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范文

时间:2023-02-22 00:32:07

智能网

智能网范文第1篇

未来的信息网络将朝着宽带化、个人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单一媒体的话音业务或数据业务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信息交互。这些多媒体业务包括宽带视频会议、VoD以及B-VPN等。多媒体业务的特点是对QoS要求较高,需要较高的带宽,一般都涉及多用户、多连接、多媒体。目前,实现多媒体业务的方式基本上是一种平台,一种业务的资源很难为另一种业务所共用。所有这些造成多媒体业务使用成本高,业务的灵活性较差,所以尽管宽带多媒体业务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但是由于使用价格昂贵,普通用户不敢使用,造成市场拉动缺乏,限制了它的发展。

宽带智能网就是研究在以ATM为基础的宽带网络上利用智能网技术如何开发各种多媒体业务。宽带智能网不是简单地将多种业务集成,它的目的是要实现一个可编程的业务平台,实现业务的灵活加载、扩展和新业务的增加。与以往的业务提供方式不同,宽带智能网能够在一个平台上提供多种业务(宽带智能网能支持的业务),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资源共用,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多媒体业务的运营成本,使用户更容易接受;宽带智能网使得业务的扩展更加灵活,这样能适应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客户化需求。由此可见,宽带智能网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宽带网络提供多媒体业务的瓶颈。

随着ITU-T对智能网各个阶段的标准制定,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始实施和建设智能网,并积极投入商业服务。据统计,现在全世界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智能网,并在此基础上开放了一系列智能网业务,这些智能网业务由于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及可以快捷、灵活,有效地满足用户各个方面的需求,所以一经推出,便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从已经提供智能网业务的国家来看,各国的业务发展状况也不相同。例如美国目前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善的智能网,所提供的IN业务种类繁多,远不止CS-1中规定的25种,其中主要有800业务、900业务、电话卡业务,等等。而欧洲国家主要开展VPN业务、附加费率业务等。

我国自1995年开始智能网建设,各运营商已建成自己的全国骨干有线智能网,天津、山东、郑州等已建成本地智能网,开放的业务主要有:300业务、800业务、校园卡业务、广告业务、代付费业务等。目前随着GSM网络的迅猛发展,移动智能网的建设也已经在1999年初步展开。当前,提供基于窄带增值业务的智能网技术已有相当大的发展,但是对于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宽带智能网技术尚不成熟。IN与宽带网络的综合是当今电信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此项研究刚刚起步,在国外也未形成定论,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出现。

1992年ITU-T正式推出IN CS1标准,定义了许多基于PSTN的智能业务;1997年ITU-T推出INCS2标准,该标准主要研究智能网的网间互联网间业务,实现智能业务的漫游。目前,ITU-T正在积极研究INCS3和INCS4的标准,IN CS3和INCS4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网、Internet与智能网综合方面的研究。预计1999年初推出INCS3标准,而宽带智能网作为INCS4的主要内容,正在加紧研究中。

欧洲和北美各大电信组织,都在积极开展宽带智能网的研究,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ACTS的INSIGNIA计划以及EURESCOM的P506(或P607)计划。ETSI也成立了一个联合工作组以研究智能网与宽带网络的一体化问题。P506和P607计划的目标是从现有的IN和宽带网络的体系结构出发,研究各自如何适应对方的体系结构,最终得到一个IN和B-ISDN综合的统一功能结构。具体方法是从研究宽带视频会议、宽带广播电视、宽带VoD和宽带虚拟专用网四个业务的实现方法入手,每个业务都按需求分析、静态模型的动态模型建立过程进行研究。INSIGNIA计划的目的是在ATM平台上实现并演示智能网与宽带ATM信令综合。INSIGNIA计划侧重于实现方面,它是采用智能网技术在欧洲跨国的宽带网试验床上实现宽带视频会议、宽带VoD和宽带虚拟专用网等多媒体业务,推出了宽带智能网的试验网。INSIGNIA计划的目标是要定义、实现、演示在ATM平台上智能网与宽带网络的信令综合,在跨越欧洲的ATM网络各国的主机平台上提供宽带业务。

在我国,用户对移动智能业务还不熟悉和了解,各地区的经济存在差异,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对引入的移动智能网业务理应选择有限、成熟并易于开展的几种业务,如移动智能网所提供的预付费业务,在我国可用于消除处理拖欠或不付电话费的困难,对移动预付电话用户有固定的话费限制,不能超支或预支,而这是电信部门最关注的方面之一。考虑到预付费业务具有的这些优点及国外开通的良好情况,可以该业务为突破口,以普通手机用户和新增用户为对象,策略定位于扩大移动网的用户数量和业务量,提高移动网资源利用率。并有选择地在有条件的地区开放,以保证移动智能网业务有一个比较好的开端和投资收益率,待取得一定的经验并对移动智能网业务的潜在市场有了更进一步的分析、了解之后,再扩大业务的种类和覆盖区域,并向可以接入现有移动网的所有用户提供更多的移动智能网业务。

北京邮电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1992年开始智能网的研究,于1995年底开发出严格遵照ITU-T标准的CIN01智能网系统,经过一年多的实用化工作和产品更新,CIN01已升级为CIN02,并已在网上运行,可提供基于PSTN的多种话音增值业务。进而,于1996年开始对基于CS2的移动智能网进行了研究与开发。目前,移动智能网的试验网已经在广东肇庆试运行成功,能提供包括预付费、移动VPN等多种业务,下一步工作是完善系统和加速成果的产品化进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的支持下,北京邮电大学于1997年启动了宽带智能网的研究。我们的试验系统是基于北京邮电大学自行研制的BTC-9500A ATM交换机,对我国智能网CIN02相关功能实体SCP、IP、SDP等进行增强和改造,并研究宽带网络环境下B-INAP的定义,支持视频会议、VOD等多种多媒体业务的提供。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通信网络事业发展迅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既应引进、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同时也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一条适合我国的宽带智能网发展的道路,并有所创新。一是我国的宽带智能网应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利用宽带智能网提供多媒体业务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不抓紧研究,我们又会在这一领域落后于国外水平。现在国外也只是在作原型系统,还没有产品出现。在国外产品占领我国市场之前,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产品,并占领相当的市场份额,以防止国外技术的垄断。二是在研究开发过程中,还应该紧跟标准和国外重大的研发计划,保护技术上的领先。同时应密切关注新兴技术对这一领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三是稳步发展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宽带智能网需要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撑,但是我国宽带网络基础薄弱,究竟将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组建宽带网络还需要论证,所以必须采取渐进的方式。因为宽带网络投入巨大,如果一拥而上,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智能网是一个通信网业务控制体系结构,它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分布的、与业务无关的可编程平台。在一定的功能模型框架范围内,它可以提供与多种平台的综合,包括PSTN,移动网,B-ISDN和Internet等多种通信平台,并能为扩展这些平台业务提供能力。当今,多网综合、多业务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宽带智能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用于解决网络与业务的综合瓶颈问题。多媒体业务作为下一个世纪的主导精力有着巨大的市场,我们必须加速加紧研究,宽带智能网只是其中的一种解决方案,究竟好不好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但是可以预见多媒体业务最终只有具有较低的成本、较大的灵活性,才能为广大用户所接受,宽带智能网在这些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智能网范文第2篇

1)智能网的引入

传统固网交换机逐渐暴露自身的缺点,当客户的新功能、新需求出现时需要大量修改交换机代码,随之带来的就是重复的开发成本,包括新代码的编写、测试环境的搭建。同时造成开发周期较长,无法满足客户的快速响应要求。为了提升固网的核心竞争力,固网智能网应运而生。智能网是在原有通信网络基础上引入的附加网络结构,对于不同智能业务的接入码,交换机可以得到不同的控制逻辑,进行分析和处理。固网智能网的架构是以SSP为交换核心,SCP为控制和计费平台。SSP由交换机实现,而SCP则是在交换机之外的独立设备。智能网的引入完全改变了固网研发中“一发动全身”的被动局面。智能网可以根据运营商的需求,快速实现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2)智能网的优点

智能网其实是引入了分布式的概念,实现承载和控制的分离,把原有庞大的交换机呼叫处理和呼叫路由分成多个SSP逻辑功能模块,而控制则交由SCP完成。SCP是一个集中的数据库系统,它提供呼叫处理中的逻辑控制功能。逻辑控制功能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提供了智能网呼叫处理和呼叫路由的灵活性。 当用户提出新的控制需求时,我们只需要对SCP的控制功能进行修改,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从而大幅度缩减开发投资;新业务快速应用让运营商及早收回投入资金,而且也提高了网络的重复利用性和智能性,造就了智能网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3)智能网的网络结构

智能网从网络结构上分为五大部分:SSP(业务交换点)、 SCP(业务控制点)、IP(智能外设)、SMS(业务网管)和SCE(业务创建环境)。

SSP是交换网和智能网的连接点,提供智能网的接入功能。通常SSP由具有交换功能的交换机担当,处理呼叫处理的交换功能和SCP的交互功能;SCP 则是由一个中心数据库构成的控制中心,存储用户数据、业务逻辑以及呼叫处理信息。SCP和SSP可以形象的比喻做大脑和躯干,当SSP遇到智能呼叫时,向SCP报告,由SCP发送指令告诉SSP如何完成后续呼叫处理;IP提供了一种用户可以自己定制的录音通知,数字收集已经语音识别。IP可以集成在SSP中,或者独立于SSP之外;SMS允许维护人员对SCP的访问,管理智能业务以及用户相关的数据;SCE给网络维护人员提供定制新业务的平台。

