反击战 HTC反击战 植物“反击战” 电视反击战 国美反击战 BMW反击战 终端绝地反击战 运动品牌反击战 “芒果”暑假反击战 “橘皮”隐形反击战 夏季腹泻反击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科技 > 再看“美式英雄”反击战 再看“美式英雄”反击战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窦超")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敌对双方的战术表现

作为世界上安保措施最为严密的地方之一,美国总统的办公地点——白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片中那位白宫导游就如此说)。虽然白宫与外面街道只有一道铁栅栏相隔,但是能够到达这一街道的人必定经过了层层安检,不可能携带武器到达这里,因此要想从外部攻占白宫困难重重。《惊天危机》与《奥林匹斯陷落》影片中的战术表现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其完全是从白宫内部发起攻击的,并没有外部力量进行支援。

《惊天危机》一片中,攻击白宫时采取了声东击西的办法,为在白宫内部隐蔽待机的同伙动手创造了条件——当伪装成维修人员的们在众议长伊莱的帮助下隐蔽在白宫内总统的家庭影院内时,另一名却在国会山上的美国国会大厦发动了恐怖袭击。这名伪装成清洁工潜入国会大厦内部,从16号维修间推出事先已放有定时炸弹的清洁车,当清洁车被推到国会大厦的圆形屋顶时,转身离开。执勤的警察发现后,提醒不能将清洁车放在这里,这名理也不理就离开了。正当警察要求支援处理这一事件时,定时炸弹爆炸了。顿时,国会山上一片混乱,而离此地不远的白宫也启动了紧急状态应对预案。得到警报的白宫特勤局主任马丁·沃克采取措施疏散工作人员,他建议总统赶快进入总统的地下掩体——总统紧急行动中心。谁知马丁竟然是的“内鬼”,他趁警卫人员不备突然开枪将其全部射杀,并将总统劫持。此时,隐蔽的开始行动,杀死数名警卫并夺取了武器。接着,他们占领了白宫的安保指挥中心,并冲上楼顶将部署在楼顶上的特勤局狙击手消灭,夺取了狙击步枪。使用狙击步枪将白宫草坪上的警卫人员一一射杀,并接应白宫外面的进入白宫。进入白宫的车队运来了重型武器——M2HB大口径机枪、RPG-7火箭筒和“标枪”导弹。至此,完成了占领白宫的全部行动。如果不是面试特勤局特工失败的强尼还在白宫内部,的图谋恐怕就要得逞了。

占领白宫并劫持大批人质后,在随后进入白宫的后续梯队的支援下迅速转入防御状态。这群由右翼分子、白人种族主义者、前国家安全局特工和前“三角洲”特种部队队员组成的大杂烩队伍,却在伊莱和马丁的指挥下迅速构成了一个还称得上比较完善的防御体系。前国家安全局特工泰勒是一个电脑“黑客”,此次行动中,他担负通过网络入侵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的任务,并负责对整个白宫监视系统的安装。泰勒在白宫的秘密地下通道内安装了摄像头,使得强尼将总统通过地下通道送出白宫的意图归于失败。他通过网络入侵美军作战指挥网,提前得知了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的直升机正在接近的消息,从而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争取了时间。可以说,之所以能够将占领白宫的状态维持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泰勒所构建的侦察监视网络。

将正在参观白宫的游客和美国国务卿、国土安全部长扣为人质(还枪杀了国防部长),也起到了“肉盾”的作用,使得外面的美军即使在误认为索亚总统已经死亡,并且在“空军一号”飞机上的副总统已宣誓接任总统的情况下也不敢放手攻击。

此外,还构筑了对空防御体系,使用M2HB大口径机枪赶走了试图接走总统的总统座机“陆战队一号”直升机编队,并用“标枪”导弹挫败了乘坐直升机的美军特种部队的进攻。

应该说,采取的战术是有效的。防御体系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其侦察监视系统的高效和手中握有大量人质两方面。侦察监视的有效是各类军事行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最重要前提,如果当时无法及时发现超低空飞行的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的直升机群,那么一旦直升机群成功着陆,即使掌握大量人质,也会在与这支美军最精锐的特种部队的交火中损失惨重。而提前发现美军行动的却以几枚“标枪”导弹就轻易将“三角洲”特种部队的进攻化解,可以说侦察监视系统居功甚伟。

