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23:31:22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位论文;控制体系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逐渐代替工业经济,社会各界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推动科技管理创新、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教育培养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若干问题,如学位论文质量下降、毕业生素质良莠不齐等。随着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的质疑不断增多,提高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校学习和科研工作的结晶,不仅可以反映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现行的学位论文管理体系亟待优化。

目前,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探讨了如何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杨同毅(1999)将质量保障概念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认为学位论文质量应由国家、社会和学校三方共同保障。张意湘(2003)、溥纯芝(2005)和严江(2012)指出了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如选题不合理、缺乏创新性、开题把关不严、导师指导不力以及答辩流于形式等,并提出从研究生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善。陈勇和王道红(2006)认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管理除了要重视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积极采取措施保证规章制度落实,如对研究生院的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对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等。另外,王科(2011)认为研究生自身也应当注重提高学术水平,培养阅读经典原著的意识,恪守“原典为王”、学以致用、质量本位的理念,充分汲取经典原著的营养,切实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知,绝大多数相关研究仍徘徊在现象描述,忽略了对管理体系背后理论基础的思考。因此,本文将基于控制论视角,探讨如何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优化,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教育水平。

基于控制论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控制论是现代科学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1948年,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的专著《控制论》出版标志着控制论理论的形成。控制论对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显示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对生物和生命现象的研究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对哲学和社会现象的研究也有很大意义(童天湘, 1979)。控制论认为任何系统、过程与运动都可以看成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控制是一个十分广泛而重要的概念。一般来说,控制是在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系统稳定地保持或者达到某种特定状态,或者使系统按某种规律变化的一种过程(刁在祥, 王少君 & 张军波, 1998)。控制论把系统的功能作为其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不论这个系统是动物还是机器,控制论只考虑它们的功能,而不考虑它们的其他特征(张峰, 2008)。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维方式,要先确定控制想要达成的预期目标,根据确定的预期目标来选择可行性的工具与手段,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使受控对象达到之前的预期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保证控制的有效性,可以进行信息反馈。根据控制论的观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也是一个可控的过程。我们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为目标,从开始到论文完成,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对各个阶段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最终目的。为了体现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本研究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划分为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三个阶段。

1.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是指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生产过程之前所需要进行的控制,这主要表现为对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控制。生源质量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因素,经验表明:生源质量的高低会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高质量的生源是优秀学位论文的基础,研究生生源质量下滑,不仅会降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引发外界对高校办学质量下降的思考,还会对高校的品牌知名度造成长远影响。反之,这些不良影响也给研究生招生带来不便,导致高校难以吸引优秀的生源。因此,高校应当采取适当措施,竭力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

第一,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

推免生一般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参与推免的学生一般都是各学校根据前三年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择优确定推免资格的,相对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的考生来说,推免生具有更好的专业能力(李彩丽 & 缪园, 2009)。因此,各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推免制度,保证推免各个环节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假期夏令营活动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通过活动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之后的招生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另外,高校应当加强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到优质生源地进行宣讲,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对于能力优秀、表现良好的本科毕业生,给予其推免生的资格。同时,对推免生的初试和复试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坚持客观公正,保证推免生的招生质量。

第二,加强研究生全国统考制度改革

自2003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加大了对研究生统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将原来的“3+2”考试制度改革为“3+1+1”考试制度,正式将复试列入了考试录取环节中,从而扩大了高校的招生录取自,为高校选拔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张意湘, 2003)。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长期存在的“重成绩、轻素质”的弊病。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部分高校在复试环节中缺乏细致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导致复试过程流于形式。因此,为了确保生源质量,目前迫切需要对研究生复试环节进行改革。首先,要确保复试流程的公开、公平以及规范性,复试的具体内容要科学合理,全面考察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对复试小组成员进行资质审查,明确成员的具体权责;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研究生招生复试监督小组,对研究生复试全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复试流程的透明度。

2.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指在学位论文生产过程之中所需要进行的监控,这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培养制度设计、导师指导和开题报告审核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和综合素质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期间培养制度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导师的必要指导也是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艳明, 2004),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加强研究生导师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设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途径,在论文撰写之初就要严格把关,确保过程控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第一,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制度

首先,及时修订培养方案,改善陈旧的课程设置,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授课质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知识更新十分迅速,社会对研究生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研究生培养最基本的质量标准(常宝英, 2008),但有些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能与时俱进、课程设置落后,导致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这些都会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学校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结合实际需求,对研究生课程进行合理的改革,合理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法课程的比例,使三者协调,既让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同时,鼓励授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引入丰富灵活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学校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加强研究生的基础文献学习。基础文献学习对研究生培养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基础文献学习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巩固,丰富其知识结构,并从中学习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基础文献学习可以接触到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领域,增进对交叉学科的了解,引导研究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后续研究开展提供更多的启发。基础文献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强对国外经典文献的学习,通过阅读外文文献,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知识面,从而掌握当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外文文献的利用能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外文文献的利用状况是衡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创新程度的重要标志(张意湘, 2003)。因此,高校应当有导向地加强研究生基础文献学习的力度,建立正式的文献分享机制,鼓励研究生进行文献分享和交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

最后,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创新性是衡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生的学习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还要注重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提供创新平台、设置科技创新奖学金等措施,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这些创新实践活动能够增强研究生对学术的了解,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其科研水平。高校应当大力推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深度参与,通过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其科研兴趣。另外,高校还应定期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学术探讨,从而为学位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立合理的导师指导机制

一是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自身水平,明确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导师制度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姜晶玲, 2005),研究生导师的思维方式、学术作风在日常的学术辅导过程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了保证优质的导师素质,高校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遴选机制,及时将道德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引入到导师队伍中来,促进导师队伍年龄结构的优化。再则,高校应为研究生导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鼓励导师参与进修学习,指导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然后,要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对导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有明确的规定,导师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给予建设性的建议,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把关。

二是注重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对于学位论文质量来讲至关重要,好的选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题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它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查阅文献,科学的辩证思维,发现问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文道贵 & 潘建红, 2008)。好的选题往往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和推敲,要对研究相关领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选题作为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需要导师的必要指导和帮助。导师应当指导研究生通过资料查找和信息搜集,了解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启发研究生的创作思维,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另外,导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结合研究生自身的能力和特点,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第三,建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对学位论文选题阶段的工作总结,也是学位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和框架。作为学位论文撰写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要加强对开题报告管理,建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高校可以举办相关专题讲座,为研究生传授开题经验和写作技巧,避免开题中存在失误。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对开题报告的格式进行统一规范,如开题报告的内容可以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内容、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等。责成学院组成开题报告专家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检查和评价,并给出具体的意见。对于审核合格的开题报告予以通过,对于审核不合格的也要给予意见,修改后再进行审核。

3.终结控制

终结控制是指对学位论文质量的成果检验,它主要表现在成果审核、答辩程序和激励机制上。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学位论文完成的必要步骤,高校通过对学位论文撰写结果进行控制,了解研究生论文的写作进展和工作质量,对撰写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控制,从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第一,建立严格的学位论文审核制度

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后,需要由评审专家小组进行审核,对研究生的论文成果进行评价。高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选取合适的指标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评价制度上,建议采取导师和专家组共同评议的机制,先由研究生导师对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再采用“双盲评审”的方式交予专家组进行评价。“双盲评审”是指研究生在送审的学位论文中要求隐去研究生本人及其指导教师的个人信息,而论文评审专家也对研究生及其导师保密(刘之葵 & 周, 2007)。在综合导师和专家组的共同意见后,得出最终的评审结果,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第二,规范学位论文的答辩程序

论文答辩是对研究生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现场考验,是研究生获得答辩专家小组对论文成果的审核、认定或否决的过程(刘敏, 2007)。为此,学校要制定严格规范的论文答辩程序,答辩专家小组的成员选择要保证客观性和公平性,答辩过程不是走过场,专家小组要严格按照答辩流程,通过提问了解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所研究问题的掌握程度,对研究生是否能够通过答辩予以判断。

第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

对于优秀的学位论文可以设立奖励来进行鼓励。一方面,这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的肯定;另一方面,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后续的研究生加强对学位论文的重视,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督促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制度,但是从执行力度来看仍有上升空间,再就是重精神激励的同时也要加强物质激励,鼓励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脱颖而出。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高校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管理,从而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本研究从控制论视角出发,优化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三个过程来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学位论文既能体现研究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反映研究生从事科研的能力,是检验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据。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鼓励研究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后的成果检验,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不断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和优化。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B201411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3YB3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实验教学项目(SY201429)成果

参考文献:

[1]常宝英.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 24(18): 47-49.

