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利监管范文

时间:2023-06-05 17:43:51

智慧水利监管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慧水利;互联网+水利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B

Thoughts on Management of Shangyu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with "Internet +" Thinking

Feng Liang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Shangyu Distric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ShangyuZhejiang312300)

【Abstract】At present, the state is actively promoting the "Internet +" action, various industries have "Internet" integration, to achieve industrial upgrading, towards the wisdom of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water industry has broad prospects and unlimited potentia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in Shangyu distri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management mode, and puts forward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with "Internet +" action, which provides a countermeas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in Shangyu.

【Key words】Wisdom water conservancy;Internet + water conservancy

1. 前言

2015年3月,李克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引起社会广泛热议。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表明“互联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各个行业实行一场“互联网+”的升级行动已势在必行。水利是一个古老和传统的行业,与互联网有着非常好的结合点,两者相加对于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智慧水利转变将起到巨大推进作用。

2.“互联网+”及“互联网+”对水利工程的意义

2.1“互联网+”是指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当前,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水利行业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对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智慧水利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影响和深远意义。

2.2大力提升水资源数据的整合力度,实现大数据的资源共享。当前,浙江省有大量的山塘水库、机电排灌站、水文(位)站、堤防海塘等水利工程,随着这些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每天产生的水资源数据快速增长,数据体量越来越大,数据种类越来越繁多,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大数据的特征。依靠传统的技术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数据维护难、安全性不高、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等“互联网+”技术为水资源数据提供了一个安全、便捷、简单的存储和共享的解决方案,可以提升数据的整合力度,更好地挖掘数据价值,实现区域内、区域间更大、更广、更深层次的水资源数据共享,为社会提供相关数据信息服务。

2.3大力提升水利工程自动化水平,实现安全高效的自动控制。自动化、智慧化是水利工程运行发展的趋势,可以有效提升工程运行效率和效益,实现水利工程管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目前,我省水利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参差不齐,智慧化水平低下,与我省经济发展及人民需求差距较大。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机电排灌站、闸(涵)、山塘水库、堤防海塘、农田灌溉等水利工程的24小时监控和管理,并通过计算机和智能移动端对机组、闸门、喷灌系统等现场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和操作,实现水利工程的自动化运行。

2.4大力提升水利社会管理水平,实现水利社会治理新模式。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政府的治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促进政府不断创新公共服务,改善民生。通过“互联网+”可以创新水利社会治理模式。一是创新决策模式,通过网上调查、微信投票等方式征求公众意见,为水利决策提供民意参考。二是创新监督方式,通过在线交流、微信公众号、信息留言等形式,使水利工作更加公开和透明。三是创新公共服务形式,近年除了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带来大量的便民服务之外,移动APP正在成为政府新的重要公共服务平台。

3. 上虞水利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3.1上虞地势南高北低,俗称“五山――水四分田”,曹娥江有70公里自南向北纵贯全境,自古以来都是洪涝灾害频发地区。虞南山区山塘水库数量众多,共计约800座,星罗密布;曹娥江两岸标准江堤、海塘352公里,沿江55KW及以上电排站30余座,大型水闸2座,中型水闸7座,小型水闸100余座,众多水利工程,为上虞区的经济发展、农业稳产高产发挥了积极作用。近些年,虞南地区大量种植猕猴桃等高产值的经济作物,对电排站、山塘水库、标准江堤等水利工程提出了更高效更可靠等要求。这些水利工程大多初建于五十年代,经过近些年的改造扩建、除险加固,机电设备及构筑物虽已得到大幅改善,但是管理模式混乱,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过关,管理智能化现代化程度很低,与人民群众对水利工程的要求及水利工程现代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差距较大。

3.2人民群众对水利工程的要求不断提升。近几年,上虞在区政府“四季仙果”品牌引领下,虞南地区大量种植猕猴桃、蓝莓、草莓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与传统水稻等农作物相比,耐涝性能普遍较差,因此,对山塘水库、电排站、江堤海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管理模式粗放、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主体为属地乡镇政府,但是限于人力和资金等问题,各地政府只能采用通过简单招聘社会零散人员来管理这样的粗放模式,由于这些人员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业务技能低下等问题,导致相关水利工程维修保养不及时、管理不到位,防汛防洪时刻不能及时、高效发挥水利工程价值。

3.4分散广、路途远,不利于集中管理。全区水利工程分散在各乡镇,呈现出小、散、弱的特点,距离最远的相差50余公里,不仅在空间上产生了距离,而且不利于集中管理,给管理工作带来量大、面广、任务重的现实难题。

4. 对策与措施

4.1当前,在智慧水利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加大上虞全区各类水利工程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水利工程自动化、智慧化改造步伐,建立基于云计算和云存储的数据处理中心,积极开发以移动APP为核心的智慧化综合监管运行平台,实现水利工程“无人值班,少人值守”,高效、安全、有序运行已迫在眉睫。

4.2加快水利工程自动化、智慧化改造步伐。通过在全区水利工程中广泛设置智能设备和传感器实现自动化、智慧化改造,自动采集包括水雨情、水土保持、水位水质、工程运行、机组设备、视频监视等基础信息。利用各种先进灵敏的信息传感设备和系统,如应用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对流域中的水工建筑物、水文测站、量测设备等装备射频标签,能够自动获取水工建筑物的特征数据和水文测站信息。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装备和嵌入到流域中的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流域环境或监测对象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以无线方式发送出去。

通过对水利工程硬件的自动化、智慧化改造,使各水利工程具备底层应用基础,实现硬件保障。

4.3建立基于云计算和云存储的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是数据汇集、存储、分析、计算、决策、处置的中心,是“智慧水利”的核心层。大量传感器感知的海量数据通过通信网络传到云存储平台。这些数据,通过云计算的虚拟化、分布式处理等技术,使得互联网资源可以随时切换到所需的应用上,用户可以按照“即插即用”的方式,根据个人需求来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实现水利工程所需的防汛抗旱指挥调度、水行政管理、水资源管理决策、水质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监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等各种功能。

4.4开发以移动APP为核心的智慧化综合监管平台。将水利信息系统应用统一集合,形成智慧水利APP综合监管平台,使各类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过3G/4G网络接入无线应用平台。用户通过终端上智慧水利APP应用即可使用所有整合化的水利业务,涵盖移动办公、移动视频监控、水利门户网站、三防决策支持、移动视频会商、各类水利工程监管、综合服务信息等多项功能。所有应用系统,通过资源列表进行区分,用户在统一的界面上轻触按钮即可访问各类业务数据和信息,排除安装各类终端软件的烦恼。在实H应用中,水利行业用户通过随身携带的智能显示终端,即可实现随时随地移动办公、抗洪抢险远程指挥决策、移动视频会商、水利工程远程监管、综合信息服务操作等各类工作。

在移动APP综合监管平台应用方面,宁波市水利局、广东全省水利行业已经率先探索并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实际运行效果,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5. 结束语

在“互联网+”带动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各个行业纷纷开展产业升级,比如上虞水务正在积极打造的“智慧水务”平台。作为我们传统的水利行业,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展“智慧水利”的探索和尝试,积极开发“智慧水利”移动APP应用平台,使行业管理踏上更高效、更全面、更便捷的智慧化管理快车道。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新技术;水利信息化;一体化应用;物联感知;水务云;智慧水务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新技术,不断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成熟,高新技术与水利行业的融合逐步深入,新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的先导力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重塑水利信息化发展模式,促使水利信息化发生新的变革。济宁市地跨黄、淮两大流域,北部黄河、大汶河、东平湖纵横交错,东部山区水库众多,湖东河道源短流急,西部黄泛平原河流峰低量大,中部南四湖承接着4省8地市34个县区31700km2的来水,入湖河流有53条,防洪任务十分艰巨。济宁市境内水利工程众多,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93条,其中大中型河道8条,堤防长1718km;有各类水库251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为5.81亿m3;有大中型闸坝42座,塘坝1184座,固定机电排灌设施2300余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虽然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但各工程建成时间跨度大,防洪级别不统一,在数据监测、水情传递、信息共享等信息化防洪能力方面仍有较大的缺陷,无法适应现阶段对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智能感知的要求,极大地影响了防洪工作的开展,而打破这一困局的根本方法,就是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以水利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网络安全保障为支撑,以水利数字化为核心,以水利信息化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从传统水利建设到水利工程+IT的转型,提高信息化综合防洪能力。