反观美方特勤局和美军的表现,则非常令人失望。首先,特勤局在发动的攻击中几乎是毫无抵抗就丧失了战斗力,其对于整个白宫内部的情况监控毫无章法,使得特勤人员几乎处于“耳不聪眼不明”的状态之下,被逐一击破。特别是部署于屋顶的狙击手,对于白宫内部的情况一无所知,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了对白宫的监视上,根本没有想到敌人会从后面发动突然袭击。狙击手被消灭,还连累白宫外面的警卫人员逐一被狙杀。不过影片中,特勤局这种层层设防但相互之间毫无沟通和联系的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便指挥中心被摧毁或失效,特勤人员使用其个人配备的无线通信器材也会将发生的情况通报出来,根本不会出现片中那种相互之间毫不知情的状况。

其次,在白宫被占领尤其是副总统已宣誓接任总统一职的情况下,美军应该首先想到切断白宫与外界的网络联系,以免利用网络手段通过总统在白宫的指挥控制系统入侵美国军事网络。正是依靠泰勒的技术能力和白宫中拥有最高权限的指挥控制系统发现了美军特种部队的攻击意图,并且入侵了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的网络。

再次,美军组织的进攻无效。与《奥林匹斯陷落》影片一样,该片中美军特种部队组织的进攻可以说是毫无章法——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发动攻击前,一名叫卡梅隆的空军中校建议直升机利用高层建筑物的掩护低空接近白宫,然后发起进攻。乍一看,这一建议比较合理,但仔细分析就并非如此。美军特种部队直升机是在白天发起攻击的,虽说有高层建筑的遮蔽可以超低空接近白宫,但是却瞒不过地面人员的视线。片中,在白宫周围有大量新闻媒体记者正在进行现场报道,他们不断将现场的情况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传播出去。直升机超低空贴地飞行根本无法避开这些“无冕之王”,而MH-60直升机独特的外形也分外扎眼,使得这些记者看到后对着镜头大叫“天哪,特种部队的直升机!”白宫内的也同样可以实时收看到电视直播节目。同《奥林匹斯陷落》一样,《惊天危机》中的美军特种部队也是在对白宫内部的部署情况和武器配备情况毫无所知的情况下发动攻击的,而且在得知拥有防空武器的情况后仍然命令部队继续攻击,结果都落得全军覆没,让一群特战精英在未放一枪的情况下就葬身火海。 有关武器装备的细节

《惊天危机》一片中出现的武器装备,尤其是轻武器种类要比《奥林匹斯陷落》中多一些,其使用情况也更为复杂,不过出现的错误也不少。

《惊天危机》一片中的轻武器型号繁多,但除了RPG-7火箭筒外基本上都是西方武器。片中出现的主要轻武器,手枪包括格洛克17、伯莱塔92FS、西格-绍尔P229、斯普林菲尔德Armory XD、瓦尔特PPQ等手枪;冲锋枪包括APC-9冲锋枪、MP9冲锋枪、MP5系列冲锋枪、P90 PDW等型号;步枪包括M16A4、M4A1、SG552等型号;狙击步枪则是加装光学瞄准镜的REPR半自动狙击步枪。这些武器中,大部分型号是经常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但也有一些比较少见。如APC-9冲锋枪是瑞士布鲁加-托梅(B&T)公司设计生产的冲锋枪,有发射9×19mm手枪弹和11.43mmACP手枪弹两种型号;REPR是Rapid Engagement Precision Rifle的缩写,意为“快速交战精确步枪”,是美国DPMS公司出品的半自动步枪,其在影片中加装光学瞄准镜后被当作狙击步枪使用;片中出现的另外一种少见的武器是AIRTRONIC RPG-7火箭筒,这是一种RPG-7火箭筒的美国改进型号,片中总统索亚用这种武器在防弹车上发射,炸开了白宫围墙。

片中还使用了普通型号的RPG-7火箭筒,从正面将一辆美军M1A2主战坦克击毁。这里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从画面看使用的火箭筒没有安装光学瞄准镜,而光学瞄准镜是RPG-7火箭筒的标准配置,虽然该火箭筒也可以使用机械瞄具,但的机械瞄具处于折叠状态,不知使用火箭筒的这位仁兄是怎么命中目标的;第二,RPG-7火箭筒属于1950年代末的产品,其破甲威力有限,最大破甲厚度只有260mm,即使是后来发展出新式火箭弹,如PG-7VM式火箭弹破甲厚度也只有400mm,这样的威力是无法从正面击毁美军M1A2主战坦克的。这里还想说的是,当今的西方影片中将PRG-7火箭筒的威力和作用夸大到了离谱的地步,又是当作防空武器使用而大量击落直升机,又是从正面击毁当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似乎没有RPG-7火箭筒就难以称得上是一部战争片似的。

