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分数范文

时间:2023-02-26 04:28:16

质量分数范文第1篇

宜宾八中聚生校本课改的行进力量启迪我们:站上了叩问本真教育的思想高地,培育了仰望理想教育的理想力量,拥有了不惧改革风险一往无前的勇气和睿智,就能掌握校本推进课改的正确方向、行动方法和行为力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9-0075-05

任何负责任的教育都必须面对教育的本体价值问题,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应该以何种方式存在?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并以何种方式培养?对这些问题的本质回答关乎学校教育的行进方向和存在价值,否则我们跑得越快、做得越多,可能危害就越大。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理性思考,我们虔诚叩问学校课程改革的难点:怎样构建适应新课改的有效教学模式?怎样构建新型教学评价体系?怎样聚生放大校本推进课改的动力?怎样顶层设计、系统建构、整体推进课程改革?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学校课改的全面、纵深推进,而问题的关键则是校本推进课改的勇气和课改领导力的建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了12年,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课改仍是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突出表现为:考试分数至上、片面追求优生率,单纯以分数衡量学生素质和学校质量,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忽视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更令人担忧的是,对教育功利的追求变成了许多学校、学生乃至家长的行为常态。

大家都知道: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但只有分数却过不了明天。只有让分数变成“绿色”,教育质量才会变得“低碳”,分数才是“带得走的分数”,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诉求这种价值取向,我们把“绿色分数”和“低碳质量”作为矢志不渝的课改目标追求。

绿色(green)是自然界中的常见颜色,代表生命及其状态。绿色分数就是在尊重生命及其价值的前提下,以科学的教育行为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低碳本是生态学概念,就是低能量、低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我们追求教育的“低碳质量”,就是以课改为主要载体和行为路径,实现教育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让每个生命尽享教育的阳光。达成学校教育的“绿色”分数与“低碳”质量,关键是转变观念,核心是创新,着力点是课改。

一、情系课改,只为离真正的教育再近一些

(一)超越自我,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创办于1940年的宜宾市第八中学(简称宜宾八中),经过七十多年的传承创新,在校生达到3000人,成为宜宾规模最大的城市初中之一,先后荣获全国“德育先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以及四川省百所艺术特色学校和校风示范学校、宜宾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300余项。

作为区位优势明显、办学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宜宾八中,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实施课改?我们的本真思考是:作为义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初中教育,是青少年“知识奠基”、“能力提升”、“思想启蒙”的关键时期。负责任的教育应该高瞻远瞩,准确预见教育和学生的未来,能够“教育着7岁的孩子,想着他60岁的样子,规划着他25岁的发展”。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由此进一步追问:我们究竟应该追求怎样的分数?怎样的分数才能照亮生命的前路并焕发生命的光芒?于是,我们的课改行动始终着眼于课堂效率与效益的提升,始终着眼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与此同时,我校的发展也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学校层面:占地狭小,规模受限;质量提高已现“高原现象”;全走读和取消节假日补课,使延长教学时间已不再可能。学生层面:划片招生和农民工子女入学安置现状无法逆转;全走读学生受社会干扰及家庭影响很大;无住校条件导致无法引入许多片区外的优质生源,高端民办学校雨后春笋般进驻宜宾,使得我们的优质生源不断减少。教师层面:整体素质相对较好,但骨干教师和品牌教师数量仍然不足;学科差异和个体差异依然明显;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下滑并形成职业倦怠。课堂层面:现代化教学程度高但资源利用不充分;传统教学仍占主体且部分课堂效率较低;研究、反思、改革课堂的氛围不浓;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方法滞后,驾驭课堂能力较弱。制度层面:撬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学校手段越来越少。

怎样改变办学现状,突破发展瓶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定不移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二)十年课改,总想触摸远方的风景

2001年,国家新一轮课改启动,我校就着手建构“主动探究,递进达标”课堂教学模式。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从2003年起,我校连续三年“三下洋思”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随后几年我们整合自身和洋思模式,形成了“主动探究——分层递进”的课堂教学模式;2009年,我们在此基础上,分11个学科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2011年9月,我们开始试行小组合作学习,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制度完善、设施配置,2012年开始全面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并与“苏派教育课改研究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实施在“尝试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改革,高效课堂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可以肯定的是,课改十年我们学习了十年、行动了十年、反思了十年,也收获了十年。

二、顶层设计,运行系统高效的课改管理秩序

为促进课改的有效运作和高效率,我校建立了“责权明确、层层负责”的管理模式,形成合理分工、交叉评价、无缝管理、高密度运作的课改管理网络。

(一)科学规划,建立课改领导负责制和行政督察制

我校实行课改领导组、年级组、学科和班级三级管理体制,以及分级负责制和问题追问制。校长和教改顾问考聘教学副校长,教学副校长考聘协调办公室、督查办公室、培训办公室、研发办公室、中心学科组负责人。协调办负责协调各小组工作;督查办三级督查学科组、年级组、学校课改领导组;中心学科组承担备课、教研任务,组织实施“大、小循环磨课”;研发办、培训部及时应对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学校相应建立了包科领导负责制,校长、教学副校长和教务主任负责组织、参与本学科教学研究,加强对导学案研制、作业布置、课堂结构、作业批改、教育学生方式方法的指导督查,对包科领导的考核直接挂钩学科教学业绩。学校建立了课改行政督查组,课改初期每周召开一次特别行政会,行政人员深入校园每个角落和时段,特别是课堂的各个环节,去发现、拍摄、记录真实的画面,定时播放、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促进整改。

(二)聚合力量:建立班级教育团队

我们把班主任负责制的弊端概括为:班科教师教育合力得不到整合;教育被人为割裂,德育游离于教学以外;班级缺乏民主管理;因材施教停留在理论上;班级文化建设难以形成长远的高层次规划。据此我们着手建立新型班级教育团队,由班主任、科任教师代表、学生和家长代表组成,班级教育团队通过常规与活动管理,达成建设“美丽班级”的目标。