[2]陈勇, 王道红. 浅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6, 29(3): 51-53.

[3]刁在祥, 王少君, 张军波.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教学管理[J]. 管理信息系统, 1998, 22(S1): 110-112.

[4]姜晶玲.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措施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 41(22): 37-38.

[5]李彩丽, 缪园. 硕士生生源质量与学位论文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26(9): 8-11.

[6]刘敏. 问题与对策: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审思[J]. 湘潮(理论), 2007, 3(1): 66-68.

[7]溥纯芝.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保障制度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 12(6): 57-60.

[8]刘之葵, 周. 工学类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估标准的探讨[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 30(12):182-184.

[9]李艳明. 试论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因素[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 21(11): 58-61.

[10]童天湘. 控制论的发展和应用[J]. 哲学研究, 1979, 25(3): 75-80.

[11]陶涛, 陈虹, 阳小华. 风险控制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中的应用[J].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1(4): 34-37.

[12]文道贵, 潘建红.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8, 24(4): 86-91.

[13]王科. 强化经典原著阅读意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1, 27(6): 131-132.

[14]王颖, 徐雷.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评、控治理模式研究[J]. 国际商务, 2012, 26(4): 113-120.

[15]严江. 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4(4): 8-10.

[16]杨同毅. 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有关理论问题的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9, 16(3):52-56.

[17]张峰. 控制论的科学思维方法[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08, 22(1): 114-116.

[18]张意湘. 强化过程管理,提高学位论文质量[J]. 大学教育科学, 2003, 21(2): 77-79.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毕业 设计 质量 对策

一、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部发出的相关文件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中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更强调了当前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然而,如何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优质高效地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影响因素调查

评价一份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该是全方位的。毕业设计(论文)不同于科研总结或论文,也不可能全部等同于真正的工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基本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主要包括:

调查研究、中外文献检索与阅读的能力,综合运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独立研究与论证的能力,试验方案的制定、仪器设备的选用、安装、调试及实验数据的测试、采集与分析处理的能力,设计、计算与绘图的能力,包括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文字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撰写设计说明书、论文及英语书面表达的能力等。考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特别关注选题质量和最终成果两个方面。

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问卷调查、座谈等基础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了五项认同度在90%以上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图1所示。

三、关键因素分析

1.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其投入

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为如前所述,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相对独立地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问题,并取得设计成果,这是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对其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的过程。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靠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环节显然是不够的,它离不开前三年多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一般需经历选题、查阅文献资料、开题、科学实验、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部要求的工作量是学生每天工作6-8小时,共计要用15周以上,这是相当必要的。

2.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投入

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投入是制约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知识面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不仅应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只有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高,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才能保证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另外,指导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人品才学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指导工作中,教师的人格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我校也作了相应的规定。规定指导教师每周的指导时间不能低于8小时,效果显著。

3.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落实情况

实践证明,科学、完善、有效的监控体系,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和督导工作的组织,对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科学并且到位的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的重要保证。其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各环节进行管理。在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的经费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与成绩评定、毕业论文(设计)的归档、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等方面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逐步实现规范化,以保障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需的硬件条件和经费保证

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是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础保障,也是学校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基础。学生在进行资料查阅、调查研究、科学计算、分析、绘图和仿真等与课题相关的工作时,必须有计算机、网络、图书以及实验实习的设备和场所。特别对于工科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了保证他们参加毕业实习、科学实验、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我们必须提供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学生查阅资料、科学研究、实验、毕业实习、文章打印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

5.毕业设计实习、调研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的实习、调研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做课题的理解,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过程的很好的启示。因此,毕业实习、调研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质量。

四、系部(学院)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对策

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因素学校(特别是院系管理者)是可以掌控的,只要树立科学质量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师生的主体作用,保证“人、财、物、时”等投入到位,就能做好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1.抓关键,落实质量监控体系

做好系部(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我们的经验是抓关键,这个关键就是: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以规范为抓手,综合应用系统论、控制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等理论构建和落实质量监控体系。

把毕业设计(论文)及其管理工作看作是一个控制系统,分析它的信息流程、反机制和控制原理,能够寻找到使其达到最佳状态的方法。从信息的角度上看,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传输、变换、加工、处理来实现的。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反馈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系统自动地保持自身的动态平稳或功能稳定,都是通过反馈机制实现的。因此在实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时一定必须做到信息不失真地传递和反馈,信息贯彻渠道和反馈通道都必须畅通无阻,必要时还应该加入认为的反馈通道。具体做法是:领导和有关人员深入到师生之中,宣传学校和系部的规定要求及其意义,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师生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这样不仅能保证和提高质量,还能提高大家的积极性,领导和管理人员也取信于民,树立威望。会议、座谈和问卷调查等都是保证信息畅通的途径。代表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全面质量管理同样可以为我们借鉴。它是以组织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形式,“三全―多样”(全过程、全员性、全面性或称全企业、多方法)是其核心思想和基本要求。

毕业设计工作是一个时间长、质量影响因素较多的复杂教学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问题都会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所以,对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必须是过程中的过程监控,而不能是目标控制。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全程性。院系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并在整个过程从选题开始到论文答辩、材料归档等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同时要在每个控制环节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个系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涉及教师、学生、实验实习条件及管理等多个方而,可以说包括全系的所有机构、全体教职员工和该届毕业生,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中所述的全面性和全员性。为保证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应该明确并强调本部门每个机构、每个成员(包括学生)对毕业设计 (论文)工作中的功能和职责,各尽其能、各负其责。

2.树立科学质量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于各院(系),“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本部门的师生为本,关心每一个师生的全面发展。师生既是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对象,又是监控的主体,在制定制度时既要满足质量需要,又要考虑师生容易执行;执行制定时既要严格,又要富有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对于指导教师来说,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自己所指导的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在设计或论文每一个阶段的表现和成果,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困难,帮助学生正确解决考研、就业与毕业设计的冲突。同时用渊博的知识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用高尚的品质和优良的学风、教风和作风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思想上确立学生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在行动上创新机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于指导教师,应该实行奖罚制。对于责任心强、成果显著的指导教师应予以表彰和奖励,这样可大大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理实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指导教师队伍也是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素质,首先要积极引导教师参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锻炼,如深入生产一线、社会实践和实习指导、工程项目设计、试作毕业设计(论文)等,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毕业设汁(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不断增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能力;同时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指导教师知识面拓宽和知识更新步伐,增强因材施教能力和综合指导能力。另外要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这些措施的实施,就能不断优化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促进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群体的形成。

4.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提高工作效率

“人、财、物、时”投入到位是各院系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中心,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保证。其中,人,就是指导教师和学生;财,就是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所必需的经费;物,包括计算机、网络、打印机、教室、实验实习场所等必须的硬件保障;时,既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还包括院系相关管理人员、质量监控人员所必需的时间。

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一系列先进工具运用于教学,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离不开这些工具,老师的指导也会因为有了它们而变得快捷、方便。同样,在其质量管理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效率和质量。如网上选题、网上毕业设计(论文)动员和规章制度制度宣传,计算机成绩管理,计算机材料管理,等等。

五、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组成及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五个主要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系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Z].2004.

[2]廖志凌.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82-85.

[3]程友联.本科大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若干对策的建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54-157.

[4]曾健平,尹新,胡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02):112-114.

[5]唐杜英等.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7):92-93.