4)目前智能网的成功应用

(1)号码携带业务:当用户搬家或者电话号码变更后仍然可以使用原有的电话号码。当用户做被叫时,智能网将原有号码翻译成为新号码后进行接续。这种业务既保证了原有用户的接通性又增加了运营商的收入;

(2)被叫集中付费业务:一项由企业或服务行业向广大用户提供免费呼叫的业务,通常被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广泛用于广告调查、顾客问询、新产品介绍、职员招聘、公共信息提供等。由于多数国家普遍采用800作为其业务代码,故亦称800号业务;

(3)自动记账卡业务(校园卡200、300卡等):它允许持卡用户在任何一部电话机上拨打省际或国际电话,最终话费计在该卡上,而与其所使用的话机无关;

(4)通用个人通信业务:让用户始终使用唯一的电话号码,接入任何一个网络并能够跨越多个网络进行通信(例如700业务)。该业务为用户提供了移动业务,可通过唯一的、独立于网络的个人号码接听呼叫、并可跨越多重网络,在任意的网络接入;

(5)虚拟专用网业务:一种利用公用电信网的资源向大型企业用户提供非永久的专用虚拟网络业务。为用户避免重复投资和维护,同时用户可以管理自己的网络。用户可以通过VPN得到快速的业务应用,运行部门对已建的网络资源进行了充分利用。

2 智能网的实现原理

传统交换机演变成SSP:

1)DP(检测点)的介绍

传统交换机如何变成智能网的SSP,最重要一点是引入了DP(监测点)。 DP可以定制在传统呼叫处理流程中的不同阶段。当呼叫进入不同处理阶段时,交换机检查是否有DP定制。DP可以形象的描述为事先埋下的地雷,当呼叫进入不同阶段时,交换机要检查一下是否有地雷,如果有就发通知给SCP,如果没有继续呼叫控制流程。呼叫处理中有很多阶段,常见的有摘机、拨号、号码分析、 路由选择失败、送达被叫所在局、回铃音、应答以及主被叫挂机。

2)DP定制的方法

交换机在不同呼叫处理阶段,可以根据以下三种方式,制定DP定制范围:

(1)单个用户号码;

(2)单个中继群;

(3)全局范围。

DP定制在单个用户上,表示用户做被叫时DP就会被检查;DP定制在中继上,则该中继作为入中继时DP就会被检查;当全局定制时,每通电话呼叫该DP均会被检查。不同DP点在不同阶段的定制,交换机可以随时触发智能业务到SCP, SCP发送指令给SSP进行后续智能处理。

DP点的定制通常有两种方式,TDP(Trigger Detection Point)和EDP(Event Detection Point)。 TDP是通过人机界面在呼叫进行前事先定义的,具体定义方法前面已经提到;EDP则是SCP给SSP在呼叫过程中动态定制的。SCP根据当前呼叫进行的阶段定制不同的EDP,只有当相应呼叫进入EDP定制的状态,该EDP才会被触发,SSP会上报EDP 给SCP等待下一步的操作指令。

3 结论

智能网在通讯网络中是一个完整的分布处理的成功模型,在分布呼叫处理中提供了一个总体界面,使SCP的控制逻辑完全移出SSP,成为独立逻辑实体。智能网这种模式不仅在PSTN网络应用广泛,在基于IP下一代软交换网络中也已经采用,可以看作是NGN演进的第一步,为全网向软交换和IMS架构演进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YD/T5036-2005.固定智能网工程设计规范[S].信息产业部.

[2]蒋青泉.电信交换设备[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3]燕丽.S12 No.7信令系统信令链路的负荷分担[J].电信技术,2000(11):34-36.

[4]梁志成,等.No.7信令负荷分担的探讨[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4(3):41-42.

[5]YD/T1144-2001.国内No.7信令网信令转接点(STP)设备技术规范[S].

智能网范文第3篇

一、引言

当前的通信网正向着智能化、宽带化、个人化的方向发展,其本的电信服务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各种用户对电信业务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电信网能迅速而灵活地向用户提供种种电信业务。传统的新业务提供方法是每提供一种新业务,网上的所有交换机增加一块软件,成本很高,可靠性差,维护困难,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智能网技术克服了传统方法的这些缺点,采用交换与业务分开的思想,对业务的适应性强,生成业务的周期短,同时其规范性又使各厂商更容易互通,这一切使得其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智能网及业务在全球的发展状况

随着ITU-T对智能网各个阶段的标准制定,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始实施和建设智能网,并积极投入商业服务。据统计现在全世界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智能网,并在此基础上开放了一系列智能网业务,这些智能网业务由于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及可以快捷、灵活,有效地满足用户各个方面的需求,所以一经推出,便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

如果说全球市场1984年以前智能网一直处于实验测试和开发阶段,那么1985年就可以说是从实验室走向现场配置的一年,而1986年后则是全世界全面走向商用的阶段。现在欧、美的许多电信运营公司在市场上已经有了足够多的IN业务并开始从这些业务提供中获益,以美国为例,IN业务的收入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加,其它国家开办的IN业务也都为电信运营公司带来了巨额收益。据国外一项市场调查表明,VPN和电话卡业务在过去的两年里发展最快,而被叫集中付费仍是最广泛配置的业务。

从已经提供智能网业务的国家来看,各国的业务发展状况也不相同。例如美国目前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善的智能网,所提供的IN业务种类繁多,远不止CS-1中规定的25种,其中主要有:800业务,900业务,电话卡业务等。而欧洲国家主要开展VPN业务,附加费率业务等。

中国自1995年开始智能网建设,各运营商已建成自己的全国骨干有线智能网,天津、山东、郑州等已建成本地智能网,开放的业务主要有:300业务、800业务、校园卡业务、广告业务、代付费业务等。目前随着GSM网络的迅猛发展,移动智能网的建设也已经在99年初步展开。

三、移动智能网

1、移动智能网标准

目前涉及移动智能网标准的规范主要有两个:一是由ETSI组织在GSMphaseⅡ+制定的Camel标准;另一个是由美国TIA(通讯工业协会)组织制定的IS-41D,IS-771标准,我国移动网上绝大部分产品都遵从GSM标准,因而采纳Camel标准建设中国的移动智能网体系。

移动网络增强逻辑的客户化应用(CustomizedApplicationsforMobilenetworkEnhancedlogic-Camel)是对智能网呼叫模型和信令协议的调整,它是一种工具,能够帮助网络运营商在GSM移动网上为漫游用户提供增值业务。Camel的特征是为用户提供一种与服务网络无关的业务一致性。它是一种网络特征而不是补充业务。即使用户不在归属公共陆地移动网络(HPLMN)中,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帮助网络运营者向用户提供特定的业务。

Camel是在CS-1和CS-2标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标准的实施分为阶段1(PhaseI)、阶段2(phaseⅡ)和阶段3(phaseⅢ)。1985年5月基本结束了阶段2的标准化工作,Camel标准的进展工作如表3.1所示。

表3.1Camel标准的工作进展

最终完成时间在市场上形成产品

1997、2完成第一阶段工作(CamelPhaseⅠ)1998.11998年中期

1998、5完成第二阶段工作(CamelPhaseⅡ)1998.111999年中期

1999、12完成第三阶段工作(CamelphaseⅢ)

CAP(CamelApplicationPart)基本ETSI的CoreINAP,是gsmSSF与gsmSCF之间的接口协议,另外还规定了gsmSRF与gsmSCF之间的接口。MAP(MobileApplicationPart)是GSM系统的移动应用部分,它为GSM系统提供必要的信令功能,在GSMphase2+,为了满足Camel网络的需要,特地增加了一组MAP操作,并对已有的若干个MAP操作作了修改。

2、Camel的特殊性

Camel业务与传统智能网的业务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传统智能网业务通常是在发端分析信息点触发的,对智能业务的设定可在被叫分析处。而Camel业务的触发机制是依据移动用户的签约触发数据(SCP地址、业务键和触发检测点)进行的,无需对此进行被叫分析,其所触发的业务由业务键业标识,再根据SCP地址寻址到特定的SCP。如果用户签约多种业务,则要按签约的多个触发标准的排列顺序逐个匹配来确定业务。如果需要支持混合业务,就目前标准的状况来看,有一定的制约性。由于一个用户在一个时间仅能够从一个业务键来激活业务,因而需要在SCP中考虑协调多种IN业务、即通过嵌套的方式来实现多种业务。这种触发机制有可能在以后的标准化工作中再进一步地改进。

另外,gsmSCF中运行的业务逻辑是一个嵌套的业务逻辑,由一个入口业务逻辑来触发其它的业务逻辑,或者第二次触发。这种机制有可能增加Camel业务设计的难度。

3、国内移动智能网建设思路

在国内,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用户的迅猛增加,移动用户对各级移动业务的需求直来越高,这不仅反映在用户要求提供多种多样优质、方便、灵活的业务,而且也反映在电信营运者满足用户需求的速度、电信资费以及用户自己控制所需业务的满意程度上。能否满足用户的这些需求,已经成为电信营运者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更是电信运营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当今电信业务的重点已从商品化业务移向具有创意识的客