(三)系统研究:建立课改研究小组

诉求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的课改,我校建立了四个课改研究小组:以校长为组长的“课堂改革问题与价值研究小组”,以教导主任为组长的“导学案编写研究小组”,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评价体系研究小组”,以德育主任为组长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小组”。各小组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不断循环、反复、提升过程,搜集、分析、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并做出有梯度、成系列的理性思考和成果提炼。

三、聚生能量,唤醒教师课堂改革的内驱力

改革的核心是改人,关键是转变观念;不变思想的课改,一定是“伪课改”。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外部推动力;二是个体内部驱动力。以有力的外驱力唤醒教师课堂改革的内驱力,我们采取了系列化措施。

自我诊断——驱动内需,自我完善。我校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常态课全程录制回放,产生了很好的内驱激发效果。这是一位优秀教师的观后感:我一直对自己的课堂感到自信,观看了自己的教学录像才真正明白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在课堂上,我发现自己喜欢把手插在裤包里,这才明白自己在课堂上有些手足无措。更为严重的是,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教学语言规范、严谨,但在这节课里我居然有不少于10分钟在说“废话”。以往评课,一直没有人给我提出来,今天自己一看,这些问题其实早该改了。

专家诊断——专业引领,把握方向。仅在2012年,我校就邀请全国著名教育家邱学华、苏派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高翔、南京竹山中学笪鸿山校长、浙江省安吉县蔡洪伟局长等一批专家学者,到校作专题报告或深入课堂、研究课例,展开互动式培训,既助力我们把准了课改方向,又引领了我校教师专业发展。

骨干示范——标兵引路,全面开花。起初不少教师对课改的理解是浅层模糊的,为让全体师生迅速熟悉并融入课改,必须尽快培养课改标兵,形成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全校课改的局面。于是学校要求:年级领导每周上一节引领课,所有教师参加,不得缺席;学科组长每周上一节研究课,组内所有教师参加,不得缺席;骨干教师每月上一节示范课,组内教师参加,不得缺席。通过骨干引领示范,我们确立了“六步三查”教学流程,全校整体推进,逐渐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课改轨道。

行政视导——检查监督,落实常规。督查组成员和年级领导每周听整堂课不少于3节,听推门课不少于20节,跟踪检查、指导、反馈年级所有班级、学科、教师的随堂课,作为考评教师、学科组长、班主任的重要依据。每天在固定场所公示学生评教情况:每天各科作业的难度、数量的意见,每科教师落实课堂环节的情况等。

人人入模——外显于形、内化于心。经过系列培训,我校教师熟悉了“六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由中心学科组负责组织本组教师实行“大小循环磨课”,达到了建构优质课标准和最差的老师上最优质的课的标准。

是谁给予教师良好的课改成长力量?叶澜教授认为,只有具备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能“理智地复现自己、策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只有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生命的种子才能迸发出无限的潜能。

四、全程培训,把控课堂教学改革关键要素

没有培训的课改是危险的,没有德育的课改更是死路一条。

(一)学生培训:优秀缘自一种习惯

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习惯,而且是好习惯。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做好了习惯养成教育,不仅对学生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能够发挥良性作用,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提升个人品质

我校学生常规训练包括仪表着装、言行举止、作息纪律、课堂学习、出操路队、卫生保洁等内容。我们进行常规分解训练,确定每学期、每阶段、每月乃至每周常规训练重点,提出知行起步、强化巩固、基本达成三个层次的要求。经过周期性强化,有效达成了常规养成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我校从2011年开始逐步实行部分学科集体无人监考制。

2.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课改既要改教,更要改学

课改要改教师的教,更要改学生的学。我校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起于开学前,止于放假后,贯穿全过程,分为全员培训、组长培训、专项培训、学科培训等,具体要求为:养成自学的习惯,学生在15分钟内自学教材本节部分,并做好圈点勾划,尝试独立完成教材练习和“导学案”中的问题预设及尝试练习;培养良好的合作能力,包括小组分工、交流、记录都有明确要求;培养倾听与质疑的习惯,学生听讲时保持安静,思路跟上节奏,做好笔记,主动思考并做出判断,随时准备质疑和点评;培养良好的展示才能,要求学生言而有序,争取课堂发言机会,注重发言质量;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做到“思路要活,格式要死”、“会而要对,对而要全”。

3.成立小组长训练营——变学习小组为“学习动车组”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火车头,带领几十节车厢疲于奔命,因材施教只能停留在理论和理想层面,教学效果自然低下。小组合作学习则相当于动车,一个班级九个小组则有九个动力源,当然小组长培训就尤为重要了。除班主任、科任教师对小组长定期培训外,我校还建立了“小组长训练营”,对小组长进行责任与担当、组织管理、学科领导、礼仪培训、演讲与辩论等内容的特殊培训。

(二)教师培训:从敬业走向专业

“付出与辛劳”绝不是当代教师存在的全部价值,更不是其内涵的全部诠释。在终身教育和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已是刻不容缓的课题。助力教师从“敬业走向专业”,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推进措施。

创建书香校园,丰盈文化底蕴。以“阅读人生,智慧育人”为主题,每期为每位教师赠送2本经典教育名著,搭建读书平台,开展全员读书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气质品味和专业艺术水准。

定点定向跟岗,开阔教师视野。让每位教师每年都有一次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我校定期选派教师赴南京竹山中学、浙江昆铜中学等进行定向“跟岗学习”,并外请一批专家学者到校作专题报告或深入课堂调研,导引教师专业发展。

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升。我校依托省级科研课题《初中教师校本研修模式研究》,构建了“学堂搭台、研训互动”教师研修模式,将培养“学习型教师”的组织目标,转化为每个教师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

导学案编写,促进协同提升。作为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工具和手段的导学案,汇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承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使命。我校对导学案编写进行了多次培训,经过实践检验达成如下共识:采用“框图式教学设计”模板;制定《集体备课制度》、《导学案编写和使用制度》;导学案设计要关注知识的生长点,问题设计要有典型性和层次性,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要能体现学科核心方法和思想。学校相应形成了细致的导学案编写流程。