[6]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徐继红,陶俊,伍广.本科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67-70.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文第3篇

(一)信息论的起源及其基本观点

信息论(InformationTheory)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发端于通信工程。信息论的早期研究工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1924年,美国的乃奎斯特和德国的开夫曼尔指出,为了以一定的速度传送电报信号,电磁波必须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即频带宽度。1928年哈特里指出,传递一定量的信息,需要频带宽度与时间的乘积达到一定的值。它类似于一定数量的队伍通过时,道路宽则时间短、道路窄则时间长的道理。信息论的真正奠基人是美国数学家香农(O・E・SHANNON),他从1940年开始从事信息论的研究,并在1948年发表了一篇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这篇论文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香农信息论的基本内容是研究信源、信宿、信道以及编码的问题。他对信息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1)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通讯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通信系统的模型;(2)提出了度量信息量的数学公式。把信息源发出的信息看作是一个随机序列,根据已知的概率,从各种可能消息中选择消息,这可以适用于各种信源;(3)初步解决了如何从信息接收端(信宿)提取由信息源发出来的消息的技术性问题;(4)解决了如何充分利用信道的信息容量问题,指出了在有限的信道里以最大的速度传递最大的信息量的基本途径。

与香农同时,对信息论做出重大贡献的是N・维纳,他从控制和通讯的角度进行长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维纳滤波理论和信号预测的接受理论。他从统计观点出发,把消息看作是可测时间序列,提出了将消息定量化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度量信息量的数学公式,把信息作为通讯和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运用到许多领域。

总之,信息论是一种从整体出发,把系统看作是借助于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而实现其目的性的研究方法。它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运行过程抽象为信息输入、储存、交换、输出、反馈和控制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对于任何实际系统,在运用信息方法处理时,首先必须以信息的运动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根据研究对象与由它发出的信息之间的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把对象抽象成为一个信息输入、存贮、处理和输出的过程并进行信息反馈。信息论认为,信息是一切系统保持一定结构、实现其功能的基础,它与系统尤其是与控制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系统正是通过获取、传递、加工、处理信息而实现有目的的运动的。目前,人们正在用信息论解决各学科中未解决的问题,试图把信息概念和方法用于解决生理学、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问题,一门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识别和利用的科学正在形成。

(二)信息论对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意义

信息是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和高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之间,高校质量管理、监控中心与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之间联结的纽带,是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中的基本要素,它使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中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活动协调有序,形成有形网络。

1 信息论的运用将使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手段更加科学。在广泛收集教学管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模型进行预测和统计分析,将信息论运用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者对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的效率和准确度,大大提高了对教学管理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使决策建立在高效及时的信息基础之上,最终提高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水平。在省级高等教育管理与监控体系中,施控系统输出认知信息,同时按照一定的原则来确定信息范围,教学管理信息凝聚在选择原则之中,指导管理与监控行为进行,规定管理监控系统的时空秩序,沟通各类施控系统之间的联系,规定各类认知信息输出的先后顺序和场所,进行信息编码,建立起教学系统的时空秩序。对信息从质的方面做出分析,一方面要判明信息过程中的信息类属,另一方面要对信息过程的存贮方式、传递方式、处理方式和使用方式等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量的分析就是要运用概率统计、模糊数学、集合论和有关相对论的数学方法,对信息的主、客观方面和传输、使用方面以及量度和语义方面等做出定量的研究,从而能够运用定量分析的成果,使管理与监控过程更为科学。

2 信息论将使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更加高效。运用信息技术和通讯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人机结合的教学管理信息处理系统,便可及时而广泛地收集信息,快速而准确地处理教学管理信息中某些规范化的流程事务,使管理与监控过程快速高效。早在1982年,纳伊曼就提出如果高等教育结构不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手段,它将绝对无法适应这种学生数量迅速增加的压力。信息系统借助通讯网络智能技术来处理质量管理与监控,在减少了教学管理人员人数的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扩大了服务对象、延长了服务时间,并且把教学管理人员解放出来从事更具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事情。依靠信息系统平台相互传递信息进行信息沟通,确保了指挥协调的顺利畅通,有效解决了各部门之间由于相互割据彼此孤立而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

3 信息论、系统论与控制论互为基础,互相依赖,相得益彰。信息论运用于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是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协同运用,共同发挥效益,信息依赖于组织系统、目标系统才能广泛地收集信息,同时信息系统本身的运行也需要控制论,一个信息流通体系,其信息是指流通与教学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它用来规定信息的范围、信息的分类、各类信息之间的编码、传输与反馈,它有利于信息系统效率的提高。教学管理中的各种规章制度、指令性和指导性的命令、文件,教学计划大纲,实施的措施和执行情况以及总结报告等都是教学管理与监控信息。

二 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系统模型

将信息论引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中,就是将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监控体系抽象为一个信息传递的模型。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系统主要解决如下问题:信息由哪里发出或接收;如何采集信息;信息系统活动由谁组织;系统信息如何采集、分析和反馈;系统运行如何控制。为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明确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信息系统中的信源或信息源、信宿、信道或信息渠道、数据采集、数据编码、网上评估、信息与反馈等要素,由此完成一系列各种各样的质量保障活动。如图2所示。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源与信宿,分别叫做信息源与信息接收器。这里主要指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与高校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之间,以及高校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与学校师生之间,他们均互为信源与信宿。关于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与高校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的职能与任务在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论中已经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道,指信息流通渠道。

它是信息有效流通的物质基础,主要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信息管理与监控系统。省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如下信道:一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工具,以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目标系统为基础,建立网上信息搜集系统、网上评估与诊断系统和网上信息与反馈系统。建立网上质量对话、问题咨询、评价咨询、信息、跟踪反馈和教学信息异常情况报告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信箱,使学生与领导,学生与教师,学生、教师与教学主管部门之间形成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能够及时发现教师、学生反映的教学问题。二是行政渠道。省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与学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之间,学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与院系之间,通过上传下达,主动听取师生的意见,了解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环节和相关教学信息,并及时输入信息系统,随时进行质量调控。三是调查与对话。学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成员随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检查、考试分析、课程质量评价等方式了解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各环节情况,及时将信息输入信息系统,从而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并通过听课、师生座谈会、咨询研讨、同外单位和群众交换意见,了解学校教学工作情况,并及时将相关信息输入信息系统。

三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流通过程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信息是指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有关的一切数据、资料、情报和符号系统。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就是一个信息运动的过程。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监控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采集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的信息采集必须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系统,对信息数据经常性采集,要保证有足够的标本量,以保证信息处理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公正性。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由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负责,按照8个目标39条进行信息搜集,信息采集主要有四个来源:一是各高校的自我评价信息。各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要在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的指导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按照拟定的评价目标体系,做好信息收集工作,提供本学校的自我评价,对相关指标及权重进行量化评分。二是专家的评价信息。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对相关专家的常规调查与咨询,通过随机抽样的专家群直接在网络上通讯评审,根据相关指标对被评大学或其部分学科专业进行评估诊断并量化评分。三是社会评估。由教育部门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中介机构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制定质量保障法律、法规,规范高校行为。四是基层日常信息反馈。日常信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的评价信息。政府、其它大学、企事业单位人士、高校毕业生,根据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提供的调查问卷,对各大学或其相应学科专业的相关质量标准进行评价并量化评分。另一方面要建立上诉中心,接待学生的上诉;建立省的信用数据库;完善信用制度;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内部应该设立质量举报信箱,收集来自各大学基层的师生的日常信息,大范围地收集基层师生对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并根据相应条款进行加分或减分。

总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是以高等学校的自我评价为基础,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组织同行专家对各所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经常性质量审计与评估,经常收集社会及大学基层的调查信息。各种信息互为参照,根据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量化评分、及时反馈,以此形成一个客观、可信、高效的日常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数据搜集系统。

(二)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信息的评估与诊断

省级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和高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统计、检测、分析、评价和量化。一是评估。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和高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通过电子程序集成、分类,将来自专家评价、大学自我评价、社会的评价和中心日常信息进行数字化形态表征,客观地评价质量。基于所获数据,分析各高校目标系统中诸指标,并做出客观衡量和判断,经量化得到一定的分值,并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对被评价高校的质量做出公正合理评估。二是诊断。网上评估系统是宏观调控各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对教学质量信息处理后的结果进行分析,诊断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指导。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信息的评估与诊断系统要以客观、公正、实效、及时为原则,在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真实性与公正性,并提高快速便捷的数字信息快速分类、保存,建立完善和高效的数据备份系统,追求智能化的管理支持平台,实现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三)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与反馈

在信息分析、评估诊断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反馈,处理管理与监控中发现的问题,是信息方法的关键。所以,信息中主动利用信息反馈,对各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问题、分析原因,以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符合管理者的意愿,创造更高的管理效益。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与反馈系统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向学生、家长及社会提供高等教育的质量信息;二是向政府、大学和其他资助机构提供高等教育质量的数据和信息;三是与其他的高等教育部门合作,制定和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框架;四是就高校学位发放权和高校是否有资格享有大学头衔等问题向政府提供建议;五是对高校教育质量问题进行审查、控制并给改进意见;六是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方法。质量信息系统是缺乏共享机制的系统,系统中的质量信息资源没有真正得到充分的利用,已满足不了各层次人员对质量信息实时化的需求。高等教育质量信息系统设计要点可归纳为面向质量评估、覆盖各类信息点、系统功能的通用化、适合网络用户的需要以及比较经济的系统运行环境。为此,需要设计开发一系列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网上教研活动系统、网上课堂、网上毕业设计指导交流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招生报名系统、教学计划与课程管理系统、“移动校园”短信服务系统等来提供技术支撑,其别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规章制度,包括毕业设计(论文)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选题原则、指导教师的资格等,要体现不同专业特点的质量标准、评分标准、答辩成绩等。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对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而言,要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学校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是关键,因为学校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设计者,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学校学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接受者。因此,只有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与学校质量管理与监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使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发挥最大的功能,最终使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欧阳光明,郭卫,等,遨游系统的海洋――系统方法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04,106