1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优势

济宁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山东省率先完成了市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利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东部山区的泗水县、曲阜市、邹城市等县(市)构建了中小河流山洪灾害视频监控系统和山区小水库信息化监测平台,各县区也根据自身特点建设了河长制管理平台,初步建立起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市级水利信息化系统。

1.1信息采集体系初具规模

依托河长制、湖长制,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山洪灾害监控及小水库信息化监测建设等重点项目,现已建成雨水情水文站400处、墒情站11处、水土保持监测站3处及780处视频监测点,全市11条主要河道、556条中小河道、1000余段堤防、248座湖库、104座水闸、2300处灌排设施及相关建筑的信息化采集工作已初步完成。

1.2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19年,济宁市大数据管理局成立了大数据中心,对水利信息进行了统一托管,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提升了信息利用深度,为各业务部门统一提供基础软硬件设备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济宁市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建成了覆盖市、县两级水务部门的带宽为10M的水利业务内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骨干网的互联互通,保障了视频会议、综合办公和业务信息的即时传输。

1.3信息数据资源不断丰富

通过水利数据中心和各级业务系统的建设,济宁市水利信息数据资源不断丰富,可以为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监控、河长(湖长)制、水利移民安置等多个业务应用系统和应急管理、指挥调度等部门提供数据服务,实现了依托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上传历史数据和数据共享交换。

1.4信息应用系统成果丰硕

水旱灾害防御信息系统累计采集90个表单类型、约80万条数据,已有2个数据接口接入省级共享交换平台,政务信息资源200余项,开放88项共享服务共2496条数据,与生态环境等13个部门对接,获得共享数据业务库3项;市县两级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整合了水质、水文、视频等各类涉河湖数据,标绘了117条河流、248个湖库及3000余处河(湖)长责任段,为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管理体系的一体化管理提供了保障;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二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山洪灾害防治系统、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系统等项目也初步形成了覆盖县级以上水务部门的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体系,实现了对全市河道外许可水量92%以上和全市总用水量50%以上的取用水量在线监测,5万亩以上灌区渠首取水在线监测,1万亩至5万亩灌区渠首取水在线监测和规范计量,对供水人口20万以上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实现水质在线监测全覆盖,基本满足了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支撑需要。

2存在的问题

虽然济宁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仍然存在着阻碍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2.1水利业务与信息化技术融合不深

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决策等新一代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都要求必须加强水利业务系统与信息化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在以往实施过程中,许多项目处于单独立项的状态,各业务应用系统缺乏宏观规划,建设目标单一,系统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水利业务融合程度不深,业务协同不够,水利综合决策指挥能力薄弱,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2.2信息感知体系不完善

水文、水资源等感知监控体系较好的业务,也只针对重点流域或重点设施进行了监测,山洪沟治理、水土保持等业务监测多采用传统监测技术,监测的要素不够丰富,河湖水系、地形地貌、水利工程、历史数据等基础数据仍停留在纸质化、碎片化的状态,没有建立系统全面的数字化数据库;加之站网密度不足、监测频次低且以单点采集为主,手段单一、被动,无法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和感知全貌,数据的连续性、精度和稳定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感知体系不完善造成了基础数据的不完整,不能满足业务应用的需求。

2.3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不够

由于水利业务分散建设和局部应用,开发的系统往往为单一部门服务,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造成了基础设施资源、数据资源、系统资源的分散;对互联网数据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统一平台和同一用户(一个平台、一个账号)建设力度不大,外部共享受到了制约,虽然接入了防汛需要的部分气象数据、测绘部门的基础地理数据、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数据等,但是环保、交通、自然资源、住建、工信、民政等部门的相关数据还不能做到真正共享,极大地制约了水利信息化资源的高效利用。

2.4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不足

水利信息安全防护总体水平不高,水利信息化系统核心设备和软件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应用技术落后,安全风险高,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缺乏完善的防护手段,信息安全体系无法满足新技术的发展需要。

2.5信息管理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尚未理顺,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调分管机制,存在多部门管理、权责不明晰的情况,尤其市县两级职责不明的现象较为普遍,管理力度不够,运行机制不活,维护制度不全,导致信息化管理上下级不贯通、信息化资源同一级不共享,大大影响了水利信息化管理的效能;缺乏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体系,导致无法吸纳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水利信息化、智慧化工作,县级信息化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各成体系,资源重复浪费,软件开发平台互不衔接,标准不一,导致数据库内容相互矛盾,极大地阻滞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3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3.1建立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提升水利业务融合与协同能力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水利管理深度融合,整合现有水利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统一门户、统一用户、统一服务的信息化技术系统,对现有业务系统实行“先上云,逐步升级”的策略,对新建业务系统按照微服务架构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完成新旧融合,建设以水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工程监管、水政务协同和水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实现水利业务与信息化技术的全面融合与协同。

3.1.1提升水灾害防御服务水平

积极运用分布式洪水预报、区域干旱预测等水利专业模型,开展旱情监测分析,强化水情旱情预警和工程联合调度,提高洪水预报和水灾害防御管理服务能力;推广逐网格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化洪水模拟、旱情预警评估与影响预评估等新技术,拓展包括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闸坝等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联合调度,提升旱情监测预警、水量调度及应急响应能力,提升洪水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水平。

3.1.2提升水资源保障管理能力

加强专业水利水文模型、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基于地面监测和卫星遥感相结合的水资源立体监测体系和水资源动态调配模型,实现全市重点河网水系的智能调度,提高水资源调配决策支撑能力;构建全市统一的节水信息化管理平台,支撑节水行动实施和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等工作;推广水源地水量水质分析与安全预警、农村供水安全预警等模型,增强城乡供水安全分析评价和预警能力,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城乡供水安全监管提供支撑。

3.1.3提升水生态保护监管水平

围绕河长制、湖长制,水域岸线管理,河道采砂监管,水土保持监测监督治理等重点需求,在全市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等基础上,运用高分遥感数据解译分析、图像智能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河湖治理和水土保持的精准监管能力。

3.1.4提升水利工程监管能力

采用空间遥感、倾斜摄影、BIM等技术,加快推进全市大中型水库、灌溉工程、重点河湖流域工程数字化和相关标准化管理应用系统建设进程,开发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对工程建设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更新,并选取部分工程与三维地图相结合,探索直观便捷的信息管理服务,提升工程运行管理能力。

3.1.5提升水利政务协同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在内部政务协同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进一步优化现有系统,创建智慧政务平台;在对外公共服务方面,运用移动互联网、虚拟/增强现实、互联网+、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个性化水信息服务、动态水指数服务、水智能问答服务和一站式水政务服务体系,为不同用户和社会公众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数字化水利服务。

3.2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感知体系

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网感知体系,推广应用遥感和无人机技术,实现对河流水系、水利工程和管理活动的全面感知,将重要河流湖泊水文监测覆盖率和水库水雨情自动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将大中型水库安全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在此基础上采集卫星遥感数据、导航及无人机监测数据、视频解析数据等大量数字化基础数据,并通过物联网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将分级分类后的数据信息在水利物联网平台上进行汇聚,从而实现对河流湖泊、地形地貌和水利工程的全感知,充分发挥感知体系和基础数据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3.3建设完善济宁水务云系统

依托济宁市政务云提供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基础资源,以“一湖三”的建设模式,建设和完善济宁水务云系统:“一湖”是指济宁水利大数据湖,主要是建设统一的水利数据资源体系和水利数据仓库,并构建数据监测体系、数据质量体系和数据服务体系,完善数据监测、质量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和共享交换机制,实现关键水利数据的全汇聚,保障数据有效更新和充分共享;“三”是指技术、AI和业务,主要提供业务支撑、服务支持、决策辅助的应用支撑能力,同时探索建设水利模型库、算法库以及人工智能在水利业务决策上的支撑应用,对下实现云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对上支撑全市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实现对重点水利业务应用的全支撑,促进水利信息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3.4建设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

在济宁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规划纲要框架下,围绕智慧水务发展需要,建设覆盖综合感知、分析处理、智能应用全过程的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实现水利信息的全面安全管理和全流程闭环运营,全面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