户化新业务。移动智能网结合了一系列先进客户化业务,能够提供快速的业务生成,业务引入和业务的客户化,因而成为网络和业务运营商争取更多的客户,增加回报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有利工具。

在建设移动智能网过程中为保证快速实现全网的漫游的前提下,可考虑遵循以下建设思路:

■遵循统一的标准,所提出的智能网解决方案以ETSI相关技术体制、规范和应用规程为依据,并参考ITU-T的标准;为保证全网无缝业务的覆盖和漫游,智能网业务应基于统一标准的CAMEL解决方案。

■网络建设应以业务快速提供为原则。

■尽量实现漫游时的无缝业务覆盖。

■能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业务的拓展。

■移动智能网的结构应从全程全网出发,既要满足现阶段移动智能业务的要求,又要满足将来移动智能业务拓展的需求。

■面向目标网络来建设。

为了网络资源的共享,保持MSC/SSP的相对稳定,初期在网内建设独立的IP将是大势所趋。这符合Camel的原则,也符合网络安全的需要。

综上所述,从长远看,解决移动新业务应基于Camel智能网实现并应采用CamelPhaseⅡ标准来实现业务的全国漫游。

4、业务建设

移动智能网是一个迭加在现有GSM移动网的业务网络,网络建设是基础,它要服从于业务建设,业务建设是成功的关键。在业务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业务的合理选择和业务的运营管理与拓展的方便性。

目前,移动智能网可提供的业务主要有预付费(Prepaid)业务,移动虚拟专用网(MobileVirtualPrivateNetwork)业务,无线800(wireless800)业务等。

每一种新业务的主要使用对象和用途即为该项目业务的目标市场。不同类型的业务,其目标市场存在巨大差异,占有目标市场就需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移动智能网的业务很多,这就需要不仅了解这些业务的功能,还要对这些业务的市场特征进行分析、归纳,从方便性,经济性,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业务对客户的功效,进而制订相应的策略,以引导业务的发展。尤其在开始阶段,这种市场分析和策略的作用值得关注。

在中国,用户对移动智能业务还不熟悉和了解,各地区的经济存在差异,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对引入的移动智能网业务理应选择有限、成熟并易于开展的几种业务,如移动智能网所提供的预付费业务,在中国可用于消除处理拖欠或不付电话费的困难,对移动预付电话用户有固定的话费限制,不能超支或预支,而这是电信部门最关注的方面之一。考虑到预付费业务具有的这些优点及国外开通的良好情况,可以该业务为突破口,以普通手机用户和新增用户为对象,策略定位于扩大移动网的用户数量和业务量,提高移动网资源利用率。并有选择地在有条件的地区开放,以保证移动智能网业务有一个比较好的开端和投资收益率,待取得一定的经验并对移动智能网业务的潜在市场有了更进一步的分析、了争之后,再扩大业务的种类和覆盖区域,并向可以接入现有移动网的所有用户提供更多的移动智能网业务。

在业务的运营管理上,对于运营在全网的业务(如预付费业务),要统一标准,以便于业务在全网的开通运行。而对于本地业务,可借鉴有线智能网在某些地区的一些成功经验,如天津和山东的广告业务及其它智能网业务运营经验,除标准智能网业务外,根据本地用户的电信消费观念习惯和文化背景,不断开发出具有本国或本地特色的业务,并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灵活多样的具有吸引力的资费政策,完成对标准智能网业务的补充,吸引更多的客户,动态地适应本地区用户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需求,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业务受理点要多点分布,提供全中文化的简单直观的业务受理窗口,以接近客户,方便客户申请业务。

四、智能网标准的发展

1997年1月ITU-T11组召开的会议,明确了智能网CS-3的研究内容和实现目标。智能网CS-3是CS-2的进一步发展,对其研究可分为CS-3,1近期目标(1997~1998年)和CS3.2中长期目标(1999~2000年)两个阶段。ITU-T的11组于1998年5月召开的会议,决定将智能网CS-3.1定义为智能网CS-3,智能网CS-3.2定义为智能网CS-4。智能网CS-3标准于1999年初推出,它基本上沿用智能网CS-2的体系结构,对智能网CS-2的体系结构和呼叫处理模型未做大的改动。智能网CS-3的研究内容包括对智能网CS-2能力的加强,智能网与因特网的综合以及智能网支持移动的第一期目标等。智能网CS-4的研究内容包括智能网B-ISDN综合、智能网支持移动的第二期目标[加强宽带移动网上的基本业务及通用个人通信、虚拟专用网、被叫集中付费等业务;实现虚拟归属环境(VHE)的所有功能;全面支持IMT-2000等]。智能网CS-3和智能网CS-4的其它研究内容:智能网的互连问题、多点控制、流量控制、安全问题。

目前,IMT-2000体系结构的规范仍处于研究之中,其中增加了新的功能实体,如认证管理功能(AMF)或位置管理功能(LMF)。它们是否能触发智能业务、新增功能实体的模型以及所需的智能网业务属性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IMT-2000中智能网部分将在智能网CS-4中研究。

除ITU-T制定的智能网标准Q.12xx外,Bellcore也制定了智能网标准(IN-1,IN-2),该标准已逐步演化成为AIN(AdvancedIntelligentNetwork)。AIN从1995年的第二个版本AINRelease0.2开始已与CS-1R几乎完全保持一致。ETSI中的NA6(Networkaspect)也是在ITU-T基础上制定了智能网标准CoreINAP,它规定了智能网功能实体之间在信息交流时所使用的信令协议。

ITU-T的CS-X标准,为以电话为基础的智能网提供了国际标准,它在各国实施的智能网中发挥愈益重要的作用,北美的AIN及欧洲的ETSI标准正在向ITU-T的CS-X标准靠扰(图2)。

中国于1995年颁布了以ITU-TCS-1智能网标准为基础的中国智能网标准,该标准删除了CS-1某些不实用的部分,细化了一些参数(如计费部分),使其具有实际可操作和实现性。它是CS-1的子集合。自此以后,国内智能网建设及业务开展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内智能网虽是分块建设的,但中国的智能网是一个统一的网络,应能实现互连和互通。因此,为了实现智能网业务在全网的快速覆盖,顺应智能网标准的长远发展趋势,进入中国GSM网络上的设备应符合中国智能网标准规范。

五、智能网的目标体系

从智能网的标准演化发展来看,各种智能网标准最终将统一在ITU-T之下,业务的需求推动着智能网标准的发展,为适应业务的要求,移动网将逐步扩展到数据通信、移动通信和宽带通信领域,且与电信管理网(TMN)、电信信息网络体系结构(TINA)相融合,以形成一种更灵活、更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通信系统。因此,智能网的建设和发展要以业务的快速提供和全网络的覆盖为前提。

智能网范文第4篇

一、引 言

当前的通信网正向着智能化、宽带化、个人化的方向发展,其本的电信服务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各种用户对电信业务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电信网能迅速而灵活地向用户提供种种电信业务。传统的新业务提供方法是每提供一种新业务,网上的所有交换机增加一块软件,成本很高,可靠性差,维护困难,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智能网技术克服了传统方法的这些缺点,采用交换与业务分开的思想,对业务的适应性强,生成业务的周期短,同时其规范性又使各厂商更容易互通,这一切使得其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智能网及业务在全球的发展状况

随着itu-t对智能网各个阶段的标准制定,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始实施和建设智能网,并积极投入商业服务。据统计现在全世界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智能网,并在此基础上开放了一系列智能网业务,这些智能网业务由于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及可以快捷、灵活,有效地满足用户各个方面的需求,所以一经推出,便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

如果说全球市场1984年以前智能网一直处于实验测试和开发阶段,那么1985年就可以说是从实验室走向现场配置的一年,而1986年后则是全世界全面走向商用的阶段。现在欧、美的许多电信运营公司在市场上已经有了足够多的in业务并开始从这些业务提供中获益,以美国为例,in业务的收入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加,其它国家开办的in业务也都为电信运营公司带来了巨额收益。据国外一项市场调查表明,vpn和电话卡业务在过去的两年里发展最快,而被叫集中付费仍是最广泛配置的业务。

从已经提供智能网业务的国家来看,各国的业务发展状况也不相同。例如美国目前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善的智能网,所提供的in业务种类繁多,远不止cs-1中规定的25种,其中主要有:800业务,900业务,电话卡业务等。而欧洲国家主要开展vpn业务,附加费率业务等。

中国自1995年开始智能网建设,各运营商已建成自己的全国骨干有线智能网,天津、山东、郑州等已建成本地智能网,开放的业务主要有:300业务、800业务、校园卡业务、广告业务、代付费业务等。目前随着gsm网络的迅猛发展,移动智能网的建设也已经在99年初步展开。

三、移动智能网

1、移动智能网标准

目前涉及移动智能网标准的规范主要有两个:一是由etsi组织在gsm phaseⅱ+制定的camel标准;另一个是由美国tia(通讯工业协会)组织制定的is-41d,is-771标准,我国移动网上绝大部分产品都遵从gsm标准,因而采纳camel标准建设中国的移动智能网体系。