[2]冯・库贝,信息理论与教育学[M],劳永光译,上海:春秋出版社,1989:216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文第4篇

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依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这些问题逐渐呈现出互相浸透影响、愈发密切相关的发展态势。

(一)学生层面上。一方面,学生态度不够认真,论文写作投入不深。就当前的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而言,部分本科生并没有高度重视或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的目的不仅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1]。由此而出现的现象有:对待学校的论文写作规定及指导教师的论文修改意见敷衍了事,有的甚至不按格式要求写作和基本不作修改;东拼西凑,不论出处不看来源,在网上搜罗出相关文字内容就直接拼凑成文;平时基本不主动和指导教师联系,更有甚者,从头到尾都避开指导教师的多方联系,只在最后答辩的前夕才和指导教师碰面;较多学生在论文写作期间并不留在学校,而是在校外寻找就业工作岗位或实习岗位,重心并没有放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只寄希望在答辩之前返校突击完成。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专业基础不牢,科研素养不够。部分本科学生在大学期间并没有认真学习,反倒是将较多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谈恋爱等等之上。甚至有的同学习惯性地逃课、旷课,到了期末考试时期就突击复习,认为所学课程只要达到及格即可。而恰恰有别于高中时期的传统教育方式,大学中的学习更需要本科学生主动探索专业性、积极拓宽知识面。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专业探索和寻求教师帮助,才能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同时不断提高个人的科研素养。正是本科期间不甚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不够深化的科研素养,造成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出现语句不通、格式错误、专业术语不对、论文研究面宽而泛等等基本性问题,从而导致论文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二)教师层面上。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如何,是与教师的指导程度密不可分的。现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之所以一直得不到较大的提升,这其中,论文指导教师层面上所出现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第一,教师指导的毕业学生人数超负荷。在较多的高校中,作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者,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承担着超负荷的毕业生论文指导工作,即使再勤奋再负责的老师,在精力和时间上也是捉襟见肘的。例如,有些高校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所带的毕业生人数达到20多位,基本上不可能对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都进行精心的指导。造成这种毕业论文超负荷指导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学校院系里本来就师生比例失衡,导致毕业时每位教师必须指导较多甚至严重超负荷的学生论文;二是有些教师为了完成课时量,争着抢着要带更多的毕业学生,但实际上确定下来后,又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一一指导。第二,教师本身的科研教学任务繁重。在高校中,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尤其是科研任务。许多学校对教师的各方面评定都是依据其申报和完成的科研项目来进行的,由此导致高校教师自身也非常重视科研项目的相关工作,有的甚至将其看重于教学任务之上。于是,面对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部分教师在承担着繁重科研和其他教学任务的同时,并不能做到很好的具体指导。第三,教师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不重视。现今,在部分高校的少数教师中存在有这样的观念,即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只是走个形式,并不指望其真的能够写出具备一定专业水准的精品,所以只需要简单指导一下,能够马马虎虎通过答辩就行。“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的就业形势严峻,让他们安下心来写论文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论文指导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没有进行严格的审阅与修改”[2]。如此等等,教师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自己在论文写作上的放松和懈怠,有的学生甚至更加觉得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件没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事情,随便糊弄一下就行,反正在答辩时指导教师最终都会帮忙通过的。

(三)学校层面上。本科学生在毕业阶段一般都面临着两件大事,一是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最终答辩,二是外出毕业实习解决自身就业。本来这两件大事都是与学生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重要环节,但在时间安排上,往往二者都是重合的,以至于学生很难在外出实习的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写作。迫于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压力,部分学校会在教学安排上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开绿灯,有的甚至要求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负责自己所带毕业生的就业催促工作,导致上至指导教师下至学生自己都产生了这样一个错觉:解决就业更加重要,毕业论文只要不是太差,学校一般都会让通过的。另一方面,学校在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基本上,高校都会制定有关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规定或细则,用以对本科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小到格式字体、大到版权原创的各方面约束。但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学校自身又对这些毕业论文管理规定或细则的具体执行缺乏强力有效的监督机制,以至于当学生毕业论文出现质量问题时,并不能准确地界定是指导教师没有悉心指导,还是学生自己敷衍了事,由此而导致的本科毕业论文蒙混过关,甚至当问题解决不了时还会出现师生互相推诿责任的负面情况。

二、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对策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上所出现的问题,应该充分引起学校、教师、学生这三大主体的关注与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效果。

(一)提高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严肃性的认识,增强其科研素质。目前来说,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严肃性的认识,已经成为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端正态度,严格按照要求,积极与指导教师沟通,认真写作和修改毕业论文。同时,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应当就这些过程增设研究与写作课程或专题讲座以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3],以此提高学生们的科研素质,逐渐培养其科学正确的研究习惯。

(二)增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合理分配其指导精力。通过建立专门针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奖惩机制,从制度规范上提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作品,定期与学生见面交流,通过提出修改意见等,不断督促学生提高论文质量。同时,也需要通过控制论文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数、减轻教师平时的科研压力、改革教学任务量等方式,合理分配教师的指导精力与时间,提高其毕业论文指导质量。

(三)创新高校的培养模式,规范完善论文质量管理的监督机制。在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上,高校应该从创新自身的培养模式开始,“应该有一个通盘的安排,这个安排要贯穿于学生本科学习的整个过程。各个专业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把学术素养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渗透于学生四年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同时,学校应规范完善论文质量管理的监督机制,真正明确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指导教师、学生等各方的职责与权利,让相关的规定或细则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落到实处。

三、结语

对高校来说,“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程,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阅和掌握知识程度的总结,是对学生查阅文献、科研、独立工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也是学生最初科研工作的尝试”。同时,也是对高校自身教学水平的直观体现。所以,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疏忽不得。本文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建议,能够为不断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效果贡献力量。

作者:刘语涵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文超.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3:48

[2]吴永梅.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12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监控;效果

目前,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由数量大发展步入质量大提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在教学管理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加强信息反馈管理,包括校内和校外用人单位的信息,借以不断提高教学及其管理质量,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求得更大发展空间。现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的教学信息管理实践为例加以论述。

一、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概述

(一)教学信息反馈的特点及原则

教学信息反馈是指通过多方面渠道了解掌握可靠的教学信息。这种反馈不仅来自于学生对教师,同时也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信息反馈的特点是随机陛、简约性和范例性。教学信息反馈的随机性是指教学中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认真、耐心对待这些随机发生的事情,思维要周密,要按照“科学决策”的原则解决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简约性是必须的,教学信息越冗长越会影响学生对信息的吸收。教学信息反馈常常以现实中的范例呈现,范例性的教学信息体现了信息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解决好每个范例,也就解决好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原则是及时性、可靠性和全面性。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是指捕捉最新的教学信息并及时处理,保证高速度、高效率地控制教学全过程。所谓可靠的教学信息反馈就是指确实反映教学实际情况的反馈信息,为师生、信息员、教学管理者所接受。全面性是指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信息,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放过不易察觉的信息,全面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的功能

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基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做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反馈又是控制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通俗地说,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反馈系统就是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把信息库的信息分类发送出去,得到预定的效果,改进原状态的一个系统。从反馈系统理论出发来考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其他系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

二、建立信息反馈系统的必要性

(一)突出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运用信息反馈系统,在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中可以加强管理的针对性。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教学质量监控,要达到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维持现状”,即在变化着的内、外环境中,通过教学质量监控,随时将教学管理计划的执行结果与管理标准进行比较,若发现有超过计划允许范围的偏差时,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使系统趋于相对完善,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教学质量监控要达到的第二个目的是要“打破现状”。变化着的内、外部环境对学院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要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创新,就势必要打破现状,即修改已有的教学管理计划,确定新的目标和管理标准,使之更科学、更合理。

(二)形成信息平台,促进教学改革

运用信息反馈系统,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为师生构建质量信息平台,促进教学改革。构建质量信息平台的目的就是要收集信息、建立信息库、了解在教学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大多是为了维持并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现状。而打破现状,进行改革,是一个漫性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大量存在慢性问题。由于慢性问题所带来的对整个教学管理质量的影响,而使急性问题经常产生,因此更应于以解决。要使监控体系真正起作用,就要像医生衫治疾病那样,重点解决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存拍的慢性问题,打破现状,求得螺旋式上升,并进行札适应的教学改革。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运用信息反馈系统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利于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运用信息反馈系统的要求是:处理、收集信息要及时、准确;通过教学管理训计划和监控管理,使之处于最佳状态,便于进行各种目标的比较和择优;有助于教学管理预测与改革,也是对管理人员管理素质的要求。