3.5构建完善智慧水务信息保障体系

根据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结合水利信息“感知、互联、共享、支撑、应用”各层面运维的特点,明确工作领导机构,落实市县工作分工和协调机制,建立覆盖各级水务部门和信息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单位的智慧水务信息保障专职机构,全面保障智慧水务信息建设与发展;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考核机制,加大信息化技能培训,在现有考核体系中融入水利信息化相关内容,提高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人员信息化素养,确保智慧水务信息保障“建得快、用得好”;参照山东省数字水利信息化标准,制定济宁市水利信息数据共享标准、技术应用标准、政务服务标准、运行维护标准和系统集成标准,形成统一的水利行业信息标准规范体系,彻底解决应用系统各成体系、软件平台互不衔接、数据库相互矛盾等突出问题,进一步促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济宁市水利信息化智慧防汛系统建设围绕水利发展“补短板,强监管”的总基调,聚焦管好“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广泛应用,全面提升“防灾、兴利”能力为核心,以“智应用、理数据、巩基础、强支撑、健保障”为目标,将最新信息技术融合于水利行业的生产和管理中,强化了数字化管理手段,提升了透彻感知、网络互通、资源共享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了水利管理、监督、治理和信息服务水平,为水旱灾害防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对全面推进济宁市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建设 典型应用 挑战

2008年,IBM公司首先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并于2010年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将城市中的水、电、油、气、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信息通过互联网有机连接起来,智能化作出响应,更好地服务于市民学习、生活、工作、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以及改善政府对交通的管理、环境的控制等。《著云台》认为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以实现技术而言,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并强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智慧城市建设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工具,通过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方面实施各种应用,更好地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一、智慧城市概述

1.1 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管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科学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使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进行智慧地感知、互联、处理和协调,使城市构建成为一个由新技术支持的涵盖市民、企业和政府的新城市生态系统,为市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1.2 智慧城市的特征

一是全面透彻感知:立体传感、智能识别、分析处理、和谐运行。二是宽带泛在互联:依托宽带网络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全面互联互动。三是智能融合应用: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智能融合,实现随时、随地、随身、随意应用。四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实现全民参与,创造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

1.3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关系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看到另外一个概念“数字城市“,那它与”智慧城市“是什么关系呢?“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数字城市“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从技术和体制两方面为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提供了基础,注重数字化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入应用。“智慧城市”基于“数字城市”的信息化基础,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智能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的城市。“数字城市”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再现城市,行业信息化过程相互分割、相对封闭,注重信息数据的产生和积累,以信息化提升传统城市运营效率。“智慧城市”则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自动、实时、全面透析地感知城市,在宏观上更开放、整合、协同,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的效能;注重数据应用模型的建立,以智慧化提升城市运营水平。

1.4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

城市信息化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后,正在向智慧化方向发展。数字化主要体现为城市公共信息、市民服务信息、个人社会信息转化为数字化计算资源;网络化主要是通过网络实现城市信息共享,在区域内将分散的信息互联成为数据;智慧化主要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整理、加工、分析资源,协同工作,智慧互动,“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内”智慧城市“发展迅速,从概念提出,到规划建设只用了短短3年的时间:2009年,首次提出”感知中国“概念;2010年,全国两会首次将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列入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十二五“规划提及智慧城市建设;2012年,有超过150个城市将智慧城市列入”十二五“规划或制定了行动方案。

二、智慧城市建设

2.1 智慧城市建设要求

在需求和技术的双驱动下,"智慧城市“以改善民生和服务作为建设导向,更加注重底层的物联感知、信息的共享协同、应用的创新发展,这就对智慧城市的业务发展、支撑提供和技术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通信运营商,一是业务要创新,面向政府、企业与公众客户群提供融合信息服务,积极参与应用创新;二是支撑要完备,规划先行,但更需要重视平台建设、业务运营、设备维护等全环节的支撑;三是技术要融合,提供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无缝连接的网络。

2.2 智慧城市建设内在需求

“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政府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创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提升政府服务价值,创造产业经济价值,体现民生社会价值,最终达到“强政、兴业、惠民”的目标。强政主要体现在完善城市功能核心系统,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效率,建设服务政府。兴业主要体现在提高本地GDP,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发展,保持经济可持续性。惠民主要体现在构建和谐环境,引导创新应用,提升信息化生活品质。

2.3 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

在民生与服务方面,重视创建和谐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经济水平,提升生活品质。在创新与发展方面,全社会共同参与,进行业务应用创新与体验。在共享与协同方面,摆脱信息孤岛,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部门间高效协同。在物联与感知方面,网络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实时感测。

三、智慧城市建设典型应用

智慧城市主要服务“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信息惠民”3大领域,主要分为公共应用类业务、行业应用类业务和个人应用类业务,涵盖政务、金融、交通、医疗、安全、能源、文教、物流等各个方面。

3.1 公共应用类业务典型应用

智慧城市公共应用业务通常为政府向公众提供的广泛,是一种广泛的公共资源。

智慧公共安全,通过建立全数字化城市监控系统,将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智慧之眼” 视频监控探头全部纳入系统,警方可借助该系统破获街头盗抢案件及其它各类安全问题。保安押运3G智能监控可以将全市押运车全部实现定位、监控等功能,实时监控、调度、组织,更增强了押运车辆的安全保障。智慧城管则解决了传统城市管理中责任单位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缺少有效监管的问题。

智慧医疗从药品监管、医院移动查房、医学影像云存储等医疗行业信息化项目入手,一是实施药品电子监管项目,实现药品溯源。二是实施移动医疗应用系统,实现移动查房信息化。医务人员通过该系统可以浏览和查看病人的电子病历、最新的检验和检查报告、PACS影像、已执行或正在执行的医嘱,实现病人身份识别,实时下达新的医嘱。三是实施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实现无胶片影像管理,运用云存储技术,提供数字化影像管理方法。

智慧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设备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智能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3.2 行业应用类业务典型应用

智慧城市行业类业务是与企业信息化紧密结合的一种延伸,它服务于企业,也是企业向外披露和展现的重要手段。

智慧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即在流通过程中获取信息从而分析信息做出决策,使商品从源头开始被实施跟踪与管理,实现信息流快于实物流。即可通过RFID、传感器、移动通讯技术等让配送货物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智慧高速是一种免费的出行服务产品,依托强大的云平台和呼叫中心人工坐席,在传统导航软件的基础上,还为用户提供人工智能导航、高速公路实时路情查看与沿途播报、高速公路实时视频监控沿途查看与在线点播,以及报警、咨询、互动、娱乐等全方位的驾乘服务。任何时候点都可通过语音方式轻松获得人工导航、路况咨询、电话代办、音乐视频、信息娱乐等服务,着力保障驾乘人员方便、安全、绿色出行。

智慧水利采用应用一体化设计的无线应用平台,通过资源列表区分应用,涵盖移动办公、移动视频监控、水利门户网站、三防决策支持、移动视频会商、小水库监管、综合服务信息等10多项功能。通过该平台,水利三防单位及部门将随时随地地利用3G移动通信高速网络安全接入水利信息系统,一是实现水利三防信息报文的移动查询和处理。包括水库、江河水位视频监控实时查询,水、雨、工情、气象实时三防决策信息查询等,为防汛抗旱、办公管理等重要工作获得及时、科学、便捷的决策参考。二是实现移动化的水利三防应急会商调度系统。通过交互式视频调度,利用智能手机方式实现应急指挥,实现召开视频会议、进行视频对讲,实现视频录像上传等功能,提高三防应急决策、指挥管理效率。

智慧照明,由于城市照明涉及地下管线、供配电、道路、桥梁、绿化资源等公用设施,各专业单位在建设、管理方面自有一套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面临着资料分散、数据不完整所带来的协调管理难、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对照明设施进行监管和养护等相关工作的效率,也严重制约了城市高效发展的后劲和城市管理效能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亟需建设城市照明监控管理系统对市政设施的监控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维护,实现设施监测智能化、档案资料电子化、养护管理智能化、实施决策科学化。

3.3 个人应用类业务典型应用

目前智慧城市的个人业务应用还较少,主要是由于产业链缺乏和缺少市场推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引入极大丰富了个人应用的体验,推动了实时高清电视、3D在线游戏等高速低时延应用的发展。

智慧旅游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人机交互、地理信息技术和异构融合技术,打造统一门户和平台,实施旅游信息交互、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等。游客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及时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方便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

四、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建设“智慧城市“泥沙俱下。目前中国已有23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蜂拥而上重复建设、信息安全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国家层面缺乏总体协调、明确的发展思路、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智慧城市产业带动效果不明显;国产软硬件产品的总体技术性能、产品成熟度与国外相比尚有明显差距,不能完全满足党政信息系统和重点核心业务的需求等。