移动网络增强逻辑的客户化应用(customized applications for mobile network enhanced logic-camel)是对智能网呼叫模型和信令协议的调整,它是一种工具,能够帮助网络运营商在gsm移动网上为漫游用户提供增值业务。camel的特征是为用户提供一种与服务网络无关的业务一致性。它是一种网络特征而不是补充业务。即使用户不在归属公共陆地移动网络(hplmn)中,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帮助网络运营者向用户提供特定的业务。

camel是在cs-1和cs-2标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标准的实施分为阶段1(phasei)、阶段2(phaseⅱ)和阶段3(phaseⅲ)。1985年5月基本结束了阶段2的标准化工作,camel标准的进展工作如表3.1所示。

表3.1 camel标准的工作进展

最终完成 时间 在市场上形成产品 1997、2完成第一阶段工作(camel phaseⅰ) 1998.1 1998年中期 1998、5完成第二阶段工作(camel phaseⅱ) 1998.11 1999年中期 1999、12完成第三阶段工作(camel phaseⅲ)

cap(camel application part)基本etsi的coreinap,是gsmssf与gsmscf之间的接口协议,另外还规定了gsmsrf与gsmscf之间的接口。map(mobile application part)是gsm系统的移动应用部分,它为gsm系统提供必要的信令功能,在gsmphase2+,为了满足camel网络的需要,特地增加了一组map操作,并对已有的若干个map操作作了修改。

2、camel的特殊性

camel业务与传统智能网的业务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传统智能网业务通常是在发端分析信息点触发的,对智能业务的设定可在被叫分析处。而camel业务的触发机制是依据移动用户的签约触发数据(scp地址、业务键和触发检测点)进行的,无需对此进行被叫分析,其所触发的业务由业务键业标识,再根据scp地址寻址到特定的scp。如果用户签约多种业务,则要按签约的多个触发标准的排列顺序逐个匹配来确定业务。如果需要支持混合业务,就目前标准的状况来看,有一定的制约性。由于一个用户在一个时间仅能够从一个业务键来激活业务,因而需要在scp中考虑协调多种in业务、即通过嵌套的方式来实现多种业务。这种触发机制有可能在以后的标准化工作中再进一步地改进。

另外,gsmscf中运行的业务逻辑是一个嵌套的业务逻辑,由一个入口业务逻辑来触发其它的业务逻辑,或者第二次触发。这种机制有可能增加camel业务设计的难度。

3、国内移动智能网建设思路

在国内,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用户的迅猛增加,移动用户对各级移动业务的需求直来越高,这不仅反映在用户要求提供多种多样优质、方便、灵活的业务,而且也反映在电信营运者满足用户需求的速度、电信资费以及用户自己控制所需业务的满意程度上。能否满足用户的这些需求,已经成为电信营运者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更是电信运营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当今电信业务的重点已从商品化业务移向具有创意识的客

户化新业务。移动智能网结合了一系列先进客户化业务,能够提供快速的业务生成,业务引入和业务的客户化,因而成为网络和业务运营商争取更多的客户,增加回报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有利工具。

在建设移动智能网过程中为保证快速实现全网的漫游的前提下,可考虑遵循以下建设思路:

■遵循统一的标准,所提出的智能网解决方案以etsi相关技术体制、规范和应用规程为依据,并参考itu-t的标准;为保证全网无缝业务的覆盖和漫游,智能网业务应基于统一标准的camel解决方案。

■网络建设应以业务快速提供为原则。

■尽量实现漫游时的无缝业务覆盖。

■能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业务的拓展。

■移动智能网的结构应从全程全网出发,既要满足现阶段移动智能业务的要求,又要满足将来移动智能业务拓展的需求。

■面向目标网络来建设。

为了网络资源的共享,保持msc/ssp的相对稳定,初期在网内建设独立的ip将是大势所趋。这符合camel的原则,也符合网络安全的需要。

综上所述,从长远看,解决移动新业务应基于camel智能网实现并应采用camel phaseⅱ标准来实现业务的全国漫游。

4、业务建设

移动智能网是一个迭加在现有gsm移动网的业务网络,网络建设是基础,它要服从于业务建设,业务建设是成功的关键。在业务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业务的合理选择和业务的运营管理与拓展的方便性。

目前,移动智能网可提供的业务主要有预付费(prepaid)业务,移动虚拟专用网(mobile virtual private network)业务,无线800(wireless800)业务等。

每一种新业务的主要使用对象和用途即为该项目业务的目标市场。不同类型的业务,其目标市场存在巨大差异,占有目标市场就需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移动智能网的业务很多,这就需要不仅了解这些业务的功能,还要对这些业务的市场特征进行分析、归纳,从方便性,经济性,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业务对客户的功效,进而制订相应的策略,以引导业务的发展。尤其在开始阶段,这种市场分析和策略的作用值得关注。

在中国,用户对移动智能业务还不熟悉和了解,各地区的经济存在差异,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对引入的移动智能网业务理应选择有限、成熟并易于开展的几种业务,如移动智能网所提供的预付费业务,在中国可用于消除处理拖欠或不付电话费的困难,对移动预付电话用户有固定的话费限制,不能超支或预支,而这是电信部门最关注的方面之一。考虑到预付费业务具有的这些优点及国外开通的良好情况,可以该业务为突破口,以普通手机用户和新增用户为对象,策略定位于扩大移动网的用户数量和业务量,提高移动网资源利用率。并有选择地在有条件的地区开放,以保证移动智能网业务有一个比较好的开端和投资收益率,待取得一定的经验并对移动智能网业务的潜在市场有了更进一步的分析、了争之后,再扩大业务的种类和覆盖区域,并向可以接入现有移动网的所有用户提供更多的移动智能网业务。

在业务的运营管理上,对于运营在全网的业务(如预付费业务),要统一标准,以便于业务在全网的开通运行。而对于本地业务,可借鉴有线智能网在某些地区的一些成功经验,如天津和山东的广告业务及其它智能网业务运营经验,除标准智能网业务外,根据本地用户的电信消费观念习惯和文化背景,不断开发出具有本国或本地特色的业务,并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灵活多样的具有吸引力的资费政策,完成对标准智能网业务的补充,吸引更多的客户,动态地适应本地区用户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需求,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业务受理点要多点分布,提供全中文化的简单直观的业务受理窗口,以接近客户,方便客户申请业务。

四、智能网标准的发展

1997年1月itu-t11组召开的会议,明确了智能网cs-3的研究内容和实现目标。智能网cs-3是cs-2的进一步发展,对其研究可分为cs-3,1近期目标(1997~1998年)和cs3.2中长期目标(1999~2000年)两个阶段。itu-t的11组于1998年5月召开的会议,决定将智能网cs-3.1定义为智能网cs-3,智能网cs-3.2定义为智能网cs-4。智能网cs-3标准于1999年初推出,它基本上沿用智能网cs-2的体系结构,对智能网cs-2的体系结构和呼叫处理模型未做大的改动。智能网cs-3的研究内容包括对智能网cs-2能力的加强,智能网与因特网的综合以及智能网支持移动的第一期目标等。智能网cs-4的研究内容包括智能网b-isdn综合、智能网支持移动的第二期目标[加强宽带移动网上的基本业务及通用个人通信、虚拟专用网、被叫集中付费等业务;实现虚拟归属环境(vhe)的所有功能;全面支持imt-2000等]。智能网cs-3和智能网cs-4的其它研究内容:智能网的互连问题、多点控制、流量控制、安全问题。

目前,imt-2000体系结构的规范仍处于研究之中,其中增加了新的功能实体,如认证管理功能(amf)或位置管理功能(lmf)。它们是否能触发智能业务、新增功能实体的模型以及所需的智能网业务属性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imt-2000中智能网部分将在智能网cs-4中研究。

除itu-t制定的智能网标准q.12xx外,bellcore也制定了智能网标准(in-1,in-2),该标准已逐步演化成为ain(advanced intelligent network)。ain从1995年的第二个版本ain release0.2开始已与cs-1r几乎完全保持一致。etsi中的na6(network aspect)也是在itu-t基础上制定了智能网标准core inap,它规定了智能网功能实体之间在信息交流时所使用的信令协议。

itu-t的cs-x标准,为以电话为基础的智能网提供了国际标准,它在各国实施的智能网中发挥愈益重要的作用,北美的ain及欧洲的etsi标准正在向itu-t的cs-x标准靠扰(图2)。

中国于1995年颁布了以itu-t cs-1智能网标准为基础的中国智能网标准,该标准删除了cs-1某些不实用的部分,细化了一些参数(如计费部分),使其具有实际可操作和实现性。它是cs-1的子集合。自此以后,国内智能网建设及业务开展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内智能网虽是分块建设的,但中国的智能网是一个统一的网络,应能实现互连和互通。因此,为了实现智能网业务在全网的快速覆盖,顺应智能网标准的长远发展趋势,进入中国gsm网络上的设备应符合中国智能网标准规范。

五、智能网的目标体系

从智能网的标准演化发展来看,各种智能网标准最终将统一在itu-t之下,业务的需求推动着智能网标准的发展,为适应业务的要求,移动网将逐步扩展到数据通信、移动通信和宽带通信领域,且与电信管理网(tmn)、电信信息网络体系结构(tina)相融合,以形成一种更灵活、更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通信系统。因此,智能网的建设和发展要以业务的快速提供和全网络的覆盖为前提。