三、基于信息反馈系统的教学质最监控体系核想

(一)明确监控管理目标

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监控管理目标自然是整个系统。这个系统从时间上看至少是四年一个质量周期,因为教师与学生每年都有进有出,每年都有相同的监控管理内容。因此,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本身是以纵向系统为主线、为根基,以横向的联系、比较为复线、为参考。所以,我们监控的重点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人学新生教育、课程质量、实践环节、考试、毕业设计(论文)。

(二)建立相应数据库

1.从人学新生的质量方面获取信息。包括录取成绩、进校后的素质摸底监测、身体状况等。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角度看,掌握这些信息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教学质量监控的角度看,掌握这些信息监控“原材料”,可以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便于作出正确管理决策。

2.从教学常规检查方面获取信息。教学常规检查包括教师教案检查、学生作业抽查、课堂教学秩序检查等,掌握这些信息是为了监控教学的正常秩序,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调控。

3.从听课、评课方面获取信息。包括干部听课(指行政管理人员、领导、专家听课)、同行教师听课、用人单位及行业企业专家听课等。华德应用技术学院的听课制度是广泛收集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

4.从教学督导方面获取信息。教学督导制度的建立与实施非常重要,因为独立学院的教师普遍较为年轻。教学督导制度的坚持和良性发展,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更有利于教学质量调控。因为教学督导员大都是老教授,经验丰富,所以,他们提供的信息尤其重要。

5.从教学信息员方面获取信息。在华德应用技术学院,教学信息员制度是一种日常教学信息的收集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这是一种动态的教学信息运行过程,主要是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信息。

6.从学生评教方面获取信息。在华德应用技术学院,学生评教是全员参与、面宽量大。统计资料显示,学生评价的准确度往往高于干部评教、同行评教,所以这是教学监控管理中重要的信息数据。

7.从教师评学和学风检查方面获取信息。在华德应用技术学院,这是以学生为评价对象的制度。教学应该是互动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风优劣,必然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过程。因此,必须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适时调控。

8.从成绩考核方面获取信息。尽管各高校都有教师阅卷后的试卷分析与评价意见,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缺少总结与分析评价,缺少奖惩措施。这是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一个缺失,不利于整体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也不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从控制论的角度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信息都应反馈到教学的输人端,采取相应措施,直接影响下一次的教学输人和再输出。

9.从毕业生就业状态调查方面获取信息。毕业生上岗后是否适应岗位需求,直接反应教育教学与管理质量的高低。所以,这方面的信息尤其重要,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需求。

(三)质量监控中几项信息反债措施

1.教学通报。华德应用技术学院的做法是:凡是教学评价和诊断,都将结果通报给相关管理人员和相关教师,有的甚至要全院通报。通报的目的是激励先进,促使后进者改进工作。同时,通报后应及时跟上思想疏通工作。

2.教学例会纪要。华德应用技术学院的做法是:常规的教学检查、学风检查、教学信息员反映的问题、教学督导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等,都通过教学例会纪要形式进行反馈。

3.考试成绩分析报告。华德应用技术学院的做法是:一方面是教师自己的分析报告,进行自我信息反馈;另一方面是学院的分析报告,包括学生成绩分析、教师评价分析等;最后是整个教学单位的分析报告,充分肯定优秀的,批评特别差的。

4.专题分析报告。华德应用技术学院的做法是:对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定期检查;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指导等问题与改进措施进行专项检查;对毕业生就业状态进行定向调查,并将这些调查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教学第一线反馈。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生物工程;质量检查与控制

毕业论文,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等,即写作并提交的系统研究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整个高等教育时期的技能总演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感触。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本文尝试在理工科背景下探讨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质量检查与控制方面问题,以期望建立合理考评机制。

由于毕业论文工作具有系统性特征,是前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综合,根据影响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在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系统中划分了三个监控阶段,分别是论文前期质量监控、论文中期质量监控、论文后期质量监控。

一、生物工程专业论文前期质量监控

1.指导教师监控机制

学生能否按规定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任务,指导教师起到核心监控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工作作风、工作责任心等,都对毕业论文指导效果发挥影响。指导教师应有曾经独立指导或协助指导过毕业论文工作经验,在以往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认真负责、学生反映良好、毕业设计完成较好。生物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科,除了有良好态度外,还要求指导教师有较高的科研素养。

2.选题监控机制

为了较好地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第七学期教师应该下达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工作。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选题,学生确定后,指导教师介绍课题的基本要求,并提供一部分资料。学生自行选题,学生根据实际工作或者实习情况,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有明确想法,对未来工作有应用价值,可以进行这个方面的研究选择,但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控制,学生必须写出提纲和内容摘要,明确研究目的方向。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选题来源也无非这几个方向,对于重实验、重数据的专业来说,更是需要在选题的时候把控好方向。

3.开题监控机制

开题环节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重要部分,督促学生完成好开题报告能够控制意外的发生。课题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能力,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选题是否存在过大或者过窄,是否需要更换题目,通过审查开题报告内容发现研究路径和方法是否合理。论文结构是否恰当。这个环节做充足,能够减少重大失误,提醒学生在研究课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环节,对研究困难有一定预见性。生物工程的毕业生更是应该在这个环节做充分准备。

二、生物工程专业论文中期质量监控

1.学生态度监控机制

重点监控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的态度、自觉性,时间与精力是否有保证等。由指导教师组织、安排,要求毕业学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毕业论文中存在态度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警告,及时指明努力方向,采取补救措施。任何专业都需要强调毕业生个体的努力,对于毕业生的学习风气应该常抓不懈。

2.指导教师过程监控机制

通过调查、座谈、问卷等形式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控、督促指导教师抓紧后期指导。主要检查按课题制定毕业论文任务书,及时下达情况;推荐相关参考资料等情况;落实毕业论文经费和开展课题研究所需条件情况;指导学生制定计划情况;现场指导的方式和方法;教书育人情况。对于理工科来说,还要求指导教师教会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指导数据处理、指导数据分析等工作。

三、毕业论文后期质量监控阶段

1.论文答辩前监控

院系检查学生是否按毕业论文要求完成所有工作,对学生成果验收和答辩资格审查,确定学生答辩资格。毕业论文成绩一般采用五级计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定。指导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材料选择及组织能力、结构框架、基础理论的运用及分析能力、论文的学术水平等;评阅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论文难度、结构、资料使用、论述、运用能力等方面,只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给出的成绩达到及格,才能进行答辩。

2.论文答辩过程监控机制

答辩分组进行,指导教师回避,互相答辩对方的学生。严格控制论文质量,要求学生突出自己的工作,时间一般为15分钟,由答辩教师根据具体研究提问关于研究相关情况,时间一般为10分钟。论文答辩的评分要素为:论文选题、论文难度与工作量、语言组织、回答问题的圆满程度、论文的思路、基础知识的运用、相关知识面、对论文所涉及问题的理解程度等方面。采用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三级评分体系,其中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委员会的评分求和权重分别为50%、20%、30%。

总之,建立一套全面的毕业论文质控体系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家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18(2):43-44.

[2]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3]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43-45.