(三)家长培训:转变观念和方法

近年来,我校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家长会模式。为筹备家长会,老师们要进行三级“集体备课”:“年级领导组集体备课”、“年级班主任集体备课”、“班级科任教师集体备课”。我们根据学生阶段发展情况构建序列家长座谈会,力求达到:让每一位家长都有教育的愿望和能力,更有教育的行动;通过培训,形成学校教育改革合力。

五、激励评价,让师生尽享生命成长的幸福

量化评比,规范课堂教与学。评价是最给力的武器。课改之初,为让教师尽快入模,我校制定了《课堂教学流程评价标准》,由学生从环节设计、练习题的选择、任务和时间分配上对教师进行量化评价;制定了班级和小组评价细则,坚持每节课评价、每周统计、每月评比,以规范教与学的行为。

激励性评价,你就是榜样。学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LED大屏幕、课改宣专栏、师生风采墙、课改专刊等媒介,及时宣传报道课改标兵,传递正能量。仅上学期我校就成功组织了三次大型课改表彰会,隆重表彰课改表现突出的优秀个人和团队。客观准确的评价,不仅点燃了师生坚定课改的热情,更为课改深入推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需求升位,我一定要很成功。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我拥有最清晰的目标;我拥有最好的策略;我拥有自信;我拥有做大事的气魄和胆量;我一定要很成功”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已越来越多地为师生所拥有。

六、仰望星空,带着教育理想追寻理想教育

也许在每个教育者心中,都应将教育看成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单是为未来的人生做准备,更是生命过程中不可重复的人生体验。

十二年课改探索、四年高效课堂建设、两年“尝试教学”实践、一年半小组合作学习尝试,见证了一群幸福孩子和幸福教师的成长。从课改纵深推进的实践和效果看,我们无愧于自己的选择:方向是正确的,方法是正确的,效果是值得期待的。

这是在课改中成长起来的教师典型个案:何学明,学校教务处主任,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和劳动模范,省政府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获得者,多次应邀为市区教务主任培训班授课。于沁,全国数学优质课展评第一名;胡明俊,省级骨干教师,获全国说课比赛特等奖,数十次应邀在全国、省、市作专题讲座。更为可喜的是,大批教师在课改中迅速成长,老师们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竞赛获得上百项国家、省、市、区级奖励:曾力、杜洁分别获四川省化学、音乐优质课展评一等奖;辛苓获全省语文优质课展评一等奖……

随着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和生态高效课堂逐渐成为常态,我校连续10多年获区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一等奖,学校升入部级示范普通高中的人数和升学率连创历史新高,稳居全市前列。近五年我们培养了三位宜宾市中考第一名,五位优秀毕业生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北大,其中三位是宜宾市文、理科高考第一名。

这些成绩当然是我们愿意也容易看到的,但我们更应该看到那些成绩并不出众、不易被关注的学生,他们在自信心、人格、能力等方面的可喜变化。

课堂改革永远是有教育理想和追求者做的事。追求“轰轰烈烈”那是作秀,奢望“包治百病”那是做梦,试图“立竿见影”那是荒唐,追求“一呼百应”那是倒退。课堂改革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甘于寂寞、智慧前行、坚持不懈;需要的是舍我其谁的勇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锐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豪气。在课改纵深行进中,我们同样遇到了而且尚未解决好的问题,如教师观念与能力的差距、课程改革落后于课堂改革、社会环境对改革的认可度较低、评价机制与配套政策不能有效跟进、效果的潜在性和延迟性对改革的制约等。

而不懈追求教育的平淡与真实、潜在与长远,不懈追求“绿色分数”与“低碳质量”,我们的最大动因则是:只想离理想的教育再近些。

质量分数范文第2篇

一、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此类题目只要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通过阅读题目提取已知量、未知量,并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求解公式进行适当变形,就能快速解答.

解题公式归纳如下: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变式:①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3.溶液质量=溶液密度×溶液体积

例1 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10%NaOH溶液(密度为1.1g/cm3),需NaOH和H2O各多少克?

解:NaOH的质量=500mL×1.1g/cm3×10%=55g;

H2O的质量=500mL×1.1g/cm3-55g=495g.

二、已知某温度时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求溶质质量分数

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溶解度实质就是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最多溶解的溶质质量,如果该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为S,即溶质质量为S,溶液质量是S+100g,则可推导出求解公式: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100+S×100%.

例2 某温度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求该温度时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KCl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40g÷140g=28.6%.

三、溶液的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总量不变进行运算,无论是用水,或是用稀溶液来稀释浓溶液都可用下面的公式求解.

1.用水稀释浓溶液

设稀释前浓溶液的质量为m,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时加入水的质量为n,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则m×a%=(m+n)×b%.

例3 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的H2SO4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溶液多少毫升?需要加水多少毫升?

查阅资料:

密度(g/cm3)1.071.141.301.51.811.84

%102040609098

解:设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溶液质量为x.则

500mL×1.14 g/cm3×20%=98%・x

解得x =116.3g.

H2SO4溶液的质量=116.3g÷1.84g/cm3=63.2mL.

需要加入水的质量= 500mL×1.14 g/cm3-116.3g=453.7g.

需要加入水的体积=453.7g÷1 g/cm3=453.7mL.

2.用稀溶液稀释浓溶液

设浓溶液的质量为A,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溶液的质量为B,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两种溶液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则A×a%+B×b%=(A+B)×c%.

例4 50g10%的KNO3溶液与50g30%的KNO3溶液混合后,所得混合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设所得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则

50g×10%+50g×30%=(50g+50g)・ x,

解得x=20%.