片中另一处比较离谱的地方是,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乘坐的MH-60直升机执行任务时居然在挂架上挂载了AIM-9“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直升机在空中攻打地面目标,本应携带对地攻击导弹,但其却匪夷所思地携带了用于攻击空中目标的空对空导弹。“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采用红外寻的制导方式,主要对付具有很强红外信号特征的飞机或直升机,而并没有使用这类飞机。如果携带半主动激光制导的“地狱火”导弹则可以在地面激光引导下打击,虽然该弹威力过大难以保障不误伤人质,但终归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的。除此之外,片中驾驶MH-60直升机的驾驶员佩戴的是美军第82空降师的臂章,这也是错误的——美军82空降师并没有配备特种部队使用的MH-60直升机,这应是“三角洲”特种部队驾驶的直升机。

片中用来击落“三角洲”特种部队直升机的武器,应是“标枪”反坦克导弹,但片中一直将其称为“标枪”防空导弹,实际上这是两种武器。“标枪”防空导弹是英国军队装备的一种单兵防空导弹系统,其采用光学跟踪、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战斗部为2.74kg的破片式战斗部,以触发引信和红外近炸引信控制引爆,在海湾战争中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而“标枪”反坦克导弹是美军装备的单兵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系统,其采用红外热成像制导方式,串联聚能破甲战斗部,最大射程为2.5km。经查证,这是影片翻译成中文时出的错误。值得注意的是,“标枪”反坦克导弹虽然是专用的反坦克武器,但是和大多数反坦克导弹一样,其具有攻击低空慢速目标的能力,也就是说具有攻击直升机的能力。因此,影片中对这种武器表现的战术作用没有什么错。还应提的是,“标枪”反坦克导弹采取“发射后不用管”的方式,即导弹导引头在锁定目标后即可发射,之后由导引头自动引导导弹攻击目标,而不需要射手进行制导操作。因此,影片中那名叫斯坦茨的在导弹锁定目标后与强尼搏斗中将导弹射出,导弹也准确命中了目标,这种反映是符合现实情况的。不过,片中美军直升机在发现白宫屋顶有情况后根据机载告警系统的提示表明有防空导弹攻击,则是不可能的。因为“标枪”反坦克导弹采用红外热成像制导方式,这种制导方式属于被动制导方式,本身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而是被动接收目标的红外特征信号——这意味着直升机是不可能发现“标枪”反坦克导弹正在锁定自己,并发出警告的,即使是“标枪”防空导弹也是采取光学跟踪方式,然后由射手发送无线电信号制导,被攻击目标同样不能提前获知这种导弹已锁定自己的情况。

片中大量采用了网络攻击的方式,这使得该片在“技术含量”上要高于《奥林匹斯陷落》。不仅利用网络入侵了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控制发射了地基拦截导弹,而且侵入美军一艘战略核潜艇的武器控制系统,使其搭载的24枚潜射核导弹全部被启动。而美国方面,随强尼一起到白宫的他的女儿也通过手机将偷拍的图像上传到Youtube网站,使得美方指挥部门通过面部识别技术获知了的身份。总体来说,片中表现的通过网络战进攻手段获取某种程度上的控制权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惊天危机》的情节表现有夸大网络攻击效果的成分,因为要想控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地基拦截导弹攻击目标,不仅需要控制导弹发射装置,还需要控制整个为导弹攻击服务的目标探测系统、通信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地基拦截导弹首先需要国防支援计划卫星或天基红外系统,以及地基改进型预警雷达提供弹道导弹发射的早期预警,然后由地面的X波段雷达提供目标位置信息,通过指挥控制系统发射导弹并控制导弹飞行,最后导弹上升到一定高度释放出大气层外杀伤器,由杀伤器自行制导撞毁目标。这是一个完整的“杀伤链”,其中仍有人工操作的部分,并不是完全由电脑控制的。

同样,片中美军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遭到网络攻击被控制,其潜射弹道导弹全部启动也是不可能的——美军和其他核国家一样,战略核武器的发射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并非完全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控制的。美军战略导弹核潜艇接到发射核导弹的命令后,需要艇长和副艇长共同确认命令和密码的真实性,然后同时使用两个人的发射控制台钥匙和发射密码才能启动发射程序。也就是说,单纯通过网络攻击并不能使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导弹处于发射状态。 结束语

上一篇:航空发动机论文范文 下一篇:航空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