[4]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

作者简介:韩洪波(1981―),男,汉,四川攀枝花,讲师,硕士研究生。

支撑项目:应用型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优化。编号:JJ1150。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是医院的生命,也是医院各项工作和综合实力的反映,质量管理已成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和永恒主题。新时期各级医院必须密切关注医院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广泛吸收国内外医院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结合本院特点推进质量体系建设,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一、医院实施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医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和价值观的变化,社会的综合期望值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医院的总体服务模式、服务范畴、服务要求、服务深度及其可得性、可靠性、安全性、文明性提出了更加广泛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大质量观”,势必要求医院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质量管理。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在多元化医院经营的激烈竞争中,最关键的是质量竞争。因此,竞争靠质量,质量靠管理,管理出效益,优质高效低耗,既是医院运行机制的核心,也是医院管理的目的。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

二、医院的质量管理现状

目前医院质量管理的现状:一是大部分医院的管理者对入世和医疗改革后的医疗市场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不规范,缺乏经常性质控活动,协调工作不到位,就事论事;缺乏防微杜渐的组织管理措施,普遍存在着主观考核,扣分、罚奖金等代替标准化质量管理的现象。二是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上级强调时严一阵子,下边出现问题抓一阵子,不抓不问松一阵子。实践证明,在没有健全的质量监控手段的情况下,感觉没问题的时候,将可能潜伏更大的风险,孕育着巨大危机。三是查房制度落实不彻底;疑难病例、死亡病例、术前等重要讨论不够及时、不够认真;医疗文书书写不严谨,病史描述不确切;会诊抢救互相推诿;基础护理不到位,需要医护相互补台的时候却“拆台”等现象都是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不够落实的具体体现。这些医疗工作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主要隐患。

三、医院质量管理的模式

综观几十年来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走的是外延扩展,内涵加深的“T"字形轨道。传统的医疗质量限定为对医疗效果的评价,是一种狭义的医疗质量概念。广义的医疗质量还包括:工作效率、医疗费用是否合理、社会对医院整体服务功能评价的满意程度。它将医疗质量的内在特性与外在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新时期对医疗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因此,现阶段有效的医疗管理策略主要表现在从质量概念、管理结构和控制体系及服务质量的深化,并形成了多种管理方法。如实时控制的医疗质量管理;持续质量改进与质量管理创新相结合的质量管理;引入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质量管理;引入循征医学思想的质量管理;发展临床途径的质量管理等。

1.实时控制的医疗质量管理。实时控制的医疗质量管理是指遵循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对影响医疗质量的各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它促进了目前医疗质量管理三级结构的形成。即基础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终末质量管理。医疗质量管理的三级结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最终目的。

传统的医疗质量控制以终末质量评价和反馈为主,较少涉及基础质量与环节质量控制。对于这种以事后管理为主的质量管理而言,病人已出院、病人信息也为出院的终末信息,尽管可以通过终末质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积累经验、通过信息反馈间接控制下一个医疗环节,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但并不能很好地预防医疗缺陷,给病人造成的不良后果通常难以弥补。

而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是运用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本理论,采用决策技术、预测技术和模拟技术,把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新型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即通过综合医疗过程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和现场控制的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系统,实现医院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对医疗质量实时信息的有效监测和控制DEF。它克服了传统质量管理只注重“治”的缺点,而建立一个既可“治”又可“防”的质控系统,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和发挥“预防”作用,以期达到更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水平的目的。

医疗环节质量实时控制、病种质量实时控制、病案质量实时控制即是基于此原理得以实现的。目前常用的临床病种医疗质量管理即实行病种病例分型和分级管理制度,它的特点是:其一,有利于实现临床诊疗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其二,诊疗技术规范化;其三,能够对病种病例医疗质量进行量化的客观评价;其四,能够弥补只用传统医疗指标进行医疗产出管理等缺点,并能避免医疗工作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严重弊端;其五,有利于对影响医疗质量的因素进行要因分析,以采取措施;其六,可以对全院、科室和医生个人进行水平和医疗质量评价及考核;其七,便于医疗资源投入的管理,降低医疗消耗;其八,有利于加强全员质量教育,实现全院三级质控。

2.持续质量改进与质量管理创新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对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是质量改进和质量管理创新的最直接的动力之一。来自病人、社会公众、政府、医疗保险部门和医院自身的高质量需求都要求医院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和质量管理创新。

持续质量改进要求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以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的需求为动力,改变传统事后管理的回顾性个案分析方式,而采用持续的针对具体过程问题的资料收集、质量评估方法进行质量改进,从而提高质量。同时,强调医生、管理者、病人及其家属乃至社会均应共同参与质量控制活动。

3.引入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质量管理。医院要加强质量管理、要开拓国际市场就应引入ISO9000族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方式,建立医院质量保证体系,推动医院医疗行为以及医院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以更好地提高医院质量,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然而,ISO9000族标准毕竟是以管理企业为基础而诞生的,缺少对医院的针对性,其原标准在医院管理范围内的等同理解尚待进一步深入,同时也迫切需要制定一个适用于医疗行业的质量体系标准,该项研究目前正在进行。另外,医院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经验也仍然是不成熟的,仍需不断总结。可从省时、省力、增强个体适用性几个角度考虑。如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达到质量管理的规范有序,从而省时、省力;通过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医疗服务策划和实现,达到顾客需求的个体化满足等等。

4.引入循征医学思想的质量管理。循征医学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新趋势,是一个遵循当前最佳临床研究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

其中心思想是负责、明确、明智的利用已有最好证据来决定每个病人的诊治,其目的是要把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它强调以国际公认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SR)结果作为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的最基本依据,它促进了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化,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

加强医院管理,不能局限在局部的、现象的、经验的层面上,应引入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在全面的调查研究、借鉴、总结、充分证明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可操作的、效果显著的方案,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5.发展临床途径的质量管理。临床途径管理是一种新兴的临床诊疗规范化管理方式。IU是一种综合多学科、多专业主要临床干预措施的疾病医疗服务计划标准,由医院有关专家依据可获得的最好的临床科学证据而制定,通常表现为以时间为序的表格式诊疗计划或路径图,包含诊断、化验、检查、教育指导等多方面内容。将IU应用于医院管理,融入了质量保证、循证医学、质量改进等先进管理思想,要求不断对医疗服务过程的内容、效果及满意度进行登记、统计、分析、比较和评价,既促进了诊疗行为的规范化,又增进了医务人员的相互协作、医患沟通,同时也通过不断的分析评价,辅助进行持续改进。国外实践证明,进行临床途径管理,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同时也不削弱临床医疗效果。

当然,"零缺陷"质量管理、数字化质量管理、以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有机结合为根本的质量管理也是有效的质量管理策略。将这些管理方法加以运用,能更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士俊.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现状及展望.中国医院,2002(6)

2.佟雪菲.新形势下的医疗质量管理.医院管理杂志,2002(9)

3.陈黎明,李书章,李景波等.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在医院的应用探讨.医院管理杂志,2003(10)

4.靳金涛等.构建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是医院发展的根本.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3)

5.韩秀云.浅论医院质量建设.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3)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节点式”管理 建设项目 园区建设

“节点式”建设项目管理模式

(一)“节点式”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节点式”建设项目管理就是以关键节点控制为基本原理,以PDCA法、三阶段控制为运营机制,以目标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等管理理论与方法为支撑的综合性管理体系。

首先,关键点控制是以现代管理理论中的控制论、系统论为基础,通过制定控制关键点、控制标准,明确部门责任,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一种管理方法。即先运用Gilbert和Brown的系统节点管理思想,进行工作分割,找到节点,实现管理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然后结合控制论,即特别注意衡量工作成效具有关键意义的因素,只要控制了关键点,也就控制了全局。其次,运营机制的PDCA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该循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注重持续改进。而三阶段控制通过把活动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对活动进行预防、控制与纠正,侧重于对项目或活动的管理与控制。最后,该管理模式涉及目标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生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综合,吸收与借鉴其他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精髓,实现“节点式”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先进性与科学性。综上所述,“节点式”管理是对于解决问题的核心节点进行管理,并细化分配任务,实现建设项目管理方法的创新,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的管理模式。

(二)“节点式”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构建

1.基本模型。“节点式”项目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节点式”项目管理体系分为项目前期论证、项目中期实施和项目后期评估。其中,项目前期论证包括评审类和审批类节点;项目中期实施包括施工类、用地类和要素类节点;项目后期评估是依据节点进行项目后评价与工作考核。

2.节点模块化。节点模块化包括前期策划节点、全程实施节点控制和后期评价改进节点。其中,节点策划指每年定期进行摸底排查,初拟项目所有节点,并根据项目目标、节点安排,策划节点时间;全程实施节点控制指在项目实施中对项目进行控制;后期评价改进节点是指按节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未完成节点的后续节点进行动态更新,进行项目后评估优化。

3.节点标准化。节点标准化分为节点标准化、节点评价指标标准化和节点层次化。节点标准化包括前期节点标准化、中期节点标准化和后期评估标准化。项目前期与中期如表1所示。项目后期评估标准化包括工作考核与项目后评估,工作考核是结合节点对工作质量进行考核;而项目后评估按节点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后评估,并建设一系列后评估标准。节点评价指标标准化,是对节点的选择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评价指标,科学化节点管理,同时可以提高管理体系的复制与推广。节点层次化,一是根据项目总体目标向标准化节点的转化,审批类、评审类和施工类节点作为主干节点,用地类和要素类节点作为分支节点;二是节点二次分解,即任务分配到各部门,职责明确到个人,实现标准化节点向操作性节点的转化。

(三)“节点式”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节点式”建设项目管理的运行机制是节点模块化的细分,并按照工作流程分解,其包括八个方面,如图2所示。