四、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从题目给出的信息中迅速提取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推导:要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必须知道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而溶质质量要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已知的纯净物的量进行计算,计算生成物的质量是这部分内容的难点和核心.一般有两种计算方法:

1. 质量守恒法

m生=m反应物之和-m气体-m沉淀

2. 溶液组成法

m生=m溶质+m溶剂(原反应物溶液中的水+生成的水)

质量分数范文第3篇

例题1:实验室里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小林用13g锌粒和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请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在做此题时,很多同学这样做:锌是固体,就把锌13g当作溶质,100g稀硫酸是液体,当作溶剂,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错误地计算为:■×100%

分析错误原因:1.没有弄清题目所求问题,即反应后所得溶液是何种。

2.没有弄清溶液中的溶质、溶液,盲目地将数字代入进行计算。

正确解题思路:

1.首先弄清反应后所得溶液是何种。本题是锌和稀硫酸发生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Zn+H2SO4=H2+ZnSO4得知,所得溶液应从生成物中找,生成物为H2和ZnSO4,由于H2是气体,无法形成溶液,而ZnSO4易溶于水,所以,确定下来所得溶液为硫酸锌溶液。

2.弄清溶液中的溶质。1中已明确是硫酸锌溶液,所以溶质为硫酸锌。

3.弄清题目是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准确找出已知量进行相关计算。

4.弄清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的计算。

常见发生化学变化的溶液质量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所得溶液质量就等于反应前的总质量减去不能形成溶液的质量,(即杂质沉淀或气体的质量)。(2)根据溶液的组成,求出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进而求出溶液的质量。

5.最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整个题目解法如下:

解:设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锌质量为x,氢气质量为y。(硫酸溶质质量为Z)

Zn + H2SO4 = ZnSO4 + H2

65 (98) 161 2

13g (Z) x y

■=■ x=32.2g ■=■ y=0.4g

m液=13g+100 g-0.4g=112.6g(根据质量守恒求溶液质量)

(■=■ Z=19.6g m液=32.2g+100g-19.6g=112.6 根据溶质质量加溶剂的质量。求溶液的质量)

根据公式 ω=■×100%,

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8.1%

答:略

例题3:已知金属钠跟硫酸铜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2Na+CuSO4+2H2O=Na2SO4+Cu(OH)2+H2

向38.2g硫酸铜溶液中加入2.3g钠,恰好完全反应,计算

(1)生成氢气和沉淀各多少克?

(2)反应停止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本题要注意要用纯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其次,生成物共有三种,其中沉淀和气体均不能形成溶液,在计算时要确定好所得溶液质量。

解:设生成氢气和沉淀的质量分别为x、y,硫酸钠的质量为Z。(反应了的水质量为w,硫酸铜质量为A)

2Na + CuSO4 + 2H2O = Na2SO4 +Cu(OH)2 +H2

46 (160) (36) 142 98 2

2.3g (A) (w) Z y x

■=■ y=4.9g ■=■ x=0.1g

■=■ Z=7.1g

(■=■ w=1.8 g ■=■ A=8g)

所得溶液(硫酸钠溶液)质量为38.2g+2.3g-4.9g-0.1 g=35.5g (或7.1g+38.2g-8g-1.8g=35.5g)

所得溶液(硫酸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0%

答:略

通过以上2题的学习,我们发现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正确解答出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在此归纳一下方法: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根据上面解题的解法来看,运用质量守恒进行计算,有时还要简单一些)等于反应前的总质量减去气体质量或沉淀质量或杂质质量,三者都存在应同时减去,如果题目里气体沉淀杂质都没有,那反应前的总质量就是所得溶液的质量。我们不妨用这样的一个小口诀帮助快速解决这种题目,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不忘“++--”,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解决计算了。

质量分数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质量分数计算题混合物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

中国分类号:G633.7

【正文】:

一 .已知某元素质量分数求另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题1】在化合物CHOx中,已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求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已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即1/(12+1+16x)= 2%; 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氢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12倍,即12/(12+1+16x)=24%; 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00%-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00%-2%-24%)=74%。

【例题2】在NaOH和 Na2O2的混合物中,其中Na的质量分数为57.5%,计算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

解析:观察这两种物质的化学式很容易发现,不管这两种物质按什么比例混合,其Na:O(原子个数比)=1:1为定值,那么Na:O(质量比) =23:16也是定值,因为ω(Na)= 57.5%,所以ω(O)=40%。

二.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或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化学式

【例题3】.已知铁的氧化物中铁与氧的元素质量比为7:3,推断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

解析:采用把质量比转化为原子个数比的思维方法,将“7::3”中的两个比数分别扩大成对应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倍数,即7:3=14:6=28:12=56:24=112:48=(56×2) : (16×3),可知原子个数比为2:3,化学式为Fe2O3。

锰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其中

【例题4】. 锰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其中一种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5%,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

解析:已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5%,,则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50.5)%,=49.5%,设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nxOy;;则55x:16y=49.5%:50.5%,解得x:y=2:7,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n2O7 。

三.样品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及物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例题5】.有一种不纯石灰石样品,经过检测知道,样品中含碳元素9%(杂质中不含碳元素),计算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解析:先计算出纯净的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再根据纯度=

含杂质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纯净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进行解答.

解答:解: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ω(Ca)=

12

100

×100%=12%,石灰石样品中含碳元素9%,

根据纯度=

含杂质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纯净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即可得到样品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ω(CaCO3)=

0.09

0.12

×100%=75%;

四.等质量的元素或物质求某元素质量比

【例题6】.要使Fe2O3与Fe3O4中含相同质量的铁元素,则Fe2O3与Fe3O4这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

解析:当Fe2O3与Fe3O4所含的铁原子个数相等时,它们就含有相同质量的铁元素.

设X克Fe2O3与Y克Fe3O4含有相同质量的铁元素

3Fe2O3~6Fe~2Fe3O4

3×160----------2×232

.X----------------Y

X:Y=(3×160):(2×232)=30:29

【例题7】等质量的SO3与SO2两种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

解析:假设SO2和SO3都是100克,S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ω(O)=

16×2

16×2+32

×100%=50%,100克SO2氧元素的质量为100×50%=50克 ;同理 S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ω(O)=

16×3

16×3+32

×100%=60%,100克SO3氧元素质量为100×60%=60克,所以SO2和SO3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比6

五.通过计算元素质量分数判断物质的可能组成

【例题8】.某气体由COCH4S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则该气体的组成可能有_____种,分别为_____。

分析:题中给定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推测混合物可能的组成.可采用平均值法,即某个平均值M由若干个量决定时,如果若干个量中最小值为M1,最大值为M2,则其平均值一定在M1与M2之间,即M1

解答:解:因为 S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ω(O)=

32

64

×100%=50%;C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ω(O)=

16×1

28

×100%=57%;CH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

题中50%为混合气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的平均值;

所以该气体可能为:可能是SO2;也可以一种大于50%一种小于50%,即CO与CH4;也可以是三种气体的混合物;

不可能出现SO2与CH4、SO2与CO的组合.