将智慧城市片面理解为数字城市。很多时候人们容易把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混为一谈,简单地理解为把各个部门的电脑连在一起、网络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的智慧城市了,其实数字城市只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基础内容,只是将信息集成数字化,而智慧城市则是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的飞跃。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各有差异。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概括其建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技术工程项目建设型,把智慧城市当做技术工程项目来做。二是数字城市的扩充型,停留在数字城市的建设,缺乏对数据的智慧处理能力的开发。三是智慧能力建设型,具有业务云存储、网管、终端一体化的智慧,具有市民主体、城市公共服务力量、依法监管等人、机、物的系统协同服务能力,具有基础标准与应用业务标准相统一的标准规范等,这是目前理想的建设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网络条件尚有待加强。如技术上没能开发”一揽子“解决问题的业务操作系统软件,不能真正”一卡通“;再如各类网络自成体系,相容性低。还有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重复建设大,小区入户重复率高,不利于家庭、社区物联网与骨干网的有机对接和业务开发等。

五、结束语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4篇

太湖治污

今天的无锡人,恐怕对于2007年5月发生的太湖大规模蓝藻暴发仍然记忆犹新。它让无锡人经历了一场饮水危机,也给无锡敲响了警钟。

当时,这座被称为“太湖明珠”的经济重镇损失的不仅是声誉,还有众多被迫关停或迁离的工业企业。这座以开创苏南模式而闻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一夜间被抽去筋骨,“往何处去”成为无锡绕不开的难题。无锡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水面积超过城市总面积的30%。而近年来却面临着水安全、水污染、水生态退化的威胁和影响,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紧缺等现实问题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这只是中国众多水资源利用问题的一个缩影。

2012年,全国首个“水利部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在无锡成立,无锡实施的“感知太湖,智慧水利”项目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对太湖水质、蓝藻、湖泛等进行智能感知,可实现对蓝藻打捞、运输车船等的智能调度,有效的提升了蓝藻打捞、太湖治理的科学水平,无锡也成为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典范。

据了解,“感知太湖,智慧水利”物联网示范工程由无锡市水利局和中科怡海合作打造,整个工程于2012年全面建成。“感知太湖,智慧水利”物联网示范工程项目是一套集蓝藻湖泛智能感知、打捞车船智能调度和信息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智慧水利物联网系统,这也是无锡市十二大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之一。所谓“感知太湖”,就是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太湖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其中所运用到的“物联网”技术,就是传感器加上互联网。

目前,一期、二期工程已建设20多个蓝藻监测点,其中湖中心3个点,湖岸边17个点。湖中心的监测点中含有监测蓝藻及水质的传感器与高清晰摄像机,可将蓝藻水华发生信息传给信息中心记录,同时自动调动最近的蓝藻打捞船打捞蓝藻;信息中心会通知打捞船到藻水分离公司;藻水分离公司再自动通知调动最近的车辆运输蓝藻。

当湖中的传感器感知到蓝藻暴发指数超过60%时,该系统就会自动启动绿色报警,这些信息会同时传送到打捞船上的GPS装置上。“感知太湖”系统的核心是传感器,这些看似普通的圆柱体,“头顶”太阳能板,身上还安置有传感芯片和摄像头,能获悉该观测点的温度、PH值、氨氮等将近40个指标,就像水利部门的“千里眼”。

如果乘游艇去鼋头渚,可以发现湖面上有一个个黄色的圆形浮标。这种浮标利用了多种技术,其上方有三块矩形围合而成的太阳能电板,可保证浮标持续工作。它一旦发现了大面积的蓝藻爆发区域,就会自动将信息传回指挥中心,迅速指派打捞船赶到现场,并将飘浮的水藻收集回藻水分离站,经过加工的蓝藻将变成化肥,造福人类。如果发现打捞船的往返速度较慢,该系统还会增派打捞船。如果按照传统流程,对蓝藻的观察受制于天气、人员条件,同时监测的范围、频率和时段也非常有限,无法形成快速、实时诊断。

以前每天都是早上6点取到的水样,到晚上6点才能拿到水质报告,打捞海藻主要也是靠有经验的工人肉眼判断。而“感知太湖”对蓝藻的防范监控及时有效,取代了之前每天依靠人工取水、实验室化验的老办法,同时让打捞蓝藻的船与太湖水质监控情况连成一个网络,实现了对蓝藻治理的智能感知、调度和管理,守护着太湖。

中科怡海董事长陆波表示,“感知太湖”系统由基于智能模式识别的自适应蓝藻湖泛传感器、实时蓝藻湖泛感知传输无线网络节点设备、蓝藻打捞和运输船载、车载智能终端等新型设备支撑,在智能传感设备、计算算法和网络通信等方面拥有多项创新性核心技术。无锡水利局是“感知太湖”的服务终端,系统的运用大大节约了以往人力、物力,实现了对蓝藻治理的智能感知、调度和管理,随时随地让太湖水、河道水“跟着”水利监管人员走。

根据测算,该项目部署实施后,其正常使用年限至少可达8~10年,牢牢守护着蓝天下湖水的纯净。在环保物联网的应用示范上,近年来无锡市已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在应用和管理方面体现出较好的基础。目前在建中的无锡市环境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理念,具有“测得准、传得快、算得清、管得好”等显著特点。建成后可实现对水、大气、噪声、危废、核与辐射、机动车尾气等环境要素及管理对象的全面感知,并对感知数据进行一体化智慧应用,显著提升区域环保部门的环境监管、综合管理和科学决策能力,将成为物联网技术在全国环保领域应用的重点示范工程。三峡环保监测

在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库,物联网也成为水域的护卫者。作为三峡水库的重点地区,重庆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是环保的敏感地带,近年来重庆的三峡库区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环保问题。由于三峡库区上游流域水环境安全状况日益严峻,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风险概率不断增加,库区流域水污染控制亟待加强,水文水动力条件变化使库区水环境问题更趋复杂,近年来重庆开始大力推动环保物联网建设。

由重庆环保局等部门重点打造的重庆环保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构建三峡流域水环境物联网监控预警和综合管理体系为突破,基于感知互动层、网络传输层、服务支撑层和智慧应用四个逻辑层次,实施重庆环保物联网“123工程”,构建1个环保物联网数据资源云计算平台,“2”是指开展2项物联网创新体系研究。

据中科宇图董事长姚新介绍,环保物联网数据资源云计算平台,包括水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警监测、总量减排与排污权交易、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信用和环保公共服务、GIS支撑平台服务等内容。在重庆市环保局多年来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物联网时代环保业务的海量数据,充分利用云计算和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建立综合的环保业务数据支撑平台和智能应用服务平台,实现对环保数据的充分应用。

重庆环保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中的“3”是指建设3大环保物联网应用工程,即环境质量物联网监测工程、库区环境安全物联网监管工程和污染源在线物联网监控工程。环境质量物联网监测工程主要是建立动态的三峡库区“面源污染动态监控系统”,以便在线持续地监控面源污染状况,并把不断改变的现状因素传输到系统,使系统处于跟踪变化的状态。

由于库区环境安全情况复杂,既要做好对传统空气、水、噪声等安全保障,还需要能够对移动危险污染源、重金属、辐射源等平时能预防,出现突发事件能够进行应急处理。为此,亟需建立库区环境安全物联网监管工程,利用环境应急监测车实时定位、环境应急处置实时视频监控、环境应急管理实时监测建立全方位的环境应急管理处置体系,同时建立基于GIS的应急管理系统,实现移动指挥车的定位、查询功能,实现环境事故的视频监控功能、应急监测数据的实时显示功能和应急指挥调度功能。

污染源监控和防治是重庆环保物联网建设的关键,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污染源在线物联网监控工程,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布置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特征污染物、辐射等监管物联网,多方位、全时段地对各种可能的污染源进行在线监控,实现事故早发现、早预警,为环境事故及时、有效的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2012年发生了闻名全国的嘉陵江油污染事件,重庆环保局正是依靠这样一套环境应急平台,从监测系统发现事故到甄别锁定涉嫌企业,只用了2个小时就高效处理事件(同类事件在此之前需9天9夜)。该系统不仅整合关联了全市排污企业、重点风险源、环境敏感点等基础数据,还共享了其它市级部门提供的全市卫星影像数据、地名地址、气象水文信息等数据资源;系统基于智慧环保一张图,实现了快速定位、智能甄别、指挥调度、态势模拟、趋势预测和准确处置等的功能。一旦发生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可辅助应急人员第一时间接警调度,查看现场处置态势、应急处置资源分布、实时监测数据及趋势预测情况,及进行污染态势分析,为领导、业务专家与工作人员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不仅如此,本系统还在“环保部、重庆市政府突发环境事件联合演练”中成功应用,得到了环保部、国务院应急办等领导的高度肯定,成为国内环保领域应用的典型代表。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5篇