智能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智能网;程控数字交换;INAP协议;CS-1/CS-2

1 智能网基本概念

智能网,是在现有的交换与传输基础的网络上,以快速、便捷、经济地为目的来提供电信新业务,而设置的一种附加型网络结构。智能网所提供的新业务,其突出的优点是既可以做到快速,又能达到经济和便捷的效果。智能网的最终目标也是要为所有基础通信网络提供服务,包括公共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公共分组交换数据网、移动通信网以及未来将实现的宽带网络。

到现在为止,智能网的应用已经普及,几乎所有的电信营运商都建立了自己的智能网,并且提供了极受用户欢迎的新业务和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就美国来说,它所拥有的世界上最大的智能网体系,每年单就智能业务的收入就以10%的速率增长。而我国智能业务的收入,在各运营商的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智能网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强大的发展潜力。

2 智能网基本特点

2.1 业务控制、交换功能的分离

程控数字交换机自问世以后,它所采用的存储程序和控制方式、数字传输和PCM技术,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各个网络所用的交换机基本都是程控交换,这是电话网数字化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一种传统业务的提供方法。

按照这种业务提供的方法,对每次电话呼叫的基本呼叫控制和对新业务的特殊控制都是由网络上的交换机承担,控制和交换是不可能分开的。而智能网的基本思想则是把对业务的控制从交换机中分离出来,也就是将智能化和交换功能分离开,改由附加的智能网络层来完成业务的集中控制。这是即程控交换之后又一场网络革命。

交换机除负责基本呼叫和接续控制之外,还需支持业务的控制点(SSP)。业务控制点保存有控制业务执行的软件,称为业务逻辑,并且设置了专用的数据库来存放各个业务数据和用户数据。所以,不论是增加新业务,还是撤销业务,只要增加或撤销SCP中的业务逻辑和业务数据即可,完全不用修改交换机的程序。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智能网设置了用来生成各种新业务逻辑、业务数据的业务生成环境(SCE),设置了负责把新的业务逻辑和业务数据加载到SCP上的业务管理系统(SMS)。由于控制都集中在了SCP上,这样也就可以在网络上灵活地设置SCP,以实现网络的智能化。

2.2 智能网业务的快速实现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支持快速生成业务。与传统的某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的新业务软件控制方法不同,智能网技术是以业务的需求为出发,归纳并定义了一些基本网络功能,如运算功能、如比较功能和转移功能等。这些功能和具体业务无关,具体的业务都可以使用这些基本的功能去控制业务的执行,这些基本功能则被称为与业务无关的构件(SIB)。就像在设计硬件时所采用的最基础的门电路,它所构成的触发器、寄存器以及更为复杂,更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一样,SIB是业务的最小单位,是智能网中可重复使用的单元软件。SIB拼接业务逻辑再加上业务数据,就可以控制业务的执行,这就与传统的业务构成方法有了本质上的不同。

而智能网能快速提供业务的秘诀是把过去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业务程序的方法转变为可重用的标准SIB来组成业务。根据智能网模型的概念,每个标准的SIB功能都会映射成智能网中各功能实体的内部动作,并触发功能实体之间消息的传递。这个映射机制是由IN系统的内部软件来完成,对业务设计人员来说则是个黑盒子。设计人员只需要理解每个SIB的功能,以及接口的数据要求,就可以按照业务的控制和需求来用SIB构造业务逻辑。

2.3 标准化的通信接口

智能网作为新型的网络结构,其各个IN功能的实体(SCP、SSP、IP等)之间都要通过消息的互相交换来协调各自的动作。这些消息流集合构成智能网的应用协议(INAP),是专门用于IN功能实体之间通信。而ITU-T则是根据智能业务的发展,相继推出的CS-1和CS-2两个阶段INAP协议。是实现多厂商智能网设备之间的互连基础。每一种IN设备,只有符合INAP标准的通信接口,才能通过国家电信机构的测试入网,才可与网络上其他IN设备进行互联。在完全通过了INAP协议的一致性测试后,才可称为是标准化的IN设备,此时才具备开放通信接口的能力。

3 下一代智能网研究的重点及发展方向

下一代智能网在克服传统智能网缺点基础上,用户可以以各种接入方式来访问智能业务,并能够根据自身特殊的要求来配置原有的业务,可以支持快速业务的开发和设置。总而言之,下一代智能网重要的特征是“开放性”、“安全性”和“一致性”。

3.1 开放性

开放式智能网确切的定义,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达成共识。它应具有哪些特点,至今还有不同的观点。下面列举几个较为流行的看法:

3.2 开放式智能网应支持第三方业务的开发商

与Internet上的应用比较,当前电信网上增值的业务非常少,主要原因是传统智能网是个专用的系统,业务的逻辑和业务平台的执行环境是绑定在一起的,所以只有业务平台的供应商才能开发基于他们自己业务开发平台的业务逻辑。而实际上,独立的业务(软件)开发商并不使自己的业务开发受限于别个智能网业务平台上。所以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尽管业务平台的供应商提供了相应工具SCE,并加快了业务开发的进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不能支持第三方业务开发商的问题。SCE本身也是一种专用的系统,用一个供应商提供的SCE开发出的业务逻辑也只能在该供应商的业务平台上运行。所以,SCE仅仅是解决了设备供应商或者是设备运营商本身开发业务的问题。

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是:1)利用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先进技术(像面向对象的技术和面向构件的技术),在通用的集成开发环境上,补充SCE需要功能,开发与增值业务相关的构件;2)统一业务的执行环境,使它尽量的简单、通用(比如说采用普通的商用操作系统或Java虚拟机)。

3.3 开放式智能网必须具有的安全性

网络的开放性和安全性好像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二者只能取其一。但实际上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没有了安全的开放式网络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只有绝对封闭的网络才不需要考虑外界的安全因素。只要有一定开放性的网络就必须有相应程度的安全性做保障。

开放式智能网应该坚固的安全有两个方面:1)从网络安全域以外访问网络资源,必须要经过身份认证,并在业务执行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实施各种访问控制功能;2)普通用户进行业务客户化过程中,禁止他们对核心业务的构件进行修改,并且吸收第三方提供的业务构件时,也要经过严密的安全测试。

3.4 开放式智能网必须具有一致性

开放式智能网的一致性含义是:新业务配置和网络安全域以外网络资源的访问,不能影响既有的增值业务运行,并且要有业务冲突监测和处理机制。在传统的智能网中业务平台和增值业务都是同一供应商提供的,业务的种类不多,配置新业务之前都需进行严格的一致性检查,而在开放式智能网中实现这一点,困难还很大。

目前推进智能网演进主要的动力来自未来网络环境对提供更多新业务能力的需求,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智能网的进步也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如:计算机领域中,新软件的开发技术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出现与平台无关的编程语言Java、分布环境下的软件集成技术和移动技术等等。这些都为智能网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解决办法。

智能网技术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是对原有智能网标准的继续研究,定义新的能力集,并按照新的需求对原有功能实体进行调整,但不牵扯到对智能网整体结构的变动,这项工作现在由ITU-T组织来进行。这种渐进方式的好处在于保证了智能网发展的连续性,弊端是,标准的制定往往会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智能网固有缺陷;2)探讨智能网新一代的体系结构和技术的演进方式。参与此类研究的国际组织有很多,目前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标准或建议。

相信智能网技术今后会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杨放春、孙其博编著,《智能网技术及其发展》[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2]廖建新编著,《移动智能网》[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智能网范文第6篇

未来的信息网络将朝着宽带化、个人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单一媒体的话音业务或数据业务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信息交互。这些多媒体业务包括宽带视频会议、VoD以及B-VPN等。多媒体业务的特点是对QoS要求较高,需要较高的带宽,一般都涉及多用户、多连接、多媒体。目前,实现多媒体业务的方式基本上是一种平台,一种业务的资源很难为另一种业务所共用。所有这些造成多媒体业务使用成本高,业务的灵活性较差,所以尽管宽带多媒体业务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但是由于使用价格昂贵,普通用户不敢使用,造成市场拉动缺乏,限制了它的发展。

宽带智能网就是研究在以ATM为基础的宽带网络上利用智能网技术如何开发各种多媒体业务。宽带智能网不是简单地将多种业务集成,它的目的是要实现一个可编程的业务平台,实现业务的灵活加载、扩展和新业务的增加。与以往的业务提供方式不同,宽带智能网能够在一个平台上提供多种业务(宽带智能网能支持的业务如表1所示),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资源共用,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多媒体业务的运营成本,使用户更容易接受;宽带智能网使得业务的扩展更加灵活,这样能适应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客户化需求。由此可见,宽带智能网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宽带网络提供多媒体业务的瓶颈问题。

表1宽带智能网能支持的多媒体业务类型业务举例连接方式

会话型业务可视电话点到点

检索型业务视频点播多点到点

会议型业务视频会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点到多点或多点到多点

消息型业务多媒体邮件点到点

分配型业务广播式电视点到多点

二、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1、体系结构

如图1所示,给出IN与以ATM为骨干交换机的宽带网络综合的体系结构。

图1中,B-SSP由ATM交换机扩展而成,除了接续功能外,B-SSP上有基本的呼叫状态模型,它能向B-SCP提供详细的呼叫事件,这些呼叫事件作为DP点的形式出现。按照业务的需要,B-SCP可以在基本呼叫状态模型中设置需要上报的DP点。呼叫状态模型监视每个呼叫的状态,将触发的DP点事件上报给B-SCP,使B-SCP能够实现对整个呼叫过程的监控。