质量分数范文第5篇

一、 考查学生有关化学计算技能

对于配制溶液的有关计算,同学们首先要清楚需要计算什么量,实验中涉及固体的计算是求其质量,而涉及液体的计算则一般求其体积。

固体质量的计算相对比较简单,而涉及浓、稀溶液体积的计算,部分同学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现举一例说明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例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1000mL,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和水各多少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密度为1.07g/cm3,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 cm3)

解设需要浓硫酸的体积为V浓,需要水的体积为V水,则

1000mL×1.07g/cm3×10% =V浓×1.84g/cm3×98%

解得:V浓=59.3mL

V水=(1000mL ×1.07g/cm3-V浓×1.84g/cm3)÷1g/ cm3

=900.9mL

分析此类计算的依据是:

① 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

② 稀释所需的水的质量=稀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

学生在计算稀释所需的水的质量或体积时,往往易犯以下错误:

① 稀释所需的水的质量=稀溶液中水的质量(忽视了浓溶液中也有水);

② 稀释所需的水的体积=稀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的体积(忽视了微粒间空隙的影响)。

二、 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作为重点考查实验,本实验涉及到的实验基本操作较多,如固体药品的取用、托盘天平的使用、液体药品的取用、量筒的使用、玻璃棒的使用等。考查时大多数学生易犯如下错误(以用氯化钠和水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为例):

① 用药取完氯化钠后,没用干净的抹布将药匙擦拭干净;

② 在托盘上添加氯化钠时,往往加至过量,且会将过量的氯化钠转移至原试剂瓶中;

③ 读量筒中水的读数时,不是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而是将量筒拿在手上;

④ 用玻璃棒搅拌时,玻璃棒往往碰至烧杯内壁;

⑤ 将配好的溶液转移时,不用玻璃棒引流。

另还有少数同学可能会进行下列错误操作:

① 取下瓶塞时,没有将其倒放在桌面上;

② 称量氯化钠时,没有在托盘上放纸;

③ 胶头滴管使用方法不当:没有先捏紧滴管的胶皮部分、转移其中水时将滴管伸至量筒中;

④ 将称好的氯化钠直接倒于量筒中溶解。

三、 考查学生对实验的整体把握

配制溶液常有两种方法:① 用固体和水配溶液;② 用浓溶液和水配制稀溶液。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思维一定要严密,如考查实验对仪器的选择中“托盘天平”是否一定要使用,我们知道此实验中托盘天平的作用是称量配制溶液所需的固体质量,实验中如无需固体配制溶液,则可不选用托盘天平。比如配制50g 5%的氯化钠溶液实验,大多数同学认为此实验一定用到托盘天平,但同学们有没有相过,配制上述溶液还可用浓溶液和水来配制,所以此实验也可不用“托盘天平”。

四、 中考链接

1. (2007年淮安)实验操作考查时,要求考生配制50g 5%的NaCl溶液,所给仪器都会用到的一组是()

A. 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量筒

B. 托盘天平烧杯量筒漏斗

C. 量筒烧杯托盘天平试管

D. 酒精灯量筒托盘天平烧杯

2. (2010南京)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其测定某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 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

① 计算: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g,水的体积为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② 称量: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将一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盘,称量其质量。然后 (按操作的先后顺序选填字母),直至天平平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烧杯中

B. 按需要添加砝码、移动游码

该步骤中用烧杯而不用纸称量氢氧化钠的原因是。

③ 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里,搅拌,使其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④ 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塞好橡皮塞并贴上标签。

(2)略

3. (2010苏州)根据图示情景和范例,编写计算题,并完成相关内容。

情景1要配制一定质量分数、一定质量的氯化钾溶液,应该怎么操作?

配:制10%的氯化钾溶液50g,分别需氯化钾固体和水各多少?

(2) 配制该溶液的操作步骤:

① 计算: ;

②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固体,再用 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③ 溶解:将称得的氯化钾固体放入烧杯中,再倒入量取的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④ 装瓶:将配制的溶液倒入试剂瓶,并贴上标签。

情景2已知一定质量分数、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钾溶液与一定质量的盐酸反应,得到只有一种溶质的溶液,求算反应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A

2. (1) ① 16184

② 左BA氢氧化钠易潮解(或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3. 情景1(2) ① m(KCl)=50g×5%=2.5g

V水=(50g-2.5g)÷1g/ cm3=47.5mL

② 50

情景256g 10%的氢氧化钾溶液与18.5g某浓度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反应后溶液中KCl的质量为x

KOH的质量=56g×10%=5.6g

质量分数范文第6篇

一、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计算公式:溶质质量分数=×100%=×100%

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应明确五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所指溶液可以是饱和溶液,也可以是不饱和溶液;既可以是稀溶液也可以是浓溶液。

2. 溶质质量分数是质量之比,一般与温度无关。

3. 溶质质量分数是比值,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4. 由于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范围之内溶液各成分在量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

例如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说明20℃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的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

×100%=26.5%

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是没有意义的。由此可以看出,溶液中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由溶解度决定的,而溶解度受制于温度,所以要讨论溶液中的最大溶质质量分数也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才有意义。

5. 运用溶质质量分数时,必须分清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与溶液质量,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种情况:

(1) 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其溶质指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所带结晶水成为溶剂一部分,如CuSO4•5H2O溶解于水,溶质为CuSO4,结晶水成为溶剂的一部分。

(2) 有些化合物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如SO3溶于水,SO3+H2O=H2SO4 ,其溶质是H2SO4 ,而不是SO3 ,溶剂质量也相应减少。