水是文明衍生的生命源泉,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石。当前我国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下水超采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23.1%的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67.9%……

在2014年3月举行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上谈到:“原油可以进口,世界石油资源用光后还有替代能源顶上,但水没有了,到哪儿去进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未来我国面临的水安全形势将更为严峻。为适应国情、水情和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亟需全面升级水战略,从过去的治水、用水,走向惜水、亲水,实现人水共生。

面对当前水安全危机带来的种种挑战,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均十分重视城市水务管理工作。我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水资源科学开发、合理调配、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吹响了全省大规模推进“五水共治”的号角。

“互联网+”时代下城市智慧水务的发展愿景

随着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交叉融合与高度渗透,“互联网+”浪潮扑面而来。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鼓励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其理念与技术也为城市水务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与支撑手段。在“互联网+”时代,城市水务管理工作正在向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水务”应运而生,其发展愿景主要有:

更安全。针对城市防汛安全、供水安全、水污染灾害安全事件的应急防范和处置,开展全方位监测预报、事前预警、事中评价、事后评估、多级联动、跨部门协同的业务应用。社会公众可以感知这些突发性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接受政府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的指导,以避免由此产生的危机。

更环保。实现从取水、制水、输水、排水、污水处理整个水循环过程的数字化,从而满足现代化水循环生产过程低碳节能的要求,提高水循环生产过程的管理水平,达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

更高效。针对原水、地下水、取水、供水、用水、污水、排水等水资源循环开发利用流程,开展生产运行全过程系统监测、智能调度、行业监管、用水服务等流程化业务应用,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使民众对水资源的消费更明白、更放心。

“互联网+”时代下推进城市智慧水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围绕更安全、更环保、更高效的发展愿景,同时结合“五水共治”、信息服务、监测预警等等现实需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为支撑,对推进城市智慧水务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强化水环境监测预报。依托“互联网+”相关技术,推进基于地图服务的全方位水情实时监测预报、工情网格巡检监管、险情监视处置、灾情动态风险评价、抢险预警预案管理、救灾队伍物资协同等业务开展,使得社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所在区域气象水文实测预报信息、灾害预警预案提醒、突发性自来水管爆裂、水污染事件分级预警及其响应预案提醒、所在小区自来水停水预告等信息服务。

开展水资源智能调度。依托“互联网+”相关技术,针对原水、地下水、取水、供水、用水、污水、排水等水资源循环开发利用流程,开展生产运行全过程系统监测、智能调度、行业监管、用水服务等流程化业务应用,使得社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所用水的水源来源地、出厂水水质、循环水状态、分类水费标准、所在范围用水控制提醒、表具标准和实时计量情况、排水纳管和污水处理情况等信息服务。

推行水行业电子政务。依托“互联网+”相关技术,针对涉水事务行政许可、规划协调、行政执法等办事业务,开展线上线下一站式受理、市区县省市县多部门网上流转、协同办公、电子签章、电子监察等“店小二”式服务,使得社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行政事务受理申报、了解办事指南、状态查询,享受到涉水事务协同办理的便捷。

发展水领域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相关技术,开展远程抄表、电子收费、停水预警等服务,使得社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申请获得供排水接管等水务事务服务委托,通过网上、手机、电子卡、PDA等电子付费手段支付相关费用、缴交供排水费、购买涉水事务资源服务等。

(作者单位: 浙江衢州水业集团有限公司)

链 接

未来5年~10年中国水务市场将呈现空前的火爆格局,传统的水务行业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新趋势,向智慧水务转型。目前,我国城市智慧水务建设已经展开。

比如,在浙江省台州市,智慧水务项目涉及防汛防台、资源水利、生态水务、城市水务等四大领域。智慧水务系统总平台建设去年已经启动,其中基础支撑云平台已经完成合同签订工作,四个子项目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城区智慧排水等项目一期已经基本建成投运。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6篇

国家发改委日前正式印发《关于贵州省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及黔西北供水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标志着贵州迄今为止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正式获得国家批复立项。

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以城乡供水和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并为区域扶贫开发及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的综合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由水源工程、毕大供水工程和灌溉区骨干输水工程等组成。工程估算总投资为160.34亿元,总工期66个月。该工程可有效解决工程性缺水严重的毕节市和遵义市西南部地区的缺水矛盾,对于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国务院批复设立贵阳综合保税区

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贵州省人民政府和海关总署,同意设立贵阳综合保税区,其功能和有关税收、外汇政策按《国务院关于设立洋山保税港区的批复》的有关规定执行。批复要求,贵州省人民政府要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拟定综合保税区的开发实施方案和产业发展规划,按规定程序履行具体用地报批手续,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建设。

贵阳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为3.01平方公里。据了解,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一样,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

贵州四城市入选全国智慧城市试点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公布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103个城市(区、县、镇)被列入试点,比原计划试点名额增加一倍。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含仁怀市、湄潭县)、毕节市、凯里市入选。

针对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住房城乡建设部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区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尽快制订出智慧城市创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据了解,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由有关部门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复苏乏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建设智慧城市,是国家促进新型城镇化进而拉动经济的重要措施。

贵阳市与北京朝阳区结为友好城区

9月12日,北京市朝阳区与贵阳市正式签约,设立友好城区关系。双方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合作。

朝阳区是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改革开放以来,朝阳区借助区位、涉外和土地资源优势,已成为首都综合发展大区。按照2004年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朝阳区被赋予“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贵阳市地处我国西部的“十字路口”,是中国避暑之都,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区位、政策及产业优势。近年来,贵阳市经济增长迅速,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840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排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这次与朝阳区“牵手”结为友好城区,将为贵阳发展增添新动力。

贵阳市与京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9月7日,贵阳市政府与京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电子商务产业园。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副省长蒙启良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贵阳市市长李再勇、京东集团联席董事长赵国庆分别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陈刚指出,此次合作,将加快推动贵阳的产业升级步伐,提升贵州、贵阳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智能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为贵阳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注入强劲动力。同时,将极大改善贵阳投资贸易环境,有效激活本地商品贸易、现代物流和技术创新,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整体发展,极大改善贵阳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7篇

在中国市场,IBM所倡导的“科技合作”新模式还有着另外一个名字――“中国合伙人”计划。“从过去教会合作伙伴卖东西,到现在研究业务模式、强化研发能力,与合作伙伴携手,开发增值业务,创新商业模式。IBM与伙伴的合作范围越来越广,层次也越来越深。”正如IBM大中华区科技战略合作总经理姜锡岫所言,IBM的开放心态正体现在多个领域――从基础软件、芯片、服务器到存储、中间件、CAMMS及行业端到端解决方案,这家百年老店不仅向合作伙伴开放其技术能力,还将依托全面的技术培训和人才培育体系,全面协助、支撑合作伙伴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并依托IBM的服务、销售、渠道优势,将联合研发成果推向市场,以开放合作打造全新生态,助力中国IT产业升级。

实践“中国合伙人”

这也是IBM科技合作高峰论坛结束会后采访中,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与IBM原硬件战略合作领头人姜锡岫共同传递的信息。这两位原本在IBM各自独立业务领域的负责人基于“中国合伙人”框架紧密握手,意味着基于开放合作,IBM技术与商业计划落地已相辅相成,部门间业务协作已是休戚与共。

如今,IBM中国业务迈入了“科技合作”新常态。在多个关键领域与潜力行业,IBM 已与众多合作伙伴成功联合开发创新技术与行业解决方案。

2015年年初,IBM 携手广东柯内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共建环保产业物联网中心,并基于此构建涉污企业数据模型与移动互联平台,通过大数据模型为政府及企业提供环保预警、主动排查、智能监管等功能,该平台涉及环保监测部门、排污企业及第三方服务商三类角色,基于平台形成的闭环能够带动整个行业的生态循环。