B-SCP作为业务控制点,包括SCF和SDF功能实体。B-SCP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业务逻辑的执行。对于每个业务,B-SCP都有一个业务轮廓文件,用于记录业务、用户相关的信息。B-SCP可通过监测B-SSP上报的呼叫事件对B-SSP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呼叫过程的目的。业务过程中,B-SCP可以通过B-IP进一步收集用户信息,以确定业务逻辑如何进行。根据业务需要,B-SCP能在网络中寻找合适的B-IP来提供特殊资源。此外,B-SCP还能实现计费等多种功能。B-SCP通过B-INAP协议与各个实体交互信息,协调各个功能实体。

-IP有两个功能:一是与用户的交互,收集用户信息,上报给B-SCP;二是提供特殊资源,以适合不同的宽带多媒体业务。B-IP提供的特殊资源有:视频会议桥、导航菜单、协议转换器等。B-IP是在传统的智能外设基础上引入宽带的能力,包括宽带连接、多媒体应用等。在宽带环境下,B-IP功能大大增强,要求它包含一定的业务逻辑和处理能力,即在B-IP中也引入智能。

B-INAP协议建立在NO.7信令之上,通过NO.7信令传输。它主要定义了IN中各个功能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操作、参数和差错等。B-INAP支持宽带网络中新增加的能力,如多方呼叫提供,修改呼叫连接配置特征,协商连接特征,多方连接支持,第三方呼叫控制建立等。

有关UNI和NNI信令在其它文献中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2、业务实现

在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下,可同时支持多种多媒体业务。视频会议是一种由多方用户参与,会议过程中使用声音、图象和文本等多种媒体的复杂业务。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业务,它的实现会为其它业务的实现有所启发。下面介绍通过宽带智能网实现视频会议业务的方法。如图2所示,B-SCP中有一个视频会议的业务轮廓文件,可对整个业务过程进行控制。B-IP作为视频会议的服务器提供视频、音频、数据的桥接功能。B-SSP负责接续,各终端通过B-SSP连接到B-IP上。会议的过程如下:

1)会议的准备阶段

每个参加者都必须主动地拨入一个预先决定了号码(包括会议标识)来建立连接。这个号码是对外公布的,参加会议各方的地位平等。参加会议的各方通过拨号连接到B-IP上,进行注册会议的声明。B-IP通过B-INAP信令上报信息给B-SCP,在B-SCP形成全局业务轮廓文件。会议业务的激活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预先设置启动会议的时间;一种是统计要求加入会议者是否到达预定的数量。当条件满足时,B-SCP按照业务逻辑命令B-SSP向已经注册的用户一个接一个地发出呼叫,会议处于进行状态。

2)会议进行过程

在会议注册以后,若会议开始,B-SCP首先发命令将B-IP上会议实例激活,B-SCP将业务轮廓文件交给B-IP,B-IP根据业务轮廓文件初始化。会议过程中,B-IP负责基本的会议功能控制,并能实现会议的高层管理,包括监视会议和记录用户等。会议结束后,B-SCP关闭会议实例。正常情况下应该由系统拆除连接,即B-SCP拆除会议连接,B-IP整理信息(如与计费相关的呼叫、连接情况)上报给B-SCP。

用IN思想实现视频会议与传统的方法不同,具有以下优势:

1)信息传输与业务控制相分离,当通信平台演进时,采用IN方式可以平滑过渡不会影响用户接口,同时使得业务控制的管理和维护更加方便。

2)IN对网络资源的动态分配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

3)业务提供方式灵活,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和网络的变化进行调整。

4)面向公网为接入用户提供业务,网络建立后,可以在一种体系下提供多种业务,而不是为某一特定用户,特定业务所设计。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当前,提供基于窄带增值业务的智能网技术已有相当大的发展,但是对于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宽带智能网技术尚不成熟。IN与宽带网络的综合是当今电信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此项研究刚刚起步,在国外也未形成定论,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出现。

1、IN的标准化进程

1992年ITU-T正式推出INCS1标准,定义了许多基于PSTN的智能业务;1997年ITU-T推出INCS2标准,该标准主要研究智能网的网间互连网间业务,实现智能业务的漫游。目前ITU-T正在积极研究INCS3和INCS4的标准,INCS3和INCS4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网、Internet与智能网综合方面的研究。预计1999年初推出INCS3标准,而宽带智能网作为INCS4的主要内容正在加紧研究中。

2、国外研究情况

欧洲和北美各大电信组织,都在积极开展宽带智能网的研究,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ACTS的INSIGNIA计划、以及EURESCOM的P506(或P607)计划。ETSI也成立了一个联合工作组以研究智能网与宽带网络的一体化问题。

P506和P607计划的目标是从现有的IN和宽带网络的体系结构出发,研究各自如何适应对方的体系结构,最终得到一个IN和B-ISDN综合的统一功能结构。具体方法是从研究宽带视频会议、宽带广播电视、宽带VoD和宽带虚拟专用网四个业务的实现方法入手,每个业务都按需求分析、静态模型的动态模型建立过程进行研究。

INSIGNIA计划的目的是在ATM平台上实现并演示智能网与宽带ATM信令综合。INSIGNIA计划侧重于实现方面,它是采用智能网技术在欧洲跨国的宽带网试验床上实现宽带视频会议、宽带VoD和宽带虚拟专用网等多媒体业务,推出了宽带智能网的试验网。INSIGNIA计划的目标是要定义、实现、演示在ATM平台上智能网与宽带网络的信令综合,在跨越欧洲的ATM网络各国的主机平台上提供宽带业务。

3、国内研究情况

北京邮电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1992年开始智能网的研究,于1995年底开发出严格遵照ITU-T标准的CIN01智能网系统,经过一年多的实用化工作和产品更新,CIN01已升级为CIN02,并已在网上运行,可提供基于PSTN的多种话音增值业务。进而,于1996年开始对基于CS2的移动智能网进行了研究与开发,目前,移动智能网的试验网已经在广东肇庆试运行成功,能提供包括预付费、移动VPN等多种业务,下一步工作是完善系统和加速成果的产品化进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的支持下,北京邮电大学于1997年启动了宽带智能网的研究。我们的试验系统是基于北京邮电大学自行研制的BTC-9500AATM交换机,对中国智能网CIN02相关功能实体SCP、IP、SDP等进行增强和改造,并研究宽带网络环境下B-INAP的定义,支持视频会议、VoD等多种多媒体业务的提供。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宽带多媒体新业务的业务规范的统一形式化描述方法及业务流程、信令系统。

2)研究统一功能结构模型的改进与完善。

3)研究支持宽带多媒体新业务的基本呼叫状态模型。

4)研究宽带智能网下的B-SSF、B-SCF、B-SRF的功能扩展。

5)研究IN与宽带网络综合的演进途径。

四、宽带智能网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技术,宽带智能网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概括如下:

1.超前没有标准。ITU-T把宽带智能网放在INCS-4的研究范围,但是标准何时出台还没有期限。虽然没有标准,我们也决不能消极等待,应该积极研究宽带智能网技术,并向ITU-T提交建议草案,影响标准的制定。

2.Internet的威胁。近几年里,Internet发展势头强劲,但是Internet在近期内还不可能圆满地解决多媒体业务的QoS问题,而ATM面向连接的信元交换方式能保证多媒体业务QoS,并具有完整的信令协议,所以ATM在骨干网方面有优势。ATM的缺点是协议复杂,在实现上困难很多。为了克服协议复杂性的缺点,现在有关方面也正在提出轻型的ATM协议。

3.缺少“杀手”应用(KillerApplications)。虽然宽带智能网提供的视频会议、B-VPN等业务有一定的前景,但是由于使用价格昂贵,应用范围主要是大公司或国家机关,所以还应该开发出能为广大用户所易于接受,乐于使用的多媒体业务,这对于刺激需求、带动相关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4.宽带智能网仍然是通过集中的SCP提供业务,SCP成为业务提供业务的瓶颈,这可能带来可靠性以及性能等若干问题。所以如何提供一种分布的IN体系结构,对于IN的发展也很重要。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通信网络事业发展迅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既应引进、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同时也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一条适合我国的宽带智能网发展的道路,并有所创新。我们认为:

1.中国的宽带智能网应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利用宽带智能网提供多媒体业务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不抓紧研究,我们又会在这一领域落后于国外水平。现在国外也只是在作原型系统,还没有产品出现。在国外产品占领中国市场之前,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产品,并占领相当的市场份额,以防止国外技术的垄断。

2.在研究开发过程中,还应该紧跟标准和国外重大的研发计划,保护技术上的领先。同时应密切注意新兴技术对这一领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3.稳步发展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宽带智能网需要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撑,但是我国宽带网络基础薄弱,究竟将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组建宽带网络还需要论证,所以必须采取渐进的方式。因为宽带网络投入巨大,如果一拥而上,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五、结语