(3) 溶质只能是已溶解的那一部分。如20℃时20g氯化钠投入到50g水中(20℃时SNaCl=36g),20℃时,50g水中最多溶18g氯化钠,故溶质质量为18g,而不是20 g 。

二、 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类型

(一) 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例(2009•泰安)制作“叶脉书签”需要l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请问:

(1) 配制时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是___________g,水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2) 若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配制,需要20%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是___________g。

解(1) 氢氧化钠的质量=100g×10%=10g,水的质量=100g-10g = 90g

(2) 设需要2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20%x=100g×10%

x=50g

答案:(1)1090(2)50

(二) 溶质质量分数与溶液体积、密度的有关换算

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溶质质量分数=×100%

(三) 溶液的稀释、浓缩的计算

稀释(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即: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例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分析我们先来找出稀释前后溶液、溶质、溶剂的变化:

解: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

则(50g+x)×20%=50g×98%

50g+x=

x=245g-50g

x=195g

答:需加195克水。

(四) 在有关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联系的综合计算中,最关键的是掌握生成溶液质量的计算

一般说来,溶质质量可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而计算生成物溶液的质量常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称为溶液组成法,即利用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而较为简便的另一种为质量守恒法,即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溶液质量=反应物物质质量总和-不溶固体或生成的沉淀质量-生成的气体质量。

例(2010•盐城)取黄铜屑(铜锌合金)32.5g,放入盛有180g稀硫酸(足量)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氢气0.4g。试计算(请写出解题过程):

(1) 该黄铜屑中铜的质量。

(2)反应后的溶液蒸发掉多少克水后可变成20%的硫酸锌溶液?

解设原混合物中锌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为y

Zn + H2SO4 ZnSO4 + H2

65___________161___________2

x___________y___________ 0.4g

65∶x=2∶0.4g___________x=13g

161∶y=2:0.4g___________ y=32.2g

(1) 黄铜屑中铜的质量为:32.5g-13g=19.5g

(2) 设蒸发的水的质量为m

32.2g/ (180g+13g-0.4g-m)×100%=20%

m=31.6g

或32.2g/20%=161g

(180g+13g-0.4g)-161g=31.6g

答:略

点拨此题是有关化学方程式、溶质质量分数结合起来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如何求该溶液中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

附:跟踪练习题

(2010•南京)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其测定某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 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

① 计算: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g,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_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② 称量: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将一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___________盘,称量其质量。然后___________ (按操作的先后顺序选填字母),直至天平平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烧杯中

B. 按需要添加砝码、移动游码

该步骤中用烧杯而不用纸称量氢氧化钠的原因是___________ .

③ 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里,搅拌,使其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④ 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塞好橡皮塞并贴上标签。

(2)右图表示用上述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与20g某稀盐酸发生反应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① 根据曲线判断,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② 当加入15g氢氧化钠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写化学式)。

③ 试计算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 ①16184② 左BA氢氧化钠易潮解(或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2) ①20g② HCl、NaCl

③ 解:20g氢氧化钠溶液中NaOH的质量:20g×8%=1.6g

设该稀盐酸中HCl的质量为x

HCl + NaOH=NaCl + H20

36.5___________40

x1.6g

x=1.46g

稀盐酸的质量分数:×100%=7.3%

答: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质量分数范文第7篇

一、最简组成相同直接求解

若几种有机物的最简式相同,则C、H、O元素的质量比一定,可根据最简式直接求出C、H、O的质量分数。

例1某一温度下,将1g乙炔、5g苯乙烯依次溶于10g苯中,所得混合溶液中氢元素的|量分数为()。

A.15.8%B.15.4%

C.7.9%D.7.7%

解析因为乙炔、苯、苯乙烯的最简组成即实验式都为“CH”,所以任意比混合各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

w(H)=(Ar(H)/Mr(CH))×100%

=113×100%

=7.7%

答案:D

巩固练习1

把1 mol甲醛溶于2 mol冰醋酸之后,再加入3 g果糖所成混合物为M。另取1 L甲酸甲酯和3×1022个葡萄糖分子混合成为N的混合物。最后,取出7%的M和8%的N再进行混合,得混合物Q。求Q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小结最简组成(实验式)相同的通常有以下几类:

1.单烯烃、环烷烃:CH2

2.乙炔、苯、苯乙烯、立方烷(C8H8):CH

3.甲醛、乙酸、甲酸甲酯、乳酸(C3H6O3)、葡萄糖(C6H12O6):CH2O

二、两元素成定比以一当二

若几种有机物中的某两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比值,则运用此定比关系,即可求出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2有乙烯、乙醛和乙酸甲酯组成的混合物,取一定量进行分析,得知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57.5%,求混合物中氧的质量分数。

解析它们的分子式分别为C2H4、C2H4O和C3H6O2 , 其中碳和氢的质量比相同m(C)∶m(H)=6∶1

因为w(C)= 57.5%,

所以w(H)= 57.5%×16=9.6%

w(O)=1-57.5%-9.6%=32.9%

巩固练习2

甲醛、乙醛、丙醛组成的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A.16%B.37%

C.48%D.无法计算

小结两种元素成定比的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单烯烃、环烷烃、醛、酮、酸、酯:(CH2)nOm

2.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蔗糖、淀粉等:Cn(H2O)m

3.乙炔、苯、苯酚、乙二醛、乙二酸等:(CH)nOm

三、变换组成成定比各个击破

几种有机物分子中不存在定比形式,但经过分子式的变换,可化成定比形式,则可用此定比关系求解。

例3有苯、苯乙烯、甲醛和葡萄糖组成的混合物,经测定含碳元素质量分数为51.9%,则此混合物中,含氧的质量分数为()。

A.48.1%B.8.65%

C.41.3%D.无法计算

解析将C6H6、C8H8、CH2O、 C6H12O6变换成(CH)6, (CH)8, (CH)(HO),(CH)6(HO)6 就可立即得出

w(CH)=51.9%×1312=56.2%

w(HO)=1-56.2%=43.8%

w(O)=43.8%×1617=41.3%

答案:C

巩固练习3

由某单烯烃和乙醇、乙醚组成的混合物,测得含氧元素质量分数为21.6%,则此混合物中,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含氢元素质量分数为。