2015年6月,IBM 与北京江河瑞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江河瑞通- IBM 智慧水管理联合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将基于 IBM 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社交、安全(CAMSS)与物联网领域的技术优势,构建行业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平台,解决测站设备接入、数据分析、智能预警、决策支持等问题,从而加速涉水行业业务的转型与提升。

破冰行业转型

在水行业频发力,IBM正是从行业痛点切入:水利、水务与水环境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对信息准确性、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而行业信息规范及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系统缺乏整体性规划,各系统间兼容性差,信息孤岛问题突出。

而之所以与柯内特、江河瑞通深度携手,IBM行业解决方案开发总经理、IBM中国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沈丽琴表示:“IBM的‘中国合伙人’精神在于‘高价值合作’。我们选择合作伙伴会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双方对该行业潜力有共同的认知;二是双方在行业经验、技术能力等不同维度形成优势互补;三是都具备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愿从环保入手,从人才、产品到解决方案、商业模式一起积极探索。”

针对中国水利、水务市场的转型与水环境开发保护的发展趋势,IBM以IOW为基础,结合CAMSS等新兴技术及中国市场的行业需求,全力打造涉水行业的软件平台。

“目前,我们与IBM合作的成果体现在四个方面。”北京江河瑞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子豪表示,“一是IBM的技术、理念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共同提高行业管理者信息化意识;二是我们从之前工程项目的产品思维转向平台思维,希望能做一个物联网云平台,基于平台,传统通过人盯方式对测站状态的监测可以通过IT来解决;三是我们希望做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水管理平台,未来涉及水务管理的政府部门都可接入进来,基于云平台运行其服务;四是对江河瑞通而言,与IBM合作使我们整个团队的技术水平、思维方式有了提升和改变,未来我们也希望不断推进水行业商业模式的变革。”

据了解,IBM与江河瑞通致力打造的智慧水管理平台将应用于防汛抗旱决策指挥(大江大河)、中小河流监测预警、山洪灾害综合防治、城市防洪、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监测治理等水利与环保重点建设项目及城市供排水管网监测管理、海绵城市建设、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业务领域。双方的合作将帮助江河瑞通快速孵化新产品线以把握中国涉水行业的转型机遇,并推动公司从工程项目向产品和服务转型。

孵化环保新模式

从项目型公司向平台型公司转变,也是广东柯内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斌努力的方向。“我们做了十几年,基本都是做项目的思维。项目型公司的隐患在于对市政大项目的依赖性以及在拿单过程中的一些框架限制。而平台型公司可以通过积聚优势要素,如科技人才、运维模式,公司不从项目本身获利,而是通过数据服务、运维创新来盈利。”

“作为一家致力于为水利、市政部门提供区域性污染源监测、净水污水处理过程检测及自来水管网水质在线监测的环保科技型企业,通过与IBM深度合作,柯内特希望依托IBM的物联网技术优势及数据分析能力,向互联网化公司去转型。”朱斌表示,“目前,我们有两款核心产品――猫头鹰和犀牛鸟。前者是为监管服务。政府部门通过我们提供的云平台,了解其管辖区域内企业的排污情况,而我们根据点位收取数据服务费。后者是一款移动APP产品,服务于小型排污企业,我们希望成为其环保顾问,提供数据算法为这类企业做环保体检。这款移动APP产品也是我们‘小应用,大平台,强生态’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而柯内特的环保服务模式也深得政府部门认可。“政府乐于看到通过零投入或者低成本的投入提升起他们的监管能力,这是他们一直想破局的事情。”朱斌表示,“对环保部门,我们这套猫头鹰系统正逐步免费。未来,我们希望帮助环保部门打造一个公开、公平的平台来监管排污企业。而在这个平台上,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也能相互看到各自的排污情况、治污投入。基于这个平台,大家可以形成提倡环保的共识,这也是政府乐于看到的。”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4G 云计算 大数据 智慧水利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TN-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23-0076-04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以及多媒体业务的日益成熟,适应移动互联网应用需求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兴起。第四代通信网络可称为广带(Broadband)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s的数据传输能力,是支持高速数据率(2~20Mb/s)连接的理想模式。除了高速信息传输技术外,它还包括高速移动无线信息存取系统、移动平台的拉技术、安全密码技术以及终端间通信技术等,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具备种种技术优势的4G通信相对3G通信,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不同,特别是将使互联网络应用的“移动化革命”更加彻底。下面将具体分析4G网络下潜在发展的业务应用特征,并对各行业下的新一代移动业务进行研究。

2 4G网络下的新一代业务特征

4G通信技术高速度、高可靠性特征使一些新的业务发展成为可能,比如能够通过移动网络在终端之间传输高质量的影像,实现三维图像的高质量传输,从而使无线用户之间可以进行基于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的视频会议。如果说2G/3G通信时代将人类信息化方向从固网终端转移到移动终端(手机、平板)上,那么未来的4G通信将给人们真正的沟通自由,并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社会形态。

总体而言,4G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跨入“移动e时代”,新拓展的社会化业务种类要远远丰富于3G时代,可能会产生巨大变革的业务应用预计包括如下:

(1)会话通信类业务

此类业务是指在移动智能终端上通过互联网传输双向语音、视频、文本的移动应用,包括通过手机进行语音对讲、视频会议等。这些实时的会话应用对网络传输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要求非常高,其特性必须严格满足人的感官体验,比如端到端时延小、网络带宽的抖动低、数据高码率、上下行带宽对称等,因此这类应用最需要高带宽、稳定的传输网络。3G时代,FaceTime等系统已有了广泛的应用,但受限于网络的不稳定性,还难以很好地满足用户体验。而4G网络的出现必将在技术上增加应用的实用性,可以预见,高画质的图像、空间立体感的语音、三维虚拟现实、实时交互等特性将会成为这类业务的发展趋势。

(2)流媒体点播类业务

此类业务是指在移动智能终端上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影像远程点播的移动应用。3G时代,手机电视、手机监控等应用已开始显露头角,但受限于网络带宽以及移动环境下的跨区切换,这类业务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4G网络可以加快流媒体在网络上传输的速度,使移动流媒体数据的点播应用成为可能,未来手机终端将可能在线浏览到720p甚至1 080p的高清视频图像。同时,图像质量的清晰也会带来手机终端上智能分析业务的发展,在终端计算能力允许的情况,可以进行视频内容搜索、智能行为分析、车牌物体目标识别等复杂应用。

(3)大数据类业务

此类业务是指在移动终端上通过互联网进行大数据量信息交互的应用,如浏览图片、上传下载文件等。这类业务传输的数据量较大(上下行双向),并且需要较高的安全性,部分应用的实时性要求也比较高,如高清图片的实时预览等。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应用及分布式处理非常重要,移动智能终端将随着硬件的升级而成为人们可随身携带的超级计算机。4G网络的出现正是提供了端到端的高速传输解决方案,使智能终端获取更多的信息;预计富媒体业务将取代原有的纯文本数据业务,使人们不仅能看,更能听、读,甚至产生具有体感的新的用户体验。

以上具体分析了4G网络下潜在发展的业务应用特征,那么细分到当今社会各个行业中,究竟4G将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下面将以水利、云计算、会计与审计等行业为例,描述即将到来的4G对行业信息化程度的影响。

3 4G:助力“智慧水利”建设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水利信息是国家基础国情信息之一。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含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整体效益,是21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在3G通信时代,水利信息化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信息查询、指挥调度等能够通过移动应用平台实现共享调用,为有关领导和部门用户科学决策提供支撑。而如今过渡到4G网络,各类型的业务应用将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真正转化为“智慧水利”应用,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其潜在的业务应用包括:

(1)无线视频监控业务

水利工程视频监控是在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设施上安装摄像头,通过视频图像采集点播的方式,使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地了解、观看、验证现场情况。4G网络的出现能够帮助视频监控业务无线化,这其中包括两种:前端无线化是通过无线网络摄像机上传采集后的视频,可便于无法安装光纤线路的野外传输视频数据;后端无线化则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等设备基于无线信道进行移动端的视频监控,方便工作人员在外时进行移动巡查。同时,3G时代由于带宽流量耗费巨大,无线传输的视频图像分辨率较低,对于水位标尺、水面漂浮物体一般都难以分辨;而如果通过4G宽带进行视频传输,则可以大大提高图像质量并避免视频延迟、失真等现象的出现。