智能网是一个通信网业务控制体系结构,它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分布的、与业务无关的可编程平台。在定的功能模型框架范围内,它可以提供与多种平台的综合,包括PSTN,移动网,B-ISDN和Internet等多种通信平台,并能扩展这些平台的业务提供能力。并能扩展这些平台的业务提供能力。

智能网范文第7篇

《智能网联汽车》创刊于2018年,是一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刊物。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主要读者对象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相关主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专家、学者、产业链企业高层。重点聚焦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全新发展理论与实践,围绕产业细分领域,邀请各界专家多角度深入研究与探讨。杂志内容包含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热点话题、企业案例和行业研究成果,通过提供国内外先进的思想、观念、经验,权威的专家观点与评论、深入的政策分析,企业的前沿技术与案例探讨,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决策人士提供思想源泉和智囊参考,助力我国抢占未来汽车产业的战略制高点。

《智能网联汽车》将以高端的观点和高瞻远瞩的视角,关注行业新治理、新生态、新产品、新标准、新路径、新体系、新模式。坚持开门办刊宗旨,杂志旨在集合政府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及企业专家等相关智力共同办刊,以高质量产业研究成果和深度评析为内容,创办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权威出版物;把握世界新兴产业技术的战略制高点,打造深层次、全方位、高质量交流平台,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决策人士提供思想源泉和智囊参考,推动形成有利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新生态。

智能网范文第8篇

未来,汽车将不仅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成为维系智能住宅、智能电网和智能社区、建立低碳社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有效移动手段。

此次车展上,从上游零部件供应商马瑞利展出智能车角、人机互动等解决方案,到下游搭载世界级智能互联系统的上汽荣威i6 16T车型,无一不展示着汽车智能化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以上汽荣威i6 16T车型为例:一开车门,先提醒车主“今天有雨,您带伞了吗?”;一开发动机就启动自我检测,一旦发现隐患将主动提醒驾驶者,在得到确认后,自动完成网点预约、信息传输、比价等一系列动作;选择出行路线时,在综合考量路面交通实时拥堵情况后优先选择车主平时最常驾驶的路线;接近车主经常消费的咖啡馆前还会提出建议“马上就到咖啡店了,帮您点一杯拿铁吧。”或是告知最新促销活动,并完成下单、支付、通知送货等任务,到了指定地点车主可以直接拿饮料走人,甚至不用下车。

再比如,本田汽车带来可以与人情感交流的概念车――Honda NeuV。新车采用本田首创AI 技术情感引擎HANA。除具备自动驾驶功能外,在与车主对话中,根据车主的表情声调判断其精神状况,达到辅助车主安全驾驶的目的。最神奇的是,它还可以根据车主超车变换车道时,分析判断该项行为是否会激怒路上的其他司机。

与此类似,宝马集团此次在上海车展上的多款新车也有着“聪明的脑袋”,能自动寻找目的地和沿途的各种店铺、银行等机构,让开车办事规划更智能。

此外,本届车展,“互联网造车”依然成为其热点之一,蔚来、正道、奇点等新一批“互联网造车”企业集体在车展中首秀。蔚来十几辆展车的高调亮相惊艳全场,神秘的正道汽车了一款号称油电综合续航里程可超1000公里的纯电动车概念车,外来“颠覆者”对传统汽车产业的冲击不断向纵深发展。

智能网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在移动电话中引入智能是移动电话的发展方向,介绍了智能移动电话的特点、功能、发展现状以及处理器和支持软件协议,最后分析了智能移动电话的协议模型和网络结构。

0 引言

智能移动电话(Smart Phone)是一种集中了最新通信技术、并能提供多种通信功能(特别是移动数据通信功能)的移动用户终端设备。智能移动电话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基本话音服务,还应能够提供丰富的附加功能。智能移动电话的网络支持通信协议有WAP、Bluetooth等多种。其中WAP比较具有代表性。目前WAP协议已获得了Nortel、Nokia、IBM、Ericsson、Motorola和松下等众多通信公司的支持,并成立了世界WAP论坛。智能移动电话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它不仅满足了用户的各种要求,而且它所带来的各种电信新功能和新业务也会使网络运营机构获得相当可观的增值收益。

1 智能移动电话

智能移动电话,由机壳、显示器、操作面板、显示灯及按钮、端口、硬盘、电路板、电源及电缆等组成,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有系统控制模块、移动电话模块、编码解码器模块、音频视频输入输出接口控制电路、图像传感器模块、显示器接口控制电路、操作面板接口控制电路、存储器、DMA控制器、硬盘接口控制电路、短程无线通讯模块、高速通信模块、扩展功能模块、软件模块i移动电话模块、图像传感器模块与音频视频输入输出接口控制电路相连,它们均与编码解码器模块相连;编码解码模块包括音频编码解码器、视频编码解码器及其组合,将模拟音频视频信号数字化或将数字音频视频信号模拟化:系统控制模块分别与移动电话模块、编码解码器模块、音频视频输入输出接口控制电路、显示接口控制电路、操作面板接口控制电路、存储器、DMA控制器、硬盘接口控制电路、短程无线通讯模块、高速通信模块、扩展功能模块相连,控制这些电路及芯片的工作过程。

1.1 功能智能移动电话(Smart Phone)是一种集中了最新通信技术,并能提供多种通信功能,主要是移动数据通信功能的移动电话用户终端设备。①短消息业务(SMS)功能:具有这种功能的移动电话除了能打电话外,在它的小型屏幕上可以显示数字、字母、中文汉字或其他文字信息,用来接收数字或文字的短消息。还可以与语音信箱相连接,在被叫移动用户占线、关机或不在覆盖区等情况下,呼叫能自动转移到语音信箱,主叫用户可在信箱内留言。当移动用户不占线或开机时,将会提示被叫用户,信箱中已有留言。短消息系统还可以与电子邮件系统、无线寻呼系统相连,实现语音信箱提示、股票市场及新闻信息、银行查询、交通、业务通告等多种信息的传播。②收发电子邮件功能:具有这种功能的智能移动电话能够接收和发送电子邮件。智能移动电话能够通过移动电话网接入因特网中的电子邮件服务器,从而能够操作电子邮件。智能移动电话还可具有“过滤”功能,能够自动归类筛选和“过滤”各种电子邮件。③因特网(WWW)浏览功能:具有这种功能的移动电话能够接入因特网,能以普通文本格式或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浏览万维网(WWW)。它的浏览工具是移动电话的专用软件工具,操作时比计算机使用的浏览器更为简便。④信息管理功能:具有这种功能的智能移动电话具有较强的个人信息管理(PIM)功能,例如能组织管理用户的“通讯簿”、“笔记本”等日常文件,起组织管理器(Organiser)的作用。⑤各种商业应用功能:这种功能可供专业人员在特定的范围内应用,例如保险公司的职员可以用智能移动电话管理保险单、银行职员可以用智能移动电话进行帐目管理等等,可以在智能移动电话上开发出本机构内部使用的应用软件。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不少能实现部分上述功能的智能移动电话。⑥通信器(Communi-cator):有些智能移动电话具有许多计算机功能,能支持大多数的因特网协议。这类智能移动电话机的人机接口、特别是显示屏做得比较丰富、友好,因此又称之为“通信器”。例如,一种叫做"Webphone(万维网电话)”的智能移动电话,具有7.5英寸的液晶显示器,融合了因特网和万维网的接入功能,通过按键上网,能全屏幕支持HTML、HTTP、Java、虚拟机和TCP/IP协议。又例如:诺基亚公司推出的“9000Communicator”智能移动电话,具有较强的个人信息管理功能,可以打全球通移动电话、接入因特网、浏览万维网、收发电子邮件以及传真等。

1.2 种类智能移动电话主要有:增值型智能移动电话(ValueAdded Phone)、话音集中型智能移动电话(Voice Centrilc SmartPhone)、通信器(Communicatior)和移动数据卡(Data Cards)。①增值型智能移动电话。这种移动电话能够提供具有增值特点的附加业务。例如,Alcatel的One Touch Pro和Philips的Genie等。这类移动电话可以提供许多有市场价值的商业业务,可提供安全的预付费业务但不需要在网络上增加额外的软硬件投资。②话音集中型智能移动电话。这种电话比较典型的有将要推向市场的Nortel的Orbjtor和Motorola的MAP移动电话,可以让用户浏览Internet,具有收发E-mail的功能和周期性的文件管理功能。③通信器。通信器中比较典型的有IBM的Simon、Nokia的Nokia 9000以及Toshiba的Ge-nio等,能够支持大多数的Internet协议。④移动数据卡。移动数据卡中较典型的有Ericsson的GC25和Nokia的蜂窝卡电话,接口采用的是PCMCIA标准,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计算机里。

1.3 处理器和支持软件①智能移动电话的处理器。当前的智能移动电话的CPU大都使用RlSC芯片和Intel公司的Pentium系列芯片。②智能移动电话的支持软件。例如,UP(Unwired Plan—et),Geoworks,Microwave,以及PsionSoftware和Sendjt等。