小结可化成定比形式的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烯、环烷烃

(CnH2n)+醇、醚(CmH2m+2O):

(CH2)n,(CH2)m・H2O

2.乙炔+苯+醇或醚(CmH2m+2O):

(CH)2,(CH)6,(CH)m・Hm+2O

3.乙炔+苯+醛或酮(CmH2mO):

(CH)2,(CH)6,(CH)m・HmO

4.乙炔+苯+羧酸或酯(CmH2mO2):

(CH)2,(CH)6,(CH)m・HmO2

5.乙炔+苯+葡萄糖(C6H12O6):

(CH)2,(CH)6,(CH)6・(HO)6

四、某元素质量分数相同等量替换

若各组分分子式中某元素的原子个数相同,且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则各组分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也相等,亦等于混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4甲苯和甘油组成的混合物中,若含碳的质量分数为60%,那么可推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5%B.17.4%

C.8.7%D.无法计算

解析两者化学式分别为C7H8和C3H8O3, 物质组成不符合定比形式,也不能通过变式化成定比,仔细分析发现C7H8比C3H8O3多4个碳原子少3个氧原子,相对分子质量恰好相等,都为92,且分子中都含有8个氢原子,所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8×192×100%= 8.7%

答案:C

巩固练习4

尿素〔CO(NH2)2〕和乙酸组成的混合物中,若含氧的质量分数为40%,那么可推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小结观察化学式判断相对分子质量是否相等,可参考以下几种替换形式:

C ― 12H O ― CH4 4C ― 3O

O ― NH2 CO ― CH2CH2

五、两种物质混合先确定物质的量之比

只有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因各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都一定,又已知某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就可求出两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从而求出其它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5已知由乙醇和乙酸组成的混合物中,氧的质量分数为42.1%,求含碳和氢的质量分数。

解析设混合物中C2H6O和C2H4O2的物质的量比为x∶y,依题意得

16x+16×2y46x+60y×100%=42.1%

解得x∶y=2∶1

w(C)=2×2×12+1×2×12

2×46+1×60×100%

=47.4%

w(H) = 1-42.1%-47.4%=10.5%

巩固练习5

已知由苯酚和硝基苯组成的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66.4%, 求出含氮的质量分数为; 含氧的质量分数为。

巩固练习答案:

1. 40%; 2. B ;

3. 64.9%, 13.5%;

4. 6.7% ,53.3%;

5. 6.5% ; 22.1%。

质量分数范文第8篇

一、反应后有气体,无沉淀生成类

例1、把12.5g含杂质20%的大理石投入盛有34.4g稀HCl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4.4g,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理石中的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解析:由题意可知,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比反应前的总质量减少了4.4g,这4.4g是大理石中的CaCO3跟稀HCl反应生成的CO2,又根据化学方程式和CO2的质量便可求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CaCl2的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反应后所得CaCl2溶液的质量,不仅要从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中减去生成物中气体的质量,还要减去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的杂质质量。

解:由题意可知,CO2的质量为:4.4g, 杂质的质量为:12.5×20%=2.5g,,设生成CaCl2的质量为x,则: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

11144

x 4.4g

x=11.1g

而CaCl2溶液的质量为:(12.5+34.4-4.4-2.5)g= 40g

故CaCl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 27.75%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CaCl2质量分数为27.75%.

二、反应后有沉淀,无气体生成类

例2、运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可能含有少量NaCl。现取某种仅含有NaCl杂质的纯碱样品23.4g,全部溶解在350gH2O中,再加入BaCl2溶液166g,恰好完全反应生成BaCO3沉淀,过滤出沉淀并干燥后,称得沉淀的质量为39.4g。

求:(1)23.4g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

(2)滤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

解析:由题意可知,BaCO3的质量为:39.4g,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出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又根据“例1解析”中的规律可求出滤液的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滤液中溶质NaCl的质量不仅仅是化学方程式中NaCl的质量,还包括纯碱样品中NaCl的质量。

解:由题意可知,BaCO3的质量为:39.4g,设23.4g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x,反应后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y,则:

Na2CO3 + BaCl2 =BaCO3 +2NaCl

106197 117

x 39.4gy

x=21.2gy=23.4g

23.4g纯碱样品中,NaCl的质量为:(23.4-21.2)g=2.2g

而NaCl溶液的质量为:(23.4+350+166-39.4)g= 500g

溶质NaCl的质量为:(23.4+2.2)g= 25.6g

滤液中,溶质NaCl的质量分数为: ×100%=5.12%

答:23.4g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21.2g,滤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5.12%.

质量分数范文第9篇

在高中有机化学中,有一类求混合物中某种元素质量分数的考题,同学们常感到无处入手,其实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类习题有一定的解题技巧,现将其解法分类举例说明如下。

一、利用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一定求解

例1.甲醛和某烯烃的混合物含氢的质量分数为x,则含氧的质量分数为()。

解析:由甲醛分子式CH2O和烯烃通式CnH2n可知,二者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C与H的质量比均为6∶1。含氢的质量分数为x,含碳的质量分数为6x,则含氧的质量分数为1-x-6x=1-7x。

练习1.某一温度下,将20克乙炔、30克苯乙烯依次溶于40克苯中,所得混合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二、利用分子通式求解

例2.甲醛、乙醛、丙醛组成的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解析:由甲醛、乙醛、丙醛的分子通式CnH2nO可知,混合物中C与H的质量比为6∶1,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9%=54%,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9%-54%=37%。

例3.有一系列有机化合物按以下顺序排列:CH3℃H=CHCHO,CH3℃H=CHCH=CHCHO,CH3(CH=CH) 3℃HO…在该系列有机物中,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接近于()。

解析:该系列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通式为CH3(CH=CH)n℃HO,则混合物中w(C)=(2n+2)×12(44+26n)= (12n+12)/13n+22,当n∞时,w(C)=12/13≈92.3%。