(2)移动视频会议应用

水利救灾抢险过程中常常需要群体指挥决策,而视频会议常常能够发挥重要的异地会商作用。传统的视频会议必须在会商室进行,各级部门通过工控会议终端及有线网络进行多点会话,这样才能保证交互的可靠性。而4G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视频会议迁移到手机上变为可能,其高带宽和安全性都能保证会商交互过程的流畅性。指挥人员通过手机及无线网加入固网视频会议,可参与整个会商过程,使在外人员也能够随时获取和下达决策指令。

(3)移动应急通信指挥调度业务

应急通信业务是防汛抗旱工作中的重要联系手段。在以往的抢险救灾过程中,通讯主要依靠现场人员通过电话、口头描述告知上级现场相关情况,而4G网络能够带来更可靠、更丰富的应急通信手段。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手机进行视频对讲,并能进行多方人员之间的会话,这样就减少了中间环节的信息传递,降低了出错的概率。同时,工作人员还能够通过智能终端对现场的情况进行视频图像采集,并利用4G图传回传给指挥中心电视墙进行现场直播,让后端指挥人员深入地了解事态的发展情况和灾情程度,提高决策指挥的工作效率。

(4)移动水文数据支撑业务

水利三防应急指挥巡查需要查询大量实时水文数据作为决策调度工作的支撑依据,包括水、雨、工、旱情及气象信息。早期的水文数据多以数字和文本为主,但随着水文站点的增多和决策模型的完善,信息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图片、视频、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也成为了水文数据的一种。而随着4G技术的到来,通过移动终端快速查询这些海量水文水利工程数据而实现移动巡查成为可能,如通过手机终端可以进行各个测站实时上报水位、流量、雨量信息及统计概况,自动获取最新的高清卫星云图照片,对前方采集的图片及视频数据进行回放浏览,及时发现塌方、裂口等险情,这些应用业务能够为防汛抗旱工作获得及时、科学、便捷的决策参考,全面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

从以上描述可以预计,4G网络将为水利行业信息化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助力传统的水利业务向“智慧水利”业务方向进行转变,为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作用。

4 4G:助力云计算驶入快车道

云计算是目前IT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技术领域。近年来,云计算在中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如今在云计算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层面,组织在新建或扩容IT系统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将过去传统的IT架构改为云计算架构;在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层面,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数据统一管理的重要性,以PaaS模式建设企业的数据仓库,从而改善数据一致性、准确性、数据共享等问题;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层面的发展略慢,公共SaaS服务尚未形成规模,而在企业内部,管理层还在考虑自己的什么服务和能力能够SaaS化。总体而言,云计算在我国已从概念走向实践,政府与企业已经认识到,借助云计算的技术和理念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管理及业务问题,还可以有广阔的商业模式创新。

(1)缓解网络带宽瓶颈问题

云计算通常使资源和数据更加远离用户,这样可能会大幅度增加互联网流量,在部署云计算时,不得不考虑带宽成本、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4G商用对云计算是一个重大的利好,能够显著提升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使用业务的体验,也使得企业部署云计算时考虑的因素更少、部署云计算的成本更低。因此,4G必将极大缓解云计算的网络带宽瓶颈问题,显著促进云计算的发展。

(2)激发对SaaS的需求

4G业务趋向于IP化、智能化与多媒体化,由于4G的速度提高了几十倍,能极大地推动基于移动宽带的各种创新业务的发展,据科技网站PC World文章称,4G将在五个技术领域内获得“杀手级”应用,包括移动视频直播、移动/便携游戏、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增强现实”导航以及应急反应和远程医疗等,可以发现,相较3G时代,这些应用变“重”了很多,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丰富性和功能范围将大大扩展。

另外,4G终端已经跳出了手机的范畴,手机、PC、平板、可穿戴设备等多元化终端成为必然形态,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个人自备设备)的苗头目前已经出现、4G时代将更加普及。在“重应用”和多元化终端双重因素的驱动之下,企业和个人对云计算的需求将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特别是对SaaS的需求,这将加快云计算SaaS发展的进程,使云计算的运用更为深入。若这一结果实现,云计算将更加生动地展现出它改变IT、改变社会的巨大作用。

云计算已经使IT产业发生深刻变革,IT从系统变为服务,释放了组织的生产力;而3G使得智能手机上网迅速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形态;4G和云计算相结合会给社会、生活、商业带来什么重大的变化呢?人们将拭目以待。

5 4G:支撑财务核算与在线审计

移动互联网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实现了在线交易的全面支持和过程信息的完整记录,以及资产、人工、资金等方面的在线监控。而4G的出现将会对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深远的影响,为现行标准的会计制度带来一次全新的革命。主要的业务模式转变如下:

(1)影像级档案管理

传统会计原始凭证均以纸质单据形式记录存档,审计、查询、借阅等工作均需涉及原始会计档案的管理,流程繁琐且存在安全隐患。而在4G时代,利用智能终端的拍照、录屏等技术可以实现原始凭证数字化,将原本单一的纸质文档存储为多媒体的数字文档。目前财务软件通常能实现“报表-总账-明细账-凭证-单据”5级穿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大众化”实现最终到影像(电子化原始单据)的6级穿透,支持随时随地调阅影像查看凭证,而不需要再到财务部门借凭证查看原始附件。

(2)财务共享中心制证模式

传统财务管理中,核算滞后是普遍现象。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大众化智能终端影像功能的支持,单据采集不受时空限制,能够实现随时采集影像的管理诉求,财务可以依据影像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从而解决核算滞后的问题。

(3)实时性现场管理

由于工作场所不固定,户外作业人员的人事管理、财务核算都存在诸多障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智能终端与GPS应用的完美结合,就可以实现对人员现场的在线管理,根据项目作业对时间、任务的记录,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出人员项目工时,人工成本准确分摊到项目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4)多通道审批管理

传统方式的流程审批模式主要是在固定区域通过桌面系统进行审批,一旦审批人外出,则只能通过审批委托进行操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智能终端对移动审批工作流的支持,即可以实现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办公审批,不再需要审批委托,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提高单据流转效率。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有语音识别、扫文字、扫图等技术,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元素改造财务管理模式,借助智能终端,以影像为媒介,实现财务业务远程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移动化等改变;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所以需要制订配套监管办法及加强会计环境的控制技术手段来降低风险。

6 总结

总之,通过展望4G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有理由相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结合4G的广泛运用,在构建智慧城市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产生一次革命,对所有社会组织和个体都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组. 智慧城市之路:科学治理与城市个性[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2] Darrell M West. 下一次浪潮: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社会与政治创新[M]. 廖毅敏,译.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2.

[3] 雷葆华,饶少阳,江峰,等. 云计算解码:技术架构和产业运营[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4] 陈威如,余卓轩. 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3.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 综合治理 发展历程 新趋势

一、引言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千百年来,城市河道作为城市水体的主要载体,营造了小桥流水的意境,造就了城市航运的辉煌。随着现代化“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概念的涌现及“可持续发展”这一国家大政方针的要求,城市河道既要发挥排涝、行洪、航运以及灌溉等传统水利功能,又要兼顾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需求,城市河道的综合管理思路逐步向集优美、舒适、文化与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河道新模式转变。

然而现阶段我国城市河道水环境形势严峻,针对目前严峻的水环境形势,国务院于2015年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进一步对河道污染治理提供了具体的规定和措施.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如浙江省委就提出了“五水共治”的大政方针,《浙江省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每年新增河道综合治理2000公里。现代化河道综合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技术的诞生也将为河道综合管理提供新思路,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于2015年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并鼓励对项目有效整合,打包实施PPP模式,提升整体收益能力,扩展外部效益;2017年1月国务院下发《“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发展智慧环保以及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三大短期目标被确定。针对全新的时展新思路,本文着眼于城市河道综合管理的发展历程,分析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发展新趋势。

二、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沿河筑城,通过对自然河道的不断改造。使其逐渐成为了城市河道,也具备了自然功能之外的社会服务功能,(1)自然功能:完成自然界输水、输沙等水文循环,为河道内和河道外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生存环境和足够的水量,消解自然界形成的污染物;(2)社会服务功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进行蓄水灌溉,提供航运服务,防洪排涝、涉河建筑物建设,满足休闲娱乐和景观需求等。

城市河道的综合治理随着人类对河道认知的逐步加深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依存开发阶段、水利开发阶段、综合治理阶段。

1.依存开发阶段。依存开发阶段城市河道以自然功能为主,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形成,从原始社会一直持续到现代大工业化完成。