1.4 通信协议模型和网络结构①WAP通信协议模型。WAP协议模型分为4层。它们分别是无线传输层WTL(Wireless Trans-mmission Layer)、无线传输安全层WTLS(Wireless Transmmis-sion Layer Security)、无线对话层WSL(Wireless Session Layer)和无线应用环境层WAE(Wireless Application Environment)等。这些协议层分别由WAP Proxy服务器和智能移动电话支持。WTL是一种传输层的协议。它允许在多种移动通信标准的基础上实现不同的数据报传送。WTL能够支持面向连接和面向事务处理的数据传送业务。WTLS能实现无线接口上数据传送的鉴权和加密,并可与现存的一些加密算法(如GSM中的A3和A5算法)兼容。WSL主要完成高层协议之间对话的生成和控制,它可以实现对客户(智能移动电话)和WAP服务器之间传送消息中的对话字段的识别和控制。WAE是面向网络应用的协议层,直接生成WML应用程序。WAP协议是一种端到端的协议,只要求智能移动电话和WAP Proxy服务器(WAP服务器)支持即可,并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的改动。②智能移动电话的网络结构。智能移动电话在实现其智能功能时还需要网络的支持。需要在网络上配备智能移动电话网关服务器。实际上这是一种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结构,智能移动电话作为“客户”。网关服务器用来连接移动网络和Internet,提供安全、登记以及网关功能。智能移动电话和网关服务器共同支持无线应用协议(WAP)。目前在网络中运行的网关服务器有UP的HDTP网关服务器和Sendit的ISCA服务器等。

2 移动智能网

移动智能网是智能网最为成功的应用,如何在现有已广泛部署的移动智能网系统基础上,实现移动智能网向下一代系统的平滑演进是智能网技术能否顺利发展、并在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提供中仍占据重要位置的关键。在3GPP对3G核心网络的规范化过程中,提出了VHE/OSA《虚拟归属环境/开放业务体系结构)的概念。它继承了智能网的思想精髓,高度抽象了底层网络的能力,通过标准接口向第三方开放,使得任何业务提供商、企业或个人均可方便地开发业务和应用。这种结构充分体现了网络发展的趋势,成为移动智能网技术发展的指导和框架。在VHE/OSA原则和框架范围内,移动智能网技术的发展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①从现有电信式框架结构向适应于综合网络环境、基于开放接口的开放式业务提供框架结构发展。②业务控制功能的分布和接口开放性。在现有智能网接口协议INAP、CAP等的基础上,结合分布对象技术、中间件技术、移动技术、各类开放API技术,实现业务控制功能提供的开放性及向网络边缘的分布。③开放式业务创建机制及环境的开发。现有的SCE很可能将不再可用。新的业务创建环境通过对通用业务脚本类型及软件(包括VoiceXML、CGI Script、Java Servlet等)的支持,实现真正的第三方业务创建。④新的业务管理机制的提供。随着智能网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业务管理将完成更为复杂、严格的业务及用户的鉴权、验证及管理工作。⑤移动智能网SDF向IP领域的扩展。Internet中各类数据源的引入要求SDF支持多格式、多协议的数据类型处理,并提供灵活、统一的接入方式;SDF与HLR、AMF等功能实体逐步实现融合,最终成为3G网络中HSS的组成部分:SDF的数据处理能力的智能化发展。⑥SRF的功能增强和向Internet的扩展。实现SRF功能的独立智能外设由单纯的资源提供系统向具有更多智能的业务执行系统演进;Internet中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类型也将成为SRF资源处理的主体。

3 结束语

智能网范文第10篇

Residential Gateway Group(RG)是一个在1995年建立的正式的工业论坛组织,它率先采用家庭网关来代表一个集中式智能接口,将家庭外部的接入网络和家庭内网络联系起来。RG将家庭网关定义为:一种简单的、智能的、标准化的、灵活的整个家庭网络接口单元,它可以从不同的外部网络接收通讯信号,通过家庭网络传递信号给某个消费设备。借助引入家庭网关的概念,希望能够为集成不同的外部网络和丰富新的应用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CiscoSystem公司的家庭网关定义是:一个在家庭内的网络化信息设备与智能宽带接入网之间的智能化网关。2Wire公司的家庭网关定义是:一种将家庭网络无缝连接到宽带网络,使所有家庭内连网设备同时享有高速连接的设备。

上面这几种定义都认为家庭智能网关是一种将外部宽带网络与家庭内部网络连接的设备。而Parks Associates认为家庭网关应是:连接一个外部网络或多个接入网络,通过某种类型的家庭网络分配服务给一个或多个设备的设备。即一个集中式整个家庭的网关才能视为一个真正的网关。

但由于现有一些产品已具备其中的某些功能,而且目前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因此下面给出家庭网关一个比较广义或普遍的意义上的定义:家庭智能网关就是网关中的一种设备,是主要应用于广域网与局域网之间,来实现各种控制协议的转换。家庭智能网关是信息时代带给人们的又一个高科技产物。它借助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家庭内各种家电和设备连网,通过网络为人们提供各种丰富、多样化、个性化、方便、舒适、安全和高效的服务。家庭网络化也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深圳波创科技是国内较早提出家庭智能网关概念的智能家居厂商,公司的家庭智能网关系列产品已经成功应用于众多的终端用户以及小区项目中。如最新推出的10.1寸家庭智能网关使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类似于PC架构,支持TCP/IP通讯协议同时兼容IPV4、IPV6协议转换,远程控制、主人/访客留影留言等功能,与智能家居控制配合,如多媒体综合布线箱、智能插座、开关、照明控制、信息家电无线遥控与远程控制灯光及家电。

家庭智能网关的功能

家庭智能网关通过各种高速接口将家庭安全报警、照明控制、网络家电、可视对讲、网络监控、家庭娱乐设施、电话、电视、计算机以及各种信息和通讯终端都连接到家庭智能网关上来,通过以太局域网络互联以及连接物业控制中心。通过小区宽带网络,构建一个数字化小区的智能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固定电话、手机、互联网等对家庭安全防护、生活设施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如:通过电话网络及时了解家庭安全情况,通过互联网和可视电话传送实时监控图像;用户可通过固定电话、手机、电脑远程实现门窗的开关,进行安全防护管理;通过家庭娱乐通信方案,实现在电视互动娱乐的同时,进行视频通信;通过互联网上的智能化家庭管理页面,对家中的灯光进行管理。

系统还可根据用户不同场景的需要进行程序设置,使家庭服务达到智能化水平。但是,并非有了家庭智能网关就拥有智能化生活的一切。它不是独立存在于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中的,要实现数字化智能生活它必须与其他相对应的配套产品进行联动控制。如在波创智能家居中解决方案中,家庭智能网关能够兼容各种安防探头实现安防报警,结合智能开关、智能插座、智能遥控器、红外转发器等实现家电灯光以及窗帘以及各种娱乐情景模式的控制。在数字社区系统解决方案中,小区住户中的家庭智能网关能够通过小区局域网络与单元门口机、管理中心机和物业管理中心进行联网,实现统一化管理。通过家庭智能网关的联网可实现户户可视对讲、14路安防报警、自动抓怕或录像、留影留言、电话报警、小区公告、天气预报等信息发送给业主。

在数字社区系统解决方案中,布线方面并不复杂,波创的家庭智能网关、门口机、管理中心机支持的是TCP/IP协议,它可以与小区局域网共用网络,无需独立布线,比传统的系统结构更加降低工程成本。

家庭智能网关是智能化生活的心脏,通过它实现系统信息的采集、信息输入、信息输出、集中控制、远程控制、联动控制等功能。家庭智能网关的功能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安防:安全是居民对智能家居的首要要求,家庭安防由此成为智能家居的首要组成部分。家庭安防报警、门窗磁报警、紧急求助报警、燃气泄漏报警、火灾报警等。当家庭智能张端处于布防状态时,红外探头探测到家中有人走动,就会自动报警,通过蜂鸣器和语音实现本地报警;同时,报警信息报到物业管理中心,还可以自动拨号到主人的手机或电话上。

(2)可视对讲:通过集成与显示技术,家庭智能终端上集成了可视对讲功能,无需另外设置室内分机即可实现可视对讲的功能。

(3)远程抄表:水、电、气表的远程自动抄收计费是物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实现解决了入户抄表的低效率、干扰性和不安全因素。

(4)家电控制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的配置和添加家电控制节点。智能主机通过全图形化的向导提示用户如何设置和使用家电控制的功能。通过可学习的无线/红外转发模块,用户可以很方便的实现对家中电器的集中管理和电话、网络的远程控制。

(5)智能照明功能:智能网关系统通过无线的方式实现对智能开关、插座等模块的集中管理和控制。智能网关可以根据户型的实际大小增加控制器的数量,从而解决无线距离有限的问题。智能网关把家中的电器和灯光集中管理起来,可以实现丰富的管理和控制功能。用户可以预先设定多种包含家电、灯光、窗帘的场景模式,也可以开启定时控制程序,温度控制程序,还可以把家电控制和防盗报警联系起来等。

(6)远程控制功能:通过拨打家中的电话或Internet远程登陆家中的家庭智能网关,实现对家庭中所有的安防探测器进行布防操作、远程控制家用电器、照明、窗帘设备。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监控家中状态,并可外接多个摄像头,实现远程网络监控。

(7)小区信息服务:物业管理中心与家庭智能终端联网,对住户信息,住户可通过家庭智能终端的交互界面选择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各种服务。

(8)增值服务:通过家庭智能终端可以实现网上购物,远程医疗、邮政速递等增值服务。

家庭智能网关的发展前景

上一篇:智能交通系统范文 下一篇:预算定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