“节点式”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运行效果及优化途径

(一)“节点式”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运行效果

2013年度,鱼复工业开发区实行“节点式”管理,涉及项目 107 个,总投资 180 亿元,调动 7 大部门进行现场摸排 2 个月,识别与管理重要节点 1200 个,取得了一系列良好结果,如图3所示。

一是管理效率的提升。相比2012年,总投资增加68.8%,园区投资增加87%,工业产值增加19.9%,实现税收增加40%。二是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双溪河整治项目为代表的一批大型项目通过实施节点管理,原计划投资92亿元,分析后投资79亿元,使得项目投资节省超过13亿元。三是决策科学性的增加。通过成立建设项目评估与管理领导小组,强化投资评审和方案经济评审,增强项目决策的民主性;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与严谨的项目前期论证,强化决策科学性;通过规范项目管理指标,建立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增加考核与项目管理的动态调整科学性。四是简化流程的实现。表现为主线明确化,实现重要节点管理贯穿全流程,并链接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主线;管理模块化,通过节点策划、节点实施、节点评价及改进,使管理体系更加清晰明确;节点层次化,实现了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人员分层次。五是界定部门工作边界,明确责任个体,以项目为中心,将建设项目保障类要素和重要节点的管理明确到管理中心的各个部门、各个人,使他们职责清晰、运行高效。六是工作量化管理的实现,用责任员工管理的节点数量,乘以所管节点的难度系数,计算出员工的工作当量,作为考核员工标准,分开透明使所有员工信服。

(二)“节点式”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运行存在问题

一是领导不重视,表现为领导对“节点式”项目管理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导致执行力不强;领导推进“节点式”项目管理的决心不足,协调配合意识不强。因此,领导必须加强“节点式”管理知识学习,改变管理理念。二是节点分解不到位,表现为人员对节点层次化认识不足,节点二次分解的力度不够,对不同项目重要节点的差异把握不清。因此,在节点实行的过程中,应该在节点指标的分解上,要突出一级保一级的思想,对重要节点进行二次分解,使系统节点工作逐步向目标靠近。三是员工不积极,表现为员工对节点式项目管理方法理解不够,不清楚项目节点的重要性,造成员工执行力缺失。另外,未在制度层面上落实价值理念体系,因此必须建立岗位责任制,从而实现从团队到个人都责任明确、权责明晰的状态。四是机制不完善,表现为节点调整机制不完善,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外部环境;考核奖励机制不完善,考核未从实际出发;业绩改进机制不完善,评估结构没有与薪酬绩效和晋升相挂钩。因此,“节点式”项目管理应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三)“节点式”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途径

1.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自动对重要节点进行二次分解。“节点式”项目化管理体系是全部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整体行为,涉及全体干部、员工。因此,要充分发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深对“节点式”项目化管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充分激发其潜能,自动对重要节点进行二次分解,是成功实施“节点式”项目化管理体系的重要保证。

2.加强项目执行人员系统战略理念,提升团队执行力。由于缺乏对核心价值理念的系统提炼,或未在制度层面上落实价值理念体系,导致“节点式”项目化管理体系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目标的指引作用缺失。因此,在实施“节点式”项目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需增强全局的、系统的战略眼光和系统整合能力的培养,并将理念付诸于实践,打造执行力团队,强化执行,提升效率。

3.充分利用绩效评估结果,加大相挂钩绩效的奖惩力度。必须通过构建完善的业绩改进体系,并且基于事实和数据的决策和执行,未达到根据评价结果进行PDCA循环,使得企业整体绩效无法达到持续提升,重要的是绩效评估结果要与薪酬绩效和晋升相挂钩,加大奖惩力度。

4.科学预测重要节点,进一步完善未完成重要节点的调整机制。根据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建立重要节点信息库,实行集中管理,并根据动态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充实,为“节点式”管理体系的运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建立重要节点调整机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实行的重要节点,不断优化与改进,提高重要节点的准确性,建立健全调整机制。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出发,构建了“节点式”管理的基本模型、主要内容和运行机制。然后分析2013年“节点式”管理在鱼复工业园区的成效,发现其不仅能提升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还能强化科学决策,界定部门工作边界,明确工作责任人,量化工作。虽然该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针对关键问题的解决,该模式能够实现动态改进、良性发展。总之,“节点式”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通过实行重要节点管理,使问题简单化;通过工作责任落实到节点,使管理精细化;通过PDCA循环管理,使循环良性化;通过进行多层次立体评估,使考核全面化;通过体系推广,使应用普遍化,实现了项目的“五化”建设,对于“节点式”管理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英雪.油气开采企业成本节点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09

2.樊猛,凌信阳,宋青.基于流程节点的质量管理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1(2)

3.耿红艳,李海林.以节点管理为抓手推进全员成本目标管理[J].经济师,2011(10)

4.刘路军.大型石油企业系统节点的精细化管理[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3(6)

5.龙涛.“系统节点”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再认识[J].内江科技,2011(1)

6.刘海生.“系统节点”精细管理在物资供应企业的实施与探讨[J].企业导报,2012(24)

7.卢有杰编著.现代项目管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8.吴涛,丛培经.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实施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季同月.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与项目管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文第9篇

随着我国工程项目的大力开展,工程项目管理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现代工程项目越来越复杂,约束条件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使许多的项目管理者感到力不从心,造成项目目标失控的案例也越来越多。项目出现目标失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组织层面的影响,但是更多的是由项目实施控制过程中的管理失误造成的。

实际上我国工程项目单个目标控制的方法已经比较成熟,但由于项目中的各项目标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系统,不能孤立的看待项目任何一个目标,应树立全新的控制与管理思想――建立以三元目标为中心的多元目标控制管理体系,统一要求、分头实施、各尽其责,从而使整个工程项目按照统一的逻辑顺序有序地运行和发展。

2.工程项目多元目标管理体系的模型构架

2.1控制理论的引入

控制论是研究生物系统和非生物系统内部通讯、控制和调整的一门科学。控制论的控制系统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明确的目标而构成的系统,系统的一切运动和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控制作用的影响下,控制系统能改变自己的运动和进入各种状态,使系统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展开。

在目标管理中应用控制理论,对工程项目的各项目标及时有效的控制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杨文士教授在其著作《管理学原理》中,将目标管理定义为:“组织的最高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式和社会需要,制订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订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的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该定义反映了控制理论的思想,要求管理人员按计划标准来衡量取得的成果,纠正发生的偏差,使目标得以实现,并以目标达成度为依据进行考评。

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工程项目是一个由多个目标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系统,其中投资、进度、质量这三个目标常常成为整个工程项目的总控制日标的核心。工程项目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其生产过程由众多的活动构成,而每一项活动的完成都有自己的质量、工期、成本和其它目标要求,它们的综合便构成了这个工程项目的最终总体目标。

2.2工程项目多元目标管理体系模型

在工程项目目标管理实践中,忽略任何方面都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所以,要实现系统的目标管理,就必须将项目的各职能工作、各参与单位、各项活动、各个阶段融合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系统。

3多元目标控制与管理的实现

3.1多元目标控制与管理的方法

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目标的多样性和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要建立多元目标管理仍有一定的困难,基于控制理论的思想,我们从以下几种控制方法出发,使这些理论方法运用于实际并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多元目标体系的控制与管理。

(1)基于项目目标控制的时滞性考虑

从项目目标控制管理的时滞性角度,目标管理控制方法分为目标反馈控制方法、目标实时信息控制方法、目标前馈控制方法。

①目标反馈控制管理控制不单单将要完成的目标看成确定标准、衡量业绩和纠正偏差的工作,还包括更为复杂并切合实际的分析。项目管理者要衡量实际业绩,把业绩与标准相比较,还要辨析偏差,为了做出必要的纠正,他们必须制定个纠偏方案并加以执行,以便达到预期业绩。

②目标实时信息控制是在项目开展进行之中施以控制,可以使项目管理者在重大损失发生之前及时纠正问题,项目管理者运用计算机技术收集、分析、传送、储存电子数据,保证控制有效性。

③目标前馈控制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控制方法,项目管理者获取有关未来的信息,据以进行前瞻性、细致性的预测,将可能出现的执行结果与控制标准的偏差预先确定出来,或者事先察觉内外部经济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以便提前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

(2)基于项目目标控制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考虑

从目标控制的空间维和时间维的角度,目标控制可分为目标的全方位控制方法和目标动态控制方法。

①目标的全方位控制。全方位管理是对项目建设的各项目标实行全面的、有组织的由各方领导负责的管理和指挥,即对工程目标实行全过程的管理,从目标计划的制定开始,对目标计划进行实施和检查、评价。目标的全方位控制包括对项目全员、全过程、全环节的控制,包括质量、进度、投资、文明施工等目标进行综合的管理。