练习2.下列是一系列α-氨基酸:

该同系列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接近于()。

三、利用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求解

例4.将C6H5-CH3和C3H5(OH)3(甘油)以一定比例混合,测得混合物含碳51.3%,那么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解析:C6H5-CH3和C3H5(OH)3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92,且它们的分子中均含有8个H原子,故其混合物中w(H)=8/92≈8.7%,则w(O)=1-51.3%-8.7%=40%。

练习3.苯乙烯和羟基乙酸乙酯(HO-CH2-COOCH2℃H3)组成的混合物中,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

四、利用拆分分子式的方法求解

例5.乙炔、苯和乙醛的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2%,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解析:乙炔分子式为C2H2,苯分子式为C6H6,可写成(C2H2)3,乙醛分子式为C2H4O,可拆分成C2H2•H2O,它们的混合物可看成(C2H2)n•H2O,即视为C2H2和H2O两部分。因为w(C)=72%,则w(C2H2)=(26/24)×72%=78%,故w(H2O) =1-78%=22%,则w(O)=(16/18)×22% =19.56%。

练习4.经测定由C3H7OH和C6H12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则此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答案:练习17.7%;练习285.7%;练习340%;练习414%。

质量分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气相色谱 废酸 硝化物 质量分数

废酸是经甲苯硝化反应所产生的,其中除了硫酸、硝酸、氮氧化物、水等无机物外,还含有一硝基甲苯、二硝基甲苯等有机物,而硝化物的质量分数的测定已有企业标准《废酸试验方法》进行了规定,但其分析方法[1]比较老,利用的是氧化还原滴定法进行,其测定结果不准确,现时不能检测出废酸中的每种硝化物的准确质量分数,为了能更好地检测出每种组分的质量分数,我们经过选择色谱分析条件,并经过试验完成了萃取溶剂的组成和萃取方法,最后确定萃取方法、色谱分析条件,并对废酸中硝化物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柱效高、分离快、简单易操作等特点,完全可以用作废酸中硝化物的检测方法。

一、实验部分

1.仪器及试剂

GC-14B气相色谱仪 (日本岛津公司)配N2000工作站邻硝基甲苯、间硝基甲苯、对硝基甲苯、2,6-二硝基甲苯、2,4-二硝基甲苯、2,5-二硝基甲苯、2,3-二硝基甲苯、3,5-二硝基甲苯、3,4-二硝基甲苯,由西安近代物理研究所提供。

硫酸、二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化碳,分析纯。

2.溶液的配制

废酸的配制:配制1000 g废酸,先加入270 mL水,在搅拌下缓慢加入326 mL浓硫酸,冷却后加21 mL硝酸,52 mL浓亚硝酰硫酸,冷却。

萃取剂的配制:二氯甲烷:三氯乙烯=1:3配制。

标准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0.225 g邻硝基甲苯、0.05 g间硝基甲苯、0.225 g对硝基甲苯、0.45 g2,6-二硝基甲苯、0.05 g2,5-二硝基甲苯、0.75 g2,4-二硝基甲苯、0.05 g2,3-二硝基甲苯、0.05 g3,5-二硝基甲苯、0.12 g3,4-二硝基甲苯,用配制的废酸溶解。

3.色谱操作条件

3.1 色谱柱:DB 5石英毛细管柱:φ0.22 mm×30 m;

3.2 色谱条件

3.2.1 初温:170 ℃,初温保持时间:5.5 min;

3.2.2 升温速率:30 ℃/min;

3.2.3 终温:220 ℃,终温保持时间:10 min。

3.2.4 载气(N2):0.10 MPa;分流比:90:1;

3.2.5 氢气(H2):0.06 MPa;

3.2.6 尾吹气(N2):0.05 MPa;

3.2.7 空气:0.05 MPa;

3.2.8 汽化室温度:300 ℃;

3.2.9 检测器温度:280 ℃;

3.2.10 检测器:FID;

3.2.11 进样量:2 uL。

二、结果与讨论

1.色谱条件的优化

1.1 色谱柱的选择

考察了不同色谱柱对一硝基甲苯、二硝基甲苯的分离效果,以分离度为分离的标准,最后确定DB 5为较为合适的分离柱。DB5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um)优于DB 35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 0.25 um)及DB 1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um)。其分离谱图见图1。

1.2 柱温条件的选择

分别改变柱温条件及载气压力来考察样品的分离效果,以保留时间、色谱的重现性等性能指标确定最后的色谱分离条件,其分离条件如2.3,其分离谱图如图1。

2.萃取溶剂的选择

我们选用三氯乙烯:四氯甲烷=1:4、三氯乙烯:三氯甲烷=1:4、三氯乙烯:二氯甲烷=1:4、三氯乙烯:四氯甲烷=1:3、三氯乙烯:三氯甲烷=1:3、三氯乙烯:二氯甲烷=1:3、四氯甲烷:二氯甲烷=1:4、三氯甲烷:四氯甲烷=1:3等进行了萃取试验,从萃取后检测结果来看:三氯乙烯:二氯甲烷=1:3萃取效果最好。 其结果见表1,表1是用同一个样品不同溶剂萃取所测定的结果,用同一校正因子进行测定的。

表1 各种溶剂的萃取结果表

3.定量方法的选择

用于气相色谱定量的方法有外标法、内标法、归一法、校正面积归一法,而测定废酸中硝基化合物的定量方法只能在外标法和内法法中选择,因废酸中较大部分为废酸,其硝基化合物的量很少,而在实际运用中因找不到合适的内标物,因此我们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

4.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配制硝化物的总的质量分数为2.0 %的标准溶液,并按照本文所建立的萃取方法和分析方法进行测定,测定次数为10次,计算出平均回收率及相对标准偏差,结果显示:九种组分的回收率为93.33 %~104.76 %,RSD为0.9 %~3.3 %(见表2)。

表2 方法的回收率及标准偏差表(n=10)

三、结论

上一篇:摩尔质量范文 下一篇:质量守恒定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