人类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从河道中获取饮水、引水灌溉农田,开发水运,将城市河道视为“母亲河”。这个阶段人类活动对城市河道的影响较小。河道的自净能力可以净化人类排放的污染。但是,河道有时候也对人类造成重大破坏,比如黄河,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年内,黄河下游决溢1500多次,19世纪多瑙河多次洪水淹没维也纳,塞纳河也在1910年和1923年两次水淹巴黎。

在依存开发阶段,人类对河道影响较小,河道的自然功能占主导地位,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形成,城市河道综合管理开始起源。人类对河道的认知逐步加深,积极开展水患治理,开发水利资源,兴建了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直到现在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2.水利_发阶段。水利开发阶段以牺牲自然功能为代价,突出河道的社会服务功能为特点,根据各国发展水平差异,水利开发阶段的持续时间有所不同,欧美国家持续到1960年,我国则持续到1990年。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河道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加强,从灌溉到供水、从航运到防洪排涝。城市河道治理开展了截弯取直、河道硬化/渠化等水利工程建设,强化了河道的行洪排涝功能,同时也造成了河道生态系统的毁灭性破坏,其自然功能逐步丧失,产生了河道淤积、水质恶化等问题,进而形成黑臭水体,严重影响市民生活,很多城市不得不对河道进行掩埋处理,比如韩国清溪川的掩埋。

3.综合治理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寻求自然的城市河道,遵循着“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曲折发展历程,各国先后进入了综合治理阶段,该阶段注重城市河道自然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统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流域综合管理。不仅关注所有影响水资源系统的内部因素如水质、水量、沉积物和河岸。同时也应考虑影响水系的所有外部因素,意味着经济、社会和生态成为流域管理的导向。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动态过程,通过在整个流域进行有效的水土资源规划,达到保护、加强和适当修复整个流域环境的根本目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综合治理阶段,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改变了以往重建设、轻管理@的模式,为了避免“伪生态”等不可持续现象的发生,逐步建立了以水质考核为目标的长效管理模式。并在全面推广“河长制”,改善了以往河道管理职能分散在城市管理、公安、交通、水利、环保、绿化等部门的局面,将各部门工作职能统一到水质考核目标中,强化了城市河道的管理力量,为城市河道的长效治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发展新趋势

随着金融制度创新和技术发展突破,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社会资本大量进入流域治理领域。随着全国首个流域治理PPP项目:广西南宁市那考河流域治理工程的落地,流域综合治理PPP项目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如总投资279.5亿元的通州区全境片区水系连通污水治理PPP项目、投资20亿的五龙河流域综合治理PPP项目等,社会资本开始大量进入流域治理领域。

PPP模式的应用,缓解了政府的投资压力,改变了政府兼任工程实施与监督考核双重身份的局面,将水利、环保、市政等部门的职能统一到了“水质目标”考核上,实现了政府职能从重投资、重建设转变为重购买服务、重过程监管,不仅是“招商”,更是“招智”。PPP模式充分发挥了企业的优势,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和时间效率,能够将水环境、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为河道水质长期稳定提供了有益保障,有利于树立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型新形象。

2.城市河道智慧化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城市管理方式中存在的信息沟通不及时、管理方式粗放、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级政府迫切要求快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更好地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河道作为城市的重要一环,关系着现代化城市的千万家庭,也对河道的综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应用,给河道综合治理带来了新的发展。

杭州、苏州等城市已经开展大量的城市河道的信息化工作,开发了将城市河道长效管理、综合运行监控、防汛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分析、市民互动管理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系统平台。在河道的综合管理应用上,目前已有许多依托于物联网的河道治理设施在实际运用中有了优秀的表现,例如浙江卓锦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配水系统,利用对于河道水文水质的实时监测,结合天气等变化情况,可预测河道水位变化,并提前进行河道配水,保证河道水质水位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均能保持正常水平。

未来对于河道综合治理的要求不仅仅是短期的治理与改造,更多的是长期的管控与治理,除了对于水质的调控,也需要保证河道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智慧河道”等综合管理系统将是未来城市河道管理的主要工具.转变被动的管理局面,显著提升城市河道的管理水平和河道治理措施的工作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四、总结与展望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智慧水务 智慧排水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98X(2015)10(c)-0166-02

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许多国家将城市中的水、电、油、气、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信息通过互联网有机连接起来,智能化做出响应,以改善政府对交通的管理、环境的控制等更好的服务于市民。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智慧水务,是借助水智能系统形成的水务管理模式,在常规的水处理/管理技术基础上,借助信息控制融合系统,对自来水、污水、中水等各种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数据进行一元化管理,从而提高城市整体的水循环经营效率。智慧水务一般通过智慧水网工程予以实施,使水资源管理部门能够对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工厂、水路管道网等进行有关水量和水质的实时最佳控制。

污水处理行业作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对城镇污水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行业监管的加强、人工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和企业自身盈利模式固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发展得到重视,污水处理自动化、信息互联化及智能工业化技术的发展也迫在眉睫。

1 智慧污水概述

1.1 概念及内涵

智慧水务包括水务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新提升水务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实现更全面的感知,更主动的服务,更整合的资源,更科学的决策,更自动的控制和更及时的应对。我国污水处理厂日益增多,且分布广,传统的监管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的发展,效益提高的同时运营成本也节节攀升,如何高效的监管好各厂站,这就给水务集团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污水的建设使得生产运行管理者通过物联网数字化技术实现水务集团对下属的各污水处理厂、泵站的关键生产指标(进出水水量、进出水污染物浓度、集水井水位等)、生产运行数据(设备开关、电流、电压等)的自动采集、远程实时监视、智能预警,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对各厂运行情况的实时监管力度。依托机制创新,整合共享生产现场的各类运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数据挖掘,组成基于数据中心的应用系统,为各污水厂运营管理提供实时运行监测、全厂过程控制、工艺运行模拟、运行异常预警、优化运行决策等功能,为公司提供整体综合运营决策的工艺分析、设备分析、成本分析、风险分析等功能,支撑污水综合管理、涉水事务跨行业协调管理和提供社会公众个性化服务,从而达到智慧污水的状态。

1.2 建设目标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污水运营系统更加高效化、生产更加智能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服务更加个性化、从而实现智慧化。

1.3 设计内容

大数据全数字化、云平台化常态管理和经营模式创新是智慧污水设计建设的主要内容。智慧污水平台的建设内容是对污水系统机房、网络资源、信息资源等软硬件环境建设,整合、补充、完善水务系统统一的水务数据资源环境和共享交换体系,建设支持各类应用系统和水利、供水、排水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公共核心支撑平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1]。

(1)大数据全数字化。

针对我国现有排水系统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系统功能不完善,应用系统缺少统筹规划利用程度底、共享程度低等不足[1-2],大数据全数字化自控系统已经不仅仅限于自动化,重要的还在于基于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体制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大数据应用实践创新主要体现在工业自动化设备的大数据收集,监控操作以及大数据管理运行维护的趋势分析。主要分三个方面:①数据收集。将单一水厂或数个水厂自动化系统中的仪表读数与运行数据(包含水量、水位、水质、电耗、药耗、设备状态与环境条件等信息)做远程传输监控,减少人工收集可能的失误,提高资讯准确性。②监控操作。由中控室与外部连接对运行设备进行操控;运用监控录像或报警判断所需操作模式;利用云计算平台搭配移动式设备,实现现场报警,人机合一的现场加远端的监控模式。③数据分析。设定运行数据的历史数据趋势,以图形界面提高直观比较;水质数据与运行模式和原废水变化的交叉分析;报警处理的过程追踪与统计分析未来故障前兆之预警。

(2)云平台化常态管理。

大数据的应用需求将以服务方式通过平台的管理得到满足。利用云计算的弹性资源等特性,污水处理厂可以通过多层次信息化平台将设备维护、企业资产管理、财务ERP、OA平台、监控平台、GIS、采购、知识库等不同模块讯息平台有机衔接到一个完整的污水管控云平台,实现实时线上和线下O2O的工作流程对接,明确职责分配与考核标准,提高整体效率。利用云计算平台,把所有污水管理的共和服务聚集成平台,利用平台便利性提升资讯处理效率,从被动维护转换成主动性维护,提升设备和污水运行设备的可靠性。

(3)经营模式创新。

上一篇:无线网络专业范文 下一篇:网络与信息范文