②目标的动态控制。目标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动态控制就是在达成工程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各项目标的跟踪,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信息,将计划目标值与工程建设实际状况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发生偏离,并查找原因,然后采取相应措施,调整计划,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

3.2多元目标控制管理的具体实施手段

工程项目管理中各目标对工程产生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因此管理者对各个日标的实现也有不同的要求。在项目进行多元目标管理的实际操作中,有必要建立套科学的具体实施手段。

(1)建立以沟通为主体的进度目标控制管理

在工程进度管理过程中,项目的参建各方有时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项目的整体利益,在项目参与过程中难于协调,导致项目的整体进度目标失控。为了使项目实现其进度目标,项目的管理者应对项目的内各成员及项目相关利益者关系进行有效沟通协调,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争端,最大限度地保证进度目标的实现。

(2)建立以技术协调为核心的质量目标控制管理

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技术上的瓶颈,协调上的失败往往是导致项目质量失控的根本原因。在进行质量目标控制管理中一方面要建立科学严密的协调管理程序做好各项协调工作,对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误差进行客观分析与控制,通过程序化、标准化来减少人为误差;另一方面重视对技术的创新合理引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各,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在新技术的体系下确保了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

(3)建立以合同为载体的投资目标控制管理

在工程投资管理过程中,项目参建各方通常通过签订合同来明确职责、规范各自行为,项目管理者以合同为载体通过确定对目标控制有利的承发包模式、合同结构、拟定合同条款、参加合同谈判、处理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做好防止处理索赔等工作来有效的保障投资目标的实现。

(4)建立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多元目标综合控制管理

在多元目标综合管理中,为了实现项目的总体目标,项目管理者必须充分考虑项目的各项目标对总体目标的影响,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平台,使项目管理者及时了解各项目标的实施动态,跟据实际数据的反馈及时调整各个目标的实施策略,从整体的角度保证多元目标的实现。

4.结论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特征是“动态管理,优化配置,目标控制,责任考核”,为此,业主或施工企业在通过对项目三大目标(质量、进度、成本)的全过程的动态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多元目标控制管理,来保证工程项目的整体优化,从而达到优化资源、创造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陆燕. 浅析施工控制和管理[J]. 经济师,2006年3月

[2] 刘莲欢. 浅谈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管理[J]. 中国科技信息,2006(4)

[3] 李艳冬、张宏.工程项目目标控制的内容与措施[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05(6)

[4] 薛立谦.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工程项目目标管理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1月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教学过程管理 节点控制法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张,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由于受到教学资源和管理水平的制约,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却困难重重,对于处于地市州的本科院校而言,问题尤其突出。当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建立起了校院系(或者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下移管理重心,下放责权,扩大院系办学自,以发挥院系从事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从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情况来看,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重心下移也可能会带来目标不清、实践环节难抓落实、教学质量滑坡等问题。

过程节点控制法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有非常重要和比较广泛的应用[1,2]。目前国内高校教学管理中,有不少关于教学过程某一方面的过程控制的研究[3,4],但是尚无系统地进行教学过程节点控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一、二级学院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设计与能控性分析

1.二级学院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总体设计

根据ISO的定义,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一个过程的输出是另一个过程的输入,各个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根据控制论原理,控制是作用者对被作用者的一种能动作用,被作用者按照作用者的作用而行动,并达到系统的预定目标[1]。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教学资源增长无法满足学生人数增长的情况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对教学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要实现对二级学院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必须认真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严格教学管理”的精神,按照学校和学院的教学发展规划,遵循教学发展规律,设计出周密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过程流程和节点控制法,以高效地实现对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

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设计共分三个步骤。首先,建立教学过程节点控制的“三维体系”:一是识别节点的关键控制要素。教学过程需要控制的要素很多,但只有少数几个起关键作用,控制住了这些关键要素,不仅控制住了过程,而且对过程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是把握节点的关键控制环节。教学过程活动都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和最佳路径,识别和控制其中的关键环节,不仅能控制和驾驭其规律,而且会对优化对过程的性能产生影响;三是明确节点的关键控制责任人。过程的控制是由人来实施的,但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的控制人对过程控制具有关键作用。明确并落实关键责任人的责任,是教学过程节点控制的核心。

其次,完成教学过程节点控制中的“三个细分”。一是过程细分,即按照教学环节的流程和路径分解为若干子过程;二是目标细分,即:按照过程细分的每一个子过程,分解为不同的子目标;三是责任细分,即:按照细分的子过程、子目标分别明确不同的责任人和具体的责任制。

最后,绘制出“教学过程节点控制图”。图1为我院某学年下学期教学过程总体节点控制图。

图1 我院某学年下学期教学管理总过程节点控制图

2.教学过程节点控制法的能控性分析

除了人才培养这项中心工作之外,高校还需要承担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其他任务,因此,教学管理很容易受到教学之外各种工作的冲击而变得不易控制甚至是支离破碎。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只有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所有过程的“能控”。例如,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主,以专业学术为辅,不应该把大量的精力用来争取部级的科研项目,而应该通过激励措施鼓励老师们在进行专业学术研究的同时,更多地投入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多思考如何创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如何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如何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等等。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也应该以产业与学校的深度联合为目标,以培养合格人才满足地方产业需要为主,以直接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为辅。学校只有站在企业需要的立场上开展专业教育,而不是站在自身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立场上,才能够真正把课堂教学、课程建设、专业实习、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乃至学生的就业等各项工作统筹起来,为实现教学过程的“能控”创造条件。

为了真正做到所有教学过程的“能控”,需要着重从三方面入手对教学过程的“能控性”进行约束和管理。第一,要以目标责任制为“抓手”进行目标的层层落实,以倒推法进行分类和管理;第二,要分析制约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为教学过程的控制提供条件保障;第三,要努力提升教学过程的管理力和执行力,其核心是教研室主任和教务科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执行能力。责任意识可以通过教育、制度和监督来提升,而执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学管理各个层次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分明的奖惩制度来保证。

以年度教学目标为例,以教学质量建设工程项目为核心指标,学院控制层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企合作改革等,教研室控制层为课程建设、教研项目、专业实习等,教学科控制层为常规教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等。如此层层管理,层层落实,将极大地提升教学管理的“能控”性。

另外,教学过程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都不会停止、由于办学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都会影响到教学过程的能控性,因此,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需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实现动态的“能控”。

从我院近三年来的教学管理的经验来看,由于我们在每学年和每学期之初总体规划、周密设计,进而分析每个节点的能控性,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的高效的节点控制。

二、教学管理子过程的节点控制的创新实践――以毕业论文(设计)为例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质量是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尽管各高校在认识上都非常重视,也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但是对于毕业论文的过程有效控制却缺乏有效的办法。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尤其是面临着与学生毕业就业的显著矛盾。要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就必须从选题开始,明确每个节点的关键控制要素,把握节点的关键控制环节,明确节点的关键控制责任人。以机械类专业学生选题为例,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联合起来协同创新,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有工程价值的、技术先进的真实课题,来源于企业的真实课题就是选题节点的关键控制要素;而选题节点的关键控制环节是校企的深度合作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只有校企深度合作,高度互信,才能够使得校企双方指导教师成为实质性的选题节点的关键控制责任人。毕业论文(设计)的其他环节也是如此,通过过程细分、目标细分和责任细分,形成闭环的节点控制网络图,通过奖惩措施,达到责、权、利一致。图2为我院机械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节点控制图。

图2 机械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节点控制图

多年来,我院深入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狠抓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节点开始,实现过程的节点控制,有将近50%的学生在本地企业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校企双方教师深度合作,学生所学为所用,很好地解决了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生就业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矛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我们也注意因材施教,对于考研的同学,单独进行管理,这部分同学的选题主要来自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横向和纵向),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安心准备考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将来读研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准备。还有一些学生,通过公开或取得专利授权,免修了毕业设计(论文)。因此,对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结语

节点控制法通过明晰教学过程控制要素、把握住关键环节、明晰责任人有效控制教学过程,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提高高校运转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大学文化等“软实力”,同样会对最终的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将节点控制法融合到学校教学的系统工程中,才能使得节点控制法发挥预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新怀.“过程节点控制法”的创新实践,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11):32-34.

[2]姚侃.大型海船建造检验“节点控制法”研究与实践,江苏船舶,2008,(5):38-40.

[3]朱建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研究,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5):31-32.

[4]张菊平,李秀珍,蒋燕,康业斌.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9):143-145.

上一篇:城镇经济与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数量经济学硕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